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像孔子那样做教师-《论语新解》

像孔子那样做教师-《论语新解》

像孔子那样做教师-《论语新解》
像孔子那样做教师-《论语新解》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师德活动月学习材料

像孔子那样做教师

——《论语》新解

李亮周彦

经典阅读永远都不会太迟。对经典的解读也从来都不缺乏、不拒绝新鲜的视角。其实,每个人心里都装有自己的《论语》。身份不同,站位不同,眼中的《论语》也必定不太一样。我们站在普通教师、日常教学的角度读《论语》,亦有别样的心得和收获。

做一个真实的教师

《论语》虽是经典,但各篇章对话之间并无上下一贯的系统联系。然而,正像李泽厚先生所说,读罢全书,却仍然可以见到一个“相当完整的生动印象”,那就是孔子。透过《论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师。他有爱憎,不做好好先生。后世的人往往只关注儒家的中庸,于是遇到事情便选择不置可否,谁也不得罪,成为一副世俗的嘴脸,林语堂称之为“超脱老滑”。

孔子不是这样的,他有自己的爱憎。子贡问他,君子也有憎恶吗?(《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二十四章,以下注作 17.24)他说有。他憎恶讲别人坏话的人,憎恶自己下流却毁谤向上的人,憎恶勇敢而不懂理智的人,憎恶专断而执拗的人。有憎有恶才有活生生的人的情感。

他会着急,急了还会发誓。一次孔子拜会了南子,据说这是一个不道德的女人。于是招来了子路的不悦,孔子急得发誓说,我如果做了坏事,老天会惩罚我!老天会惩罚我!(“天厌之!天厌之!”6.28)。一个老师被冤枉或者被怀

疑了,想自证清白又没有太多的证据,情急之下的发誓,多么诚实,一点也不装腔作势。

他经常会被学生批评和质疑。子路首当其冲。老师见南子,他不高兴;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他也带着嘲弄的语气质问孔子:君子也有毫无办法的时候?(15.2)老师要去做官,他又颇有微词(17.5)。看来,孔子的学生可以对他说不,可以不高兴!

他还会发牢骚。他曾抱怨没有人知道自己,没有人起用自己,因怀才不遇而抑郁感叹(14.35);面对现实他也会有悲观的情绪,用凤凰鸟来比喻当时天下无清明之望(9.9);他还会前后矛盾,既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4.30),又公开埋怨“莫我知也夫”(14.35)。如此不悉数列举。足见,孔子其实并非如后世,尤其是宋明理学描绘的那样超凡入圣,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平常人,在学生的眼中,他也不是高大上,并非一个所谓高尚完美的至圣先师,他可以被挑战,可以被诘问,甚至可以被指责。为师者,就应当如孔子那样做个真实的老师。

真实的老师是自信的老师。过于看重自己的形象,唯恐一个真实的自己撑不起教师这个角色,生怕有什么问题会让孩子瞧不起。这样的老师,究其原因恐怕是缺乏人格自信、文化自信。一颗为孩子着想的心也容许有各种犹豫、疑惑、焦急、无奈、后悔,但充满自信的老师能够开放应对,越是藏着掖着,有所顾忌,就越会背负沉重的思想枷锁。孔子无疑很自信,自信到能够允许和接受学生的批评,这种批评看来也并不影响学生对他的尊敬。

真实的教师还是一个生动的老师。自己生动,也能让学生生动。一个教学技艺精湛的老师也许可以用语言感染孩子,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更应该用整个的身心来教育孩子,他即是教育,他就是教材。一个生动的教师,最大的感染

力就来自于身教。严格点说,应当是只有自然的身体力行,没有刻意的为人师表。自然状态的表现也许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绝不仅是“子曰”而已,他的整个人就是教育的最大资源。看看他的学生,哪一个不生动呢?子路性格爽直,子贡聪明灵活,曾点谨慎迟缓。孔子固然喜欢沉默不语、勤奋好学的颜回,但他也一样喜欢时不时质问他的子路,宁愿与他“乘桴浮于海”,也喜欢“不受命”的子贡,甚至对曾被他批评为“朽木”的宰我也有过称赞。学生性格的发展,最为突出的价值就在于对人的丰富心灵的尊重。人的心理结构各异,具有无限丰富可能性,唯有引导他们各自生动地成长与发展,个体精神的自由才有基础。我们共享文化的传统,但却可以有个体的发展与创造,这本身就是丰富生活的应有之义。如果教出的学生千人一面,那是教育的失败。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徜徉

孔子和弟子的一些对话,两千多年以后读起来也并不觉得枯燥,启发、诱导、批评、反诘、叹服、悲悯、无奈,异常丰富的情感蕴含其中。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形象跃然纸上。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老师重视营造问题情境,善于提问,也善于解答学生的问题。从教学论的视角看,“问题意识”是《论语》中特别值得驻足和回味的教学现象。

