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因子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概述

细胞因子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概述

细胞因子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概述
细胞因子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概述

细胞因子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概述

细胞因子一般是由受到刺激的细胞产生,主要为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具有高效性,在微摩尔甚至皮摩尔都可以起作用。单个细胞因子对免疫的作用取决于如下的条件:局部细胞因子浓度、其受体表达的模式及多个信号通路在免疫应答细胞中的整合。细胞因子作为分子信使,允许免疫系统细胞彼此通信,以产生对靶抗原的协调,在许多疾病中具有调节和效应功能,因此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可用于免疫治疗。

在免疫治疗过程中,细胞因子直接刺激肿瘤部位的免疫效应细胞和基质细胞,增强细胞毒性。通过对动物肿瘤模型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已经有很多细胞因子用于癌症的治疗。获得FDA批准上市的细胞因子药物已有多个,如高剂量的IL-2用于治疗黑素瘤和肾细胞癌,IFN-α用于III期黑素瘤的辅助治疗。还有更多的细胞因子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GM-CSF、IL-7、IL-12、IL-15、IL-18和IL-2。

细胞因子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可以用于激活免疫疗法、抑制免疫疗法等,包括各种重组、合成和天然的制剂。如白细胞介素类(IL-2、IL-7、IL-12),趋化因子(CCL3、CCL26、CXCL7)及其它细胞因子(干扰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在激活免疫疗法中

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以刺激外周血干细胞(从病人血液中提取)产生淋巴细胞,经过体外与肿瘤抗原共培养后,再输回到病人体内,并结合刺激性的细胞因子以增强免疫效应,这样的细胞就可以摧毁携带相同抗原的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白细胞介素-2可以与抗CD3和同种异体反应性细胞融合,生成过继T细胞。这种细胞可以转移到患者体内,可以进一步提高IL-2的抗癌活性。白细胞介素-7和白细胞介素-2可以用来恢复免疫功能缺陷患者的免疫系统,这一研究已经进如临床试验阶段。

在抑制免疫疗法中

主要抑制自体免疫疾病中的异常免疫反应,或者降低正常免疫反应以阻止细胞或者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如免疫抑制药物、免疫耐受、过敏治疗等。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介绍一些在免疫治疗中经常用到的细胞因子的特性。

白细胞介素1(IL-1):

白细胞介素1(IL-1)是一种多效细胞因子,涉及皮质的炎症反应、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IL1超家族有11个成员,如IL1A、IL1B、IL1Ra、IL-18等。IL-1是一些癌症的药物靶点,也用于细胞治疗。

在细胞免疫治疗方面,IL-1可体外刺激CD4+T细胞的增殖,诱导IL-2的产生,共刺激CD8+/IL1R+T细胞活化,并刺激成熟的B细胞增殖和免疫球蛋白的分泌。

当IL-1α与IFN-γ和激活性CD3单抗合用时,可以明显提高CIK 的细胞毒作用。

白细胞介素2(IL-2):

白细胞介素2也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由T细胞响应于抗原或有丝分裂刺激产生,广泛应用于促进T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和增殖。IL-2能够刺激NK细胞增殖、增加细胞毒作用并刺激NK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IL-2可以引起T细胞过度分化和诱导活化的T细胞凋亡,还

可以激活CD4+ FoxP3 Treg调节细胞,进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肿瘤杀伤活性,因此认为IL-2属于T细胞调节因子而不单单是激活因子,所以现在有的研究已经用IL-7,IL-15,IL-21来代替IL-2了。

白细胞介素7(IL-7):

白细胞介素7属于造血生长因子,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分泌,与白细胞介素2共用γc受体亚单位,刺激淋巴祖细胞的增殖。IL-7可以为Na?ve T细胞和记忆T细胞提供持续的刺激信号。如上所述,IL-7在激活CD8+ T细胞过程中,不会激活CD4+ FoxP3+ Treg 细胞。在临床上,IL-7还可以应用于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T细胞数量的恢复。并且IL-7在B细胞成熟的某些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影响其增殖。IL-7还可以作为肠粘膜淋巴细胞的调节因子。

白细胞介素15(IL-15):

白细胞介素15与白细胞介素2具有相似的结构,共用γc受体亚单位,属于具有4个α-helix螺旋束家族(其它的如IL-2,IL-4,IL-7,IL-9,G-CSF和GM-CSF)。IL-15调节T和NK细胞的激活和增殖。IL-15在先天免疫系统中主要是杀死病毒感染的细胞。同时IL-15可活化NKT细胞和γδT细胞。在免疫细胞治疗中,IL-15不会引起活化的T细胞凋亡,激活CD8+效应T细胞。IL-15维持记忆性T细胞存活,从而对长期抗肿瘤活性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21(IL-21):

白细胞介素21同样属于白细胞介素2家族,共用γc受体亚单位,对免疫系统的细胞有很强的调节作用,可以在其靶细胞中诱导细胞分裂、增殖。

在细胞免疫治疗中,IL-21可以促进CD4+和CD8+ T细胞的增殖,增强CD8+ T细胞和NK细胞的细胞毒性,不会因活化造成细胞凋亡。IL-21会优先扩增“年轻态”的

CD27+CD28+的CD8+ T细胞,这类细胞具有更强的细胞毒性。当然,IL-21也不会引起Treg 的扩增,因此,IL-21在细胞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白细胞介素4(IL-4):

白细胞介素4激活活化的B细胞和T细胞增殖,调节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上Fc受体的表达。IL-4诱导Th1细胞向Th2细胞转化。IL-4刺激Th2细胞分泌IL-4、IL-5、IL-6、IL-10和IL-13。IL-4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生长,从而引导单核细胞向DC方向分化。培养体系中不加IL-4时单核细胞将分化为巨噬细胞。IL-4在调节体液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起关键作用,诱导B细胞抗体类别转换向IgE,上调MHC II类分子的产生。IL-4和GM-CSF共同作用可使单核细胞定向分化为未成熟DC,此时的DC具有较强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但抗原递呈能力较弱,IL-4和TNF-α顺序使用可以促进DC成熟。

