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流域规划

长江流域规划

长江流域规划
长江流域规划

长江流域规划概要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1998)

一、流域概况

二、规划概要

三、规划实施情况

四、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流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支流布及甘、陕、黔、豫、桂、粤、闽、浙等八个省(自治区)。流域西以芒康山、宁静山与澜沧江水系为界;北以巴颜喀拉山、秦岭、大别山与黄、淮水系相接;东临东海;南以南陵、武夷山、天目山与珠江和闽、浙诸水系相邻;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由河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台阶:第一级阶梯由青南、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

—2000m;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均在500m以下。

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据统计,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84.7%,平原占11.3%,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二)气象水文

流域气候分别属于青藏高寒区、西南热带季风区和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面积约占流域的2/3。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地区风大、气温低、空气稀薄、垂直差异大;西南热带季风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

流域内的降水,大都以降雨为主。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100mm,降雨空间分布趋势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时间分布多集中在5一10月;约占全年70%--90%以上。与降水相适应,青藏区径流补给有一半左右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西南区与华中区径流补给主要来自降水。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16亿m3,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长江干流悬移质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自直门达971万t,沿程递增至宜昌为53000万t。宜昌以下有所减少,大通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7200万t。

(三)河流水系

长江水系发育,由数以千计的支流组成,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37条,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9条,8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等大支流都超过10万km2。支流流域面积以嘉陵江为最大,年径流量、年平均流量以岷江最大,长度以汉江最长。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km,占长江全长的70.4%,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宜宾以上称金沙江,长3464km,落差约5100m,约占全江落差的95%,河床比降大,滩多流急,加入的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宜宾至宜昌长1040km,

加入的主要支流,北岸有岷江、嘉陵江,南岸有乌江;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km,流域面积68万km2,本段加入的主要支流,南岸有清江及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修、饶五水,北岸有汉江,本段自枝城至城陵矶为著名的荆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已堵塞)四口分水和洞庭湖、水道最为复杂;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km 面积12万平方公里,加入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衣江、水阳江水系、太湖水系和北岸的巢湖水系。

(四)社会经济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流域范围涉及19个省(市、自治区)的35个地区、14个自治洲、68个地级市和698个县。截至1995年底,全流域共有人口4.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4%,其中农业人口3.22亿,占流域内总人口的78%。

长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历史发展悠久,人口稠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城镇建设发展全面,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1995年全流域工农业总产值37965亿元,占全国的34%,其中工业总产值31594亿元,占83.2%,农业总产值6371亿元16.8%。

长江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光热资源充足,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1995年全流域粮食总产达1.6亿t,棉花总产147万t,油料总产877万t,分别占全国的34.2%、30.8%和39%。

长江流域是中国城镇化水平较高,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全流域设有城市186个,其中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4个。上述四个中心城市已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还有其他大中小城市各自形成了有生产特色,联系着自己腹地的各种城市载体和城市带,拥有众多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石油化工、电力、纺等工业基地。长江流域已建立起完善的包括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在内的综合运输体系。

(五)物产资源

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五大资源。

1.水土资源

全流域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36%。1995年流域人口平均占有水量约2300余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值。全流域共有土地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 3.46亿亩,约占全国的24.3%,其中水田 2.01亿亩,水旱比为5.8:4.2。

2.能源资源

长江流域水能资源居世界大河之首,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 1.97亿kw,约占全国的53.4%,全部开发后相当于年产原煤 5.6t。本流域的煤炭资源相对较少,探明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7.7%5油在流域内的储量更少,累计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2.4%。

3.矿产资源

长江流域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储量50%以上的有约30种其中钛、钒、汞、磷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80%一90%以上;铜、钨、锰

锑、铋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50%以上;铁、铅、锌、钼、金、银等矿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

4.森林资源

全流域有林地约7亿亩,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岷江、大渡河、嘉陵江等河的上游。

5.旅游资源

长江流域山河壮丽、风光明媚、文化古迹众多,还有驰名中外风景旅游区、革命圣地和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

二、规划概要

(一)综合规划

1.规划的沿革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最早始于1955年,当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决定,成立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到1957年基本完成规划工作。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及李富春、李先念副主席率领有关部、委、院和流域内各省、市委主要负责人,视察了武汉至重庆河段,查勘了荆江大堤及三峡坝址和库区,审查了三峡工程和流域规划工作。同年3月,周总理在中央政治局成都工作会议上作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后经政治局会议批准。遵此,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于1959年正式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上报。

1982年12月,国务院发文把长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规划定为国家长远规划内容之一。1983年3月,国家计委以计土[1983]285号文建议“长办”为长江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综合编制单位。1983年12月,国家计委批复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修订补充任务书》。1988年3月,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修订补充报告纲要》(讨论稿)。1988年5月,由水利部会同能源部对上述讨论稿进行了审议,据此,于1988年第四季度提出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1988年修订)。1990年5月,由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主持,对该报告进行了审查,并原则同意。根据会议意见,最后编制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报国务院以国发[1990]56号文批准。

2. 规划的内容

首先,规划提出了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即:开发利用长江水资源,必须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继续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拦蓄洪水,调节径流,调剂地区间水量余缺,并合理开发地下水,满足流域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是甫水北调,解决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主要水源;必须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提倡科学用水,节约用水,保护好长江水资源。

其次,提出了流域防洪治理标准、方针和基本原则。继续贯彻”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逐步实现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按照“江湖两利”的原则,落实荆江河段超标准洪水处理方案,防止特大洪水可能造成的毁灭性灾害。还要完善非工程防洪措施,加强河道管理,严格制止任意占用或围垦河湖洲滩。

再次,提出了流域水电开发总体规划布局。开发水电,要大中小结合,干支流结合,高低水头结合,梯级开发,综合利用,合理承担防洪和工农业供水任务等,并优先考虑综合利用效益大的工程。

此外,还提出了发展长江航运的总体规划方案和措施,流域灌溉发展目标和重点灌区规划意见,大力发展水产事业,水土保持的规划原则和治理要点及防治措施,加强林业建设,干流中下游河道的整治原则和方向及长江口整治原则,长江沿岸城镇群体布局设想,工程环境影响初步评价,流域水资源保护原则和目标及措施意见,干支流治理开发任务和规划意见及重点工程安排,以及近期治理开发工程等方面规划的内容。规划报告着重指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综合效益巨大,在整个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各方面迫切要求早日兴建三峡工程,建议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国家财力可能的条件下,尽早兴建。

(二)防洪规划

1. 流域洪水特点

长江流域的洪水基本上都由暴雨形成,除青藏高原外,流域内到处都可能发生暴雨。长江流域的暴雨集中在5—10月,雨季一般是中下游早于上游,南岸先于北岸。大体上,鄱阳湖水系与湘水、资水为4—6月,沅、澧水与清江、乌江为5—7月,金沙江下游和四川盆地各水系为7—9月,汉江为7一10月。一般年份各河洪峰互相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成灾的大洪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上游若干支流或中游汉江、澧水以及干流某些河段发生强度特别大的集中暴雨,形成峰特别高而量大的洪水,历史上的1860年、1870年及1935年、1981年即为此类;还有一种类型是某些支流雨季提前或推迟,上、中、下游干支流雨季相互重叠,形成全流域的普遍暴雨,使洪水遭遇,形成特大洪水,这类洪水,洪峰高,特别是洪水总量很大,持续的时间长,1954年、1931年和历史上的1848年、1849年、1788年即属此类。但由于中下游地区要承泄上游干支流及中游支流的来洪,故不论那一类洪水均对中游平原区造成很大的威胁。本世纪几个大水年7—8月洪水组成见表2—l。

2.历史上的洪水灾害

长江的洪水灾害分布范围很广,有干流上游及支流的山区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危害,有干流上游及支流的中下游沿岸因江河洪水上涨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还有干流中游及支流尾闾冲积平原区因江河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滨海河口地区除受暴雨洪水灾害外还受风暴潮的侵袭。

