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

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

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
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

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

摘要本文分析了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方法和意义,旨在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兴趣培养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情绪,具有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学生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强化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学生将会拓宽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是当代人材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质教育则使音乐教育目标更为明确。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期使每个学生都拥有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而要完成这一目的就不能脱离民族音乐教育。

二、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兴趣的方法

兴趣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

民族音乐鉴赏课学习心得

民族音乐鉴赏课学习心得

民族音乐鉴赏课学习心得 李秋法学1101班 110501110 (一)民族音乐鉴赏课的学习体会 通过一学期的民族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不同的体会,可以说受益匪浅。对基本乐理的学习,对简谱试唱的练习,对各地民歌民谣及著名音乐作品的欣赏,以及老师对我国当代著名歌唱家细致介绍,都使我们感悟颇深,我们对音乐的欣赏可以说是层次提高了、深度增加了、体会更深了。 在层次的提高上,现代信息传播的加快与网络的发展,也促进音乐作品的传播,数量上越来越多,质量上层次不齐可以说是当今音乐创作的现状概况。我们需要音乐优秀作品的滋养,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可以放松身心、了解文化、感悟生命,可以提高自己的气质,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比如在课上欣赏的内蒙古民歌《牧歌》、《塞北的雪》,这两首一动一静、风格不同的民歌使我们在音乐中体会到了草原的广阔、空旷、宁静祥和,也体会到了西北牧 民充满热情的生活和奔放的生命。我们在欣赏音

乐中放松,在愉快的过程中感悟和学习。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我们学会了拒绝那些没有质量、没有形象、没有思想的歌曲,也更不会再去听有些可以说是庸俗的、无聊的歌了。 在深度和对音乐作品的体会上,我们不但学会了一些基本的乐理、还学会了一些音乐语言,知道怎么去欣赏和体会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和艺术魅力。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知道作曲家是按照自己的思想与意图,将不同的音乐元素有机的集合起来,在欣赏音乐时,该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意境,音乐具有何种风格、特色,使用何种乐器、人声来表现的,是用何种音乐元素来组成的,我们都必须有所了解,必须将自己的耳朵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来培养成一个能听懂音乐的耳朵。 俗话说,学习知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欣赏音乐也一样,对于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传承不朽、世代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艺术启发的作品,它为什么那么优秀、为什么那么富有感染力、具有艺术性,它如何就表现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而不是那样的艺术情境呢?我们通过了一个

世界民族音乐

世界民族音乐 1、什么是民族音乐? 答:民族音乐(ethnic?music)原意为“少数民族音乐”,广义的说法:民族音乐就是各民族的音乐,是在民族或者一定的文化和社会集团中所共有并被继续传承的音乐总体。 狭义的说法:民族音乐指的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具有该民族的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 2、音乐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宗教、语言有哪些关联? 答:一、音乐与自然环境以乐器为例:①湿润的东南亚适宜竹子生长,竹制乐器较多,如笛子;干燥的阿拉伯地区,同样形态的笛子材质则选取苇秆,制成纳伊笛。 ②盛产木材的东亚一带所使用的琵琶,其共鸣箱是用整块大木头挖空制成的;在干燥而不生产大木头的中亚,琉特类乐器的共鸣箱一般都是小型的,即使像乌德琴(阿拉伯琵琶)那样的大型乐器,其共鸣箱也是用木片拼凑制成的。 ③干燥地带的游、牧畜牧社会,传统的琴弦多使用以羊的肠子制成的羊肠弦;中国等出产蚕丝的地方以丝弦为主。随着社会发展,近代出现了金属弦和尼龙弦。 ④以鼓为代表的膜鸣乐器,蒙在鼓框胴体两面的皮革有牛皮、羊皮、马皮、蛇皮、猫皮、狗皮、骆驼皮等,皮革来源多就地取材,与当地动物的饲养和生长环境相关。 以音阶为例: ①温带的东亚地区主要使用五声音阶。 ②热带、亚热带的东南亚地区,同时使用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 ③印度、西亚等地主要使用七声音阶。 二、音乐与社会环境 关于生产方式: ①斯里兰卡的原住民维达族,其生产方式很少依赖于集团性的协作来进行劳动,因此没有集体所共有的歌和舞,每位成年男子都有自己创作的歌和舞。此外,在安达曼岛等地的自然民族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各人拥有自己的个别性歌唱的状况,这应该可以认为是与生产方式有紧密关系的歌、舞形式。 ②因纽特人的音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猎捕北美驯鹿的个人劳动为中心的音乐,其节奏较为自由,不具统一性;一是以猎捕狼獾的集体性劳动为主的音乐,其节奏较具有规律性,适合于集体性歌唱。这也表现了生产方式与音乐节奏的关联。 关于专业音乐家: 在印度教的社会中,专业从事音乐工作并不是根据个人才能,而是被纳入种姓之中,专业音乐家是作为地位特别底下的贱民的职业而存在的。关于歌会:从喜马拉雅周边到阿萨姆、东南亚内陆、中国西南部地区的所谓阔叶树林带地区,共同点是都有歌垣(歌会),歌垣贯穿了婚姻的全过程, 其音乐以合唱音乐传承的多音性为特征,并与这一歌唱的社会环境有一定联系。 三、音乐与宗教 以亚洲为例,宗教与音乐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对应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①在伊斯兰社会的基层文化中,由双簧管类的双管气鸣竖笛“兹卢纳”和双面鼓“多路”组成的乐器组合在相当广阔的地区得以传承。这种乐器组合的音乐分布与伊斯兰教的某些流传地区形成对应关系。 ②在佛教方面,与大乘佛教相对应的民族音乐大致都属于五声音阶。 四、音乐与语言

