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

化学学院2005级王诣婧叶晨付磊摘要:作为美国第一代新行为主义的重要人物,赫尔坚信科学的发现有时也可能通过逻辑推理过程来实现。他认为,真正用演绎提出的解释具有一种逻辑必然性的特征,科学理论体系就是由大量相互关联的演绎构成的。他在耶鲁大学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规律为基础,经由假设 - 演绎法研究而建立了包括一级学习系统和二级学习系统的系统学习理论,还派生了几种中介机制,即部分预期目标反应,强化梯度和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他重视学习的中介变量,并根据其实验研究资料制定了一个精确的学习理论系统,还把学习定律加以数量化。他的理论导致了动机与冲突、挫折与攻击、社会学习理论和生物反馈等一些领域的重要研究。

关键词:赫尔;假设-演绎行为主义体系;系统学习理论

引言

赫尔(Clark Leonard Hull,1884~1952)是美国第一代新行为主义的重要人物,构建了假设-演绎行为主义体系,把学习定律加以数量化,坚持和发展严格客观的行为主义途径。30年代至60年代间,其学习理论是最占优势、影响最大的学说之一。赫尔生于美国纽约州的阿克隆。1913年毕业于密西根大学,1918年获威斯康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十年间他在该校任心理学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1929年任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研究教授。他开始专门从事关于概念的形成、能力倾向测验、烟草的效应和催眠术的研究。三、四十年代,他以提出一套新的行为理论而出名。他在该校任教23年中,培养不少心理学人才。著名心理学家彭斯、米勒、吉布森等人,均跟随赫尔做过研究。193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赫尔早期的研究兴趣相当广泛。他曾系统地调查研究了烟草对理智功能的影响、人与动物态度的测验、概念的形成,以及催眠术等。他曾整整花了10年的时间研究催眠的问题,并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一本专著。1927年,赫尔第一次读到巴甫洛夫的著作,对其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印象极深,从而对条件反射和学习的问题发生了兴趣。这是赫尔最后一个也是最主要的研究领域。他在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有:《行为的原理(Principles of Behavior)》(1942),《行为的要素(Essentials of Behavior) 》(1951),《行为系统:个体有机体行为理论引言(A Behavior System: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Theory Concerning the Individual Organism)》(1952)。

一、赫尔的系统性行为理论产生的背景

赫尔共提出了用数学公式来表述的17个公设(postulates)。并相信这套公设能够说明有关学习与动机的问题。赫尔的数学演绎理论体系有两个方面的背景:

1、赫尔坚信,科学的发现虽说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但有时通过逻辑推理过程也能有所发现。爱因斯坦通过数学演绎提出相对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赫尔认为,真正用演绎提出的解释具有一种逻辑必然性的特征,科学理论体系就是出大量相互关联的演绎构成的。因此,行为理论也应该是从一些基本的行为原则或公设中派生出来的。提出公设的目的,就是要用严谨的逻辑(数学公式)把那些不能直接验证的中介变量相互联系起来,并把它们与它们在环境事件中的落脚点(anchorages)联系起来(Hilgard,1956)。

2、伍德沃斯(R.S.Woodworth)在1929年出版的《心理学(Psychology)》(修订版)中,建议用"S-O-R"替代"S-R"。这就是说刺激(S)作用于有机体(O),作为结果而产生的反应(R),既取决于刺激(S),又取决于有机体(O)。伍德沃斯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个人的全部活动,而不应该只研究意识或只研究行为。他认为,人的活动包括驱力和机制两个方面。驱力发动机制,机制可以转换为驱力。伍德沃斯的这种观点对赫尔产生很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赫尔的理论体系,可以被看作是对"S-O-R"这个公式的进一步加工。

二、赫尔学习系统的基本公设

1、一级学习系统:SER=D×sHR

赫尔认为,动物所做出的各种行为,其最终功能是要解决生物学意义上的问题。当一个动物有某种需要时(如需要食物),它对此做出的有用反应是积极的活动。至于它从事什么活动、活动次数多少,那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这种活动能够增加它生存的机遇就行了。假定这个动物在从事活动时,偶然做出了获得食物的反应,食物消除了它的需要,从而解决了它生物学意义上的问题。事实上,动物成了一个自动的问题解决系统,即:"需要"会促使动物去活动,活动会使动物逐渐习得还原需要的特定行为。动物在解决它生理上的问题的同时,也逐渐学会了适应环境的要求。赫尔把有机体这种不学而能的刺激-反应联结,作为他学习系统的起点。

根据上述分析,赫尔认为,学习系统首先要有驱力(drive,简称D)。在赫尔看来,当动物处于需要状态时,无论是饥饿、干渴、疼痛,还是其它生理上的问题,都会产生一种动力状态,赫尔称其为"驱力"。驱力会激活并产生行为--不是任何特定的行为,而仅仅是行为。

其次,学习系统还要有强化。若要使动物驱力得到还原,并学会某种反应以解决生物学意义上的问题,强化是不可或缺的。经过一系列尝试,动物的行为会越来越有效,并能熟练地解决某种环境中的问题,也就是说,动物形成了做出某种反应的习惯(habit,简称H)。

这样,我们就得出了赫尔学习系统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1)与需要相关的动机状态,赫尔称之为驱力(D);(2)通过强化产生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赫尔称其为习惯(H)。从而也引出了赫尔最基本的假设(Hull,1949):

SER=D×H

其中SER表示在刺激S得到反应行为R的潜能大小E,即一个已经习得的反应是否发生的可能性。

赫尔始终认为,科学不仅取决于系统的观察和测量,而且还要求有一些基本的公设(最好是采用数学的方式),根据这些基本公设,可以从理论上演绎出实验的结果。如果演绎与观察到的结果是一致的,那就说明这个公设是可靠的;如果演绎与观察到的结果不一致,那就需要修改公设。赫尔一生也是这样做的,因此,他的理论系统一直在不断地修正。

2、二级学习系统SER =K×D×SHR

米勒(Miller,1957)对类似于赫尔1951年"假吃"实验的各种实验作了概括。他发现,把食物放入胃里是一种强化,但"假吃"也是一种强化,而且有时比前者更甚。例如,有些实验者设计出一种方法,当白鼠按开关时会触动一个打气筒,把一粒食物通过管道直接送入胃里。结果表明,用这种方式强化极难引发白鼠产生新的学习。后来,又有很多研究证实,在许多情境里都可以通过给大脑电刺激来强化学习。但是,如果在这些条件下发生了学习,那么被还原的驱力在哪里?对这种刺激的需要来自何方?

