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方言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79
中国古代音乐史之明清时代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渐趋衰落时期。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为市民音乐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
一.戏曲音乐戏曲音乐在明代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戏曲音乐的繁荣,使明清音乐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一)四大声腔的兴起宋元时期北方盛行的杂剧,其地位被南方的南戏所代替。
它吸取了北曲的音乐成分。
在音乐方面形成了南北合流的想象。
南曲结合地方方言形成了不同的声腔,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
1.海盐腔海盐腔因形成于浙江海盐而得名。
1465年---1487年在当地盛行。
海盐腔为曲牌联套结构。
行当分为生、旦、净、末。
南戏中共有三种职能;(1)开场时介绍剧情梗概和剧本主题。
(2)滑稽调笑。
(3)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人物。
2.余姚腔余姚腔形成于浙江余姚一带。
为曲牌联逃体。
要就行于民余姚腔形成于浙江余姚一带。
为曲牌联逃体。
主要就行于民间。
明末以后,余姚腔衰落。
3. 戈阳腔戈阳腔,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吸收北曲唱腔,逐渐演变成了戈阳腔。
它的唱腔结构,也属于曲牌联套体。
戈阳腔的流行,子元末明初至中叶,遍布于安徽、福建等地,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戏曲声腔之一。
4.昆山腔元末明初已经形成。
是明代戏曲声腔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南曲声腔。
其产生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形成期;与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音乐家的改进产生了昆山腔。
2)发展期;在保持原来昆山腔风格的同时,改革。
建立了昆山体系,水磨调。
改革后的昆山腔,在音乐风格上,轻柔婉转。
在伴奏方面,以笛为主等多种乐器组成的乐队形式。
(二)乱弹的兴起与花雅之争乱弹是指昆山腔之外的各种地方戏曲。
包括京腔、秦腔、梆子腔等戏曲声腔。
当时的戏曲舞台,发生了花雅对峙的局面。
(三)乱弹声腔系统的发展明清时期戏曲音乐的发展,形成了四大声腔系统。
1 。
高腔系统由明代戈阳腔演变,派生的诸声腔。
论方言与地方剧种“种类”的多样性半陈志勇[摘要]戏曲与方言关系密切,在戏曲种类多样性生成的机制上,方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地域文化角色扮演中,方言对于地方剧种自身的文化归属意义重大,因此,保持地方剧种“种类多样性”不仅是其自身延续的需要,而且是地域文化乃至民族文化、人类文化呈现“多样性”的内在需要。
考察地方剧种舞台语言会发现,“方言化”是绝对的,而“官语化”则是相对的。
尽管地方剧种普遍存在相对性的“官语化”现象,但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鼓吹地方剧种普遍实现“官语化”改革,显失学理依据。
也无视地方剧种的现实困境和艺人愿景。
[关键词]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剧种种类多样性生态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中图分类号]1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12)O l一062—08地方剧种的保护一直是笔者十分感兴趣的课题,偶然的机会拜读了北京学者戴和冰先生发表的一组关于昆剧及“官语化”的文章,①其中有一篇发表在《文化遗产》(2010年第2期)上的大作《官语化与大剧种——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重点》,更是引起了笔者的浓厚兴趣。
