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碳管理与森林碳汇议题发展

森林碳管理与森林碳汇议题发展

森林碳管理与森林碳汇议题发展
森林碳管理与森林碳汇议题发展

森林碳管理與森林碳匯議題發展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太麻里研究中心 林俊成

一、前言

溫室氣體減量已為世界各國所共同關注的議題與努力的目標,我國雖非締約國的成員,但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仍有責任與義務盡一己之力。除了調整產業政策與產業結構、提升能源效率之外;健全森林經營,也成為溫室氣體減量的策略之一。在已經生效的京都議定書中的第3.3條明確規範1990年以後所進行之新植造林 (Afforestation, A)、更新造林 (Reforestation, R) 及毀林(Deforestation, D) 之二氧化碳吸收或排放淨值,可併入排放減量值計算。在第3.4條中,因加強森林經營管理 (Forest Management;FM) 所額外增加的碳吸存量也可併入排放減量值。同時藉由聯合減量 (Joint Implementation;JI) (第6條)、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第12條) 及排放權交易 (Emissions Trading, ET) (第17條) 等三種彈性機制,使森林資源所吸存的二氧化碳,成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而碳交易已成為一項國際上的重要產業。本文在於說明各國森林碳管理策略,並藉由國際相關森林碳匯議題的提出,以瞭解其未來發展趨勢。

二、森林碳管理策略

森林碳管理(forest carbon management)策略主要分為碳吸存 (carbon sequestration) 乃經由增加森林面積及單位碳密度,以增加生質累積與貯存,進而增加碳吸存量;碳保存 (carbon conservation) 為藉由保存森林碳庫,防止或減少碳釋放;碳替代 (carbon substitution) 在於增加森林生質碳的轉移至產品(如結構用材與生質燃料),以替代石化製品的能源與產品、水泥製品和其他建築材料,也包括栽植森林能源作物。

(一) 各國森林碳經營策略

根據9個國家或區域之林業部門減緩氣候變化相關政策與措施,經整理可歸納為以下10項,如表1所示。各國林業部門以增加造林面積及加強森林經營為主要的策略與措施;在碳保存功能上,各國在森林經營上也重視森林火災有效經營及病蟲害防治。另外而各國也將增加林產品、生質能使用及增加木材利用效率列為策略與措施之一,雖然京都議定書中尚未明確規範林產品碳量固定的貢獻,但在最新版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指南(IPCC 2006 Guidelines) 架構之森林有關的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使用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Other Land Use, AFOLU) 部分,已針對林產品碳貯存及流動做明確的規範,並要求將各國將經伐採的木質產品(Harvested Wood Product, HWP) 的碳貯存及流動量加以估算。

(二) 國內森林碳管理策略

我國政府部門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工作,並研提「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其中林業部門以「健全森林碳管理」為總目標,研擬厚植森林資源增加森林碳量吸存功能、維護森林健康強化碳量保存功能、推動碳管理政策及經濟分析並與國際接軌、擴大碳替代效能等策略。並針對不同策略提出各項做法。

表1. 各國林業部門森林碳經營策略

造林加強森林經營綠化木材及林產品

國家或地區及採取措施

新植造林及更新造林農地造

林、混

農林業

環境林、

防護林、

保帶經營

森林火

經營、病

蟲害防

天然林

保育與

更新

土壤

經營

樹種選

擇與造

林技術

林道

經營

都市

綠化

林產品、

生質能使

用及增加

木材利用

效率

澳大利亞◎◎◎◎

中 國◎◎◎◎◎◎◎

紐西蘭◎◎◎◎◎

加拿大◎◎◎◎◎美國◎◎◎◎◎歐盟◎◎◎蘇聯◎◎◎◎◎

日本◎◎◎◎◎◎◎南韓◎◎◎◎資料來源:李國忠等人,2006

1. 積極鼓勵造林,厚植森林資源:加強環境

林建造改善環境品質;積極推動平地景觀造林及綠美化;配合農地釋出,鼓勵新植造林;輔導海外合作造林。

2. 落實森林經營,提升吸收效能:加強人工

林撫育提昇生長量;促進天然林更新增加碳吸存。

3. 配合國土復育,加速森林復育:落實高山

地區退耕還林政策;加速國有租地收回造林;崩塌地造林加速森林復育。

4. 維護森林健康,減少森林損失:加強病蟲

害防治減少森林病蟲害;健全林火經營機制減少林火損失;強化森林經營機制減少不當破壞。

5. 維護生態系穩定,強化貯存功能:落實保

護區經營限制林地轉換;加強土壤保育減少碳排放。

6. 提高林產品使用效率:改進林產加工技術

減少廢材;延長林產品使用年限;林產品及廢材的再回收利用。7. 積極推廣林產品使用,取代高耗能材料:

加強林產產銷輔導減低成本;推廣木質文

化提昇生活品質;推廣綠建築增加建築生

態功能。

8. 發展生質燃料利用技術:積極開發生質燃

料技術;推廣生質燃料使用。

三、森林碳匯議題

(一) 林業部門溫室氣體清冊統計方法

在國家溫室氣體清冊中,關於土地使用、土地使用改變及林業 (LULUCF) 的溫室氣體清冊方法,在1997年即提出有關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指南 (The Revised 199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IPCC 1996 Guidelines) 即列入(IPCC, 1997)。之後於2003年更公布關於土地使用、土地使用改變及林業部分的良好做法指南 (LULUCF-GPG) (IPCC, 2003)。最新版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指南 (IPCC 2006

Guidelines) 為提供估計溫室氣體的人為排放來源和清除匯的最新國家清冊架構(IPCC, 2006),其內容結合先前所公布的IPCC 1996 Guidelines 及LULUCF-GPG 的主要精神與內容。在IPCC 2006 Guidelines 架構下共區分為五大部門,其中與森林有關的部門為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使用 (AFOLU) 部分之土地 (3B1) (含林地維持為林地及林地與其他土地使用類型的轉換) 及經採伐的木質產品 (HWP) (3D1) 等部分。

林地碳貯存量年變化量 (ΔCFL) 主要為生質 (Biomass) 的碳貯存年變化量 (ΔCB);死有機物質 (包括死木和枯落物) 的年碳貯存量變化 (ΔCDOM);土壤碳貯存年變化量 (ΔCSoils);經採伐的木質產品碳貯存年變化量 (ΔCHWP) 等碳庫變化的總和 (式1)。

HWP Soils DOM B FL C C C C C Δ+Δ+Δ+Δ=Δ (1)

在生質每年所增加的碳貯存量,主要為每年生質因生長所增加的碳貯存量 (ΔC G ) 扣除因生質損失所減少的碳貯存量 (ΔC L ) (式2)。

L G B C C C Δ?Δ=Δ (2)

