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13亿多人口,其中农民达9亿多。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滞后,农产品商品率低下,产供销体系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够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严

重束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新农村建设开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战略土地流转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合理

目录

引言 (5)

1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5)

1.1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6)

1.2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6)

1.3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6)

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6)

2.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6)

2.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7)

3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7)

4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8)

4.1农产品品质差 (9)

4.2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大。 (9)

4.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10)

4.4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11)

4.5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13)

4.6劳动力过剩,农民综合素质低 (14)

5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15)

5.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15)

5.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16)

5.3大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19)

5.4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解决发展农村经济所需要的人才 (19)

5.5搞好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19)

5.6 有效转变政府职能 (20)

5.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20)

6结束语 (21)

参考文献 (22)

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能够正确认识当前农村

经济发展形势,并据此确定其发展方向及任务,是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大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农村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损坏。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把新农村建设的进行落到实处,是解决我们经济发展,中国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只有拥有了充足的粮食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谋求自己的繁荣和强大。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社会背景下,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各种正确合理科学的发展计划、目标、方法,以及运用于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具体实施的手段和方法。

1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1.1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

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1.2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1.3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2.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的客观存在要求农村应该拥有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依据农村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豫西南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结构在优化调整中日趋合理;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薄弱、农民观念转变不够、经济效益低下、政府财政扶持不够等原因,在很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缺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尤为缓慢,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仍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此,我们必须着力转变思想观念,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正确扶持引导,不断地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选择了家乡所在的豫西南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豫西南农村经济的发展正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豫西南的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1、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农用汽车均有所增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6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0.1%,盐碱地治理面积约占盐碱地耕地总面积的84.9%。农田防护林带大幅增加,林木覆盖率达到19.83%。农业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观。 2、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主要农、畜、林产品产量逐年增长:粮食平均年增长3.3%,棉花平均年增长6.1%,油料平均年增长13.6%,烟叶平均年增长0.2%,水果平均年增长9.9%,牲畜平均年增长5.2%,生猪平均年增长3.5%,山绵羊年平均年增长4.9%,猪、牛、羊肉平均年增长11.7%。 3.农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中趋向优化和合理 农业结构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已不是单一的种植业。1990~2008年种植业增长了33倍,而林业产值增长了142倍,牧业产值增长了124倍,渔业产值增长了147倍,种植业产值比重下降,而牧业比重则同步上升。经过多年农业结构调整,过去“农村—农业—种植”的旧貌有了大的改变。 4、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趋向多元化,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人数在增加,素质 在提高。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困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得归功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处在转变之中,正从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美国、日本的经验相比,吸引巨额国际资本流入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而汇率问题则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难题。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美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前,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表现为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外,资本的增长则主要来自国内,而现在,资本的增长更加依赖于外国资本和台湾资本,而需求增长则依赖于本地资源。印证这种变化趋势的是,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气势似乎盖过了珠江三角洲,上海与香港的金融中心之争也是咄咄逼人,如果说香港、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体系,那么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体系在地缘和传统上则较多是以内向(国内市场)为主要特征,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更多的选择上海的原因。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最终要超过国外市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颠倒过来。 翻开世界经济历史地图就会发现,经济大国的近代工业均发轫于沿海,但成功的大国经济很快就转向内地工业资源密集区,至少美国的经济历程是如此。美国经济沿着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而法国、西班牙、荷兰、汉萨同盟则在相反道路上衰弱了。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生产力和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但美国人并没有长期沉浸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政策,而是调头西进,走“内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世纪早期,运输业和通信业的新技术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美国通过其东部沿海的城市纽约和波士顿的金融中心从英国输入资本,运用这些资本在纽约、宾夕法尼亚和俄亥俄等州建立了炼钢和采煤等新兴工业。这些产品运往内陆,供应芝加哥等新兴城市和西海岸的城市。这些新城市则在美国的腹地开发出新的农业产地以供应世界市场。而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各国等周边国家向美国提供原材料和某些特定的制成品以满足美国工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从企业债券到股票融资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标志着19世纪末华尔街资本证券市场的成熟,这为20世纪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提供了金融平台,那些20世纪的大公司和跨国公司就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结果,半个世纪以后,整个西部地区就为美利坚的民族生产力所充溢,为美国迅速跨入世界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20世纪初,当美国的民族生产力已足以称霸世界时,才打出“世界主义”和“门户开放”的旗帜。 这个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如“西部开发”和“启动内需”仍有借鉴意义。只是,这个经验对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经济所具有的挑战意味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在成长中具有时序关系的阶段和过程将被压缩在一个较短时期来完成。 二、作为反例的日本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经济奇迹被归结为这样一种基本发展模式:在日本式经济中,政府为了达到它的(贸易立国、出口导向)目标,在市场中同时嵌入了激励和抑制因素。在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后,日本实行的国家指导而私人所有的经济体制是日本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生产高效的经济体的主要因素。南韩和台湾学习了它的主要原则和机构,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日本对美国的持续贸易顺差,即美国对日本的持续贸易逆差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时,对日本经济成功的主流解释是它享有特别优惠的汇率,这一汇率是美国在战后占领期间为了帮助日本经济复苏而确立的,名义上1美元可兑换360日元。1971年,尼克松总统结束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迫使日元升值,削弱日货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优势。15年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规模有两个德国那么大,在汽车、钢铁、电子产品、机器人、半导体、液晶显示器和其他工业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美国人更是惊呼日本的“威胁”。像尼克松一样,里根政府又寻求利用汇率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赵子龙12)

