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蠡事迹

范蠡事迹

范蠡事迹
范蠡事迹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人,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后人尊称“商圣”,是中国道商之鼻祖。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然而在檇李(浙江嘉兴)之战中大败,被击中脚趾,因伤势过重,不久死去。吴王阖闾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公元前494年,

勾践听说吴国日夜演练士兵,准备向越国报仇,打算先发制人,再来个檇李大捷。南阳人范蠡力谏: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勾践不听范蠡劝谏,执意出兵。范蠡预料此战凶多吉少。

果然,越国遭遇会稽山大败。范蠡劝勾践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求保全性命,“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而吴王没有听伍子胥“今不灭越,后必悔之”的进言,罢兵而归。

按照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越国战败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将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奴仆,他想带文种。范蠡愿随勾践同行,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可以看出,范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且具有敢于担当的高贵品格。吴王夫差想劝范蠡离开勾践,到吴国帮助夫差,而范蠡毫不动摇,很坦然说道:“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

这是范蠡导演、勾践出演的一出荒诞剧,演出成功对勾践的前途起了至关重要的变化。经过此事,吴王被深深地感动,对勾践动了恻隐之心。而在政治当中,掺入了个人私情,注定夫差的结果是悲惨的。

战争之后,越国几乎跌到谷底,且其在复兴之时,要慎之又慎,切不能让吴国有所察觉。范蠡建议勾践劝农桑,务积谷,不乱民功,不逆天时。先抓经济,继而亲民,稳定社会。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协调内部关系,内亲群臣,下义百姓。有人生病,勾践亲自去慰问。有人去世,就亲自去办丧事。对家里有变故的免除徭役。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

为了提高军事力量,范蠡重建国都城。在建城的过程中,范蠡建了两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而大城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这样就迷惑了夫差。重视军队训练,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组织了敢死队,以最高金额奖励。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给他最喜好的东西,以讨夫差的欢心。还向夫差进献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公元前476年,伐吴的条件终于成熟了,此时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中原争霸,使国力严重消耗,后方空虚,唯独老弱与太子留守。越国经过近20年的精心准备,国力强大,

范蠡建议勾践立即兴兵伐吴。公元前473年,吴军全线崩溃,吴王夫差逃到姑苏台上固守,同时派出使者向勾践乞和,祈望勾践也能像20年前自己对他那样宽容,允许保留吴国社稷,而自己也会像当年的勾践一样倒过来为之服役。勾践动摇了,这时范蠡站出来,陈述利弊,平复了勾践动摇的心态。夫差自杀的时候,想念起伍子胥,认为自己愧对伍子胥,以至于造成如今的结果,遂蒙面自杀。

一身布衣,范蠡三次迁徙,《太平广记·神仙传》有老子“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一说。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7]

注意选择经商环境,把握有利时机,运用市场规律,做事有准备,不盲目。据时而动,得失均衡。范蠡关于把握时机的全面论述很有现代价值。他的待乏原则实际上是要求经营者站在时机的面前,超时以待,就像以网张鱼须迎之方能获猎。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知道要打仗,所以要从各方面做好准备,知道货物何时需用,才懂得货物的价值。只有把时和用这两者的关系搞清楚了,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情况和行情才能看得清楚。

抓住现时得时无怠,因为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其三是从时而追。处于这种境况要讲究一个快字,指出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

销售理论,贵出贱取。贵出如粪土,当商品价格涨到最高点时,要果断出手。贵上极则反贱。贱取如珠玉,当商品价格跌落到最低点,要像珠玉一样买进,贱下极则反贵。

三八价格,农末俱利。范蠡以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经营粮食商品;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去发展农业生产。商人与农民同时受害,就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最好的办法就是由政府把粮食价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间,这样农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时获利。

积着理论。“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要合理地贮存商品,加速资金周转,保证货物质量。

薄利多销。范蠡主张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种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范蠡“富好行其德”,是因为他意识到物聚必散,天道使然。《老子》有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范蠡从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的道理中隐约感觉到久受尊名,不祥的道理,可以说与老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范蠡一家离开越国,先在齐国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到了陶地。范蠡认为陶地道路通畅,做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与自己的儿子一齐做了商人,没过多久就积累了丰厚的家资。

在陶地,朱公生了小儿子。小儿子长大后,陶朱公的二儿子因为杀人被楚国拘捕了。自古以来,凡是家有千金的犯人不会在闹市中被处死,因此,朱公决定派小儿子去探望二儿子,并让他带一千镒黄金。就在小儿子即将出发时,大儿子说:“我是长子,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我去,却派小弟,说明我是不肖之子。”说完就要自杀。其母见状就对朱公说:“现在派小三子去,未必能救老二的命,但眼看老大说自杀就自杀,该如何是好?”不得已,朱公只好派大儿子去,并写了一封信要他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同时交代说:“你到楚国后,把金子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的吩咐,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

老大到了楚国,依照父亲的嘱咐如数向庄生进献了黄金。庄生说:“你现在赶快离开,千万不要留在这里,即使在你弟弟释放后,也不要问原因。”老大口中答应,但并没有真的离开,而是偷偷留在了楚国,并用自己另外私带的黄金贿赂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

庄生由于廉洁正直而闻名于楚国,从楚王至下,对他都很尊重。黄金送来后,他对妻子说:“这是陶朱公的钱,以后全部还给他,千万不要动用。”

庄生找了一个机会入宫见楚王,以天象有变将对楚国有危害为由劝楚王实行德政,楚王于是准备实行大赦。接受了贿赂的楚国达官贵人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大。他寻思,既然实行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释放了,那一千镒黄金不就等于白白给庄生了吗?于是他又返回见庄生。庄生一见他惊奇地问:“你没有离开吗?”长子说:“没有,当初我为弟弟的事情而来,现在楚国要实行大赦了,我的弟弟自然可以得到释放,所以特来向您告辞。”庄生听出了话里的意思就说:“你自己到房间里取黄金吧。”老大暗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

