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教学案中图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教学案中图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教学案中图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教学案中图版必修3

第四节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自主学习』

一、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01十字路口。 2.资源丰富???

□02

鲁尔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

离法国东北部的□

03铁矿较近河流众多,水源丰富

3.水陆交通便利????

?

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网莱茵河等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联成水运

网,并能通达海洋

4.市场广阔:德国及西欧经济发达,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自我探究] 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给鲁尔区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示 鲁尔区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了煤炭工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等部门,促进了鲁尔区的繁荣。

二、鲁尔区的衰退

1.产业结构:□

01单一,以重工业为主。 2.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的衰退 (1)煤炭

工业

??

?

世界能源□

02消费结构的变化和□03新技术炼钢,使煤炭需求量明显下降煤炭□

04开挖深度增加、劳动力成本□05上升,使鲁尔区煤价缺乏市场竞争力

(2)钢铁工业

??

?

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增多,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钢产品□

06替代产品的广泛应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

3.□

07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工业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自我探究] 以重工业著称的鲁尔区为什么会出现停产的钢铁厂和化工厂? 提示 传统工业的衰落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1.经济结构的□01多元化和□02产业转型 (1)改造□

03传统工业。 (2)发展□

04新兴产业。 (3)重视发展□

05第三产业。 2.依托□

06科研机构和□07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3.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 4.大力开展环境保护。

[自我探究] 鲁尔区将停产的钢铁厂和化工厂改造成为人们游览的“名胜古迹”,体现了鲁尔区怎样的发展方向?

提示 大力扶持新兴产业,重视旅游业、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自我反馈』

1.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得益于( )

①廉价石油的大量输入 ②便利的水陆交通 ③广阔的市场 ④充沛的水源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鲁尔区兴起凭借当地的优越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距铁矿区近;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充足的水源;广阔的市场。

2.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 )

①生产结构复杂 ②环境恶化 ③煤炭资源枯竭 ④传统产业衰落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 D

解析 鲁尔区衰退的原因包括:生产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传统产业衰退;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德国鲁尔区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措施有( )

①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 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③煤炭企业数量增加,规

模扩大④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鲁尔区20世纪末煤炭工业企业数量减少;鲁尔区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措施主要有大力发展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探究点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神东煤炭集团是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煤炭生产企业,2009年5月20日在神东矿区四公司的基础上整合成立。自1985年开发建设,拥有19个矿井,整体产能超过2亿吨。该区域(如图所示)多露天煤矿,煤炭燃烧效率高,多低灰、低硫煤,有焦煤、动力煤等种类煤炭。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神东煤炭集团开采区涉及哪几个省级行政区?

(2)简述该区域煤炭的资源条件。

(3)距该区域较近的著名的工业区是哪个?

[答案](1)山西、内蒙古、陕西。

(2)煤炭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种类多、开采方便、煤质优良等。

(3)京津唐工业区。

1.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区位因素评价

因素特点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位置德国西北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

珀河之间

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东、西欧

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往中欧、南

欧的捷径

交通天然河道及运河形成发达的内河航道网,

又有公路、铁路、管道等组成综合、完整

的运输系统

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2.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区位优势分析

世界类似德国鲁尔区的传统工业区还有很多,其中心城市与区位优势分析如下:工业区中心城市区位优势

英国中部工业区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

世界上工业发展最早的地区,历史悠

久;煤、铁资源丰富,为工业奠定了基

础;掠夺殖民地资源、财富用于生产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

欧洲移民最早到达的地区,经济开发

早;煤、铁等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

印度东北部工业区加尔各答

开发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

利;市场广阔

鲁尔区是著名的传统工业区,是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上形成的。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德国鲁尔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鲁尔区位于德国东部、莱茵河左岸

B.区内水源充沛,铁矿资源十分丰富

C.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基础

D.鲁尔区内河航运极为发达,但不能直通海洋

(2)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联系的示意图是( )

[解析]第(1)题,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右岸;区内煤炭资源丰富是其工业发展的基础;铁矿资源需进口;鲁尔区内河航运发达,可直通海洋。第(2)题,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相结合,促使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的发展又为机械工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答案](1)C (2)B

[方法指导] 能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

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和方向由区域能源开发条件所决定,具体如下图所示:

