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_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阐释_索凯峰

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_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阐释_索凯峰

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_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阐释_索凯峰
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_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阐释_索凯峰

第8卷 第1期2014年1月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

ement 

Vol.8No.1

Jan.2014

 

 

 

 

 

 

doi:10.13316/j.cnki.j

hem.20131220.002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阐释

索凯峰1,2

,盛 玮3

(1.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2.湖北经济学院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25;

3.湖北经济学院教务处,湖北武汉430025

)收稿日期:2013-06-

10基金项目:2012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研究项目(J2012336

)作者简介:索凯峰,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盛 玮,讲师,从事课程论研究。

网络出版时间:2013-12-

20网络出版地址:http

://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31220.1200.002.html摘 要:校企合作是推进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主要抓手,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来看,

植根于社会网络中的大学和企业之间的交往总是被打上了各种社会的烙印。校企合作育人困境是由校企合作育人非对称的资源依赖结构、双方对合作的合法性判断、校企之间“协商性交换”的过程以及校企合作规则的构建过程等因素决定。对这些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了解校企合作育人困境生成机理,寻求校企合作育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育人;组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4)01-0054-05

加强校企合作,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成为各国政府、企业和教育界的普遍共识,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途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其后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高教30条》),其中第十二条明确提出,要“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企(行业)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在多年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校企合作育人虽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相关文献亦是汗牛充栋,但大多探讨的是校企合作所遭遇的诸如校企合作形式单一、难以持续和效果不佳等多重现实困境,揭示困境生成机理的研究尚不多见,

而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理论予以应答和引导。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校企合作育人困境生成机理,把握校企合作的途径和规律,推进校企协同培养人才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的“透视镜”:组织社会学的视角

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昌彦把校企合作定义为

“通过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个参与者—

——大学与产业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来提高大学与产

业的各自潜能过程”

[1]

。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大学与企业是两个独立的社会组织形式。当代大学植根于相互联系的网络之中,是一个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组织,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都是从环境中得到的,其发展不得不依赖这些资源的外部提供者。企业则是为大学输送资源的外部提供者之一的社会组织。它们之间的交往会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社会的“烙印”,需要遵循各种社会规则。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社会规则是什么?它们规定着校企之间怎样的交往和合作?组织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一)组织社会学概述

组织社会学是组织理论中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博弈论等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其中一些研究内容还与近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和运用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有重合之处。由于内容和理论庞杂,该学科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整合的学科体系,它的研究理论还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其

大致分为一些学术流派,如法国学者尚拉将其划分为文化主义流派(包括经理学派、社会人类学学派)、批判学派、生态学学派、组织生命周期学派、人口学派和制度学派(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三个方面的进展)[2]。斯科特认为有六种主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权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网络理论、组织生态学以及制度理论[3]。

(二)校企合作育人困境生成机制界定

文章中校企合作育人是指“大育人观”,从各国校企合作的实践来看,其设计安排灵活多样,有以教育为目的的校企合作,有以科研开发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但更多的合作方式是将大学的三个职能融为一体使双方实现共赢[4]。机制是指对研究对象的一种因果关系,采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解释和分析。埃尔斯特认为,机制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5],并不是决定性的、必然的因果关系。文章中探讨的校企合作育人生成机制是指在大学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所产生的因果关系,即解释和分析“为什么要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如何有效地进行校企合作育人”等因果关系问题。

以往许多研究者在研究合作困境时往往将不同组织间的合作困境视为一种制度供给不足与产权结构不合理的产物,是从体制与结构的角度切入问题的;也有研究者认为,作为合作主体的组织是具有自身独立目标的理性个体,他们能理性地判断与选择“是否应该进行合作”“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合作”等问题,因此,当各个主体的理性判断无法达成一致时,往往就会产生合作的困境,这些研究者提倡通过引入一系列新理念、新机制和新的制度安排来促进个体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参与合作过程。我们认为,校企合作育人的现实情境更为复杂,文章从校企合作行为能否顺利实施所取决的四个重要环节入手,即从校企之间的资源依赖关系、双方对校企合作的合法性判断、校企之间“协商性交换”的过程以及校企合作规则的构建过程四个方面来探讨校企合作困境的生成机制问题。

