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摘要: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在21世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基础教育要向更高水平进军,结合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设计,认识,基础教育。

前言: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呼唤新观念,没有新观念就没有新课程.新课改表面上是改变教材,实质上就是改造教师自身,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新课程共同成长.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够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有所体会,现在和大家浮浅的讨论下。.

正文:

学校的主要资源应当用于增进每个人的工作能力,而不是预测或选拔英才”。特别是当前,对教育评价观念的转变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构建崭新的教育教学评价观,即素质教育评价观。作为评价的一种方法,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与评价改革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新课程评价倡导“立足过程”的发展性评价,考试改革无论从其功能和价值上,还是考试内容、考试方式,以及对考试结果的处理方面,也都体现着相同的评价理念和工作思路,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内容:在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内容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既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与技能、学习的行为习惯和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二,评价标准及原则:评价的标准应体现差异性,学生的发展过程不同,这种差异应体现在评价过程的各个环节,既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在评价中,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学生、家长评价相结合,把评价过程变化成教育和指导过程,变成不断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评价方式及评价工具:在评价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传统的考试以纸笔考试为主,这只是

考试的一种方式,它无法适应考试内容方面日益重实践、重创新等的变化。倡导考试方式灵活多样,应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自考、试卷、辩论、课题研究与论文、制作作品、特长或任务表演、情景测验等等,在非毕业、升学的考试中鼓励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综合应用中考查学生的发展状况。同时实行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给予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和空间。可分为:

书面检测、考试;

1、教师观察记录:随机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2、学生学习过程的活动与实践情况记录;

3、课堂评价:随机评价、随机测试(口试、笔试、作业)、语言评价,物化

奖励。

四,评价的结果及交流:

收集方法:考试、测验、观察记录的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调查问卷、访谈、典型学生跟踪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册等;

收集数据:与学生学习成效有关的数据(测验、考试成绩、实践成果等);学生变化与发展的有关描述性评语及量表;学生的个人档案袋内容(自评、他评、教师、家长的评价记录等)。

交流:定期交流和阶段性展示想结合。

五,具体做法:

1、学生成长评价手册,全面反映成长历程(一、二年级运用)

为了更好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我们可以设计“看我怎样长大”学生成长记录袋。袋内可以包括“我就是我”个性展示卡、星级追踪评价卡、英语实践活动卡、“学期回头看”成绩卡、“收获园”、在以后工作中,“我还要努力”等囊括了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项知识和技能的追踪评价,在引导学生进行横向评价的同时,客观地进行纵向发展的评价,尽可能全面的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使每个学生在看到他人长处的同时,也欣赏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身的进步。成长记录袋内的资料可以下列三个方面收集:学生自我展示资料:如奖励的小红花、优秀的绘画、漂亮的小制作、一本自己满意的作业等“代表作品”、“我的感受”(记下自己在成长路上的真实

感受,可以是日记的形式)、“好友的看法”(学生可以邀请自己的好朋友在不同时段写下对自己的评价)、“我就是我”个性展示卡(学生可以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表现自己的个性。此做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收获园”(可以是一本小册子的形式,引导学生及时记下自己感受到的收获强调引导学生以赏识的目光看待自己的进步)、“我还要努力”(学生个人的打算、对未来的设想和学习目标以虚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不足,以务实的精神设计自己的未来。)来自学校教师的评价资料:如“老师的评语”(包括班主任的评价和学生喜欢的老师的评价)、星级追踪评价卡(以班级建立的操行积分制挂钩)、英语、语文、数学的实践活动卡、“学期回头看”成绩卡(评价内容更全面,有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来自家庭成员的评价资料:如“家长的观点”(事先与家长交流,倡导激励性评价机制)。其他材料:喜报、荣誉证书……

六,操作设想:

班主任在班级中设立“成长树”。展示在每一天各方面表现突出、有显著进步的学生(朗读星、纪律星、文明星、保洁星、友爱星……)。建立操行分积分制,坚持记录,填写星级追踪评价卡。班主任要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奖励的小红花、优秀的绘画、漂亮的小制作、一本自己满意的作业等“代表作品”)。班主任要定时指导学生完成“我的感受”、“好友的看法”、“收获园”、“我还要努力”等材料的全程分段记录。每次记录的时间最好是不超过一个月。

