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改革实质

供给方式

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

供给结构

从中国中央政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等明确表示看,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从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看,无论是削平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还是降低垄断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也无论是降低融资成本、减税让利民众,还是减少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实际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内容。

改革角度

从中国政府改革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可谓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时间里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多方面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使产业、企业的自然活力非受限于作为公共政策供给方的政府约束。

改革重点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任何制度都是对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需求的响应”。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一些制度体系已严重滞后,进而提出了创新制度供给的迫切需求。所有这些需求加起来,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有三十多年了,但迄今为止仍然只能称为“半拉子”市场经济,在影响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创新等要素方面,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供给抑制与供给

约束。现在制度结构、生产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庞大中等收入家庭的各类新需求,不利于中国各类消费潜力、改革红利的释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才会提出“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号召。

1.居于制度创新之首的,应当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方式的创新

具体表现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管住、管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严格规范政府的行权方式,做到廉洁、高效、透明、公正、公开,一方面优化合法经营、公平竞争、高度法治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诸多系统性、基础性问题正在浮出水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不仅需要决心与勇气,更需要改革的系统设计与专业化的技术解决方案。政府在这方面可以作为的空间还很大。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同时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

2.深入推进财税改革,形成政府与公民、中央与地方之间稳定的经济关系以及规范的政府财政管理制度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两年来,财税改革的力度很大,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当前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推进财税改革的外部环境正在变得现实而严峻。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既要兼顾与其他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自身更要向纵深推进,需要啃下多个“硬骨头”,如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改革、中央与地方事权改革、地方收入体系重构、预算管理基础制度建设、PPP等。这些都是十分复杂而牵动全局的改革,但对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在“管住权”“管住钱”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以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对要素市场进行全面改革,以真正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全面释放经济社会活力。

具体内容

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上找原因,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产业、制度、产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还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即为其中之一。

一、我国经济增长正面临“五力”约束

1.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影响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仍然与东部、城镇地区有着显著差距,且公共服务大部分附着于户籍之上,它已经影响到全国统一要素市场的形成,使得区域、城乡不平衡产生

自我强化的内生机制。这种格局决定了我国虽然进入新常态,但并不意味着各地区、城乡同步进入新常态。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仍有非常广阔的财政投资空间,潜在经济增长能力较为充足。但是,这些地区的发展不能简单重复“昨天的故事”,要发挥“学习效应”,避免出现东部地区、城镇地区的负面问题,在扩大需求的同时,主动优化供给侧。

2.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产业的总体创新能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对产业结构竞争力

形成抑制作用

我国处于加速工业化,并向知识社会转型的重要节点。然而,几乎所有传统产业都出现危机,国有企业行政性垄断较为突出,产业网络化创新程度较低,知识扩散和共享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活力不足,投资意愿不强,市场主体对经济的预期由乐观转向观望甚至悲观,严重影响了我国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进一步转向知识文明的进程。一些传统禀赋优势在逐步丧失,必须要寻找一条新路来优化生产方式,让技术创新成本更加“低廉”,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3.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进入攻坚期,束缚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性因素仍然存在,制

度结构竞争力亟待提高

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仍然得不到正确处理,政府在对待处理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时,仍然怀着“管控”的思维,而非树立平等的“合作关系”,政府对市场、社会的干预较为严重。

企业、社会主体在开拓市场、配置资源时,第一时间不是想到“找市场”“找需求”,而是“找政府”,通过强大的政府之手来实现既定目标。

4.改革开放将进入新阶段,仍需要多方探索,供给侧管理与对外开放新格局有机融合的

方式,构建面向全球的利益共享结构,提高利益结构竞争力

经济新常态之前,出口导向战略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吸引了大量外资,改善了我国资本短缺的状况。然而,这种“大进大出”的对外开放模式,加剧了全球资源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引发了我国和资源能源产地的利益矛盾。我国须加快构建新型开放经济格局,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统筹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做强制造业和提升服务业,服务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从这个意义上,“一带一路”、亚投行并不是一个区域、局部概念,而是创造一种新的利益共享、合作机制。

5.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势在不断丧失,以家族为纽带的传统伦理结构受到剧

烈影响,亟待按照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完善社会伦理结构,服务于供给侧管理[6]改革目的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2016年1月2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

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改革措施

宏观政策要稳,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

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201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实施稳定市场的有效措施,新的动能加速孕育形成,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给群众带来不少实惠。在此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