生質生長之年碳貯存增加量,依林木的地理區位 (i=生態區;j=氣候型)、平均年生質累積量 (G TOTAL ) 及面積 (A) 及林木之乾物質碳含量比例 (CF) 而異 (式3)。

∑××=Δj

i j i TOTAL j i G CF G A C j i ,,,)(, (3)

平均年生質累積量,在層級1的情況時,可依林木地上部的平均年生質增加量(G W)) 乘上根莖比 (R) 可得出 (式4)。在層級2及3,林木地上部的平均年生質增加量可由特定林木 (植被) 的年平均材積生長量

(I V ) 乘上其轉換生質和擴展係數 (BCEF I ) 可得出 (式5)。 層級1

∑+×=)}

1({R G G W TOTAL (4)

層級2, 3

)}

1({R BCEF I G I V TOTAL +××=∑ (5)

如直接的BCEF I 不可得知

,則可使用生質擴展係數 (BEF I ) 與基本比重 (D) 值相乘得出 (式6)。

D BEF BCEF I I ×= (6)

生質損失之年碳貯存減少量為商用木材採伐 (L wood-removals )、薪材收穫 (L fuelwood ) 與干擾 (L disturbance ) 等因素所引起的年碳貯存減少量 (式7)。

e

disturbanc fuelwood removals WOOD L L L L C ++=

Δ? . (7)

商用木材採伐所引起的年碳貯存減少量,主要受每年採伐量所影響;薪材收穫所引起的年碳貯存減少量,主要受每年收穫薪材的全株與林木材積而異;干擾等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年碳貯存減少量,依干擾面積及該地區原先的生質及所造成的生質損失程度而異。

(二)森林碳匯專案活動 1. 森林碳匯專案活動程序

國際森林碳匯計畫制度,主要依據馬拉喀什協定 (Marrakech Accords) 以及清潔發展機制的新植造林、更新造林的清潔發展機制之專案活動 (Afforestation and Re-

forestation CDM project activities, AR-CDM) 的架構及精神 (UNFCCC, 2008)。實施AR-CDM主要有7個步驟:專案活動設計、審核、登錄、應用執行、監測與報告、專案活動查證,及專案活動認證。在專案活動的設計包括三項重要文件:專案活動設計書(Project Design Document, PDD) 應載明明確的操作技術與方法學;專案活動概念書(Project Idea Note, PIN) 則提供與未來買賣雙方交易之財務、經濟收益及風險評估;排放減量採購協議 (Emission Reduction Purchasing Agreement, ERPA) 則在保障碳權買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並因不同專案活動的實施內容及買賣雙方的組成而隨之調整。

2. 專案活動參與方式

參與專案活動購買經認證之排放減量權證(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CERs) 方式可分為兩種:(1) 直接購買:即國內公司(企業) 可透過在海外設廠或分公司(買方) 直接參與專案活動的開發和實施,從專案活動開發者(賣方) 購買CERs。(2) 間接購買:不直接參加專案計畫的開發和實施,向其他買家購買(仲介商、專案參與者、交易市場、碳基金) 已經簽發或準備簽發的CERs。其參與方式如圖1所示。

3. AR-CD進展

截至2007年6月為止,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已批淮10個AR-CDM。在這10個AR-CDM的造林適用地點主要是在退化土地上進行造林,而採用造林類型主要在於原先為林地的更新造林。另外,小規模新植造林、更新造林 (Small-scale afforestation and reforestation project activity, SSC-AR) 的專案活動則已批准3個,其適用地點分別為草地或農地 (AR-AMS0001)、集居地 (AR-AMS0002)、濕地 (AR-AMS0003) 的新植造林或更新造林。從已批淮的AR-CDM的案例分析,評估因AR-CDM產生的財務及經濟的效益,可提高內部報酬率。若扣除經認證之排放減量權證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CERs) 所帶來的財務收入,其內部報酬率將低於原先所設定的內部報酬率。造林所在國家來看,以中國及巴西各有2個通過的方法學,所在區域以南美

圖1 專案活動參與方式

洲地區為主,有5個,其次為亞洲地區有3個,而實施專案活動的造林面積,以最大面積為19768公頃,以最小面積則為523公頃。在10個專案活動中,有7個專案活動實施的主要資金來源與世界銀行 (World Bank) 的碳基金有關,如原型碳基金 (Prototype Carbon Fund)、生物型碳基金 (BioCarbon Fund) 等。專案活動計入期 (Crediting period) 主要有固定計入期與可更新計入期2種,固定計入期乃以30年為一固定期間,無法進行更新,而可更新計入期,以20年為更新期,最多可更新2次,這10個專案活動所選擇的計入期主要採固定計入期,有6個專案活動選擇;其次有3個專案活動選擇以20年為更新期並採更新1次,整個專案活動期間為40年;僅有一個專案活動選擇以20年為更新期並採更新2次,整個專案活動期間為60年。經認證之排放減量權證 (CERs) 的選擇,則關係著權證所持有的價格與有效時間,權證分為兩種,一為短期經認證之排放減量權證(temporary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t-CERs),一為長期經認證之排放減量權證(temporary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l-CERs),以20年為例,如第5、10、15年各發行一次短期經認證之排放減量權證(t-CERs),其每次權證的有效期限僅為5年,每次價格相同。如在第5、10、15 年各發行一次長期經認證之排放減量權證(l-CERs),其每次權證的有效期為購買時間點至專案活動結束時(如第5年購買,則有效期限為15年,以此類推),隨著發行年份愈晚,價格愈低。這10個專案活動中有7個是選擇長期經認證之排放減量權證(l-CERs),有3個是選擇短期經認證之排放減量權證 (t-CERs)。

截至目前為止,共有35個新植造林、更新造林清潔發展機制專案活動方法學向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提出申請送件,但已知有20個方法學是被拒絕(退回),僅有10個方法學是被批准 (approved)。依據及K?gi and Sch?ne (2005) 及Michaelowa and Rawat (2007) 針對所申請之新植造林、更新造林清潔發展機制專案活動方法學的內容、進度及結果加以分析結果:新植造林、更新造林清潔發展機制專案活動方法學的被退回的比例較能源及運輸部門的比例為高,其主要原因,主要為:(1)未適當的定義土地合格性;(2)基線情境選擇不完整及清楚;(3)缺少證明額外性的方法;(4)處理不確定性不充足;(5)專案活動的範圍和適用性未提出適當的具體數據;(6)未提供經濟工具和社會經濟的數據;(7)未充分處理洩漏的問題;(8)未包括其他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9)所選擇計算碳庫和其變化量未充分說明;(10)品質保證及品質控制 (QA/QC) 未具公信力。

