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检查手法

常用检查手法

常用检查手法
常用检查手法

常用检查手法

(1)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神经根受压、颈椎病。

病人端坐,医者一手扶病人头侧部,另一握患肢腕部,两手向相反方向推拉,如出现向患肢放射性麻痛为阳性。

(2)压顶试验-颈神经根受压、颈椎病。

病人端坐,医者双手重叠垂直按压病人头顶,如有上肢放射痛为阳性。

(3)扣顶试验-颈神经根受压、颈椎病

病人端坐,医者将左手掌置于病人头顶部,用右拳叩击左手背,如出现患肢放射性麻痛,为阳性。

(4)直腿抬高试验-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

病人仰卧位,膝关节伸直。下肢被动抬高,正常时为70~90°。如不能抬到正常高度为阳性。

(5)挺腹试验-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

病人仰卧,闭气挺腹呈桥形,患侧腿出现串麻,引起腰腿痛为阳性。

(6)屈颈试验-腰椎间盘突出,腰部神经根受压。

病人坐于检查床上,双下肢伸直,然后将头向前屈,出现下肢患侧腿麻、疼痛为阳性。

(7)骶髂关节“4”字试验-骶髂关节损伤。

病人仰卧位,一侧下肢屈髋屈膝并外展,使外踝部置于对侧伸直的下肢膝上部,即双下肢呈“4”字形。医者一手固定于伸直侧的髂前上棘上,另一手下压屈曲的膝部,如出现屈侧骶髂部或髋部疼痛为阳性。

(8)骨盆挤压和分离试验-骨盆骨折。

病人仰卧位,医者两手分别置于髂骨翼两侧,先用力向中心合挤,然后两手用力向外下方推压。出现疼痛者为阳性。

(9)唧筒柄试验(斜扳试验)-骶髂关节病变。

病人仰卧,患腿屈髋屈膝,医者握住患膝部使髋关节屈曲内收,另手扶患侧肩部以固定上身不动。若此时骶髂关节疼痛,则为阳性。

(10)梨状肌试验:病人仰卧位,患肢屈髋屈膝。医者一手按压膝部,一手握住踝部,两手协同用力,使患侧大腿内收、内旋。出现疼痛为阳性。

(11)浮髌试验-关节内有积液

患侧膝关节伸直,股四头肌放松。医者一手挤压髌上滑囊,另一手食指轻轻按压髌骨,如有浮动感即为阳性。

(12)抽屉试验-十字交叉韧带损伤或断裂。病人仰卧,下肢屈曲,医者坐于患肢足背上或用肘关节压足背,以稳定其足,并用双手握住小腿上端,用力向前方拉动。如胫骨上端向前移动范围加大,并有疼痛,则为阳性。此为前十字交叉韧带损伤或断裂;再用双手用力将小腿向后方推动,如移动范围加大,则为后十字交叉韧带损伤或断裂

(13)膝提拉、研磨试验-内、外侧半月板、内、外侧副韧带损伤。

病人俯卧,屈膝呈90°,医者一腿跪压于患肢大腿后面。双手用力沿患侧小腿纵轴向膝关节施加压力,同时做外展、外旋、内收、内旋活动。如有膝关节内、外侧疼痛,为阳性。提示内、外侧半月板有损伤;若将小腿向上牵拉,同时做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活动,引起疼痛,提示内、外侧副韧带损伤。

(14)髌骨摩擦试验-髌骨软骨病

病人仰卧位,患膝关节伸直。医者一手压住髌骨,并使其上、下、左、右移动,如有摩擦感或疼痛,即为阳性。

(15)侧向挤压试验-内、外侧副韧带损伤。

病人仰卧位,患膝伸直。医者一手固定膝关节,另一手握踝部做向内、外侧推拉。若膝关节内侧疼痛为内侧副韧带损伤;外侧疼痛为外侧副韧带损伤。

(16)过伸试验-半月板前角损伤、脂肪垫肥厚或损伤。

病人仰卧,膝关节伸直。医者一手握住小腿,另一手下压膝关节上方,使膝关节做被动过伸,如有疼痛,为阳性。

躯干和四肢肌力检查

肌力检查 一反射检查的临床意义 1.深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反射弧的抑制或中断。反射弧未中断时,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因中枢的抑制释放而反射增强,亦可因超限制而反射消失。 2.浅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反射弧的抑制或中断。反射弧未中断时,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因浅反射的皮层反射通路受损,亦表现为反射减弱或消失。 3.反射对比对称性的反射减弱或增强,未必都是神经损害的表现,而反射的不对称性是神经损害的有力指征。 4.腹壁反射可因腹壁松弛、肥胖或腹胀而消失,提睾反射可因年老、阴囊睾丸疾患而消失,正常情况下也可以两侧不对称。5.病理反射一般表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但在2岁以下小儿,正常亦可引出。 6.少数症例正常情况下,少数人亦可引出双侧弹手指征。 二病理反射检查 中枢神经损害时,才出现的异常反射。常检查的病理反射有下列几项: 1.弹手指征又称霍夫曼(Hoffmann)征,医者快速弹压被夹住的患者中指指甲,引起诸手指的掌屈反应为阳性。 2.划跖试验又称巴彬斯基(Babinski)征,医者轻划患者足跖外侧,引起坶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分开的反应为阳性。 3.压擦胫试验又称奥本海姆(Oppenheim)征,医者以拇指用力沿患者胫骨前嵴内侧面从上而下压擦,若出现坶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分开,则本试验阳性。 4.捏腓肠肌试验又称戈登(Gordon)征,医者用力捏压患者小腿腓肠肌,若出现坶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分开,则本试验阳性。5.踝阵挛医者一手托住患者腘窝,一手握足,用力使其踝关节突然背伸,然后放松,可以产生踝关节连续的交替的伸屈运动,则视为阳性。 6.髌阵挛患者仰卧,医者以一手的拇、食两指抵住髌骨上极,用力向下急促推动髌骨,然后放松,引起髌骨连续交替的上下移动为阳性。 三肌力检查临床意义 1.肌麻痹运动神经元损害,可产生肌力减退或丧失,出现部分或完全瘫痪。 2.肌萎缩肌肉萎缩多见于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而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则无明显肌肉萎缩,但如瘫痪过久,可出现废用性肌萎缩。 3.肌张力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肌张力减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肌张力增高。 四下肢肌力检查 1.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肌力测定患者仰卧,先将双下肢伸直外展,然后作夹腿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股薄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股内收,膝关节屈曲,小腿内旋,医者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3.髂腰肌肌力测定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先屈曲膝关节,再作屈髋动作,医者给以阻力。 4.缝匠肌肌力测定患者坐位,膝关节半屈曲位,嘱其外旋大腿,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5.股四头肌肌力测定患者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嘱其伸直膝关节,医者给以阻力。 6.梨状肌、闭孔内肌、孖肌、股方肌肌力测定患者仰卧位,髋、膝关节伸直,下肢外旋,医者给以阻力。 7.臀中肌肌力测定患者侧卧位,下肢伸直内旋,大腿作外展动作,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肌肉收缩。 8.阔筋膜张肌肌力测定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小腿向外移动,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9.臀大肌肌力测定患者俯卧位,小腿屆曲,大腿后伸,医者给以阻力。 10.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肌力测定患者仰卧位,髋、膝关节屈曲至90°,在此位置上嘱患者屈曲膝关节,医者给以阻力,并分别触摸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半膜肌的收缩。 11.腓肠肌肌力测定患者俯卧位,膝关节伸直。嘱其踝关节跖屈,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12.比目鱼肌肌力测定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至90°,使踝关节跖屆,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肌肉的收缩。 13.胫骨前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足背伸、内翻,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14.胫骨后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足部跖屈并同时作足的内收、内旋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在足舟状骨结节的后下方可触及该肌腱。 15.趾长屈肌肌力测定患者近端趾节伸直位,嘱其屈曲2~5趾之末节,医者在其趾端跖面给以阻力。

