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自我案例分析

心理自我案例分析

心理自我案例分析
心理自我案例分析

心理自我案例分析

【篇一:心理自我案例分析】

◆◆非回享用户暂时不能发布经验“有得”你还可以输入1000字

◆◆如对这篇经验有疑问,可反馈给作者,经验作者会尽力为您解决!

你还可以输入500字

相关经验

22013.06.1902013.08.1402013.08.14312013.01.17532013.04.10

相关标签

个性签名:我从来都不写什么签名的了。作者的经验如要投诉,请到,如要提出意见、建议,请到反

馈。热门杂志第3期人生知识达人职场秘诀828次分享第1期实现创业梦想1279次分享第1期轻松理

财手册539次分享第2期晋升攻坚战330次分享第1期如何用互联网理财349次分享 2017baidu◆请

扫描分享到朋友圈

【篇二:心理自我案例分析】

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

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

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

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

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

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

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

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

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

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

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

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

向成功的大敌。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

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

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

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

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

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

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教师

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

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

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

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

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

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

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

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

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

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

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

感受良多: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

无意的找毛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

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

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毛某今天坐得真端正! 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

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毛某开始喜欢和

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 我不像

老师吗? 我反问。

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 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

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

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

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

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 我说:你这么棒,当

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 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重视家庭,提高能力。毛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

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

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

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

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

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进行评价,

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

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

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

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

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

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

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

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

一番激励之后,毛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

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

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

中,毛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

自己取得的成绩,毛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

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毛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

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

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

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

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

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毛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毛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

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

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案例分析2

一、基本情况

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

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

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

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

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

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

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

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

逐日下降。

三、分析与诊断

(一) 有关测试结果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该儿童

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 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二) 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

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

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

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

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

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

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

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

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

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

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

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

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

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

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

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

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

行为。

(三)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

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

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

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

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

这种行为的可行性。

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

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

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

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

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

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

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

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

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

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

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

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

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

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

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

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

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

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

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

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

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

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

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

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

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

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

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

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

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四、咨询过程(平均1.5小时/次)

第一次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

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

过程: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

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确定咨询主题;与孩

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留相应咨询作业:(1) 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

(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二次

目的:1. 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晤谈、仿同法

过程: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咨询作业:(1)父母继续特意积极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2)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三次

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

过程: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咨询作业:(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2)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四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做学习适应性测验及智商测验,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

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咨询作业:(1)选一门课,每天准

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2)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 (3)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五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

方法:晤谈

过程: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基本结束咨询。

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小学生心理咨询记录3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

难与同学相处。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人际关系恶劣,总是

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

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

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原因分析: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

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

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

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

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

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

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

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

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

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

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

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

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

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

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

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

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人际交往问题: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

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

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

和接受的。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

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

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

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

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

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学生心理咨询记录4

一、基本情况:

姓名:金家迪性别:男年龄:11 所属班级:五(2)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二、问题行为概述:在校经常打骂同学,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生,

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很多家

长的强烈不满。

三、个案生活背景:自入学以来,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作:经常无

缘无故打同学,揪女同学的辫子,上课影响其他同学,简直是一个

小恶霸,严重违反了学校行为规范。在家里也很不听父母的话,经

常发脾气,动辄摔东西,与父母吵闹。他的爸爸坦然自身修养不高,对孩子的管教较粗暴,一不听话,就打就骂。我还了解到孩子特别

喜欢爱攻击性较强的漫画、电视等,这又为他提供了模仿攻击行为

的条件。

四、个案现状分析:

从以上现象表明,陈晶的行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不外

乎三种:暴力攻击,动作攻击和言语攻击,对于陈晶来说,这三种行

为兼而有之。儿童具有任何一种不良行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起因,要帮助他们改正这些不良行为,首先应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五、辅导策略及过程:

(一) 父母的配合

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过和金家迪父母长时间的

沟通,在如何教育陈晶的问题上,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我劝

导金家迪的爸爸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要多和儿子相处、交谈,用温情和儿子沟通。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听到金家迪爸爸打

儿子的事了。金家迪特别爱看打斗火暴的场面,还时不时地拳打脚

踢进行模仿。对此,我与他父母交换意见后,在家长的引导下,改

看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孩子又喜欢爱的书报、片子。当孩子的坏习

惯逐渐改变时,我又要求他的家长即时给予表扬。激励,并用奖励

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玩具等,从正面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

(二)教师的教育

我积极地与孩子作交流,我耐心地对他说:你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

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对的,对别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你

是被打的同学,你有什么感想?多想想自己给别人带来了多少痛苦,

决可以不再干!老师相信你会努力去改的!

我还在班中要求同学要谅解金家迪,不与他对着干,而要采取冷却、忍耐的方法。自我强化是指学生对达到某种成就的标准。我告诉他

如果一周内没有攻击性行为发作或者没有一节课影响课堂秩序,可

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自己进行奖励:如成为光荣的升旗手;在班

上公开表扬等,让他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不断进步。

六、个案辅导成果

二年来,经过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金家迪易怒、易暴的情绪

逐步稳定下来了,他脸上的怒气少了,微笑多了,和同学的关系在

一天天地改善,也乐意为班级、同学做好事了,老师和同学们都情

不自禁地说: 金家迪的转变可真大啊!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二:

前不久,北大一名学生涉嫌砍死同班同学的消息,令公众为之震惊。平息很长时间了的马加爵事件仍令我们记忆犹新,加上屡屡发生的

大学生自杀事件,不由得让人不断追问:大学生,你为何如此脆弱?

■校园暴力

极端案例

不久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崔某被利器砍死,事发现场在北京

世纪坛医院南区教学楼。事后,死者一同学被警方带走。据了解,

此前两人都追求过同一个女生,曾为一些过节大打出手

专家分析

校园暴力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工作节奏、生活节奏加快,

社会总体的速度也在加快,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上社会步伐的

速度比较慢,这样很容易让人心情浮躁,恨不得一下子就奔向成功。相对来说,社会道德约束的力量就弱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积

聚起来的破坏力是很大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平常人看起来很正常的

一件事,在他看来就是很大的事了。所以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本

能地愤怒和攻击,但他不是以一个社会认可的方式发泄,而是寻找

一种极端行为进行发泄,那么就可能对伤害他的人产生暴力倾向。

对于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加强心理这方面的监督,比如

搞一些活动,让人的能量能够通过正常途径转化。如果老师和学生

有心理健康的概念,那么就可以早点发现别人的不对劲,帮他缓解问题,就可能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减压无术

极端案例

梁鹏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帅,但几年下来他有一个很悲观的想法:做导演需要出名,而真正出名的导演又有几个呢。而且自己家是外地的,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路走来实在太累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终,他办理了退学手续。学校的老师、同学无不为他惋惜。