二、组织社会学视角下校企合作育

人困境的生成机制探析

(一)校企双方的非对称的资源依赖结构分析海纳特指出,根据合作双方资源或技能的差异,商业组织的合作与联盟大多可分为规模型战略联盟(Scale Alliances)和链式战略联盟(LinkAlliances)两种类型。前者指各个组织提供相同的资源或技能,通过合作增强彼此的实力,如共同研发和生产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等;后者则指各个组织提供具有互补性的资源或技能,通过链接式的组合弥补单个商业组织在某些领域、某些资源和技能上缺乏的劣势,如A企业利用B企业的销售渠道、B企业引进A企业的技术等[6]。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界定同样适用于校企合作的结构关系。就当前的情况看,校企合作育人更多的是一种链式的战略联盟,即高校和企业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很强互补性,高校寻求的是企业能为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实践场所,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企业的发展需要高校提供高素质的后备人才,科研成果转换以及企业员工的进修和培养等。因此,高效整合这些资源对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能否与企业展开有效合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资源配置的现状,只有当大学自身所具备的资源足以令企业对其产生依赖感,企业才会愿意通过资源互补的合作方式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才有可能具有可持续性,校企合作共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才具有可行性。当双方的资源依赖结构呈现较为严重的非对称状况时,即当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企业的资源依赖性很强而企业对学校的资源依赖性却较低时,那么大学提出合作的要求往往会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在现实中亦是如此,许多大学在校企合作时都表现出处于非对称资源依赖结构中的无奈:虽然大家都清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校企深度合作,但是大学希望企业能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如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习实训、暑期社会调查、毕业论文指导等都能够得到企业全程参与。然而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承担者对合作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需要的是现实的经济效益,若不能从参与校企合作中获得大于所付出成本的利润,那么可预期的亏损自然使得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望而却步,造成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的困境。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校企合作都存在合作面窄、合作形式单一,没有覆盖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缺乏长

第1期索凯峰,等 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阐释

久的稳定的合作基础等问题,如何改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这种非对称的资源依赖结构,加强企业对高校的资源依赖性是未来大学在进行校企合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校企合作育人的合法性分析

校企合作育人需要在大学和企业这两个不同的合作主体之间建立一种合法性认同,只有双方在合作的目标、方式、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达成共识,这样的校企合作才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合法性”不仅仅是指法律制度的作用,而且包括了文化制度、观念制度、社会期待等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的影响[7]。在组织社会学的制度学派看来,组织之间的合作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能否建立起一种合法性认同。迈耶指出,每个组织都不仅处于技术环境中,同时也处于制度环境中,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有效率,即按最大化原则组织生产;制度环境则要求个人不断地接受和采纳外界公认和赞许的形式、做法或“社会事实”[8]。针对“合法性认同”是组织根据外部制度环境对行为做出的“合适性判断”这种观点,道格拉斯、迪克·佐恩等制度学派学者则认为这种界定过多强调了外部制度安排的约束效力,而忽略了作为主体,每个组织还能根据效率机制做出自身的理性决策,组织之间还能在沟通、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达成的共识。他们的这些研究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现实中校企合作育人的实践过程。

根据校企合作的现实,企业与大学进行合作时首先会判断双方合作行为是否“合理”,一旦双方共同认同了合作行为的合理性,达成了“合法性认同”,合作行为就有可能进一步实施。在校企合作中,大学一方往往会提出给企业一方提供所需的服务,使其产生合作和互利的意识,如按企业的需求建立了课程模块对该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从而建立校企之间的良好的情感和交流机制,为其他合作内容的开展创造条件;聘请有一定理论水平、勤于思考的企业高管做兼职教师,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调动其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企业共同组建实习和研发基地、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建立产学研用联盟等。只有当校企合作行为在客观上确实能增进双方的利益,大学和企业对合作建立了充分的“认同”,双方的合作行为才能长期持续下去。当外部制度约束和内在效率激励得到平衡且兼顾到校企双方在认同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上的一致性,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真正生成。然而从校企合作现实来看,校企合作的外部制度存在着制度缺失,而合作双方的理性选择也存在着需求压抑的问题,特别是大学和企业两个合作主体间“大学需求强,企业愿望弱”的非均衡地位一直是造成这种合作困境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一困境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在外部制度上给予适当的物质和政策支持,大学一方也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利益需求,从而使校企合作取得“合法性共识”。

(三)校企合作育人协商性交换难题的分析

大学和企业之间存在“资源共享”和“资源整合”的需求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在许多情况下,要保证有效满足这种需求就必须在校企之间建立起一系列资源交换。在市场条件下,企业间资源交换依赖于市场机制进行,存在着明确的交易制度和较为清晰的定价制度;而校企合作中的资源交换更多的是依赖于社会性特征较强的协商机制,我们称之为“协商性交换”。在“协商性交换”中,大学和企业之间在信息、资源的付出与收益的回报上存在着不同步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延时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信息、资源付出的一方,他获得的回报往往只是一种未来获得某种帮助的可能性或预期。因此,在现实情境中,企业面临着获得有用的人才回报的延时性以及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收益,获取社会效益的不确定性,加之在“协商性交换”过程中,大学和企业在双方如何共享信息、资源,在合作中如何分工等一系列问题上面临着许多结构性的困难,在如何平衡双方利益分割的问题上也缺乏有效机制和标准,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复杂问题,校企之间的合作就会陷入困境(见表1)。总的看来,校企合作中“协商性交换”过程的困境是由于高校和企业作为理性的合作主体在相互协商过程中无法达成共识而产生的。

表1 校企合作育人协商性交换的特点

特点可能产生的结果

回报的

延时性

利益共赢是校企双方有效合作的基础,

但企业面临着获得经济利益和有用的人

才回报的延时性问题,在缺乏有效的机

制保障的情况下,校企合作很可能会因

为企业一方中断了投入或回报的行为而

结束。

5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第8卷

续表1

特点可能产生的结果

收益的不确定性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收益、获取社会效益的不确定性会使企业在信息、资源的开放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资源共享和分工协调的艰难性如果大学或企业在人力参与、场所利用、信息公开等资源共享上无法协商达成一致,会造成有合作之心、无合作之实的合作困境。

