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知识竞赛

物理知识竞赛

关于开展江苏科技大学第一届“创意杯”物理趣味知

识竞赛的通知

为落实学校“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要求,激发大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在2010年江苏科技大学科技文化节期间举行第一届趣味物理知识竞赛,现将活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组织

数理学院学生会

二、参赛对象

数理学院

三、报名须知

1.大一大二每专业两位同学参加比赛。

2.报名时间:12月4日-12月6日。东区联系人李艾150********,西

校区联系人:秦建伟 152********

四、时间安排

比赛时间:另行通知

地点:西校区(具体地点另行通知)

五、比赛安排

1.本次比赛采用淘汰制,每学院两名同学组成一支队伍

2.第一轮,速答题。以抽签形式,两个学院组成一支队伍,每个学院

派一名同学轮流回答问题,未轮流回答的,以扣分处理

3.互动阶段,每队另外两人,以一人比划一人猜的形式猜物理学家(均

为大学物理中人物或诺贝尔奖得主),由最终得分前四队八个学院

(根据比赛进程酌情安排)进入下一轮。

4.抢答阶段,八支队伍进行抢答,最终淘汰四支队伍

5.简答阶段,淘汰两支队伍

6.设计性小实验

7.老师点评

六、奖项设置

一等奖即为第一名

二等奖即为第二名

三等奖即为第三名

获奖选手将获奖品、证书。

七、注意事项

如有疑问,请联系如下负责人:李艾(东区)150********,秦建伟152********

附件1:创新杯物理趣味知识竞赛报名表

附件2:题库

附件1:

参赛报名表

速答题及简答题

1.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

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是

2.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是

3.从两个相交为45°的平面镜中看到的是和你一模一样的人。不是,90

4.在火车上观看窗外开阔的原野,从视差的分析,远处的物体相对观察者移动缓慢,近处

的快,远处景物朝火车前进的反向旋转。不是,正向

5.摩托车做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危险,应该后轮先着地.是

6.太阳系八大行星从里到外的顺序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不是,土星,木星

7.公元1827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布朗运动,成为分子运动论的有力证据。布朗运动

是:悬浮在液体中的细微颗粒不断地杂乱无章的运动。是

8.光年是距离的单位.不是,时间

9.看电影时,从各个角度都能看见银幕上的画,是因为银幕产生了光的漫反射。是

10.烤箱利用红外线来将饭做熟。是

11.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要在铁轨衔接处留空隙。是

12.因为红光波长长,容易发生衍射,穿透本领强,所以用红光来表示危险的信号。是

13.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肥皂泡呈现彩色,瀑布在太阳光下呈现彩虹,通过狭缝观察发光的日

光灯时看到的彩色条纹,这些现象分别属于光的衍涉、色散和干射。不是,干涉.色散.

衍射

14.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沸腾烧干.不是,不沸腾

15.触电时人被电吸住了,抽不开。不是

16.冬天雪地里脏雪颜色深,吸收的光热多,比干净的雪融化地快。是

17.在弹簧秤上挂一个小铁桶,桶内装入一些水,不要太满。这时弹簧秤指到某一刻度,如

果将手指插入水中不动,手指不与桶底相接触,那么弹簧秤的示数将不变。不是,增加

18.光缆能够高效传播信息,是利用了全反射原理。是

19.保险丝串联在电路中,当电流超过一定值时,保险丝发热的温度大于其熔点而自动熔断,

切断电源,从而保护用电器和电路。是

20.油罐车行驶时为了将产生的静电及时导入地下,防止静电的积累引起爆炸,常拖着一条

铁链。是

21.放映幻灯时,为了在屏幕上得到更大的正立像,应将幻灯机与屏幕之间的距离调近些,

同时将幻灯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调远些,幻灯片应倒插。不是,远近调换.