庄生因为遭到长子的愚弄而深感羞愧,他又入宫会见楚王,说:“现在,外面很多人都在议论陶地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关在楚国,他家派人用金钱贿赂君王左右的人,因此并不是君王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而是因为朱公儿子才大赦的。”楚王听罢大怒,于是他命令先杀掉朱公的儿子,之后才下达大赦的诏令。

长子只好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家了。母亲和乡邻们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着说:“我就知道老大救不了老二,不是他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他从小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苦难,知道生活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而老三一生下来就在蜜罐子里,哪里知道钱财来得不易,弃之也毫不吝惜,本来我是打算让他去的。老大不能弃财,所以最终害了自己的弟弟,这很合乎事理的,不要悲痛了。我日夜盼的也就是老二的尸首能回来。”

三聚三散

在《史记》中,记载了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

春秋时期,范蠡戮力辅佐越王勾践,终于使得越国复兴。胜利后,越王封范蠡为上将军。可范蠡知道勾践为人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就辞书一封,放弃高官厚禄,只装少量珠宝,乘舟远行,一去不返,这可谓“一聚一散”。

范蠡辞去上将军后,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耕于海畔,没有几年就积产数十万。齐国人仰慕他的贤能,请他做宰相。范蠡感叹道:“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就归还宰相印,将家财分给乡邻,再次隐去,这可谓“二聚二散”。

行至陶,范蠡看到此地为贸易的要道,可以据此致富。于是,他自称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据时机进行物品贸易,时间不长,就累积万万。后来,范蠡次子因杀人而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说:“杀人偿命,该是如此,但我的儿子不该死于大庭广众之下。”于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视,并带上一牛车的黄金。可是长子坚持要替少子去,并以自杀相威胁。没办法,范蠡只好同意。过了一段时间,长子带着次子的死讯回到家。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独笑说:“我早就知道次子会被杀,不是长子不爱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他从小与我在一起,知道为生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时,不知财富来之不易,很易弃财。我先前决定派少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长子不能。次子被杀是情理中的事,无足悲哀。”这可谓“三聚三散”。

范蠡归隐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之后,立刻离开了越国。他从齐国写信给文种说:“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大意是说:飞鸟射杀完了,好的弓箭就会被收起来。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猎狗就会被煮掉。越王为人阴险,工于心计。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你为什么还不快离开呢?文种在收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而范蠡却早早料到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他的过人之处啊!而鸟尽弓藏自此以后便成为了一个成语,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后代诸多名臣都以此为警戒。

原文出自《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西施随范蠡泛舟胭脂湖

西施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但在历史文献中却找不到踪迹。专记越史的《国语·越语》、《越绝书》、《史记·越世家》以及《吴越春秋》、《史记·货殖列传》均不见范蠡与西施的恋爱关系。从史实考察,范蠡故里在楚国三户(今河南南阳境内),西施家住越国诸暨苎罗村,年轻时范蠡与西施都没离开过家乡,不可能有见面的机会,更不能成为情侣。范蠡入越后,身居高官,也不可能去诸暨去见浣沙女西施。勾践为了腐化吴王夫差献美女西施、郑旦于吴,此时范蠡有见到西施的机会,但范蠡也不会从中插上一脚,去和西施谈恋爱。

关于是谁把西施献给夫差的,史书记载不一。《越绝书》说是文种送去的,范蠡就成了局外人。《吴越春秋》说是范蠡送去的,在此国难当头之际,范蠡只会敬佩西施为国献身精神,哪里还有心思去和西施谈恋爱。但小说戏剧为什么把范蠡与西施的关系,描绘的那样情意绵绵,温情脉脉,难舍难分,甚至还说范蠡离越后,携带西施遨游四海。我认为这主要是文学家们对西施的同情,想给西施找一个理想的归宿,而这个理想的归宿,则非范蠡莫属,但这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而已。据史书记载范蠡确实有一位夫人,生了三个男孩,但这位夫人绝不是西施,尽管我们在感情上希望她就是西施。基于同样感情,我们希望戏剧中范蠡与西施的情侣关系,永远演下去,小说中的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永远传下去。

关于范蠡

范蠡,字少伯,南阳三户人(淅川县人)。清《南阳府志》人物部。一统志:三户城在内乡县西南。从汉武帝独尊儒术、抵制商人开始,我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传统中,均以“士(这里的士,不是广泛的知识分子,而是儒家知识分子)、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即使在商业发达的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却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除史记外)。但在司马迁的记载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在汉初以前,人们对商人并没有这么歧视,所以他能被记载到《史记》中,供后世泛读!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作为历史人物,南阳人范蠡一直受到历代史学家的关注。关于对他的评价,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历代统治者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表彰范蠡,为什么?因为范蠡不是忠臣,他见机行事,巧妙脱身,这在统治者看来,不够忠心耿耿,既然不是忠臣,故范蠡的名气似乎比不上诸葛亮、岳飞。

当然,说范蠡是谋略家不能算错,这从他出山,帮助勾践兴越灭吴的曲折艰辛过程,可以看出他的足智多谋。后来务农、经商也离不开谋略和智慧,

但这不是范蠡的全部。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和经济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被称为一代商圣。范蠡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智慧超群,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范蠡对历史的重要贡献在于心系天下,以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兴越。功成名就后,他不留恋功名,激流勇退,转换角色,弃官务农、经商,体现了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

在中国古代,由于政治形势险恶,不少士人厌恶官场,躲避政治,以隐居保全自身。汉初张良助刘邦打败项羽,及时隐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避免了杀身之祸。陶渊明更是远离政界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田园生活。不过,张良、陶渊明仅仅保全个人,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而范蠡则是凭借对社会、对人民的关爱之心,为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作贡献,为社会献爱心,他的胸怀更宽广,思想境界更高尚!唐代诗人汪遵有一首《五湖》诗,对范蠡大加赞扬:“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作为一代商圣,范蠡的经营思想非常丰富,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经济,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范蠡搞经济不是盲目出击,而是精心选择地点,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求最好的经济效益。他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史记》称“齐地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具有良好的从事生产的条件,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础。