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性大学和企业的利益诉求存在天然差异,如果缺乏平衡双方利益的有效机制以及利益分割的标准,或是利益分配标准过于随意而且经常更改,势必会产生合作的分歧和矛盾。

(四)校企合作育人规则构建的复杂性分析按照组织社会学的观点,大学和企业虽都属于正式组织,但分属不同的关系体系,双方掌握着不同的资源和信息,各自所遵循的规则也有所不同。校企合作育人的现实情境下,双方在通过“资源共享”和“资源整合”获得彼此的利益需求过程中,在原则、对策、人力、场所等方面难免会出现“交换”或“交易”。为了能够有效的合作,大学和企业都会试图使资源的依赖关系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都试图通过对合作的规则进行操纵,努力为自己创造更多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减少自己的可替代性[9]。在合作过程中使其他人建立起对自己的依赖性,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不断策略性地影响他人,这样一个规则构造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沟通、交流”过程。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转换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双方对合作进行“意义建构”,即合作的规则必须建筑在人们共同接受的基本理念规范之上,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合作过程中使对方建立起对自己的依赖性。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大学要获得企业积极的配合,就必须掌握一些对于企业来说很关键的资源,例如能够提供给企业所需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等,只有这样在与企业的合作互动的过程中,企业才会对大学建立起一种依赖性关系,大学才能有改造合作规则的可能,从而避免陷入合作困境。当然,这对大学一方的硬件条件、政策支持、师资力量以及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学校充分发掘出自身的优势和企业的需求,只有当对合作企业的运行状况非常熟悉,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去沟通,让企业意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使之产生依赖感,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的确定性和持续性。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育人困境生成主要涉及四个因素:通过分析资源依赖结构发现,非对称资源依赖关系是导致校企合作困境生成的重要因素;而在校企合作的合法性分析以及“协商性的交换”难题的分析则可以看出,大学和企业充分地展现各自所具备的理性选择特征,这两个过程中发生的合作困境,可以理解为校企双方在横向协商过程中无法达成共识的结果;在合作规则构建的这个环节中,合作规则的形成受到了高校和企业交互性策略的影响,显现出高度复杂性。这四个因素在校企合作育人困境生成过程中紧密联系,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种复杂的校企合作困境生成机理:校企之间由于外部客观环境和制度造成的不对称资源依赖关系,则会导致学校在和企业的横向协商交换的过程中陷入合作的困境,当面临困境时,大学和企业为了寻求合作中的优势地位,就会围绕原则、对策、人力、场所等规则展开沟通、交流和互动,进而在更深层次上产生新的合作困境。

三、结 语

组织社会学为我们分析校企合作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大学和企业应该站在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寻找与把握校企战略性合作的价值和利益平衡点,建立基于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以及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这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走。

尽管如此,我们还应看到,在外部环境中,除大学和企业两类社会组织外,最重要的还有政府组织,因为这一组织对资源的最终流入有很大影响。因此,政府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培训制度、英国三明治工读制度等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以法律形式予以固定,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引导、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育人,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1期索凯峰,等 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阐释

参考文献

[1] 蔡克勇.

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论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高等教育研究,1997(6):1-

4.[2] 尚拉J 

F,江小平.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组织社会学现状[J].国外社会科学,1990(3):54-

59.[3] 斯科特W 

R,李国武.对组织社会学50年来发展的反思[J].国外社会科学,2006(1):8-

9.[4] 陈 萦.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6):44-

45.[5] Elster J.A Plea for 

Mechanisms[M]//HedstromP,Swedberg 

R.Sacial Mechanisms.Oxford C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45-73.[6] 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6-

18.[7] 周雪光.

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4-

75.[8] 斯科特.

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1版)[M].姚 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7.

[9] 詹姆斯·马奇,

马丁·舒尔茨.规则的动态演变———成文组织规则的变化[M].童根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7-

188.(责任编辑 赵文青)

Predicament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

erative Education:An Organizational Sociology 

PerspectiveSUO Kaifeng1,

2,

SHENG Wei3

(1.School of Educ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2.Center for Conaborative Innovation,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3.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Wuhan 430025,China)Abstract: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so-ciology,various social brands are always left wi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the enter-prise rooted in the social network.The predicament i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

erative education isgenerated by the resource dependence structure of the parties involved,their judgment of the validityof the cooperative behavior,the consultative exchange process of both sides and the generation processof their cooperation rules.A deep analysis of these aspects may contribute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predicament-gen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effective approaches top

romot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operation.Key 

words: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cooperative education;organizational sociology8