白细胞介素12(IL-12):

白细胞介素12作用于活化的T和NK细胞,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通过转录蛋白STAT4的活化剂介导来对淋巴细胞产生作用。IL-12是IFN-γ的T细胞非依赖性诱导所必需的,对于Th1和Th2细胞的分化有重要作用。IL12B与IL23A结合形成IL-23白介素,具有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功能。IL-12属于药物靶点。

在细胞免疫治疗中,IL-12促进CD4+ T细胞分化为CD4+ Th1 T细胞,增强CD8+ CTLs 细胞活性。IL-12的治疗效果与其剂量、作用时间以及其它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等有关,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免疫细胞的肿瘤杀伤活性。在小鼠抗黑色素瘤模型中,高剂量的IL-12通过NK细胞起作用,而低剂量的IL-12则通过NKT起到肿瘤杀伤作用。

白细胞介素18(IL-18):

白细胞介素18也称为干扰素-γ诱导因子,属于促炎细胞因子,由巨噬细胞和其他细胞产生。IL-18能够刺激NK细胞和CD8+ T细胞分泌IFN-γ,增强NK细胞与CD8+ 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IL-18还可以活化巨噬细胞,促进Th1 CD4+ T细胞的发育,促进淋巴细胞表达FasL等功能。IL-18可为过敏性疾病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此外,IL-18、IL-12和IL-15协同作用可以维持自身免疫疾病中的Th1应答和单核因子生成。

伽马干扰素(IFN-γ):

伽马干扰素属于II型干扰素,主要由NK和NKT细胞产生,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

疫调节作用。IFNγ对转化细胞具有抗增殖作用,可加强I型干扰素的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IFNγ通过激活巨噬细胞,诱导抗原呈递细胞(APCs)上的MHC I、MHC II和共激活分子表达。此外,IFNγ可以诱导蛋白酶体的表达变化从而增强抗原呈递能力。IFNγ还可以促进CD4+ T细胞向Th1细胞分化,阻遏依赖于IL-4的B细胞亚型切换。IFNγ通过磷酸化JAK1和JAK2蛋白进而激活JAK-STAT细胞途径。

在细胞免疫治疗中,IFNγ作用于宿主免疫细胞,对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等均有一定作用。IFNγ通过促进巨噬细胞MHC Ⅱ类分子的表达,或使某些正常情况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某些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表达MHC Ⅱ类分子,进而增强抗原递呈能力。IFNγ可以促进B细胞和CD8+T细胞的分化,但不能促进其增殖。IFNγ能增强TH1细胞的活性及免疫功能。IFNγ增强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及活化NK细胞,增强其细胞毒作用。IFNγ表达异常与许多自身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2,GM-CSF)在胚胎移植及其发育中具有关键作用。GM-CSF是最早发现的对于DC有作用的细胞因子之一。在DC培养中,GM-CSF促进单核细胞向大巨噬样细胞分化,促进细胞表面MHC II类分子的表达,从而增强细胞的抗

原递呈功能。此外,GM-CSF还可促进DC的存活。

在细胞免疫治疗方面,GM-CSF可以激活免疫反应,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和DC而产生抗肿瘤活性。在抗原呈递方面,GM-CSF可以促进DC细胞成熟,促进共刺激分子上调和CD1d受体表达。近期研究发现,GM-CSF刺激造血祖细胞分化为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从而降低癌症患者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还有研究证明GM-CSF可以诱导骨髓DC的分化,促进Th1细胞偏向免疫应答,促进血管生成,影响过敏性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因此,GM-CSF在临床上被用来治疗恶性肿瘤。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肿瘤坏死因子α(TNF,TNFA)属于TNF超家族细胞因子,是生物过程调控的多功能分子,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脂质代谢和凝血等。TNF-α参与抗肿瘤。

在细胞免疫治疗方面,TNF-α使未成熟DC分化为成熟DC。这一过程通过TNF-α下调未成熟DC的巨胞饮作用和表面Fc受体的表达,上调细胞表面MHC I类、II类分子和B7家族分子(CD80,CD86等)的表达来实现。成熟DC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明显减弱,但抗原递呈能力显著增强,可极强的激活T细胞。TNF-α还可以影响其它细胞因子的生成,如刺激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IL-1,增强IL-2依赖的胸腺细胞、T细胞增殖能力,促进IL-2、CSF和IFN-γ等淋巴因子产生,增强有丝分裂原或外来抗原刺激B细胞的增殖和Ig 分泌。

正是由于细胞因子由多种细胞产生,在先天性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具有多重作用,参与免疫性疾病、炎症及传染性疾病。随着对细胞因子研究的深入,必将会有更多的因子应用于细胞免疫治疗。

细胞因子详解

捋捋让人迷惑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调节蛋白或者糖蛋白,他们的分类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他们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激发细胞内信号通路起作用。 白细胞组成了免疫和炎症系统,大多数细胞因子作用于白细胞或者由白细胞表达,他们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实际上,一些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的药物就是通过调节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起作用的。 细胞因子由特定的细胞表达并分泌到胞外,结合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后激活细胞内信号 传导通路 细胞因子分类 细胞因子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提出,它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多肽因子,可以调控细胞分化和免疫系统。干扰素(IFNs)和白介素(ILs)是主要的多肽家族,在当时细胞因子主要指这两类家族。 起初细胞因子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分泌该因子的细胞类型或者细胞因子初次被发现时的生物活性。然而这些分类方法现在看来都不够准确,无法满足后期的分类需求。最近,根据细胞