孔子常常用问题来回答学生的提问。与其说是回答,不如说是启发。子游问“孝”,他反问子游,如果“孝”只是赡养,那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2.7)?子夏问“孝”,他反问,不给父母好脸色看,仅仅让年长的先吃酒饭就是“孝”吗(2.8)?子路问如何侍奉鬼神,什么是死,孔子反问不能侍奉人,怎能侍奉鬼?不懂得生,怎懂得死?(11.12)老人家没有直接回答,给出的问题就像是提示,是拐杖,学生借助这些问题思考,就能自己得出答案。

孔子似乎不怎么喜欢帮学生“彻底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学生留下点问题。

比如,子路问“政”,孔子说就是自己带头,大家努力,子路没听明白,要求老师多讲一些,孔子补充说,不疲倦(13.1)。再比如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再问如何是“知”,孔子说了解别人,樊迟还是不懂,孔子继续解释道,“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还是没弄明白,但似乎孔子并没有继续解释的意思,樊迟自己出来之后请教了子夏才把问题弄清楚。看来孔子也并不急于通过一次的讲解就彻底解决学生的问题。

孔子还喜欢追问。老师追问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子张问如何做到“达”,孔子反问,你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说就是在国家和宗族中有名气,他告诉子张两者不一样,然后才开始进一步的解释(12.20)。相比较而言,孔子更多的时候喜欢等着学生追问。子张、子路、司马牛、冉有都追问过孔子。最为典型的是子张的追问,孔子的每一个回答中,都有他不明白的地方,于是就有了链条式的追问:“如何可以搞政治?”“什么叫五种美德?”“什么叫施恩惠但不花费?”“什么叫四种恶行?”一个接一个地追问,最后终于把问题弄明白了。

从这些饱含“问题意识”的对话中,我们不难梳理出几条孔子关于“问题教学”的特征。

第一,思考比答案重要。我们通常认为,学生来请教,当然要给出答案,高明一点的老师也许会给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总之要让学生带着疑问来,还要带着疑问走。老师的角色规定就是解疑,但孔子似乎不这样想。他也适当地解疑,但他更在意问题,不仅不刻意追求解答得天衣无缝十全十美滴水不漏,还抛给学生更多的问题去自己思考,看来老人家觉得让孩子一直保留着疑问更有必要。

第二,无论是提问还是解答,老师的语言简洁、不啰唆,不担心学生听不

懂。老人家三言两语,子路听不明白很着急,非拉着老师让他多说一点。这是多有意思的场景!想想我们说很多,求着压着强迫着孩子听,可孩子呢,并不感兴趣,还很反抗。孔子倒好,就像一个“懒汉”,你问一句,我冒两个字,你再问一句,我再冒两个字,很少见到那种学生不问或不想知道的时候,他对着学生左叮咛右嘱咐的。这样的简洁,学生的理解反倒有了更多的空间。

第三,要让学生追问。这是孔子与学生的问答里最精彩的地方,也是与今天我们看到的师生对话最不相同的地方。我们今天的课堂里,老师追着学生问,精彩的是老师的提问,因为那似乎显示了老师的水平;学生精彩的是回答,是猜中老师想要的答案,是能够让听课老师响起掌声的回答。孔子好像倒没这样认为,他通常懒得去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等着你一步一步问下来,但是你再往下问,问到关键的地方,难点重点的地方,老人家也会滔滔不绝,说个痛快,说到你明白。

往深处琢磨,我们似乎还能触摸到孔子关于“问题教学”的一些理念。(1)学问学问,不会问岂能叫学问,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很重要,老师要留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和余地,一下把答案和盘托出,学生就没有了提问的需求。(2)学习应当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不是老师追着逼着你、勉强让你学,而应当是自己“求学”。本末倒置,学生没有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讲得再多再好恐怕也不行。(3)老师解答的意愿要和学生求知的意愿相吻合。急急忙忙地把答案和盘托出,一下讲得太多,学生想听吗?唠叨的老师是不是反而会败坏学习的兴味呢?(4)老师的解答要合乎学生的理解水平,学生知道自己在哪儿,老师的解答才有意义。

孔子的那些问题之所以美妙,就在于能触发思考,在于对知识的探求,在于求知的满足和不满足。问题,不正是一条通往美妙教学世界的路径吗?

