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学生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学生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学生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学生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

案学生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第三章相互作用

本章教材分析

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重点难点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这是关于力的概念的最本质的描述,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深入理解:

(1)力是存在于两个物体之间.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施加这种作用.前者是受力物体(研究对象),后者是施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分析力时,要弄清该力是对谁的作用.若找不到施力物体,则该力不存在.(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若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某种力的作用,则乙物体一定同时对甲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可以是直接接触,也可以是不直接接触.如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和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本与桌面直接接触发生作用而产生的.而两磁铁之间的引力或斥力并不需要接触也能产生.

(4)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牛).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若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则力的作用效果也将发生变化.

(5)力的作用效果有: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力的图示

(1)物理学中,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形象地表示一个力,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

(2)作力的图示的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四定二标”:一定作用点,二定作用线,三定标度,四定线段长度;一标力的方向,二标力的量值.

(3)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不同.力的示意图是便于分析受力而作,侧重于画准力的方向,带箭头的线段上没有标度,线段的长度只定性显示力的大小.

3、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也叫重量,常用符号G表示.

①重力的本质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还有一个作用效果,就是使地面上的物体能够与绕地轴转动不止的地球保持相对静止.

②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不论是否与地面接触,都受重力作用.重力与运动状态和接触面情况无关.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沿重锤线向下的方向.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落下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不能将“竖直向下”理解为“垂直于支持面向下”、“垂直于地面向下”或“指向地心的方向”.

(3)重力的大小.

①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是G=mg.式中m是物体的质量,单位用kg;g是一个与地理位置有关的量,反映地球对物体作用力的强弱.g值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通常情况下,在地球表面附近,取g=9.8N/kg.

②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其依据原理是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作用的相互性;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

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特别注意:拉力或压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是有条件的,且不能认为拉力或压力就是重力,因力的性质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不同.

4、重心

(1)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等效法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思维方法,它是在保证作用效果不变的前提下用一种简化的或便于研究问题的形式来代替原来的形式.重力本来是作用于物体的各个部分,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显然,重心并不是重力的实际作用点,也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更不是地球只吸引那一点.

(2)物体重心的位置由物体的形状及质量分布情况所决定,与物体的放置状态无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①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3)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均匀细直金属丝,其重心就在金属丝的中点,而当把金属丝做成金属环时,其重心就在金属环的环心处,显然已经不在物体上了.

(4)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状物体,可用悬挂法确定其重心的位置.

(5)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典例剖析

例1下面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单个孤立物体有时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B .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成对出现的

C .知道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完全知道一个力

D .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中,其中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只能是受力物体 分析解答:只要有力产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单个孤立物体不可能产生力的作用,因此选项A 是错误的.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关键在“相互”二字上,如A 与B 两物体发生相互作用,A 对B 物体有作用力的同时B 对A 也有作用力,A 与B 两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产生一对力,因此选项B 是正确的A .

力有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只知道力的大小和方向还不能完全确定一个力,因此选项C 是错误的.

根据物体间作用的相互性,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的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因此选项D 是错误的.

理解和掌握了力的概念,就会判断出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

解后反思:本题的三种错误说法都是对力的概念理解模糊或认识不全造成的.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解,只有把握力的物质性和力的相互性,才能准确地加以判断. 例2如图1-1所示,物体A 对物体B 的压力是15N ,试画出这个力的图示.

分析解答: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 .

例3关于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方向必定指向地心

B .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或天平直接测出

C .质量大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比质量小的物体所受重力小

D .物体对悬绳的拉力或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可以不等于重力

例4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5N

A.重心就是物体内重力最大的部分

B.因为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所以重心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外C.物体升高或降低,重心相对于物体的位置保持不变

D.如果物体有对称中心,则该对称中心就是重心

学习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4.知道胡克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

重点难点

1、形变

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1)任何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不能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可以直接看出;有的形变极其微小,要用仪器才能显示出来.把物体挂在弹簧上,弹簧伸长,对被挂物体产生向上的弹力.弹簧的伸长形变很容易看出.把物体放在坚硬的桌面上,桌面发生的形变直接观察不到,要用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把微小形变放大才能观察到.

(2)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如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橡皮筋等的形变都属于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也叫塑性形变),如折断的金属丝、橡皮泥等的形变都属于非弹性形变.研究弹性形变有实际意义,今后凡提到形变(除非特别指明),一般都弹性形变.

(3)形变可分为拉伸(或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2.弹力的产生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1)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物体是与施力物体接触,使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且阻碍其恢复原状的物体.

(2)弹力产生的条件:

①两物体必须直接接触; ②两物体接触处发生形变.弹力是接触力.如图1-7所示绳L 1

没有拉力,绳L 2对B 变,则无弹力;若有改变,则有弹力存在. (3)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由于形变产生的,都属于弹力.

3.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方向是从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具体地说:

(1)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两物体的接触面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①平面与平面接触的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②平面与曲面接触的弹力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③曲面与曲面接触的弹力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而指向受力物体. ④点与平面接触的弹力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⑤点与曲面接触的弹力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曲面的切面指向受力物体.

(3)弹簧两端的弹力方向,与弹簧中心轴线相重合,指向弹簧恢复原状的方向.