长江中下游干流承泄了上游干支流及中下游支流的巨大来水量,有比较宽、深的河道宣泄洪水,但安全泄洪能力仍远小于巨大的洪量,而平原区地面高程又普遍低于当地洪水位几米至十几米,因而是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85年(汉初)至1911年(清末)的2096年间,长江共发生洪灾214次,平均约10年一次。1788年宜昌洪峰流量达每秒86000立方米。

表2—l 本世纪几个大水年7—8月洪水组成

荆江大堤沙市以上溃决22处,荆州城被淹,大量人口死亡。19世纪中叶,连续发生1860年(清咸丰十年)及1870年(清同治九年)两次特大洪水,枝城的洪峰流量皆在110000立方米/秒左右,洪水冲开南岸堤防,先后形成了藕池河、松滋河,两湖平原一片汪洋,受淹面积达3万多km2,损失惨重。1848年、1849年洪灾也很严重。20世纪以来,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都发生了大洪水,其中1954年洪水是近百年来最严重的洪水。由于建国后及时加高加固了堤防,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又采取了一系列临时分洪措施(中下游平原分洪溃口水量达1023亿m3),加上各级政府领导群众防汛抢险得力,终于保住了重点堤防和重要城市,但洪灾损失仍很大,农田受淹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万余人,京广铁路有100天不能正常通车,并由于洪灾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世纪几个大水年长江中下游平原区的洪灾损失见表2—2。

表2—2 长江中下游平原洪灾损失表

3.防洪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多年来形成的长江流域防洪治理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已载入经国务院原则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中。

“长江中下游防洪治理的方针仍应是蓄泄兼筹,以泄为主;还应当考虑江湖两利和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原则。采取合理地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安排与建设平原分蓄洪区,结合兴利逐步兴建干支流水库。逐步达到以三峡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配合以其他干支流水库、分蓄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及非工程防洪措施,使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长江上游支流洪水陡涨陡落,河道坡降较大,容易损毁两岸农田房屋。目前,受洪水威胁较大的主要是部分支流的中下游及沿河城镇,但在这些支流上一般又缺少建设大水库调蓄洪水的条件。因此,防洪治理的方针应坚持疏导与调蓄结合,以疏导为主,即除尽量结合兴利建库拦洪外,主要加高加固重点地区堤防、整治河道、清除行洪障碍、加强非工程措施等。”

“长江下游区的大通以下河槽宽阔,行洪能力大,洪水变幅相对较中游为小,在大通以上对超额洪水妥善处理的基础上,可以用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解决防洪问题。”

“中下游各支流的防洪,应根据本身条件采取合适的措施,其中对有拦洪作用的水库,应考虑在干支流洪水遭遇时与干流防洪统一调度的可能性。但由于这些支流洪水与干流洪水的组合和遭遇并不稳定,且支流水库受到淹没损失的限制,库容一般不大,本身防洪任务又很重,故干流防洪一般不能依靠这些水库。”

4.防洪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长江流域防洪治理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堤

防、分蓄洪区、河道整治和以三峡工程为主的干支流水库群、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建设。

(1)堤防。堤防是长江防洪的基础设施,必须继续加强。长江中下游由干堤及支堤组成整个堤防工程体系,现有堤防总长约30000km,其中长江干流堤防约3600km,按防护对象的重要性区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重点堤防,包括:荆江大堤、武汉市堤、无为大堤、南线大堤、汉江遥堤等,以及上海、南京、芜湖、安庆、九江、南昌、长沙等主要城市市区堤防。第二类是重要江堤和重要圩垸堤防,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重点圩垸。第三类是一般堤防,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的一般圩垸。

干支流沿江城市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要支柱。要求有更高的的防洪标准,并形成独立的防洪保护圈,要求作出各个主要城市的防洪规划,作为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依据。

长江上游地区的堤防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腹地岷江、沱江、嘉陵江及其支流上,总长3750km,其中主要江河上堤防长为870公里,应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适宜标准进行加高加固。

(2)分蓄洪区。长江中下游洪水峰高量大,在遭遇大洪水时,除充分利用河道泄洪能力排洪入海和上游修水库拦蓄洪水外,仍有相当大的超额洪水需要妥善处理。利用开辟的平原区分蓄洪区,有计划地分蓄洪水,避免重点地区洪灾,是长江中下游防御大洪水的基本措施之一。

按堤防达到前述标准再遇1954年洪水所需分蓄洪量,安排了约500亿立方米容量的分蓄洪区。

(3)河道整治。与长江中下游防洪密切相关的河道整治主要任务

有:重点河段的护岸和河势控制;裁弯取直扩大泄量;清除河道内行洪障碍;扩大或疏挖排洪河道等。

荆江大堤虽经多年重点护岸,但仍有发生严重崩塌险情的可能,需继续加强防护。下荆江婉蜒曲折,泄洪不畅。1966年和1969年先后实施了中洲子和上车湾两处人工裁弯工程,1972年又发生了沙滩子河弯的自然栽直,目前仍需控制裁弯后的河势,并继续研究现有河弯的治理问题。城陵矶以下有些重要河段,因河势不稳定,崩岸严重,或防洪与航运矛盾突出,均需加强护岸及控制河势,这些河道整治工程是中下游防洪的重要组成部分,须纳入治理规划,通盘安排,逐步实施。重要城市和大型厂矿河段的整治,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岸线利用统一拟定整治规划并实施。

(4)干支流水库建设。结合兴利修建干支流水库进行调洪,是解决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治本性措施之一。其中对中下游洪水进行控制调节作用最显著的,主要是干流的三峡工程。长江上游地区目前已建有乌江渡(乌江)和碧口(白龙江)两座大

型水库,正在建设的还有宝珠寺(白龙江)、东风(乌江)和二滩(雅砻江)等大型水库。根据初步规划,在2020年以前可能建成发挥作用的大型水库还有金沙江上的溪落渡、岷江上的紫坪铺、大渡河上的瀑布沟和龚嘴(加高)、嘉陵江上的亭子口和乌江上的构皮滩和彭水等。这些水库主要是为本支流的供电、供水、灌溉和航运服务,有些水库还担负所在河流的防洪任务,它们在拦蓄所在河流洪水时,对中下游地区也能发挥一定的防洪作用。三峡工程建成后,这些水库配合三峡水库,实现统一调度,将更有效地拦蓄上游洪水,减少中下游平原分蓄洪区的运用机会和分蓄洪损失。这些水库主要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安排建设。建成后宜适当考虑中下游的防洪需要进行调度。

(5)水土保持。长江上游山地、丘陵多,且山高坡陡、土层浅薄,暴雨多而强度大,加上人口急剧增长,陡坡开荒和滥伐森林,使水土流失情况加重,造成一些地区土壤流失,失去农业利用价值并恶化环境,加剧山区贫困。加强水土保持不仅对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发展经济和群众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减少流入江河的泥沙和江河、湖泊、水库的淤积,也

有利于长江中下游防洪治理。1988年国务院成立了长江水土保持委员会,在长江上游增加四片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

三、规划实施情况

(一)综合规划实施情况

1.主要成就和效益

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于1990年7月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经国务院在同年9月以国发[1990]56文原则批准后,在“八五”期间取得的治江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水利投资改革方面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增加了水利资金的投入,从而保证了流域综合规划逐步实施和“八五”水利发展计划的完成。

(2)流域治理开发和重点骨干工程建设步伐加快。三峡水利枢纽的开工建设,标志着长江进入综合开发的新时期。

(3)大江大河大湖增强了防洪能力,战胜了1991年和1996年发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洪水,以及1994年湘江发生的建国以来最大洪水。

(4)“八五”期间全流域新增除涝面积170万亩。

(5)长江中下游干流重点河段的治理取得显著进展,河势得到初步控制。

(6)“八五”期间全流域净增有效灌溉面积1305万亩,治碱面积达到125万亩,解决了5200万人、345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7)“八五”期间,水利系统共新增装机容量250—300万kW,流域内第二批85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全部达标。