专家分析

大学生现在面临的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的落差比较大,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的扩招,让一些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产生焦虑。另外,自我和家庭对学生前途所定的目标过高,有的学生有一种为家长读书的想法,想的是将来要怎样报答家长,有的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太符合实际的目标,那么都可能在最终结果上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这需要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无论怎样,知足常乐是不变法则。另外,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

■性的迷惑

极端案例

小樊与小路是高校夫妻部落中的一员,两人在校园附近租下一套房子,过起了同居生活。两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双方对未来都没有太明确的想法,目前生活在一起只是为了相互取暖。

最近一个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3%的人坦言大学期间有过性行为。

专家分析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青年人知、情、意不平衡。可能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那么意志力就更弱了,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那么在身体某方面曾经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缺失性需要,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满足。严重的可能有露阴癖,产生一种儿童心理。这是在某些压力下,人会回避退型,退回到儿童心理阶段,那么就会有这样一种行为发生。但这是极端的一种表现,在学生中存在的大多是性渴望、性焦虑等等,这恰恰表现出在性教育问题上缺乏一定的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性充满渴望,但是真正了解

的并不多,也有的情侣因为是否需要发生性关系而闹翻,这些都很

深地困扰着现在的大学生。学生们可能没有很强的意识,那就是爱

和性不仅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体验和感受,它背后还有一个严肃

的责任问题。这些是不可回避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科学

地对待性问题,了解性问题,更要理智思考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是

大学生精神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

■抑郁情绪

极端案例

小林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

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

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专家分析

据日前一项对大学生抑郁症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障碍疾患

率为23.66%,据此推算,北京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少于10万人。在大学生中有抑郁现象的比较多,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价值

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否定。一般这样的学生情

绪都比较低落、不稳定,不爱搭理人,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肯定会造成影响,严重的则

会患上抑郁症。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

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这就需要周围的人群关注他们,给他们温暖,生活中有这种情绪的大学生也要多和身边的朋友

谈心、交流,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恢复到正

常状态。

■自杀倾向

极端案例

2005年5月7日晚9时10分左右,北京大学理科二号楼一男子从

九层的天台坠楼,落在楼底天井的西北角。而在15天前,北大一女

生从同一座楼上跳楼身亡

专家分析

自杀是一种极端行为,原因有很多。现在大学生压力要比以前大得多,那么他们就想寻找各种方式缓解压力,比如跳舞、上网、交友

等等。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渠道去进行缓解,可能就会产生人生

比较失败的消极想法,也可能是从前失败的痕迹与现在的失败产生

共振,让这样一种力量成几何扩大,最后把这样一种情绪放在了一

个点上。可以说,愤怒的力量越大,压抑愤怒的力量也就越大,最

后发泄出来的力量就越大。那么,在某一个时候,这种力量也会作

用于自身,自杀成了自身的需要。还有的就是目标和自身能力产生

差距,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心态,那么负面心态一直积聚,到

最后也可能完全否定了自己,而寻找自杀这种解脱方式。现在许多

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没受过挫折,面临压力就会选择逃避,这

也是一种很危险的心态。

■情感困扰

极端案例

前段时间大连一知名网站的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出租自己的帖子,引

起了许多网友的注意。帖子称,本人欲将自己出租,只要不违背法

律的要求都在考虑范畴!陪聊,陪逛,陪吃价格再议。

发帖人自称是一名22岁刚从新西兰回国的大学生,出租自己只因

为太无聊。

专家分析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在一种不成熟的状态下,凭着自己青春期的冲动,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他们缺少挫折锻炼,心理承受力太弱。另外,在大学里,可能无形之中同学之间会有一个比较,比如

同宿舍的人都有男(女)朋友了,但是自己没有,那么可能就造成一个

心理落差,情绪上很不稳定,精神比较空虚。有的则是一旦失恋后,就痛苦不堪,无法恢复自己正常的生活学习,好像没了恋人就无法

生活了似的。

真正的爱情是有独立性的,大学生恋爱,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

位置,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恋爱失败了,也只能说可能彼此

不是最适合的,而且,还可以通过失败的恋爱吸取经验,从中学会

怎样和异性交往。

■出诊专家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肖健

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李晓童专家王学军

东明成功人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刘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十项标准

★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精力充沛

★思维敏捷

★情绪平稳

★心胸宽广,懂得舍取

★行为上知行合一

★具有有效行为能力

★人际关系良好

★能够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可以合理安排、控制自己的生活、情

大学生自杀心理

自杀是指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

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自杀,其背后都有

心理机制在推波助澜。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病理学因素等均须

通过影响人的心理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的自

杀行为虽受制于一般的自杀心理规律,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

性是由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自杀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

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例如,调查的案例中,有位

大学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大学生活难以适应,成绩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无意义,便决定以自杀来寻求解脱。有个案例反映:自杀者借自杀作为对自己因做错了事而产生的悔恨、惩罚,作为自

罪自责心理的补偿。如一位大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

前茅,进入大学后,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自感对

不起父母和乡亲,在强烈的自罪自责心理驱使下便采取了自杀行为。此外,有的把自杀作为报复手段,从而使有关的人感到内疚、后悔

和不安。如一位大学生的父母离异,对他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

给该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创伤。在学习上、生活上几经挫折后,该

生便万念俱灰,想到了以自杀来报复其父母。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

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

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

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此时,如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

和救助的心理基础。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

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欲自杀者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机。

第三阶段,自杀者平静阶段。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

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这样周围的

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但这往往是自杀态

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

好转的表现。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

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

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

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

大学生的自杀同样也符合以上的心理过程。我们调查的个案中,有

这样一个案例:长沙某高校一名大学三年级学生李,在中学时是班

上的尖子,进了大学后,他总认为自己的成绩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便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加上中学时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

生活,独立生活能力差,以致进大学后生活难以自理,身体状况下降,患上了肝炎病而不得不住院治疗。这期间他的情绪极度低落、

抑郁,甚至拒绝接受治疗。他曾对护士和前来探望的同学谈论过自

杀的一些问题,并说过诸如我没什么希望了、真想死了算了之类

的话。医生、老师和同学并未对此加以足够重视,只是安慰了他一番。后来一段时间,该生的心情逐渐好起来了,甚至还和前来探望

的同学开玩笑。大家都以为他的心情真的好起来了。然而一天他趁

周围无人,悄悄溜出病房,在医院后山的一棵树上用一根粗麻绳结

束了自己19岁的年轻生命。从这例自杀案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最初促成其自杀动机的原因有三个:成绩不尽如人意,生活适应能

力差以及身体患病。这三种因素同时或相继出现在该同学身上,使

他对生活产生了绝望感。之后他又试图通过拒绝治疗、谈论自杀渴

求得到他人的帮助,但这种尝试又遭失败,因而坚定了他自杀的决心,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处在青年期;另一方面,脑力劳动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方式,用脑的频繁性和复杂性影响