手法外治与保健 正骨整脊大师龙层花

手法外治与保健正骨整脊大师龙层花 在手法外治方面,中国古代医术就有,推拿按摩,膏药,针灸等,手法有正骨和推拿按摩,出奇效的是正骨手法,一般是密而不传的,推拿按摩 次之,在高手里是为正骨服务的,如果单用推拿按摩手法,它的效果就差 了.只是当时舒服一会,时间稍微长了又和原来一样,古代人没有现代人 的科学知识和庞大信息量,对人自身的解释也很模糊,所以中医正骨只是 治疗疼痛病,如冯天友老师的师傅罗有名老人,就是正骨,治疗一些闪腰 岔气等骨伤病,冯天友老师又通过再学习变成了中式整脊大师,同时出现 两个人,南龙北冯(龙层花老师,冯天友老师),中国才走进了真正的整脊. 由于起步晚,手法和理论都不完善,世界上比较成熟的理论有美式整脊和 日式股关节矫正术(包括日式骨盆矫正术)的理论.在这个领域里,理论是 最重要的,有人说手法占五,理论加临床是九十五,,我看也是.做手法是 手到心到,必须有预见性,只能做好决不能做坏.就需要理论和临床经验 的支持.现在不少人不知道什么整脊,更不知道整脊理论,有好多朋友只 知道躺着进去走着出来的治疗手段,它就是整脊.,就因它的病因论准确 无误,如果遇巧了就是几秒钟就可以搞定,(一个手法解决问题),也有长 时间做的,(因为病史太长),正骨和整脊是有区别的,主要在理论上,实际 手法相通,但不系列,而重四肢,理论不系统,整脊是从生物力学和解剖学, 周围神经学为理论基础,它的病因是很准确的,而且是内因论.手法是依 据理论和临床经验去做,治疗到位.有时在症状没出来,整脊就可以轻易 解决,是未病而治的好方法,又起了保健的作用. 整脊不但治疗骨科疼痛 病,还可以治疗心-脑及其它内脏病。脱离骨科建立新的医学-----整脊 医学。 龙层花 龙层花,著名脊椎病专家、教授。主编及参编著作包括:《脊椎病因治疗学》《龙层花颈椎病防治》等。 目录 个人简介 擅长疾病 代表著作《脊椎病因治疗学》 龙枕 个人简介 龙层花,著名脊椎病专家、教授。广州医学院毕业,从医50多年,曾任广州军区总医院康复理疗科主治医师,现任中国广州脊椎相关疾病研究所副所长,香港骨伤学会终身会长,中华推拿学会、中国脊椎相关疾病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颈椎病研究会研究员,首届中华脊柱医学论坛大会名誉主席;创立有“脊椎病因学说”和“龙氏治脊正骨推拿疗法”,发明了微机控制治脊床、颈椎牵引椅、龙牌保健枕,有龙氏脊椎牵引枕等4项国家专利,获世界传统医学大会金杯奖4次,军队科技二、三、四等奖

肌力测定方法

1.手法肌力评定 ②充分暴露患者的受测试部位,近端肢体固定。 ④上肢、下肢及躯干肌群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见表1、表2、表3。 (2)基本原则: ②依据肌肉或肌群能否作对抗重力(垂直运动)运动进行判断。

③依据肌肉能否作全范围的运动进行判断。 ④如肌肉收缩不能引起关节活动时,依靠目测或触诊肌肉有无收缩进行判断。 (3)评定标准:如能完成运动并能克服充分的阻力与健侧相近,为5级肌力;能克服中等阻力为4级肌力;能对抗并仅能抵抗肢体自身重量完成动作,为3级肌力;如不能克服肢体自身重量完成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荷下完成运动,为2级肌力;如无明显运动可见,但能触到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如无可感觉到的肌肉收缩,则为0级肌力。 在手法肌力评定中,可根据检查情况使用“-”或“+”号。 常用手法肌力检查的评定标准见表4。 ①检查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患者的紧张,取得最大合作。 ②为了准确把握施加阻力的大小,应首先检查健侧同名肌。 ③保持正确的检测位置,以确保正确判断肌力的级别。防止替代动作出现错误的肌力评定。