各科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完成“实践活动卡”“学期回头看”的记录。其中实践活动卡记录时间最好相隔不要超过一个月。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及时记入成长袋,定时进行整理。

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做到家校教育步调一致——以发展期待的眼光看孩子,以激励赏识的语调评孩子,以爱而不宠的方式带孩子。“成长记录袋”,是一份充满人情味、内容丰富多彩的“个人写真集”。通过回顾,让学生学会和自己的昨天比,和自己的过去比,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老师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关注。在家长会上,手中拿着装满了记载学生成长的沉甸甸的成长袋,每一位家长都感到了教师的辛苦与孩子的进步。

七、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所谓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就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在实习上课期间,我发现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其教育观念滞后;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课程结构过于单一;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只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弊端根深蒂固,非个人能力能改变,我曾听到有人为之叹息。现在,国家下大力气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这个新教改理念正是对旧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弊端而树立起来的。所以我深切感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能够清除基础教育课程的弊端,使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有所作为。

八、转变教学理念,把握课改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的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应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特别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角度,对于弥补现行教学中“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缄默知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九、互动环境,实现协作学习

新课程下的教学特点可以概括为“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设计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课堂教学的互动学习。

教学方式:应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要创设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学”。倡导学生多说、多问、多讨论、多交流经验、多合作、多参与;倡导教师多引导、多组织、多鼓励、多“无为”、多反思、多研究。

教学内容: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经验,应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组合,

创造一个动态开放、内容丰富、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课堂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亲身体验;要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恰当准确、激励性的多元化评价,能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发展,激励每个学生走向成功。要倡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

十、情景教学,细化教学过程

1、以问题为线索,设置创新教学情景。

创新教育要进入课堂,从要素上讲,教学必须做到以“问题”为主线,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要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教师应善于设置问题情景,主要有以下方式,悬念式:精心设计一种孕育着疑难问题而又引人入胜的情景,使学生进入求通而不得的愤悱状态,使思维处于活化状态,然后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追根寻源,进行探索,培养思维能力。探究式:设置一系列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探索性问题,通过连续提问,让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辐射式: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不同层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渗透式:从不同学科知识的交汇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设置渗透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渗透和综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技术为背景,实现课堂多元整合。

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运用的一种教学媒介。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综合化是以技术发展为前提。目前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最重大的。它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教学内容,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开创了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主要模式有,情景启发教学模式:通过网络把丰富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突破课本局限,让学生从更广阔的场景、更多、更深更具体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化微观为宏观,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长为短、化静为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网络学习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安排进度开展学习。同时,网上搜寻、信息筛选、比较应用是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是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障。协商合作学习模式:“学会合作”是21世纪每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利用网络可以打破课堂有限的时空观,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如可以形

成形式多样的各种学习活动小组,开展学习交流,分工合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十一、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的转变与教学行为。

新课程要求相应的教师角色与之相适应。新课程要求教师因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着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而不能自拔。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在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动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样才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是教学,使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注答案去做。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教什么,离开了教学参考资料,就不知道怎样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意识,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改变以往学课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的执行的做法,提高和增强教师对课程建设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也就是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社区也向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华,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性,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变革。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社区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注意、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求,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要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要反思;再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要合作。新课程的改革中,上述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要求,对教师是一个规范和促进,能促使我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把教学工作搞的更好。

十二、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转变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形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每个学生,除了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现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有益独立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世界能力。独特性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其独立个性的体现。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破特征。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参与、实践、感悟知识。问题性是现代学习的重要特征。问题时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我通过对现代学习方式的乐解,切实把握了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对于我培养学生的现代学习方式很有帮助。我对现代学习方式的几个特征的感触颇深。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教学应改革,因为它违背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低估和漠视了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意识,有悖于现代学习方式。

