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历史-茌平县茌平网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茌平历史-茌平县茌平网

茌平网

一,"茌平县"语源简析

"茌平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Chípíng Xìan".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名实体),位于山东省西部.地处北纬36°22′~36°45′,东经115°54′~

116°24′.东邻齐河县,西接聊城市东昌府区,临清市,南连东阿县,北靠高唐县.面积1120平方公里,人口57.26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地茌平镇,在省会济南西方向75公里处.为聊城市辖县.

"茌平"这个地方词语和"茌平"境内的聚落地名群,都是在茌平县地域文化的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演变的,从而造就了"茌平"语词及其他地名群的语源特征和文化内涵.茌平地名语词文化,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茌平县地域文化提供了线索.

二,茌平县政区沿革简况

茌平县历史悠久,夏商时代属兖州,周属齐地,秦行郡县制,置茌平县,属东郡治茌平.因县境在茌山之平地,故名茌平.公元9年(新始建国元年),改茌平县为功崇县.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复称茌平县,属兖州部济北国.北齐并入聊城县.隋初,复置县,属贝州清河郡.隋末并入聊城县.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析聊城复置茌平县,属河北道博州.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并入聊城县.公元1130年(金天会8年)复茌平县治今城,属山东西路博州.元时属东昌路,明清属东昌府.1914年,改属东临道.1928年,属山东省.1937年属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1月,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茌平属鲁西区第四专署.1941年9月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十九(运东)专署.1943年1月改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十六(泰运)专署,1945年5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6年11月,属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建国初期,属平原省聊城行署,1952年11月,属山东省聊城地区(现聊城市)至今.

茌平县自秦建县以来,随着黄河故道的变迁,县城屡次迁徙.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县城在今韩集乡高垣墙村;晋末南北朝时期,县城在今乐平铺镇土城村;隋唐初期,县城在今杜郎口镇杜郎口村;唐宋时期,将茌平县并入聊城县.金朝天会年间,齐王刘豫复置茌平县,建县城

于今城.博平汉置县,县城在博陵邑,即今肖庄乡王菜瓜村西的博平旧城.宋仁宗景佑年迁县城于宽河镇,即今博平镇.在隋唐和宋朝,博平屡次与灵县,聊城,清平县分合.元明清至建国初为县.1956年,博平县并入茌平县至今.

三,茌平县地名语词特征

茌平县这个"千年古县",地杰人灵,辗转沿革,繁衍至今,遍布着古今各类地名两千多条,境内地名的形成,演变和词语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茌平古老的地名较多.茌平县城三次迁徙,除公元9年(新始建国元年)更名茌平县为功崇县,"茌平"之专名,时代传承,沿用至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由于茌平古县历史悠久,决定了境内地名多具有古老的特征.经过对全县1054个自然村的考证,统计,有122个自然村名无据可考,占全县1054个自然村的11.6%,600年以上的有865个自然村,占自然村总数的81.6%,百年以上的有67个自然村,占自然村总数的6.7%.

从村名语词上看,呈现深厚的地名文化

望鲁店茌平县冯官屯镇有个叫望鲁店的村.据传春秋时期,齐人高士鲁仲连在此居住,后来,孟子造访鲁仲连,行到刘集店中病倒,了望鲁仲连故居许久,不及而返.由此得名望鲁店.村中有鲁仲连祠,村东北有鲁仲连墓和碑.

还驾店在茌平县韩屯镇有个村叫"还驾店",相传后唐明宗带领许多官兵来到此地,分散屯兵扎营.故附近有"三屯八营"之村.即韩屯,鹅屯(现演变罗屯)郗屯;夏营,蛮营,司营,张营,冯营,袁营,郎营,芦营.后有人附会明宗还驾于此,故名还驾店.

算子李茌平县肖庄乡有个村叫算子李,相传元朝初李从清平县军胡李迁至立村李庄,李因算学驰名,元帝建国后,皇帝选李任邮分子刺使,后升任平章政事(副宰相)兼管田赋税收,国家财政收支,每次朝廷查问李对答如流,收付分毫不差,在任十多年没有半点亏空,朝廷称他算子李,诰爱光禄大夫,村名也随着李的封号更村名算子李.

茌平历史-茌平县茌平网

刘神仙刘遵,刘仁兄弟二人,洪武年间,从山西洪冈县迁至立村,刘遵忙于开荒种地,刘仁因在山西老家跟父亲采药行医学了不少祖传秘方,刘仁到茌平后,见到这里经过金元之乱和瘟疾传染的凄凉景象,便决心深钻医学,曾多次离家到深山采药,炼制成丹,丸,散,膏,背药葫芦到处为人治病,分文不收,而其效果如神,百姓称他刘神仙.这便是刘神仙村之来历. 二)历史事件

茌平县乃平原之地,在历史上百姓饱受欺压和战乱之苦,发生了多次农民起义,也经历了许多战事,创造了茌平历史,也记录了茌平人民的文明业绩.

1,汲桑,石勒起义于茌平西晋时期,汲桑本为茌平牧民首领,晋永兴三年(305),成都王司马颖部将公师藩,在清河县(今平原县)起兵,汲桑和羯人石勒率牧兵前往参战,公师藩失败后汲桑,石勒又回到茌平继续活动.永嘉元年(307)举行武装起义,汲桑自称大将军,以石勒为扫虏将军,攻郡打县,释放囚徒,招纳流民,打败魏郡太守冯嵩,攻陷邺城(今河北省三辛县邺镇东),杀新蔡王司马腾,烧邺宫,接着入石原,杀山阳公杨秋.后在西晋兖州刺史荀唏和将军王赞镇压下失败.不久,汲桑被杀于乐陵.后来,石勒依附于汉国刘渊手下为将.刘渊死,不愿再受刘曜的统治,雄据河北,建立政权,自称赵王,史称后赵.太和元年(328)灭前赵,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三年(330),称大赵天王,旋又称帝,年号建平.石勒死后,其子石虎继位,被鲜卑贵族慕容俊所灭.

2,太平军冯官屯抗清战斗茌平县冯官屯西,有条新河,过新河太平桥,西行三里地是范庄.范庄村东头有一片洼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万人坑","万人坑"活埋了千百名太平军的英雄儿女.

据考证,1853年(咸丰三年)5月,太平天国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2万多精兵北伐,11月逼近天津.由于天冷北伐军缺少衣粮,不得不南撤.1854年2月,退居东辉连镇待援,天京(南京)派出援军,至临清作战失败.1855年3月17日,李开芳率领起义军从高唐突围南下,至茌平县冯官屯.义军进屯后,秋毫无犯,纪律严明,周围二三十里地的群众纷纷赶来支援,300多名青年随军反清.僧格林沁率清明追杀,将冯官屯包围,屯内壁垒森严,清军屡攻不克,而伤亡甚重.后僧格林沁想出一条毒计--水淹冯官屯.4月,清军协迫群众在冯官屯寨外筑一围墙,然后开挖新河.从聊城三孔庙起至冯官屯太平桥.5月13日,清军从聊城三孔庙引运河水淹冯官屯,屯内积水四,五尺深,粮草火药尽湿.清军还捉来蛤蟆放入壕内,用以侦探太平军突围动静.在水围粮绝,突围又不能取胜的情况下,僧格林沁派人谈判,提出条件,说只要太平军交出李开芳,放下武器就解甲归里.李开芳却说:"只要放我部下回乡,杀我一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