我们在许多自然情境中还可以看到,在没有明显需要的情况下,在不可能还原驱力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学习。比如,白鼠为了进入一个它可以探索的迷津,也会产生学习。这样,探索本身就成了一种强化。

赫尔本人也察觉到了一级学习系统的局限性,因此,他尝试用"二级学习系统(secondary learning system)"来解答这类问题。

赫尔认为,学习的基本动因是驱力,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习得的动机来源,即诱因动机(incentive motivation,简称K)。赫尔的这一观点,来自于他学生克雷斯皮(crespi,1942)的一项经典性实验的结果。

克雷斯皮训练三组白鼠走通道,各组白鼠得到不同的强化量。第1组到目的箱后只得到1粒食丸;第2组得到16粒食丸;第3组得到256粒食丸。经过20次尝试之后,各组白鼠的操作水平明显地各不相同。原先,赫尔在1942年认为,白鼠行为上的差异,是它们习惯强度上的差异的反映。也就是说,食物多意味着强化的作用大一些,因而习惯形成得快一些。但后来赫尔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因为克雷斯皮在白鼠尝试了20次之后,改变了强化量,每一组都给16粒食九。结果如图3-2所示,白鼠的操作水平迅速发生变化,各组白鼠都很快地调整了自己的奔跑速度。尤其是第1组和第3组,其操作水平与原来的速度有很大的反差。

克雷斯皮由此得出结论:强化量本身并不影响学习或习惯的形成,强化量是通过某种动机变量来影响操作水平的。

赫尔接受了克雷斯皮的论点,在他的公式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构成--诱因动机(K),认为强化量是通过诱因动机起作用的。因为习惯强度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是相对持久的。强化量的变化引起操作水平迅速改变,这一事实很难用"习惯强度本身削弱"来解释。所以,我们最好还是把强化量与诱因动机联系在一起,用诱因动机来解释因强化量下降而导致的反应强度减弱。这样,赫尔的公式就成了:SER =K×D×SHR

根据公式:SER =K×D×SHR,赫尔的学习系统有了两种动因:原有的一级驱力因素(D);新加的二级诱因因素(K)。这样,事实上也就有了两种学习:

(1) 一级学习系统,即刺激-反应的学习;

(2) 二级学习系统,即建立在二级强化物和诱因动机基础上的学习。

在第一种情况下,有机体习得的是一种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在第二种情况下,有机体习得的是原来作为中性刺激的一种新特性。这样就引出了赫尔的另外两个概念:二级驱力与二级强化。

所谓"二级驱力(secondary drive)",就是说"如果一个中性刺激痕迹(s)曾与某些驱力刺激(SD)的唤起和迅速减弱有过密切联结,那么这个中性刺激(S)就会获得一种引发这些驱力刺激(SD)的倾向,从而使原来的中性刺激痕迹(s)变成二级驱力的起因(s→SD)"(Hilgard,1956)。

所谓"二级强化(secondary reinforcement)",就是指"如果一个中性刺激痕迹(S)曾与某些驱力刺激(SD)的迅速减弱有过密切联结,这个中性刺激痕迹(s)就会有一种引起驱力刺激(SD)减轻的倾向,从而使原来的中性刺激痕迹(s)具有作为一个强化物的力量"(Hilgard,1955)。

二级驱力与二级强化之间的区别用实际例子是很容易说清楚的。例如,"担心"、"焦虑"是二级驱力的例子;曾放过食物的箱子则是一种二级强化物,虽说二级强化物本身并不能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但也能起强化行为反应的作用。不过,若要使一种中性刺激起二级强化的作用,必要条件是把这种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物配对。这实际上就是说,二级强化作用是建立在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的原理之上的。换言之,二级学习系统中所涉及的学习,要遵循一级学习系统中所阐述的学习法则。

三、学习系统中的其他变量

1、刺激强度的动力机制(V)

赫尔认为,对于一定程度上的习惯力量来说,刺激强度越大,反应潜能也就越高。刺激强度的动力机制(V)作为反应潜能的一个成分,是刺激强度的一个递增的对数函数。这样,赫尔的方程式就成了:

sER=K×D×V×SHR

2、强化延迟(J)

赫尔早先曾假定,强化延迟(delay of reinforcement,简称J)会引起较低的习惯力量(sHB)。后来改为,强化延迟只会引发较低的反应潜能(sEr)。换言之,强化延迟得越久,反应潜能就越弱。因而,赫尔的方程式又添加了一个构成:sER=K×D×V×J×sHR

3、反应潜能(sER)

反应潜能(reaction potential)又称兴奋性潜能(excitatory potential),故简称sER。只有当反应潜能超过反应阈限(reaction thresho1d,简称stR)时,才能唤起反应。

如前所述,反应潜能取决于驱力、诱因动机、习惯、刺激强度的动力机制以及强化延迟,除此以外,还取决于抑制潜能和波动机制。

4、抑制潜能(I)

