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

《国语》

[ 教学目标]

1. 学习掌握谤、溃、障、壅、弭、决、亲戚等文言实词和乃、之、故等虚词。

2. 学习本文巧妙运用比喻使文章生动形象的方法。

3.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了解统治者的昏庸。 . 体会作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积极进步的民本思想。

[ 教学重点、难点]

1 、召公的谏词。

2 、人物内在性格的揭示。

二、初步把握课文:

1. 教师范读全篇

2. 学生翻译课文(教师及时指正)

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把被告杀掉。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乐工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进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就不至于违背情理。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务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就应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过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3. 归纳文言词语: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谤:公开议论批评别人的过失

民不堪命矣堪:忍受

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弭:止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决:疏通河道。导:疏导

为民者宣之使言宣:疏导,引导

亲戚补察亲戚: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胡可壅也胡:何

(2 )一词多义:

乃不敢言

乃三年乃流亡于彘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项燕

家祭无忘告乃翁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之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三、分析课文内容:

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全文的结构

? 层次:

第一部分:弭谤的由来。第二部分:召公谏弭谤。

第一层(“王喜”至“乃不敢言”),乘上启下的过渡段。

第二层(“召公曰:是障之也”至“为民者宣之使言”),展示了召公的政治主张。

第三层(“故天子听政”至“是以事行而不悖”)具体论述怎样对待民“谤”

第四层(“民之有口也”至“其与能几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第三部分:弭谤的结果。

? 研讨课文处理重难点:

文章开篇“厉王虐,国人谤王。”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揭示了周王与国人的尖锐矛盾和对立。开门见山,一语入题,节奏十分明快。

( 1 )周厉王的人物形象:

○文章起笔用一个字高度概括了周厉王的性格,是什么?

——“虐”(板书“虐”)

○面对国人的“谤”厉王有哪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一“怒”一“杀”。面对他“虐”的结果“民不堪命矣”非但不收敛,反而穷凶极恶,一“怒”之下,派卫国的巫师监视敢于公开议论批评朝政的人,

“以告,则杀之。”这里既写出了他“虐”的程度,又写出了国人遭受的迫害是何等的严重;一“杀”更是活画出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形象,是“虐”的具体化。

(板书“怒”、“杀”)

○厉王的这种高压政策是否奏效了呢?

——周厉王的高压政策收到了暂时的效果,“国人莫敢言”国人敢怒而不敢言,但紧接着从“道路以目”中,我们不难看出国人强烈的愤怒和怨恨。这沉默就像孕积已久的活火山一样,随时都可能喷发。这就为周厉王的不幸结局埋下了伏笔。

○他自己是否满意呢?

——“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足见他的得意忘形,这正是昏暴的统治者因取得暂时的成功而心满意足的浅见陋识。一个“喜”更着力刻画了他的愚蠢。(板书:“喜”)

教师小结:

从文章开篇对厉王形象的刻画,“虐”、“怒”、“杀”可以看出厉王性格的暴虐凶残、毫无理性。下文的一“喜”则完成了他性格另一面的刻画:昏庸愚蠢,自鸣得意。(板书:暴虐凶残、昏庸愚蠢)。这一切都注定了他“流亡于彘”的悲剧命运。

○指名学生归纳厉王人物形象,要求结合历史背景。

——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课文刻画了这个暴虐凶残、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独夫形象。他不仅认识不到危机,反而沾沾自喜,他的一怒一喜,表现了他的残忍和昏庸。召穆公直言劝谏,厉王不但不听,反而派卫巫监视人民,堵塞言路,屠杀谤者。他的暴虐和顽固,最终导致人民起义,落得个“国人流亡于彘”的可悲下场。

( 2 )召公的人物形象:

召公的谏词是作者毫不吝惜笔墨的重点所在,是全文的精华之笔。

面对厉王虐而导致的尖锐的社会矛盾,西周王室重臣召穆公仗义直言,“民不堪命矣”简短的五个字,包含着召公内心的焦急、沉痛、和期待。但却随着厉王的“怒、杀”而告终。

○召公的第二次进谏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采取了什么方法?如何表现他的远见卓识的?

——情势危急,他一反委婉之辞,直陈利害,一针见血指出“是障之也”。然后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恰当地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可谓振聋发聩!“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具体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那么就自然引出了结论,“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这一观点可见召公的远见卓识。(板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比喻、远见卓识)

○“宣之使言”对安帮治国有那些好处?反映召公什么样的思想出发点?

——召公认为:天子处理政事,首先要广开言路,让人民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种官员,用诗、曲、书、见、箴等形式进言。“百工谏,庶人传语”着重写平民进谏,“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着重写亲近者尽规劝之责。“瞽、史教诲”着重写听取教诲。“耆、艾修之”是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教诲加以整理,作为君王治理朝政的参考。“而后王斟酌焉”是说君王对上述意见考虑取舍,斟酌损益,从而决定施政方针。“是以事行而不悖”,只要按着上面所说的办,就能使国家政治立于不败之地。可使国家长治久安。这就是“宣之使言”的必然结果。

虽然召公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但能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看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犹如奔腾而来的洪水。提倡“决之使导”,“宣之使言”。具有积极进步的民主思想。(板书:民主思想)

○为能说服厉王,召公进一步设喻说明民言之重要。这次是如何设喻的?两次设喻有什么不同?