总结: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及时转变观念,科学的利用先进的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为了达到新课改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作者:孔企平等著《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钱佩玲,邵光华著《数学方法与中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张浪平著《中学数学教学论》同济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xxx 新课改经历了一段时间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首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切实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2、由重教师向重学生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和创造者。 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培养。 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直到如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仍是我们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学校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把活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对教师的观点提出疑问和异议;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课堂上民主的气氛已逐渐形成。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了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我有了一些设想:课上先由学生阅读,课下自主搜集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涉及课文内容的题材,制作资料册或小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实践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实践人教版新课标 一、对新课标理念的认识 (一)教师观与学生观的重新认识 (1)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交流的主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演员、裁判员、教练员的角色。 (2)学生是主动发展中的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发展中的人,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促其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展示生机。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对材料的多元反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的线路,而是以学定教,合作探究;面对发展中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着是一个可以无限开发和整合的资源库。 (3)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全身心地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方面共同努力。教师与学生不单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 (二)对课程评价的全面认识 当前,由于考试制度尚未得到根本性改革,基于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我们总在想,课改与考试制度是否矛盾,考试制度始终会是课改的绊脚石。通过深入领会课标的新精神,才认识到考试只是评价的形式之一,考试并不等于评价。

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刘美林8.29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1、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摘要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成长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成长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成长 沙铺学校汪全明 近日聆听了安庆教研室孙彦老师的一场专题报告,其主题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该如何应对以及目前全国比较知名的一些教育新模式。12月25日接着听了桐城市教研室孙淑珍老师的一场报告,具体介绍了我们周围的一些名师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听了这2场专题报告后,自觉自己和他们相比差距甚远,感觉自己只能在教师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刚成型阶段,要走的路还很长,同时也感觉收获颇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新课改教师的成长发表一下自己的浅见。 走进新世纪,中国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课程改革。大手笔来自大思考、大决心,这种大思考、大决心就是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往往都起步于的重大改革。谁拥有了21世纪最先进的,谁就拥有了21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础课程改革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要把一个民主、科学、充满生机的新课程献给新世纪的中国的亿万儿童,目的是让他们拥有一个自主独立、健康幸福的明天。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变为千百万教师的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新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策略、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精)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要改变的最迫切最重要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思想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每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都是从思想观念方面开风气之先,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是这样,盛唐是这样,五四运动也是这样,观念变则行动变,行动变则成效显。现在要搞新课改,有些学校已经实施了六七年,但真正的教育的新时代并没有到来。我觉得全社会并没有形成一种办全新教育的思想,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教育还是教育者的事情,是校长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人们只是站在河岸边看水涨船高,看落水的人在里面扑腾挣扎,从而比比划划,横加指责。社会上的拜金狂潮、追星风云此起彼伏,节假日补习班热火朝天,风生水起。网吧丑恶,网络暴力、色情屡禁不止,校园周边安全隐患难以消除,学校大门紧闭,保安肃立,这样的环境怎能办开放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新课改实施之前照例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考察学习,但人们往往得到的是点石成金的金块,而非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校长们都在匆忙地展示自己的办学成果,但对怎样做却闭口不谈,或者谈得很少。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站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教育最主要的是行动而非研究。最近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十一中学的李希贵校长倡导的“新学校行动研究”开始开花结果,我们期待着教育的大丰收。 二、教育最忌讳的是折腾,干扰,搞运动。中国人最大的爱好是搞运动,心里明白教育是慢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大家都等不及,都迫不及待,领导想在自己短短的任期内出教育政绩,校长也想,老师也想,最后带动的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在轰轰烈烈地办教育,今天一个名词,明天一个花样,大家都学,结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学到最后成了“四不像”。教育名词多,教育名人多,教育行为多,教育督查多,教育折腾多,真正办教育的一线老师茫然无措,只好等着在适当的时机鼓掌,叫好。均衡教育来了,我们办均衡教育,特色教育来了,我们办特色教育,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呼喊教育家,于是校长和老师又纷纷出思想争当教育家,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怎能办好教育?怎能平心静气地教好学生?而且这样做的坏处是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名义上在办特色教育,结果大家都成为一样。理想的教育特色应该是“大家都不同,大家都很好”。理想的教育状态是社会很宽容地平静地等待教育自身的变化,教育内部很儒雅地很大气地传授知识,