前面讨论的都是导致行为反应的兴奋性因素。除了这些,赫尔还假设,存在着一些抑制行为、阻止行为表现的因素或抑制潜能(inhibitory potential,简称I)。他认为存在着两种抑制:反应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这两者都是作为负的反应潜能而起作用的。

所谓"反应性抑制(reactive inhibition,简称IR)"是指在任何时候,只要反应一发生,就会产生反应性抑制,即反应机制开始趋于疲劳。由于反应性抑制具有这种性质,它就会阻碍反应,使其不能重复发生,或者说,它直接抑制反应潜能。赫尔认为,这种疲劳式的机制是随着时间推移而会消失的。当这种抑制消散时,反应潜能就会得到恢复。赫尔把反应性抑制引入他的系统,是为了解释自发恢复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解释这种事实:有机体在密集训练时比分散训练时操作水平要差一些,这是因为在密集训练时,反应性抑制没有机会消散的缘故。

所谓"条件性抑制(condltioned inhibition,简称:In)"是指,有机体如果在某种情境中做出一种反应,但没有伴随强化,那就会增加条件性抑制的强度,这就像强化某一反应会增强其反应强度一样。这样,我们事实上就有了两种学习机制:一种是使受强化的反应更有可能出现;一种是使没有受到强化的反应出现的可能性减少。

如上所述,消退后出现的自发恢复,是由于隔了一定的时间后反应性抑制消散引起的。与此同时,重复反应而没有强化,最终会导致停止反应,这是由于条件性抑制的增强引起的。因此,赫尔的方程式可以变为:

SER=K×D×V×J×sHR-(IR+sIR)

5、波动机制(sOR)

赫尔假定,波动是一种抑制,是随机变化的。当波动机制处于低值时,反应

速度相对快些;当波动机制处于高值时,反应速度就慢些。因此,这种波动机制是反应潜能的一个决定因素。这样,一个完整的方程式应该是:

SER=K×D×V×J×sHR-(IR+sIR)-sOR

四、赫尔系统中派生的中介机制

1、部分预期目标反应(rG)

部分预期目标反应(fractional antedating goal reactions,简称rG)是赫尔用来作为诱因动机(K)的支撑物的机制。

如前所述,赫尔对学习的解释主要依赖于对强化的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赫尔的学习理论也可以称为强化理论。赫尔坚持认为,强化是由驱力还原构成的。驱力还原通常是通过有机体做出"目标反应(goal reaction,简称RG)"而得到实现的。用赫尔的话来说,目标反应(RG)是一种完成性反应(例如,吃到食物时的反应),是有机体在目的箱里的一系列反应(例如,嗅、液涎、咬和咀嚼等)构成的。

根据条件作用的原理,任何刺激,只要经常与强化发生联系,就可以具有强化的属性。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在强化之前出现的刺激,也可以唤起部分预期目标反应(rG)。因为在获得目标(食物)之前,目标反应(RG)不可能全部完成,只能是有机体因预期到强化物而产生的反应(如,液涎)。

一种刺激引发部分预期目标反应的程度,决定了这种刺激起二级强化作用的程度。同时,部分预期目标反应也有助于说明行为链索中的各种刺激是如何获得二级强化的属性的。例如,假定有一个简单的实验箱,起点箱是S1,通道是S2,目的箱是S3,当动物进入目的箱(S3)时,吃的行为(RG)就发生了。在接下来的尝试中,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的原理就在起作用了,即:由于通道(S2)总是在导致目的反应(RG)的目的箱(S3)之前出现,经过多次尝试,通道(S2)开始能够唤起一种条件反应--部分预期目标反应(rG)。同样的过程也发生在起点箱(S1)与通道(S2)之间。所以,经过一系列尝试后,刺激情境中的某些刺激要素能够唤起部分预期目标反应,也就是说,可以起二级强化的作用。

2、强化梯度

赫尔认为,在条件作用实验中,有两类强化的时间梯度。一类是以条件刺激(cs)与无条件刺激(ucs)之间的时距为基础的,这主要表现在经典条件作用中。业已发现,条件刺激(cs)在无条件刺激(ucs)之前有一个短时间隔(约0.5秒)效果最好。赫尔在制定刺激痕迹的公设时曾考虑到这种间隔。但是,赫尔更注重的是另一类以反应与强化之间的时距为基础的强化时间梯度,这主要表现在操作条件作用中。

赫尔发现,延迟强化会妨碍学习或使操作水平下降。强化延迟越久,对学习的妨碍也就越大。他通过实验分析后认为,就白鼠来说,一级强化延迟的梯度大约为5秒钟,如果延迟5秒以上才给予强化,强化的效果就需要依靠强化梯度的

机制来说明了。强化梯度就是要说明,为什么实验者在时间上(如反应后隔一段时间才给予强化)和空间上(如延长通道)延迟强化时,有机体的反应速度会放慢。赫尔在实验中发现,当动物远离目标时,反应速度较慢;当动物接近目标时,反应速度会加快。假定把刺激情境分成5个部分(如S1,S2,S3,S4和S5即目的箱),那么,每一部分都会分别获得一种唤起某种反应(R1,R2,R3,R4和RG)的习惯力量。这些部分的刺激-反应,离目的箱(S5)越近,联结越强;离目的箱越远,联结相应减弱(如图所示)。所以,赫尔有时又把强化梯度称为"目标梯度(goal gradient)"。

3、习惯族系等级系统

赫尔认为,有机体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会对同样的刺激做出各种反应。在许多情况下,每一种反应都会导致达到同样的目标。例如,动物可以从好几条通道到达目的箱。这些可供选择的反应构成了一个按等级系统排列的习惯族系。之所以称为"族系",是因为它们都是根据共同的部分预期目标反应(rG)整合在一起的;之所以称为"等级系统",是因为它们是根据以往受强化的优先程度按顺序排列的。换句话说,有机体之所以做出某一种选择,是因为这种反应在以往受强化的机遇比其它反应更大些,因而,与这种选择相联系的反应潜能也比其它选择的反应潜能更强些。