岢岚县与神池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本文在对汾西县与蒲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分析,运用相关经济系数对比法,对岢岚县和神池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分层比较,剖析两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建议。一、岢岚县和神池县基本概况 (一)两县简介 1、岢岚县 岢岚县位于忻州地区西南部, 南与吕梁地区为邻,地处晋西北黄 土高原中部,管涔山西北麓,北依 五寨、河曲,南靠兴县、岚县,东 邻宁武、静乐,西与保德相连。面 积19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71.2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 23.9%。全县辖2镇10乡204个行 政村,8.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 口68066人,非农业人口14980人是全市的版图大县、人口小县、畜牧大县。

岢岚县是山西省忻州地区辖县。岢岚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山地以岢岚山主峰荷叶坪为最高,海拔2783米,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西南部为烧炭山,山上牧草繁茂,宜于放牧。西与西北部为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中部沿岚漪河两岸形成带状平川区。全县山地为1140平方公里,丘陵为799平方公里,平原为45平方公里。 岢岚地域辽阔,交通便利,矿藏丰富。全县人均土地11.2亩,在全国2000多个县份中首屈一指;境内三大流域水量丰富,是晋西北少有的富水县。 岢岚交通便捷,公路铁路均通过本县,乘坐铁路客运可达太原,大同,忻州,原平等县市。209国道贯穿本县,路况较好。此外,已建好的忻保高速公路途径岢岚,按计划将在岢岚设3个出口,到时,岢岚的交通将更加便捷,到太原的时间可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209国道途经县境47公里,干线公路店临线纵贯南北55公里。宁(武)岢(岚)铁路由北入境直通县城, 计有31公里。晋西北循环公路横 贯东西82公里。各乡镇均能通行 汽车。 2、神池县 神池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 踞管涔山北麓,地跨东经111° —112°18′,北纬38°56′—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与思考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这个基础性产业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中,然而,农村经济结构中的不合理之处也随之显露出来,这也成为影响我国农民收入,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对策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成为了增强农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首要任务,本文将从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现状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1.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近几年来,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突出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 1.1.1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认识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大为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 1.1.2农业内部开始打破了传统粮棉型、数量型为主的单一结构、多元化、效益型结构日趋合理种养模式不断优化。 1.1.3区域特色逐步形成。 1.1.4农村经济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农村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1.2结构调整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1.2.1农业结构层次偏低。主要是结构不优、特色不足、新的增长点不多的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种植业内部传统粮棉型种植面积偏高、优势特色的经济作物不多。大农业内部,林牧渔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主导性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偏低。

1.2.2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初加工多,精加工少,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低。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许多隐患,与国际标准差距很大。 1.2.3目前农业整体对外开放水平还比较低,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水平更低,外向型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发挥不够。 1.2.4农产品市场发育和营销网络不健全,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同时,农村目前尚未构筑起及时、准确、快捷、高效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行。 1.2.5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意识差,制约了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这也是结构调整成效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1.2.6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八五”期间年均增幅为18%,“九五”期间降到10%近几年来仅5%左右,而且县、市、区、乡镇村之间很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经济综合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缓慢是重要因素。 2.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2.1把握基本原则,突出发展重点一要坚持市场导向避免调整的盲目性。 二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为先,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三要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四要在认真规划、科学布局的基础上,确立主导产业和产品。五要切实尊重农民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根据目前农业结构状况,在调整重点的基础上,种植业,应由目前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发展。粮食生产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发展饲料作物,扩大反季节种植、设施化栽培、无公害栽培和立体栽培面积。林果业重点加强用材林和经济林建设,大力发展名特优新水果和加工专用果,积极培植苗木花卉、中