本文欲就方言与地方剧种“种类多样性”的话题,就教于同行及戴和冰先生。
一、方言与剧种“种类”多样性的生成戏曲与方言密切的关系,与生俱来。
宋元之季,南戏与北杂剧驰骋大江南北,入乡随俗,利用方言演唱在所难免。
在南戏、北杂剧内部,因为方言的不同,自然形成不同的演唱风格和流派。
如北曲因“五方言语不一”,则有“中州调、冀州调之分”。
②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五“词曲北词传授”也记载北曲还有金陵(南京)、汴梁(开封)、云中(大同)的区别,他还指出:“吴中以北曲擅场者,仅又张野塘一人,故寿州产地,亦与金陵小有异同处。
”北曲产生如此多的声腔派别,在于各地演唱的方言之殊。
周德清写作《中原音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规范北曲各地不同的用韵,“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
宁波话宁波方言身体器官行业短语风俗老话精选图宁波话简明知识吴语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行政区划上基本属于江浙(包括上海)两省,语言学上称为“吴语”,是因为吴语是从古代的吴郡、吴兴郡、会稽郡等“三吴”(郡治分别在今苏州、湖州、绍兴)地区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宁绍平原发展起来的。
习惯上俗称“江南话”、“江浙话”。
它是六朝时期和南宋时期的权威方言。
宁波话属于吴语太湖片(北吴)甬江小片,分布在宁波市六区、舟山市二区、奉化、象山、岱山、嵊泗、宁海(岔路及其以南除外)、余姚南部、慈溪东部。
诸土语十分接近,内部一致性很高。
余姚大部和慈溪西部属于吴语太湖片(北吴)临绍小片。
宁波话-身体器官眼睛- 眼乌珠眼皮- 眼泡皮鼻子- 鼻头冠耳朵- 女朵瓣嘴巴- 嘴红瓣脸- 面孔额头- 脑壳头脖子- 头颈前胸- 胸股头后背- 背接娘度手- 手挂手掌心- 手体心手指- 手指末头鸡皮疙瘩-汗毛股大腿- 大脚胖`大脚娘度小腿- 小脚娘度脚- 脚挂脚指头- 脚脚末头脚底- 脚底板手指甲:手自可眼脚指甲:接自可眼外手关节:手杂字头膝盖:接可头腋下:勒个做后颈:后四颈喉咙:乌龙头肋骨:勒爬挂屁股:屁眼膝盖后面的凹出:接凹脚后跟:接后跟膀胱:漏蛋枉脚背:接板面蒲种壳头骨;脑袋(贬义)。
蒲,蒲瓜,其壳剖开可做水瓢;种,品种;壳,比喻脑袋如(蒲瓜壳)。
例:“介夜还要奔来奔去,蒲种壳莫敲糊(碎)”。
骷髅头裸露的头骨;脑袋(贬义)。
例:“坟里有一只骷髅头”。
脑壳头前额。
例:“脑壳头会撞糊(破)”。
太阳角颞骨;太阳穴。
例:“太阳角里别别会跳”。
头底心头顶。
底,顶;心,正中。
例:“帽子勿戴,头底心有眼(些)冷势势”。
子孔潭小孩子由于头骨未长全,留在天灵盖中心的一块凹下去的肉洞。
子,儿子,孩子;孔,空洞;潭,如水潭的洞。
例:“子孔潭当心碰着”。
后脑扑后脑勺。
扑,扑出,凸出。
例:“当心拨(给)我打后脑扑”。
后使颈颈后。
例:“后使颈生了一只疮”。
面盘子脸蛋。
姚剧与剧团发展历史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产生并始行于浙东余姚,脱胎于当地“车子灯”、“采茶篮”、“旱船”等民间歌舞及“雀冬冬”等民间说唱艺术,形成于十七世纪中叶,至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的发展历史。
因沿袭用余姚方言演唱,故俗称“余姚滩簧”,简称“姚滩”,又名“鹦哥戏”。
早于清乾隆年间,已有“姚滩”职业班社盛演于余姚、慈溪、上虞城乡,因多在“灯节”前后演出而称之为“灯戏”或“灯班”,其中以余姚横河(今属慈溪)虞才华带班的“才华班”为有史可查的最早班社。
“姚滩”不仅盛行于本地,并不断向外流传,东至舟山的桃花、六横、沈家门,西至绍兴、萧山、诸几,南至新昌、嵊县(今之嵊州),北达海盐、桐乡,直至上海,曾与“小歌班”(越剧前身)艺人合作演出于“华兴园”。
“姚滩”艺人马楠本、周兰英、楼阿木、月月红、小山宝、大桂香等,均挂牌演出于“永乐园”、“高升楼”、“如意楼”等演艺场,在旅沪的宁绍帮观众中曾红极一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小山宝、大桂香演唱的《卖小糖》一剧,曾由高亭公司灌制唱片。
鼎盛时期,曾有“姚滩”职业班社二十余幅。
旧时,因“姚滩”艺人在演出时常以插科打诨的即兴发挥针贬时弊,加之大多演出剧目均属表现男女私情,争取婚姻自主的内容,与封建礼教对着干,故被当局列为“鹦哥淫戏”而屡遭禁演,不少艺人深受迫害,境遇凄凉。
