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离科学与技术的复习资料总结

分离科学与技术的复习资料总结

分离科学与技术的复习资料总结
分离科学与技术的复习资料总结

分离: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物性和化性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装置和方法,使各组分分配至不同的空间区域或在不同的时间依次分配到同一时间区域的过程。

富集:通过分离使目标组分在某空间区域的浓度增大。浓缩:将溶剂部分分离,使溶质浓度同等提高的过程。纯化:通过分离使目标物质纯度提高的过程。(富集<0.1,浓缩<0.1-0.9,纯化<0.9) 分离科学:从混合物中分离,富集或纯化某些组分以获得相对纯物质的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分离目的:分析操作的样品前处理;确认对象物质结构;获取单一纯物质或某类物质以作它用;除掉有毒有害物质。特点:分离对象物质种类繁多;分离的目的各不相同;分离规模差别很大;分离技术形形色色;应用领域极为广泛。意义及重要性:认识物质世界的必经之路;分析技术的前提;富集和浓缩延伸了分析方法和检出下限;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大大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 分离方法分类:

分离物质的性质:物理分离法:化学分离法:物理化学分离法:区带熔融,膜分离。

分离过程本质分类:平衡分离过程:利用外加能量或分离剂,使原混合物体系形成新的相界面,利用互不相溶的两相界面上的平衡关系使均相混合物得以分离的方法。速度差分离过程:利用外加能量,强化特殊梯度场,用于非均相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反应分离过程:利用外加能量或化学试剂,

促进化学反应达到分离的方法。

场-流分离分类: 连续场c 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且成线性变化的c 1模式,另一类是化学势连续但呈非线性变化的c 2模式。非连续场d 模式是假定在两个互不相溶相之间或膜和一种溶液之间由不连续的一步产生的模式。可分为d 1模式(两相界面上存在化学势突跃或化学势栅栏的体系)d 2模式(体系

中有两个相界面的情况)

分离方法的评价:

回收率:分离物在分离过程中损失量的多少;准确性的表征。

%1000?=Q Q R ,R 为回收率,Q 为实际回收量,Q 0理论回收总量。

分离因子:两种物质被分离的程度。A 为目标分离组分,B 为共存组分。

B A B A B A B A Q Q Q Q R R S ,,00,==

富集倍数:目标组分和基体组分的回收率之比。富集倍数=目标组分回收率/基体组分回收率。 平衡状态类型:热平衡,力平衡,相平衡,化学平衡。

研究平衡状态原因:平衡状态比较简单。实际分离过程相当复杂,不易正确地加以研究,故常用简

单平衡系统模拟实际分离过程;孤立体系都有自发趋向平衡的趋势。但在不同体系建立平衡的速度可能相差较大;分离过程都需要对物质进行运输。物质的运输是在化学势梯度驱动下组分移向平衡位置的一种形式;大多数分离过程的运输速度比较快,是在非常接近平衡状态下完成的,因此,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在平衡状态下完成的。

化学平衡:(分子平衡)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运动规律,但它不是研究单个分子的运动,而是研究大量分子运动的统计规律,研究在平衡条件下组分分子在溶液中的空间分布状况。 热力学第一定律:以热和功传递的能量,必定等于体系热力学能的变化。T W Q U U U -=-=?12 (吸热时Q>0,放热时Q<0,体系对环境做功为负)

体系发生微小变化:T W Q U δδ-=d 体系只做体积功W :)(PV Q W Q U ?-=-=?

若体系为等压过程:)(12p V V Q U --=?

因此,体系从环境吸收的热量Q P 为: H PV U PV U PV U Q P ?=+?=+-+=)()()(1122

式中,H 定义为焓:PV U H += 熵:可逆过程体系从环境吸收的热与温度的比值。可逆)(

d T Q S δ=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式:T Q

S δ≥d ,Q S T δ≥d 隔离体系:00d ≥?≥S S 或

不存在非体积功时:V S T U pd d d -≤ 化学平衡常数K :)(RT

K θμi -exp ?= 外场的作用:提供外力帮助待分离组分进行运输;利用外场对不同组分作用力的不同,造成或扩大待分离组分之间的化学势之差,起到促进分离的作用。

分配等温线:对于一个给定的体系及溶质,在一定温度下,分配平衡可以用溶质在A 相的浓度c A 对该溶质在B 相的浓度c B 来作图。

气固吸附分配体系:朗格缪尔吸附模型:假定溶质在均匀的吸附剂表面按单分子层吸附。 朗格缪尔吸附方程:p

1p q q max A A K K +=(q 为溶质吸附量,p 为溶质气体分压,q max 为溶质在固相表面以单分子层覆盖的最大容量,K A 为溶质的吸附平衡常数)分压较低时p q q max A K = 液固吸附体系:忽略溶剂与吸附剂的相互作用,就类似气固吸附体系。c 1c q q max A A K K +=

气液分配平衡体系:是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平衡。

亨利定律:在中等压力下,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气体浓度为c )与溶液上方气相中该溶质气体的分压pi 成正比。即i i p c K =

液液分配体系:溶质在两互不相溶的溶剂间的分配。

能斯特分配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溶质i 在两相(A 和B )间达到分配平衡后,它在两相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A B K ,,i i i c c =

化学势:在等温等压和其他物质不变的情况下,每摩尔物质i 的自由能。物理意义:等T,P ,其他组分不变时引入1mol 组分i 所引起的体系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用于表示敞开体系的化学平衡。影响因素:溶质对相的亲和势能,由溶质分子与相物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决定。溶质i 在该

相的稀释程度,这将影响稀释过程熵的变化。组分i 在任意一相中的化学势为:i i i ln αμμθRT += 调整θμi 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溶剂,沉淀剂,配位试剂,氧化还原剂,重力场,电磁场,离心场。

相平衡:从热力学的角度研究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规律。引起相变条件:T,P,溶剂和化学反应。相图和相律是研究相平衡的重要方法。当将处于液相状态a 的液态混合物恒压升温至液相线上的L 1点时,液相开始产生气泡,对应混合物的温度t 1称为该液相的泡点。处于气态的气态混合物恒压降温至气相线上的G 2点时,气相开始凝聚出露珠似的液滴,对应的温度称为该气相的露点。

相图:以图形研究多相体系状态随浓度,温度和压力等条件的变化,比较直观,但不够准确。 相率:研究平衡体系中的相数,独立组分数与描述该平衡体系变量数目之间的关系。只做定性描述。2+-=P C F (C 为独立组分数,P 为相的个数,F 为自由度)

常见的平衡分离方法:溶解,蒸馏,结晶,凝结。

纯水的相图:OA 是根据不同压力下水和冰平衡共存的温度数据画出来的,表示水和冰的平衡状态,称冰的熔点曲线;OB 是根据不同温度下冰的饱和蒸汽压数据画出来的,表示冰和水蒸气的平衡状态,称冰的饱和蒸汽压曲线或升华曲线;OC 是根据不用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数据画出来的,表示水和水蒸汽的平衡状态,称为水的饱和蒸汽压曲线或蒸发曲线;OC ’是OC 的延伸,通常情况下,OC 到达O 点(0.01℃)后,应有冰出现,但常常可以使水冷却到0.01℃以下而仍无冰产生,为水的过冷现象。根据不同温度下过冷水的饱和蒸汽压数据即可画出曲线OC ’,称为过冷水的饱和蒸汽压曲线;气液平衡线OC 延伸到C 点(kPa 1021.2,3.6474?K )即终止,如果再增加压力和温度,就

