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儿童同情心的培养策略思考

当代儿童同情心的培养策略思考

当代儿童同情心的培养策略思考
当代儿童同情心的培养策略思考

当代幼儿同情心的培养策略思考

——从对路旁乞丐的施舍谈起

摘要:文章通过对同情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现状的调查,探讨在当代多元价值和复杂现实状况下幼儿同情心培养的策略,包括循序渐进法、转移矛盾法、假以他物法和挫折教育法。

关键词:幼儿同情心培养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社会领域中对幼儿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是家长和教育者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然而在现金复杂的现实状况下,对同情心的培养策略应该有更多的思考。笔者通过实践调查和思考,总结一些方法,以供借鉴。

一、有关同情问题的思考

我国(杨丽珠)认为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产生共鸣,并对其行动表现出关心、赞成、支持等情感,以及由此诱发的“助人为乐”“伸张正义”等动机和行为,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国外有斯密指出同情就是指人们凭借想象力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联想所产生的情感,是旁观者将自己设想为公正的第三者,并将自己置身于行为当事人的境地,进行设身处地的想象,从而产生与当事人相似的情感反映。认为同情是不仅是指对他人不幸的情绪反应,也包涵着对他人快乐的同感,同情心不仅仅是怜悯心。然而关于同情的争论还不仅于此。同情是一种美德,在对家长的一项调查中发现,95%以上的家长认同同情的价值,注重对孩子同情心的培养。同时,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同情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心理现象。世人有语云:“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也有文章警醒:同情害死人!可见,同情的对象与方式也是需要注重的话题。

二、当代同情心培养遭遇的困境

鉴于对同情的思考和现实问题的一些关注,笔者进行了一项现状的调查中,当问道:“你在路上遇到乞求施舍的人时,你会对下面那类人施舍呢?”这样的问题时,“我们都上过当,现在已经不会相信…”,“在回答之前,请问这些人身份确定吗?”“如果他们不是骗子,我会……”这样的言语纷纷不已,更有人举例证明自己的无奈“他们(残疾人)是从小练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这个电视都有报道的”,“这个群体是个团队,大家要小心了,小孩后面拽你,前面就有大人抢劫了”,“遇到过一个拉二胡的盲人,拉的很动听,我就给了一块钱,结果他冲我点点头表示感谢,呵,原来墨镜下面的眼睛看得见啊,有意思。”等等,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一位母亲有这样的困惑:女儿三岁零七个月,在天桥看到一个健全的成人要饭,硬让我给钱,并说“妈妈你给他们钱钱吧,他们没钱钱上不了幼儿园的。”真是对孩子很无奈!那么,此情此景如何引导孩子,如何保留孩子本能的同情,而又不遭到欺骗甚至伤害呢?

三、儿童同情心培养的策略

关于幼儿同情心的培养策略,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幼儿园中同情心的培养的策略有识别法、对比体验法、换位体验法、表情表达法、情感追忆法;家庭中幼儿同情心的培养的策略有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法、移情训练法、强化巩固法。然而关注当下的现实问题,策略如下:

(1)循序渐进法。培养一个行为和一种品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考虑孩子幼小心理是纯净的,还是想给她一个明净的空间,等有她的思维再去讲……”。因此,教会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比如关怀弱者,明白同情的价值所在等,之后再渐渐告诉他一些更加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做事法则。

(2)转移矛盾法:转移矛盾不是逃避,而是在这种两难的情景下应该有的应对策略。比如,见到路上很多人同时在乞讨,我们没办法对每个人都施舍,这时可以对孩子说:这些人真可怜,政府有能力也将出面解决这些问题,咱们通过其他方式可以帮到他们;再如,和孩子一起到居委会去捐助,告诉孩子这是很好的一种帮助那些弱者们的方法,这些钱或者物品可以帮助他们过更好一点的生活,让他从过程中得到学习;

还有,可以施舍一点吃的给那些乞丐,这样既不让孩子的同情心受到质疑,也不会受骗;最后,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也可以避免让他看到,毕竟他们还没有同情的能力。

