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构建积极健康的班集体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构建积极健康的班集体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构建积极健康的班集体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构建积极健康的班集体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构建积极健康的班集体

商南县初级中学杨培朝

积极健康的班集体是一种轻松愉悦、团结友爱、充满活力、民主安定的班级。它要求每个成员对集体有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集体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建设这样一个班集体,就必须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在现今的班级管理中,仍存在很多学生被束缚太紧的情况,许多原本可以帮助学生锻炼提高的班级管理活动都与学生“无缘”。这种做法显然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诉求,不利于学生主人翁责任感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成长与提高。因为中学阶段的学生从年龄和心理等角度已经相对成熟,对某些问题、社会现象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看法与认识,正需要有一个“学以致用”的舞台,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可以真正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可以让教师从繁重的班级日常管理中解放出来,不再“事必躬亲”。

要想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班主任要更新思想观念,积极适应角色的转变。

1、班主任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应秉承“大处着眼,小处放权”的原则。

“大处着眼”要求班主任对班级的日常管理进行“宏观调控”——大局观的把握,以弥补学生大局意识不强的缺陷。“小处放权”指的是班主任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们自主地去落实完成在班级日常管理的工作,给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

2、班主任还要积极适应由“决策者、指挥人”向“引导者、监督人”的角色转变。

班主任应放下架子,改变以往“决策者”的心态,积极展现自己“可亲”的一面,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坦诚的交流、耐心的引导,做他们的后盾,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与自信心,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与师生之间的隔阂,打消学生的参与班级管理、展现个人才华的顾虑,让他们由“局外”置身于“局中”。这时,班主任的意见不再是最终的定论,而仅是学生们参考的对象之一;班主任也不再是各项事务的“指挥人”,而是班级管理

工作落实的“监督人”之一。

其次,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大力推进课堂教学的“民主化”。

要实现教学的“民主化”,教师应率先革新旧有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等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逐步向“合作探究型”的模式转变。教师在课堂上应勇于尝试、大力倡导“平等参与”的课堂双边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踊跃表达个人见解,明确“吾爱吾师,无更爱真理”的道理,师生之间只是年龄有差别,在知识理解的领域并不存在人格的不平等,也不存在教师的绝对权威性,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

针对一些开放性或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平等地交流与沟通,以达到“教也是学,学亦是教”的目标。每隔一段时间,师生之间可开展评价活动,相互提意见、指不足,实现平等对话。

课堂教学的“民主化”不仅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与学生消除对老师的畏惧感,培养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与主人翁意识,带动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推进民主和谐班集体的建设。

第三,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应切实贯彻“大家的班级大家管”的原则。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切实将制定规矩、解决问题、监督落实三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建立在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树立“班荣我荣、班辱我耻”的思想,真心实意地投入到对班级荣誉维护的行动当中,进而实现班级管理的“全员参与”。有了全员的参与,构建民主和谐班集体也就具备了实现的人员基础,这也体现了“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一、定规矩,大家做主

班级日常的规章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准绳,面向的是每一位学生,具有广泛的针对性。要想制定出一套学生愿意遵守、乐于遵守的规定,必定要能体现绝大多数学生的要求。

如果能发动学生参与到班级各项规定的制定活动中,引导他们群策群力,发挥集体的力量,根据他们自身实际去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不但可以保证班规的公正性、全面性、可操作性,还可以提高学生遵守的自觉性,有效地保证今后的落实。

此外,由学生自主制定的班规,代表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和要求,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激发学生自觉维护班级荣誉,在班级形成积极的舆论环境,有效地抑制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

二、出问题,大家解决

班级日常事务纷繁复杂,几十位同学朝夕相处,难免会出现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如仅靠班主任、班干部去协调解决,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协作解决,将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教师组织发动学生针对问题分析讨论、集思广益,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合理地解决问题。这样可确保每一个决策的公正性、准确性,有效地避免了“一言堂”等片面、偏激做法的出现,促进班级的民主氛围。

此举在锻炼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增强主体意识,促进交流与协作,增强版集体的凝聚力。

三、抓落实,大家监督。

班级日常工作的落实实施,必须要有监督作保障。这些千头万绪的工作,如果仅靠班主任及班干部等少数人去督促和监督只能是“事倍功半”。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懈怠思想,消磨他们的参与热情和主人翁意识。针对这一现状,班主任可根据不同的工作,成立相应的监督组织和个人,如设立卫生监督小组、纪律监督员,定期轮换等,完善班级的监督机制,让每一名学生那个都加入到班级工作的监督中,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与自我监督,变“旁观者”为“参与者”,做到“大家的班级大家管”,在实践中让他们明确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四、转后进,大家帮助。