④施加阻力时,要注意阻力的方向应尽可能与肌肉或肌群牵拉力的方向相反;施加阻力的点,应在肌肉附着处的远端部位上。 ⑤在消除重力影响方面,可采用让肌肉或肌群在水平而光滑的表面上活动;或用悬吊带将测试部位吊起悬空,随肌肉活动而同步地作水平运动。 ⑦尽可能在同一体位完成所需检查的肌力情况,以减少患者因不断变换体位带来的不便。 2.器械肌力测定 肌力达3级以上时,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检查,这种测试可取得较精确的定量数据,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分为以下3种肌力评定方法。 (1)等长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用不同的测力器测定一组肌群在等长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①握力测定:用握力计进行测试,测试时上肢在体侧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重复测定2~3次,取最大

整脊手法(新)

整脊手法(新) 整脊手法(新)即新整脊手法,又称中美整合整脊手法。该整脊手法是将中医整脊与美式整脊进行提炼整合而成的新型整脊医学治疗手法。 一、中美整合整脊手法简介 中美整合整脊手法,是取众家所长而又独立创新的一门新型整脊医学手法。在X光片分析上,由于X光是西方最早发现并应用于临床检查的,美式整脊的冈斯坦德分析方法较为科学,该分析方法目前为美国17所整脊医学院校整脊博士的必修课程,国内外一些整脊分析方法多为此方法的演化版。因此中美整合整脊手法的X光片分析采用该方法。脊柱触诊方面,中医骨科千百年来由于没有检查仪器的应用,主要靠手摸心会,摸出了经验、摸出了技巧、摸的更精准,所以触诊我们采用中医的方法。这是中美整合整脊手法在诊断技术上的中美结合。 在整脊手法方面中美整合整脊疗法,主要采用长短杠杆结合发力整复的方法,即可实现定点治疗,又达到节省体力的目的(整脊师不需要练功)。这是中美整合整脊疗法的独立创新点。但一些本身的手法在临床治疗中仍然需要,比如中医的不定点治疗可起到很好的松解作用,中段胸椎、骶椎仍需要短杠杆矫正。所以一些中医整脊的美式整脊的有效方法仍然需要保留,这是中美整合整脊疗法不排斥任何门派,吸收众家之长的兼容性。中美整合整脊手法不需要练功易于推广。中美整合整脊手法使坐位整复、卧位整复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中美整合整脊完善了整脊医学的理论体系,它可以用美式整脊医学的理论方法解释中医整脊疗法,也可以用中医整脊的学术观点诠释美式整脊技术。使世界整脊医学的理论思想得以统一,使世界整脊技术得以完备。 中美整合整脊手法又称为新美式整脊手法,其原因是因为两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中美整合整脊包括美式整脊在内,但其手法的种类、应用范围和应用疗法均超出了本色美式整脊。中美整合整脊手法的种类有200余种,其中包括美式整脊手法、中医整脊手法和自创手法。 中美整合整脊手法可以说是跨越版的美式整脊,也可以说是创新版的中医整脊。实际上中美整合整脊手法是无宗无派的新兴整脊疗法,是整脊学科的太极和截拳道。 二、中美整合整脊手法与美式整脊手法的不同 美式整脊手法主要针对的是局部脊椎偏位的矫正,所以采用的手法主要是短杠杆定点发力。中美整合整脊的治疗既包括局部脊椎偏位的矫正,又包括脊柱的整体调衡以及肌肉软组织的调整,所以中美整合整脊手法即包括短杠杆矫正手法,又包括长短杠杆结合手法以及长杠杆不定点手法。 三、中美整合整脊手法与中医整脊手法的不同 传统中医整脊手法主要采用不定点手法和简单的定点手法。 中美整合整脊手法即包括短杠杆矫正手法,又包括长短杠杆结合手法以及长杠杆不定点手法,中美整合整脊手法的种类有200余种。 相对应传统中医整脊手法来讲中美整合整脊手法更细化,针对性更强。

整脊疗法

整脊疗法 整脊疗法 ---临海小墅搜狐博客目前世界上兴起一股整脊疗法的热潮。流派众多,大体上分为八大流派,但最具有影响的是美式整脊,藏式整脊和中医整脊。奇康整脊术是融合这三大流派之优点而形成的目前非常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效果奇特。 美国脊椎矫正术作为西方的一种传统自然疗法,在理论上与中国的中医理论有相似之处。同时,在他的发展过程中,与现代医学相融合,形成了自身的独立风格。脊椎矫正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解剖学和X—线学,为脊椎的手法矫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之有效而且安全。其安全的程度,根据全美脊椎矫正协会的统计,其发生死亡和瘫痪病例的概率为四百万分之一。如今脊椎矫正术在美国的发展,颇有点像中西医的成功结合在美国的翻版。在中国,西医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人才济济。中医的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正骨、按摩方面,更有出神入化的疗效。中西医结合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脊椎矫正术的引进,既可以锦上添花,又可以博采众家之长,推动自身的不断发展。 西藏整脊,源于西藏的萨苯派密宗寺庙,其实脊椎就是中脉

的位置,喇嘛们修炼脉轮,最根本的就是打通中脉,中脉通则百脉通。中脉可以通过外力协助打通,由此衍变出一门神奇整脊术。认为:脊椎病是由于神经高度紧张造成的,通过放松精神,适当运动,手法加对抗疗法就可以治愈脊椎病。千年以来都是口口相授,秘不外传。现在奇康中心挖掘这一高超的绝技奉献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中医整脊,有几千年的历史,天人合一理论,经络穴位相结合,有丰富的文化渊源和一些比较高级的技巧手法。 脊椎是人体的支柱,也叫龙骨,它支撑人体的重量,内有脊髓,不同于其它骨骼的是它有31对脊神经,贯通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所以脊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长期姿势不佳、用力不均、旋转错位或骨质疏松等都会造成脊椎神经受压从而带来身体不适及病变。脊椎神经受压部位后果对照图脊椎骨 供应部位 神经受压后果颈1