着他们心理的变化和发展。此外,他们的内心世界也相对较为复杂,他们的心理境界、需求、思想和价值观念等等,不同一般。这些特

征使得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表现出与一般个体不同的规律性。因此,

我们研究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应当从大学生自杀的心理机制入手。

二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分析

大学生属于青年的一部分。他们同样具有青年期的心理特征和青年

期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期个体所面

临的最大心理问题可归结为两点,即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在青年期,一方面,社会化的要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个体与社会不断

发生冲撞,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如学习、工作与恋爱之间的矛盾,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等等。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

决定了个体能否顺利地实现人格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性成熟需

要的日益强烈使青年期个体处于疾风怒涛的状态。日本心理学家依

田新指出:青年处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中间世界,所以内心动摇大,情绪的紧张程度一般较高,对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一时陷入被打败似的悲痛里,一时又由于有希望而昂首挺胸;一

时又由于失意而俯首顿足。情绪如此不稳定,是青年期心理的一个

特征。

[1]能否调控这种具有两极性的情绪也是个体能否顺利度过青年期的

条件之一。在我们调查的35例大学生自杀案例中,几乎每位自杀者

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这两个因素在导致他们自杀

的原因中起着首要的作用。要指出的是,与一般个体青年相比,大

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未来。心理上的

需求也相对较多,包括实现自身价值、受人尊重、爱情和审美等等。除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与文化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外,大学生在发展过

程中,需要完成的是个体角色的定位以及独立性的形成。他们最关

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目前的状况与将来的角色协调起来。同时,当今

的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

学生的自我期望也不时地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加上自身生理和心

理不成熟,使得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心理特

点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

理挫折,因而更易于形成自杀机制。在对案例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是导致其自杀行为的重要原因。

(一)人格障碍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

心理卫生学认为,情绪失调和人格障碍是相互作用的,情绪失调往

往导致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又体现出情绪失调。情绪失调与人格

障碍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如自卑、抑郁、孤僻、悲观、鲁莽、急躁、害羞、多疑、狭隘、焦虑等等,但并非每一种表现都易于诱发自杀

行为。根据我们对自杀个案的分析得知,容易引发自杀行为的主要

是以下几方面。抑郁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不少学生在

遇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受挫、家庭出现意外事件等刺激后,心理上无力承受由此带来的压力而出现的情绪反应。抑郁在行为上

表现为丧失学习和工作的兴趣及动力,反应迟钝,无精打采,拒绝

交际,回避朋友,并伴随着食欲减退、失眠等不良反应。大多数学

生都多少有过这种消极情绪,但体验的时间比较短暂,随着时过境

迁也就消失了。但其中也有少数性格内向、孤僻、自尊心强、怀疑

心重、承受挫折能力低的学生容易长期入抑郁状态,导致抑郁性精

神症的出现。患者中有的可能认为人生无味而有过自杀的念头,甚

至采取过自杀行为。我们调查的个案中有这么一例,某大学中文系

三年级一女生b,其男友w在与她恋爱了近两年后宣布分手。此后,她情绪陷入低落,时常自叹,目光呆滞,寡言少语,常以身体有病

为由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绩也下降很快,这就进一步加强了

她的自我否定和内疚感,终于有一天在市内一家宾馆的11楼,她跳

楼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由此可见,b因失恋及学习落后导致抑郁,又因其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差而患抑郁症,最终导致自杀。我们

调查的35例个案中有28例自杀者具有明显的抑郁症状,有的甚至

是处在极度抑郁状态之下,这说明自杀与抑郁有很大的关联,抑郁

症状可以作为评定自杀危险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悲观悲观表现为个

体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信念,常常带着幼稚、消极的心理观察

社会和对待人生。因此,当理想和现实一旦发生矛盾冲突时,悲观

者便垂头丧气,自我否定,感到前途渺茫,最终对人生失去信心,

走上厌世轻生的道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青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

之一。大学生都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力图

塑造完美的自我,但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显然是存在差距的。如果

不能正确地看待这种差距,遇到一点挫折、失败,便认为自己无能,是个失败者,那么就会使自己陷入悲观的消极状态之中。例如有的

大学生因一次考试失误而认为自己智力低,将来在学业上会一事无成;有的大学生因一次失恋而认为自我形象丑陋或有缺陷,异性会对

自己产生厌恶等等。以悲观来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等于是在原

有的失败感中增添新的失败感,这必定会导致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很容易对人生失去信心以至产生绝望,走上自杀的道路。美国临床

心理学家a.beck对自杀未遂者的研究表明,自杀者在一般期望量表

上的失望分数很高。他认为失望与自杀意图的联系比抑郁更紧密,

他同意自杀者是抑郁的,但更重要的是自杀者的期望是消极的。他

们常常歪曲了其本身的体验,只预期最暗淡、最悲观的后果。这种

悲观的态度往往带来失望感,最后发展成绝望。自卑自卑是因生理

上的伤残、疾病或智力水平低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对自我认识所

产生的消极态度。表现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看不起

自己,并且认为自己会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抑

郁沮丧乃至自暴自弃。一般说来,个体或多或少有过这种消极情绪,但只要经过努力,重新评价自我,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就能减轻和消

除自卑感。如果长时间沉湎于强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心理就容

易失去平衡。这种人在外界刺激的诱发下极易导致自杀。我们调查

的个案中有这样一例,李,男,21岁,某大学三年级学生,上吊自

杀身亡。该生身体瘦小,皮肤偏黑,眼睛近视,身体素质差,体育

成绩常处于全班最后一名,性格内向,参加班级活动不积极,人际

关系不和谐。同学都认为他为人过于敏感,不好相处。一天,全班

上体育课,内容是100米跑,两人一组,由于男生的人数单一个,

而他又排在最后,老师只好将他和一名女生排在一组,结果他没有

跑赢这名女生。这种场面自然引起在场同学的哄笑。从这以后,该

生变得更加沉默和孤僻,一天夜晚外出未归,第二天早晨发现他已

在学校的后山上上吊身亡。不难看出,这名学生是因自卑而引发的

自杀。

(二)挫折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

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克服的障碍。对

挫折的消极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对受挫者的身心健康

乃至生命构成危险,成为自杀行为的心理基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

殊群体,因其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生活的道路较为平坦,阅历也

比较简单,在遇到挫折时,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表现。不良的

行为表现主要是源于错误的认知及脆弱的承受力。我们调查发现,

大学生对挫折的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们认为挫折

不应发生在自己身上。生活中出现一些不顺利、不愉快,学习和交

往中存在一些挫折、失败本来是正常的事,但有的学生认为这些是

不应该发生的。他们认为大学生活应是丰富多彩、充满快乐的,大

学学习也应是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同样也应是和谐的;而对于挫折,他们缺乏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因此,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出现不良