开发条件不同于开采条件。区域的开发条件包括区域的资源状况、市场条件、交通条件等;而开采条件仅是资源状况中的一种。

(1)资源条件评价: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与其他资源的匹配情况等方面评价。

(2)开采条件评价: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

(3)市场条件评价: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4)交通运输条件评价:可从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评价。

探究点鲁尔区的衰退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19世纪80年代,匹兹堡已成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基地,有“世界钢都”之称。20世纪70年代匹兹堡钢铁由盛而衰,经济发展一度面临危机。面对危机,匹兹堡通过经济复兴计划,

将经济转向教育、旅游、贸易等服务业和以医疗、电子、智能机器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图甲为匹兹堡位置示意图。

鞍山是东北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有着“共和国钢都”的美誉。图乙为鞍山地理位置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简述匹兹堡经济一度面临危机的可能原因。

(2)匹兹堡和鞍山均为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试分析两者工业区位的相同点。

(3)匹兹堡的成功转型对鞍山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1)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严重,迫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单一,不能灵活适应市场需求。

(2)靠近煤炭产地,燃料丰富;靠近铁路,交通便利;位于制造业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量大。

(3)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工业等。

1.内外因分析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

2.鲁尔区的综合治理

读鲁尔工业区部分数据统计图,完成(1)~(2)题。

(1)20世纪70年代后,鲁尔区工业衰落的趋势已十分明显,1987年鲁尔区失业率达到

15.1%。鲁尔区出现发展危机的原因主要有( )

①工业结构单一②煤炭资源枯竭③新技术的冲击④环境污染严重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20世纪90年代后,为振兴鲁尔区,图中反映出的具体措施是( )

①对煤炭、钢铁企业实行集中化改造②完善交通运输网络③促进经济产业结构多元化④减小煤炭、钢铁企业的数量和规模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鲁尔区的煤炭资源并没有枯竭,只是开采难度增大了。第(2)题,图一反映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图二显示煤炭基地、炼钢高炉减少,这是对煤炭、钢铁企业实行集中化改造的结果。

[答案](1)B (2)B

[方法指导] “对症下药”分析传统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措施

传统工业实施的各项发展措施是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来的,其目的是解决当地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其联系如下图所示:

[图表解读]

教材P59图2-4-4鲁尔区优越的区位

点拨:从图中可获取以下信息

(1)鲁尔区煤田面积广,但缺少铁矿,所需铁矿石从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和其他国家进口。

(2)铁路和众多河流穿越鲁尔区,水陆交通便利,河流为鲁尔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3)周围国家经济发达,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思考解答]

教材第64页思考

答案:成功经验:①注重对传统工业部门的改造。改变单一的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把自身的生产学习经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③提高自身生产水平,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④促进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⑤全面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⑥拓宽融资途径,引进民间资本。⑦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借鉴:资源型城市要摆脱困境,应当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走经济结构转型和治理美化环境之路,及早规划和调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复习解答]

教材第64页复习题

答案:1.资源型地区是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或者以自然资源为支柱性产业的地区。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通常面临的问题包括:

一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前者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后者如开发矿产破坏

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或沙漠化等。

二是经济结构单一,资源枯竭问题凸显。一般靠开发某种重要的非可更新矿产发展经济,其他产业也与开发矿产密切相关。一旦支柱性矿产枯竭,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会带来贫困,甚至威胁到地区社会的稳定。

三是劳动力技能单一,缺乏先进技术及现代管理人才。

2.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区域分析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接续产业。教材中介绍的鲁尔区和焦作市的成功经验都可借鉴,但要避免生搬硬套。

探究点1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2018年1~6月陕西省榆林市累计生产原煤21 146万吨,同比增长21.5%。榆林市已成为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下图为榆林市简图。据此完成1~2题。

1.榆林市能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

①煤、气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

④科技力量雄厚⑤国家政策支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榆林市煤、气资源丰富;该地河流少,水运不便;我国能源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科技力量没有明显优势;有国家政策支持。

2.我国能源工程中,有利于榆林市煤炭产量增长的是( )

A.西气东输B.西电东送

C.水力发电D.光伏发电

答案 B

解析该地西电东送的电力来源为火力发电,有利于榆林市煤炭产量的增长,B项正确。

探究点2鲁尔区的衰退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煤炭资源的开采可能直接( )