(4)轻杆两端受到拉伸或挤压时,会出现拉力或压力,拉力或压力的方向沿细杆方向.当杆发生弯曲形变时,杆中的弹力不沿杆的方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胡克定律F=kx

(1)上式适用于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拉伸或压缩形变所产生的弹力的大小计算.

(2)式中的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是弹簧本身的一种物理性质,与外力无关,其大小只与弹簧的长短、粗细及材料有关.

(3)x 为弹簧的形变量的大小,0l l x -=,式中的0l 为弹簧的自然长度,l 为弹簧发生形变后的长度.

典例剖析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7

A.木块放在桌面上要受到一个向上的弹力,这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的形变而产生的B.拿一细杆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细杆的弹力,这是由于木头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D.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因为电线发生微小的形变而产生的;

例2均匀球体分别静止在如图1-8所所示位置.(a)图与(b)图中BC板固定不动,图(c)中BC是可绕C轴自由转动的光滑木板.求以上三种情况下,球体A各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例3 在图1-10中,圆弧形槽中有一金属杆,画出金属杆受到的弹力.

例4 一弹簧受到80牛的拉力作用时弹簧伸长为14㎝,弹簧受到40牛的压力作用时,弹簧长度为8㎝,试求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原长.

本节小结

知识点内容说明或提示

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形状或体

积的

变化叫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恢

复原状

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在无特别说明时,形变

通常

指弹性形变.

弹力产生的条件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

变.

可用假设撤物法判断有

弹力.

常见弹力的方向压力的方向:垂直支持面指向被压物

体.支

持力方向: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

物体.

绳子的拉力: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

向.

弹力的方向;从施力物

体指

向受力物体,与施力物

体形

变的方向相反.

弹力大小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跟

弹簧伸

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胡克定律F=kx

学习目标

1、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会用

公式F

f =μF

N

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图1-8

图1-9

图1-11

2、了解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并能根据对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重点难点

1、滑动摩擦力

(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滑动时,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产生滑动摩擦力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①两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粗糙.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物体”等,均不考

虑摩擦力.

②两物体接触且要相互挤压,即两物体之间存在弹力.

③两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要把“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等同起来,也就是说摩擦力可以作为物体运动的动力,但是必然要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

计算公式:F=μF

N

①公式中的FN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是弹力,它不是物体的重力.大小也不一定总等于重力.

②μ的大小由相互接触的两物体的材料和表面情况(如粗糙程度等)决定,与两个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及物体的运动情况无关.

③μ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没有关系.

2.静摩擦力

(1)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静止但存在着相对运动趋势时,所受到的另一个物体阻碍其发生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产生静摩擦力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①两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粗糙.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物体”等,均不考

虑摩擦力.

②两物体接触且要相互挤压,即两物体之间存在弹力.

③两物体之间相对静止且有相对运动趋势.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方向的可以用假设法加以判断:

①选取研究对象,即受静摩擦力的物体;②选参照物体,就是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且施加静摩擦力的物体;③假设接触面光滑,找出研究对象相对参照物体的运动方向即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④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两接触面处的压力大小无关,可应用平衡条件求解,它的大小总是与引起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大小相等.

随着相对运动趋势的增强,静摩擦力逐渐增大,但增大有一个限度,不能超过某个最大值.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F max,等于使物体刚要相对运动时的外力.计算公式为:F max=μ0F N.μ0叫静摩擦因数,对确定的两接触面,μ0略大于μ(动摩擦因数).在μ0一定时,最大静摩擦力F max与压力F N成正比.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摩擦力F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即0

F max.

典例剖析

例1 如图1-21所示,在平直公路上有一汽车,车上放一木箱,试判断下列情况下,木箱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1)汽车由静止起动时,木箱相对车厢无滑动;

(2)汽车匀速运动时,木箱相对车厢无滑动;

(3)汽车刹车时,木箱相对车厢无滑动;

(4)汽车刹车时,木箱在车上向前滑动;

(5)汽车在运动中突然加速,木箱在车上滑动时.

例2 如图1-22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一个重为GA =20N的木块,木块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μA =,使这个木块沿桌面匀速运动时的水平拉力F为多大?如果再在木块A上加一块重

为GB =10N的木块B,B与A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B =0.2,那么,当A、B两木块一起沿

桌面匀速运动时,对A的水平力应为多大?此时B所受的摩擦力为多大?

例3水平地面上放一个重为200N 的铁块,铁块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63N ,铁块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一个人用水平方向的力推静止的铁块,试求下列各种情况下铁块所受的静摩擦力的大小:

⑴物体静止时,用F=50N 的向右推力;

⑵物体静止时,用F=80N 的向右推力;

⑶物体以10m/s 的初速度向左,用F=62N 的推力向右 知识点 内容 说明或提示

滑动摩擦力 当相互接触、接触面粗糙的物体问存在弹力且发 生相对运动时产生.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大小:与压力F N 成正比:F=μF N 阻碍物体间的相

对运动,并非阻

碍运动,可以是

运动的动力,也

可以是阻力.

动摩擦因数μ 比例常数μ没有单位,其大小由接触面的材料性质及粗糙程度决定. 通常情况下,μ

<1

静摩擦力 当直接接触、接触面粗糙、相互挤压的

两个物体问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又保持相

对静止时产生.其方向跟接触面相切,

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其大小要

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O ~F m 之间. 可用假设(接触面光滑)法判断方向. 可以是运动的动力,也可以是运动的阻力.