因子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的分析,可以将大多数的细胞因子分为6大家族。因此,根据分类方式的不同,某些细胞因子会有多个名称。 表1:细胞因子根据结构分类结果 细胞因子家族成员 ‘β-Trefoil’ cytokine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Interleukin-1 Chemokines Interleukin-8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s ‘Cysteine knot’ cytokines Nerve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EGF famil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Haematopoietins Interleukins 2–7, -9, -13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Erythropoietin Ciliaryneurotrophic factor TNF family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and –β

PLA生物细胞免疫激活疗法

【权威疗法】--PLA生物细胞免疫激活疗法 “PLA生物细胞免疫激活疗法”运用现代纳米技术,萃取出纳米小分子“PLA生物细胞”,发现该分子细胞可将发炎增厚的组织溶解代谢掉,运用到治疗风湿方面,将大量PLA生物细胞通过特异通道到达病灶部位,通过预处理方案中的超大剂量的生物细胞破坏和阻断患者体内所有自身免疫T淋巴细胞克隆和记忆细胞营养供给,清除T淋巴细胞使其失去活性并排出体外。 并能有效阻滞相应神经,使椎间隙拉宽,迅速减轻疼痛,同时在修复免疫功能分子的作用下恢复弹性,承受受压能力。由于输入的PLA生物细胞含有大量营养神经细胞及清除无菌性炎症的药物,可使受压损伤的神经细胞在3-5天内重新再生,使局部创面得到愈合,使由于压迫刺激导致的神经根及椎管内水肿得到消退,疼痛症状消失。 由于PLA生物细胞免疫激活疗法治疗风湿病,不经过血管,而是运用超导向活检实施治疗,比其他方式更容易到达病变位置,药物在病变局部高度集中,随着药物浓度升高,疗效越显着。由于在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所以药物对病变位以外的周围组织影响甚小,避免了全身用药的负面危害,大大减少了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 【技术优势】--PLA生物细胞免疫激活疗法 (1)、不开刀、不手术、不住院。避免传统开刀手术带来的大创伤、易感染、难除根的弊端。 (2)、避免吃药带来的副作用。避免了患者长期用药所造成的心脏、肾脏、肠胃等损伤出现。 (3)、直达病灶除病根,预防复发。直接清除炎性病原体,修复受损骨组织,提升免疫机能。 (4)、治疗更快捷、效果稳定持久。30分钟就可实现一次性治疗,防止了骨组织再次受破坏。 (5)、真正的“绿色”治疗方式。对关节周围正常组织无损伤,保持整个关节功能的完整性。 【治疗步骤】--PLA生物细胞免疫激活疗法 1、精准定位:通过影像学仪器,针对患者病情的个体差异,进行病灶的准确定位。 2、靶向介入病灶点:通过纳米技术,提取PLA生物细胞迅速分布于病灶部位,直达病灶除病根。 3、清理T淋巴细胞:PLA生物细胞到达病灶,分解大量免疫因子和修复因子,能够迅速杀灭病变的T 淋巴细胞并清理出体外。解除受到炎性病原体浸泡的关节滑膜及软骨组织,使疼痛僵硬状态随着炎性物质的消除而消失。 4、修复软骨恢复免疫平衡:快速修复受损组织,防止骨质遭到破坏,同时促进健康滑液再生,使坏死、病变组织得以修复并及时的生出新的骨组织,从而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提升免疫力、调节抗体平衡、预防病原体再次入侵的目的。 【显著疗效】--PLA生物细胞免疫激活疗法 1.30分钟止疼痛。

临床免疫学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

第十五章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 本章考点 1.细胞因子的概述 2.测定方法及应用 细胞因子在机体的免疫调节、炎症应答、肿瘤转移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这类因子不仅是基础免疫研究的有较手段,亦是临床上探索疾病发病机制、判断预后和考核疗效的指标。 第一节细胞因子的概述 (一)概念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一大类能在细胞问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二)共同特性 (1)化学性质大都为糖蛋白。 (2)细胞因子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3)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三)类型 细胞因子分类按其作用大致可分为免疫调节因子和免疫调控因子两大类。主要的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家族、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转化因子家族以及其他细胞因子等。 1.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IL)是指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以示区别。现在已取得克隆化的基因、明确产物性质和活性的白细胞介素成员有15个IL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生和免疫调节等一系列过程中均发生重要作用,此外IL还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及病理反应。 (1)IL-1、IL-2的性质及生物活性 1)IL-1的性质:IL-1的产生细胞: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均可产生IL-1,主要以巨噬细胞为主,IL-1分子有IL-1α和IL-1β两种不同分子形式。所有的有核细胞表面,都有IL-1受体(IL-1R),也分为IL-1R 和IL-2R两类。 IL-1的生物活性:局部免疫调节作用:①与抗原协同作用;②促进B细胞生长和分化及抗体形成;③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等APC的抗原递呈能力;④与IL-2或干扰素协同增强NK细胞活性;⑤吸引中性粒细胞,引起炎症介质释放;⑥刺激多种不同的间质细胞释放蛋白分解酶并产生一些效应。全身性作用:①有较强的致热源作用;②对IL-1的生成具有反馈调节作用;③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急性蛋白;④使骨髓细胞库的中性粒细胞的释放和活化;⑤与CFS协同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增殖能力。 2)IL-2的性质:IL-2的产生细胞:IL-2主要由T细胞(CD4+)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合成。IL-2分子量为l5KD,是含有113个氨基酸残基的糖蛋白,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IL-2受体:T细胞,NK细胞,B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均可表达IL-2R。 IL-2的生物活性:①刺激T细胞生长;②诱导细胞毒作用;③促进B细胞生长分化;④增强巨噬细胞抗原递呈能力、杀菌力及细胞毒性。 2.干扰素 (1)性质与类型:干扰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根据其产生细胞的不同分为3类:α型、β型、γ型,根据干扰素的产生细胞、受体和活性等综合因素分为2种类型:Ⅰ型和Ⅱ型。Ⅰ型干扰素又称抗病毒干扰素,其生物活性以抗病毒为主;Ⅱ型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或IFNγ,主要由T细胞产生,主要活性是参与免疫调节,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