A.加剧水土流失B.造成土壤盐碱化

C.破坏地表植被D.减轻环境污染

答案 C

解析图示地区煤炭资源分布在大兴安岭的背风坡,降水少,植被以草原为主,煤炭资源分布在地下,开采煤炭会直接破坏地表植被,C项正确。

4.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地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大力提高煤炭产量

B.将涉煤企业外迁

C.加大煤炭的外运能力

D.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答案 D

解析煤炭是非可再生资源,大力提高煤炭产量,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项错误。将涉煤企业外迁,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B项错误。加大煤炭的外运能力,会加快当地资源枯竭,C项错误。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项正确。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题号

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1,2,3,4,12

传统工业区的衰退5,6,8,9,13

传统工业区的综合治理7,10,11

一、选择题(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表示工业区位选择四种模式,图中圆圈大小表示各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程度的强弱。读图,完成1~2题。

1.德国鲁尔工业区形成初期的区位选择符合(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德国鲁尔区形成初期的区位条件是丰富的煤炭资源。

2.关于鲁尔区工业发展区位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B.多瑙河航运便利,可直通海洋

C.有十分丰富的铁矿资源

D.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答案 A

解析鲁尔区地处欧洲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水路交通发达。

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水系的运河,随后兴建起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成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读图回答3~5题。

3.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

A.良好的工业基础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答案 B

解析利用图中铁矿和煤矿分布信息及题干材料可知,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是通过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从附近运入铁矿石和煤炭。

4.与鲁尔区相比,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的劣势主要是( )

A.本地缺乏燃料B.水源不足

C.国内市场狭小D.劳动力素质较低

答案 A

解析与鲁尔区相比,芝加哥当地缺乏燃料。

5.20世纪末芝加哥钢铁产量明显减少,工业地位显著下降,其原因可能有( )

①矿产资源供应衰减②设备老化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水源枯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由芝加哥位于密歇根湖沿岸,且有运河穿过可知,其水资源充足,故④错误。

稀土应用范围广,具有“21世纪黄金”的美誉。我国稀土开采与冶炼企业有100多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但平均价格跌至当初的一半。下图示意中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的比重。据此完成6~7题。

6.据图可知,我国稀土资源( )

A.产量逐年减少B.价格不断走低

C.占比一直降低D.开采难度逐渐增大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比重不断下降,C项正确。

7.关于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合理的是( )

A.鼓励企业合并,不断提高产量

B.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C.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稀土出口

D.禁止稀土开采,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 B

解析稀土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山西能源的开发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日趋恶化。下图为山西某地能源消费结构图。据此完成8~9题。

8.该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污染主要是( )

A.噪声污染B.水污染

C.土壤污染D.大气污染

答案 D

解析读图可知,该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秸秆、煤炭为主,引发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

9.山西煤炭开发过程中,易引起的生态破坏是( )

A.次生盐渍化B.水土流失

C.石漠化D.沙漠化

答案 B

解析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煤炭开采过程中,易引起植被破坏,进而造成水土流失。

大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城市,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 121.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6∶36.8∶57.6。原煤产量10 860万吨,同比增长10.4%。全年外输电力28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5%,外输电量占发电量比重为67.0%。大同市为我国煤炭和电力供应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大同通过多种途径,使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据此完成10~11题。

10.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大同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①利用煤炭、电力的优势发展冶金工业②加快技术研发,发展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旅游业④开展矿区土地的复垦工作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冶金工业属于重污染工业,发展冶金工业会加剧环境污染,①错误;加快技术研发,发展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有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②正确;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可减轻大气污染,③正确;开展矿区土地的复垦工作有利于保护环境,但对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作用不大,排除④。

1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也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大同应重点发展的清洁能源是( ) A.水能B.核能

C.风能D.地热能

答案 C

解析大同境内河流水量小,水能资源贫乏,A项错误;核能一般在常规能源短缺的地区发展,大同能源资源丰富,不适宜发展核能,B项错误;大同邻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强劲,风能资源丰富,C项正确;我国目前地热能开发技术不成熟,且大同地热资源并不充足,D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新疆煤炭预测资源总量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0.6%,且大多埋藏较浅甚至可以露天开发。目前新疆正在致力于我国西部能源基地建设,不仅加大煤炭开采,还致力于提高外运能力和拓展外运方式。

