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寻求_产出_就业_系统在外部冲击下的非线性反应机制_基于非线性动态理论的经济学方

寻求_产出_就业_系统在外部冲击下的非线性反应机制_基于非线性动态理论的经济学方

寻求_产出_就业_系统在外部冲击下的非线性反应机制_基于非线性动态理论的经济学方
寻求_产出_就业_系统在外部冲击下的非线性反应机制_基于非线性动态理论的经济学方

寻求/产出)就业0系统在外部

冲击下的非线性反应机制

)))基于非线性动态理论的经济学方法

昌忠泽1王俊2

(11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21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使用非线性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反应函数,分析/产出-就业0系统在外部冲击下的反应。由于中国数据获得的困难,我们以加拿大相关数据作为分析基础。我们发现,对产出的双倍冲击比单倍冲击持续期长,衰退期比扩张期显示了更多的非对称性,而且外部冲击对失业率影响的持久性要短于外部冲击对产出影响的持久性。这些结论对寻找中国经济在遭受外部冲击下的反应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产出)就业0系统非线性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反应函数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

Looking for the Nonlinear Re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Output and Employment Under the Outer Shocks

Abstract:By using no nlinear VAR model and impulse r esponse function,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ctio n o f/output)employment0system under the o uter shocks1Because of the inaccessible data in China,w e ado pt the co rresponding data of Canada instead1Finally,w e find that:(1)/double sho cks0lasts longer than sin-g le shocks on the o utput,(2)asym metric identity is found mo re often on the de-pression period than the ex pansion period,(3)the outer shocks last longer on the output than on the unemploy ment rate1

Key words:/Output-Employ ment0System;T hr eshold VAR;Generalized Im pulse Response Function

一、文献回顾

范式的。线性系统假设正是局部均衡分析的可行性,一般均衡分析解的存在性、惟一性和稳定性,总供给、总需求、总生产函数、代表性家庭和厂商等处理方法合理性的基本保证,也是经济预测的前提和计量回归分析的方法论基础(谢识予,2003)。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系统科学、分形和混沌经济学等非线性科学理论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经济分析的线性范式可能存在严重问题,线性分析范式可能正是导致现代经济分析和预测在关键情况下普遍失效的根本原因。把现实中复杂的非线性经济系统当作简单的线性系统进行处理的分析范式,必然存在严重的偏差。由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的发展引起的这种理论挑战,从根本上动摇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对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产出和失业率的双变量系统是分析实体经济中冲击的传播和持续性以及冲击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间传导机制的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其核心是运用向量自回归方法(VAR)判断二者在长期过程中的趋势关系。Blanchard和Q uah(1989),Ev ans(1989),Aoki和Fiorito(1993)的文献就是著名的例子,这些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共同特点就是模型的动态特征假设为线性的。然而,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据表明产出序列和失业率序列均存在非线性结构,线性假设的有用性值得怀疑,数据的某些重要特征被线性假设隐瞒掉了(A ltissimo, 2001)。因此,传统线性VAR模型描述经济世界的真实性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学家们的质疑。

随着非线性动态理论引入经济学研究领域,经济学家开始尝试用非线性方法来研究产出和就业问题,非线性方法的引入经历了从非线性单变量模型到非线性多变量模型两个发展阶段。最早引入非线性方法的是Beaudy和Koo p(1993)(简称为BK),研究美国产出的单变量模型,BK模型采用反馈变量)))定义为当期萧条程度引入多期滞后的条件均值,门限参数是事前固定的而非估计的,被假定为0。Pesar an和Po tter(1994)(简称为PP)将BK的非线性方法发展到三阶段(萧条、复苏、过热),并将反馈变量引入条件方差中,内生地估计了门限参数。Simon1M1Po tter(1995)的战后美国GN P单变量非线性模型证明,即使美国经济遭受到类似大萧条时期的负冲击,美国经济也能很快返回到趋势增长率水平,战后的美国经济比战前的美国经济更稳定。Gary Koop(1999)运用单变量非线性模型分析美国失业率的动态非对称性,实证研究表明,美国失业率的非线性性既具有统计上的重要性,又具有经济上的重要性。

在非线性多变量模型的发展中,最重要的文献当属Koop,Pesaran和Po tter(1996) (简称为KPP)的脉冲反应模型。在讨论了传统的用于非线性模型的脉冲反应函数的优缺点之后,该文引入了既能用于线性模型,又能用于非线性模型的一般脉冲反应函数(GIRF)的概念。KPP模型发展了测量由一般脉冲反应函数导出的冲击持续性和冲击的非对称效应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构造了美国产出和失业率非线性双变量模型。A ltissimo和Violante (2001)(简称为AV)使用了BK和一般脉冲反应函数的方法研究美国产出和失业的双变量系统,其中门限参数是内生估计量。该文研究发现,衰退对经济活动具有正反馈效应,在衰退期,总的冲击明显不像扩张期的冲击那样持久,与正的冲击相比,负的冲击展现出较低的长期持久性。AV模型中产出和失业的非线性性质建立了经济波动和长期增长之间的潜在联系。

本文将在综合BK、PP、KPP、AV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加拿大产出和就业的季度数据,利用改进的非线性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经济系统在萧条、复苏、过热时期的门限参数,

二、非线性向量自回归模型

11模型介绍

为研究产出与失业率的双变量系统,根据BK 、PP 、KPP 、AV 模型,我们构造了一个反馈变量来衡量当期萧条程度CDR t (the current depth o f the r ecession),其被定义为GDP 对数在当期值和历史最大值的差额。模型如下:

