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教学案

《曹刿论战》教学案

《曹刿论战》教学案
《曹刿论战》教学案

《曹刿论战》教学案

21.曹刿论战

授课时间主设计人授课人

学习目标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借助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题目是后加的。传说是春秋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朗读课文注意字音与停顿

1、重点字注音:

曹刿.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玉帛.徧.弗.孚.轼.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一、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1.三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线索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突出曹刿的远谋。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斗取胜的原因。

2.曹刿的战略思想和作战的战术是什么?

明确: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中要注重实地观察,把握作战时机。

3.从战争中可见鲁庄公怎样的性格?

明确:从"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

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

另外,“长勺之战”的胜利没有曹刿不成,而曹刿能够参政、议政和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不无关系。从文中不难看出,曹刿并非"肉食者",国家危难之时,他能挺身而出,固然可颂,但如果鲁庄公一意孤行,拒不接受意见,出战不带他去,战斗中也不听他的建议,那战斗的结果就会是另一样了。三、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1、重点词解释:

(1)师肉食者间鄙何以战安弗专徧牺牲加信孚福狱虽察情忠之属也可以

(2)公与之乘鼓败绩驰辙登轼

(3)既克故一鼓作气再彼竭我盈故克之测伏靡

2、重点句子翻译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何以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二)研读课文

1、1段研读问题(小组合作完成问题)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

③庄公的态度?

④刿请见的原因?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2、第2段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

3、第3段①表现庄公“鄙”的句子?

①一“未可”为何?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

②二“未可”为何?

③后为何又“可矣”?

④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⑤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四、点拨

五、检测

1、填空《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

(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

(3)牺牲

..玉帛古义:今义:

(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

3、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4、“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和,其中的“我”是指

5、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一层。

二层。

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后反思:

总结复习课

一、重点句式及词语:

1、句式:

判断句:①忠之属也。②夫战,勇气也。③夫大国,难测也。

倒装句:何以战?即:以何战?

省略句:①(曹刿)乃入见。②必以(之)分人。③可以(之)一战。④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古今异义的实词:古今间:参与隔开,不连接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案件监狱

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三、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的言论,阐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二)审美鉴赏

周密严紧的构思美

本文的篇幅极其短小,却将复杂的长勺之战这一事件,介绍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文章结构的精心安排。课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战前鲁国的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为线索,各部分间又注意了巧妙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紧、周密。如第一、二两部分用“请战”和“从战”过渡和衔接,第三部分用“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显得十分自然。前后照应的地方,如第一部分“何以战”和“可以一战”相照应;第二部分中两个“未可”和下文两个“可矣”照应;第三部分中“辙乱”“旗靡”与上部分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相照应等,上系下连,严紧周密。

(三)重点难点突破

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2、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讨论并归纳:运用对比手法是,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多次对比(见上一题答案)。借助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3、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一.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而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所叙史实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76年)。它比较忠实地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左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写出了当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恶残暴和荒淫无耻,写出了当时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他们希望有安定和平的社会秩序以及重视人民生活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在写作技巧上,《左传》在记叙各个战场和复杂时间时井然有序,繁简适度,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其他细节中突出人物性格、值得后人学习。

但是《左传》也反映了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二."长勺之战"历史背景:

“长勺之战”的双方是齐国和鲁国,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这就是后来的齐桓公)。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及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课文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五.学习

深入探究:

1.《曹刿论战》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本文紧扣“论战”,叙述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材料安排详略得宜,生动耐读。第一段略去曹刿去求见的详细情节,对曹刿和鲁庄公的论战作了详写。其中又着重于战前政治准备的论述,因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前提。第二段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文中只用四个短句直接写战斗场面:“战于长勺”,交代战斗地点,“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概括了鲁军防御、反击、追击三个阶段。写曹刿指挥作战,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第三段是论战的重点,详写曹刿论“何以胜”。“夫战,勇气也。”解释了击鼓一事,论战争中要养精蓄锐,激励士气,依靠勇气去压倒敌人。“夫大国,难测也。”解释了追击一事,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文章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是表现中心的需要。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意在说明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当然要详写论战,略写作战。

2.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首先要重视士气。另外,还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一、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

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二、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拓展延伸

课外文言文段《义猴》读练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这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2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惟一女远适他乡 b.老者暴卒