截至2016年9月26日零时,已有7 928万千瓦时电量由新疆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送往天津。

(1)简述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10分)

(2)“疆电外送”和“疆煤外运”是新疆能源输出的两种重要方式,两种能源输出方式各有什么利弊?(12分)

(3)除了煤炭外,新疆还有哪些丰富的能源?(8分)

答案(1)有利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埋藏浅,开采条件好,开采成本低;国内煤炭市场广阔。

不利条件:水资源相对短缺;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远,运输能力不足;资金、技术条

件相对较差。

(2)输煤(疆煤外运):运输成本高,附加值低,效益低;但对新疆环境破坏略轻。

输电(疆电外送):运输成本低,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但加剧新疆当地环境污染,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加剧水资源短缺)。

(3)石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

解析第(1)题,从材料可分析疆煤可开发量、开发难度和开发成本;结合我国国情可判断市场和运输条件。第(2)题,从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两方面对比即可。第(3)题,新疆丰富的化石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此外,因地处西北内陆地区,风能、太阳能也较丰富。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大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陆上油田和重要的石化基地,截至2008年大庆油田已经开采出可采储量的75%,近年来大庆重点发展了石化深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及仪表、仪器生产等产业。下表是大庆市近年主要经济和产业指标值。

污染,老城区人口从13万锐减至3万。近年来玉门重点发展了新能源产业。

(1)分析大庆市产业结构及变化特点。(6分)

(2)目前大庆和玉门在资源、经济和环境三方面面临问题的差异是什么?(8分)

(3)根据各自面临的问题和具有的优势,两市选择不同产业发展方向的原因是什么?(8分)

(4)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战略,对大庆、玉门这类资源型城市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案(1)第二产业比重大;石油采掘工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2)玉门石油资源已经枯竭,大庆也将面临石油枯竭的问题;玉门的经济发展已经衰退,大庆的采掘业比重过高;玉门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3)大庆:区位优势;资金、技术等条件好。

玉门: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

(4)提供资金、技术和相关优惠政策。

解析第(1)题,据表格数据可知大庆市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采掘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逐渐降低,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逐渐降低,说明产业结

构正在不断优化。第(2)题,由材料可知,与大庆相比,玉门石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老城区人口锐减,经济已经衰退。第(3)题,大庆区位较玉门优越,资金、技术等条件优于玉门;玉门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所以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第(4)题,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战略对资源型城市的作用可以从资金、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四章区域经济 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对策考察研究 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的衰退与复兴 鲁尔区位于德国的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的内河港口、铁路和公路运输条件。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德国工业的引擎”之称。鲁尔以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的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工业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作为重要的资源生产和加工制造工业区为德国战争机器的运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但在战争后期遭到了严重破坏。战后经过重建该地区仍为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鲁尔区传统的采煤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危机。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地区复兴。在鲁尔区复兴的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以及塑造独特的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内容与模式 鲁尔区的煤钢生产企业在地区结构性危机影响下逐渐走向衰退,相继停产关闭,其中遗留下来的工业设施最初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当时保护工业遗产的观念尚未形成,能将这些废弃的工业设施和场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德国最早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是对多特蒙德市的“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发动机房”的保护。此后的30年间,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鲁尔区有更多的煤钢及其相关企业陆续衰

退、关闭,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工业场地和设施很多都被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例如,哈姆市的马克西米连煤矿在1979年受到保护并建设成公园(图1);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是由废弃的旧水塔在1982年得到保护后改建而成的(图2);埃森市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1986年12月停产后得到保护;北杜伊斯堡蒂森钢铁厂1985年关闭,1989年在工业遗产保护前提下开始计划建设景观公园;波鸿市的世纪大厅在1990年被保护更新;瓦尔特罗普的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在1992年得到保护并整修为博物馆(图3);奥伯豪森市的“煤气储罐”在九十年代被保护;“关税同盟”炼焦厂1995年被纳入保护框架等等。 图1 图2 图3 1.哈姆市马克西米连公园 2.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 3.瓦尔特罗普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 2001年,继矿业城镇格斯拉尔(Goslar)和弗尔克林根炼铁厂(V oelklingen Iron Works)分别在1992年和1994年被收录进世界遗产名录(World Heritage Site)之后,鲁尔区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及炼焦厂成为德国第三个(鲁尔区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 1.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