增强后进生的班级荣誉感和个体自豪感,落实“全员参与”的班级管理目标,是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体极为重要的一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要让他们在班集体中找到“归属感”。

这就需要班主任要摘掉“有色眼镜”,让他们找到并发挥出自身优势,树立信心,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同时,班主任还应发动班级其他同学对他们积极关怀、团结互助、平等交流沟通,不歧视、不远离,为他们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让他们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发挥他们的优势,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勤于观察、细心发现、公平对待、及时肯定、大力褒扬,“不抛弃、不放弃”,做到“人尽其才”,力求班级事务的“全员参与”。

构建积极健康的班集体,是每一位班主任积极追求的目标。如果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一目标就能很好的转化为现实。

大学生健康意识调查分析

大学生健康意识调查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 健康是指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 文献回顾: ⒈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现状及培育初探邹海贵,唐纯林①(南华大学学工部,湖南衡阳42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心理健康价值意识开始树立,但仍具有滞后性,表现为知与行的矛盾性 (二)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性 (三)心理咨询意识的淡薄性 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对策 (一)加大教育教学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建设大学校园心理文化,营造心理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心理互助功能 ⒉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上海大学生身体健康意识缺失的反思毛伟胜(上海电机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改革开放30年高校办学水平和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通过对上海大学生近30年身体素质发展变化的研究,特别是从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等抽样分时段持续测量。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身高、体重持续增长,胸围下降;身体机能全面持续下降;尤其是身体素质持续显著下降。大学生身体健康意识缺失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引发对大学生身体健康意识缺失的反思。 青少年健康意识缺失原因的思考 3.1体育场馆严重不足 3.2体育教学质量不理想 3.3学生自身的健身意识淡薄 3.4学生健康教育的合力不够 3.5现代生活的不良影响 ⒊高校体育教育应加强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教育笙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梁莉李业幸 摘要:作为体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本文探讨了如何将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将过去教学中单纯地追求身体(体质)的发展和运动技术的传授改变为在新的健康理念指导下的高校体育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二、高校体育教育应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一)树立健康教育为主导的高校体育教育思想 (二)体育课要突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特点 (三)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沟通的渠道 (四)加强对学生身体监测与评价 指标的建立(豪哥所列) 一:基本的维度即方面 1、对健康概念的理解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班集体”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班集体”意识 摘要: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角,构建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 就要培养学生的班集体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关心集体,指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导,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成为演员,成为主人。 关键词:平等师生关系;引导关心集体;指导主动参与管理;班集体主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课程标准也有了新的变化。在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 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的过程中,小学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理念也应该随之转变:摒弃教师的领导权,进行平等的师生对话交流,纯化师生关系。作为班主任,应让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角,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培养他们的良好 品德,树立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思想及理念,建构科学的班级 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成长,才能真正成为班集体主人。 一、引导学生自觉关心班集体 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陌生的,抽象的,只能形象地引导 他们:你们有两个家,每天从第一个家里背上书包来到第二个“家”里上学,第二 个“家”的名字叫“班集体”,这激起了孩子们对“班集体”的亲切感。从而学生头脑 中有了“班集体”的朦胧意识。怎样才能发挥学生自觉关心班集体的积极性、主动 性呢?首先,学会关心班集体的成员,改变以往学生喜欢打“小报告”的方式,因为打“小报告”只会使小伙伴之问产生矛盾。当小伙伴上课“开小差”时,用手轻轻拍 拍他,然后摆摆手。指指黑板,示意他专心听讲;当小伙伴在课间没有做好上课 前的准备工作时,过来告诉他.把书翻好,放在课桌上,学生渐渐学会了关心小 伙伴,这不仅提高了上课效率,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增进了他们的友谊。 其次,学会关心班集体,利用班会展开讨论:你准备为班集体做什么?学生纷纷 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要把班集体打扮得非常漂亮;有的准备把教室打扫干净。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平时,教室地面上再也找不到一片纸屑,纸篓里的垃圾也不 知被哪个孩子悄悄倒了。课间只要发现有些课桌歪了,立即会有学生把它排整齐。我充分利用各种活动的机会,将两个“家”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孩子们的大脑深深 地印上“班集体”。 一次学校开运动会的时候,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家长参与为学生加油,目的是 用家长们对班集体的认同情绪来影响和带动学生快速地形成班集体意识,树立班 集体的荣誉感。学校举行拔河比赛,第一次由本年级平行班同学参加,家长们此 起彼伏的加油声,在赛场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给予了学生们无限的鼓舞。几次较量后,我们班赢了,家长们万分高兴,无形中感染了学生,孩子们为班集 体首战告捷而欢呼雀跃。一位家长特别受感动.买来大堆食品鼓励学生说:“我们班一定要赢!”.最后,我们因为力量悬殊输了,孩子们伤心地哭了。经过这样的 感情波折,孩子们关心班集体的意识大大加强了,从此,孩子们的头脑中深深印 上了“班集体”,真正将班集体当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二、指导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 每一位学生都是班集体的主人,班主任只是班集体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因此,班主任应充分抓住每次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比赛竞争中展示自己。在参观、游览中相互配合、大胆探索,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对班干部的 选举,也改变往常民主评选方法,而是人人申请:你想当选什么;以你的条件符 合当什么;当选后又准备怎么当好呢。班集体中设立不同类型的职位:班长、小 小读书站站长、护花队队长、课间活动监督长、能教广播操的小教练、早读课上