的行为表现。二是以某方面的挫折来否定整个自我。如一次考试成

绩差便认为自己的能力差,不是读书做学问的料子,前途完了。这

种以一两件事来评价自身价值的认知方法,其结果往往会引起强烈

的挫折反应,自暴自弃。三是大学生把某一次挫折的后果想象得非

爱情心理学大学生恋爱问题心理咨询案例

小琳地故事 来访者主诉: 为了与男友和好,前几天去了海南,并与男友住在一起,刚觉得和好有望时,却无意在他们校园中看到他与其他女生在一起且有暧昧行为,一气之下与男友分手,独自一人坐火车回到学校,心情很糟,万分不舍,很矛盾,食欲不振,失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案例分析: 恋爱时间较长,难以割舍. 来访者从高中就与男友恋爱了,中间虽然分分合合,但一直持续到现在.几年地感情让她已习惯两人在一起地感觉,所以很难割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人格 ()、不够理性,感情用事,较容易激动. 当初在一起,只是因为对方幽默,以及在一起地那种感觉;在分手地前几天就因为对方地几句话便匆匆赶去海南寻找男友,并住在一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立场不坚定,易动摇. 多次分手,几乎都是小琳因为对方花心,主动提出,又因不舍主动和好,三番五次,从一定程度使对方心理、行为上都更为放纵,觉得不管发生什么小琳肯定放不下他;在面对就业与考研时,明明自己已知道要工作,但看到周围同学忙于复习考研,有来回动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学习、生活目标不很明确,爱情成为生活地绝大部分,依赖性强. 有地学生特别是女生在恋爱时,便不顾一切,忽略学习,忽略自身地发展,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这段爱情中.如同赌博一般,冒尽风险.当情感手搓火失败时,就悲痛欲绝,甚至做出伤害他人或自己地行为.案例中地小林,全身心地对待男友,而自己地学习却很不理想,在大三时对自己就业还是考研地选择还不明确.这就能使得当他们分手后,小琳便痛苦不堪,甚至在回来地当天晚上有过自杀地念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只重过程,不顾后果”,恋爱缺乏理性,缺乏责任心. 好多大学生恋爱“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这样地恋爱观使得他们盲目恋爱,轻易发生性行为,而对婚姻、对未来欠缺责任性地思考,从社会学地角度看,大学生地社会心理并没完全成熟,他们地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恋爱态度以及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地处理等都不是很成熟.这导致恋爱关系地不牢固,矛盾重重,分分合合,而分手也成为大多恋情地最终归宿,从而伤己伤彼.案例中地这段恋情也一样,小林与男友多次分分合合,明知关系不稳定,还数次同居,发生性关系,不顾后果,就只为在一起时地缠绵、浪漫、激情.致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当他们分手后,小琳便非常痛苦,非常不舍,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迷恋男友带给她地那种感觉. 时间距离给他们地情感造成一定地阻碍. 小琳在我校就读,而其男友在海南读书,他们每年除了寒暑假很少见面,相处较少,加上男生性格方面地原因,是男生与本校女生相处.对他们地感情而言,可谓是带来很大阻碍.当然这不是主要问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不合理信念. 主要表现在小琳从海南回来后地想法上,她说“也就是昨天晚上,我越想越难过,甚至绝望,我那么爱他,我大老远跑去看他,可是他呢?我原以为我们可以和好,可没想到事情会变得这么糟,现在,我什么也不想做”在恋爱中,很会不合理地认为,自己若付出了就必须得到回报,否则就怎么怎么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总体分析:小琳地问题属于恋爱中地失恋问题,根据访谈得知,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心理学案例分析(原题库)

1、做一个小实验:举起你的双手,手指伸直,让十指交叉。请注意看,是你的左拇指在上呢,还是右拇指在上?如果左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艺术型”的人;如果右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思想型”的人。请分析说明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机能不同,左半球主要机能是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机能是具体形象思维;又由于大脑两半球对肢体的支配是左右交叉的,左手属右半球支配,右手属左半球支配。所以,右拇指在上就可能是“思想型”的人,左拇指在上就可能是“艺术型”的人。 2、有一位学生在田间小路上行走,突然看见一条蛇,这是什么心理过程?看到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又是什么心理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 答:这位学生在行走中看见蛇,这是认识过程。看见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是情感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着,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产生于认识,反过来又影响认识,积极的情感推动认识,消极的情感阻碍认识。 3、为了把课上得生动形象一些,胡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实物等。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了桌上,有的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请运用注意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一下原因。 答:利用直观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这是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但教具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特别是老师进教室后把教具放在讲桌上或挂在黑板上,学生的注意会被这些教具所吸引而不注意听讲。等到使用教具时,这些教具已经失去了刺激的新异性,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4、教师讲课,声音要有抑扬顿挫;板书时要用彩色粉笔标示重点;教科书的某些地方用黑体字排印或加重点号。请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程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更准确、更清晰地选择知觉对象。这是知觉的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考试题型:论述题,共7题,学生可选择其中的5题作答。每题20分,共100分。 1、你如何理解广告心理学是广告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该题答案在绪论部分) 广告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广告学的交叉学科,是探索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在广告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与心理学、广告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活动,一方面是从理论上探讨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是在各种实践领域中应用、探讨这些规律。 广告心理学把心理学的普遍规律应用于广告活动中,并探讨构成广告活动主体的人的心理现象和他们在广告传播活动中有哪些特殊的心理规律。虽然广告心理学与基础心理学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但心理学研究的是一般情况下的人,而广告心理学研究的是处于广告活动情境中的人。广告心理学以基础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但广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心理学的学科知识,所以,广告心理学可以说是心理学在应用领域的一个小分支。 广告学是探讨广告活动现象及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广告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相应广告理论的揭示。广告的目的是要对广告对象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 广告心理学正是在广告学所描绘的广告活动框架之下,探讨人在广告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为广告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广告学研究的广告活动过程是宏观的,而广告心理学研究的活动中人的心理是微观的。广告学强调艺术性和科学性,广告心理学更加强调用科学的角度审视广告。换句话来说,广告心理学是适应广告的科学性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为广告活动中的各种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实证依据。 2、简述20世纪广告心理学的发展过程。(该题答案在绪论部分) (一)20世纪早期,受到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卖方市场的限制,局限在表层的心理活动。研究的目的是用于卖方市场,为生产者服务。营销传播观念是“请消费者注意”。 (1)1900年H·盖尔出版《广告心理学》,开始谈到广告活动中消费者的注意、兴趣等心理现象。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W·D·斯科特出版《广告理论》,提出心理学对广告工作大有帮助的见解,并做了相应的研究。现在通常把此书的问世作为广告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1908年,斯科特出版了《广告心理学》,将学科的理论更加系统化。与此同时,由H·闵斯特伯格所做的实证性研究在哈佛大学心理实验室展开。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发展,广播广告也有了很大发展,广告心理学在有关消费者广告的记忆上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对如何使广告更加引人注意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大学生恋爱心理案例分析