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9-08-13T16:20:35.42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6期作者:刘秋雨 [导读] 加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通过音乐促进各民族的沟通和交流,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摘要:音乐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了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展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加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通过音乐促进各民族的沟通和交流,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以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最终目的,更好的实现我国综合实力的稳健提升,积极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一、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 音乐是文化中的一部分,两者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融和影响,在这样的关系影响下,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联系也越来越多元,文化背景是音乐的重要提炼和精髓所在,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过程之中,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不同时代的音乐艺术具备不同的表现要素,而不同民族音乐也渗透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从微观的角度对音乐文化进行追溯,不同地区、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非常的丰富和多元,涉及许多的音乐形态,在不同区域、时空之中所呈现出来的音乐形态,带有较为明显的民族性特征。音乐教育主要以音乐文化、音乐要素和音乐内涵的有效传递为依据,真正的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作为民族文化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教育实践者必须要结合音乐形态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发展要求,更好的促进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价值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 音乐文化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之中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管是生活实践还是劳动生产,音乐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如果能够真正的实现音乐教育的有效渗透,通过环境的营造来积极的为各种民间活动的开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那么就能够更好的发挥音乐的引导作用和熏陶价值。对于民族音乐文化来说,在传承以及渗透时立足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现实条件,积极的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经验和技能,充分的利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些重要的手段,真正的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不同阶段和时期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能够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支撑,首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涉及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教育途径相对多元,教育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以丰富,能够更好的保证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段内真正的实现系统化、针对化的知识教育,除此之外,大部分的系统知识在音乐教育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想更好的体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性和教育价值就必须要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为依据。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够为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信息化环境下,多元音乐文化包含的内容和形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涉及的内容有所区别。音乐教育对实现多元文化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的文化教育能够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融合,关注个人审美能力的培养及提升,加深对音乐的认同度,后期的音乐实践能积极地为文化传承和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和依据,其中音乐教育者需要立足于这一现实情况更好的突破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积极的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和水平。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丰富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内涵 文化的变化以及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同时在不同历史阶段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差异较大,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够有效的应对音乐发展中桎梏和影响,更好的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融合和交流,积极的承担文化传承的作用和价值,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的依据,促进传承手段的丰富以及多样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对音乐的理解有所区别,音乐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需要以个人的理解力为原则,更好的将不同的内涵融入现有的音乐文化教育之中,实现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以及弘扬。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大力落实和创新,只有真正的实现两者之间的紧密互动和联系,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内涵的丰富含义及多元化发展。 结语 在全球化同一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越来越频繁,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形式实现了有效的融合,在多元文化世界之中文化的传承与交融尤为关键,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引起人们的心灵共鸣和思想共鸣意义重大,为了能够更好的呈现不同文化的风采和魅力,我国需要以音乐教育为依据,积极的将各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更好的体现两者之间的优势和作用,促进优秀民族音乐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69-173. [2]万佳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探讨[J].艺术品鉴,2015,10. [3]张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分析—以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6,04:178-182. [4]任占忠.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4,10:212.6-43.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课教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本课是湘版《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本课介绍的六首音乐作品分别为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常用的歌曲或乐曲,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因作品较多,可选择《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作为重点鉴赏的曲目,《纺织谣》、《一杯酒》作浏览性欣赏。 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少数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的音乐兴趣不大,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选教材规定鉴赏的曲目外,还应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流行曲或舞蹈给学生欣赏。因此,可选择了腾格尔演唱的歌曲《蒙古人》、解晓东用通俗唱法演绎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藏族舞蹈《金色的太阳》等作为补充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音乐基础薄弱,喜欢音乐但是根本不了解音乐,对于音乐鉴赏的内容多数不感兴趣,偏向于东西方的流行音乐与歌唱,导课的内容与方式多需要图音或歌舞的影像资料,以及流行唱法演绎的音乐作品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进入内涵较高的鉴赏课需要音乐知识的补充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部分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2)能独立搜集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四、教学重点: 1、聆听体验《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 2、理解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 六、教学方法: 聆听体验法、对比听辩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七、教具准备:电教化多媒体设备 八、课时数: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民族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民族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这学期学了《少数民族音乐赏析》这门课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周课程。可是真的学到了挺多的知识。虽然现在已经是大二的后半学期了,在新疆待了快两年了,但是新疆的地域特色,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一直是一无所知。 老实说,跟其他同学一样,我也很少认真听选修课,但是这个课我听起来还是比较认真的。因为感觉这个讲的挺有意思的,每天上完课之后很疲惫,晚上还可以听听不同风格的音乐,放松一下,感觉挺好。我知道了新疆有7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5个直辖市,知道了,南疆北疆以天山为划分等一些基本常识。 记得老师说过一首歌,刀郎的新疆好,其中有一句歌词是:弹起你的冬不拉啊。在一次演唱时,有人说冬不拉不能代表新疆的乐器,于是改成了:弹起你的热瓦普啊。因为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这是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他们用冬不拉伴奏,自弹自唱。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歌唱性有固定的唱词,旋律悠扬、宽广、而明快,擅长演奏哈萨克族民间的