最大静摩擦力 是静摩擦力的最大值F m ,等于物体将要开始滑动时沿接触面切线方向、引起物体运动趋势的外力. 近似等于同样压力下的滑动摩擦力.

第四节力的合成

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图1-21

图1-22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

3.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4.知道矢量和标量的概念.

重点难点

1.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并不同时作用于物体上,所以不能把合力和分力.当成物体受的力.

合力和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2.共点力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点,或者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不同点,但是几个力的作用线延长后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共点力,所以,共点力不一用在

同一点上,如图1—28所示的三个力F

1、F

2

、F

3

均为共点力.

3.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

1和F

2

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所夹的那条对角线表示

这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结论叫平行四边形定则.

4.共点力的合成

(1)作图法(图解法):以力的图示为基础,以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严格作出平行四边形,然后量出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的长度,从与图示标度的比例关系求出合力的大小,再用量角器量出对角线与一个邻边的夹角,表示合力的方向.

注意:作图时要先确定力的标度,同一图上的各个力必须采用同一标度.表示分力和合力的有向线段共点且要画成实线,与分力平行的对边要画成虚线,力线段上要画上刻度和箭头.

(2)计算法:先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的合成示意图,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求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若已知分力F

1和F

2

的大小及其夹角θ,则可用通过余弦定理得到合力的大小:

设合力F与分力F

2

的夹角为 ,则可以得到合力的方向:

(3)两个以上的共点力的合成

若有两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在物体上,要求其合力,则可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采取逐步合成的方法.

5.合力大小与分力的关系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由平面几何知识可知,当邻边大小一定而夹角不定时,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可能比邻边长,也可能与邻边等长,也可能比邻边短.

因此,合力可能大于分力,也可能等于分力,也可能小于分力.

当两力的大小一定时,夹角从0增大到180°,则合力逐渐减小;当夹角一定时,任一分力增大,则合力也一定增大.

典例剖析

例1如图1-29甲,物体受到大小相等的两个拉力的作用,每个拉力都是2000N夹角是50°,求这两个拉力的合力.

图1-28

例2大值为21本节小结

学习目标

123.能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4.会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重点难点

1.分力

几个力,如果它们共同产生的效果跟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几个力就叫做那个力的分力(那个力就叫做这几个力的合力).

注意:分力与合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其相同之处是作用效果相同;不同之处是不能同时出现,在受力分析或有关力的计算中不能重复考虑.

2.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把已知力F 作

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 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图示

力F 的

两个分力F 1和

F 2.

(2)力的分

解的特点是:

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通常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才有实际意义.

(3)按力的效果分解力F 的一般步骤:

①根据力F产生的两个效果画出两个分力F

1和F

2

的方向(关键是分析清楚力的作用效

果).

②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出分力F

1和F

2

的大小.也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用计算法

(画出平行四边形示意草图)求出分力F

1和F

2

的大小.

例如,物体重G,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时,重力常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分力F

1

=Gsin

θ(表示重力产生的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效果)和垂直斜面向下的分力F

2

=Gcosθ(表示重力产生的使物体压紧斜面的效果)

3.三角形定则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即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组成,平行四边

形定则可简化为三角形定则.若从0点出发先作出表示力F

1

的有向线段OA,再以A点出发

作表示力F

2

的有向线段AC,连接OC,则有向线段OC即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如图1-38所示.

4.求分力的几种途径:

(1)作图法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再根据求分力的定解条件,作平行四边形,定性讨论,或定量测量的方法.

(2)三角函数法

若力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则可以直接用三角函数值(某夹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函数值)反映力的关系.

(3)相似三角形法

正确作出力的三角形后,如能判定力三角形与图形中已知几何三角形相似,则可以用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力三角形中力的比例关系,从而达到求未知量的目的.(4)正弦定理法

正确作出三角形后,如能找出力三角形中的角度与图形中已知三角形的角度关系,则可在力三角形中用正弦定理.

例1在倾角α=30°的斜面上固定一竖直放置的挡板,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置一重为G=20N的光滑圆球,如图1-39所示.试求这个球对斜面和挡板作用力的大小.

例2如图1-41所示的轻质三角支架,A端用轻绳挂一重为G的物体,求由于重力的作用,横杆AB和斜杆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图1-38

图1-39图1-40图1-41图1-42

例3如图1-43所示,AO 和BO 绳悬吊一重物,现将绳BO 由水平位置缓慢地

转到竖直,该过程中保持AO 绳与竖直方向夹角θ不变,则AO 绳对重物

的拉力的变化情况如何BO 绳对重物的拉力的变化情况如何

知识点 内容 说明或提示

分力 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与某个力产生效果相同时,这几个力叫那个力的分力,那个力叫这几个力的合力.

分力与合力是等效替代关系.

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 力的等效处理方法之一.

平行四边形定则 把已知力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

角线,与已知力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已知力的两个分力.

是力(矢量)分解的基本

法则. 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分解力 (1)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分解力. (2)正交分解法. 具体方法

(1)作图法;

(2)计算法.

专题探索研究

专题二物体受力分析

探索研究

物体之所以处于不同运动状态,是由于它们的受力情况不同.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运用力学规律列解方程的前提.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所谓物体受力分析,是指把研究的对象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中所受到的所有力找出来,并画出受力示意图.