赫尔还进一步推导:如果一个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在新的刺激情境中受到强化,那么这个习惯族系的其它成员处在这种情境中时,也会具有反应潜能。赫尔的这个推导,为解释有机体为何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做出适当反应铺平了道路,同时又可用来说明有机体为什么会在从未受过强化的情境里具有选择某种反应的倾向。

五、对赫尔理论的评价

赫尔的理论对心理学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四五十年代。据希尔加德的统计,赫尔的著作是在这期间被各种心理学杂志中的文章引用的最多的。

40年代他所在的耶鲁大学几乎成了学习理论研究的中心,50年代期间,赫尔的理论几乎统治了心理研究的文献。在他去世后,又涌现了一批"新赫尔主义者"。当时,有人甚至把"学习理论"与"赫尔理论"作为同义词。也有人把赫尔使用的术语称作"心理学的世界语"。只是到了后来,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出现,才成为赫尔理论的有力的竞争者。

赫尔主张通过分析由环境提供的客观刺激(自变量)和由有机体做出的行为反应(因变量)来推导制约环境与有机体的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中介变量),并把驱力还原作为他的理论体系的基础,这样,有机体就成了环境中的一个自动化的学习系统。这与当时在美国学术界很有影响的达尔文进化论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吻合的。

从赫尔把学习理论主要集中在强化的原则上这个角度来看,赫尔的理论与桑代克的效果律较为接近,而与格思里的邻近理论与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相对立。

应该承认,赫尔的大多数公设现在看来都是有错误的,但另一方面,由于赫尔提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行为系统理论,促使人们从事大量的实验研究,从而使我们现在认识到比以前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批评赫尔的理论时要注意到"尽管它有缺点,但成绩是主要的"。

在我们看来,赫尔理论体系之所以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主要原因有两条:第一,他试图形成一个涵盖一切的理论体系是不切实际的,从当代学习理论发展的趋势来看,趋向于建立一种能抓住学习过程某些特点的学习模式,而不是大一统的理论框架。第二,赫尔过于醉心于用数学公式来构建行为系统,以致有人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赫尔成了嗜好数学的牺牲者。只要一有机会,他就把自己的陈述数量化,有时竟把问题弄到荒唐怪诞的程度"。

人格心理学-行为主义流派

行为主义学说及相关研究 代表人物: 创始人:华生 集大成者:斯金纳 格斯里(联结) 赫尔(强化)米勒、多拉德 ?行为主义又称学习理论 ?通过条件反射研究行为习得的规律 ?从行为层面揭示了人格的动态组织形成规律 一、两类基本的条件反射(行为矫治法的基础)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研究) ●学会对刺激反应,条件刺激成为引发反应的信号 S-R:刺激-反应联结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研究) ●始于自发行为,得到强化,学会操作 ●斯金纳设计了定(变)时距、定(变)比率强化程序进行系统实验。(代币、脱敏、厌恶等行为疗法的机理) 二、行为学习重要因素之丰富内涵 行为主义公式: S—R 刺激和反应,强化联结 ◆引发特定反应的刺激——线索(决定何时何地做出何种反应) ●会泛化 ●情境中多重线索联合作用 ●机体内部线索引起连锁反应 如:神经质反应和习惯迁移 ◆强化 ●满足需要形成强化 特殊情形下的微妙强化 ●驱力下降形成强化

次级驱力具有同样特点(米勒、多拉德) 焦虑恐惧属于次级内驱力 ●获得奖励前的行为和逃脱惩罚后的行为被强化(格斯里)◆联结(格斯里研究) ●连锁反应 ●进入行为状态形成联结 三、应用行为学习规律 (一)行为学习手段 ●强化:促进行为 ●消退:不予强化使行为消减 ●惩罚,阻止行为 (二)强化和惩罚类型 ●正强化和负强化 ●惩罚和剥夺 (三)强化和惩罚的有效施用 ●强化和消退结合 ●避免强化/消退误用 ●灵活转换惩罚和强化 ●选择适宜的强化 ◆行为塑造原则 ●小步渐进:强化一系列向期望行为接近的行为 行为强化标准量的逐渐变化 强化接近期望方向的行为 ●行为塑造ABC Anticipation 设置更多线索 Behavior 设计可行的行为步骤 Consequence 增强后果的强化感受 四、与强化有关的著名研究启示 ◆习得性无助(失助) ●努力无效的经历学会自暴自弃 抑郁,“心死”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及其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及其理论 摘要:约翰.华生(John B.Watson, 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关键词:华生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一、华生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行为 华生在作为行为主义宣言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开宗明义宣称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华生所讲的行为首先是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这种机体反应的本质是人和动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华生承认,"反应"一词是从生理学中转借到心理学的。但是,心理学扩大了它的用法。也就是心理学把一组简单的生理反应组合成为一套复杂的反应,把简单的肌肉骨骼动作联结为一种行为的方式。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 1、外显的习惯反应,包括开门锁、打网球、拉提琴、盖房子、与人说话、与人交往; 2、内隐的习惯反应,包括条件反射所引引的腺体分泌、无声言语(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 3、外显的遗传反应,包括人的各种可以观察到的本能和情绪反应,例如抓握、打喷嚏、眨眼等; 4.内隐的遗传反应,包括生理觉察所研究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在这里华生概括了有机体的全部行为,并且把这些行为区分出先天遗传的反应和后天习得的习惯反应。华生认为这种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行为主义就是要发现后者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以掌握其形成的规律,实现预测行为、控制行为的目的。 二、华生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华生承认观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观察法分为两类。