2017年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单元测试

阶段验收评估(九)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7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11万平方千米。据此回答1~4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①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②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③黄土土质疏松④森林破坏严重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表现为() ①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②生态环境恶化③直接或间接地诱发自然灾害④塑造华北平原⑤淤积河床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3.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A.植被破坏B.人口过度增长 C.贫困D.环境恶化 4.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A.经济可持续发展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D.减少污水排放量 (2015·淮安模拟)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示地区煤炭资源的开采可能直接() A.加剧水土流失B.造成土壤盐碱化 C.破坏地表植被D.引起草场退化 6.为实现图示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有()

A.提高煤炭产量 B.将涉煤企业外迁 C.加大煤炭的外运能力 D.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2014·苏北模拟)读“60年来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图”,回答7~8题。 7.60年来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C.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D.目前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 8.近年来,部分跨国公司在北京投资相对集中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土地价格B.科技水平 C.市场D.劳动力数量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红水河,为西江上游的别称,流域内山岭连绵,地形崎岖,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它的梯级开发已被我国列为国家重点开发项目。读图,回答9~10题。 9.红水河水电梯级开发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影响有() A.满足用电需求的增长 B.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C.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D.加剧该区洪涝灾害 10.下列符合红水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是()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 动人口数量和增 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 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 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 低,抵御疾病和灾难 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 具从事农业活 动 人口数量增多, 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 展,食物供应变得稳 定而可靠,死亡率下 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 迅速扩大和发 展 人口数量继续 增加,增长速度 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 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 造自然的能力,人们 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 完善的医疗服务,死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及启示

哈尔滨理工大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旅游的模式及启示课程名称:国际旅游案例分析 考查学期: 2013-2014学年第2学期 姓名:黄柏森 学号: 1130180104 院系专业: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 成绩: 指导教师:张德成 2014年月日

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及启示 摘要:工业旅游分为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大类。我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生产旅游,而国外是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德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典范—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有工业博物馆模式、景观公园模式、商品集散地模式、政府整体规划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等模式。在我国,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关键词: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模式;启示。 工业旅游分为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大类。我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生产旅游,而国外是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德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典范—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有工业博物馆模式、景观公园模式、商品集散地模式、政府整体规划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等模式。在我国,发展工业遗产旅游要注意分析目标市场,产品不能雷同要有创新,打造工业旅游带,发展为镶嵌在城市中 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明珠。 工业旅游分为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大类。工业生产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以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企业的文化等为依托而开展的游览、学习的体验活动。而工业遗旅游是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具体而言,就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为一种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观光、休闲旅游的新形式。 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的关系如何? 中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生产旅游,而国外是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我国国内的工业生产旅游大多数为工业生产仍在进行,而工业旅游并非这些企业的主业,是为了宣传本企业产品而为之。国内发展工业生产旅游比较成功的例子有青岛海尔、上海宝钢等;而国外的工业遗产旅游多数是在废弃的工厂上所运营的一种循环经济。国外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最典型的例子是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区域差异分析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 类 活 动 差异成因具体表现 农 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 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 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 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 异 工 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 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 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 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 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 差异 城 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 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 水平等差异 交 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 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必修三 知识点总结 区域可持续发展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纲要求】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2、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产业转移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4、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5、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就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她区域有所区别。 2、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3、区域差异 (1)比较的方法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资源 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农业、人口、城市、政治、历史、宗教、习俗等 (3)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比较接近。 青藏高寒区东部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横断山脉。 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区域差异: 要素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地形以平原、丘 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地形以高原、盆地为 主。 海拔最高,地形以高原、高山 为主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 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 候干燥 高原高山气候,气温较低 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就是 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熊、松 鼠、熊猫、梅花鹿等动物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骆驼、黄 羊等动物 植被为草原、荒漠及高山草甸 灌丛;有牦牛、藏绵羊等动物 农业种植业发达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与绿洲 农业 高寒牧业、河谷农业 人口稠密较少很少 城市众多较少很少 阶段主要特点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城镇很少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区与城市迅速扩张;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与空 间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明显的不协 调 转型阶段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 降低,导致区域经济整体萎缩,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问题 矛盾加剧 再生阶段对症下药,促使区域经济复苏,一方面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 构,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由紧张走向 协调 考点二生态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注意:黄土高原地区就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但不就是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产业集中,加上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因此成为我国水土流失造成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原因分类产生的影响 自 然 原 因 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各种位置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为水土流失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 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击力大,水流速度快,为水土流失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地质灾害频繁滑坡、泥石流、塌陷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 植被覆盖差地表疏松的土壤缺少植被根系的保护,易被侵蚀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中土地的利用形式: 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实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3.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分界线;二是在同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而已。 4.功能区的主要类型: (1)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①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要求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②低级住宅区:多建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条件较差 (2)商业区: ①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②中心商务区(CBD): 它是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由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 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 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建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近年来高考试卷申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许多能力要求的体现,常反映在对基础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上,其中有很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已学过的初中课本,而应该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还要注意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

