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生物灾害

中国的生物灾害

中国的生物灾害
中国的生物灾害

中国的生物灾害

2.5 中国的生物灾害第1课时农作物病虫害与森林病虫害学案(人教版选修5)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农作物三大病虫害的危害与分布,掌握我国生物灾害的主要种类及其分布。2.了解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危害和主要害虫及分布的地区差异。

一、农作物病虫害

1.类型:小麦的①______、水稻的②________、棉花的③__________病等。

2.危害农作物大面积④,甚至绝收?⑤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分布:⑥________重于⑦________。

二、森林病虫害

1.危害损害⑧?破坏⑨

2.主要害虫

虫类型分布

海拔气温

常发区低于⑩____米⑪____以上

偶发区⑫________米10℃~25℃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生物灾害

1.生物灾害包括( )

①病害②虫害③鼠害④旱灾⑤荒漠化

A.①②③ B.②④⑤.③④⑤ D.①③④

考查点2 农作物病害

2.关于我国水稻病害的正确叙述是( )

A.主要分布在南岭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B.稻瘟病、纹枯病和锈病被称为水稻生产的三大病害.长江以南双季稻种植区危害最为严重

D.北方无水稻病害发生

考查点3 农作物虫害

3.下列属于我国棉铃虫常年重发区的是(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辽宁 D.四川

考查点4 森林病虫害

4.下列虫灾对我国林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的是( ) A.黏虫 B.松毛虫.蝗虫 D.稻螟

方法技巧练

方法列表法分析农作物病虫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齐鲁晚报》2007年10月24日报道:山东潍坊市由于8、9月份雨水增多,70多万亩棉花遭遇50年以最为猖獗的

一次棉铃虫病害,使棉花比去年减产15%左右。农业专家认为,棉铃虫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5%~90%。一般降雨量多且分布均匀的年份,棉铃虫病害发生就严重。由于9月为棉花吐絮期,若此时遇到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就会为棉铃虫提供温床,导致棉花减产。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大部分地区棉铃虫危害较重的时期是哪几个月?为什么?

(2)正常年份,山东棉铃虫危害较严重的时期是哪几个月?此次危害发生在8、9月份,说明我国雨带推移的规律较常年有何不同?

(3)我国常年发生棉铃虫病害的主要有哪些地区?新疆主要表现为什么形式的棉铃虫病害?

(4)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大,却不是常年发生棉铃虫病害的地区,其原因是什么?

方法技巧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锈病②稻瘟病③棉铃虫④减产⑤农产品⑥东部⑦西部⑧森林工业⑨生态功能⑩400 ⑪25℃⑫400~500

基础达标练

1.A [生物灾害包括病害、虫害、蝗灾、鼠害等。]

2.[水稻病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锈病属于小麦病害;东北地区水稻产区也有病害发生。] 3.A [黄河流域是我国的棉花主产区之一。]

4.B [松毛虫是危害我国森林最主要的虫害。]

方法技巧练

(1)6~8月。因为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多。

(2)7~8月。雨带移到华北的时间推迟。

(3)山东、河南、河北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陕西渭河平原等地。大棉铃虫害。

(4)新疆地处内陆腹地,降水稀少。

解析根据棉铃虫病害多发生在多雨期,再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进行比较,就可以推测出棉铃虫危害较重的月份;根据我国雨带移动的规律和雨带位置到达山东的时间,可推测出山东棉铃虫危害较严重的时期;我国常年发生棉铃虫病害的地区和新疆棉铃虫病害的形式可通过阅读“我国棉铃虫病害分布图”得出;新疆较少发生棉铃虫病害的原因可通过对当地降水特点的分析得出。