5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第8卷

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唐小方

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唐小方 发表时间:2018-05-16T10:30:51.0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期作者:唐小方陈晓旭郭保生 [导读] 摘要: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本科院校中,要构建紧密、稳定、深层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就要从利益驱动机制、沟通协调机制、权力约束机制、利益保障机制这几个方面入手。 广东白云学院广州 510000 摘要: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本科院校中,要构建紧密、稳定、深层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就要从利益驱动机制、沟通协调机制、权力约束机制、利益保障机制这几个方面入手。校企协同教育是高校与企业双方的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本文将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内容进行阐述,然后对本科院校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强调的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关键就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开创性素质,掌握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和具备熟练专业必备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重点就需要本科院校和企业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然后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参与教学与项目开发,从而实现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高度融合,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此,本文将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内容进行阐述,然后对本科院校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内容 1、利益驱动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要想顺利的实施首先要找到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共同 点。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重点都在于用人,而高校主要是为社会和企业输出人才,企业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也离不开人才。那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成了企业和高校合作中的利益,而企业能给高校提供资金、设备、场地等帮助,那么在这个利益的结合点上高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同时,院校应该吸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使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拥有充分的话语权,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适应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2、沟通协调机制 本科院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独立经营单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双双都会难免因为自身的利益而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为此,为了构建和谐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尤为重要。首先,院校和企业要共同组建一个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从而加强与企业和行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并定期召开沟通协调会议,协调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台。其次,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学院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行业协会可以作为中间人协调好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双方的合作更加的稳固,让双方的关系更加的良好。 3、权力约束机制 权力约束机制的建立是为了避免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的不作为行为,确保校企合作能够真正的落实到位,从而激发校企双方的动力,保障双方的权益。要建立权力约束机制首先要签订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完善校企合作的工作制度和措施,并对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严格按照制度来办事。其次,要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育人中的监督作用,对双方进行监督。同时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对双方进行约束,确保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顺利实施。 4、利益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院校和企业在合作期间所享受的正当权益,就需要建立一个利益保障机制。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利益保障机制,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并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有效的确保校企合作的健康、稳定发展。作为本科院校要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对学校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制定相关的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作为企业应抽调专职校企合作管理人员,参与合作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课程开发、师资队伍的构建等工作,并承担各项管理工作,做到资源共享。作为行业协会应为学校和企业交流的平台,在职业资格鉴定、专业能力培训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校企合作育人顺利实施。 二、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措施 1、加大力度建立人才创新基地 本科院校要选择具有良好运作基础的企业进行合作,在签订相关协议后,企业要为院校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也要提供就业的岗位。校企双方要加大力度建立人才创新培养基础,将学校的教学和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来。校企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急功近利,避免出现利益上的冲突,要讲长远的眼光放在人才的培养上,而不是经济上利益。学校在培养出了符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学生后,就能吸引更多更优质的生源,就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合作给予企业的则是更多挑选优秀员工的机会,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少的培训费用,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其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校企双方都要意识到以上的关键问题,在人才培养上加大力度,为实现双方共赢共同努力。 2、构建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就是打破传统的单纯以知识为传承的教育观念,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要突出企业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位置。在课程设计、实习和选择毕业设计课题中要强调实题、实地、实做,如到行业内企业实习或进行实际的科技产品开发,通过提供真实的创新、动手环境,让学生真正得到实践的锻炼,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成长。构建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是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施的关键,并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主线、灵活适应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就业需求为重点,灵活的设计方向课程,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到企业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和研发中去,从而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校企联合开发课程资源,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首先,本科院校的教师要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组成课程开发小组,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内容更加的切合生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说明书

XX技术有限公司 关于XX技术有限公司校企合作项目ICT学院说明 山西省各高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山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山西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加速培育ICT产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提升院校校企合作水平,促进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发展,做大做强服务区域经济能力,XX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特推出校企合作项目“ICT学院”,以下是具体内容:一、ICT学院简介 XX公司ICT学院,全称XX公司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是XX公司为打造ICT 人才产业链,推动ICT领域技术的发展和传播,为社会培养ICT领域的人才,满足产业链对人才的长期需求而设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项目。 二、合作内容 (一)构建高校内涵式发展模式 1、ICT类专业内容建设 面向新经济改造升级ICT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专业,制定面向ICT领域进行专业改造升级的模块化参考课程体系。建设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工科专业,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XX公司深度参与的“产学研”共同体。

