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脊索瘤治疗新方法及5年生存率解析

脊索瘤治疗新方法及5年生存率解析

脊索瘤治疗新方法及5年生存率解析
脊索瘤治疗新方法及5年生存率解析

脊索瘤治疗新方法及5年生存率解析

脊索瘤起源于胚胎残留的脊索组织。脊索瘤可能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在50至60岁人群中诊断出,且男性患病几率是女性的两倍。约50%的脊索瘤形成于脊柱底部(骶骨),约30%在头部颅底斜坡区域,其余20%脊索瘤形成于颈部、胸部或下背部脊柱。极少数情况下,脊索瘤也可能发于脊柱的多个部位。脊索瘤可能会在进行治疗后复发,一般在同一位置,这也称为局部复发。大约30%-40%的患者中,其脊索瘤最终会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肝、骨或淋巴结。

类型:

脊索瘤根据其在显微镜下的外观表现,分为四种类型。除了未分化型脊索瘤(约5%的患者),其他类型的脊索瘤表现都基本相似,并且以相同的方式治疗。而未分化的脊索瘤更具侵袭性,通常比其他类型生长地更快,并且比传统的脊索瘤更容易转移。

发病原因:

脊索瘤由被称为脊索的组织细胞发展而来,脊索是胚胎中有助于脊柱发育的结构。当胎儿大约8周龄时,脊索就会消失,但是一些脊索细胞仍留在脊柱骨骼和颅底。极少数情况下,这些细胞会发展成肿瘤,称为脊索瘤。什么原因导致脊索细胞在某些人中癌变目前仍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人员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诊断:

1)影像:CT能最好地显示骨质侵袭、骨质溶解和病灶内钙化。MR可以很好地评估肿瘤范围,在T1加权成像中,脊索瘤大多为等信号或低信号,高信号则提示出血或粘蛋白聚集。而T2加权成像则一般表现为高信号。极少需要用MRA 或传统的血管造影来显示血管移位或包绕。

2)活检:影像学检查会提示脊索瘤的可能性,但最终诊断还要通过病理学家分析肿瘤组织样本确定。然而,如果获取肿瘤组织或肿瘤细胞扩散的风险很高,则不建议活检。对于骶骨和移动性脊柱肿瘤,建议使用套管在CT引导下从背部进行活检。

治疗原则:

在被诊断出脊索瘤后,首次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肿瘤复发的概率有非常大地影响。因此,仔细地考量并选择治疗方法非常重要。脊索瘤作为非常罕见的骨恶性肿瘤,长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选择合适治疗方法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2013年12月,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召开了一次会议,包括来自多个学科不同国家的40多名脊索瘤专家,更新了脊索瘤的临床治疗指南。The Lancet Oncology记录发表了此次会议达成的脊索瘤全球共识。

治疗:

1、手术(Surgery)——主要治疗办法

一般情况下,手术作为脊索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后,通常建议进行放疗以杀死残留的肿瘤细胞。有时也会在手术前给予放疗以降低手术期间肿瘤扩散的风险。手术应该在配备显微镜及内窥镜,术中多普勒以及神经导航和神经监测的外科中心进行。特别是要对颅神经进行神经检测以防止严重的合并症。手术的目标应该是极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同时保留神经功能及保证生活质量。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颅底和颈椎脊索瘤手术后总体生存率在55%-83%,骶骨和胸腰椎脊柱脊索瘤手术后总体生存率在54%-84%。

表1:颅底和颈椎脊索瘤的术后结果

图片及数据来自:The Lancet Oncology

表2:骶骨和胸腰椎脊柱脊索瘤的术后结果图片及数据来自:The Lancet Oncology

2、放疗——手术以外的重要辅助治疗

近来临床研究显示,脊索瘤5年生存率与放射治疗的剂量有关,≤40Gy者无存活;48Gy者为75%。此外,放射外科治疗(包括射波刀和伽马刀、质子放疗等),特别是射波刀可采用大剂量分割治疗,综合放射外科和常规放疗的优点,显示了安全性和有效性,适用于手术后神经血管重要区域的残余肿瘤。

3、持续跟踪——观察疾病进展

在诊断后的前4至5年,应每6个月对原发肿瘤部位和肿瘤风险区域进行MR

跟踪监控。此后,如果没有观察到疾病进展,MR监控至少要进行15年。

脊索瘤国际前沿治疗技术

1、安全高切除率的显微外科手术

脊索瘤患者想要获得最佳预后,关键是显微手术下的精准切除,术后再辅以放射治疗,清除残余细胞内可能残存的肿瘤。有的患者一次手术无法全切脊索瘤,则需要分期手术才有希望达到临床治愈。因而,首次手术寻求一位能做到高切除率的主刀医生是多么重要,这将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德国汉诺威的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INI, International Neuroscience Institute)的血管神经外科主任巴特朗菲(Helmut Bertalanffy)教授极为擅长高难度、高风险位置的安全前提下的肿瘤全切术,若干年来为中国及全世界高难度患者提供了无数个安全、完美、极高质量的手术。针对很多二次手术的脊索瘤患者,巴特朗菲教授会制定适合的手术入路,如从右侧入路直达颅底直接暴露病变处。巴特朗菲教授的每一台脊索瘤手术都以安全无神经损伤和高切除率完美结束,

且术中会采用精密复杂的术中磁共振成像系统iMRI、术中导航设备等辅助显微

手术,这将很大程度帮助医生精准且极大程度地切除脊索瘤。

2、不开颅的微创神经内镜手术

1984 年,首次经鼻蝶窦显微镜下手术切除颅底脊索瘤案例被报道后,经鼻内前中线入路逐渐成为颅底脊索瘤的主要手术方式,但由于其视野限制,通常仅对位于鞍区、蝶窦内或者斜坡上部的肿瘤能进行切除,而对于斜坡、向两侧累及海绵窦、中下斜坡的肿瘤常难以切除,因此对颅底脊索瘤的全切除率较低。

1997年,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成熟,加之神经内镜配备了不同角度镜头,使手术视野范围明显扩大,手术能在可视下操作的空间明显增大,使扩大经蝶手术得以实现。且经鼻神经内镜下手术切除颅底脊索瘤的全切率明显高于鼻显微镜,同时术后跟踪发现,经鼻神经内镜下手术切除颅底脊索瘤患者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经鼻显微镜下手术。

