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史的一点遗憾

中国文学史的一点遗憾

中国文学史的一点遗憾
中国文学史的一点遗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a17247942.html,

中国文学史的一点遗憾

作者:郭浩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34期

[摘要]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作品。它打破常规,开创了章回体的先河;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语言幽默风趣。这些创新和改变,既增强了《论语》的故事性、可读性,又成功地塑造出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学史应给予应有的篇幅,对其进行深度分析与评介。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文学价值;传承

[作者简介] 郭浩(1961—),女,河南汝州人,中共党员,本科,高级讲师,河南省洛

阳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I206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344-02 ; ;[收稿日期] 2019-09-24

《論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它不仅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很早就流传到海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人们不禁要问:《论语》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除了众所周知的它在人生哲学、思想文化、伦理道德、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给人以启迪、智慧和价值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笔者认为,这与《论语》的文学价值、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在这方面,我国的文学史家们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是最权威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也没有对其进行分析介绍,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史的一点遗憾。

中国文论历来讲究作品的故事架构、人物塑造、语言特色。《论语》在这些方面均有独特表现,本文简述于后,以窥其内在的文学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论语》的故事架构有其独特性。她把那些“接闻于夫子”的片段、短语,看似无意地“论纂成书”,[1]好像没有严密的逻辑性,实际上却真真切切地在一段一段叙述中,记述着同一群人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故事。看似毫无章法,却是各有侧重、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全书共二十篇,每篇都是一段小故事,犹如一篇篇短篇小说。每个短篇自有高潮起伏,一点不显呆板;篇与篇的过渡,有张有弛。这一篇篇朴素的、好似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让人感到很温暖、很亲切。讲故事是《论语》的一大特色,或者说,《论语》通篇就是一个一个故事组成的,离开了故事,《论语》也就不成其为《论语》了。这种文章结构把枯燥的政论记事,贯穿于优美的文字、悠闲的笔法、抒情的语言格调里,使整部作品可读性大大增强。著名理学家程颐对此非常推崇,说《论语》“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