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鼎立》教案(附学案)

《三国鼎立》教案(附学案)

《三国鼎立》教案(附学案)
《三国鼎立》教案(附学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 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三国时期政局变迁的深入剖析,引领学生感受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东汉末年的“乱局”—有识之士的“谋局”—赤壁之战后的逐渐“入局”—曹丕代汉后的“定局”—三家归晋的结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从三国主要人物的经历得出以下认识:抱负是事业做大的根基、情怀是事业更远的保证,而规划则是梦想转变为现实的催化剂。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赤壁之战结局的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实物导入】 展示从淘宝网购的两个迷你铜鼎,一为三足圆鼎,一为四足方鼎。告诉学生古代铸造的铜鼎之中,以三足圆鼎为主流。而鼎的功能则经历了:食器—礼器——政权象征的转变过程。鼎作为政权的象征传说自禹建立夏朝始,后商灭夏,鼎迁于商,武王伐纣之后鼎又迁至洛阳。后来秦朝建立之后九鼎下落不明,而政权象征遂又变成了传国玉玺。那么鼎跟我们这节课又有何关联呢? 由此,过渡到本课,板书“三国鼎立” 为什么用这个标题?因为三国的相互独立状态对应了鼎三足分立的状态,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鼎具有政权象征的意义。三国鼎立是一种政治格局,它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 【一、乱局】 1、因何而乱? 乱局是东汉末年各种政治势力变化消长的结果。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权旁落,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于是便有了农民起义。东汉朝廷无法镇压叛乱,便将地方上的刺史升级为州牧,让他们招募兵马进行平叛,结果导致州牧力量坐大,进而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文安职教中心许克美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之后我们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本课的导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气氛烘托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通过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 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这是历史的进步。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历史的进步。

五、导学策略设计 1.策略依据:导学策略是教师针对特定的对象,为了完成一定的导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师扮演 着帮助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起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依据“自主合作探 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 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2.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 ②讨论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 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③其他方法:阅读指导法、练习法等。 3.导学手段:为更好地实现导学目标,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便于学生直观理解,增强信息量(充分集合文字、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同时可以营造 情境氛围作为学生活动的补充。 六、自主领悟指导 老师教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尤为必要。学法指导包括课前预习指导、课堂活动指导和课后迁移巩固。通过课前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归纳三国为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措施,课堂上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情境创设、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课后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的问题引导学生扩展思维。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宋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 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200 曹操袁绍官渡曹操统一北方 2.208 孙权刘备赤壁黄盖火攻三国鼎立 3.(1)220 曹丕洛阳 221 刘备 222 孙权(2)兴修水利卫温夷洲台湾诸葛亮西南 【合作探究】 1.(1)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2.不同意。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因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的结束,而在这之前曹操已经去世了。我认为他不是奸臣。因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的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时期的历史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和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轻敌自傲、指挥失误的因素。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当堂达标】 1.C 2.C 3.C 4.B 5.C 6.C 7.D 8.C 9.A 10.(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3)官渡之战胜因:“奉天子以令不臣”,收纳流民,开展屯田,发展生产,扩编军队,战术得当,笼络人才。赤壁之战败因:曹操骄傲,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示例一:喜欢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示例二: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

三国鼎立教案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4.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学生通过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历史史实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

18 三国鼎立 导学案

第18课时三国鼎立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学习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学习过程:(教师寄语:相信自己,永不言败) 【课堂学习】(教师寄语: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并完成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作用。 2、填表 二、合作探究: ①归纳所学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②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三、拓展延伸:

①曹操统一北方的有力因素有哪些? ②赤壁之战孙刘胜曹操败的原因有那些?有何启示? 四、系统总结:(教师寄语: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总结本节课知识 五、巩固训练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谁之战 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②重视农耕③奖励农耕 ④重视海外贸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A、蜀吴魏 B、吴蜀魏 C、魏蜀吴 D、魏吴蜀 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A、①④ B、③④ C、⑤⑥ D、④⑥ 六、当堂反思:(教师寄语: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教案)