神经内镜手术手法的飞跃——“筷子手法”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组织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颅底委员会主席法国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团队为更好的改善手术效果,还开发了一种新的手术技术——“筷子手法”,内窥镜和可伸展的旋转抽吸器由一位外科医生的双手持握。

这种手法技术增加了鼻内手术区域的暴露,为医生提供了额外的操作空间并减少了内窥镜和其他仪器的冲突,提高了手术效率,有助于保留完整的鼻内结构和实现手术目标。

3、分子靶向治疗

目前,手术和大剂量放疗是局灶型脊索瘤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靶向治疗在治疗脊索瘤方面取得了进展,不过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骶尾部巨大脊索瘤一例(参照资料)

骶尾部巨大脊索瘤一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177-01 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低恶性肿瘤,国外的数据统计显示它的发病率在百万分之一以下,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4%[1,2]。目前认为脊索瘤的来源是胚胎发育残留的脊索细胞,所以脊索瘤细胞在很多方面有着上皮-间充质细胞的双重表现。脊索瘤最常发生在骶骨(50%)、颅底(35%)以及脊柱(15%)等中轴骨部位,男女发病比率约为2∶1。目前手术切除依然是处理脊索瘤的主要手段,鉴于脊索瘤低度恶性的特点,在脊索瘤的外科手术治疗中需要完整的把肿瘤切除,尽量做到干净的安全切缘。本例患者采用后方入路完整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干净、彻底。 1 典型病例 1.1病例资料:患者,男,56岁,因摔伤至臀部疼痛,活动受限2天入院。患者2天前不慎摔倒,臀部着地,当时感觉臀部胀痛,活动或仰卧位时疼痛加重,侧卧位疼痛缓解。体查:脊柱四肢无畸形,生理弯曲存在,骶尾部压痛(+),叩痛(+),双下肢肌力

Ⅴ级,肌张力不高,痛触觉存在,双膝反射、踝反射存在,病理征(-)。 1.2 检查结果 1.2.1腰椎正侧位及骶尾椎正侧位片(图1)显示S4及以下骶椎中部骨棘消失,隐约可见局部骨质破坏区,L1-3椎体右侧可见明显骨赘影,局部骨皮质勾勒欠清,腰骶角增大,持重线前移。诊断:S4及以下骶椎及L1-3改变,性质待定;腰椎退行性变;不稳定型腰椎。 1.2.2腹部及盆腔增强CT扫描(图2)显示S3-5骶骨呈溶骨性破坏,骶管内见软组织块影,上下范围约为S3-Co1,盆腔内见球形软组织肿块,大小约96mm ×99mm,其内见条片状钙化灶及低密度坏死灶,软组织块影自S4-5右侧骨质破口余椎管内软组织相连。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腹部脏器未见明显异常征象。诊断:盆腔肿块,考虑为脊索瘤。 1.2.3骶尾椎MRI扫描(图3)显示盆腔内球形软组织肿块,大小约96mm×99mm,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其内可见条片状钙化影及低密度坏死灶。诊断:盆腔肿块,考虑为脊索瘤。 1.3 治疗

脊索瘤

脊索瘤 脊索瘤是局部的侵袭性或恶性肿瘤,是累及斜坡与骶尾部常见的硬膜外肿瘤,由胚胎残留或异位脊索形成。主要好发于50~60岁的中老年,亦发生于其他年龄。这些肿瘤可以发生于沿脊柱中轴的任何部位,但以颅底蝶枕和骶尾部最常见,其生长缓慢,在出现症状前,往往已患病5年以上。脊索瘤的生长虽然缓慢,且很少发生远处转移(晚期可转移),但其局部破坏性很强,因肿瘤继续生长而危害人体,且手术后极易复发,故仍属于恶性肿瘤。1、病因 脊索瘤是由胚胎残留的脊索组织发展而成,是一种先天性肿瘤。脊索是胚胎期位于背中央的中胚层组织,以后成长为部分颅底和脊柱,其残余的脊索组织即为脊索瘤的来源。脊索瘤好发于脊柱的两端中线。呈溶骨性膨胀性破坏。早期肿瘤表面呈分叶状或结节状,肿瘤大小一,有不完整的包膜,色灰白或灰红。瘤组织中可残留碎骨性或骨小粱间隔,软组织钙化,晚期易出血、坏死和囊性变,以单发病灶者多见。 脊索瘤具有向硬脊膜内外、蛛网膜下腔和神经周围蔓延的特点,可引起难以抑制的疼痛。很少恶化转移,即使有,也多在肿瘤发现后多年才转移。一般转移仅见于骶尾部的脊索瘤。曾接受放射治疗者转移发生的机会较大。 2、临床表现 病程长,平均在3年以上,头痛为最常见症状,头痛性质是持续性钝痛,常为全头痛,也可向枕部或颈部扩展,因肿瘤部位,肿瘤的发展方向不同其临床表现各有所不同。1.鞍部脊索瘤 垂体功能低下,主要表现为阳痿、闭经、身体发胖等;视神经受压产生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视力减退以及双颞偏盲等。 2.鞍旁部脊索瘤 主要表现动眼、滑车、外展神经麻痹,以外展神经受累较为常见。 3.斜坡部脊索瘤 主要表现为脑干受压症状,即步行障碍,锥体束征,外展、面神经功能损害。由于肿瘤发生于颅底,可引起交通性脑积水,如:肿瘤向桥小脑角发展,出现听觉障碍,耳鸣、眩晕,若起源于鼻咽壁远处,常突到鼻咽引起鼻不通气、疼痛,可见脓性或血性分泌物。 3、检查 1.X线检查 X线平片显示肿瘤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不见钙化及骨化,可见骶骨局部破坏及其钙化斑块,位于骶,尾椎的肿瘤自骶椎中央或偏一侧产生局限性骨质破坏,可使骨质扩张,变薄,消失,位于胸,腰椎椎体者椎体破坏压陷,但椎间隙保持完整。 2.膀胱造影及钡剂灌肠 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范围。 3.CT检查 CT对确定肿瘤具有定位和定性价值,发现肿瘤有钙化或斑块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并可指导手术,静脉注药后能够明显强化,有助于阐明肿瘤的内容物及其周边包膜特征,骶骨脊索瘤的骨扫描检查常为密度减低或冷结节,CT可清晰显示脊索瘤骨破坏和软组织阴影与马尾神经,大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关系,注射造影剂可增强CT影像的清晰度。 4.MRI扫描 磁共振检查对肿瘤有定位和定性价值,是评价脊索瘤非常有益的手段,当CT扫描发现骨性破坏后,应常规进行磁共振检查,脊索瘤T1像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像上呈高信号,分叶状的高信号病变与低信号分隔明显,值得提示的是磁共振可以区别肿瘤类型,一般经典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a10064085.html,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研究 作者:刘金明赵震宇李涛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21期 [摘要] 目的研究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经皮肝穿刺无水酒精注射术(PEI)及TACE联合PEI 3种介入治疗手段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3月~2008年3月本院接诊的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TACE组、PEI组以及TACE+PEI组,每组各40例。分别采用相应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TACE+PEI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TACE组(70%)和PEI组(3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c)-0017-02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们群众的生命及健康[1]。有 研究显示,采用介入治疗的手段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2-3]。本院分别对单独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单独经皮肝穿刺无水酒精注射术(PEI)以及TACE+PEI 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08年3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肝癌的相关诊断标准。按 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TACE组、PEI组以及TACE+PEI组,每组各40例。TACE组40例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4~68岁,平均(53.1±10.1)岁;PEI组40例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3~69岁,平均(54.3±8.1)岁;TACE+PEI组40例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0~67岁,平均(53.2±10.5)岁。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状况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采用TACE、单独PEI以及TACE+PEI 3种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具体操作为:TACE组采用Seldinger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具体化疗药物的选定为:1000 mg氟尿嘧啶(国药准字H41025147,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6~10 mg丝裂霉素(国药准字H33020854,浙 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多柔比星[国药准字H20013334,辉瑞制药(无锡)有限公司]、顺铂(国药准字H20023461,齐鲁制药厂)。