学生心理健康培养

开心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浅谈学生的健康心理培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高中阶段是人身心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如何在这个时期正确、及时地对高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在高中阶段开心地学习、健康地成长,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感责任重大。下面我就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与大家作个交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要弄清楚高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来源。 第一,家庭环境与学习环境巨大的情感关注落差、角色落差使其产生心理问题。在家里,我们的学生“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在学校,要“唯纪律是从”。在家里,“全家宠爱集于一身”;在学校是“森林中的一棵小草”、“众人中的普通一员”。巨大的落差导致当代中学生经常产生莫名其妙的“纠结”和“忐忑不安”,从家庭角色到学校角色的转变很不适应。 第二,高密度的学习活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使其产生心理问题。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高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主要表现有因长时间高强度学习而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考试焦虑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题海战术和考试名次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带有惩罚性的教育行为,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了不见成绩提高等都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甚至恶性循环。 第三、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使其产生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与老师的关系不够和谐,与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现在的高中生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老师、同学、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他们常常会有如下的感觉:“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等。这些学生常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是恐惧感。 第四、无助的青春期使其产生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逆反心理普遍、性困扰频繁。首先,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父为子纲”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十分深远。于是许多家长和教师无论正确与否,都要求高中学生接受他们的观点,而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自己看法的萌芽时期,这很容易引起高中学生的强烈反感。于是,部分高中学生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观点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干涉,这样就形成了较强的逆反心理。其次,性早熟的学生因为发育较快,对发育期正常的性意识萌发常常感到惊恐和不知所措,于是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健康观

大学生的健康观 在当今这样一种速度如此之快的生活下,大多数人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表面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大病大痛,但实际上身体的各部分机能都有问题。我也是像大多数人那样,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前一两年,偏头痛一直纠缠着我,做了核磁共振,查不出病因。后来转看心理医生,有一位汕头第二附属医院的退休老医生说,我是颅内压力不均衡引起的偏头痛,从另外个角度说,就是学习压力过大,要求我必须调节好,要劳逸结合,不要去在乎头痛,去玩去聊天去做开心的事。过了一两个月,偏头痛发作的次数大大减少。我认为很多时候身体上的病痛很慢显现。但心理上的我们是能很快的感受到变化的,从最起初的看心理医生,到现在我能慢慢学会自己做调节,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我觉得这是很大的进步了。可是我还有另外一种不健康的行为,就是我不爱运动,以至于一个月都没有适量的运动。我不喜欢跑步,即使慢跑也不喜欢。所以我制定了小小的计划,就是每天都走路、多去户外散步。我一直想用散步来弥补我缺乏运动。身体上的疾病我们无法解决,那么就交给医生。但是心理上的问题(只能称得上问题,如果是疾病,我们已经是不太可以正常的生活了),我们是能够自己预防,自己处理。在我个人看来,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同等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你有一万种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可以改变人种,你没有健康,只能是空谈。人一生可以干很多蠢事,但最蠢的一件事,就是忽视健康。年轻时放弃健康获取财富,年老时会放弃一切财富去恢复健康。从这些名言警句可以看出健康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健康是什么呢?健康是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也是精神上的健康。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健康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到底怎样才能保持健康的状态呢?柯林斯说过,保持一生健壮的真正方法是延长青春的心,阿巴斯.哈萨又说长寿之道在于我有快乐的性格。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可见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调节作用是相当大的。 健康的心态=阳光心态+积极心态。什么是阳光新菜?就是把别人的批评、责骂、指出不足等看成是善意的,看成是关爱、帮助。以感恩的学习的心态,虚心接受。什么是积极心态?就是面度工作、问题、困难、挫折、挑战和责任,从正面去想,从积极的、可能成功的一面去想,积极的采取行动,