(三) 自願性碳市場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自願性碳市場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具自願性但有法律約束力的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體系,如芝加哥氣候交易所 (Chicago Climate Exchange, CCX),和更廣義的不具約束性的場外交易市場 (Over the Counter;OTC)。根據Hamilton et al.(2008) 分析2007年國際自願性減量交易有65百萬公噸二氧化碳,較2006年 (24.6百萬公噸二氧化碳) 增加2倍多。其中以OTC市場的交易量較多,占65% (42.1百萬公噸二氧化碳),其價值為258.4百萬美元;CCX的交易量占35%,其價值為72.4百萬美元(表2)。

另外OTC市場來看,交易地區於2006年時,有40%以上的交易來自北美地區,22%來自亞洲,20%來自南美洲;2007年則39%以上的交易來自亞洲,27%來自北美地區,13%來自歐洲和俄羅斯。交易類型,於2006年在自願性碳市場以森林碳匯所占的比例最

高,占36%,其次為再生能源。2007年森林碳匯總計(避免森林砍伐 (5%)、新植造林與更新造林 (10%)) 則減少為15%,雖然比例降低,但由數量來看是增加約20%。交易價格,依不同交易類型而異,每公噸二氧化碳的價格從1.8~300美元不等。而避免毀林產生的減排量價格平均約為每公噸4.8美元,而利用新植造林或更新再造林產生的減排量價格差別則較大,平均約為每公噸8.2美元。

表2 交易量與價格

數量(百萬公噸CO2e) 價值

(百萬美元)

碳市場

2006 2007 2006 2007 OTC市場14.3 42.1 58.5 258.4 CCX 10.3 22.9 38.3 72.4 總自願性

市場

24.6 65.0 96.7 330.8 EU

ETS 1044 2061 24436 50097 CDM 562 791 6249 12877

JI 16 41 141 499 New South

Wales

20 25 225 224

總規範性

市場

1642 2918 31051 63697

總體市場1667 2983 31148 64028

資料來源:Hamilton et al., 2008

(四) 減少開發中國家毀林之排放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

t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EDD)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 (2006) 之全

球森林資源評估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FRA) 報告之資料顯示,森林

面積的減少主要來自土地使用型態的改變,

也就是將森林轉變為農地的毀林(deforestation;D) 以1990~2005年間每年約1300萬公頃的速度減少。

由於毀林將使原先貯存樹木體內的碳立即釋放回大氣中,造成溫室氣體的大量增加。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 (IPCC,2007) 資料,以部門別來看,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有25.9%來源自能源供應部門,19.4%來自工業部門,17.4%來自林業活動與毀林。而以溫室氣體排放種類來看,根據統計全球平均約有19.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自於毀林與生質腐朽 (decay of biomass) 等,而在一些開發中國家因毀林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高達整個國家的60%。而在1990年代每年因毀林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約有58億公噸。

為正視此一問題,2005年在加拿大蒙特婁 (Montreal) 所召開的第十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 (COP 11) 中,由巴布亞新幾內亞及哥斯大黎加為首的十個國家共同提出只要開發中國家進行避免毀林的行動,應如CDM一般給予排放抵減額度。巴西則提議國際資金應給予對減少毀林有正面貢獻的國家,而不是僅給予排放抵減額度。

此一議題經過二年的討論,於2007年在印尼峇里島舉行COP13暨MOP3會議中,希望推動適當的決議文件來達成開發中國家減少毀林的能力建構行動,另一個目標也希望能經由這個決議,以提供一個針對因毀林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良好估算方法。其取得的具體成果之一,提出一套向開發中國家保護森林提供信貸的方案﹐而這套方案-「減少開發中國家毀林所致排放量之激勵方案 (Decision-/CP.13)」可能會納入2012年後溫室氣體減量行動之新協定。此方案將以各項優惠條件來促使印尼和巴西等熱帶國家通過保護森林的方式而實現排放減量。

未來REDD將使得森林保育成為一項可交易商品,可帶給開發中國家數十億美元之碳抵減額度。富有國家可藉由協助貧窮國家

保護其森林,並因此取得符合新協定規定之碳減量額度。REDD的概念雖然清楚,但執行細節則很含糊,因為對於可適用的計畫內容或如何計算排放量等方面的問題尚無共識。這些問題主要有:對森林覆蓋面積的變化及相應的碳貯存量和溫室氣體排放量變化的評估、因永續森林經營而產生的增加量變化,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所致排放量的規範,包括基準排放量水準等。

隨著REDD的議題受到重視,世界銀行(World Bank) 於COP13會議中發起一項對開發中國家的資助計畫,即「森林碳夥伴基金」(Forest Carbon Partnership Facility, FCPF),其基金將挹注3億美元資金協助開發中國家的森林保育,其中1億美元將用於能力建構開發中國家如何減少毀林;另外,2億美元將用於小規模示範計畫。

森林碳夥伴基金設立的宗旨,乃基於森林的存在,比砍伐森林更具重要性及價值。林木的存在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但由於森林的減少與退化是僅次於石化燃料使用,為人類造成全球暖化的次要因素。因此,此一基金的設置,將協助熱帶與亞熱帶的開發中國家,使其有能力降低來自於森林減少與退化的溫室氣體。

四、結語

造林雖為目前國際上所普遍使用的森林碳匯減量的方式,但造林僅為森林碳管理策略之一,而加強森林經營管理(如撫育、REDD等)、都市綠化、木質材料利用與廢棄物再利用等也為可行策略。由於林木碳吸存效益隨著林齡增加而增加,至一定林齡時年淨碳吸存量則開始遞減,為增加碳吸存量,則森林要進行經營,因此應思考國內企業除造林外,參與國內森林經營管理(如國有林地40萬公頃的人工林),同時可額外增加碳

吸存量應為可考慮及推廣的方向,但如何計

量及額外性問題則有待解決。國內由於可造

林土地有限及缺乏林地更新的情形下,造林

減碳量有其上限,因此就造林專案的活動的

設計及實施,不應僅在碳吸存過度強調,由

專案活動設計書 (PDD) 及各項與碳減量實

施時的標準,如氣候、社區、生物多樣性標

準 (CCBS)、自願性碳標準 (VCS) 等來看,

造林行為應視為森林多重效益的產出,如促

進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社區經濟的改善等,而碳吸存為林地造林後所產生的產品之一。

參考文獻

李國忠、邱祈榮、林俊成、魏名聰,2006。「國際森林碳吸存議題與碳交易市場機制研

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研

究計畫 (95農科-12.3.5-務-e1)』。58頁。Hamilton K, Sjardin M, Marcello T, Xu G, 2008. Forging a frontier : State of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s 2008.

Ecosystem Marketplace and New Carbon

Finance. 78p.

IPCC, 1997. Revised 199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Inventories.

IPCC/OECD/IEA, Paris, France.

IPCC, 2003. Good Practice Guidance for Land Use, 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ry.

IPCC/IGES. Hayama, Japan.

IPCC, 2006.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Prepared by the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Programme. Published: IGES,

Japan.

