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学校“网络联校”专递课堂教学实践初探

农村学校“网络联校”专递课堂教学实践初探

农村学校“网络联校”专递课堂教学实践初探
农村学校“网络联校”专递课堂教学实践初探

农村学校“网络联校”专递课堂教学实践初探

——以涟源市桥头河镇中心小学“网络联校”实施为例

桥头河镇中心小学与本镇桂花小学、东石联校在 2017 年下半年正式开展“网络联校”专递课堂教学,签订了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协议,制定并实施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规章制度,组建了教师授课团队、信息技术团队,建立起校际互动、教学互助、稳定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项目的实施,基本做到教学工作中的同步备课、同步授课、同步作业、同步考试,两所分校基本能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特别是阅读、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

“网络联校”专递课堂以新颖的形式、新奇的技术、新鲜的感觉,使

师生充分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无穷魅力,激发了师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但

同时也看到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网络联校”专递课堂在开展前阶段效

果非常好,随着常态深入推进,学生对这种模式不感到新奇,效果就不

再明显了。其根本原因是师生认识不足、教师职责不明、教学设计无特

性等。下面,笔者通过涟源市桥头河镇“网络联校”专递课堂教学实践

的探究,来分析“网络联校”专递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

1背景

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针对解决教育不均衡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设建议:积极推动“网络联校”专递课堂建设,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进一步提高学校开课率,提高薄弱校教学质量,缩小校际间的差距,均衡教育资源。湖南省《2019 年省教育厅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 全年在省级组建不少于 125 个、市州组建不少于 375 个,县市区组建

不少于750 个农村网络联校群,实现不少于2500 门次课程同步实施。近三年,涟源市也将组建一批农村网络联校群,覆盖全市所有农村学校。

2学校信息化课堂的历程

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涟源市农村学校信息化课堂经历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3 年)、“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2012 年)、“网络联校”专递课堂(2015 年)三个阶段的变革,这三个阶段实现了由卫星传送(天网)到互联网传送(地网),由单向传递到双向互动,由知识传授到知识情感立体教育的重大转变。逐步使依托信息技术的

“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资源建设从教师备课资源向学生学习资源转变,数字教育资源实现从匮乏到丰富的飞跃,“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已初步形成【1】。信息技术对涟源市教育发展发生了革命性影响,缓解了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促进了信息化情景下的教育生态化发展,更好地促进涟源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网络联校”专递课堂的认识

网络联校是指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示范性和较强辐射

性的学校为网络主校,以一定数量的薄弱农村学校或教学点为网络分校,通过网络共享方式构建成一体化网络联校群;“网络联校”专递课堂就是利用网上同步上课的方式,使边远地区上不齐课、上不好课的农村学校与拥有相对丰富教育资源的城市中心学校同上一堂课,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从这个定义看,“网络联校”专递课堂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课堂的互联网+教育方式,但又是真实的课堂,与农远工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相比更具真实感,主讲教师与学生更近了一步。

农远工程小课堂、“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小课堂、“网络联校”专递课堂共同的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农村边远地区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但又存在区别,“农远工程”小课堂、“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有完整的课堂教学流程,由于缺少主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课堂情感温度,需要现场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运用资源教学的把控能力,主讲教师只按大众口味进行教学设计,不了解个别学校学生的学情,教学没有针对性;课堂评价、课后检测由非专业带班教师完成,容易流于形式。“网络联校”专递课堂具有传统课堂的特征,教师主导作用、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和教师思想相互碰撞得到有效进行,是有情感温度的课堂教学,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也认识到“网络联校”专递课堂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

(1)由于主讲教师面对多个学校的班级,教师容易只注重现场主教室的学生、忽视网络端辅教室学生,辅教室沦为陪衬,容易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2)辅教室的教师容易形成无主体责任意识。

(3)由于网络不稳定、设备故障、信号延时等原因,主讲教师与

辅教室的互动少或难以进行。学生和主讲教师在课堂上交流少,且交流不及时,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不能很好地被主讲教师把握,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4)由于物理距离、辅助教师不专业等原因,辅教室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评价,对学生的检测停留在记忆和理解的低阶段目标。