进入一个既非气态也非液态的区域,称超临界流体区,C 点称为临界点。

双组分体系的相图:连接t A 和t B 的两条线中,上方的那条线是连接对应于不同温度下的气相组成点得到的,称为气相线;下方的那条线是连接不用温度下的液相组成的点得到的,称为液相线;液相线下方为液相区,气相线上方为气相区,气相线和液相线包围的区域为气液共存区;当将处于状态a 的液态混合物恒压升温致液相上的 L 1点时,液相就会开始产生气泡沸腾,对应的温度t 1称为该液相的泡点。液相线反映了液相组成与泡点的关系,所以也称泡点线。若将处于状态b 的气态混合物恒压降温致气相线上的G 2点时,气相就会开始凝结出露珠似的液滴,对应的温度t 2称为该气相的露点。气相线反映了气相组成与露点的关系,所以称为露点线。状态a 的液相加热到其泡点t 1产生的气泡的状态点为G 1点,状态b 的气相冷却至其露点t 2析出的液滴的状态点为L 2点。拉乌尔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某组分的蒸汽分压p i 等于该纯组分的饱和蒸汽压θi p 与其在液相的摩尔分数的乘积。即i i i x p p θ

=

道尔顿定律:溶液上方气相的蒸汽压p 等于各组分的分压之和,对于A 和B 物质组成的双组分体

系,即有B A p p p +=

泡点方程:θθθB A B A P P P P --=x ,表示了双组分气液平衡体系的p-T-x 关系。 露点方程:)

()(y θθθθB A B A A P P P P P P --=,反应了一定温度下压力与组成的关系,即p-x 关系。 传质过程:适当的介质中,在化学势梯度的驱动下物质分子发生相对位移的过程。 宏观物体基本运动方程:dt

dx f -dx dp -dt x

d 2

2=M 分子运动方程:dt x d f ~-dx d -dt x d 22μ=M 流密度J :来反映分子在流体中的运动速度,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的量。 费克第一扩散定律:dx

dc -dx dc f -dx dy -)x (D RT A J =?==,物理意义:扩散系数一定时,单位时间扩散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物质的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假设浓度c 在扩散方向上不随时间变化)

费克第二扩散定律:(一维扩散)22dx

c d dt dc D = 介质对溶质输运所产生的流密度为:c v '=J 有流存在时的溶质流密度为:c v c '+=U J

无流时流密度:dx

dc f c ?-=RT Y J 有流时的流密度:dx dc f

RT c v Y J ?-'+=~)( 第一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

分子间相互作用:

静电相互作用:202j i 20j

i r 4e z z r 4q q πεπε==F

范德华力:包括永久偶极(分子中因电荷分布不均匀而出现的正电荷中心与负电荷中心相分离的现象)相互作用力,诱导偶极(非极性分子没有固有偶极,当受到电场作用时,分子间电荷分布发生变化,正负电荷中心分离,产生诱导偶极)相互作用力和色散(两个无永久偶极距的电中性分子在近距离中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力。

氢键:氢原子在分子中与电负性较大的原子X 形成共价键时,还可以吸引另一个电负性较大的原

子Y ,与之形成较弱的化学组合。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溶解度参数:体现了分子中色散,偶极定向诱导和氢键作用的大小。i i i i i ~~~~V E V U ?==内)(δ 混合溶剂的选择步骤:一,选择一种非极性溶剂(p ,接近于0)和一种极性溶剂,将二者按不同

比例混合得到一系列不同极性的混合溶剂,其极性p '可按∑'=+'+'='i i i 2211p p p p φφφ 计算得到。

二,研究目标溶质在上述一系列不同极性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从其最大溶解度所对应的混合溶剂的p '值可知溶质的近似p '值。三,从溶剂选择性三角形中的不同组分中挑选新的极性溶剂替换第一步中的极性溶剂,并通过此极性溶剂的比例维持混合剂的最佳p '值不变,最终必定能找到一种溶解性和选择性都合适的溶剂。

萃取分离法:将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选择性的转移到另一相中或选择性的保留在原来的相中,是目标化合物与原来复杂溶剂萃取:利用不同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间的分配系数的差异使目标物质与基体物质相互分离的方法。

分配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当某一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达到分配平衡时,该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aq org

][][A A K D =

分配比:某种物质在有机相中各形态的总浓度与其在水相中各形态的总浓度的比值。∑∑==i i

aq org

][][c c aq

i org i A

A A A D 水相中各形态的总浓度度有机相中各形态的总浓

萃取率:一定条件下被萃取溶质进入有机相的量。即aq

aq org org org rog V c V c V c +==溶质在两相中的总量溶质在有机相中的量E 萃取过程三步:水相中被萃取溶质与加入的萃取剂是生成可萃取化合物,在两相界面萃合物因疏水分配作用进去有机相,萃合物在有机相中发生化学反应。

膜:两相之间的不连续区间,对被分离物质有选择透过的能力,它的维度是二维,厚度尺寸远远小于长和宽。

膜分离: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压差,浓度差,电位差)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的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或提纯的目的。

膜分离技术的优点:分离效率高,设备体积通常较小,可以直接插入已有的生产工艺流程,不需要对生产线进行大的改变;多数膜分离过程的能耗低,工作温度在室温附近,特别适合热敏物质的处理;膜分离设备本身没有运动部件,工作温度又在室温附近,故很少需要维护,可靠度高;膜分离过程的规模和处理能力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化,效率,设备单价,运行费用等变化不大。缺点:膜强度较差;使用寿命长,易于被玷污而影响分离效率等。材料的要求:具有良好的成膜性,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耐酸,碱,微生物浸蚀和耐氧化性能。

微滤、超滤、纳滤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 类型 分离原理

膜结构 膜材料 微滤 用于悬浮液中固液分离的机理

主要是筛分截留,吸附截留,

架桥截留,网络截留和静电截留;用于气体中悬浮颗粒进行分离的机理有直接截留,惯性

沉积,扩散沉积和拦集作用

滤孔分布均匀;孔隙率高;膜通量

大;膜厚度薄;连续的整体结构

可以是有机高分子材料,也可以是无机材料 超滤 筛分作用 膜孔径在微滤纳滤之间,分离水溶液中的大分子,胶体,蛋白质等

高分子材料和无机

材料两大类 纳滤 物理截留或截留筛分;纳滤膜的表面分离层由聚电解质构成 膜表面较反渗透膜表层疏松的多,

较超滤膜表层致密,多为复合膜,

即膜表面分离层和支撑层的化学组

成不同

无机膜较有机膜优点:热稳定性好;化学稳定性好;清洗方便;机械稳定性好。但无机膜制备成本高,使用寿命较有机膜长,且有机膜制备技术成熟,来源丰富,价格低廉。

制备微孔滤膜的方法:

烧结法:将一定大小颗粒的粉末压缩后在高温下烧结,烧结过程中,粒子的表面逐渐变软至溶,颗粒间界面逐渐消失,最后粘结形成多孔体。拉伸法:指在相对低的熔融温度和高应力下挤出薄膜或纤维,聚合物分子会沿拉伸方向排列成微区,成核,形成垂直于拉伸方向的链折叠微晶片。相转化