K?gi W, Sch?ne D, 2005. Forestry Projects under the CDM: Procedures,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 Forests and

Climate Change Working Paper 3. Basel

and Rome: FAO: ftp://https://www.doczj.com/doc/aa17172315.html,/docrep/

fao/008/j7017e/j7017e00.pdf Michaelowa A, Rawat VRS, 2007. CDM afforestation and reforestation baseline

methodologies: An analysis of the

submission and approval process,HWWI

Research Paper 4-9, Hamburg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Research Programme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

https://www.doczj.com/doc/aa17172315.html,/uploads/tx_wilpubdb/HW

WI_Research_Paper_4-9.pdf

UNFCCC, 2008. Methodologies for afforestation and reforestation CDM

project activities. http://cdm.unfccc.int/

methodologies/ARmethodologies/index.ht

ml.

碳汇基础知识

碳汇基础知识 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外交领域的热点。应对气候变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已被纳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增加碳汇和保护森林减少排放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未来30-50年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新的惠及全球、全人类的伟大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普及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知识,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倡导公众参与碳汇林业建设,本报与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气候办)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联合开设“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看台”专栏,从今天起陆续刊发相关知识,敬请读者关注。 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气候变化定义为: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的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组成所造成的气候改变。 碳汇与碳源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森林碳汇与林业碳汇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林业碳汇是指森林碳汇与管理政策包括碳贸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是指可导致大气增温的气体。温室气体的种类很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目前将二氧化碳(CO2 )、甲烷 (CH4)、氧化亚氮 (N2O)、氢氟碳化物 (HFCS)、全氟化碳 (PFCS)、六氟化硫 (SF6)列为管制对象。其中,以二氧化碳为主。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能够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沿温度升高的现象。因这种作用类似于栽培植物的温室,故称为温室效应。 碳汇林业与碳汇造林

关于加快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思考

关于加快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思考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关于加快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思考 随着气候逐渐变暖,促进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各国重点开展的工作。在此背景下,通过林业碳汇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拓展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铜鼓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在低碳时代迎面而来的今天,越早进入碳汇市场越早受益。 一、碳汇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涉及林业、农业、能源等16个领域。在林业中主要体现为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所谓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测定林木可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但并不是现有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储存都可以称为林业碳汇,必须通过实施项目来增加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储存才可产生。专家研究表明,森林每年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吸收吨二氧化碳,释放出吨的氧气。森林几乎可以被称为天然且最经济的“吸碳器”和“固碳机”。林业碳汇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也是国际社会公认减少二氧化碳的有效途径。 (二)碳汇交易。碳汇交易是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各国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规定,创设出来的一种虚拟交易。卖方,指通过实施碳汇开发项目从而产

生碳汇的业主,将开发的碳汇在交易所挂牌出售。买方,即温室气体排放企业,在无法降低国家规定的碳排放标准时,可以采用购买碳汇的方式抵消碳排放量。买卖双方的这种交易就是所谓的“碳汇交易”,老百姓通俗地称为“卖空气”。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9个碳汇交易试点中心。我省于2016年8月正式成立了江西省碳排放交易中心,初步确定了170多家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企业名单,今年起省内可开展碳汇交易。 (三)开发流程。林业碳汇项目从开发至交易共有6个步骤,时间跨度预计为10-15个月,项目实施期一般为10―20年。步骤依次是:开发―审定―备案―监测―核证―签发。1.开发。由项目业主委托咨询机构,依据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格式和内容,撰写项目设计文件。2.审定。项目设计文件完成后,递交由国家发改委备案的第三方审定机构进行审查、网上公示等。3.备案。对于通过审定的项目,组织专家组评审,递交地方和国家发改委进行备案。4.监测。项目获得备案后,即表示如果项目按计划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业主或委托咨询机构对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报告。5.核证。项目业主按照监测报告计算碳减排量,并按项目设计中预定期限接受核证机构的核证,并出具减排量核证报告。6.签发。获得核证报告的项目,即可以向国家发改委申请签发核证碳减排量。发改委收到申请后,组织专家进行技

浅议发展林业碳汇的意义

浅议发展林业碳汇的意义 刘准桥 070106114 摘要:温室气体CO2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加,引起全球气候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森林的碳汇功能巨大,是改善全球气候的关键部分。本文主要论述了林业碳汇的概念,发展背景,功能,并介绍了影响林业碳汇能力的一些因素,而且探讨了提高森林碳汇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森林;碳汇;影响因素;措施; An Analysi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on Liu Zhun-qiao 070106114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bstract:The concentr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CO2 is raising in atmospheric. The climate become warmer and warmer. Ecosystem is destroyed. Natural calamity often occur. Forest is functioning as a principal carbon sink.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background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the key factor of the ability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besides take measure with improving the level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Key words: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influencing factor, measure

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知识

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知识 201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电力和航空等8个重点高耗能行业的近万家企业被纳入到履约范围中。同时,作为碳市场的一种重要的补充机制,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也将迎来一个更加迅猛的发展。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作为碳市场的抵消机制将会受到众多履约企业的青睐。作为兼具社会效应、生态文明效应和经济效应的林业碳汇项目则有望成为众多自愿减排项目类型中最受关注的一类项目。植树造林,形成碳汇,取得碳收益,以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反哺林业,必将成为加快绿色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要增加到45亿立方米。国家碳交易主管部门也非常重视农林碳汇类自愿减排CCER项目的开发工作,在今后出台的全国碳交易抵消机制中也将有相应的倾斜政策鼓励各类碳汇项目的开发和申报。从市场表现来看,碳汇类项目的交易价格也表现不俗。仅以北京碳市场为例,截至2016年8月19日,林业碳汇类项目已累计实现成交27笔,成交量达到7.2万吨,交易金额266万元,成交均价达到36.57元/吨,成交价格远远高于一般类型的CCER项目。借助利好政策,相信在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后林业碳汇CCER项目的开发与交易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林业碳汇类项目开发的条件与评估

1. 目的明确 首先要求的是明确造林目的,理论上来讲,碳汇造林项目仅仅是指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的造林活动,是对造林和林木生长全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进行的有特殊要求的项目活动,这就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造林活动,比如以获取经济收益为主要目的的经济林(果树、桉树、橡胶树等)和苗圃林就很难被认定为碳汇造林。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3月1日已网上公示的93个林业碳汇类项目中,碳汇造林项目64个,森林经营碳汇类23个,竹林经营碳汇项目5个,竹子造林1个,主要树种是以马尾松、杨树、湿地松、杉木、樟子松、落叶松为主的乔木林、灌木及竹林(毛竹)。所以说,从要求上看碳汇造林绝不是以砍伐和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造林活动。 2. 条件具备 造林目的明确后,接下来就看项目是否具备开发条件。额外性、基准线、碳库选择和碳层划分等方法学中的技术问题就不在这里深入讨论了,我只把开发林业碳汇项目的最基础、最重要的条件给大家解释一下,那就是:土地合格性问题。 1)以碳汇造林项目的要求为例,项目活动的土地应该是 2005 年 2 月16 日以来的无林地(不同时满足郁闭度≥0.2,连续面积≥1亩,成林后树高≥2米这三个条件),简单的说就是在无林地上新造林。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就是在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有林地(须乔木林,灌木林不行)上进行的林业经营抚育活动(如补植补造、树种更替、林分抚育、采伐复壮等综合措施),也是要求在2005 年 2 月