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教育智慧

孔子的教育教学就在日常生活、教学之中发生着。他不仅关心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善于用生活中的经验来引导学生理解一些艰深的道理,哪怕是他所极力推崇的一些深刻的理念,在他看来,也无一不是可以落实在饮食、睡觉、绘画、穿戴、走路上。所以孔子的教育很有生活气息和感觉。我们今天把生活当作一种教育资源,似乎还不够开阔,生活能给予教育的启示远不止这些。

首先,孔子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宰我白天睡大觉,被老师批评“朽木不可雕也”,并进而得出要听其言观其行才可。颜回身居陋巷,生活得很快乐,孔子称赞他有贤德(6.11)。固然,他们生活的方式不同于现在,但孔子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注,应该不仅仅是出于生活之便,而是基于学习、生活、人生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今天,却日渐被老师们遗忘。

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就是专门化、精细化,教育从社会总体生活中分化出来,又进一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几个板块。老师精力有限,面对几十个学生,只能关注到他们在学校中的表现,甚至只能关注到上课听懂了没,作业完成没,考试考好了没。如果有孩子成绩出了问题,那一定是课上没认真听,下课没好好复习、预习。这些当然都有可能,但很多时候,学习出了问题,病根却在日常生活中。想通过提高学习的强度来“治疗”学习的问题,有时收效甚微,有时南辕北辙,更有时适得其反。

比如,你可能只留意一个孩子晨读时没能把昨天的古诗背熟,却未必会想到昨晚他的爸爸妈妈大吵了一架闹着要离婚,他到现在也静不下心来背书而处于惶恐之中;你留意到一个孩子上课思想开了小差,在无聊地把玩手上的橡皮,却未必想到他刚才下课与同桌闹了别扭,正盘算下课如何打破僵局。有些孩子一个阶段成绩突然下滑,你简单地以为他被什么游戏分了心,却未必在意他其

实是想借助游戏逃避现实里的什么问题,而如果背后的原因不被及时发现,“成为一个不愿学习的孩子”就会变成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到后来他也认为自己真的爱上了游戏,放弃了学习。在这样一些时候,我们就需要教育的眼光,而不仅仅局限在教学的视野里。孩子的生活是完整的,我们的教学只是他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教学的问题都有生活的关联。我们单指望在学校课堂将一个人塑造完成,是很难的。在现实条件下,我们

要尽可能地关注一些特殊孩子的生活,他们生活中缺少的关爱,遇到的问题,都会以某种形式在学习中传递出来。借用经济学的术语,教育是“嵌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结构之中的,我们的教育面向的是整个的人,而不是某一门学科的成绩,就好像孔子对子贡、子路这些弟子的教诲,早已超出了“学问”的范畴而直指人生。学生对生活有了正确的认识,对学习才会有健康的态度。

其次,孔子重视日常经验的教育意义。这从学生的评价里能够看出。子贡说,老师讲诗书礼乐我们能够听到,老师讲人性天道我们却听不到(5.13)。因为孔子很少谈大题目,少用大字眼,强调从近处、从实际、从具体言行入手。不是不讲大问题,而是不直接讲,不把问题弄得很高深。李泽厚先生一言以蔽之,“道在伦常日用中”。颜回也评价过老师,他说老师的引导与教诲,发掘了他的才能,好像能够高高站立起来了,但想要继续跟着前进,又感到还有许多未知(9.11)。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孔子用敬神的玉器来比喻子贡(君子不器),既褒其才能之高雅贵厚,又贬其发展不够全面(5.4);“好学”就是不追求饮食居所的优越,做事勤勉说话慎重,接近有德行的人来匡正自己(1.14);用先有白底,再有绘画,来表示内心情感的“仁”是外在体制的“礼”的基础(3.8);用麻布来纺织帽子就是礼制(9.3);如此等等,都是用日常的经验来阐述大道。

这样的思维方式、论述方式有着实用理性的思想传统,但发掘日常经验的教育价值,却是教育智慧的体现。智慧有时就表现为一种跨界的眼光,发现学习与生活、社会与自然中原本看来毫无关联的事物间的潜在联系。这是一种直观的思维,整体的思维,区别于分析的、逻辑的思维形式。如果后者更具有科学倾向,前者就更具有艺术或者美学倾向。这种思维方式对今天解决生存、社会等世界性问题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自然原本就是一个整体,人类从中整体地划分出来,个体又从类中划分出来,教育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划分出来,各个学科又将教育划分为不同的板块。总之,孩子往往无法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课堂上、书本中的观点与公式联系起来。结合生活的教育,不是生硬地把生活拉进课堂,在课堂中讨论几个现实热点,仿佛这就是生活化了,重要的是从生活中实践、体验、领悟知识,同时也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

再次,孔子的教育常常融化在师生日常的聊天中。他和学生的一些对话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聊天,不仅聊日常的话题,朋友的话题,聊天的氛围也很生活化。

孟懿子问如何是“孝”,孔子说“不违背”。樊迟替孔子赶车时,孔子就对他说,孟懿子问我如何是“孝”,我说“不违背”。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按照礼制来侍奉,去世了按礼制安葬和祭祀。(2.5)学习就发生在这些日常的聊天之中。