22.在无其它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色光照在穿白上衣、绿裙子的演员身上,

在观众看来,演员的着装颜色为上白、下黑.不是,上红下黑

23.因为太阳、月亮处在不同位置对潮水的引力叠加后效果不同,使潮汐既有大潮又有小潮。

24.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凹镜.不是,是凸镜

25.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气体、液体中都快.是

26.登山时把重物放在背囊底部。不是,顶部

27.水滴掉在两块铁板上,灼热的铁板比温热的蒸发得快。不是,因为灼热的铁板会在水滴

周围形成蒸汽层包裹水滴,使水滴的蒸发变慢。

28.可以用旋转的办法来区分生蛋和熟蛋,很快停下来的是熟蛋。不是,是生蛋

29.一个晴朗、出太阳的日子里,你在雪地上看自己的影子带有蓝色。是

30.湖面漂浮着一条船,船里有许多块石头,现在把石头拿出来,丢进水里,湖水水面会上

升。不是,下降

31.原子核内质子数相等的两种物质被称为同位素。是

32.大气臭氧层之所以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是因为它可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是

33.一架抽水机正在把20米深的水抽到地面。不是,理论上最多抽10米

34.把手放在100℃的热空气里会烫伤。不是,因为汗水的蒸发可以降低皮肤的温度。

35.在封闭不透光的盒上挖的一个小洞,黑色的丝绒,月光下的墨滴三者中,黑色丝绒看

起来最黑。不是,前者最黑,因为光线进入盒子的小孔后,在里面不断反射,很少有再射出的机会。

36.炎热夏天里,当你走在晒得滚烫的柏油路时,刚好来了一辆洒水车向地面洒水,这时会

感到很凉爽。不是,因为水蒸发时把地面的热量带到了人的身上

37.发明避雷针的是著名物理学家本杰明8226;弗兰克林,美国人。是

38.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分别是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学说、细胞学说、进化论。是

39.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一个装满沙,另一个装满水,放在同一斜面上滑下,到达底端