(8)“八五”期间共建设城市供水工程48处,日供水量126.5万t,年供水量4.6亿t。

(9)水土保持工作呈现新的局面。长江上游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之一,第一期、第二期治理工程已于1995年初通过国家验收1995年开始第三期工程将重点治理县增至108个,累计治理面积3.9万平方公里。

(10)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保有了一批设计储备。

2.规划实施情况

规划项目的实施情况如下:

(1)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主体和关键性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兴建,现已进入第二期工程。

(2)跨世纪宏伟工程——南水北调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中线工程现已完成初步设计工作。

(3)长江防洪及建设工作取得新的成就,战胜了长江流域1998年特大洪水,并正在对干支流主要堤防进行全面加高加固。

(4)流域内各类专项规划正在抓紧编制,据初步统计共编制了100项,已审批的有56项。

(5)流域内干支流正在加速治理开发,据初步统计,“八五”期间“九五”初开工建设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共有50座,计有总库容

528.1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8.9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11.6万亩,装机容量2453.6万kW,年发电量1152.5亿kW.h,工程投资1223.2亿元。

(6)促进了流域内水利水电工程前期工作的开展,“九五”期间拟建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有58项,准备在2000年前后开发的大中型工程设计储备有53项。

(7)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开放,特别是以三峡工程建设为契机,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优化。

(二)防洪体系建设情况

1.防洪规划实施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长江防洪建设,按照“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高加固防,安排建设分蓄洪工程,进行河道整治及建成了一批具有防洪作用的水库,从而使长江防洪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首先进行了堤防体系的整理改造、加培,截至1984年,累计完成了土石方30余亿立方米(其中石方约6500万立方米),主要的大堤,如荆江大堤、武汉市堤、九江市堤、同马大堤、无为大堤等,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加高加固,形成了总长约30000km

的堤防体系,其中长江干堤约3600km。

与此同时,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洪湖隔堤工程,以及按规划兴建和安排了总计40个容积约500亿立方米的分蓄洪区。河道整治方面,除进行了800余km 护岸外,初步实现了下荆江系统裁弯(共3处),同流量情况下,可降低沙市高水位约0.5m。巢湖、滁河、太湖也扩大或开挖了分洪道。此外,长江流域还兴建100多座大型水库。通过以上防洪工程建设,目前长江中下游主要堤防能够防御1954年实际出现的最高洪水位,即沙市44.67m,城陵矾33.95m,汉口29.73m,湖口21.68m,南京10.22m。

依靠已建堤防,如再遇1954年洪水,在理想运用情况下,所需分蓄的超额洪水由1954年的实际分洪溃口水量1023亿立方米减为约700亿立方米。

2.重点工程建设情况

(1)工程措施建设情况。工程措施分堤防工程、分蓄洪工程、水库防洪工程及河道整治工程。

1)堤防工程:堤防是长江流域最古老、最基本和非常有效的防洪设施。长江堤防大致可分为长江上游堤防、长江中下游平原堤防和长江海塘三个部分。

长江上游堤防:长江上游堤防分布在四川盆地主要河流的中下游河道两岸,全长

3100km,堤高一般3—5m,以卵石堤较多。由于洪峰峰型尖瘦,上游堤防一般较小且留有退水缺口,因此长江上游堤防独具特色。

长江中下游平原堤防:长江中下游平原堤防包括长江干堤、主要支流堤防以及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太湖区堤防,总长33500km,是长江流域堤防工程的主体部分,分四个区域说明。江汉平原区:全区面积388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万亩,有武汉市、黄石市、荆州市等重要城市。主要堤防长约7100km,除武汉市区建成有30余km钢筋混凝土防水墙外,其余均为土堤。堤防特点是堤身高大,主要堤防高8—10m,其中荆江大堤个别堤段高达16m。荆江大堤、武汉市堤、汉江遥堤为长江重点堤防;四邑公堤、巴铺大堤、黄广大堤、黄石市堤为省级重点堤防。建国以来,全区堤防完成培土约22亿m3。

洞庭湖区(湖南部分):全区总面积15200平方公里,湖泊2691平方公里,圩垸228个。耕地面积879万亩,区内有长沙、常德、岳阳、益阳等重要城市。全区一线防洪大堤3500km,二线防洪大堤1510km。除津市区为砖石防水墙外,其他均为土堤,堤身高度一般7一10m。根据湖区堤垸大小和重要性,洞庭湖区划定沅澧、大通湖、华容护城、烂泥湖、松澧、沅南育乐、安保、安造、湘滨南湖和长春等11个大圈为重点堤垸,总面积6257km2,耕地512.8万亩,堤长1186.2km。建国以来,全区完成加堤土方约11亿立方米。

鄱阳湖区:全区总面积9123平方公里,通江湖泊3900平方公里,圩垸581个,耕地面积559万亩。区内有南昌、九江等重要城市,以及南浔、淅赣、鹰厦和京九铁路。全区堤线长2790km,其中富大有堤、赣抚大堤为特等圩堤。湖区堤高一般5m左右,唯省级重点赣东大

堤高达6一10m。

长江下游区:自湖口以下,包括安徽、江苏和上海所辖平原区,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万亩,堤线总长8158km。区内有上海、南京、南通、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安庆等重要城市,有京沪、津浦、沪宁、沪杭等重要铁路。江堤一般高5m左右,无为大堤、同马大堤高达7—9m。建国以来,全区完成加培土方约6亿立方米。太湖流域现已形成独立的防洪系统,堤防一般高约2m,环湖大堤高度为3—3.5m。

长江海塘:长江海塘北岸自扬州地区至长江口沿黄海岸至东运河口,长400km。南岸自常熟市经长江口沿东海岸至金山位,长533km。长江海塘是长江东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屏障。早期的海塘多为土塘,近代以来已逐渐被钢筋混凝土海塘所取代。

2)分蓄洪工程:平原分蓄洪工程是适应长江特性,用于在关键时刻削减洪峰,蓄纳超额洪水,保证重点地区安全的一种有效措施。50年代长江流域开始蓄洪垦殖建设。1972年和1980年两次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后,根据会议要求按防1954年洪水安排了总数40个垸,共500亿立方米的分蓄洪区。其中荆江地区4个,蓄洪容积54亿立方米;洞庭湖区24个,蓄洪容积160亿立方米;洪湖蓄洪容积160亿立方米;武汉附近区6个,蓄洪容积68亿立方米;鄱阳湖区4个,蓄洪容积25亿立方米;华阳河蓄洪区蓄洪容积25亿立方米。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国家防总)有关文件的要求,长江流域分期分批对蓄洪垸进行安全建设。截止1994年,荆江分洪区、洞庭湖区和杜家台区,累计投资5.54亿元,为分洪保安全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3)水库防洪工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自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长江支流上兴建了一批具有防洪作用的综合利用水库,如汉江丹江口水库、资水柘溪水库、沅水五强溪水库、凤滩水库、修水柘林水库、沮漳河漳河水库、唐白河鸭河口水库、青弋江陈村水库、清江隔河岩水库等。这些水库均留有一定的防洪库容,除对其下游防洪标准有很大提高外,对长江干流防洪也有一定的作用。在正在兴建的水库中,三峡工程地理位置适中,防洪库容巨大,将是长江防洪体系中的核心工程。长江流域已建库容10亿立方米以上水库的防洪库容情况见表2—3、表2—4。

4)河道整治工程:长江中下游干流全长约1800km,一般可分为顺直(或微弯)型、婉蜒型和分汊型三种河型。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工程实行“因势利导,全面规划、远近结合、分期实施”的原则。整治措施主要有护岸、裁弯取直和堵支强干等。

护岸工程:护岸工程是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主要内容,它对于稳定现有河势,减少溃口损失等具有权其重要的作用。据统计,长江