谈谈森林的碳汇功能

谈谈森林的碳汇功能 【摘要】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通过森林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植物体和土壤中,清除已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关键词】森林;碳汇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1.森林的碳汇功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18~59厘米,将给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带来诸多重大不利影响。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向大气中过量地排放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结果。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大增加,打破了地球在宇宙当中的吸热和散热的平衡状态,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是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积累,其做法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排)和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增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是通过降低能耗、提高能效、使用清洁能源来实现。而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森林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植物体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和机制实际上就是清除已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森林具有碳汇功能。由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投入少、成本低、简单易行,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政府把林业纳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要求全力打好”森林碳汇”这张牌,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研究显示: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存储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存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在生长季节,l公顷阔叶林每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森林每生长1 立方米木材,就能从空气中吸收1.83吨二氧化碳,同时释放1.62吨氧气。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由森林生态系统吸收的达到24%~36%,足以说明森林碳汇功能的重要意义。 我国通过发展和保护森林,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80年-2005年,我国通过持续地开展造林和森林经营、控制毁林,净吸收和减少碳排放累计达51.1亿吨。仅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以上。据中国林科院依据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目前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高达78.11亿吨,森林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量4947.66亿立方米,年固土量70.35亿吨,年保肥量3.64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0.32亿吨,年滞尘量50.01亿吨。发展碳汇林业是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森林碳汇及潜力

森林碳汇及潜力 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大气中CO2浓度急剧上升及由此导致的温室效应及气候异常成为目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1]。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CO2的重要碳库,维持着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86%以上和土壤碳库的73%。森林每年光合作用固定的碳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2/3,相当于人类活动所释放碳量的10倍之多。森林碳库发生细微的变化就会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碳循环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因此,准确地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对合理经营和管理森林、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增加也具有重要意义[3]。近20年来,国内外学界针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碳密度和碳汇功能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4-6],但多数研究集中在全球层面上或是国家层面上的森林整体碳储量估算研究[5-8]。这些研究由于涵盖的生物气候类型、植被类型、基础数据来源、研究方法、数据处理模型等的复杂多样,估算的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彼此间也缺乏可比性。另外,有关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乔木层,对林下植物、枯落物和土壤碳库的研究较少,以致结果不能直接用于指导较小尺度上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的经营管理,需要对省、地、县等不同区域层面的森林碳库分别进行研究。贵州省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也是我国木材主要产地和生态建设的主要阵地。但是缺乏关于贵州省森林生态

系统碳储量、森林碳汇等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贵州省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估算其乔木林、竹林、灌木林和经济林碳汇现状,旨在了解贵州省的森林碳汇现状,为我国区域尺度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以及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循环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持续固碳增汇的森林经营提供科学参考,并据此进一步说明森林碳汇对减少全区域碳排放的重要贡献。 1试验地概况 贵州省地处东经103o36'~109°35'、北纬24°37'~29°13',面积17.6万km2,平均海拔1100m,全省林业用地面积8.77×106hm2,森林面积7.03×106hm2,森林覆盖率39.93%。乔木林5.49×106hm2,竹林1.1×105hm2;活立木总蓄积 3.10×108m3,其中:乔木林蓄积3.03×108m3。 2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森林资源数据为2000~2010年贵州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汇总数据[9]。

中国林业碳汇发展现状调查说课讲解

中国林业碳汇发展现 状调查

林业碳汇国际发展现状 作者:资料来源:中国林业碳汇网更新时间:2010-6-15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就开始关注世界气候变化。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 划署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IPCC成立后,先后组织了世界范围的数千名专家,完成 了两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IPCC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主要是:自工业化开始发展以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 体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对气候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增大。气候的变暖导致海平面升高、世界范围内的冰川减退、北冰洋冰层变薄和世界部分地区极端性气候事件增加。近年来向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发展,高纬度地区比全球平均更暖,陆地暖化高于海洋,北半球比南半球更暖化。 由此,世界各国一致认为,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目前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的。1990年12月,联合 国大会第45届大会决定设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委员会讨论并起草了著名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随后,各缔约国在德国柏林召开了被称为“柏林授权"的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就发达国家量化的减排温室气体义务进行谈判。1997年12月11日,由160个会员国表决通过《京 都议定书》,主要内容为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后,成为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 力的、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体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 “清洁发展机制(CDM ”、“联合履约机制(JI)”和“排放交易机制(ET)”是《京都议定书》中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三个灵活机制。目的是协调确立国际上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碳汇项目、参加碳贸易过程中的立场、 方法、手段。根据其规定,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对没有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的碳汇项目的资助来取得一定量的减排指标,或者通过购买其他国家的减排量达到指标。而且,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其提供专门的技术方法和相关费用。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加强了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对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的应对

林业碳汇项目立项报告

林业碳汇项目立项报告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全面落实国家治理 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期,是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攻坚期,是落实 全面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我国将全面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 各项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继续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更广泛地参与国际治理;继续巩固和深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经济增长 建立在绿色增长、创新增长、包容式增长的轨道上;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推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不断优化,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协调发展、 公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上。 一、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一)项目名称 林业碳汇项目 (二)项目承办单位 xxx公司 二、项目建设地址及负责人 (一)项目选址 xxx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二)项目负责人

高xx 三、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 顺应经济新常态,需要公司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内涵式增长。为此,公司要求各级单位通过创新驱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提升产品和 服务质量、提高效率和效益等路径,努力实现“做实、做强、做大、做好、做长”的发展理念。 公司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最高机构为股东 大会,日常经营管理为总经理负责制,企业设有技术、质量、采购、销售、客户服务、生产、综合管理、后勤及财务等部门,公司致力于为市场提供 品质优良的项目产品,凭借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全新服务理念,不断为顾客 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优质的产品和贴心的服务。 公司通过了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严格按照上述管理体系的要求 对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等过程进行管理,同时以客户提出的品质要求 为基础,建立了完整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产品质量的优质、稳定。 四、项目建设地基本情况 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深入贯彻“双创”战略,主动适应经济 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创新发展,更加注重转型发展,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矿物宝石、生物医药等七大产业,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抢占产业革命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到2020年,