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然而,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还不到50%。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较多,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明了方向。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例下降,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化养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微观政策要活,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微观政策要活”。如何做到灵活的微观政策?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观经济,充分释放生产消费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微观经济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发展的

“推进器”,放活微观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蓄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求。做活微观、提质增效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微观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不竭源泉。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市场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干预得太多。因此,实现“微观政策要活”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快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将该放的放下去,将该管的事管好,将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真正做到“放水养鱼”,激活微观经济。

1.增强经济领域简政放权力度

简政放权应避免各类部门“一刀切”,向经济领域适度倾斜。另外,简政放权应更加重视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角度进行整体部署、全方位为企业松绑,避免各种抓大放小、抓实放虚、我抓他放等行为对改革红利的抵消,切实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

2.简政放权应向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倾斜

政府应该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一是降门槛,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给小微企业更多的“出生证”;二是优服务,在财政、金融、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小微企业倾斜,给小微企业适当地“喂点奶粉”,切实让新注册的800万小微企业尽可能地活下来,并以此带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3.通过社会领域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社会领域的简政放权也不能裹足不前,而要齐头并进。一是要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鼓励民间资本为政府“补位”,加大教育、养老等社会领域的投入力度;二是要对社会领域的各种评比、达标、认证、收费事项进行全面评估,该保留或下放的进行保留或下放,其余的则应尽可能取消,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切实降低市场门槛;三是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要跟上,使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积极性跟随中央步伐进行简政放权,为避免社会领域的“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的支撑。

改革政策要实,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

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培育一大批改革的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最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的新红利。

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因素较多。走进新常态的中国正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出现减速趋势,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

殊时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不可持续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每一项任务,担子都不轻,所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化解产能过剩风险、增强结构调整动能、释放创新驱动潜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点问题,依然需要通过切切实实的改革来加以推动。可以说,不深化改革,发展就难有活力、难有成效、难以可持续;不深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就可能更严重,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改革过去、现在都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关键一招。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必须培育千千万万的改革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坚决破除各种利益的藩篱和体制机制的弊端,充分释放改革新红利。

社会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思路,必须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社会政策要托底是其中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等,必然会影响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但这是必须要过的槛,必须要经历的阵痛。所以要更好发挥社会政策稳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线。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兜底上,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为结构性改革创造好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真正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1.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公共财政应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财政支出逐步向民生倾斜,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实行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完善和落实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的优惠政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加大支持自主创业力度;实施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扶持政策。通过优惠政策和就业服务,扶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就业。

2.要努力推进重点、困难群体就业

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继续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加紧消除流动就业的制度壁垒,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同时,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建立健全就业

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确保就业困难群体随出现随援助随就业。推进各类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做好妇女就业工作。

3.加强配套措施改革

一要全面提高就业能力。要加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工院校示范校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和现代技工教育培养体系。重点支持急需紧缺行业技师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就业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健全完善社会化职业培训网络。二要提升就业服务能力。要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全面实行就业失业登记身份证识别系统,建设城乡人力资源基本数据库。要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就业和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三要加强劳动者的保护措施建设。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小微企业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约质量。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提高集体协商的实效性。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加大对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力度,全面推进“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全违法行为预防预警和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有效处置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特别是要努力实现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14]

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熊彼特创新经济学视角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综合研判国内外新的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作出的重大调整,“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1](P107),也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1](P94)。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1](P107)。供给侧改革实施的两年内,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关于供给侧改革,认识上的困惑从未真正被消除,理解上的分歧从未真正被弥合,这也导致地方政府在改革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认识上混乱的根源在于,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深层理论问题没有被澄清,人们继续沿用旧的思维来理解新的改革。供给侧改革,作为在新时代、担负新使命的、新一轮改革,需要新的理论和学说进行阐释及解读。本文的观点是:熊彼特创新经济学为理解创新驱动进而理解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科学的视角;运用熊彼特创新经济学的思维可以解开人们对供给侧改革在认识上的一系列困惑。 一、改革背景:经济新旧常态面临转换,创新驱动是成功之匙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是由其历史使命赋予的,只有深刻理解供给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这一改革的根本方向,进而也才能运用恰当的经济理论正确解读其内涵。第一,世界技术革命浪潮更替,中国发展的机会之窗转换。中国改革开放的前30年,恰逢始于20世纪初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浪潮进入成熟期后向外围国家扩散的阶段。中国充分发挥资源廉价和市场广阔的优势,通过高投入高耗能的粗放经营方式,借助第四次技术革命浪潮提供的成熟技术、产业形态、组织模式、管理经验迅速推进工业化。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产业迅速膨胀,经济保持了年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中国也从短缺经济过渡到过剩经济。这是一个“压缩型—密集式”发展阶段[2](P131)。这一压缩版的发展历程也将以压缩快进的形式展现技术革命浪潮更迭的宿命:2008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探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第四次技术革命浪潮带来的正效应已经消失,旧经济的机会之窗关闭。当前,第四次技术革命浪潮消退,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五次技术革命浪潮已初露端倪。面对技术革命浪