(3)假以他物法:即借助书本,媒体等多方面相结合来达成教育的目的,比如512地震,家长可以让孩子看电视,听广播,然后再进行一些善举。,

(4)挫折教育法:“孩子被骗也不一定是坏事,起码他可以明白这个社会也有另外一面”。

当然挫折教育要结合其他方法同时使用,更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状态,不能因此而使孩子对社会产生消极情绪,在适当时候给予正确指导,才能产生积极地教育效果。

我们的教育应该走向何方?面对一些弱势群体,难免他们中有些是虚伪假冒的,但是,我们的孩子不能去向袖手旁观,甚至麻木不仁。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要思考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 杨丽珠,辛晓莲,胡金生.促进幼儿同情心发展的教育现场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5

3. 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2004 博士论文.

4. 贺慧君,培养幼儿同情心的方法[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Z2

5. 赵丽君,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同情心的策略[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

6.第3期

附录1:

不同施舍对象获取同情人数的百分数

1.残疾并且卖艺的人(84.8%)

2.老人(78.8%)

3.残疾人但不卖艺的人(66.7%)

4.卖艺但不残疾的人(51.5)

5.临时有困难的人(45.5%)

6.求学为目的的学生(39.4%)

7.未成年人,不包括学生(27.3%)

施舍或不施舍的理由:

1、对残疾并且卖艺的人施舍的理由:

他们身残志不残,卖艺同样是一种劳动;有骨气,不是施舍,是等价交换

2、对老人施舍的理由:

他们惟一一个是没有未来的群体;老人出来乞讨一定是迫不得已的,太可怜了;

现在不负责任的儿女实在是太多了!

3、对残疾但不卖艺的人施舍的理由:

纯粹同情;不管怎样残疾人是不幸的,得不到常人所能拥有的东西

不施舍的理由:

他们是从小练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这个电视都有报道的;身残志也残

4、对卖艺但不残疾的人施舍的理由:

靠本事吃饭,理所应当;完全是为了大家的耳朵着想,因为他们实在唱的太难听了,为了不影响环境

5、对临时有困难的人施舍的理由:

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能帮就帮一把;对他的帮助无异于雪中送炭

6、对以求学为目的的学生施舍的理由:

“科教兴国”,教育肯定不能荒废;学生是教育期间,在得到施舍时会有爱心

不施舍的理由:

求学的是他自己的事,没关系;一看就是浪费,那么大了,半工半读完全可以;

想不到他们会因为什么理由乞讨,没有正当理由纯粹指望别人养活的话,不同情

7、对未成年人施舍的理由:

未达到法定就业年龄;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如果成人不择手段利用他们来赚钱真的是社会的悲哀

不施舍的理由:这个群体是新疆人的团队,大家要小心了,小孩后面拽你,前面就有大人抢劫了

影响施舍行为的其他因素:

1、施舍对象因素:

骗子太多;路上挨个要的不会施舍;总在同一个地方遇到同一个人时不会再施舍2、行为人主体因素:

身上零钱的多少;个性特征

附录2:

1、问卷

(1)您认同同情的价值么?

A认同B不认同C不确定

(2)当你在街上遇到乞求施舍的人时,你会对下面那类人施舍呢?(请您按照可能性大小将选项排列一下,不包括完全不可能施舍的)

A老人B卖艺但不残疾的人C残疾人但不卖艺的人

D残疾并且卖艺的人 E 求学为目的的学生F临时有困难的人

G未成年人,不包括学生

请说说施舍或不施舍的理由。

2、访谈提纲

(1)您认同同情的价值么?

(2)在平时注重孩子这方面的培养吗?

(3)当你和孩子在街上遇到乞求施舍的人时,你会不会主动去施舍?会对哪种人进行施舍?

(4)孩子会不会主动提议去施舍?一般同情哪种人?

(5)我们对孩子讲同情弱者,可是比如在路上见到乞求施舍的人,我们不可能去施舍每一个人,那么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判断或认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教导孩子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