一次颜回和子路在旁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谈谈自己的志愿呢?子路的志愿是与朋友分享的豪爽,颜回是不夸耀的居敬持志。子路反过来说,愿意听听老师的志愿,孔子说,使老一代安心,朋友一代信任,年轻一代关怀。(5.26)聊志向,也要相互说说,别只听学生说,学生也很想知道老师的志向呢。

这种日常的聊天具有一种拉近心灵的效果,什么是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高高在上,抛个问题给学生,然后在一旁听孩子讨论,再怎么低下身来,也没有平等的情味。与学生像朋友一样的聊天,将教育化在这些日常的语言中,才更接近教育的本真。

如果说,孔子的这些聊天有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话,那就是教师的在场,即讨论与对话中“有我”,有教师的存在。换言之,讨论的主体是“我们”,而不是单单的“你们”;是我们一起交流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而不是老师来听听你们有什么想法。

孔子也受到道家学说的影响,说如果主张行不通了,就坐木排到海上漂流去,跟随我的大概是子路吧,子路很高兴,孔子马上提醒道,子路比我还勇敢,但只是不知道如何剪裁自己。(5.7)与学生交流自己面对困境的想法,也随机点出子路的粗犷鲁莽。

孔子问子贡,你与颜回谁比较厉害,子贡说,哪敢与颜回比,他闻一知十,我才知二,孔子说,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师不必贤于弟子倒是其次,把自己也放进去和学生比较一番,该有多大的气魄。

孔子更时常拿自己说事。既有自我谦虚的评价,比如不敢称自己圣与仁,觉得自己只是诲人不倦而已(7.34);也有极力的辩解,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什么隐瞒吗?我没有什么不对你们公开的(7.24);也有对自己的剖析,觉得自己一以贯之(15.3),也觉得自己努力实践做一个君子,但还没有达到(7.33)。而最为经典的对白,就是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侍坐,师生五人畅谈理想的场景。孔子不仅没有否定其他几位的志向,也表明了自己的理想与曾点相同(11.26)。孔子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敢于向学生表明立场。

我们常说孔子懂得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来问仁,问孝,问同一个问题他都

能给出不同的建议,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这是从老师的角度上来看的一种惯常的看法。如果反过来想,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呢?孔子的学生也一样很了解孔子,也许在学问上还难以企及,但他的脾气、兴趣、志向、爱好、憎恶,统统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学生面前,包括在朝廷上的唯唯诺诺(遵守礼节)和被隐士质问时的无言以对。

教育的场域里,在师生相互的眼中,彼此都应当在场。我们提倡“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看”,这是人本取向的必需,其实还少了一半,就是教师在学生的眼中,也应当成为一个饱满而丰富的人。

正是借助了这些因素,孔子没有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什么教育教学的资源,而是就在教育中生活,在生活中教育。他没有刻意为之,却饱含教育的智慧,更暗合了教育中的一些亘古不变的规律。

作者单位:李亮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彦系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

文中所列《论语》篇章原文:

17.24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上者,恶勇而不礼者,恶果敢而窒者。”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15.2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7.5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9.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1.12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12.20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2.5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15.3 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1.26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语录精华100句

孔子语录精华100句(附译文)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

事业单位招聘申论真题汇编及答案解析(3)