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在于制度创新

近年来,深圳市坚持以制度创新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也为推进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典范。 供给侧改革涉及政府、企业、社会三方主体,需要协调多元行动者,形成合力,扭转粗放式经济增长,推进经济结构升级。在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好的制度规则,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简化行政许可程序,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障健康、环境和安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方面,政府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职能。对于政府来讲,最根本的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改革监管方式和手段,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新的制度安排,创造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企业创新,研发新技术,改进生产和经营活动,增加有效供给,从而释放和引领新需求。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制度创新,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深圳改革保障了经济持续增长,也为国家改革探索了新机制、积累了新经验。总结起来,深圳经验具有以下借鉴意义: 一是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深圳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设立经济特区后,就被赋予了先行先试的权利。近年来,深圳市率先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显著简化了商事登记手续,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经营“减负”、“松绑”,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动力。 二是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培育新产业。政府对具体产业的商机把握往往不及市场主体敏感,但根据国内外科技信息,可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制定产业政策,引导新兴产业发展。深圳市根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前瞻布局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或财政补贴,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通过PPP模式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政府管理既要制定公共政策,也要提供公共服务,将新制度、新政策落到实处。深圳市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合同外包、购买服务、特许经营、财政补助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显著改进了 责编/高骊 美编/李智 是形成有效市场的重要条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化改革必然面临各种利益的羁绊,政府唯有坚定市场化改革方向,才有可能推动有效市场形成。如果政府没有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深圳的市场化改革就无法推进;如果没有政府大刀阔斧的国企改革,产品市场有效竞争也不可能实现。在新形势下,有为政府依然是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动力。 有为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至少应该在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第一,破除产品市场供给约束。当前中国供给侧的主要问题是有效供给不足,其原因在于供需不均衡。政府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破除医疗、教育和养老等行业的供给约束。深圳在吸引社会资本办医、办学、养老等方面都已走在全国前列,其成功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 第二,培育市场化的要素市场。要素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供需是有效市场形成的关键条件。深圳在金融自由化、积分制户籍制度、农村建设用地入市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为以要素市场改革为抓手推动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三,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对居民而言,政府需要提供基本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对企业而言,政府需要为其市场进入和退出提供透明、便捷的服务和有益于创 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在于制度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杨宏山 Mar,2016 / PEOPLE'S TRIBUNE8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知识梳理(高三)知识讲解

供给侧改革专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 供给侧——供给方面,即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 需求侧——需求方面,即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理解: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联的两个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有效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扩大总需求。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以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求改革现行的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比如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在目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正确处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就要在适度扩大的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供给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产能过剩等) 注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意义:六点 ①有利于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②有利于改善供给品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解决供需矛盾,实现供求平衡。 ④有利于创造新供给,增加新需求,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⑤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⑥有利于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 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第一,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第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第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1)是什么 A.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 B.扩大有效供给(补短板)【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

关于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查报告

关于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查报告**县总工会 关于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进企业与职工利益、事业、命运“三大共同体”建设。以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为指引,我会进行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成果总结如下。 一、新形势下围绕保障职工权益,工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强化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营造良好用工环境。确立以上带下的新型维权理念,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不断拓展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努力把工会帮扶工作纳入政府社会救助体系,实施精准帮扶。 2、助推职工创新创业,提供人才支撑。以“建功‘十三五’,创新促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重点工程劳动竞赛、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科技创新竞赛、“安康杯”竞赛、优质服务竞赛和“工人先锋号”创建“五赛一创”活动。 3、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主动适应结构性改革对职工素质的要求。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更加重视职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工会院校、职工技能实训