第15课三国鼎立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大融合时期。 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分析不足。 3、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单一和片面的特点。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学生兴趣较浓能够把课外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内容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景和轻松的课堂氛围。 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填写相关表格内容,复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历史史实。 2、通过探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领悟到战争的胜败取决于许多因素。 3、对历史人物曹操进行分析评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 4、总结绘制本课政权更替图,明确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评价任务: 任务1、准确填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对比表、三国鼎立信息表。(检测学习目标1) 任务2、阐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不同原因?(检测学习目标2) 任务3、运用历史语言评价曹操。(检测学习目标3) 任务4、自己动手,完成从东汉到西晋的政权更替图。说出历史发展的趋 势。(检测学习目标4)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flash动画《历史的天空》,让学生从感情上进入三国鼎立时期的氛围。 师: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让我们随着这首沧桑的歌曲走进三国鼎立时代,学史实,评人物,谈感悟。请大家齐读本节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二、自主学习, 师:心中有目标,学习有方向。请大家结合学习目标,自学课文,完成导学案学习内容一、二、三。(学生自学,完成导学案相应内容。) 三、班级展示: 内容一:军阀混战东汉末 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第一目内容,概括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生个别展示。师出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形式图》) 过度: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他们“务相兼并以自强大”,东汉末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请大家展示两次战役的基本信息。 内容二:以少胜多两战役 步骤一:归纳比较(请认真阅读课文第二目,结合材料一、二完成下表内容) 材料一:官渡之战势力对比:曹操有三四万人,袁绍有十万大军 材料二:赤壁之战势力对比:孙刘联军不足五万,曹操二十余万 (生逐项展示表格内容,师出示《官渡之战示意图》:讲解过程。)

三国鼎立导学案

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设计人:张玉海 青州市逄山初级中学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 2、识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地分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课前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一个《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事迹 聆听《三国演义》主题曲https://www.doczj.com/doc/a916064890.html,/?__m=mboxCtrl.playSong&__a=%E6%BB%9A%E6%BB%9A%E9%95%BF%E6%B1%9F%E4%B8%9C%E9%80%9D%E6%B0%B4%24%24%E6%9D%A8%E6%B4%AA%E5%9F%B A%24%24%E9%9C%87%E6%92%BC%C2%B7%E6%BB%9A%E6%BB%9A%E9%95%BF%E6%B1%9F%E4%B 8%9C%E9%80%9D%E6%B0%B4%24%24%E4%B8%89%E5%9B%BD%E6%BC%94%E4%B9%89%E4%B8%B B%E9%A2%98%E6%9B%B2%24%240#loaded 二、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我自信,我学习,我思考,我快乐!) 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 (2(3)规范书写,认真完成; (4)力争把自主学习部分全部掌握。 ◆知识点一、官渡之战(课本P102-P103第一段小字)

魏国修建了许多 ,蜀国的 业兴旺,吴国的 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即今天的 。 【合作探究】(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精讲点拨】(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巩固检测】(细心造就成功) 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A .军心涣散 B .骄傲轻敌 C .准备不充分 D .士兵不习水战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3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 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 D.公元229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三国鼎 本节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内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新部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1教育网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https://www.doczj.com/doc/a916064890.html,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 和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 把学生带入情境。这首歌是哪部电视 剧的主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 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 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 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为什 么要这么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 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1.官渡之战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 如何设计《三国鼎立》教案呢?老师们要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_七年级历史第一册,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对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和学法 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用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学法 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问: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是也真有曹操这个人,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出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 (1)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找出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简单经过和战役结果。