范蠡充分利用齐地的资源和环境,带领全家人,“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多种经营,“父子治产,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范蠡从越国的上将军一变而为劳动者,在官为本的时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禄,而范蠡坦然改变身份,潜心从事生产,埋头苦干,迅速致富,对传统观念作出了大胆的挑战,仅此一点对后人的启迪是极其深刻的。其次,范蠡丰富的经商理念,对今天发展市场经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范蠡主张把握商机,侯时转物。他遵循经济丰歉循环论经商,提出“待乏论”,不要人等货,应让货等人。要准备别人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货物,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再比如,范蠡主张“逐什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范蠡无论从政、治国、经商都是成功者。探究其成功的原因,范蠡既拥有文子学派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也有庄子学派顺应自然大道的豁达人生观,顺应自然,所以他无论是在从政还是经商中都保持了心态的平和、淡定。

在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尤为可贵。他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三件事要注意,国家强盛时要

设法保持下去,这叫持盈,国家将要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这叫定倾,平时治理国家政事要得当,这叫节事。范蠡并把这三点与天地人结合,说:“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他还对勾践说:“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

范蠡顺应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对今日仍极富现实意义。“持盈,”亦可称可持续发展,即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换句话说,也可以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南阳商圣范蠡画像

强则戒骄逸,当昌盛、满盈时,能够保持;而这就要顺应“天道”,能“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定倾”,可以理解为不断纠正存在的问题,拨乱反正,克服缺点,做好工作。当危殆、将倾时,能够安定;而这就要顺应“人道”,遵循人事规律,合乎民意取得人心。而“节事”,可以理解为脚踏实地,扎扎实实,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处置各种世事时,要能有理,有所“节制”;弱则暗图强,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敢为,而这就要顺应“地道”,遵循“地”所包容万物、厚德载物的规律。范蠡做事讲究火候,全面考虑问题,不急功近利,不轻举妄动,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范蠡在从政、打仗、经商活动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他处处占据主动,稳操胜券。范蠡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但是他的思想中有不少闪光的地方,值得深入研究。弘扬范蠡优秀的思想,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促进社会的进步。

下面几项试问有谁能做到:

1、兢兢业业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20余年,成功灭吴。

2、深知句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自知“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早晚将为勾践所不容,遂乘舟泛海而去,功成身退。

3、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为商成天下首富,为官则成宰相。

4、一生聚财无数,却三聚三散。没有对钱财的过分贪恋。

5、深韵经营之道,民间尊陶朱公(范蠡)为财神。

6、创新发明,秤的发明人.

7、及时写信给好友文种,劝其功成身退,文种不听,被勾践所杀。对朋友仁至义尽。

传统文化故事演讲稿

传统文化故事演讲稿 传统文化故事演讲稿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保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昨天我们刚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法定节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得知韩国端午祭在XX年11月25日申遗成功时的愤慨。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竟被他国争先抢夺,亦或跃跃欲试。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而结果,绝大部分,中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韩国成功申遗了。 中国人在责怪韩国人的恬不知耻的剽窃行为时,是否有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遥想当年,中国软弱,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如今韩国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规模抢占中国文化时,有一些从洋媚外的人正在风风火火地哈韩,韩国的二流肥皂剧和服饰潮流都备受国人的追捧。还没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场,甚至政府出资在筹备平安夜、圣诞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七夕节,却很早就翘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节,或许现在就不奇怪为什么韩国可以一直申遗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无能,也不要怪罪于韩国的无耻,因为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文化丢弃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视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对祖国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热情。利用各种媒介,多多的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国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教导他们重视,让更多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政府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起步。加大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宣传。这种高度重视的意识,从官府传递到民间,从我们这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还会丢吗?小小韩国还可以这样张扬跋扈却可以屡屡得逞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传统文化故事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郑艳玲,是佳木斯市第一小学一名教师。在这春暖花开,万木争春之季,我很荣幸能够代表学校参加这次评比活动,也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把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粗浅认识向各位领导汇报。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很多内容,概括地讲,可以用“一片阳光、一块沃土、三棵大树”来表述。其中,“一片阳光”是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了天道自然、人天合一、五行相克、阴阳和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就像一片阳光,照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前进的步伐。“一块沃土”是指中国传统文

《史记·货殖列传之范蠡经商》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①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史记·货殖②列传》,有删改)【注】①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②货殖:指商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B.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C.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D.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糟糠,原指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 B. 束帛,将帛捆成一束,作为聘问、婚丧相馈赠的礼品,帛一束为五匹。 C. 分庭抗礼,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D. 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其先祖曾封于吕,故以吕为氏,又称“吕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货殖生利,要洞悉“时”“用”。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 B. 谋财兴家,应择地、择时。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行仁德之事。 C. 子贡经商有道,善于贱买贵卖,故能家财饶益,平交诸侯。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扬于天下。 D. 白圭擅长捕捉商机,随机应变,且能节欲修身,果敢决断,正确取舍,坚持原则,其经商之道常被后人效法。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的典故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的典故 西施,施姓,名夷光,春秋末期越国人,四大美女之首。那么关于西施的典故有哪些?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西施的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施原本是一个浣纱女,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通俗意义上的洗衣女。但是由于西施天生长得美丽,而且浣纱的姿态格外优美动人,自然名声远播。西施与范蠡相遇,感觉自己遇到了对的人,无奈被自己爱的人是一个爱权力过于自己的人。 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奴隶三年后,回国便卧薪尝胆,商量复国大计。在如此危难的国难之际,西施一个弱女子忍辱负重,以自己报效给越国,和郑旦美人一起被越王勾践当作求和礼物送给吴王夫差。而越王则准备积蓄越国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一举消灭吴国。 西施凭借自己倾国倾城的美貌,和她那高超的琴棋,以及天籁的歌声和绝美的舞姿,致使贪图美色的吴王每天都沉迷于后宫和酒色,终日不理会朝政。吴王夫差对于西施是十分宠爱的,他一见到西施,可谓是惊为天人,完全被西施迷住了。吴王还为西施建了许许多多的宫廷,来赏赐西施。所以吴国的实力一日不如一日,逐渐衰退。于是乎,后来西施和宫外的越国里应外合,在一系列的计谋部署下,越王勾践终于一举灭了吴国,一报当年的耻辱,也不负越国人民的期望。当然,这也靠西施的忍辱负重,是为了越国的复国,一个女子有这样