法:可分为控制溶剂蒸发凝胶法(将纤维素脂溶解在特定的混合溶剂中制成铸膜液,经过滤,脱气后在金属或塑料带上流延成薄层。在一定温度,湿度,溶剂蒸汽浓度,通风速度等环境条件下,膜薄层中的溶剂缓缓蒸发最后成膜。)浸没凝胶法(将铸膜液薄层浸入水中或其他凝固液中,使溶剂与凝固液立即相互扩散,急速造成相分离,形成凝胶。待凝胶层中的剩余溶剂与添加剂进一步被凝固液中的液体交换出来后,就形成多孔膜。)热致相分离法(将只能在较高温度下才能互溶的聚合物和增塑剂先加热融合,再将此溶液流延或挤压成薄层后使之冷却,当温度下降到某一温度时,溶液中聚合物链相互作用成为凝胶结构,最后因相分离形成细孔,将分相后的凝胶浸入萃取液中除去增塑剂,制成热致相分离膜。)核径刻蚀法:均质聚合物膜置于核反应器的带电粒子束照射下,带电粒子通过膜时,打断膜内聚合物链节,留下感光径迹,然后膜通过一刻蚀浴,其内溶液优先刻蚀掉聚合物中感光的核径迹,形成孔。溶胶凝胶法:(悬浮胶体凝胶途径和聚合凝胶途径)选取一种先驱化合物,加水后,先驱化合物水解成氢氧化物,水解的醇盐可以利用其羟基与其他反应物反应而形成聚氧金属化物,溶液的黏度会变大。加入酸使溶胶发生胶溶化,形成稳定悬浮液。通常加入有机聚合物使溶液粘度加大,减少孔渗现象,改变颗粒的表面电荷或增大浓度,颗粒会通过聚集而形成凝胶。

膜污染:膜表面的附着层和膜孔堵塞。污染:原料液预处理,膜表面改性,外加电场,离心场和超声波场;采用气体和液体两种介质进行高压反冲;强化传质,包括改变流道截面的形状,由圆形改为星形,组件插入不同的金属型芯,在进料液中加入气泡。清洗:物理方法:高压水射流冲洗,海绵球机械冲洗;化学方法:采用对膜表面本身没有破坏性,对污染物有溶解作用或置换作用的化学试剂对膜进行清洗。

表征超滤膜性能的参数:渗透速率,膜截留性能

渗透速率:表征超滤膜过滤料液的速率,指每平方米每小时过滤料液的体积。

膜的截留性能:采用截留分子量(标准物为三类:球状蛋白质,带支链的多糖及线性分子。由于超滤膜的孔径有一定分布,超滤膜的最大孔径要远远大于膜的有效孔径或由截留分子量表征的孔径值)和截留率(对于一定分子量的物质,膜所能截留的程度)表示。

膜萃取:水相和萃取相分别位于微孔膜两侧,由于微孔膜的疏水性,膜一侧的萃取相(或料液相)浸满膜的微孔,在膜的另一侧表面两相接触实现传质,无相分散行为发生。

膜萃取技术特点:通常萃取过程是一相在另一相内分散为液滴,实现分散相与连续相间的传质,之后分散相液滴重新聚结分相。连续逆流萃取是一般萃取过程中常采用的流程,为了完成液液直接接触中的两相逆流流动,在选择萃取剂时,除了考虑其对分离物质的溶解度和选择性外,还必须注意它的其他物理性质。一般柱式萃取设备中,由于连续相和分散相液滴群的逆流流动,柱内轴线混合的影响十分严重。膜萃取过程可以实现同级萃取和反萃取过程,可以采用流体载体促进迁移等措施,以提高过程的传质效率。料液相与溶剂相分别位于膜两侧,可以避免与其相似的支撑液膜操作中膜内溶剂的流失问题。

液膜分离过程与溶剂萃取过程的相似处:都是有萃取和反萃取两步骤组成,但溶剂萃取中的萃取与

反萃取是分步进行的。他们之间的耦合是通过外部设备实现的;而液膜分离过程的萃取与反萃取分别发生在膜两侧界面,溶质从料液相萃入膜相,并扩散到膜相的另一侧,再被反萃入接收相,由此实现萃取与反萃取的“内耦合”。

液膜:由膜溶剂,表面活性剂,添加剂和流动载体组成。

乳状液膜分离机理:单纯迁移:膜中不含流动载体,内外相不含与待分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试剂,依据待分离组分(A和B)在膜中溶解度和扩散系数不同,导致待分离组分在膜中渗透速度不同而实现分离。Ⅰ型促进迁移:在接收相中添加与溶质发生不可逆化学反应的试剂,使待迁移的溶质与其生成不能逆扩散透过膜的产物,从而保持渗透物在膜相两侧的最大浓度差,以促进溶质迁移。Ⅱ型促进迁移:在制乳时加入流动载体(萃取剂,配合剂,液体离子交换剂),载体分子R1先在外相选择性地与某种溶质A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中间产物R1A扩散都膜的另一侧,与液膜内相中的试剂R2作用,并把该溶质A释放到内相,而流动载体又扩散到外相侧。

电化学分离法:根据原子或分子的电性质以及离子的带电性质和行为进行化学分离的方法。

自发电沉积:一种元素的离子自发地沉积在另一种金属电极上的过程。

电解:借外电源的作用使化学反应向着非自发方向进行的过程。

电解分离法可分为控制电势电解分离法,控制电流电解分离法,汞阴极电解分离法及内电解分离法。电泳:在电场作用下,电解质溶液中的带电粒子向两级作定向移动的一种电迁移现象。

自由电泳:无固体支持体的溶液自由进行的电泳。

区带电泳:以各种固体材料作支撑体的电泳。

电泳分类:等速电泳,等点聚焦电泳,凝胶电泳,薄膜电泳,双向电泳,毛细管电泳。

渗析:以浓度差使溶质透过膜而分离的过程。

化学修饰电极(CME):通过化学,物理化学的方法对电极表面进行修饰,在电极表面形成某种微结构,赋予电极某种特定性质,可以选择性地在电极表面进行所期望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离子

交换型,配位反应型,共价键合型,疏水性富集,其他。溶出伏安法:选择合适的电极电位,使待测物在电极表面上进行反应,把大体积的测试液中的痕量物质浓缩在微小体积的工作电极上,然后选用适当的方式,将沉积在电极表面上的目标物质溶解出来,重新进入溶液中。包括:阳极溶出伏安法:将被测物在适当电位下进行恒电位电解,待测物还原富集在工作电极上,静止片刻后,使工作电极电位由负向正方向变化,已经还原在电极上的物质重新氧化溶解(阳极溶出)。阴极溶出伏安法:在预电解阶段,选择合适的电极电位,使工作电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离子与溶液中的被测离子反应,形成难溶化合物,沉积在工作电极表面,使大体积试液中的痕量待测物得到选择性富集。静止片刻后,使电极电位向负方向变化,富集在电极上的难溶化合物被还原,待测离子重新进入溶液中(阴极溶出)。电位溶出分析法:在恒电位下将被测物预先还原而富集在工作电极上,然后断开电解电路,电极上的沉积物氧化,E-t记录仪记录电位-时间关系曲线。

北大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真题解析考试内容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参考书-育明考博