华生行为心理心理学简论

二、华生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行为 华生在作为行为主义宣言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开宗明义宣称行为主义的“理论目 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华生所讲的行为首先是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这种机体反应的本质是人和动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华生承认,“反应”一词是从生理学中转借到心理学的。但是,心理学扩大了它的用法。也就是心理学把一组简单的生理反应组合成为一套复杂的反应,把简单的肌肉骨骼动作联结为一种行为的方式。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 1.外显的习惯反应,包括开门锁、打网球、拉提琴、盖房子、与人说话、与人交往; 2.内隐的习惯反应,包括条件反射所引引的腺体分泌、无声言语(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 3.外显的遗传反应,包括人的各种可以观察到的本能和情绪反应,例如抓握、打喷嚏、眨眼等; 4.内隐的遗传反应,包括生理觉察所研究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 在这里华生概括了有机体的全部行为,并且把这些行为区分出先天遗传的反应和后天习得的习惯反应。华生认为这种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行为主义就是要发现后者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以掌握其形成的规律,实现预测行为、控制行为的目的。 三、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

采用以下四种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华生承认观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观察法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帮助的观察,也就是通常所讲的自然的观察。华生认为这种观察也可以了解引起反应的刺激及反应和动作的性质。但由于对许多现象不能加以充分的控制,因而只能是一种比较粗略简便的方法。另一类是借助仪器的观察。华生认为,全体科学的进步都与实验手段和设备的改进有关。因此,心理学为了研究行为,效法自然科学,就有必要设计精密的仪器有效地控制被试,更加精确地研究行为。这种观察实际上就是通常的实验法。 2、条件反射法 华生认为条件反射法是非常客观的方法,他把条件反射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分泌反射的方法,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运动反射的方法。华生不仅把条件反射法正式列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亲自应用这一方法对儿童的情绪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3、口头报告法 华生认为,在正常人身上,有一种在动物身上不存在的,甚至在变态的人身上也不完善的能力,即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而且,人对于各种情境的顺应更经常地用语言而不用其他运动来实现。有时,这甚至是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这也决定了对人的研究不仅可能,而且必须采用口头报告的方法。华生所讲的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一。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是具有使用价值。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那么,什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呢?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和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二.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 我们通常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经典行为主义,而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那么,斯金纳"新"在哪里呢?学习完本部分的各小节之后,我们将会对斯金纳的各种观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化。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于是,班杜拉很强调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派别。"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形态,它的出现是西方实验心理学内在矛盾的产物,它的发展构成西方心理学历史逻辑的一个环节。" (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把行为主义放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就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价值和它的局限性。 出于这样的基本观点,教材对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理论分别作出了评析。 (一)行为主义的界定 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厕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而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是华生所谓的行为呢? 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S-R) 那么,什么是刺激和反射呢? 华生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 反应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 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究S-R的科学,任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于是,心理学终于被纳入了自然科学的行列。 二)如何研究人类行为 既然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那么,研究行为的方法就在于寻找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只要发现某一种刺激能引起哪一种反应,或发现某一种反应是由哪一种刺激引起的,就能找到一种刺激与一种反应之间的特定的因果关系。这正是研究的目的。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中文摘要: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按照行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把它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者主张放弃意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抛弃内省法,以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代表人物为华生;新行为主义者不像早期行为主义者那样完全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开始注意对动机和认知机制的研究,代表人物斯金纳;新的新行为主义者把传统上被行为主义拒之门外的心理学概念,如意志、思维、心象等回归为心理学合法的研究对象,趋向认知、整合吸收和突出社会内涵,代表人物班杜拉。 关键词:行为主义S-O-R 中介变量迷津实验 引言: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行为主义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外化的一个表现(行为)进行研究。三大行为主义各有什么特点呢?什么是小阿尔伯特实验、什么是巴普洛夫狗实验、什么是斯金纳程式教学、什么是托尔曼迷津实验以及班杜拉攻击行为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以及它们所支持的观点是什么?本文即将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正文:

一、早期行为主义 (一)时间:1913年—1930年 (二)主要特点:早期行为主义,又称古典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等同于自然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人的心理或意识,而是人和动物的行为。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三)理论验证: 1、小阿尔伯特实验 华生把行为和引起行为的环境因素分析为:刺激(S)和反应(R),刺激是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变化,反应则是指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在华生的情绪理论中,他采用条件反射了来研究情绪的发展变化,这就不得不提到华生著名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实验开始时,给被试呈现白鼠,被试不时触摸它们,没有恐惧。触摸到白鼠时,响起巨大的声响,被试停止动作。当再次触摸白鼠,第二次响起巨大声响,他张口大哭。几次实验之后,即使没有高声,孩子也表现出对白鼠的恐惧。接下来,实验者将带毛发的东西,如兔子和毛衣呈现在他面前,他也感到害怕。除条件刺激白鼠外,其他刺激单独使用时不以重声来强化,则扩散消失,只对白鼠保留反应。在实验中,巨大声响(无条件的刺激) →恐惧(无条件的反应) 属于自然反应;在配对它们期间,鼠(中立刺激) + 巨大声响(无条件的刺激) →恐惧(无条件的反应);鼠(条件刺激) →恐惧(条件反应) 形成条件反射。从这个实验可得出个体行为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而不是遗

