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环办[2011]22号文附件)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15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一)评价指标1.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 项指标。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1.周、旬、月评价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一般应采用2 次以上(含2 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
全国地表水不按水期进行评价。
二、评价方法(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1.断面水质评价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
描述断面的水质类别时,使用“符合”或“劣于”等词语。
断面水质类别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 1 断面水质定性评价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少于5 个时,计算河流、流域(水系)所有断面各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1.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并按表1指出每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和水质状况。
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在5 个(含5 个)以上时,采用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法,即根据评价河流、流域(水系)中各水质类别的断面数占河流、流域(水系)所有评价断面总数的百分比来评价其水质状况。
附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二○一一年三月目录一、基本规定 (6)(一)评价指标 (6)1.水质评价指标 (6)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二)数据统计 (6)1.周、旬、月评价 (6)2.季度评价 (6)3.年度评价 (6)二、评价方法 (7)(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1.断面水质评价 (7)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1.水质评价 (9)2.营养状态评价 (10)(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1 1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一)基本要求 (12)(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一)评价指标1.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湖泊水质?)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1.周、旬、月评价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
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少于 5 个时,计算河流、流域(水系)所有断面各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1.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并按上表指出每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和水质状况。
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在 5 个(含 5 个)以上时,采用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法,即根据评价河流、流域(水系)中各水质类别的断面数占河流、流域(水系)所有评价断面总数的百分比来评价其水质状况。
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在 5 个(含 5个)以上时不作平均水质类别的评价。
河流、流域(水系)水质类别比例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上表断面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方法评价时段内,断面水质为“优”或“良好”时,不评价主要污染指标断面水质超过Ⅲ类标准时,先按照不同指标对应水质类别的优劣,选择水质类别最差的前三项指标作为主要污染指标。
当不同指标对应的水质类别相同时计算超标倍数,将超标指标按其超标倍数大小排列,取超标倍数最大的前三项为主要污染指标。
当氰化物或铅、铬等重金属超标时,优先作为主要污染指标确定了主要污染指标的同时,应在指标后标注该指标浓度超过Ⅲ类水质标准的倍数,即超标倍数,如高锰酸盐指数。
对于水温、pH 值和溶解氧等项目不计算超标倍数。
河流、流域(水系)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方法将水质超过Ⅲ类标准的指标按其断面超标率大小排列,一般取断面超标率最大的前三项为主要污染指标。
对于断面数少于 5 个的河流、流域(水系),按“断面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方法湖泊、水库单个点位的水质评价,按照“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进行当一个湖泊、水库有多个监测点位时,计算湖泊、水库多个点位各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湖泊、水库多次监测结果的水质评价,先按时间序列计算湖泊、水库各个点位各个评价指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再按空间序列计算湖泊、水库所有点位各个评价指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对于大型湖泊、水库,亦可分不同的湖(库)区进行水质评价流型水库按照河流水质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
温州市环境质量月报温州市环境质量月报,2015年12月,温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温州市环境质量月报,2015年12月,单位负责人:郭永东报告编写: 傅向晖审核: 包建军审定: 郭永东温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目录第一章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一、温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二、各县,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三、环境空气污染物平均浓度状况第二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一、市区水源地水质二、各县(市) 县级以上集中式水源地水质三、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四、入海河流水质五、市区平原河网,含瑞安市,水质六、瑞平鳌塘河水质七、乐清塘河水质八、横阳支江及江南河网水质附表 11月各县,市、区,平原河网主要污染物浓度及同比汇总表第一章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一、温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2015年12月温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为40,119~级别为一,三级~其中一级,优,1天~二级,良,27天~三级,轻度污染,2天~超标污染物为PM。
2.5 本月温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3.3%~在全省各设区市中优良率排名并列第1位~位次由上年同期第4位上升到第1位。
PM2.533月平均浓度为43μg/m~比上年同期,59μg/m,下降了27.1%~平均浓度在全省各设区市中排名第1位~位次由上年同期第3位上升到第1位。
1,12月我省各设区市市区环境空气AQI级别天数比较见表1。
表1 1,12月浙江省设区市市区环境空气AQI级别天数比较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严重污染城市优良率,%, 名次 ,天, ,天, ,天, ,天, ,天, ,天,舟山市 128 199 28 3 2 0 90.8 1丽水市 128 199 32 4 0 0 90.1 2台州市 91 232 35 6 1 0 88.5 3温州市 67 245 45 7 0 0 85.7 4衢州市 99 210 51 2 2 0 84.9 5宁波市 71 231 49 10 4 0 82.7 6绍兴市 41 225 70 18 6 0 73.9 7金华市 60 204 82 7 7 0 73.3 8杭州市 47 195 101 16 6 0 66.3 9嘉兴市 42 191 105 20 4 0 64.4 10湖州市 52 160 110 24 9 0 59.7 111,12月我省各设区市市区环境空气PM2.5浓度比较见表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监测与评价方法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是保护水资源,维护水环境健康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科学准确的监测方法和有效的评价标准,才能及时发现水环境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监测与评价方法。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监测方法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采样和分析。