第六章 生物灾害

第六章生物灾害 【本章内容介绍】:首先从生物灾害的定义、特点、主要成因、类型划分、防治对策等方面,对生物灾害进行总体介绍;然后重点从生物灾害发生区域的土地类型角度出发,对林业、农业、草业、水产业等生物灾害进行详细专题介绍。 第一节生物灾害概述 生物的特征在于有生命,地球由于充满生命而气象万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世界上目前已知的动物有120万种,植物25万种。在自然界中,生物圈的几百万种动植物,互相依存,和谐共处,从而使地球显得生机勃勃。然而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失去平衡,灾难随之而来,人类常常扮演了破坏者的角色,例如大量捕杀鸟、蛙、蛇,会招致老鼠泛滥成灾,横行霸道!用化学药剂杀死田间天敌,捕杀害虫,结果害虫增强了抗药性,变得更加猖狂;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会排挤本土植物,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物灾害,危及生态环境安全。 一、生物灾害的定义 日本山内一也(1981)认为,生物灾害(Biohazard)是由于微生物感染,人类直接或间接受到的灾害;遗传基因重组、肿瘤病毒等也可能引发生物灾害,因而应当引起人类的重视。黎益仕等人(2005)也生物灾害定义认为:由于活的生物体暴露在微生物和毒物质所造的灾害。然而上述定义只考虑了灾害发生的受体,而忽视了灾害的发生源,面对生物灾害的发生,人类就显得很被动。张国庆(2008)认为,生物灾害,应当从灾害源角度,结合生态学进行定义:少数生物偶然抢占生态位,导致原有生物种群之间的共生、竞争、协同等平衡关系遭到破坏,超出了生态系统自身恢复能力,导致人员、财产、环境等产生损失。张国庆(2011)认为,生物灾害还应该突出人为因素,重新定义了生物灾害:某种生物种群数量突然增加,导致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失衡,并超出了该生态系统自身恢复能力,从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财产甚至健康或生命造成损失。延军平(1990)在《灾害地理学》中对认为:生物灾害是指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造成的灾害,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物灾害是由生物体本身活动带来的灾害现象,是纯自然现象,灾源是生物,如蝗灾、鼠灾、兽害等;广义生物灾害包括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物界异常而产生的灾害,即生态危机问题,包括植被减少、生物退化、物种减少、盲目引种等。2012 年10 月12 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了由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牵头起草的《自然灾害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 GB /T 28921 -2012),该标准对生物灾害的定义为:在自然条件下

中国地质灾害

中国地质灾害 1. 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多平方公里。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据统计,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300—400人死亡,经济损失100多亿元,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每年造成1000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亿元。一些地区和县(市)的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聚汇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使中国大陆承受着最主要的地球动力作用。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并使青藏高原受压隆起,东部因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了华北、东北地壳向东拉张,形成华北和松辽沉降大平原。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不仅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是形成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 东西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的交叉,使中国在大地构造和地形(主要表现在山脉和盆地的走向上)上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区特点,从而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同样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亚带成网的特点。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 生物灾害教案

第二章从主要灾种了解自然灾害 第三节生物灾害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是通过对生物灾害的了解和学习,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观念。【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认识几种有害昆虫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2.了解鼠类的类型。 过程与方法:1.列举我国蝗虫灾害的危害。 2.列举鼠类对农田、草地、森林的危害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观念。 【教学重点】 虫灾和鼠灾的危害。 【教学难点】 虫灾和鼠灾的防治。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教材上的案例(2004年塞内加尔蝗灾)或其他蝗灾为导入点,导入新课。让学生生物灾害有个感性认识。 (设问)你能否说出其他的生物灾害?他们会造成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讨论)结合过去几年国内外发生的生物灾害,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除了蝗灾,还有鼠灾、棉铃虫灾害、禽流感灾害等等,综上所述,生物灾害可以分为:病害、虫灾和鼠灾。我们教材上主要讲述了后两者。我们先来学习虫灾。 一、虫灾 (导学问题一)什么是虫灾? (学生活动)根据案例总结。 (总结归纳)虫灾就是害虫造成的灾害,一般是指昆虫造成的灾害。 (导学问题二)虫灾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分布特点?又有什么危害? (可以课件演示)演示各种虫害、分布及其危害。 (学生活动)研究教材,阅读课件上的知识点,总结规律,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虫灾可以分为:农作物害虫和森林害虫。前者包括:粘虫、蝗虫、稻螟等等,主要随温度梯度分布,主要危害农作区的农作物,对于我们农业大国,危害十分巨大;后者包括:松毛虫、天牛等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三大林区,主要危害林区的林业发展,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导学问题三)历史上,上述虫灾中的哪些灾害发生最频繁? (学生活动)研究教材,回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可用课件演示)演示我国蝗灾的有关资料。 (总结归纳)是蝗灾。我国的蝗灾自古至今绵延不断,危害巨大。古代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可以看出我国的蝗灾危害之重,危害之广。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P38《活动》题。大约4-5分钟。 (承转)我国洞庭湖地区最近几年屡次发生鼠灾,成群的老鼠遍布田野和河道,给生产