生物免疫疗法介绍

生物免疫疗法 1、CIK细胞简介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CIK)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它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由于该细胞群中多数细胞同时表达CD3和CD56两种膜蛋白分子,故又被称为NK细胞样T淋巴细胞。CIK细胞具有增殖速度快、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及非MHC限制性杀瘤的优点。目前,CIK疗法被认为是新一代抗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案。 2、CIK细胞的抗肿瘤机制 (1)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 CIK细胞能分泌穿孔素(proforin,PFP)和颗粒酶(granzyme),通过穿孔素/颗粒酶途径介导杀伤靶细胞。 (2)CIK细胞活化后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发挥抑瘤杀瘤作用 CIK细胞活化后产生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如IL-2、IL-4、IL-10、IFN-γ、TNF-α等,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还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反应性间接杀伤肿瘤细胞。 (3)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CIK细胞能活化肿瘤细胞凋亡基因,并且CIK细胞内FLIP、Bcl-2、Bcl-xl、DAD1和survivin 等抗凋亡基因表达上调。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CIK细胞可以通过Fas/FasL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从而对肿瘤进行有效的杀伤。 图1 CI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途径与机制

图2 CIK细胞的抗肿瘤机制 3、CIK细胞的临床应用 (1)适应征 近年的临床研究显示,CIK细胞在临床治疗的早、中、晚期恶性实体瘤病例和白血病中均有较好的疗效。CIK细胞生物免疫治疗适用于: 病人在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后+CIK 化疗、放疗间期结合CIK细胞免疫支持治疗不仅能有效杀灭残留癌细胞,而且可以提高放化疗病人的自体免疫力,起到支持治疗的目的; 微创介入、氩氦刀、Cyber刀等治疗的同时或治疗后辅以CIK细胞治疗疗效更佳; 部分晚期癌症患者,自身体力条件不允许行放化疗的患者; 暂时不宜做手术、介入或其他治疗的肿瘤患者也可先进行CIK细胞治疗,提高身体机能状况,改善生活质量,争取其他治疗机会。 对部分化疗多药耐药瘤株同样具有强大杀伤作用(如p-gp阳性乳腺癌) (2)治疗策略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免疫的概念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3.免疫的三大功能防御、自稳、监视,相应的病理反应为超敏及免疫缺陷、自身 免疫病、恶性肿瘤。 4.免疫系统的组成 5.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 6.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7.主要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有哪些。 8.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抗原 1. 抗原的定义 2.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定义及特点 3.抗原表位的分类(线性表位-T细胞和构象表位-B细胞)、抗原结合价 4.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交叉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理化因素、宿主因素、免疫途径及方法) 6.抗原的种类: 1)抗体产生是否对T细胞依赖:TD抗原、TI抗原 2)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3)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7.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免疫佐剂、超抗原、丝裂原第三章抗体 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定义。 2.抗体的基本结构: 重链(H链)和轻链(L链); 可变区(V区):超变区(CD1-3)和骨架区(FR1-4) 恒定区(C区):C H1-4;C L 铰链区:CH1与CH2之间。 结构域和功能区:VH和VL抗原结合位点;CH1和CL为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所

在;CH2和CH3为补体C1q结合位点;CH3和CH4能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产生免疫效应。 3.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2个Fab(抗原结合片段), 1个Fc (可结晶片段) 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个Fab'段,多个pFc段 4.抗体的类型:根据重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IgG、IgA、IgM、IgD、Ig巳 型:根据轻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入和K 5.抗体三类不同的抗原决定基: 同种型: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 分子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存在于Ig C区和V区。 独特型:同一个针对不同抗原所产生的Ig分子V区所特有的抗原表位。存在于Ig重链和轻链的V区。 6.抗体的主要功能 V区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C区,与具有Fc受体的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发挥溶解细胞的活性; 介导免疫细胞活性(ADCC调理作用、超敏反应、激活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7.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G: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血清含量最高,占总量的75-80%,半衰期长,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参与II、III 型超敏反应。 IgM: 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其激活补体、结合抗原、免疫调理作用比IgG 强,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5-10%。 IgM 的特点: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是BCR的主要成分;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A:分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