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复习资料-育明考博一、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招生人数初审复试内容 071200科学技术史2014年1人 2015年1人 申请—考核制 1、笔试100分 科学思想史、数学史 2、面试100分 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 事研究领域的了解和看法、本人拟 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等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8:1左右(竞争较激烈) 2、本专业有2个研究方向:01.科学思想史02.数学史 3、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报考专业两门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和哲学。 4、2016年北京大学实行“申请—考核制”,没有提供雅思、托福等英语成绩等级证明的同学,需要参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 5、复试总成绩计算方法:笔试、面试各占50%,任意一项不合格不予录取。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北京大学哲学系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柒柒贰陆,柒捌,伍叁柒) 二、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招生人数及报考统计(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年份招生方式及人数公开招考报名人数报录比复试分数线2013年公开招考(34人)306人9:1 外语>=45 笔试>=60 2014年公开招考(34人)272人8:1 2015年公开招考(34人)265人8:1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此表格不包含:国学院、儒藏、高研院、儒学院

传质与分离技术试题

传质与分离技术习题集锦 一、填空题 1、吸收过程是溶质从转移到的质量传递过程。 2、温度和压力对吸收有利。 3、SO2比CO2易溶于水,则它们的E值,m值。(填前者大或后者大) 4、若要进行吸收,x*x. 5、对于易起泡物系,填料塔更为合适,因为填料对泡沫有作用,但填料塔操作范围,适用于生产规模较小的场合。 6、减少吸收剂的用量,操作线的斜率,吸收推动力,吸收液的浓度。 7、当温度升高时,溶解度系数H将,亨利系数E将,相平衡系数m将。 8、亨利定律的表达式为,它适用于溶液。 9、分子扩散中菲克定律的表达式为,气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D随温度升高而,随压力增加而。 二、选择题 1、能改善液体的壁流现象的装置是() A、填料支承; B、液体分布; C、液体再分布器; D、涂抹 2、利用气体混合物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的差异而使气体中不同组分分离的操作称为()

A、蒸馏; B、萃取; C、吸收; D、解吸 3、适宜的空塔气速为液泛气速的()倍,用来计算吸收塔的塔径。 A、0.6~0.8; B、1.1~2.0; C、0.3~0.5;D1.6~2.4 4、对难溶气体,如浴提高其吸收速率,较有效的手段是()。 A、增大液相流速; B、增大气象流速 C、减小液相流速; D、减小气相流速; 5、某吸收工程,已知气膜流体K Y=4×10-4kmol/(m2.s);液膜K X=8×10-4 kmol/(m2.s),由此判断该过程为() A、气膜控制; B、液膜控制; C、判断依据不足; D、双模控制 6、吸收混合气中笨,已知y1=0.04,吸收率是80%,则Y1、Y2是()。 A、0.04167; B、0.00833; C、0.02; D、0.005 7、用水吸收下列气体时,()属于液膜控制。 A、氯化氢; B、氨; C、氯气; D、三氧化硫 8、某混合气与溶液接触,已知该物系的平衡方程y e=0.8x,当溶液中溶质含量为0.05(摩尔分率,下同),气相中溶质含量为0.03,该过程为()。 A、吸收; B、解吸; C、平衡; D、无法确定 9、若混合气体中氨的体积分率为0.5,其摩尔比为() A、0.5 ; B、1; C、0.3; D、0.1 10、当x*>x时,( ) A、发生吸收过程; B、发生解析过程; C、吸收推动力为零; D、解析推动力为零

气象遥感期末复习答案总结

(个人总结,仅供参考!) 一、判断 1、光机扫描用机械转动光学扫描部件来完成单元或多元列阵探测器目标的二维扫描。(对)(不确定) 2、热红外遥感不能在夜晚进行。(错) 3、辐射纠正是清除辐射量失真的处理过程,大气纠正是清除大气影响的处理过程。(对) 5、专题制图仪TM(Thematic Mapper)是NOAA气象卫星上携带的传感器。(错) 6、可见光波段的波长范围是0.38-0.76cm。(错,应是um) 7、利用人工发射源,获取地物反射波的遥感方式叫做被动遥感。(错) 9、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0.3-3um,最大值为0.47um。(错)(不确定) 10、在军事遥感中,利用可见光波段可以识别绿色植物伪装。(错)(不确定) 11、空间分辨率是指一个影像上能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大小,常用的表现形式有:像元、像解率和视场角。(对) 12、直方图均衡化是一种把原图像的直方图变换为各灰度值频率固定的直方图的变换。(错) 16、微波辐射计是主动传感器,微波高度计是被动传感器。(错) 17、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只能应用于气象领域。(错) 18、黑体辐射的总能量与其绝对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峰值波长则与绝对温度成反比,随着温度的降低,最大辐射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对) 19、所有的物体都是黑体。(错) 20、所有的几何分辨率与像素分辨率是一致的。(错) 21、冬天的影像有利于土壤分析。(对) 22、所有的微波传感器都是主动式传感器。(错) 二、填空 1、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__波长λ__乘以__绝对温度T__是常数2897.8。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___短波____方向移动。 2、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3、按照传感器的工作频段分类,遥感可以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4、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_发射物质的温度_和__辐射波长或频率_的函数。 5、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_瑞利散射_、_米散射_和_无选择性散射_。 6、SAR的中文名称是__合成孔径雷达__,它属于__主动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7、遥感技术系统一般由遥感平台系统、遥感仪器系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和分析解译系统组成。 8、彩色三要素指的是__明度__、__色调__和___饱和度___,其中色调反映的是物体对电磁辐射、反射的主波长,明度反映的是物体对电磁辐射的总能量。 9、航空航天遥感传感器数据获取技术趋向三多(多平台、多传感器、多角度)和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时相分辨率)。 10、遥感数据获取手段迅猛发展,遥感平台有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5000Km),太阳同步卫星(600-1000Km)、太空飞船(200-300Km)、航天飞机(240-350Km)。 三、简答 2、什么叫发射率?按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可将地物分成哪几种类型? 发射率:地物的辐射出射度(单位面积上发出的辐射总通量)W与同温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W黑的比值。

公共基础知识科技:科技史(2104)完整篇.doc

公共基础知识科技:科技史(二十四)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是测试考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华图教育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科技:科技史(二十四),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1892年,荷兰的洛伦兹独立提出收缩假说。 1895年,德国的伦琴发现x射线。 1896年,法国的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1896年,荷兰的塞曼发现磁场使光谱线分裂。 1897年,英国的汤姆生从阴极射线证实电子的存在。 1899年,俄国的列别捷夫用实验证实光压的存在。 1899年,德国的卢梅尔和鲁本斯做空腔辐射实验,精确测得辐射能量分布曲线,为普朗克1900年的量子假说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公共基础知识考题日趋多样化和灵活。考生们对如何快速掌握考试知识点、有效提高考试成绩非常关心!华图教育网从考生备考角度出发,研究总结复习备考的方法和技巧问题,帮助考生快速掌握核心要点,突破记忆瓶颈。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推荐: 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和特征

证伪主义的普遍化 道德发展阶段论的意义 2016年我国发射的重要卫星 信息经济学成为主流 公共基础知识科技:科技史(二十八)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是测试考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华图教育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科技:科技史(二十八),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1931年,美国的劳伦斯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32年,英国的考克拉夫特和爱尔兰瓦尔顿发明高电压倍增器,用以加速质子。 1932年,美国的安德森在宇宙射线中发现正电子。 1932年,英国的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1934年,俄国的契仑柯夫发现液体在射线照射下发光。