医学影像专业英语总结

Chest plain film/plain chest radiography 胸部平片Posteroanterior 后前位 Left-lateral 左侧位 Contour 轮廓 Symmetric 对称 Lung field 肺野 Lung marking 肺纹理 Lesion 病变 Lung hilar 肺门 Mediastinum 胸廓 Diaphragm 膈肌 Rib 肋骨 Round-shaped 类圆形的 Mass 团块 Post-basic segment 后基底段 Lobulated-edge 边缘分叶 Well-defined margin 边界清楚 ill-define margin 边缘不清vague margin Homogeneous attenuation 密度均匀 Thoracic vertebraes 胸椎 Obstructive atelectasis 阻塞性肺不张 Sign of “recersal S”反S征 Bilateral 双侧的 Cloud-shaped areas 大片密度增高区域 Piece-like high attunuation 片状高密度Pulmonary edema 肺水肿 Node 结节 Acute miliary tuberculosis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Anteroposterior abdomen plain film 腹部平片Supine overhead projection 仰卧前后位投照Radiopaque foreign body 不透光异物 Stone 结石 Liver 肝gallbladder 胆kidney 肾 Bowel 肠 Distension 扩张 Free gas 游离气体 Vertebrate and pelvis bone 腰椎和骨盆 Plain film of pelvis 骨盆平片 Acetabulun 髋臼 Hip joint 髋关节 Bone destruction 骨质破坏 Femoral head 股骨头 The left hip joint space 左髋关节间隙Osteoporosis 骨质疏松

肺癌诊疗指南

肺癌 【范围】 1.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肺癌(简称肺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2.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肺癌的诊断和治疗。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一)肺癌(lung cancer) 全称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腺体或肺泡上皮的肺部恶性肿瘤。 1.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 一种特殊病理学类型的肺癌,有明显的远处转移倾向,预后较差,但多数病人对放化疗敏感。 2.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除小细胞肺癌以外其他病理学类型的肺癌,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程方面具有一定差异。 (二)中心型肺癌(cent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及以上的肺癌。 (三)周围型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以远的肺癌。 (四)隐性肺癌(occult lung cancer) 痰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未发现病变的肺癌。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1.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癌胚抗原。 2.NSE:(neurone specific enolase)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3.CYFRA21-1:(cytokeratin fragment)細胞角蛋白片段19。 【规范化诊治流程】

图1 肺癌规范化诊治流程 【诊断依据】 (一)高危人群 有吸烟史和/或肺癌高危职业接触史(如石棉),年龄在45岁以上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二)症状 1.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以下症状:(1) 刺激性干咳。(2) 痰中带血或血痰。(3) 胸痛。(4) 发热。(5) 气促。当呼吸道症状超过2 周,经对症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2.当肺癌侵及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如下症状: (1) 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2) 肿瘤侵犯上腔静脉,出现面、颈部水肿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 (3) 肿瘤侵犯胸膜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 (4) 肿瘤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的胸痛。 (5) 上叶尖部肺癌可侵入和压迫位于胸廓入口的器官组织,如第一肋骨、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神经、颈交感神经等,产生剧烈胸痛,上肢静脉怒张、水肿、臂痛和上肢运动障碍,同侧上眼脸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颈交感神经综合征表现。 (6) 近期出现的头痛、恶心、眩晕或视物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应当考虑脑转移的可能。 (7) 持续固定部位的骨痛、血浆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应考虑骨转移的可能。 (8) 右上腹痛、肝肿大、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应考虑肝转移的可能。 (9) 皮下转移时可在皮下触及结节。