地等,加强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加强技能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培训,帮助职工更好适应创新带来的市场变化和创业就业条件变化。 4、大力弘扬老模精神,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精神动力和创新人才。一是突出劳模引领。认真组织省、市、县劳模评选活动,并在“五一”期间召开**县第三届劳模座谈会;积极组织劳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宣讲活动。二是以“奋战十三五、建功在一线”为主题,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职工劳动热情,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充分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舆论宣传阵地广泛弘扬劳模精神,在全县上下推动形成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精神动力和创新人才。 5、积极源头维护,主动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顶层设计中。排查本地相关行业深度调整、企业关停并转及其职工转岗安置情况,摸清可能涉及的企业和职工数量。积极主动反映职工的愿望诉求和工会的政策主张,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落实职工安置、就业创业扶持、援企稳岗补贴等政策落实,鼓励企业少裁员、不裁员,妥善安置企业职工。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企业联合会等单位,做好再就业、转移就业工作。

2017年传统行业供给侧改革研究报告

2017年传统行业供给侧改革研究报告 2017年10月

目录 一、概要 (5) 1、量化定位:传统行业现状及方向 (6) 2、两年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成就 (7) 3、现阶段传统行业的主要挑战 (9) 4、整合之路势在必行 (11) 5、环保:传统行业去产能的重要推手 (12) 二、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成就 (15) 1、起点:连续数年的大幅滑坡 (15) 2、应对:供给侧改革 (17) 3、成绩单:传统行业的主要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8) 三、传统行业现阶段的主要挑战 (22) 1、对标发达国家的行业主要指标 (22) 2、传统行业的盈利恢复:真实还是假象 (24) (1)平稳的中长期需求 (24) (2)产能去化是否已足够 (25) 3、政府角色与市场角色 (27) 四、环保:整合重组的重要推手 (28) 1、环保政策梳理 (29) 2、环保对行业产能、产量的影响 (30) 3、环保对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 (32) 五、传统行业的整合重组之路 (33) 1、下一步:整合重组与去产能 (33) 2、整合路径猜想 (34) (1)横向整合 (34) (2)纵向整合 (36) (3)跨行业整合 (37)

(4)其他路径 (37) 3、整合重组过程中的债务处理 (38)

本文旨在研究过去两年来供给侧改革以及传统行业整合重组的主要成就、距离行业理想状态的差距、下一步整合重组的关键问题(债务、人员、集中度等)及主要可能路径。我们将传统行业定义为以上游原材料及中游冶炼制造为代表的行业,包括煤炭、钢铁、水泥、有色、电力、化工及造纸。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环保已逐步成为我国现阶段产能淘汰和产业整合的重要推手,因此文中探讨测算了现有环保政策对主要代表行业产能、产量的影响。本文亦探讨了如何挖掘老经济板块在新形势下的投资价值。 传统行业(本文泛指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电力、化工、造纸)近两年的供给侧改革已经收到显著效果。传统行业的进一步去产能和整合重组是大势所趋,这将会提高集中度及产能利用率,稳定传统行业的盈利水平。 传统行业经历了2012-15 年的下行周期,之后供给侧改革(叠加需求复苏和环保从严执行)起到了显著效果: 盈利和ROE 大幅提升:此两项指标已从2015 年的底部恢复至周期中部的水平,大部分传统行业ROE 已高于股本成本; 提高产能利用率及行业集中度。按统计口径来计算的产能利用率从2015 年底到现在提高了3 个百分点,但是从去产能叠加环保从严执法之后部分行业产能偏紧的情况看,合法合规的有效产能也许并不明显过剩; 偿债能力大幅改善,负债率有所下降,传统行业出现大面积倒闭和债务违约的风险大大减低;

供给侧改革简述

供给侧改革 一、基本概念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想必大家都听过“需求侧”,就是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 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二、为什么提出“供给侧改革” 1.供需不匹配。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学派观点采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但实则是“供给跟不上需求”。 打个比方,现在热门的“海淘”,还有之前中国人们去日本买马桶盖、纸尿裤等新闻,难道是我们中国没有这些产品吗?显然不是,相反,很多这些产品还是“made in China”。为什么人们会不惜重金、不嫌麻烦去国外买这些东西?另外,中国手机厂家那么多,而苹果手机却大受国人追捧。究其原因,是产品质量跟不上,正是我国长期忽视“供给侧”的原因。 2.消化过剩产能提速。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当前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

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和措施

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和措施 近期,“供给侧”成为经济政策表述中的高频词。供给侧改革有什么意义呢?具体实施的措施是什么?下面是cN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和措施,欢迎参考~ 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和措施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有何意义 近期,“供给侧”成为经济政策表述中的高频词。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而在早前公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有“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措辞。 作为全新表述,“供给侧”概念表明宏观经济政策思路的新认知,也指明了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和着力点。围绕“供给侧”,提供了解读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前景的新角度。而回顾“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探索和相关先行经验,对照中国经济的现状,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内在逻辑和推进领域,加深这一改革对中国经济的重