肌力检查方法

病人取坐位,上臂外展到15°,医生在病人肘下方加以阻抗,并在冈上窝处触摸肌肉的收缩情况,测知其肌力。其功能主要是使肩外展到15°。该肌瘫痪时,臂旋后困难,且冈上窝明显凹陷,为冈上神经(来源于颈髓4?6及臂丛上干)麻痹的征象。 图11-38 冈上肌肌力检查法 2.肌力测定方法肌肉肌力检查方法是嘱被检查者依次作上下肢各关节屈伸运动,同时检查者给予适当阻力,以发现肌力是否正常、减退或瘫痪。下面列举脊髓各节段支配的主要肌肉肌力测定方法: (1)颈丛支配的主要肌肉肌力检查 1)菱形肌患者两手叉腰使肘关节向后用力,肩胛内收,检查者给予阻抗并沿脊柱缘触摸肌肉。

菱形肌肌力试验 2)冈上肌患者肩外展15°时,检查者给予阻抗,并在冈上窝处触摸收缩的肌肉。 冈上肌肌力检查法 3)冈下肌患者肘关节屈曲后再使前臂外旋,并在冈下窝处触摸此肌。

冈下肌肌力检查法 4)胸大肌上臂平举状态下强力内收,检查者给予阻抗。 争膻——— aplioid 桶九服一 I ■ 胸大肌肌力试验 5)背阔肌使上举之臂放至水平位,检查者给予阻抗,或使臂下垂向后伸并给予阻抗,触摸在肩胛下角处收缩的肌肉。

背阔肌肌力检查 6)三角肌抬臂至水平位(由15°至90。)并给予阻抗。 (1)前部〔箭头示 提胃向前1 ant ?ri&r pirt (ATF OW口懈 i (2 )中部【外侧部)(箭头示营外展) 简esdisL partCLateriL part) (arrow slewing a.b-ductin£ Lh色irih) (3 )后部(箭渎示引臂向后)pQsXwioir part (arrow showing maki ng arm bfi-dwards ) deltoideus muscle 貼]亠曲N n jectorali^ ma j or, wscle 〔 f \ T \ / \ 1 V J l, i A vx 'J \ jf I A i L v 1 forward)

SCI关键肌检查

SCI关键肌检查 所有肌肉先进行3级肌力检查,若能够完成,则进行4级或5级检查,若不能完成,则进行2级检查,若2级不能完成则进行1级或0级。 C5 肘屈 3级:病人体位:肩关节位于中立位,内收,肘关节完全伸展,前臂完全旋后,腕关节处于中立位。 检查体位:治疗师先被动活动病人肘关节,然后支持腕关节。 口令:屈曲你的肘关节,试着将手碰到你的鼻子,并保持3-5秒。 动作:病人尝试将肘关节屈曲全范围。 若3级可以完成,则进行4-5级。若不可以完成则进行2级评定 。 4-5级:体位如前,在病人屈肘过程中慢慢施加阻力,并给予口令:用力!用力!用力!口令随力度增加慢慢增加。根据阻力情况给予4级或者5级。

2级:病人体位:肩关节处于内旋并外展位,前臂放于腹部上、脐部以下。肘关节屈曲30°,肩关节可以足够屈曲以保证前臂可以在腹部充分移动。 检查体位:治疗师先被动活动病人肘关节,然后支持腕关节。 口令:屈曲你的肘关节,试着将手碰到你的鼻子。 若无活动则进行0-1级评定: 0-1级:病人体位如2级,治疗师一手支持患者前臂,一手触诊肱二头肌腱。肱肌腱可能同样被触诊到。 C6 伸腕 3级:患者体位:肩关节位于中立位,内收,肘关节完全伸展,前臂完全旋前,腕关节掌屈。

检查体位:治疗师一手支持在前臂末端。 口令:向上勾起你的手腕,并将手指向天花板抬起。 4-5级:患者体位:同3级,除了手腕完全伸展。 检查体位:治疗师抓住患者患侧前臂末端以稳定腕关节,试着在桡侧掌骨上施加向下向掌屈方向的阻力。 口令:抬起手腕,不要被我压下去。 0,1,2级:患者体位:将患者手臂放松于桌子上,肩关节位于中立位,内收,肘关节完全伸展,前臂位于中立位,腕关节完全屈曲。患者也可肩关节稍屈曲,内旋,内收,手臂置于腹部。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前,腕关节掌屈。 检查体位:治疗师一手支持患者前臂,要求患者将手腕背伸,治疗师另一手在前臂远端触诊

上肢主要肌力评定

---------------------------------------------------------------最新资料推荐------------------------------------------------------ 上肢主要肌力评定 上肢主要肌力评定衢州康复医院上肢肌力评价表 (MMT)评价者: 1、 2、 3、 0 无 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1 可触及肌肉收缩, 但无关节活动 2 消除肢体重力影响时能 活动,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 2 不能抗重力,但在消除重力影响后能做全范围运动2+ 能对抗重力,但范围小于 50% 3 能对抗 重力,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 3 能对抗重力,且能完成全范围的活动,但不能对抗任何阻力 3+ 情况与 3 级相仿,但在运动终末能对抗轻微阻力 4 能对抗的阻力与 4 级相同,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 4 能对抗阻力,且能完成全范围的活动但阻力达不到 5 级水平 4+ 活动的初、中期能对抗的阻力与 4 级相同,但在末期能对抗 5 级阻 力 5 能对抗与 5 级相同的阻力,但活动 范围在 50%~100%之间上肢主要肌肉 MMT 肌肉 1 级 检查方法与评定 2 级 3、4、5 级斜方肌菱形肌斜 方肌下部斜方肌上部、肩胛提肌前锯肌三角肌前部、 喙肱肌三角肌后部、大圆肌背阔肌三角肌中部、岗上肌 三角肌后部胸大肌岗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大圆 1 / 7