(完整版)利用班级建设__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利用班级建设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作两年参加工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两年来,我最大的感受是班集体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育学生、塑造学生、锻炼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自我教育功能,让学生自已管理自已,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激发他们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形成良好的班风。那么,如何利用抓班级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活动本身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它是实现的重要途径。集体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表现自已的机会,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示,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为学生架起了桥梁,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活动激发了他们拼博向上的劲头,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张故强同学是班里的后进生,但每次值日、扫除从不迟到,值日认真,还肯于帮助别人,最可贵的是每当教室门口有纸时,她见到后都能随时拣起来,从中我看到她关心热爱集体的好品质,她的行动影响了班里的其他同学,班中维护保洁卫生、主动劳动已蔚然成风,而张故强本人也通过劳动表现出的优点带动了他在其它方面的进步。

"班队会"这个属于班主任"专利"的阵地,我们把它变为一个集体活动时间,由干部主持针对班、校社会等一些热门话题进行讨论,黄圣、杨明、德阳等不过都是普通同学,但他们积极参与,通过活动培养了主人翁意识,他们变得积极、大胆、信心足了、思想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全班同学在活动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的长处也得以表现出来。 跳绳比赛的准备由学生组织,练习过程大家出主意,练习中如有不认真的马上会得到许多同学的批评和提醒,比赛表现出同学们团结一心积极参与的热情,班里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充分表现出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主人翁意识,这些活动促使集体更加团结,凝聚力更强,完善了每个人的思想和境界。 二、在班级建设中,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气氛、让每个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到集体是温暖的。这种和谐健康的气氛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研究证明:人的友谊的深浅,感情好坏,对交流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良好的班级气氛,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班风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我在班级建设中注意营造这种气氛。可以说在得到别人爱与爱别人的同时,同学们增进了友谊,这种友谊使班级和谐、融洽的气氛又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将成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良好班风形成

加强合作学习,增强班集体意识

加强合作学习,增强班集体意识 摘要]合作的技能、习惯不是本能,是要从小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需要教师要有耐心与恒心,同时还具有渐进性,待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更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培养、训练。一个班集体没有合作或者班集体中合作不愉快,这样一个班集体的表现也会比较差,所以小学生要从小培养合作,增强合作意识,提高班集体意识。在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以增强班集体意识,对班级集体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让学生通过合作,逐步掌握与人交往、沟通的技能,为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关键词]合作习惯;合作愉快;集体意识;合作技能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是大家都明白的一个道理,而这句话也正体现了合作的力量。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横跨大陆的跨海大桥,神秘奇伟的金字塔,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这些古今中外赫赫有名的建筑物无一不是大家齐心合力才建造起来的。另一句俗话说“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话于是便成了许多人批驳合作的有力论据。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毕竟“两个和尚还是有水吃的。”那为何“三个和尚没水吃”呢?道理也是很显然的,“合作”的意思应是大家在一起做事,可见这根本不是合作。只要大家都能够献出一份力量,齐心协力的做事,事情才能办好。而且力量越大,办事效果越好,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合作的技能、习惯不是本能,是要从小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需要教师要有耐心与恒心,同时还具有渐进性,待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更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培养、训练。如:如何在合作学习中进行倾听习惯的培养。就需要分阶段、针对性培养训练。可以按“你说我听”同桌互相训练,到“我说你们听”小组训练,再到“我说全班听”全班性训练的有步骤、有计划进行长期训练。 “合作愉快!”是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合作是友谊的纽带,代表着一种协和与默契,一种荣辱同担的决心。要发扬光大合作精神,“私”字当头是不行的。只想着自己的好处,不考虑别人的得失和集体的利益,合作永远是一句空话。我想之所以许多人将合作的观念淡化,就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私”字占了上风吧。一旦头脑中私字占上风,一切便替自己想,在集体中患得患失,凡事总觉得自己亏了;人人都这样想,结局便是“纷纷作鸟兽散”,合作更无从谈起。乔丹、姚明能力再大,他们的球队不合作,或合作不愉快,他们在场上表现再好,也不会让球队取得好成绩。同样,一个班集体没有合作或者班集体中合作不愉快,这样一个班集体的表现也会比较差,所以小学生要从小培养合作,增强合作意识,提高班集体意识。同时让学生增强集体的荣辱观,如果一个班集体里的同学都具有集体的荣辱观,个个都会为集体的荣誉而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就不用老师整天为学习后进生操心,不用思想后进生担心。 合作学习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主体意识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主体意识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优化政治课堂教学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中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 ___常识教育、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它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面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比较重视语、数、外、理、化教育,而轻视思想政治课教育,这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相当一些学校领导和师生中都还存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就必须从根本上入手,优化政治课堂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优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使学生接受深刻教育,方法有多种,但我认为针对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最关键的一种教育方法。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或“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忽视了学生的个