必修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

“中国龙” 但其身体上也存在许多“病症”(如 第9周地理家庭作业(文普) 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下图 所示)。据此,回答1?2题。 1. 黄河各河段的“病症”,其主要成因及对症的“药方”对应正确的是( ) A. “大量脱发” 一气候寒冷干燥一加高、加固堤坝 B. “动脉阻塞”一过度放牧与垦殖一建立自然保护区 C. “腹泻”一地表植被破坏一退耕还林、还草 D. “脚肿”一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崎岖一在下游修筑梯田 2. 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A. 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 C.地势平坦,水量大,水流平缓 D.地处北方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 3. 田纳西河流域自19世纪后期环境恶化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于人口激增,对资源的大规模掠夺式开发 B.长期高强度种植玉米,造成土地退化 C. 为了获取炼钢用的木炭,大片伐林,造成水土流失 D. 炼钢企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4. 关于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流域的开发应以流域内自然资源的利用为核心 B. 流域的开发应以流域内人民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 C. 流域的开发应以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为核心 D. 流域的开发应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 5. 右图中,A 处是( ) A. 我国重要的森林分布 B. 我国商品率最高的粮食生产基地 C. 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区 D. 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 6. 右图中B 处农业正确的发展方向是() A. 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区 B. 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 C. 抓好天然林保护工作 D. 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7. 关于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城市化领先于工业化,带来经济发展畸形 B. 乡镇工业过于集中,带来了聚集效益也带来环境污染 C. 小城镇规模扩大了,但城市规模相对缩小,这不利于解决城乡矛盾 D. 城市优势太突出,特色太明显,不利于辐射和带动周边发展 8.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包括( ) A.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 B.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C.乡镇工业发展过于分散 D.城市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 .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教学提纲

模块三区域地理 专题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我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我国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不足。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 活动 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旱地 主要粮食 作物 主要种水稻,还有油菜、棉花等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 甜菜等作物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 其他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工业 我国重要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 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②重工 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 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 工业,成为我国重化工业基地。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口, 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结论: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4、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①为保证建筑物有较好的日照条件,街道宜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与子午线成300-600夹角;②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墙体严实厚重(防寒),屋顶坡度小(少雨),楼间距大(正午太阳高度小,楼影长);③南方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屋檐宽(遮阳挡雨),房屋进深高度大(防热),楼间距小(正午太阳高度大,楼影短)。 5、地理环境对交通的影响:为保证运行安全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①公路、铁路设计,需考虑沿线暴雨、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等;②港口需建在水深、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三”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及其产生的问题”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以第二章《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这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这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这个章节里,教材除了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主要对象外,还选取了非洲萨赫勒地区和前苏联垦荒区为分析的次目标,将这些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呈现,分析荒漠化发生的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我在高一(12)班和高一(13)班教授这节内容。在这两类不同学生的教学中,我对《荒漠化的防治》这一章节内容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感到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教学设计一: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提出教学主题“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师生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完成教材“活动”内容: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人为原因分析——师生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完成教材“活动”内容: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问题及防治措施 教学设计二:展示一组荒漠化景观图片,学生思考什么是荒漠化?有哪些表现?——引导学生找出课本呈现的三个相关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全班同学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案 1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