2013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

2013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

2013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 目录 一、县域电子商务的战略价值 (7) 二、全国各省市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 (9) 三、全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分为六个梯队 (13) 四、"电子商务百佳县"榜单出炉 (15) 五、县域撑起浙江电子商务半边天 (18) 六、产趣群为县域电子商务奠定坚实基础 (20) 七、县域网购消费増速比城市快13.6个百分点 (24) 八问题与展望 (25) 附录1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方;、去说明 (26) 附录2 :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 (29) 附录3 :县域电子商务微案例 (32) 报告作者 (34) 致谢....................................................... 34 图表目录 图表1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指标构成 (9) 图表2全国各省市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 (10) 图表3全国各省市县域网商指数 (11) 2 All Research 阿里研究中心

2013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 3 Ali Research 阿里研究中心 图表4全国各省市县域网购指数 ....................................... 12 图表5全国县域电子商务六个梯队 ...................................... 13 图表6第一二梯队各项排名 ........................................... 14 图表7全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六个梯队地理分布 ........................... 14 图表8浙江各城市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 ................................ 19 图表9 "电子商务百佳县"特色产业集群举例 (20) > f _1_ 刖言 2010年,阿里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启动"网商发展指 数"研究,并在2010年至2012年间先后发布多份年度、季度网商发展指数报 告,对全国网商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最近四年,中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13年中国电子商 务交易额达到10.67万亿元1 ,进入"十万亿时代”。与之相应的,各界对"电子 商务"的认识不断扩展和深化,先后经历了 "工具' "渠道' "基础设施"等阶 段,并逐步进入"电子商务经济体"新阶段2 。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及时、客观地记录和评价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阿里 研究中心基于近年在网商、网络零售、电子商务服务、电子商务经济体等方面的 研究,广泛征询专家建议,构建形成"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1 工业与信息化部,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整体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元, https://www.doczj.com/doc/aa10306524.html,/jrzg/2014-01/11/content_2564458.htm 2 阿里研究中心,《增长极:从新兴市场国家到互联网经济体》,2013年4月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浅析

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浅析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根植在国人的骨子里,面对日益发展的快速社会,对农业发展提出了全新的需求,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中国社会对于农业经济的期望,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必定要加大改革,加大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的结果。 标签: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身为农村管理实际上的执行者,农村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时无法跟上时代潮流,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没有新意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并且由于管理人员个人能力不足,导致信息来源单一信息不畅,对于新政策、新法规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并且没有引起管理者足够的重视,最终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进程,无法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农村发展经济体系。 1.2农村经济管理与农业发展发展脱节 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农业经济管理难以对农业经济发展给予整体上的战略性指导,主要是因为我国还未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联系的配套关系和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在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与之严重脱节,这在当前情况下,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指导管理作用,也让农业经济发展难以进一步更上一层楼。 1.3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不高 但从管理技术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管理技术陈旧老化,与当前社会的现代化信息化趋势背道而驰,没有利用到当前的时代红利,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高,导致前进幅度小,农业经济管理效果微弱与预想结果相差甚远。 1.4小农经济理念固化 自古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大多都是分散化的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作物大多用于自给自足,很少用于商业交换,难以形成产业化农业格局,小农经济可以满足农民群众对于食物的基本需求,但是难以帮助农村经济真正的发展与腾飞,因此,相关单位应该用现代化的农业理念来代替小农经济的农业结构,让我国农业向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2创新农业的发展

百强县发展报告

百强县发展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2016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发展报告 摘要:工业强县(市)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有助于培育充满活力、特色化、专业化的县域经济,提升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和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及其他相关司局的指导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百强县(市)课题组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县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托制造强国产业基础大数据平台,不断丰富数据来源,创新评价方法,对2016年各县(市)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形成如下研究报告,供决策参考。

根据县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附件1),课题组得出2016年我国工业百强县(市)竞争力指数和基础条件、运行绩效、发展活力指数及排名变化情况(见附件2)。2016年工业百强县(市)分布于18个省份,其中,山东22个,江苏20个,浙江13个,河南9个,福建7个,辽宁、内蒙古各5个,河北、湖南各4个,湖北、陕西各2个,广东、安徽、山西、江西、宁夏、贵州、新疆各1个(图1)。 图1 2016年工业百强县(市)分布图 一、纵向比较 (一)东部及资源型县(市)上升较快,辽宁下降幅度较大 2016年排名上升的县(市)有57个,上升较快超过15位次的有21个,主要为东部及中西部资源型县(市)。从具体指标来看,东部县(市)上升较快的主因在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创新指标较好,资源型县(市)上升较快的主因在于城镇化率、利润率及人均GDP、人均工业增加值指标占优。2016年排名下降的有28个,下降超过15位次的有12个,主要为东部及东北县(市)。从具体指标来看,下降较快主因在于工业增速、利润率及创新指标较差,尤其是辽宁各县(市)问题突出导致排名降幅较大,平均下降超过30位。此外,昆山、江阴及晋江等六地排名保持不变。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国50 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80 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寻找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 也是促使产业经济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之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思路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思路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一、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 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经济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 国经济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一年。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十二五”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途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十分困难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等诸多挑战,国家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1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时期前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均增产2.3%,是“八五”时期以来增产最快的时期:棉花生产再上一个台阶,年均产量达726.2万吨,比“十五”时期增加33.8%;油料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8年扭转前两年生产下滑的趋势,2009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糖料生产实现较快发展,年均增产6.6%,一举打破了“十五”时期徘徊的局面;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生产集中度和优质品率稳步提高,畜牧和水产品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继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步优化。 2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均新增1369千公顷,比“十五”时期年均新增量提高20%以上。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6.8亿人,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2.7%,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国沼气用户达3600多万户,比“十五”时期末增加一倍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9%,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比“十五”时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 3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全国“两基”入口覆盖率接近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扭转了“十五”时期下滑的局面;2009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口达8.3亿人,补偿支出使7.6亿人次受益,分别是“十五”时期末的4.7倍和6.2倍;2009年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759.3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赢得了主动,也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1 坚持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是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中央连续下发了7个“一号文件”,研究制定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分别就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等重大问题做出部署和安排,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2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是党和政府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决策。“十一五”期间,在统筹