性,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而且每个学生的个别知识掌握情况也很难反馈给教师,这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针对学生的个性,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各抒己见。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教师备教材和备学生的关系 .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表时间:2015-02-03T11:49:05.80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6期供稿作者:朱先兰 [导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贵州市安顺市普定县城关镇一中朱先兰 时下新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下面我就在这方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里,他们才会尽情地“参与”和“表达”。只有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非常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和尊重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粗暴训斥,而要耐心启发,只有在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涨,参与教学的热情才会更高,学习成绩才能不断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方面要以“说”代“讲。教师上课时应尽量少“讲”把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弄不明白时教师再及时点评。课堂上应提倡学生问、学生议,互答互讲。对学习中有争议的问题,师生可以互相讨论。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思考,思想活跃。另一方面,要以“动”代“静”。随着课堂改革的发展,教师要变以前的安静课堂为活跃课堂,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口、善动手、勤动脑。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充分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的,要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把安静的课堂变成小组讨论式、分题答辩式、分组操作实验式的课堂。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提问,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激活学生的潜能。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质疑和创新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教育学生敢于质疑。课堂上老师讲的不一定很完美,有疑问学生大胆提出,敢于质疑,这样师生才能不断进步。第二,要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学习、复习等环节,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后再提出问题。教师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疑难问题和需要挖掘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质疑。第三,赞美肯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对于每位学生的发言,都要以鼓励、肯定为主。不能打击和否定学生的发言。教师对学生的重视、赞美、肯定,就能把学生的潜能奇迹般的激活起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所谓的“钻牛角尖”的学生,应慎重对待,要保护他们的求异思维,并适时进行引导探讨,从而为形成良好的“质疑循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评价导向,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科学创新的氛围 评价是教改的杠杆。随着新的课堂教学任务的提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新的课堂教学特点的展示,势必要求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评价。要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指挥功能,并通过教学评价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新的评价体制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突出教学效果评价的指向性。要通过这种评价,使教师明白:“教学生学”是维持性的教学,只是一味地面向过去,而“教学生会学”则是创造性的教学,他面向未来,旨在引导学生迎接未来的知识挑战。第二、突出教学方式评价的权重性。要通过这种评价,促使教师敏锐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在教学方式的评价中设立教学方式有创新或勇于实践先进教学方法等条目,并加大这方面的正向权重。反之,对采用题海战术,教学方式陈旧的教师,则趋向于负向权重,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第三、突出教学活动评价的规范性。一个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能在天天新、课课新的努力中营造创新氛围,要通过“量化指标”来体现,要通过“标准化”的运作来展示。如一堂数学课是否完成了任务,至少要有以下几个达成目标:45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能否有60%的时间去让学生“动”;学生“动”的面是否能在80%左右;80%以上的学生是否能掌握80%以上的新授内容。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开放教学,创新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自我监控,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成功,呵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这样才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培养学生为集体服务的意识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会聚在同一个班级,他们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的恐惧相 继袭来。为了发挥学生的潜力,加强集体意识的培养必不可少。 一、灌注集体理念,统一思想认识 首先从自身理念转化,提高思想认识,这些孩子是家中的皇帝公主,中心轴始终绕着自己转,缺乏顾全大局意识,逞个人英雄主义的现象时常有。针对这一实际,让学生明白个人的力量 很薄弱,个人的智慧如大海中的一滴水渺不可及,意识到集体的震撼力。我班利用多媒体教 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活动场面通过真切的情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集体的庞大,趁热打铁,同学们热血沸腾时我们唱响了《团结就是力量》,进而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力量。 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是培养集体意识的因素。 让每位学生参与具体活动事务,有同心协力和共甘苦同荣辱的感受,树立集体意识。在教学 活动中,教师尊重每位成员,也让每位成员都学会包容、欣赏、尊重其他成员的个体差异, 从而树立共同目标、凝聚集体的力量。工作中我重视班队活动,让学生从参与活动中增强荣 誉感和集体意识。利用课余活动,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感情,有利于集体意识 的培养。 三、分工不分家,凝聚班集体。 在组建班级管理时,采取班干部责任制和非干部成员分配制,真正落实人人有事干、事事有 人干。每天的值日生采取轮流坐庄的方式(即值日生班长),负责班上的日常事务,如擦黑板、整理讲桌,负责管理学生纪律,及时向老师汇报当天班上的学生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责任感就潜移默化的养成了,集体意识就增强了。 集体意识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朝一夕,日积月累的堆积和沉淀。教师对学生的平等 相待,多肯定学生的“美”是培养集体意识的前提,学生间的相互信任、配合就是润滑剂、凝 固剂。如果相互挑刺、拆台,争占上风,每个人都想是主角,班级就像一盘撒沙,集体观念 还存在吗?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团队意识还能有吗?蚂蚁还能有这可贵的集体意识吗?