现代分离技术复习题

第一章 1、分离过程分类?机械分离传质分离(平衡分离、速率控制分离) 反应分离 分离装置中,利用机械力简单地将两相混合物相互分离的过程称为机械分离过程。 2、列举几种典型的机械分离过程:过滤、沉降、离心分离、旋风分离、除尘。 3、传质分离的分离过程如何分类?举例说明: 平衡分离:蒸发、闪蒸、蒸馏、吸收、萃取、吸附、离子交换、萃取蒸馏结晶 速率控制分离:气体渗透、反渗透、渗析、渗透蒸发、泡沫分离、色谱分离、电渗析4、几种典型的反应分离技术?可逆反应:(离子交换、反应萃取)不可逆反应:(反应吸收、反应结晶)生物分解反应:(生物降解)电化学反应:(双极膜水解反应) 第二章 1、按膜的分离原理及推动力不同,膜分几类? 根据分离膜的分离原理和推动力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微孔膜、超过滤膜、反渗透膜、纳滤膜、渗析膜、电渗析膜、渗透蒸发膜等。 2、按膜的形态分类? 按膜的形状分为平板膜(Flat Membrane)、管式膜(Tubular Membrane)和中空纤维膜(Hollow Fiber)、卷式膜。 3、按膜结构分类?对称膜、非对称膜和复合膜。 4、按膜的孔径大小分类?多孔膜和致密膜。 5、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推动力是压力差。渗析,推动力浓度差。电渗析,推动力电位差。气体分离、渗透蒸发推动力是压力差。液膜分离推动力是浓度差。 6、常用的有机高分子膜材料?聚砜类、聚酰胺类、纤维素脂类。 7、醋酸纤维膜的优缺点?优点:醋酸纤维素性能稳定缺点:在高温和酸、碱存在下易发生水解,易受微生物侵蚀,pH值适应范围较窄,不耐高温和某些有机溶剂或无机溶剂。 8、醋酸纤维膜的结构?是一种非对称的多孔膜。表皮层、过渡层、支撑层(多孔层) 9、固体膜的保存应注意?主要应防止微生物、水解、冷冻对膜的破坏和膜的收缩变形。微生物的破坏主要发生在醋酸纤维素膜;而水解和冷冻破坏则对任何膜都可能发生。温度、pH值不适当和水中游离氧的存在均会造成膜的水解。冷冻会使膜膨胀而破坏膜的结构。 10、工业上应用的膜组件主要有中空纤维式、管式、螺旋卷式、板框式等四种型式。管式和中空纤维式组件也可以分为内压式和外压式两种 11、四种膜组件中装填密度最大的是?料液流径最快的是?中控纤维膜装填密度最高,管式料液流动最快。 12、什么是浓差极化?如何消除浓差极化? 在膜表面附近浓度高于主体浓度的现象称为浓度极化或浓差极化。可通过降低膜两侧压差,减小料液中溶质浓度,改善膜面流体力学条件,来减轻浓差极化程度,提高膜的透过流量。 13、微孔过滤(MF)、超滤(UF)、反渗透(RO)、纳滤(NF)有什么共同特点?1、推动力都是压力差。2、四种膜中溶剂分子都能通过。不同:截流溶质大小不同。 14、反渗透系统的主要部件 主要部件有:压力容器(膜壳)、高压泵、保安过滤器、自动控制与仪器仪表、辅助设备15、.保安过滤器 是反渗透装置的最后一级过滤器,要求进水浊度小于2mg/L以下,出水浊度低于0.3-0.12mg/L。

生物分离技术题库(带答案)

题库名称:生物分离技术 一、名词解释 1.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反应得速率与参加反应得物质得有效质量成正比。 2.凝聚:在电解质作用下,破坏细胞菌体与蛋白质等胶体粒子得分散状态,使胶体粒子聚集得过程。 3.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溶质分子分布在两个互不相溶得溶剂里,达到平衡后,它在两相得浓度为一常数叫分配系数。 4.干燥速率:干燥时单位干燥面积,单位时间内漆画得水量。 5.CMSephadex C50:羧甲基纤维素、弱酸性阳离子交换剂,吸水量为每克干胶吸水五克。 6.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在悬浮粒子之间发生架桥作用而使胶粒形成粗大得絮凝团得过程 7.过滤:就是在某一支撑物上放过滤介质,注入含固体颗粒得溶液,使液体通过,固体颗粒留下,就是固液分离得常用方法之一。 8.萃取过程:利用在两个互不相溶得液相中各种组分(包括目得产物)溶解度得不同,从而达到分离得目得 9.吸附:就是利用吸附剂对液体或气体中某一组分具有选择性吸附得能力,使其富集在吸附剂表面得过程。 10.反渗析:当外加压力大于渗透压时,水将从溶液一侧向纯水一侧移动,此种渗透称之为反渗透。 11.离心沉降:利用悬浮液或乳浊液中密度不同得组分在离心力场中迅速沉降分层,实现固液分离 12.离心过滤:使悬浮液在离心力场作用下产生得离心力压力,作用在过滤介质上,使液体通过过滤介质成为滤液,而固体颗粒被截留在过滤介质表面,从而实现固液分离,就是离心与过滤单元操作得集成,分离效率更高 13.离子交换: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吸附剂,将溶液中得待分离组分,依据其电荷差异,依靠库仑力吸附在树脂上,然后利用合适得洗脱剂将吸附质从树脂上洗脱下来,达到分离得目得。 14.固相析出技术:利用沉析剂(precipitator)使所需提取得生化物质或杂质在溶液中得溶解度降低而形成无定形固体沉淀得过程。 15.助滤剂:助滤剂就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能得细粉或纤维,它能使某些难以过滤得物料变得容易过滤 16.沉降:就是指当悬浮液静置时,密度较大得固体颗粒在重力得作用下逐渐下沉,这一过程成为沉降 17.色谱技术:就是一组相关分离方法得总称,色谱柱得一般结构含有固定相(多孔介质)与流动相,根据物质在两相间得分配行为不同(由于亲与力差异),经过多次分配(吸附解吸吸附解吸…),达到分离得目得。 18.有机溶剂沉淀:在含有溶质得水溶液中加入一定量亲水得有机溶剂,降低溶质得溶解度,使其沉淀析出。 19.等电点沉淀:调节体系pH值,使两性电解质得溶解度下降,析出得操作称为等电点沉淀。 20.膜分离:利用膜得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得两侧存在得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液中各组分透过膜得迁 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得一种技术。 21.化学渗透破壁法:某些化学试剂,如有机溶剂、变性剂、表面活性剂、抗生素、金属螯合剂等,可以改变细胞壁或细胞膜得通透性,从而使胞内物质有选择地渗透出来。 22.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就是状态超过气液共存时得最高压力与最高温度下物质特有得点——临界点后得流体。 23.临界胶团浓度:将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有机溶剂相中能形成反胶团得最小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它与表面活性剂种类有关。 24.反渗透:在只有溶剂能通过得渗透膜得两侧,形成大于渗透压得压力差,就可以使溶剂发生倒流,使溶液达到浓缩得效果,这种操作成为反渗透。 25.乳化液膜系统:乳化液膜系统由膜相、外相与内相三相组成,膜相由烷烃物质组成,最常见得外相就是水相,内相一般就是微水滴。 26.树脂工作交换容量:单位质量干树脂或单位体积湿树脂所能吸附得一价离子得毫摩尔数称为树脂交换容量,在充填柱上操作达到漏出点时,树脂所吸附得量称为树脂工作交换容量。 27.色谱阻滞因数:溶质在色谱柱(纸、板)中得移动速率与流动相移动速率之比称为阻滞因数,以Rf表示。 28.胶团:两性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亲水性基团自发地向内聚集而成得,内含微小水滴得,空间尺度仅为纳米级得集合型胶体。 29.膜得浓差极化:就是指但溶剂透过膜,而溶质留在膜上,因而使膜面浓度增大,并高于主体中浓度。 30.超滤:凡就是能截留相对分子量在500以上得高分子膜分离过程称为超滤,它主要就是用于从溶剂或小分子溶质中将大分子筛分出来。 31、生物分离技术:就是指从动植物与微生物得有机体或器官、生物工程产物(发酵液、培养液)及其生物化学产品中提取、分离、纯化有用物质得技术过程。 32、离心分离技术:就是基于固体颗粒与周围液体密度存在差异,在离心场中使不同密度得固体颗粒加速沉降得分离过程。 33.物理萃取:即溶质根据相似相溶得原理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萃取剂与溶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34.化学萃取:则利用脂溶性萃取剂与溶质之间得化学反应生成脂溶性复合分子实现溶质向有机相得分配。 35.盐析:就是利用不同物质在高浓度得盐溶液中溶解度得差异,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得中性盐,使原溶解得物质沉淀析出得分离技术。