原发性肝癌放射介入治疗分析

National Medical Frontiers of China, Dec.2011, Vol.6 No.24中国医疗前沿 2011年12月 第6卷 第24期 37 临床研究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死亡顺位排名前三的一种恶性肿瘤,其起病较隐匿,患者一般不易察觉,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肝癌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是肝区疼痛、乏力、纳差以及消瘦,体征多表现为肝肿大、脾肿大、腹水、黄疸、肝区血管杂音、肝区摩擦音和转移灶相应的体征。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差,出现明显症状的患者其平均生存时间多为半年。目前对肝癌患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高。近几年,我院依据文献,采用放射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8月-2011年1月于我院肝胆外科、肿瘤科、消化内科就诊并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71例,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所有入选患者按奇数、偶数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7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24例,年龄分布为38-77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1月-26年。两组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基线信息经调整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1.2 诊断及纳入标准[1]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1.3 病例排除标准[2] 与原发性肝癌有相似症状的继发性肝癌、肝硬化、肝炎、肝脓肿等应予以排除。1.4 治疗方法[3] 对照组采用60钴远距离体外照射,B 超定位,每周1.8-2Gy,总量25-55f/4-6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介入治疗,即肝动脉插管化疗及栓塞的治疗手段,经过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进一步入肝总动脉,在肿瘤的责任血管处注药栓塞,常见的化疗药物有5Fu(500mg)、阿霉素(ADM、20mg)及其衍生物、丝裂霉素(4mg)、VP16和氨甲喋呤等。1.5 疗效判定标准[4] 缓解:肿瘤明显缩小,达到50%以上,并且维持时间大于1个月;稳定:肿瘤缩小不明显,但较治疗前有好转迹象,能够维持1个多月;恶化:肿瘤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增大倾向或者出现新的病灶。总有效率=(缓解+稳定)/总例数×100%。1.6 统计学方法 Excel 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 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等级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Z 检验)。P < 原发性肝癌放射介入治疗分析 张学鸿 目的【摘要】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法 选择2007年8月-2011年1月于我院肝胆外科就诊并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71例,随机将入选患者按奇数、偶数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7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放疗;治疗组采用放射介入治疗,治疗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结果 放射介入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5%,两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结论 放射介入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总有效率,延长其生存时间,临床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普通放疗;临床疗效doi:10.3969/j.issn.1673-5552.2011.24.0021【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730.55;R735.7 【文献标识码】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文章编号】1673-5552(2011)24-0037-01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有效率比较 放射介入治疗组有效人数为35人,总有效率为95.5%;单纯介入对照组有效人数为27人,总有效率为8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率的比较 放射介入治疗组6个月生存率的患者有34例,12个月生存率的患者有28例;对照组6个月生存率的患者有25例,12个月生存率的患者有19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的起病十分隐匿,大多患者平时并无异常表现,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已患肝癌,处于此期的患者因为没有临床症状、体征而被称之为亚临床肝癌[5]。当患者感到不适、出现肝癌的相应症状时,患者的病情已然进入中晚期,此时治疗非常困难[6]。对于发现较早的肝癌,临床上多采用手术的治疗手段,其他较常见的治疗手段有姑息性外科治疗、多模式综合治疗、肝动脉栓塞化疗、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放射治疗、导向治疗、化疗、生物治疗以 及中草药治疗等[7] 。肝动脉栓塞化疗(即介入治疗)是近2、30年新发展的一种非手术的肿瘤治疗方法,对肝癌的治疗能起到良好作用,是临床上非手术疗法中首选的治疗手段。介入治疗多使用化疗药物栓塞肿瘤远端的血管供应,使用明胶栓塞近端的肝动脉,使肿瘤的侧枝循环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肿瘤灶缺血坏死[8]。多项研究资料表明,介入治疗的1年生存率可达到40%左右,仍不是很理想。放射治疗适用于肿瘤比较局限、手术切除不宜实现的患者,放射治疗具有杀灭残癌的作用,有调查显示放射治疗与中 草药治疗相结合可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10%左右[9], 与手术、化疗联用可起到增敏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化疗的临床疗效。本研究资料分析表明,放射介入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1年 作者单位:457000 河南省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作者简介:张学鸿(1967-),男,本科学历,主治医师。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比较(n ) 组别 n 缓解 稳定 恶化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7 20 15 2 95.5 对照组 34 18 9 7 80.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生存率的比较[n (%)] 组别 n 6个月生存率 12个月生存率 治疗组 37 34(91.9) 20(54.1) 对照组 34 25(73.5) 11(32.4) 两组生存率比较P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疗效影响因素研究

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疗效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对 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本次选取2011年4月?2015 年2 月,我院接收原发性肝癌50 例,分析对预后造成影响的因素。结果本组肝细胞腺癌40例,1 年生存率为 87.5%,2年为42.5%,3年为10%,4年为5%。肝细胞腺癌中位生存期为21 个月,混合型腺癌12个月,胆管细胞癌11 个月,有统计学差异(P<0.05)。TACE 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TAI 中位生存期为10 个月,有统计学差异(P<0.05)。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门静脉高压、组织坏死、大体分型、供血情况、表面抗原、肝外转移均为诱导因素(r 均值=0.033,P<0.05),使生存风险增加。结论供血情况、门静脉高压、HBsAg,大体分型、肝外转移、组织坏死是独立的对肝癌患者生存造成影响的因素,血供丰富、无门静脉高压、HBaAg 阴性、小癌型、无肝外转移、无组织坏死的肝癌病例,有较高生存率。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预后;影响因素 原发性肝癌(PLC)有较高恶性程度,发病隐匿,

大部分患者到院初诊时手术指征已丧失,至中晚期。 介入微创方案具效果确切、创伤小优势,对介入治疗 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展开分析,是指导临床病例选取 的关键[1]。本文就此内容展开探讨,现将结果总结 如 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选取2011年4月?2015年2 月,我院接收50例原发性肝癌作研究对象,男39例,女11例,年龄35?78岁, 平均(60.8±9.4)岁。均依据CT检查、甲胎蛋白 (AFP)检测,并结合临床表现确诊。组织学分型:混合型腺癌3 例,肝管细胞癌7 例,肝细胞腺癌40 例。大体分型:小癌型2 例,块状型20例,弥漫型8例,结节型20例。 1.2方法本次选取的患者41 例采用肝动脉选择性或超选择性化疗栓塞术(TACE),9 例采用肝动脉选择性局部化疗术(TAI )。药物:表阿霉素40mg,氟尿嘧啶1000mg,奈达铂100mg,碘化油4?18ml。介入步骤:完成肝动脉造影操作,应用Seldinger 法,经股动脉插管,在导丝引导下达肝固有动脉,后轻柔操作,经其左支、右支达靶动脉;细致观察血管分布特点及肿瘤直径。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_钱骏