表2—3 长江流域己建库容10亿m3以上水库的防洪库容表

表2—4 正在兴建中的10亿m3库容以上的水库

中下游共有崩岸长1500多km,截至1998年,长江中下游共完成护岸长度1100多km,约占崩岸总长的76%。完成护石方6700多万m3,沉树327.1万组,塑护40万m2,丁坝685座,顺坝19.4km。

裁弯工程:栽弯工程是一种有效增加河段泄量的河道整治措施。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下荆江河段,婉蜒曲折,行洪十分不畅。1960年,长江委编制提出了荆江系统裁弯规划,包括中洲子河湾、石首河湾、上车湾河湾、沙滩子河湾和熊家洲至城陵矶河弯5处裁弯取直工程。1967年实施了中洲子裁弯工程,1969年完成了上车湾裁弯,1972年沙滩子发生了自然裁弯。经分析,三处裁弯共缩短流程78km,在相同流量下,降低上游沙市水位0.5m,防洪效果十分显著。

目前,关于石首河湾的整治和熊家洲至城陵矶河弯的整治正在研究之中。

除护岸和裁弯取直整治措施外,长江中下游还进行了多处堵支强干的汊道整治工程,对于稳定河势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是一种遵循自然、适应自然、减少洪灾损失的有效办法。长江流域的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主要在洪水测报与警报设施建设、洪水预报模型以及防御特大洪水方案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

1)洪水测报与警报系统建设:根据能掌握整个流域水雨情变化的基本原则,长江流域从1949年仅有20多个水情报汛站,已发展到1993年有水情站754个,其中拍报水位站198个,拍报流量站160个,拍报雨量站693个,初步实现了经济合理的测站布局。

长江流域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陆水水库水文自动化测报系统、荆江河段水文自动化测报系统、丹江口水库水文自动化测报系统以及长江上游无人值守系统等在防汛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水情信息的传递上,初步实现了水情信息交换网。

2)洪水预报模型:根据不同的分工要求,长江流域机构和相应各省水文总站均设置了洪水预报专业机构。其中承担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控制站洪水预报的长江委,共设置预报断面

60余处,洪水预报河长达3400km,预报范围由金沙江的石鼓站至长江下游的大通站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干流寸滩以上主要发布预见期为3天宜昌以下预报期3—7天。在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1981年长江上游大水1983年汉江大水等洪水年作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报,为防洪决策提供了宝贵地间。

3)特大洪水防御方案:特大洪水防御方案对于处理超标准洪水把洪灾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长江防洪“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和“江湖两利”的原则,国务院于1985年批准了《长江防御特大洪水方案》,1994年国家防总又批准了《1994年长江荆江河段应急度汛方案》。这些特大洪水防御方案是指导长江中下游防汛调度的法规性依据。此外,在水库的防洪调度方面,如汉江丹江口水库、资水柘溪水库、沅水五强溪水库、修水柘林水库、赣江万安水库、清江隔河岩水库、陆水陆水水库、青弋江陈村水库等,在防汛实践中均发挥了巨大效益。

3.现有防洪标准和水平

长江中下游干流各河段现有的防洪能力大致如下荆江河段,依靠堤防的可防御接近10年一遇的洪水,考虑对南岸堤防薄弱环节力高加固后,加上使用分蓄洪工程,可满足枝城来量80000立方米/秒的泄洪要求,约相当于可防御40年一遇的洪水。城陵矶河段,依靠堤防约防御10年一遇的洪水,考虑比较理想地使用分蓄洪区,可基本满足1954年型10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需要。武汉河段,依靠堤防约可防20年一遇洪水,上游及本河段分蓄洪区比较理想地使用,可基本满足

1954年实际洪水(其最大30天洪量接近200年一遇)的防洪需要。湖口河段,依靠堤防约可防御10年一遇洪水,考虑上游及本河段分蓄洪区比较理想地使用,可满足1954年型100

年一遇洪水的防洪需要。

在长江的各大支流中,汉江的防洪建设成就比较突出。解放以来,汉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得到大力加高加固,1956年兴建了杜家台分洪工程,1968年丹江口水库(初期规模)投入运行,从而使防洪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目前依靠堤防、丹江口水库、杜家台分洪工程,可防御约20年一遇洪水,配合运用新城以上民垸分蓄洪,可防御1935年实际洪水(约相当于100年一遇)。资水柘溪水库1962年建成后,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洪水。赣江通过加高加固赣东大堤及建泉港分洪区,可防御20—30年一遇洪水。但长江大部分支流目前仅能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有的甚至更低。

四、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完善规划体系

目前规划体系与国民经济发展尚不能完全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为了使流域规划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亟待明确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流域规划工作的职责,加强流域规划工作的项目管理、水资源管理,并制定流域规划工作管理办法。 2.加快水利建设

切实解决防洪问题,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是长江流域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加快长江堤防、分蓄洪工程和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步伐是当务之急,要按照长江流域综合规划,进一步加强长江堤防工程体系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下游河道整治和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抓紧修建规划中具有重要防洪作用的水库,如湖南皂市水库、安徽的港口湾水库等。并要抓紧在建工程建设,如三峡、江垭等水库工程,争取早日发挥防洪作用。对具有防洪作用的已建水库,如湖南的柘溪、五强溪及湖北的隔河岩等,要进一步研究,扩大防洪

库容的可能性。另外,病险水库特别是大中型病险水库,应加快除险加固的进度,尽快对病险水库进行彻底的整治。

3.加大投入力度

进一步加大水利投资改革的力度,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建管模式,充分发挥地方和部门及群众的积极性,健全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增加水利资金的投入,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4.加强水利法制建设

要建立健全水利建设执法体系,配备专职人员,实行专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搞好行政执法,特别是要制止盲目围垦河湖洲滩、人为设障、河道盲目采砂等,遏制人为水污染加剧的趋势,对一切违反水法的规定取水、截水、阻水、排水的行为,要坚决制止。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综述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综述 1.1流域概况 1.1.1自然地理、水系及经济发展概况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由青弋江、水阳江、漳河三水系组成,地跨安徽、江苏两省21个市县,分别于当涂、芜湖和澛港汇入长江,流域面积18850km2,其中安徽省占93%,江苏省占7%。流域西北部滨临长江,东北部以茅山山脉与太湖流域为界;北与秦淮河接壤;东南、南、西南三面以黄山、天目山及九华山为分水岭,分别与新安江、秋浦河等为邻。流域大地构造属江南古陆与南京凹陷的过渡区,由于地壳差异性的升降运动,地貌呈南高北低态势。流域内山地面积占54%,丘陵区面积占27%,平原圩区面积占15%,湖泊面积占4%。水阳江和青弋江分别发源于天目山山脉和黄山山脉的北麓。流域上游属丛山峡谷地区,岩石分布主要为花岗岩和变质岩。流域中游为低山丘陵区,岗峦起伏,为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下游为滨临长江的平原圩区,主要由长江及本流域河流的冲积作用和湖泊淤积而成,河道纵横,水网交错,土壤肥沃,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一般地面高程为7~8m,低于汛期洪水位3~4m。 流域水系主要有两江、一河、四湖,即水阳江、青弋江、漳河、南漪湖、固城湖、丹阳湖和石臼湖。 水阳江位于流域东部,流域面积10385km2,干流长273km。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三条支流在河沥溪附近汇合,河沥溪以上为上游。干流流经宣城后即进入圩区,经新河庄后进入下游水网区,流经水阳镇、西陡门后称运粮河,至花津后称姑溪河,在魏家渡汇青山河后由当涂金柱关入长江。水阳江最大的支流为右岸的郎川河,流域面积2526km2,郎川河直接与南漪湖相通,经湖泊调蓄后,通过北山河在新河庄与水阳江相汇;此外,支流还有华阳河、夏渡河,流域面积分别为280km2及360km2。 青弋江位于流域中部,流域面积7100km2,干流长233km。主源有麻川和舒溪两支,两河汇合后称尝溪,至陈村为上游区,出陈村峡谷后称青弋江,沿途经泾县、西河镇至湾址后称为下游。其下河流分为二支,一支经清水河至芜湖汇入长江,一支经赵义河、青山河由当涂入长江。青弋江较大支流有徽水,流域面积1072km2;其次为琴溪河,流域面积442km2;还有寒亭河、孤峰河等。 漳河位于流域西部,流域面积1365km2,长95km,南陵以上为上游区,黄墓渡为中下游分界,经石硊,在澛港汇入长江。漳河下游河道弯曲,石硊~澛港段弯曲系数达3.5以上。主要支流有峨溪河、后港河等。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自进入中下游以后,比降平缓,水系发育,河道交织。水阳江和青弋江之间有黄池~乌溪河和青山河,青弋江和漳河之间有资福河和上潮河串通,下游地区还有许多支汊河道,形成复杂的河网。 南漪湖位于水阳江中游,固城湖、丹阳湖及石臼湖位于水阳江下游。四湖在12m水位时,总面积为695km2,总容积为38.1亿m3。六十年代以来,由于人工围垦,现湖面已大大缩小,南漪湖面积减少了7%,固城湖面积减少了60%,石臼湖面积减少了23%,丹阳湖低圩灭螺,已围垦82%。由于四湖所处位置不同,因而对调节本流域洪水的作用各异。对水阳江来说,其调洪作用以南漪湖最为显著,其次为固城湖、丹阳湖、石臼湖;反之,若承受长江倒灌的洪水,首当其冲为丹阳湖、石臼湖,其次为固城湖、南漪湖。

