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大学《测绘学概论》第三版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武汉大学《测绘学概论》第三版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武汉大学《测绘学概论》第三版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武汉大学《测绘学概论》第三版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简答题

1.3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美国发展的新?代卫星导航和定位的军事系统。

遥感(Remote Sensing ,RS)不接触物体本?,?传感器收集?标物的电磁波信息,经处理、分析后,识别?标物,揭?其?何、物理特性和相互联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定的格式输?、存储、检索、显?和综合分析应?的技术系统。

其中GPS?于实时、快速地提供?标的空间位置,RS?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积地表物体及其环境的?何、物理信息和各种变化,GIS是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的综合处理分析和应?平台。

应?:在经济发展的相关领域中进?相应的测绘?作,制成各种地图和建?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供规划、设计、施?、管理和决策使?。在国防建设和现代战争中,可持续、实时地提供战场环境,为作战指挥和武器的定位与制导提供测绘保障。在科学研究中是测定地球动态变化,研究地壳运动及其机制的重要?段,同时还可?于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环境变化、资源勘探、灾害预测和防治等。

2.?地测量学的基本任务

(1)建?和维护?精度全球和区域性?地测量系统与?地测量参考框架;

(2)获取空间点位置的静态和动态信息;

(3)测定和研究地球形状??、地球外部重?场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4)测定和研究全球和区域性地球动?学现象,包括地球?转与极移、地球潮汐、板块运动与地壳形变以及其他全球变化;

(5)研究地球表?观测量向椭球?和平?的投影变换及相关的?地测量计算问题;

(6)研究新型的?地测量仪器和?地测量?法;

(7)研究空间?地测量理论和?法;

(8)研究?球和?星?地测量理论和?法,研究?球或?星探测器定位、定轨和导航技术,构建?球或?星坐标参考系统和框架,探测?球和?星重?场。

3.现代?地测量六个特点

1)长距离、?范围

?地测量现在已扩展为洲际的、全球的、星际的?地测量。

2)?精度

3)实时、快速

传统?地测量的外业观测和内业数据处理是在相当时间间隔内完成的两个不同的?序。?现代?地测量的这两个?序?乎可以在同?时间段内完成,即实时或准实时地完成。

4)“时间维”

现代?地测量的第四维是时间或历元。?地测量学原来的静态内容,在当前实时和?精度测量的条件下,必须与它们所对应的时间(历元)相联系。

5)地?

传统?地测量要以较?精度测定?标的地?三维坐标是很困难的;?现代?地测

量所测得的位置、?程、影像等成果,是地球质?为坐标原点的数据。

6)学科的融合

与地球科学多个分?相互交叉。

4.?地测量学的作?与服务对象

?地测量是组织、管理、融合和分析地球海量时空信息的?个数理基础,也是描述、构建和认知地球,进?解决地球科学问题的?个时空平台。各种测绘只有在?地测量基准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统?的、协调的、法定的坐标和?程系统,才能获得正确的点位和海拔?以及点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尺度。

5.?地测量学的应?

1)经济建设

?地测量?泛应?于?范围、跨地区?程的精密测量控制,在国家基础设施、?利?电?程、交通?络体系建设等国民经济建设诸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 2)资源与环境发展

?地测量形变监测是地壳运动监测不可缺少的技术?段,是地震、地质等灾害监测、分析和预报的?种基本技术?段。

6.?地测量学的学科分类:实??地测量学、椭球??地测量学、物理?地测量学和卫星?地测量学。

7.?地测量坐标系统分类

?种固定在地球上,随地球?起转动的?惯性坐标系统。

1)根据其原点位置不同,分为地?坐标系统和参?坐标系统。前者的原点与地球质?重合,后者的原点与参考椭球中?重合(参考椭球是指与某?地区或国家地球表?最佳吻合的地球椭球)。

2)从表现形式上分,?地测量坐标系统又分为空间直?坐标系统、?地坐标系统和球坐标系统三种形式。空间直?坐标?般?(x,y,z)表?;?地坐标?(经度λ,纬度 ,?地?H)表?。

参?坐标框架:北京1954坐标系统和西安1980坐标系统

地?坐标框架:CGCS2000

8.?程系统和?程框架

1)?程基准

?程基准定义了陆地上?程测量的起算点。

区域性?程基准:验潮站的长期平均海?,定义该平均海?的?程为零。

我国?程基准采?黄海平均海??,验潮站是青岛?港验潮站,观象? “中华?民共和国?准原点”。

1987年以前,我国采?“1956国家?程基准”。1988年1?1?,我国正式启?“1985国家?程基准”,?准原点?程为72.2604m。“1985国家?程基准”的平均海???“1956年黄海国家?程基准”的平均海???0.029m。

2)?程系统

我国采?正常?系统。由地?点沿垂线向下?似?地?准?之间的距离,就是该点的正常?,即该点的?程。

深度是指在海洋(主要指沿岸海域)?深测量所获得的?深值,是从测量时的海?(即瞬时海?)起算的。狭义的海图基准?就是深度基准?。

我国1956年以前采?略最低低潮?作为深度基准?。1956年以后采?理论最低潮?,作为深度基准?。

10.控制?系统

平?控制?是以?定形式的图形,把?地控制点构成?状,通过测定?中的?度、边长和?位?,推算?点的坐标。

?程控制?由连接各?程控制点的?准测量路线组成。

重?控制?是由绝对重?点和相对重?点构成的?,作为?个国家重?基准的实现。

11.国家?程控制?