1.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并将它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以避免混淆.由于解题的需要,研究对象可以是质点、结点、单个物体或物体系统.

(2)按顺序分析物体所受的力,一般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的顺序分析比较好.养成按顺序分析力的习惯,就不容易漏掉某个力.

(3)正确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画每个力时不要求严格按比例画出每个力的大小,但方向必须正确.若同一问题中有多个研究对象时,一般要采用隔离法分别画出它们的受力示意图.对于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或不考虑力对物体的形变和转动效果时,可将各力平移至物体的重心上,即各力均从重心画起.

(4)检查.防止错画力、多画力和漏画力.

2.物体受力分析的注意事项

(1)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所施加的力.例如所研究的对象是A ,就只分析“甲对A”、“乙对A”、“丙对A”……的作用力,而不要分析“A 对甲”、“A 对乙”、“A 对丙”……的作用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而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只分析根据性质命名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不分析根据效果命名的力如下滑力、动力、阻力等.

图1-43

图1-44

(3)每分析出一个力,都应找出施力物体,这是防止“多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如汽车刹车后还要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路程,是物体惯性的表现,并不存在向前的冲力等.只要物体有质量,则一定受到重力作用.弹力和摩擦力都是接触力,围绕研究对象看一遍,与物体有多少个接触面,每个接触面对物体至多有两个接触力,至于有几个接触力,必须根据弹力和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逐一作出判断.

(4)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例如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时,只受到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三个力作用;不能说物体还受到一个下滑力(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作用.

(5)为使问题简化,常忽略某些次要的力.如物体运动速度不大时的空气阻力,物体在空气中的浮力,物体在水中运动时所受阻力等常可忽略不计.某个力能否忽略,可根据题目条件分析判断:当某个力比其他力小得多,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影响极小时,就可忽略不计.

(6)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利用力作用的相互性是确保受力分析正确的有效途径.若某个力(例如摩擦力)的大小或方向难以判断时,可用假设法分析.

典例剖析

例1如图1-52所示的三个木块A 、B 、c ,其中B 与C 叠放在A 上,木块C 受水平恒力F 作用,而使三个木块一起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A 木块受力的个数是________个.

例2如图1—53所示,位于斜面上的物块

A 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 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物块A 的质量为m ,斜面的倾角为θ.试分析物块A 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示意图.

. 例3 如图1-57所示,在竖直双线悬吊着的斜木梁(质量为M)上,放着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保持静止,分析斜梁受哪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受力图.

专题二正交分解法求合力

探索研究

1.正交分解法

把力沿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叫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用代数运算来解决矢量运算.

2.正交分解法求合力

图1-52 图1-53

图1-54 图1-55 图1-56 图1-57 图1-58

(1)正交分解法求合力的基本思路是:先将所有的力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求出这两个方向上的合力,再合成所得的合力就是所有力的合力.不难看出,正交分解法求合力的依据是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换关系,即将一个力分解后利用它的两个分力求得的合力与直接利用这个力求合力其结果是相同的.

(2)正交分解法在求解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多个共点力的合力时显示出了较大的优越性.因这种问题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直接求解,不管采用作图法还是计算法都必须两两合成,一次接一次地求部分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十分麻烦.所以,我们要深刻理解正交分解法的思想,并会熟练应用它解决问题.

(3)利用正交分解求合力的一般步骤

①恰当地建立直角坐标系xOy .一般地选共点力作用线的交点为坐标系原点.坐标轴方向的选择具有任意性,原则是:使坐标轴与尽量多的力重合,使需要分解的力尽量的少和容易分解.

②将各力沿两坐标轴依次分解为互相垂直的两个分力,如图1-68所示,将力F 1分解为:

111cos θF F x =,111sin θF F y =

将F 2分解为:

222cos θF F x =,222sin θF F y =

注意,与坐标轴正方向相同的取正值,与坐标轴负方向相同的取负值.

③分别求得在x 、y 坐标轴上各分力的合力

+++=x x x x F F F F 321······,+++=y y y y F F F F 321······

④求出合力F 大小:22y x F F F +=,方向:x y

F F =?tan ,其中?为合力F 与x 轴的夹角.

典例剖析

例1 已知二共点力F 1和F 2,大小都等于10N ,它们之间的夹角θ=60°,求它们的合力.

例2两个大人和一个小孩沿河岸拉一条船前进.两个大人对船的拉力分别是F 1和F 2,其大

小和方向如图1-70所示.今欲使船沿河中心线行驶.求小孩对船施加的最小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图1-68 图1-69

