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全国中小学教师心理通识培训理论12个课件综合笔记

2014年全国中小学教师心理通识培训理论12个课件综合笔记

2014年全国中小学教师心理通识培训理论12个课件综合笔记
2014年全国中小学教师心理通识培训理论12个课件综合笔记

2014年全国中小学教师心理通识培训

理论课件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与教的情绪心理健康(一)

●人生是追求幸福的,积极的情绪是幸福的主要表现。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指出:心理和谐是我们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积极的情绪本质上是心理和谐的情绪性表现。

一、学习情绪

——学习的情绪心理健康

(愿意为自己喜欢的课程或老师而学习——即“我要学”)

1、情绪即学习

●积极的情绪直接表现为积极的成就动机

追求成功者:自信、自尊、自我价值,积极的情绪体验

避免失败者:自暴自弃、心理防卫,消极的情绪体验

在实际工作中,尽量让学生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学习才能更加地积极和主动。

2、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快乐的学习者

(1)为什么:体验是关键

“感觉好”就是积极的情绪情感

(2)怎么办:了解学生、善于表扬

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表扬不能夸大,要具体、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

3、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成长中的学生

(1)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抓住这个闪光点并积极培养它,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让爱因斯坦去解物理题,让姚明去打篮球。

小故事:《动物学校课程设置》

(2)情绪复杂性的效应

a、没有完全单一的情绪,通常都是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混合体(混合情绪)。

b、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如影相随的。(以跳伞为例,跳伞前和跳伞后)

教师针对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应该及时地进行鼓励。

教师本身的情绪对学生也会有影响,有些教师自己情绪不好,就把学生当作“出气筒”,甚至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的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

理论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与教的情绪心理健康(二)

二、教学情绪

——教学的情绪心理健康

工作真正使人幸福快乐

1、职业、专业、事业:教师成长的积极情绪心理

专家型教师的情绪健康:(可以作为教师情绪健康的标准)

(1)是一个乐于反思进步的人

(2)是一个能充分利用自己心理资源的人

(3)是一个觉得自己有能力教好学生的人

(4)是一个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的人

(5)是一个能不断进步式学习的人

2、适应、高原、倦怠: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

(1)理解职业倦怠

(2)防止职业倦怠

A、处于适应不良的年青教师

B、处于职业高原的中老年教师

3、战胜职业倦怠

(1)提高承受压力的专业能力

(2)做自己能够做到的

(3)学会放松自己

(4)换个角度看问题

(5)热爱是最好的解毒剂

(6)积极情绪的应对

有了困难、挫折,积极寻求朋友、亲人、同事和领导的帮助与支持,把“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变成“人生如意事十之八九”,享受幸福快乐的教学人生!

理论课件3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一)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学习和认知的特点

1、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对比较被动,受外界具体因素或具体物质的影响。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以回报动机、求知动机和交往趋利动机为主。

因此教师要注意: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外部学习动机,大量采用合理奖赏、及时反馈的方式来激发学习动机。

另一方面,教师要逐渐减少物质奖励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学习动机从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调动其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态度

(1)对作业的态度

低年级学生还没有把作业看成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高年级学生渐渐开始有自觉、负责的态度,能够主动完成作业。

因此教师要注意:

A、要注意作业的难易程度

B、要注意作业的形式(创新、多样化)

(2)对老师的态度

低年级学生对老师是尊重和依恋。

中高年级学生开始有了选择性、怀疑的态度。

3、注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仍占主要地位,自觉控制注意的能力差,容易被其他刺激分心。

到中高年级时,有意注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有意注意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都有所提高,儿童已能逐渐自行确定注意的目的、能更有效地组织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但是还没达到完善的程度。

因此教师要注意:

A、利用无意注意的特点组织教学。

B、防止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C、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

a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b 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

(二)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同伴交往

1、对友谊的理解

2、同伴团体的建立——“帮团”时期

3、同伴接纳性

理论4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二)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中学阶段正值青春期,这是人生的第二加速期,是“第二次诞生”、“心理断乳”的时期。

(一)过渡性——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

1、生理上的过渡和影响

(1)过渡

A、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成人感”

身体各方面发展迅速、性的逐步发育成熟

B、大脑发生变化——尤其在脑前部

(2)影响

A、直接影响:生理变化直接导致心理的某些变化

B、间接影响:通过生理变化与社会文化等相互作用后产生

例如:男生与女生对自己变化了的外貌有不同的自我意向

案例:神经性厌食症(女)

2、认知上的过渡

(1)认知结构的质的改变——形式运算

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思维已从具体事物中解放出来,能运用假设、推理去解决问题,思维有了很强的预见性。

(2)新形式的自我中心主义

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和立场去认识事物。

A、假想观众

是指青少年认为每个人都像他们自己那样对他们的行为特别关注,这种信念导致

他们产生过高的自我意识,过分关注别人的想法。

B、个人神话

是关于个人独特性的认识。由于青少年专注自己的思想,十分看重假想观众的想

法,他们容易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是无所不能的。为了维持这种独

特感,他们可能会为自己精心编造一个充满幻想的故事,把自己沉浸在一个远离

现实的世界里,觉得自己能够不受许多世俗的限制。

在这种信念支配之下,他们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能力感,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