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从2000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逐步从实验阶段进入推广阶段, 2007年秋季,辽宁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模块学习全面展开。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所完全学校,下面就我从事的体育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改革对学校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材内容、课程结构的变化,更主要的是整个学校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育评价、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探索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有学校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教学设施得到改进,多媒体得到更普遍的运用,丰富、拓展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有领导反映:“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教师转变了角色,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学校越来越注意创设一个有文化品位、有教育意义、有生活情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很多学校的领导干部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当作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课改的关注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体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发展: 1、教师更深刻地理解了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在体育课的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的各个方面,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2)改革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始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能力的过程。(4)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2、课改带来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课改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学中,教师越发地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发表看法,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改实践使体育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对课改的适应性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对体育教材的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更到位,能够准确地抓住课的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因为体育课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实践类技能课,传统的体育课以教师的示范讲解为主。而体育课程的改革使老师在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提高,上课前,老师在传授某项技术时,可利用网络技术,采用挂图、音乐等教学用具辅助教学,使学生掌握起来更直观。学生也可以小组协作,带着教师的设问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合。课改前,很多体育教师能说不善写,课改后,教师钻研的多了,体会的更深刻了,教科研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几年来的课改实践,培养了一批体育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课改带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基础教育课改已实施近十年,高中的体育模块教学也开展近四年。模块教学涉及到我们要按照学段,因地制宜,按照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分层实施,依照学生认识发展水平进行课程开发。课改后,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不仅有必修部分的田径、体操、球类等传统项目,又加入了选修教材的羽毛球、游泳等项目,引入了新兴运动项

浅谈对新课标的认识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新课标》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教师们的工作,而研究《新课标》也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搞好一线工作的前提。所以,我认真研读了初中语文《新课标》,也有一些了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新课标》首先指出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现代社会需要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所以我们必须得进行课程的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 而要推进课程改革,那么我们就必须对自己所教授的科目有个全面的认识。对于语文而言,它的学科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由此看来,要真正使学生永久性发展,就必须培养其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提高素养方面,《新课标》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根据课标所提到的这几个观念的转变,我也认识到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育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作为一名新教师新,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体现。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通过自己两年来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在具体教学时,我们要学会用课程意识来整合教材;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而是在老师控制下有效展开;在探究时,应选择适当内容;在合作时,应注意形式和效果的统一;而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游戏;多媒体,只是辅助不能替代所有。 对于初中语文新课标第四阶段的学习要求,识字和写字能力是基础。而对于阅读,我看到了这样的转变: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阅读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对于写作,我认为提高作文能力必须和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达到听、说、读、写一体化,必须注意到要和口语表达能力结合在一起,曾经记得有专家说过:“学生书面语的发展总是有一个由罗嗦到简洁的过程,从多写到精练的过程。”对于口语交际,我认为首先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交际氛围。学生口语交际的最佳氛围是“轻松、活泼、融洽、自然”。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下,不仅仅是语言表达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人的思维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诸多能力的综合。语文教师应把口语交际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切不可忽视,应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把口语交际训练同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对于综合学习,我们老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的能力,引导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探讨一些学习和生活中有意义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加以拓展学习。 以上就是我在认真阅读了初中语文《新课标》后的一些所思所感。由于我教学经验不足,因此对《新课标》的认识肯定不全面,诚恳地希望老师给我以指正,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渐进步。

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迫切需要转变。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1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2 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我国的发展的基础,面临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技术人才,还要为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也就是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应该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在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拥有应该具备的技能,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 3 新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涵义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面的容:

谈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我今天听了专家的分析后感触颇深静下心来想想当今的改革感到形势非常明朗。“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小小的探索。一、激励学生自己学数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在学习过程中既没有绝对的接受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发现学习总是两者相互交替、有机结合的。在这个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接触外界的信息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解读这些信息从而赋予认识对象以心理意二、激发学生“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三、引导学生享受思考的快乐。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是在积极思考大胆的发言中突然闪现。思考是艰苦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确实是一种享受。四、鼓励彰显个性的自评。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各国都非常关注评价的主动性评价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张扬。在教学中如果把这彰显个性的机会留给被评价者引导他们用自我表现作为参照标准结合老师、其他同学等外部评价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才会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认识龙潭二小陈娟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习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4、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5、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

如何认识数学新课程改革

如何认识数学新课程改革 南昌市进贤县下埠乡前东小学王华珍 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误认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甚至一些教师也有困惑,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而且越来越难教。难道是新课改本身存在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新课程改革绝不仅只是一种流行,我们也绝不仅只是在赶时髦。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大概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数学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面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