的胸怀和使命感着实不易。 西施传奇的故事,为后人们所赞颂。所以至今关于西施的书籍电影电视剧都是比比皆是,由此可见西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之高。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范蠡为了越王勾践能复国雪耻,便利用吴王夫差好美色的弱点,提出一计;;美人计,利用美人消磨吴王夫差的斗志,使其荒废朝政。遂范蠡便被委以在全国找寻美女的任务与西施相识,还对西施进行长达两年的培训,让她进宫中勾引夫差。于是范蠡和西施在这段相处的时间内两人互生情愫。 虽情投意合,但碍于国家兴亡,范蠡和西施并不能在一起,有着绝世容颜的西施学习了舞蹈等才艺练好形体便被送进宫中给夫差,夫差见她十分高兴,对西施十分宠爱,不仅给她修建了宫殿,还为两人能饮酒作乐,特地修建姑苏台。且说夫差不抵西施魅力,渐荒废朝政,最后国破家亡,性命不保。 在西施为夫差美人时,两人只能相见却不能相诉情感,甚是悲情。而关于他两之后的结局也是难以表明,有传说西施爱上了夫差,在夫差身亡时便以死殉葬;也有说西施被夫差的妻子得知阴谋被其杀死;也有是夫差死后,范蠡带走西施,两人过着泛舟湖上的隐居生活,甚是甜蜜。 对于这种未知的谜题,我们更愿意去相信最后一种结果,两人相爱双宿双栖,过着悠闲而美好的生活,而现如今范蠡湖中也有他们二人的雕像,是世人祭奠他们伟大的爱情故事而筑。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马 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 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 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 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

范蠡传(上海模考题)

范蠡传 ①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②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节选自《越王勾践世家》)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范蠡事.越王勾践(2)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 (3)臣请从会稽之诛.(4)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18.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2分) A.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 B.逐什一之利 C.复约要父子耕畜 D.则致赀累巨万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君行令,臣行意。 (2)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20.第②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21.请概括选文中范蠡形象的主要特点(不超过10字)。(4分) 17(1)为……效力(2)逼近(3)(接受)惩罚(4)作标记) 18.C 19(1)君王所依从的是律令,我所依从的是志趣。 (2)等待时机,专卖货物,谋求十分之一的利润。 20.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 21.急流勇退或功成身退;经营有方或生财有道。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集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一、德 1.德高望重——富弼,字彦国,北宋洛阳人。他出身贫寒,从小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举止豁达,气度不凡。富弼从二十六岁起开始做官,在他任职的四十多年中,他对北宋王朝尽忠职守,在处理内政外交、边防戍守、监察刑狱、赈济灾民等各种事务中,都做出了显著的业绩,因而不断被加官进爵。他曾先后担任过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成为天子倚重、百官仰慕的名臣。富弼为人恭顺温和,即使当了宰相之后,也不会仗势欺人,每当下属官员或平民百姓来拜见时,他都以礼相待。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富弼年老退休,隐居洛阳。一次,他坐轿外出经过天津桥时被百姓认出,人们全都聚拢在他的坐轿周围,原本热闹的集市顷刻间变得空无一人。因此,司马光称赞他为“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释义:指品德高尚,声望很高。 出处:《晋书·简文三子传》

2.洁身自好——洁身自好——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不与同朝贪官同流合污,被人陷害遭到流放。他常常一边走,一边吟唱着楚国的诗歌,心中牵挂着国家大事。一天,屈原来到湘江边,一个渔夫见到他后惊讶地问:“你不就是屈原大夫吗?为何落到这般地步?”屈原叹息道:“整个世道就像这泛滥的江水一样浑浊,而我却像山泉一样清澈见底。”渔夫故意说:“世道浑浊,你为何不搅动泥沙,推波助澜?何苦洁身自好,遭此下场。”屈原说:“我听说一个人洗头后戴帽,先要掸去帽上的灰尘;洗澡后穿衣先要抖直衣服。我怎么能使自己洁净的身躯被赃物污染呢。”渔夫听这番话后对屈原正直高尚的品格十分敬佩,于是唱着歌,划着船离开了。 释义:形容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洁白,不同流合污。也指顾惜尊重自己,不与他人纠缠。 出处:《楚辞·渔父》 3.脚踏实地——司马光,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他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主编。这部巨著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司马光青年时代就喜好研究历史,读过不少史书。宋英宗时,他受命主编

【百家讲坛】《范蠡》(全七集)

【百家讲坛】《范蠡》(全七集) 【百家讲坛】《范蠡》(全七集) 【人物简介】 范蠡,字少伯,南阳三户人(淅川县人)。清《南阳府志》人物部。一统志:三户城在内乡县西南。从汉武帝独尊儒术、抵制商人开始,我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传统中,均以“士(这里的士,不是广泛的知识分子,而是儒家知识分子)、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即使在商业发达的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却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除史记外)。但在司马迁的记载中,我们至少可以看