时装满沙的滚得快。是,因为水在瓶子里可以流动相摩擦损失机械能,而装满的沙子在瓶子里很难移动,没有摩擦,机械能损失至微,从能量守恒的观点知应是装沙子的瓶子滚得快。

40.一艘宇宙飞船关闭发动机后在大气层外绕地球飞行,飞船内的水滴呈椭球形。不是,球

抢答题

1、想从镜子里看到放大的像应该使用( )。

A.凸面镜 B.凹面镜 C.平面镜

答:B

2、一朵花放在夹角为60°两面镜子中间,从镜子里可以看到( )。

A .2朵 B.4朵 C.5朵

答:C

3、彩色电视荧光屏上的彩色是3种光合成的( )。

A.红、黄、蓝 B.红、黄、青 C.红、绿、蓝

答:C

4、从以下的哪种镜子中看到的像是和你自己一模一样( )。

A.平面镜 B.两个相交为90°的平面镜 C.两个相交为45°的平面镜

答:B 平面镜照出的人是一个反的,可以用报纸上的字在镜子上照一下试一试,你会

发现镜子里的字是反的。偶镜把光线反射两次,所以镜子中看到的是和你一模一样的人。

5、冬天触摸室外的铁器和木材,会感到冷热不一样,那么( )。

A.木头的温度高 B.铁的温度高 C.铁和木头的温度一样高

答:C

6、两种物质被称为同位素,是因为它们( )。

A.原子核内质子数相等 B.原子核内中子数相等 C.原子核内中子加质数相等

答:A

7、冬天下雪后,为了融雪要在马路上撒盐,因为( )。

A.盐和冰混合后融点提高 B.盐和冰混合后融点降低 C.盐和冰发生化学反应

答:B

8、水桶里装着水及大量的冰块,冰块触到桶底,冰融化以后,桶内的液面( )。

A.高于原来的液面 B.等于原来的液面 C.低于原来的液面

答:A

9、一架抽水机,理论上最多能把多少米深的水抽到地面( )。

A.5米 B.10米 C.15米

答:B 抽水是由于大气压力,大气压只能把水提高10米。

10、油条比油饼更蓬松好吃的原因是( )。

A.形状不同 B.油温不同 C.蓬松剂不同

答:A 条是由两根面条粘在一起组成的,入油后,相粘的部分不会被油炸硬,因此有膨胀的机会,油饼的外表面被炸硬,不能充分膨胀。

11、把手放在哪种情况下,不会烫伤( )。

A.100℃的水里 B.100℃的热空气里 C.100℃的水蒸汽里

答:B 热空气不可能烫伤,汗水的蒸发可以降低皮肤的温度。

12、请你判断,哪一件东西最黑( )。

A.在封闭不透光的盒上挖的一个小洞 B.黑色的丝绒 C.月光下的墨滴

答:A 光线进入盒子的小孔后,在里面不断反射,很少有再射出的机会,所以看上去黑。

13、管乐器的发声原理是管内空气拄的振动,当室内温度升高时管乐器的音调( )。

A.变高 B.变低 C.没有影响

答:A

14、假如地球的引力增加一倍,哪个现象会发生( )。

A.轻气球不再升起 B.水银气压表不必改造 C.水电站的发电功率不变

答:B 轻气球照样升空,水电站的发电功率增加一倍,空气和水银的重量均增加,所以气压表不必改造。

15、一个铁圆环,在外圆上有一个缺口,加热后( )。

A.圆环外径胀大,缺口变小

B.圆环外径胀大,缺口变大

C.圆环外径胀大,缺口不变

答案:B

16、干燥的天气,由于摩擦身体带电,手指在距门把1个厘米时,就会打出电火花,估计此时人体带的电压大约( )

A.100伏左右 B.1000伏左右 C.10000伏左右

答:C

17、科幻小说中经常用的时光倒流描述,不能实现是依据以下哪位科学家提出的理论( )。

A.牛顿 B.普朗克 C.爱因斯坦

答:C

18、假如在地球上通过地心挖一条贯通的隧道,一个人坠入隧道,如果忽略空气阻力,这个人会( )。

A.一直坠入地心,被吸住不再运动

B.向下落,冲出对面的隧道口,来到地球的另一边。

C.下落接近对面的隧道口时,又返回向原来的隧道口。

答:C 人会不断在两个隧道口不断振动。

19、科学家曾实验把一个铁球从100多米的高塔上,自由下落,观察小球是否垂直下

落,结果发现小球( )。

A.向东偏离 B.向西偏离 C.向北偏离

答:A

20、有两个空心球,外表相同,质量、体积相同,一个是铝球,一个是铜球,同时从

一个斜面自由滚下( )。

A.两球同时到底端 B.先到底端的是铜球 C.先到底端的是铝球

答:C

物理学家储备:

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安德斯·埃格斯特朗瑞典物理学家,光谱学的奠基人。最先从气体放电的光谱中确定了氢的Hα谱线,还找到了氢原子光谱,并发表了标准太阳谱图表,记录了太阳光谱中上千条谱线的波长。为纪念他,10-10米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埃格斯特朗,简称埃,符号Å。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阿基米德到过亚历山大里亚,据说他住在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阿基米德流传于世的数学著作有10余种,多为希腊文手稿。

卡末林-昂内斯(1853~1926),荷兰物理学家,成就1.使气、液体之间的绝对界线消失从1877年L.凯莱特和R.皮克泰特液化空气开始的,1906年开默林-昂内斯又一次液化氢气成功。1908年他将最后一个被认为是永久气体的氦气也液化了。从而最后使气体、液体之间的绝对界线消失。

2.发现超导电性他在液化了氢和氦以后,把研究工作转向系统地测量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关系。1911年他发现纯的水银样品在低温4.22~4.27K时电阻消失,接着又发现其他一些金属也有这样的现象。他把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他的这一发现,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物理领域。

3.发现超导体的临界电流和临界磁场由于对低温物理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开默林-昂内斯获得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1775年—1836年),法国化学家,在电磁作用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对数学和物理也有贡献。电流的国际单位安培即以其姓氏命名。

马克斯·玻恩(Max Born,1882年1月11日-1970年1月5日),德国犹太裔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因对量子力学的基础性研究尤其是对波函数的统计学诠释,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丹麦物理学家。他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1922年,第72号元素铪的发现证明了玻尔的理论,玻尔由于对于原子结构理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所在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也在二三十年代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中心。