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地被堵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和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和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它要求我们不断拋弃过时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去驾驭课堂,掌握学生。下面我就谈谈对新课程改革认识。 一、转变教学理念,把握课改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的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应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特别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角度,对于弥补现行教学中“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缄默知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二、互动环境,实现协作学习 新课程下的教学特点可以概括为“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设计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课堂教学的互动学习。 教学方式:应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要创设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学”。倡导学生多说、多问、多讨论、多交流经验、多合作、多参与;倡导教师多引导、多组织、多鼓励、多“无为”、多反思、多研究。 教学内容: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经验,应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组合,创造一个动态开放、内容丰富、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课堂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亲身体验;要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恰当准确、激励性的多元化评价,能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发展,激励每个学生走向成功。要倡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 三、情景教学,细化教学过程 1、以问题为线索,设置创新教学情景。 创新教育要进入课堂,从要素上讲,教学必须做到以“问题”为主线,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要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教师应善于设置问题情景,主要有以下方式,悬念式:精心设计一种孕育着疑难问题而又引人入胜的情景,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 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 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 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 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1、信息素养 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 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 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 2、信息素养 3、创新与开放思维 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就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新课改面临三大课题,即教师、课程和评价,这里谈教师问题。 一、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现状 ㈠国外高中教育现状(以美国为例) ⒈美国高中新设课程 ⑴家庭生活(或性教育) ⑵价值教育(或道德教育) ⑶终身事业开发 ⑷民族研究 ⑸女性研究 ⑹消费者教育 ⑺环境或海洋研究 ⑻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 高中推荐阅读书目中有《共产党宣言》 ⒉美国高校招生条件 ⑴SIT成绩:满分1600,1400以上获得报考重点大学资格; ⑵高中4年修满44门课,记222学分; ⑶平时成绩占50%,项目成绩占25%,最后考试成绩占25%; ⑷校长教师推荐信; ⑸召集同学、了解情况。 ㈡国内基础教育研究现状 ⒈课程观的转变:从强调内容向强调过程的转变;从恪守学科界域编制教学内容,向拆除学科界域,以科际性的观点改造课程;从以教科书为中心向利用多种媒体组成复合的教学媒体的转变(课程不是预先规定好教育目的的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变动、不断更新的教学媒体。教材不是由教师一手操办、提供的,它不过是多种媒体中的一种而已。);从突出教师感兴趣的内容向突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的转变;从强调累积知识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的转变;从突出严密组织的班级授课制向不那么拘束于刻板形式的分班制的转变。 ⒉剖析现行课程教材的弊端: ⑴繁——繁杂琐细。 ⑵难——偏于艰深。 ⑶偏——分科过细。 ⑷旧——陈旧老化。 针对以上四大弊端,教育部于新世纪初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学校18科课程标准》。 ⒊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 ⑴现代化:编制依据心理学统一整合,根据现代科学和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增加新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要吸纳、采用新技术。 ⑵基础性:从保证和满足每个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人类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之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⑶开放性(个别化):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评价标准的差异性。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听田保华《课程改革是一种信仰》有感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现在学校里最流行的词是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挂在嘴上,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现将本人近几年的想法浅谈如下。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