3、社会地位的过渡

(1)社会角色变化,自我意识出现飞跃。

A、“成人感”产生

B、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

C、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品质

D、自我意识出现新的分化

E、强烈的自尊需求

F、自我评价趋于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闭锁性和开放性

1、闭锁性是面向家长、老师等成人的。

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日趋复杂,不轻易将自己的内心活动表露出来,在青春早期表现得更为明显。

2、开放性是面向自己的同龄人。

闭锁性也使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他们十分渴望与人交往,希望有人来关心、理解他们。于是,他们就将目光投向了同龄人。他们对同龄伙伴是很开放的,愿意向对方敞开心扉,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实的情感。

例:“同伴性教育”

(三)社会性

与儿童期相比,青少年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青少年在认识方面已不再拘泥于儿童时那种仅仅对自己或自己周围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关心,而是以极大的兴趣观察、思考和判断着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政治、历史、文化艺术、法律道德、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等都成了他们认识和思考的对象。

很容易受到社会现象的影响,如追逐明星,追求时尚等。

例:一初中男生留着披肩长发,师长劝说都没用。一段时间后,家长发现儿子剪短了头发,后来家长进入儿子的房间,发现房间里的海报由原来的“郑伊健”的海报全部换成了“刘德华”的海报!

(四)动荡性

1、独立需要所带来的

学生开始报着审视、怀疑的态度,老是与大人对着干。

老师要注意:

应把自己的观点仅仅看成一种观点而不是命令,给青少年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们的想法,并且理解他们。

2、性成熟所带来的

A、异性意识产生

B、异性感受强烈

C、性困扰频繁

因此,教师应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理解、关心他们,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理论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一)

一、正确理解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一)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意义(参见教材P194)

从理论上看:目标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全局的灵魂;

从实践上看:目标决定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中最终得到什么,并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

(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参见教材P200)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我国教育目的的关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当服从于教育目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二、严格遵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参见教材P202-210)

(一)科学性原则

(二)教育性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四)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五)全体性与个别性相结合原则

(六)发展、预防与矫治相结合原则

理论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二)

三、充分挖掘学科教学过程中心健康教育资源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许多:如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心理咨询、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建立家校联系、通过社区支持等。

学科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参见教材P225-226)

(一)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1、应把本学科教学规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目标作为首要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

中的渗透只是教学的次级目标或副目标或辅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是本学科所蕴含的、分内的、自然的,而不是人为强加的。

3、发掘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应具有针对性,能适用于学生心理需要。

科任教师要有强烈的关注学生心理需要的教育意识和责任;还要具备能够解析本学科教学内容中所隐含的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能够将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心

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能力。

例:《圆的周长》

(二)设计生动活泼的学科教学形式

生动活泼的学科教学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例:《简单的统计》教学1、2

两位老师在学科教学中,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挖掘出了许多使学生发展的因素,增进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程度,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建构知识的弹性空间。

教师变关注知识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自主发展。使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得到了平衡与和谐的整合,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

(三)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课堂气氛和谐、活跃、平等、愉快,学生思维活跃、态度积极、主动活泼、学习效率高;反之,气氛沉闷、压抑、紧张,学生则心情郁闷、教学效果差。

(四)运用合理评价极力学生健康成长

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合理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欲望,为他们的成长指引方向。

合理的评价:

1、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2、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低年级学生,评价要具体)

3、做因人而异的评价

4、使用激励性语言

5、采用“多项优劣”评价

6、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以纵向评价分析为主)

例:“谁把废纸捡起来?”

每门课程中都蕴含着可资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去挖掘并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

理论7《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辅导》(一)(参见教材P291-297)

第一节:学习问题的辅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一、厌学

1、厌学含义

2、厌学症含义

3、厌学的主要表现

4、识别

5、辅导步骤,结合案例“只要不上学,干什么都行”

二、分心

1、分心含义

2、表现

3、识别

4、辅导步骤,结合案例“浮躁的海山”

三、学习习惯不良

1、学习习惯不良含义

2、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几个重要的时间点

3、辅导步骤,结合案例“都是依赖惹的祸”

第二节:情绪情感问题的处理:帮助学生从青涩走向成熟

一、焦虑

1、焦虑含义

2、焦虑的表现

3、焦虑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的关系

4、焦虑情绪问题如何辅导

二、抑郁

1、抑郁的含义

2、抑郁的分类

3、抑郁的辅导步骤

理论8《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辅导》(二)(参见教材P302-310)

第二节:情绪情感问题的处理:帮助学生从青涩走向成熟

三、早恋

1、早恋含义

2、识别

3、辅导步骤

第三节:品行问题的矫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人际孤立

1、含义

2、辅导步骤,结合案例“不爱交往的小磊”