尤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更因时局动乱而每况愈下,至解放前夕,“姚滩”班社已所剩无几,奄奄一息。
时有一名为“德胜顺舞台”的姚滩班社,以演“绍兴大班”(绍剧)为幌子,用前半夜演绍剧,后半夜演“姚滩”的办法得以维持剧种的生存……1953年,在浙江省文化局的关心重视和余姚县文化馆的扶植下,由黄承炳等十七位“姚滩”艺人组建了“余姚滩簧小组”。
1956年,“余姚滩簧”定名为“姚剧”,同年9月,经浙江省文体局批准,成立了专业的“余姚姚剧团”(系迄今为止,该剧种唯一的专业表演团体),从此进入了姚剧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姚剧在“滩簧”时期的演出阵容一般为“四花(生角)、四旦、三后场(乐队)、一里厢(走台,今之道具师傅)”共12人。
《乡关何处》阅读答案乡关何处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
乡关何处余秋雨①我到上海是为了考中学。
父亲原本一个人在上海工作,我来了之后不久全家都迁移来了,从此回故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已不大,故乡的意义也随之越来越淡,有时,淡得几乎看不见了。
②摆脱故乡的第一步是摆脱方言。
余姚虽然离上海不远,但余姚话和上海话差别极大,我相信一个纯粹讲余姚话的人在上海街头一定是步履维艰的。
余姚话与它的西邻绍兴话、东邻宁波话也不一样,记得当时在乡下,从货郎、小贩那里听到几句带有绍兴口音或宁波口音的话孩子们都笑弯了腰,一遍遍夸张地模仿和嘲笑着,嘲笑天底下怎么还有这样不会讲话的人。
村里的老年人端然肃然地纠正着外乡人的发音,过后还边摇头边感叹,说外乡人就是笨。
这种语言观念自从我踏上火车就渐渐消解,因为我惊讶地发现,那些非常和蔼地与我交谈的大人们听我的话都很吃力,有时甚至要我在纸上写下来他们才恍然大悟,哈哈大笑,笑声中我讲话的声音越来越小,到后来甚至不愿意与他们讲话了。
到了上海,几乎无法用语言与四周沟通,成天郁郁寡欢。
有一次大人把我带到一个亲戚家里去,那是一个拥有钢琴的富贵家庭,钢琴边坐着一个比我小三岁的男孩,照辈分我还该称呼他表舅舅。
我想同样是孩子,又是亲戚,该谈得起来了吧,他见到我也很高兴,友好地与我握手,但才说了几句,我能听懂他的上海话,他却听不懂我的余姚话,彼此扫兴,各玩各的了。
最伤心的是我上中学的第一天,老师不知怎么偏偏要我站起来回答问题。
我红着脸憋了好一会儿终于把满口的余姚话倾泻而出,我相信当时一定把老师和全班同学都搞糊涂了,完全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等我说完,憋住的是老师,他不知所措的眼光在厚厚的眼镜片后一闪,终于转化出和善的笑意,说了声“很好,请坐”。
这下轮到同学们发傻了,老师说了很好?他们以为上了中学都该用这种奇怪的语言回答问题,全都慌了神。
③幸亏当时十岁刚出头的孩子们都非常老实,同学们一下课就与我玩,从不打听我的语言渊源,我也就在玩耍中快速地学会了他们的口音,仅仅一个月后,当另外一位老师叫我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我说出来的已经是一口十分纯正的上海话了。
浙江方言目录概述语言介绍吴语徽语闽语官话方言岛概述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
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
浙江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境内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京杭运河(浙江段)等八条水系。
最大的河流为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
已发现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
浙江春秋时分属吴、越两国。
秦设会稽郡。
三国时富阳人孙权建立吴国。
唐朝时先后属江南东道、两浙道,渐成省级建制的雏形。
五代十国时临安人钱镠建立吴越国。
元代时属江浙行中书省。
明初改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辖11府、l州、75县,省界区域基本定型。
清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建制至此确定。
浙江现设杭州、宁波2个副省级城市,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9个地级市,36个县、22个县级市、32个市属城区,837个镇、562个乡、212个街道。
