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第二课时)课本预习文本探究课堂达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第二课时)课本预习文本探究课堂达标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

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学习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背景资料】

1.《兰亭集序》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2.资源储备(关于士人的死生观的语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梳理感知】

1.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精读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环境和人物。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事由:_________________

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总结:汤显祖《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说人生有四大乐事,在这里都有了体验。

朗读第二自然段,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

◆总结:本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朗读第三段。

◆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

◆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文本探究】

◆文章第1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2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课堂达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殆,风流为一时之冠。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薄,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朗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怒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尝与足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而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少有盛名

..为一时之冠

..,而高迈不羁 B、容止不殆,风流

C、吉人

..恬然

..之辞寡D、不遑取履,而献之神色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殆

虽.世殊世异

B、客问其.故

列坐其.次

C、吉人之.辞寡

及其所之.既倦

D、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

或因.寄所托

10.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殆——虽然在家终日闲居,但容貌举止仍不随便。

B、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蒲,曰:“南风不竞。”——他几岁的时候,常常去观察家里的门生玩樗蒲游戏,说道:“南面一边的形势不妙啊!”

C、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桓温一次让他书写扇面,却把笔划写错了。

D、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忽然发生火灾,徽之急忙跑出去,连鞋子都来不及穿上。

11.玩樗蒲游戏的几句话,运用了比喻和类比,以下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管中窥豹”指的是门生,感到惭愧的是荀奉倩、刘真长

B、“管中窥豹”指的是献之,感到惭愧的是荀奉倩、刘真长

C、“管中窥豹”指的是门生,让门生感到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

D、“管中窥豹”指的是献之,让我王献之感到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12.以下各句,能够反映王献之“风流为一时之冠”的一组是

①遂拂衣而去

②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

③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

④徐呼左右扶出

⑤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⑥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

A、②⑤⑥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③④⑥

1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献之年幼时就享有盛名,受到卑贱门生的评论,他深以为耻,遂拂袖而去。

B、王献之机警沉着而有智谋,当小偷即将把房内物品全都拿走时,他缓缓说出的一句话,竟吓得小偷全都慌忙逃走。

C、王献之不仅工于草书和隶书,而且还长于绘画,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七八岁时这种才能就逐渐显露出来,令其父王羲之大加赞叹。

D、王献之书画别具一格,变化多端,桓温曾让他在扇上写字,由于书写笔误,趁机做画,画面妙不可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