事业单位招聘申论真题汇编及答案解析(3) (1/2)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资料,然后按作答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的位置。 第1题 给定资料 1.2006年,时任德国驻华大使史坦泽到同济大学作报告。有学生提问:今天您用德语作报告,在座的同学大多能听懂。如果中国的大使在德国用汉语作报告,有多少德国人能听懂?史坦泽回答:“因为我们有歌德学院!我们一直在努力,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请问你们国家为此做了什么?” 歌德学院是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已有60多年的历史,它的工作是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和开展国际文化合作。通过介绍德国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生活等情况,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歌德学院目前已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分支机构144家,其中国外分支机构128家。除歌德学院外,西方很多国家都有推广自己国家文化的机构。英国1934年成立了英国文化委员会,是英国负责教育和文化关系的国际组织,致力于在全球推广英国文化。目前全球已有该机构的230家分支机构和109家教学中心。法国1883年就已创设法语联盟,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旨在传播法语及法国文化,所有的法国总统都自动成为其名誉主席。法语联盟以其各级法语课程的高质量闻名于世,目前全球有1100多家机构,分布于130个国家和地区。 史坦泽当时的回答,深深刺痛了在场同济大学的师生们。“作为中国人,没有理由不推广我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办孔子学院,不是浪费钱,是百年大计!”一位教授发出了呼吁。2.与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向海外推广中华文化的自觉虽不算早,但速度却也不慢。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如今,387所孔子学院和509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覆盖108个国家和地区,这已然超过歌德学院60年来的建院总数;仅2011年,就开设各种层次汉语课程2.4万班次、注册学员达50万人,逾700万人参加上万场次文化交流活动……这项浩大工程的具体承办者就是1987年成立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严格遵循的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而非中方单独行为。 年轻的孔子学院与古老的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及法语联盟相比仍有差距。歌德学院中国总院前院长阿克曼说,歌德学院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一开始就重视建立职业化队伍,现有专职人员3000人。据了解,英国文化委员会有专职人员7000多人;法语联盟有专职人员2万人。孔子学院呢?每一年,孔子学院总部都要外派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非专职人员近万人,至今仍在“抓壮丁”。25岁的北京志愿者小王,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孔子课堂教汉语,她说:“孩子们很喜欢中国老师!近年来因为报名入学的匈籍学生越来越多,教课压力越来越大。公派教师和志愿者都不是专职人员,缺乏稳定性、连续性,不利于孩子们学汉语。” 由孔子学院派到海外教学的志愿者们,现在有几千人的队伍。尽管在异乡孤独,尽管教学任务繁重,但是他们依然怀揣着梦想。在菲律宾的志愿者刘先生感慨:“对于当今的中国,许多外国人的认识远远跟不上其发展的步伐,有的仅知道故宫、长城等传统符号。我们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为他们解读着水立方、高速铁路等新的符号。”在印度尼西亚的志愿者杨先生的话更是道出了广大志愿者的心声:“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因这梦想,我们学会了友好交流、理性处世,把悠久而有魅力的中国文化播撒在一个个学堂。” 3.2010年,汉诺威孔子学院联合其他9所德国孔子学院,组织100多名德国中学生到中

孔子语录十则

孔子语录十则 第二单位儒道互补《论语》十则教案1、讲授要端1.相识孔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惟,理解一些比力重要的观点,如“仁”“礼 ”“义”“孝”“道”“天然”“无为”等,并能有本身的领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1个群体的熟悉;掌握此中的进修要领和进修立场。3.念读、熟悉文言文的抒发体式格局和习习用语,形针言感。记诵、违诵一些片断。2、课前预习内部实质意义(1)文言根蒂根基常识B.语音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B.通假字①可以说勤学罢了(已:通“矣”)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D.重点字词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本身的品德性为获患上批改,使动用处)②老者安之,伴侣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处,使……安闲;使……信托本身,使……获

患上眷注和敬服)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火速,勤快)回虽不聪明(敏:聪悟、伶俐)④半百而知天的意志(天的意志:有天意、天然的秉赋、人的生活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寄义)⑤是智也(是:代词,这)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炫耀,炫耀;施:表明)⑧全国归仁焉(归:称许,称许)⑨小人长戚戚(长:老是,常常;戚戚:哀愁,凄恻)⑩一日低价甜头儿复礼(一日:一朝,暗示假定瓜葛)D.本课中所关于的针言与格言。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患上志,半百而知天的意志,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⑤正人开阔荡,小人长戚戚。⑥低价甜头儿复礼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E.重点虚词主如果“于 ”、“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本身归纳其用处。(2)学生按照注解,依此传译节选各则,并思虑每则所反应的孔家的思惟是啥子,领会孔子思惟的博大与艰深。(3)其它自学内部实质意义:学生自学成才教材第19页“阅览指南”之“《论语》的焦点思惟是啥子”相识孔子和孔家的主导思惟。讲授历程

孔子德行篇教师版

德行篇 编制:王伟审核: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 2. 梳理探究孔子有关做人的思想。 3. 辩证评价孔子品德修养的价值观,思考其现代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 德行篇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8.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三、背诵1到3则。 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选一条名言,引名言,分析评论,联系实际,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孔子曰一百句_孔子语录

59、孔子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1、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63、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孔子《论语》(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64、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摘孔子《论语》(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65、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孔子《论语》(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66、孔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摘孔子《论语》(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78、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摘孔子《论语》(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81、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摘孔子《论语》(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82、孔子曰:有教无类。——摘孔子《论语》(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84、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孔子《论语》(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86、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论语》(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88、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孔子《论语》(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