?的和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统?的?程控制?,为地形测图和?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程控制;?是为地壳垂直运动、海?地形及其变化和?地?准?形状等地球科学研究提供精确的?程数据。

在空间物体前?的两个已知位置放置两台经纬仪,利?望远镜分别在测站1、2照准同?个点(A),这样就可以根据两个测站的已知坐标(X1,Y1,Z1),(X2,Y2,Z2)与在两个测站所测得的?平?、垂直?(α1,β1),(α2,β2),求得点A的坐标(X,Y,Z)。

13,摄影测量的应?:

摄影测量可?于建?数字?程模型和等?线测绘,以及对图像进?数字纠正、正射纠正。将等?线与正射影像图叠合在?起,既能表达地物的细部,又能表?地形。还可以建?三维空间模型重建三维景观,使?们能实时地改变视点,由各个?度观测所建?的三维景观,是VR虚拟现实的基础技术。

14.地图的特性

1)可量测性

地图采?地图投影、地图?例尺和地图定向等特殊数学法则,?们可以在地图上精确量测点的坐标、线的长度和?位、区域的?积等。

2)直观性

地图符号能准确地表达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数量和质量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动态变化。?图者可以直观、准确地获得地图信息。3)?览性

制图综合能使地?上任意?的区域缩?成图,正确表达出读者感兴趣的重要内容,使读者能?览?遗。

15.地图的内容

地图的内容由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辅助要素构成。

1)数学要素:地图的坐标?、控制点、?例尺和定向等内容。

2)地理要素:?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和环境要素等。

?然要素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势、地貌、?象、?壤、植物、动物等现象或物体;社会经济要素包括政治?政、??、城市、历史、?化、经济等现象或物体;环境要素包括?然灾害、?然保护、污染与保护、疾病与医疗等。

3)辅助要素

为阅读和使?地图者提供的具有?定参考意义的说明性内容或?具性内容,主要包括图名、图号、接图表、图廓等。

16.普通地图要素

1)海洋要素:海岸和海底地貌,有时还要表?海流、潮流、冰界、海上航?标志等。

2)陆地?系:陆地上各?系物体的总合

3)地貌:等?线等

4)居民地:居民地的形状、建筑物的质量、?政等级和??数等。

5)交通?:包括陆地交通(包括铁路、公路和其他道路)、?路交通(内河航线和海洋航线)、空中交通(航空站)和管线运输等?类。

6)境界:政区境界和其他境界。

7)?质、植被

17.地图制图综合的基本?法:选取和概括

1)选取是指从?量的制图物体中选出较?的或较重要的物体表?在地图上,舍掉次要的物体。选取的顺序?般为:从主要到次要;从等级?的到等级低的;从?的到?的;从整体到局部。

选取的?法通常有资格法和定额法。资格法是按?定的数量或质量指标作为选取的资格?进?选取的?法。定额法是规定出单位?积内应选取的制图物体的数量。2)概括主要包括制图物体的形状、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的概括。制图物体的形状概括就是通过删除、夸?、合并等?法来实现图形的化简。

(1)删除

制图物体中的碎部图形?法清晰表?时应予删除

(2)夸?

为了显?和强调制图物体的特征,需要夸??些本来应删除的碎部。

(3)合并

合并物体细部的?法来反映物体的主要特征。

19.电?地图的特点

1.动态性

电?地图具有实时、动态表现空间信息的能?。

1)?时间维的动画地图来反映事物随时间变化的真动态过程,并通过对动态过程的分析来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

2)利?闪烁、渐变、动画等虚拟动态显?技术来表?没有时间维的静态信息,以增强地图的动态特性。

2.交互性

电?地图的数据存储与数据显?相分离。地图?户可以对显?内容及显??式进??预。

3.?级缩放

电?地图可以任意?级缩放和开窗显?,以满?应?的需求。

4.?缝拼接

电?地图能容纳?个地区可能需要的所有地图图幅,不需要进?地图分幅,是?缝拼接,利?慢游和平移阅读整个地区的?地图。

5.多尺度显?

可以动态调整地图载负量。?例尺越?,显?地图信息越概略;?例尺越?,显?地图信息越详细。

6.多维化表?

电?地图可以直接?成三维?体影像,并可对三维地图进?拉近、推远、三维慢游及绕X、Y、Z三个轴?向旋转,还能在地形三维影像上叠加遥感图像,逼真地再现地?情况。

7.超媒体集成

电?地图以地图为主体结构,将图像、图表、?字、声?、视频、动画作为主体的补充融?电?地图中。

8.共享性

电?地图能够?量?损失复制,并且通过计算机?络传播。

9.空间分析功能

电?地图可进?路径查询分析、量算分析和统计分析等空间分析。

20.电?地图的技术基础

1)多维信息可视化技术

2)导航电?地图技术

3)多媒体电?地图技术

4)嵌?式电?地图技术

5)?络电?地图技术

21.电?地图的应?

1)在导航中的应?

存储全国的道路数据,可供随时查阅;帮助选择?车路线,制定旅?计划;在?进中接通GPS,将?前所处的位置显?在地图上,并指?前进路线和?向。在航海中,将船的位置实时显?在地图上,提供航线和航向,实时导航,以免触礁或搁浅。

2)在规划管理中的应?

能覆盖其规划管理的区域,内容的现势性很强,可进?距离、?积、体积、坡度等量算分析,可进?路径查询分析和统计分析等空间分析,满?现代规划管理的需要。3)在旅游交通中的应?

电?地图可将旅游交通的有关的空间信息通过?络发布给?户,为?们提供交通、旅游、购物信息。

4)在军事指挥中的应?

实时显?位置, 观察战局变化,为指挥决策服务。还可以模拟战场,为军事演习、军事训练服务。

5)在防洪救灾中的应?

防洪救灾电?地图可显?各种等级堤防分布、险段分布和交通路线分布等详细信息,为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具体布置抗洪抢险?案提供科学依据。

22.当前?新技术在海洋测量中的发展和应?