作者单位: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专题综论·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 钱骏 冯敢生 【主题词】 肝肿瘤/治疗; 癌,肝细胞/治疗; 栓塞,治疗性 【Subject words】 Liver neoplas m/therapy; Carcinoma,Hepatocellular/therap y; Embolization,therapeutic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二十二万人死于肝癌[1]。介入治疗肝癌目前被公认为是治疗不可切除性中晚期肝癌的重要手段,它在抑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存率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其总体疗效仍欠佳。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肝功能的下降、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不敏感、耐药以及术后肿瘤侧枝循环的生成等,是其中几个最主要的原因。由于肝癌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及目前对其认识的局限性,任何一种单一治疗模式,包括单纯介入治疗都难以治愈肝癌。 提高肝癌总体疗效依赖于综合治疗已成为共识。综合介入治疗肝癌是指多种介入治疗方法相联合以及介入治疗与肿瘤生物治疗、物理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其目的在于发挥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势,避免其缺点,协同作用,获得单一治疗方法所无法得到的疗效。现就目前综合介入治疗的方法作一评述。 1.介入免疫联合治疗:免疫治疗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因子免疫疗法(如IL-2/IL-12、TNF、IFN)、肿瘤过继免疫治疗(如LAK、TIL、CTL)、肿瘤主动免疫治疗(如OK-432)。但单纯使用免疫制剂的毒副反应较大,限制了临床有效剂量的使用。介入免疫联合治疗,如细胞因子免疫治疗、过继免疫治疗、主动免疫治疗与TACE或瘤体内注射法联合运用,或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抑制肿瘤细胞增长,减轻瘤负荷;或可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和某些化疗药物的抗癌效应,产生协同效应;或可在肿瘤局部刺激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提高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并克服化疗栓塞使肿瘤患者免疫力更加低下的副作用,从而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2]。于志坚等[3]报道肝动脉灌注IL-2、IFN联合TACE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86例,结果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率达55.8%,优于单纯TACE组的3 2.1%。 2.肝癌的介入导向疗法:导向疗法是利用有一定特异性的载体(包括铁蛋白抗体、甲胎蛋白抗体、抗人肝细胞癌抗体、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碘化油和非抗体类如非降解玻璃微球等),把药物(如表阿霉素或生物反应调节剂)或其他杀伤肿瘤的物质(如放射性核素)选择性地运送到肿瘤部位,以提高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采取介入方法即经肝动脉给药有其巨大优势,既可减少或避免生物导向免疫治疗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即稀释、生理屏障和非特导性吸收,又可增加肝癌局部的药物浓度,提高癌/肝比,减少全身的毒副反应。放射核素如131I为弹头的制剂其杀伤力大于化疗弹头,而双弹头的运用则可集中化疗和放疗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杀伤肿瘤的效能。通过多种单克隆抗体混合使用以及利用核素弹头减少抗原表达异质性的影响,并增加局部化疗药物浓度,对清除肝癌亚临床灶,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具有广阔的前景。 3.介入联合基因治疗:随着基因工程和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发展,经介入方法行基因治疗已渐成雏形并正走向临床。在影像学方法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将目的基因直接导入肿瘤局部,具有导向可靠、操作简便和直观的优点,可使全部肿瘤细胞均有被转染的机会;而经肝动脉插管注入目的基因,则可使目的基因在靶器官相对定向地表达,能够增强目的基因的治疗作用及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副作用[4]。经介入途径进行联合基因治疗,从多方面调整机体的抗肿瘤作用,综合强化了各种单一基因的治疗效果,它包括自杀基因的联合治疗(如CD/5-FC和HSV-tk/GCV系统)、免疫因子基因治疗的联合应用(如IL-2和GM-CSF)、肿瘤生长抑制基因的联合应用(如p53和p16两种基因)、自杀基因和细胞因子基因的联合治疗(如CD

肺癌晚期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肺癌晚期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1. 广泛期(晚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广泛期(晚期)(也就是已有了扩散转移)小细胞肺癌西医方面化疗是唯一选择,但疗效明显不如局限期,只有很少数肺癌患者通过化疗可以有明显疗效。根据体能状态情况,体能状态好的患者首先进行联合化疗,化疗期间可配合艾舒坦化疗伴侣综合治疗增效减毒,并且可以有效的提高成功率。 倘若完全缓解,进行预防性头颅照射。如部分缓解,使病灶局限,也可以配合放疗以提高局部控制率。体能状态差的病人,身体状态差的病人应该积极地使用中医综合治疗及支持治疗,创造一切化放疗条件。假若一线化疗失败,只需条件许可,应该进行二线解救。 2.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最大特点是丧失了手术机会,包括IDB期、IV期,以及无法耐受手术的部分IDA 期。由于非常难彻底治愈,所有的治疗手段不过是一种姑息性措施,根据肺癌临床指引,对于功能状态良好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以铀类为基础的化疗结合合理的比单独的支持疗法,在延长生存时间上有好处,并且可以控制症状,维持并提高生存质量。 肺癌病人应在状况好的时候开始化疗,化疗疗程一般不超过4—6个周期。延迟化疗是不恰当的,在病人状况恶化或体重下降时才开始化疗将对病人生存期产生负面影响。对于一线化疗失败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二线化疗药物可选择多西紫杉醇,或者是生物靶向治疗,如易瑞沙、埃罗替尼等。 对于局部病灶,放疗可以帮助对局部进行控制,有可能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也可能对生存有帮助。对于体能状态差的病人,只能选择中医综合治疗加支持治疗,或者是生物靶向治疗。 因为晚期肺癌非常难彻底治愈,多数病人生存期不超过五年,医生有义务保护病人的利益,病人在法律道德上有自主参加决策的权利。病人对治疗方式的喜恶变化非常大,一些肺癌患者拒绝副反应大的治疗,而另一些人乐意接受副反应以获得生存机会。因而,医生一般会为病人制定出几套方案,向病人说明利弊,由病人来选择最后治疗方案。基于中国国情,会有相当多肺癌病人选择纯中医保守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治疗肿瘤也讲综合治疗,从广义上讲,中医治疗属于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从狭义上讲,中医综合治疗肿瘤是根据肿瘤不同阶段,合理地利用现有一切中医治疗手段,包括口服、音疗、食疗、灌肠、外敷、针炙、静点、介入和气功等,有机地与西医综合治疗手段相结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有效的最好标志是:服药后舒服,无不良反应,其次才是减轻症状。支气管肺癌是肿瘤科常见病,早期治疗首选手术切除。但由于种种原因,就医时大多数病人已至中晚期,丧失了手术治疗机会。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肺癌已获得值得关注的疗效,在控制肿瘤发展,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方面发挥了特色。