巴耳末(Johann JakobBalmer),瑞士数学兼物理学家。1884年6月25日在巴塞尔公开发表了氢光谱波长的公式(巴耳末公式)。巴耳末公式是一个经验公式。

约翰·巴丁,美国物理学家,因晶体管效应和超导的BCS理论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是在同一学术领域(物理学)中获得两次诺贝尔奖金的第一位科学家。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1982年生于法国。因发现天然放射性,与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因在放射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杰出贡献,共同获得了190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布拉顿(Brattain,Walter Houser) 美国物理学家。1902年2月10日生于中国(父母是美国人)厦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那里从事潜艇磁探测的工作。他同肖克利和巴丁共同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威廉·亨利·布拉格(Sir William Henry Bragg,1862年7月2日-1942年3月10日),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915年与其子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布儒斯特(David Brewster 1781--1868) 布儒斯特主要从事光学方面的研究。1812

年发现当入射角的正切等于媒质的相对折射率时,反射光线将为线偏振光(现称为布儒斯特定律)。他研究了光的吸收,发现人为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双折射。1816年发明万花筒,1818年发现双轴晶体,1826年制造出马蹄形电磁铁,1835年制造出灯塔用透镜,1849年改进了体视镜。

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印度物理学家,专门研究数学物理。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最著名的研究是1920年代早期的量子物理研究,该研究为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及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提供了基础。玻色子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鲍威尔(Cecil Frank Powell,1903年12月5日—1969年8月9日)因发展了用以研究核过程的照相乳胶记录法并用此方法发现了π介子,获得了195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詹姆斯·查德威克 : 1931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女婿公布了他们关于石蜡在“铍射线”照射下产生大量质子的新发现。詹姆斯·查德威克着手研究约里奥·居里夫妇做过的实验,用云室测定这种粒子的质量,结果发现,这种粒子的质量和质子一样,而且不带电荷。他称这种粒子为“中子”。中子就这样被他发现了。查德威克因发现中子的杰出贡献,获得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陈芳允(1916—2000),电子学家、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副主席。早期在国内领先研究毫微秒脉冲技术,领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陈能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核武器科学家、爆轰物理专家、金属物理专家。

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丁达尔(John Tyndall,1820~1893年) ,首先发现和研究了胶体中的丁达尔效应。这主要是胶体中分散质微粒散射出来的光。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也叫丁达尔效应。

邓稼先,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有同名影视、散文、游戏等。

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NilsGustafDalén,1869年11月30日-1937年12月9日)是一位瑞典物理学家与发明家,研究领域为机械工程的应用。他创立了AGA公司。1912年因为发明结合燃点航标、燃点浮标和蓄电池等功能的自动调节装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默尔特,德裔美国人,物理学家。他和德国物理学家w.保罗因开发彭宁阱而分享诺贝尔奖分享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一半,另一半授予美国物理学家N.F.拉姆齐。多普勒,克里斯琴·约翰,奥地利物理学家。1842年,他在文章 "On the Colored Light of Double Stars" 提出“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因而闻名于世。多普勒效应:当观察者与声源相对静止时,声源的频率不变;然而观察者与声源之间相对运动时,则听到的声源频率发生变化。最后他总结:观察者与声源的相对运动决定了观察者所收到的声源频率

詹姆斯·弗兰克与赫兹(Gustav Ludwig Hertz,1887—1975)于192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支配电子与原子相互碰撞的定律。1926年弗兰克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金授奖演讲中简短地描绘了电子碰撞的问题。除了获得诺贝尔奖金外,弗兰克还获得许多荣誉,并被许多学会,包括伦敦皇家学会吸收为会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也授予他许多荣誉,他获得了德国物理学会的普朗克奖章,并成为哥廷根的荣誉公民。

