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州中通道高速公路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总说明(修改)

兰州中通道高速公路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总说明(修改)

兰州中通道高速公路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总说明(修改)
兰州中通道高速公路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总说明(修改)

1 概况

甘肃地处祖国西部内陆,是西北五省交通运输的中枢(西通青海、新疆,北临宁夏、内蒙,东连陕西,南接四川,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座中联六)、古丝绸之路在境内绵延约1600公里,一直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是一个历史走廊、文化走廊和交通走廊,也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是承担过境和中转交通的关键区域,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区位优势,决定了甘肃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在西部地区、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均具有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和作用。甘肃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事关国家综合交通网发展全局,“甘肃通则西部通、西部通则全国通”。这就要求甘肃路网规划布局应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从全国交通需求的大局来思考,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省份应有的作用。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是甘肃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批准兰州新区为兰州国家级新区,是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目前甘肃省正以“兰州新区、兰州及白银金三角”为中心,以其独特区位资源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引领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新增长极。但与我国东中部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与区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协调性、一体化发展不强的因素有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以兰州新区与主城城区为中心的兰州国家级新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旨在通过兰州国家级新区建设,使其成为新的区域增长极和推动全省跨越式发展的引擎,引领全省加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促进全省城乡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甘肃。

交通是强化城市联系的重要纽带,是支撑和引导兰州国家级新区空间有序发展,引领周边地区率先崛起,进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从目前区域交通发展状况来看,交通基础设施总体上较为完备,但运输市场不对接,集约化、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形成,区域交通资源的综合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交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不足。甘肃省从作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特殊省情出发,加快兰州国家级新区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是现阶段实现降低整个区域运输成本、改善交通环境,进一步强化区域间分工,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兰州国家级新区建设的深层次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区域人口分布、土地利用格局、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也将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将对区域一体化交通发展模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此外,兰州地处黄河谷道,交通线位资源有限,突破环境制约、统筹考虑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进而引导城市周边可持续发展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以兰州为中心的兰州国家级新区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完善、实施甘肃省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完善与建设,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甘肃省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厅提出了加快藏区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乌海至玛沁国家高速公路(G1816)甘肃境兰州新区至兰州段公路工程的重要决策。

1.1 任务依据

1、《乌海至玛沁国家高速公路(G1816)甘肃境兰州新区至兰州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建设部建标[2002]99号《关于发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的通知》;

3、《乌海至玛沁国家高速公路(G1816)甘肃境兰州新区至兰州段工程勘察设计合同》;

4、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及作业指导书。

1.2建设规模及主要技术标准

1.2.1建设规模

乌海至玛沁国家高速公路(G1816)甘肃境兰州新区至兰州段路线全长83.567km,全部为新建。其中:

1、主线:长62.820km,含互通主线桥共设置桥梁14752.64m/29座,其中特大桥6912.64m/3座,大桥7840m/26座(其中互通主线共设置桥梁2767.545m /8座,分离式立交共设置桥梁3196m/6座);主线桥梁占路线总长的23.53%。主线设置涵洞、通道87道(含互通内主线涵洞),扣除桥隧长度后平均每公里2.37道。主线共设隧道11267m/7座,其中短隧道380m/1座,中隧道2045m/3座,长隧道2187m/2座,特长隧道6655m/1座,隧道占路线总长17.98%。全线桥隧比41.51%。主线设置服务区1处、停车区1处,特长隧道管理站1处。

2、京藏联络线:长10.344公里,含互通主线桥共设置桥梁1070m/5座,全部为大桥(其中分离式立交共设置桥梁360m/1座);桥梁占路线总长的10.34%。设置涵洞、通道10道(含

互通内主线涵洞),扣除桥隧长度后平均每公里1.23道。共设长隧道1122m/1座,隧道占路线总长10.85%。全线桥隧比21.19%。

3、连霍联络线:长1.039公里,无桥梁,设置涵洞、通道3道(含互通内主线涵洞),扣除桥隧长度后平均每公里7.15道。共设中隧道620m/1座,隧道占路线总长59.67%。全线桥隧比59.67%。

4、新区南连接线:长2.401公里,无桥梁,设置涵洞、通道3道(含互通内主线涵洞),平均每公里1.25道。

5、兰州北连接线:长5.684公里,含互通主线桥共设置桥梁1110m/6座,均为大桥(其中分离式立交共设置桥梁520m/2座);桥梁占路线总长的19.5%。设置涵洞、通道11道(含互通内主线涵洞),扣除桥隧长度后平均每公里2.4道。全线桥隧比19.5%。

6、兰州南连接线:长1.421公里,无桥梁,设置涵洞、通道3道(含互通内主线涵洞),扣除桥隧长度后平均每公里3.12道。共设短隧道460m/1座,隧道占路线总长32.37%。全线桥隧比32.37%。

1.2.2主要技术指标

根据拟建公路在路网中的功能和交通量预测结果,并结合本项目工可审查意见,主线、联络线均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连接线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

主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起点至九州北互通段(K0+978.565~K50+400)设计速度100Km/h,路基宽33.5m,分离式路基单幅宽16.75m;九州北互通至本项目终点段

(K50+400~K62+820)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33m,分离式路基单幅宽为16.5m。

联络线:共计2条,G3001王家坪至九合段(京藏联络线)、G3001肖家窑至连霍线段(连霍线联络线),均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33m,分离式路基单幅宽16.5m。

连接线:共计3条,兰州新区南连接线、兰州北连接线,兰州南连接线;

兰州新区南连接线、兰州北连接线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33m,分离式路基单幅宽16.5m;

兰州南连接线两侧空间狭窄,兰州理工大学、中石油在建小区、在建宝兰客运专线等控制点密集,平、纵、横各项指标均严重受限。因此,初设考虑采用设计速度60km/h的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路基宽24.5m。

桥涵设计荷载采用公路-I级,其余技术指标按照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的规定执行,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1。

