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桐柏山商丹断裂带东延段石榴云母片岩中石榴子石显微构造特征及变质—变形环境分析

桐柏山商丹断裂带东延段石榴云母片岩中石榴子石显微构造特征及变质—变形环境分析

桐柏山商丹断裂带东延段石榴云母片岩中石榴子石显微构造特征及变质—变形环境分析
桐柏山商丹断裂带东延段石榴云母片岩中石榴子石显微构造特征及变质—变形环境分析

华北北缘燕山褶断带早中生代地层年代学格架及其意义

华北北缘燕山褶断带早中生代地层年代学格架及其意义 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自1.8 Ga克拉通化之后保持了长期的相对稳定,直到中生代以来开始活化, 导致了复杂的构造变形、频繁的岩浆活动和剧烈的地貌差异,并形成 了一系列火山–碎屑沉积的山间盆地。中生代是华北克拉通从相对稳定状态到开始活化的关键时间节点。燕山褶断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是一条近东西向自内蒙古延伸到辽宁西部的板内造山带。它在中生代经历了从古亚洲洋到古太平洋构造域的重要构造体制变革,是华北克 拉通北缘中生代岩浆活动、构造变形、盆地演化、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及板块动力学研究的经典地区。而对上述问题的讨论都要以精准的地层年代学格架为基础,这有赖于详细、系统的地质调查以及对关 键地层和岩体的精确定年。此前在燕山褶断带的研究多集中在中生代晚期,因此本文聚焦于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侏罗纪)。我们在燕山褶断带的盆地内选择经典剖面对关键层位和重要岩体展开系统的地质 调查和测年工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精确的中生代早期的 地层年代学格架。燕山褶断带三叠系多为陆源碎屑沉积,缺少可以限 定地层时代的生物化石及火山岩夹层,这严重制约了地质工作者对该 区域地层时代及盆地演化的认识。笔者在冀北下板城盆地上三叠统的辉石安山岩中获得了229±3 Ma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和232.6±0.6 Ma的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同一样品使用不同的测年方法获得了误差范围内一致的同位素年龄,

该套火山岩覆盖在蓟县系燧石条带白云岩验证了测年结果的可靠性。.之上,为下板城盆地最底部地层,其喷发年龄为230 Ma, 岩性和时代均可与辽西凌源上三叠统水泉沟组火山岩对比。该套上三叠统火山岩长期被当做侏罗系南大岭组,对该套火山岩时代和层位的 新认识将引发对地层划分和对比、盆地演化和构造事件的重新思考和讨论。Wong(1927,1929)在北京西山和辽西北票的工作基础上提出 了“燕山运动”。现在该术语被认为代表广泛发育在中国东部的侏罗 –白垩纪的重要构造活动,对中国东部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 奠定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关于“燕山运动”的地层年代学格架、 构造分期及时限、活动方式、构造演化特征等仍然众说纷纭。北京西山是“燕山运动”研究的经典地区,该地区侏罗纪有两期重要的火山 喷发,分别形成了早期的南大岭组和晚期的髫髻山组。作为北京西山 最早的一期火山活动,南大岭组火山岩的喷发被认为代表了燕山期的 开始,然而其时代长期没有得到准确限定。其上的窑坡组因含有可与 中侏罗世英国约克郡植物群对比的植物化石而被认为是早–中侏罗世,进而南大岭组的时代被定为早侏罗世。我们在北京西山进行详细 的野外调查后选择了五条剖面,对南大岭组火山岩系统取样并进行锆 石U–Pb和40Ar–39Ar同位素定年。彩虹 桥剖面所取南大岭组火山岩样品自下而上分别给出了170±1 Ma(安山岩段底部)、169±3 Ma(安山岩段中部)、168±2 Ma(安山岩段顶部)和175±1 Ma(火山碎屑岩段中部)的锆石U–Pb年龄。采自法城口剖面的安山岩样品(下部)给出了172±2 Ma的谐和年龄。锆石