充足的时间 二、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 首先是过于形式化。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其次是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理解与看法 新课程自实施课改两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联系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实践,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与看法:这个问题也许广大教育工作者都是满头雾水,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谁也说不出一个头道来,综合各种对新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归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某种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其不适合的地方。 过去的教学是有很多弊病的。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水平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 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实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所以,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新课程改革在我校推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 现今,在新课改口号的推动下,学校的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启发式教学多了,学生提问和发言多了,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手段也被大量使用,课堂“满堂灌”的现象减少了。但伴随着这些繁荣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否认的新的问题: 1、新课改的教育观点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学校订阅了很多相关新课改的书籍,但这些书籍不能转化成老师们的思想武器。对于如何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一套完整的清晰思路,仍停留在以前的我教,你学。认为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了,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了,或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解答了就是课改的新模式。在课改教研课中,经常能够看到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形式,这确是推动课改的学习方法,因为老师知道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水平。但效果如何,调查学生,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学生说:老师要我们这样做的,问他你们讨论出了什么结果没有?学生无言以对,空有其名,而无其实。 2、“穿新鞋,走老路” 打起了新课程改革的大旗,实行的是旧有的教学模式。要课改,学校大会、小会天天讲,落实上,组织几堂公开课,组织教师听一听课,评一评课,管它是否符合新课改精神,讲完了,任务完成了。新课程改革又能够暂告一段落,此为一。班级是原来的班级,班额过大,试想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70多人,甚至80人,还谈何去引导学生控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既便是分组讨论,四人一组,也达20组,教师无法即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此为二。教学设备是原来的设备,教学场地也是原来的场地,硬件变化不大,此为三。教师是原来的教师,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应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地在会上强调几次其重要性,就能让广大教师实行角色的转变,是行不通的。应该要有一个教师培训机制来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否则仅靠让教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个实验的重任我们的老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发表时间:2015-01-05T14:06:49.5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1月总第138期供稿作者:阿里木·达吾提[导读]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必然。江泽民总书记早就提出,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是力量之源。 阿里木·达吾提新疆库尔勒市第十一中学841000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必然。江泽民总书记早就提出,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是力量之源。教育创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为教师,我们无法漠视这一点,否则就有可能负罪于国家、人民,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一、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阻碍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越来越突现于我们的面前,我们一方面面临着改造旧人的痛苦,另一方面面临着新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迷茫。何去何从,作出选择已属不易,教育教学实践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几十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在艰辛地探索着教育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又承受着来自社会和政治等方面施加的种种影响,应试教育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到今天仍然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力。使我们无法摆脱这一旋涡。以考试成绩论好坏,仍是教育管理和社会评价的重中之重。试问在这种环境中,谁还敢真心去致力于素质教育,还是明则保身重要。当然,这也有新课程实施还没有完善的缘故。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也适应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和习惯,要改变这一点,谈何容易,如果不下大决心,不花大力气,要扭转这种倾向是可想而知的。其次,书面考试成绩仍是学生升学天平上的重中之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社会对应试教育的偏爱,也使得教育不得不被其左右。导致有些学校为争得社会信誉和生源,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又大大向前跨越了一步,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书面考试与素质教育是否能够相容?回答是肯定的。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只不过素质教育考试与应试教育考试有着本质的区别,素质教育考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应试教育的考试是给教师和学生一锤定音,其过程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认识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 二、新课程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简而言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标准。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和教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思想认识指导着教育的方法和过程。在应试教育时代,学生只能是装载知识的容器。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接受知识,对所学知识不能怀疑,不能挑战,只能遵循。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中只能是被动的学习知识,接受着所谓纯知识的教育。至于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到底有多少联系,知识的实用价值如何,则很少有人去关心。纯技能化的训练,导致学生的发展被严重异化,从而形成了高分低能的怪现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扼杀,教育的结果就好比工厂里的产品,以统一的面貌掩盖了个性差异,教师的眼中只有分数,学生的眼中也只有分数。分数取代了一切。除了成绩,什么也不关心,冷漠化的教学,造就了冷漠的学生,情感冷漠,心灵冷漠。试问这样的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社会吗?能够与人进行合作,共同发展吗?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素质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只有当教育和个性特点相适应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效益。所以,“以人为本”就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出发。去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感受学习,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关系是参与、合作、引导的关系,而不是居高临下,唯我独尊,要真正地放下架子,到学生中去,努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期待的语言去鼓励学生。 “教学生六年,要想到学生六十年。”这是教师的社会责任,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并能在学习中不断去体验着成功,享受着辛勤之后的喜悦,让学生拥有成就感,并使之不断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那就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课程改革 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我们该怎样想,怎样做的问题,怎样给自己作一个明确的定位,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她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课程专家的共同参与,才能使课程改革得以顺利的进行。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学习,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把握课改的精神和实质。其次,我们需要的是务实精神,认真剖析自身与教改存在着哪些差距。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再次,要重视教师在课改中的合作、交流,集众人的智慧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不采用高利害的评价,尽可能多的采用低利害的评价。考试目前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如果我们过分看重了结果,必然会产生高利害的评价。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打击,影响学生在后一阶段的学习,这是以阻碍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本次期中考试后,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对他们表示理解,希望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我感到这些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一种恐惧,一种抵触,而是情绪比较激动,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这就是采用低利害的评价产生的结果,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在数次的考试中挑自己最满意的成绩带回家,要掌握批语的艺术,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而不是在教师的威压下作表面的妥协。 灵性的学生,呼唤灵性的教学,让我们以全新的风貌,走进新课程,创造美好的未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