初中50篇:《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

2010届高考初中古诗文背诵篇目[ 46篇] 1《论语》十则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孟子《鱼我所欲也》 4《左传·刿论战》5诸亮《出师表》6潜《桃花源记》 7郦道元《三峡》8禹锡《陋室铭》9仲淹《楼记》 10欧阳修《醉翁亭记》11轼《记承天寺夜游》12周敦颐《爱莲说》 1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以上文言文13篇) 14《诗经·关雎》15《诗经·蒹葭》16操《观沧海》 17潜《饮酒》18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9王湾《次北固山下》 20王维《使至塞上》21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2白《行路难》 23杜甫《望岳》24杜甫《春望》2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7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28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9白居易《观刈麦》30贺《雁门太守行》31杜牧《赤壁》 32杜牧《泊淮》33商隐《夜雨寄北èīǒò》34商隐《无题》 35煜《相见欢》36仲淹《渔家傲》37晏殊《浣溪沙》 38王安石《登飞来峰》39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0轼《水调歌头》 41陆游《游村》42辛弃疾《破阵子》43文天祥《过零丁洋》 4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5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46龚自珍《己亥杂诗》(以上诗词曲33首) 1.《论语》十则《论语》(七年级上第2单元第10课P44)○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yuè,“悦”的古字,愉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生气,发怒,动),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xǐng,检查,自察):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迷惑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dài,有危害而无所收获)。”(《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女“同“汝”rǔ,你,代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zhì“知”通“智”,智慧)(《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儒家教师观历史演变初探

先秦儒家教师观发展初探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级亢旭华 摘要: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导的我国古代教育,在师德、师道方面有许多特色论述,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教师观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先秦儒家代表观点入手,对先秦儒家教师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探明先秦儒家教师观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原因。 关键词:儒家,师严道尊,教学相长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对教育进行了第一次大的改革。此后,漫长岁月里儒学垄断了教育,重学必崇儒,崇儒必尊孔,儒学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儒家的教育思想成为封建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导的我国古代教育,在师德、师道方面有许多特色论述,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教师观的发展。 一、先秦儒家有关教师的论述 (一)孔子的教师观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一生中,对我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孔子在近三十岁时就开展教育活动,首先创设儒家“私学”,相传其弟子达三千余人,成名者有七十二人。虽然他在晚年还专注于整理国故,对《诗》、《书》、《礼》、《乐》、《春秋》进行了编纂和阐释,整理并发展了殷周以来的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但他始终忠心于教育事业,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是更多、更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令万世景仰的伟大教师人格。 1.关于教师的品质 孔子认为,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同时,只有教师能够“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孔子一生当教师,但从未停止学习。他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直到晚年,他仍在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教师来说,《论语》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孔子在与他的学生互动过程中,体现出哪些为师之道。今天,就让我们向孔子学习,看看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做一个真实的教师 《论语》虽是经典,但各篇章对话之间并无上下一贯的系统联系。然而,正像李泽厚先生所说,读罢全书,却仍然可以见到一个“相当完整的生动印象”,那就是孔子。透过《论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师。 他有爱憎,不做好好先生。子贡问他,君子也有憎恶吗?他说有。他憎恶讲别人坏话的人,憎恶自己下流却毁谤向上的人,憎恶勇敢而不懂理智的人,憎恶专断而执拗的人。有憎有恶才有活生生的人的情感。 他会着急,急了还会发誓。一次孔子拜会了南子,据说这是一个不道德的女人。于是招来了子路的不悦,孔子急得发誓说,我如果做了坏事,老天会惩罚我!老天会惩罚我!(“天厌之!天厌之!”)。一个老师被冤枉或者被怀疑了,想自证清白又没有太多的证据,情急之下的发誓,多么诚实,一点也不装腔作势。 他经常会被学生批评和质疑。子路首当其冲。老师见南子,他不高兴;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他也带着嘲弄的语气质问孔子:君子也有毫无办法的时候?老师要去做官,他又颇有微词。如此不悉数列举。足见,孔子其实并非如后世,尤其是宋明理学描绘的那样超凡入圣,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平常人,在学生的眼中,他也不是高大上,并非一个所谓高尚完美的至圣先师,他可以被挑战,可以被诘问,甚至可以被指责。 为师者,就应当如孔子那样做个真实的老师。 真实的老师是自信的老师。过于看重自己的形象,唯恐一个真实的自己撑不起教师这个角色,生怕有什么问题会让孩子瞧不起。这样的老师,究其原因恐怕是缺乏人格自信、文化自信。 真实的教师还是一个生动的老师。自己生动,也能让学生生动。一个教学技艺精湛的老师也许可以用语言感染孩子,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更应该用整个的身心来教育孩子,他即是教育,他就是教材。一个生动的教师,最大的感染力就来自于身教。 学生性格的发展,最为突出的价值就在于对人的丰富心灵的尊重。人的心理结构各异,具有无限丰富可能性,唯有引导他们各自生动地成长与发展,个体精神的自由才有基础。我们共享文化的传统,但却可以有个体的发展与创造,这本身就是丰富生活的应有之义。如果教出的学生千人一面,那是教育的失败

【申论必备】孔子语录精华100 句(附释文)