CDR t (r ,S )=y t -max {y t ,y t-1+r ,,,y t-S +r }

(1)其中,y t 是真实GDP 的对数,r 是门限参数。令F t =1(CDR t <0)为指示函数,不论

当期经济是在萧条状态(F t =1)还是在扩张状态(F t =0)。萧条时期定义为

E q i=1CDR t-i <0,而扩张时期定义为E q i =1CDR t-i =0。当log GDP 的增长低于门限参数r ,意味着经济还没

有完全从衰退中复苏,CDR t 将仍然是负值。

构造以GDP 变化率①($Y t )和失业率(U t )为变量的双变量非线性模型,X t 由($Y t ,U t )表示,5(L )和((L )分别是p 阶和q 阶滞后的矩阵多项式。模型表示为:

X t =a +5(L )X t-1+((L )CDR t-1(r,S )+G t

(2)考虑到机制依赖下的异方差性(reg im e dependent heteroskedasticity),假定G t =V 1/2t E t ,

其中E t ~II D (0,I 2)。因此,条件方差协方差矩阵将采取下面的形式:V t =1(

E q

i=1CDR t-i )#(E r -E e )+E e (3)其中,E r (E e )是萧条时期(扩张时期)的协方差矩阵,CDR t 依赖于门限参数r 的值。

21模型解释

在考虑机制转化的前提下,非线性动态模型一般是由三个最常见的模型组成:马尔可夫机制转换模型(Markov Sw itching Reg ime m odel,M SR)、门限自回归模型(Threshold Auto regression m odel,TAR)和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Sm ooth Transition A uto regr ession model,STAR)。三个模型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如何处理机制转换结构中的信息,典型的马尔可夫机制转换模型(MSR)假定转换(sw itching )是由外生的不可观测的马尔可夫链(M arkov Chain)决定,并没有对机制变化发生的原因以及这些变化的时间做出解释;门限自回归模型(TAR)允许机制变化是内生的,其中变量决定了机制转换是可观测的,但是引起机制转化的门限却是不可直接观测的,转换机制是离散的;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STAR)可以使在两个极端机制之间的变化成为平滑或渐进的变化。在上述模型基础上,Tong (1990)提出自兴奋门限自回归模型(SETAR),把门限变量看作为时间序列本身的一些滞后值。SETAR 模型在时期内是线性的,但在跨时期中却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双变量系统模型(2)可以转换为多期SET AR 模型。当经济处于衰退期,CDR t =y t -max {y t ,y t -1+r,,,y t -S +r }为非零,假定历史最大值是$y t -s ,1[s [S ,则有CDR t =y t -y t -s -r =(y t -1-y t -s -r )+(y t -y t -1)=CDR t -1+$y t ,因此

CDR t =0 如果F t =0

$y t -r

如果F t =1并且F t -1=0CDR t -1+$y t

如果F t =1并且F t -1=1既然F t =1(CD R t <0)为CDR t <0的指示函数,则有CDR t =CDR t #F t 。用CDR t -1在右边替换CDR t ,可得CDR t =

(CDR t -1+$y t )F t 。继续替换直到F t -k =0,就有CDR t =CDR t-k-1

F k i =0F t-i +E k i =0$y t-i F i l =0F t-l 。这样就能得到萧条时期内的S 个可能子时期。

令Z t =(X t ,X t -1,,,X t -q -S +2)c ,此为一个1@2(t -q -S +2)向量。因为模型包括了CDR t 的q 阶滞后,等式(2)可以写为带有(1+S )q 阶段的SET AR 模型。定义J t 为指示随机变量,其值在序列{0,1,2,,,(1+S )q -1}中,J t =j 表示状态j 发生了。等式(2)可以写为:

Z t =a

0+r E q i =1(i F t-i +B {j}1,B {j}2,,,B {j}t-q-S +1 B {j}t-q-S +2 I t-q-S +1 0 Z t-1+G t 0(4)

其中a 是2@1的常数向量,B {j}i 表示j 状态下Z t -i 的系数矩阵,i =1,,,(t -q -S +2)。

三、模型估计

11门限参数r 的估计

估计门限参数的困难在于最大似然函数是不可微的,条件方差协方差矩阵在不同时期之间是离散的。根据PP 和AV,我们采用了GRID 搜寻确定r 的估计量。

Chan (1993)证明了在一定的条件下,GRID 搜寻的估计量和门限自回归是一致的。等式(2)可写为:

X t =C +X t-1B (L )+CDR t-1H (L )+V t E t =W t (r )B +V t E t (5)

令e =X t -W t (r)B 表示回归误差项。为了简化,我们假定S 比样本大,这样表示我们在计算某个确定CDR 时,搜寻了过去所有的产出增长情况。此外,我们假定CDR t 的前q 个观测值以及F t 均为0。

GRID 搜寻的步骤如下:

(1)以[-115,115]为间隔产生有400个点的GRID 。

(2)在每个r 点上估计对数似然函数。对数似然函数采取下面的形式:

W -T r 2log (E r )-T e 2log (E e )-12E T i=p F i-1(e E -1r e c )-12E T j =p (1-F t-1)(e E -1e e)

其中T r (T e )表示萧条时期(扩张时期)的观测值。由于E r 和E e 中的函数形式未知,要计算H essian 矩阵是困难的。我们将LS 估计量作为初始值,使用New ton -Raphson 算法来估计剩余参数(而不是r ),在GRID 的每一个点上,采用似然函数的100次反复,对于每一个参数,收敛标准为10-4。

(3)使得对数似然函数最大化的GRID 点被选作r 的估计量。门限参数^r 的估计值是一个很小的负值(-011917)①,因为GDP 对数的一个微小减少是不会引发门限效应的,特别

是这种减少之后还伴随着强劲的增长。图1给出了^r 条件下的CDR 图。

图1 ^r 条件下的|CDR |

21基于r 的VA R 估计

表1是门限VA R 估计的结果,t 值在括号内。由于自变量中明显地存在着多重共线性,t 值是不可靠的。我们采用F 统计量检验CDR 的联合零假设,F 检验的p 值在第二个等式(u t )为010000,对于第一个等式($y t ),F 检验的p 值是019301,表明CDRs 在产出等式中是不显著的。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结果,因为BK 和K P P 关于$y t 的单变量模型对于CDRs 是具有显著效应的。我们认为,正是由于在单变量模型中忽略了失业率变量才导致了这样两个不同的结果。