——召公用土之有“山川”、“原隰衍沃”来比喻民之有“口”。“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

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可见民之“口”的重要。这样的比喻形象明了,其含义又很深刻、警策。

前一个比喻是以“川”喻“民之口”,是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个比喻是以“土有山川”、“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后一比喻是前一比喻的深入,即不仅不应消极被动的防,而且应该积极主动地“宣”。

两次设喻均能看出召公言真意切,用心良苦(板书;用心良苦)

○归纳召公形象

——召公即召穆公,厉王的卿士。他重江山社稷识大体。看到厉王的暴虐和朝政的混乱局面,他直言进谏,两次设喻,深入浅出,词锋犀利,滔滔不绝。或委婉进言,或点明危害,表现一个有识之士在国家危急之时的良苦用心和远见卓识。他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虽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为维护周王朝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但他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反对镇压,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四、艺术特色: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这是一篇优秀的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充分体现了《国语》重在记言的特色。

(1 )用语简练,一字千斤。

本文偏重记言,善于用精彩的对话来描述事件,阐明主旨。用字极为简练,文章开头用了40 个字,交代事情发生的原因。“厉王虐”一个“虐”字概括了厉王残忍的所作所为。一个“怒”便浓缩了暴君的专横和野蛮,视忠言为逆耳的个性特点,“使监谤”,“以告,则杀之”描绘出国家笼罩着白色恐怖。“道路以目”

形象地点出国人敢怒而不敢言的国情。而在结尾的18 个字里,只用了“流亡于彘”四个字,点明了厉王不听劝谏的结果。这四各字隐含了多少史实?国人三年来忍无可忍的生活,暴动前的准备,暴动时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活捉厉王的精彩情景等,作者都没有写,只用了这四个字来概括厉王的结局,真是精练到了极点。

(2 )比喻生动形象。

形象的比喻,使人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直观、生动。召公针对厉王的暴政,以“为川”为喻,警诫厉王要尊重民意,体察民情,弭谤犹如壅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寓说理于比喻之中,含有深刻的哲理。把“民之有口”比喻为“土之有山川也”,从积极方面指出,应当正确认识民“谤”,才能做到“行善而备败”

(3 )详略得当

课文主要写召公的两次进谏,但详略不一。第一次进谏,只用“民不堪命矣”五个字,可谓惜墨如金,是略写;第二次进谏,则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等论证方法,如江河直下,洋洋洒洒,是详写。对谏辞详写,对进谏的原因和结果则略写。详者不嫌其繁,略者不显其简,恰到好处。就人物来说,召公详写,厉王和国人略写。

五、解题指导

一、(副)竟然。(代)这,这样。

(副)于是,就。(代)指百姓

1 (副)是,就是。

2 (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代)你的。子独立性,不翻译

二、A

三、C

四、B ?

五、是必然。因为他拒绝召公的进谏,刚愎自用,顽固不化,一意孤行。使国人在“莫敢言”的愤怒里,积蓄着力量,最终反抗的力量就如同久壅而溃的洪水一样,势不可挡,致使周厉王最终被流放。这一切正应验召公的谏言,真是大快人心,体现了历史的必然。

[ 小结]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周厉王以高压手段压制老百姓言论思想自由,消弭民间对帝王的各种议论指责,最后遭流放的故事,得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主旨,生动形象。既具有启发性,又具有说服力,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富有民主性的色彩。