大气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气化学的研究方法 现场实验研究:反应物产物关系;污染物时空分布; 源谱测定;模式验证。 实验室研究:实验条件可控,可重复结果;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过程机理;模式参数获取。数值模拟:覆盖区域可选;反应机理全面;“一个大气”,综合空气质量模式 大气形成 地球诞生,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氢气和氦气。地表温度非常高,氢气和氦气分子最终脱离地球进入太空。 年轻的地球:H2O, CO2, NH3。大气来自地球火山释放, CO2溶亍海水,细菌通过光照幵消耗CO2,释放O2. 现在的地球:N2,O2动植物平衡阶段。微生物活动导致O2积累,光照分解NH3生成N2和H2,而H2最终进入太空。 大气分层 ·对流层(高纬度8-9km,中纬度10-12km,低纬度17-18km)、平流层(对流层顶向上到55km)、中层(平流层顶到85km)、热层。 ·均匀层(90km以下)、非均匀层。 ·非电离层、电离层(60-500km)、磁层。 大气边界层指的是地面往上到1000-2000米高度的这一大气层。特点为昼夜温差大;风速随高度增加;陆地上空边界层昼夜高度差异大。污染物积聚在边界层中;雾发生在边界层中。 对流层特征混合时间:物质在大气中混合均匀所需要的时间。 大气停留时间:某种组分在大气储库中存在的平均时间。 准永久性气体:稀有气体、N2、O2 可变化组分:CO2、CH4、H2、N2O、O3 强可变组分:H2O、CO、NOx、SO2、H2S、HC、SPM 物质组成 1、干洁空气 干洁空气平均分子量:28.966 g/mol 2、水蒸汽(0.01~4%)来源:蒸发、蒸腾作用 (1)产生天气现象,引起湿度变化和热量转化;(2)吸收长波辐射,对地面保温。 3、各种杂质(悬浮微粒和气态物质) 水汽凝结物、大气尘埃和悬浮在空气中的其他杂质包括大气污染物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到大气的并对人类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包括气溶胶状态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气溶胶:气体介质和悬浮在其中的分散粒子所组成的系统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最大辐射能力对应波长0.475μm,能量集中在0.17-4μm,可见光部分为0.4-0.8μm。 大气压强:大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所受到的重力。 PV=nRT P : 压强:Pa, V:体积m3,n:摩尔数mol,T: 温度:K,R:气体常数

2012年中考政治总复习资料

2012年中考政治总复习第一部分: 国情常识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一)党的地位 1、党的地位: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是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源于她的先进性(表现) 这是因为(1)三个代表: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党的奋斗目标:是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3)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二)基本路线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为什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②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③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④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⑤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⑥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离不开发展;⑦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⑧发展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6.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的必要性) ①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着体制上的种种弊端,②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③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实践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怎样理解改革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意义。)通过改革,⑴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⑵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⑶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实践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8.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9.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 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②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③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0、我国对外开放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基本途径。具体措施有: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办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国外承包工程、办企业等。 11、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对待改革开放? ①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②我们青少年应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共同理想 12.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13.三步走:①、1990年温饱②、2000年总体小康2020年全面小康③、2050年实现现代化 14.总体小康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 15.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①艰苦奋斗是通向理想的必经之路,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实现共同理想决定的。 16、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提倡过苦日子,当苦行僧。而是反对铺张浪费和贪图享受。我们只有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做起,自觉磨砺自己,才能逐步把自己造就成能担负众人的人。 (四)我国的经济制度 1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8.、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是由我国的性质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即(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 19、我国的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20、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①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②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③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④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个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21、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①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2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3、我国如何对待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4、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代分离技术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膜分离 1.什么是分离技术和分离工程? 分离技术系指利用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等基本原理与方法将某种混合物分成两个或多个组成彼此不同的产物的一种手段。 在工业规模上,通过适当的技术与装备,耗费一定的能量或分离剂来实现混合物分离的过程称为分离工程。 2.分离过程是如何分类的? 机械分离、传质分离(平衡分离、速率控制分离)、反应分离 第二章膜分离 1.按照膜的分离机理及推动力不同,可将膜分为哪几类? 根据分离膜的分离原理和推动力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微孔膜、超过滤膜、反渗透膜、纳滤膜、渗 析膜、电渗析膜、渗透蒸发膜等。 2.按照膜的形态不同,如何分类? 按膜的形态分为平板膜、管式膜和中空纤维膜、卷式膜。 3.按照膜的结构不同,如何分类? 按膜的结构分为对称膜、非对称膜和复合膜。 4.按照膜的孔径大小不同,如何分类? 按膜的孔径大小分多孔膜和致密膜。 5.目前实用的高分子膜膜材料有哪些? 目前,实用的有机高分子膜材料有:纤维素酯类、聚砜类、聚酰胺类及其他材料。 6.MF(微孔过滤膜),UF(超过滤膜),NF(纳滤膜),RO(反渗透膜)的推动力是什么? 压力差。 7.醋酸纤维素膜有哪些优缺点? 醋酸纤维素是当今最重要的膜材料之一。醋酸纤维素性能稳定,但在高温和酸、碱存在下易发生水解。纤维素醋类材料易受微生物侵蚀,pH值适应范围较窄,不耐高温和某些有机溶剂或无机溶剂。 8.醋酸纤维素膜的结构如何? 表皮层,孔径(8-10)×10-10m。过渡层,孔径200×10-10m。多孔层,孔径(1000-4000)×10-10m 9.固体膜的保存应注意哪些问题? 分离膜的保存对其性能极为重要。主要应防止微生物、水解、冷冻对膜的破坏和膜的收缩变形。微生物的破坏主要发生在醋酸纤维素膜;而水解和冷冻破坏则对任何膜都可能发生。温度、pH值不适当和水中游离氧的存在均会造成膜的水解。冷冻会使膜膨胀而破坏膜的结构。膜的收缩主要发生在湿态保存时的失水。收缩变形使膜孔径大幅度下降,孔径分布不均匀,严重时还会造成膜的破裂。当膜与高浓度溶液接触时,由于膜中水分急剧地向溶液中扩散而失水,也会造成膜的变形收缩。 10.工业上应用的膜组件有哪几种? 工业上应用的膜组件主要有中空纤维式、管式、螺旋卷式、板框式等四种型式。 11.在上述膜组件中装填密度最高的是那种?料液流速最快的是那种? 中空纤维式,管式。 12.什么叫浓差极化?如何消除浓差极化现象? 在膜分离操作中,所有溶质均被透过液传送到膜表面上,不能透过膜的溶质受到膜的截留作用,在膜表面附近浓度升高。这种在膜表面附近浓度高于主体浓度的现象称为浓度极化或浓差极化。 它是一个可逆过程。只有在膜运行过程中产生,停止运行,浓差极化逐渐消失。