主要技术指标表表1-1

1.3勘察工作概况

1.3.1 勘察工作目的

本次勘察工作的范围、内容、方法和工作量布置均按设计执行,局部钻孔孔位,因受场地限制,部分钻孔取消、位置有所调整变动者,均征得委托方同意。

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根据相关批复及勘察设计指导书所确定的设计方案、技术要求,采用合理的勘察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初步查明公路路线和构造物地基的地质结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为路基及构造物设计提供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初步查明公路沿线的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的分布范围,岩土工程特性,对建筑场地的稳定性作出评价,根据初勘掌握的原始资料对路基、桥梁、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适宜性作出评价,初步划分隧道的围岩类别,对影响拟建线的不良地质提出治理以及进一步优化线路的方案,为编制初步设计图提供较可靠的各类参数。对公路工程建筑场地进一步做好工程地质比选工作,为初步选定工程场地、设计方案和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提供必需的工程地质依据。

1.3.2 勘察工作任务

1、初步查明公路工程建筑场地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作出评价;

2、进行综合地质勘察,初步查明对确定工程场地的位置起控制作用的不良地质条件、特殊性岩土的类别、范围、性质,评价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提供避绕或治理对策的地质依据;

3、初步查明场地地基的地质条件,为选择构造物结构和基础类型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

4、初步查明沿线筑路材料的类别、料场位置、储量和采运条件;

5、查明公路工程建筑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并对大型公路工程建筑场地按设计需要进行场地烈度鉴定或评价;

6、提供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所需的地质资料。

1.3.3 勘察技术依据

1.3.3.1 执行技术标准

根据总则要求,结合勘察范围的特点,本次勘察执行下列标准,并按各种标准的应用范围实施。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5)《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

(6)《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7)《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8)《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9)《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10)《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

(11)《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6-93)

(12)《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1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

(14)《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 10049-2004)

(15)《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 10013-98)

(1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

(17)《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20—2006)

(18)《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19)甘肃省地方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B62/T25-3055-2011)

(20)甘肃省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62/T25-3063-2012)

1.3.3.2 主要参考资料

(1)《乌海至玛沁国家高速公路(G1816)甘肃境兰州新区至兰州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1:20万兰州幅地质图及说明书》(甘肃省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测量队,1970-1973年);

(3)《1:10兰州市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甘肃地质环境监测总站,1997年);

(4)《兰州新区至兰州中通道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甘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2014年9月);

(5)《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工程地质调查报告》(甘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2007年);

(6)《兰州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甘肃地质环境监测院,2006年)

(7)《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铁路工程地质手册》(2002年修订版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

1.3.4质量控制

本项目执行ISO9001:2008质量体系标准,勘察工作严格按我院《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进行,根据我院总工办下发的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控制程序及质量控制表,结合线路实际地质情况,采用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及岩土试验等综合方法,严格执行单孔设计验收评定,遵循《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第三版》(BEC/QS.B/2013),整个勘察过程在受控状态下进行,同时认真接受工程地质勘察全过程质量监理,确保勘察质量。

本项目勘察全过程开展质量保证活动,坚持贯彻执行质量方针和目标,质量活动记录有:《任务通知单》,实施过程中的《互提资料单》,以及有关质量活动过程中的检查、评审、会议记录等等。具体质量控制过程如下:

(1)据工可资料及本项目工程特点,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及相关规范制定《工程地质勘察大纲》与《工程地质勘探技术要求》。

(2)依据路基、桥涵、隧道工程特点及工程地质条件,提出勘察工作量和具体技术要求。

(3)抓好关键点的质量控制。

1)取样和原位测试:本次勘察能否正确评价各岩土层的工程性质的关键是保证采取到符合质量要求的岩土样和准确的原位测试数据。采取的岩土样和取得的原位测试数据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和规程的要求,达到勘探技术要求的数量。

2)野外原始记录:针对本项目场地地质特征,施工开工前,项目部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交底;为保证野外记录质量,野外记录人员由地质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门负责;野外记录表、采样和原位测试记录表必须准确、齐全、整洁,钻探、地质编录及原位测试人员签名齐全。便于交接、检查追索具体责任人的责任。

3)室内试验

考虑到本次勘察样品数量多,工期紧,而我院试验室距离工地较远,样品长距离运送容易破损的特点,我院采取就近选择有相关资质和以往合作经历的正规试验室进行外委。试验开始前,先对试验仪器进行校准,试验关键环节有专业人员操作,试验观测由专业人员负责,并做一定数量的对比试验,严格执行有效试验规范和我院岩土试验质量标准。

4)终孔验收

对各工点钻探完成后进行终孔验收,按院质量要求对勘探深度、野外记录、原位测试、取样等逐项验收,如有不合格可视为废孔。经监理人员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终孔。

(4)采用综合手段进行勘察评价

本次勘察采用综合方法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对重要的构造物场地采用工程地质调绘、工程物探、钻探、原位测试,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分析,全面反映场地的工程地质特性,不得用单一手段对重要场地做结论性评价。

(5)项目部检查

1)在现场定期检查,对勘探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勘探方法等进行检查,应达到初勘要求,对发现的较大地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措施按规定时间解决。

2)对提交的初勘工程地质勘察工点报告进行审查,提出《报告复核意见》,据此进行一次全面的修改。

(6)公司内部审查

1)公司技术部在现场进行了三次检查,就滑坡、不稳定斜坡等不良地质的调查与勘探,桥梁和隧道等重要构造物的勘察工作和勘探手段提出要求,并在现场整改达到要求。

2)对提交的初勘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进行审查,提出了《技术部审查意见》,据此进行全面修改,并提交《技术部审查意见》的执行回复。

1.4 初步设计路线方案布设情况

路线方案以本项目“可研咨询评估现场调研意见”及工可报告提供的主要控制点及推荐的走廊带为基础,在广泛征求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意见与深入调查沿线自然条件、地方交通、城镇规划及沿线水系、农田水利建设等资料之后进行布设。拟定了初步设计的推荐方案。本次勘察线路布设情况如下:

本项目布设了贯通全线的K线方案(K0+978.565~K62+820以右线贯通,右线长62.820km)及A、F、G共3段同深度比较线(右线共长41.224km,比较方案长度占推荐线的65.77%)及B、D共2段非同深度比较线(右线共长46.147km,比较方案长度占推荐线的73.63%)。

1、兰州新区~兰州K线方案(K0+000~K62+678.81);

2、龙王庙大桥至大道岭子沟段路线方案比选(K线、A线方案1:2000比选);

3、高山村至黄河段路线方案比选(K线、B线方案1:2000比选);

4、陈家湾至大山隧道段路线方案比选(K线、D线方案1:2000比选);

5、大山隧道至黄河北段路线方案比选(K线、F线、G线方案1:2000比选)。

1.5 工作经过及主要完成工作量

1.5.1工作经过

1、2015年10月2日~10月5日,编制乌海至玛沁国家高速公路(G1816)甘肃境兰州新区至兰州段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察大纲》、《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制定了现场《地勘安全生产措施》、《地勘质量保证措施》、《现场勘察地质组及机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行了资料收集整理、外业勘测图纸、文件准备工作。

2、2015年10月5日~15日,项目部地质组负责人随同我院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踏勘,完成推荐方案1:10000地质调绘,参加初勘方案评审。

3、2015年10月20日,外业技术人员进场,并开始推荐方案1:2000地质测绘,外业勘察工作逐步展开。

4、2015年10月22起,随着地质测绘工作的展开,钻探设备陆续进场,全线先后投入钻探机组50余台,2015年12月12日完成全部外业地质勘察作业。在野外勘察过程中项目部对勘察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质量控制,对地质调绘、物探、勘探的每道工序,会同兰州新区至兰州段勘察设计监理项目组监理、业主以及业主下派负责该项目的专家一起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和质量验收,质量自评合格,保证了第一手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根据我院前期一系列深入细致的工作,基本查明了沿线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基本查明了沿线不良地质条件,达到了两阶段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

5、根据实际钻探进度,地质组同步进行勘察资料的整理工作,于12月15日基本完成了工点勘察资料的编制、整理工作,提交了初步资料。

在整个外业勘察过程中,各项工作严格按相关规范、规程及技术要求开展。全线无安全事故。

1.5.2主要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外业工作自2015年10月5日勘察队伍陆续进场施工,至2015年12月12日结束外业,完成工作量详见表1-2。

表1-2 初勘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1.6 勘察工作方法

对该项目的特点,除设计方有明确规定的除外,勘察工作的部署遵循以下原则:

(1)先面后点。即详细研究工可报告,收集工作区地质、遥感、水文、气象、地震等有关资料,并通过现场实地1:10000的工程地质调绘成果,结合初步设计的建构筑物位置和支挡部位等方案特点,有针对性的布置勘探点工作量,达到工作量少,且又能满足规范和设计需要的勘探目的,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进行1:2000工程地质调绘,对不良地质体、特殊岩土等辅以物探手段。

(2)运用综合地质勘察方法。初步查明路线正线及比较线方案走廊带的各种不良地质现象,为工程地质选线打好基础。对确定工程场地的位置起控制作用的不良地质作用、特殊岩土的类别、范围、性质、评价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提供避绕或治理的地质依据。

(3)勘察工作量布置遵循“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重点突出。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综合手段和因地制宜地推广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研究程度,缩短工作周期。勘察工作布置遵循各种灾害和桥涵、路基、隧道等勘察的有关规程、规范,

但在工作量上可从经济、合理、可行的角度适当减少,同时树立“质量第一”和“为下道工序(详勘)服务”的质量管理观念。

根据初勘要求及测区地形地质等实际情况,本次勘察采用了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工程物探,并结合原位测试,室内分析,岩、土、水试验等多种方法手段。

1.6.1 工程地质调绘

在收集、熟悉前人有关资料和全线踏勘的基础上,对全线地形、地貌、地质界线、地层岩性及产状、断层节理构造、不良地质体、黄土陷穴、水文地质等展开综合地质调绘,以设计提供的1:2000路线地形图为工作底图,进行全线1:2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分别沿路线两侧拓宽200m,不良地质体、断层及重点构造物地段追踪到边界之外或坡顶、沟底。沿线填图采用路线踏勘及重点追索法相结合,地层构造简单区段辅以穿越法。观察点利用天然或人工露头,主要布置于代表性的岩性界线、构造、水文地质及不良地质点处,重要工程地质问题点以手持GPS 定点。

1.6.2 水文地质调绘

水文地质调绘与工程地质调绘同时展开,主要调查地形地貌、第四系覆土分布范围、地表水体、地表迳流,研究“三水”转化规律,结合钻孔水文地质简易观测,确定是否存在地下水及其水位。

1.6.3 工程地质钻探

本项目共设钻孔295个,探井131个,先后调用钻机52台,机械洛阳铲1套,挖探人员8组,历经50天,每个钻孔均有技术人员现场编录,终孔均由监理现场验收,岩芯采取率、原位测试、取样数量等均达到初步设计要求。

本次钻探采用机械式回旋钻进,全孔取芯,按照设计布置孔位、即依据设计提供的钻孔坐标,用RTK(GPS)、全站仪,采用坐标法施测定位,施工完成后进行了复测。勘探机械采用XY-200、HT-150、XY-100型工程钻机,钻进工艺采用泥浆或套管护壁,无泵反循环取芯,开孔孔径

≥127mm,终孔孔径≥91mm。各孔按要求获取了地质岩土芯,孔内原位试验、岩土试验样品、水文简易观测等资料,绝大部分钻孔按设计孔深终孔,少量钻孔根据构造物大小和实际地质情况进行了加深或提前终孔的调整。各孔均经过项目技术负责现场检查和验收,不合格孔均当即返工。