混合拍子,伴奏、合奏、独奏都能应用自如,是冬不拉弹唱艺术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人们把即席作词演唱歌者称为“阿肯”,意即游唱诗人。曲调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节奏多用混合拍子。可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八度的和音。音量较小,一股用于自弹自唱、独奏和合奏等。热瓦甫,又称热瓦普、拉瓦波、喇巴卜。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传创制于十四世纪。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民间流传的喀什热瓦普,全长130厘米。 民间歌曲,是各少数民族用以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艺术形式。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被称誉为歌海、音乐之乡。歌声伴随着他们的劳动生产、社交、娱乐等活动。他们在放牧、从事农业生产时唱歌,婚礼或丧葬时唱歌,谈情说爱,思念故土时也唱歌。许多民族都有歌唱节日,如壮族的歌、回及撒拉等族的花儿会、苗族的龙船节及绕三灵、侗族的采桑节对歌、布依族的老鹰坡歌会、族的温泉水边赛歌节、瑶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节等。情歌在少数民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例,或在草原、山野、森林或在月光下、火塘边、公房(供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房屋),都荡漾着优美动听的歌声。 在我国新疆西南部,在那雪山冰峰高耸的帕米尔高原上,居住着勤劳、勇敢、有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塔吉克族人民。

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参加本次教师专业发展全员远程培训,观看聆听一线专家精 湛的讲解与答疑,与广大一线优秀的教师互动交流,让我获益匪浅, 下面就中小学名族音乐教学谈几点我的认识与感受。 一、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所有的音乐元素,都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民族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1、能培养学生民族审美观和民族精神 民族音乐教育一般包括民歌、戏曲、说唱和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现代音乐四个方面,他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我国民族音乐,用旋律塑造意境,强调作品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美结合,给人带来启示、带来温馨、带来欢乐、陶冶心灵。例如:我国的民歌,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可谓世界第一。民歌内容有描写青年爱情生活的,有反映劳苦大众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有歌颂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还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如:《凤阳花鼓》这首歌,表达了淮河两岸人民在旧社会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又深受淮河洪涝之害,过着“身背花鼓走四方”的流浪生活。江苏民歌《茉莉花》以细腻优美的音乐,反映出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曾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于《图兰朵》的歌剧中公主的主题音乐。河北民歌《小白菜》,形象地反映了旧社会幼女的悲惨生活,受后娘虐待,怀念亲娘的凄苦心情,激发学生对万恶旧社会的痛恨之心,唤起学生对新社会幸福生活的热爱和珍惜。[3]我国的民歌讲究韵味,蒙古民歌高亢、悠扬、节奏宽广;新疆民歌活泼欢快,常常带有舞蹈性节奏;彝族民歌朴实、细腻,清新动人,节奏丰富多采。我国的戏曲也同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剧种,而且其中还包含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学生不会欣赏这些美,不知道民族音乐中有这些珍贵的财富。相反,对时下的流行音乐都兴趣十足。他们的审美观念是建立在一个不健全的、狭小的、且不利于身心发展的局限范围。所以要对学生进行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音乐的审美观,以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民族音乐,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吸收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让学生在民族音乐声中感受到祖国的辽阔和温馨,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通过民族音乐教育,能渗透民族文化的精魂 课堂教学内容,是深化民族文化教育的基础。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手段来发现体验民族音乐的美。如:在学习《黄河大合唱》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歌曲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教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教学目标 1、能分辨并说出本课五首音乐作品所属的民族;能在讨论后归纳 出音乐作品中体现民族风格的音乐要素。 2、在聆听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美的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的少数民族 音乐艺术的情感。 3、能在课余收集一些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图片、音响、乐 谱等方面的资料,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教学难点 感受音乐的不同风格特点,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 各民族音乐不同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欣赏课 年级: 高一年级 授课时间:2012年4月13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爱我中华》(创设教学情境) 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光 辉灿烂,由于各民族地理环境,生活风俗,语言习惯,历史文化的不同,各地域和各族的音乐文化各具本民族的风格特点。 今天,我们就随着美妙的歌声去感受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引出课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二、整体欣赏阶段 1、比较欣赏五首民歌,提示学生注意听他们的节奏、节拍、曲调 以及情绪,并比较他们不同的风格特点。 2、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比较,并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意在培养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习惯,并根据其直接审美经验和已有知识的水平比较,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风格特点。 3、歌曲民族特点 《酒歌》藏族节奏规整、结构匀称、情绪热烈、曲 调热情、婉转流畅 《歌唱美丽的家乡》苗族曲调高亢悠扬、情绪激动、节奏自由奔放《阿里郎》朝鲜族旋律清新质朴、三拍子节奏、富有动 感、情绪祥和 《牡丹汗》维吾尔族旋律明朗热情、奔放、节奏具有维吾尔 舞蹈的韵律、情绪饱满、激越