二、逆反

1、含义

2、4种情况容易引发逆反心理

3、辅导步骤

三、网络依赖

1、含义

2、网瘾症状

3、辅导步骤

四、行为偏差

1、含义

2、表现

3、辅导步骤

理论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心理世界的方法(一)(参见教材P317-328)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只有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案例:“中学生职业选择迷茫”

学校中常用的心理测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

一、观察法

1、含义

2、特点

示例:“学生课堂注意力的观察研究”

3、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访谈法

1、含义

2、特点

3、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问卷法

1、含义

2、特点

3、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示例:“初一学生课余休闲活动的问卷调查”

四、心理测验法

1、含义

2、特点

2、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理论10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心理世界的方法(二)

四、心理测验法

3、我国常用的心理测验(参见教材P333)

(1)智力测验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韦氏儿童智力测验》、

《中国比内智力测验》、《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2)人格测验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艾森克人格测验》、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气质测验》

(3)学习心理测验

《学习适应性测验》、《学习方法与技能测验》、

《学习动机诊断测验》

(4)心理健康测验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症状自评量表》、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儿童行为量表》

(5)职业兴趣与升学指导测验

《霍兰得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升学指导测验》

(6)家庭教育测验

《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家庭环境量表》、

《亲子关系诊断测验》

重点分析《升学指导测验》(参见教材P326-328)和“心理健康测验”里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小结:以上我们共学习了解了学生心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心理测验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操作程序和适用范围,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有助于教师在教育中正确地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有时需要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使之取长补短,相互补充、相互验证。

理论11 -1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专门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与辅导

2、渗透途径:学科教学、学生工作和校园文化

3、支持途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1、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

2、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

《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

3、提升学科教学的实效

没有积极的学习心理就没有有效的教学。

“课前一分钟心理训练”:

例如:语文“想象”习作课课前1分钟,画一个圆圈,让学生想象考试结束后,一分钟放松,让学生想象或深呼吸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学科教学目标的渗透

(1)作为“次级目标”

(2)作为“班情目标”(符合本班级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

(3)作为“隐性目标”

2、学科教学内容的渗透

(1)德育课程

《思想品德》7年级教材就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2)智育课程

数学——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想象能力

(3)美育课程

欣赏美

3、学科教学过程的渗透

(1)新课改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2)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3)教学过程伴随着心理辅导

于永正老师《全神贯注》教学中,提问不敢举手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起初特许他“坐着”回答问题,回答后及时表扬;之后又提问他,这回他敢于站起来回答问题了,而且回答得不错,教师又及时地加以表扬!

4、学科教学评价的渗透

(1)课堂中积极的暗示性评价(眼神、语言、手势等)

(2)考试评价中渗透

例如“借分数”评价,生考了78分,老师借给他2分,共80分,评

为良好等级,但是要求学生下次考试要还回这2分。

(3)以精神激励为主(而非物质)

来自新加坡的一节中文课,老师准备了一个大布袋,里面装满了星星、

卡片等物质性奖励,课上到一半,学生注意力分散了,转移到了那些

物质性奖励,不利于课程的继续。

(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点

1、适度

(1)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适度避免“喧宾夺主”、“牵强附会”

(2)教学内容的挖掘要适度避免“贴标签”、“过度开发”

(3)教学过程的整合要适度

2、适时

(1)讲求渗透时间,相融为宜

课例:李日芳《牧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融入诗歌教学之中(2)讲求渗透的时效性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需求不一样

3、适用

(1)要适用于教学的需要

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各学科渗透的着力

点不同

(2)适用于本班学生(家庭背景、社会阅历等不同)

二、在学生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生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系统

“配套效应”的启示

2、适应新时期学生工作的需要

3、缓解心理教师紧张的局面

“小主任”作用大

(二)学生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设立班级心理健康委员

(2)成立同伴心理互助小组

(尤其需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

(3)营造班级文化氛围

A、“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B、营造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真诚、同理、无条件积极关注”

同伴关系——处理冲突、建立规章、组织活动

(4)组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团辅班会课”

A、以班级为主体,利用团体的磁场和力量,以游戏、体验、分享等

团体辅导形式营造民主、活泼的团体氛围,让学生在参与和创建更合

理的团体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的目的,并使班级的发展成为个体获得成长空间的重要条件。

B、注意点:主题小而实

学生、家长、教师等共同参与准备过程、

活动方式因年级而不同

学生是班会的主人

2、学生组织及其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在共青团、少先队、学生社团中渗透

例如:校园心理剧团表演心理剧《母子之间》(母亲与儿子互换角色)(2)在学生课外活动中渗透

课外活动:科学、艺术、社会实践、夏令营等

心理放松操、心理健康操(自我激励“我很棒”)

(3)心理健康活动月(周、日)

专题讲座、知识宣传、手抄报、校园心理剧的展演、心理健康教育课

的研讨、沙盘的研讨、心理拓展训练等

厦门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2012年主题“快乐学习,幸福生活”、

2013年主题“和谐自我”

宁化中沙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针对“留守儿童”)