2、双师型教师提升计划 围绕产业前沿技术,为高校教师提供学习和实践产业最前沿技术的机会与平台,提升教师对产业前沿技术的敏感度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3、联合开发课程资源 开发一批面向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在线课程资源,快速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校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动在线课程资源与在线教育支撑工具在课程上的广泛应用。 4、推进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 建设一批面向ICT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的实训教学科研平台,为高校师生提供与产业真实场景结合的实训科研平台服务。 5、建立能力评价机制 通过XX公司ICT大赛、XX公司职业认证与课程结合等模式,建立ICT类人才能力评测体系,客观评价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成果的参考指标体系。 6、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 XX公司一直倡导构建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共同体,聚合人才、聚合技术、聚合商业、聚合服务,最终助力山西省ICT产业可持续的繁荣发展。从2012年开始,XX公司开始与全球高校合作开展“XX公司ICT学院”,每年为ICT产业链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每年的双选会旨在为合作伙伴输送人才,并帮助合作院校解决毕业生实习、就业等核心问题,从而建立起ICT产业链中企业、院校、平台、人才之间互动沟通的桥梁,进一步拉近ICT行业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 7、社会服务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建设背景 创新紧密合作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学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迫切要求,是珠三角轨道交通及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激发企业参与合作动力、增强办学活力、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建设基础 移交广州市政府管理五年来,学院发挥行业背景深厚和政府支持重视的双重优势,坚持借外力壮实力、联企业强内涵的发展路子,积极与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1)校企携手育人基础优 联合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企业成立28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近三年来,共同实施教学及考核、共同管理,为广铁集团、省铁投、广深港地铁等企业订单培养学生3270人。中铁电气化局捐赠价值78万元的DA8型电气化轨道作业车共建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文舟公司、鸣虹酒店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学院设50万元“文舟”奖学金、“鸣虹旅业奖学金”等。校企合作育人呈现良好局面。 (2)合作办学机制绩效佳 2009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学院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校企合作在广州花都区“粤宝丽工业园”共建工学结合基地,紧密联系毗邻基地的广州铁道车辆厂,开展先进制造业和应用电子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办学模式与成效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2008年着手筹建“广州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按照做实为主的原则,广泛联系行业企业,现有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92家规模企业签约加盟,为紧密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3)市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力度大 市政府对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2009年,市政府拨资金、出政策支持学院以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共建校企双赢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分析 1、国家政策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 之间的合作关系。它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与企业在 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进行合作,利用 学校与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高 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 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同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培养人 才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 密切结合。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 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2、地方经济 多年来,宁国工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化程度达88%。一批骨干企业 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橡胶汽车零部件、建筑材料、电容器、耐磨球、林产品 加工四大主导行业扬帆奋进,涌现出“鼎湖”牌密封圈、“海螺”牌水泥、“凤形”牌耐磨球、“双津”牌铝塑复合包装材料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其

中,“海螺”、“凤形”、“鼎湖”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无疑会导致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二、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1、校企合作的目的 校企合作的目的: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 和设备优势,把企业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企业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专 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教学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和 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专业课程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通过 校企合作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与企业 的磨合期,从而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校企合作的意义 a、从宏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顺应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人才的培 养,是一批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教 育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桥梁,是造就劳动技术大军的重要阵地,也是与生产 劳动和社会实践关系最密切的教育。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 能型人才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朴素的理论知识,更要通 过实践活动,强调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体现了学 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顺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b、从中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当前人才市场存在着供求矛盾: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选;毕业生找不到 合适的工作。企业理想的员工是熟悉工作流程,立即上岗,拥有解决生产中实 际问题能力,但是对于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来说,仅依靠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和 生产实习时获得的经验很难完成工作任务。这一矛盾反映了职业教育存在着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办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办法 (2017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顺利实施,明确项目组织与职责分工,规范项目发布、申报、评审、公示、立项、结题和验收等各个环节的顺利运行,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下简称“高教司”)有关文件精神和指导意见,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项目以“产学合作、创新创业、促进教改、协同育人”为宗旨,通过汇聚企业资源,征集校企合作项目,由企业提供经费支持,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第三条依照教育部高教司的指导原则,鼓励有能力的企业不以直接商业利益作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实现双赢目标。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由高教司统筹规划,企业发布需求、高校申报,校企合作共同组织实施。高教司组织委托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工作组(以下简称“专家组”)开展项目相关标准制定、咨询和评审工作。 第五条企业的主要职责 1.作为项目发布单位,根据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目标定位

和自身发展需要,发布项目申报指南,接受高校项目申报,开展申报指南解读、高校合作洽谈、项目咨询工作。 2.落实申报指南承诺的项目支持经费到位,云平台、软硬件等价资源投入及实施部署。 3.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相关文件要求规范项目运行,抓好过程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4.组织项目验收和企业内部评审,向高教司报送项目年度实施情况报告。 第六条高校的主要职责 1.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合作的企业及项目类别进行申报。 2.为项目实施提供所需的环境及政策等支持。 3.抓好项目组织实施、过程管理工作。 4.监督项目负责人按要求报送有关报表、材料并督促项目结题与验收。 第七条项目负责人(高校)的主要任务 1.按要求填写项目申报书,组织申报材料进行项目申报。 2.按合同约定和项目建设方案组织项目实施,组织资源完成约定的任务目标。 3.与合作企业方成员一起,接受并配合专家组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评估,及时报告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重大事项及提出解决办法。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周海英 摘要: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在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育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例,介绍该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周海英(1978-),女,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物流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以“教学企业”为载体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13XJY24。 一、协同创新理论及相关背景 (一)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 1.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协同学理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扩散和应用,是将不同的创新要素建构成为一个动态运行的生存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最终产生创新领域的协同效应。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消费者之间所建立的以人才培养和使用、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模式。 2.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学校、企业、行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人才培养和使用,二是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联系,不能割裂,如果割裂开来,系统各要素就难以有效互动并产生协同效应。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必须是开放性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与相关资源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问题。如果高校把育人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协同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概念,涵盖了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学校作为系统整合的主动方,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的的协同创新模式。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本质追求一致,都是通过追求协同体的整体最优化来实现各个协同要素的最优发展。 (二)协同创新的相关背景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首次在我国提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理念。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自此,高校协同创新、校企协同创新等得以全面展开。 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与企业资源、社会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高职校企协同育人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升华。 二、“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内涵与实质 为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保持发展后劲,广东省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就决定了需要大量能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广东高职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高职院校特别是公办院校的单一主体、