第八章 群体遗传学(答案)

第八章群体遗传学(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基因库是: A.一个体的全部遗传信息B.一孟德尔群体的全部遗传信息C.所有生物个体的全部遗传信息D.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全部遗传信息E.一细胞内的全部遗传信息 2. 一个有性生殖群体所含的全部遗传信息称为: A.基因组B.基因文库C.基因库D.基因频率 E.基因型频率 *3. 一个遗传不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代后可达到遗传平衡。 A.1代B.2代C.2代以上D.无数代E.以上都不对 4. 在10000人组成的群体中,M型血有3600人,N型血有l600人.MN型血有4800人,该群体是: A.非遗传平衡群体B.遗传平衡群体C.χ2检验后,才能判定 D.无法判定 E. 以上都不对 *5.遗传平衡定律适合: A.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C.X-连锁基因D.A+B E.A+B+C *6.不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是: A.群体的大小B.群体中个体的寿命C.群体中个体的大规模迁移 D.群体中选择性交配E.选择 7.已知群体中基因型BB、Bb和bb的频率分别为40%,50%和10%,b基因的频率为:A.0.65 B.0.45 C.0.35 D.0.30 E.0.25 8.先天性聋哑(AR)的群体发病率为0.0004,该群体中携带者的频率是: A.0.01 B.0.02 C.0.0002 D.0.04 E.0.1 9. PTC味盲为常染色体隐性性状,我国汉族人群中PTC味盲者占9%,相对味盲基因的显性基因频率是: A.0.09 B.0.49 C.0.42 D.0.7 E.0.3 *10.下列哪项不会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 A.群体变为很小B.群体内随机交配C.选择放松 D.选择系数增加E.突变率的降低 11. 最终决定一个体适合度的是: A.健康状况B.寿命C.性别D.生殖能力E.生存能力 12.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某种遗传病患者经治疗,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存活并生育子女,若干年后,该疾病的变化是: A.无变化 B.发病率降低 C.发病率升高D.突变率升高E.发病率下降到零 13. 选择放松使显性致病基因和隐性致病基因频率: A.同样的速度增加 B. 同样的速度降低 C. 显性致病基因频率增加快,隐性致病基因频率增加慢D.显性致病基因频率降低快,隐性基因频率降低慢 E. 二者那不变 14. 近亲婚配后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提高的倍数与致病基因频率q的关系是: A. q越大,提高的倍数越多 B. q越小,提高的倍数越多C.提高的倍数与q无关D.无论q的大小,提高的倍数都一样E.以上都不对 *15.遗传平衡群体保持不变的是: A.基因频率B.基因型频率C.群体的大小D.群体的适合范围E.A十B *16.一对夫妇表型正常,妻子的弟弟是白化病(AR)患者。假定白化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这对夫妇生下白化病患儿的概率是: A.1/4 B.1/100 C.1/200 D.1/300 E.1/400 17.下列处于遗传平衡状态的群体是: A.AA:0.20;Aa:0.60;aa:0.20 B.AA:0.25;Aa:0.50;aa:0.25 C.AA:0.30;Aa:0.50;aa:0.20 D.AA:0.50;Aa:0;aa:0.50 E.AA:0.75;Aa:0.25;aa:0