钻探编录严格按《作业指导书》和《勘察大纲》执行,严格要求钻探编录做到及时、准确,内容齐全详细,较好的完成了对岩体特征、地质构造的控制。钻探采用孔径适中,满足各类样品采取,水文地质简易观测等工作。施工中钻探土层均采用无水钻进,基岩采用有水钻进,符合工程地质钻探要求,土层岩心采取率大于85%,断裂破碎带岩心采取率大于65%,完整岩石采取率达85%。钻进过程中进行了回次水位观测,遇漏水、涌水、掉块、卡钻、掉钻等特殊现象停钻观测并记录,钻探工程所获深度、地质资料可靠、详实。

1.6.4 岩、土、水测试

为基本查明线路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在沿线不同的工程地质单元及重要工点采取试样作物理力学各项目试验;细粒土试样主要进行了含水量、密度、界限含水率,压缩试验,剪切试验,湿陷性试验;粗粒土试样主要做了颗粒分析试验;岩石试样主要做了天然容重、密度、饱和或天然单轴抗压强度、软化系数等试验;按水文地质单元取地下水及地表水样品进行水质简分析,水位以上按土层采取扰动样,做地基土易溶盐分析试验,以确定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及环境水、土腐蚀性类型及腐蚀级别。

本次勘察我院采取就近选择有相关资质和以往合作经历的正规试验室进行外委,其中土工试验和水质简分析由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建材地勘中心甘肃总队实验测试中心承担,岩石样和地基土易溶盐分析由甘肃华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建材地勘中心甘肃总队实验测试中心承担。

1.6.5 工程物探

各勘探线按设计布置起止点里程桩号,在实地由中桩号引测用皮尺丈量定位并布放测点。物探测点利用中桩及钻探桩定位,测绳量距布点。为清晰反映探查对象的物性特征,根据具体勘探目的和地质体物性特点,通过现场方法试验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技术方法和参数。采用工程物探中的高密度电法查明:公路隧道轴线及轴线附近覆盖层厚度、岩层构造发育情况等信息,为工程的后续工作提供物探依据,勘探深度为地表下200m以浅。本次勘探采用长春科技大学生产的E60B型高密度电阻率仪,采用70个电极温纳装置进行测量,点距4m,排列长度276m,10种变极组合。野外测量数据现场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初步处理,作出初步的推断解释,对异常点及突变点进行重复观测,以确保数据可靠。将收录数据回放到计算机中,首先应用专门软件处理系统对原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处理,最后进行地质解释并成图。对于物探线因局部

正。

声波测试,用于地面物探难于探测的深度范围,对钻孔进行物探测井,提供深层隧道围岩

级别的划分提供定量的指标、结构计算的参数指标(如基岩完整性系数、泊松比、弹性模量等),

以及在桥位区高墩处地基岩体的完整性。要求声波围岩划分曲线图;每20cm观测一个点。

1.6.6 勘探、地质点位测量

根据设计提供的钻孔、地质观测点坐标及沿线控投制点坐标、坐标系等数据资料,分别采

用RTK系统(GPS卫星定位测量仪)及全站仪将各勘察点放置于实地,RTK测量时保证搜寻

卫星数数不少于6颗。为便于施工寻找,每一勘探点位均用颜色鲜艳的红塑料袋布标识,平面

误差小于0.05m,高程误差小于0.05m。

2 自然地理条件

2.1 交通位置

本项目起点为机场高速兰州新区主线收费站南侧4.9km处的景泰至中川高速公路与机场高

速公路交叉点,经中川镇,皋兰县九合镇、忠和镇,兰州市城关区、安宁区、城关区、七里河

区,终于晏家坪附近设兰州南互通式立交衔接南环路,继续向南与G75兰临高速对接,里程桩

号为K0+978.565~K62+820,全长62.820km,路线走廊大致南北走向。有X135公路、201省

道Y255公路、X999公路经过线路区,线路部分路段距离公路较远,如K39+300-K44+200等位

置,交通极为不便(详见图2-1)。

图2-1 交通位置图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

兰州新区至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受地形地貌影响,气候类型多样化,分述如下:

兰州新区:兰州新区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冬季寒冷干

燥,春季多风少雨,夏无酷暑,秋季温凉。年平均气温6.9℃,一月平均气温-7.3℃,七月平

均气温20.5℃;年平均降水量300~350毫米,年蒸发量1880毫米;全年平均无霜期139天,年日照量1744~2659小时,日照率60%;最大冻土深度约1.1米;农作物一年一熟;夏秋多东南风,冬春多西北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3米/秒。

皋兰县:工作区深居内陆,属甘肃中部干旱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其气候特征是: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风沙多,光照较短,蒸发量大。

据皋兰县(石洞寺)多年资料统计,年均降水量263.4mm ,境内降水分布不均匀,区域降水量从南部向北部递减,南部忠和及什川一带降水量达300mm,北部西岔、黑石川一带降水量降至260.0mm 。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年降水量的变率为23%,降水量在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图1—1)。夏秋季多大雨,每年5—8月,常降大雨,石洞寺日最大降雨量45.7mm ,小时最大降雨量32.0mm ,10分钟最大降雨量

2768h ,无霜期144天。县内昼夜温差大,年最低气温在1月中、下旬,历年来最低气温为-25.4℃(1975年12月13日),年最高气温在7月或8月,最高气温为37.0℃(1966年6月20日),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4%,最大冻土深度1.25m ,最大风速17.0m/s ,主导风向为北北东,次风向为南西。

兰州市:工作区深居内陆,气候类型属温带半干旱气候。总的特征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大、温差大、日照时数长等。

根据兰州七里河区及邻近各气象站多年资料统计,该地区多年平均气温9.0℃,极端最

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为39.1℃和-23.1℃;多年平均降雨量327.7mm ,年最多降雨量为546.7mm (1978年),最少降雨量为189.2mm (1980年),降水主要集中于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1%以上;多年平均蒸发量1399mm (图2-2)。

