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课程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文献综述

网络课程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文献综述

网络课程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文献综述
网络课程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文献综述

网络课程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于网络课程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要素不同的机构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本文通过查阅笔者可查阅范围内的相关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国外研究

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课程”条目说:“所谓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其中包含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的广泛的概念。”

金伯格(Ginsburg,1998)认为网络课程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通过网页给学习者提供教学材料和有关资料,以及与其他的有关教育网连接;第二代是除了在网上提供学习材料外,还要求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和测量进行异步双向交流;第三代是除了第一代、第二代外,还要求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或MUDs(MOOs)系统进行同步双向交流。

这种划分按照表象的理解,认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互联网实现课程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资源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善,尤其是交互性更强。

国外对于网络课程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课程适应(course orientation)、教学内容(course content)、课程时间安排表(course calendar)、课程网站地图(site map)。

我认为这种结构的课程适应、课程时间安排表和网站地图三部分设置很好,主要是以学习者为主体,服务于学习者,尤其是课程网站地图为学习者提供了清晰地导航系统,使学习者对该课程的主要框架、逻辑结构及内容布局等有了大致的理解。而对于教学大纲这种说法我认为是以偏概全,因为该部分主要是以文档的形式将课程概况、课程目标、作业考试要求、活动安排以及相关资源与教师信息都呈现给了学习者。

二、国内研究

(一)网络课程的基本内涵

通过查阅文献,我国对于网络课程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2000年曾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描述:“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

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我认为这种定义作为学术概念显得很宽泛,内涵相对较小而其外延又太大,网络课程几乎成了整个网络教学系统的取代词。所以,在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实践中,这种概念无法界定网络课程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同时在它的指导下也很难进行标准化的网络课程质量评价。

2.武法提博士(2006)认为:“网络课程是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指导下通过网络实施的以异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程,是为实现某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而设计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

与第一种观点相比较,该定义不仅明确指出了课程目标对网络课程设计的导向作用,而且确立了网络课程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资源核心地位。

3.杨开城教授(2004)认为:“从大课程观的角度来看,网络课程是个大概念,而网络教学是个小概念。教学对应于课程实施环节,是课程实施的具体手段。”

在网络教育中,网络课程是作为网络教育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设计的,网络课程不仅仅规定了教学的内容,也规定了网络课程实施的宏观形态,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教育的质量。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题组(2004)指出,网络课程是传统课程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四者持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称。

该定义认为网络课程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一系列内容。它既是以教学内容传递为核心的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以学习者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

5.何克抗教授在《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指出,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这种观点与武法提教授的观点都明确了网络课程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同时,与其他观点不同的是,它指出了网络课程学习的五大特性。

(二)网络课程的构成要素

我国对于网络课程构成要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黄荣怀教授研究组在《网络课程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要素》提出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有如下六部分:(1)课程资源;(2)教学设计;(3)在线学习活动;(4)学习过程支持;(5)学习评价与反馈;(6)技术支撑手段。

2.武法提认为:网络课程的核心构成要素有:(1)教学设计;(2)教学资源;(3)学习活动;(4)学习支持;(5)学习评价与反馈;(6)技术手段。

以上两种观点指出,在以远程自主学习为主要模式的网络教育中,网络课程在网络教学系统中不同程度地承担着教师、教材、教学媒体三种角色,成为承载网络教学功能的核心要素,教学设计是对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及评价的合理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它涉及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学习支持、评价与反馈等多方面的内容。

3.陈丽(2004)认为:网络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2)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这里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主要是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3)在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下实施的教学活动。

4.网络课程的组成包括5要素,分别是其基础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理念和课程总体设计;保障要素即学习支持服务核心要素,包括学习动、学习资源。

第三、四种观点是在政策支持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撑下,教师队伍以一定的教学理念进行课程总体设计,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学习资源,借助学习支持服务参与学习活动、完成课程学习。

5. 何克抗教授认为网络课程应由如下7个系统构成:(1)教学内容系统:包括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内容、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2)虚拟实验室系统:包括实验情境、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3)诊断评价系统:包括形成性练习、达标测试、阅卷批改、成绩显示、结果分析等;(4)学习导航系统:包括内容检索、路径指引等;(5)学习工具系统:包括电子词典、资料库、电子笔记本等;(6)协商交流系统: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讨论区、教师信箱、问答天地、疑难解答等;(7)开放的学习环境系统:包括拓展知识、参考文献、网址等。

6. 网络课程是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教材,根据网上教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完整的网络课程应由如下几个系统构成:(1)教学内容系统;(2)虚拟试验系统;(3)学生档案系统;(4)诊断评价系统;(5)学习导航系统;(6)学习工具系统;(7)协商交流系统;(8)开放教学环境系统