论新民乐的发展及前景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912792730.html, 论新民乐的发展及前景分析 作者:张蓓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43期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软实力的最佳体现,虽然受到经济、政治等发展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并不总是和经济、政治发展亦步亦趋的,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相对的独立性。民乐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一直盛行在当代的社会中,随着时代的进步,民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成为当今备受瞩目的新民乐。本文通过对新民乐的演奏风格、商业包装、对传统民乐的继承和发展、对新民乐逐渐“西方化”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一下新民乐的发展前景。 【关键字】新民乐发展文化传承 文化虽不能决定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上的进步,却深深影响着国民的思想和意识,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精神风貌。在这个稳定中求发展的时代里,固步自封就等于自取灭亡,为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就必须增强自己的民族文化,防止他国的文化渗透。就拿我国的民乐发展来说,在我国国际化的过程中,其他国家的摇滚乐、爵士乐等等新式乐曲风格不断冲击着民乐的地位,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创新,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万人瞩目的新民乐。 一、新民乐对传统民乐的继承和发展状况分析 1.新民乐对传统民乐的继承。传统的民乐在器材选择上都会使用中国传统的乐器,如箫,鼓,筝,唢呐、二胡、古琴、琵琶、三弦等等常见的乐器,这些乐器大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某些还会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传说。这些多种多样、制作精良的乐器不仅体现了我国的古代人民在音乐方面的追求和造诣,更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高尚情操;其次,传统民乐的乐曲大都是由诗歌或是一些对称押韵的典籍故事构成,而且有些民乐甚至会以古代知名的人物事迹改编而成,或是传播一种思想,或是赞扬一种美德,被人吟诵至今,广为流传。 2.新民乐对传统民乐的发展。在当今的时代,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冲突不可避免,因此新民乐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事。相比于传统的民乐,新民乐在乐器选择上不再单一使用中国传统的器材,而是选择“中西合璧”,引进西方的特色乐器,使之与中国乐器相互配合,得到水乳交融的理想效果,就像是西方的钢琴就受到了我国人民的广泛喜爱;其次,新民乐的取词也变得越来越通俗化,更加适合现在直观明朗的生活态度,受到大家的赞赏。谱曲有的轻快、有的悠扬、有的感伤、有的哀婉动人,更加适合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些变化都大大丰富了我国的新民乐,使得民乐的发展更加喜闻乐见。 二、新民乐的演奏风格的变化及未来发展预期探索

音乐欣赏课心得体会3篇

音乐欣赏课心得体会3篇 篇一:音乐欣赏课的心得体会 音乐欣赏课的心得体会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 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下面就针对本期活动做以下总结。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我们的音乐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 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 →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 须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 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也有利于欣赏教学。 二、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首先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 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 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

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 篇二:民族音乐鉴赏课学习心得体会

浅谈民族音乐的发展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及发展趋势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其来源丰富多样,特点显着,风格各异,曲调绚丽,它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有看自己明显特点和深厚文化底蕴及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音乐,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的民族音乐在电影音乐中以及近现代的流行音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特色应用发展趋势 引言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上一个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文明,创造了许多良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形成了一个深刻的含义和内容丰富的民间音乐系统。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国音乐,不只是唱一些中国歌曲,听传统音乐段落,还必须从民族,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研究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的特色,了解中国音乐的真正意义【2 】。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力量、意志和追求。在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道路上,作为电影音乐中重要构成元素的民族音乐在电影音乐的运用上都是在不断地深入挖掘与加强利用的。而民族器乐又是为电影音