表1

VAR 估计结果Cons 1

$y t -1$y t -2u t -1u t -2CD R t -1CD R t -2$y -01085063

(-0121800)

01349012(31158299)-01126009(-1120421)-0163604(-2165296)01709289(31054683)01018761(01078737)-01022734(-0110839)u 01475028(31212503)-01142389(-31371224)-01013149(-0131962)11235610(12135352)-01279882(-2191191)-01087070(-0167821)

01042074

(01350911) 尽管VAR 在简化模型中过度识别,给出系数的准确解释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发现,在失业率的等式中,CDR 滞后的联合系数表明,当萧条开始时(例如在t -1期),反馈变量CDR t -1(负值)导致失业率(t 期)增加。如果经济进一步恶化(|CDR t |>|CDR t -1|),失业率将会快速下降,这是因为CDR t (-01087)的正效应大于其负效应CDR t -1(01042)。与此对应,如果经济处在较弱的复苏中,虽然CDR s 的联合效应仍然是正数,但是失业率依然存在着上升压力,直到CDR t -1的效应超过CDR t 的效应,CDRs 的联合效应才会导致失业率加速下跌。在上述变化过程中,CDR s 主要通过失业率影响产出的动态增长。

四、脉冲反应函数11脉冲反应函数(GIRF)介绍

为了解决传统脉冲反应函数(IR)中非线性时间序列产生的问题,KPP 和Potter (1999)构造了脉冲反应函数(GIRF)作为相同概率空间中的随机变量,即从所有冲击构成的向量N t 中固定第i 个冲击,然后把所有其他未来冲击的效果固定下来。GIRF 采取下面的

其中,E [X t +n |E t =D ,8t -1]代表基于信息序列8t -1和t 时期第i 个冲击的值为D 时的预期。基于特定历史和(或者)当期冲击的种类,我们可以构造出冲击的时间。GI RF 是一个随机变量,它是两个随机变量的差额。在等式(6)右边的第一个式子是基于历史和选定冲击D 下的X t +n 的期望值,第二个式子是仅仅基于历史X t +n 的期望值,这两个式子都是随机变量。GIRF 假定/常规冲击0(即过去冲击的均值)在未来持续冲击系统,条件期望和未来冲击保持均衡,除了D 之外的所有现在的和未来的冲击在第一个式子中都能相互结合。因此,和传统的脉冲反应函数相比,GIRF 更有可能回答/当所有未来冲击都保持均衡时,现在冲击D 的反应是什么0。

由于模型主要关注跨时期GIRF 的非对称性,根据AV,我们把GIRF 定义为:

GI RF X (n,D ,H t-1)=E [E[X t+n |E t =D ,H t-1]-E[X t+n |H t-1]|H t-1I R ]

(7)其中R ={萧条,繁荣},H t -1是在(t -1)期之前的历史时期,由{X t -i ,CDR t -i }(i =1,2)给出。基于每一个时期的估计GIRF 如下:

GI R F X (n,D ,H t-1)=1

T R

E T R i=11M E M j =1[X j t+n (D ,H i )-X j t+n (E i t ,H i )](8)其中,T R 是R 时期的观测数量,H i 是R 的第i 期。21GIR

F 的计算

(1)基于萧条系数F t -1,我们把数据分为两个时期,其中27个观测值落在萧条期,83个落在扩张期。根据Gallant 、Rossi 和T auchen (1993)的图表方法,通过检测后VAR 估计的残差离散图我们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冲击。对于($y t ,u t ),我们选取D =(015,-015)作为代表性正冲击(表示为P -shock);改变符号,得到代表性负冲击(N -shock);把两者扩大一倍,得到正双倍冲击(PP -sho ck)和负双倍冲击(NN -shock)。这样,就可用它们来分析GIRF 非对称性的大小。同时,我们把时间截面的最大值设定为60个季度。(2)由于等式(2)假定变量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是独立的,时期内所有的冲击均采用数量为1/T R 的相同权重。对两个经济来说,60个季度的($y t ,u t )和CDR 是通过逐步回归来计算的。那么,对于被冲击的经济,计算X t +n

(D ,H i )=1M E M j=1X j t +n (D ,H i );对于未受冲击的经济,计算X t +n (H i )=1M E M j =1X j

t +n (H i )。对每一时期,因为M →],大数定理保证收敛于条件期望。

(3)对每一个时期,采用历史截面数据,GIRF 就能计算出来。

31GIRF 的模拟结果

(1)产出的脉冲反应。很明显,冲击的长期持久性在跨时期表现是不同的。例如,当负冲击在t 时期冲击经济后(如Fig ure 2b 所示),GIRF 在不同时期就会显示不同的结果。如果在经济萧条期,作为对负冲击的反应,产出在t 时期将减少(负效应),CDR t 表现活跃(activated),但是CDR t -1到t +1期时却会产生一个正效应。而且,CDR t 只需要经过两个季度也会对经济产生正效应。然而,在经济扩张时期(

E q i=1CDR t -i =0),因为缺少抵消因

应。因此,正冲击对萧条时期产出的影响比扩张时期的影响更大。

比较图2和图3,冲击对产出的动态影响效果相似。但是我们发现,双倍正冲击比单倍正冲击具有更长的持久性,双倍负冲击同样具有比单倍负冲击更长的持久性。图4是一个特定时期内正负冲击的比较。观察图4发现,衰退时期比扩张时期显示了更多的非对称性,而反馈变量(CDR)是非对称性的主要根源。①