浅谈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

浅谈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 发表时间:2018-11-23T15:41:17.1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2期作者:钱锐[导读] 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的阵地就是课堂,我能做的就是在三尺讲台上,为每一个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努力培养出具有健康心理品质的学生。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区高台子学校117000 摘要:现代人在关注生理健康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因为心理健康往往会决定人的生理健康,只有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才能算是一个真正身体健康的人。 关键词:青少年健康心理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备受全社会关注。他们正处在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此时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会导致他们的整个人生出现问题,甚至会给他们的一生造成无法逆转的损失。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青少年人生的黄金时期影响他们、帮助他们、教育他们、塑造他们,使他们的身心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一生,还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的阵地就是课堂,我能做的就是在三尺讲台上,为每一个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努力培养出具有健康心理品质的学生。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培养健康的情绪 民主平等的课堂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都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无论哪一方都没有特权,双方互相约束,学生虽然是课堂的主体,但他们不能凌驾于教师之上,他们必须尊重教师;而教师也必须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就是相互尊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课堂氛围就是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轻松、愉悦、快乐的心理体验,良好的情绪就会油然而生,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二、通过小组活动倡导团结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课堂上我经常会设置这样的情境,抛出问题或是就某一问题给出不同的观点,引发学生思考,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汇报,根据汇报的情况对每个小组酌情加分。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小组中每一位成员,他们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必须同心协力,既分工又合作,彼此配合,在活动中交流不同观点,互通有无,互相切磋,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小组活动又能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利用好竞争的激励作用,使学生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这些做法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三、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正确对待自己的需求 地理课是小学科,有些学生在思想上还是不够重视,所以在课堂上会表现出违反课堂纪律的做法。他们的思维定势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不应有的情绪,比如说上课请假上厕所,比如说想表达观点却没有得到机会等等,这时候他们觉得心理上受挫,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进而做出不合时宜的举动。面对这样的学生我通常的做法是告诉学生他的做法不合理,但是如果他非要那样去做的话我也不指责他。我也会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要求哪些是合理的,但受目前条件的限制,无法立刻满足,应该加以控制;哪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道德的应该加以抑制。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地提高学生的认识,避免学生由于某种不恰当的需要未被满足而产生消极情绪,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的情绪状态之中。 四、培养学生接受失败、正视自己的态度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面对成功,他们常常沾沾自喜,面对失败他们又会妄自菲薄。比如学生考试成绩忽高忽低,一直不理想,有的学生甚至因此丧失学习的信心,当遇到这类事情的时候,我通常会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取得成功和导致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扬长避短。告诉学生遇到失败时,不要悲观失落,不要自暴自弃,通过改变和努力每个人都有进步的空间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当取得好成绩时,勉励学生树立起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让学生明白人就是在不断失败与成功之中成长起来的。通过适当的教育,学生可以增进对自我的了解,并能正确地看待自己。这无疑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把他排斥在集体之外 初中学生正经历着情绪不稳定、易波动的阶段。有时一个小小的事件就能引起他们情绪上的轩然大波,而面对自己的错误时由于碍着面子往往羞于承认,如果老师紧紧逼迫有时就会带来激烈的冲突,甚至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可是如果老师换一种方式来面对这件事,往往会事半功倍。在我的课堂上就有这样一回事,一位女生课堂上吃小食品,我随口就说了句:“你还在课上吃东西,太不像话了!”她也毫不示弱:“我没吃!”那时那刻我还是蛮生气的,可是转念一想:如果这么僵持下去,无益于事情的解决。于是我马上换了种态度,说:“你的嘴唇和牙齿出卖了你!要不要照镜子看一下?”她马上不好意思地用手抹了抹嘴唇,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了。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处理完了这起突发事件,既没有影响上课,也没有破坏和谐的课堂气氛;这位女生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也没把她对立起来看待,她还是和其他同学一样其乐融融地生活在集体之中。 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我们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我们的天职,神圣而意义深远。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地探索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应用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信阳光乐观向上。