中国林业碳汇发展现状调查

林业碳汇国际发展现状 作者:资料 来源:中国林业碳汇网 更新时间:2010-6-15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就开始关注世界气候变化。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IPCC成立后,先后组织了世界范围的数千名专家,完成了两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IPCC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主要是:自工业化开始发展以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对气候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增大。气候的变暖导致海平面升高、世界范围内的冰川减退、北冰洋冰层变薄和世界部分地区极端性气候事件增加。近年来向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发展,高纬度地区比全球平均更暖,陆地暖化高于海洋,北半球比南半球更暖化。 由此,世界各国一致认为,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目前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的。1990年12月,联合国大会第45届大会决定设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委员会讨论并起草了著名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随后,各缔约国在德国柏林召开了被称为“柏林授权”的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就发达国家量化的减排温室气体义务进行谈判。1997年12月11日,由160个会员国表决通过《京都议定书》,主要内容为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后,成为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体

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 “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约机制(JI)”和“排放交易机制(ET)”是《京都议定书》中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三个灵活机制。的是协调确立国际上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碳汇项目、参加碳贸易过程中的立场、方法、手段。根据其规定,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对没有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的碳汇项目的资助来取得一定量的减排指标,或者通过购买其他国家的减排量达到指标。而且,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其提供专门的技术方法和相关费用。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加强了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对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的应对和解决方法的研究。对于困扰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突围只有三条路:一是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排放;二是大力开发低碳或无碳能源,从而满足能源需求而不增加碳排放量;三是利用土地和林业的碳汇功能,吸收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从目前情况看,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确实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速度,但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两者在技术上均面临着诸多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瓶颈。因此,工业国通过“碳汇”项目,利用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作用,中和固碳获得二氧化碳排放权是一条速效、现实的出路。

碳汇资源发展的对策

碳汇资源发展的对策 三江源地区广布高原森林、湿地和草地等主要碳汇资源,是全球重要“碳库”和二氧化碳吸收器,也决定了三江源碳汇资源在青海乃至全国中的重要地位。2011年11月16日,国务院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确定了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度、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工作目标,这为三江源碳汇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契机。青海省应借助这一契机,将试验区建设和碳汇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全球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新的贡献。 一、三江源地区碳汇资源分布 碳汇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如海洋、土壤、岩石和生物体。目前,三江源地区的碳汇主要表现为各类生态系统中的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质而固定下来,包括森林、草地和湿地资源。 (一)森林资源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主体。研究认为,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在所有固碳

地中碳汇功能最强[1]。然而,由于三江源地区高寒干燥的严酷自然条件,森林资源相对其他碳汇资源较少,分布也不均匀。据统计,三江源地区森林有林地面积虽占全省的72%,但多零星分布于高山峡谷间,为草地所包围,呈“孤岛状”分布[2]。尽管森林面积有限,林分状况不佳,但仍是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涵养水源、调节区域气候、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为林业碳汇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草地资源 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地是主要植被类型。据统计,全省拥有天然草地5.47亿亩,约占辖区总面积的51%[3]。三江源地区植被以草甸为主,主要包括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低湿草甸、沼泽,以及温性草原和灌丛等。这些植被具有巨大的固碳能力。据中科院西北高原生态研究所研究,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每年的固碳能力达1000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600万吨[3]。此外,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全区草场退化趋势已经得到初步遏制,草地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对三江源地区提高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湿地资源 湿地和水域面积是三江源地区地貌的又一重要特点。据统计,全

低碳经济之森林碳汇

低碳经济之 ——森林碳汇 一、相关释义 1、森林碳汇 ——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即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要减去造林活动用车(汽油)或施肥所产生的排放,还要减去林地流转和森林灾害造成的毁林排放,最后得出净吸收量。森林碳汇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承认森林碳汇对减缓气候变暖的贡献,并要求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植被恢复及保护,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项目产生的碳汇额度用于抵消其国的减排指标,同时要求这些项目要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2、造林与再造林 (1)造林是指通过载植、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等方式,将过去50年不曾是森林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直接人为活动;再造林是指通过载植、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等方式,将曾经是森林但被转化为非林地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直接认为活动。 (2)《京都议定书》中明确在第一承诺期(2008年-2012年),将造林与再造林活动限定为在1989年12月31日前处于

无林地状态的立带上开展的造林。 3、清洁发展机制,即CD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CDM项目包括:改善终端能源利用效率项目;改善供应方能源效率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替代燃料项目;农业项目(甲烷和氧化亚氮减排项目);工业过程项目(水泥生产等减排二氧化碳项目,减排氢氟碳化物、全氧化碳或六氟化硫的项目);碳汇项目(仅适用于造林和再造林项目)。 4、中国绿色碳基金:系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绿化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保护国际及嘉汉公司共同发起成立,并由中石油集团捐资3亿元作为启动资金,以宣传推广及资助碳汇事业发展为目标。 二、我国相关政策及规定 (一)政策 1、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高峰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2、2009年11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统计、

林业碳汇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林业碳汇投资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林业碳汇项目总论 第二章林业碳汇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第三章林业碳汇报告编写说明 第四章林业碳汇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第五章林业碳汇项目节能分析 第六章林业碳汇环境保护 第七章林业碳汇项目进度规划 第八章林业碳汇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九章林业碳汇经济效益分析 第十章林业碳汇项目评价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提出理由 围绕“中国制造2025”已明确的任务和措施,加快启动高端装备创新、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等重大工程,以及质量品牌提升、发展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针对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启动实施一批市场潜力大、关联程度高、带动能力强、产业基础好的重大项目。通过工程实施提振需求,改造传统产业,推动重点领域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近现代以来,制造业始终是一国经济发展并走向强盛的基础。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强国之路,均基于规模雄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强、发展质量好、产业链国际主导地位突出的强大制造业。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摆脱贫穷与落后,实现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追赶甚至超越,也是通过推动工业化、发展制造业来实现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没有坚实的制造业支撑,必将导致经济体的不断虚化和弱化。鉴此,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吸引和鼓励高端制造回流本土;新兴经济体不甘落后,希望借助更有利的比较优势,编织制造大国梦想。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在“双向挤压”的挑战中杀出一条血路,化挑战为机遇,强筋固本、夯实根基。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