脊柱外科试题

脊柱外科试题 单选题 1、脊柱屈曲型损伤最常发生的部位在 A:颈椎 B:颈胸椎交界处 C:胸椎 D:胸腰椎交界处 E:腰椎 答案:D 2、搬运脊柱骨折病人的正确方法是 A:抬头、抬脚法 B:搂抱搬运法 C:半坐搬运法 D:平托搬运法 E:背运法 答案:A 3、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有价值,可靠的方法是 A:详细询问病史与严格体检 B:X线平片 C:脊髓造影 D:MRI E:CT 答案:A 4、在先天性脊柱侧弯病因中,下列哪项是常见的? A:姿势性脊柱侧弯 B:功能性脊柱侧弯 C:楔形椎体 D:神经源性脊柱侧弯 E:胸源性脊柱侧弯 答案:A 5、强直性脊柱炎的好发年龄是 A:16~30岁 B:30~35岁 C:35~45岁 D:46~55岁 E:56~65岁 答案:A 6、胸、腰椎骨折并关节突交锁,首选的治疗方法是 A:骨盆牵引 B:骨折处垫厚枕复位 C:局麻下手法复位 D:手术切开复位 E:双踝悬吊法复位

答案:D 7、提高对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的精确性,确定手术部位的特殊检查是 A:椎管造影 B:B超检查 C:MR检查 D:CT检查 E:可视性椎间盘造影 答案:E 8、脊柱损伤伤员的正确搬运方法是: A:二人分别抱头抱脚平放于硬板上后送 B:二人用手分别托住伤员头肩,臀和下肢,动作一致将伤员搬起平放于门板担架上后送C:一人抱起伤员放于门板担架上后送 D:二人用手分别托住伤员头,肩,臀和下肢,平放于帆布担架上后送 E:无搬运工具时可背负伤员后送 答案:B 9、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基本的活动方法是: A:推拿按摩 B:止痛药 C:理疗 D:完全卧床休息 E:脊肌锻炼 答案:D 10、脊柱结核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窦道形成,混合感染 B:椎体的病理性骨折 C:脊柱的活动功能障碍 D:截瘫 E:骨骺受累时可影响生长发育 答案:D 11、颈脊柱中活动范围最大的一个节段,而头的旋转活动主要发生在 A:寰枕关节 B:寰枢关节 C:上颈段 D:下颈段 E:整段颈椎 答案:B 12、颈椎病病人出现枕下肌痛及同侧头皮感觉异常,与临床关系较大的是哪个神经受刺激 A:颈1 B:颈2 C:颈3 D:颈2~3 E:颈3~4 答案:B 13、“竹节样”脊椎见于

对于上海市肺科医院磨玻璃结节早期肺腺癌的诊疗共识的解读

对于上海市肺科医院磨玻璃结节早期肺腺癌的诊疗共识 (第一版)的解读 上海市肺科医院作为国内最大的肺癌相关疾病诊治单体医院,在肺结节的诊治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最近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团队发表的磨玻璃结节早期肺腺癌诊疗共识(第一版),在临床实践及患者科普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它主要根据肺结节的病理分期与分型来决定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更加精准的指导价值,更有利于帮助患者选择个性化的诊疗方式。但由于其专业性太强,不便于普通患者阅读和理解,本篇文章抱着科普的目的对这份诊疗共识进行解读,力求通俗易懂,希望能为肺结节患者解除困惑和担忧。 首先希望大家明白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因为过早或者过晚的手术干预对患者的生活和预后都是不利的。 过早的手术介入,会导致过早的手术损伤,术后可能出现的长期疼痛或其他并发症,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手术与随访择期手术相比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总体生存,但却可能使患者过早的承受手术的风险、术后疼痛及可能的肺功能下降;而过晚的手术治疗,会导致病情进展,随着肺腺癌病理分期的进展,预后会急剧下降。 本诊疗共识则对恰当的手术干预时机进行了总结,根据诊疗共识,对于疑似原位癌、微浸润腺癌、浸润性腺癌及多原发肺癌的处置原则分别叙述如下。

一、原位癌(AIS) AIS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直径大于5 mm且小于30 mm的纯磨璃结节(PGGN)。 治疗原则(可手术也可随访): 对首次发现的疑似AIS的磨玻璃结节应进行定期随访。推荐在结节首次发现后的3个月进行首次的薄层CT平扫检查。 随访过程中,若结节明显缩小,则考虑良性病变可能,若患者年龄小于40岁,无吸烟史及二手烟暴露史,无肺癌家族史,无肺部其他需长期随访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等),则无需常规随访胸部CT;其他患者推荐进行每年1次的薄层CT随访。 若结节持续稳定存在,可视病灶形态及大小等因素继续随访。对于直径小于8 mm, CT值较低,边界模糊的纯磨玻璃结节可每半年或1年随访一次;对于直径大于等于8 mm,边界清楚