第六种观点是在何克抗教授网络课程七大系统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学生档案系统,更加体现了网络课程有特定的教学对象这一特点,只有通过记录、分析学习者特征之后,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地完成。

三、总结

通过以上国内外研究,对于网络课程的基本内涵本人更赞同武法提博士的定

义;而对于网络课程的构成要素,我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六个要素: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学习活动、学习支持、学习评价、扩展资源。在网络课程中,课程内容是围绕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资源的优化整合,即以学习活动为中心,围绕学习活动组织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评价等,通过学习支持(包括学习过程跟踪和记载、学习反馈、课后答疑、学习辅助工具等)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其结构图如下:

参考文献:

[1]黄荣怀,陈庚,张进宝.网络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

[2]武法提.论网络课程及其开发[J].开放教育研究.2006(2).

[3]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CELTS41-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2000.

[4]谢幼如.高等学校网络课程的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0(8).

[5]李艳.体验美国网络课程[J].远程教育杂志.

[6]陈庚,丁新,袁松鹤,徐铮,薒永.网络课程要素分析及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08(12).

[7]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8]杨开诚.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

[9]黄荣怀,张进宝,李松,陈鹏.网络课程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要素[J].数字资源.

[10]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1).

什么是形式美法则

什么是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的意义有: 1、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 2、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应注意: 3、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的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 4、式美的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端发展,因此,在美的创造中,既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特点。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那么,它的意义何在呢?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你接触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时,它必定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然而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 在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有一些学者与艺术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则的理论,时至今日,形式美法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在设计构图的实践上,更具有它的重要性。 形式美法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和谐 宇宙万物,尽管形态千变万化,但它们都各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存在,大到日月运行、星球活动,小到原子结构的组成和运动,都有各自的规律。爱因斯坦指出:宇宙本身就是和谐的。和谐的广义解释是:判断两种以上的要素,或部分与部分的相互关系时,各部分所给我们的感受和意识是一种整体协调的关系。和谐的狭义解释是统一与对比两者之间不是乏味单调或杂乱无章。单独的一种颜色、单独的一根线条无所谓和谐,几种要素具有基本的共通性和溶合性才称为和谐。比如一组协调的色块,一些排列有序的近似图形等。和谐的组合也保持部分的差异性,但当差异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2. 受教育者(学习者)、3.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制约)作用、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用 3.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3.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人才 2.教育本身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科研促进民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与文化关系:1.文化对教育的发展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4文化影响人们的教育观念 (内容的念法)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规律启示1不平衡性:(1)同一方面的不同年龄阶段发展不均衡关键期:(劳伦兹) (2)不同方面在相同年龄阶段发展不均衡 2顺序性循序渐进 3阶段性根据年龄特征开展教育 4互补性扬长避短 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第二重要)、环境、教育(最重要)、个体主观能动性

立体构成教案 (1)

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的概念 除开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既然共属于"空间艺术"。那么无论各自的表现形式如何,它们必有共通的规律可循。近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以"立体构成"作为空间艺术基础的经验(类似绘画中的基础是素描、色彩一样),并已由实践证明,它直接有助于创作与设计,是用于基础教学的新学科。了解和研究立体构成,并通过训练,掌握其原理及构成形式、过程和方法,对每一位艺术家或设计家所从事的创作而言,便如同医生熟知了各种药的药性,只待在医疗实践中对症下药了。 一、立体--三次元 (一)、立体的概念 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平面中表现的空间深度和层次,是单纯视觉的,它运用透视法来表现立体的效果。而立体,则是在空间实际占有位置的实体,我们可以围绕着它变换成任意角度,前后左右地观看。小的立体形态,我们还可以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观赏,盲人还可以靠手的触摸体会到它的形象,所以立体的"形"与面的"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它的形不是绘画平面中的轮廓的概念,而是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产生的不同形态。 如果根据以前的定义推测,立体应该是面所移动的轨迹。面在移动时,不只是顺着自身长或宽的方向滑动,而是必须朝着和面成角度的方向移动。另外,通过面的旋转也能产生立体。这种动的定义是理念的、概念的,有助于我们对立体形态的理解。 立体的类别及性格 1、立体的类别 立体是有形的实体,而这实体的表面形象均是由线和面组成的(或者说,可以分解成线和面)。如果把各种二次元的形三次元化,就会产生各种相应的立体形,所以,立体形与线、面的形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因此与线和面一样,立体也可划分为直线系、中间系、和曲线系三大类。进而立体又可分为几何形立体和自由形立体两大类。综合起来,立体的类别可分为:

公文的构成要素

行政公文的构成要素 (一)眉首部分 1.发文机关标识 发文机关名称加“文件”二字组成。 一些特定的公文(例如命令(令)、信函、会议纪要),可只标识发文机关全称成规范化简称。发文机关标识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的距离为25mm。上报类公文,发文机关标识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的距离为80mm。 2.发文字号 简称文号,也称公文编号。这是同一年度公文排列的顺序号,一般包括发文机关代字、发文年份和文件顺序号三项内容。如:绍学院发〔2008〕26号 注意问题: 1、发文字号应当包括机关代字、年度、序号; 2、联合行文,只标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3、年度、序号使用阿拉伯数码; 4、年度应标全称,用六角括号”括入。 5、序号不编虚位,不加“第”字; 发文字号标注在“发文机关标识”下空2行,居中排布;上报的公文,可将发文字号标注于”的左下方 3.份数序号 有些文件,主要是有保密要求的文件,要按印制份数一一编上顺序号。 4.秘密等级 密级标识分“绝密”、“机密”、“秘密”三种。密级标识不是所有公文的必备项目. 5.紧急程度 紧急公文,注明“特急”或“急件”的字样。 6.签发人 在上行文中,通常要写明核准并签发文件的机关领导人姓名。只有上行文才有签发人项目。 (二)主体部分 1.标题 发文机关名称、发文事由(或称公文内容)和公文种类(或称文种名称)是构成公文标题的三个基本要素。主要有四种形式: 1、发文机关名称+发文事由+文种名称 2、事由+文种名称 3、发文机关名称+文种名称 4、文种名称 2.主送机关 主送机关是负有公文处理责任的受文机关。应当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统称。 3.正文 这是一份公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包括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正文开头主要说明发文的根据、原由和目的。要求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立片言以居要。 说明行文的根据与缘由,通常有三种写法:引据式、目的式、综合式。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及要素说

--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1.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那些偶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所以,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因此,“教育者”这个概念,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这样才能从“类”和“质”两方面来把握这个概念。 2.学习者:比起教育者来,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正是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所构成的教育影响,使得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上述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关于教育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和六要素说: 三要素说:南京师大教育系编的《教育学》认为,教育活动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把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陈桂生先生在其著作《教育原理》中把教育活动的要素分为教育主体、客体和教育资料。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中认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四要素说:即把教育活动的要素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五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构成。 六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途径和教育环境。 --

立体构成要素点线面体

立体构成的基本形态要素---点、线、面、体 一、点的构成 1、造型中的点具有相对性。 2、点的构成方式很多,但点独立存在的构成少,多数情况下会存在其他形态要素。 3、点的视觉情感及特征 点的特征: a.与环境相比较,体积小 b.长度、宽度、高度近似 点的作用: a.起某种稳定图式、造型的作用 b.创造视觉焦点 c.创造运动感:设计作品中点的动感通常源于点的集群关系和点 与背景的图底关系。 二、线材的构成 1、线的形态与感情象征 直线与曲线是构成线的两大系统,也是决定一切由线构成的形的基本要素。一般来说,直线表示静,曲线表示动。 直线是一种无机线,它具有冷淡而坚强的表现力。其中垂直线具有生命、尊严、永恒、上升、下落等感情象征;水平线趋向于表示平静、安定、向上的感情象征;斜直线意味着运动、积极、阳性等感情色彩;向下的斜直线则有危险、消极、阴性等感觉特质。而曲折线则表示不安的象征性联想。

2、材料的连接点称为节点,节点有三种 滑节——可以在接触面上自由滑动或滚动。 铰节——像铰链一样可以上下左右旋转,但不能移动,具有各方向受力的特性。刚节——完全固定死的。 线材构成中,线材大致可分为软质线材(又称拉力材)和硬质线材(又称压缩材)两大类。 软质线材包括棉、麻、丝、绳、化纤等软线,还有铁、钢、铝丝等可弯曲变形的金属线材;硬质线材有木、塑料及其他金属条材等。 (1)软质线材的构成 利用棉、麻、丝、化纤等软线、软绳。在构成中,按意图制作造型框架。其结构可选用正方体、三角柱、三角锥、五棱柱、六棱柱等造型;也可采用正圆、半圆或渐伸涡线形等、并在框架上面竖立支柱,以小钉为连点进行连接构成。 (2)硬质线材构成 木条、金属条、塑料细管、玻璃柱等线材均可用以组合而成为立体造型。在构成前,先确定好支架。构成后,部分撤掉,只保留硬质线材构成的部分。 常见的造型方法有: a.垒积构造 只把材料重叠起来做成立体的构造物,叫做累积形式的构成。 在制作时应该注意: (1)接触面过分倾斜易引起滑动;整体的重心若超过底部的支撑面则 构造物将因失去平衡而倒塌。 (2)与用线材做立体构成—样,不要忘记使空隙大小具有韵律。 (3)作为垒积构造的变形,可以在结合部施以简单的防滑处理(如缺口 等),这样将出现更多的变化。