生物分离技术复习题

选择题: 1.HPLC是哪种色谱的简称()。 A.离子交换色谱 B.气相色谱 C.高效液相色谱 D.凝胶色谱 2.针对配基的生物学特异性的蛋白质分离方法是()。 A.凝胶过滤 B.离子交换层析 C.亲和层析 D.纸层析 3.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 A.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 B.中和电荷,破坏水膜 C.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 D.调节蛋白质溶液pH到等电点 4.从组织中提取酶时,最理想的结果是() A.蛋白产量最高 B.酶活力单位数值很大 C.比活力最高 D.Km最小 5.适合于亲脂性物质的分离的吸附剂是()。 A.活性炭 B.氧化铝 C.硅胶 D.磷酸钙 6.下列哪项酶的特性对利用酶作为亲和层析固定相的分析工具是必需的?() A.该酶的活力高 B.对底物有高度特异亲合性 C.酶能被抑制剂抑制 D.最适温度高 E.酶具有多个亚基 7.用于蛋白质分离过程中的脱盐和更换缓冲液的色谱是() A.离子交换色谱 B.亲和色谱 C.凝胶过滤色谱 D.反相色谱 8.适合小量细胞破碎的方法是() 高压匀浆法 B.超声破碎法 C.高速珠磨法 D.高压挤压法 9.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 A.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 B.中和电荷,破坏水膜 C.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 D.调节蛋白质溶液pH 到等电点 10.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可采用()方法。 A.离子交换层析 B.亲和层析 C.凝胶层析 D.聚酰胺层析 11.基因工程药物分离纯化过程中,细胞收集常采用的方法() A.盐析 B.超声波 C.膜过滤 D.层析 12.离子交换剂不适用于提取()物质。 A.抗生素 B.氨基酸 C.有机酸 D.蛋白质 13.人血清清蛋白的等电点为4.64,在PH为7的溶液中将血清蛋白质溶液通电,清蛋白质分子向() A :正极移动;B:负极移动;C:不移动;D:不确定。 14.蛋白质具有两性性质主要原因是() A:蛋白质分子有一个羧基和一个氨基;B:蛋白质分子有多个羧基和氨基;C:蛋白质分子有苯环和羟基;D:以上都对 15.使蛋白质盐析可加入试剂() A.氯化钠; B.硫酸; C.硝酸汞; D.硫酸铵 16.凝胶色谱分离的依据是()。 A、固定相对各物质的吸附力不同 B、各物质分子大小不同 C、各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 D、各物质与专一分子的亲和力不同 17.非对称膜的支撑层()。 A、与分离层材料不同 B、影响膜的分离性能 C、只起支撑作用 D、与分离层孔径相同 18.下列哪一项是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活性交换基团() A 磺酸基团(-SO3 H) B 羧基-COOH C 酚羟基C6H5OH D 氧乙酸基-OCH2COOH 19.依离子价或水化半径不同,离子交换树脂对不同离子亲和能力不同。树脂对下列离子亲和力排列顺序正确的有()。 A、Fe3+﹥Ca2+﹥Na+ B、Na+﹥Ca2+﹥Fe3+ C、Na+﹥Rb+﹥Cs+ D、Rb+﹥Cs+﹥Na+ 20.乳化液膜的制备中强烈搅拌()。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河北农业大学)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基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第三节大气的结构 第一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一般知识 第二节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第四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第五节地面有效辐射 第六节地面净辐射 第七节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第二章温度 第一节土壤温度 第二节水层温度 第三节空气温度 第四节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空气湿度 第二节蒸发 第三节水汽凝结 第四节降水 第五节人工影响天气 第六节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 第七节水分与农业生产 第四章气压与风 第一节气压和气压场 第二节空气的水平运动——风第三节大气环流 第四节地方性风 第五节风与农业第五章天气与天气预报 第一节天气系统 第二节天气预报 第六章农业气象灾害 第一节农业气象灾書概述 第二节由水分条件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第三节由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四节由光照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五节由气流异君导致的气象灾害 第七章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 第一节气候的形成 第二节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节气候变迁 第四节中国气候特征和中国农业气候特点第五节中国农业气候资源 第六节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第七节气候要素的一般表示方法 第八节季节与物候 第八章小气候 第一节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第二节农业小气候环境的改善 第三节农田小气候 第四节设施农业小气候 第五节农田防护林小气候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一、气象学概念、研究内容与气象要素 1气象学(概念: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过程: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与转化过程,如大气的増热与冷却,水分的蒸发与凝结等; 物理现象:风、云、雨、雪、、冷、暖、干、湿、雷电、霜、露等。 2 研究内容 (1)物理气象学。它从物理学方面来研究大气中的过程和现象,揭露这些过程和现象发展的物理规律。 (2)天气学。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为天气。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就是天气学。 (3)气候学。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它一般用气候要素的统计量表示。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规律、综合分析与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就是气候学。 (4)微气象学。微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及其它微小环境内空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物理气象学的一个分支。 二、气象要素(概念:表示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1.主要的气象要素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日照、辐射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三、农业气象要素学的定义、任务及研究方法 1.农业气象学概念: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农业气象要素:在气象要素中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称农业气象要素,包括: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等。 3.农业气象的研究内容: (1)农业气象探测:包括一起研制、站网设置、观测和监测方法等。 (2)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 (4)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 (5)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气象预报与气象情报 (6)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7)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4.农业气象学的任务:(1)农业气象监测。(2)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3)农业气候分区、区划、规划与展望 (4)农业气象措施、手段的研究(5)农业气象指标、规律、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5.研究方法:通过调查、观测、试验等结合完成。 6.平行观测法:(1)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 (2)主要气象要素、农田小气候要素、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和田间管理工作的记载。 7.在平行观测的普遍原则和指导下,还采用下列方法: (1)地理播种法。(2)地理移置法或小气候栽种法。(3)分期播种法。 (4)地理分期播种法。(5)人工气候实验法。(6)气候分析法。 四、我国气象及气象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按成分)分类: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一)干洁空气组成(25km以下)(%)

传质与分离技术试题

传质与分离技术试题 一、填空题 1、化工产品生产工艺遵循的规律是: 。(原料 预处理——化学反应——产品精制) 2、化工生产中的“三传一反”为: 、 、 、 。 (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化学反应过程) 3、分离过程分为: 、 。 (机械分离、传质分离) 4、传质分离过程分为: 、 。 (平衡分离过程、速率分离过程) 5、在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每一组分的 等于它的 。 (逸度、分压) 6、真实混合物中, 可视为修正非理想性的分压。 (逸度) 7、汽液平衡关系用逸度表示为: 。 ( L i V i f f ??=) 8、汽相中组分i 的逸度系数定义为: 。 (i V i V i i V i V i y f y P f 0??γφ==) 9、液相中组分i 的逸度系数定义为: 。 (i L i L i i L i L i x f x P f 0??γφ==) 10、液相中组分i 的活度系数定义为: 。 11、汽相逸度系数与液相逸度系数之间关系为: 。 12、汽相逸度系数与液相活度系数之间关系为: 。 13、工程计算中常用相平衡常数的定义为: 。 (i i i x y k =) 14、对于平衡分离过程,分离因子定义为: 。