(三)学生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点

1、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

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发展方向

提供支持与资源

发挥榜样影响力

发挥班干部作用……

2、心理效应的应用

(1)应用“自己人效应”,融入学生之中

(2)应用“罗森塔尔效应”,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期望

(3)注意“蝴蝶效应”,关注每一个细节

气象学家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上的演讲中提到:

巴西丛林中的一只蝴蝶轻轻煽动一下翅膀,可能在美国的得克萨

斯州引起一场风暴。

(4)注意“禁果效应”,有效疏导沟通

A、让禁止的理由明确而充分

B、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东西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吸引力

三、校园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的两种表现形态:

1、校园物质文化:自然环境、建筑设计布局、文化设施景观、绿化美

化等

2、校园精神文化:办学思想、制度文化、校风学风、传统风格、人际

关系、校园文化活动等

(一)校园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效克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良倾向

(1)不良倾向:德育化、医学化、狭隘化

(2)重新定位:

从重障碍排除、重差错矫正转向重发展、重预防;

从服务少数人转向面向多数人;

从以消除心理障碍为目的转向以促进心理发展为目的。

2、以暗默的形式影响着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

(1)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

A、校园心理环境:有助于学生的环境适应

B、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有团体约束力

C、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

D、……

(2)校园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A、人格塑造功能

B、情感陶冶功能

C、社会化功能

(二)校园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在物质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净化、绿化、美化、静化

(2)阵地建设——心育文化、地方文化、校本文化

2、在校园精神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在制度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A、具有约束力、号召力和感召力,行为导向

B、创设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2)在校风、教风、班风营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隐蔽性、情感性、群众性,具有巨大管理力量

(3)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教育心理环境

A、教师的示范渗透:人格特征、良好互动

B、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4)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验——“把盐放在美味佳肴中品尝”

训练活动:心理拓展“解手链”、“一圈圈到底”

比赛活动:评比才艺、检测心理素质,如辩论

宣传活动:专栏、讲座、手抄报、心理漫画

游玩活动:夏令营、拍卖会、跳蚤书市

节庆活动:入队入团、成人仪式

求实活动:“实话实说”、调查采访

竞选活动:学生干部、播音员、社团负责人

阅读活动:心灵的修行

“文明小博客”:宣泄、分享

(三)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化特色文化建设

1、从本地自然环境和学校实际条件出发

北京十九中——建设“三个一”,基地、网络平台、积极环境;将24项积极心理品质本土化、校本化、序列化;强化感恩文化。

2、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

例1省内某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家”

校园文化——“微笑文化”、“闽南文化”

教育理念——发展为本、心理致胜

校训——修心长智

教风——爱心、热心、慧心

学风——勤学、乐学、善学

例2 浙江某中学学校行为文化

行为理念:从心开始

行为口号:健心健意

行为方向:发展从心育开始,成功从育心起步

3、为师生所接纳和认同

省内某中学大课间心理游戏

增强凝聚力:“三人两足”

促进放松:“诺亚方舟”

动脑热身:“背夹球”

趣味惩罚:小鸡舞

(四)校园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从内容上看,校园文化建设重表层的形式表现,轻深层的精神构建;

2、从方式上看,校园文化建设偏向行政化、形式化和成人化,缺乏人文性、

时代性和创造性;

3、从参与主体看,校园文化建设重个体,轻全体。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材料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材料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还是靠成人来实施。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在策略上大体分为两个方面,即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 1.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其基本理论假设是:人的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通过改变不良的认知即可达到改善人的情绪与行为的目的。认知策略包括内部言语控制、信念重建等方法。 (1)内部言语控制法。这是通过控制内部言语活动的方式来达到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和维果斯基的理论,小学儿童已经具有内部自我言语的能力。这种内部言语如果参加到认知评价中,会影响他们对情绪唤醒的归因、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计,甚至改变其认知结构。实施内部言语控制法的要点是,第一,教师或家长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观察,以提高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我意识,把握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第二,培养性质相反的思想和行为。如果发现小学生已经存在不好的情绪行为,要通过培养相反的思想,建立新的思想一行为链,最终让新的情绪和行为覆盖旧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第三,随时引导小学生认识自己所关心的变化。教师或家长应通过讲解的方式帮助小学生学会识别自己认知结构上的变化,正确评价自己所说的东西。 (2)信念重建法。这是通过帮助小学生建立新的信念来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方法。信念重建法的实施要点是,第一,组织小学生就不合理的信念展开辩论,对其进行质疑,使他们最终放弃不合理的信念。第二,帮助小学生不断运用内化的语言重复合理的信念,使不合理的信念得不到强化,合理的信念则日益巩固,从而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第三,帮助小学生尽量避免对自己和他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根据艾里斯的观点,不合理的要求是产生不合理信念的重要根源,如果能避免不合理要求的提出,也就减少了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发生。第四,与小学生一起开展角色颠倒的辩论活动,即老师或家长扮演存在情绪和行为的学生一方,而学生则扮演老师或家长这一方来开展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的荒廖,从而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2.行为策略 行为策略起源于20世纪初期,它的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其要义是,人的一切行为,包括适应性行为和习惯,非适应性行为和习惯,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习的途径主要有经典条件学习,操作条件学习,模仿学习,认知上的改变等。从行为策略看心理健康维护方法有系统脱敏法、厌恶法、思维阻断法、满灌法、宣泄法和模仿学习法。 (1)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又称为交互抑制法,该方法最早由沃尔甫创立。他的基本假设是,人的身体的放松与焦虑是两个对抗的过程,两者不能共处。一种状态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形成抑制作用,即交互抑制。例如身体放松,心率、呼吸放慢,这与焦虑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心得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心得 经过这近三个月的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在这次培训活动中以及对于未来的一些想法谈谈自己的 几点体会: 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学理论知识,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的方法,也学到了正确对待生活的方式,如怎样释放压力,调整自己心态,与他人如何沟通、如何相处的方式,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健康的心态工作、学习、生活,碰到问题不消极,想办法解决。并且通过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做教育工作、是当一名好教师所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保证和学生有效沟通交流,教师在与学生沟通前应有较充分的准备,要了解学生基本的一些情况,如家庭条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成绩进退、近期表现等,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气氛,事前罗列学生的问题和症结,拟定沟通的要点或提纲。关键的是选准交谈的突破口,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使他们解除顾虑,打开心扉。一开始沟通的时候就要抓住重点和要害,做到有的放矢,一语中的。切不可扭住几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一再追问纠缠,也不可唠叨重复,或者半天进入不了正题。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观察有慧眼,不仅要观察班集体的变化,更需要透过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发现其思想本质,真正