053基于碳汇能力的天津南北湿地组团用地规划

基于碳汇能力的天津南北湿地组团用地规划 王巍巍周广宇 【摘要】天津南北湿地组团是新一轮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确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本文从碳汇视角出发,对天津市各类生态用地进行评价;针对南北湿地组团,提出基于碳汇能力的多情景用地规划方案;并以湿地组团对天津主要碳源的吸收作用为例,说明南北湿地组团在天津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湿地组团;碳汇;用地规划 在“双城双港”发展战略的驱动下,近年天津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南北湿地组团受到开发建设的巨大压力。客观科学的认识南北湿地组团的生态价值,对保护湿地组团具有重要意义。 1.天津南北湿地组团生态价值的认知 1.1 天津湿地的多年演变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在距今5000-6000年前的全新世时期,复杂的海陆变迁及河流的共通作用发育了大量的沼泽、盐沼和泻湖。近百年来,由于降雨量减少、水资源短缺、城镇用地扩大等原因,水面和天然湿地呈现出持续减少的趋势,尤其是城区周围湿地面积下降更快。以七里海生态湿地为例,从建国初至今,其面积由108平方公里减少到48平方公里。直到最近几年,人工湿地才略有增加,天津市中南部地区的湿地演变情况见图1。 a. 20世纪20年代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70年代 d. 20世纪80年代 图1 天津市中南部地区不同时段湿地演变趋势(资料来源:环保局,2004) 1.2 生态格局下的南北湿地组团 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了天津市生态空间格局为“两带、三区、多廊道”(见图2)。天津南北湿地组团为距离中心城区最近的两大生态保护区,即位于城区北部的“七里海-大黄堡生态湿地保护区”(简称北部湿地组团)和城区南部的“团泊洼—北大港生态湿地保护区”(简称南部湿地组团)。由于湿地多年退化,加之人类的开发利用,湿地组团现由水库、鱼塘、湿地、农田、林地等组成(见图4、图5),因此,天津南北湿地组团是以湿地为主要特征的复合生态空间。 图2 天津市区域生态空间格局

(整理)广州市森林碳汇分析

广州市森林碳汇分析-现状与前景 《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 日正式生效。它规定作为碳源的国家或地区必须通过 的量,提出了联合履约、排放贸易的机制,作为碳源减排、限排的方式以减少向大气中排放CO 2 排放的补偿费,籍此达到向大气中减排和限排的国家或地区向作为碳汇的国家或地区支付CO 2 CO 的目的。现阶段我国虽无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但对森林碳汇大小的估算以及对区域森林碳吸2 减排与增汇的对策技术同样是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国际地位和发存潜力的正确评价,寻求CO 2 展趋势的重要举措。广州市的社会经济经过了长时间的高速发展,而且必然再高速发展下去, 由此带来的能源消耗和CO 排放也将持续增加。寻求节能减排技术的同时,显著地提高广州市森 2 固定能力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广州林及其它类型生态系统CO 2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上限。 本文根据广州市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青山绿地工程”的执行状况,以广州市林业 “一城三地五极七带多点”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为基础,选择典型森林类型;在对广州市林业 碳储量现状与固碳潜力、化石燃料消耗结构动态及发展趋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广州市现有 森林的碳汇功能作出评价,并据此提出提高林业碳汇能力的几点建议。 2、经济发展与化石能源消费状况 广州市 2006年GDP约为1978年的140倍。“十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3.82%,由2001 年的2841.65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154.23亿元,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产业结构上, 第一产业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地区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十五”期间第一、

加快现代林业发展增强森林碳汇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专题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5 March 绿色中国 临安位于杭州市西郊,市域面积3126.8平方公里,人口52万,是杭州至黄 山国际黄金旅游线上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被誉为长三角的一颗绿色明珠。全市 森林覆盖率76.55%,拥有天目山、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山湖国家 森林公园。先后获得了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都、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 森林城市和全国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等荣誉。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京都议定书》把发展林业列 为应对气候变化、固碳减排的重要途径。近几年,临安在碳汇林业方面进行了积 极探索,已经引进全国乃至世界上首个毛竹林碳汇项目。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 28.4万亩,四旁植树710万株,幼林抚育面积1114万亩,有林地面积从10年 前的333万亩增加到354万亩,年均增加2万多亩;森林蓄积量同比增长210万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Forestry and Enhance Forest Carbon Function 加快现代林业发展 增强森林碳汇功能 文/临安市林业局局长 沈志军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视察临安林业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专题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arch 绿色中国立方米,年均净增20.9万立方米。临安市主要通过四个途径推动碳汇林业建设。 以稳定的政策推动碳汇林业建设 稳定的政策决定着经营者对森林经营的权力,调节着森林经营者的利益分配和参与程度,进而影响林业碳汇的增加。 一是加强政策激励。临安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快竹笋产业 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山核桃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植树造林。市财政每年安排37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竹笋、山核桃等林业产业的发展。加大生态公益林补偿力度,累计配套公益林资金2100多万元,下拨公益林资金6725万元。 二是落实保护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严 格依法护林,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停止了天然阔叶林的采伐,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全市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12余万立方米。严格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林地保护奖惩制等制度,坚持专业队伍护林与群众义务护绿相结合,多管齐下,建立了完善的森林资源管理机制。 三是营造宽松环境。落实国家的林业信贷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世界银行及民间组织等各种无偿资金和优惠贷款项目,拓宽融资渠道。取消对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林农负担,为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在林业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科学管理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以扎实的工程推动碳汇林业建设 始终坚持以工程建设为载体,以增加林业碳汇为目标,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完善功能。 一是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1999年以来,临安大力实施生态 公益林工程,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129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3%。根据初步测算,临安市生态公益林年固定 二氧化碳75.6万吨,年释放氧气53.6万吨。去年,根据临安市公益林实际,按照区位重要性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原则,对各类公益林拟定了不同的经营方案,拟订了不同的管护标准,一、二、三类林分别给予29元/亩、24.5元/亩、17元/亩不等的补偿。 二是大力实施城乡绿化建设工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和“森林进城、园林下乡、城乡一体、整体绿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全 良好的生态使临安成为动物的天堂

本溪林业碳汇研究分析

森林碳汇研究与分析

华兴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二○一○年十二月

目录 一、引言 二、森林碳汇的发展史 三、发展森林碳汇的意义 四、国际森林碳汇市场现状 五、国森林碳汇市场现状 六、森林碳汇市场的要素 七、市开展森林碳汇项目的必要性分析 八、市森林碳汇项目市场竞争力分析 九、如何发展与提升市森林碳汇市场

森林碳汇研究与分析 一、引言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森林既是吸收汇,也是排放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减缓和适应双重功能。一方面,通过开展植树造林、森林恢复、合理采伐和森林管理,可不断增加森林碳吸收。研究显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存储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存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另一方面,改变林地用途、不合理采伐,不进行更新造林和森林恢复,导致毁林和森林退化,会增加碳排放。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保护森林,减少毁林,提高森林质量,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摘自祝列克副局长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讲话。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二、森林碳汇的发展史 人类由于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及大规模的水泥生产以及由于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变化、毁林开荒、森林采伐等人为活动导致大气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环境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

低碳经济之森林碳汇

低碳经济之森林碳汇

低碳经济之 ——森林碳汇 一、相关释义 1、森林碳汇 ——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即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要减去造林活动用车(汽油)或施肥所产生的排放,还要减去林地流转和森林灾害造成的毁林排放,最后得出净吸收量。森林碳汇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承认森林碳汇对减缓气候变暖的贡献,并要求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植被恢复及保护,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项目产生的碳汇额度用于抵消其国内的减排指标,同时要求这些项目要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2、造林与再造林 (1)造林是指通过载植、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等方式,将过去50年内不曾是森林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直接人为活动;再造林是指通过载植、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等方式,将曾经是森林但被转化为非林地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直接认为活动。 (2)《京都议定书》中明确在第一承诺期(2008年-2012年)内,将造林与再造林活动限定为在1989年12月31日前