(j i j i j j i i j i ij x x y y x y x y k k = ==α) 15、泡点方程为: ,表示平衡物系的温度和液相组成的关系。 16、露点方程为: ,表示平衡物系的温度和气相组成的关系。 17、全回流时,生产能力为 ,操作线方程可写为 。 (零,y n+1 = x n ) 18、若减小回流比,精馏段操作线斜率 ,两操作线的位置向平衡线靠近,表示汽液两相间的 。 (变小,传质推动力减小) 19、由相律知平衡物系的自由度为 。 (F=C-Φ+2) 20、多组分精馏流程的方案数为 。 (Z= ) 21、理想物系相平衡常数表示为 。 (),(P T f p P k S i i ==) 22、多组分精馏中,塔釜温度确定——泡点计算的步骤为: 。 (设i i i B Y i i i i i T P x k y T T x k x k k P T ==?→?≤-∑→∑→???→?,求已知ξ1)()( N ξ为试差的允许偏差,手算中一般取0.01~0.001) 23、多组分精馏中,若按所设温度求得∑K i x i >1,表明 ,所设温度偏高。若 ,表明所设温度偏低。 (K i 值偏大,∑K i x i <1) 24、多组分精馏中,塔顶温度确定——露点计算的步骤为 。 (设i i i D Y i i i i i T P k y x T T k y k y k P T ==?→?≤-∑→∑→???→?,求已知ξ1)()( N ξ为试差的允许偏差,手算中一般取0.01-0.001) 25、操作压力计算过程为 。 26、用轻关键组分和重关键组分表示的计算最少理论板数的芬斯克方程为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授课教案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授课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熟悉生物物质的概念、种类和来源;了解分离纯化技术及其基本原理;熟悉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放大和验证工作;掌握分离纯化的特点与一般步骤;了解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历史;熟悉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生物物质的概念、种类和来源;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放大和验证工作;分离纯化的特点与一般步骤;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分离纯化技术及其基本原理;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放大和验证工作。教学课时:4 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分离与纯化的概念与原理 一、生物物质的概念、种类和来源 1. 生物物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活性多肽类、蛋白质、酶类、核酸及其降解 物、糖、脂类、动物器官或组织制剂、小动物制剂、菌体制剂 2. 生物物质来源:动物器官与组织、植物器官与组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细胞培养产物、血液、分泌物及其代谢物 二、生物分离纯化概念 指从发酵液、动植物细胞培养液、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组织细胞与体液等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 三、生物分离纯化技术

生物技术 上游: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组织工程;下游:生物产品的回收——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主要包括离心技术、细胞破碎技术、萃取技术、固相析出技术、色谱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等。 四、分离纯化基本原理 有效识别混合物中不同组分间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差别,利用能够识别这些差别的分离介质或扩大这些差别的分离设备来实现组分间的分离或目标产物的纯化。

第二节分离纯化策略 一、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的特点 1. 环境复杂、分离纯化困难 2. 含量低、工艺复杂

气象学复习资料

1、简述干洁空气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2、虚温含义,它可直接测量吗? 在等压条件下,当干空气具湿空气密度时之温度即称为虚温,由此可知其代表干空气的温度,一般由Tv表示。定义虚温的用意在于,湿空气的分子量会随环境水气量改变而改变,使气体常数(R)成为变数,而较难正确计算出来。为使计算方便,所以利用干空气的气体常数来计算,因此定义虚温来代替湿空气的温度,如此就不用考虑变动的气体常数了,亦即可以处理掉复杂的水气效应,由此可知,虚温为水气的函数。因为实际观测环境大气所得的温度为湿空气温度,而所使用的气体常数为干空气气体常数(R),所以实际上状态方程(P=ρRT)(其中R=R*/md) 并不成立(因为其使用干空气气体常数(R),而温度却用湿空气的),所以为使其成立需使用虚温(即干空气之温度),如此才可使R与T均为干空气之值。由于虚温与实际观测之温度误差不算大(仍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因此目前大多数的人仍直接利用实际观测之温度来代替虚温。Tv=T+W/6。其中T为实际大气温度,W为饱和混合比值。表示虚温与实际温度之差距,等于露点温度所在的饱和混合比数值的六分之一。 3、从大气组成推导大气摩尔质量u=? 大气是混合气体,大气摩尔质量也就是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4、体积相同、P和T相同的干湿空气重量是否一样? 干空气状态方程为:湿空气状态方程为

: 在T,V,P相同的情况下:,得出 V相同,所以 5、P=1010hPa,e=10hPa,t=27 ℃,求Tv(虚温)。 Tv=(1+0.378e/p)T= 301.1228 6、当气温为25 ℃,气压为1080hPa,相对湿度f=65%时,求e(水汽压)、E(饱和水汽压)、d(饱和差)、a(绝对湿度)、q(比湿)。 25℃时,饱和水汽压E=31.668,f=e/E,则 e=fE=65%*31.668=20.5842 d=E-e=31.668-20.5834=11.0838, a=289*e/T=289*20.5834/(25+273)=19.9625 q=0.622*e/P=0.0119 7、若相对湿度f,气压p不变,增温时,绝对湿度a和比湿q前后是否相同? 当温度升高时,饱和水汽压E要增大,而f不变,所以水汽压e也要增大,q是比湿,q=0.622e\P,P不变,e增大,所以q要增大。a是绝对湿度。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量,也是增大的。 8、对流层的特征如何,为什么? 对流层有三个基本特征: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山常年积雪,高空的云多为冰晶组成,就是这一特征的明显表现。 (2)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主要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情况是: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因此对流层的厚度从赤道向两极减小。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在表的影响很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9、臭氧层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怎样? 臭氧层的形成:臭氧层(ozone layer)是指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层次。一般指高度在10-50km之间的大气层,也有指20-30km之间臭氧浓度最大的大气层。即使在浓度最大处,臭氧对空气的体积比也只有百万分之几,因此它在大气中是痕量成分。将它折算到标准状态(气压为1013.25hPa,温度为273K),在整个大气层中,总累积厚度只有0.15-0.45cm。其含量虽少,却能吸收掉大部分的太阳紫外辐射,对人类和其他生物起着重要保护作用。臭氧

高考生物总复习例题讲解:生命科学史专题

生命科学史专题 一、考试说明对“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 ⑴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⑵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二、生物学重大发现(生命科学史)的启迪 生命科学发现史能够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成为结论的知识,更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所体现的思想和方法。后者是高中生物新课程中重点强调的,同样也会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方向。 三、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生物学重大发现 细胞膜结构模型的研究 酶的发现过程 光合作用发现史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研究过程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DNA半保留复制的探究过程 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发现 遗传密码的破译 生长素的发现…… 四、典型例题 1.请回答下列与研究细胞膜结构有关的问题 ⑴1895年,Overton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胆固醇、甘油等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的物质透过细胞膜相对困难;另外有人发现细胞膜会被蛋白酶水解,这些事实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科学家在进行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时,需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从真核细胞分离出纯的细胞膜较为困难,因为会有细胞内其它的膜混杂。哺乳动物细胞内其它的膜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而人或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内膜系统,将其用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 ⑶1925年,荷兰科学家高特和戈来格用丙酮酸将红细胞膜的骨架物质抽提后,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面积相当于原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这个现象说明 。 ⑷1970年,科学家进行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