【申论必备】孔子语录精华100 句(附释文)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语录精华 100 句,也是公考申论必备哦~快来一起学习吧!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孔子学院汉语教师队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孔子学院汉语教师队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近五年孔子学院的师资发展情况秉持“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以构建繁荣和谐的世界为宗旨,2004年11月24日,首家孔子学院于韩国首尔成立。随着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以及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孔子学院在全球生根发芽。截至2014年年底,已有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1]。孔子学院大规模发展的背后,汉语师资不足等问题逐渐暴露。师资问题直接关系到孔子学院的教育质量,是影响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值得高度关注。 回顾近五年孔子学院的发展情况,孔子学院总数、注册学生人数和派出汉语教师人数每年都呈增长之势(见表1)。相较于2010年,2011年新建孔子学院增速放缓,但学生人数和派出汉语教师人数均有所增加。学生人数增加14万之多,派出的教师、志愿者人数仅增加716人,全球注册学生总数达到36万,而专兼职教师总数仅1万余人:其中中方人员仅有2200人,占20%左右;80%为各国各地区培养的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本土教师。2012年,孔子学院注册学生人数增加了15.5万,派出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增加了4000余人,加大了中方的派遣规模,同时培训外国汉语教师6229人。

为了加强对外派汉语教师的管理,2012年我国发布了《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外派汉语教师管理办法(试行)》,用以规范汉语教师的言行和教学行为。2013年,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常态化:各项数据稳步增加,注册学生数增长尤为明显,增加了近20万名注册学生;不仅加强本土教师的培训,还开始重视本土汉语教师的师范教育,在8个国家开设汉语师范专业,系统全面地培养本土汉语教师。但新增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只有约3000人,加上培养的本土教师5720名,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教师的需求,但仍呈供不应求的态势,缺口进一步扩大。 2014年是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该年孔子学院总数稳步上升,然而,新建学校数较前几年有所下降,注册学生人数增长为历年之最,但新增外派教师、志愿者仅有1500人,生师比过高问题极为突出[2]。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注册学员111万人,其中有15家孔子学院注册学生人数过万,而中外专兼职教师总数为33745人,注册学生人数和专兼职汉语教师人数的比例为33∶1,相当于每名教师要对33个学生进行汉语指导[3]。由此可见,汉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孔子学院的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汉语教师的缺口已超过500万人,其中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汉语教师数量缺口均已达到10万之多。值得注意的是,在孔子学院从事教学的约3万名教师中,由国家汉办派出的院长、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a95762910.html,)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篇一:新课标必背篇目原文及译文 初中诵读篇目 1、孔子语录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第五则:学习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 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

孔子师德观对当代教师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孔子师德观对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昨天,我有机会参观了才溪中学孔子文化园开园庆典,又聆听了两位连教授和林主任的精彩报告,感触颇深。今天又能向在座的专家、学者学习孔子理论的精髓。感觉很荣幸。说实在话,本人对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理论、师德观点,没能做系统学习,更没有去深入研究, 只能在学生时代和教育教学过程中零零星星的接触,所以不能真正体会孔圣人教育理论的精华,只有有一些肤浅的认识。现在,就结合本人在小学教育一线二十多年教育教学的经历,来谈谈自己对孔圣人师德观的一些粗浅的体会。敬请在座的专家学者、同行的批评指正。 (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的当今社会里,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有的教师迷惘了、迷失了,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不热爱教育,过分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以罚代教,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家教,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甚至有的道德败坏,违法乱纪,触犯刑律。给我们教师队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本人觉得,我们教师有必要重温孔圣人的师德观,传承中华的优秀教育思想。)我从四个方面说说本人对孔子师德观的理解: 第一,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 孔子一生立教圆梦。他以教为乐,热爱他的学生,热爱他的教育事业。孔子的观点告诉我们教师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够为学生的成才成长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困难和曲折也能顽强地克服。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强调无私奉献,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始终能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 第二、关爱学生,这是我们师德修养的灵魂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他认为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吸取教训不能没有水。陶行知先生也倡导爱满天下,由此可见爱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关爱学生是一种崇高的爱;是通过辛勤劳动,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奉献给学生,用自己的心血哺育下一代,不图回报,是发自内心的,不掺杂任何个人杂念的,心甘情愿的爱;教师关爱学生不是溺爱,也不是迁就学生的错误,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我们不仅要在生活中关心每名学生,还要关心每名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到不偏爱,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品行端正学业上进的学生,或者对于那些爱范错误,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都应给予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当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时,他们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喜悦,便会对老师产生更强烈的信任,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实践证明,只有当一个老师对学生充满爱时,他的教育效果才会特别突出。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热爱学生,意味着对学生人格和生命的尊重、对学生潜能和自觉的信任、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理解、对学生知识和不足的宽容,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心和关爱。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师爱就是师魂。所以我们要确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第三、为人师者一定要为人师表。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教师的素质