图1-70图1-71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完整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知识点一、机械运动 1.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________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________的,静止是________的。 知识点二、物体和质点 1.实际物体: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并且运动过程中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一般________。 2.质点 (1)定义: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把它简化为一个有________的物质点,这样的点称为质点。 (2)把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等因素不影响问题的研究时,就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3.对质点的理解 (1)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质量”,但是质点没有大小、体积、形状,它与几何中的“点”有本质区别。 (2)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3)可将物体看成质点的几种情况: 知识点三、参考系 1.定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必须选择另外一个物体作________,这个用来作______________就叫做参考系。 2.选取原则:(1)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的选取是________,一般根据研究问题的方便来选取。 (2)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把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其他物体作为参考系。 3.选择参考系的意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首先选好参考系,对于同一个运动,如果选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观察到的运动情况可能不相同。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1)选取参考系一般应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对象所在的系统来决定。 (2)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在实际问题中,参考系的选取应以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基本原则。 (3)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物体的运动,都应该明确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 (4)在同一个问题当中,若要研究多个物体的运动或同一个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时,必须选取同一个参考系。 (5)无论物体原来运动情况如何,一旦把它选为参考系,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知识点四、坐标系 1.建立坐标系的目的:定量地描述物体的________及位置的________。 2.建立坐标系的方法 (1)建立何种坐标系要针对物体是在________、平面内,还是空间中运动而定。 (2)建立坐标系时应明确坐标原点、________及单位长度,标明坐标单位。 题型一、对质点概念的理解 例1、关于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可否看作质点,判断正确的是() A.研究一列火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时间,火车可视为质点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 第一章抛体运动 第一节什么是抛体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1)时,物体做曲线运动。(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______ (变、不变),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 运动,一定具有_________ 。

【课堂实录】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 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 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 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 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 学生思考 结论:雨滴沿飞出时在那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球直线上的某处A 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 点不远处取一B 点,求AB 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 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 见的平均速度即为A 点的瞬时速度。 结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章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桌面受到的压力实际就是书的重力 B .桌面受到的压力是由桌面形变形成的 C .桌面对书的支持力与书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 .桌面对书的支持力与书对桌面的压力一定大小相等,而且为同一性质的力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关于接触处的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有弹力,但不一定有摩擦力 B.如果有弹力,则一定有摩擦力 C.如果有摩擦力,则一定有弹力 D.如果有摩擦力,则其大小一定与弹力成正比 3.一架梯子靠在光滑的竖直墙壁上,下端放在水平的粗糙地面上,有关梯子的受力情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B.受一个竖直的力,两个水平的力A.受两个竖直的力,一个水平的力 D.受三个竖直的力,三个水平的力C.受两个竖直的力,两个水平的力 4.作用于O点的五个恒力的矢量图的末端跟O点恰好构成一个正六边形,如图所示。这五 个恒力的合力是最大恒力的() 倍A.2 B .3倍4.倍C .D5倍 ,若三力同时作用于某一物体,则该物6N、7N.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力,大小分别为54N、体所受三力合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17N.B 3N 、17N.A3N 、5N.D 0 、9N.C 拉法码,使悬线偏点,现在用力F6.如图所示,一个重为5N的大砝码,用细线悬挂在O °时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所用离竖直方向30 )(拉力F的最小值为 5.0N A.2.5N .B 8.65N .C4.3N . D 用绳索将重球挂在墙上,不考虑墙的.如图所示,7

摩擦。如果把绳的长度增加一些,则球对绳的拉)力F和球对墙的压力F的变化情况是(21减小A.F增大,F21 B .F减小,F增大21 C.F和F都减小21F都增大D.F和21物体受到的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物体静止在斜面上,若斜面倾角增大(物体仍静止),8 )的变化情况是( B.支持力增大,摩擦力减小A.支持力增大,摩擦力增大 .支持力减小,摩擦力减小 D C.支持力减小,摩擦力增大 二、填空题°的斜面向上匀速滑3711.用弹簧秤称物块时,读数为7.5N,用弹簧秤拉着物块沿倾角为 数擦因的6N动时,读数为,物块与斜面间动摩为。12.作用于同一点的两个力F、F的合力F随F、F的夹角2112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则F=,F=。2113.同一平面中的三个力大小分别为F=6N、F=7N、F=8N,312这三个力沿不同方向作用于同一物体,该物体作匀速运动。若撤消F,这时物体所受F、F的合力大小等于N,合力的方向。231 14.用两根钢丝绳AB、BC将一根电线杆OB垂直固定在地面上, 且它们在同一个平面内,如图所示,设AO=5m,OC=9m, OB=12m,为使电线杆不发生倾斜,两根绳上的张力之比 。为 9分)三、实验题(.在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某小组得15 ,图中是F出如图所示的图(F与AO共线)1 与F合成的理论值;是F与F合成的实际值,212在实验中如果将两个细绳套换成两根橡皮条,那么实验结 果是否变化?答:(填“变”或“不变”)。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1.1 质点参照系和坐标系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通过实例理解参考系,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运动的关系,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②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的概念 2.从参考系中明确地抽象出了坐标系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质点的概念。 【思考】 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怎样去确定物体是在运动的呢? 2)看下面的图片,我们应该如何判断静止或者运动呢?

现在,我们坐在座位上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一、机械运动 在我们物理世界里是这样确定定物体是否在运动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相对位置变化运动称之为机械运动”。(定义) 思考:我们把地球当成静止的所以我们静止的,可是地球每时每刻都是在自转的,我们地球上的每一个物体都是跟着地球转动,这时候同学们还认为自己没动吗?那么我们到底动没 动啊?