要意义。 国际实践的经验教训 供给学派经济思想占重要位置的里根-撒切尔主义,因为度过了经济停滞危机而在冷战后期与前苏联的对抗中占据了主动。 什么是“供给侧”?从字面理解,“供给侧”就是相对于需求侧,涉及供给的各个方面。上世纪70年代发轫于美国的供应学派是“供给侧”经济研究的先声,并在大约10年时间里成为日后有名的“里根经济学”的基础之一。供应学派的诞生建立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注重需求侧的管理,通过刺激需求达到经济调控目的,其典型工具是货币政策。尽管凯恩斯主义被一再证明在短期内确实行之有效,但长期来看,一味扩大需求会导致持续通胀,进而导致经济停滞。这正是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上世纪80年代在美、英上台时面对的局面。 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美英的通胀和经济停滞具有格外的政治放大效应,因此引发了学界和政界的反思。供应学派针对凯恩斯主义的弊端,提出了通过提高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通过刺激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张。基于这个基本认识,通过减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供给学派最鲜明的口号。 里根上台后,于1981年将供给学派的主张结合货币学

调研报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调研报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目的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为更好的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准确把握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到省内几个市州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发现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几点建议汇报如下: 一、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调研发现,我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个别地方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不到位。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点在供给侧,核心是结构性,关键是改革,途径是制度变革、结构优化与要素升级。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认识误差,没有准确把握政策实质。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三去一降一补”,一味强调本地能去哪些产能、去多少库存,而忽视了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的问题。总的感觉是,上热下冷,唯上不唯实,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讲话应对讲话。没有真正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不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更多的是放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以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产能分布家底不清比较突出。产能过剩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不是单一的,既受体制、环境、资源等基础性、普遍性因素影响,又受具体行业自身发展特点的影响,复杂化程度高,化解难度大。调研发现,不少地方对辖区内究竟每个产业有多少过剩及详细分布并不清楚,往往只能凭借市场交易和产能利用率做出大致判断。同时,由于我省对产能尚未进行明确分类,导致化解政策与措施基本上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尚不具备清晰分类、精准施策的条件,导致政策的精准性大打折扣。 房市两极分化加剧,缺乏化解库存动力。当前全省房地产市场呈现三个特征,一是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二是从超高速成长转变为中低速发展;三是市场分化加剧,形成工业地产、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三大存量房。工业地产中,标准厂房的闲置比例迅速提升,标准厂房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预定率也不足50%),平均空置率达到70%。商业地产中,由于受到电子商务的冲击,实体门面的交易面积与交易价格大幅下滑,承租面积、价格和门面转手率都显著下降。住宅地产,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低质楼盘、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的县城楼盘、因卷入高利贷市场陷于债务缠身的中小房地产公司开发的楼盘,而像衡阳恒大绿洲这样的中高端楼盘却供不应求。 政府企业负债规模庞大,债务风险逐步加剧。全省政府性财务风险虽然整体可控,但偿还到期债务和防范潜在风险压力较大,财税体制改革任务十分繁重,统筹协调推进改革的进度深度有待加强。近年来,全省各地政府以土地出让获得债务收入与预算外收入等管道被堵死,新的规范性融资管道相对有限,财政支出压力依然高企,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中面临减税、增支和控制债务三难困境,虽然中央开始对地方存量进行置换,降低了成本和风险,但也只是拉长债务期限和适当降低利率,并不能完全规

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访谈) ——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 本报记者龚雯许志峰王珂 《人民日报》( 2016年01月04日 02 版)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何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正确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做好新一年经济工作?近日,权威人士接受本报独家专访,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解读和阐释。 一问 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明确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还有具体的任务。要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 不是实行需求紧缩,供给和需求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 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而是为了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 权威人士: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有各种解读。从国情出发,我们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