干细胞免疫疗法是世界上的终端疗法

——干细胞免疫疗法是世界上的终端疗法 当年一个全民补钙的理念,今天“双青胶囊”使补骨髓成为现实,全民补骨髓的趋势刚刚兴起,将给人类带来健康活力。 树老干枯,人老髓衰,骨髓饱满疾病全无,骨髓流失器官衰老,骨髓免疫寿命延长,年轻的骨髓让生命返老还童!骨髓是干细胞的种子,免疫细胞的源泉,“双青胶囊”能透过骨髓滋养孔对骨髓进行全方位的滋养调理,三个月等同全新的骨髓再造,全新的骨髓能激活人体静止的干细胞,提高造血干细胞的数量,修复免疫系统,主动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根本改变人体内部环境,从而起到对疾病的治疗作用,这是医疗史上的一场革命,也是世界上的终端疗法——干细胞免疫疗法。 一、干细胞疗法——现今世界上的终端疗法 干细胞疗法也叫免疫疗法。它的基础概念是——骨髓干细胞。这种细胞通过分化再生各种不同的细胞。简单的说,人体内骨髓的增多,能使造血干细胞数量提高,因此骨髓的再生和增强对于维持人体生命和免疫力都十分重要。骨髓再生能整体调节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使这三大系统有效的增强调控能力。促使消化系统、循环系统、骨骼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系统、生殖系统等六大系统自然恢复功能。均可使许多疾病不治自愈和内环境的稳定。使肌体健康生长和生存。干细胞作为一类未分化细胞和原始细胞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肌体内的功能细胞,形成任何类型的组织和器官具有可朔性。因此被称为源泉细胞、万能细胞,它能抑制细胞变异,并能修复、排除变异细胞、再生、分化新的细胞。 当骨髓生成神经干细胞时,它可以治疗帕金森氏病症、老年性痴呆症、脊柱侧弯硬化及外伤所致的脊柱损伤、中枢神经肿瘤等;生成胰腺干细胞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及其它型糖尿病;生成肝脏造血干细胞时可治疗慢性肝炎肝腹水肝硬化;生成角膜干细胞时可以治疗各种眼病,能使眼角膜再生。干细胞疗法应用于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必将成为人类健康长寿的福音。 二、骨髓——免疫细胞的孵化器

医学免疫知识总结

免疫超级无敌复习 名词解释 1.Adjuant佐剂* 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2.Autoimmunity自身免疫 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所发生的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正常生理现象,存在于所有的个体 3.MALT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 4.mAb单克隆抗体 由K?hler和Milstein建立的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使经过筛选和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仅能合成及分泌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5.pAb多克隆抗体 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有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的抗体中实际上含有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 6.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指存在同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具有控制免疫应答和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等复杂功能。 7.SAg超抗原 某些抗原性物质,其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抗原特异性,只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淋巴细胞(2-20%),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8.SLE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 是典型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皮肤、肾和脑等均可发生病变,多发生在20 - 30岁女性9.TSA 肿瘤特异性抗原 是指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存在于某些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 10.TAA 肿瘤相关抗原 是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 11.Clonal anergy克隆无能 T,B细胞缺乏第二活化信号,不能有效活化也不能对相应的特异性抗原或MHC/抗原肽复合物产生正免疫应答。 12.ELISA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是酶免疫测定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体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通过洗涤将固相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相中的游离或分开13.HLA 人类白细胞抗原 人的MHC称为HLA,其主要中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因此,MHC在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14.Cytokine细胞因子* 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微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方法比较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检测方法比较 摘要: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F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这里主要利用生物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分析法免疫分析法 正文: 细胞因子是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剂诱导多种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和血细胞生成、细胞生长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众多细胞因子在体内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等方式发挥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等多种生理特性,形成了十分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参与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细胞因子检测是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病程观察、疗效判断及细胞因子治疗监测等都有重要意义。 生物分析法有两种: 1.依赖性细胞株:利用一些肿瘤细胞株必须依赖于细胞因子方能在体外增殖的特性进行检测,但是干扰素的测定利用此法并不简便,所以不当采用。 2.功能检测:利用一些细胞因子的功能特性,可建立相应的活性测定方法。在这里可以利用干扰素的抑制病毒感染效应,对已进行病毒感染的细胞群加入干扰素的特征进行观察,达到检测的目的。 免疫分析法: 1.流式细胞仪检测: 原理:利用Brefeldin(BFA)、Monensin阻断了胞内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方法,使得细胞因子聚集、蓄积,增强细胞因子信号,可被流式细胞仪检测。 方法:用抗细胞因子(干扰素)抗体与细胞表面或胞内特定亚群标志组合,即可检测不同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采用特殊的化学与抗体选择,确保静止与无细胞因子分泌细胞的最小荧光背景。 所需材料:蛋白转运抑制剂:阻断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作用,使得刺激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聚集在胞浆内质网内,以利于准确检测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 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①间接ELISA(Indirect ELISA):用于筛检抗体(抗特定抗原成分的特异性抗体)。此法是测定抗体最常用的方法。 ②夹心ELISA(Sandwich ELISA):用于检测目的抗原的量。其优点是避免了对特异性抗体的直接标记,但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测定时间。 ③竞争ELISA(Competitive ELISA)用于确定抗原特异性或待检标本中含交叉反应成分时为了提高实验的特异性而使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标记抗原与同种未标记待测抗原与抗体间发生竞争性结合的原理,主要用于测定小分子抗原。 检测方法的进展:高通量细胞因子检测 CBA(Cytometric Bead Array)是一种微珠多用途检测分析技术,它由一系列的微珠组合来捕获并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培养液、EDTA血浆、血清样本中被检测物质的量。其采用夹心法分析策略,与传统的ELISA分析技术相比,此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项指标。用已知的标准品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的概念:是由细胞分泌,影响细胞生物学行为,造血免疫功能和对炎症的反应的一类物质。(抗体,补体除外) 细胞因子的特点: 1. 大多为5-20KDa的小分子蛋白; 2.以旁分泌或自分泌形式影响附近细胞或细胞自身; 3.效能高,10—12mol/L水平即有明显生物学作用。 4.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5.细胞因子的产生受基因和环境调控; 6.可发生多重,重叠的作用; 7.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 8.通过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而对靶细胞产生作用; 9.与神经,内分泌共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 细胞因子和激素 1. 激素是内分泌腺产生的化学物质,内分泌腺是许多同样腺体细胞 组成,通常“统一行动”; 2. 激素通常随血液循环与全身,发挥“远程效应”; 3. 激素通常对特定组织或细胞发挥特有效应; 4. 激素调节作用通常是全身性/系统性的变化: 5. 以辐射或树杈形式发挥作用。 但是,有些细胞因子和激素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细胞因子的结构功能分类:有白介素(IL)类,干扰素(INF)类,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等。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1 特定疾病的辅助诊断。 2 评估免疫状况,判断疗效和预后。 3 细胞因子临床治疗应用的监检测。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1. 功能检测:利用细胞因子功能特性,建立相应的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此 法敏感性高但灵敏度不高,容易受干扰因素影响。 2. 免疫检测:制备抗细胞因子单抗或多抗测定。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但灵 敏度不高,且不能代表其活性。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mRNA表达,或用 PCR扩增。此法当前最敏感,但只代表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不能代表当前水平。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原则 细胞因子最大特点是其功能多样性,重叠性和组织细胞非特异性,所以不能