会计学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实践与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a13171100.html, 会计学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实践与研究 作者:张志红 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29期 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期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引企驻校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路径之一。本文分析了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意义、方式和内容。介绍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会计学专业引进会计师事务所入驻学校,借助企业资源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引言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高校培养适应当今社会经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路径之一,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深化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强调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 二、会计学专业建设现状 会计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非常强的学科,学生毕业后需在企业一线从事会计各岗位的实务操作。但许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还存在与企业要求脱节,毕业生缺乏企业实务经验,实际操作能力还较差,还需要企业的再次培训。主要原因是会计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与企业要求有差距 1.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要求不接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老旧,与现代企业会计管理特点要求无法接轨,不适用高速发展的地方经济需要。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双赢的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考虑,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不仅提供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也为企业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可能,但是日前我国的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却只是简单的,表面的,鉴于现状。认为应该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形成校企合作模式或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来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水平。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高职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直接能为企业一线服务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生产一线是职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我们的绝大多数企业游离于职业教育的门外,成了一个旁观者。既想从学生中选拔出能为企业带来效应的直接工作者,但又不想为学生提供或很少提供相关实际的技能培训。从而造成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就业困难。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各种政策机会发展,鼓励校企结合,创办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现在社会需求。笔者认为要改变上诉这种现状,加强校企合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现代经济合同的形式使校企形成合作伙伴,并

能保障其正常运转 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职业院校和企业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进行合作。职业院校和企业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方都不能凭借其经济实力或其他优势而凌驾于他方之上。 近几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续德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制造大国,并且成为了“世界工厂”,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缺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另一方面则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职业教育,由于资会的不足、实训条件的限制等问题造成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学生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则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准。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大中型国企没落,中小型民企有没有相关的管理单位和约束机制,对于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的完全拒绝在门外,绝大多数企业、事业单位并不乐意接受学生实习。现代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没有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是没有时间精力去对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也不知道如何管理,二是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工伤问题等)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我想主要是责任不明,以往没有相应的结合模式,但现在以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对结合中的问题怎么解决呢?采用现代经济的运作模式,订立合同,明确责任,责任是在义务不履行时才发生的,但义务的法律拘束力是山责任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2019年精选文档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与探索 一、引言 车联网是物联网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典型应用,是物联网和智能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包括汽车制造商、整车厂商、互联网企业、 电信运营商、设备厂商、软件开发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在内的车联 网生态圈的雏形已经出现。车联网已经被国家列入重大专项课题,成为了“十三五”期间的重点研究与应用项目。在此形势下,将车联网 专业纳入高等院校教育,培养一批具备车联网核心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已经势在必行。因此,高校与企业合作,产学研一体化,为车联网产 业联合培养既有交通运输的基本知识,了解相关行业背景,又能掌握车联网的专业知识,解决车联网行业的综合性技术性问题的专门性人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前景。 二、德州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交通运输(车联网方向)专业实践教 学存在的不足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前期的认识实习,学习中的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 后期的专业方向实习、学生毕业前的定岗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依托行业背景解决企业难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发展的实践能力。但是,本院的交通运输专业(车联网方向)是

在原交通运输专业(汽车运用方向)的基础上建设的,原有的实验实 习条件和师资队伍相对于车联网方向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校内实验室设备不足 原有的实验设备能满足基础课程和汽车交通方面的实验实习和 课程设计。针对车联网核心技术的实验实习条件不具备,没有?C诺氖笛槭液褪笛樯璞福?所以在教学中不能设计车联网方向的实验项目,难以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健全 没有真正的车联网方向的实习实训基地,无法完善车联网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实习环节缺失,限制了学生实践能 力的培养。 3、师资队伍亟待加强 学院原有的老师没有车联网行业背景,不具备车联网方向的工程实践能力,不了解相关企业的运行与研发过程,不能全面指导学生进行车联网方面的实践和创新。 三、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经过深入的调研,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全面推动汽车工程学院和青岛英谷教育合作共建车联网专业的教育改革,实现与企业零距离的真实训练环境。协同共建符合车联网时代需求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双创实践基地,并提供真实的创业实训项目,开展真实的创业实训,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本院交 通运输专业(车联网方向)已逐渐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全