中国地质灾害

中国的地质灾害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2.理解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和危害。 3.掌握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和灾情。 【自主学习】 一、地震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2.我国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原因: 总结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影响因素。(自然、人文) 唐山灾情严重,有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①地震的强度大;②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③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主要有:④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⑤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⑥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3.我国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数下降,但经济损失上升? ①地震预测,建筑物搞震性加强,民众的防震意识加强;②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损失上升。 4.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 非工程性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加强国际合作等。 工程性措施:①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②实施岩土体改造加固工程,防止诱发次生灾害。 二、滑坡、泥石流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教材P33) 2.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特点(时间和空间)。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 1.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不稳定),地震多发区(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②地形:地势起伏大(崎岖);③岩性:破碎,有不稳定的土体,风化碎屑物多,土质松散;④降水: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降水强度大);⑤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毁林开荒、过度樵采、开矿等);②工程建设开挖陡坡,破坏山体的稳定性。 2.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非工程性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

XX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XX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自然状况: 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位于第二级阶梯,四大地理区域的北方地区。位于黄河的中游地区。 黄土物质——“风成说”占主导地位,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沟谷两侧常出现直立的陡崖。 其他:五岳中的华山位于本区,全国十大旅游胜地五台山位于本区,同时它还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产地,其中山西省最多。 水土流失: 原因:自然:黄土土质疏松的特性;降水集中在7、8月,多暴雨; 人为:地表裸露,缺少植被保护;人类活动使植被破坏。 危害:带走地表肥沃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向黄河下游输送泥沙,使下游形成“地上河”,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都位于第二级阶梯。 脆弱的生态环境: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发:旱灾、洪涝灾害、泥石流、滑坡和塌陷。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所以这里的环境特别容易遭到破坏,而且破坏后不易恢复。本区的人地关系是恶性循环。 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 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地理位置:以长江为生命线的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的攀枝花。是一个典型的“带状”区域。 自然条件: 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气侯是亚热带季风气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中国的地质灾害

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 3.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难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基本知识】 一、我国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和多发区 多发区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二、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1)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来源:学&科&网Z&X&X&K] 思考: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2)一个地震带:南北地震带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思考:唐山灾情严重的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有:a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b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主要有:c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d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e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思考: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来源:学。科。网]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 3、地震灾情隐患严重 我国地震的震源浅、烈度高。 思考: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生物灾害监测

第一节生物灾害概述 有害生物的概念产生生物灾害的灾害源(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统称有害生物。 生物灾害的概念生物灾害是指在生物圈内,由于各种生物活动(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活动)所引发的对人类的生命和生存环境重大伤亡与破坏,或者说是自然界中的有害生物大量繁殖扩散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造成生物灾害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其它灾害造成的生态系统抗逆性降低,导致有害生物快速增殖泛滥成灾。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为传播,造成生物灾害危害范围扩大,如疫情随着人类的活动而传播;其次是人类造成的环境污染、过度开采资源、使用高毒广谱药剂等,导致生态系统破坏,产生生物灾害;再次就是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污染和生物武器的使用。 生物灾害的特征生物灾害属于自然灾害,除了具有一般自然灾害的共同点外,还具有一下特点: (1)突发性。许多有害生物生命周期短,繁殖率高,可在很短时间内形成数量巨大的群体造成危害,呈暴发态势。 (2)隐蔽性。许多有害生物形态多变,监测治理难度大。 (3)传染性。绝大多数有害生物可以随气流、水流、动物迁徙、人为活动和本身的迁飞等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在新的地域定居下来后,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4)区域性。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5)社会性。有害生物生物就可能泛滥危及生态安全而形成灾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6)生物性。生物灾害的承灾体与产生生物灾害的灾害源都是生物,在其发生发展上,除了表现出很强的时间性(周期性)和地理区域性等生物特性外,还具有生理学、生态学等基本生物学属性。 (7)可监测预测、可控制性。有害生物均具有它们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以及发生发展规律,通过长期监测和研究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可以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灾害预测。 (8)治理的艰巨性。生物灾害源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害草、害鼠等。生物灾害承灾体种类多,面积广大,涉及整个全球生态系统,再加上有害生物形态多变,隐蔽发生,治理范围广,难度大。 生物灾害的类型生物灾害的科学分类是其防治工作的基础。生物灾害种类繁多且发生较频,要及时有效地采取控制措施,必须先确认灾害的类型和规模等,方能保证控制措施的针对性及其适当性。生物灾害的分类标准可按照致灾因子、危害对象、影响领域等进行分类。 (1)按照致灾因子来划分。根据生物种类划分为动物灾害、植物灾害和微生物灾害三大类。 (2)按照危害对象来划分。危害对象即生物灾害的承灾体,通常包括人类疫病和农业生物灾害,农业生物灾害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林业生物灾害、畜牧业生物灾害和渔业生物灾害(包括海洋生物灾害)等。 (3)按照影响领域来划分。一般将生物灾害分为农业生物灾害、林业生物灾害、草原生物灾害还有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几类。 生物灾害的标准生物灾害的分级管理,采取两种分级方案:(1)按照灾害严重程度——生物灾害危害程度分级。(2)按照灾害源的可控制性、发展态势——有害生物危险性分级。(1)农业生物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种类繁多,重要者多达1400余种。农业生物灾害的成灾标准因各地实际情况而异,主要根据生物灾害的发生面积比(发生面积/作物播种面积)以及影响区域等来确定。 (2)林业生物灾害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是指发生暴发性、危险性或者大面积的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事件,包括:A. 林业有害生物直接危及人类健康;B. 从国(境)外新传入林业有