教育的概念、构成要素与形态

教育的概念、构成要素与形态 1.【2017年许昌市建安区(中学)·单选】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 () A.《论 语》 B.《大学》 C.《孟 子》 D.《学记》 2.【2016年驻马店市直·单选】近年来学校提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所以,学校中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被看成是() A.教师 B.管理人员 C.教育者 D.服务人员 3.【2017年平顶山湛河区·单选】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 A.主 体 B.客体 C.教的主 体 D.学的主体 4.【2017年驻马店市直/经开区·单选】教育形态的多样化是由于教育()的变化及其结合而造成的。 A.发 展 B.层次 C.类 型 D.要素 5【2016年平顶山·单选】.对于教育的三要素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B.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C.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 D.这三个要素相互独立,没有关系 6.【2017年驻马店市直/经开区·单选】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是()的出现。A.生产力发展 B.奴隶制国家

C.文 字 D.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 7.【2016年许昌市直·多选】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A.家庭教 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 育 D.社会教育 E.自然形态的教育 8.【2017年济源·多选】属于现代教学的媒体的有() A.模型教 具 B.电子计算机 C.录音 机 D.微格教室 9.【2017年许昌建安区(小学)·多选】日常生活中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传统性 B.自发性 C.异质性 D.自为性 10.【2017年驻马店市直/经开区·多选】下列选项中属于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有() A.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B.国家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C.第一所学校—美苏尔学校的出现,使得学校教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D.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并且逐步地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别类的学问,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育及专门人员来传递这些学问。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形式设计美学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所谓规律就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知道原则,是放之四海而咸宜动。它具有哲学意义,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设计 哲学。对所有应用设计都具有指导意义。当然产业设计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哲学的辨证唯物主义熟悉论以为:对立的同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基本规律,它同 样适用于形式设计。但是形式设计不能原封不动的套用这个规律它具有自身的个性和特点。从形式美学角度出 发,相当于一般哲学而言,它的范围是有限的,没有一般哲学那样的广阔领域,同时它的研究对象的形态是静 止的,不比一般哲学那样无所不在和丰富多彩。因此它主要任务是研究静态形式下的各造型形式要素间的既有 区别又有联系的相互关系上面。即形式的对立表现在形式要素间的区别之中;而形式间的同一则表 现在形式间的联系之中。进一步说 , 即形式间的对立表现在形式间的相异关系中;形式间的同一则表现在形式 间的相同或相似的关系中。同时,在这个关系中,形式中的相异是尽对的,无条件的,(由于客观上形式诸 要素就是多样和相异的),而形式诸要素之间的同一则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因此,如何使形式中诸要素成为 同一关系,就成为研究形式设计的主要题目了。 综上所述,概括地讲,形式设计的基本规律就是:形式诸要素间有机的异同整合。所谓有机,即要求形式设 计的构成必须有明晰的体系;同时要具有各构成要素间的异同关系。再进一步说 , 形式设计整合各形式要素间 的异同关系 . 可以说 , 构成完美形式设计的过程和手段就是靠这个办法实现的 .( 参看图例分析 ) 形式设计有哪些原则 ? 形式设计规律是指导总体设计的纲领 , 而设计原则是指设计过程的具体要领,他们之间是“纲目关系” , “纲举目张“这个“目”就是形式设计中必须遵守的三原则。 一、整体构想原则 当选定构成形式主题时,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宏观形式构成结构,且不可掉进对部分和细部的爱好和偏爱中往, 时时处处都必须念念不忘整体的设计观念。忽视整构想的主要倾向是设计的盲目性。往往是对某些局部感爱 好,以至越陷越深,喧宾夺主。另一中倾向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对有些局部设计的“靓点”与整体关系相背离 也舍不得割爱,这种习惯是最不应该要的。可以这样讲,任何设计只要整体把握好了,基本上就可以打70 分了,相反地,尽管你的局部乃至细部做的都很好,但与整体相对立这个设计最多能打 50 分。因此说整体构想原则是形式设计中必须牢记的重中之重。(图 1) 图 1 整体、局部、细部、关系简图 二、相反相成的原则 以往在说到形式美法则时,常称之为“同一而有变化”实在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由于所谓变化并未反映哲 学上的对立同一中的对立概念,由于变化只是个量的概念,并未反映变化到什么程度,即没有反映质的转化。