“道德体验教育”——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培植

“道德体验教育”——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培植 发表时间:2011-09-16T10:43:40.927Z 来源:《数学大世界(教育新导向版)》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邓美辰 [导读] 体验的“体”,意为实践;“验”,意为经验、感受、收获。 吉林省长春市慧达小学邓美辰 摘要:体验的“体”,意为实践;“验”,意为经验、感受、收获。道德体验教育的意义重在唤醒和培植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外界、认识自我、随着个体生命的成长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提高素质和能力。 关键字:体验、感受、收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08(2011)02-049-01 体验的“体”,意为实践;“验”,意为经验、感受、收获。道德体验教育的意义重在唤醒和培植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外界、认识自我、随着个体生命的成长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提高素质和能力。道德体验教育的实施就是以实践体验为基础,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为其创设宽松愉悦的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一、注重环境建设,开启学生的主体地位 校园环境也是一种文化,只有给学生名副其实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才能实现师生互惠共生的和谐教育。 让学生当家,放开手脚,给学生一定的自主认识和实践的空间,征集扮美校园的创意,将学生们精心制作的绘画、手工、纸雕等作品装裱在教室和学校墙壁上,展现着具有勃勃生机的生命智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轻松、自在、真实,对于品格的养成具有诱发和唤醒的积极作用。每一幅装裱在教室、走廊、橱窗的风景画、装饰画,每一盆永远洋溢着绿意和生机的花花草草,每一张充满童趣的设计和布置都浸透着对学生成长的关注与希望,生活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身心愉悦。体验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己有的东西,而是将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别具特色、饱含深情的环境文化,既让学生受到熏陶和唤醒,也让教师得到激励和鼓舞,内化心灵。 二、注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和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创设道德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责任意思、换位意思,锻炼培养主体性行为。 (1)开展体育活动,增加生命阅历,体验运动之美。 体育教师要引领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倡导学生到操场上、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去,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根据季节的不同,适时开展广播操、运动会、球类、长短绳比赛,让比赛以合作体验为基本形态,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互助品格,让学生在反复锻炼中,不断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体育精神和艺术精髓。这些都是学生们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为学生们搭设了展示的平台,营造了体验场,让学生在运动中,在相互合作中展露出亮丽的生命色彩。这一切都彰显着青春的活力和律动,所有的美善因子在学生心中流淌。 (2)建立艺术社团,增强艺术感染力,体验艺术之美。 艺术教师要组织学生成立合唱团、舞蹈团、五彩画社等学生艺术社团,让学生或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或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章程、招募会员、进行训练、设计活动……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合作、协商的情况下实现的,给学生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提供广阔空间,学习展示长处、学会展现自我、感悟艺术之美。加入社团不是因为有多优秀,而是因为这里拥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向上不断进步的力量。进入社团,参加活动,经过锻炼能使自己优秀起来,这样的人生体验对学生来讲是受用终生的。 (3)多样化人际互动,增强彼此碰撞、交流的时空,塑造品格。 人的自我成长,归根结底是人参与社会交往、融入社会生活的结果,其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累积过程。例如学会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学生需要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孝亲活动,通过为父母做一件事,可以是做一道菜、洗一件衣服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生养的不易,要感谢父母的生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 “做有道德的人,过难忘的六一”公共志愿服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父母的陪伴下纷纷走上街头去做一件有意义,讲道德的事,过一个特别的有意义的儿童节,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有归属、有作为、有地位,学会遵从和宽容、学会选择和承担、学会珍惜和谦让。 三、校园常规管理,塑造学生的个性和品行 学生的个性和品格包括遵章守纪、文明礼貌。学校要尊重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尊重成长的过程,善待受教育者的努力和不完善,注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多个管理岗位让学生体验,启发学生的参与、自觉、主动,从而挖掘和引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道德实践的机会。例如,校园志愿者、班级干部轮换制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光荣的岗位、责任的承担吸引着学生的积极参与。即使是一名纪律涣散、自由散漫的学生,也会在实践中懂得什么是自我约束、什么是爱护集体荣誉。只有充分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让学生亲身感受,获得新知,才能引导学生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20)