乐洒下的最好的肥料,同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每种民族乐器都有自身丰富的表现形式,而我国的民族乐器主要分为弹拨、吹管、打击、拉弦四大类别。在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中,又产生了风格各不相同的器乐类型【3 】。而且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流行音乐从各个方面学习、模仿、借鉴着民族音乐的某些因素使自己得到发展,并已经成为一个势不可当的趋势。而民族音乐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中存活。“民乐流行化”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模式【4 】。 1民族音乐的形成我国民族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中发展起来的。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四域音乐、中原音乐、外国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形成的三大因素【5 1.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而中国音乐文化有三大发祥地,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在前文中已经提到,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汉族音乐文化为主。而长江流域的音乐文化则以楚音乐文化为主。如江西民歌《打着山歌过横排》,以江西习惯用的方言“哎呀勒哎”做曲首衬腔,有唤起对方反映和序引的作用。四句用同一材料加以变化而成,质朴单纯,是楚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 2.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黄河流域生活的大都是汉族人民,他们在漫长的历程中,经过自己的创作、修改、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一课,在黄老师的教导下,我对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艺术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次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其实在我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只是为了修够我所需的学分,并不太在意学的是什么。我本人是所谓的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对于音乐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对音乐的兴趣上,认为好听就听,而不能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如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富含什么样的寓意等,那是我们无法体会出来的。 之所以会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也算是一种巧合吧。谁知,竟由一开始的硬着头皮来上课,到盼着每周三的晚上来上课,最后,课程将结束时,竟飘飘然,感觉自己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似乎也可以尝试着去理解音乐,触摸音乐。 大千世界最不能缺少的是声音,而声音中最美妙的是音乐。音乐是世界上所有声音的诠释,是社会生活的调味剂。没有音乐世界将枯燥乏味,生活也将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因此音乐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音乐的观点有了新的改变。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外国民族音乐概念常识

一、民族与民族文化、民族音乐 1.民族——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是以血统、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相同而结合的人群。即: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 2.民族文化——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学术思想、道德观念、文物制度、风俗习惯等)。 两大特性:一是共同性,(各分子所共有)。一是延续性(即随民族之演进而绵延不断)。使民族文化成为民族心理凝聚力之支柱,而维系民族团结。 3.民族音乐——广义:民族音乐就是各民族的音乐,是在民族或者一定的文化和社会集团中所共有并被继续传承的音乐总体。狭义:民族音乐指的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具有该民族的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 4. 文化脉络中的音乐 (1)音乐与自然环境 区域性差异制约文化现象的区域性差异。地理因素的稳固状态,这种制约也呈相对的稳定性。(2)音乐与社会环境围绕着生产方式而形成的多种社会性关系与音乐的关联之中。它不仅限于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而且对音乐的意义和风格也有深刻的影响。 (3)音乐与亚洲,既有最早的拜火教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大,也有地区性、部族性和各地的民间信仰,形态十分多样。跨民族、跨国家的大,在这种占统治地位的地区,形成了许多共同的生活、文化方式,究其成因,共同的也是其中之一。 (4)音乐与语言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因素,语系是区别民族的系统指标之一。语言因素对音乐因素的影响也是甚为深刻的。 5.世界民族音乐的九大区划根据世界各民族音乐风格差异、文化背景,划分为九大区域。 1、东亚音乐文化区 2、东南亚音乐文化区 3、南亚音乐文化区 4、西亚、北非音乐文化区 5、黑人非洲音乐文化区 6、欧洲音乐文化区 7、北美音乐文化区 8、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区 9、大洋洲音乐文化区 第一章东亚音乐 1.日本雅乐日本雅乐的含义是依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的。狭义的雅乐指的是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器乐合奏曲(主要是舞蹈伴奏音乐),日本称之为唐乐、高丽乐。 广义的雅乐是把日本古代以来的祭祀歌舞,以及接受了从亚洲大陆输入的唐乐、高丽乐影响而新创作的艺术歌曲也加进雅乐之中。雅乐的特色:音乐讲究旋律和节奏的形式美,格调高雅,速度由慢渐快,旋律多类型化,调门固定,有绝对音高。 2.能乐 (能+狂言)。能是一种严肃的音乐剧,是音乐、舞蹈、戏剧结合的综合艺术;狂言是以滑稽为主的台词剧,音乐成分少,篇幅较短。 3. 朝鲜半岛雅乐(正乐)雅乐就是雅正之乐。 朝鲜半岛传统的雅乐大致包括管弦合奏、管乐合奏、吹打、歌乐。 4. 傍梭里(唱乐)傍梭里又叫剧歌、杂歌、唱乐、唱剧、唱剧调。 是以傍念佛、傍巫祭、山打令中使用的叫做“傍”的小鼓作为伴奏而长时间歌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傍梭里大致由唱(歌唱)、科(表演动作)、白(说白)三大要素构成。 5.农乐农乐是在农耕祭祀活动、农民播种之后祈求丰收和秋季丰收后感天地与祖先的严肃的祭天仪式的风俗习惯中,以及作为农民的娱乐活动而进行的演出形式,也称风物戏。 6.伽倻琴《散调》是朝鲜朝末期产生于南道的代表性器乐独奏音乐。玄琴(玄琴,外形既似古琴,又像古筝)是男性乐器,伽倻琴就是女性乐器。 7..蒙古长调蒙古的一种民歌体裁形式,旋律悠长舒展,词与曲的结合“字少腔多”、“一字多音”,句中、句尾常用拖腔. 节奏自由,没有固定的节拍和节奏循环.