秦岭构造带的形成及其演化

秦岭构造带的形成及其演化秦岭构造带在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中占据着突出地位。它对于八十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关于大陆地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探索大陆造山带地质演化规律的重要地区。 一晚太古宙统-克拉通地块的形成和早元古宙的分裂,古秦岭构造带的初始形成现今秦岭带内部及其南北两侧相邻地块边缘地区,目前确认和基本认为是太古宙的岩系主要有:华北地块南缘基底中的安徽蚌埠地区的下五河群、霍邱群,河南与陕西的太华群、登封群,山西中条山的氵束水群等;杨子地块北缘的大别群,黄陵地块的崆岭群结晶杂岩系,乃至川中地块的基底部分。 1、华北地块南部晚太古宙地壳组成 华北地块南缘紧邻秦岭构造带,其古老基底是华北地块统一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太古宇和下元古宇组成。概括本区晚太古宙地壳主要由二类地体构成,即位于本区北部的以登封群为代表的花岗——绿岩区和南部以太华群为代表的高级片麻岩区,二者以逆冲推覆断裂相邻接,共同组成华北地块南部太古宙统一地块。 登封花岗——绿岩区和太华高级片麻岩区以鲁山——午阳一带的青草岭断裂为标志,表现为一种逆冲推覆构造关系,沿古老的青草岭断裂太华群可能叠置在登封群之上。现今太华高级区成为华北地块古老基底出露的最南边界,但并非是华北地块太古宙时古老陆壳的南界。 2、扬子地块北缘的太古宙地块 大别地块核部出露大别群,它是一套经多期变形变质的复杂结晶岩系,变质达角闪岩相,局部为麻粒岩相。其岩石组合、构造变形,近似太华群的组成与构造特征。大别群出露区的区域磁场特征与华北地块太古宙基底的高值正异常场十分相似。据新近同位素年龄结果看(最大年龄数据在25~29亿年左右),其形成时代为晚太古宙较为合适。 黄陵地块位于杨子地块中部。崆岭杂岩系岩层中有28.5亿年,(U—Pb一致线)同位素年