做到知微见著。师生沟通最好能形成一些有条理的约定和记载,以有效解决好预设的问题为宜。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必不可少 教育不单单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也不代表学习文化知识便是教育的全部。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另外对待孩子,我们要做到疼爱但不溺爱,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要其明白失败是正常的一件事,对待事情做到努力但不强求。 我认为必须家庭与学校两方面共同发力,掌握好小孩品德发展的共性。平时,家长和老师也要多多沟通,与老师一起查找针对小孩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缺陷,了解孩子情绪是否稳定,言行是否一致,并共同制定良好的教育计划,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得到改进。平时多与孩子平等交流,耐心听取孩子的不同意见,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对于孩子犯错,家长不必太过激动,可采取摆事实,明道理的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欣赏激励法等。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我们要通过家校共育,来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我们知道一个巴掌拍不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有我们的热情是不够的。通过这次培训,给我的启示就是,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学校领导要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计划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计划 为了适应现代化的教育工作,作为教师要积极改变思维方式,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信心,增加乐观的情绪体验,建立职业的自豪感,实现职业的满意感。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做一个工作踏实、知识渊博、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下面是整理的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计划(一) 一、设计缘由 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个体能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并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乐趣。就教师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既迫切又重要,要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就必须认同自我身份,不为外界对教师的评价所动,不为教师的经济、政治地位的变化所动。做一个工作踏实、知识渊博、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 二、团体方案 (一)团体名称:教师生涯发展团体。 (二)团体目标: 1、让教师感受个人职业生涯的经历; 2、澄清影响个人生涯发展的动力和阻力; 3、确立职业发展的自我目标; 4、增强年轻教师的集体归属感 (三)团体性质:发展性团体。 (四)团体对象:学校领导、班主任、普通教师等。 (五)团体规模:20人。 (六)活动时间:2小时。 (七)主持人:两名 (八)活动方案 第一次活动:了解活动并彼此相识 1.签承诺书 (1)主持人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意义和目的。 (2)签定承诺书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计划(二) 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以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培训目的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

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过程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 二、心理学得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三、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四、)调查法 四、心理学得前世今生 今日心理学得两大热点:认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五、心理得实质 △心理就是脑得机能,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能动得反映。 (一)、脑就是心理得器官,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1、(生理学、临床学)脑损伤影响与之相应得心理机能; 2、(生物演化)心理活动水平与脑得发展水平呈正比; 3、(个体生长发育)脑得发育成熟程度影响到人心理发展水平。 (二)、客观现实就是心理活动得源泉与内容 1、脑作为心理器官,不会自己发展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才会产生心理。 2、人得心理活动得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 3、客观现实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生活对人得心理发展有更为重要得影响。 (三)、心理对客观现实得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1、心理反应具有主观性 2、心理反应具有能动性 3、心理反应既受自然规律制约,又受到道德规范制约 (四)、心理学在实践中发展 1、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现实真正作用于大脑,导致相应心理活动得发生与发展 2、实践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得反映 作业: 1、心理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方面? 答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得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得心理也研究人得心理,而以人得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与社会心理。 (2)人得个体心理现象得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2、用事实说明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答案:(1)人得心理就是在与客观现实接触中才产生得,离开了客观现实就没有人得心理。(2)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得能动得反映,不同得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有不同得反映。3、怎样理解人得心理就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主观反映。 答案:人得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就是社会现实。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人得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就是客观得;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情绪、意志来说却就是主观得,就是对客观得主观映象。 4、实验法得优缺点各有哪些?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材料