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

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相应的不确定性也逐渐增多,资源供给日渐紧张,市场约束也越来越强,因而农村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并不甚乐观,有着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加强和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扩大国内需求等方面。面对挑战,我们要迎难而上,敢于探索和创新。随着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其中的变数和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影响,并且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由潜在影响逐步显现,也会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因此要重视创新农业的发展,需要解决如下几方面问题。 1、保证农产品供给,重视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需要提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坚持重视农产品供给问题,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实现了连续的农业生产丰收,这也为我国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逐步放开二胎政策,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民对于种粮效益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种粮效益时刻影响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不能仅仅看到粮食生产的产量问题,若过于重视某一特定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供给问题,由于市场经济的特点,势必会导

致该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出现失衡,从而导致农产品生产的过剩或不足,从而影响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重视粮食安全,同时应当重视对于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平衡问题,将供求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通过供求关系达到调节产品价格的目标,防止政府对于产品价格的过度干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农民收益的稳步提高。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对于农产品生产结构的调整,例如,在某一农产品实现连续丰收后,众多农民出现了增产却不增收的情况,在此种情况下,农产品供给结构也会出现一定的失衡状态。因此,要改变对于增产的错误认识,积极调整供给结构,并且政府要重视农业信息以及市场信息的交流分享,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跟随市场导向,及时调整生产策略,从而保证供给结构的平衡。 2、重视政府调控作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尽管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为主体,政府不能对市场的发展进行过度的干预,但同时不能忽视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将市场自我调整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合理健康发展,实现创新。一方面,要加强政府补贴,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极为重视对于农业的支持和补贴工作,我国经济发展和政府调控的最终目标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政府补贴相关法规较为完善,而相对落后地区的对于农民的补贴重视程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创新农业补贴相关思路,加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生活。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二、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突出,要积极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备几个主要特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调节基础上的宏观调控;坚持开发国内资源基础上利用外资的模式;坚持渐进式的改革开放道路;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稳定促发展、和平促发展的根本方针。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点 现存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书本上找不到,只能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 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国人民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确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加进了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 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共同接受的向导,这是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必备的首位要素。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设计了三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认为到2000年,中国GDP比1980年翻两番后,也只是初步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根据中国2000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事实,把中国从2000年到2020年的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当前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新情况,在发展目标中加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生动运用和创新。 对于一个后进的国家,找准自己的现实方位,科学地确立本国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十分重要。日、韩两国五、六十年代因发展目标选择恰当而受益,有的拉美、非洲国家近十至二十年因发展目标选择不当而受损。幸运的是,中国确立了2l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并正确规定了2000年、2020年的阶段目标,今天还加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不仅是国家领导层的理念和战略,而且为广大人民普遍认同。从本质上说,它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目标,是人民在每个阶段均能真实感受到的可望可及的符合实际的目标。 二、逐步明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向,这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发展体制 传统的资本主义实行的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我国经历了艰难的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确定为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与英、美、日、韩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及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这种体制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别是:它虽然保留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多样化了,更重要的是,它允许私营经济、外国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的共同发展。这种体制在保存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基础上充分利用了人类创造的市场经济这个一般的体制成就。这种体制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分散生产、小生产在农业和农村还占统治地位。城市的手工业生产、旧式工商业仍占很大比重,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改造和提升这些产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二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仍处于经济不发达的边缘地位,贫困落后,边缘化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根本特征,在此条件下,不借助于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与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取得紧密联系,难以获得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的物质成果;三是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抛弃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公有制为主体及按劳分配,以及借助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参与经济剩余的再分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