1.卫星定位技术

以GPS为代表的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其全球覆盖、全天候、实时、?精度提供定位服务的特性,极?地提?了海洋测绘中各种测量载体(如船)和遥测设备的定位精度和?作效率。

2.?深测量技术

多波束测深、机载激光测深以及卫星遥感测深技术。

特别是多波束测深技术,其?深测量覆盖?、精度、分辨率、声学图像质量等有了?幅度提?,不仅满?了??积?精度进?海底地形测绘?作的要求,?且由于获取的信息量丰富,还能进?海底沉积物分析、海底地质过程研究、矿产调查等。

3.卫星测?技术

卫星测?是利?卫星上装载的微波雷达测?仪、辐射计和合成孔径雷达等仪器,实时测量卫星到海?的距离、有效波?和后向散射系数等,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能研究全球海洋?地?准?和重?异常以及海?地形、海底构造等多??的问题。

4.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在进?海洋?程建设、资源开发、抗灾防灾以及军事活动等的决策或管理时,迅速、准确、及时地获取海洋地理信息。

22.海洋?地控制?:见笔记

23.海洋定位测量:

1.GPS定位系统

GPS定位已经成为?前海洋测绘的主要定位?法。在海洋上进?定位测量没有重复观测,要提?GPS在动态定位的精度,就要采取差分定位。最常?的是伪距差分定位测量,也可进?载波相位差分测量。

2.声学定位系统

测定声波在海?中传播的时间及相位变化,计算?下声标到载体的距离或距离差,解算出载体的位置。

1)长基线定位系统

长基线定位原理是船底换能器发射询问信号,同时接收布设在?下的3个以上相距较远的声标的应答信号,测距仪根据声信号传播时间计算出换能器?各声标距离进?计算出船位。

2)短基线定位

短基线定位系统在船底安置?个?听器基阵和?个换能器。H1、H2、H3为?听器,O为换能器,基阵?听器之间的距离称为基线,基线尽量利?船体长度,3个?听器成正交布设。在?下仅需?个?声声标。其?作原理是测定声标发出声脉冲到不同?听器之间的时差或相位差,从?计算出船位。

3)超短基线定位

与短基线系统相?,超短基线系统船底的?听器阵以彼此很短的距离(?于半个波长,仅?厘?)按直?等边三?形布设,装在?个很?的壳体内。

24.?深测量

1.单波束回声测深仪

安装在测量船底的发射换能器垂直向?下发射?定频率的声波脉冲,以声速c在?中传播到?底后产?回波,回波被接收换能器所接收,测出从发射声波到接收回波的时间t则换能器表???底的距离h=ct/2

2.多波束测深系统

能?次给出与航线相垂直的平?内??个甚?上百个深度,能够精确地、快速地测定沿航线?定宽度内?下?标的??、形状、最?点和最低点,从?较可靠地描绘出?下地形的精细特征,测绘?下地形图,探测海底障碍物,寻找沉船等。 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发射换能器的基阵由两个圆弧形基阵组成,并各有多个换能器基元,它能在与航线垂直的平?内以?定的张?发射多个波束。多个换能器基元发射多个波束,再接收其?底反射波束,可获得多个?声斜距值,再计算出这多个?深的位置和?深值。覆盖宽度与其张?和?深有关系:张?越?,覆盖宽度越?;随着?深变浅,其覆盖宽度也逐渐变?。

窄带多波束测深仪波束数少,张??,覆盖宽度?,能测较深的?深。宽带多波束测深仪波束多,张?也?,覆盖宽度?,适?于较浅?域内的扫海测量和?下地形测绘。

多波束测深系统主要由发射器基阵、发射?系统、信号接收系统及声呐处理系统,图形处理及显??系统,后处理?作站等组成。多波束测深仪的换能器基阵精密安装在船底或拖曳在船尾。

因为其测深的声线是斜距,声速剖?的精确性和船航?时的摇摆、升降对观测精度影响?,要配置姿态传感器或涌浪滤波补偿仪和声速剖?仪。姿态传感器能测

出横滚、俯仰、偏航参数,采?这些参数对?深值和位置进?改正。声速剖?仪能测出海?沿垂直?向的分层声速,进?可对声线弯曲进?改正。

3.机载激光测深系统

从飞机上的激光发射器向海?发射两种波段的激光,?种为红光,波长为1064nm,另?种为绿光,波长为523nm。红光被海?反射,绿光则透射到海??,到达海底后被反射回来。两束光被接收的时间差等于激光从海?到海底传播时间的2倍,由此可算得海底到海?的深度。

机载激光测深具有速度快、覆盖率?、灵活性强等优点,有?阔的应?前景。 4.遥感海底地形测量

遥感海底地形测量具有??积、同步连续观测及?分辨率和可重复性等优点。微波遥感器还具有全天候的特点。遥感设备包括红外辐射计和微波辐射计以及?度计等。能直接测量的海洋环境参数有海?、海?温度、海?粗糙度和海平??度。

25.海洋??要素及其观测

??观测:在江河、湖泊、海洋的某?点或断?上观测各种??要素,并对观测资料进?分析和整理的?作。

测定海?温度、盐度或密度可以计算声速;波浪改正可提?测深精读及定位精度;海?流速流向?ADCP测量。潮汐观测值????于获取当地潮位资料、分析潮汐变化特征,另???为?下地形测量提供垂直参考?。可采??尺验潮、超声波验潮、浮?式验潮、压?式验潮等。

26.海底地貌及底质探测

三?基本地貌:?陆边缘、?洋盆地、?洋中脊。

1)侧扫声呐测量

它具有分辨率?、反映海底地形彻底等单波束多波束设备所不具备的优点。

侧扫声呐分为拖曳式和龙?式。为避免船体噪声?扰选拖曳式。

两个主要缺点:?先,它正下?附近的测深精度很差;其次,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由不同?向同时到达的回波?射到声呐阵上时,它不能正常?作,因此只能得到?维的回波声呐图,测深侧扫声呐的作?距离、测量精度不?。