德国鲁尔工业区曾经是德国和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最为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德国参加的两次世界大战重要的物质基础,战后又为德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欧洲经济最发达国家,面积4593平方公里,人口570万。鲁尔区虽属内陆,但区内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总长达425公里,大小河港众多,加上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同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19世纪上半叶,鲁尔区开始大规模开采煤矿和生产钢铁,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传统工业区。但到了二战后,当时已经历经百年的鲁尔工业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冲击下,爆发了煤业危机和钢铁危机,原有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也因资源的日益枯竭已经变得不可持续,大量工厂停业,工人失业,鲁尔区深陷低谷。德国政府从60年代末开始着手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以下结合公关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依次介绍。 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 这个阶段主要是对传统的重工业进行清理改造,对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我们知道,传统行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对这些行业的清理,涉及的产业工人人数众多,还有许多工人来自于同一家庭,一旦工人大量失业,家庭日常生活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就容易造成社会动荡。而对传统行业的清理又不得不进行下去,传统行业的衰弱已成必然。德国政府深知公众心理,采取了几个方面措施: 1.政府对大企业的改革采取基本稳定的政策,尽量实行渐进式改革,谨慎对待大企业 的破产,企业越大,意味着对社会、对公众的影响越大,政府就越谨慎。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西北与青藏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南方与北方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我国农业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和主要农产: 《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1、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全球定位(GPS)——定位导航(21颗工作卫星,3颗在轨备用卫星,至少用4颗卫星确定一个地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2、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3、资源跨区调配的影响: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国家层面的上看,平衡各地经济发展 对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对输入地: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输出地、沿线地区、输入地三个方面分析。 4、产业转移的规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过渡 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5、产业转移的原因:①当地资源、环境问题(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②寻求新的 市场(台商的IT企业迁至大陆)③实现区内产业布局均衡(珠三角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的产业向山区转移) 6、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迁出区发展新产业腾出空间;促 进迁入区产业升级);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地区,依次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转嫁污染);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就业机会由迁出区转移到迁入区) 8、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华北平原的盐碱化:自然: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 ②西北的荒漠化: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人口激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 植被的破坏,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长江中下游的洪涝:自然:有的年份流域内多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 围湖造田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 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冲刷能力强 人为: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 土保持。 9、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使土地退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 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 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 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 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 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 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 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 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 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 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 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 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 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工业遗产保护——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

XX大学 工业遗产保护——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 年级: 学号: 姓名: 专业: 指导教师:

工业遗产保护 ——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 内容摘要:德国鲁尔工业区曾走过“彻底清除与毁灭”、“毁灭之后再重建”、“回收再利用”到“综合性开发战略”的曲折过程,最后达到了区域复兴的效果,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典型案例。文章综述了工业遗产的概念和价值, 分析了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最后针对鲁尔工业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模式进行了分析,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成熟有效的操作模式,以期对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保护与再生;鲁尔工业区;蜕变 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载着工业文明的历 史进程, 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昌盛,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城市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城市原有功能结构发生了拆解和重组,许多曾经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业遗存如今也因丧失实用功能面临着闲置、废弃、甚至消亡的窘境,“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渐渐凸显于人们的视野中。 一、工业遗产的概念及价值 1. 工业遗产的概念 2003 年7 月, 在俄国下塔吉尔大会上通过了专用于保护工业遗

产的国际准则,即《下塔吉尔宪章》,其中阐述的工业遗产定义反映了国际社会关于工业遗产的基本概念:“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移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居住、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由此可见,工业遗产无论在时间、范围还是内容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2. 工业遗产的价值 工业遗产的主要价值主要包括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这五个方面, 只有具备了这些价值的工业文化遗产才能成为工业遗产。因此, 价值的认定是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的基础。 (1) 历史价值 工业遗产是研究近现代工业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凝结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历史价值的核心要素是时间性和真实性。时间性是指遗产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过。时间越长, 相对越珍稀,历史性就越长。真实性是指现存工业遗产的历史信息必须是可信真实的。 (2) 科技价值 工业遗产见证了科学技术对工业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 科技价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能源的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 ⑴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⑵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2019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 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⑵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如:2019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②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