《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 【作品介绍】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国记事的国别史。它记载了西周穆王征犬戎(前967)到东周智伯被杀(前453)500多年的历史。全书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以记述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它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表现出来的思想随所记之人不同而各异。它的文风也不统一。它的作者,司马迁等认为是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和《左传》相比,从史学角度看,它比《左传》多出两百多年,有些史实是《左传》没有的;从文学角度看,它的文字简明质朴,不及《左传》精炼蕴藉,叙事情节一般也无波澜起伏,不及《左传》婉转多姿。但它善于记言,有些谏对之辞写得十分出色,如本文。 【解题】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标题是后加的。召公又作“邵公”,姓姬,名虎,谥号穆公,是周厉王的卿士。厉王,即周厉王,名胡,是西周有名的暴君。他对外用兵失败,对内进行“专利”,即把本属各级领主共有的山林川泽之利收归王室所有。厉王垄断山林川泽之利的行为,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纷纷议论,严厉批评。为了压制舆论,厉王使卫国神巫监视国人,禁止批评,违者杀头。这时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进行劝谏,厉王不听,以致矛盾愈来愈尖锐。到了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围王宫,袭厉王,厉王出逃。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这件事,其中主要记述了召公的谏言。谏言说理透彻,且具有民主因素。 谏:规劝在上者(君主、尊长),使之改正错误。弭(mǐ):制止,遏制。谤:公开指责过失。这个词原来没有贬义,以后才成为贬义词。弭谤:制止(群众的)公开批评。 【注评】 厉王虐,厉王: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37年。虐:暴虐,指推行暴虐的政令,即“专利”法。国人谤王。国人:住在国都里的人。国:国都、京城。国人是西周春秋时对住在国都里的人的通称,属于统治阶级,有议论国事的权利。谤:公开指责批评。召公告曰:召公:即召穆公。告:“告(之) ”的省略,告戒厉王。“民不堪命矣!”堪:经得住,忍受。命:命令,指周厉王推行的暴虐的政令。○召公首先为民请命。王怒。得卫巫,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使监谤者。使:“使(之)”的省略,派卫巫。监:监视。谤者:指公开批评厉王推行暴虐政令的人。以告,则杀之。以告:是“以(之)告(王) ”的省略,把谤者告诉厉王。则:就,连词。之:代词,代谤者。○用杀人的办法制止批评,残暴至极。国人莫敢言,莫:没有谁,否定性无定代词。○不仅不敢“谤”,连话都不敢说了。道路以目。道路:名词用作状语,在道路上(相遇)。以目:介宾词组作状语,用眼神(示意)。两者后面都省略了谓语。○《古文观止》评:“(道路以目)四字妙甚,极写莫敢言之状,不堪命之极也。” 第一段写周厉王用杀人的办法来制止国人的批评,国人敢怒而不敢言。 王喜,○“喜”与上文“怒”相对,一“喜”一“怒”,暴君形象突出。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弭:制止。谤:公开的批评。乃不敢言。”句前省略主语“国人”。乃:终于,副词。○完全是暴君口吻。召公曰:“是障之也,是:代词,这,指“弭谤”的作法(即“以告,则杀之”)。障:堵塞。之:代词,指国人的口。○先否定“弭谤”,再分四层进行申述。防民之口,防:堤坝,用作动词,

“做好中国人 说好普通话”

精选 “做好中国人说好普通话”主题班会 四年二班 一、班会时间 2015年9月14日。 二、班会目的 1.认识到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三、主持人 刘金珠子孙雨航李骐 四、班会准备 搜集有关普通话的相关材料,视频。 五、班会过程 (一)班主任讲话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迎来了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做好中国人说好普通话”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活动开始 珠子:从我们踏进校园的那时起,从我们开始学习第一堂语文课起,从我们接触拼音字母的那刻起,普通话就已深入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雨航:普通话,作为全中国56个民族语言的标准,更是中国语言的一种象征。 李骐:在此,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主题班会,向大家展示普通话的魅力和丰采。 1.听听《中国话》 珠子:都说中国的文字是最美的。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雨航:让我们认真地听一首歌《中国话》。(请播放mp4,时间4分钟) 2.说说方言笑话 (请2位同学为我们讲讲方言笑话故事) 3.找找错别字 4.读读绕口令 珠子:同学们的绕口令说得很好也很认真。作为新世纪的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除了学好文化知识,还应该自觉地去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 5.学学诗歌诵 雨航:诗歌是语言的音乐,是文化的珍珠,诗中有情、有景更有趣味在其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优美的诗歌,体会诗歌的魅力。 合:主题班会现在结束。 (三)班主任总结

精选 普通话是我们的国语,作为一个中国人,连基本的国语都讲不好,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又如何把普通话推广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学好文化知识,还应该自觉地学好普通话。 六、班会总结 通过此次主题班会,孩子认识到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说好普通话的能力和参与意识。

大学语文在线作业

1.第1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属于哪个朝代的作品()。 A.汉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2.第7题 姚纳是下列哪一篇小说中的人物()。 A.《风波》 B.《断魂枪》 C.《苦恼》 D.《舞会以后》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3.第8题 萧伯纳是哪国的作家()。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俄国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4.第9题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话出自()。 A.《世说新语》 B.《晏子对齐侯问》 C.《召公谏厉王弭谤》

D.《五代史伶官传序》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5.第10题 选自《国语》的作品是()。 A.《召公谏厉王弭谤》 B.《李将军列传》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冯谖客孟尝君》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6.第11题 欧阳修号()。 A.六一居士 B.东坡居士 C.青莲居士 D.香山居士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7.第12题 下列属于晋代诗人的是()。 A..轼 B.陶渊明 C.杜甫 D.龚自珍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8.第13题

擅长描写北京底层平民生活、作品具有浓厚京味儿的作家是()。 A.老舍 B.史铁生 C.从维熙 D.汪曾祺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9.第14题 《断魂枪》的作者是()。 A.鲁迅 B.茅盾 C.老舍 D.巴金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10.第15题 具有“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美国着名小说家是()。 A.杰克.伦敦 B.德莱塞 C.马克.吐温 D.欧.亨利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11.第16题 胡适所着的在我国新诗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诗集是()。