1-降水量;2-相对湿度;3-平均温度

图2-2 兰州市区气象要素图

区内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具有明显周期性,其短周期4年,长周期约8~11年。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如8月份最多达167.4mm (1979年),最少仅35.7mm (1996年),相差约5倍。兰州市短历时高强度降雨较多,降雨集中(图2-3),实测1日最大降雨量96.8mm ,1小时最大降雨量51.9mm ,10分钟最大降雨量18.6mm ,连续降雨日数最长达9天。在1949-1995年的36年内共发生大雨和暴雨86次,平均每年为2.4次,其中暴雨频率为1.4年出现一次(表2-1)。

1

3

5

7

9

11

2

4

6

8

10

12

1.00

3.00

0.00

2.00

(大暴雨日数)

(月)

图2-3 兰州市月平均大雨、暴雨日数

表2-1 兰州市降水特征统计表

月,存在一定的冻融冻胀危害。

2.2.2 水文

项目区地处黄河流域,主要有黄河干流及其支流庄浪河、李麻沙沟、雷坛河及西果园沟等。

黄河自西固区达川乡流入境内从兰州市市境中部穿过,于榆中县青城镇处境。兰州以上黄河干流长2119km 。占黄河总长度的38.9%,黄河兰州段占兰州以上干流长2.1%。根据兰州水文站多年资料统计,黄河多年平均流量为1064.41m 3/s ,最大流量为1320m 3/s(1955年),最小流量为68 m 3/s(1969年)。近年来,由于黄河上游大中型水库的调蓄作用,使黄河流量日趋稳定。黄河多年流沙量为8.321×107t 。

庄浪河古称逆水,源于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冷龙岭,经界牌村入永登县境,至兰州市西固区的河口村注入黄河,境内长96km 。庄浪河上游武胜驿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934×10m 8/s ;下游红崖子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1.77×10m 8/s ,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63 m 3/s.

李麻沙沟又名咸水河、碱沟,位于永登县东部,是天祝藏族自治县毛毛山南麓的四泉沟、正路沟及秦王川盆地洪水的出水口。李麻沙沟自西槽以下形成沟谷,并接受地下水的补给,形成间歇性沟谷,至甘家滩以南入皋兰县境,经安宁区沙井驿注入黄河。李麻沙沟全长

22.5km ,年径流量354.8×104m 3。

雷坛河属黄河一级支流,古称阿干河,源于榆中县马啣山,流经铁治、阿干、花寨子

至白云观入黄河,全长44.6km ,流域面积256km 2,年径流量9.87×106m 3。

除黄河干流外,大部分沟谷无常年流水,只有在暴雨时才有洪水通过,另外,境内较大的

河沟还有朱家井沟(大砂沟)、深沟及大砂沟(中铺沟)等,均属季节性流水沟谷。

3.1 地形地貌

项目起点为机场高速兰州新区主线收费站南侧4.9km处的景泰至中川高速公路与机场高速

公路交叉点,经中川镇,皋兰县九合镇、忠和镇,兰州市城关区、安宁区、七里河区,终于晏

家坪附近设兰州南互通式立交衔接南环路,继续向南与G75兰临高速对接。

项目区地处兰州新区、皋兰县和兰州市区境内。兰州新区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部,是

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也是祁连山脉东延之余脉插入陇西盆地的交错地带。

地区属典型的黄土梁峁丘陵地貌类型,平川、梁峁、沟壑及河谷地貌发育。

整个地域宽阔,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两面是低矮黄土山丘,南北长60km,东西最

宽处21km,平均海拔高度1910m。土质多为黄绵土,土层深厚,表面土层平均厚度在0.5~3m

之间,自然植被稀疏。

项目区地处陇西黄土高原西北部,区内地形总体上南北高,中间低,地貌单元较简单。根

据地貌形态和成因类型,可将项目区划分为侵蚀堆积河谷平原、山间盆地地貌,剥蚀堆积黄土

梁峁丘陵地貌、构造─侵蚀低中山三大类型。

1)侵蚀堆积河谷平原、山间盆地地貌

主要分布在线路起点秦王川盆地(K0+000~K3+000)、黄河两岸河谷地区(K57+850~

K62+820)。秦王川盆地内,海拔在1850~2300m之间,地势平坦。黄河河谷宽约200m,地势

低缓平坦,发育Ⅰ~Ⅳ级阶地,其中Ⅰ、Ⅱ级阶地发育。各级阶地在河流两岸呈不对称分布,阶

地多呈陡坎过渡,但在市区多为人工所夷平。Ⅰ级阶地多分布于黄河以南,宽度一般在1.5~

2.5km,最宽可达3km,阶面平坦,高程在1510~1532m、其上部一般为4~10m厚的冲积相粉土

或粉质粘土,下部为卵砾石层。Ⅱ级阶地分布最广,宽度一般在2~3km,阶面平坦,平均坡降

在5~8之间,高程在1515~1550m之间。Ⅲ级阶地不发育,主要分布在安宁区。其它地段均成

窄条状分布,受后缘堆积洪积物影响,阶地结构复杂,为典型的洪积冲积阶地。

河谷高阶地由黄土掩埋的IV级以上高阶地及部分沟谷四级以上沟台地组成。地面高程一般

为1800~2100m,因侵蚀切割,阶地轮廓残缺不全,平均切割深度100~200m。

2)剥蚀堆积黄土梁峁丘陵地貌

图3-1 工作区地貌分区略图

分布于广大山区为项目区主要的地貌类型,由黄土梁峁、黄土丘陵组成,海拔1700~2100m,相对高差200~400m。河谷一般较宽,山顶多呈馒头状,山脊呈宽缓脊背状。黄河以北线路