肺癌的治疗原则

肺癌的方法有哪些?相应的适应症分别是什么? (一)化学治疗 化疗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90%以上的肺癌需要接受化疗治疗。化疗对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无论早期或晚期均较肯定,甚至有约1%的早期小细胞肺癌通过化疗治愈。化疗也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手段,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缓解率为40%~50%。化疗一般不能治愈非小细胞肺癌,只能延长患者生存和改善生活质量。化疗分为治疗性化疗和辅助性化疗。化疗需根据肺癌组织学类型不同选用不同的化疗药物和不同的化疗方案。化疗除能杀死肿瘤细胞外,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损害,因此化疗需要在肿瘤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近年化疗在肺癌中的作用已不再限于不能手术的晚期肺癌患者,而常作为全身治疗列入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化疗会抑制骨髓造血系统,主要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下降,可以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血小板刺激因子治疗。化疗分为治疗性化疗和辅助性化疗。 (二)放射治疗 1.治疗原则 放疗对小细胞肺癌疗效最佳,鳞状细胞癌次之,腺癌最差。肺癌放疗照射野应包括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的纵隔区。同时要辅以药物治疗。鳞状细胞癌对射线有中等度的敏感性,病变以局部侵犯为主,转移相对较慢,故多用根治治疗。腺癌对射线敏感性差,且容易血道转移,故较少采用单纯放射治疗。放疗是一种局部治疗,常常需要联合化疗。放疗与化疗的联合可以视病人的情况不同,采取同步放化疗或交替化放疗的方法。 2. 放疗的分类 根据治疗的目的不同分为根治治疗、姑息治疗、术前新辅助放疗、术后辅助放疗及腔内放疗等。 3.放疗的并发症 肺癌放疗的并发症包括: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纤维化和放射性脊髓炎。上述放射治疗相关并发症与放疗剂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也存在个体差异性。 (三)肺癌的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是肺癌首选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也是惟一能使肺癌治愈的治疗方法。外科手术治疗肺癌的目的是: 完全切除肺癌原发病灶及转移淋巴结,达到临床治愈; 切除肿瘤的绝大部分,为其他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即减瘤手术; 减状手术:适合于少数病人,如难治性胸膜腔和心包积液,通过切除胸膜和心包种植结节,切除部分心包和胸膜,治愈或缓解心包和胸膜腔积液导致的临床症状,延长生命或改善生活质量。减状手术需同时作局部和全身化疗。外科手术治疗常常需在术前或术后作辅助化疗、放疗治疗,以提高外科手术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存率。肺癌外科治疗的五年生存率为30%~44%;外科手术治疗的死亡率1%~2%。 1.手术适应证 肺癌外科治疗主要适合于早中期(Ⅰ~Ⅱ期)肺癌、Ⅲa期肺癌和肿瘤局限在一侧胸腔的部分选择性的IIIb期肺癌。 (1)Ⅰ、Ⅱ期肺癌; (2)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 (3)病变局限于一侧胸腔,能完全切除的部分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 (4)Ⅲa期及部分Ⅲb期肺癌,经术前新辅助化疗后降期的病人; (5)伴有孤立性转移(即颅内、肾上腺或肝脏)的非小细胞肺癌,如果原发肿瘤和转移瘤均适合于外科治疗,又无外科手术禁忌证,并能达到原发肿瘤和转移瘤完全切除者; (6)诊断明确的非小细胞Ⅲb期肺癌,肿瘤侵犯心包、大血管、膈肌、气管隆突,经各种

脊索瘤(Chordoma)

概述脊索瘤(Chordoma)是一种先天性的、来源于残余的胚胎性脊索组织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位于脊椎椎体和椎间盘内,罕见累及骶前软组织。主要好发于50~60岁的中老年,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病理改变一、大体所见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质软呈胶状。可有局部出血、坏死、囊性变及钙化等。早期一般具有包膜,附近常有碎骨片及死骨。二、显微镜检显示肿瘤组织变化较多,各个病例不同,甚至同一种瘤的不同区域内也不同。分化差的组织,细胞排列紧密,体积较小,边缘清晰。细胞内外粘液成分较少,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排列稀疏,体积较大,呈梭形或多边形,胞浆内有明显的空泡,肿瘤的间质中有纤维间隔,且有多量的粘液积聚,高度恶化时可见核分裂相。临床表现疼痛为最早症状,多系由肿瘤扩大侵犯或压迫邻近重要组织或器官所引起。位于骶尾部的肿瘤常引起尾部疼痛,随后局部出现肿块,并逐渐长大,从皮下隆起,也可向盆腔内发展,压迫膀胱和直肠,引起尿失禁,便秘,坐骨神经痛等症状。位于蝶枕部的肿瘤可压迫视神经及其他脑神经,脑垂体、脑干等,在后期并可引起颅内高压。在椎管周围有脊髓受压者,可引起根性疼痛、截瘫、大小便失禁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X线表现1、头颅脊索瘤多见于颅底、蝶鞍附近,蝶枕软骨连合处及岩骨等处。骨质破坏边界尚清楚,可有碎骨小片残留和斑片状钙化物质沉积。并可有软组织肿块凸入鼻咽腔,一般较大,边缘光滑。脊索瘤肿块突出颅腔时可使钙化松果体移位,偶可引起颅内高压。颈椎的脊索瘤常位于上颈椎,尤在颈椎和枕骨交界处,多累及椎体、椎弓根偶尔也可受到侵犯,软组织肿块,常为突出的早期表现。胸椎脊索瘤较少见。 2、发生于脊柱的脊索瘤最多见于骶尾部,常位于骶尾骨交界处,患骨明显膨胀,骨内正常结构消失,呈毛玻璃样阴影,肿瘤呈溶骨性缺损,有时可穿破骨皮质向臀部及盆腔内扩展,形成边缘清楚的肿瘤性软组织块影,中间可有残余骨质硬化或散在不成形的钙化点,局部密度增高,造影检查,可显示直肠、膀胱、子宫等邻近器官或组织受压推移表现。 3、骶椎以上脊柱的脊索瘤,累及单个或2~3个邻近的椎体时,骨质呈溶骨性破坏,有时可见散在钙化点。单个椎体损害时,可见圆形或斑点状骨质稀疏区。诊断诊断标准:1、好发年龄:主要好发于50~60岁的中老年,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2、好发部位:50%在骶尾部,35%位于蝶枕部,其他依次为颈、胸、腰椎部。3、生长缓慢,在出现症状前,往往已患病5年以上。主要症状为疼痛、肿块和括约肌功能障碍。鉴别诊断有时需与骶骨巨细胞瘤、骶骨转移性肿瘤鉴别。治疗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将肿瘤作整个切除,有时因肿瘤所处部位完整切除困难,则可作局部切除。Friedman认为对于某些脊索瘤放疗也是有效的。剂量可高达50~60Gy(5000~6000rads)。化疗无效。预后脊索瘤发生转移的机率不高,位于骶尾部的脊索瘤发生转移者较多,而颅底与骶椎以上脊柱的肿瘤转移的却很少。一般均在肿瘤发生10年以后才出现转移,局部淋巴结常被累及,随后血运转至肺、肝脏以及腹膜等。枕部含有丰富软骨成份的脊索样脊索瘤,较常见脊索瘤的预后为好。