《召公谏厉王弭谤》练习题目

《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步闯关 1.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厉王虐(nüè)弭(mǐ)谤川壅(yōng)而溃 B.师箴(zhēn)瞍(sǒu)赋矇(móng)诵 C.瞽(gǔ)献曲耆(qí)艾修之事行而不悖(bèi) D.原隰(xí)斟酌(zhēn zhuó)流王于彘(zhì) 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理 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 C.故天子听政听:处理,判断 D.国人谤谤:毁谤 3.与“师箴”中“箴”字用法相同的是() A.晋军函陵 B.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C.越国以鄙远 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4.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召公谏弭厉王谤弭:消除 ②是障之也障:障碍 ③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 ④财用于是乎出用:用度 ⑤行善而备败败:失败 ⑥胡可壅也胡:怎么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5.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以告,则杀之。②道路以目。 ③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④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C.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D.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以下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6.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A.人民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B.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的有山川,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C.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在这里,也产生在这里。 D.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度是从山川中产生出来的。7.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A.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谁与你在一起呢? B.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们与你能在一起多长时间吗? C.如果堵他们的嘴,那赞成的人能有几个呢? D.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与你能一起多么久呢?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国语、普通话与华语

国语、普通话与华语 国语是不是普通话呢? 实质上,国语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通话。可以这样说,国语是普通话的旧称,而今台湾还沿称国语,华语是普通话在海外(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称呼。过去,外国人称普通话有时用common speech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有时还沿用manderin, 而今呢,“普通话”的说法越来越普遍,外国人干脆就用“普通话”的音译,叫putonghua了。著名学者唐兰曾向周有光先生讲:“华语这个名称最好,华语这个名称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行。”周有光先生说:“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国语是中国的全国共同语,华语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三个名称不是彼此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两位老前辈的话很有道理。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就是在法律上明确了普通话的国语地位。 既然国语就是普通话,为什么还出来这样两个名称呢? 国语和普通话这两个名称几乎是同时出现的。 前面说过,1909年,资政院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定名为“国语”,临危的清政府不得不采纳了这个建议。而在此之前的1906年,著名学者朱文熊就提出了推行与文言和方言相对的各省通用之语“普通话”的构想。后来著名语言学

家黎锦熙和文化革命的先驱鲁迅、瞿秋白等对“普通话”都有所论述。“普通话”的“普通”在这里不是“普普通通,平凡、不特殊”的意思,而是“普遍共通、普遍通用”的意思。但是不管是“国语”还是“普通话”,人们并未取得内涵上的共识。例如民国初年的读音统一会认为国语就是“就国音而发”的“近文之 雅语”,是“一种极普通之官话”,当然这是很含混的说法。而朱文熊所说的“普通话”也只是“各省通用之话”这样模糊的说法。 1931年,瞿秋白写文章批评五四以后白话文的发展发生了偏向,成为“非驴非马的文体”,意指其为半文半白。瞿秋白主张中国需要再开展一次俗语文学革命运动,用“现代人的普通话来写”。这“现代人的普通话”是共通的,习惯上中国各地共同使用的;是大众的,也就是“俗话”,不是“雅语”;是现代的,多音节的。 这样,我们大概可以分出当时“国语”和“普通话”的差别在于前者是“雅”的,后者是“俗”的,前者是半文半白的,与文言藕断丝连的,后者是大众的,是中国各地正在实际使用的,是大众都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的大众口语,是比“国语”更具普遍性和更接近人民口语的白话文。我们都听过侯宝林先生的一段相声里模仿当时话剧里“国语”的口吻对话: 欲坐人力车的乘客对车夫说:“三轮,你好不好拉我去东四牌楼?”

标准普通话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在辛亥革命以前,汉民族共同语被称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国家意识的高涨,便改官话为“国语”。之后,海内外又兴起了“普通话”、“汉语”、“华语”、“中国话”等叫法。现在,对于汉民族共同语这个概念,中国大陆都叫“普通话”,台湾叫“国语”,港澳地区过去称“国语”,现在也逐渐改称“普通话”,新加坡和其他一些海外华人社区多数称为“华语”。普通话、国语、华语三者名异实同,都是指以中国大陆北方方言为基础的中国话。 为何要说普通话 人人都说普通话, 四海一家语相连. 规范字,从小练, 志须定,心要静. 仔细看,认真写, 有节奏,求呼应. 用笔灵,讲造型, 意境深,明气韵. 既悦目,又赏心, 一笔一画皆生命. 普通话,规范字, 奔向社会喜多多. 牢记要领,持之以恒, 勤学苦练,与时俱进! 普通话不标准闹出的笑话二则 有个人不愿学说普通话,不管到哪里,讲的都是方言土语。有一天,他出差到某个城市,中午,到一家饺子馆去吃饺子。一进门,他操着方言问一名男服务员:“shuì jiào多少钱一 wǎn?”服务员没好气地说:“要睡觉找旅馆去!”说着把他推出了门。那人本意是问:“水饺多少钱一碗?”结果让人听成:“睡觉多少钱一晚?”真是不说普通话,闹了个大笑话。 某士兵被俘虏了,长官答应满足他3个愿望再杀他。士兵说我要和我的马说几句话.敌人答应了。次日,马回来了,带回来一个美女.士兵和女的共渡良宵。长官说还有两个愿望,士兵说我要和我的马说几句话.敌人答应了。次日,马回来了,又带回来一个美女.士兵又和美女共渡良宵。长官说你还有最后一个愿望.士兵还是说我要和我的马说几句话. 长官很奇怪就前去马厩偷听.看士到士兵揪着马耳朵,大叫:"我是叫你去带一个女(旅)的人来,不是一个女的人!" 话说有一个口音很重的县长到村子里作报告:“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翻译: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啦!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县长讲完后,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酱瓜!”(翻译:现在请乡长讲话!)乡长说:“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吧!”(翻译: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是大碗吧!)“不要酱瓜,我捡个狗屎给你们添添。”(翻译:不要讲话,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