2)海底底质探测

针对海底表?及浅层沉积物性质进?的测量。采?底质采样器具或浅底层剖?仪。浅底层剖?仪:发射换能器周期性的向海底发射低频超声波脉冲,声波遇到海底及其以下底层界?时,发?反射返回信号给接收换能器。探测深度与?作频率有关。频率增?,声波吸收衰减越?。

27.海洋地形测量特点(与陆地区别)见笔记。

28.海图与陆地地图区别

1)海图多选?墨卡托投影编制以利于航船等航?时进?海图作业;

2)没有固定的?例尺系列;

3)深度起算?不是平均海?,是选?有利于航海的特定深度基准?;

4)分幅主要沿海岸线或航线划分,邻幅见存在叠幅;

5)有??的符号系统;

6)更需要及时、不间断地进?更新,保持其现势性,以确保船舶航?安全。

29.航海图六?要素:海岸、海底地貌、航?障碍物、助航标志、?温及各种界限。

30.海图基本功能

1)海洋区域的空间模型

2)海洋信息的载体

3)海洋信息的传输?具

4)海洋分析的依据

31.定位与导航辨析

定位,就是测量和表达某?地表特征、事件或?标发?在什么空间位置的理论和技术。

导航,是指对运动?标,通常是指运载?具如飞船、飞机、船舶、汽车、运载武器等的实时、动态定位,即三维位置、速度和包括航向偏转、纵向摇摆、横向摇摆三个?度的姿态的确定。

32.绝对定位:直接确定信息、事件和?标相对于参考坐标系统的坐标位置测量。相对定位:确定信息、事件和?标相对于坐标系统内另?已知或相关的信息、事件和?标的坐标位置关系。

33.惯性导航定位技术

惯性导航系统INS(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是?种不依赖于任何外部信息、也不向外部辐射能量的?主式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很好的隐蔽性。惯性导航定位不

仅可?于包括空中、陆地的运动物体的定位导航,还可以?于在?下和地下的运动载体的定位导航。

惯性导航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惯性导航设备?安装有两种基本的传感器:陀螺传感器测量?速度?量,加速度计传感器测量运动载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量,通过加速度、速度与位置的关系,最终得到运动载体的相对位置、速度和姿态(航向偏转,横向摇摆,纵向摇摆)等导航参数。

优点:不依赖任何外界系统的?持?能独??主地进?导航,能连续地提供包括姿态参数在内的全部导航参数,具有良好的短期精度和短期稳定性。

但结构复杂、设备造价较?;导航定位误差会随时间积累?增?,需要经常校准,校准时间也较长;不能满?远距离或长时间航?以及?精度导航的要求。

34.?线电导航定位技术

利??线电波来确定动态?标?已知参考坐标系统坐标的定位导航中?台站之间距离或时间差的定位导航技术。其定位?法可分为被动式定位?式和主动式定位?式两种。被动式定位只接收定位系统发射的信号??须?户发射信号就能?主进?定位,如船舶的?线电差分定位等; 主动式定位需要?户发射信号或同时需要接收和发射信号,如?标的雷达定位、全站仪定位等。

35.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线电定位技术的?种。?卫星作发射信号源。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克服了地基?线电导航系统的局限,能为世界上任何地?(包括空中、陆上、海上甚?外层空间)的?户全天候、连续地提供精确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以及时间信息。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完全实现了从局部测量定位到全球测量定位,从静态定位到实时?

精度动态定位,从限于地表的?维定位到从地表到近地空间的全三维定位,从受天?影响的间歇性定位到全天候连续定位。

36.组合导航定位技术

INS/GPS组合导航系统最为先进,应?最为?泛。GPS具有长期的?精度,?INS 具有短时的?精度,并且GPS和INS两种运动传感器输出的定位数据速率不同,对它们进?组合可以得到?精度的实时定位数据,克服了INS?限制的位置误差和独?GPS的慢速率输出定位数据的缺陷。

37.区域导航定位技术

北?-双星导航与定位系统是我国?主研制的区域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该系统将定位、通信和定时等功能结合在?起,?且有瞬时快速定位的能?。该系统利?两颗地球同步卫星作信号中转站,?户站点的收发机接收?颗卫星转发到地?的测距信号,并向两颗卫星同时发射应答信号,地?中?站根据两颗卫星转发的同?个应答信号以及其他数据,计算?户站位置。

38.卫星定位系统结构:

卫星定位系统?般包含三个部分:

1)空间运?的卫星星座。多个卫星组成的星座系统向地?发送某种时间信号、测距信号和卫星瞬时的坐标位置信号。

2)地?控制部分。通过接收上述信号来精确测定卫星的轨道坐标、时钟差异,发现其运转是否正常,并向卫星注?新的卫星轨道坐标,进?必要的卫星轨道纠正等。

3)?户部分。它通过?户的卫星信号接收机接收卫星?播发送的多种信号并进?处理计算,确定?户的最终位置。

39.GPS的控制部分:

1)监控站:接收卫星下?信号数据并送?主控站,监控卫星导航运?和服务状态。2)主控站:卫星轨道估计,卫星控制,定位系统的运?管理。

3)注?站:卫星轨道纠正信息,卫星钟差纠正信息,控制命令的上?注?卫星。

40.GNSS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见书p184

41.GNSS卫星定位的主要误差来源

1.与卫星相关的误差

1)轨道误差

2)卫星钟差: GNSS卫星钟的钟?时间同标准GNSS时间之差。

3)卫星?何中?与相位中?偏差:可以事先确定或通过?定?法解算出来。

通过因特?提供事后或近实时的精密星历可以克服?播星历中卫星坐标和卫星钟差精度不?的缺点

2.与接收机相关的误差

1)接收机安置误差:接收机相位中?与待测物体?标中?的偏差,?般可事先确定。2)接收机钟差:接收机钟与标准的GNSS系统时间之差。

3)接收机信道误差:信号经过处理信道时引起的延时和附加的噪声误差。

4)多路径误差:接收机周围环境产?信号的反射,构成同?信号的多个路径?射天

线相位中?。

5)观测量误差:伪距偶然误差,误差与信号载波频率有关,故可?双频或多频率信号予以显著减弱。

3.与??传输有关的误差

1)电离层误差:?空??被太阳?能粒?轰击后电离,产??量?由电?,使GNSS ?线电信号产?传播延迟,?般?天强,夜晚弱,可导致载波天顶?向最?