图2对产出的总冲击①

图3对产出的双重冲击

(2)失业的脉冲反应。比较图4和图5可以看出,冲击效果也很相似。但是,外部冲击对失业率影响的持久性要短于外部冲击对产出影响的持久性。当经济经历了负冲击时(如Figure5b),如果最初在萧条时期,由于CDR的两期滞后系数是正值,失业的上升压力会

图5对失业率的冲击

减少。如果经济恶化,失业率会继续攀升,但是不会太高。尽管GIRF很好地模拟了双变量模型的动态非对称性,失业率的调整似乎仍然显得很慢(大约5年)。

AV声称在非线性模型下标准单位根检验不能成立,他们使用了Caner和H ansen (1997)提出的非线性单位根检验。AV选择了差别失业模型作为基准模型,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些在失业率中存在单位根的证据(包括单位根检验和另外的证据)。但是,我们仍然不认为失业率是一个非稳定时间序列。因为根据前面的检验,我们发现尽管门限值(^r=-012068)对于失业率不灵敏,但是GIRF对于失业率差异是非常灵敏的。

五、结论

本文使用非线性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反应函数分析/产出-就业0系统在外部冲击下

可以随经济周期而变化,带有反馈变量(即CDR)的模型反映了产出和失业双变量系统动态的非对称行为。

通过一系列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萧条时期的产出比扩张时期的产出对于正冲击有更大的反应;对产出而言,双倍正冲击的持久性比单倍正冲击的持久性要长,双倍负冲击同样具有比单倍负冲击更长的持久性;衰退时期比扩张时期显示了更多的非对称性,反馈变量(CDR)是非对称性的主要来源;外部冲击对失业率影响的持久性要短于外部冲击对产出影响的持久性。

鉴于中国数据获得的困难,我们采用加拿大产出和就业的季度数据作为分析基础。但是,上述分析所获得的实证结论对寻找中国/产出-就业0系统在遭受外部冲击下的反应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由于我国学界长期以线性方法作为经济分析的前提,因此本文的非线性动态方法将为国内学界提供一个前沿经济理论框架和一种有效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红刚:《从均衡到演化:经济分析方法演进的一条道路》,中国经济年会论文,2003年。

[2]谢识予:《从假设、推理到心理分析和实验研究)))从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J],《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

[3]A ltissimo,F1and G1V io lante(2001),T he N on-Linear Dy namics of Outp ut and Unemp loy ment in the US[J],Journal o f Applied Econometr ics,16,461~4861

[4]Beaudr y,P1and G1K oo p(1993),D o R eces sions Per manently Change O utp ut?[J],Jo ur nal o f M onetary Eco no mics,31,149~1631

[5]F an,J1and Q1Yao(2003),N onlinear T ime Ser ies:N onp ar ametr ic and P ar ametr ic Methods [M],Spring er,New Yo rk1

[6]G allant,A R1,Ro ssi,PE1and G1T auchen(1993),N onl inear D y namic Str uctures[J],Econo-metr ica,61,871~9081

[7]H ansen,BE1(2000),Samp le Sp liting and T hreshold Es timation[J],Econometr ica,68,573~6031

[8]K oo p G,P esa ran,M1H and S1Po tter(1996),I mp ulse Resp onse A naly s is in N onlinear M ul tiv a-r iate Mo dels[J],Journal o f Eco no metrics,74,119~1471

[9]K o op,G1and S1P otter(1999),A sy mmetr ies in US unemp loy ment[J],Jo ur nal o f Business and Eco no mic Statistics,17,298~3121

[10]Pesaran,HH and Y1Shin(1998),Gener aliz ed I mp ulse Resp onse A naly sis in L inear M ultivar i-ate M odels[J],Economics L et ters,58,17~291

[11]Pesaran,M H1and S1P otter(1997),A Floor and Cei ling M od el of US Outp ut[J],Journal o f eco no mic Dynamics&contr ol,21,661~6951

[12]Po tter,S1(1995),A N onlinear A p p r oach to US GD P[J],Jornal of A pplied Econometr ics, 10,109~1251

[13]Po tter,S1(1999),N onlinear T ime S eries M odelling:an I ntr oduction[J],Jo urnal of Eco no mic Sur veys,13,505~5241

[14]T iao,G1and R1T say(1994),Some A dv ance in N onlinear and A d ap tiv e M odelling in T ime S e-r ies A naly sis[J],Jo ur na l of F or ecasting,13,109~1311

[15]T o ng,H1(1990),N on-L inear T ime S er ies:A Dy namical Sy stem A p p roach[M],Ox for d: Clarendo n Press1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2011年08月02日星期二11:16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 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由生态和系统两个理论结合产生的。 一、生态理论 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69年定义的:生态学是研 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为: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萌芽期(亚里士多德的公元前4世纪到14世纪):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代表人物:公元前4世纪学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 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6 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 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 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19世纪,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 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促使了生态学进一步发展。 19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 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 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由于世界上的 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 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有关生态组织:国际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生态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 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