XX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八章知识点复习

XX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八章知识点复习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3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黄土高原,它东起太行山,南到秦岭,西至乌鞘岭,北抵长城,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 34、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量在400mm以上的山区,我国除黄土高原外,还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等。 35、黄土高原地区最严重的问题是水土流失,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黄土的特征、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干旱和洪涝灾害。经常遭受旱灾,所以只能种一些耐旱的高粱、谷子等。 36、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后果是造成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很脆弱。而人类活动在其中又起了加剧生态脆弱的反面作用。 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主要是: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畜数量等 37、以长江为轴线的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攀枝花,它沟通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构成了一

个“H”的格局,是我国承东启西的纽带,它还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将经济技术优势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 38、沿江地带中下游地区城镇密集,上游地区沿江城市较少,有四个特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其中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最大的商业中心,最大的港口,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9、沿江地带存在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上游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严重、频繁。污染日益严重,主要有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有酸雨,沿江地带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区是华中酸雨区,其次是西南酸雨区。 40、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 41、我国国土整治中涉及地区最广泛的工程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它跨越的地区是东北、西北、华北,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2、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43、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世界。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44、长江起源于唐古拉山,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最

(完整word版)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多平方公里。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据统计,八十年代末至九十

中国的生物灾害

2.4中国的生物灾害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生物灾害的种类和地理分布。 (2)基于洪涝和旱灾对农业的危害,理解生物灾害加剧我国农业灾情的原因。 (3)学会分析我国病虫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4)知道严格控制有害生物进入国门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生物灾害的种类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关注家乡、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我国病虫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中国生物灾害的种类和地理分布。 教学方法与手段 综合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综合比较法、读图分析法 集体备课记要 1.集体研讨确定三维教学目标,精心制作导学案。 2.学生自主完成自学部分,然后展示分享,后教师精讲点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大屏幕展示温故而知新的问题: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类型有哪些?学生回答。展示森林虫害的flash动画,要求学生判断这是哪一类自然灾害?学生回答:生物灾害。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中国的生物灾害。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学生阅读) 我们先来学习农作物病虫害,看大屏幕,农作物病虫害有哪些,主要分布区是哪?(学生看课本和图,教师板书) 一、农作物病虫害(板书) 读图由学生归纳:中国主要的农作物病虫害主要有水稻病虫害和小麦病虫害。