燕山运动部分

定义翁文灝(Wong,1926,1927,1929)最早命名的燕山运动,是指发生在华北燕山地区中晚侏罗世期的重大构造事; 中-晚侏罗世初期(165±5 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生重大调整, 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换, 启动了以中朝地块为中心、来自北、东、南西不同板块向东亚大陆“多向汇聚”的构造新体制, 形成以陆内俯冲和陆内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同时大陆地壳岩石圈发生显著增厚, 并紧随早白垩世以剧烈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和火山-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岩石圈巨量减薄和克拉通破坏, 导致燕辽生物群灭绝和热河生物群兴盛的重 大生物群更替, 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 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1]发生时间关于燕山运动发生的时限,张宏仁(1998)曾以《燕山事件》为题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燕山运动源于一次强烈的构造事件,其发生事件采纳了翁文灝最初定义的界面,即九龙山组和髫髻山组之间的不整合面所代表的时间。[2]赵越等(2004)根据中侏罗世日本海沟增生楔和东亚火山弧的出现, 认为作为燕山运动主幕构造转换时代为中侏罗世。龙门组砾岩含有元古界砾石的事实说明,在龙门组最下面一层砾岩沉积之前,极强烈的断块运动已经发生,不整合面应该在龙门组之下。另一方面,上、下窑坡组含煤组及相应时代的地层在华北广泛分布,直到煤系地层的顶部,未发现有北东向断块活动的破坏,断块活动应发生在上窑坡组之后,代表燕山运动起始发生的界面不是原来翁文灝提出的侏罗系九龙山祖和髫髻山组之间,而是在门头沟煤系或上窑坡组与龙门组之间[2]。任纪舜等(1999)以张家口组火山岩系喷发之前约145±5 Ma 作为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时期。牛宝贵等(Niuetal. , 2004)在张家口火山岩底部获得锆石U-Pb SHRIMP 年龄, 将135 Ma 定为从挤压构造体制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时间。[1] 成因崔盛芹等(1999 , 2002)提出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之间连续性的观点, 认为自印支运动开始,濒太平洋构造带的活动性加强, 到燕山期达到高潮, 将印支运动视为燕山运动的前奏。董树文等(2000)曾构想, 燕山运动记录了侏罗纪来自北、东、西南3 个方向向东亚汇聚挤压的变形图像。Davis 等(2001)则解释燕山运动是北方蒙古—鄂霍次克海关闭、向南推挤缩短和太平洋向西俯冲作用交替影响的结果。翟明国等(Zhai e t al ., 2004)强调华北中生代构造转换不是陆内造山结果, 而是与周边块体夹击引起华北地幔大规模上隆有关。张宏仁(2000)则提出了中侏罗世天体事件引发燕山运动的观点。燕山运动定义为周邻板块向亚洲大陆汇聚引起的广泛的多向陆内造山与陆内变形,是板块多向汇聚而不是太平洋板块单向作用的结果。[1] 我国学者强调燕山运动的实质是特提斯构造域向濒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也就是原三叠纪形成的近东西向的构造系统在侏罗纪转变成北东—北北东向的构造系统, 环太平洋构造主导了我国东部或亚洲东部的构造演化(赵越等,2004;任纪舜等,1999)。显然,华北地块的构造演化离不开周边块体对其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随着华北地块周边和中国东部侏罗纪构造变形与演化研究的深入, 发现侏罗纪变形存在多方位、多层次和多幕次的特点。[1] 分期翁文灝提出的燕山运动包括中侏罗世晚期的构造运动A 幕、侏罗纪末期的构造运动B 幕和晚侏罗世期间的中间幕。崔盛芹等(2002)将燕山地区的燕山运动分为两个时期, 即早—中侏罗世的早燕山期和晚侏罗世—白垩纪的晚燕山期。任纪舜等(1999)将燕山运动分为早、中、晚3 个旋回, 时限包括整个侏罗纪和白垩纪。有的学者将燕山期构造演化划分为初始造山(J1), 早期造山(J2), 峰期造山(J3), 晚期造山(K1), 后造山(K2)5 个构造幕, 同样概括侏罗纪与白垩纪全部。[1] 概况北京地堑不同构造部位的地热勘查资料表明,该地堑基地能直接看到的主要是中元古代蓟县纪雾迷山组灰岩,局部可见中元古代长城纪高于庄组灰岩和蓟县纪铁岭组灰岩。元古宙基地之上直接覆盖着巨厚的地堑充填物,从侏罗纪髫髻山组火山岩开始到白垩系、第三系。由此可见,在北京地堑范围内,元古宇顶部,整个古生界及燕山运动前的整个中生代

建筑物内的变形缝

⑤建筑物内的变形缝 , 应按其自然层合并在建筑物面积内计算。 变形缝是伸缩缝 ( 温度缝 ) 、沉降缝和抗震缝的总称。规范所指建筑物内的变形缝是与建筑物相连通的变形缝 , 即暴露在建筑物内 , 在建筑物内可以看得见的变形缝。 2. 走廊、檐廊、橱窗、门斗 走廊是建筑物的水平交通空间 ; 挑廊是挑出建筑物外墙的水平交通空间 ; 檐廊是设置在建筑物底层出檐下的水平交通空间 ; 架空走廊是指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 , 在二层或二层以上专门为水平交通设置的走廊。( 如图 1-8) 落地橱窗是指突出外墙面根基落地的橱窗 ; 门斗是指在建筑物出入口设置的起分隔、挡风、御寒等作用的建筑过渡空间。 (1) 架空走廊 ①建筑物间有围护结构的架空走廊 , 应按其围护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 并以层高划分。 ②有永久性顶盖无围护结构的应按其结构底板水平面积的 1/2 计算。 (2) 橱窗、门斗、挑廊、走廊、檐廊