学习时间:2017.9 学习内容:班主任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咨询 讲解人:沈彩林 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渐强调全程性、全员性。班主任要看到自己在心理辅导中的优势,消除畏难情绪,勇敢地担任起学生的心育工作。同时,班主任如果在学生心理辅导中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识。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提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尽管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越来越讲求生命品质,全面的健康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但还仍有许多人对于心理上的健康不够重视,甚至还存在讳疾忌医的情况。我们讲正确的意识是正确行为的前提。做班主任更是应该主动消除错误观念,树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意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是名人都能勇敢地面对自己心理疾病。 2.要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成天与天性调皮的学生在一起,如果缺少职业热情,那就很难想象能把教育工作做好。现在有研究表明,许多教师在从

事教育职业后的5-7年,不可避免会出现所谓的职业倦忌。原先对工作的那份热情与喜爱逐渐消退。如何始终保持高涨的职业热情,这不仅是学校领导要考虑的事,而且也是教师本人要解决的问题。我想其中根本的一条,还是要不断学习钻研,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取得专业成长,增强职业效能感。有了对学生的一颗爱心,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显得自然而生动,其效果也会事半而功倍。心理辅导就是爱的慈善事业。伟大的文学家冰心讲:“有爱就有一切。”缺少爱的力量,工作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痛苦,对学生而言可能就是一种折磨。 3.要克服角色冲突。 心理学对角色的定义是指不同的角色所蕴含的行为规范与要求。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辅导老师等都有自己的行为要求与角色定位。当要求一个人同时扮演好几种不同的角色,就不可避免会存在角色冲突,也就是所谓的行为规范矛盾。职业角色与生活角色就往往会出现冲突,“职业病”一词也由此而来。班主任与心理辅导老师角色定位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容易造成角色冲突。班主任要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对自我意识强烈、个性突出的学生,少一些指责命令,多一些沟通交流;少一些批评教育,多一些民主平等;少一些上纲上线,多一点温情理解。 4.要正确把握好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 科学和技术 寻求生存的意义哲学和宗教 2.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之上。 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 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 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资料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主讲罗丹丹 ●心理健康的意义 对一个人来说,心理健康有着重大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点。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 人的全面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密切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动力和保证。一个人只有具备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才能保证人体的完整统一全面健康,才能维护身体功能的协调稳定,免除各种情绪压力。因此,我们说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只有实现心理健康,才能顺利地适应社会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心理不健康的人,在复杂多变的情况面前,往往显得不太坦然,甚至惊惶失措,一筹莫展。而心理健康的人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的事物常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沉湎于幻想;对生活中各方面的问题、各种困难和矛盾,能以切实的方法加以处理,而不回避,处处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从而能较顺利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实现心理健康,有利做好本职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乐于学习和工作,并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出来,能从中得到满足感。对这些人来说,学习和工作已不是负担而是乐趣。 ●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随着社会不断变革,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在发生变化,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据专家介绍,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机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为重要。” 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我们找心理医生看病还不能像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先是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是能够冷静清醒的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另外,是恰当的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智商,还要有良好的情商。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人们开始引起重视并寻求咨询和医疗,这是社会文明进步和人们文化素

心理学笔记

思考题: 第一章 1、心理的实质是什么?P3 2、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P4-6 3、试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进行简单比较。P7 4、试说明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5、心理与实践活动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 1、什么是感觉?感觉有什么重要意义?P8 2、感觉有哪些种类?P8 3、怎样理解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结合实际说明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P10 11 4、论述感受性变化规律。P11 12 第三章 1、什么是知觉?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P12-13 2、举例说明知觉的基本特性。P13-16 3、知觉有哪些种类?P16 4、什么是错觉?研究错觉有什么意义?P18-19 第四章 1、什么是记忆?记忆有哪些种类?P19-20 2、简述记忆的基本过程。P23-25 3、分析遗忘的规律和原因。P25 4.联系实际分析自己的记忆特点,并提出改善记忆的方法。P26-27 第五章 一、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思维有哪些种类?27/28 二、简述思维的过程。28 三、问题解决时的主要策略有哪些?试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相关因素。29 四、创造思维主要特点是什么?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30 第六章 一、简述情绪、情感及其相互关系。30 二、试述情绪情感的构成。31/32 三、情绪、情感有哪些基本类型?32 怎样理解情绪的两极性? 怎样区分不同的情绪状态? 四、简述几种有代表性的情绪理论。33/34 第七章 1. 简述意志的含义和基本特征。34 2. 试述意志与认识、意志与情绪情感的关系。34-35 3. 谈谈你对意志过程的理解。35 4. 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哪些特征?怎样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35-36

2014-2015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方案

利辛县利辛中学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方案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以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严格按照市德育科的要求,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我校将积极参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立足“以人为本、让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陶冶学生的心理情操,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培训背景: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与提高现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一位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较高的专业水平与能力,并善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教师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不仅是因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是因为教师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形象与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毫无疑问,如果教师本身的素质不高,就无法承担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如果教师自己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保持。 二、培训目的和意义: 1. 促进校内师生的身心健康,构建和谐校园。 2. 有利于了解全校师生心理健康状况,防患于未来,构建安全校园。