大学生恋爱心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吴某(男)和李某(女)是同所大学又是同班的学生,刚开始,在班上寥寥无几的几个女生中,吴某也就是看李某比较顺眼,因此关注她也就相对多点。后来知道李某喜欢班上另一个男生,吴某对此虽然不是很开心也并没有很大的感觉。只是从心里大打消了那唯一的念头。可是后来事情不知道怎么发展了,李某和那男的并没有成功,而吴某心理也并没任何想法。渐渐地到了下学期,两人接触渐渐多了点,又加上两边朋友的一些说说,两人互相喜欢的事实就这么被爆料了出来!于是本来双方可能都没想过恋爱这个问题,现在就这样被拉到了一起谈起了恋爱。本来一切都是这么顺利的发展着,他们每天一起吃饭,一起散步,一起看书,也还拥有着他们的梦想……… 本来一切在外人眼里以及他们自己眼里看来是多么美好,可是事情才开始一个月,两人相处也很好,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每天都是那么简单而平凡的过着,这是一段平凡的爱情。并不轰轰烈烈,并不冲动,也没有任何曲折。可是事情真的发生了,或许得不到的总是美好的。因为另一个女人的出现,他是吴某在认识李某之前出现的,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吴某从没想过和她会有可能。可是现实就是这样,就这样发生了。她为他痛,他没想到吴某这么快就有了女朋友,吴某也痛,这是怎样的缘分,怎样的纠结?一切来的是那么偶然,那么不经意,那些天吴某一直处于矛盾纠结之中。他不知道他的心里到底是爱着谁,两个女人都有感情,谁也放不下。他把事实告诉了李某,他第一次感觉到李某是这么爱她,他哭了,哭的那么伤情……可是那个女人呢,她在远方,他的难受她看不到,她不知所措了,最后中间经历两次选择,他果断的选择了那个身在远方的女人。而对李某,这样的打击使她受不了,她一直苦苦哀求他能回到她身边,可是吴某这次真的想跟着自己的心走,不想听任何人的意见,他感觉自己懂了什么是爱而什么是喜欢,可李某却是说他让她懂得了什么是爱,她一直不肯放手,接受不了这个事实颓废了好久,那段时间弄得两人都一直没心思学习,浪费了好多时间,就这样持续了好久,终于她又对吴某说,说要等他回心转意,可是不久觉得无望又受身边朋友的影响取消了这份等待。而这过程中又发生了一些事,因为李某的冲动,不成熟做出了一些过激的事,开始恨吴某,说了好多好狠的话。说自己看错了人,曾经的爱已不在……环境依旧,人心已变! 二:案例分析 实际上,大学生恋爱如今在大学校园较为普遍。他们在思想上已趋于独立,对待爱情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大学生能理智地对待爱情,就能较好的处理爱情与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关系。 而上面案例中的爱情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吴某和李某的交往是仓促的,甚至于有点盲目。两人在大学里的相处并不多,可以说交往时双方都并不是互相了解的,只是各自看到各自好的方面而相互喜欢。而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爱情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1:这可能是恋爱过程快餐化的一种表现。这在大学里也是很常见的,因为大多数人都会说大学的恋爱是很浪漫很温馨的,上大学不谈恋爱实在是一种遗憾。记得我高中的老师就是这么说的,这也可能是高中的老师希望学生把精力放

心理学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 一、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 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针对上述案例,你对“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分析 (1)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对教师不适合。 (2)其主要理由: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3)激励教师应关注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要,也就是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本身,而出全勤的教师并不能说明教学工作就是优秀,激励方式要适合教师工作的性质。

(4)本案例是实际应用型的案例,分析思路可以是开放性的。以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或学校组织特点等分析都是可以的。但以上的答题要点要包括进去。 二、报载:“欧盟委员会2003年9月8日宣布,欧盟将从本月30日起实行更为严格的烟草警示规定,要求烟草生产厂家用黑色大号字体将警句印刷在白底香烟盒上,警句在烟盒正面所占面积不得少于30%,背面不得少于40%。警句包括:‘吸烟会造成慢性疾病和痛苦死亡’及‘吸烟会引起性无能’等14条”。 你认为这种做法会有效吗?其心理依据是什么? 分析 (1)欧盟对于烟草的警示做法会有效的。 (2)其心理依据主要是:关于态度改变理论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3)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在烟盒的重要位置明确标明吸烟的危害,就是引起吸烟者认知上的注意,使其认知与以前的认知及行为产生不协调。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改变原有态度。不去吸烟或减少吸烟,使其认知与行为协调。二是不改变态度。但是为吸烟的行为寻找一种辩护理由。 三、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 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论文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论文 学习啦【心理健康论文】编辑:坚烘 爱情是人生最美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延续新的生命。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爱情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论文篇一 《关于爱情心理研究的探讨》 摘要:从上世纪70世代形开始,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在国外开展起来,并在理论和实际中取得了一些成果。近年来,我国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也逐渐展开,本文拟从爱情的概念、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与分析、爱情心理的结构及测量、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的学者对爱情心理的相关研究,对其进行了评价,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爱情心理;爱情的概念;结构;测量;影响因素 1.引言 爱情是复杂多变的,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丛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并在理论和实际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与分析,爱情心理的结构及其测量、影响因素等方面。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爱情心理的研究,并就以往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展望。 2.爱情的概念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学家从自己的理念基础出发,对爱情给出了很多的定义。Wstson认为爱情是由一种性带感引发的天生的情感。Freud认为,对性结合的欲望是情感的中心。当这种欲望被限制的时候,作为对这种挫折的补偿,人们对就会将其他人理想化并坠入爱河。Frommn认为爱是一种工具,用来减少人的分离感和孤独感。Rubin 将爱情定义为一种指向他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人以特定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动。Swenson)认为爱情就是行动,例赠送礼物、共同活动和坦露私密信息。Centers认为爱情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被回报时引起的反应。Skolnick将爱情定义为一种由情感、想法、文化表征建立起来的建构的体验。这些定义有的关注的是爱情的起源,有的关注爱情的功能,有的则关注对爱情的描述。总之,爱情是一个复杂的东西,每个人对它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3.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