出示中国水稻病虫害和小麦病虫害分布图 学生回答农作物病虫害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分布。(绘图画出秦岭淮河一线) 思考1: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是什么?(一分钟思考讨论) 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危害 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了解了小麦和水稻病虫害后,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一种农作物病虫害。(展示棉铃虫图片) 拓展探究1我国棉铃虫的分布,找出主要分布区。 学生回答:位于新疆棉产区和黄河流域棉产区。 小组探究:棉铃虫应该怎样防止?(小组讨论2分钟) 1、农业防治。合理间套:棉花与玉米或大蒜间隔种植,整枝灭虫、灌水灭虫 2、生物防治。放虫灭虫、利用自然天敌灭虫。 3、人工防治。人工捉虫、抹卵灭虫。 4、物理防治。施肥灭虫、黑灯光诱虫、杨柳枝诱虫。 5、化学防治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二、森林病虫害(板书) 森林病虫害分布图片 森林病虫害分布与什么因素有关? 气温和地形(教师指图) 课堂评价1农作物病虫害和森林病虫害(5分钟做题,2分钟讨论) 松毛虫是我国常见的森林害虫之一,喜食松针叶,松毛虫种群的暴发可引起松林成片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后果。通过向松林中引入灰喜鹊,可以有效控制虫害。根据材料及我国松毛虫危害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关于中国地质灾害分析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国土资源学院 09级3班范丁凡学号:200912140307 指导老师:西华师范大学许武成教授摘要: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危性大,近年来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巨大,对社会稳定、生态环境的威胁日益严重。因此,分析我国常见地质灾害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等,积极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了解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规律,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对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概况,因素,分布规律,监测,预报,防治措施 我国疆域辽阔,国土面积广大,孕育地质灾害的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变,地质构造运动强烈,极易诱发各类地质灾害,这些条件使得中国自然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危性大,灾情严重。此外,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不断增多,尤其是由于于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性破坏越来越多,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某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地质灾害共有30 种,常见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3 种。据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10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0670起,其中滑坡22329起,崩塌5575起,泥石流1988起,地面塌陷499起,地裂缝238起,地面沉降41起,造成2246人死亡,669人失踪,53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3.9亿元,与2009年相比数量和人员伤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量都大幅增加。

导致地质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人为等综合因素。自然因素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人类活动则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积极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对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质灾害及其分类 一、(一)地质灾害的概念及其涵义 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对地质灾害的内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1) 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因此,在形成地质灾害的动力中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面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2) 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而那些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地质事件,则只是一种灾变,不构成灾害。例如,同样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没有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毁,不能称为灾害;如果发生在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则称为灾害。

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 在自然界,人类与各种动植物相互依存,可一旦失去平衡,生物灾难就会接踵而至。如捕杀鸟、蛙,会招致老鼠泛滥成灾;用高新技术药物捕杀害虫,反而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会排挤本国植物,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物灾害,危及生态环境。生物的特征在于有生命,地球由于充满生命而气象万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世界上目前已知的动物有120万种,植物25万种。生物圈的几百万种动植物,互相依存,和谐共处,从而使地球显得生机勃勃,生态一旦受到破坏失去平衡,灾难随之而来,人类常常扮演破坏者的角色,例如大量捕杀鸟,蛙,蛇,使老鼠等害虫横行!用化学药剂杀死田间天敌,使害虫更加猖狂。生物直接使人致命的案例比较少见,但生物灾难间接危害人类生命,造成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后果不亚于洪水,地震,战争。一场大的蝗灾,病虫害或者农作物瘟病,可使几百万公顷庄稼减产绝收,导致几十万人饥饿死亡。全世界农林作物被瘟病,害虫,老鼠,杂草等毁掉的产量约占1/3.动物,微生物传播的瘟疫,每年造成成千上万的人死亡,给畜牧业带来惨重的损失!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危害大,每年给我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生物灾害的含义 生物灾害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当、破坏生物链或在自然条件下的某种生物的过多过快繁殖(生长)而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自然事件。其分类大致为: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蝗灾与鼠害、生物入侵等。 二、生物灾害危及人类社会的主要表现 1.它直接导致人畜伤亡,据统计,1907年印度的一只老虎在被击毙前共吃掉当地人436名。20世纪最大的动物吃人案发生在1945年,缅甸兰里岛沼泽的鳄鱼,在一天内吞吃900人。1993年2月5日上午10点,我国内蒙突泉县某村遭群狼袭击,咬伤17人,咬死牲畜数十只. 2.它间接危害人畜如鼠疫,自纪元以来共造成数亿人死亡. 3.它危害农牧林业生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谷物生产因虫害常年损失14%,因病害损失10%,因草害损失5.8%,病虫草害可夺去农作物产量的30%。具体以农业生物灾害为例,可发现生物灾害常会造成如下毁灭性灾害,即造成农作物面积减产绝收;导致农作物大批量变质;加剧经济损失及灾害扩大趋势。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第八章