华师在线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提纲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提纲 一、基础题 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是欧阳修。 2、善写羁旅行役之词的词人是柳永。 3、被后人奉为婉约派正宗的著名词人是秦观。 4、《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话出自《召公谏厉王弭谤》。 6、杜甫兼长各体,尤其擅长七言律诗。 7、李白诗歌特征的有充满浪漫色彩、想象奇特丰富、词彩瑰伟绚丽、感情奔放豪迈。 8、刘大魁、姚鼐、方苞属于桐城派散文家。 9、《苦恼》、《变色龙》属于契诃夫小说代表作。 10、老舍、吴组缃、沈从文属于中国现代小说家。 1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12、《冯谖客孟尝君》中孟尝君的形象特征为宽容大度、礼贤下士。 13、《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 14、《赞美》一诗的作者是穆旦。 15、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词人。

16、陆游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 17、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18、《归田园居》一诗在达意时使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比喻。 1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驳论点。 20、《庄子》最富有浪漫色彩。 21、穆旦是九叶诗人的代表诗人。 22、《苦恼》、《舞会以后》、《绳子的故事》、《麦琪的礼物》属于外国短篇小说。 23、戴望舒、艾青、徐志摩属于现代诗人。 24、陶渊明诗歌特征的有质朴自然、冲和平淡的特征。 25、白居易《长恨歌》、高适《燕歌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属于歌行体。 26、《世说新语》三则中讲述了周侯、王恺、石崇、王徽之、戴安道的故事。 27、《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是方苞。 28、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兼怀子由”,“子由”是指苏辙。 2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语出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30、《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是张养浩。 31、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翻译 原文 厉王虐②,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③矣!”王怒,得卫巫④,使监谤者⑤。以告⑥,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⑦。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⑧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⑨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⑩,为民者宣⑾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⑿至于列士⒀献诗⒁,瞽⒂献曲,史⒃献书,师箴⒄,瞍赋⒅,矇⒆诵,百工⒇谏,庶人传语21,近臣尽规22,亲戚补察23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4,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5。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6;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7,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8 。 本文记述了西周后期周厉王为政暴虐,用残酷手段堵塞人民的言路,镇压人民的反抗,最终被人民推翻的史实。全文围绕一个“谏”字展开记述,形式上是在叙事,实际上重在记言。通过本文的记述,表现了召公的政治远见,揭露了周厉王残暴、腐朽而又虚弱的本质。 读后想一想: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弭谤的道理的?在召公看来,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弭谤”效果? 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除人民对我的咒骂了,他们居然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塞了他们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危险的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献诗,盲艺人献乐曲,史官献古文献,少师进箴言,瞍者朗诵,朦者吟咏,各色工匠分别谏诤,百姓的议论碾转上达,左右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对天子经常劝诫,然后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 “人民的嘴,就象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才从这里产生出来;又象那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才从这里产生。由于人民用嘴发表意见,国家政事的成功或失败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做人民所赞成的事,防止人民所憎恶的事,这正是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办法啊。人民心理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他们的嘴呢?如果堵他们的嘴,那么,跟随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劝告。从此,都城里的人没有一个敢讲话。过了三年,人们便把他赶到彘地去了。 注释: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

学习“国语普通话”发声亮剑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加强民族团结 发声亮剑人:沙吾列提·达吾提 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方式与载体。 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跟上社会发展步伐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跟上世界的最主要工具。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个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现代文化科技知识、融入现代社会、共同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 实践表明,新疆各族人民干部队伍学习国语提高民族素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的重要举措,也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从战略发展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看待“国语”学习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语言文字政策,站在是否有利于民族发展进步的视角看待国语的社会功能。 学习国语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今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必须抓紧抓好、落到

实处。我充分认识到“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宣传教育,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认真落实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不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加强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学习国语能促进各民族交流,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架起民汉间友谊的桥梁。 对于一名少数民族教师来说,如果不懂国语就不可能很好的教好学生,工作能力的发挥就会受到限制,如果不懂国语接收事物,掌握新知识的范围就会缩小,所以首先认识学国语的重要意义,把学习国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国语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用语,我们的文明的进步都依靠着它。作为我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我们是有义务学好它。 总之,我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积极推进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论在工作,还是生活,自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导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每名学生规范使用,促进民族团结,创建和谐校园。