惟吾德馨士卒亡者过半

c.乃俱归 d.仍牢守故宅

吾谁与归彼竭我盈,故克之。

24.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猴子从家里一直哭到乡里,乡里人也跟着掩面哭泣。

b.猴子在乡里哭了一遍又一遍,乡里人帮它一起哭。

c.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人于是资助掩埋了(老者)

d.猴子一遍又一遍的哭声惊动了乡里人,大家竟然资助掩埋了(老者)

25.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3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自主学案

默认分类2007-04-12 23:31 阅读384 评论0 字号:大大中中小小唐代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一位贤臣--邹忌。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昳丽:光艳美丽

窥:照

旦日:第二天,同下文"明日"

美我:认为我美,"美"字是意动用法

私:偏爱

蔽:爱蒙蔽而不明

面刺:当面指责,面是名词作状语

闻:使……听到,是使动用法

间进:偶然进来

期年:满一年

二、课文内容分析。

1、学习本文,在阅读的时候,要正确断句。如邹忌/修/八尺有余;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王之蔽/甚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3、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4、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5、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

《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2、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评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 提示:读出文中人物不同的语气 三、根据课文内容,文中人物的对话,表演情景剧《曹刿论战》提示:表演的时候要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表演要到位 1、学生表演。 2、学生点评。 3、老师小结。 四、文章结构 明确:一、战前准备 二、指挥作战 三、战后论战 五、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1、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在文中怎样体现? 2、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提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明确: 1、远谋。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懂得取信于民的道理。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2、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二)分析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1、哪个字最能概括鲁庄公这一人物的特点?在文中怎样体现? 明确: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战争中急于进攻和追击;战后,还不知道胜利的原因。 2、有人认为,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提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明确: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综合上述,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六、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一)通过对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描写等)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分析人物形象可以运用对比等表现手法。 (三)通过分析典型事例、环境来理解人物形象。(小说中) 七、小结: 八、作业

九年级语文上册 27 曹刿论战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 课文共分三段。第一段(从“十年春”到“战则请从”)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第二段(从“公与之乘”到“遂逐齐师”)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第三段(从“既克”到“故逐之”)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第一段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即“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第二层,从“曹刿请见”到“乃入见”,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第三层(本段余下文字),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第二段也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概括地交代了作战的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此后叙述作战情况,主要讲述了两层意思。从“公将鼓之”到“齐师败绩”为一层,从“公将驰之”到“遂逐齐师”为另一层。前一层记述了曹刿和庄公在击鼓进军一事上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以及曹刿抓住机会击鼓进军,致使齐军大败的经过。后一层记述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指挥鲁军取得战斗的胜利。文章从鲁军开始反攻,到“齐师败绩”,最后鲁军“遂逐齐师”,层次清晰,叙事完整(写出了完整的作战过程)。 第三段主要记述战斗胜利后“公问其故”,曹刿向庄公进行解释说明。曹刿先总说一句,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然后照应第二段中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分两层论述“未可”和“可矣”的道理。第一层,阐述在战斗中要善于创造“彼竭我盈”的形势,并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实施反

曹刿论战 教学设计

九年级《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重点篇目,选文出自于《左传》,文章围绕“论战”“鄙”“远谋”关键词,通过人物对话分析战争胜负的原因,文章结构严谨,“简而有法”;生动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军事才能卓越,深谋远虑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本文学习来初步认识《左转》散文中叙事以及人物刻画的特点。 为实践新课标理念,课堂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在具体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同时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认识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战争中取 信于民的关键性作用。 ⑵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2、能力目标: (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2)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3)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4)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情感价值观:战争胜负原因不只是武器装备,关键是民心向背。 三、教学方法:⑴合作,讨论,探究、激发阅读兴趣; ⑵课内与课外拓展结合,加强文学积累; ⑶课文学习与实践结合。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对话描写,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及文章详略。本课教学难点:学习与实践结合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曹刿论战课次:第2课时教学时间:2019年12月教学对象:九年级授课人:魏宗菊