生物免疫治疗的优缺点

生物免疫治疗的优缺点 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着我们身体健康的疾病,也是一种致命率较大的疾病。当我们患上这种疾病的时候,就代表着我们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开始了倒计时的日子。癌症不仅仅是一种致命性较大的疾病,它还会让很多的症状出现在我们的身上,让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医疗界中,因为癌症死亡的人不在少数。即使看惯了死亡的医护人员,看到癌症对患者的折磨,还是会产生恐慌感。癌症会在患者的身体中出现很多的症状,尤其是疼痛这种症状。疼痛会贯穿癌症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有些患者承受不住疼痛的折磨,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为此,癌症治疗成为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癌症一般都会使用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这三种治疗方式。但是这三种治疗方式却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他们都会在患者的身体中出现很多的副作用,让患者苦不堪言。 为了弥补这三种癌症的治疗方式,在医疗人员的研究下,生物免疫治疗技术出现了。它是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技术,可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癌症患者的痛苦。 生物免疫治疗技术,是一种应用最广、最成熟的肿瘤生物治疗技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多细胞免疫治疗即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用自己的细胞治自己的病),它是提取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然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用自己的细胞治疗自己的病,不仅无明显毒副作用,还能改善免疫功能,故不会发生排异,治疗更简便、安全。 多细胞免疫治疗是采取患者外周血,经过培养增殖,培养出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的DC细胞和直接杀伤肿瘤的CIK细胞,还有识别杀伤癌细胞能力最强的高纯度的NK细胞,以及NKT细胞和CD3AK细胞,再以打点滴的方式回输患者体内,五种细胞强强联合,能清除体内不同部位的微小残留病灶,有效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多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联合手术、化疗和放疗综合治疗,能起到良好的临床疗效,对不同肿瘤实施“个性化”免疫细胞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这种联合应用多种免疫细胞实施个性化治疗的技术与方案将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 生物免疫治疗技术的优点: 效果确切,有效率高:对有些癌症,有效率高达90%。 无放、化疗毒副作用,病人不痛苦,耐受性好,杀瘤特异性强。 能够激发全身性的抗癌效应,对多发病灶或转移的恶性肿瘤同样有效。 可以帮助机体快速恢复被放、化疗破坏的抗癌免疫系统,提高远期抗癌能力。

ThTh细胞基础知识

Th1/Th2细胞基础知识 1)Th1/Th2 分类: 早在1986年,Mosmann等应用Th细胞克隆培养技术和细胞因子产生的不同,已发现小鼠CD4阳性细胞群是一个不均一的亚群,可分为Th1和Th2两个功能不同的独立亚群(见表1)。后来在人类的CD4阳性细胞群中也发现了Th1,Th2两等, ?个功能细胞亚群(见表2)。T h1细胞主要分泌IL-2、IL-12、IFN-γ和TNF-β/ 介导与细胞毒和局部炎症有关的免疫应答,参与细胞免疫及迟发型超敏性炎症的形成,故亦称为炎症性T细胞,可被视为相当于TDT H细胞。Th1细胞在抗胞内病原体(病毒、细菌及寄生虫等)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胞内细菌感染时,Th1细胞优先发育并引发吞噬细胞介导的宿主防御应答。Th1细胞持续性强应答,可能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接触性皮炎、不明原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迟发型超敏反应等有关。Th2细胞: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和IL-10,其主要功能为刺激B 细胞增殖并产生抗体,与体液免疫相关。在T/B细胞比例较低时,Th1细胞也可能辅助B 细胞产生抗体(IgM、IgG2a和IgA类)。在对蠕虫感染和环境变应原的应答中,主要是Th2细胞参与,以介导体液免疫应答为主。过度的Th2细胞应答可能在遗传易感的过敏性特应症中起重要作用。 两类CD4+Th细胞对细胞因子的反应性各异:IFN-γ可诱导Th1细胞分化,但抑制Th2细胞增殖;IL-4诱导Th2细胞分化,但可与IL-13等一起抑制Th1细胞功能;IL-2则可同时引起Th1和Th2细胞增殖。 ,可下调APC和Th1细胞活性,在诱导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除上述的Th1和Th2 细胞外,还有一类产生Th1和Th2样混合性细胞因子的Th0细胞。Th0亚群可能是从Th 前体向Th1或Th2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此外,期有人报道还存在CD4+Th3细胞,其主要分泌TGF-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简介 中文名称:细胞因子英文名称:cytokine 定义1:一组由多种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的总称。在nmol/L或pmol/L水平即显示生物作用,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和造血功能,并参与炎症损伤等病理过程。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 定义2:由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包括淋巴因子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势化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等。是免疫系统细胞间,以及免疫统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能改变分泌细胞自身或其他细胞的行为或性质,通过与细胞异的膜受体而起作用。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定义3:细胞释放的可影响其他细胞行为的蛋白质。常指在免疫反应中起细胞间介导物作用的分子。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 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1979年开始命名。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1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N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肿瘤生物免疫疗法要做几个疗程