4主辅教师的活动

“网络联校”专递课堂的独特作用取决于主辅教师,必须认清他们的优点,明确各自的责任。因而,探究主辅教师的活动是“网络联校”专递课堂实施的关键。

4.1认清主辅教师角色

“网络联校”专递课堂由主讲教师和学校辅助教师完成,主讲教师是学科的专业教师,辅助教师是学校带班的非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他们担任不同角色有各自优点和职责。主讲教师是整个“网络联校”专递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主导者,是知识的传播者,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辅助教师是学校带班的非专业教师,不能胜任专业教学工作,在课堂上担任辅助性工作,配合中心校主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上组织管理、监督和指导学生,由执教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

4.2主讲教师要提高课堂情感温度

“网络联校”专递课堂的主讲教师与农远工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小课堂主讲教师相比,优势在于能给课堂带来情感温度。因此,“网络联校”专递课堂不能只满足于显示屏上的互动,主讲教师与学校学生每学期零距离见面至少 3 次以上,尽可能安排几节现场课。节假日向学生们发出问候,学生生日时唱生日歌、自制生日贺卡等,多形式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主讲教师与学校学生之间取得认同感。在“网络联校”专递课堂的实践中,课堂上主讲教师向学校

学生提问和点名时,眼睛看远端场景显示屏。由于显示屏与摄像头不在同一位置,学校学生看到的主讲教师眼睛是斜看别处,并没有看着自己,错认为老师并不关心自己。“眼睛会说话”,因而,主讲教师应尽可能地正面对着摄像头,发挥“用眼睛说话”的作用,提高课堂情感温度。

4.3辅教师要适时活动

辅教师在“网络联校”专递课堂上是配角,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根据主辅教师共同研究的教学设计,进行辅教室课堂上的组织管理、监督和指导学生工作。在实践中,学校教师在“网络联校”专递课堂教学中,往往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强。要么不走动,似乎是课堂的局外人,学生情绪涣散;要么乱走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辅教师的活动决定了“网络联校”专递课堂作用能不能实实在在落地,其活动必须适时适量。

5“网络联校”专递课堂的教学原则

尽管“网络联校”专递课堂的教学与传统课堂相似,但毕竟存在差异。许多主讲教师把平时传统单班上课的教学设计直接应用于“网络联校”专递课堂的课堂教学,没有思考“网络联校”专递课堂的课堂教学独特性,达不到预期效果。

5.1教学目标贴近学情

由于学科师资不足,学校基本上开不齐课,开不好课,学生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都没有基础。如果主讲教师不了解各个辅教室学生的学情,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与教学用书提供的参考目标一样,将相对过量层次高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教得很郁闷,学生学得艰涩,容易自卑不自信。课堂要适当地把目标分解,减少教学内容,与辅教室学生学情贴近,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学目标。

5.2课堂指令清晰不含糊

课堂指令是对学生课堂活动发出的命令和要求。主讲教室摄像机

跟踪不及时,近景、远景难以控制,原本通过教师肢体语言发出或配合

的指令无法有效传送。主讲教师指令主要靠语言和文字,如果指令不清

学生无所适从,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主讲教师在发出指令时必须

简洁,适当放慢语速,吐字发音清晰,充分考虑网络传输延时、失真因素,同时辅以课件用文字传达。主讲教师在学期之初要深入学校,现场对学

校学生进行适应性专门训练,主、辅教师尽可能统一课堂指令。

5.3课件宜简不宜繁

通过网络拉近了学校学生与主讲教师的物理距离,由于信号延时,

课堂教学内容有时难以完成,很多主讲教师急于把知识传递给学校学生,课件做得很繁杂,特别容易出现堆砌文字。“网络联校”专递课堂的课件

要做到图文结合,删除与当前知识点无关的资料,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创造一个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学习情境,提高教学信息的直观性,避免认