心理学家华生

心理学家华生

心理学家华生 华生(J. Watson 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建者。1878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城外的一个农庄中。16岁时,华生进入了格林维尔的福尔满大学学习哲学,并在5年后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190O年入芝加哥大学研究哲学与心理学,求学于教育哲学家J.杜威、心理学家J.R.安吉尔、神经生理学家H.唐纳尔森和生物学家J.洛布。在安吉尔的影响下,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且选学了神经学和生物学等课程。1903年华生以题为《动物的教育》的论文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并经杜威和安吉尔推荐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1908年被聘为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他在霍普金斯大学一直工作至192O年。这12年是他在心理学方面最有创造性的年月。1913年毕生的著名文章《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问世,行为主义正式产生。1914年出版他的第一本著作《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他于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8年获福尔满大学名誉博士。192O年毕生因主持一项有关性行为实验研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辞职并离开学术界。后在纽约改行从商,经营广告事业,但仍然著书立说介绍行为主义。1925年他出版了半通俗的书籍《行为主义》,广泛地宣传他的行为主义观点。1930年以后,他完全转向从事广告商活动,直至1945年退职。他最后的几年是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农庄中度过的。1958逝世。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华生格守一般科学所共有的客观性基本原则。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特点是否认传统心理学的对象——心理或意识,而代之以行为。所谓行为,乃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华生曾把人的反应区分为外观习惯反应(如开门、打球)、内隐习惯反应(如思维,即无声语言)、外观遗传反应(如眨眼、抓握)和内隐遗传反应(如内分泌腺的分泌)。华生把心理或意识归结为内隐而轻微的行为。他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的身体变化。思维是全身肌肉,特别是喉头肌肉的内在和轻微的反应。事实上,他把“思维”和“喉头的习惯”视作同义词。情绪是身体机构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是内隐、轻微行为的一种形式。华生自称行为主义是唯一彻底而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按机能主义的哲学依据——实用主义来说,检验意识适应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行为的适应性。既然行为主义是彻底的机能主义,那它就当然可以丢开意识去考察行为,而不能丢开行为去考察意识。 2、心理学的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华生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表现于外的反应,但反应的形成与改变则归因于有机体所受的刺激,反应紧随刺激出现。这便导致了刺激一反应的简化的行为公式。华生在其《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中写道:“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为刺激与反应”。他认为最基本的刺激一反应联结叫做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篇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ies)是教育心理学中最核心、最具特色且份量最重的内容。顾名思义,学习理论是关于学习的理论。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经典实验;另一是在经典实验基础上概括出来的核心思想。核心思想又至少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对于学习实质的看法;②对于学习过程的解释;③提炼出一些基本的学习规律。有些甚为关注教育实践的心理学家(如斯金纳)还会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学习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从而提出一些具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或方法;也有些心理学家甚为关注学习的迁移问题,从而提出自己关于学习迁移的看法。同时,虽然现在的心理学家对学习是指“有机体经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心理(包括认知、态度、情绪、意志等)、行为(含品行)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的看法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不过,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教育心理学界,不同心理学家对学习者在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学习历程或学习过程(learning process)中知识怎样获得和行为怎样发生改变、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到了什么以及怎样研究学习等问题,历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释,从而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了著名的三大学习理论,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可列表如下: ①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70 183

184

在本书看来,人类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上述三大学习理论中的每一种学习理论都只是揭示了学习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规律,这样,理性的态度或许是博采众家之长,依据教育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家的学习理论。①鉴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长处是具有科学精神,进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具人文关怀精神,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或许妥当的做法应该是: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念,主要按行为主义学习论和认知派学习论进行教学设计,以实施教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既有科技知识又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同时,教育者如果能融会贯通三大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定能兼顾科学技术的教育取向与人文社会观点的教育取向、知识学习的教育内涵与健全人格养成的教育内涵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不至于顾此失彼。再者,三大学习理论对学习方式与方法从不同角度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揭示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如,桑代克提出了尝试错误学习,与此相对应,苛勒则提出了顿悟学习;斯金纳重视直接学习,与此相对应,班杜拉则重视间接学习;布鲁纳强调发现学习的重要性,与此相对应,奥苏贝尔则主张接受学习;此外,斯皮罗将学习分为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罗杰斯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与意义学习,等等。针对这诸多不同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或许最佳的学习策略就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学习内容的具体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内容摘要】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核心观点是: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的历程,对学习时个体内在心理历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解释;而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是一个总称,在这个名称之下包含有很多观点不尽相同的理论。本章先主要论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然后简要探讨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在探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时,既注重挖掘其内在的逻辑发展线索,又强调准确而深刻地阐述其思想观点,还特别注意揭示其观点的现代教育价值。 【核心概念】 试误学习、操作性行为、强化、直接强化、正强化、负强化、强化程序、普雷马克原理、试误学习、直接学习、间接学习、观察学习、替代性经验、替代性试误、替代反应、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一级强化、二级强化、自我效能、掌握学习、皮格玛利翁效应 【思考题】 1.简要述评试误学习理论。 2.结合具体事例谈谈直接强化、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3.简要述评社会学习理论。 4.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比较。 5.谈谈你对掌握学习的见解。 6.试比较斯金纳学习观与班杜拉学习观的异与同。 ①衡量一学说的好坏的标准有二:一是理论内部的一致性如何?一是解释力的大小。一般而言,一种学说,假若其理论的内部一致性越高,且解释力越大,说明这种学说的质量越高,反之亦反。 185

2012年心理咨询师:行为主义理论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完整版)心理学十大流派综述(20210206033713)

、内容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 19 世纪60 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费希纳( 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二 C*org(R/RO),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0-在阈限的刺激强度。 这个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的强度。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冯特( 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待续... 二、意动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可以