(K3+000~K51+050)经高山村、陈家湾、霍家沟、薛家湾及王家门至朱家井子一带,主要由黄土梁峁丘陵组成,岩性主要为浅灰黄色风成黄土,质地均匀,结构疏松,多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黄河以南下狗牙山、沈家岭、漫湾一带,主要以宽梁窄谷黄土丘陵为主,均为两条平行沟谷侵蚀切割黄土塬而成。沟谷深切,沟谷大多呈v字型,因沟谷切割,多以黄土长梁形式存在,沟谷切割深度100~200m,谷坡多在25°~35°之间,山梁之上宽阔而平坦,多为耕地。

遥感影像上以浅红色、砖红色色调为主,山体较低,坡面冲沟发育。树枝状水系发育,冲刷痕迹明显,沟底多为灰白色色调。植被较稀少,主要沿着冲沟发育,呈亮绿色条带。黄河南岸主要以梁宽窄谷黄土丘陵为主,影像特征是灰黄色、亮绿色色调为主,山体呈鱼脊状近南北向分布,其耕地以亮绿色不规则斑状分布。

3)构造─侵蚀低中山地貌

主要分布在项目区西部中心村、韩家井一带及三坪村、凤凰台森林公园附近(K51+050~K57+850),沟谷切割强烈,山坡陡峭,河谷横断面多呈v字型,沟谷切割深度一般是240~300m。在凤凰台森林公园一带,山体主要为前寒武系变质岩构成,其上为黄土覆盖,多发育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遥感影像上以暗紫色、浅砖红色色调为主,山体多呈尖棱状,冲构发育,多呈树枝状展布,冲刷痕迹明显,呈灰白色色调。局部可见亮绿色不规则块状,主要为耕地。

照片3-1 构造─侵蚀低中山地貌照片3-2 侵蚀河流堆积阶地地貌

照片3-3 黄土梁峁丘陵地貌照片3-4 黄土丘陵沟谷

3.2 地层岩性

路线走廊带内地层较为简单,主要地层由新到老有第四系、新近系、白至系、前寒武系及花岗岩体。各地层岩性特征详述如下:

1)第四系(Q)

①全新统河成冲积、洪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黄河河床、漫滩及I、II级阶地(K57+900~K62+820)。主要由卵石、砾石层、砂、粉土及粉质粘土组成,卵砾石粒径大小不一,磨圆度较差,分选性差。底部有数米砂碎石层分布,Ⅱ级阶地厚度为4~15米,I级阶地厚度大于4米。

全新统冲洪积层卵石(Q4al+pl):杂色,中密,稍湿~饱和,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60%~75%,一般粒径20~60mm,最大粒径为300mm,其中泥质含量约为4%,局部含泥量比较高。颗粒级配良好,分选性差,磨圆度好。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该层在本次勘探钻孔范围内连续分布,在钻孔H-CQ-ZK13~H-CQ-ZK14、H-CQ-ZK16、H-CQ-ZK18~H-CQ-ZK19控制范围内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40.80m,最大揭露深度52.50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60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140KPa。

全新统冲洪积层粉土(Q4al+pl):黄褐色,稍湿-饱和,土质较均匀,孔隙较发育,干强度较低,光泽度一般,韧性较低,无摇振反应。仅在H-CQ-ZK1、H-CQ-ZK5~H-CQ-ZK6、

H-CQ-ZK16、H-CQ-ZK18~H-CQ-ZK19钻孔控制范围内揭露,层厚为0.80~7.20m,层底埋深为4.40~41.30m,层底高程为1504.89~1574.29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12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30KPa。

②全新统干沟及平川冲积一洪积层(Q4a1+pl)

广泛分布于全线干沟及平川沟壑内,主要由冲积、洪积成因的次生黄土(黄土状粉土)组成。其中咸水河附近(K0+000~K3+000),岩性主要由砂砾石、砂土、粉土及粉质粘土组成组成。厚度约30米左右。白茨沟沟谷K7+650~K10+400段、平岘沟沟谷AK7+000~AK9+800段,主要为冲洪积的黄土状粉土,次生黄土。该区黄土和黄土状粉土因受十八支渠三分支、白茨沟支渠、平岘沟支渠长期灌溉入渗影响,呈饱和黄土(饱和黄土状粉土)。

全新统冲洪积层粉土(Q4al+pl):黄褐色-灰色,稍湿-饱和,土质均匀,手捏有砂感,局部有薄砂层,局部含砾,砾石含量约为3%-5%,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仅在龙王庙特大桥1870-CQ-ZK7~1870-CQ-ZK11钻孔控制范围内揭露,层厚为2.50~18.00m,层底埋深为3.00~19.30m,层底高程为1833.03~1855.01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12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30KPa。

全新统冲洪积层角砾(Q4al+pl):杂色,稍密-中密,稍湿-饱和,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60%~75%,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占5%~10%,最大粒径为30mm,其中泥质含量约为4%,局部含泥量比较高且含有砾砂薄夹层。颗粒级配不良,分选性中等,磨圆度差。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仅在龙王庙特大桥1870-CQ-ZK7、1870-CQ-ZK9、1870-CQ-ZK10钻孔控制范围内揭露,层厚为3.50~7.70m,层底埋深为14.20~22.00m,层底高程为1876.59~1888.73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26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80KPa。

全新统冲洪积层黄土状粉土(Q4al+pl):黄褐色;稍湿;稍密;土质较均匀,岩芯较松散,土质疏松,手捻砂感明显,虫孔发育。本层在勘察区干沟及平川沟壑内分布连续,层厚为4.50~15.0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120-125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10KPa。

全新统冲洪积层黄土状粉土(饱和)(Q4al+pl):黄褐色;湿-饱和;稍密;土质较均匀,岩芯呈柱状,有拉伸现象,缩孔严重,摇振反应迅速,韧性较差,干强度较低,切面无光泽,含水量介于20-24%之间。本层仅在白茨沟沟谷K7+650~K10+400段、平岘沟沟谷AK7+000~AK9+800段分布,且不连续,层厚为12.0-15.0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10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25KPa。

③上更新统河成冲积层(Q33a1)