骶尾部脊索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表现_李斌

法相比较,它显示出自己的优势:牙科三维CT体积小、放射剂量小[6]、等比显示所摄物体。其配套视图软件可对图像的大小、明暗、对比度等进行调整,并可根据需要对图像从任意角度、任意层面进行观察。该软件可以进行距离、角度、密度等的测量。其独特的测量功能,可以不需要其他测量工具的辅助,直接在图像上进行。 3.2 实验结果:①上颌第一、二乳磨牙两者间比较:选择根分叉水平面为观察平面,在此平面,上颌第一、二乳磨牙的腭侧根管横断面宽大近似圆形,颊侧近、远中根管横断面狭长。由于根管截面不完全是圆的,因而存在近远中向和颊舌向最大径。RC P M-D、RC BM B-L比上颌第一乳磨牙大,其他测量值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 reen认为,只有当根管器械的直径等于或大于根管截面的最大径时,才有可能使根管各面都达到清洁的目的[7]。本实验测得的根分叉水平面的各根管截面的近远中向、颊舌向最大径的数据可作为临床器械型号选择的依据。②上颌第一乳磨牙根分叉水平三根管近远中向最大径比较:颊侧近中根管近似等于颊侧远中根管,腭侧根管最大。③上颌第二乳磨牙根分叉水平三根管近远中向最大径比较:颊侧近中根管近似等于颊侧远中根管,腭侧根管最大。④上颌第一乳磨牙根分叉水平三根管颊舌向最大径比较:各根管颊舌向最大距离均约相等。⑤上颌第二乳磨牙根分叉水平三根管颊舌向最大径比较:颊侧远中根管与腭侧根管近似相等,颊侧近中根管最长。 用牙科三维CT对口腔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在国内、外鲜有报道。2004年,Shinoda等[8]用牙科三维CT对3000例患者进行诊断,主要用于观察种植牙、颞颌关节紊乱病及阻生牙等。用牙科三维CT定量研究上颌乳磨牙髓腔结构特点,国内外均未见报道,用它对上颌乳磨牙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为髓腔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精确、非破坏性的研究分析方法。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应配套软件的完善,牙科三维CT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马伟光,周树夏,吕春堂,等.三维CT在颌面外科中的应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2,27(4):195-196. 2Arai Y,Honda K,Iwai K,et al.Practical model“3DX”of limited cone-beam X-ray C T for dental use.Proceedings of the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and Exhibition,Berlin,2001.Berlin:Elsevier, 2001:713-718. 3Yamada A,Ts unashima H,Arai Y,et al.Generation of3-D s olid model from3DX multi-image micro-CT(methods and appl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17th International C ongress and Exhibition, London,2003.London:Elsevier,2003:1224-1229. 4皮昕,主编.口腔解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2. 5王翔宇,任吉芳.磨牙髓腔形态与探察方法.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分册,2005,20(3):97-98. 6Hashimoto K,Arai Y,Iw ai K,et al.A comparison of a new limit-ed cone beam com puted tomog raphy machine for dental use w ith a multidetector row helical CT machine.Oral Surgery Oral M edicine Oral Pathology,2003,95(3):371-375. 7吴友农,史俊南.根管形态的复杂性及其临床意义.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0,17(1):11-14. 8S hinoda K,Honda K,M atsumoto K,et al.Annual report of limit-ed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3D Accu-I-Tomo)from3000 cases at Nihon Univers ity den tal hospital in2003.Proceedings of the1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and Exhibition,Chicago,2004. Chicago:Elsevier,2004:1187-1191. (收稿日期:2006-10-12)作者简介:李然,女,1980年4月生,助教,山西医科大学, 030001 骶尾部脊索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表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23300) 李 斌 耿敬标 脊索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原发低度恶性骨肿瘤。好发于脊柱两端,即颅底和骶尾部,约50%~55%发生在骶尾部。本文旨在分析骶尾部脊索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M RI)表现及病理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3例脊索瘤患者,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31~78岁,平均53岁,病程2d~1年。13例均行CT检查,其中8例M RI检查。临床表现13例均有骶尾部持续性隐痛,神经压迫症状3例,排便障碍3例,尿失禁1例,肛诊或骶尾部触诊扪及肿块6例。CT行轴位平扫及增强扫描,分别摄软组织窗和骨窗像,扫描层厚及间隔均为1.0cm。M RI扫描应用Siemens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使用脊柱线圈,常规行SE序列,采集矩阵为256×256,T1W I和T2WI扫描,行轴、矢和冠状位成像,层厚5~7mm,4例均行M RI 增强扫描。2 结 果 2.1 病变部位、大小及形态:骶2椎体以下2例、骶3椎体以下9例、骶4椎体以下4例;病灶大小 3.2~11.7cm,平均约6.5cm;形态有类圆形或类椭圆形(7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6例。 2.2 CT表现:平扫可见骶骨呈溶骨性膨胀性破坏伴脊椎旁肿块(13/13)、呈混杂密度(11/13)或等低密度(2/13)、病灶边界清晰(9/13)或不清晰(4/13)、肿瘤向后方相应的肌群浸润(3/13)。增强扫描后病灶轻至中强化(11/13)或无强化(2/13)。与正常骨分界不清,病灶内见破坏残瘤骨及钙化。 2.3 M RI表现:全部病例均向前形成较大的盆腔肿块,均不同程度侵犯椎管内硬膜外腔,肿瘤边缘清楚,轮廓光整,呈分叶状实性肿块,边缘无低信号硬化环,没有明显的周围水肿,在T1WI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在T2WI呈明显高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