省会杭州。
2003年底,全省人口为4536万人。
少数民族主要有畲族,17万多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都很少。
(本节内容参考了中国浙江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浙江概览栏目的资料)语言介绍浙江省的主要少数民族畲族也使用汉语客家话——畲话,因此,浙江全省通用汉语方言。
除了畲话和其他一些方言岛以外,浙江省的语言包括吴语、客家语、徽语、闽语、官话几种,其中吴语是浙江使用人口最多,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也是浙江境内最重要的语言。
Yuyao Folk CustomsYuyao, a city rich in history and culture, is famous for its unique folk custom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These customs are a testament to the wisdom and creativity of the Yuyao people, reflecting their way of life, values, and beliefs.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olk customs in Yuyao is the Dragon Dance. This vibrant performance involves a group of dancers holding a large dragon made of bamboo and paper,模拟龙的形象. As the dragon dances, the drummers and cymbal players create a lively rhythm, enthralling the crowd with their synchronized movements. The Dragon Dance is usually performed during festivals and special occasions, symbolizing good luck and prosperity.Another noteworthy custom is the Watermelon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On this day, people gather to enjoy watermelon and participate in various fun activities. The watermelon, being a cooling fruit, is believed to ward off the heat and bring good health.The Yuyao people also value family reunions and respect for the elderly.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families gather together to celebrate, exchange gifts, and enjoy a reunion dinner. This tradition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the value of spending time with loved ones.In addition, Yuyao boasts a rich traditional art form known as "Yuyao Opera." This form of opera combines local dialects, music, and dance, telling stories that are deeply rooted in Yuyao's history and culture. Watching Yuyao Opera is an immersive experience that allows visitors to appreciate the talents artist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Yuyao people.These folk customs are not just traditions; they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Yuyao's identity and culture. They continue to thrive and evolve, passing down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this beautiful city to future generations.