①建筑物外有围护结构的落地橱窗、门斗、挑廊、走廊、檐廊 , 应以层高的相关规定 , 按其围护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②有永久性顶盖无围护结构的应按其结构底板水平面积的 l/2 计算。 3. 楼梯、井道、建筑物顶部范围的建筑面积 (1) 楼梯、井道 ①建筑物内的室内楼梯间、电梯井、观光电梯井、提物井、管道井、通风排气竖井、垃圾道、附墙烟囱应按所依附的建筑物的自然层计算 , 并入建筑物面积内。 自然层是指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 ②如遇跃层建筑 , 其共用的室内楼梯应按自然层计算面积 ; 上下两错层户室共用的室内楼梯 , 应选上一层的自然层计算面积。

( 如图 1-10) ③有永久性顶盖的室外楼梯 , 应按建筑物的自然层以水平投影面积的 1/2 计算。 室外楼梯 , 最上层楼梯无永久性顶盖 , 或不能完全遮盖楼梯的雨篷 , 上层楼梯不计算面积 , 上层楼梯可视为下层楼梯的永久性顶盖 , 下层楼梯应计算面积。 (2) 建筑物顶部 建筑物顶部有围护结构的楼梯间、水箱间、电梯机房等 , 层高在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 ; 层高不足2.20m者应计算 l/2 面积。 如遇建筑物屋顶的楼梯间是坡屋顶 , 应按坡屋顶的相关条文计算面积。

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中国地貌格局)

7、燕山运动(约1.5亿年):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1927年翁文灏在《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中,将中国东部造山运动分为4期:秦岭期(古生代末)、燕山期(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南岭期(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和陇山期(第三纪后半期)。 燕山运动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此后中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 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 西部: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 东部: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褶皱、岩浆侵入和喷出活动,以及陆内碰撞、张裂拗陷和挤压推覆等现象,所有这些构造活动即相当于燕山运动在中生代环太平洋地带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地带。特别是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由于太平洋洋壳板块不断向大陆板块俯冲,引起

工程中常见的变形缝结构缝

工程中的变形缝、结构缝 一、按功能,可分为以下十种类型: 1.膨胀缝(伸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膨胀(伸长)变形的结构缝; 2.收缩缝(缩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收缩(变短)变形的结构缝; 3.沉降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而引起变形差的结构缝; 4.抗震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强迫移位时,能够消解、缓和结构不同部分碰撞损坏的结构缝; 5.体型缝:结构形状或体量发生突变时,将结构在体型突变处分割为不同部分而设置的结构缝; 6.局部缝:在结构形状突变的部位,为缓和应力集中影响而设置的局部结构缝; 7.控制缝:在结构容易发生裂缝的部位,通过预先设置薄弱截面或其它措施,主动引导裂缝出现并加以控制的缝; 8.拼接缝:预制构件装配连接时,拼接处所形成的缝; 9.施工缝:混凝土浇筑体量较大时,按预定位置划分不同的施工浇筑区域,接槎出所形成的缝; 10.界面缝: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建筑构件,不同建筑材料之间在界面上所形成的缝。

二、按做法,可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1.全部断开的缝:将结构分割成完全独立的若干部分; 2.上部断开的缝:基础部分相连而上部结构断开所形成的缝; 3.局部断开的缝:结构局部在一定范围内,分割所形成的缝; 4.钢筋断开、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不考虑传递内力的预制构件之间的拼接缝; 5.钢筋后连接、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施工阶段不考虑传力,后用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实现钢筋连接形成整体而可以传递内力的缝; 6.钢筋连通、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从受力上按整体考虑,但在施工 时混凝土在此接槎而形成的施工缝; 7.钢筋和混凝土连续、后期引导出现的缝:通过在预定部位削弱截面或采取其他措施引导产生并加以控制的缝。 (常见的几种) 1、伸缩缝:伸缩缝也叫温度缝,是考虑温度变化时对建筑物的影响而设置的。气候的冷热变化会使建筑材料和构配件产生胀缩变形,太长和太宽的建筑物都会由于这种胀缩而出现墙体开裂甚至破坏。因此,把太长和太宽的建筑物设置伸缩缝分割成若干个区段,保证各段自由胀缩,从而避免墙体的开裂。伸缩缝缝宽20~30mm内填弹性保温材料。 在桥涵混凝土防撞护栏设计中因钢筋混凝土浇筑长度不一会隔比例适当的地方设计一条或几条伸缩缝以防止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因自然、外界、钢筋混凝土本身的力学条件产生不均匀的断裂或缝隙。