肌、胸大肌背阔肌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肱三头肌肘肌旋后肌肱二头肌坐位,臂外展放桌上,试图使肩胛骨内收时可触及肌收缩俯卧,一臂前伸内旋,试图使肩胛骨内收及下移时,可触及斜方肌下部收缩俯卧,试图耸肩时可触及斜方肌上部收缩坐位,一臂向前放桌上,上臂前伸时在肩胛骨内缘可触及肌收缩侧卧,悬起上肢,试图前屈,能触及三角肌前部有收缩侧卧,悬起上肢,试图件后伸,可触及大圆、背阔肌收缩仰卧,尝试肩外展时可触及三角肌收缩端坐,悬起上肢,试图水平后伸,在三角肌后部可触及肌肉收缩端坐,悬起上肢,试图水平前屈在腋窝前臂可触及肌肉收缩俯卧,肩外展 90,屈肘,前臂在床缘外下垂,试图肩外旋,在肩胛骨外缘可触及肌肉收缩俯卧,肩外展 90,屈肘,前臂在床缘外下垂,试图肩内旋时,在腋窝前、后壁可触及肌肉收缩坐位,肩外展,上臂放于滑板上,试图屈曲肘关节时可触及相应肌肉收缩坐位,肩外展,屈肘,上肢放滑板上,试图伸肘时可触及肱三头肌活动俯卧,肩外展,前臂在床缘外下垂,试图前臂旋后时可于前臂上端桡侧触及肌肉收缩同左,使肩胛骨主动内收时可见运动同左,可见有肩胛骨内收及下移运动同左,能主动耸肩同左,上臂前伸时可见肩胛骨活动侧卧,受检上肢放于滑板上,肩可主动屈曲向对侧侧卧,受检上肢放于滑板上,肩可主动伸展仰卧,上肢放于床面上,肩可主动外展体位同左,悬起上肢能主动水平后伸体位同左,悬起上肢能主动水平前屈体位同左,肩可主动外旋

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ICS **.*** SCM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SCM-C 0008-20 11 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规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

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三审通过) 20**-**-** 发布20**-**-** 实施

目次 前言 (2) 引言 (5) 1范围 (8) 2规范性引用文件 (8) 3术语和定义 (8) 附录A (32) 参考文献 (36)

前言 本标准为规范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而定。规定了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基本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1《中医整脊科技术古籍文献考》附录2《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 本标准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北京以宗整脊医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与起草的单位: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北京电力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New York College Of Health Professions,Toronto Acupuncture Center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韦以宗,潘东华,韦春德,王秀光,陈文治,林远方,李俊杰,赵勇,汤耿民(加拿大),宋阿丽(美国) 本标准参与起草人及审阅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中国:陈文治,陈小砖,曹向阳,李俊杰,林远方,康雄,莫文,潘东华,庞振龙,孙永章,田新宇,韦以宗, 韦春德,韦松德,王秀光,王慧敏,王松,赵勇,赵光宇,周霞,张汉卿,张鸿振,张盛强,邹培 美国:Christine Capurso,Philip Meng, william Reynolds,宋阿丽 韩国:申秉澈 日本:田中小百合 马来西亚:陈联国, 苏圣仁 新西兰:李蔷薇 加拿大:汤耿民 德国:Med Jurgen Bachmann 中华台北:江智宏 中国香港:张国仪 印度尼西亚:郭健学 本标准的起草程序遵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SCM 0001-2009《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处发布的世界中联秘发2011(20号)文件《世界中联各专业委员会专业技术标准制定实施办法》。 本标准在年月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审议通过。 本标准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发布,版权归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所有。

关于整脊疗法

关于整脊疗法 中医整脊,是运用中医原创思维研究人体脊柱系统解剖、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用手法为主的中医疗法调整气血、筋骨,使气血协调并恢复或改善脊柱力学平衡以防治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的学科。中医整脊既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又是古老的学科。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对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的认识,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脊椎法”“按脊法”的论述和“腰痛”的专篇。历代医家发明创造了用整脊手法、针灸、内外辨证用药和导引练功的诊疗方法,形成了富于中国中医特色的整脊疗法。现代的中医整脊学,是经过系统发掘整理中国传统医学整脊技术史和中国传统医学脊源性疾病史的基础上,应用中医传统医学思维,结合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科学进行了脊柱机能解剖学和运动力学、生物力学的研究,提出脊柱四维弯曲体圆运动规律、脊柱圆筒枢纽学说、脊柱轮廓平行四维平衡理论和椎曲论等科学理论,是中国整脊学的基础理论。应用以具有中国传统中医特色的脊柱运动力学的新理论为指导,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用整脊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四大无痛无创疗法,采取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和医患合作八大应策,对脊柱骨关节和椎间盘伤病并发脊髓、脊神经、椎动脉损伤以及脊源性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1. 对脊柱关节半脱位、错位、错缝和棘突偏歪的认识。 各种脊椎关节半脱位、错位、错缝和关节失紊排例不齐是我们在手法界经常听到,或经常要使用的术语、个别的学者在其著作或论文中,也介绍了这些术语,但这些术语在目前已有的医学字典中许多都无法查阅到,具体的含义和所代表的病理学变化、也没有被很清楚的解释与界定。因此,导致这些术语成为我们同行之间才能听懂或理解的“行话”,在临床实践中,很多整脊医生凭借自己的触诊或触摸来判断患椎位置。根据自己触诊的感觉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经验,得出患椎现的病理情况。如:“错位”、“错缝”、“半脱位”等。或以此作为诊断,而这些术语常常给人一种骨关节解剖位置发生了改变。必需整复来治疗,这样就为整脊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而临床最常用的就是触摸患者的棘突横突或小关节突来判断患者棘突的偏歪,或椎体的旋转及方向,而后整脊师就可以使用整脊手法来矫正或治疗,这些所谓的“错位”、“半脱位”和“错缝”。许多整脊师对棘突或横突触诊的实质并不了解,只是简单机械的理解棘突或横突触诊的方法和方式,没有很好的结合具体的疾病的病理学改变和局部解剖学知识来加以判断分析,对生理性棘突偏歪,病理性棘突偏歪,代偿性棘突偏歪缺乏鉴别诊断的能力。虽然,棘突偏歪是诊断脊柱相关疾病的要点之一。但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棘突偏歪都必定有临床意义,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X线综合分析才能作出诊断。 下面将三种棘突偏歪做以鉴别比较: (1)生理性棘突偏歪:这是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棘突受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其骨性结构偏离中轴或移向一侧,或棘突分叉状,一边长一边短,触摸时往往只摸到长的一侧 相邻棘突的间距一宽一窄或棘突后凸或前凹,棘突旁软组织有明显肌肉紧张和压痛,且随着椎体的移位出现相应的神经或血管受刺激压迫的症状,运动功能受限,且棘突旁压痛越显著,临床意义越大。这种棘突偏歪,是脊源性疾病的诊断和整脊复位的依据。