夫琅和费1821年,他发表了平行光单缝衍射的研究结果(后人称平行光衍射为夫琅和费衍射),做了光谱分辨率的试验,第一个定量地研究了衍射光栅,制成260条平行线组成的光栅,用它测量了光的波长。1823年他又用金刚石刀刻制了玻璃光栅(3 200条/巴黎寸),给出了至今通用的光栅方程

让·巴普蒂斯·约瑟夫·傅立叶也译作傅里叶,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主要贡献是在研究热的传播时创立了一套数学理论。1807年向巴黎科学院呈交《热的传播》论文,推导出著名的热传导方程,并在求解该方程时发现解函数可以由三角函数构成的级数形式表示,从而提出任一函数都可以展成三角函数的无穷级数。傅立叶级数(即三角级数)、傅立叶分析等理论均由此创始。。

恩利克·费米(Enrico Fermi 1901.09.29至1954.11.28)。美国物理学家。生于意大利罗马。1938年由于“通过中子照射展示新的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通过慢中子核反应”获得的新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41年底,费米在哥伦比亚大学主持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实现了自持式链式反应,为制造原子弹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1942年12月2日,在芝加哥,费米指导下设计和制造出来的核反应堆首次运转成功。随着这项实验的成功,即刻做出了全速开展曼哈顿工程计划。费米在这项工程中作为一位主要的科学顾问,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提出了费曼图、费曼规则和重正化的计算方法,是研究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菲涅耳的科学成就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衍射,他以惠更斯原理和干涉原理为基础,用新的定量形式建立了以他们的姓氏命名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很多现在仍通行的实验和光学元件都冠有菲涅耳的姓氏,如:双面镜干涉、波带片、菲涅耳镜、圆孔衍射等。另一成就是偏振:他与阿喇戈一起研究了偏振光的干涉,肯定了光是横波(1821);他发现了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1823),用波动说解释了偏振面的旋转;他推出了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定量规律,即菲涅耳公式;解释了E.-L.马吕斯的反射光偏振现象和双折射现象,从而建立了晶体光学的基础。

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出生于波兰。40岁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但直到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

默里·盖尔曼(MurrayGeli—Mann)英国物理学家,提出了质子和中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从盖尔曼的奇异数发现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历程可以用渐入佳境来形容:24岁发现了基本粒子的一个新量子数——奇异数,28岁建立了正确描述弱相互作用的V-A理论,32岁提出了强子分类的八正法(相当于介子和重子的门捷列夫周期表),35岁创立了夸克模型(quark),40岁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华裔物理学家,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金山(今上海市金山区),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目前在香港和美国加州山景城两地居住。高锟为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与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埃尔伍德·史密斯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格拉肖是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 美国科学院院士。他1932年12月5日生于纽约,1954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58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8-1960年在哥本哈根工作。1966年到哈佛大学任教,1967年起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基本粒子和量子场论。1976年获奥本海默奖,1979年与S.温伯格、A.萨拉姆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91年获Erice科学和平奖。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生于不伦瑞克,卒于哥廷根,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在历史上影响之大,可以和阿基米德、牛顿、欧拉并列,有“数学王子”之称。

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

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

方法,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哈恩1904年从镭盐中分离出一种新的放射性物质射钍(228Th)。以后又发现射锕(227Th)、新钍1(228Ra)、新钍2(228Ac)、铀Z(234Pa)、镤(231Pa)和一些被称为放射性淀质的核素,为阐明天然放射系各核素间的关系起了重要作用。放射化学中常用的反冲分离法和研究固态物质结构的射气法都是哈恩提出的。他还在同晶共沉淀方面提出了哈恩定律。1917年发现放射性元素镤。1921年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同质异能现象。哈恩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1938年和F.斯特拉斯曼一起发现核裂变现象,揭示了利用核能的可能性。哈恩因发现核裂变现象获得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

胡刚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事业奠基人之一。将X射线标识谱、吸收谱和原子序数之间的实验规律扩展到25号至34号元素,并测定了X射线频率和光电子速度的关系,对X射线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及大同大学等校创建了物理实验室,培养了吴有训、严济慈、赵忠尧、施汝为、钱临照、余瑞璜等著名物理学家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1629年04月14日—1695年07月08日)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他是介于伽利略与牛顿之间一位重要的物理学先驱,他建立向心力定律,提出动量守恒原理,并改进了计时器。菲涅耳对惠更斯的光学理论作了发展和补充,创立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才较好地解释了衍射现象,完成了光的波动说的全部理论。