变形缝的种类及构造

变形缝的种类及构造 一、变形缝的概念: 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物发生裂缝或破坏,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地变化,这种讲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 二、变形缝的种类:包括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 1、伸缩缝:为防止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而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 方向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 、伸缩缝的设置: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结构而定。 、伸缩缝的构造:伸缩缝是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分开,病在两部分中间留出适当的缝隙,隙宽一般在20~40mm。 比如墙体的伸缩缝构造:砖墙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或错口缝,一砖半厚外墙应做成错口缝或企口缝。外墙外侧长用浸沥青的麻丝或木丝板及泡沫塑料条、油膏弹性防水材料塞缝,隙缝较宽时,可用镀锌铁皮、铝皮作盖缝处理,内墙可用金属皮或木条作为盖缝。 这是我们学校的某教学楼外墙的一处伸缩缝

这是我们食堂内墙的伸缩缝 2、沉降缝: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竖向缝 称为沉降缝。 、沉降缝的设置: 、当建筑物建造在不同的地基土壤上,两部分之间。 、当同一建筑物的相邻部分高度相差超过10米。 、当同一建筑物相邻基础的结构体系、宽度和埋置深度相差悬殊时。 、当原有建筑物和新建筑物紧相毗连时。 、沉降缝的构造:沉降缝与伸缩缝最大的区别在于沉降缝非但将墙、楼层及屋顶部分脱开,而且其基础部分亦必须分离。沉降缝的宽度随地基情况和建筑物的高度不同而定,地基越弱的建筑物,沉陷的可能性越高,沉陷后所产生的倾斜距离越大,要求的缝宽越大。沉降缝宽度有表如下: 基性质房屋高度H缝宽B(mm) 一般基地<5m 5~10m 30 50

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构造旋回

1 海西运动 1.1介绍: 海西运动又称华力西(Varisian)运动。由德国海西山得名。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地质运动: 海西构造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因此在加里东造山带上,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如库兹涅茨盆地、米努辛斯克盆地。在这些盆地里,后来都沉积有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地层。泥盆纪末期,海侵现象又为陆地上升所代替,但到下石炭纪时,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纪,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 1.2对大陆的影响 1.2.1中石炭纪 中石炭纪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纪和上石炭纪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这个造山运动在二迭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 海西构造期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褶皱山,由于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蚀,地势已大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阿尔卑斯期以后所隆起的山块。

(完整版)变形缝施工方案

施工安装 一,再安装之前应认真检验槽口是否符合产品要求,多余部分应凿去,缺损部分应修补,过深过宽部分需直筋加固,确保槽口的平直度和坚固性。 二,楼地面变形缝装置应满足本图集构造详图的要求,如不能满足应做凹槽或基台,并与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用膨胀螺栓固定。使用M6的膨胀螺栓埋入最小深度为40mm,使用M8的膨胀螺栓埋入最小深度为50mm。 三,安装时以变形缝中心为基点,根据所选型号,按图集要求向两侧放样,定出固定铝合金基座的位置。用同样的方法确定膨胀螺栓的位置,间距符合安装图纸要求。 四,按实际要求安装阻火带(选配) 五,再缝隙连侧基层及止水带两边用专用基层胶黏剂涂刷,将止水带平铺贴再混凝土基层上并用相应工具压实。止水带固定后两侧与混凝土结合部位不得有气泡或开口现象。六,将铝合金基座放入槽口,调整好设计标高,使纵坡,横坡与装饰面保持一致,用膨胀螺栓固定铝合金基座。七,将滑杆按设计间距布置,初步固定。八,盖上面板,用螺栓固定。安装完毕后,变形缝装置表面盖板应与地坪纵坡、横坡保持一致。 九,根据需要嵌入橡胶条、大理石或其他材料。 十,个别接缝处应注入填缝胶并刮平。