余姚民俗余姚,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城,因其世代相传的独特民俗而闻名。
江苏方言——终于找到个精准区分的了在千余年以前,江苏曾经是吴语的天下,就像今天的山东或是河南一样一省有一通用语,然而走到今天,江苏方言非常之杂,大概有七个点可作为全省方言的代表点,即苏州、常州、南京、扬州、泰州、徐州、赣榆,在方言区的边缘地带,语言现象比较复杂,如丹阳(就是这个神奇的地方,居然会有同县用普通话交流的现象)、高淳、东海、泗洪、赣榆等。
在《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中,把江苏分为三个方言区,即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北方方言区。
江淮方言区又分扬淮片、南京片、海泗片、通泰片;吴方言语区又分苏州片,常州片;北方方言又分徐州片、赣榆片。
在大多数人眼里江苏方言应该如上(以长江为分界线的高中生水平不在讨论范围),然而,《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1960)把本省方言分为四区,与前书对照,第一区江淮方言区,第二区吴方言区,第三区通泰方言区,第四区北方方言区,《中国语言地图集》把第三区并入第一区,作为一个方言片,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争议。
由于《江苏省及上海市方言概况》年代久远,我手上仅有的扫描版画质十分拙劣并且还是黑白色,斗胆自己把中国方言地图集中的图给换了一下,图上深紫色区域包括:江都县东部,扬中,泰兴,泰州,姜堰,兴华,大丰,东台,海安,如皋,如东,以及南通,这一区域的方言十分特别,兼有吴语和淮语的特点,底层为吴语,与两边都不能通话(少数搭界吴语区可以慢速交流),在词汇上吴语淮语的都有,总的来说吴语多一些,占70%。
这一方言区内部有高度统一性,和外部完全不能通话,而内部除了右下角的南通,互相之间可以毫无任何障碍通话,这去除南通的部分,文化上叫泛泰文化圈,当地网民称自己是大泰如国,其中泰州泰兴东台三地在争首都权,泰兴网友在争首都失败后甚至喊出要建立泰兴人民共和国,吴语区淮语区都管他们叫省内泰国话。
关于泰如地区的文化形成及历史原因我会在地理篇着重笔墨,这里不再赘述。
那么通泰区为何被中国方言地图集划为淮官呢?原来仅仅是根据全浊辅音的有无,这一划分显得相当草率,属于纸上谈兵型划分法,淮语和吴语有七大区分点,通泰只符合三项,下面上一张主语词汇表:很显然从这点来看通泰和淮官还是差别很大,而事实来看,通泰更接近吴语,笔者曾经有太仓朋友经过江阴,误把江阴话当泰州话的经历,并表示听不出二者区别。
抖抖虫儿飞,麻将剥剥皮,酱油蘸蘸好东西,囡囡吃仔嘟嘟飞.两只黄狗抬花轿一歇哭,一歇笑,两只黄狗来抬轿,一抬抬到八字桥,勿小心,跌啦跤,传了一只大元宝.荷花荷花几时开荷花荷花几时开正月勿开二月开二月勿开三月开三月勿开四月开四月勿开五月开五月勿开六月开六月荷花朵朵开踢踢扳扳踢踢扳扳扳过南山南山半天高割落毛竹梢梢头做乌梢下截扁担拗扁担两头翘问侬淘萝饭篮要勿要咯咯嗡鸡当钟咯咯嗡鸡当钟一篮馒头一篮粽嫂嫂吃仔肚皮痛生出毛头九斤重隔壁阿婆抱勿动舅舅抱仔摸乱虫一呀一家湾二呀二六市三呀三溪口四呀四明山五呀五车堰六呀陆家埠七呀七里浦八呀八字桥九呀九垒山十呀十里亭叫乓代叫乓代油抄菜玻笼炕里种喊菜爹也拔不起娘又拔不起叫乓代走来一柴稀马上由拔起蚱连喳喳叫蚱连喳喳叫,烂惰老宁困晏高,男宁地头削花草,冷粥冷饭勿烧好,回到屋里大打闹,隔壁叔婆来讨保,侬格老宁是欠好。
隔壁阿太做生日隔壁阿太做生日人客来仔多来西想杀一只大雄鸡鸡话哉咯咯嗡,抱天亮还是杀仔唛唛羊羊话哉剪仔羊毛欢喜煞还是杀仔嘎嘎鸭鸭话哉生仔蛋蛋好过酒还是杀仔汪汪狗狗话哉日日夜夜管门口还是杀仔啊哗牛牛话哉偶耕田侬种稻还是杀仔咪咪猫猫话哉喵呜喵呜可老鼠还是杀仔肉肉猪猪话哉七括七括吃吃饱,还是让我困安觉阿太听之胡须气得笔笃翘薄刀一记刮侬格懒虫杀侬饭名词:寿头烂撇捏比石叼木卵次乱常用短语:搞七23达银色在嘎急棍杂(呀)个凄清杂(油)噶句拉却过浪米乱话三天木过有数在西的边里念脑子滑册浪杂嘎烦值啦殴杂几饱浪清杀杀个子噶弄话杂(呀)弄啦表字拉个(搭)恩字见那娘个杂瞥句木乱西施顺口溜:木大木大饭吃九罗勿相信鸭头颈**洞里塞侬进阿彪阿彪,杂西乱彪,彪到余姚,反落姚江老话:猫拖咸哈,多管闲帐叫花子吃死蟹,只只鲜个黄胖搡年糕,吃力勿讨好嘴巴活络,苦头非却心想却则砍5同,对头中生一头碰里爹里娘里祖宗,外甥媳妇捆舅公雨毛头丝弹弹,公着媳妇迈迈天要落雨鸟要飞,娘要嫁人随以去香烟剩壳子,袋里剩国子脑子勿清爽,心向国民党拜年拜嘴巴,芋艿烫下巴牵来磨,大来磨,牵之弄啥西?牵之搭麦果。