公文处理的三大基本原则【精选】

公文处理的三大基本原则 公文处理的三大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公文处理工作必须要发扬深入实际、群众、调查研究、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因为公文的出发点和最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实际的问题,它是公务活动面对实际问题必须借助的方法、工具之一。如果不深入实际,调查全面真实的情况,只是闭门造车,必然陷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的泥沼,使公文成为脱离实际,堆满了官话、套话、空话、假话、大话的垃圾堆,使浮夸虚饰、生搬硬套、本本主义、瞎指挥、妄下结论的官僚主义之风侵害机关和组织的健康肌体,这样公文处理不但无助于组织的管理,发挥不了实际的作用,甚至可能会带来混乱和矛盾等负面效应。所以公文处理必须是一种有效的信息沟通,公文处理的实践者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倾听群众和基层的呼声,如实地反映真实情况,不先入为主,不任意夸大和缩小问题,不掩饰矛盾,既报喜也报忧。同时,公文处理的实践者要能对搜集上来的各种情况和材料的性质、真伪、是非、可行性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推理,运用科学的方法论从客观事实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在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在公文处理实践中,最重要的是要能指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手段、途径、措施。 (二)精简的原则 精简是使公文处理活动能够更加准确、便捷、高效的保证。“繁文褥节”一直是困扰公文处理活动实现高效的突出问题。党和政府的有关领导曾一再要求“反对党八股”,倡导 “搬文山,填会海”,但这些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今天商品经济社会对于公文处理活动的时效性要求更高,质量要求更严,因此必须要化繁为简,删繁就简。首先,文章要写得短一些,精一些,公文的格式、结构、种类都要力求简化。其次,公文的运转处理程序的环节要力求精简,减少不必要的层次和工作环节,合并一些环节和手续,随着逐步改善加工手段,有效地控制程序,减少出现差错的机会,最终实现逐步简化过程。第三,公文处理的实践者必须从观念上破除那种陈腐的以为繁琐、层次多必有效的旧观念,树立起精简的意识,认识到简便易行的程序、责任到人的工作安排、规范功用强的方法、工具,才是保证公文处理便捷有效的正确方法。 (三)高效的原则 效率和质量是相依相伴的,效率高不仅依赖于快节奏、高时效,更取决于公文处理的高质量,只有将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做到准确、细致、严谨、周到,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及要素说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1.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那些偶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所以,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因此,“教育者”这个概念,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这样才能从“类”和“质”两方面来把握这个概念。 2.学习者:比起教育者来,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正是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所构成的教育影响,使得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上述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关于教育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和六要素说: 三要素说:南京师大教育系编的《教育学》认为,教育活动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把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陈桂生先生在其著作《教育原理》中把教育活动的要素分为教育主体、客体和教育资料。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中认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四要素说:即把教育活动的要素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五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构成。 六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途径和教育环境。

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人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美学分割又称黄金分割,最早见于古希腊和古埃及。黄金分割又称黄金率、中外比,即把一根线段分为长短不等的a、b两段,使其中长线段的比(即a+b)等于短线段b对长线段a的比,列式即为a:(a+b)=b:a,其比值为0.6180339……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悦目,因此,0.618又被称为黄金分割率。 黄金分割长方形的本身是由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黄金分割的长方形组成,可以将这两个基本形状进行无限的分割。由于它自身的比例能对人的视觉产生适度的刺激,他的长短比例正好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因此,使人感到悦目。黄金分割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设计、绘画等各方面。 在摄影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曾不同程度地借鉴并融汇了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黄金分割也因此成为摄影构图中最神圣的观念。应用在美学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照黄金分割率0.618排列出数列2、3、5、8、13、21……并由此可得出2:3、3:5、5:8、8:13、13:21等无数组数的比,这些数的比值均为0.618的近似值,这些比值主要适用于:画面长宽比的确定(如135相机的底片幅面24mmX36mm就是由黄金比得来的)、地平线位置的选择、光影色调的分配、画面空间的分割以及画面视觉中心的确立。摄影构图通常运用的三分法(又称井字形分割法)就是黄金分割的演变,把上方形画面的长、宽各分成三等分,整个画面承井字形分割,井字形分割的交叉点便是画面主体(视觉中心)的最佳位置,是最容易诱导人们视觉兴趣的视觉美点。 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它与美的形式之间有质的区别。美的形式是体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本质内容的那种自由的感性形式,也就是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形式美与美的形式之间的重大区别表现在:首先,它们所体现的内容不同。美的形式所体现的是它所表现的那种事物本身的美的内容,是确定的、个别的、特定的、具体的,并且美的形式与其内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不可分离的。而形式美则不然,形式美所体现的是形式本身所包容的内容,它与美的形式所要表现的那种事物美的内容是相脱离的,而单独呈现出形式所蕴有的朦胧、宽泛的意味。其次,形式美和美的形式存在方式不同。美的形式是美的有机统一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美的感性外观形态,而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