早恋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早恋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案例内容陈述多年前,我与她是同班,她是班里气质最好的女生,文静中有几分成熟的美,她与我同桌,学习成绩也比我好,当我有不明自的问题,请教她时,她总是认真热情地解答,她的性格开朗,脸上总是挂着美丽的笑,她笑得很美,有时候,我会为她的笑容想入非非。也许是同桌,彼此交流得多了,也就产生了好感,于是,我主动地提出想与她交朋友。当时我们还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爱情”过早地闯入了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开始了“约会”,放学后,我们会躲到河边的柳荫下,开心地聊些不着边际的话题,这样的日子过了一段后,我们的交往被同学发现了,很快全校老师和家长也都知道了。 我们都很害怕,在别人眼里,我们是坏孩子,甚至是“下流”的人,其实,我们只是觉得在一起很开心,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更不像别人想像的那样。 由于学校和家里的压力加上社会舆论,我和她终于“分手”了,后来,我被母亲送往外地的亲戚家读书,她也就从此没有了音讯。也许她已经成了那次“早恋”的牺牲品,我呢? 案例分析 早恋是青春期性萌动的结果,异性相吸本无可厚非,但是没有成熟的果子,过早地品尝一定是苦涩的。此个案文字间虽然没有过多地描述自己内心的痛苦,但从他的经历中,可以感受到一个中学生面对多方面的压力所承受的心灵重创。 正如案例中最后说到的“也许她已经成了那次早恋的牺牲品,我呢?” 他在事隔那么多年后,想到自己的早恋,或许有诸多感慨,但是,他不会庆幸自己曾“早恋”,使自己相当长地陷入“阴影”中,被阴郁困扰。 咨询要点 (1)了解产生早恋的原因。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营养状况普遍良好,身体发育加快,性成熟的时间提前,性意识开始萌芽并躁动,使他们过早有**体验的强烈要求。 由于青春期的来临,在心理上渴望独立自主,一旦摆脱家庭的束缚,则会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跃跃欲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使男女同学接触机会增多,而在交往过程中,不免互相爱慕,引起早恋。 由于社会生活的开放性、丰富性、信息量的增大,同学们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描写恋爱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诱惑力和感染力很大,引起他们的联想和模仿的愿望;理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爱情教育的缺乏,造成不少同学不求上进,道德观念薄弱和恋爱问题上的无知。 很多同学把异性之间的好感、友谊当作爱情来对待,更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异性友谊无立足之地,异性同学之间接触多一些,就会被人哄成“恋爱”,当事人有时就被逼上梁山;学校领导和老师,在男女同学交往上设置种种限制,对突破限制的同学横加指责。 结果:“禁果分外甜”,限制反而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好奇,找机会尝试恋爱的滋味;考人中专的学生,认为毕业后分配到农村,难找到合适的对象,现在有合适的就要抓住。 有的同学外貌漂亮,生性浪漫,认为青春的幸福就在于花前月下的私语,为了追求这种幸福,会轻易地和别人恋爱,但也有的同学只是为了好玩和猎奇谈恋爱,后来弄假成真。 (2)斩断恋情。正像建立恋爱需要两厢情愿一样,结束早恋也应是双方同意,这样才能不留后患。主动提出结束早恋的一方要用坚定的意志,果断而恰当的方法,斩断恋情。可以与对方在适当的地方,在理智的情况下作深人的谈话。 谈话中,你要首先肯定对方在恋爱过程中对自己的爱护、帮助和关怀,然后告诉对方早恋的危害和学习的重要性,劝其把爱情之火熄灭,把爱的种子珍藏在心底,把精力用在自己的学业和个性的完善上。 也可用书信的方式,因为书信比起面谈有较大的缓冲余地,措辞也能更冷静、得体。但不管用什么方式,都要防止引起对方的误会,以尽快使对方心悦诚服为目的。

心理学案例分析

十二、实例分析题 1、做一个小实验:举起你的双手,手指伸直,让十指交叉。请注意看,是你的左拇指在上呢,还是右拇指在上?如果左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艺术型”的人;如果右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思想型”的人。请分析说明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机能不同,左半球主要机能是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机能是具体形象思维;又由于大脑两半球对肢体的支配是左右交叉的,左手属右半球支配,右手属左半球支配。所以,右拇指在上就可能是“思想型”的人,左拇指在上就可能是“艺术型”的人。 2、有一位学生在田间小路上行走,突然看见一条蛇,这是什么心理过程?看到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又是什么心理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答:这位学生在行走中看见蛇,这是认识过程。看见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是情感过程。 这两种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着,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产生于认识,反过来又影响认识,积极的情感推动认识,消极的情感阻碍认识。 3、为了把课上得生动形象一些,胡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实物等。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了桌上,有的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请运用注意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一下原因。答:利用直观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这是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但教具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特别是老师进教室后把教具放在讲桌上或挂在黑板上,学生的注意会被这些教具所吸引而不注意听讲。等到使用教具时,这些教具已经失去了刺激的新异性,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4、教师讲课,声音要有抑扬顿挫;板书时要用彩色粉笔标示重点;教科书的某些地方用黑体字排印或加重点号。请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程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更准确、更清晰地选择知觉对象。这是知觉的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大学生因谈恋爱导致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大学生因谈恋爱导致心理问题案例分析小张同学在从北京的某所高校退学后,来到我们学校读书。读书 期间,经常出现情绪波动大,而无缘无故的乱发脾气,甚至伤害自己的行为。她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她在北京上学的时候喜欢她学校的一个男生,但是这个男生不喜欢她,却又跟她保持比较暧昧的关系,后来这个男生找了个女朋友,她知道这个情况之后,整个人就像发疯了一样,开始了无休止的纠缠这个男生和他的女朋友,这期间也做出了一些冲动的行为,因为这些原因她被学校勒令退学。 此案例反映的是学生因谈恋爱导致心理问题。 1.如何帮助小张疏导内心,找回自我。 2.如何引导小张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重回自信,回归大学生活。 1. 主动沟通,认真倾听。了解小张情况后,主动关心其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多次陪伴小张同学散步谈心。在交谈期间小张同学内心还是沉浸在痛苦之中多次放声大哭,安抚其心理以及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2.敏锐观察,适当安抚,引导认识。在耐心倾听小张自我陈述的 过程中特别是后期要敏锐的去察觉小张的神态、语言和坐姿所发生的种种细微的变化,通过细心察觉他陈述时语气、面色和神态所发生的变化,及时进行适当的正面安抚,语句要简练温馨,引导小张正确看待学业与上网之间的关系,理清自我学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困境挑战,让小张认识到游戏与学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3.耐心疏导,积极调适,真诚感化。结合小张家庭成长环境、性 格特点等多方面因素,了解和掌握小张因网瘾导致学业受挫问题的形

成过程,并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提炼、梳理辨别,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及时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耐心疏导,用真诚和爱心给予小张温馨的关怀和体贴,引导小张调适心态、建立自信、重塑自我,形成健康的、积极上进的学业发展观。同时,要进一步把思想心理引导与学业困难辅导有机结合起来,帮小张分析网络成瘾的种种不良后果及如何科学规划大学生活,真正实现心灵导航的综合效能。 4.制定规划,逐步提升,增强自信。邀请小张参加学院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要求小张一个星期后交出自己的学业规划书,针对小张的学业规划书出现的问题,给予他一一指导。同时,用已毕业优秀校友的成绩鼓励小张向他们学习、看齐。课堂外,让小张去参加学校及学院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及比赛,给予他一定的指导,帮助小张充分挖掘自身克服困难的潜力,帮助其找回自己的替代性爱好,使之不再逃避现实,从虚幻的网络世界回到现实的生活环境,从而建立起面对现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5.鼓励她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建立自信。肯定她的优势,如文笔好、性格好等,并根据她的兴趣和优势,将其推荐到学院学生记者团,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很快她就在里面如鱼得水,通过活动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更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建立了十足的自信。同时,帮助其做好大学规划,在活动之余,促使其认真做好计划,认真学习,她的状态越来越好。 1.大学一定要注意恋爱的思想误区。有些同学在升入大学前,给自己设定的一个目标就是大学期间一定要恋爱。抱着这样的想法升入