高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教案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流域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的优势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既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初步掌握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综合分析了长江流域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的目的就是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开发。要发挥长江流域的优势,并对限制发展的因素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板书]: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自学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上游地区开发的重点是什么?怎么开发的?产深了哪些效益? [学生阅读、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上游地区 长江上游地区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始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实行西电动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对中下游的洪水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可向华中、华东地区供电,缓解这些地区的电力紧张状况。 加深、加宽上游航道,是水流趋缓,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东西部的物资流通。 在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以及库区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也会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设问诱思]: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措施有没有负面影响? [学生活动]:教材“三峡工程建设于生态环境保护”讨论:三峡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经过专家的长期研究和论证,建设三峡工程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在总体上已经基本清楚,总的来说有利有弊: 正面影响:1、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的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纺织。 3、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4、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珠江流域防洪规划

珠江流域防洪规划 第一章流域防洪形势 1、1 流域概况 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与珠江三角洲诸河组成,跨越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越南东北部,总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我国境内面积44、21万平方公里。流域北靠南岭,西部为云贵高原,中部与东部为丘陵盆地,东南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山地、丘陵面积占94、4%,平原面积仅占5、6%。 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余脉马雄山,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大茅坑,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西江、北江在广东省三水思贤滘,东江在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分别汇入珠江三角洲,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与崖门八大口门入注南海。 2004年,珠江流域人口9935万人,耕地6652万亩,地区生产总值17736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外贸出口总值约占全国的37%,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2 水文特征 - 1 -

珠江流域地处我国南部低纬度地带,南临南海,西隔印度支那与孟加拉湾相望,受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影响,总体上属亚热带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有酷暑、春夏多雨、秋冬干旱的气候特点,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常受热带气旋侵袭。流域水汽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7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360亿立方米。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非常集中,汛期(4月~9月)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 流域的洪水由暴雨形成,多集中在4月~10月。前汛期(4月~7月)暴雨多为锋面雨,形成的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流域性洪水及洪水灾害一般发生在前汛期;后汛期(7月底~10月)暴雨多为台风雨,形成的洪水相对集中,来势迅猛,峰高而量相对较小。 西江为珠江的主流,思贤滘以上的流域面积为35、31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77、8%。西江防洪控制断面梧州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53900立方米每秒(2005年6月),调查历史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54500立方米每秒(1915年7月)。 北江就是珠江流域的第二大水系,思贤滘以上的流域面积为4、67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10、3%。北江防洪控制断面石角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6700立方米每秒 - 2 -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2008-09-19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aa10981277.html,/ztpd/tszt/lyfhgh/cjly/20080919114310845554.aspx(水利部)注:相关内容摘录(具体内容见第4页) 根据长江防洪总体布局,考虑三峡工程兴建、上游后续建设其他水库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按照蓄滞洪区的启用几率和重要性,将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分为重要、一般和规划保留三类。 重要蓄滞洪区为现状条件下使用几率较大(一般在20年一遇以下)的蓄滞洪区,共13处,包括荆江分洪区、洪湖东分块、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围堤湖、民主、城西、澧南、西官、建设、杜家台、康山蓄滞洪区。 一般蓄滞洪区为三峡工程建成后为防御1954年洪水,除重要蓄滞洪区外,还需启用的蓄滞洪区,共14处,包括洪湖中分块、九垸、建新、江南陆城,屈原、西凉湖、武湖、张渡湖、白潭湖、东西湖、珠湖、黄湖、方州斜塘和华阳河蓄滞洪区。 规划保留蓄滞洪区是指三峡工程建成后为防御超标准洪水或特大洪水需要使用的蓄滞洪区,共有15处,包括涴市扩大分洪区、人民大垸、虎西备蓄区、洪湖西分块、集成安合、南汉、和康、安化、安澧、安昌、北湖、义合、南顶、六角山、君山。 一、流域基本情况 长江干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支流布及甘肃、陕西、贵州、河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8个省(自治区)。长江自江源至湖北宜昌称上游,长约4500公里,集水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宜昌至江西鄱阳湖出口(湖口)称中游,长约955公里,集水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湖口至入海口为下游,长约938公里,集水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长江的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超过8万平方公里的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8条。 至2005年底,长江流域人口约424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5%。全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约60332亿元,占全国的32.8%。耕地面积约2237万公顷,占全国耕地的27.8%。长江流域防洪区面积为15.38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上游(主要包括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及重庆市)面积为1.34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防洪区面积为14.04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防洪保护区总面积11.81万平方公里,占防洪区的84.1%;人口约9188万人,占防洪区人口的89.9%;耕地面积472.2万公顷,约占防洪区的86.2%;地区生产总值为22136亿元,占防洪区的97.0%。 二、洪水特征 长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除青藏高原外,流域内各地均可能发生暴雨。暴雨发生季节一般中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由于暴雨发生季节的差异,一般年份干支流各河洪峰互相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但如气象异常,干支流洪水遭遇,会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长江流域暴雨量大、历时长,致中下游干流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 长江的洪水,按暴雨地区分布和覆盖范围大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全流域型洪水,如1931年、1954年、1998年洪水;另一类是区域性洪水,如1981年、1935年洪水。前一

黄河知识试题

1、在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中,黄河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是洪水威胁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和(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2、黄河治理的4个指标是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和(河床不抬高) 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进入黄河上游,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 4、国家出台的关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是(黄河水量管理调度条例)。 5、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黄河水利科研发展,根据治黄发展的需求,(1950 )年成立了黄委会泥沙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重点开展以河流泥沙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性水利科研工作。 6、实体模型试验在治黄发展和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目前已相继建成了包括(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河道模型)、小浪底库区模型、

三门峡库区模型、部分概化模型、基础研究试验水槽和土壤侵蚀土槽等在内的诸多实体模型。 7、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 8、在黄河干流上游最早进行固定位置和水位定量观测与记载的地点是今青铜峡水库坝址)。 9、从民国时期开始按近代水文科学知识布设水文测站和进行水文观测。黄河干流最早的水文站是陕县水文站和(泺口水文站) 10、因为泥沙问题,世界很多水文测验仪器在黄河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黄委经过近两年的协同攻关,黄河水文泥沙测验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河流泥沙含沙量在线连续施测。这种在线泥沙测验仪器名称是(振动式测沙仪) 11、黄河流域的灾害主要有洪灾和(旱灾) 1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三大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长江中下游流域规划分区表