肿瘤生物免疫疗法要做几个疗程 生物免疫疗法一般需要做几个疗程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早期的肿瘤患者及时到院治疗,一到两个疗程就可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实现临床治愈,只需后期定期的复查既可;而对于一些中晚期的恶性肿瘤患者来讲,一到两个疗程可能起到的就是控制肿瘤的发展,如果想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就需要采取一些综合治疗方案,或是增加一到两个疗程的生物治疗,所以具体情况还要根据您目前的身体状况进行确定。不管治疗需要几个疗程,患者都不会有任何不良反应。 肿瘤生物免疫治疗,重启肿瘤患者免疫系统 肿瘤生物免疫治疗的诞生填补了手术、放化疗等常规疗法的不足,其不但具有清除体内不同部位的微小残留病灶,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的作用,而且对病人受损的免疫系统又能起到恢复与重建的疗效。 生物免疫治疗应用免疫细胞群谱广,可以有针对性地联合应用多种免疫细胞,实现对不同肿瘤实施“个性化”免疫细胞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手术后的肿瘤患者使用生物免疫治疗可以清除体内散在癌变细胞,预防多种肿瘤术后的复发和转移,如肝、肾部位肿瘤;食管、胃、肺、肠、乳腺等肿瘤患者在生物免疫治疗与放化疗结合使用的治疗中显示出很好的协同作用和疗效维持效果,大大改善了肿瘤患者的身体状况,减轻放化疗反应;处于康复期的肿瘤患者采用生物免疫治疗进行巩固治疗,可以控制肿瘤生长,维持疗效,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机会和存活时间。 生物治疗肿瘤分为两大类,DC-CIK生物治疗和多细胞(高纯度NK)免疫治疗,多细胞(高纯度NK)免疫治疗是目前肿瘤(癌症)治疗最先进的技术。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为了弥补单一使用“DC-CIK细胞”抗肿瘤的缺陷,在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免疫治疗(DC-CIK疗法)经验的基础上,增加(高纯度)NK、CD3AK、NKT三种免疫细胞的多细胞治疗模式,针对不同患者、不同阶段,有选择性地运用具有特异性的靶向免疫细胞,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复发,并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力,可独立使用,与手术、放化疗联合治疗效果更佳。以保障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远期生存率的治疗目标来指导癌症治疗,能从患者全身特点加以考虑,而不只是着眼于癌症病灶本身,是患者最好的选择。 多细胞免疫治疗具体流程 (一)与患者沟通交流 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让医生了解患者的大概病情,从而初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肿瘤多细胞免疫治疗 (二)检查并确定治疗方案 为患者做一些常规检查,客观详细分析患者病情,查看患者是否对多细胞免疫治疗存在禁忌症,如果符合多细胞免疫治疗的各项客观条件要求,专家会给患者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三)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治疗方案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便可以进行细胞采集,提取患者80ml-100ml 血液,这个过程患者不会感到任何不适。

脂肪细胞的基础知识

脂肪细胞的基础知识 脂肪细胞的生长全过程及其形态变化脂肪母细胞,是指能向脂肪细胞分化的ADSCs在激素、生物活性因子、寒冷等因素刺激下均能逐渐分化成为单能干细胞。它可保持着干细胞增殖活跃的特性,脂肪母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前脂肪细胞,即通常人们所说的脂肪细胞前体。前脂肪细胞再经历细胞融合、接触抑制和克隆扩增等步骤启动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并在胰岛素、地塞米松等诱导剂作用下完成向成熟脂肪细胞的分化。全过程可以表示为:多能干细胞——脂肪母细胞——前脂肪细胞——不成熟脂肪细胞——成熟脂肪细胞。生长期前脂肪细胞的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相似,经诱导分化,其细胞骨架和细胞外基质发生变化,开始进入不成熟细胞向成熟细胞转变。细胞形态由成纤维细胞样逐渐趋于类圆或圆形,胞体逐渐增大,胞质中开始出现小脂滴,脂质开始累积,以后小脂滴增多并融合为较大的脂滴,可经油红“O”染色等方法于显微镜下显色,从而获得成熟脂肪细胞的形态特征。此时的细胞无分裂增殖能力,为脂肪细胞分化的终末阶段。 张高娜,梁正翠.动物脂肪细胞的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2009,30(2):42-44. 脂肪细胞由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逐步分化形成,按间充质干细胞→脂肪母细胞→前脂肪细胞→不成熟脂肪细胞→成熟脂肪细胞的过程发展。前脂肪细胞在多种转录因子调控下,激活脂肪组织相关基因,并在这些基因的顺序性调控下,经一系列复杂的步骤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 张艳.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分子事件[J].儿科药学杂志,2008,14(1):56-57.