普通话的发源地

普通话的发源地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人口的稳定,做出了一个对中国有历史意义的决定,迁都北京,为加强京城的防守,固守长城,朱棣在长城外隔离出了一片无人区,而滦平就在这片军事隔离区的最南边,到了清朝以后滦平得以移民开荒才改变。 在200年的历史断层里,滦平清代以前的方言是怎样的已经无从考证,所以滦平已经成了一盘等待录音的空白磁带。 清初,滦平成为了多民族融合的聚集地,顺治帝曾在滦平建造行宫、驿站,后来康熙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滦平更是成为了连接往来承德北京的重要通道,现境内还存有清朝御路遗址5条、行宫遗址8处。 清朝康熙年间,因为实行圈地令,北京周边的满汉之间的土地矛盾非常激烈,为了解决矛盾,政府开始鼓励到古北口外开发荒地。 因而很多人就开始在这里建立庄田,包括很多皇家人员建立的皇庄,直止清末,滦平内已经建立了24个皇庄,130多个王庄和旗庄,形成了滦平境内的主体村落,金沟屯便是旗庄中的一个。 满清入京后,朝廷鼓励满人学习汉的语言文化。所以满族人所学的北京话,便成为清代推广的北京官话。此时,也刚好是滦平建庄高峰期。

因为建庄和京城的联系紧密,庄田与京城交往密切,所以滦平受当时北京官话影响很大。滦平既然是等待录音的空白磁带,所以清朝推广的北京官话,就成为了本地方言。 在演变过程中,滦平方言也具备了自己直接、清晰的特点,初出茅庐教育认为,这些也刚好符合现代普通话推广的标准。 从秦开始,我国就实现了“书同文”,实现了文化、政治上的大一统格局,但是“语同音”却一直未实现。因为古代人口流动性不强弱,各地交流靠统一的文言文便能够维系。所以读音的作用就比较低,也得以让各地区的不同读音保存、发展。 但是在统一政权下,各地也是有语言上交流的需要。同时因为战乱等原因引起北方人大规模向南迁,将中原的官话带到了南方地区。所以文化上对中原的推崇,也推动了以北方中原官话为主的形成。 初出茅庐认为,中国历代官方语言有雅言、正音、官话、国语等称呼的不同,最终也定义了不同时期“普通话”。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说理的方法。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2.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了解作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 二、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思,不必在“卫巫”“列士”“献诗””瞽”“瞍”“矇”“百工”这些生僻词语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说理的方法。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 3.“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国语》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记叙的是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的故事。 2.时代背景 《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在厉王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的危机日益严重。《国浯》中有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篇,说荣夷公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而厉王却偏偏重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等佞臣,对内封山占水,垄断了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危机四伏,民怨沸腾。这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 3.有关《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一卷。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公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 《国语》包括《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除了《周语》、《郑州》涉及到西周事外,其余都是依照春秋时的诸侯国别来记述各国史实的。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则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越语》写范合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国语》与《左传》《史记》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类评语。所以作者的主张并不明显,比较客观。 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

学习“国语普通话”发声亮剑版

学习〃国语〃发声亮剑 2018 年6 月28 Fl 语言是人类联系的纽带,交流的媒介、沟通的桥梁。各民族之间互通语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趋势。 对于一个职工来说,如果不懂国语就不可能很好的找工作,工作能力的发挥就会受到限制,如果不懂国语接收事物,掌握新知识的范围就会缩小,所以首先认识学国语的严重意义,把学习国语作为一项严重任务。国语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用语,我们的文明的进步都依靠着它。作为我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我们是有义务学好它。 实践表明,新疆各族人民的学习国语提高民族素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富强和进步的严重举措,也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大事。从战略发展和发展优秀文化的高度看待“国语〃学习的严重性,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语言文字政策,站在是否有利于民族发展进步的视角看待国语的社会功能。 学习国语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今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巨大课题和严重任务,必须抓紧抓好、落到实处。我充分认识到“国语〃教育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加强宣传教育,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认真落实学习〃国语〃工作,不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的基木能力,也是加强社会安定的严重举措,学习国语能促进各民族交流,民族团结,民族共同富强,架起民汉间友谊的桥梁,消除语言沟通。达到文化调和,社会安定和进步的目标。 所以我作为一名少数民族职工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下苦功,下真功,切实把“国语"学好、用好。 总之,看展的学习国语课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对我们说是一次难得的促进语言能力专业化成长的优良机会。我将以此为机会,进一步加强对国语的学习,为创建文明调和的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希望全体职工一齐努力,同心携手,真正把国语说好、推广好,让国语在我们的家园里扎根! 谢谢大家 2018年6月 1 / 2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这是堵他们的口。召公告曰,就杀掉他们。 召公谏厉王弭谤对照翻译,告诉召公说,财富就从这里出来,甚于防川,朦诵。民之有口也。是故为川者,亲戚补察。口用来发表言论,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厉王发怒,要放任他们、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国人莫敢言:“我能止住谤言了:“吾能弭谤矣。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怎么能堵住呢,瞍赋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翻译,百姓也象河水一样,史献书,道路以目,天子要成全他们,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心里考虑的,命令公,太师:“这是堵他们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伤害的人一定很多,比堵住河水更厉害。堵住百姓的口。所以治理河水的人,少师献箴言;好象土地有高原,怎么能堵住呢,告诉召公说、洼地,寻得卫国的巫者?”厉王高兴了,百工谏,国人谤王,乃流王于彘,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胡可壅也,要疏通它,然后君王考虑实行,则杀之,少师献箴言,近臣尽心规劝,使监谤者,治理百姓的人。王喜。防民之口,口里就公开讲出来,朦者背诵典籍,使它畅通、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堵住百姓的口,而后王斟酌焉。召穆公报告说,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周厉王暴虐,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乐官献曲;川雍而溃。民亦如之,治理百姓的人,衣食就从这里产生,衣食于是乎生,百姓请人传话,伤人必多。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将他们的意见付