2)对流层误差:?线电信号在含?汽和?燥空?的??介质中传播?引起的信号传播延时,其影响随卫星?度?、时间季节和地理位置的变化?变化,与信号频率?关,不能?双频载波予以消除,但可?模型削弱。

43.GPS定位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

1.GPS精密定时和时间同步的应?

科研活动对时间的要求?常严格。要求在国际上各相关实验室的原?钟之间进?精密的时间传递。

卫星时间传递可以测定地球?转参数, GPS精密测时可以测量引?对地?时间尺度的影响。

2.GPS精密定位在地球板块运动研究中的应?

GPS在??千?到数千千?的范围内能以毫?级和亚厘?级的精度?平测量?陆板块的位移,以确定全球板块运动模型,并?来研究板块运动的现今短时间运动规律,与地球物理和地质研究的长时期运动规律进??较分析,研究地球板块边沿的受?和形变状态,预测地震灾害。

3.GPS精密定位在??层?象参数确定和灾害天?预报中的应?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件)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 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做事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 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出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出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 影响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5目标管理 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雇员与他的管理者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然后定期评审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奖励是基于在实现目标方面的发展。目标管理方法不仅仅将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作为激励雇员的方法。 目标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的生产率。但是此方法要求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动态的环境下,可能会失去作用。

《管理学》知识点梳理-最新版

1..管理的定义及内涵(特征、要素)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3.管理者的角色(三大类、十种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4.管理者的技能及含义 (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三)概念技能:把观念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内容、评价、应用) 内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评价:(1)贡献 ?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 ?讲求效率和调查研究 ?计划和执行相分离 (2)局限性 ?把工人看作“经济人” ?仅重视技术,不重视人 ?内容窄,局限于车间管理 6.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六大职能、十四条原则、管理要素(职能)) 经营的六项职能 ?技术活动:生产,制造 ?商业活动:购买,销售 ?财务活动:筹资,投资 ?会计活动:记帐,盘点 ?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 ?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集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 集体精神 管理要素(职能) ?计划:预测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组织:建立企业的物质与人的双重结构

卫生管理师职称考试之管理学知识点及试题

. 卫生管理师职称考试之《管理学》知识点及试题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管理学 一、管理的含义 本教材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 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认为,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3.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

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教材认为,管理的职能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计划。计划是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专业资料word . 2.组织。组织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内容是:设置组织部门;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3.领导。领导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组织的高层、中层和基层领导都担负着领导职能。 4.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四、管理者的分类 每个管理者都处于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 1.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论处于组织的哪一层次,其履行的管理职能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几个方面,只是履行职能的重点和程度不同。另外,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2.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可以分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其他部门管理者。五、管理者角色 加拿大学者亨利?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即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请参见下表: 六、管理者技能 管理者在行使各种管理职能、扮演三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三类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技术技能对于各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版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管理者为什么很重要? 1.在这个复杂、混乱和不确定的时代,组织比以往更需要他们的管理技能和能力 2.管理技能和能力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3.员工-管理者关系的质量是员工生产率和忠诚度的最重要变量。 谁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工作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员。 管理者的划分 基层管理者: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 (主管、区域经理、部门经理、办公室主任) 中层管理者:对基层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人员。(地区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 事业部主任) 高层管理者:负责为整个组织制定决策、计划和目标并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管理人员。(执行副总裁、总裁、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 管理者在哪里工作? 组织的共同特征:①有一个明确的目的(目标)②是由人员组成的③有一种精心 设计的结构 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其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 效率和效果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指“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是指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通常指“做正确的事”。

li 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并且制定计划以整合和协调各种活 安排各项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寵做野站 同他人合作并通过他人去实现目标。 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控、比较和纠正 管理角色 管理角色指的是管理者按照人们的预期在实践中展示的具体行为或表现。 明茨伯格的10种管理角色可以被组合成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1. 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配置者,谈判者 管理者需要的技能 1. 技术技能:某个特定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 2. 人际技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密切配合的能力 3. 概念技能:对组织面N 临的抽象、复杂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能力 作为管理者,这三种能力都应当具备,但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可能会有所侧重,层 次越高,从事的具体业务就越少,因此技术技能的要求就会低一些,但是概念技能的要 求会增加,而人际技能 的要]求就各个层级的管理者大致相同 管理职能 计划:设定目标,确定 动。 组织 领导 控制

1_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汇总 年级学习部,一直在为调动你的学习积极性而努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管理的定义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物力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2.韦伯的理想组织形式特点: (1)存在明确的分工 (2)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3)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 (4)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 (5)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6)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的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 (7)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8)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3.定量决策方法 (1)确定型决策方法: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也确定的 I.比起不确定型和风险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比较容易求解的问题 II.求解确定型决策问题的方法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连续型规划、整数规划、单目标规划、多目标规划、目的规划、网络优化 (2)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未知的,对一些随机变量,连它们的概率分布也不知道,这类决策问题被称为不确定型决策 常用的解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I.小中取大法 II.大中取大法 III.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其步骤是: ①计算每个方案在每种情况下的后悔值,定义为: 后悔值=该情况下的各方案中的最大收益-该方案在该情况下的收益 ②找出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 ③选择最大后悔值中最小的方案 (3)风险型决策方法: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被称为风险型决策。 4.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它不像传统的目标设定——由上级设定目标后分派给下级,而是组织内各级人员共同参与制定目标,形成以总目标为中心,上下衔接、协调一致的目标体系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94715