第43卷第4期2021年4月宜春学院学报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Vol.43)No.4Apr.2021赣方言修水话处置标记“tso钥(捉)$及其语法化冷志敏(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汉语方言的处置标记“捉”的地域分布较为广泛,在客家话、吴方言、湘方言、土话、徽方言、江淮官话和赣方言中都有过相关论述。
文章主要考察赣方言修水话中的“捉”字处置式的四种基本句法结构和使用情况,分别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分析“捉”字处置式的基本特!,讨论处置标记“捉”的来源,并分析其语法化过程。
关键词:赣方言;修水话;处置标记“捉”;语法化中图分类号:H1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0X(2021)04-0073-05Disposal Marker%tso fl(捉)”and Its Grammaticalization in Xiushui Gan DialectLENG Zhi-min(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North Minzu University)Yinchuan750021,China)Abstract:The disposal marker%Zhuo(捉)”of Chineso dialect io widely distributed,and it hao been studied in Hakka,Wu dialeci,Xiang dialect,Tu dialect,Hui dialect,Jianghuai Mandaav and Gan dialeci.This aticie mainiy examines tie four basic syntactic strictures and usages of the%tso H(捉)”in Xiushui Gan dialect,analyzes the basit characteestics of the%tso和(捉)”from tUree I c C s of syntaa,semantics and pragmatics,discusses the sourct of%tso H(捉)”and analyzes is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Key works:Gan dialeci;Xiushui dialeci;the disposai marker%ts。
一.余姚方言的基本词汇系统(一)自然现象:日头—太阳动雷—打雷霍闪—闪电雷花大雨—暴雨猛火日头—烈日乌风猛咆—飓风结冰打冻—冰冻落雹子—下冰雹雪子—霰蟹壳冰—薄冰庭宕—檐前冰溜做大水—发大水鬼头风—龙卷风(二)时间:晏昼头—中午五更头—五更天一晌—一忽儿(如“坐∽”)前日—前天起早天亮头—清晨晏快—近午明朝—明天夜快头—傍晚煞暗—天刚黑夜到—晚上日脚—日子正月头间—正月里(强调节日气氛)几未—今天上日—昨天过年过脚—腊月廿三直至除夕的一段时间格腔里—这会儿旧年—去年(三)方位:上登—上面高头—上面下底—下面上南—往南走落北—往北走顺手—右边歪角里—常指房子的侧屋偏角上横头—八仙桌右首上位借手—左边(四)称谓:老妈姨娘—小姨子太太—称曾祖以上长辈阿囡—女儿外甥皇帝—外甥两姑嫂—姑嫂俩(小称)两婆—婆媳俩(小称)新妇—儿媳妇丈姆—岳母妯娌—兄弟的妻子之间阿伯—称未成年之姑母或姨母小毛头—初生儿连襟—姐妹的丈夫之间(五)日常生活用语:小官人—年青男孩沙锅坯—意犹粗坯难成才木大—骂人迟钝好日—结婚杀猪头(屠)户—屠夫多话病—爱唠叨的人发盘钿—聘礼家事—产业三脚猫—相当于北方话半桶水肚里仙—巫婆亮眼瞎子—文盲嫁置—嫁妆关肚里仙—求巫婆祈鬼神新郎官人—新郎无清头人—不明整理而唠叨的人家当—产业者传话筒—播弄是非者胡乱—疯子家生—工具新新妇—新娘生活—手工技艺或体力劳动做生活—干体力活做人客—作客做乱梦—做梦寻相骂—吵架望戏文—看戏眠鼾—鼾声挖起—起床净面—洗脸讨老妈—娶媳妇打瞌忡—瞌睡困晏觉—午睡弹河—游泳晏饭