为了解决之前的问题,我们引入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参考系。 二、参考系 定义: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体或彼此不作相对运动的物体系。 特点:①假设是静止不动的(被认为是不动的,而且作为静止的标准)。 ②任意选取,但应以便于研究运动为原则。 参考系与运动: ①同一个物体,如果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②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解释思考的问题:在我们研究物体运动时,我们首先要引入一个参照物,这个物体被认为是静止不动的,有了这个参照物我们就可以去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了。如果这个物体相对参考物的位置发生变化,我们就认为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同理这个物体如果相对参考系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考点提醒:参考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其出题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对参考系的理

高一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复习) ★新课标要求 1、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如何建立运动中的相关概念,并体会用概念去描述相关质点运动的方法。了解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意义。 2、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学会用计时器测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3、通过学习思考及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中模型和工具的特点,体会其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重要作用。如质点的抽象、参考系的选择、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等。 4、体会物理学中,相关条件的特征及作用,科学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的意义,如瞬时速度、图象等。 ★复习重点 位移、速度、加速度三个基本概念,及对这三个概念的应用。 (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1、知识框架图 2、基本概念图解

(二)本章专题剖析 [ 例1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大,则速度也大 B. 速度的变化量越大,则加速度也越大 C.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就越大 D. 速度的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解析: 对于A 选项来说,由于速度和加速度无必然联系,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因此A 错误。B 选项,t v a ??= ,速度变化量越大,有可能t ?更大,a 不一定大,B 也错。

C 选项,加速度a 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越快,a 越大,所以C 对。 D 选项, t v ??称为速度变化率,t v a ??=,故有速度的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所以D 对。故答案应选C 、D 。 点拨:本题往往会误将A 、B 选项作为正确选项而选择,原因是没有弄清楚a 与v 、v ?的关系。而D 选项部分同学却认为不正确而漏选,其原因是没有把握好加速度定义式 t v a ??= 所包含的本质意义,造成错解。 [ 例2 ]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x-t 图象如图1所示,以甲的出发点为原点, 出发时刻为计时起点则从图象可以看出( ) A .甲乙同时出发 B .乙比甲先出发 C .甲开始运动时,乙在甲前面x 0处 D .甲在中途停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追上了乙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x-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出发时物体离原点的距离。当直线与t 轴平行时表示物体位置不变,处于静止,两直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离原点距离相等。 答案ACD 拓展思考:有人作出了如图2所示的x-t 图象,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同一时间不能对应两个位移) [例3]如图所示为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试分析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特点。 分析:开始计时时,物体沿着与规定正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初速度v 0= -20m/s ,并且是减速的,加速度a 是正的,大小为a =10m/s 2,经2秒钟,物体的速度减到零,然后又沿着规定的正方向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一直不变。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计划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加强物理综合知识的分析和讨论。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用。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计划篇一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于物理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的认知水平。定性问题较多,考试题的思维量不大,能力要求也不很高,很多学生以为物理就好学,从而轻视物理的学习。但实际上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存在很大的梯度性,因此上好初、高中衔接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2.教材分析: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是按照新课标的标准编写的教材,教材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另外,必修一的学习内容是运动学和静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能力,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自然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1.认真学习《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的基本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前提。 & 2.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在高一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3.对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

(新)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第三章 1.(多选)在力的分解中,唯一解的条件是 A.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 B.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 C.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D.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 2.(单选)原长为10 cm的轻质弹簧被竖直悬挂,当其下端挂上一个质量为50g的钩码时弹簧的长度为12 cm,换上一个质量为l00g的钩码时弹簧的长度为(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g=10m/s2) A.4 cm B.8 cm C.14 cm D.16 cm 3.(单选)有两个共点力,一个大小为10N,另一个大小为2N,它们合力的最大值是 A.2 N B.8 N C.10 N D.12 N 4.(单选)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B.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C.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摩擦力的大小总是与接触面间的压力成正比 5.(单选)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时,这两个物体之间一定相互接触 B.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一个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C.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D.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总有摩擦力作用 6.(单选)如图所示,A、B两物体并排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C物体叠放在A、B上,D物体是_光滑小球,悬挂在竖直线下端,且与斜面接触,若所有的接触画均光滑且都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B 对A 有弹力,且弹力方向水平向左 B .D 与斜面接触时,斜面未发生形变 C .B 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B 的重力 D .A 、B 物体对C 在竖直向上没有弹力 7.(单选)如图所示,汽车B 在水平路面上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1v 向右运动,车上的货物A 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2v 向右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若 12v v <,货物A 受到了汽车B 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B .若 12v v <,汽车B 受到了货物A 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C .若 12v v >,货物A 受到了汽车B 所施加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D .若12v v >,汽车B 受到了货物A 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8.(单选)关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弹力和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有弹力必有摩擦力 B .有摩擦力必有弹力 C .弹力增大则摩擦力一定增大 D .弹力是动力,摩擦力是阻力 9.(多选)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有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才会受到重力 B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它的方向竖直向下 C .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受到重力 D .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10.(单选)如图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中,O1是主动轮,O2是从动轮,A 、B 分别是皮带上与两轮接触的点,C 、D 分别是两轮边缘与皮带接触的点(为清楚起见 ,图中将两轮与皮带画得略微分开,而实际上皮带与两轮是紧密接触的).当O1顺时针启动时,若皮带与两轮不打滑,则A 、B 、C 、D 各点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分别是(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第一章)