出,在汉初以前,人们对商人并没有这么歧视,所以他能被记载到《史记》中,供后世泛读! 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肥城湖屯镇陶山,幽栖寺本名“陶公幽栖寺”,俗称西幽寺,始建于宋代,紧邻范蠡墓。)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主讲人简介】 孙立群,1950年4月15日出生,天津市人。中共党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197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现任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南开大学教授古代史三十余年,深受同学们爱戴。所开课程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士人史”等。曾参与编写教材及专著十多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内容简介】 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著作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等。一个疯疯癫癫的狂人,却成为越王勾践最信任的谋臣;一个屡出怪招的奇人,却让弱小的越国起死回生,实现霸业。是什么让他在功成名就之时,放弃了常人无比羡慕的荣华富贵?而他与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是否拥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一)西施之谜 一个疯疯癫癫的狂人,却成为越王勾践最信任的谋臣;一个屡出怪招的奇人,却让弱小的越国起死回生,实现霸业。是什么让他在功成名就之时,放弃了常人无比羡慕的荣华富贵?而他与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是否拥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二)范蠡从政 一个疯疯癫癫的狂人,却成为越王勾践最信任的谋臣;一个

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

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中国传统小故事2: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范蠡经商的传说

范蠡经商的传说 范蠡经商的传说越国灭亡吴国后,范蠡看出越王勾践心胸狭窄,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他带着西施首先来到了齐国,在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省定陶县)定居。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在19年内赚了三千金之多。但他仗义疏财,用赚来的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因而获得了“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范蠡很有经商头脑。初到齐国时,经多方考察,范蠡了解到齐国有一个叫姜子盾的巨商,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由于他早已买通了沿途强人,他的货物畅通无阻。于是,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姜子盾所居城邑的正门。大意是:本人新组建一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赚了一大笔钱。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古代经商者合作双赢的一个典范。范蠡还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提出了一套“积贮之理”。这就是在物价便宜之时,要大量的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买进贮存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同时他主张:“贵出如粪

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尽量抛出。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人们就不愿意生产,市场的货物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根据这个规律,他丰年就大胆收进,因为不会年年丰收,收进的货物不愁没有机会售出。同样,在灾年物价上涨时,他就尽量抛售,不愁以后没有进货的机会。就这样,他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收年谷贱伤农与饥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范蠡和西施在离开齐国,经陆墓、蠡口、黄埭,在漕湖畔定居后,又专心致志经起商来。夏天,漕湖一带竹子上市,范蠡买竹子,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都要。买了竹子后,他把粗的做成铁鎝柄,细的削薄做扫帚。秋天,漕湖一带的芦苇上市,范蠡买芦苇,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都买。买了芦苇后,他把芦花扎成既漂亮又柔软的扫帚,芦杆编成芦帘,捡粗的压扁织成芦苇席。冬天,漕湖一带的农民又砍树又整株,留足过年烧的柴禾后,多余的摇到吴县望亭、浒墅关出售,范蠡专买货劣价低的树桩,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都要。买了树桩后,他把小的树桩做成木榫,大的做成砧板,长的做成棒槌。那一年农历四月十三日立夏,范蠡和西施摇了一船货来到无锡与东桥相交的西桥做起了买卖。那里有个泼辣妇女,说话喜占上风,买货爱挑剔,大家叫她“快嘴婶”。这天,因为丈夫弄坏了一

传统文化故事演讲稿范文

传统文化故事演讲稿范文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保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昨天我们刚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法定节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得知韩国端午祭在2021年11月25日申遗成功时的愤慨。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竟被他国争先抢夺,亦或跃跃欲试。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而结果,绝大部分,中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韩国成功申遗了。 中国人在责怪韩国人的恬不知耻的剽窃行为时,是否有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遥想当年,中国软弱,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如今韩国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规模抢占中国文化时,有一些从洋媚外的人正在风风火火地哈韩,韩国的二流肥皂剧和服饰潮流都备受国人的追捧。还没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场,甚至政府出资在筹备平安夜、圣诞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七夕节,却很早就翘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节,或许现在就不奇怪为什么韩国可以一直申遗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无能,也不要怪罪于韩国的无耻,因为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文化丢弃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视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对祖国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热情。利用各种媒介,多多的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国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教导他们重视,让更多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政府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起步。加大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宣传。这种高度重视的意识,从官府传递到民间,从我们这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还会丢吗?小小韩国还可以这样张扬跋扈却可以屡屡得逞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大家好,我是XX。 20XX年11月,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每当我在车身、电视、宣传栏等看到这12个词,都觉得对我们小学生好远、好大、好空。但自从这学期我校推出诵读古诗文我渐渐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我身边,我们的祖辈一直给我们做着表率。 今人,十大元帅之一的朱德,他对父母的孝敬是有口碑的。他幼年在家时,对父母就非常敬重,父老乡亲们对朱德赞不绝口。他后来从军当上军官,向父母寄物汇款尽孝道。当了总司令,指挥千军万马对敌作战,但他仍然挂念家乡的亲人。当他得到母亲去世消息后,非常悲痛,写了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以寄托他对母亲的无限思念。