徒手肌力检查

徒手肌力检查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肌力分级 目前,国际上普遍应用的Lovett方法,将肌力检查结果分为6级(0-5级)。此外,还有一种补充分级法,即肌力虽然达到某一级,但活动范围达不到全范围,则在该级符号右上角加“-”;如果在运动末期表现出超出该级的抗阻力或重力能力,则在该级符号右上角加“+” 徒手肌力检查的详细分级 级别标准相当于正常肌力% 0 无肌肉收缩0 1 有肌肉收缩,无关节活动 5 2-消除重力后完成大部分范围活动10 2 消除重力后完成全范围活动20 2+抗重力,完成小范围活动30 3- 抗重力,完成大部分范围活动40 3 抗重力,完成全范围活动50 3+抗重力,完成全范围活动,运动末期能抗较小阻力60 4-抗部分阻力,完成大部分范围活动70 4 抗部分阻力,完成大部分范围活动80 4+抗充分阻力,完成小范围活动90 5-抗充分阻力,完成大部分范围活动95 5 抗充分阻力,完成全范围活动100 主要肌肉的肌力检查 肩胛骨上提(耸肩):斜方肌肩胛提肌

肩关节前屈:三角肌喙肱肌 3级不施加阻力,上肢抬举至90° 2级不施加阻力,上肢抬举小于90° 肩关节后伸:大圆肌背阔肌 3级俯卧位,不施加阻力,后伸上肢达到最 大范围 2级俯卧位,不施加阻力,后身上肢不能达 最大范围 肩关节外展:三角肌中部冈上肌 3级不施加阻力,上肢外展至90° 2级不施加阻力,上肢外展小于90° 肩关节外旋:冈下肌小圆肌 3级不施加阻力,外旋至90° 2级能完 成动作 1级触摸小圆肌有无收缩 肩关节内旋:肩胛下肌 3级不施加阻力,内旋至90° 2级能完成动作 肘关节屈曲:肱二头肌肱肌肱 桡肌 3级不施加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

整脊疗法汇总

整脊疗法汇总 一、坐式整脊疗法 整脊疗法按患者的身体位置区分,可分为坐位整脊疗法和卧位整脊疗法两种。坐位整脊疗法投资少、占地小、操作方便,目前已广泛的被中医整脊师所采用。 坐位整脊疗法中,患者坐于矮凳或专用整脊椅上,整脊师站立于患者背后(颈椎及上段胸椎),或坐于患者背后(中下段胸椎及腰椎)进行整复。 目前国内较为著名的坐位整脊疗法有新医正骨疗法、贵康整脊疗法、通督正脊疗法等。 中下段胸椎及腰椎的整复最好在专业整脊椅下进行。专业的整脊椅带机械臂、机械手,可以锁定下肢固定骨盆。专业的整脊椅后座位(整脊师座位),可以前后滑移、上下升降并锁定,更便于胸椎、腰椎的定点旋转复位和胸椎向上端提手法的实施。 坐位整脊疗法的缺点是:腰5整复比较困难,骶椎及骨盆整复为盲区。二、卧位整脊疗法 整脊疗法按患者的身体位置区分,可分为卧位整脊疗法和坐位整脊疗法两种。卧位整脊疗法是在患者俯卧位或仰卧位状态下进行的。卧位状态下失去了脊柱轴向的压力患者较为放松,因而卧位整脊的整复效果是比较好的。 卧位整脊疗法分为卧位手法整复疗法、整脊枪脊柱活化整脊疗法和专业整脊床顿压滑落整复疗法。 卧位手法整复疗法是通过手法,对脊椎产生的压力或扭矩纠正患者脊椎的偏位。这种整复方法最好在专用的普通整脊床上进行。患者的手臂放在床下的臂板上,床体较短使患者的脚置于床面之外,使脊柱更加放松。床体较窄、高度较低,更便于整脊师发力。 整脊枪脊柱活化整脊疗法(AMCT、HAT等),是用整脊枪(电动或手动)活化脊椎,以重新唤起患者的自身调整功能,属于脊柱微调疗法,适用于年龄较大的患者。 专业整脊床顿压滑落整复疗法,是利用专业顿压整脊床上的顿压滑落装置进行脊椎矫正的整脊疗法。该疗法由于借助了专业设备的顿压滑落功能,因而降低

解密整脊手法的绝密手法

解密整脊手法的绝密手法

颈腰椎病定位歌: 一三七颈难前后,二五六椎侧弯难。 唯有颈二旋转难,颈椎有病垂先变, 腰一有病前弯难,腰二病难左右弯。 腰三左右难转动,腰五不敢往后弯 前后左右都难动。必是腰四病无疑。 第一步:检查偏歪错位的椎休。首先确定第四腰椎的位置,两骨盆连线的中点即为第四腰椎。向下则为五腰椎,向上逆推则可知三、二、一椎。 先熟悉脊椎定位歌:颈七腰五胸十二,肩胛胸七盆骨四。大椎颈七向上推,逆推方便定病位。所谓逆推:是由下向上推按。经多年经验本法对脊椎偏歪,增生比向下推按更容易,更方便定位。 检查方法: 1、用拇、食二指分开由下向上推按,仔细体会有无硬结,条索状或压痛点等异常情况。 2、望诊法:正常的脊椎若无病变则脊椎颜色无异常,当脊椎偏歪或错位日久则在相应的椎体附近出现:青紫,红等色或点状,片状的色素沉着,斑生在哪一椎为那一椎有病变,对应的脏腑也有病变。 3、看突起:哪一段椎体在人站立时向后突起则该脊椎必有问题。突起一般不是单一,而是几全椎体“排状突起”胸椎上段突起为肺心病无误。中段突起则为肝胃胆病。当然凹陷也为病变。记住:过