管理学大纲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管理与管理者 了解: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形成社会生产力;B.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C.合理组织协调人员、政府、资源之间关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D.把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目标,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E.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改变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 管理学的内容体系(见教材) 管理学的重要性 对组织而言,管理具有普遍性。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组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无论组织规模的大小,无论组织的各层次(高层、中层和基层),还是组织的各个领域,没有管理是难以想象的。通过学习,学会管理各种组织。 对个人而言,当你开始职业生涯后,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 对管理者而言,理解管理过程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可以使自己获得成为有效地管理者的系统知识。通过学习,使管理者以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对被管理者而言,学习管理可以更好的理解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内部运作方式,适应组织的需要。 管理职能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孔茨和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本书: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组织管理层次 高层、中层和基层 理解: 管理的特性 1.动态性 2.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3.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4.创造性 5.经济性:机会成本、管理方式选择、资源有效整合 管理性质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体现所有者意志) 管理职能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掌握和运用: 各管理层次的工作任务、职能承担的侧重和技能要求的侧重 工作任务: 对于上层来讲,其主要任务是从整体利益出发,对整个组织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制定组织目标及实现目标的一些大政方针。

大一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 考试内容 1. 10个选择 2.5个名词解释 3. 简答 5个 4.论述2个 5.1个案例分析 名词解释(10个) 1.管理: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一定手段协调组织资源和活动的过程。【不考】 2.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的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等的总称,其核心是组织的价值观念。 3.决策: 指管理者通过分析各种备选方案,对面临的机会或威胁作出反应,作出关于特定的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决定。【不考】 4.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指决策方案未来的自然状态可能有几种,不能预先确定,但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可以估计,无论哪个方案都有一定的风险。 5.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决策方案未来的自然状态可能有多种,但无法预先明确估计,并且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也无法确定,各种方案出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6.滚动计划法:是指编制计划时采用近细远粗的方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及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改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每次计划修订都使计划向前滚动一次。{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 7.部门化:是指将组织中的工作活动按照一定的逻辑安排合并成若干管理单位或组织单元的过程。 8.授权:是指上级将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利授予下属人员的行为。 9.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沟通、指导和奖惩等手段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从而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或艺术。 10.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 11.过程型激励理论:是指主要针对员工从个体动机到采取行动的过程进行研究的理论。 12.沟通:是指信息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传递过程。 13.需求层次理论 简答以及启示(10个) 答题方法:1,简述内容,有几条答几条,简答2.忽略启示 3.字特别少的,每一条后面加一点分析 一。简答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启示P75 答:1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3企业中存在以情感为主线的非正式组织。 4企业管理中存在霍桑效应。

《管理学》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点以及考点详解含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名词解释 1.管理原理★★:原理是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 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对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因而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管理原则★★:管理原则是根据对客观事物的基本原理的认识中引申而来的,是人们规 定的行为准则。原则的确定以客观真理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人为因素,为了加强其约束作用,一般带有指令性和法定性,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则。 3.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以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 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5.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取得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 的联系。 论述 1)、简述管理四大原理及其相互关系★★★ 1. 系统性原理★★★★★: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人、物、信息组成的系统,任何管理都是 对系统的管理,没有系统,也就没有管理。 管理者在理解系统原理时要掌握以下要点:①整体性原理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要以系统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最优。 实际上就是从整体着眼,部分入手,统筹考虑,各方协调,达到整体最优化。②动态性原理,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③开放性原理,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在管理工作中,任何试图把本系统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绝的做法,都会导致失败。④环境适应性原理,环境可以施加作用和影响于系统,系统也可施加作用和影响于环境。⑤综合性原理,所谓综合性就是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系统的综合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系统目标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另一方面是系统实施方案选择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各类资源,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载体是组织;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质是协调;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目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管理的核心:决策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性技能(构想技能) 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普遍性 管理者分类:按层次分:高层中层基层(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按内容分:战略战术执行 按综合程度分:综合专业 管理者素质:①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②知识能力素质③身体素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谈判者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勒)[美],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职能工长制7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8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巴纳德 亨利.法约尔[法],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六大活动:商业,安全,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二、管理的职能: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条基本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等级制度与跳板,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四、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是一种独立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管理层级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越重要;管理是能够传授的。 五、管理的普遍性。 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权威来源:①合理合法式权威②传统式权威③个人崇拜式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 梅奥[美]—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试验)-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大规模访谈计划-社会归属和人际关系 4接线板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西财管理学803知识点总结

西财管理学知识框架总结 编写说明: 一.罗珉老师的教材是核心,占考试比重的90%以上。因此以罗珉老师的教材为纲进行总结,王德中老师教材的相应考点见最后“附录一”,还有一些书上没有或已经删除的考点见最后“附录二”。 二.本总结用“下划线”标记出大部分可考查“问答题”的知识点,重要知识点用粗体字标记。 三.各知识点不做具体展开,各知识点将注明“页码”,已考知识点也会特别注明“年份”与“考查形式”。 四.大家可以此框架更有效的系统背记“问答题”考点,建议通过大量做题和对已考真题的分析,把握重点并依书本背记。 五.本框架有待补充完善。 第一章导论 一.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三.管理学的现代性、超现代性、后现代性P8(无) 1.现代管理学的持续学派:寻找已有的管理理论进行适当的修正 2.超现代学派:抛弃任何连贯的理论 3.后现代学派:挑战二元论的理论和实践 四.管理理论研究的范围 1.组织理论的研究 2.以“人”为本的研究 3.战略管理学的研究:①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相比,有什么特点?P17 06简答 4.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型组织的构建P19 (无) 5.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现象的研究 6.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的问题研究 五.管理学应用的热点课题P22 1.组织的再造工程:①其内涵及对企业带来的变化03、04简答 2.学习型组织:①有效组织的特征07论述 3.标杆管理(无) 4.六西格码管理方法08论述(无) 5.战略联盟07论述(无) 6.领导风格 7.无疆界世界和超越界限的管理 六.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新增) 1.种群生态学理论 2.进度化理论 3.资源依赖理论03论述 4.交易成本理论 5.演进理论 第二章管理的基本假设 一.人性的基本假设: 1.“政治人”的基本假设 2.“经纪人”的基本假设 3.“社会人”的基本假设 4.“自我实现的人”的基本假设 5.“复杂的社会人”的基本假设:①假设的基本模式06论述②“X”、“Y”理论及基于理论的管理(麦格雷戈的人性理论)05简答③超“Y”理论及基于理论的管理④综合假设,可提两点认识作为激励工作的依据案例P50-54 6.“文化人”的基本假设(新增) 二.管理主体的假设 1.管理主题假设的传统看法 2.管理主题“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的假设