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明确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还有具体的任务。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消除两种误解: 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供给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当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需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强刺激,也要防止出现顺周期紧缩。 还有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搞新的“计划经济”。恰恰相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为此,要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完善和深化,决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比如,一些没效益的“僵尸企业”,有些地方非要硬撑着给贷款、给补贴。 当然,下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也要更好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同时,“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扩大开放是改革的题中之义,我们要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现在,美欧等发达国家都在吸引我国的投资,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我国的外资多了!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文献综述视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a11968802.html,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文献综述视角 作者:闫妍 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16期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各界人士、学者都对其进行了解读。文章从供给学派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经济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路径等几个方面对现阶段各学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析进行了梳理,厘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从科学的角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和政策外延做出清楚阐释,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同时更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产业结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016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第一次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该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部分进行分析。“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指针对需求而言管理的侧重点在供给 上;“结构性”是改革方式,说明供给要素管理有结构性的特点;“改革”才是核心命题,内在地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逻辑关系。 1国内外供给学派的发展 贾康、苏京春(2016)系统地阐述了自19世纪初开创的供给学派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从第一轮否定之否定的“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到第二轮否定之否定的“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复辟—供给管理”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现阶段“供给侧”改革绝不是萨伊定律或里根经济学的复辟或套用,次贷危机之后提出的“供给管理”及在我国刚刚起步的“新供给经济学”,绝不是不切实际的偶然,而是遵循历史的长周期和发展逻辑,实质地构成了“供给侧”学派的理性回归。 车海刚(2016)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通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缓解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供给匮乏、物质短缺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从激活和释放供给侧的潜能开始的。贾康(2015)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主要是依靠供给端改革,在正确基本路线的指导下,从关于制度供给和结构调整的总“供给管理”角度,开创性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极大地释放了供给潜力。

供给侧改革之思考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有何意义(图) 近期,“供给侧”成为经济政策表述中的高频词。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而在早前公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有“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措辞。 作为全新表述,“供给侧”概念表明宏观经济政策思路的新认知,也指明了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和着力点。围绕“供给侧”,提供了解读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前景的新角度。而回顾“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探索和相关先行经验,对照中国经济的现状,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内在逻辑和推进领域,加深这一改革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国际实践的经验教训 供给学派经济思想占重要位置的里根-撒切尔主义,因为度过了经济停滞危机而在冷战后期与前苏联的对抗中占据了主动。 什么是“供给侧”?从字面理解,“供给侧”就是相对于需求侧,涉及供给的各个方面。上世纪70年代发轫于美国的供应学派是“供给侧”经济研究的先声,并在大约10年时间里成为日后有名的“里根经济学”的基础之一。供应学派的诞生建立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注重需求侧的管理,通过刺激需求达到经济调控目的,其典型工具是货币政策。尽管凯恩斯主义被一再证明在短期内确实行之有效,但长期来看,一味扩大需求会导致持续通胀,进而导致经济停滞。这正是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上世纪80年代在美、英上台时面对的局面。 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美英的通胀和经济停滞具有格外的政治放大效应,因此引发了学界和政界的反思。供应学派针对凯恩斯主义的弊端,提出了通过提高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通过刺激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张。基于这个基本认识,通过减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供给学派最鲜明的口号。 里根上台后,于1981年将供给学派的主张结合货币学派的主张一起运用到经济管理中,并分解为削减不包括军费在内的财政开支,对企业和纳税个人实施大规模减税,减少对企业的干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措施。这是“供给侧改革”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 从里根经济学的实践效果看,总体是正向的。里根时期,从1982年12月至1988年5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65个月,1984年,美国一度实现预算收支平衡。在此后的30年中,美国只在克林顿时期再次做到这一点。此外,美国的通胀率也由13.5%回落到低于5%。在更大的视野中,供给学派经济思想占重要位置的里根-撒切尔主义,因为度过了经济停滞危机而在冷战后期与前苏联的对抗中占据了主动。 不过,杂糅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里根经济学,也有负效应。比如,减税计划导致里根执政期间赤字从一度平衡走向失衡,因为大企业受普遍减税的益处更多,里根时期美国