教学反思:本堂课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和老师主导地位的体现,知识与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展现。但容量较大,教学环节还要精炼。在以后教学实践中还要多锤炼,让课堂更加高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了解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及其指挥作战的才智。 教学设想 这段文章,毛**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中有很可值得学习的东西。 这段文章是《左传》中的一段名文,记述了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记下了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著名论述以及曹刿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史实,描写了曹刿的军事才智和作战指挥才能。其记事有详有略,内容重点突出;先言战斗进程概况,后明战斗进程何以如此,文章主旨显明。本文在内容、写作方面的这些特点,教学中要讲清楚。 逐句逐段讲解课文。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加强诵读练习。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 论战》。这段文章,毛**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 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 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 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学完后大 家会对之有个了解。 现在,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指导”和注解念一遍。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 对的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教师引导评点,指出其朗读的优点以及存在的语音、 停顿问题。

江苏省海安县2019届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一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一 教案 一、复习目标: 1.复习《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两课。 2.掌握两课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迁移训练。 二、复习重点难点: 1.掌握两课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迁移训练。 三、复习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齐师.伐我望其旗靡. 衣食所安.小惠未徧. 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忠之属.也 公将鼓.之齐师败绩 .. 下视其辙.既克. 再.而衰彼竭.我盈. 肉食者鄙.谓.其妻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面刺.寡人之过者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修.八尺余 期年 ..之后朝服.衣冠. 宫妇左右 .. 2.辨析词义。

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 何以.战 必以.分人 必以.情 可以.一战 皆以.美于徐公 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客从.外来 必以信. 小信.未孚 虽.不能察 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于.长勺 欲有求于.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能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忠之.属也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公与之.乘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王之.蔽甚矣 又何间焉. 惧有伏焉. 朝.服衣冠 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闻.寡人之耳者 燕、赵、韩、魏闻.之登轼而.望之 而.形貌昳丽

3.划分停顿(划一处)。 可以一战 战于长勺 下视其辙 惧有伏焉 朝服衣冠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 (三)学生读课文和书下注释,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 (四)课堂迁移训练。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伐崇为民 文王欲伐崇,先宣言曰:“予闻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予将来征之,唯为民乃伐崇,令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崇人闻之,因请降。 注释: 崇:又称有崇氏,相传在唐虞之时,为鲧之封国,在今河南嵩县。 崇侯虎:崇侯即崇国国君,虎为名。 父兄:古代君主对同姓臣子的敬称。 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这里泛指牲畜。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予.闻崇侯虎听狱 ..不中 毋伐.树木死无赦. 2.下面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宣.言曰:宣布 B. 不敬长老 ..:年老长辈 C. 唯为.民乃伐崇:为了,替 D. 毋动.六畜:杀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 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6、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3、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4、将课文的学习与写作实践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导入:(目的:既增强学生的文学积累,也引出以少胜多的战例,引出课文) 多媒体出示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10 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是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项羽的残暴和不善用人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出处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7课 曹刿论战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官渡之战素材 语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7课曹刿论战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素材语文版 东汉末年,中国北方大致形成了袁绍与曹操两大军事集团。袁绍拥兵数十万,地广人众,兵多粮足,实力最强,形势不利于曹操。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绍亲率步兵十万,骑兵两万,南下进攻许昌。曹操兵少粮缺,只能以两万兵力的绝对劣势与之相拒。官渡是袁绍夺取许昌消灭曹操的咽喉要地,曹操置主力在此筑垒固守。正当曹操全力以赴布置对袁作战时,刘备起兵反叛,并积极与袁绍联络,欲合力夹攻曹操。曹操亲率精兵东征,击溃刘军,迫降关羽,刘备被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建安五年,双方展开激战,曹军连斩颜良、文丑两员河北名将,袁军大为震动,被迫退军,曹操也还军固守官渡。八月,袁绍兵临官渡。此时曹操兵不满一万,且伤兵众多,只能坚守营垒。袁军堆土山,筑橹楼,用箭俯射曹营。曹军赶造霹雳车,用飞石摧毁了袁军的橹楼。袁军挖地道袭击曹营,曹军则在营内掘地壕对抗之。对峙月余,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逼曹操下决心寻机会与袁绍决战。此时袁绍将大批军粮屯积在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探得消息,曹操当机立断,亲率步骑五千人,连夜出发,一路假扮袁军,骗过袁军哨卡,围住乌巢放火烧粮。守军见曹军兵少,出垒迎战。但曹军殊死拼杀,终于大破乌巢守军,前来增援的袁军大将张、高览也在阵前投降了曹操。曹操乘势挥军掩杀,袁军大溃,袁绍仅率八百余骑逃回河北。综观官渡之战,曹操审时度势,充分吸纳部下的正确意见,利用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等有利因素,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以区区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二万,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此后不久,曹操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接着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曹刿论战教案新版语文版1