党政机关公文地构成要素及排版形式

党政机关公文的构成要素及排版形式 党政机关公文是我校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一)公文的构成要素 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等组成。 (二)公文的排版形式 排版形式指公文各组成要素在文件版面上的标印格式。 1.公文用纸幅面尺寸: 采用国际标准A4型纸,210MM*297MM 公文页边与版心尺寸为:公文用纸天头37MM,公文用纸订口28MM,版心尺寸156MM*225MM(不含页码)。 发文机关标识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为25mm。对于上报的公文,发文机关标识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为80mm。 2.公文书写形式 从左至右横排、横写。其标识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

3.字体字号 发文机关标识使用2号小标宋体字,红色标识;秘密等级、保密期限、紧急程度用3号黑体字;发文字号、签发人、主送机关、附注、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印发时间用3号仿宋体字;签发人姓名用3号楷体字;正文以3号仿宋体字,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字,正文中如有小标题可用3号小标宋体字或黑体字。 4.页码 用4号半角白体阿拉伯数码标识,置于版心下边缘之下一行,数码左右各放一条4号一字线,一字线距版心下边缘7mm。单页码居右空1字,双页码居左空1字。 5.信函式公文 发文机关名称上边缘距上页边的距离为30mm ,推荐用小标宋体字,字号由发文机关酌定;发文机关全称下4mm 处为一条武文线(上粗下细),距下页边20mm 处为一条文武线(上细下粗),两条线长均为170mm。每行居中排28个字。发文机关名称及双线均印红色。 (三)公文各要素及排版形式 公文的各要素分为眉首、主体、版记三部分。 1.眉首 置于公文首页红色反线以上的各要素统称公文眉首。眉首包括:公文份数序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

立体构成基本形态要素——点

立体构成基本形态要素——点 点,几何学上的点被定义为“只具有其位置,而无其面积大小”,是属于零次元无实质的单位。 点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其多样性使它呈现为明确表现和隐蔽表现。圆的圆心和正方形、三角形、多边形的中心是明确的点的存在形式。而在线、面、体上,点的存在是通过隐蔽的形式表现的,比如一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直线转折处、两线相交处、圆锥体的顶端等。 几何学上的点是无形态的。但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造型表现中,点具有空间位置并需按照一定的尺度来界定。与它所处的环境空间、面积形状和其他造型要素比较时产生对比,具有视觉力场和触觉力场作用的都称之为点。 对点不能以绝对的标准来界定,而只能以相对的标准来界定。像宇宙中的许多星体,虽然其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可在夜晚,群星璀璨形成无数点的感觉;万吨巨轮在浩翰的海洋中犹如一叶小舟.眺望过去仍有点的感觉。可见大与小的尺度是相对于一定的环境空间而言的,点的存在同环境空间有着密切联系。 点的凝聚会产生视觉引力,而点的量变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引力,一个点所具有的紧张性是求心的。当只有一个点时,人们的视线就会集中到“点”上面。当有两个相同的点时,人们的视线在两点之间移动.且产生线的感觉。当有两个大小不同的点时,人们的视线首先集小到大点上,然后转移到小点上。人们的视觉习惯和视觉方向常常带有秩序性,即由大到小、由左到右、由上到下、内近到远的顺序。当有三个性质相同的点.则 会产生虚面的感觉,倘若是多点,则虚而感觉更强,且形的特征可按人的意图表达出来。点的凸凹变化在人们的心理上能产生不同的感觉,凸点有扩张感、力量感,而凹点则有收缩感、压迫感。 点的排列和距离的不同使点在视觉上产生线面形态的变化。造型上点的线化主要由距离和方向所决定。如将相同的点连接可构成虚线,其距离越近,线的感觉越强。但将点作等距离的排列.显得规范工整合顺序。美中不足的是略显机械而呆板;如果有计划、有规律地作间距处理.可以产生节奏感;如果改变点的方向,并有计划进行大小变化排列,则可表现出跳跃性的韵律,也可表现出曲线的流畅感。点的面化是内点的聚集产生面的感觉,通过点的大小变化或排列上疏密的变化产生立体感、层次感,并给面带来凹凸的感觉。点的面化运用得巧妙,可产生二次元的视觉效果。 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中.与其他造型要素相比.点是最小的视觉元素,但它的地位是其他要素所不能取代的。点在造型中具有特殊的、积极的意义,并与形的表现有着实质的关联作用。 点在造型中的整体与局部关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运用得当、巧妙,可画龙点睛,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相反,运用不当,则会对整体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和负面效应。在各种艺术设计中.点以它独特的作用折射出艺术的光彩。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聚仕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发展变化的人,它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引导年轻一代,尤其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都是教育者。孩子入学之后,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学校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则成为主要的教育者。教育者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其通过教育活动传承人类文明的精髓,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象征。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不断地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从而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思想与品德得到发展和提高。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其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所获得的知识和所发展的能力的程度以及学习的效果。 3.教育措施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教育措施。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主要包括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教育的内容是不相同的,随着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内容也会有所变化。教育手段指的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教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活动中运用的一些物质器具等,如教师教具、试验设备、教育辅助材料等。 4.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两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活动中,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同时,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又是活动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活动目的——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平面构成教案设计