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近期,**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结合**区实际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在认真总结和分析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图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查找了**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转变政府职能、淘汰落后产能、降低企业成本、补齐发展短板、加大研发力度、强化法制保障等对策建议,对推动我市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参考。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端入手,有效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区人大常委会成立课题调研组,结合**区实际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图 (一)时代背景 我国过去主要采取需求侧管理政策,靠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拉动来推进经济增长。虽然取得了一些经济增长效果,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和后遗症,以至于我国不得不对这些前期政策进行消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为了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普遍认为推动结构转型、改革原有经济运行模式势在必行。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主要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等,这些政策确实起到了保增长或稳增长的效果,但宏观调控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虽然连续多次采取了稳增长措施,但GDP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达到12.1%的高度之后,一直在震荡下行,直至2015年三季度的6.9%,而且尚未扭转下行趋势。这就使得我国不得不重新思考:为什么抚平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核心原因是没有完全找对病根,没有对症下药。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非周期性问题,针对结构性问题,不能用解决周期性波动的宏观政策去应对,而要采取结构性改革去化解。 (二)国家战略意图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将难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增肌肉”的同时要“去赘肉”,才能变“虚胖”为“健壮”,才能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党中央作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从长期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各类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之举;从近期看,“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就是在新常态下从生产端入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目标,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政策和法治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位和要素配置扭曲,促进供需新平衡,切实调动企业和社会参与积极性,鼓励创新、创业、创造,保护和发展好优质产能,对那些已经停产或半停产、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生产不安全、连年亏损、资不抵债、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勉强存续的“僵尸企业”“空壳企业”做必要的手术,提升市场主体竞争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效益,提升有效供给,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 二、**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一是企业物流成本较高,其原因是:运输部门分割,物流中间环节多,收费项目多;部分产业分布不够合理,资源产出地和消费地逆向分布;工业产品多为大宗商品,需要长距离、大规模运输;发展方式落后,还存在运输车辆空驶率高、物流集散中心布局不合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低、基础设备落后等问题。二是企业融资难、成本高,受银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惜贷、恐贷、拒贷”现象依然存在,在信贷融资上存在“抓大放小”“嫌贫爱富”的思想,过度倾斜大型企业,导致中小微民营企业在融资问题上与大型企业不平等,在竞争中处于不公平地位;金融系统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依然存在,个别

兖矿集团: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者

兖矿集团兖矿集团::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者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者 2016年10月10日 供给侧改革有多难供给侧改革有多难??转型中如何摆脱产能过剩的包袱转型中如何摆脱产能过剩的包袱??在产能严重过剩的煤炭行业在产能严重过剩的煤炭行业,,兖矿集团快速实现了从集团快速实现了从““亏损王亏损王””到“扭亏王扭亏王””的转变的转变,,成为供给侧改革很有价值的参考案例成为供给侧改革很有价值的参考案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考验中国经济能不能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煤炭行业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行业之一。 2000年以来,我国煤炭行业的投资与产能不断增加,直到惊人的产能过剩。从2011年开始产能过剩的后果充分暴露:2011年第四季度煤炭价格下行,2012更出现断崖式下跌,自此中国煤炭市场陷入严重的产能过剩困境。 面对严冬,绝大多数煤矿深陷泥淖,难以自拔。与此同时,更为严峻的形势是:依托煤而延伸、拉长的相关产业如煤制甲醇、醋酸等产业也是步履艰难。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生产、出口和深加工企业——兖矿,也难以置身事外。 改革还是灭亡?兖矿集团的选择是:改革!不掩饰、不回避、不畏惧、不放弃地进行改革。力求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创效,实现转型发展,浴火重生。 2014年,在极度困难情况下,兖矿成功跻身全国八个亿吨级矿业集团行列,实现利润20.55亿元,同比增盈75亿元。2015年前三个季度,在全国90%以上煤炭企业亏损的大环境下,兖矿始终保持盈利势头,成为当前我国煤炭行业风雨飘摇中一面高擎不倒的旗帜。 探索、剖析兖矿突围的思路、措施,或许会为暗夜航行、在供给侧改革中负重爬坡的煤企找到一个可以看清的大方向。 “赢利王赢利王”“”“”“亏损王亏损王亏损王”“”“”“扭亏王扭亏王扭亏王””的蜕变 的蜕变 2008年下半年,当世界经济危机的浪潮席卷华夏大地的时候,我国能源行业尤其是煤炭行业正处于“黄金十年”的鼎盛时期。十年来,全国煤炭产量、发电量、钢铁、水泥、铁路运输、港口吞吐能力均实现倍数递增,煤炭行业作为中国GDP 连续10%以上增长的动力基础,当时蒸蒸日上。兖矿集团作为老牌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在煤炭市场高位价格支撑下,规模当量和盈利水平始终保持在全国煤炭行业第一方阵,像其他能源行业企业一样,并没有感受到“狼来了”的恐惧和威胁。2008年至2011年,兖矿集团仍然保持了高速度高效益发展。2011年,资产突破1390亿元、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利润总额100亿元、上缴税金80亿元,相比2008年,分别增长了112%、77.8%、38.9%、29.1%。然而,2012年下半年以来,煤炭市场价格突然出现“过山车”和“断崖式”连续下跌,令一直引领我国现代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兖矿集团措手不及。 仅从利润指标看,2012年,兖矿集团仅实现20亿元。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兖矿迅速推行实施严格成本控制等“十项断然措施”,直面危机挑战,全力度危求进。但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点解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点解析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刚刚迈入2016年,有权威人士于1月4日现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七问七答”的形式全面解析了 &ldquo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谓释放出至今为止最强的供给侧改革信号。 权威人士称,在当前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要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重点和力度有所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其以“当断不断,必受其乱”的严肃措辞突出了改革的决心,并强调若只是为短期经济增长实行刺激政策,必然会继续透支未来增长。对于权威人士的七大解答,要如何把握其核心观点?中国经济未来又将如何在稳增长和促改革中寻求平衡? 缘何推进结构性改革? 第一个大前提是,缘何中国要强调供给侧改革? 权威人士解释称,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破除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突出矛盾和问题。” 对此,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赵扬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解释了中国政策重点转向供给侧的原因所在,“在宏观政策讨论中,需求管理政策主要面向短期稳增长,供给政策主要面向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当前经济增速下滑并非供给能力不足,而在于供过于求。如果要实现供求平衡,要么刺激需求,要么减少供给。” 然而,刺激需求以经济增速为目标,那仍然要从“三驾马车“(消费、出口、投资)入手。刺激家庭消费在我国目前的财政、货币和社会保障体制下难度很大,效果有限;刺激出口主要涉及汇率问题,政策空间不大。在我国刺激需求主要仍通过刺激投资来实现,而这可能导致经济结构继续恶化:所形成的资本和产能在未来可能仍然没有销路。“传统需求管理政策面对如此困局一筹莫展,于是政策重点开始转向供给方面。”赵扬称。 相较于需求侧管理,供给侧管理的挑战也更大。作为新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此前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指出,在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是同时存在的一对关系。总体而言,需求管理是总量管理,侧重于在反周期概念下,各个年度短期视野内调节经济生活中银根的松和紧,施行总量的刺激或收缩;而供给管理要更多地着眼于中长期和全局的发展后劲,考虑不同角度的结构优化,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协调匹配等,显然,供给管理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需求管理。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改革核心 当然,所谓供给侧改革并非单纯地减少供给,更重要的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