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学习目标: 1.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实际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质点,知道 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2. 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和如何选择参考系。 学习重点:质点的概念。 学习难点: 主要内容: 一、机械运动 1. 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无论是巨大的天 体,还是微小的原子、分子,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物体和质点 1.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①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而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 “占有位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②质点没有体积,因而质点是不可能转动的。任何转动的物体在研究其自转时都不可简 化为质点。 ③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同一个物体有时 可以看作质点,有时又不能看作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如果在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 的差异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一个质点。 3 ?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 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质点就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建立的一个理 想化物理模型。 【例一】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看成质点() A ?研究绕地球飞行时的航天飞机。 B .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的运动情况的车轮。 C.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 D ?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的木箱。 课堂训练: 1 ?下述情况中的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是() A ?研究小孩沿滑梯下滑。 B .研究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 C ?研究手榴弹被抛出后的运动轨迹。 D .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重点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重点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作者:————————————————————————————————日期: 2

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3.1重力 1.力 (1)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的性质: ①物质性: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有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对B作用的同时B也对A也有作用,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的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③同时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④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 (4)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 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如何来表示一个力? ①力的图示:精确表示(大小、方向、作用点) ②力的示意图:粗略表示(方向、作用点) 作力的图示步骤: ①选取合适的标度;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 ③在线段的末端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注意:画同一物体受多个力的图示时,表示各力的标度应统一。 2.重力 (1)概念: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特点: ①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它只是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 ②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③重力是非接触力 ④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重力,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 (3)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①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 同一物体在赤道上重力最小;在两极最大。 ②方向: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①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质量分布、形状。 ②重心位置的确定: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几何中心;薄板型物体:悬挂法。 注意: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重心也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 3 -

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运动的描述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的这个理想化的模型.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中的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揭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可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实验并体会比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科技发展、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质点概念和参考系的学习,体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3.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4.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5.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即将一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 教学方法: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3.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教学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 新课教学 一、物体和质点 问题:选择以上一个较复杂的运动(例如鸟的飞行),我们如何描述它? 引导学生分析: 1.描述起来有什么困难? 2.我们能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点来处理?

3.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 小结 1.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一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质量)的处理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的能被看作质点,有的却不能被看成质点。 学生讨论:1。是不是只有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2.地球的自转和转动的车轮能否被看作质点? 3.物理中的“质点”和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参考系 导入 坐在教室里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是静止的,却不知道他们都在绕着太阳在高速运动着,这里面蕴含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观察图1.1-3和1.1-4,阅读图右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得出什么结论? 2.就图1.1-4能否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跳伞者总是在飞机的正下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1.参考系是参照物的科学名称,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2.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3.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学生讨论: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在上述三例中,各个物体的运动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考系的。 三、坐标系 创设实例:从一中到冶浦桥的公交车或刘翔的110m栏。 提出问题:怎样定量(准确)地描述车或刘翔所在的位置。 教师提示:你的描述必须能反映物体(或人)的运动特点(直线)、运动方向、各点之间的距离等因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应该包含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2.对于质点的直线运动,一般选取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坐标轴,质点运动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选取计时起点为坐标轴的原点。单位长度的选定要根据具体情况。 3.位置的表示方法,例:x=5m。 学生讨论:如果物体在平面上运动(例如滑冰运动员),我们应如何建立坐标系? 小结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电场》教案

选修3-1第一章电场 本章概述 本章是高中物理电磁学的起始章节,可以说本章将学生引入另一个新的学习领域;本章教学是整个电磁学教学的基础,对后续的电磁学的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章知识内容共有9节,大致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包括第1,2节,既“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是本章的基础。 第一单元包括第3、4、5、6节,分别是“电场强度”“电势能和电势”“电势差”“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第一单元包括第7、8、9节,既“静电现象的应用”“电容器的电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用”,是本章的综合应用。 本章的核心内容是电场的概念及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教材中从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入手,引入电场强度的概念,用来表示电场的强弱。通过静电力做功与重力做功类比法,得出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物理量----电势能。 本章的知识特点:(1)新概念多且抽象不易直接感知;(2)综合性强、跨度大;(3)包含有丰富的物理思维方法。 本章的重点、难点:重点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难点是本章知识的跨度与力学的综合应用。 本章的课标要求: 1.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2.知道点电荷,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知道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3.了解静电场,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理解电场强度。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 4.知道电势能、电势,理解电势差。了解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5.观察常见电容器的构造,了解电容器的电容。举例说明电容器在技术中的应用。 6.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本章的知识版块及知识结构 静电基本现象→电场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电场对电场中的物质的作用(电场对电荷的作用、电场对导体的作用、电场对电介质的作用) 本章知识结构图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电场知识类了解不多,初中教学中实验不全;回忆总结初中静电学知识参差不齐;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时期,部分学生存在抽象思维障碍,尤其是空间思维障碍;物理学中的一些研究方法不了解;部分学生对电学知识不感兴趣,存恐惧感。 教学要求 1.加强演示实验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形象思维支撑,促进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表象;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 $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当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 (1).重力的产生: -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假设的点) $ ○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除两极和赤道外,重力的方向并不指向地心。 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加速运动的系统中,例如:发生超重和失

高一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3.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教学难点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 新课教学 一、物体和质点 问题:选择以上一个较复杂的运动(例如鸟的飞行),我们如何描述它? 引导学生分析: 1.描述起来有什么困难? 2.我们能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点来处理?