下,一起用力。本法适用于凹陷或前凸。 向后突者:用双手交叉按压法,按在病人病椎,叫一助手拉病人双腿向后拉。两人同时用力,即可复位。要点:后拉,下压必须同步。 第五步协同疗法(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本法的理论。即:人是一个整体,一个人不论是胸椎,颈椎,腰椎。那一个椎体有病变,必将影响其它的椎体,如果只在其病变椎体复位,而没有在其“协同病椎”复位的话,那么这个病只治好一半,完全有复发的可能。 腰一对颈五,腰二对颈四。腰三对颈三,腰四对颈二,腰五对颈一即:腰一错位日久则颈五必有错位。在腰椎复位的同时必需复位颈五 椎才是完整复位手法。望各弟子记住了。 记得自己几年前刚刚学习手法时,同学“密授”一颈椎手法,如获至宝。后来机缘成熟,反复学习钻研各家各派手法,虽不能尽得其真传,亦往往有所得。不经意发现了很多很好的手法,如颈椎滑脱手法,环椎手法,骶髂关节前错位手法等等。虽有漏洞,但往往对临床有良效。从迷茫走向成熟,用了几年的心路。很多手法虽都是在学习其他各派手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往往都是灵感乍现的结果。偶然中有必然的因素。一个好的手法的建立,简直需要一个太多的时间过程。但学习的时候,也许几分钟就学会了。所以手法的学习并不难,关键是老师肯不肯教给你的问题。本篇所收集的手法,都是本人常用

肌力及肌张力的评定

肌力及肌张力的评定 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 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3种标准:Lovett分级、M.R.C.分级、Kendall 百分比 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 一、肌力检查与评价 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 1、肌力检查的方法及评定: 手法检查与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六级标准衡量。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 1、检查方法 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 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 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 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 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2)下肢肌力: 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 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 2、评定标准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Ⅰ级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Ⅱ级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四肢肌力及肌张力的检查

四肢肌力及肌张力的检查 肌力及肌张力的评定 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 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3种标准:Lovett分级、M.R.C.分级、Kendall 百分比 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 一、肌力检查与评价 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 1、肌力检查的方法及评定: 手法检查与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六级标准衡量。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 1、检查方法 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 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

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 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 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 (2)下肢肌力: 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 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 2、评定标准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Ⅰ级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Ⅱ级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Ⅳ级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 Ⅴ级肌力正常 二、肌张力检查与评价 1、定义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

8肌力检查 特殊检查

三肌力检查 肌力检查在推拿中主要检查肌张力和肌力。 肌张力是指在静止状态时肌肉所保持的一定程度的紧张度。检查时嘱患者放松检查部位,医者用手轻捏所检查肌肉以体验其硬度。肌张力减低时,肌肉松软;肌张力增高时,肌肉紧张。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的力量,在临床上分为以下六级。 0级:肌肉无收缩 1级:肌肉有微弱收缩,但无能移动关节。 2级:肌肉收缩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时抗地球吸引力。 3级:能对抗地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对抗阻力。 4级: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 5级:能抵抗较大强度的阻力移动肢体。 肌力检查时一般以嘱患者作抗阻力的运动,来大致判断肌力的强弱,如检查肱二头肌肌力时,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前方,以一手握住患者腕关节,嘱患者作屈肘运动,医者施以对抗力量,观察肱二头肌肌力的强弱。 四特殊功能检查 1颈椎分离试验:颈椎病变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侧方,一手托住患者颏下,另一手托住枕部,然后逐渐向上牵引头部。 阳性体征:患者感到颈部和上肢的疼痛减轻。 2椎间孔挤压试验:颈椎有病变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后方,双手手指互相嵌夹相扣,以手掌面下置于患者头顶,两前臂掌侧夹于患者头两侧保护,向各个不同的方向挤压。 阳性体征:当挤压时,颈部或上肢出现疼痛加重。 3叩顶试验:颈椎有病变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站立于其后方,以一手掌面置于患者头顶,另一手握拳轻叩垫手掌背。 阳性特征,叩出时患者颈部或上肢部出现疼痛或麻木。 4屏气收腹试验:颈椎病变 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屏住呼吸,收缩腹部肌肉以增加腹压。 阳性体征:患者颈部出现疼痛。 5吞咽试验:颈椎前血肿、咽后壁脓仲、颈椎折移动、颈椎脱位、颈椎肿瘤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一侧,嘱患者作吞咽动作。 阳性体征:出现吞咽困难或疼痛。 6吸气转头试验:颈肋或前、中斜角肌挛缩等病变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后方,以一手握住其腕部用手指摸到患者的桡动脉,同时将其上肢外展、后伸并外旋。然后嘱患者深吸气并把头部下颏转向被检查的一侧, 阳性体征:医者感到患者的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 7臂从神经牵拉试验:颈椎综合征患者臂丛神经受压 检查方法:患者坐位,头微屈。医者立于患者被检查侧头部,推头部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