—午饭做冲碰—做事失手皮姆—怀孕做生姆—坐月子(六)身体与疾病:脑壳头—额头胡咙—喉咙鼻头竹管—鼻子肩胛头—肩膀手肢撑头—肘弯耳朵瓣—耳朵脚底板—脚底脚胫—脚手肱—手臂肋棚骨—肋骨手指木头—手指手指甲—指甲口漓水—唾液眼睛乌珠—眼珠痨发—发热发痧—中暑疥痨—疥疮黄胖—黄疸肝炎老鹰头臭—腋下狐臭聋彭—聋子近启眼—近视眼割乱—口吃者(七)日常饮食和动植物:大豆—蚕豆白滚汤—开水夜开花—长葫芦精肉—瘦肉肉饼子—肉糜臑头肉—猪项间肉金孟—石榴下饭—下饭菜肴六谷—玉米蛎黄—牡蛎雪里烘菜—雪菜渡铁—泥螺赚头—猪舌饺饼—大饼赖水疥疤—赖蛤蟆油呷烩—油条黄狼—黄鼠狼田鸡—青蛙胖蔀—爆米花焦虎蚁—蚂蚁地蟮—蚯蚓斗鸡—蟋蟀喳联—知了麻将—麻雀蚂蝗—水蛭葛蜢—蚱蜢蚊虫—蚊子灰蛋—咸蛋(八)性状、动作、行为:眼痒—羡慕写意—惬意做人家—节俭勿入调—不正经笃定—安定无洁煞—好吃懒做又乱花钱馋老—贪吃结棍—壮实断贼窍—骂人不明事理希燥—干燥着力—疲劳厌气—迟慢爽气—性格直率爽快登样—悦目推板—蹩脚体泰—闲适呒陶成—没结果、没收获食饥—骂人时指吃调排—捉弄人拆乱话—说谎话戳穿绷—揭穿收捉—收拾、整理掉觉—醒来弄送—捉弄人做队—结伴(九)熟语:木知木觉陈年百古正好有数甚多没少着神见鬼倭子疙瘩搅七念三腻腥拨辣胡子巴沙寿头寿脑贼头狗脑耐性耐相明摆固知二.余姚方言的造词构词法造词法研究用什么语言材料,什么样的造词方法创造新词,造词法的类型学术界有不同的分类。
《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的分类扼要说明,造词法的主要类型有:(一)词法学造词运用词法中的手段和变化形式创造新词,这些方法主要有附加、转类等。
例如:附加:日—日头鼻—鼻头转类:调羹(调节羹的味道动词)→调羹(汤匙名词)下饭(使米饭下去动词)→下饭(菜肴名词)(二)句法学造词语素按照类似于句法关系的组合构成新词,其类型构词法中的“组合式”的分析基本一致(命名有不同)。
例如:主谓式:眼痒(羡慕)夜到(晚上)口漓水(唾液)并列式:雷花大雨陈年百古甚多没少结冰打冻谓宾式:弹河(游泳)动雷(打雷)净面(洗脸)(三)修辞学造词运用修辞手法来创造新词,根据修辞方法的不同来分类。
例如:比喻:亮眼瞎子(文盲)蟹壳冰(薄冰)鬼头风(龙卷风)三.余姚方言的语法分析这里所用的字,都为同音假借,即但用其音而不管其字所代表的词(于生活中积累和整理所得)(一)语气助词“哉”、“郎哉”用于陈述句“哉”和“啷哉”只相当于普通话语气词“了”。
用“啷哉”较“哉”语气强些。
例如:1.饭吃过哉。
2.我来了大半日啷哉。
(二)单用的“啷”是动态动词。
用于动词,形容词后,表示态的完成,有强调意味。
例如:1.堂头(这儿)等啷,我去去就来。
2.格两日(他这儿天)欢喜煞啷。
(三)动态助词“啷”又表示存在,相当于普通话的“着”。
例如:1.其来啷。
(他在)2.钱柜里闶啷。
(钱柜里藏着)(四)动态助词“过”可以离开动词,放在宾语后或句来。
例如:1.上午落雨过哉。
2.像样的作品,其从来呒没写出来过。
两句“过”均离开动词。
前句中间隔着宾语,后句“过”在句未。
(五)口语里不用把字句,而仍有处置对象的句式。
例如:1.侬出去哉门锁锁好。
2.散工后地扫扫好。
习惯是动词重叠后加补语,一样反宾语提前而不用“把”字。
(六)介词“则”和被动句。
普通话用“被”“给”等字表示被动,余姚方言都用“则”。
不同的是普通话在这类被动句中,可省去施动者(主动者,宾语)。
例如:1.杯子给打碎了。
2.钞票被骗去了。
余姚话“则”字后不能省去施动者。
例如:1.杯则人家敲破哉。
2.票则人家骗子去哉。
这两句话里如省去施动者“人家”(他人)便不成话了。
(七)补语和代词宾语的位置。
余姚话里,补语放在代词宾语前,也可放在代词宾语后,还可以将补语中的结构助词拆开,宾语嵌在其中。
例如:1.打侬煞(骂人的话)补语在代词宾语后2.打得过侬补语在代词宾语前3.打得侬过补语中结构助词“得”与“过”拆开,宾语(侬)嵌在其中。
同样的款式还有“吃得其落”、“讲得其过”等,这里的“其”(第三人称他、它)指人也指事。
(八)问句常用肯定否定式(正反词)表达语气。
否定副词常用“勿”或“未”。
“勿”表不,“未”表没有。
例如:1.近来好勿好?2.几未来勿来?普通话也有这种句式,但用得少。
一般只说“你近来好吗?”“他今天来吗?”这“好勿好”“来勿来”在余姚话中又可说成“好咯”“来咯”。
但“咯”并非单纯的语气词。
而是“勿啦”或“勿啊”方言的结果。
(九)“呒没”或“呒有”中的“呒”用作否定副词。
例如:1.这种青瓷花瓶我店里呒有。
2.我堂头呒没英汉字典。
(十)否定副词“呒觉”,用于动词谓语前,含义有些特殊,带有双重意义。
例如:1.侬到我格里穷乡僻壤,呒觉好吃。
2.我几末快话(休息),想去跳舞,只是大家都在加班,我呒觉去哉。
”上句“呒觉好吃”有无可吃,不好吃的双重意义。
主人表示客气。