十一,屋顶缝应特别注意接缝处理。特殊节点及配件由厂家专门加工。详见屋面变形缝平接示意 十二,按节点图处理两种不同型号变形装置。详见屋面变形缝与外墙连接构造。 十三,做好成品保护工作 变形缝介绍 一、变形缝装置的材料构成 变形缝装置是由铝合金型材、铝合金板(或不锈钢板、铜板)、中控滑杆、橡胶嵌条及各种专用胶条等组成的。其中橡胶制品要求具有优良的抗疲劳、耐低温、抗压缩变形、抗紫外线和防水等性能。 如果在建筑变形缝装置里配置止水带、阻火带和保温带还可以使变形缝装置满足防水、防火、保温等设计要求。止水带采用厚l. 2mm的三元乙丙橡胶片材,能够长期在阳光、潮湿、寒冷的自然环境下使用。阻火带是由两层不锈钢衬板中间夹硅酸铝耐火纤维毡共同组成的专用配件,阻火带的两侧与建筑物主体结构固定。阻火带可以满足1-4h不同耐火极限的要求。 二、变形缝装置的类别与规格 (1) 按建筑物使用部位分为:楼地面变形缝,外墙变形缝,内墙变形缝,顶棚变形缝,屋面变形缝,玻璃幕墙变形缝。 (2 )按变形缝使用形式的特点分为:平面型变形缝和转角型变形缝(图1、图2)。 (3 )按变形缝装置的构造特征分为:金属盖板型;金属卡锁型;单列嵌平型;双列嵌平型和橡胶嵌平型,分别介绍如下: 1)金属盖板型:由铝合金基座、铝合金(或不锈钢、铜)板盖板、中控滑杆组成。适用缝宽75~450mm。金属盖板型的特点是在盖板与固定于变形缝两侧的基座之间采用中控中控滑杆连接,安装时滑杆按45°角斜放,当基座变位时,金属盖板始终保持位于缝的中心位置,当用于楼地面时可以增加盖板厚度,提高承载能力。一般承载型荷载为18. 4kN (7. 5t叉车通过)(图3一图5)。 金属盖板形屋面变形缝装置还为“L‘,形、"T”形、“+”形及女儿墙,各种阴阳角设计了专用配件(图6)。 2) 金属卡锁型:由铝合金基座、铝合金边侧盖板、铝合金中心滑动盖板组成。适用缝宽50~450mm。中心滑动盖板是夹在边侧盖板与铝合金基座之间的,具有外观整洁、安装方便等特点(图7、图8)。 3) 单列嵌平型:由铝合金基座和橡胶条组成。适用缝宽25~100mm。具有构造简单、防水性能好,橡胶条与装饰层结合严密平整等特点。可用于室外平台。 4) 双列嵌平型:由铝合金基座、铝合金中心板、中控滑杆和橡胶条组成,适用缝宽75~450mm。双列嵌平型的铝合金中心板是设有凹槽的型材,槽内可以嵌入石材、地砖,地毯等装饰材料,与室内整体地面材料相一致,尤其适合用于洁净度要求比较高的楼地面。 5)橡胶嵌平型:由铝合金基座和橡胶条组成,适用缝宽50~100mm,也有只用橡胶条不用铝合金基座的做法。除了具有单列嵌平型的特点以外,构造和施工都更加简单。 (4)按使用功能的特殊要求还分为有承重型和防震型。 承重型前面已经说过,只要将金属盖板型的面板按照承载能力的要求加厚就行了。防震型基本上是分为两类。外墙和屋面的防震型变形缝装置是以橡胶弹性体为主的专用装置(图14)。楼地面的防震变形缝装置由铝合金基座、中心盖板、中控滑杆及防震弹簧、橡胶条组成。当地震发生时,带有防震弹簧装置的中控