3. 提高学校素质教育水平,提升学校办学品味。 4.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疏导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减少长期教学所造成的疲劳感,帮其获得动力和幸福感。 5. 提高教师的心理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采取相应的沟通技巧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以及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 6. 帮助教师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上所遭遇的困惑,树立良好的形象,以积极的姿态影响引导学生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培训内容: 1. 教师心里减压 2. 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3. 如何识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4.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技巧 5. 教师人际关系疏通 四、培训形式: 1. 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讲座 2. 本校参加培训教师分组讨论 3. 个别辅导 五、培训流程: (一)成立领导小组,提高思想觉悟 学校将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来抓,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导小组,抓紧师资队伍的培训,力求全员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内容

享受职业快乐 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它维系着千百万孩子的健康成长,维系着千百万家庭的幸福快乐,因而应该是最蕴含生命力和创造性、充满幸福和欢乐的职业。教师们为了这一职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人们把教师比作园丁、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绚丽的晚霞……,荣誉的背后我们的教师们背负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压力,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以辽宁省14个城市的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产生了一个令人惊诧的结果: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8%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此后不久,上海对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一次调查,也得出类似的结果。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调查显示,全港接近有7000名教师已经患了经常焦虑症…… 一、教师缘何“心病”不断?我想,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职业特点:教师的工作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与个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知识突增、信息爆炸、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在很多知识上不再比学生“闻道在先”,威信受到了一定的动摇和影响,由此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个性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如自私、任性、依赖、孤僻、缺乏集体意识和劳动观念、意志薄弱等。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早,又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思想困惑多,心理冲突多,教师工作中的难题增多了,已有的方法不能解决新的问题,新的理论和方法又没有系统全面地掌握,因此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 教师本人: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压力。另外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等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心理压力。 社会环境:首先,社会成员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这种要求和期望最主要地体现在对教师培养人才的质量上。学生、家长、学校及各级领导、社会上的其他人都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他们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只求奉献,不讲享受,认为教师应该安贫乐道,任何事情都比一般人做得好。其次,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脑体倒挂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富的大款与教师长期的贫困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超负荷的劳动负出、劳动创造出来的巨大的潜在价值、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次,社会发展过程中许多不正之风的蔓延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成就动机难以实现,因而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教育心理学笔记打印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才一起。 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 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1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2帮助教师结合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西方第一本已“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化研究四个方面。 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乌申斯基于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这本书被称作“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国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是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1877年)。 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 第一,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1918——30年代末):维果斯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维果斯基创立了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第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奋力前进阶段(20世纪40年代——50年代末) 3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90年代):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第二,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派别:“联想——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记录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记录

当今社会里,价值取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因而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有权威机构调查表明:90%的教师感 到“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2)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但由于教师职业的工作过程复杂、周期长,不易立即显出功效,因此缺乏及时的成就认可。(3)职业的低创造性。创造性是教师职业的重要特点,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原因限制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多是重复性劳动,长时间单调的工作导致身心的疲惫状态。 2.工作环境因素。(1)教学环境。纪律问题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比如对教师工作评价的不合理、竞争的手段与方法的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的不健全、人际关系氛围的不和谐等因素。(2)组织气氛。教师常抱怨学校管理者缺乏同情心、官僚、无效能等,缺乏欣赏与支持性反馈乃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 3.个人因素。个性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比如 A 型性格的人,由于具有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时间观念强、急躁等特征,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4.社会因素。(1)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的巨变,使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给人以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于是在选择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焦虑与痛苦,加上生活条件的不理想,使教师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2)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在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各种帮助,就能减轻工作倦怠感。但是,目前我们国家教师职业的社会支持系统是薄弱的,教师无法从多种支持形式上得到支持。 三、教师职业倦怠调节对策 教师本人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化压力为动力。要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看作生活之必然存在,把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自己能力锻炼的绝佳机会。我们日常工作要做到有松有驰,不能凭一时的工作热情,在一次任务中就耗尽心理、生理上的能源,以致对以后的工作产生倦怠,丧失激情。 教师首先应学会认识、接纳自己,关心自己,爱自己。其实,谁关心自己也不如自己爱自己,应付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关爱自己,保持身心健康。 怎样关爱自己?总体来说,教师心里要有一张“时间表”,该工作的时候工作,到了休息的时间,要让紧张的神经细胞得以休息,疲惫的身体予以恢复,这既是对教师本人负责,同时又是对学生负责。在这里我不想多谈一些大道理,只想给大家提供一点我们力所能及可以做到的办法,让大家能够努力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健康愉快的状态工作。 1.提升自我效能。一方面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要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实际,要悦纳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和优势,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不足。另一方面,对教师职业要有一个合理的认知,在看到教师职业的复杂性的同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方案