附件: 表1 长江中下游流域规划分区表 注:由各地市自行确定填报纳入规划区的区、县、市(下述各表填报以此为标准);长江中下游干流区泛指除属汉江流域外的我省所有长江流域地区。 表2 长江中下游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表 表3 长江水环境功能区划及岸边污染带表 注:此表按已划定的水环境功能区填报;污染带范围应填写大致的长度及宽带。 表4 长江中下游排污状况与环境容量表(单位:万吨/年) 注:“环境容量”一项暂不填。

表5 长江中下游排污状况与环境容量表 注:不论是否与长江干流相联通,列入表1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河流、湖泊、水库均应填报其纳污量。 表6 长江中下游城镇污水治理情况表 表7 重点工程项目表 表7-1 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项目表 注:项目进展填写可研、初设、在建等。

表7-2工业污染治理项目表 注:项目类型填写清洁生产、产业调整、布局调整等;项目内容填写企业主要的建设设施与废水处理情况;环境效益一栏填写项目实施后废水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排放绩效、水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表7-3城市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表 注:水域名称填写城市欲重点改善的水域名称;项目内容填写水域综合整治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实施综合整治后的废水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水环境治理变化情况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表7-4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表 注:项目内容填写水源地保护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范围确定、排污口清查、水源区管理等管理工程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保护与治理后的水源保护环境改善成效。 表7-5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表 注:建议填报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农村沼气化、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能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人畜粪便污染的工程为面源污染示范工程;项目内容填写面源污染示范工程的示范目的、典型特征和主要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示范工程起到的环境改善成效。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简本) 前言 长江流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流域广大地区暴雨洪水很大,特别是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重视长江防洪减灾工作,领导、组织广大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提高了防洪能力。1990年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以下简称《长流规》)和1999年批转的《水利部关于长江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流域的防洪减灾作了全面安排,在流域防洪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快,尤其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流域水情、灾情、工情等发生了变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利部布置了开展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编制的工作。

根据1998年10月水利部《防洪规划任务书》的安排及要求,结合长江流域的具体情况,长江委编制完成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工作大纲》,并组织流域内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开展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编制工作。太湖水系是长江下游重要水系之一,其流域防洪规划水利部已安排太湖流域管理局另行编制,本规划只纳入太湖流域的经济社会状况资料。 2005年1月19日~21日,水利部组织召开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审查会,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及特邀专家审查通过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本次规划是在《长流规》和其后开展的有关专题研究工作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特点:(1)通过调查、收集及测量,获取了流域最新的经济社会、水文、地形资料;(2)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及专题研究工作;(3)根据防洪出现的新情况,调整了规划思路;(4)利用新资料,开发新技术,贯彻新思路,提出防洪规划新成果。 2008年7月,国务院以国函[2008]62号文正式批复本规划。 1 流域防洪形势

新人教版高二地理《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A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的优势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既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初步掌握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自学导引}:阅读完成内容。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1)地形:多种多样,、、、平原、盆地均有分布 (2)气候:长江流域多数地区属气候,温和湿润,但年降水量差异大,自向递减 (3)水量: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年入海水量占我国河川径流量的37%。中下游河网稠密,湖泊密布 (4)流域:长江干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流域面积180多平方千米,居全国首位 2、自然资源 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五大资源。 (1)资源:长江径流量全国最大,是南水北调的物质基础 (2)(2)资源:矿种,矿产储量 (3)资源:本区的水能资源占到全国所开发水能总数的40%,其中80%在上游。其水能丰富的原因是①流经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落差。②水量。 (4)资源:我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和三大林区,其中西南和东南两大林区有很大面积分布在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木材蓄积量的1/3。 (5)资源 二、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概况 1、经济 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三大工业带中的沿长江工业带就分布在长江流域。 2、经济发展 中下游沿江两岸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为中心的经济区,以为中心的中游经济区,以为中心的上游经济区,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则相对落后。 3、社会经济特征

常熟市城市防洪规划文本

第一章城市概况 一、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一)、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 常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市域处东经120°33ˊ~121°03ˊ,北纬31° 31ˊ~31° 50ˊ。东邻太仓,南接昆山、湘城,西连无锡、江阴,西北与张家港接壤,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 境域略成荷叶形,东西宽49公里,南北距37公里,全市总面积1264.39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江滩水域面积106.49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设15个建制镇和虞山林场。 市境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高程大多在3~7米之间(吴淞基面,下同)。望虞河、盐铁塘纵横贯穿全境,将全市分为虞西、阳澄、滨江三个片。望虞河以西属虞西片,地势高亢,微有起伏,地面高程约5~7米,称虞西平原。望虞河以东,盐铁塘以北属滨江片,地势偏高,地面高程大都在5~6米,称滨江平原.望虞河以东,盐铁塘以南称阳澄片,地势低洼,河湖密布,地面高程约2.5~4米,称阳澄圩区。尚有顾山、福山诸丘、虞山等孤丘分散分布在境域西北和城西。 境内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是支配本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最高气温38.2°C,最低气温-11.3°C,

年平均温度15.4°C。年平均降水量1030.8mm,年平均蒸发量1100mm,年平均无霜期243天。 境内降水量不但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也很大。据常熟站实测资料统计,从1922年至今,年降水量最大为1694.2mm(1931年),最小为352.7mm(1922年),最大为最小的4.8倍;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更大,最大为1005.1mm(1931年),最小为180.3mm(1978年),最大为最小的5.6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的降水量平均占年降水量的54%。最大日降水量为220mm(1962年9月5日),最大三日降水量341mm(1962年9月4日~6日)。 (二)、所处水系、水文特征 1、水系 常熟地处长江流域下游,属太湖水系,亦是太湖水系的下游。 境内水网密布,湖荡较多,河港纵横,集镇临河,村落傍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主要引排河道就有23条,望虞河、张家港为流域性河道,白茆塘、常浒河、盐铁塘、元和塘、锡北运河、七浦塘为区域性河道,北福山塘、南福山塘、耿泾、海洋泾、辛安塘、蛇泾、苏家滃、大滃、尤泾、三泾、金泾、徐六泾、青墩塘、环城河为县级河道,还有81条乡级河道,468条村级河道,4971条生产河和许多上浜河、天落潭分布在各地。水面积较大(200亩以上)的湖荡有13个,主要有昆承湖、尚湖、南湖荡、嘉菱荡、湖圩等。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可供引、排、调、

高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教案

高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 例教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流域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的优势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既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初步掌握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综合分析了长江流域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的目的就是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开发。要发挥长江流域的优势,并对限制发展的因素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板书]: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自学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上游地区开发的重点是什么怎么开发的产深了哪些效益 [学生阅读、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上游地区 长江上游地区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始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实行西电动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对中下游的洪水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可向华中、华东地区供电,缓解这些地区的电力紧张状况。 加深、加宽上游航道,是水流趋缓,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东西部的物资流通。 在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以及库区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也会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设问诱思]: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措施有没有负面影响

城市防洪规划情况汇报

城市防洪规划情况汇报 城市防洪规划情况汇报 市长,各位副市长,各位同志: ****市城市防洪规划工作委托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20XX年9月30日通过省、市专家和相关部门的评审。10月22日、20日分别向市人大常委,政协常委作了汇报,并听取了意见,现将防洪规划情况向政府常务会议作报告。 一、规划范围、原则、依据、标准 (一)规划范围: 本防洪规划范围:东临龙河、沙河,南抵长江,西到管道路、潘家河,北至宁启铁路,保护面积96.67平方公里,覆盖了****城区、经济开发区和汽车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控制范围。为****城市长期发展留有余地。本规划重点解决****城区和经济开发区防洪治涝问题。化工园区、汽车工业园区、仪化片区的防洪详细规划另行编制。