内部信息反馈制度

内部信息反馈及重大事件处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集团内部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应对已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他突发事件,确保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对于上级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布置的工作,接受工作任务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在规定的完成任务的期限届满后1日内,就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向上级领导、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反馈。其中重要工作其成果以非文字形式体现的,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反馈。 集团办公会布置的工作由接受工作任务的单位于每周六上午前将工作的落实执行情况报人力资源中心,人力资源中心收集汇总后在下次办公会上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通报。 集团公司月度重点工作计划上布置的工作由各项工作的监督考核人负责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和工作进度情况,每月月底集团召开月度重点计划完成情况汇报会,各责任单位责任人汇报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第三条各级管理人员对于已发生的非职责范围内可以处理的事件,或者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包括班组、车间、公司各职能部门以及各公司、集团各中心)管辖围内发生的其他重大事件,应当逐级上报。其中属于突发事件不作紧急处理可能导致更大损失的,应当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的1小时内逐级上报。 第四条各级管理人员及集团所有员工从客户处得知的有关质量、产品交付等有关信息,应当逐级上报。(对于客户重大质量、停线等问题,各单位在接收到客户的质量、停线等问题的投诉考核单后应在第一时间报人力资源中心,人力资源中心送呈集团有关领导批示,并将批示意见反馈至有关单位、部门,有关单位、部门按照集团领导的批示意见组织对问题的调查及原因分析,向客户作出意见反馈。)第五条各级管理人员及集团所有员工对于已发现的各种安全隐患,包括在集团范围内的公共食品卫生安全隐患,应当在2小时内逐级上报。 第六条凡在公司范围内发生的工伤事故、火灾事故、打架斗殴及盗窃等事件,应当向所在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综合办公室)报告。所在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综合办公室)能够处理的,应当立即处理并于事后按前述规定分别向公司主管领导和人力资源中心报告;不能处理的,应当分别报公司主管领导和集团人力资源中心处理。 公司主管领导和人力资源中心接到报告后,应当向集团领导汇报。 第七条凡涉及到产品质量问题,应当向所在公司质量主管部门报告。所在公司质量主管部门能够处理的,应当立即处理并于事后按前述规定分别向公司主管领导和集团主管质量工作的有关领导报告;不能处理的,应当分别报公司主管领导和集团分 1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案例探究

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 作实务中的案例探究 摘要 本文是将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运用要具体的社会工作实务中来对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运用的案例是来自于2015年11月14日由张明锁导师带队前往兰考XX小学所调研的部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监管,跟随爷爷奶奶甚至太祖母生活,家境贫寒因而在行为和认知上出现一些偏差。我们的社工小组在对这些留守儿童开展相对应的“青少年成长小组”活动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获得了部分资料。笔者通过对他们在行为和认知上出现的偏差以及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的分析认为可以将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运用于此。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农村留守儿童认知重建行为纠正 一、对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的认识 (一)对生态系统理论的认识 1、生态理论 生态理论认为人们和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和补充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们和其环境相互改变、塑造对方,这种生态理论的观点提供了一种有机论的世界观,从生态理论的观点来说,社会工作将注意的焦点放在促进人们的成长、发展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它强调消除环境的障碍,使环境对人们的需要有更多的响应,向人们提供更多的营养资料。生态理论从整体性分析,考虑全球环境的需要,涵盖社工所工作的社会区域的环境影响分析,在与市民利益与需要相关的计划和社会行动中纳入他们的参与;促进自然资源的积极利用,提高尊重环境资源的生活方式的自觉性;通过提供服务的机构,特别是学校、卫生保健和社会照顾机构,来关心社会环境和合作网络;通过“探索性教育”即促进专门的网络以增加人们的生活机会,针对人群包括年轻人、残疾人、老年人以及精神病患者等。2、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实际上是一个生物学理论的主张,它认为,所有的有机体都是系统,各个系统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并且相应的隶属于更大的系统。而且,由各个子系统所组成的层次较高的系统一旦完成整合,就会具有其子系统并不具有的功能或特质。将系统理论引入社会工作中,可以将社会工作实践分为四个基本系统:帮助推动和提供改变计划的个人或群体的改变主体系统,包括社会工作者和机构;寻求帮助并与改变主体系统协同工作的服务对象系统,包括个人、群体、家庭和社团;改变主体系统为达到目的正试图去改变的那些人即目标系统;以及改变主体系统与之合作以实现改变目标的那些人即行动系统。 2、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主要有两个维度:第一,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借用了一系列的生物学、生态学概念,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与人生过程进行了分析;第二,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属于系统理论的分支,注重把人放在系统环境中加以考察,以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概念框架,理解复杂的系统如何积极的影响个人及其行动场所,同时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案主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人的病态或性格缺陷所致,社会工作干预的目标对象是个人、家庭、社区等各个层次系统。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

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 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 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 二、认知理论 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 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并非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当前的反应模式。 四、社会系统理论 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注意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 工作理论。 把人与环境看做是由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中的均衡关系,使它可以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五、标签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曾经产生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借用了许多有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人生回顾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社会环境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方形生存曲线理论,等等。 一、人生回顾理论 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 (1)和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 (2)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 (3)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和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 (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二、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和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1)成熟型(Mature Type) 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2)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 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3)防卫型(Armored Type) 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4)愤怒型(Angry Type) 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的失衡,又会导致这类老人在生理方面的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工作沟通与反馈制度

工作反馈制度 为完善公司办公机制,满足工作效率要求,确保公司各岗位工作能够在统一计划、部署的原则下达到沟通及时、理解一致、解决有效、执行畅通的目的,特制定工作沟通反馈制度。 一、反馈的基本要求: 1、反馈沟通的原则:沟通保密原则,沟通意会原则,沟通私人空间原则。 2、时段沟通:公司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及时做好事前沟通、事中沟通、事后沟通。 3、量化沟通:公司各级别员工在工作中对某项具体事务产生不同意见、建议、理解、观点、认识等,如不能及时达成一致的,需要通过量化沟通与反馈进行解决,量化标准应不少于3次,通过3次相互耐心沟通后,应愉快的达成一致意见。对经过3次沟通后仍不能达成共识的,当事人须及时逐级上报领导裁定解决。 4、限时反馈:24小时回复制 1)员工必须做到笔记本不离身,上级安排的任务、同事的委托、外来人员的需求等均需记录。信息接收后以该员工为中心与本部门或其他部门联系、询问、协调、解决,形成对信息的闭环管理。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的部门或个人应积极配合、迅速响应。结果由该员工在24小时内回复给信息源,决不允许中途推给其他人回复。杜绝问题石沉大海、有始无终。 2)涉及到紧急重大、对公司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应第一时间向校区校长报告,由校长召集各主管共同商议解决方案. 3)在执行任务时如确实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执行人无法按时按标准完成,应立即向分管领导反应并说明不能完成的困难或原因,请求上级给予支持或提供资源。 4)在执行任务中如因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而不能按时完成的,应及时将事情处理的进度反馈给领导或校长,并作出相应的说明。