最新谈大学生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谈大学生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轻化081班 0805100533 尹爱会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彰显于世,而中国的民族音乐更是绚丽多姿,在世界音乐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民族音乐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而形成,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气质的象征。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的一颗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国人的骄傲。我国民族音乐是一个浩瀚的大海,仅仅从我们通常说的民歌、曲艺、器乐、戏曲数量来看,也是令人惊叹的。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收集到民歌约30万首,民族器乐约200多种乐器,200多个曲种,360多个剧种。我国为什么会有这样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呢。原因主要有: 第一.我国有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5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使中国民族音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积累了大量的艺术品种、材料和经验。 第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中国境内有大片的平原、高原、丘陵、山脉……复杂多样的地貌,气候,生物等因素的长期相互作用,形成了各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多 样性。为民间风俗,以至各地民族民间音乐特色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第三.博大的文化背景。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包括哲学、文学、宗教、伦理学等,几千年来都有高度的发展,这些传统文化对音乐产生较大影响。这也是形成民族音乐丰 富的原因之一。 第四.众多的民族和人口。中国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语言、风俗,其音乐也各异。 民族音乐产生于几千年来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中,它反映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 1. 大学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今天,在各类文化碰撞交汇的高等学校,流行着各种音乐,其中以我国港台音乐、外国流行音乐、网络歌曲等流行音乐最为突出。相对而言,我国的民族音乐却很难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民族器乐曲、民族歌舞剧、戏曲等。在各类校园歌唱比赛、大型文艺晚会中,民歌、戏曲、民族歌剧曲目的演唱者较少,优美的民族器乐曲也很难听到,取而代之的是一首首紧跟时尚与潮流的流行歌曲。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漠视与漠然在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长

教案《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

《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课堂实录分析 这是一节音乐鉴赏课。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对音乐的对比欣赏,感受流行音乐的民族化和民族音乐的流行化给人们带来的新的感受。通过整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有一个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教师:在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欣赏两段音乐,同学们考虑这两首歌曲的伴奏乐器是什么?类别有什么不同? (教师播放《遇见》和《倩女幽魂》两首流行歌曲的片段) 【引导学生自主的听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及其分类,为课题的导入做好铺垫。】(“点评”用方括号表示,下同) 学生1:这两段音乐里有钢琴,吉他,琵琶和笛子。 学生2:钢琴与吉他属于西洋乐器,琵琶与笛子属于中国民族乐器。 教师:在通俗歌曲中加入了民族乐器,能够突显音乐的内容和风格,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的流行音乐人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加如了民族音乐的元素,来凸显自己的音乐风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共同感受的在流行音乐中迅速发展的中国民族音乐。 二、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音乐 教师:看大屏幕,我们刚才欣赏的《倩女幽魂》属于哪一类? (大屏幕显示三大类别: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歌曲,通俗化的民歌,民族器乐的演奏新形式)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找出准确答案,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 学生:《倩女幽魂》属于“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歌曲”这一大类别。 教师:非常好,回答的很准确。那我们今天就先来学习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歌曲。同学们能否应用以前学过的中国民族器乐的知识为笛子和琵琶进行分类呢? 【通过归类法让学生参与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复习。】