论孔子教育思想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影响汇编

论孔子教育思想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影响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孔子的教育思想虽然经历了无数朝代变迁,却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土壤,生生不息,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思考和实践的典范。弘扬孔子教育思想精髓,对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巩固职业思想,提高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教育思想艺术教育职业 职业一、正确理解和把握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中,可以学到许多当代教师必修的“德、技、法、能”。 1、关注教育的公平性,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 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孔子的理想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主张“仁者爱仁”,以一颗仁心,“泛爱众”,指出如果“人而不仁”,没有仁爱之心,一切教化形式包括“礼乐”都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把师爱更多地温润在平凡的日子里,才能架起通达众生心灵的桥梁,言传身教,方可起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效。他关注教育公平,主张

面向全体,不分厚薄,“有教无类”,并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对待学生,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已见,不唯我独尊,体现民主,“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不保其往也”,只赞许学生的进步,而不赞成其退步,学生已经去掉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其洁净,不抓住学生的过去不放。做到民主公正,严慈相济,赏识与要求相结合,表扬与要求相促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不吝惜赞许,赏识每一个学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每位学生都拥有成功的情绪体验,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健康科学持续发展铺路”。 2、敬业、乐业、奉献,展示了教师职业特点 孔子“中庸”为德之至,把言行的不偏不倚、守常不变和乐心境作为最高道德标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教书育人为乐,自觉奉献。“笃信好学,守死善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即是说吃粗粮,喝凉水,曲着胳膊当枕头睡觉。虽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但孔子能处之泰然,内心和乐,且不为物欲引诱,将以不义手段获取的富贵看作轻如浮云而不取。这是一种乐业的境界。不漠视、游戏本职,

孔子经典语录100句

孔子经典语录100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正心明意。 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5、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6、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7、“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8、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9、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1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11、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1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3、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 也。 14、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 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1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18、礼之用,和为贵。 19、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0、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2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9、孔子语录: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0、孔子语录:《关罘,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1、孔子语录: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32、孔子语录: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3、孔子语录: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34、孔子语录: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5、孔子语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6、孔子语录: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7、孔子语录:朽木不可雕也。 38、孔子语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9、孔子语录: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40、孔子语录: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1、孔子语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2、孔子语录: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43、孔子语录: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4、孔子语录: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5、孔子语录: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6、孔子语录: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 外派教师、志愿者选拔考试 英语必备词汇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 外派教师、志愿者选拔考试 英语必备词汇 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Council Meeting of 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孔子学院章程Constitution and By-Laws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s 常务理事Executive Council Members 国内各省厅、高校provincial departments and higher education establishments 《孔子学院发展规划》The Development Plan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2012-2020) 汉语师范专业Major in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核心教师岗位”项目Confucius Institute Head Teacher Position 培养本土教师cultivate indigenous teacher 孔子新汉学计划Confucius China Studies Program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ertificate of Qualification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for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教学大纲syllabus)《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Guidelines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CLT)Material Development 《关于开拓海外汉语考试市场的意见》On Developing the Market of Overseas Chinese Test 孔子学院数字图书馆online Confucius Institute Digital Library 孔子学院教学案例库 a store for Confucius Institute teaching cases 国际语言学校协会IALC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anguage Centres) 示范孔子学院Model Confucius Institutes “汉语桥”中文比赛“Chinese Bridge” Chinese Proficiency Competition “青年领袖”来华项目The “Young Leaders” Fellowship Program 文化巡讲、文艺巡演、教材巡展lectures, performance and exhibition tours 对孔子学院的评估督导assessments and inspections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外方院长研修班workshops for foreign directors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请进来”“走出去”“Inviting in” and “Spread ing the word” 中方院长岗前培训Pre-service Training for Confucius Institute Chinese directors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MTCSOL) 全美外语教学学会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CTFL)

论语中治学的孔子语录

论语中治学的孔子语录 导语: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以下我为大家介绍论语中治学的孔子语录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1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朽木不可雕也。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7、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0、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1、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3、巧言令色,鲜亦仁! 24、子不语:怪,力,乱,神。 2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7、食不语,寝不言。 2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0、朝闻道,夕死可矣。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2、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3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3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6、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37、德不孤,必有邻。 38、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答:(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提出“有教无类”其中“无类”是相对于贵族而言的,不包括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 (3)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5)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联系第8章教学原则与方法)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谦虚笃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关于道德修养 ?立志有恒:“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孔子认为人要有远大的人生志向,“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 ?自省自克:“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身体力行:“巧言令色,鲜矣仁”,“敏于事而慎于言”,“纳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改过迁善:“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7)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师无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 答:(1)关于教育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关于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的生长下去。 (3)论课程与教材 为完成活动课程,提出“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教学的五步骤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足以产生问题的资料、学生产生问题和假设、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做、验证假设。 (5)提出儿童中心论 杜威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3、《学记》阐述了哪些教育思想? 答:(1)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敏,教学为先”。即教育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教育制度:提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