(完整版)范蠡

范蠡导学案《范蠡》 学习目标 1. 通过自读,联系前两篇讲读文章,巩固拓展所学文言知识 2. 进一步加深对“面对现实的智慧”的理解 3. 检测自己筛选整合信息及鉴赏评价能力 学习重点 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 对范蠡急流勇退,三迁三富的思考 学习难点 1. 较难翻译的语句 2. 对范蠡的评价 文本解读 一. 范蠡生平 范蠡,字少伯,楚国南阳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晓天文,识地理,善机变,文韬武略,无所不精。位列越大夫后又擢为右将军、相国。 范蠡在勾践穷途末路、身为奴仆之际,挺身而出,随勾践一起入吴驾车养马。勾践返国后,拜范蠡为相国。范蠡果然善理内政,他首先在今绍兴卧龙山下建立了小城,接着又利用这一带孤丘地形,建立了与小城毗连的大城,这样就建成了国都大越城。范蠡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从公元前480 年开始,越国对吴国进行了报仇雪耻的争战。范蠡在作战中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终于攻克吴南城,灭掉吴国。 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离越适齐,化名“鸱夷子皮”,经商治产,获利千万,受任齐相。后弃官散财,间行至陶,逐什一之利,复赀累千万,自号陶朱公。范蠡著作甚丰,惜大多散佚,仅存《养鱼经》,为我国最早内塘养鱼专著。府山公园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二. 内容梗概 范蠡在越国最困难的时刻,侍奉越王,勤奋不懈,终于辅佐越王报仇雪恨。越王表示要与范蠡平分越国,深知越王为人的范蠡离开了越国。他隐姓埋名,吃苦耐劳,辛勤生产,三次搬迁,三次成为豪门富户。范蠡的二儿子在楚杀了人,其父极力营救,想派小儿子前往救兄,长子以死相胁,最后派长子前往。长子找到庄生,由于惜财,最后载着弟弟尸首回到家中。家人抱头痛哭,而范蠡却觉得都在意料之中。范蠡三迁,成名于天下,终老于陶。 三. 研讨探究 1. 范蠡急流勇退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范蠡认为,越王勾践只能与之共患难,不能与之同享乐。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走,走狗烹。” 2. 本文写范蠡营救儿子的故事,主要写其长子没办成事的经过,这与刻画范蠡这一人物形象关系不大,你如何理解文章的这一构思? 提示:通过他儿子没能按照他的意图成功救子之事,从侧面表现了范蠡的善谋和深知人性的特点,是对范蠡形象的进一步补充和刻画。 3. 分析范蠡形象 提示:为官:善机变,深谋远虑,运筹帷幄,使国富民强。 经商:善经营,辛苦劳作,抓住商机,使家产万贯。 拓展延伸. 四

西施范蠡不为人知的爱情故事 (3000字)

西施范蠡不为人知的爱情故事 传说公元前493年,范蠡为刚继位的越王勾践督造王者之剑,历时三年得以铸成。当王剑出世之日,范蠡在剑模内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粉状物质,与水晶融合后,晶莹剔透却有金属之音。范蠡认为这种物质经过了烈火百炼,又有水晶的阴柔之气暗藏其间,既有王者之剑的霸气,又有水一般的柔和之感,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到及致。于是将这种物品称为“剑道”并随铸好的王者之剑一起献给越王。越王感念铸剑之功,原物辞还给了范蠡,还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蠡”。当时范蠡刚遇到西施,为她美貌折服,惊为天人,认为金银玉翠等天下俗物俱无法与西施相配,所以访遍能工巧匠,将以自己命名的“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不料这一年战事又起,勾践闻知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意图讨伐越国以报父仇,所以决定先发制人。范蠡苦谏未果,越国终于遭到大败,几近亡国,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临别时,西施将“蠡”送还给范蠡,两人情深意重、依依不舍。西施离别心爱的情人,忍不住泪流两行,泪水滴落在“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到西施的泪水在其中流动,犹如琉璃里流动的气泡,后人便称之为“流蠡”,今天的“琉璃”由此演变而来。 传说越国灭吴之后,范蠡弃官从太湖逃走,归隐诸暨苎(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范蠡充分利用诸暨苎的资源和环境,带领当地村民,“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多种经营,“村民治产,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赢得了当地村民的深厚爱戴。范蠡本想着自己只要可以像汉初张良一样“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就可以过着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田园生活,可是他却低估了自己与西施相爱的一颗心——无法抑制对西施的无尽思念。范蠡每日都要忍受着与西施相爱却不能相见的痛苦,无法将西施昔日的一颦一笑从自己的脑海中脱离,只有不停的劳作才能让他暂时摆脱心中的相思之苦。西施何尝不是,她日夜思念范蠡,夜不能寐,即使在梦中也会哭着醒来,醒来的她脸上还会残留晶莹的泪花。西施终究摆脱不了对范蠡思念成疾的心,带着自己的琴漂于太湖寻郎而去,最终在诸暨苎萝山的小溪旁逗留,痴心思念范蠡的她不由的弹起了曲。绝色美人溪边弹奏不由引来众人观赏,相互传扬,众人沉浸在这优美的琴声中久久不肯散去;许多劳作的村民被这绝妙的琴声带走思绪,不由自主的放下手中的农活,也随众人的步伐而去。范蠡正在田中劳作,目视着乡亲们匆忙而去的景象很好奇,他放下手中的农活也随着众人的步伐而去。绝妙的琴声越来越近,范蠡对这琴声有一种莫名熟悉的感觉,可是相伴而来的是心剧烈疼痛。人群层层不减,村民看见范蠡,都很礼让的让出一条小径;范蠡前行而去,就在看到弹奏着的那一刻,他一下摊到在地,剧烈的疼痛告诉他这不是梦,他真的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西施;西施看到范蠡,琴声断,眼泪夺眶而出,与范蠡相拥而泣。黄天不负有心人,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我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我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悠悠华夏,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谆谆教导;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美好寄寓到民贵君轻的治国良方;从唐诗宋词的争奇斗艳,到程朱理学如火如荼的发展……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正如中华世纪坛序中写的那样,“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份豪迈,大概只有炎黄子孙才能了然于胸。我的成长,是一直有传统文化为伴的。所以今天,让我讲我与传统文化的故给你听。 我与传统文化,绝对不是一见钟情。儿时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并没有多美好。那时候,国学还没有红透大江南北,对国学的了解,只浅尝辄止在从小到大的课本间。小小的我像古代人一样咿咿呀呀读着那些并不明白的句子,看着课文背后印着的“并背诵全文”,只觉得触目惊心。想不通究竟什么是“几年离索”,也不明白什么是“欲语泪先流”。不过虽然不懂,好在读起来朗朗上口,背起来倒也挺有乐趣。也多亏了那时候的勤奋,以至于到今天,像《长恨歌》一类的长诗,我仍能流利的背出来;偶尔谈起传统文化,倒有几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味。 随着长大,我与传统文化似乎更合拍了。犹记得初中时我有一个牛皮纸封皮的本子,上边密密麻麻的誊写着我喜欢的诗词歌赋,偶尔还写几笔自己的感触,配着一两幅插画。读得多了,看得多了,我也渐渐承袭了诗人的多愁善感,变得更加细腻,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有了更多的观察,好多诗词也终于有了自己的领悟。我年少时懵懵懂懂的情感,大多是用诗词承载的。偶尔低吟一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感叹一声“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黄昏细雨时想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伤心落泪时的“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这些诗词是我情感的启蒙。那些平平仄仄的诗词曲赋,丝丝缕缕的离愁别绪,都让我感同身受。不过那时候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止步于此,至于其他浩如烟海的文史古籍,只觉得枯燥无味,也懒得去理。 高中时,课业变得繁重起来。不过这并没减少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而且随着阅读的增加,也终于知道自己当时的理解是多么幼稚浅薄。那些看似描写男女情爱的诗词,竟并非其原意,就好像“画眉深浅入时无”并不是在问自己的妆究竟好不好看一般,那些看似软软糯糯的词句,其中竟蕴含着那样深的家仇国恨,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我记得自己当时一边觉得羞愧难当,感叹自己学业不精,眼界短浅;一边对传统文化更生敬仰,更想要去了解,去体味。怀着这样的情感,曾经觉得枯燥无味的老子庄子,静静读下来,倒觉得醍醐灌顶,齿颊留香。那些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怪诞离奇的想法中,充斥着对自由的向往;那些看似无稽的舌战,却藏着哲学思辨的味道。曾经我以为长得读不完的《水浒传》,竟也在我每日藏在被子里偷偷打着手电的时光中悄悄刻在了我的脑海。我认识了冷静正统的司马迁,遇见了美好无争的桃花源,会晤了以鬼写人的蒲松龄,体味了理学心学的个中趣味,甚至连李贽那《焚书》中零零星星进步思想的影子,都让我为之雀跃。 到了大学,大概是兴趣所在的缘故吧,我对国学的更是爱不释手。因为有了更多的资源,更充裕的时间,我可以真正平心静气的去钻研国学,体味其中蕴含的道理。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起我和《红楼梦》的邂逅。我犹记得高中时第一次读完《红楼梦》,曾经说,那种让人想哭又哭不出来的压抑,让我真的不敢再去读它了。可是到了大学,当看到“《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这门选修课时,还是情不自禁的选择了它。我很感谢我选了这门课,因为它让我深入了解的,不只是一部《红楼梦》,更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称《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些曾