5)工作职责内的事务,应日事日清日反馈. 6)对于没有明确完成时限的工作任务,无论当日是否完成都应对事情的处理进度作出回复。 7)对于有明确完成时限的工作任务,要依据工作重要程度及时间顺序,在规定时效内完成并回复。 二、反馈种类 1、会议通报与反馈 1)总裁召集的会议、公司例会形成的决议事项,由行政部负责追踪落实,涉及部门和相关负责人须及时将进展情况反馈; 2)其他人员召集的会议,由会议召集人指定人员负责会议决议事项的追踪落实。 2、命令下达与反馈 主要适用于机动、重要、紧急的工作。公司管理层可以打破常规工作流程,以口头或书面形式直接将工作任务下达到具体岗位工作人员,执行者须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反应,并将结果尽快反馈至下达人,同时抄送或转达具体部门负责人。 3、日常工作部署与反馈 日常工作事项,凡具互动性的,都须进行及时反馈。必要的报告、请示、下达、执行等事项,通过《工作联络单》进行,申请方和承办方要根据工作事项的轻重缓急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进行处置与反馈,必要时上报公司高层。工作部署下达至相关部门后,部门负责人要迅速传达到具体承办人员。 4、提案与反馈 公司倡导鼓励员工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公司经营建言献策,提出更好的建设性议案。提案部门或提案人,按照统一提案文本格式,向公司高层递交提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

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案例

案例分析题(30分) 林老先生今年76岁,退休前在政府机关工作,退休后与老伴生活在一起,两个人结婚五十多年来感情很好,育有四个子女均已成家立业,剩下老两口一起居住。就在五个月前,林老先生的老伴由于一次交通事故,抢救无效去世。林老先生很伤心,子女们请了一个保姆来照顾他,但是老人觉得保姆对自己态度不好,所以没多久他就辞退了保姆。子女们怕他在家无人照顾,睹物思人过于悲伤,便将他送到养老院。但是之前性格开朗的林老先生住进养老院之后,变得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很少与其他老人交谈。 问题: 1.请对林老先生的状况做分析(10分) 2.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提出帮助林老先生的思路。(20分)答题要点 1、从材料可以看到,林老先生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丧偶的状况对林老先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林老先生与妻子感情一直很好,居住在一起,丧偶对于林老先生心理上的打击是很大的;其次,林老先生自己居住,可能会有孤独与寂寞。老伴之前起着感情陪伴的作用,老伴去世后,老先生自己居住,会面临这方面问题;第三,长期来看,生活照料方面也会成为问题。虽然林老先生现在生活还可以自理,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以后照料方面也会成为问题。(5分)从材料我们也可以看到林老先生有着一定优势:几个子女都很关心他,从请保姆到送养老院可以看到子女们对于林老先生是很关心的;

另外,老先生现在生活尚能自理,而且之前性格开朗。(5分) 2、工作思路:生态系统理论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对象放在一个有层次的系统之中,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支持网络包括正式支持和非支持支持两部分。(5分) (1)关注林老先生的意愿,发掘他的胜任能力。无论是帮老先生请保姆还是继续留在养老院,都要与他进行很好的沟通,征求他的意见,尊重他的意愿。要帮助林老先生建立起掌控环境的能力,从而形成有效的自我效能感。 (2)对林老先生生命周期中丧偶这个重大生活事件的处理。通过心理宣泄和心理调适帮助林老先生走出丧偶的心理阴影。福利院或者子女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情感陪护,帮助林老先生建立新的依恋关系,从而有效减轻丧妻的悲痛,尽快的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3)与老先生子女沟通,帮助他建立更新的人际关联。重视老先生子女的作用,在工作中多与其子女沟通,也促进子女与林老先生的沟通,让老先生能够享受子女的照顾和关爱,有机会享受天伦之乐,从而发掘出更多的自我价值。 (4)征求老先生意见,养老院对老先生身体状况进行评估,看其是否愿意以及适合住在养老院,以及以后住进养老院的可能性,让老先生能够发挥自己的适应力,从而与新环境形成最佳的调和度。(15分)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 理论: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理论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社会工作理论:蒂姆斯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理论基础(外借理论)和实施理论两个层次。外借理论:来自其他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医学、经济学等,它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实施理论:来自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是直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践与达成社会工作的目标。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式(四个理论范式) 什么是范式:指的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由若干相关的理论模式所构成的一个理论取向,它们共享一组基本的理论假设,使得研究者在心理上形成的共同信念。 1、实证传统:(最基本、最主流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建立在自然科学的方法之上,证据为本。 实证主义的理论观:经验至上;证据为本;客观现实;价值中立。 2、人本传统:(既是基本亦是边缘)全人的观点,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 人本主义的理论观:以人为本;意义和阐释;尊重价值观;高度的个别化。 3、激进传统:从结构的层面推进社会变迁。 激进主义的理论观:对实证主义的全面宣战;价值无涉是不可能的;实证主义本身是一种政治,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顺从、维持现状;不同的话语体现不同的政治利益。 4、社会建构传统: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变化的动力来自发现,讲述新的故事或探索优势。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观: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客观事实,所有的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人们总是习惯于依照社会一致认定为正确的理论去理解我们周遭的事物;理论是相对的,具有历史的特殊性;历史也是非连续的,充满了偶然。 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到的想法和感受;很容易变成意识的潜意识;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又无从觉察的心理过程。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 口欲期(0-1岁)、肛门期(1-3岁)、生殖器崇拜期(3-6岁)、潜伏期(6-12岁)、 生殖期(青春发动期) 自我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自我功能:人们适应和应对世界的手段,自我承载着能量和动机。 12个自我功能:现实检验、判断、关于自我和世界的现实感、规范和控制、客体关系、 思维过程、适应性退行、防卫机制、刺激障碍、自主功能、自我掌控感、综合/整合功能。 1、自我呈现:社会互动中任何旨在创造、修改和保持别人对自己印象的行为。 2、自我监控: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自我的呈现进行监视和控制的程度。 3、自我控制:对冲动和欲望的控制、对思想和感觉的控制、对行为的控制。 防卫机制:每个人都会潜意识的以不同的防卫功能去保护自己受到伤害。 作用:积极的作用:调试 消极的作用:当心理防御机制失效、使用不当、或过多的依赖,以致破坏了正常的心理活动,妨碍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被视为异常,甚至病态。