(二)规划原则: 以流域规划为依托,防洪治涝为主,结合环境改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兼顾,分期实施。防洪丘陵山区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平原区拓浚河道、加固堤防、以挡为主,按照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要求,采取治理措施。完善以真州镇为中心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排水实现高低分开,分区治理,平原区以自排为主,抽排为辅,圩区立足抽排,相机自排。一般情况下,减少机排,降低防洪排涝成本。在满足防洪治涝要求的同时,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生态系统和水陆交通要求。坚持防洪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原则,建立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防洪体系;防洪规划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防洪规划要服从流域防洪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三)主要依据: 《水法》、《防洪法》; 《江苏省防洪条例》(1999年)、《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江苏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防洪标准》(GB50201-9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解析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成果

收稿日期:2006-06-10 作者简介:陈肃利,男,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规划处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文章编号:1001-4179(2006)09-0016-03 解析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成果 陈肃利 胡维忠 (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构建长江和谐防洪体系的指导性文件。阐述了1998年大水后编制长江流域防洪规 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对《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中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继承和发展,从规划思路、防洪区的划分和防洪标准的确定、各类防洪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规划等方面,解析了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新成果。关 键 词:防洪规划;必要性;新成果;长江流域中图分类号:T V212.4 文献标识码:A 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共有人 口4.2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4%;G DP 3.18万亿元,占全国的36%。由于流域广大,地区暴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导致洪涝灾害频繁、严重,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长江流域的重要经济地位和艰巨防洪治理任务,决定了长江防洪治理事关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1 修订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必要性 1998年以前最近一次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工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编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时开展的,其成果反映在1990年9月由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以下简称《长流规》)中。《长流规》编制以来,特别是1998年长 江大洪水后,国家加大了以堤防加固为重点的长江防洪建设的投入,1998~2004年期间,共安排投资约76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33亿元)加高加固了长江中下游干支流堤防5341km ,使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达到了规划标准;对长江中下游1400余处圩垸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恢复水面面积2900km 2,恢复调蓄容积约130亿m 3;对部分干支流河道、洞庭湖区、鄱阳湖区进行了整治及清淤疏浚;开工建设了紫坪铺、皂市、江垭、港口湾、廖坊、大房郢等一批具有防洪作用的水库,对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加强了重点分蓄洪区安全建设和重点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进行了长江上游“五江一河”和其他重要支流的堤防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1994年开工建设的三峡工程是长江治理开发的一项关键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使荆江河段防洪能力由目前约10a 一遇提高到100a 一遇,避免特大洪水造成毁灭性灾害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1998年以来,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一大批防洪工程已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长江防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防洪形势发生了变化。 三峡工程建成后在对长江中下游发挥巨大防洪作用的同时,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相当长时期内三峡水库下泄水流的含沙量明显减少,坝下游河道将发生冲淤调整,引起河道的泄流能 力、槽蓄量及荆江三口分流等的变化,对长江中下游防洪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三峡水库的蓄泄调度也将引起长江中下游水情变化。 1998年大水带给人们很多的启示,各方面对如何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有了新的深层次的思考,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如果过度地利用洪泛区或侵占江湖滩地,不加限制地与洪水争地,不给洪水留有必要的出路,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此外,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大中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社会财富日益增长,洪水造成的损失将不断增加。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防洪保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998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应编制流域防洪规划,同时明确了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防洪法》和中央领导指示精神,总结多年来的防洪经验,特别是根据1998年长江的防汛实践,结合新的水情、工情、新出现的问题,对防洪新的认识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考虑到三峡工程的作用及影响,对长江流域防洪规划进行补充及完善,是将防洪进一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的需要,是全面贯彻执行《防洪法》的具体要求,是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需要,是指导今后长江防洪建设的要求。因此,1998年大水后在《长流规》基础上修订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十分必要与紧迫的。 2 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成果 1998年10月,水利部布置开展防洪规划工作,并提出《防洪 规划任务书》。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在总结以往规划、研究成果和历年长江治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调查,收集了大量最新的经济社会、水文、地形地质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勘测,遵照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结合新的形势,编制提出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对今后20a 长江流域的防洪建设和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是21世 第37卷第9期人 民 长 江 V ol.37,N o.9 2006年9月 Y angtze River Sep., 2006

黄委会考试黄河基础知识大全

最全黄委考试资料+试题 资料一 5、治理洪水思路:控制、利用、塑造。

15、《黄河流域防洪规划》设防流量仍按国务院批准的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考虑到河道沿程滞洪和东平湖滞洪区分滞洪作用,沿程主要断面设防流量为:夹河滩21500立方米每秒、高村20000立方米每秒、孙口17500立方米每秒,艾山以下11000立方米每秒。 27、黄河各河段的特点是:水主要来自上游,泥沙主要来自中游,历史上灾害主要发生在下游。

38、民国22年(1933年)黄河大水,下游决口数十处,洪水泛及5省,灾民数十万,当年9月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首任委员长是李仪祉。他第一次提出了黄河上中下游全面进行治理的方略。第一次提出调水调沙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第一次提出治沙应着重控制粗泥沙的是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钱宁。 40、黄河下游河道具有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的特点。按照河道特点,黄河下游河道可分为:游荡型、过渡型、弯曲型和河口型4类。 43、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正式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始于1999年3月1日。

51、观测者面向河流下游,在右边的陆地,称为右岸。 52、在河流弯曲河段,不受主流冲击、水深较小、流速较缓、常呈淤积状态的一岸,是弯曲河段岸线的凸岸。 53、黄河下游孟津县白鹤镇至东明县高村河段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道宽度一般在10公里左右,最大超过20公里。这段河道长299公里。 54、传说大禹治理黄河时的三件宝是河图、开山斧和避水剑。 55、黄河以泥沙多、含沙量高闻名于世,干流实测最大含沙量是911kg/m3。(三门峡站,1977年) 56、黄河来沙量年际变化很大,实测最大年沙量是39亿t。(1933年陕县站) 57、西汉末年的贾让应诏上书《治河策》,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这三策是上策、中策、下策。上策:滞洪改河;中策:筑渠分流;下策:加高培厚堤防。 58、潘季驯是明代著名的治河专家,四次总理河道,先后治河近10 年。他第一次把治沙提到黄河治理方略的高度,凝练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即“束水攻沙”的方策。 59、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开始蓄水后,淤积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为统一思想,尽快作出治黄决策,解决三门峡水库淤积问题,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了治黄会议。 60、《黄河水量调度条例》于2006年7月5日国务院第142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61、根据《黑河干流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水利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指导黑河干流水量调度工作。

水利防洪规划

水利防洪规划 1 防洪规划的定义 防洪规划是指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区域的洪水灾害而制定的总体安排。根据流域或河段的自然特性、流域或综合规划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安排,研究提出规划的目标、原则、防洪工程措施的总体部署和防洪非工程措施规划等内容。规划类型一般有流域防洪规划、河段防洪规划和区域防洪规划。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区域的综合规划;区域或河段的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的防洪规划。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防洪规划中必须首先充分认识河流的洪水演进特性,包括河湖对洪水的自然调蓄作用,天然河道宣泄洪水的能力以及大洪水漫溢泛滥的情况。它是一种战略性计划,对河道治理及防洪设施的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 2 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是指根据所在流域的洪水特性、历史洪水灾害,规划范围内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对防洪的要求以及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技术等条件,考虑需要与可能,研究防治毁灭性灾害的应急措施。防洪规划必须全面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的目标。防洪经济效益是防洪规划的主要目标,此外还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社会福利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 3 规划原则 防洪规划的指定应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遵循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方案研究中,还要充分考虑防洪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要求,处理好蓄与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并注意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3.1局部与整体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还不能完全控制。防洪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全局出发,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洪水。为了保全大局和重点保护对象的防洪安全,有时要做局部牺牲。重点保护对象一般指:洪水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毁灭性灾害的地区,如重要城市、工矿企业、交通干线、文物古迹或大面积农田等。 3.2近期与远期洪水灾害直接威胁人身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历次洪水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有所差别。要根据各地区或部门对防洪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的财力,分轻重缓急,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和一般地区防御常遇洪水灾害的要求。 3.3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一般耗资很大,并需占用大片土地;非工程措施可用较少投资,减轻洪灾损失,是防洪灾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规划中要研究二者的结合,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安排和建设。 3.4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在人均、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量偏低的流域,河流的开发与治理要考虑综合利用,兴利与除害统筹兼顾,把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处理好蓄与泄的关系:山丘区一般以蓄为主,修建山谷水库、水土保持工程,拦蓄洪水,消减水沙洪峰;平原区一般以泄为主,并辅以分蓄洪措施,合理安排洪水出路。如“松花江防洪规划”具体遵循以下原则:①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工程的作用,近期以整顿、挖潜为主,争取少花钱多办事。②兴建控制性水库与堤防工程相结合,水库工程应结合兴利考虑防洪等综合利用的要求。③防洪标准选定及防洪治理措施上充分考虑近期与远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突出体现城市与主要河段防洪的重要性。又如“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城市防洪规划”遵循的原则如下:“为提高该区的综合抗洪能力,解除安邦河两岸的洪水威胁,确保城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本着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防洪重点,上、下游兼顾的原则,选择经济指标优越,技术切实可行的方案。达到占地少,动迁少,工程坚固,防洪效果好的目的。”