采样是获取水样的过程,分析是对水样中各种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
1. 采样方法地表水的采样需要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并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采样。
为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采样点:采样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水体的特点,包括河流的流速、水深、水质变化等因素。
同时,还应考虑到排污口、工业企业等因素对水体的影响。
(2)采样容器:采样容器需要选择干净、无杂质的容器,常用的有玻璃瓶、聚乙烯瓶等。
采样容器应提前清洗并用纯水漂洗。
(3)采样方法:采样时要注意避让船只、人群等干扰因素,确保采样的准确性。
采样时应尽量将容器浸入水中,避免采集到水表面的杂质。
2. 分析方法地表水的分析方法是评价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目前,地表水质量的评价主要依靠指标检测和定量分析。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分析、生物学分析和环境监测技术。
(1)物理化学分析:包括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的检测和分析。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酸碱性、氧含量、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等。
(2)生物学分析:通过对水生生物的观察和计数,了解水生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生态状况。
例如,鱼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的出现和数量变化可以间接反映水体的质量状况。
(3)环境监测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被应用于水质监测中。
例如,多参数水质监测器可以同时测量多个指标,实时反映水体的变化情况。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地表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水质评价和污染评价。
1. 水质评价方法水质评价是通过对水样中各种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参照相应的水质标准进行评估。
地表⽔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地表⽔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为客观反映地表⽔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主要⽤于评价全国地表⽔环境质量状况,地表⽔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
⼀、基本规定(⼀)评价指标1.⽔质评价指标地表⽔⽔质评价指标为:《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温、总氮、粪⼤肠菌群以外的21 项指标。
⽔温、总氮、粪⼤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湖泊、⽔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锰酸盐指数(CODMn)共5项。
(⼆)数据统计1.周、旬、⽉评价可采⽤⼀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评价。
2.季度评价⼀般应采⽤2 次以上(含2 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评价。
3.年度评价国控断⾯(点位)每⽉监测⼀次,全国地表⽔环境质量年度评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法监测的断⾯(点位),⼀般应保证每年⾄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
全国地表⽔不按⽔期进⾏评价。
⼆、评价⽅法(⼀)河流⽔质评价⽅法1.断⾯⽔质评价河流断⾯⽔质类别评价采⽤单因⼦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的⼀项来确定。
描述断⾯的⽔质类别时,使⽤“符合”或“劣于”等词语。
断⾯⽔质类别与⽔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 1 断⾯⽔质定性评价2.河流、流域(⽔系)⽔质评价河流、流域(⽔系)⽔质评价:当河流、流域(⽔系)的断⾯总数少于 5 个时,计算河流、流域(⽔系)所有断⾯各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1.断⾯⽔质评价”⽅法评价,并按表1指出每个断⾯的⽔质类别和⽔质状况。
当河流、流域(⽔系)的断⾯总数在5 个(含5 个)以上时,采⽤断⾯⽔质类别⽐例法,即根据评价河流、流域(⽔系)中各⽔质类别的断⾯数占河流、流域(⽔系)所有评价断⾯总数的百分⽐来评价其⽔质状况。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一)评价指标1.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 项指标。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1.周、旬、月评价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一般应采用2 次以上(含2 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
全国地表水不按水期进行评价。
二、评价方法(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1.断面水质评价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
描述断面的水质类别时,使用“符合”或“劣于”等词语。
断面水质类别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 1 断面水质定性评价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少于5 个时,计算河流、流域(水系)所有断面各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1.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并按表1指出每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和水质状况。
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在5 个(含5 个)以上时,采用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法,即根据评价河流、流域(水系)中各水质类别的断面数占河流、流域(水系)所有评价断面总数的百分比来评价其水质状况。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一)评价指标1.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 项指标。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1.周、旬、月评价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一般应采用2 次以上(含2 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
全国地表水不按水期进行评价。
二、评价方法(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1.断面水质评价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
描述断面的水质类别时,使用“符合”或“劣于”等词语。
断面水质类别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 1 断面水质定性评价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少于5 个时,计算河流、流域(水系)所有断面各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1.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并按表1指出每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和水质状况。
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在5 个(含5 个)以上时,采用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法,即根据评价河流、流域(水系)中各水质类别的断面数占河流、流域(水系)所有评价断面总数的百分比来评价其水质状况。
— 3 — 附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试 行)
二○一一年三月 — 4 —