三国鼎立导学案

麟游县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 导学案 班级 七年级 科 目 历史 课题 三国鼎立 课型 运用讲述法、探究法,通过师生的互 动,进行能力训练和 情感价值观渗透。 主备教师 王春龙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上课 时间 月 日(星期 ) 共 课时,第 课时 本期总计第 课时 学习目标 内容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事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到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能力培养:(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阅读本课几幅地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思考:在三国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2、了解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初步学会用辩证法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史实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导学 准备 核心 问题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在三国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主 要 导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时间 导学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修改或 补充 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2 分 钟 导入,创设导 入新课情景 引导学生回忆 东汉末年全国 出现怎样的一 个局面?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 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2. 学生进入情境 走进文本,生成问题 15分钟 创设阅读情景 请你走进文本,阅读看看1、在混乱的形势下曹操过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2、蜀国又是如何发展的? 3、三国是如何订 1、认真读课文,提炼知识点。 2、完成导读单 3、小组协作,相互补充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5课《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及两次战争的重要意义,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 (2)识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因素和主观条件。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学习品评历史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及两次战争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以及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 1.探究法。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个阶段的历史特点,识记重要知识点。 2.讲述法。由于七年级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加之受到电影电视的多媒体影响,令学生对此段历史并不能客观认识和理解,所以在疑难问题上体现教师教书的主体地位。 【课前准备】 1.制作幻灯片 2.准备三国主要人物图,两次战役示意图,古赤壁遗址图及三国鼎立地图等。 3.指导学生上网利用百度查找三国主要英雄人物的事迹(影音,图片,文字,故事),使学生能讲述一部分英雄的事迹,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刻全面的了解和体会。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统一)的确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一统时期。可有本书曾说过“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同学们认为中国历史在经历大一统之后,会以一个怎样的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与大一统局面有所不同,这是一个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时期,持续几百年,我们习惯性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现在,我们要学习当中为人熟知的时期《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第15课《三国鼎立》(板书)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前情回顾,知识储备 我们都说历史像一条大河,我们可以分段命名,例如划分历史时期,却永远无法将历史完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四单元: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内容 教材P74~P77,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理解并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孙权 归纳导入:三国时期又是我国历史上混战时期之一。留下了许多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吧!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曹操刘备孙权探究一:官渡之战 【小组讨论】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2.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 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曹操势力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待学生讨论完成,教师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强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这个道理应让学生阅读教材P74页上面的小字和插图去思考、观察,从中得出结论。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4.讨论: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的描述说出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答案一:曹操虚心接受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全部粮草。 答案二:曹军抓住战机,趁袁军军心动摇之时,大举进攻,大败袁军。 答案三:袁绍刚愎自用,不接受谋士的建议,丧失了时机。 答案四:袁绍骄傲轻敌,过分自信,导致手下人才流失,反而起了辅助敌人的作用。 过渡: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接着,曹操又陆续消灭了其他的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他发兵南下,与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 探究二:赤壁之战 【小组讨论】 1.找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 【点拨】应从战争的结果及影响去分析比较。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最后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归纳】都是以少胜多,胜利一方都采用了火攻,都有利于三国鼎立的形成。 2.同样是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大获全胜,而在赤壁之战大败于孙刘联军? 【点拨】应从曹操,在两次战争中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用人的态度、地理环境等即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去分析。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含答案)

《三国鼎立》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名: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的史实,分析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原因 2、知道赤壁之战的史实,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进步性 3、掌握魏蜀吴三国建立的相关过程 二、【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74-77,用笔划出关键词) 1、请找出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2、请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曹操失败的原因? 3、找出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建国者、都城,巩固措施? 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的分裂,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五、【当堂训练】 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 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刘备和孙权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兵精粮足 B.战术得当 C.政治优势 D.取得民心 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 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7.刘邦之所以打败项羽,曹操之所以能够战胜强敌统一北方,其共同原因是:()A.据有关中 B.废除苛法 C.重视人才 D.释放奴婢 8.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 A.挟持汉献帝 B.在官渡大败袁绍 C.在赤壁被打败 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9.赤壁之战曹操主要败在:() A.远道而来 B.战争的非正义性 C.指挥不当 D.不习水性10.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这表明:()A.蜀锦已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B.蜀锦是打败魏.吴的主要武器。 C.蜀锦制造业耗费国家资财,使国库空虚。 D.蜀锦生产技术落后,难与敌人生产相配。 六、【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

模式4七年级上册导学案22份-历史册第18课三国鼎立55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 一、自学引导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单元概述:本单元开始学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主要特征:政治上封建国家的分裂,经济上江南经济的开发和民族关系上的民族大融合。 我的 疑问 二、课堂探究 活动一:官渡之战中曹操有三四万人,曹操却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有曹操有二十多万人,但结果却失败。 讨论分析出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活动二:1.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包括政权名称、建立者、时间、都城。 2.试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活动三:“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当时涌现了诸多历史人物,你知道的有谁呢与他们有关的有哪些故事?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喜欢?让我们一起来评说历史风云人物。 1.有人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有人说是“英雄”。依你之见呢?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是杜甫对谁的描述,你怎样看待这位英雄? 3.根据以上所学,你认为评价一位历史人物的标准有哪些呢? 三、当堂检测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年 B.222年 C. 220年 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 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 B.海南岛C西藏 D. 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词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3)材料中的“周郎”指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那一位? (4)试评“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5)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 (6)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四、学后反思 (试用一种局面、二大战役、三个政权、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概括本课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

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