2016年管理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2016年管理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一、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 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针对上述案例,你对“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分析 (1)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对教师不适合。 (2)其主要理由: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3)激励教师应关注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要,也就是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本身,而出全勤的教师并不能说明教学工作就是优秀,激励方式要适合教师工作的性质。 (4)本案例是实际应用型的案例,分析思路可以是开放性的。以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或学校组织特点等分析都是可以的。但以上的答题要点要包括进去。 二、报载:“欧盟委员会2003年9月8日宣布,欧盟将从本月30日起实行

更为严格的烟草警示规定,要求烟草生产厂家用黑色大号字体将警句印刷在白底香烟盒上,警句在烟盒正面所占面积不得少于30%,背面不得少于40%。警句包括:‘吸烟会造成慢性疾病和痛苦死亡’及‘吸烟会引起性无能’等14条”。 你认为这种做法会有效吗?其心理依据是什么? 分析 (1)欧盟对于烟草的警示做法会有效的。 (2)其心理依据主要是:关于态度改变理论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3)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在烟盒的重要位置明确标明吸烟的危害,就是引起吸烟者认知上的注意,使其认知与以前的认知及行为产生不协调。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改变原有态度。不去吸烟或减少吸烟,使其认知与行为协调。二是不改变态度。但是为吸烟的行为寻找一种辩护理由。 三、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 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其原因如下: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存在,其

情感问答:10个经典爱情问题,心理学给你答案

情感问答:10个经典爱情问题,心理学给你答案 520,可以是我爱你,也可能是我碍你。我爱你时,我要如何更好地和你相处?而当爱你变成碍你,我要如何成熟地结束这一段感情,继续接下来的生活? 问题一:怎么和女生搭讪?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怎样和女生搭讪?

回答:在交往中,大部分时间是由男生主动出击。如何通过搭讪去 认识心仪的对象,通过搭讪建立安全感以及后续交往的可能性。这 是身为主动者必须学习的教程。 问题二:如何找到对的人谈恋爱? 我们都渴望找到对的人谈一场不分手的恋爱,那到底对的人在哪里呢?什么时候才出现在我们面前呢? 回答:对的人,就是合适的人,而合适不合适,不是一眼看出来的,而是慢慢交往,慢慢摸索,慢慢领悟的。我们要学会欣赏一本书, 一副画,一首好曲子,甚至我们的气质要压住一个大牌,都需要反 复尝试,思量,领悟,学习,那么凭什么说,我们要学会欣赏一个 对的异性,只给几分钟就可以下决定了? 问题三:怎么看待恋人的恋爱史?

年轻人谈恋爱,总是希望对方以他的第一次来回应自己的第一次, 总觉得这是所谓的命中注定、前世今生。请清醒吧,重塑一下脆弱 的三观好么? 回答:无论豁达与否,恋爱中的我们总会充满各种纠结与忐忑。如 果你从未恋爱,或许你会期望对方还保留着初吻,但事实上这很难。在这种不对等的恋爱关系中,摆平心态是很关键的一课。 问题四:我们该怎样培养持久的爱? 我们俩刚认识不久,我们都很相爱,很希望这段感情能坚持走下去,但一想到很多恋人相爱多年却没有好结果,我就很害怕我们的爱情 是否能持久,有什么方法让爱情保鲜?如何让我们之间的感情天长 地久? 回答:岁月会怎样影响爱情?爱会持久吗?这是一个很难给出答案 的问题,因为爱情和爱人的类型各有不同。你的爱情体验和其他人 会有所不同。

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案例分析概要

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真爱是对所爱人深深的同情加上爱惜,不舍得丢弃一丝一毫。真爱是爱情之树深扎于泥土之下的茁壮的根系,没有外力的强烈的破坏,它是不会轻易泯灭的。有哲学家说:“爱在本质上是一种指向弱小者的感情。”一种完全发自内心的愿为对方的快乐与幸福付出的心态,一种不由自主的想把对方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提供情感和身体保护的强烈的冲动,因而及至所能的宠她(他,心疼她(他,不管事实上自己是否比对方更强大。真爱是无条件的,无私的。真爱是爱人口渴时递上的一杯水,真爱是出门时的一句叮咛,真爱是爱人哭泣时张开的怀抱,真爱是匆忙回家的路上脑中闪过的“如果我不回家,他就会睡不着觉”的念头,真爱是爱人病痛时恨不得替她(他去痛的一种心情,真爱是“只要她(他开心,我愿意做一切”的固执,真爱是把她(他看作是世界上最脆弱、最需要呵护的人。我们都知道,爱代表着一种责任,爱是一种无条件的付出和牺牲,爱是永无止境永不失落的,爱不是不要回报,而爱的回报就是对方的永远快乐和幸福。 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人物:研究生吴雨背景陈述:爱上大众情人 问题指向:爱情之爱的定力症候群指数:60% 为了提高自己,我参加了一个英语口语班。我们班有个外教叫Joe,30多岁,美国人,深蓝的眼睛,高高的个子,我第一眼见到他就被他深深吸引了。Joe的课风趣幽默,他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讲得兴高采烈时还会唱起歌来。Joe也很注意我,我总感觉我和他的关系似乎要比他和其他人更近一些。连Joe家里的保姆都是我介绍去的。 Joe是个绅士,和他在一起感觉很舒服。比如他会殷勤地照顾我,一起走路时都会站在有车的一面,几乎每天晚上给我打电话,跟我聊他的家乡、他的趣事,总是用欣赏的态度对我。有时也会说一些听起来很暧昧的话,比如“感觉和你在一起很快乐”,“你是我在中国最好的朋友”,“我很愿意和你在一起”等等。让我总有种“我对他很重要”的感觉。