12. 曹刿论战 1教学目标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2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3教学方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活动1【导入】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活动2【活动】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习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活动3【导入】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解题。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文章主要内容是在记叙一次战争的经过吗?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论”)文章记叙的是哪一次战争?(长勺之战) 理清线索 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学生讨论后,先几个学生发言,然后归纳: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学习课文第一段,依次思考如下: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 (3)曹刿的身分怎样? 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永俊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梳理、区分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章大意。 2.在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梳理、区分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曹刿论战》,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战争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二、听范读,正字音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曹刿(guì)又何间(jiàn)焉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shì)而望之 吾视其辙(zhé)乱夫(fú)战,勇气也望其旗靡(mǐ) 3.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句读、语调。 三、读课文,释词义 1.找三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先由学生纠正字音、句读,学生仍把握不准的由教师纠正,教师主要纠正学生的语调。例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2.齐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扫除词语障碍,个别词语学生分组互相交流。 4.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2)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独自占有) (4)小惠未徧 (通“遍”,普遍、遍及)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 (6)公将鼓之 (击鼓)

《曹刿论战》优质课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 学习目标: 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主要过程: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导入: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巨鹿之战等导入。 1、个读、齐读课文。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2、再读课文。 二、点读课文: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鄙安加信孚狱绩轼焉靡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四、品读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第一自然段: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017年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

; 。 . 2017 年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 考试说明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知识归纳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初中语文教 材要求熟悉并掌握的文言虚词有 15 个,即: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 所、则、焉、何、乎。其中“之、其、以、于、然”应该重点掌握。 题型分析及复习策略 近两年的中考题,大多是将词意与作用综合起来考查。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理解、牢 固把握文言虚词呢? 1、词性的确定离不开搭配关系 虚词是组织实词完成句子词类,那么,虚词组织完成的句子(或词组)就决定该虚词 的词性。如“之”在主谓结构、偏正结构中为助词,如“鸿鹄之志” 在动宾 结构中,“之” 在前则为动词,如“吾欲之南海” 在后则为代词,如“愿陛下亲之信之” 从虚词与实词的 组成的短语搭配中,我们就能准确地三分之一虚词的词性。 2、词意的确定离不开语境 常用虚词中也有一些词性单一而词意丰富的,也有多词性多词意的,如何确定词意呢? 关键还在于把握前后文章。我们只要将主干贯连起来理解,就能把结构作用的虚词词意自然 地推究出来。 3、多积累、多练习、多总结 虚词的用法相对实词来说是比较单一和明确的,只要多练习,并且将相同用法的句子 加以比较分析,就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常 用 虚 词 常用 相当于现代汉 用法 例 句 虚词 之 语的词或作用 代 1、代人、代事、 他 ( 们 )、 她 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

. . . . . . . . . . . . . . . . . . 词 代物。代人多是 第三人称。 (们)、它(们)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2 、代第一人 称 的。 3、指示代词,表 近指。 1、结构助词:定 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 语(名词)之间。 2、结构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 性。 3、结构助词:宾 助 语提前的标志。 词 4、结构助词:定 语后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用 在形容词、副词 或某些动词的末 尾,或用在三个 字之间,使之凑 成四个字,只起 调整音节的作 我 这(这件事) 可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 不译 不译 不译 无义,译时应省 去。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何陋之有?(《爱莲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用。 动词 到、往、到……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曹刿论战 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重难点】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检查背诵。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研读课文,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 (1)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明确:长勺之战……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2)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2.合作互动。 以“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1)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 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2)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归纳回答后用多媒体打出。) 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3)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用多媒体打出)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4)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5)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 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分组讨论课文详略。 讨论的问题: (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回答,最后用多媒体打出明确答案) a.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b.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画。 (3)引导学生分析曹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明确答案) 教师点拨:对于曹刿要多肯定其成绩,对于庄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2.学生归纳。 多媒体明确答案: 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 教法: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实战演练:做《王翦伐楚》第1、2题(三)中考题型三:特殊句式 1知识回顾: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其中判断句翻译时要译出();省略句有()、()、()、();倒装句有()、()、()、();被动句有()和()。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屠惧,投以骨。蒲松龄《狼》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尝贻余核舟一。魏学伊《核舟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0题,《王翦伐楚》第3题 (四)中考题型四:文意理解 1.方法指导: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第一题后面的词语解释,有一个是错的,其它三个是对的,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如第四题)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如青岛2014年中考题《周寻画龙》、2012年《桓公用管仲》、2011年《任贤》)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另外,需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20曹刿论战 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仁人之心。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 ②以:何以.战(凭、靠)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 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③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曹刿论战》2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理解课文的主旨。 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中对比手法对刻画人物的的作用,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你认识它们吗?(PPT展示)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小信未孚.(fú)三、播放课文录音片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再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研习新课: 1.解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