罗伯特·胡克,又译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e,1635年7月18日-1703

年3月3日),英国博物学家,发明家。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他提出了描述材料弹性的基本定律-胡克定律,且提出了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关系。在机械制造方面,他设计制造了真空泵,显微镜和望远镜,并将自己用显微镜观察所得写成《显微术》一书,细胞一词即由他命名。在新技术发明方面,他发明的很多设备至今仍然在使用。除去科学技术,胡克还在城市设计和建筑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黄昆(1919-2005),国际著名的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2005年7月6日,16时18分,黄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被选为200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亥姆霍兹1821 年8月31日生于柏林波茨坦,1894年9月8日卒于柏林附近夏洛滕堡。中学毕业后在军队服役8年,取得公费进入在柏林的王家医学科学院。184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被任命为波茨坦驻军军医。1847年他在德国物理学会发表了关于力的守恒讲演,在

科学界赢得很大声望,次年担任了柯尼斯堡大学生理学副教授。亥姆霍兹在这次讲演中,第一次以数学方式提出能量守恒定律。

惠斯通有许多独特的方法和独到的见解。他利用旋转片的方法,巧妙地测定了电磁波在金属导体中的速率,测得的值超过了每秒28万公里。惠斯通巧妙地采用了转速这个数值比较大的量代替数值很小的时间间隔,后来这个方法被法国物理学家傅科(1819-1868)用来首次精确测定了光速。惠斯通是真正领悟欧姆定律,并在实际中应用的第一批英国科学家之一。惠斯通对双筒视觉、反射式立体镜等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视觉可靠性的根源问题。他对人眼的视觉、色觉等生理光学的问题也作了正确的阐述。另外,惠斯通还于1852年发明了一种幻视镜,可以把透视图象倒映在人的眼睛上。惠斯通还对乐音在刚性直导线上传输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出色的成果,还用实验验证了吹奏乐器中空气振动问题中的伯努利原理。在物理学方面,发明极钟等仪器。惠斯通还是现代电报机的发明家,这得益于他青少年时代所受的严格的正规训练,他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1937年惠斯通同科克合作,大批生产市售电报机,并且取得了两种针式电报机的专利权。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年2月22日-1894年1月1日),德国物理学家,于1888年首先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对电磁学有很大的贡献,故频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赫兹以他的名字命名。

古斯塔夫·路德维希·赫兹(Gustav Ludwig Hertz,1887年7月22日德国汉堡—1975年10月30日德国柏林),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先驱,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是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的侄子和卡尔·赫尔穆特·赫兹的父亲。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JamesPrescottJoule;1818年12月24日-1889年10月11日),英国物理学家,由于他在热学、热力学和电方面的贡献,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CopleyMedal)。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能量或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简称“焦”;并用焦耳姓氏的第一个字母“J”来标记热量。

基尔霍夫1845年,21岁时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提出了稳恒电路网络中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两条电路定律,即著名的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解决了电器设计中电路方面的难题。1859年,基尔霍夫做了用灯焰烧灼食盐的实验。在对这一实验现象的研究过程中,得出了关于热辐射的定律,后被称为基尔霍夫定律(Kirchoff's law)并由此判断:太阳光谱的暗线是太阳大气中元素吸收的结果。这给太阳和恒星成分分析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天体物理由于应用光谱分析方法而进入了新阶段。光学给出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更严格的数学形式,对德国的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1906)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丈夫。也是“居里定律”的发现者。1903年和居里夫人还有贝克勒耳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玛丽·居里(1867-1934)是著名的女性物理学家,两度获得诺贝尔奖,与其夫共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1642)他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诸多观点。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开尔文(Lord Kelvin 1824~1907),19世纪英国卓越的物理学家。原名W.汤姆孙(William Thomson),由于装设大西洋海底电缆有功,英国政府于1866年封他为爵士,后又于1892年封他为男爵,称为开尔文男爵,以后他就改名为开尔文。逝世后,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将开尔文定为热力学温度的单位,是现在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