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 意动心理学派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几乎同时产生,创始人布伦塔 诺。 1874 年布伦塔诺发表了著名专著《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在书中,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 待续... 三、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 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铁钦纳的个人努力有重要关系。并在铁钦纳去世后衰退。并在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论战中得到发展。 时代精神:科学界百家争鸣。德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当时世界心理学研究的中心。 待续... 机能派心理学和构造派心理学的争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中只有铁钦纳始终坚持明显的传统,他是一个性 格坚毅、好争辩的学者,1927 年铁钦纳因脑瘤去世,争论逐渐平息下来。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学术背景: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作为传统心理学的叛逆,在机械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动物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学派别。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实质是将意识和行为绝对地对立起来。 理论上的先行者迪卡儿认为动物仅是占有空间的机械,它的动作只是机械作用;人也是机器,只不过在身体之外又加上了有意识的灵魂。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时代精神:客观主义潮流。18世纪以来科学的极大发展破除了以前很多想当然的或迷信的东西。神秘主义受到挑战。实证主义空前具有市场。强调实证的、具有社会性的可用作客观观察的知识。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促进了心理学的客观研究,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行为的突出强调,不仅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而且使人们看到新的希望。

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可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其次则有霍尔特、拉施里·亨特和魏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则为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产生1 华生 903年,华生在安吉尔的指导下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动物教育:白鼠的心理发展》一文。接着,他就留在芝加哥大学主持动物心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1908年,华生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霍布金斯大学担任教授的职务,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就是他在这个大学任教的期间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12年,华生在他发表的一些公开演说中,初步表露了他的行为主义的心理学观点。1913年,他在美国的《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的论文,他的这篇论文乃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成立的一个宣言。1914年,他又发表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他的这部书乃是他根据1913年冬在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八次讲演编纂而成的。在这部书内,他的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已初具规模。在1914年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华生就暂时中断了他的建立心理学派别的工作,而直接去为这一战争服务。1919年,他的《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一书出版问世,这部书是华生的代表作。他在这部书内,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概念,并且系统地表述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1925年,他又发表了《行为主义》一书。他在这部著作内明显地表达了他的极端“环境论”的观点。此后,他就脱离学术工作而去为美国资产阶级的广告事业效力。 编辑本段发展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编辑本段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心理咨询的联系 摘要:行为主义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就对世界心理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行为主义与心理咨询的结合产生的行为治疗就是这一影响的标志性产物。时至今日,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完善,行为治疗的方式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行为主义与心理咨询的联系就愈加紧密。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咨询行为治疗系统脱敏 引言:1913年,华生在美国的《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的论文,他的这篇论文乃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成立的一个宣言。而心理咨询起源于1896年韦特默的《临床心理学》一书,之后咨询心理学首先在美国兴起,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蓬勃发展。1 1.1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可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其次则有霍尔特、拉施里·亨特和魏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则为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1.2行为主义观点认为,行为主义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学习获得的。所以就可以用强化的方法,辅导他对周围环境作出新的适应,或改变环境的某些方面来改变或塑造新的行为。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意识,更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这是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否认意识的必然结论。 2.1 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需要解决问题并前来寻求帮助者称为来访者或者咨客,提供帮助的咨询专家称为咨询者。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向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在其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对心理咨询的解释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心理咨询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时心理检查、心理测验也被列为心理咨询的范围。狭义的心理咨询不包括心理治疗和心理检查、心理测验,只局限于咨访双方通过面谈、书信、网络和电话等手段向来访者提供心理救助和咨询帮助2。 3.1行为主义的心理咨询是以学习理论和行为疗法理论为依据的心理咨询,认为人的问题行为、症状是由错误的认知与学习所导致的,主张把心理咨询的着眼点放在来访者当前的行为问题上,注重当前某一特殊行为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以促进问题行为的改变、消失或新的行为的获得。对心理咨询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3。 3.1.1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又叫交互抑制法,在1958年,沃尔普医生根据他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引起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 他通过实验让老鼠在食物的鼓励下逐步降低了对猫的恐惧,沃尔普认为,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对人的治疗,关键是要建立另外一种反应以抑制因恐惧而产生的焦虑反应。患恐惧症的原因是人们在生活的某个时间经历了一些事件并学会了恐惧,这些事件所代表的刺激与极度的恐惧在脑海中形成了关联。所以当人们看到某些事件或物品或与此相关的事件时,人们就会产生恐惧焦虑。沃尔普指出要治疗这种恐惧焦虑,人们必须经历一种能抑制恐惧或焦虑的反应(放松)。也就是让放松的反应逐渐替代焦虑的反应。很显然,一个人不可能在同一

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

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华生是早期行为主义的典型代表,他采用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测验法等不同的实验方法,得出了许多关于人类的感觉、情绪、思维、人格等方面的理论,并提出了学习上的频因律、近因律等学习理论。 一、华生的生平及著作 约翰.华生(John B.Watson,1878~1958)于1878年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他从小是在学校里开始接受教育的。华生承认自己小时不是个好学生,有点懒、不听话、好争斗、学业成绩不好,只能勉强升级。只是在进入了当地的伏尔曼大学后才有所改变。 1894年他进入伏尔曼大学,五年后他得到硕士学位。后来他选择了芝加哥大学,把获得哲学博士作为目标。但是在学习中,他对哲学的热情很快消失,他甚至很难理解他的导师杜威的思想。然而,在安吉尔的影响下,开始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并把神经学作为第二副科。他还师从洛布学习生物学和生理学。1903年他得到了哲学博土学位,并结了婚。直到1908年,他都在芝加哥大学当讲师。在这几年里,他既学习和工作,又做了大量的动物行为实验,并表现出对以动物为被试研究行为的偏好。开始形成他的行为主义方向的信念。 1908年,当华生成为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的同时,他又获得了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的职位。尽管华生对芝加哥大学十分留恋,但由于霍普金斯大学让他来指导实验室,比芝加哥大学给他更丰厚的薪水,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华生最终还是来到霍普金斯大学,他在这里度过了他学术生涯最辉煌的岁月,一直到1920年。 长期以来,华生不断思考如何使心理学研究更加客观化,1908年在一份讲义中他第一次公开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1912年他应卡特尔的邀请,在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一系列的讲演,在演讲中又谈到了这个问题。1913年他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正式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这标志着行为主义革命的开始。1914年他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系统地阐述行为主义的专著《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文章的发表和专著的出版在美国心理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得到了广大青年心理学家的响应。两年后当华生38岁时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华生的行为主义受到了心理学界的欢迎。1919年出版了他第二本专著《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这本书是他的行为主义观点最为全面系统的阐述。 1920年,由于一宗轰动当时的离婚案迫使华生辞去了霍普金斯大学的职务,使他中断了红极一时的学术经历。1921年华生进入商界,他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进行广告宣传。他发现"新产品的销售曲线的增长与动物或人的学习曲线的增长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还用大量时间普及行为主义。他为许多杂志撰稿介绍行为主义,甚至亲自讲课,传授行为主义心理学。1925年他的《行为主义》一书出版,这本书是华生行为主义的通俗表述。1930年华生对这本书进行了修订,