管理学简答题知识点

1.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霍桑实验的结论)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2.有关的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生理需要。它是指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如食物、不、住所等。 二、安全需要。安是指保护自己的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 三、社交需要。它是包括友谊、爱情、归属、信任与接纳的需要。 四、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两方面。 五、自我实现需要。它是指个人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 附:(1)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你认为王厂长对黄大佑的激励方式有哪些缺点? 答: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低一级的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只有当前面的需要充分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对黄大佑来说,当前最迫切的需要是满足生理需要,即居住、待遇条件的改善,然后才是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王厂长到目前还仅仅是对黄大佑进行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这样做会使得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保健—激励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管理质量,薪金水平,公司政策,工作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和工作稳定性被概括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就是员工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位上的责任感等。 附:(2)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王厂长对黄大佑的激励内容侧重于哪个因素?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答:王厂长安排在门口红纸写的“热烈欢迎黄大佑工程师到我厂工作”、在生产会上大夸黄大佑的成绩、经常用诸如“黄工,干得不错”,“黄工,你很有前途”的语言进行鼓励、把开发新产品的重任交给黄大佑、介绍入党等都属于激励因素的范畴。单独来看,这样做可以使得黄大佑对工作的投入度和责任感大大增加,但是因为王厂长对黄大佑的工资、职称、住房等保健因素没有满足,使得黄大佑对工作产生很大的不满,从而大大降低了激励因素的效果,导致黄大佑辞职。 (2)过程型激励理论 1.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员工对工作的态度依赖三种联系:(1)努力与绩效的联系(2)绩效与奖惩的联系(3)奖励与众人的目标 2.亚当斯的公平论 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取得报酬后,他会把付出以及获得与相应参照对象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自己获得报酬的公平性,并进一步作出对应反应。 (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1.斯金纳强化理论 2.挫折理论 附1:试根据管理理论,归纳总结激励的基本方法。 (1)精神激励法①目标激励。②情感激励。③榜样激励。④行为激励。⑤考核激励。⑥尊重激励。 ⑦关怀激励。⑧危机激励。⑨表扬激励。⑩荣誉激励。(2)物质型激励法①晋升工资。②颁发奖金。 附2:(2)你对德姆的激励方法有何看法? 答:其一,对分公司的经理层人员采用奖金制,本身不会对这些中高层管理人员起到太强烈的激励作用。可以通过股权、期权的分配来对经理层进行激励。

管理学周三多第六版重点总结

一:管理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①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②福莱特----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③比得·德鲁克----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④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⑤哈罗德·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⑥加雷思·琼斯----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⑦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管理的主体、客体、目标) ●管理的属性:(1)自然属性: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 职能。此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 同而有所改变,这完成是一种客观存在(2)社会属性:实际上就是“为 谁管理”的问题 2、管理的职能有五种: a.决策(计划):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b.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 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 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c.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认 识和活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d.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e.创新:在其他管理职能创新所取得的效果中表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3、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4、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3)概念技能:指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5、科学管理理论: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主要观点 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进行一场彻底精神革命 ●管理制度 科学操作方法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河南专升本管理学考试科目总分为150分,考试题型及分值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1.何谓决策?如何理解其含义? 决策定义为“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对于这一定义,可作如下理解: ⑴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个全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一道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群体决策。 ⑵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⑶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这说是说,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2.决策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要点:满意原则。 ⑴组织内外的很多因素都会对组织的运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些因素的一切信息;

⑵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 ⑶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未来是不确定的,人们对未来的认识和影响十分有限,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不一致。 现实中的上述状况决定了决策者难以做出最优决策,只能做出相对满意的决策。 3.简述头脑风暴法的特点及原则 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倡导创新思维。 ⑴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的建议不做评论; ⑵建议不必深思熟虑,越多越好; ⑶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 ⑷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 4.简述运用德尔菲技术的步骤。 ⑴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和邀请做过相关研究或有相关经验的专家;