以生命教育为指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果一个班级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较强的责任感,那这个班级一定是个勤奋好学、团结协作、珍惜集体荣誉的优秀班集体。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一、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心不能强迫养成,而是一种自觉行为。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而不能靠各种强制手段。让孩子表达意见,让孩子自己作决定,尊重孩子的选择。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懒得做作业的学生,其实就是学习缺乏责任心的表现。面对这样的学生,用管制和惩罚,见效不大,而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完成作业完全应该是他自己的事情。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是他的责任,学习不是为父母、为他人,是为他自己。从小要养成阅读、讲述、观察、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作业、独立收拾文具等习惯。要相信每个学生不会生来就厌学,他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多半由于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信任他能完成学业,孩子一定能对学习产生责任感的。 二、树立健康舆论,明确集体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健康的舆论是培养人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言行能及时做出褒或贬,肯定或否定,倡导或抑制的评价,对所有成员进行直接的监督和调节。集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成长需要集体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得到集体舆论的认可,他们就会更热爱集体,更愿意为集体贡献力量。在集体中树立健康舆论的同时要让每个队员清楚地知道集体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即一个优秀集体所要达到的要求,这些要求不是学生一天两天能做到,但要让学生知道这些要求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是通过努力之后能做到的要让学生知道在这样优秀的集体中生活、学习会感到更愉快,使学生内心对优秀集体产生渴望。“近期目标”是根据学校各部门布置的近期工作,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目的地完成各项任务,使学生的个人奋斗目标与集体奋斗目标相一致。健康的舆论使学生更信任集体,更依赖集体,统一的目标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从而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责任感。 三、表扬先进,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责任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品德行为往往是通过观察,模仿示范者榜样而学习得来的。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越小,他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鲜明的形象对他的影响就越强烈”。因此,榜样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最终外化为一种行为表现出来。教育者是第一榜样,自身的行为往往比语言对学生有更强的感染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高中的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他们既想有选择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也更渴望独立自主地学习,但应试教育的束缚,片面追求分数的影响,往往禁锢了他们 个性的发展;语文的课堂教学大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也习惯于戴着沉重的镣铐跳舞,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是当今高中语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取得实 效呢?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在与学生每日的接触中,教师 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调整,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专制”现象,实现教学的民主化。教学民主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在教师眼中,学生不应只是教育对象,而更应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是未来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和诗人,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他们在教师学习新知,又在调动 自己的潜能思考、质疑、解难、创造。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始终处于活跃的发 展状态。他们需要一定的指导,是教师服务的主体,又是教师最理想的合作伙伴。我设法在 课堂内创造一种平等的民主氛围,这样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 默化的作用。通过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能够 放松地自然地参与教学,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使学生充满自信,还可以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或者 让学生讲,坐到学生位子上,进行角色互换,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其自信起来,这样有助 于学生心理的成熟。在教学中,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合作者的身份激励学生独立思 考问题,深入理解体会,然后形成个人意见,与大家交换,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下的责任感。 语文教学中,尤其教文学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现象。如,在学习鲁迅小 说《祝福》一课中,对于“祥林嫂之死”,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祥林嫂是道貌岸然的鲁 四老爷害死的”、“是柳妈害死的”、“是恶狼的过错”、“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的巨大打击下而死”……大家各抒己见,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 发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 产生兴趣,主动参与意识也就增强了。在教学中,我还发现语文活动课是给学生提供成功机 遇之一。“活动”二字是语文活动课的灵魂。语文活动课授课的形式、地点、内容具有更大的 灵活性和自主性。上课的形式,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学习方案,如辩论会、知识竞赛、新闻发布会;可以用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文学、语言知识。这样, 鲜活的内容和有创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出语文活动课“活”的特点,又贴近学生的 生活实际。语文活动课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求 知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因为活动课中没有失败的概念,加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在获取 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主动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 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大胆创新只是一味表扬也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还要激发他们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最通俗而又宝贵 的教育经验,却被一些老师忽视,从而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 这一点。比如教学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时,因作者表达感情非常到位,我让学生做个小 评论家,发挥他们的鉴赏水平,给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品头论足。这样,学生兴趣大增,然后 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不必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自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传达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参与的积极性,老师还要给学生创造 最佳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去品味、感悟。 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的过程,是教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