学生1:笛子属于吹管类乐器。 学生2:琵琶属于弹拨类乐器。 教师:同学们对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固,请同学们继续聆听一段音乐,仔细听辨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 (教师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东风破》里的二胡片段。) 【在这个地方,教师并没有显示画面,只播放声音,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这种乐器是二胡。 教师:很好,那你能说出二胡属于我国民族乐器的哪一类别吗? 学生:应该是属于拉弦类乐器。 教师:同学们考虑一下,二胡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播放二胡曲片段,尽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感受二胡的音色特点。) 学生1:很连贯,很动听。 学生2:缠绵,委婉,哀伤。 学生3:悲哀,伤感。 教师:以上几名同学对于二胡音色的总结都很准确。有没有熟悉《东风破》这首歌曲的同学来回答一下,这首歌曲要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情绪呢? 【利用歌曲《东风破》的普及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生:这是一首怀旧的歌曲,里面有着淡淡的忧伤。 教师:同学们想一下,如果这首《东风破》里的二胡片段改为用古筝弹奏,还能否有那种忧伤的感觉呢? (教师用古筝来弹奏《东风破》二胡片段的旋律,引导学生进行音色对比。学生积极听辨二胡于古筝的音色差别。) 【通过辅助的民族乐器古筝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音乐形象。】 学生:古筝的音色清脆,明亮,优美动听。但是并没有让我感受到悲伤的情绪。 教师:两种乐器音色上的差异,导致了在《东风破》这段乐曲中二胡应用的必要性。这说明了什么呢?

世界民族音乐赏析

世界民族音乐赏析

摘要:随着世界一体化的日益推进,文化的相互交融已经成为一个不可规避的趋势,而其中的音乐文化更是越来越呈现出无国界的巨大优势。从西方的流行乐,到非洲的打击乐,再到中国的民族乐无不已经渗入到世界的每一篇土地。不与当地的文化相互交融发展。但是我们还是要清楚的看到目前我们国家的民族乐呈现出来的渐趋同化,日渐衰退的现状。所以努力加强发展我国的多样化的民族音乐,应该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并且不可逃避的任务。 关键词: 世界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发展。 世界音乐(World music)有时又称民族流行音乐(Ethno pop)。广义的世界音乐可以泛指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音乐。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流行音乐占据了整个世界。布鲁斯、爵士乐、摇滚乐、索尔音乐和其他更多的形式充斥全球的每个角落,对各国流行乐坛带来巨大的冲击。其实,所有的这些"美国"形式,实际上都是非洲血统的基因转移,是贩奴时代流传到北美的节拍。当这些节奏稍略加工以后以新的形式回到他们的故乡时,又影响了曾经孕育他们的文化并诞生了令人兴奋的混血品种--世界音乐。80年代世界音乐对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有趣的是这种影响却是一种循环关系:非洲的黑人文化作为流行音乐的源泉使其迅速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当这种美国形式的流行音乐回到非洲时又促使了世界音乐的诞生。80年代,当世界音乐的影响逐渐扩大,世界各地(特别是亚非地区)的音乐家便通过各种先进手段充分体现了更加前卫的当代意识,从而又返回来促进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世界音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种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甚至传统音乐相结晶的混合体。 人类的历史即将进入21世纪。近百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展,交通的发达,信息的迅速传播,生活在全球各地的人们交往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理解已成为人们当前迫切的需要。世界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了解世界。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可以说音乐是属于文化的,有多少种文化就有多少种音乐。世界上每一种音乐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如具有深厚历史传统文化的印度就拥有自己高度发达的音乐体系。它的音律、调式、旋律、节奏、曲式、体裁、乐器、乐队、唱法、音色、音乐表演方式,音乐的功能,审美观……等都带有特殊的印记,因此即使是一个外国人也很容易辩认印度的音乐风格。又如非洲的黑人音乐,它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直接、紧密的联系,音乐几乎伴随着人们所有的活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了劳动,仪式歌曲外,

民族音乐的现状及前景

一、民族音乐的现状科技的发展促使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日益加快,这为音乐的广泛流传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从这点上说,音乐处于上升的阶段。但是民族音乐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民族音乐不为人所接受,有些人甚至持排斥态度。二、民族音乐存在的问题民族音乐基础环节薄弱。教育界不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教师的业务素质需要提高;音乐教学模式比较死板,学生的兴趣不高;音乐教育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外来音乐的冲击。外国的流行歌曲日益被青少年所接受,但他们对民族音乐表现得较为冷淡。民族音乐没有广泛普及,未被广大群众接受,影响范围较小。三、民族音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中国人喜欢国外的事物,对音乐也是如此。他们认为外国的歌曲要比中国的好听,许多国外的明星如迈克尔?杰克逊、后街男孩等被众人知晓。中国的少数流行歌曲还被部分人知道,而民族音乐则大多鲜为人知。大多数学校的领导只重视应试教育,不注重素质教育,他们对音乐教育比较轻视甚至忽视。有的学校不开音乐课程,有的开设音乐课程但是也是迫于形势,没有专门的教师与教室,上课就是随意让学生唱几首歌,没有真正带领学生领会到学音乐的乐趣以及其中的民族意义所在。四、针对问题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1将民族音乐引入课堂。学生是主要的接受者。学校要从师资培养、教材编写等多方面将民族音乐纳入课堂。要开设音乐课程,将音乐课程与文化课程相结合,让学生逐渐接受民族音乐,进而喜欢民族音乐。2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