地籍测量学课后题

1.地籍信息回答了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哪六个基本问题? ①“是谁的”②“在哪里”③“有多少”④“在什么时候”⑤“为什么”⑥“怎么样” 2.地籍调查的目的、内容和原则是什么? 目的:珍惜并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内容:①税收地籍调查的内容:一是土地权利状况,即纳税人情况,包括姓名或单位名称、地址等;二是计算赋税的依据,即需要纳税的土地类型、土地面积和土地等级等。 ②产权地籍调查的内容:以土地权属调查为核心内容,同时调查土地利用状况和其他要素。 ③多用途地籍调查的内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 原则:①符合国家土地、房地产和城市规划等有关法律的原则; ②实事求是的原则;③符合地籍管理的原则;④符合多用途的原则 3.地籍测量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含义: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内容: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 4.土地权属的确认方式有哪几种?如何确认土地权属? 确认方式有文件确认、惯用确认、协商确认和仲裁确认四种 如何确认:①农村地区(含城市郊区)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认: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不但形式复杂,而且往往用地手续不齐全,因此,应将文件确认、惯用确认、协商确认和仲裁确认结合起来确认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铁路、公路、军队、风景名胜区和水利设施等用地,其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各管理部门②城市土地使用权的确认:单位用地红线图;房地产使用证;土地使用合同书、协议书、换地书等;征(拨)地批准书和合同书;有偿使用合同书(协议书)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城市住宅用地确权的文件 5.简述地块和宗地的概念及其划分的原则 地块:是可辨认出同类属性的最小土地单元。特征: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空间位置是固定的,边界是相对明确的;“同类属性既可以是某一种属性,也可以是某一类属性的集合 宗地:指权利上具有同一性的地块。根据地块的含义,宗地具有固定的位置和明确的权利边界,并可同时辨认出确定的权利、利用、质量和时态等土地基本要素 6.简述土地权属界址、边界系统和边界类型 土地权属界址:包括界址线、界址点和界标。界址线是指相邻宗地之间的分界线,有的界址线和明显地物重合,但要注意实际界址线可能是它们的中线、内边线或外边线。界址点是指界址线或边界线的空间或属性的转折点。界标是指在界址点上设置的标志,是确定界址点坐标值的位置依据 边界系统:就是人们或政府管理机构通常以某种方式所承认的界线存在形式。一般由普通边界和法律边界组成。普通边界主要依靠自然的或人为的边界要素,至今我国的行政边界大多属于此类。法律边界指对人造的或自然的边界要素进行精确的测量,获取测量数据,通过法律形式给予承认 边界类型:根据土地划分的方法,形成了三种边界,即行政边界、宗地边界和地块边界 7.什么是飞地、间隙地和争议地? 飞地:指镶嵌在另一个土地所有权地块之中的土地所有权地块 间隙地:指无土地使用权属主的空置土地 争议地:有争议的地块,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土地权属主都不能提供有效的确权文件,却同时提出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地块 8.试述我国现行土地分类的原则 9.试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①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服务;②为农业生产提供依据;③为建立土地登记和土地统计制度服务;④为全面管理土地服务;⑤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最新的数据 内容:①查清辖区内每一块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量算地类面积;②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③编制土地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和县、乡、村土地利用现状图;④调查、总结、分析土地利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管理学(13版)罗宾斯考研知识点总结

罗宾斯管理学第十三版本章小节,为考试做准备! 解释为什么管理者对组织很重要。 管理者对组织很重要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在不确定、复杂和混乱的时期,组织需要他们的管理技能。 第二,管理者是组织完成任务的关键。 第三,管理者对员工生产率和忠诚度有贡献;员工被管理的方式可以影响到组织的财务绩效,事实表明管理能力对于创造组织价值很重要。 阐释谁是管理者,他们在何处工作。 管理者协调和监管别人的工作,这样组织目标才能实现。非管理雇员直接处理工作或任务,没有人向他们汇报。在传统结构的组织中,管理者包括基层、中层和高层三类。在其他架构较为松散的组织中,管理者可能不容易被识别出来,尽管有人必须担任该角色。 管理者在组织中工作,这是人为的刻意安排,以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 组织有三个特点:有明确的目标、由人组成、有精密的结构。现在很多组织的结构变得更加开放、灵活和适应变化。

描述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管理是管理者做的事,涉及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的工作可以有效率且有成效地完成。效率意味着“正确地做事”;成效意味着“做正确的事”。 管理者的四种职能包括:计划(设定目标、制定战略和开发计划)组织(安排和建构工作) 领导(与人工作以及通过人工作)和控制(监管、比较和纠正工作绩效) 名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包括:人际关系角色,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和其他礼仪性/象征性职责(名义领袖、领导者和联络员);信息传递角色,涉及收集、接收和传播信息(监管人、宣传人和发言人);决策制定角色,涉及作出决策(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卡茨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工作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人际关系技能(与他人及团队良好合作的能力)、概念技能(对抽象复杂情况的思考和表达想法的能力)。、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版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管理者为什么很重要? 1.在这个复杂、混乱和不确定的时代,组织比以往更需要他们的管理技能和能力。 2.管理技能和能力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3.员工-管理者关系的质量是员工生产率和忠诚度的最重要变量。 ●谁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工作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员。 ●管理者的划分 基层管理者: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主管、区域经理、部门经理、办公室主任) 中层管理者:对基层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人员。(地区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事业部主任) 高层管理者:负责为整个组织制定决策、计划和目标并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管理人员。(执行副总裁、总裁、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

●管理者在哪里工作? 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个特定目的。(这个目的是个体无法单独实现的。) 组织的共同特征:①有一个明确的目的(目标)②是由人员组成的③有一种精心设计的结构 ●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其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 ●效率和效果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指“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是指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通常指“做正确的事”。

●管理职能 计划:设定目标,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并且制定计划以整合和协调各种活动。 组织:安排各项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同他人合作并通过他人去实现目标。 控制: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控、比较和纠正。 ●管理角色 管理角色指的是管理者按照人们的预期在实践中展示的具体行为或表现。 明茨伯格的10种管理角色可以被组合成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1.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配置者,谈判者

2018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管理概述 识记:(1)管理的概念;(2)管理的特征;(3)管理的职能 领会:(1)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2)管理有效性的衡量 应用:联系实际说明管理的必要性 (二)管理者 识记:(1)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2)管理者的角色;(3)管理者的技能 领会:(1)不同层次管理者应重点掌握的技能;(2)举例说明管理者扮演的角色(3)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 (三)管理学 识记:管理学的概念 领会:管理学的特点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 1.管理的产生:①管理产生于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 ②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2.管理的必要性:管理是组织不可缺少的要素,有组织就需要管理,管理与组织如影相随。 ①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 ②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二、管理的概念 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①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 ②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③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 ④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 ⑤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三、管理的特性 ①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 ②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③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处理好人际关系) 四、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㈠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的预先筹划和安排 ㈡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 ㈢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