目 录 一、基本规定……………………………………………………………………………6 (一)评价指标………………………………………………………………………6 1.水质评价指标…………………………………………………………………6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6 (二)数据统计……………………………………………………………………6 1.周、旬、月评价…………………………………………………………………6 2.季度评价………………………………………………………………………6 3.年度评价………………………………………………………………………6 二、评价方法…………………………………………………………………………7 (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7 1.断面水质评价…………………………………………………………………7 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7 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8 (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9 1.水质评价………………………………………………………………………9 2.营养状态评价…………………………………………………………………10 (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11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12 (一)基本要求……………………………………………………………………12 (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12 — 5 —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13 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13 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14 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15 附录二:术语和定义…………………………………………………………………17 — 6 — 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 (一)评价指标 1.水质评价指标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 1.周、旬、月评价 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 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 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 — 7 —
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全国地表水不按水期进行评价。 二、评价方法 (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1.断面水质评价 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描述断面的水质类别时,使用“符合”或“劣于”等词语。断面水质类别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断面水质定性评价 水质类别 水质状况 表征颜色 水质功能类别 Ⅰ~Ⅱ类水质 优 蓝色 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水质 良好 绿色 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游泳区
Ⅳ类水质 轻度污染 黄色 一般工业用水和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 Ⅴ类水质 中度污染 橙色 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用水 劣Ⅴ类水质 重度污染 红色 除调节局部气候外,使用功能较差
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少于5个时,计算河流、流域(水系)所有断面各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1.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并按表1指出每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和水质状况。 — 8 —
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在5个(含5个)以上时,采用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法,即根据评价河流、流域(水系)中各水质类别的断面数占河流、流域(水系)所有评价断面总数的百分比来评价其水质状况。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在5个(含5个)以上时不作平均水质类别的评价。 河流、流域(水系)水质类别比例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2。 表2 河流、流域(水系)水质定性评价分级 水质类别比例 水质状况 表征颜色 Ⅰ~Ⅲ类水质比例≥90% 优 蓝色 75%≤Ⅰ~Ⅲ类水质比例<90% 良好 绿色 Ⅰ~Ⅲ类水质比例<75%,且劣Ⅴ类比例<20% 轻度污染 黄色 Ⅰ~Ⅲ类水质比例<75%,且20%≤劣Ⅴ类比例<40% 中度污染 橙色 Ⅰ~Ⅲ类水质比例<60%,且劣Ⅴ类比例≥40% 重度污染 红色
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1)断面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方法 评价时段内,断面水质为“优”或“良好”时,不评价主要污染指标。 断面水质超过Ⅲ类标准时,先按照不同指标对应水质类别的优劣,选择水质类别最差的前三项指标作为主要污染指标。当不同指标对应的水质类别相同时计算超标倍数,将超标指标按其超标倍数大小排列,取超标倍数最大的前三项为主要污染指标。当氰化物或 — 9 —
铅、铬等重金属超标时,优先作为主要污染指标。 确定了主要污染指标的同时,应在指标后标注该指标浓度超过Ⅲ类水质标准的倍数,即超标倍数,如高锰酸盐指数(1.2)。对于水温、pH值和溶解氧等项目不计算超标倍数。
类水质标准该指标的类水质标准该指标的某指标的浓度值超标倍数ⅢⅢ
(2)河流、流域(水系)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方法 将水质超过Ⅲ类标准的指标按其断面超标率大小排列,一般取断面超标率最大的前三项为主要污染指标。对于断面数少于5个的河流、流域(水系),按“(1)断面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方法”确定每个断面的主要污染指标。
%100Ⅲ断面(点位)总数个数类标准的断面(点位)某评价指标超过断面超标率 (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1.水质评价 (1)湖泊、水库单个点位的水质评价,按照“(一)1.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进行。 (2)当一个湖泊、水库有多个监测点位时,计算湖泊、水库多个点位各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一)1.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 (3)湖泊、水库多次监测结果的水质评价,先按时间序列计算湖泊、水库各个点位各个评价指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再按空间序列计算湖泊、水库所有点位各个评价指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然后 — 10 —
按照“(一)1.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 (4)对于大型湖泊、水库,亦可分不同的湖(库)区进行水质评价。 (5)河流型水库按照河流水质评价方法进行。 2.营养状态评价 (1)评价方法 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 (2)湖泊营养状态分级 采用0~100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进行分级: TLI(∑)<30 贫营养 30≤TLI(∑)≤50 中营养 TLI(∑)>50 富营养 50<TLI(∑)≤60 轻度富营养 60<TLI(∑)≤70 中度富营养 TLI(∑)>70 重度富营养 (3)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mjjTLIWjTLI1)()(
式中:)(TLI——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Wj——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 TLI(j)——代表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 — 11 —
以chla作为基准参数,则第j种参数的归一化的相关权重计算公式为:
mjijijjrrW12
2
式中:rij——第j种参数与基准参数chla的相关系数; m——评价参数的个数。 中国湖泊(水库)的chla与其他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rij及rij2
见表3。 表3 中国湖泊(水库)部分参数与chla的相关关系rij及rij2值 参数 chla TP TN SD CODMn rij 1 0.84 0.82 -0.83 0.83 rij2 1 0.7056 0.6724 0.6889 0.6889
(4)各项目营养状态指数计算 TLI(chla)=10(2.5+1.086lnchla) TLI(TP)=10(9.436+1.624lnTP) TLI(TN)=10(5.453+1.694lnTN) TLI(SD)=10(5.118-1.94lnSD) TLI(CODMn)=10(0.109+2.661lnCODMn) 式中:chla单位为mg/m3,SD单位为m;其他指标单位均为mg/L。 (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 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以国控地表水环境监测网全部监测断面(点位)作为评价对象,包括河流监测断面和湖(库)监测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