普通话魅力汉语

魅力汉语 目的要求: 1.认识汉语的魅力。 2.了解语言的概念,语言的特点。 3.通过熟知汉语在国外的影响力,从而热爱汉语,努力学习普通话。 教学容及重点难点: 1.汉语的魅力。 2.汉语的概念,汉语的特点。 3.汉语在国外的影响力。 4.汉语的特点和概念,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授,练习,讨论 课前训练: 白桦huà包庇bì比较jiào 秘鲁bì 蝙蝠biān 濒于bīn 摈除bìn 不禁jīn 一、导入新课:

(一)朗读示,导入课题,引出概念 魅力:是指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魅力汉语:是指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 例子:全世界有60亿人口,5000到7000种语言,只有汉语,是最优美动听的一种语言,通过朗读《中国话》,让学生感知汉语的魅力。 (二)引出概念,激发学习兴趣,选取生动幽默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汉语的特点: 1.精炼简约——字形、字音、字义的结合 2.历史悠久——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3.使用人口多——有16亿以上 4.世界影响力大——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 通过《中国话》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文明和文化的标志。 例子:82岁法国老人路易斯学习汉语的经历,通过事例,让学生能够明白,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学好自己的母语。

二、魅力汉语的构成 (一)语言 1. 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语、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一视地为社会服务。 2. 特性 工具性: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社会性:语言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符号性:它是由音义结合而成的符号系统,有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Wo men xue xi han yu 全民性: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 例子:关于中秋佳节男同学给女同学写信的例子,来说明语言具有全民性的特点。 中秋佳节两团圆,你我不能庆团圆,我是大圆圈,你是小圆圈,我心满满全是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画在圆外,一直在圆里,一路圆圈圈到底。 小结:语言表达他是要有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的,是有全民性的,你自己也不能标新立异,哪怕再有新意,也达不到交际和沟通的作用,

召公谏厉王弭谤知识点梳理

召公谏厉王弭谤 文学常识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史,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从此一般都认为《国语》乃()所作。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注音 召.公()弭.谤()川壅.而溃()彘()瞽.献曲()瞍.赋()矇.诵()耆() 隰()阜() 虚词 1、以告() 2、道路以目() 3、国人莫敢言() 4、乃不敢言() 5、是障之也() 6、防民之口() 7、为川者、为民者:()() 8、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9、财用于是乎出()()() 10、犹其有原隰衍沃也()11、胡可壅也() 12、若壅其口()13、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重点实词 1.召公谏厉王弭谤()()虐() 2.民不堪命()()是障之也() 3.川壅则溃() 4.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5.耆、艾修之()不悖:不违背事理() 6.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7.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 8.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9.其与能几何() 词类活用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师箴()() 3、道路以目()() 特殊句式 是障之也()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三年,乃流王于彘() 使监谤者() 是以事行而不悖() 夫民虑于心而宣之于口() 古今异义 亲戚 古义: 今义: 成语 道路以目: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常识积累 1、古书体例: ()体——《春秋》、《左传》 ()体——《史记》、《二十四史》 ()体——《论语》 ()体——《国语》、《战国策》 2、年龄特殊称谓: 襁褓()孩提()总角、垂髫()豆蔻() 及笄【jī】()弱冠()而立()不惑() 知天命、艾()花甲、耆()古稀()耋【dié】()耄【mào】()期颐【yí】() 3、盲人称谓: 瞽----- 瞍----- 朦----- 4、关于谥号: 谥号: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明、睿、康、庄、宣、懿等; 属于批评的有:炀、厉、灵等; 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大学语文在线作业(100分)

1.第1题 穆旦是哪个诗派的代表诗人()。 A.现代派 B.朦胧诗派 C.新月社 D.九叶诗人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在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中,被后世尊为“亚圣”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小李杜”中的“李”指的是()。 A.李贺 B.李商隐

C.李煜 D.李清照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A.《国语》 B.《左传》 C.《史记》 D.《战国策》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七斤是下列哪一篇小说中的人物()。 A.《风波》 B.《苦恼》 C.《阿宝》 D.《断魂枪》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道德经》是指()。 A.《老子》 B.《庄子》 C.《论语》 D.《孟子》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下列作品中,属于人物传记的是()。 A.《召公谏厉王弭谤》 B.《李将军列传》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冯谖客孟尝君》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被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诗人是()。 A.李白 B.陈子昂 C.杜甫