史上第一美女西施的悲惨下场

史上第一美女西施的悲惨下场 说吴越争霸,不可不提西施;说勾践从奴仆到霸主的曲折而又辉煌的奋斗史,也不可不提西施。这倒不是西施为勾践灭吴献上了什么锦囊妙计或立下了赫赫战功,而是因她乃勾践实施文种亡吴九术中的一件重要工具,并且是个名满天下,流芳百世的绝色美女。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而西施又名列四美之首。其实,这四个姑娘,既未留下照片,也未留下画家写真,别说她们美到什么程度,连鼻子眼睛嘴巴是啥样儿,都没谁见过。咱们对这几位美女的认识,全靠后世文人墨客的文字描写,或一些画家凭借自己的想象所作的四美肖像。西施等人之美,其实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成为一个中国人公认的美的名牌。 桑榆先生以为,这四位超级美女之所以艳名百代不衰,皆因其卷入了国内外政治斗争的漩涡,并且上了帝王老爷或乱世枭雄的床也,而其美貌,却不一定就是古代之前四名。 读者阁下试想,王昭君若不是被汉元帝误当作一般宫女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成为汉朝缓和国际关系的一枚棋子,很可能默默无闻,老死宫中;杨玉环嫁给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李瑁之后,若不是被公爹横刀夺爱,又与安禄山有一腿,且于安史之乱爆发后被缢死于马嵬坡,恐怕也不会有多高的知名度;西施姑娘若不是被范蠡发现,仍然在小山村中靠浣纱度日,恐

怕只能嫁给一个山里小伙终其一生。至于貂蝉,是和西施一样不见于正史的人物,若不是与三国英雄吕布闹上了恋爱,恐怕只是汉宫中的一名宫女或董卓的一名侍婢,最后无名而终。 中国几千年来,美女何其多哉,而因时乖运骞终被埋没者又何其多哉!可见,她们的千年不衰的艳名,并非仅靠超绝当代的美色博得。 西施未被儒家学派或冬烘文人列入施妺喜、妲己等祸水的行列,实在是天大的幸运。 施妺喜与妲己,都是被是帝王老爷抢去,当作纵淫泄欲的工具,她们在未上桀王和纣王的龙床之前,并未有谁向她们托付什么复仇救国的使命。再说,夏王朝并非被施妺喜的祖国所灭,而是被诸侯国商国所灭;商王朝也并非被妲己的祖国所灭,而是被诸侯国周国所灭,因此推翻暴政,创立新朝,或复仇灭敌的功劳,她们一点也沾不上光。而西施则不同,只因吴国终被越国所灭,而且西施是被越国派往吴国的,她肩负着让吴王夫差荒淫腐败沉湎色欲与刺探吴国政治军事机密的光荣使命,因此,被后世赞之为巾帼英雄、爱国女杰……然而,若勾践复仇并未成功,吴国乃为晋、齐、鲁、楚等国所灭,西施恐怕就不会有上述美名,而很可能被正统史学家、文学家打入“祸水”的行列。 西施入吴后,夫差被她迷得神魂颠倒,春秋宿姑苏台,冬夏宿馆娃宫,