第八章植物生长物质 1植物生长物质:指能够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微量化学物质,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2植物激素:指在植物体内合成、能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小分子有机物。 3植物生长调节剂:指一些具有类似于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4生物测定:指利用某些生物对某些物质的特殊需要,或对某些物质的特殊反应来定性、定量测定这些物质的方法。 5燕麦试法:生长素的燕麦胚芽鞘测定法,为生长素的定量测定法。 6极性运输:指物质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一端向另一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的现象。 7三重反应:指乙烯对植物生长具有的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促进茎或根的增粗和使茎横向生长的三方面效应 8偏上生长:指植物器官的上部生长速度快于下部的现象。乙烯对茎和叶柄独有偏上生长的作用,从而造成茎的横向生长和叶片下垂。 9类生长素:指生理活性类似生长素的一类物质。分为吲哚类、萘羧酸类、苯氧羧酸类。10生长延缓剂:指抑制植物亚顶端分生组织生长的生长调节剂,它能抑制节间伸长而不抑制顶芽生长,其效应可被活性GA所解除。 11生长抑制剂:指抑制顶端分生组织生长的调节剂,它能干扰顶端细胞分裂,引起茎伸长停顿和破坏顶端优势,其作用不能被赤霉素所恢复。 12激素受体:指能与激素特异结合的、并能引发特殊生理生化反应的蛋白质。激素受体可能存在于细胞质膜上,也可能存在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激素受体亦称为受体蛋白。 13系统素:系统素是植物感受创伤的信号分子,在植物防御病虫侵染中期重要作用。 14植物多肽素:指具有调节生理过程或传递细胞信号功能的活性多肽。 IAA吲哚乙酸 NAA萘乙酸,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物质,促进植物插枝生根、防止器官脱落、促进雄花发育、诱导单性结实 GA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代替长日照和低温的诱导、打破延存器官休眠 GA3赤霉酸 CTK细胞分裂素,腺嘌呤的衍生物,促进细胞分裂、扩大、诱导芽的分化、延迟衰老、打破种子休眠等的生理作用 6-BA 6-苄基腺嘌呤,一种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 ABA脱落酸,有诱导芽和种子的休眠、促进器官脱落、抑制生长和引起气孔关闭等生理作用ETH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植物器官的衰老和脱落等生理作用 JA茉莉酸,抑制植物生长、萌发、促进衰老、提高抗性等生理作用 JA-ME茉莉酸甲酯,抑制植物生长、促进衰老等作用 PA多胺,促进生长、延缓植物衰老、提高抗性等 SA水杨酸,有生热、诱导开花和作为抗病的化学信号等功能 BR油菜素内酯,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促进光合作用、提高植物抗逆性等生理功能 PP333氯丁唑,一种生长延缓剂,使植物根系发达,植物矮化,茎干粗壮,增穗增粒,增强抗逆性。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选修5

第四节国的生物灾害 虫害的分布与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 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 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 曝干而积之…… 思考探究:上述材料记录了我国哪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状况? 提示:蝗虫灾害。 ——————基础知识要记牢——————— 1.蝗虫 (1) 特点:群聚群迁;集群庞大; 远距离 迁飞。(2) 危害:在迁飞过程中,蝗群片刻工夫就会 毁 把一大片庄稼吃成光秆,对农作物造成 灭性 的灾害。 分布:我国历史上蝗灾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3) 渤海 和黄海的沿海滩涂,黄、淮、海河 的沿岸滩地,河北、 山东 的低洼地区。 (4)防治: 化学防治:包括飞机喷药、地面喷药和撒放毒锌等方法。 生物防治:包括牧鸡食蝗和微孢子虫灭蝗等方法。 2.水稻螟虫(1) 特点:是我国 南方水稻 的主要害虫。近年来,水稻螟虫在我国的发生范围正在扩 大,暴发频率增高,危害不断加重,而且有向 扩散的趋势。 北方 (2)危害:从幼虫起就能钻入稻株的叶鞘和茎秆中,取食营养物质,造成水稻枯鞘、枯 心,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大面积死亡。 (3)防治:

、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等。 ① 农业防治:包括清除 田间杂草 生物防治:主要措施是放养水稻螟虫的 ② 天敌 。 ③ 化学防治:主要措施是喷洒 。 农药 3.黏虫危害对象:黏虫危害的农作物主要有 (1) 、水稻、玉米、高粱、谷子、豆类、 小麦 棉 花 、甜菜、白菜等。 (2) 危害:黏虫危害严重时,可将农作物的叶片全部吃光,造成农作物大幅度 减产 。 发生与分布: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四次大规模黏虫灾害,主要分布在 (3) 华南 东北 的广 到 大东部地区,在西北、西南地区也时有发生。 (4)防治: ① 人工杀虫:包括食 物诱杀和 等。 灯光诱杀 ② 生物防治:包括保护和利用 等。 天敌 ③ 化学防治:措施主要是 喷洒农药 。 4.松毛虫 (1) 的主要害虫。 危害对象:松毛虫是危害我国 森林 (2)特点:危害大,每年松毛虫成灾面积约200万公顷,减少林木产量300万立方米。 (3) 危害:不仅对我国 森林工业 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农作物虫害形成的原因 二、我国的蝗灾水、旱、蝗虫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农业自然灾害,蝗虫的发生、分布与旱涝关系密切, 具体如下图所示:

高中地理-中国的生物灾害 最新

中国的生物灾害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生物灾害的地理分布。 2。基于洪涝和旱灾对农业的危害,理解生物灾害加剧我国农业灾情的原因。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农业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 2.知道我国病虫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知道严格控制有害生物进入国门的重要性。 难点:我国病虫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各种图片、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图示分析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说明: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危害大,每年给我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农作物病虫害 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2、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1)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 均有发生,灾情东部重于西部,南部重于北部。 ②水稻生产的三大病害(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的主要分布区。 ①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棉花产区,黄河流域棉产区和新疆棉产区受害尤其严重。 ②棉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危害棉花的主要害虫有棉铃虫、棉红铃虫、棉蚜虫和棉红蜘蛛。其中棉铃虫是中国棉花的重大致灾害虫,在我国三大主产棉区均有发生。 ③棉铃虫灾害损失巨大。 二、森林病虫害 说明:我国幅员广阔,但森林面积相对较少,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0%,其中

天然林地面积更少。而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且危害严重,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造成威胁。 1、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2、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3、主要害虫——松毛虫 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 的地区偶发区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 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云南松毛虫、赤松毛虫等。 ②森林病虫害的分布与地形、气温有关。油松毛虫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处,第二级阶梯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除新疆北部外)没有。马尾松毛虫分布在中温带,赤松毛虫分布在暖温带,溶叶松毛虫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三、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1、蝗灾: (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分布在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对我国危害最大。 (3)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补充:我国灭蝗主要采用人工诱捕幼虫、捕杀成虫、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等方法。 2、鼠害 (1)危害: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 2.46,进一步了解鼠害给我国带来的巨大损失。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概述 一.环境概述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和生物群周围一切生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或生物群生存的各种因素。 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的含义是指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飞跃,人类开始认识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和各种反应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2、环境分类 生物环境:宇宙环境、全球环境、地区环境。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如三北防护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太阳黑子等。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二.生态因子 环境的各种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因子,其中一些可对生物产生一定影响的特称为生态因子。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素——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影响作用的因素。 生态因素可分为:

1)非生物因素:气候、土壤、地形。 2)生物因素:植物、动物、人类活动。 注意:地形和海拔高度对生物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气候、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活动而起作用的,故属于间接因素,有人认为不属于生态因素之列。 3.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4.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因子综合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5、生态环境:为了强调生态意义,常常把环境中全部生态因子综合组成的那一部分,称为生态环境。 6、主导因子: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活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 7、限制因子:当某个生态因子的变动范围超出生物所能耐受的临界限,并因此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至引起死亡,此时这样的生态因素叫做限制因子。 8、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生态幅即对某一生态因子,又指环境条件的综合。 三、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 1、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规律。 太阳辐射量差异太阳辐射-热量带-水分差异-植被分带-土壤分带 自然地理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植被地带性分布 2、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 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