分布于黄河两岸III级阶地上(K57+850~K57+900),主要是河流阶地冲积物和河谷阶地冲积物。岩性下部为卵砾石,中部为显层理的亚砂土及粉土,上部多为不显层理的黄土状土。厚度一般小于5米。中上土层厚度一般20~40米。其砾石层分布高度多在当地河床以上十米至数十米。河流水体呈宽窄不一的弯曲条带,两侧河床漫滩,耕地多呈不规则分布。

④上更新统风成黄土(Q32eo1)

广泛分布于山区及IV、V级阶地之上,厚度约30~50米。一般为浅灰黄色,质地均匀,结构疏松,多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不含古土壤,不见黑色斑点。颗粒成分以粉土为主,占70%左右,砂含量较高,粘土含量偏低。山体较低,坡面冲沟发育。树枝状水系发育,冲刷痕迹明显。

上更新统风积黄土(Q3eol):黄褐色;稍湿;稍密;土质较均匀,岩芯较松散,手捻砂感明显,虫孔发育,白色菌丝状粉末,偶见蜗牛壳,局部含有粉细砂薄层。本层分布不连续,层厚为20~50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115-12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30-35 KPa。

上更新统风积黄土(饱和)(Q3eol):黄褐色;湿-饱和;稍密;土质较均匀,岩芯呈柱状,有拉伸现象,缩孔严重,摇振反应迅速,韧性较差,干强度较低,切面无光泽,含水量介于20-24%之间。本层仅在白茨沟沟谷两岸、平岘沟沟谷两岸段分布,且不连续,层厚10.0-13.6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10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25KPa。

⑤中更新统冲积一洪积石质黄土(Q21al+pl)

主要分布于咸水河附近(K0+000~K3+000)、王家坪村以南至黄河北岸、下狗牙山及石咀子一带,岩性主要为石质黄土,底部往往有砂砾层。下部为浅灰黄色的石质黄土夹条带状浅红色石质黄土,局部有粉砂透镜体。厚298米。上部为浅灰黄色粉土,厚120米。山体呈条带状展布,大面积开垦梯田。

中更新统冲洪积层黄土(Q2al+pl):黄褐色,中密,稍湿,土质较均匀,孔隙较发育,手捏有砂感,局部有薄砂层,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仅在龙王庙特大桥1870-CQ-ZK1~1870-CQ-ZK3、1870-CQ-ZK5钻孔控制范围内揭露,层厚为1.80~16.40m,层底埋深为2.60~22.90m,层底高程为1856.45~1875.93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13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35KPa。

中更新统冲洪积层角砾(Q2al+pl):杂色,稍密-中密,稍湿-饱和,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60%~75%,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占5%~10%,最大粒径为50mm,其中泥质含量约为4%,局部含泥量比较高且含有砾砂薄夹层。颗粒级配不良,分选性中等,磨圆度差。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仅在龙王庙特大桥1870-CQ-ZK1、1870-CQ-ZK3~1870-CQ-ZK6、

1870-CQ-ZK12钻孔控制范围内揭露,层厚为0.70~10.50m,层底埋深为4.50~28.30m,层底高程为1851.12~1891.39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28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90KPa。

中更新统冲洪积黄土(Q2al+pl):暗红色,中密,稍湿,土质较密实,孔隙较发育,含少量钙质结核及白色菌丝状物质,局部夹粉砂透镜体,底部往往有砂砾石。本层在王家坪村以南至黄河北岸分布,覆盖于上更新统风积黄土(Q3eol)之下,层厚5.0-20.0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14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45KPa。

中更新统冲洪积圆砾(Q2al+pl):杂色,中密,稍湿,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65%~75%,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占15%~25%,最大粒径为60mm,其中泥质含量约为4%,局部含泥量比较高。颗粒级配不良,分选性好,磨圆度好,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本层在王家坪村以南至黄河北岸分布,往往位于中更新统冲洪积石质黄土底部,层厚4.50~15.0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35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120KPa。

⑥下更新统五泉砾石层(Q1al+pl)

零星出露于石咀子一带,上部为洪积相微胶结的砾石层夹亚粘土,砾石呈棱角状,分选很差,其物源成分主要为来自兴隆山、马卿山及七道梁的火山岩、片麻岩、砂岩,五泉砾石层厚度约62米。

2)新近系(N)中新统咸水河组(N1X)

主要分布于线路走廊带陈家河至红湾,高山村以北(K0+000~K18+900)、头沟村至朱家井一带及罗官附近(K30+380~K52+850)。按岩石组合特征不同,将咸水河组划分为三个岩性段,下段(N1x1)以橘红色厚层疏松砂岩为主,底部为泥灰质结核层,厚度为59~593米;中段(N1x2)主要为暗红色泥岩夹砂岩及含砾砂岩,以富含层状石膏及脉状石膏为特点,岩性变化较大,厚度为198~831米。上段(N1x3)以桔红色、桔黄色泥岩为主,夹灰白色、桔黄色、桔红色砂岩和含砂砾岩,底部为白色砂砾岩。厚度大于434米。线性冲沟发育。考虑到三个岩性段工程性质基本相近,本次工作不再细分,统一为新近系(N)中新统咸水河组。

3)白垩系(K)下白垩统河口群(K1hk)

分布于走廊带高山村至陈家湾一带、钱家窑(K18+900~K30+380),翟家窑以西及九州台、黄家喀啦一带。根据岩性特点将河口群划分为两个岩性段,下段(K1hk l):该段下部为褐色、绿色砾岩,厚度为46米。中部为暗红色薄层装砂岩与粘土岩互层,夹少量杂色页岩及粉砂岩条带,厚度619米。上部为褐红色、浅灰色厚层砂岩夹粘土岩及砂砾岩。厚2357米。上段(K1hk2):该段下部为棕红色粘土岩夹少量薄层细砂岩及大量蓝灰色、米黄色页岩、粉砂岩条带。厚度70~989米。中部为深灰色、浅褐色薄层细砂岩、砂砾岩,夹粘土岩,底部有厚约5米的蓝灰色细砂岩及页岩,厚度120~753米。水系呈树枝状,冲沟发育较少。考虑到两个岩性段工程性质基本相近,本次工作不再细分,统一为白垩系(K)下白垩统河口群。