海河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海河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一、流域防洪形势 (一)流域概况 海河流域位于东经112°~120°,北纬35°~43°之间,西以山西高原与黄河流域接界,北以蒙古高原与内陆河接界,南界黄河,东临渤海。流域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和内蒙古等八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总面积31.8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3.3%。 海河流域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2005年,海河流域人口1.32亿,占全国的10%;国内生产总值2.14万亿元,占全国的14%;人均GDP1.62万元;粮食总产量5592万t,占全国的12%。 海河流域包括海河和滦河两大水系。海河水系的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称海河南系)及永定河、北三河(潮白、北运、蓟运河)(称海河北系)呈扇形分布。徒骇马颊河位于海河水系南部平原,毗邻黄河,单独入海。滦河水系位于流域东北部,由滦河及冀东沿海诸河组成,各河均单独入海。 (二)水文特征 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539毫米,且年内分配非常集中,汛期(6~9月)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5%-85%,往往集中在一两次暴雨。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具有连枯连丰的特点。 流域暴雨形成的洪水,洪峰高、洪量集中,预见期短,突发性强,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给防洪减灾和雨洪利用增加了难度。 流域山区水土流失严重,以永定河、滹沱河和漳河等尤为突出,洪水含沙量大,造成水库淤积严重。 (三)洪涝灾害 海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是灾害损失严重的地区。据统计,1469年至1948年的480年间,流域内发生水灾194次,其中大水灾14次,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十分惨重的损失。新中国成立后,流域内发生水灾22次,其中大水灾3次。1963年海河南系发生特大洪水,受灾人口4079万,直接经济损失约80亿元。1996年海河南系又发生了1963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洪水总量虽然相当于1963年的24%,但经济损失约400亿元。 (四)防洪形势 海河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华北平原,特别是首都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等重要城市,京广、京山、京九、津浦、石德、京原等主要铁路干线,京深、京福、京津塘、京沈等高速公路,"104"、"106"、"107"等国道,胜利、中原、华北、大港等油田以及主要通信干线的安全。 党和国家对海河流域的防洪工作高度重视,经过50多年的治理,海河流域防洪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1963年发生大洪水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流域内已建设大型水库31座,控制山区流域面积85%以上,防洪库容147亿立方米;规划建设了28处蓄滞洪区,总容积173.31亿立方米,已修建骨干堤防3535公里。海河水系已形成了"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初步形成了由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组成的流域防洪体系。随着流域内经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之流域的水情和已有工程状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现有防洪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防洪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区域防洪标准较低。关系到京津地区安全的北运河、潮白河防洪标准只有20年一遇;城市防洪建设滞后,除京津两市防洪标准较高外,其它大中型城市防洪标准只有20-50年一遇。二是河道行洪能力严重衰减。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中下游平原大面积地面下沉,多数堤防高度不够;由于多年干旱,河道径流量减少,流域内主要河流入海尾闾和部分骨干行洪河道淤积严重,泄洪能力明显降低。三是蓄滞洪区防洪安全建设速度缓慢,启用难度大。目前还有近400万群众亟待解决防洪安全避险问题。四是山前支流治理标准低。卫河、滏阳河及大清河上游支流防洪标准只有3-5年一遇,1996年8月的洪水造成多处堤防决口。五是非工程措施和防洪管理比较薄弱,流域洪水预警、预报和防洪决

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细则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8年3月 目录 1、基本规定1 1.1 目的意义 (1) 1.2规划任务 (2) 1.3规划范围与重点 (2) 1.4规划水平年 (4) 1.5指导思想 (4) 1.6规划原则 (4) 1.7规划依据 (6) 2、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1 2.1社会经济 (1) 2.2 水文气象 (1) 2.3 河道地形 (2)

2.4 河道治理 (2) 2.5 航运及码头 (3) 2.6 供水与排水 (3) 2.7 跨河建筑物 (3) 2.8环境与生态 (3) 2.9相关规划资料 (4) 3、河势稳定性分析6 3.1基本要求 (6) 3.2河势稳定性分析 (6) 3.3河口演变趋势分析 (7) 4、岸线控制线确定9 4.1岸线控制线定义 (9) 4.2岸线控制线划定的原则 (9) 4.3临水控制线与外缘控制线的确定 (10) 4.4岸线控制线成果 (12) 5、岸线功能区划分14 5.1岸线功能区的定义 (14) 5.2岸线功能区的划分原则 (15) 5.3岸线功能区划分的基本要求 (15) 5.4岸线功能区划分 (16)

5.5 岸线功能区划分的成果 (17) 6、岸线利用现状分析评价18 6.1概述 (18) 6.2岸线利用现状分析 (18) 6.3基本要求 (19) 6.4分析评价内容 (20) 7、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指导意见 22 7.1岸线利用与保护需求分析 (22) 7.2岸线管理规划目标确定 (22) 7.3岸线利用与保护调整意见 (23) 8、岸线利用管理的保障措施24 9、岸线规划主要成果24

三峡工程在长江流域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兴建三峡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兴建三峡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959年所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1988年完成的修订补充报告,都论证并肯定了三峡工程在治理开发长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推荐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工程,其主要任务是解决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向华中、华东和川东地区供电,同 同时还可以显著改善川江的通航条件。 防洪作用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耕地9000余万亩,人口7500万,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又是工商业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历史上洪灾频繁而严重。建国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完成了加高加固堤防土石方30余亿m3,兴建了荆江分洪等分洪工程,安排了一批分蓄洪区,修建了丹江口等有防洪作用的支流水库,目前正继续实施1980年制定的以防御1954年类似洪水为目标的平原防洪方案。 上述方案完成后,干流堤防能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其中荆江河段只能防约10年一遇洪水。超过这一标准时,需运用分蓄洪工程,牺牲局部,以保重点。但分蓄洪损失很大,如遇类似1954年洪水,需分蓄洪约500亿m3,淹没农田约1000万亩。特别是荆江河段,采取分蓄洪措施后,也只能勉强通过技城洪峰流量75000-800m3/s。自1153年以来,宜昌洪峰流量大于800m3/s的有8次,其中1860和1870年洪水,宜昌洪峰流量分别约为92500和105000m3/s,枝城洪峰流量均在1100m3/s左右。若这一类特大洪水再现,必将在荆江南岸或北岸溃堤,造成大面积农田和城市被冲毁、大量人口死亡的毁灭性灾害。经反复论证,除兴建三峡工程外,尚无其它切实可行的对策。 三峡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可控制荆江河段洪水来量95%,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2/3左右。三峡工程建成后,有防洪库容 221."5亿m3,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遇1000年一遇和1870年类似的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可避免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