中华德育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德育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圣哲传统教育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留下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她的教育智慧,利益着每个华夏子孙。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都是鼓励我们弘扬中华文化的启明星。 《中华德育故事》是活化的五伦八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传承了2000多年经久不衰,对时代、国家和人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德育故事》深入浅出地将中华文化五伦八德的12种智慧融会贯通。 12种智慧有: 1. 为君的智慧:宋桓罪己、勾践尝胆、文王问安、大舜 2. 为臣的智慧:杨震四知、苏武牧羊、魏征妩媚、冯谖焚券 3. 为父的智慧:王珪循礼、兰根归美、郑濂碎梨 4. 为子的智慧:江革负母、黄香温清、陆绩怀橘、李习求贫 5. 为师的智慧:尹陈童训、孔子尽礼、李刚辞职 6. 为兄的智慧:许武教弟、魏谭请食、世恩夜待 7. 为弟的智慧:郑钧悟兄、伯鱼十往、彦宵析箸 8. 为夫的智慧:季札挂剑、安世不妄、庐革避试 9. 为妻的智慧:太任斋庄、长孙规谏、邹媖引过、樊姬进贤 10. 为官的智慧:隐之饮泉、包拯贡砚、彦谦官贫、刘宽多恕 11. 为母的智慧:修母荻训、潘郭诗诫、彭陈辞姻 12. 为友的智慧:巨伯请代、进之救友、张劭待式、楼护养吕

高三语文《范蠡》山东人民版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范蠡》山东人民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范蠡》 1. 通过自读,联系前两篇讲读文章,巩固拓展所学文言知识 2. 进一步加深对“面对现实的智慧”的理解 3. 检测自己筛选整合信息及鉴赏评价能力 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 对范蠡急流勇退,三迁三富的思考 1. 较难翻译的语句 2. 对范蠡的评价 一. 范蠡生平 范蠡,字少伯,楚国南阳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晓天文,识地理,善

机变,文韬武略,无所不精。位列越大夫后又擢为右将军、相国。 范蠡在勾践穷途末路、身为奴仆之际,挺身而出,随勾践一起入吴驾车养马。勾践返国后,拜范蠡为相国。范蠡果然善理内政,他首先在今绍兴卧龙山下建立了小城,接着又利用这一带孤丘地形,建立了与小城毗连的大城,这样就建成了国都大越城。范蠡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从公元前480 年开始,越国对吴国进行了报仇雪耻的争战。范蠡在作战中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终于攻克吴南城,灭掉吴国。 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离越适齐,化名“鸱夷子皮”,经商治产,获利千万,受任齐相。后弃官散财,间行至陶,逐什一之利,复赀累千万,自号陶朱公。范蠡著作甚丰,惜大多散佚,仅存《养鱼经》,为我国最早内塘养鱼专著。府山公园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 二. 内容梗概 范蠡在越国最困难的时刻,侍奉越王,勤奋不懈,终于辅佐越王报仇雪恨。越王表示要与范蠡平分越国,深知越王为人的范蠡离开了越国。他隐姓埋名,吃苦耐劳,辛勤生产,三次搬迁,三次成为豪门富户。范蠡的二儿子在楚杀了人,其父极力营救,想派小儿子前往救兄,长子以死相胁,最后派长子前往。长子找到庄生,由于惜财,最后载着弟弟尸首回到家中。家人抱头痛哭,而范蠡却觉得都在意料之中。范蠡三迁,成名于天下,终老于陶。 三. 研讨探究 1. 范蠡急流勇退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范蠡认为,越王勾践只能与之共患难,不能与之同享乐。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走,走狗烹。” 2. 本文写范蠡营救儿子的故事,主要写其长子没办成事的经过,这与刻画范蠡这一人物形象关系不大,你如何理解文章的这一构思? 提示:通过他儿子没能按照他的意图成功救子之事,从侧面表现了范蠡的善谋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的兄弟很多,他在家排行第六。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一篮特别鲜美的梨子放在桌子上,一家人围着桌子坐下,准备吃梨。爸爸对孔融说:“孩子,你给大家分分梨吧!” 四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先拿起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梨,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然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爸爸面前;又拿起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妈妈面前递给妈妈,接着,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出来送到哥哥们的手中。最后,孔融拣起了最小的一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的!”

曾参教子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很有学问,而且非常讲信用,总是说到做到,也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曾申。 一天,曾参妻子要上街办事情,曾申很想和妈妈一起去,就缠着妈妈非要跟着去。曾申的妈妈这次出门要办许多事情,又想早点回来,就对曾申说:“乖儿子,听话,好好在家玩。妈妈上街回来,杀了那头猪给你吃。”孩子很久没有吃到肉了,听妈妈说要杀猪给自己吃,破涕为笑说:“妈妈,你去吧!我在家里玩,等你回来杀猪。” 妈妈走后,孩子跑到后院书房,摇着曾参的胳膊说:“爸爸,有肉吃啦!”曾参放下书,奇怪地问:“哪来的肉?”小儿子乐哈哈地回答道:“妈妈说,她上街回来就把家里的猪杀了,我们不就有肉吃了么?”小儿子说着,仰着小脸,天真地问:“爸爸,这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走,咱们磨刀去,你妈妈回来,正好杀猪。”小儿子高兴地跳起来。 曾参的妻子从集市回来,远远就听见猪的叫声,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赶紧跑进院子。只见丈夫满头大汗地捆着猪,儿子拿一把雪亮的刀子等在一边。她慌忙上前,拦住曾参说:“这头猪这么小,还没喂肥,怎么能杀呢?”曾参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不解地问:“你不是亲口对儿子说,要杀猪给他吃么?”妻子笑着说:“你怎么和孩子一样见识,说杀猪就杀猪。我当时被儿子缠得没办法,哄他的呀!何必当真?” “你怎么能哄骗孩子呢?”曾参收起了笑容,严肃地对妻子说:“孩子小,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都有影响。你今天骗了他,他以后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哄骗别人。再说,你在孩子面前说了假话,他很难再相信你的,以后还怎么对他进行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