关于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查报告-大学生调查报告3000字

关于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查报告:大学生 调查报告3000字 **县总工会关于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查报告为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进企业与职工利益、事业、命运“三大共同体”建设。以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为指引,我会进行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成果总结如下。 一、新形势下围绕保障职工权益,工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强化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营造良好用工环境。确立以上带下的新型维权理念,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不断拓展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努力把工会帮扶工作纳入政府社会救助体系,实施精准帮扶。 2、助推职工创新创业,提供人才支撑。以“建功‘十三五’,创新促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重点工程劳动竞赛、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科技创新竞赛、“安康杯”竞赛、优质服务竞赛和“工人先锋号”创建“五赛一创”活动。 3、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主动适应结构性改革对职工素质的要求。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更加重视职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工会院校、职工技能实训地等,加强校企

结合、工学结合,加强技能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培训,帮助职工更好适应创新带来的市场变化和创业就业条变化。 4、大力弘扬老模精神,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精神动力和创新人才。 一是突出劳模引领。认真组织省、市、县劳模评选活动,并在“五一”期间召开**县第三届劳模座谈会;积极组织劳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宣讲活动。二是以“奋战十三五、建功在一线”为主题,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职工劳动热情,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充分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舆论宣传阵地广泛弘扬劳模精神,在全县上下推动形成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精神动力和创新人才。 5、积极源头维护,主动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顶层设计中。排查本地相关行业深度调整、企业关停并转及其职工转岗安置情况,摸清可能涉及的企业和职工数量。积极主动反映职工的愿望诉求和工会的政策主张,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落实职工安置、就业创业扶持、援企稳岗补贴等政策落实,鼓励企业少裁员、不裁员,妥善安置企业职工。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企业联合会等单位,做好再就业、转移就业工作。 6、积极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职工利益带来的调整,回应职工诉求,加强劳动关系矛盾预防调解,在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七问七答” 1月4日,人民日报独家访谈权威人士------- 问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 一问: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臵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明确的理念,也有清晰的 思路,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围绕去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实行需求紧缩,而是供给和需求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而是为了更好发挥 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 下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也要更好发挥政府这 只手的作用。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同时,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实履行好

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 二问:当前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2013年,中央认为我国经 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明确了我们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 2014年,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此作了系统性理论论述,既进一步深化了怎么看”又为怎么干”指明 了方向。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深化了怎么看”和怎么干”的认识,又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做了全面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做出了全链条部署。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不论主观上怎么想,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 当前,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的四降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