变形缝常见处理方法

变形缝的常见处理方法 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都有伸缩的余地。变形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所以伸缩缝又称温度缝。建筑物上设置单个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当地气温和湿度变化等因素确定,砖石结构为100~15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35~75米,无筋混凝土为10~20米,各种结构的设计规范中都有相应的规定。 伸缩缝的构造,必须满足建筑结构沿水平方向变形的要求。外墙上的伸缩缝,为防止风雨侵入室内,要求用有弹性的、憎水的、不易被挤出的材料填嵌缝隙。常用的材料有沥青麻丝、浸沥青木丝板、氯丁橡胶、泡沫塑料等。缝口还须用镀锌铁皮、铝板或塑料板等作盖缝处理。内墙伸缩缝的处理,随室内装修不同而异,可选用木条、木板、塑料板、金属板等盖缝。楼层地面伸缩缝,

可在缝口填嵌沥青麻丝等,上铺活动盖板或橡皮条等,以防灰尘落至下一楼层。屋顶的伸缩缝,则用镀锌铁皮、铝板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等作盖缝处理,着重作好防水。地下建筑、地下室等处的伸缩缝,出于防水要求,常在防水结构层的外侧或底部加铺玻璃布油毡、橡胶片、镀锌铁皮、紫铜片,以及采用内埋式或可卸式止水带(如橡胶、塑料、金属等),并用沥青砂浆、沥青麻丝或浸沥青木丝板等填嵌缝隙。在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由于混凝土在浇灌后的一段时间内有较大的收缩变形,以后才趋于稳定,可利用这一特性,将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长向分成几段,中间留缝,待第一期工程施工1~2个月后,再浇灌合缝。这种只在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性温度收缩缝,称为后浇缝,或称收缩带。后浇缝的宽度一般为50~100厘米,缝的间距约为20~25米,并尽量和施工时的接缝结合设置;缝的填充材料,可用掺铝粉的混凝土。 在建筑物中设置伸缩缝及其最大间距问题,目前认识不尽一致,各国的规定和作法也不相同。如联邦德国、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采取严格的伸缩缝间距,以防止建筑物产生裂缝。日本、美国等是在计算中考虑温度应力,一般不设伸缩缝。英国、法国等则处理比较灵活。中国从20世纪50年遵纪守法始,探讨建筑物设置伸缩缝的理论,提出了初步的理论依据,解决了若干工程实际问

建筑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原则及构造要求

建筑“三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原则及构造要求什么是变形缝?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统称为变形缝。 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趁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独立的变化。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一、伸缩缝 1、名词解释 伸缩缝:当建筑物较长时为避免建筑物因热胀冷缩较大而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所设置的变形缝。 2、需要设缝的情况 ①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 ②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 ③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3、设置原则 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不须断开。 4、缝的间距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02)。P112页表9.1.1分别列出了各种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5、缝的构造 伸缩缝宽度一般为20-40mm,通常采用30mm。 6、其他要求 在结构处理上,砖混结构可采用单墙方案,也可采用双墙方案;框架结构可采用双柱双梁方案,也可采用挑梁方案。 ①墙体伸缩缝构造: 墙体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形式,当墙体厚度在240mm以上时,也可以做成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 外墙变形缝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缝,缝口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板等材料进行盖缝处理;内墙变形缝一般结合室内装修用木板、各类金属板等盖缝处理。 ②楼地板伸缩构造: 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填缝进行密封处理,上铺金属、混凝土或橡塑等活动盖板。其构造处理需满足地面平整、光洁、防水、卫生等使用要求。 顶棚伸缩缝需结合室内装修进行,一般采用金属板、木板或橡塑板等盖缝,盖缝板只能固定于一侧,以保证缝的两侧构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变形。 ③屋面伸缩缝构造: 屋顶伸缩缝主要有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处和两侧屋面高低错落处两种位置,当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又为上人屋面时,通常做防水油膏嵌缝,进行泛水处理;为非上人屋面时,则在缝两侧加砌半砖矮墙,分别进行屋面防水和泛水处理,其要求同屋顶防水和泛水构造。在矮墙顶上,传统做法用镀锌铁皮盖缝,近年逐步流行用彩色薄钢板、铝板甚至不锈钢皮等盖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