整脊100问

整脊100问-- 整脊圣手的整脊理论操作精华 本贴收到12朵鲜花1、问:什么是整脊医学 答:整脊医学,流行欧美。它的鼻祖,是美国的帕马医师(D.D.Patmer)。他在1895年,根据人体脊椎骨和神经系统的原理,悟出一种与我国古老的“推拿术”和“跌打损伤”相若的整脊疗法。其法是根据人体脊椎偏移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坐、卧姿,通过各种手法的运用,在数分钟内能达成止痛和治疗效果。也就是利用自然痊愈的方法,矫正脊椎,使神经不再受到侵犯,而恢复原有功能,是用最温和最有效的方法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2、问:骨盆移位能引起哪些疾病? 答:由骨盆移位所致的病症,其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日本学者研究认为。 (1)右侧骨盆移位型(右髋关节紧张型) 表现为副交感神经紧张,肝脏、胃肠功能低下,消瘦,腹泻,患妇科疾病等. (2)左侧骨盆移位型(左髋关节紧张型) 表现为交感神经紧张,心脏、肺功能低下,肥胖,便秘,易患感冒等。 (3)混合型(右侧骨盆移位伴左或右髋关节紧张,左侧骨盆移位伴右或左髋关节紧张) 表现为偏食,体重变化大,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并伴有前两型的全身症状。 3、问:骨盆移位是何时发生的? 答:99%的骨盆移位是先天性的,是胎儿通过患有骨盆移位的母亲的产道时造成的.当然后天的原因如负荷过重\女性怀孕\高处坠地\冲撞及地心引力等的作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问:儿童脊椎异常普遍吗? 答:根据国内专家对某市五所小学共两千余名学生的脊椎健康普查中发现脊椎异常比例高达49%至68.8%,其中15%以上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脊椎侧弯,严重者侧弯达到450,状况堪忧。引起儿童脊椎异常的原因有很多种,首先从婴儿的出生来看,较典型的接生方法是,一旦头部出现后,医生将头部转900,然后在身体的配合下缓缓而持续的将婴儿的身体拉出,其拉力可以达到55公斤,因此对婴儿脊椎(颈部为主)的损伤就时有发生。在儿童的发育过程中,由于不当的

上肢主要肌力评定教程文件

上肢主要肌力评定

衢州康复医院 上肢肌力评价表(MMT) 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病案号 注:MP=跖趾关节,PIP=近节趾间关节,DIP=末节趾间关节,IP=趾间关节 评价者:1、 2、 3、 MRC分级法 分级评定标准 0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1 可触及肌肉收缩,但无关节活动

2–消除肢体重力影响时能活动,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 2 不能抗重力,但在消除重力影响后能做全范围运动 2+ 能对抗重力,但范围小于50% 3–能对抗重力,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 3 能对抗重力,且能完成全范围的活动,但不能对抗任何阻力 3+ 情况与3级相仿,但在运动终末能对抗轻微阻力 4–能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 4 能对抗阻力,且能完成全范围的活动但阻力达不到5级水平 4+ 活动的初、中期能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但在末期能对抗5级阻力 5–能对抗与5级相同的阻力,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 5 能对抗与正常相应肌肉相同的阻力,且能做全范围活 上肢主要肌肉MMT 检查方法与评定 肌肉1级2级3、4、5级 斜方肌菱形肌坐位,臂外展放桌上,试图使肩胛 骨 内收时可触及肌收缩 同左,使肩胛骨主 动内 收时可见运动 俯卧,两臂稍抬起,使肩胛骨 内收,阻力为将肩胛骨向外 推 斜方肌下部俯卧,一臂前伸内旋,试图使肩胛 骨 内收及下移时,可触及斜方肌下部 收缩 同左,可见有肩胛 骨内 收及下移运动 同左,肩胛骨内收及下移,阻 力为将肩胛骨上角向上外推 斜方肌上部、肩胛提肌俯卧,试图耸肩时可触及斜方肌上 部 收缩 同左,能主动耸肩坐位,两臂垂于体侧,耸肩, 向下压的阻力加于肩锁关节上 方,能抗阻力为5、4级,不抗 阻力为3级 前锯肌坐位,一臂向前放桌上,上臂前伸 时 在肩胛骨内缘可触及肌收缩同左,上臂前伸时 可见 肩胛骨活动 坐位,上臂前平举屈肘,上臂 向前移动,肘不伸,向后推的 阻力加于肘部 三角肌前部、喙肱肌侧卧,悬起上肢,试图前屈,能触 及 三角肌前部有收缩 侧卧,受检上肢放 于滑 板上,肩可主动屈 曲 坐位,肩内旋,屈肘,掌心向 下,肩屈曲,阻力加于上臂远 端 三角肌后侧卧,悬起上肢,试图件后伸,可向对侧侧卧,受检俯卧,肩伸展30~40,阻力

中医正骨手法上课讲义

中医正骨手法

精品文档 非常实用的中医正骨手法有八种: 1、摸法:用摸法作初步的诊断,以手触病患者的伤处,这是最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判断出是骨折、骨碎、裂纹或是脱臼和有无并发症,然后再根据伤情进行治疗。自从正骨科采用X光摄影以后,以断定病伤上更稳妥确切了,用X光和摸法的判断互相印证,给予正骨科的帮助很大。 2、接法:使已经折断骨合拢起来,整复如初。骨的跌伤错落形象不同,有断离分开的,有折断后缩下去的,有粉碎凌乱的,更有断离突起的。这时就要根据病状,实用独特手法逐渐把新断折骨接合,使下陷部突出,突出部平下来,粉碎骨部慢慢完整。 3、端法:用手把握着应端的病位,斟酌用力,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使脱臼的关节不偏不倚地复回原位。 4、提法:将陷下去的骨提起,使恢复正常。如遇到扭腰岔气,或肋骨凹陷的病症都用提法。 5、按摩法:如果软组织受伤,局部麻木,血行迟滞,气血不通,机能障碍等病,用手往下压慢慢按摩,使瘀闭阻塞气血部位畅通,消失臃肿,更可以帮助循环。 6、推拿法:“推”是用推使病肢复原,“拿”是用手掐定患处使缓缓复位,如果伤已痊愈但仍觉得气血不通,机能障碍或关节错落等,就用推拿法。 上面所叙述的八个正骨科手法,我揣想也许根据学习《医宗金鉴》正骨心法渐渐体会出来。让我把正骨心法节录一段出来,看看它是怎样谆谆告诫地强调手法: “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乃复于旧也。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知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一骨体皆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况所伤之处多有关性命者。如七窍上通脑髓,鬲近心君,四末受伤痛苦入心,即或其入心者人元气素壮,败血易于流散,可以过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乱施;若元气素弱,一旦被伤势已准支,设手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