陕州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2012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相关安排》,进一步提高我区中小学教师得心理素质,促进全区师生人格健全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得合格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与谐校园,报经区教育局批准,陕州区教师进修学校特举办全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班,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根据中小学教师得心理特点、职业要求与身心发展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得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与谐校园. 二、培训对象 我区各中小学教师均可报名参加培训。尚未取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得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人员、学校德育工作人员必须参加。 三、培训目标 1、通过培训,提高参训教师得心理素养,提升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得能力. 2、通过培训,使参训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得基本原理、方法与技能,能够判断自身得心理问题并进行恰当处理。 3、通过培训,使参训教师尽快成长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并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全面开展。 四、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年月日。 五、培训原则、形式、学时 (一)培训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提高并重。 (二)培训形式:采取专题讲座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相结合,并联系学员实际采取案例分析法、问题解答法、研讨交流法、心理训练法以保证培训得质量与实效。 (三)培训学时:本次培训共8学时,理论学习6学时,经验交流2学时,均在区进修学校完成. 六、培训安排 本次培训分为两个部分进行: (一)学员集中授课( 年月日早上):进行理论学习. (二)学员经验交流( 年月日下午):研讨交流,相互借鉴优秀班级管理经验。 1、组织形式:以集中面授得形式将学员集中到区进修学校进行为期一天得理论培训与学习。 2、班级管理:集中培训设1个班,配备班主任1名,负责主持培训工作与管理班级日常事务; 3、培训课程:根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得需求,本次培训将聘请县内知名专家、优秀心理健康咨询师等为参训教师进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破译情绪密码、做快乐教师. 七、培训考核及要求 (一)考核方法 1、培训考核按100分计,分过程考核、培训作业两个部分.

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内容

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幼儿教师从事的是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从娃娃抓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神圣使命。因此,幼儿教师常常在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中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竞争日益加重,幼儿教师自身的健康生活和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由于幼儿的认知活动是具体形象的,心理和行为是无意的。并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收到教师的影响很大,因而幼儿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心理失调的教师,不仅不可能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且还会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教师的身心疲劳过度,对幼儿的观察、教育能力就会在无形中降低,对幼儿的心理辅导、管理指导等精神维持能量也会随之变得降低,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教学方法的不灵活或出现失常现象。有些教师使用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行为来对待幼儿,实则是一种身心疲倦,压力增大后产生的危险信号,如不解决,就会形成教师的职业压力症,侵蚀教师的身心健康。由此看来,如何保持幼儿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显得相当重要。 二、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一下幼儿园教师心理现状 1、有约60%的教师有良好的职业态度,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

作中积极努力,有上进心,有责任感,始终在教师当中起到了骨干作用。 2、有约23%的教师能够按步就班地完成份内的工作,她们在工作中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属于那种“拨一下就动一下”的类型 3、还有17%的教师业换上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压力症”,主要有以下5点: (1)随着幼儿园对教师业务水平,职业素养各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导致一些教师出项紧张、不安、易怒、易爆等情绪变化,进而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教学进程。(2)女性教师生理不顺,家庭问题等因素引起的失眠、食欲不振,导致自律神经系统失调等。 (3)教育工作的特点几乎让九成以上的教师都换上不同程度的慢性咽炎、身体的不适造成情绪的忧虑。 (4)容易神经过敏,对教学活动产生厌倦感,无力感到无可奈何,当一个人时易多愁善感、身心失调。 (5)在教育活动中反应迟钝、回避责任,对幼儿冷漠,自我中心主义强烈。 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看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不及时改善,将直接影响幼儿园其他各项工作,特别是安全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就是说,新时期的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在专业水平上符合幼师的职业要求,心理健康

心理学个人笔记

1 / 23 第三章注意 一、概念解释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2、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任何意志努力就能实现的注意就是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3、有意注意自觉而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 4、有意后注意从有意注意转化而来,既具有目的性,又不需要做太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填空 1、注意的两大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2、注意的主要功能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的努力程度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4、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三、判断 1、注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判断。错。 2、无意注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错。 3、一目十行是注意的分配。错,是xx。 四、问答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

答: (一)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原因 2 / 23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诸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对比性、刺激物的活动变化等,都可以使人产生无意注意。 (二)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原因 ①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②人的已有知识经验③人对事物的期待 ④人的精神状态 2、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答: ①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②稳定的间接兴趣③合理地组织 活动④坚强的意志. 3、如何运用有意注意组织教学? 答: ①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②正确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疲劳现象的发生③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4、注意的独特性有哪些? ①注意没有反应的客体,本身不能独立存在②其他心理现象的产生必须伴随注意③注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一、概念解释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内容讲课教案

肖家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内容 心理健康培训讲义 第一讲积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心理包括: (一)心理正常 1、心理健康 2、心理不健康: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含部分可疑神经症 (二)心理不正常:含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其他各类精神障碍 10.1教师自身的人格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示范作用(2)激励作用(3)熏陶作用 10.2对我国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及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协调.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完成工作职责的前提条件。 教育及心理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般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为:"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心境轻松愉快;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法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人际交往和谐,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引自《教师实用心理学》 另认为: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环境,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5、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能适应当前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心理健康新十项标准: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战胜疾患的康复剂,也是获得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要素。那么,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