公司信息沟通管理制度_范文

公司信息沟通管理制度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公司信息沟通管理制度,感谢您的阅读! 为了加强市场信息沟通工作,对市场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公司对市场的动态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特制定本工作管理制度。 一、市场信息沟通方式 信息沟通管理工作由市场部负责,销售分公司协助完成。市场部及销售分公司要严格执行信息反馈制度。销售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到市场部,以便公司针对市场动向做出迅速调整。 (一)日常情况:口头、电话、传真。 (二)紧急情况:口头、电话。 (三)定期沟通:依照《销售人员信息反馈表》、《顾客意见征询表》、《客户回访记录表》填写相关内容。 二、信息反馈制度 1、《销售信息反馈表》 针对整个市场的调查,由销售分公司协助市场部完成。分为周、月、季度进销售信息反馈。营销人员在各阶段中定期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及信息搜集,如实填写相应表格,按要求送交市场部。市场部在一周内将信息分析汇总,上报主管副总经理,下达上级批示的执行意见。 2.《顾客意见征询表》 针对一般顾客的调查,由销售分公司协助市场部完成。每季度进行一次。在各季度中不定期进行调查,并于每季度末前一星期内送交市场部。(重大问题须随时报告)。专卖店及商场销售人员将以书面或口头提问的方式知道顾客填写《顾客意见征询表》后传递给市场部。市场部在一周内将信息分析汇总,填写《顾客意见处理报告》上报主管副总经理,下达上级批示的执行意见。 4、《客户回访征询表》 针对代销商以及酒店客户的调查,由市场部完成。每季度进行一次。定于一月、四月、七月、十月的月末5日内完成。市场部人员可以通过登门、电话或信函等方式对客户进行回访,填写《客户回访征询表》,并在一周内将信息分析汇总,上报主管副总经理,下达上级批示的执行意见,填写《客户意见处理报告》。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工作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 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1)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系统论。系统论视人类社会、社区都是一个一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都是耦合在一起的,并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学关注的则是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行动。因此,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社会行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实施原则 总体而言,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强调小组组员之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自始自终都要强调和贯彻如下几点原则性的“工作意识”: ①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要看到,每个小组的组员都具有社会参与的动力和潜能;关键是通过小组与组员、组员之间的互动来激发这种动力和潜能,从而提升其社会意识和

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和吸引弱势群体成员参加小组活动,特别关注提升弱势群体成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能力。 ②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 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3)社工角色 社会目标模式将社会工作者视为富有影响力的人,负责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并希望借助其工作,在小组中孕育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引导小组组员发生改变,并且组织、策划小组组员的集体行动,以达到影响社会变迁的效果。 2、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 作为小组工作的一个传统模式,治疗模式是精神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与运用,旨在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 (1)理论基础

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一、制梁场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1、本工程按项目管理模式组织施工,推行梁场场长负责制,为加强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彻底贯彻质量方针,确保质量目标的顺利实现,梁场场部建立了质量反馈制度。总工程师对全厂的质量反馈工作全面负责,安质部为该工作的主责部门,负责日常反馈信息的收集、登记、申请决策及决策结果的主责部门,工程部、实验室、物设部是该项工作的相关实施部门,既是信息的传递部门又是决策的实施部门。 2、落实内、外部质量信息的沟通、交流与反馈。梁场各管理部门、生产部门、员工、业主、监理、设计及检测单位等均为质量反馈的信息源。 3、安质部负责质量信息的搜集、信息真实性的调查、信息性质划分、纠正预防措施的制定并报总工审核。工程部负责纠正预防措施的具体实施,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及实施效果的评价由安质部负责。 4、质量信息反馈必须坚持迅速、及时、准确的原则,责任到人。各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做好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与评价工作,为质量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信息处理应及时、可靠、措施得力。质检、实验、技术、计量人员必须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对进场原材料、计量器具及各道工序进行检测并发出信息,发现不能满足质量要求的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迅速处理并解决问题,严格执行质量反馈制度。