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邓一星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摘要:校企协同育人是解决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一种比较好的机制,但在实施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和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细致地分析,并提出相应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校企协同;软件工程;探索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Deng Yixing (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510800) Abstract: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colleges is to solve practical software talents training and social actual demand disjointed a good mechanism,bu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easy to become a mere formality,of any effect.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in the form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content and target,etc.,to compare the detailed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feasible method. Keywords:synergy between colleges;Software engineering;explore 校企协同育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比较好的机制,但知易 行难,应与企业展开什么样的合作,使得这样的机制不流于形式。 结合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以下简称华广)软件工程专业的 工作实践,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校企协同育人建设的思路。 1 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体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决 心 对于身处IT产业发达地区的高校来说,在校企合作上是有 先天优势的,一方面可选择的合作企业很多,另一方面,学生也 容易获得企业的直接指导甚至赴企业现场实习。既然有了这种优 势,校企协同育人就不应该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不能简单 的采用和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协议,把一些项目实践的课程交给企 业来指导等方式,这样的话企业只是被动的迎合学校的需求,而 现在最大的问题恰恰正是学校的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不一致。因 此,把企业请进学校,让企业参与到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就显 得非常有必要了。华广计算机工程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一些积极的 尝试,于2014年建立了学校第一个校企协同育人联盟,吸引了东 软、中软、华三等公司加入到联盟中,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邀 请联盟企业代表参加培养方案研讨会,对整个培养方案的知识体 系构成、课程分布进行细致的梳理。而企业也会根据培养方案中 的前期课程安排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课程的课程内容,对 接做得越好,企业越有动力将一些真实项目作为实训内容拿来与 学生分享,教学效果则越好。 2 认真选择合作企业,保证协同育人的效果 正如前文所述,相当一部分高校仍停留在闭门造车的人才培 养模式中,毕业生动手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脱节。因此, 近年来,许多IT培训机构应运而生,这些培训机构主打的课程就 是所谓的项目式开发课程,号称能短时间内提供学员的动手能 力,并使得学员在就业市场上获得很强的竞争力。本文对这些培 训课程的效果不做评价,但实事求是的说,为了吸引学生参加动 辄一两万的实训课程,许多这样的培训机构已经开始对高校进行 更深入地渗透,也开始打着校企协同育人的幌子来找高校寻求所 谓合作。它们把自己包装成普通IT企业的样子,抓住部分高校急 于完成找企业帮助实践教学任务的心理,承诺帮助高校完成部分 实践课程。但由于其最终目的还是想吸纳更多学生参加其培训项 目,对与高校合作的课程,则往往敷衍了事,甚至出现了一些企业 讲师在课程中花很多时间贬低高校本身的课程体系,为自己培训 课程大做广告的行为。可想而知,高校选择这样的机构合作,是很 难得到良好的协同育人效果的,甚至还变相加大了学生的经济负 担,容易招致学生和家长的质疑。 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对于许多二本层次的高校来说, 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必须做 到以下几点: (1)要找准自身定位,不要好高骛远。有些高校虽然是二本层 次,但眼里只有微软、IBM这样的企业,国内也只看得上腾讯、百 度。虽然这些企业并非只跟985或211的高校合作,但确实不会 把太多的资源投向一般的高校。其实对于二本层次的高校来说, 大多数的毕业生毕业时所选择的就业单位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 因此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一开始未必一定要选择非常顶级的基金项目: 2015KTSCX183,广东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类项目; JY160701,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专业改革综合试点项目; JY141204,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与IT企业协同育人联盟;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5日访问量:307 (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吴满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全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系列问题。今天上午听取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苏志刚教授的《校企对接,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报告后,我感触很深,结合我院的实际,就校企合作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我院校企合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院积极践行校企合作,除广泛开展订单培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邀请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计划设计等工作外,在与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组建了由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的校企合作模式,先后将河北华恒信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河北世纪建筑材料检验设备有限公司、石家庄润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引入学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五个,累计吸引企业设备投入2000多万元,可广泛吸收电子信息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材料与检测等十余个专业学生进行实训。同时学院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规范校企合作的管理,专门成立了产学合作与实践教学部、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实施办法等。学院从上到下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性不断提高,通过不断的尝试,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实践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困惑,这些困难和困惑也正是制约我们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共同难题。譬如: 1、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一方面学校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受人才培养周期和学校办学基础的限制,学校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所在区域产业、职业岗位群不适应;二,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等实力弱,不具备服务企业的能力,如企业需要了解前沿技术、懂得市场规律、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企业的产品升级、持续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给予各类培训及技术研发机构的支撑,而高职院校的实力却不能达到;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应有的合作热情。在实践中,企业往往找不到与学校的契合点,缺乏利益驱动,同时合作中,限于政策、法规,企业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支出多而回报少,责任重而风险大。使得校企合作实质性进展比较缓慢,校企合作“叫得响、落不实”。 2、校企合作育人的问题。在合作育人过程中校企之间“协作多、融入少”。校企合作普遍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特别在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校企有机互动匮乏,校企共育人才还处在初期阶段。 3、深度融合的机制问题。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二者难以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 4、政府主导角色问题。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国家不仅要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而且更应通过立法的形式,明晰学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将校企合作纳入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之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