平面构成教案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平面构成 教学目的:平面构成是一门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造型要素的分割与组合。研究视知觉与表现形式探讨形 式美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更高层 次的造型能力,审美判断力。 通过学习,明确构成设计的目的,理解造型的基本要素, 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熟悉设计法则,能将构成的知识 运用到专业设计中。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造型元素及形式。 教学难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及灵活运用。 教学内容:1.平面构成概论. 2.设计中形式美的基本要素. 3.平面构成成的造型要素. 4.基本形. 5.骨骼. 6.平面构成的形式.

授课方式:讲授,实训,多媒体,范例 第一章平面构成概论 教学目的:认识构成的理念,阐述平面构成的意义.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概念,构成设计的理念. 教学难点:构成设计作为造型训练的一种手法与传统,美术具象手法的差异与关联.授课方式:讲授 课题导入:包豪斯: 1919年,德国建筑大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建立"国家包豪斯学院" 是欧 洲现代主义设计核心。 包豪斯奠定了平面设计的思想和风格基础,将构成纳入现代教学体系。 包豪斯构成主义摆脱纯艺术目的,把它与艺术结合,为生活服务。 1923年伊顿辞职,由匈牙利出生的艺术家纳吉接替他负责基础课程。 纳吉是构成派的追随者,他将构成主义的要素带进了基础训练,强调形式和 色彩的客观分析,注重点、线、面的关系。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 地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上。这些就为工业设 计教育奠定了三大构成的基础,同时也意味着包豪斯开始由表现主义转向理 性主义。另一方面,构成主义所倡导的抽象几何形式,又使包豪斯在设计上 走向了另一种形式主义的道路。

形式美法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形式美法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和谐 宇宙万物,尽管形态千变万化,但它们都各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存在,大到日月运行、星球活动,小到原子结构的组成和运动斯坦指出:宇宙本身就是和谐的。和谐的广义解释是:判断两种以上的要素,或部分与部分的相互关系时,各部分所给我们的感受和意识是一种整体协调的关系。和谐的狭义解释是统一与对比两者之间不是乏味单调或杂乱无章。单独的一种颜色、单独的一根线条无所谓和谐共通性和溶合性才称为和谐。比如一组协调的色块,一些排列有序的近似图形等。和谐的组合也保持部分的差异性和谐的格局就向对比的格局转化。 对比与统一 对比又称对照,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虽然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而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称为对比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对比关系主要通过视觉形象色调的明暗、冷暖,色彩的饱和与不饱和,色相的迥异,形状的大小凹凸、宽窄、厚薄,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数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位置的上下、左右、高低、远近,形态的虚实软硬、干湿等多方面的对立因素来达到的。它体现了哲学上矛盾统一的世界观。对比法则广泛应用在现代设计当中 对称 自然界中到处可见对称的形式,如鸟类的羽翼、花木的叶子等。所以,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均匀朴素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平面构图中的对称可分为点对称和轴对称。假定在某一图形的中央设一条直线两部分的形状完全相等,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的图形,这条直线称为对称轴。假定针对某一图形,存在一个中心点的图形,即称为点对称。点对称又有向心的“求心对称”,离心的“发射对称”,旋转式的“旋转对称”,逆向组合的扩大的“同心圆对称”等等。在平面构图中运用对称法则要避免由于过分的绝对对称而产生单调、呆板的感觉,一些不对称的因素,反而能增加构图版面的生动性和美感,避免了单调和呆板