《曹刿论战》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4、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5、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了解背景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2、关于《左传》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第27课《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⒈《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我们接触过的史书还有纪传体史书《史记》。 (作者司马迁,朝代西汉)。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 ⒉《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过较早的一部史学 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与用义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⒊“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我过古代这样的战例还有: ○1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3官渡之战。 二、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 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再衰三竭:力量已经衰竭耗尽。 三、按要求默写 ⒈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⒉“忠之属也”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⒊《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 ⒋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⒌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彼竭我盈”之时。 ⒍曹刿论战的依据是“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⒎为何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夫战,勇气也……故克之”。 ⒏为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夫大国……惧有伏焉”。 ⒐“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四、字音字形 曹刿(ɡuì)又何间(jiàn)焉弗(fú)小信未孚(fú)玉帛(bó)下视其辙(zh é) 登轼(shì)败绩(jì)遂(suì)逐(zhú)齐师夫(fú)战旗靡(mǐ) 五、古今异义 ⒈又何间焉古义:参与jiàn 今义:隔开,不连接jiàn 中间,空间或时间jiān ⒉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⒊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 ⒋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 ⒌忠之属也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今义:忠诚 ⒍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⒎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⒏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⒐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今义:增加 ⒑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六、一词多义 ⒈从民弗从也(听从)⒉间又何间焉(参与) 战则请从(跟从)其间千二百里(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⒊请曹刿请见(请求)⒋作一鼓作气(振作)

曹刿论战课堂实录

《曹刿论战》课堂实录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 (放古典音乐,投影课件封面) 师:在古典音乐中我们来复习课文。先回答我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曹刿和谁论战?谁是主人公? 全班:鲁庄公、曹刿。 师:第二,论的是哪一次战役? 全班:长勺之战。 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 生(1):战前、战中、战后。 师:(课件一:板书学生回答内容)很好。战前、战中、战后又写了些什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三关,敢不敢过? 全班:(大声)敢。 二、探究理解,趣味读背。 师:好。过第一关。(课件二:第一关,理解背诵) 生(1):(插话)最讨厌背文言文。 师:(笑)千万别讨厌。文言文很有意思的。我们先欣赏课文。(课件三:课文录像)(学生看录像后) 师:课文欣赏完了,同学们自由探究一下,找出不懂的地方,谈谈学习课文的收获。 (学生讨论约三分钟) 师:哪位同学谈谈他不懂的地方?或者谈谈他的收获。 生(2):“肉食者”包括鲁庄公吗? 师:哪位同学帮他回答? 生(3):我认为包括。根据注解,“肉食者”指居高官、得厚禄的人。鲁庄公是一国之君,正是“肉食者”。 生(4):包括。“肉食者鄙”,鲁庄公正是“鄙”者。 师:“鄙”是什么意思? 全班:鄙陋,目光短浅。 生(5):这篇文章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写得好,语气有肯定、有否定、有赞成、有反对。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6):课后练习有这句话。(全班笑) 生(7):“彼竭我盈”是成语吗? 全班:不是。 师:应该是哪一个词? 全班:一鼓作气。 师:哪位同学用“一鼓作气”结合这次过关游戏造个句? 生(8):这节课我一鼓作气过完了三关,攻下了课文。 师: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生(9):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师:刚才也有同学说这篇课文对话写得好,下面我们来读读这篇文章的对话部分。曹刿、鲁庄公对话最多的是哪一段?共几次? 全班:第一段。三次。 师:(课件四:板书对话内容摘要)男同学读曹刿的话,女同学读鲁庄公的话,其余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