5、建立健全质量信息反馈网,并保证反馈网的正常有效运转。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对之进行干扰。 6、质检人员对反馈来的信息要认真登记、整理,对反馈出来的问题及时向总工程师传递,总工程师根据情况同有关部门和人员及时准确的提出处理意见,由安质部发出指令,工程、实验、物资人员督促实施。 7、对业主、监理人员和上级业务部门提出的问题,由总工程师召集专门的会议及时作出处理意见,各有关部门实施。各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做好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与评价工作,为质量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8、强化全体员工的质量反馈意识的素质培养,使全体员工认识到为质量反馈网提供情报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对发现问题不及时反馈,或隐瞒事实不报的当事人和主要责任人,给予纪律和经济处罚。 二、班组、部门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1、班组兼职质检员在梁场安质部的指导下,负责本班的质量自检工作,并负责质量信息的收集、登记入册,对处理意见执行情况的追踪工作。 2、班组兼职质检员对工作要认真负责,勇于大胆管理。对存在的质量问题收集要全面,登记要明了、部门要准确、反馈要及时。 3、班组反馈到质检室的信息,梁场专职质检员要及时通知该班组,班组质检员对反馈质量问题的处理意见要追踪落实情况。 4、各班组的每位职工都有义务为质量反馈提供信息。班组质检员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个案理论模式(2013-03-12 10:12:51)转载▼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背景 最早室友社会工作者玛丽·杰雷特在1928年提出的,她发现在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中所列举的至少一半以上都是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所以她将个案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心理方面。1930年,美国汗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会的概念。193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出版了《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整理,不过当时他是以精神分析为主。托尔主张,对个人地理解必须从“人在情景中”着手。 方法和技巧 (一)直接治疗技巧 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工作者与求助者的沟通状况,把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映性直接治疗和反映性直接治疗。 1、非反映性直接治疗的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三种类型。(1)支持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常用的治疗技巧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同感和信任等削减求助者的焦虑和不安。 (2)所谓直接影响是指工作者通过直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和心理困容的消除。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直接影响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五种: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和干预。(3)探索—描述—宣泄不仅具有研究和诊断功能,同时还具有治疗的作用。通过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释探索求助者的问题,并为求助者的情感宣泄提供机会,以便疏导求助者的情绪冲突,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行为。 2、反映性直接治疗技巧 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和人格发展反映 (1)现实情况反映 主要涉及六个方面:1、外在反映2、内外在反映3、内在反映4、对环境刺激的反应5、自我评估6、对工作者和治疗的反应 (2)心理动力反映 工作者协助求助者认识、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倾向,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这方面的工作称为心理动力反映。 (3)人格发展反映 是指工作者帮助求助者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早年痛苦经历,调整求助者的人格发展。其技巧包括三个方面:1、宣泄2、分析3、修正。在求助者了解其不良行为的根源基础上,工作者需要帮助求助者重新评估以前的经历,调整求助者现有的人际关系。 (二)间接治疗技巧 其核心是希望通过改善求助者的外部环境来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求助者的外部环境涉及许多方面,主要有父母、朋友、亲属、邻里、同事和雇主等。 诊断 心里与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心理动态诊断、原由诊断和分类诊断。心理动态诊断 是指对求助者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三部分作横向的动态分析,以了解其人格的内部动力联系。 原由诊断 也称病因诊断。是指对求助者的过去和现在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进行纵向的分析,以便把握求助这问题产生的内在发展逻辑。

信息反馈制度

前卫大酒店信息反馈制度 一、什么是信息反馈? 大家对含羞草这种植物不陌生吧!当她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她的叶片就会卷曲成一团,她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再比如我们自己,当我们在缝衣服不小心被针刺伤的时候,我们会本能的去躲避并感觉到痛,然后会视受伤程度来采取进一步的治疗和保护措施;G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如果我们没有了痛的感觉,可以想到我们的生活会糟糕到什么程度。含羞草叶片之所以卷曲,我们之所以能够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的变化做出生理的和心理的变化,这样的过程就是人体信息反馈的过程。世间万物的生存都离不开信息反馈,企业是人做的,企业和人的发展更离不开对信息的捕捉和应用。 二、信息反馈是过程管理法的免疫系统,用于调整修正控制指挥系统 我们单位实行的是过程管理法,信息反馈是过程管理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要及时、准确的提供酒店在经营管理中所需要的信息,我们人体所有的行为都是按照大脑

发出的指令进行的,眼睛、耳朵、舌头、四肢把感觉到的东西传递回大脑,大脑综合分析后再作出指令,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能够有想法,并且能够把想法变成结果的根本所在,如果我们其中的一个功能失灵我们就无法掌握真实的情况,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层次都必须畅通无阻的向我们的指挥控制系统提供信息,这是企业制定发展目标的决策依据,也是我们日常管理中我们适时做出调整的依据,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工作环节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每一个员工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去年大家对宿舍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所里和物业部在物业楼进行了调整,改善了住宿条件,这就是得益于我们的反馈。餐饮部有一个顾客是国税局张科长,他为什么选择在我们单位就餐,是因为我们的服务员在服务过程中发现他爱吃韭菜炒鸡蛋皮和炒豆腐皮,现在只要他来,桌上就会有这道菜,他对我们的细心大加赞赏,为什么他会如此满意,是因为我们的服务人员细心,发现后告诉同事和领导,并在顾客档案里做了记录,及时的信息反馈能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和顾客的满意度。我想简单提问一下,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你认为哪些工作与信息反馈工作有关系?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带你走进生态系统理论

带你走进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家庭、社区和国家构成的多元背景中进行的,受到不同层次系统的影响。此观点对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提供了独特且较为全面的解释,是目前教育界广泛传播的一种理论,它给我们分析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使我们更全面的、更辩证的看待影响幼儿发展的环境。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生态系统理论的相关内容。 一、生态系统理论的层次 布朗芬布伦纳对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家庭到学校再到儿童所处的社区乃至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以下相互嵌套的四个层次。 二、微系统VS中间系统VS外系统 区分要点:幼儿是否直接参与及环境范围 微系统——幼儿直接参与的环境;中间系统—幼儿直接参与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外系统—幼儿并未直接参与的环境。

三、考题再现 考点分析:关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内容,主要以客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考查形式一类为直接考查即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者及四个系统层次的识记。另一类是给实际描述,反选四大系统的概念。如下列题目: 例1【单选】( )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的概念,对儿童发展的环境影响提供了独特且较为全面的解释。 A.劳伦茨 B.蒙台梭利 C.布朗芬布伦纳 D.杜威 例1【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理论概念的提出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的概念,对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提供了独特且较为全面的解释。故本题选C。 例2【单选】( )是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中的第二层,如幼儿园、学校及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 A.微系统 B.中间系统 C.外系统 D.宏系统 例2【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理论四个系统的层次,四个系统分别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及宏系统。其中中间系统是第二个层次,指的是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一般包括幼儿园、家庭、学校及同伴群体之间的关系。故本题选B。 例3【判断】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父母的工作环境是属于外系统的影响因素( )。 例3【答案】√。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理论的层次。生态系统理论将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分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及宏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