3.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 小结 1.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一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质量)的处理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的能被看作质点,有的却不能被看成质点。 学生讨论:1。是不是只有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2.地球的自转和转动的车轮能否被看作质点? 3.物理中的“质点”和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参考系 导入 坐在教室里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是静止的,却不知道他们都在绕着太阳在高速运动着,这里面蕴含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观察图1.1-3和1.1-4,阅读图右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得出什么结论? 2.就图1.1-4能否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跳伞者总是在飞机的正下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1.参考系是参照物的科学名称,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2.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3.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学生讨论: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在上述三例中,各个物体的运动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考系的。 三、坐标系 创设实例:从一中到冶浦桥的公交车或刘翔的110m栏。 提出问题:怎样定量(准确)地描述车或刘翔所在的位置。 教师提示:你的描述必须能反映物体(或人)的运动特点(直线)、运动方向、各点之间的距离等因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应该包含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2.对于质点的直线运动,一般选取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坐标轴,质点运动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选取计时起点为坐标轴的原点。单位长度的选定要根据具体情况。 3.位置的表示方法,例:x=5m。 学生讨论:如果物体在平面上运动(例如滑冰运动员),我们应如何建立坐标系? 小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1、力和力的图示 2、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3、力能力物体发生形变 4、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施力物体(2)受力物体(3)力产生一对力 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6、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 大小G=mg 方向:竖直向下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几何对称中心 质量分布不均匀,由质量分布决定重心 质量分部均匀,由形状决定重心 7、四种基本作用 (1)万有引力(2)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4)弱相互作用 二、弹力 1、性质:接触力 2、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 3、弹力产生条件

(1)挤压(2)发生弹性形变 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5、常见弹力 (1)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 (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 (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 (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6、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 F=kx k 劲度系数N/m x 伸长量 三、摩擦力 产生条件: 1、两个物体接触且粗糙 2、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大小:0≤f≤Fmax 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有相对滑动 大小:f=μN N 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弹力 N可能等于G 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 方法:等效替代 力的合成:求与两个力或多个力效果相同的一个力 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长度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 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 3、当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 4、合力最大值F=F1+F2 最小值F=|F1-F2| 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 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找分力的方法: 1、确定合力的作用效果 2、形变效果

高一物理必修1教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在实验室测量时间的方法。 4、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5、知道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在选择参考系时,能选择使研究问题方便的参考系。 2、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能否把物体作为“质点”来处理,初步掌握科学抽象这种研究方法。 三、德育目标 从科学抽象这研究方法中,渗透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教学重点 1、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2、质点概念的理解。 3、时刻与时间、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什么情况下可把物体看出质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机械运动是最普遍的自然现象.宇宙中的一切物体,小到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和电子,大到遥远的恒星和星系,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有些物体,例如耸立的山峰、马路两侧的房屋、路面上的铁轨,看起来是不动的,其实,这些物体是随着地球一起运动的.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就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有,叫机械运动。(位置的变动) (2)被选作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参考系) 板书:机械运动 二、新课教学 1、(1)参考系: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考系。 (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 出示空投物质的投影片(飞机、物资都可以抽动,能显示出其实际的运动路径) 学生分析:以飞机为参考系,看到投下的物资沿直线竖直下落,地面上的人以地面为参考系,看到物体是沿曲线下落的。 要求学生举例:描述同一个运动,选择不同参考系,观察结果也不一样。 学生举例:运动的汽车,是选择地面为参考系,如选司机为标准,汽车是静止的。 …… (3)老师总结:参考系是可任意选取,但选择的原则要使运动和描述尽可能简单。比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动的物体作参考系要比选太阳作参考系简单。 2、质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试题一、选择题 1.关于力的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②力是产生形变的原因 ③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④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2.关于重力的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所以物体的重力是由物体的质量产生的 B.重力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C.放在支撑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D.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它的吸引而产生的 3.足球运动员已将足球踢向空中,如右图所示,下列描述足球在向斜上方飞行过程中某时刻的受力图中,正确的是(G为重力,F为脚对球的作用力,F f为空气阻力)( ) 4.图示是幽默大师卓别林一个常用的艺术造型,他身子侧倾,依靠手杖的支持使身躯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平地面对手杖没有摩擦力的作用B.水平地面对手杖有摩擦力的作用C.水平地面对手杖的弹力方向竖直向上D.水平地面对手杖的作用力方向竖直向上 5.下图为农村小水库大坝的几种设计方案图(俯视图),若从安全牢固的角度考虑,应该选择的一种方案是( ) 6.一质量为M的探空气球在匀速下降,若气球所受浮力F始终保持不变,气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仅与速率有关,重力加速度为g.现欲使该气球以同样速率匀速上升,则需从气球吊篮中减少的质量为( ) A.2(M-) B.M- C.2M-D.0 7.汽车刹车时如果车轮停止转动(技术上叫刹车抱死),车轮与地面发生滑动,此时地面的侧向附着性能很差,汽车在种种干扰外力的作用下就会出现方向失稳问题,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安装了防抱死系统(ABS系统)后的汽车,紧急刹车时车轮处在一种将要停止滚动又仍在滚动的临界状态,但刹车距离(以相同速度开始刹车到完全停下来行驶的距离)却比车轮抱死时更小.这两种刹车过程相比较(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