间充质干细胞 概念: 不同文献中,分别命名为抽脂处理细胞(processed lipoaspirate cells, PLA),脂肪基质微管碎片细胞(stromal vascularfraction cells, SVF),脂肪组织源基质细胞(adipose-tissue derived stromal cells, ATSCs),脂肪源中胚层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odermal stem cells, ADMSCs)等。这些不一致的名称均指从脂肪组织中分离的、可在体外大量扩增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李惠侠,屈长青. 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研究进展[J]. 生理科学进展,2007,38(2) 脂肪细胞是由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逐步分化、发育而来,MSC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和骨髓中。脂肪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两类细胞系为多能干细胞系和前体脂肪细胞系,前者为不定向的细胞系,能转变为稳定的脂肪细胞、肌细胞和软骨细胞,后者为定向的细胞系,是目前体外研究脂肪细胞分化应用最为广泛的细胞系。 庞卫军,李影. 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分子事件[J].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5,27: 497-500.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MSCs)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是一种 具有潜力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是骨髓来源的MSCs,但骨髓中的间 充质干细胞数量很少(约占细胞总数的1/105),且存在取材困难等问题。MSCs广泛分布于 其他组织中,包括肌肉、血管、肝脏、胰腺和脂肪等。 ADMSCs表面有CD29、CD44、CD71、CD90、CD105/SH-2、SH-3、STRO-1等多 种抗原标志。 李冬艳,宇丽.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的改进[J]. 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6). 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 Zuk等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了一种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它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形态相似,称之为脂肪干细胞(ADSCs),平均每300 ml脂肪组织可获得2×108~ 6×108个这样的细胞。ADSCs和MSCs具有相同的表现型,对CD29、CD44、CD71、 CD70、CD105/SH2和SH3为阳性反应,对CD31、CD34和CD45为阴性反应。此外, 它们还具有各自特征性的表达分化抗原:ADSCs具有特征性表达分化抗原CD49d,而MSCs具有特征性表达分化抗原CD106。 张高娜, 梁正翠. 动物脂肪细胞的研究进展[J]. 饲料工业,2009,30(2)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备干细胞特点的细胞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长期的活性和多系分化潜能。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以其取材方便、来源丰富等多种优势逐渐取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免疫表型:研究发现ADSCs主要表达CD13、CD44、CD73、CD90、CD105、CD106、CD166、CD29、CD49e和HLA-ABC,而不表达CD34、CD3、CD19、CD45、CD14、CD117、CD31、CD62L、CD95L和HLA-DR。这个结果和其他的MSCs几乎一致。但ADSCs与BMSCs也有差别:大部分BMSCs表达CD10,而表达CD10的ADSCs仅占5%~20%;几乎所有的ADSCs表达CD49f和CD54,而BMSCs极少表达。 周苏娜,张明鑫.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应用[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1). 不同细胞的表面标志是不同的,脂肪干细胞的表面标记为:CD9、CD10、CD13、CD29、CD10、CD44、CD49e、CD49d、CD54、CD55、CD59、CD90、CD105、CD107、CD146、

细胞因子及分类

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与种类 2008-11-19 13:38 【大中小】 细胞因子(CK)是由活化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如某些基质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参与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是不同于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又一类免疫分子。 根据来源最初将活化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淋巴因子(LK),将单核-吞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单核因子(MK)。目前根据功能,可将细胞因子粗略分为以下6类: 1.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IL)简称白介素,最初被定义为由白细胞产生,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虽然后来发现它们的产生细胞和作用细胞并非局限于白细胞,但这一名称仍被沿用。 目前已报道的白细胞介素有18种,摘要列表如下: 2.干扰素(IFN) 干扰素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为干扰素。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称为Ⅰ型干扰素。IFN-γ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 生,称为Ⅱ型干扰素。 丙型干扰素生物学性能比较详见下表: 3.肿瘤坏死因子(TNF) 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1975年Garwell等将卡介苗注射给荷瘤小鼠,两周后再注射脂多糖,结果在小鼠血清中发现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称为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分为TNF-αTNF-β两种,前者主要由脂多糖/卡介苗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亦称恶病质素;后者主要由抗原/有丝分裂原激活的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TNF-α/β为同源三聚体分子,主要生物学作用如下: (1)对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有生长抑制和细胞毒作用; (2)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增强吞噬杀伤功能,间接发挥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3)增强T、B细胞对抗原和有丝分裂原的增生反应,促进MHC-Ⅰ类分子表达,增强 Tc细胞杀伤活性; (4)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和分泌IL-1、IL-6、IL-8、CSF等细胞因子促进炎 症反应发生; (5)直接作用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IL-1间接作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6)引起代谢紊乱,重者出现恶病质。 4.集落刺激因子(CSF)

免疫细胞治疗现状

免疫细胞治疗现状 一、免疫细胞治疗概念和分类 细胞治疗分为干细胞治疗和体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前者包括ES、神经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外周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治疗等。后者体细胞治疗一般是指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通过干细胞移植来替代、修复患者损失的细胞,恢复细胞组织功能,从而治疗疾病。 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是通过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养,使其数量扩增成千倍增多,靶向性杀伤功能增强,然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来杀灭血液及组织中的病原体、癌细胞、突变的细胞。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低或无、无耐药性的显着优势,成为继传统的手术疗法、化疗和放疗后最具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 免疫细胞治疗主要包括非特异性疗法LAK、CIK、DC、NK 和特异性TCR、CAR。(非特异性没有明确的免疫细胞靶点,是从整体上提高人体免疫力而达到缓解肿瘤症状,特异性治疗具有明确的靶点和机制,能通过激活或者抑制明确靶点来实现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免疫激活)。 目前,国际最领先的是CAR-T细胞治疗,辉瑞、诺华等巨头与生物技术公司合作从事CAR或TCR开发,国内这块还没出成果,还处在临床试验阶段。而我国广泛使用的是非特异性细胞疗法,主要涉及CIK,DC-CIK治疗,比如双鹭药业,北陆药业,中源协和等公司已经运用于临床治疗中,还有些处在临床试验阶段。 二、传统非特异性细胞治疗 CIK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将人体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培养而获得的一群异质性细胞,其中CD3+和CD56+双阳性细胞为其主要效应细胞,兼具T细胞特异性杀肿瘤和NK细胞非MHC限制性杀瘤的特点。目前CIK细胞主要用于手术后、放化疗后微小残留病灶的清除及调节患者免疫能力。 CIK 细胞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清除肿瘤微小残余病灶,防止复发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3 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1)直接杀伤肿瘤细胞:CIK 细胞表面含有与靶细胞(肿瘤细胞)表面分子结合的受体,启动细胞溶解反应释放一些细胞毒颗粒或因子,从而溶解肿瘤细胞。 (2)释放细胞因子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CIK 细胞可分泌IL-2、IFN-γ、TN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