库仑(Charlse-Augustin de Coulomb 1736 --1806),汉语译为:查利·奥古斯丁·库仑。法国工程师、物理学家。1736年6月14 日生于法国昂古莱姆。1785~1789年,用扭秤测量静电力和磁力,导出著名的库仑定律。库仑定律是电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定量规律,它使电学的研究从定性进入定量阶段,是电学史中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电荷的单位库仑就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冯·克利津(又译冯·克利青Klaus von Klitzing, 1943-)因发现量子霍耳效应,获得了198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因发现量子霍尔效应并开发出测定物理常数的新技术,克里津获得了198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霍尔效应是1879年美国物理学家霍尔研究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导电的性质时发现的一种电磁效应。此效应广泛地用于半导体。百年后的1980年,克里津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电晶体中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1916.6.8——2004.7.28)1951年,克里克同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1962年,46岁的克里克同沃森、威尔金斯一道荣获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

西尔多·冯·卡门(1881年5月11日——1963年5月9日),匈牙利犹太人。航空和航天领域最杰出的一位元老,漫长的科学生涯颇具传奇色彩。他精力充沛,性格开朗,既擅长辞令,又富有幽默感;他阅历极广,到过世界上很多国家,与世界上许多大科学家有密切交往。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的老师。

莱布尼茨和牛顿将积分和微分真正沟通起来,明确地找到了两者内在的直接联系:微分和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莱布尼茨认识到好的数学符号能节省思维劳动,运用符号的技巧是数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他所创设的微积分符号远远优于牛顿的符号,这对微积分的发展有极大影响。1713年,莱布尼茨发表了《微积分的历史和起源》一文,总结了自己创立微积分学的思路,说明了自己成就的独立性。

拉普拉斯,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是天体力学的主要奠基人、天体演化学的创立者之一,他还是分析概率论的创始人,因此可以说他是应用数学的先驱。代表作品:拉普拉斯变换,拉普拉斯定理,拉普拉斯方程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 1908年-1968年,苏联著名的物理学家。最著名的贡献有“朗道十诫”:量子力学中的密度矩阵和统计物理学 (1927);自由电子抗磁性的理论(1930);二级相变的研究(1936~1937);铁磁性的磁畴理论和反铁磁性的理论解释(1935);超导体的混合态理论(1934);原子核的几率理论(1937);氦Ⅱ超流性的量子理论(1940~1941);基本粒子的电荷约束理论(1954);费米液体的量子理论(1956);弱相互作用的CP不变性(1957)。因凝聚态特别是液氦的先驱性理论,被授予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约翰尼斯·里德伯(Johannes Robert Rydberg或Janne Rydberg,1854年11月8日-1919年12月28日),瑞典物理学家,发现了光谱学中的里德伯公式。

拉格朗日在数学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使数学分析与几何与力学脱离开来,使数学的独立性更为清楚,从此数学不再仅仅是其他学科的工具,他把大量时间花在代数方程和超越方程的解法上,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推动了代数学的发展。他提交给柏林科学院两篇著名的论文:《关于解数值方程》和《关于方程的代数解法的研究》。把前人解三、四次代数方程的各种解法,总结为一套标准方法,即把方程化为低一次的方程(称辅助方程或预解式)以求解。

1998年,劳克林与施特默(德)和崔琦(美)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劳克林证明了,在基态和激发态之间有一能隙,激发态内存在分数电荷的“准粒子”。

洛伦兹,H.A.(HendrikAntoon Lorentz,1853~1928),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由于提出“电子论”而获得194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出洛伦兹变换公式

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了X射线,为开创医疗影像技术铺平了道路。1901年被授予首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卢瑟福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在放射性和原子结构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称为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19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当人们评论卢瑟福的成就时,总要提到他“桃李满天下”。在卢瑟福的悉心培养下,