知负荷。

5.4课堂评价要及时

课堂有及时的评价才有温度,这是“网络联校”专递课堂区别于其

他信息化课堂的一个优点。由于主讲教师与辅教室学生不可忽视的物理

距离,要做到有效的课堂评价确实很难。主讲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改

变课堂结构,将“教学(35 分钟)+练习(5 分钟)”的旧课堂结构变为“目标 1(教学 1+评价 1)+目标 2(教学 2+评价 2)+......” 的新课

堂结构【2】。增加课堂评价点,便于辅助教师操作,便于生生互评,组

组互评,校校互评,增强学校学生学习主体感。

5.5提问适时多样化

随着“网络联校”专递课堂的常态化,学生渐渐没有了最初的兴

趣,集中注意力出现问题。传统课堂讲台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

神可能给学生以暗示,引发学生注意力集中,但“网络联校”专递课堂

很难实现。实践证明: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

高度集中的状态。在课堂初始,请学生回答 3-5 个本节课的重点或上节

课内容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中,

每隔一段时间抛出一个问题,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

学进程。在课堂结束前,提出 3-5 个问题,引导学生专注于本节课的教

学内容。另外,为保证提问有效传递给学校,要通过课件展示问题,辅

以口头叙述。提问对象可以是主讲教师点名,也可以利用随机点名软件,扩大提问对象,消除学校学生陪衬感。

5.6课后检测多途径

“农远工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集全国优秀教

师的精品课,具有极高的价值,唯一的缺点就是无法及时进行课后检测,或者说把课后检测留给非专业的门外汉教师。“网络联校”专递课堂主讲

教师是中心校教师,课后检测成为了可能。辅教师通过手机拍照、扫描

或实物展台展示、实物送达等方式将美术作品给主讲教师评定;音乐可

以录制一段视唱、舞蹈视频上传,也可以 QQ、微信等视频通话方式给

予评定。有了课后检测,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辅教师也愿意积极投入,

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6“网络联校”专递课堂实施建议

6.1乡镇为主、县域为辅

“网络联校”专递课堂主辅教室结对应以乡镇为主,县域为辅。

小区域“网络联校”专递课堂结对,将本地优质资源注入农村薄弱学校,更好地在时空上拉近主讲教师与辅教师、学生的距离。小区域内有熟悉

的本土文化,有基本相同的学情,便于教师制订课堂教学目标,采取合

适的教学策略,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同乡镇有相同制度,便于

项目管理,便于协调工作。

6.2尝试“反辅为主”、场外求助模式

“网络联校”专递课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学校的“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师资不足”等问题,同时也能起到提升辅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在适当的时机,各学校辅教师可以“反辅为主”,利用专递课堂平台连线自己上一堂课,遇到专业性强的问题场外求助,提请专业主讲教师帮助,互动交流,逐渐提高辅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6.3借助 QQ、微信等工具开展教研活动

QQ、微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主、辅教师交流学情、沟通教学环节、评价作业等教研活动都需要它们的帮助。希沃教学智能平板有一款“授课助手”可以与手机连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展示、讨论、校际比赛就可以通过 QQ、微信实时分享出来,弥补“网络联校” 专递课堂摄像头不足、延时、不机动、无法特写的弊端。

6.4用好“网络联校”专递课堂系统平台

“网络联校”专递课堂除了中心校老师向学校学生同步授课外,还要利用专递课堂组织同步在线教研活动,积极开展中心校和分校利用网络同时备课、同时授课、同时作业、同时考试,提升学校老师的教研能力【3】。“网络联校”专递课堂还要对接云平台,集聚多种优质资源,构建县市级“网络联校”专递课堂平台。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可通过云平台随时访问,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同时以教育资源云平台为基础,借助平台大数据分析,为中心校开展精准的“网络联校”专递课堂提供决策依据,实施因材施教,提升帮扶效率。

7结语

十九大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跨越远距离的“网络联校”专递课堂在不改变学校师资配置的情况下,借助互联网突破时间、空间的界限,使边远学校上齐课、上好课,具有先进性、即时性、同步性、便捷性,充分

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网络联校”专递课堂具有先进性,也有局限性。在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一线教师要努力探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克服其不足,积极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