校企合作 创新 分析

“校企合作”模式的借鉴与分析 ——基于《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演化与对策》感发 论文摘要:通过现代校企合作的现状,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市场需求满足”和“创新技术投资”共赢的动因,并针对本校实际情况提出高校和企业创新合作宜采用“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在企业和高校建立科学技术创新的合作中,科研人员“带土移植”式的流动机制,加强高校同企业的人员交流,制定科研人员奖励政策、入股机制也将会给企业和高校带来更多的科学成果转化,并确立高校和企业、政府共同构成的“多元综合主体”,为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指明道路。 鉴于我国企业和高校在提高科技竞争力中的现实地位和作用,校企合作已成为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提高科技竞争力的现实要求。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的进程中,提高科技竞争力的主体大体可以理解为高校和企业。1950年代以前,科学、技术和经济分别处在相互独立的活动领域内,各自依循着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范围。社会的进步首先冲破了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自闭性,将两者纳入到统一的活动范畴之内,科学开始成为技术的成长基础,而技术的发展又为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必要的支撑手段,最终实现科技要素与经济要素的不断融合与重组。从宏观层面上看,它表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科技发展战略的协同,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同。从微观层面上看,它表现为科技型组织,如高校、研究机构等,与经济型组织,主要是企业,的相互内涵和相互合作。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要将校企合作视为启动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突破口,并施以重点政策加以扶持,以期最终实现多组织、跨学科的大规模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历史、现状与不足 我国高校与工业企业发生联系可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但这里着重表述文革停滞之后的全新局面。1977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产学合作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快速成长的局面。1986年就提出产学研合作的主张,随后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1994年后,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全国理工农医类759所高校,科研经费70.5亿元,其中75%是校企合作的课题经费。1983年底,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10多所高校先后与天津、常州和有关企业组成了38个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经过逐步地发展壮大,至1997年,我国有高校1020所,与国有大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开发实体2000多个,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产学合作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目前全国几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成立了校企合作协调办公室,并编制了本地区的合作项目计划。此外,还有半数以上省、直辖市的一些企业与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数百个联合研究开发机构,另有三分之一的省、市、自治区在合作中建立了校企合作股份有限公司。高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不断深入。从简单的技术转让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同建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体、组建股份制企业等方面转变。而这种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是政府为此所起的第三重作用。政府统筹全局,具有权威性,可发布法规、制定计划、进行组织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仙湖出台了12个与校企合作有关的推广计划,“十五”期间还安排校企合作项目8000多项。同时,政府为了落实“科技兴国”的伟大战略,还加大了奖励科技成果的力度,在推动了校企合作、发展高科技、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等方面更好的发挥政府的杠杆作用。 我国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合作的发展速度很快,势头良好,但不足之处仍然存在,调查表明合作程度还较低。从政府作为的角度来看,政府组织协调工作还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政府的职能转换力度不够,有关合作分配机制的政策不完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社会信息

校企合作邀请函篇

校企合作邀请函范文8篇 (篇一) 各用人单位: 为创新人力资源供求机制,加强校企联动,协同育人,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云政发〔**〕58号)文件精神,我校拟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实践基地”的认定及建设工作。现诚挚邀请各用人单位与我校合作,挂牌共建“云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实践基地”(基地认定办法及合作协议详见附件1、2)。 同时,请共建基地向我校推荐至少1名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学校颁发“云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导师”聘书(就业创业导师管理办法及推荐表详见附件3、4)。 基地和导师将深度参与我校人才培养工作。欢迎各用人单位来电咨询,携手共建。 联系人: 附件: **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年9月20日 (篇二) **贸易学校始建于1956年,是原国家地质部创建的郑州地质学校,1996年更名为郑州工业贸易学校,2000年由河南省教育厅管理,是河南省职

教攻坚计划确定的首批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学校,河南省地矿行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 学校新校区位于郑东新区白沙园区工贸路和通商路交叉口,占地377亩。占地200亩的东地块一期工程十万平方米主体已封顶。占地160亩的西地块二期工程,准备启动规划调整工作。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中关于“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相关要求。具体落实河南省地矿行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在新校区西地块邀请相关企业和学校共建校企、校校合作实训基地。 请有意参与校企、校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单位与我校下列负责人联系,商讨具体合作事宜,河南省地矿行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优先考虑。 工业贸易学校 **年5月9日 (篇三) 为进一步满足我市企业招聘需求及长期基础性人才储备需要,市委组织部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拟于2018年4月19日举办南安市第四届公益性校企合作人才项目对接洽谈会,树立校企间“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我市150家企业与70家职业技术院校交流合作。方案如下: 一、会议名称 南安市第四届大型公益性校企合作人才项目对接洽谈会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精神,加强和规范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下简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旨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第三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坚持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服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需求,服务企业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需求,鼓励相关企业不以直接商业利益作为目标,深化与高校产学合作,促进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的多方协同,培养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第四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行项目制管理,主要包括六类: (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项目。企业提供经费和资源,支持高校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深入开展多样化探索实践,形成可推广的建设改革成果。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企业提供经费、师资、技术、平台等,将产业和技术最新进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推动高校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可共享的课程、教材、教学案例等资源并推广应用。 (三)师资培训项目。企业提供经费和资源,由高校和企业共同组织开展面向教师的技术培训、经验分享、项目研究等工作,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企业提供资金、软硬件设备或平台,支持高校建设实验室、实践基地、实践教学资源等,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五)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企业提供师资、软硬件条件、投资基金等,支持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体系、创客空间、项目孵化转化平台等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六)创新创业联合基金项目。企业提供资金、指导教师和项目研究方向,支持高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五条教育部是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一)制定有关政策和项目管理办法,编制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统筹推进和指导项目规范运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