他的学生和助手有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1921年,卢瑟福的助手索迪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年,卢瑟福的学生阿斯顿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年,卢瑟福的学生玻尔获诺贝尔物理奖;

1927年,卢瑟福的助手威尔逊获诺贝尔物理奖;

1935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获诺贝尔物理奖;

1948年,卢瑟福的助手布莱克特获诺贝尔物理奖;

1951年,卢瑟福的学生科克拉夫特和瓦耳顿,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78年,卢瑟福的学生卡皮茨获诺贝尔物理奖。

有人说,如果世界上设立培养人才的诺贝尔奖金的话,那么卢瑟福是第一号候选人。

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1838-1916),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赫数、马赫带也是其研究成果。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科学史上,称牛顿把天上和地上的运动规律统一起来,是实现第一次大综合,麦克斯韦把电、光统一起来,是实现第二次大综合,因此应与牛顿齐名。1873年出版的《论电和磁》,也被尊为继牛顿《原理》之后的一部最重要的物理学经典。他创建英国第一个专门的物理实验室,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创立了经典电动力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提出了光的电磁说。

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 1707年4月5日~1783年9月18日是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数学家之一(另一位是卡尔·弗里德里克·高斯)。欧拉是第一个使用“函数”一词来描述包含各种参数的表达式的人,他是把微积分应用于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提出函数的概念,创立分析力学,解决了柯尼斯堡七桥问题,给出欧拉公式

美籍奥地利科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E.Pauli,1900~1958),1925年1月,提出了他一生中发现的最重要的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为原子物理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945年泡利获得了这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发现的不相容原理。

萨拉姆是物理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与温伯格(Weinberg)、格拉肖(Glashow)提出弱作用力和电磁力统一理论,预言原子中电子和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有一个新的电弱作用力。它不保持宇称守恒性,70年代证实这个力存在。萨拉姆于1979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阿诺德·索末菲(1868~1951)德国物理学家。1916年,他对玻尔的理论提出修正,即引入了电子的椭圆轨道,在作这样的修正时,他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应用于高速运动的电子,这样,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都在这种原子模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人们往往把这种原子模型叫做玻尔-索末菲原子模型。

爱德华泰勒原匈牙利名为Teller Ede,(1908.1.15-2003.9.9)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被誉为“氢弹之父”。著名成就姜-泰勒效应,发展氢弹

托里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1608~1647)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托里拆利在实验中还发现不管玻璃管长度如何,也不管玻璃管倾斜程度如何,管内水银柱的垂直高度总是76厘米,于是他提出了可以利用水银柱高度来测量大气压,并于1644年同维维安尼合作,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具水银气压计。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年-1943年),1856年7月10日出生,是世界知名的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和电机工程师。特斯拉被认为是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发明家。他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对电和磁性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专利和理论工作形式依据现代交变电流电力(AC)的系统,包括多相电力分配系统和AC马达,帮助了他带起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交流电,特斯拉线圈,粒子束武器,特斯拉涡轮发动机,异步电动机,旋转磁场,地面固定波,双线线圈,无线技术

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1736年1月19日— 1819年8月19日)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是工业革命时的重要人物。1776年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以后又经过一

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他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新时代,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把功率的单位定为“瓦特”。

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物理学家。概率波动力学的创始人。1924年,L.V.德布罗意提出了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即不仅具有粒子性,同时也具有波动性。在此基础上,1926年薛定谔提出用波动方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理论,后称薛定谔方程,奠定了波动力学的基础,因而与P.A.M.狄拉克共获193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威廉肖克利1955年在硅谷创办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担任主任。在贝尔实验室期间与人共同发明晶体管,被媒体和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和另两位同事荣获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率先引导“硅谷”走向电子产业新时代。他获得了90多项发明专利。

托马斯·杨在物理学上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关于光学, 1801年他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实验,证明光以波动形式存在,该实验被评为“物理最美实验”之一。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家将杨的双缝实验结果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结合起来,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后来又被德布罗意利用量子力学引申到所有粒子上。

李政道,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

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