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

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 一、把狗教成神经症: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过程中,首次发现了条件反射。巴甫洛夫为了计量狗在实验期间分泌唾液的量,他为每一只实验的狗做了一个小手术,即改变了一条唾腺导管的路线,唾液通常是通过一条唾腺经过导管流入狗的口腔的,巴甫洛夫改变了这条导管的线路,使它通到体外。这样,就可以接取和计量由导管滴出的唾液。 待狗的手术口愈合后,巴甫洛夫便开始实验,他每次给狗吃肉的时候,狗即流口水,而且看到肉就流口水,这说明狗是健康的,具有流涎反应。但不久后巴甫洛夫发现,当狗听到助手送食接近它时,即使没有看到肉,没有吃到肉也会流口水。 此后,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之前总是按蜂鸣器。于是,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也会使他们流下口水,即使蜂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亦如此。说明狗形成了条件反射(杯弓蛇影惊弓之鸟望梅止渴一提到过节送礼就会想到脑白金)。 后来,巴甫洛夫用圆形的图片代替铃声,让经由条件化后的狗看到纸上所画的正圆形的图画而会流口水,但看到椭圆形图形不留口水。 假如实验者故意把圆形图片逐渐改变趋向于椭圆形,结果变成又不像正圆也不是明确的椭圆形,处于两者之中,模棱两可,难以判断狗就会变得焦虑而乱吠,乱流口水,简单的实验都无法完成。虽然给予休息一段时间,仍不能轻易恢复,犹如患了焦虑症一样。 二、吊胆的羊: 假如让一只羊的前肢触电,但每次在通电之前给予事先的警告信号,如铃声,这只羊就会养成一个习惯,听到铃声就会提高警觉,赶快把前肢举起,免得被触电,而没有听到铃声时,就认为不会触电,

继续随意运动。可是假如对于这样一只已经被(条件化)训练好的羊,突然改变一个方式,即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给予铃声警告,而是突然给予触电,结果这只羊就不得不随时提心吊胆,把前肢一直弯曲,以便能及时躲避被触电。如此一来长期处在战战兢兢状态下的羊,就出现一些慢性焦虑症的症状。 提示:不能预先知道危险来临的时间,比预先知道危险的来临而造成的伤害更大。面对亲人的死亡,突然死亡和患病慢慢去世对人的造成的伤害更大。心理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三、内心矛盾的猫: 1943 年马瑟曼训练猫去按开关,以便获得食物。次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后,当猫去按开关,有时就突然给予电击,使猫感到痛苦,但有时却没有,猫按到开关获得食物。结果,猫处在又想按开关获得食物而又害怕触电的矛盾的情况中。这只猫出现了许多躯体性的症状,如: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四肢僵硬,如同注射了肾上腺素。 提示:内心面对极端矛盾,难于处理应付时,可以促成焦虑神经症的病状。 四、负担沉重的猴子: 1958 年布雷迪对猴子进行了一套实验。他把猴子固定坐在特制的椅子架里,让猴子四肢能自由活动,能随意伸手取食,但整体躯体却被捆住不能离开特制的椅子架。在实验的过程中,把猴子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猴子,每隔 20 秒就在其脚上加以电击。然后训练这组猴子在每隔 20 秒的期间里,去按一个开关就能免受电击。也就是说,假如这组猴子能提高警觉,每隔一段时间记得去执行该做的任务按开关就能免遭电击。这样的实验进行了 6 小时,休息 6 小时后又恢复实验持续进行 20 天,结果发现有些猴子发生胃溃疡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约翰·华生(John B.Waston,1878)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 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

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

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行为主义理论的内容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

的身体变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后者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20年代以来记录肌肉电位变化的技术不断提高,已经发现心理活动伴有轻微的肌肉收缩。但连带发生的事件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维时有轻微的肌肉收缩,并不足以证明思维就是轻微的肌肉收缩。 华生认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刺激,最后分析也只能是有机体内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这样一来。全部行为,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是一些物理

第四章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导语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 第一节理论背景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在心理学界风行了至少50年。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管理、行为控制以及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就构成了行为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最根本的是对传统心理学——构造主义和机能注意的反叛。因此,有必要先了解心理学的发展情况。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新科学。 1898年,铁钦纳发表《构造心理学的公设》一文,正式提出构造心理学的名称。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能细分基本元素的化学复合物类似,心理学的主要工作是把意识经验分析成若干基本元素,然后研究整合了的要素。 机能心理学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像构造心理学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在研究方法上提倡主观观察,认为成人内省是必需的。 第二节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一、行为主义的界定 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跻身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是华生所谓的行为呢?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S-R)。那么,什么是刺激和反射呢?华生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反应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