下句的“呒觉去”有不想去,无法去的双重意义。
(十一)副词“快”表将要,它在句中的位置是在谓语后充补语,与普通话异。
例如:1.目的地到快哉。
(到快哉—将要到了)2.过两个月的疗养,我的病好快哉。
(好快哉—将痊愈了)(十二)几个时间副词:“才生”;“随手”;“阑板”。
“才生”表示刚才,“随手”表示立刻,“阑板”表示偶然。
例如:1.点钟上班,侬格腔里(这会儿)才生来!2.侬先过去,我随手就到。
3.其阑板来来格。
(十三)因果连词“格拉”和假设连词“是话”。
例如:1.其上蛮亭(昨晚)麻将叉到半夜里,格拉今末(今天)上班打瞌忡(瞌睡)。
(昨晚打麻将是因,今天打瞌睡是果)2.其是活勿肯来,侬拖也要拖子其来格。
(“其勿肯来”是一种假设)(十四)数量词后可以加表示做成或分开的后附词素“生”,以确定其存在,“生”原有生成之意。
例如:1.块板则我解成三块生。
(一块板被我解成三块了)2.块布则我缀成一块生。
(三块破布被我缝合成一块了)(十五)量词重叠虚化了的“相似”,强调逐一和一律。
例如:1.日日相似去听评书。
(强调他每日去听书,不间断)2.橘子个个相似有介好。
(一筐橘子个个好,可逐一检查)3.格幢房屋都朝南,间间相似有介亮堂。
(强调每间都一样亮堂)(十六)“动词+大+勿出”和“动词+大+勿+形容词”这种格式,口语里应用频繁语气委婉,不直接否定而实已否定。
例如:1.话格饭已馊臭了,我倒是吃大勿出。
(“吃大勿出”实际是吃不出馊臭味,也就表示没馊臭。
)2.老师上课太深,我真听大勿好。
(“听大勿好”实际是没听进去,表示一堂课没效果。
)四.余姚方言的词艺术应用和文化特征(一)在艺术上的应用姚剧是余姚的地方戏,是余姚艺术形态代表之一,它的民间特性和地域特性决定了她是余姚人们家喻户晓的艺术样式。
姚剧原称“余姚滩潢”,是越地的民间歌舞和说唱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多彩,“余姚滩簧”在江浙沪享有盛名,最有特色。
原姚北地区,就是姚滩的发源地。
姚剧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并一直活跃在民间,它的民间特色和地域性决定了它是余姚人们家喻户晓的艺术形式。
而唱姚剧,必须以余姚方言为基础,且他的唱腔没有大幅度的音区跨越,一般比较平稳通俗,旋律也比较优美动听,加上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台词,只要哼上几遍即可学唱到手,因此历史上余姚人几乎对姚剧都能哼上几句。
姚剧的唱词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语言的概括和提炼而成的,词浅意深,雅俗共赏,是戏剧语言大众化和方言艺术结合的产物,正是这种地域语言的通俗性从而达到了语言的通俗美,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姚剧的剧目以反映农村生活及爱情题材为多,念白用余姚方言,通俗淳朴,表演粗犷,唱腔优美淳厚,节奏明快。
如《传孙楼》中“西瓜若无好品种,半边白来半边红。
杨梅若无好品种,酸杨梅咬得牙齿痛。
桔子若无好品种,烂桔子里头生疽虫,生育道理也相通,关键在于育好种。
生男生女都传代,何须男女分轻重。
”这些地域方言,在余姚演出时,观众常为之捧腹大笑,拍手叫好,可一旦离开余姚方言,其强烈的艺术效果将荡然无存。
这就体现出余姚方言在现代姚剧能立足全国戏曲艺坛的重要作用。
(二)民俗文化在特定区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文化有着极强的认知感。
方言,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中形成的文化,它承载和记录着这方土地上的历史和原住民的情感。
“余姚话”在语音上既有绍兴话的后音(后音稍拖厂抬高),又有宁波话的硬性。
不过,“余姚话”尤其在亲人之间的称呼,更是别具特色,发音中带有亲切柔和的成分。
一般姚西北地区,称呼哥哥的叫法是“滚滚”,姐姐叫“金金”,弟弟是“停停”,妹妹是“明明”。
多么好听,其中就有音乐的意味和节奏。
如果向外人介绍或叙述,双重称呼就简单多了:这是我“阿滚”,这是我“阿明”。
更妙的是兄弟姐妹在发生了不友好的情况下,对方便收起了这种亲热的称呼。
例如:弟弟把我的东西弄坏了,生了气,就不会说“停停”把弄坏了我的东西,大概是直呼其名或照排列叫“阿三”、“阿小”了。
在称呼中,最令人费解的是姑母、姨母女性的身份以“阿伯”称呼,怎么解释也是缺乏道理和缘由的。
不过,深究其源,据说是封建社会时重男轻女,有子嗣或没有子嗣的,姑母、姨母像父辈一样替而代之或同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