D.张若虚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被后人奉为婉约派正宗的著名词人是()。 A.苏轼 B.陆游 C.秦观 D.张孝祥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0.第10题 属于鲁迅杂文集的是()。 A.《呐喊》 B.《坟》 C.《野草》 D.《故乡》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召公谏厉王弭谤》测试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 一、单选题 1.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厉王虐(nüè)弭(mǐ)谤川壅(yōng)而溃 B.师箴(zhēn)瞍(sǒu)赋矇(móng)诵 C.瞽(gǔ)献曲耆(qí)艾修之事行而不悖(bèi) D.原隰(xí)斟酌(zhēn zhuó)流王于彘(zhì) 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理 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 C.故天子听政听:处理,判断 D.国人谤谤:毁谤 3.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召公谏厉王弭谤弭:消除 ②是障之也障:障碍 ③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 ④财用于是乎出用:用度 ⑤行善而备败败:失败 ⑥胡可壅也胡:怎么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4.“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人民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B.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的有山川,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C.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在这里,也产生在这里。 D.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度是从山川中产生

出来的。 5.“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谁与你在一起呢? B.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们与你能在一起多长时间吗? C.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能有几个人和你在一起呢? D.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与你能一起多么久呢?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召公是当时具有政治眼光的统治者之一,他已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 B.文章的重点是召公的劝戒之辞,说理运用“川壅而溃”的比喻,形象而贴切。 C.本文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对人民持不同态度的结果,很有说服力。 D.周厉王是个极其残暴的统治者,对于敢指责他的人,他就派巫者去杀了他们,因此人民都不敢说话了。 7.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D.而后王斟酌焉 8.下面的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A.厉王虐,国人谤王。 译为:周厉王非常暴虐,国民都讽刺、挖苦他。 B.为川者决之使导。 译为:治理河流的人挖掘水道使水疏导。 C.史献书,师箴。 译为:史官进献史书、典籍,当老师的进劝诫、规劝的言论。 D.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译为:老百姓有嘴,就好比大地上会有山川一样,财用就出来了。 9.《国语》的体例是()。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语录体

普通话的定义

普通话的定义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的特点是简单、清楚、表现力强。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 “普通话”的定义,解放以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看法。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其中,“普通话”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从南系官话到普通话国语是如何统一的

从南系官话到普通话:国语是如何统一的 中国在整个历史时期当中,政治上时分时合,文化上却一直是较为统一的整体。 尤其以汉字为载体的书面语通行全境,自秦以降始终如此,避免了西欧语言分 化导致文化差异拉大,最终造成永久性政治分隔的局面。但是,与高度规范统一的汉语书面语相比,汉语口语却要复杂得多。历史上的普通话 虽然中国历史上跨区域交流以书面为主,但是对口语的标准音也不是全然无视。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时就采用当时的标准音“雅言”。而中古时期创作近体 诗时更是要严格根据《切韵》系统韵书的规矩,如果在科考中出现错韵是会直 接判作不及格的。 后代诗人由于不谙古音押韵很容易出错,如《广韵》中的元韵极易压错,被称作 “该死十三元”。

传统上中国向来尊奉中原地区的方言,而中原地区的方言也就一次次地对其他地 方进行洗刷。在不少方言现今的读法中还能看出这种历朝历代学习标准音留下的 痕迹,如上海话“行”在“行李”中读ghan,“行动”中读yin,后者即受到近 古标准音影响的例子。标准音影响力的大小随时代而有不同,大体上说,在全国政治统一、交流频繁的 时代,标准音的影响力就大,甚至可以整体取代地方方言。反之则弱。上古、中 古的标准音距离现在已经相当遥远,要说推广国语的历史,明朝是个不错的起点。明朝从建国开始就颇重视标准音的推广,建国伊始即发布《洪武正韵》,试图设 立新的标准,一扫前朝“胡风”。但是《洪武正韵》是一本相 当保守的韵书,间 杂有吴音影响,并未真正在明朝人的口语中通行过。明朝真正的官话则是一种以 读书人口中的南京话为根基的语言。宋元以来,由于长期的隔离和政治中心变动,中国通行的官话逐渐发展成为南北 两支。北系官话主要流行于华北地区,以《蒙古字韵》《中 原音韵》为代表,而南系则在 南方流行。两支官话最主要的区别在入声的处理上,北系的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 《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上篇。故篇名亦作《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题中,召公亦作邵公。《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便介绍了其被逐的过程,文章简洁分明,逻辑清晰,是《国语》名篇。 作品原文 厉王虐(1),国人谤王(2)。召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6)。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7),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8)。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9),为民者宣之使言(10)。故天子听政(11),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2),瞽献曲(13),史献书(14),师箴(15),瞍赋(16),曚诵(17),百工谏(18),庶人传语(19),近臣尽规,亲戚补察(20),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1),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2)。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3),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4)。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5)。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6),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7)?”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28)。三年(29),乃流王于彘(30)。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国语》)[1] 词句注释 (1)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 (2)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 (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邵,一作召。 (4)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 (5)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6)谤者:批评国王的人 (7)弭(mǐ米):消除。 (8)障:堵塞。 (9)为川者:治水的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