处于无林地状态的立带上开展的造林。 3、清洁发展机制,即CD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CDM项目包括:改善终端能源利用效率项目;改善供应方能源效率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替代燃料项目;农业项目(甲烷和氧化亚氮减排项目);工业过程项目(水泥生产等减排二氧化碳项目,减排氢氟碳化物、全氧化碳或六氟化硫的项目);碳汇项目(仅适用于造林和再造林项目)。 4、中国绿色碳基金:系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绿化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保护国际及嘉汉公司共同发起成立,并由中石油集团捐资3亿元作为启动资金,以宣传推广及资助碳汇事业发展为目标。 二、我国相关政策及规定 (一)政策 1、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高峰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2、2009年11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

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

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 设计文件表格(F-FFCER-PDD) 第版 项目设计文件(PDD) 项目活动名称 项目类别1请选择其中的一种 项目设计文件版本 项目设计文件完成日期 申请项目备案的法人填写时请注意企业法人为企业名称,事业单位法人为事业单位名称,不等同于法人代表 项目业主通常项目业主即为申请项目备案的企业法人或事业单位法人,如不同需在后文简要说明原因 项目咨询单位如果有,需填写 项目类型及所选用的方法学项目类型可根据所选用的方法学填写,如造林、森林经营、竹子造林或竹子经营等 预估的年均温室气体减排量 1包括两种:(一)采用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的方法学开发的碳汇项目;(二)采用经福建省碳交办备案的方法学开发的碳汇项目。

A部分:项目活动描述 A.1.项目概述与项目目的 >> 项目活动概述 >> 项目活动的目的 >> 项目相关批复情况 >> 包括造林设计、经营方案等相关批复情况。 如项目申请了CCER或其它减排机制,也在此处提供相关信息。 A.2.项目活动的地点 A.2.1.省/直辖市/自治区 >> A.2.2.市(县)/乡镇/村或林场等 >> A.2.3.项目地理位置 >> 需提供项目地理位置图,包括项目在福建省地图中的位置及在地市地图中的地理位置图。 A.2.4.项目地理边界 >> 需提供项目地理坐标(经度和纬度)。 A.3.项目地环境条件 >> 通常包括项目区的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 A.4.采用的技术和(或)措施 >> 项目采用的方法学技术标准或规程。

项目业主名称申请项目备案的法人受理项目备案的发展改革 部门 如果申请项目备案的法人不是项目业主,请在此处说明原因。 A.6.项目土地权属和FFCER的权属 >> 按实际情况,如林权证、土地证或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契约等填写。 A.7.土地合格性评估 >> 按方法学要求进行评估。 A.8.林业项目减排量非持久性问题的解决方法 >> 注:签发有限期与计入期相同的FFCER B部分:选定的基线和监测方法学应用 .所采用的方法学 >> 方法学名称及版本号(采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方法学或福建省碳交办备案的方法学) .所采用方法学的适用性 >> 填写项目符合所采用方法学的适用条件,并列出具体的适用条件 .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选择 >> 根据所采用的方法学,确定本项目边界内碳库和排放源,如下: 碳库是否 选择 理由或解释 地上生物量

论森林碳汇价值评析及其运用展望(一)

论森林碳汇价值评析及其运用展望(一)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的过程及机制。由于温室效应加剧以及全球极端气候频发,加之森林吸收CO2投入少、成本低,因此,森林碳汇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都要求促进可持续的造林、营林和森林更新来缓解全球的温室效应。众所周知,林木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多以林产品价值来体现,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则难以用货币来衡量。令人鼓舞的是,国际碳汇交易市场的产生与发展,让我们看到碳汇功能可通过国际碳汇市场,使林业生态效益有了实现市场化和货币化的可能。而要进行森林碳汇交易,首先要测算森林碳汇的价值量。本文以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为研究对象,对其森林碳汇的价值量进行估测,同时也分析了该森林碳汇价值量对于评价和实现龙草坪林业局森林生态效益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森林碳汇抵押融资的设想。 1森林碳汇价值评价理论 1.1森林碳汇是一种资产 石桂峰(2002)在其文中引用了《现代经济词典》资产定义:“由企业或个人拥有并具有价值的有形的财产或无形的权利。资产之所以对物主有用,或者是由于它是未来事业的源泉,或者是由于它可以用于取得未来的经济利益。”根据定义可以得出森林碳汇是一种资产:首先,森林碳汇作为一种功能,无论对人类还是非人类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森林碳汇是一种资源;其次,森林碳汇不具有实物形态;再次,森林碳汇由林木所产生,应该有其归属的主体;最后,森林碳汇可以在未来带来一定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 1.2森林碳汇应确定其产权 马洪等(1989)指出产权即财产所有权的法律形态,指法定主体对财产所持有的归属权(包括所有或占有)、收益权和处分权(包括转让)等权益的总称。森林碳汇作为资源资产与其他资产一样,也存在产权管理问题。只有明确产权关系,改变资源无偿占有和无偿使用制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建立起资源有效利用的内在机制,促进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市场化工作的进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森林碳汇也将是森林生态效益资产化、市场化的抓手,这是由其客观存在且可计量、可交易特征决定的,因此,森林碳汇应明确其产权。 2森林碳汇价值评价方法 2.1碳汇量估算方法 HelmutLieth(1975)指出森林植被是陆地生物圈的主体,约有85%的陆地生物量集中在森林植被。估算碳汇首先要推算森林生物量。徐新良等(2006)以及郭志华等(2002)指出对于以省、流域、国家乃至全球为对象的区域森林生物量估计,主要方法有两类: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估计方法和基于遥感信息技术的估计方法。其中,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方法包括BrownS(1984)(1989)提出的平均生物量法、BrownS(1992)和KauppiPE(1992)提出的生物量换算因子法以及FangJY(1997)和方精云等(1996)(2002)提出的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目前,这些方法在森林生物量、森林碳估算以及全球碳循环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研究表明,森林类型的林分生物量与林分材积比值(即换算因子BEF)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林龄、立地、个体密度、林分状况等不同而变化。因此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将单一不变的平均换算因子改为分龄级的换算因子,从而可以更准确地估算国家或地区尺度的森林生物量。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林分材积综合反映了林龄、立地、个体密度和林分状况等因素的变化,因此可以将其作为换算因子的函数,以表示BEF的连续变化。 2.1.1换算因子BEF的计算 方精云等(2002)利用倒数方程来表示BEF与林分材积之间的关系,即:性。由该式可以推算出区域范围内森林生物量。 2.1.2区域范围内森林生物量的计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