心理学典型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 一、人怎会变成“狼”? [现象实例] 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的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弱,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心理点评] 人们不禁会问,这位8岁的女孩,她原来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禀性变成“狼”了呢?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由于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类似的猪、羊、熊孩也如此。可见,仅有人健全的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狼孩卡玛拉被带回人群中生活后,经精心护理和培养,逐渐恢复了正常人的心理状态。 二、从“拾柴火”看性格模式 [现象实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心理点评] 由以上实验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待冬天夜晚取柴以便烤火取暖这相同的客观现实,各人的态度不一样。有人不怕黑、不怕冷,高高兴兴地到山沟里去取干柴;有人虽然也去山沟,却嘟嘟嚷嚷不愿意;有的怕黑又怕冷,图方便就近取湿柴等等。可见每个孩子对待相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因而采取的行为模式也不同。在心理学中将他们这些态度和行为称为性格特征。用科学术语说,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所谓对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人们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表明人们活动的动机和方向。而行为方式即在其态度下与之相适应的行动,即指人们如何去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事物,如何避免他所要拒绝的事物,并且这种态度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也是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以上述试验为例,说某个孩子是勇敢的,不仅是他的态度,而且有其在寒冷的黑夜里到山沟去取柴的行动,而这又是经常性的、稳定的。所以恩格斯认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他在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样做。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其模式也各种各样。如何了解人们的性格特征,则可以从其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着手。 三、自信是成功的秘诀

爱情心理学与读心术

爱情心理学与读心术 导读 读心术听起来比较神奇一点,而爱情心理学则是用科学的解释。其实两个有共通点,就是所谓的察觉别人的想法,这种有通过人的身体语言察觉的,也有察觉潜意识的,这就是爱情心理学与读心术结合通用 爱情心理学是研究男女恋爱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即探讨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爱情的获得及稳固的心理规律,包括恋爱心理和婚姻心理两部分。它具体研究:稳固爱情的心理规律;男女相爱的心理奥秘;求爱及择偶心理;初恋心理;爱情挫折心理及婚后各阶段的爱情发展之心理特点等等。它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爱情不仅受社会、思想伦理等因素影响,也受许多复杂心理因素的制约。掌握好爱情中的心理问题,将会使爱情甜蜜、美满。 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建立在性欲基础上的,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高尚情感。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在性欲之上,对异性具有倾慕、珍惜之情的情爱;另一是由异性间所产生的依恋及理想、情操、个性追求等复杂因素混合升华而成的情爱。 爱情是性爱与情爱的结合,缺乏性爱的爱情是畸形的;只有性欲的满足,没有感情的升华,也无法产生真正的爱情。同时,爱情是在男女双向交往中产生的,那种一方有情而另一方无意的情感是爱情之外的事。 生活中最常见的困扰,往往和人有关。不了解人心,走到哪儿都碰壁! 可人心就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难以感知和触摸。虽然“明明白白我的心”这首歌唱了这么多年,但要想读懂人心、参透人性却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涉世不深的社会新鲜人而言。好在心理学研究的进步已经让“读心”。 读心术听起来比较神奇一点,而爱情心理学则是用科学的解释。其实两个有共通点,就是所谓的察觉别人的想法,这种有通过人的身体语言察觉的,也有察觉潜意识的,有很多门类,而你说的“读心术”只是去猜测一个人的想法。如果非要说它是心理学的一部分,那么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心理学则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当你了解一个人之后,那个人在你的掌控范围内的时候你可以猜测他人的心理,我感觉不难。反正我自认会读一点的,但不要过分,有的时候所谓的读他人情绪想法的时候其实是你自己强加给别人的想法,也许别人不那么想,只是你在那么想而已。 把爱情心理学与读心术的结合运用,恋爱时还有什么摆不平呢?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三组)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三组)

1、绪论案例分析 一、在学习社会心理学中,微贱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随场所的不同而不同。研究既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在控制条件下),也可以在现场进行(日常生活场景中)。并且,它也随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相关研究(探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或是实验研究(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它们对其它因素的影响)。而西维则不这样认为。 问: 1、实验室实验法是什么? 2、微贱的观点正确吗?试分析和比较社会心理学中的几种研究方法? 答案: 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其基本特点是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正因为这样,实验室实验法通过可以明确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 2、正确。【答案要点】 (1)四种研究方法的定义及其具体形式:a.观察法(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b.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c.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法); (2)a.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其现实性(主要是与实验法比较而言)。 b.观察法的主要缺点(只要是与实验法和档案法比较而言) (3)a.实验法的优点: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b.缺点:外在效度低而且难以消除被试者的反应倾向性和实验者对被试者的影响等。 (4)a.调查法的优点:与实验法相比,具有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比较大等特点 b.缺点:与实验法相比,主要在于准确性方面

各种形式的媒体都在传递着这样的信息:理想的女性身材是苗条的。例如,研究者调查分析了那些以少女和成年女性为目标群体的文章和广告,以及电视节目中的女性人物,证实了上述观点。女性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体重超重并且认为比她们实际的体重还要重,而且如果她们刚刚见过媒体中纤细身材的女性形象,这种效应还会加剧。 1、产生规范性社会影响的原因是什么? 2、试用规范性社会影响的观点分析女性节食的原因。 答:1、产生规范性社会影响的原因是人们有渴望被接受,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赞同,并避免其他人反对的需要。人们通常希望别人能够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友好地对待自己。当人们为了获得社会接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群体的规范和标准时,规范性影响便起了作用。 2、现代社会对年轻女性魅力身材标准定格在苗条的身形上,人们对身材苗条的女性表示接纳和赞美,而对身材不苗条者表示出疏远或抗拒交往的态度。又由于每一个年轻女性都渴望被别人接受,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赞同,免受他人的排斥,因而她们都希望自己的身材苗条。而保持身材苗条的最好方法就是节食,故节食会成为很多女性的生活表现。 3、人际吸引力 一、X和Y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两个人的性格各方面都很相似,其两家住的很近经常来往。在家长的催促下,两个人结婚了,之后原本就很平静的感情变得更加波澜不惊,甚至双方都不会为对方而吃醋,觉得很郁闷。试用社会心理学有关人际关系的知识来分析这一案例。 【答案要点】 从案例中给出信息可以初步判定,X与Y的结合主要是以彼此喜欢为基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以喜欢为主要成分的爱情之上的。主要依据有如下几点:(1)影响喜欢的一些因素对他们的感情发展起到了相当作用。 (2)分析爱情与喜欢的主要区别。 1.鲁宾确认,喜欢与爱情是两种既相互密切关联但又各不相同的情感。喜欢有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一是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理解,一是喜欢的主体对所

浅析广告创意中的广告心理学应用

浅析广告创意中的广告心理学应用 发布时间:2010-12-03 来源:中国心理学家网我要评论:(0)字体:【小】【中】【大】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奥美广告的营销理念与“360度品牌管家”的操作模式,得出其具有的现代性与科学性特征。从广告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尝试分析“360度品牌管家”的心理学内涵与品牌构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阐述广告心理学在广告创意实践过程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品牌管家广告心理广告创意 Abstract:The article generally introduces the management belief and the operate model of “band management around 360 degree” in Ogilvy, and states that the operate model owns the feature of modern and science. In the point of advertisement psychology,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ses that “band management around 360 degree” has more effective influence in band building and band communication. Further more,we attempt to illustrate the guidance of advertisement psychology to advertisement originality in practices.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 一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 一.案例介绍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二.案例分析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1.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2.家庭因素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三.辅导策略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毛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毛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毛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毛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