公文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公文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五要素”): 主题——公文主旨的写作与表述要领;---灵魂 材料——公文的材料及特点,围绕公文主旨选材和使用材料的方法;---血肉 结构——公文的结构特征,公文结构的基本模式及写作要求;---骨骼架构 语言——公文语言的使用原则及要求;---细胞 表达方式——公文的主要表达方法。---着装及服饰 (一)公文的主题 主题:行文目的+中心内容 1、正确鲜明。2、单一集中。3、标题揭旨。 公文标题:发文机关+事项+文种 (二)公文的材料 材料:理论材料+事实材料(数据资料\典型事例)1、相关性2、真实性3、典型性 (三)公文的结构 宏观结构:眉首部分+主体部分+版记部分篇章结构:开头+中心内容+结尾 编制主题词的原则与作法:标引时应根据主题词的涵义由大到小,从内容到形式这样的次序进行。一份公文一般不超过五个主题词,而最后一个主题词必须是表示文种的。 编制主题词的原则与作法:主题词构成格式是:类别词+类属词 《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主题词:农业水土保持通知 《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主题词:经济管理企业破产劳动就业通知 编制主题词的原则与作法:动词不可单独使用,应与相关的词组配成名词性词组。 (三)公文的结构 1、围绕主旨 2、围绕时势和需要 3、围绕已有素材 中央省市委提倡什么,要求什么,时代精神是什么,领导的意图是什么,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要把这项工作放在全党全国、全省全市的大局中去思考,在大局中体会决策的战略意向,体察政策的调整方向,揣摸工作的走向脉络。全局就是高度。 不脱离素材,以此为依据,从素材中提炼加工。 本项工作的内涵规律、趋势、问题与特色。特别是要弄清楚本项工作和业务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发展趋势是什么,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突出特点是什么。才能明确布局的基本依据。(四)公文的语言 1、准确严密 2、简练明了 3、庄重严谨 语言应当和所写的文件的体例相符。 上行文:用语尊重,恭而不卑。下行文:郑重准确,威而不凶。平行文:平和谦诚,敬而不凌。 比如,请示性公文,用语要谦恭,结尾多使用“望”、“请”、“给以指示”等等。不能用“必须”、“如此”之类很硬、很大的口气。 规范书面词语。如:商量-商洽生日-诞辰告诉-宣布 公文专用词语。如:(1)你们公司单位发来的函收到了,内容也知道了。×贵单位来函收悉。√ (2)这条路位置在*路与*路之间,去年就已经封闭了。×该路位于*路与*路之间,去年,业已封闭。√ 起首用语“根据”、“依据”、“遵照”、“按照”、“为了”、“由于”、“兹定于” 称谓用语“我局”、“本部”、“你局”、“贵院”、“该院” 引叙用语“近接”、“欣悉”、“收悉” 经办用语“业经”、“前经”、“通过”、“经过” 商洽用语“当否”、“是否同意”、“能否办理” 期请用语“即请”、“特请”、“恳请”、“希望”、“拟请”、“敬望” 表态用语“可行”、“准予”、“同意”、“照办”、“原则同意””、“拟于” 时限用语“迅即”、“届时”、“准时”、“从速”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源。一般而言,教育者主要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具有一定资格的从事专门教育教学活动的专职教师。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具备两个条件: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自身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了解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并能够根据自己对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学习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受教育者(学习者)的特征:①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②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从而学习兴趣、能力和风格存在差异;③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遭遇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从而需要的帮助不同;④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管理意识和能力不同,从而学习效率和质量不同。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教材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讲,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此外,教育目的、教育环境也属于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1,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互相独立。由于受到各个方面条件的制约,三个要素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程度也不一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育过程中“人”的要素,教育影响是教育过程中的“物”的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习者)的角色位置存在差异,教育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习者)的角色任务不同,教育者以促进受教育者(学习者)发展为天职,受教育者(学习者)以发展自己为权利和义务,教育影响作为教育的中介发挥作用。 2.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互相规定、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去影响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者要有效地进行教学,需要了解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内容;受教育者(学习者)要有效地学习,同样也需要了解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实现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习者)在教育活动中共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他们既共同作用于教育内容,又互相进行着双向互动,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主要结果是受教育者(学习者)的身心获得发展。教育使上述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1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

潍坊科技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学前教育美术基础4(1)授课人: 课题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课时 2 教学目的 与 要求目的:了解构成的基础知识,构成的基本原则、形式美法则。要求:掌握点、线、面的构成原理和规律。 教学重点 与 难点重点:立体构成在手工制作中的体现。 难点:利用构成法则,提高手工制作的创新力。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二、新授课程 1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 (1)点状材料的构成 (2)线材的构成 (3)面材的构成 (4)块材的构成 2立体构成的形式法则美 (1)变化与统一 (2)对比与调和 (3)对称与均衡 (4)比例与分割 三、立体构成作品赏析 通过看图片,了解立体构成要素及形式法则美。四、教师小结本次学习内容,对重点和学习要求作强调 授课效果分析总结

构成基础 一组织教学 查看学生人数,及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做一个简单介绍。以图片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导入构成。

二、新授课程 1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 (1)点状材料的构成 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小、最简洁、最基本的形态,它具有形状、大小、位置、虚实、方向、具象、抽象等形式元素。 (2)线材的构成 线的构成可以分为硬线材和软线材两类。线材在制作中的形态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既可以拉直,又可以绕弯、盘旋、编织。

(3)面材的构成 ①半立体构成 ②半立体重复构成 ③面体插接 ④层面排列 ⑤透空柱式构成 (5)块材的构成 ①多面体构成 ②块体构成

2立体构成的形式法则美(1)变化与统一 (2)对比与调和 (3)对称与均衡 (4)比例与分割

三、立体构成作品赏析 通过看图片,进一步了解立体构成要素及形式法则美。 四、小结本次学习内容,对重点和学习要求作强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