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榜样。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为人之道、处事之道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领导要重视素质教育,在学校里的素质教育又主要是音体美教育,音乐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得到重视、完善与发展。这就不仅需要开设音乐课程,而且需要专门的音乐教师,更需要完整的设施设备。这样就会使学生越来越重视音乐,使民族音乐日益深入人心。3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学校要多邀请一些专家讲课,多与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互动,讲一些关于民族音乐的历史、人物,让学生不仅了解音乐的表面形式,更从内心里接受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意识到这不仅仅是音乐,更是热爱民族的一种表现。4政府应在物质上给予大力支持,保障民族音乐发展。民族音乐的发展不是侃侃而谈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更需要雇佣专业的民族音乐教师,完善音乐设施设备、开办音乐课堂等。所以政府是否大力支持,直接影响民族音乐的发扬与发展。5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民族音乐的发展。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国家应大力发展并保护民族音乐。但是我国民族音乐存在着资金、设施设备不全,教师音乐专业性不强的问题,仅仅只靠宣传教育是无法保障民族音乐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想使民族音乐大力发展,还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保障。作者刘博单位宜宾学院

民族音乐鉴赏课学习心得

民族音乐鉴赏课学习心得 李秋法学1101班 110501110 (一)民族音乐鉴赏课的学习体会 通过一学期的民族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不同的体会,可以说受益匪浅。对基本乐理的学习,对简谱试唱的练习,对各地民歌民谣及著名音乐作品的欣赏,以及老师对我国当代著名歌唱家细致介绍,都使我们感悟颇深,我们对音乐的欣赏可以说是层次提高了、深度增加了、体会更深了。 在层次的提高上,现代信息传播的加快与网络的发展,也促进音乐作品的传播,数量上越来越多,质量上层次不齐可以说是当今音乐创作的现状概况。我们需要音乐优秀作品的滋养,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可以放松身心、了解文化、感悟生命,可以提高自己的气质,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比如在课上欣赏的内蒙古民歌《牧歌》、《塞北的雪》,这两首一动一静、风格不同的民歌使我们在音乐中体会到了草原的广阔、空旷、宁静祥和,也体会到了西北牧民充满热情的生活和奔放的生命。我们在欣赏音乐中放松,在愉快的过程中感悟和学习。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我们学会了拒绝那些没有质量、没有形象、没有思想的歌曲,也更不会再去听有些可以说是庸俗的、无聊的歌了。 在深度和对音乐作品的体会上,我们不但学会了一些基本的乐理、还学会了一些音乐语言,知道怎么去欣赏和体会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和艺术魅力。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知道作曲家是按照自己的思想与意图,将不同的音乐元素有机的集合起来,在欣赏音乐时,该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意境,音乐具有何种风格、特色,使用何种乐器、人声来表现的,是用何种音乐元素来组成的,我们都必须有所了解,必须将自己的耳朵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来培养成一个能听懂音乐的耳朵。 俗话说,学习知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欣赏音乐也一样,对于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传承不朽、世代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艺术启发的作品,它为什么那么优秀、为什么那么富有感染力、具有艺术性,它如何就表现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而不是那样的艺术情境呢?我们通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逐渐有了自己的判别力,体会更深了。比如在法国作曲家圣璨的作品《天鹅》中,我们知道了用浑厚坚实的大提琴可以表现天鹅的气质优雅,而钢琴则可以表现出湖水的平静清澈,二者结合就仿佛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二)对音乐鉴赏课中基础乐理和试唱知识学习的认识 有的人可能会问:我们这是民族音乐鉴赏课,不是小学生的音乐课,为什么要学习基础的乐理和试唱知识呢?但是还是那句话: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果没有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作为基础,又怎么能够欣赏出整部音乐作品的美呢?就好像学习课文要先学习生字一样,你连字都不认识,又怎么去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艺术情怀呢? 事物都是由一系列元素组成的,音乐也不例外,作曲家作曲和文学家写小说诗歌一样,有整套的表达情感的体系,这个体系就是常说的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含诸多元素,有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调式等等,一首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和艺术魅力,是作曲家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意图将各种不同的音乐元素有机结合产生的。音乐作品有很多,但是就是因为其中的音乐元素的不同从而造成的艺术效果的不同,我们就能很容易的将他们区分出来。而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我们就更需要对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对乐理“音的强弱”这一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音的强弱对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形象特别重要。音的强弱可以表现出人的情感和态度,情感、态度的表现则是与人物性格的表现有所不同。抑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