4)前寒武系皋兰群(An∈gt)

分布于线路走廊黄河北岸带凤凰台森林公园及白塔山公园一带(K52+850~K57+900),主要出露该组一段岩性(An∈gt1),为一套海相泥砂质沉积地层,先经受了区域变质,部分又遭受了热力等复合变质。其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角闪片岩、榴石黑云母片岩、黑云绢云片岩夹薄层石英岩,厚度大于546米。由于受花岗岩体侵入影响,近岩体部分变质较深,局部有混合岩化,远离岩体则逐渐变浅。山体多呈尖棱状,冲沟发育。前寒武系皋兰群(Anεgt)片岩产状:倾向325o~340o,倾角25o~35o,对金城隧道走向有一定影响。

5)加里东早期侵入岩(十里店花岗岩γ31)

分布于线路走廊带十里店一带(K53+750~K57+700段),侵入于前寒武系结晶片岩中,派生岩脉发育,部分与围岩形成混合岩化。岩体为红色花岗岩及灰白色花岗闪长岩,二者渐变关系没有明显线。山脊较尖锐,冲沟发育。

3.3 地质构造

项目区处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与河西系武威-兰州构造带的复合部位。燕山运动使区内白垩纪地层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并伴随不均匀的升降运动,在此基础上沉积了第三纪地层。喜马拉雅运动使第三纪隆起,并产生褶皱和断裂,形成一系列北北西向为主的隆起和断裂。

第四纪以来,勘查区所在区域以喜山期较强烈的上升为主,使以前的部分老断层重新活动,受断裂构造控制,在兰州中心区段形成第四系沉积厚度达300m的菱形状断陷盆地,在勘查区及临近处没有活动性的断层通过,地壳相对基本稳定。

本区新构造运动较为强烈,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具有明显地继承性、差异性的特点,并形成Ⅰ~Ⅷ级阶地,各阶地高差十分显著,一般级差5~75m。这种多阶地的存在及阶地高差悬殊的变化,是区域性升降运动剧烈而频繁的体现(图3-3-1)。

根据甘肃省地震区带划分,兰州市区处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震区的天水—兰州—河西走廊地震带,据历史地震资料记载,兰州市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到地震破坏,其中破坏性较强烈的有8次,震中位于兰州本地的有:1125年发生的7级地震,震中位于兰州马滩断裂附近,波及范围350多公里;1629年兰州西果园一带发生的5级地震。此外,1968年、1969年、1973年在皋兰山隆起带上分别发生4.4级、2.8级和2.5级地震。上述地震使城区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如1125年7级地震,据史料记载“兰州六城城坏,仓库皆没,陷数百家”,同时发生大规模滑坡和地裂缝。另外,邻区强烈地震每次也都波及到区内。

1-山字型构造体系(Ⅰ);2-河西系构造体系(Ⅱ);3-前中生界;4-第三系;5-白垩系;

6-加里东期花岗岩;7-第四系;8-现城区范围;Ⅰ

1-兴隆山隆起;Ⅰ

2

-兰州中新生代盆地;

3-白塔山隆起;Ⅰ

4

-兴隆山北麓断裂;Ⅰ

5

-黄峪断裂;Ⅰ

6

-龚家湾断裂;Ⅰ

7

-马滩断裂;

8-金城关断裂;Ⅱ

1

-皋兰山隆起;Ⅱ

2

-雷坛河断裂;Ⅱ

3

-兰州断陷盆地;Ⅱ

4

–深沟断裂;

5

–西固隆起。

图3-3-1构造纲要图3.3.1 断裂

项目区地处昆仑一秦岭褶皱造山带之祁连中间隆起带,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及断裂均较发育。从晚古生代至新生代,形成了山间坳陷、山间盆地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壳水平运动不甚剧烈,褶皱平缓,具台地特征。燕山运动的广泛发育,形成了平缓的短轴褶曲。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区内在青藏高原隆升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下,地壳发生均衡调整,表现为水平走滑和垂直升降运动。水平走滑的结果形成走滑断裂。而垂直升降运动则形成活动断层发育高角度断层、断陷盆地。地貌上形成阶地、夷平面、地裂缝及高山峡谷等。项目区内活动断裂极为发育。(如图3-3-2所示)

图3-3-2 兰州市活动断裂分布图

金城关断裂(F1)

该断裂在新活动时期控制着兰州断陷盆地的北界,作为雾宿山断裂古单元的北界断裂,断裂规模较大,呈NW向延伸,为一逆冲逆断层。在西固区以北被NE向断裂所切割,断层倾向210°,靠近断层倾角变陡,下盘靠近断层平缓,远离断层变陡,两盘产状极不协调,断层倾角85°,规模16.2km。北盘为皋兰岩群,见有10~30米的构造岩及千米宽的揉皱带。南盘为新近系,垂直断距可达250m,并在第四系多阶地后缘见一系列正断层。

雷坛河断裂(F2

)

该断裂为七里河凹陷的东边界,是分割兰州东盆地(城关区)和西盆地(七里河区、安宁和西固区)的边界断裂。断层大致沿雷坛河发育,为一逆断层。该断裂走向352°,倾向82°,规模8.6km。该断层其形成时代为新近系咸水河组末期,在第四系早中期有活动。

寺尔沟断裂(F3)

该断层大致沿西固南侧的寺儿沟发育,向北跨过黄河后与李麻沙沟断层斜接,总体走向为NNW断层倾向255°,倾角50°~60°,延伸约大于10km,断面平直,具较窄的挤压带及断层泥,为一条晚更新世活动断层。断层西盘(上盘)是河口群,东盘(下盘)为新近系西柳沟组,河口群覆盖于西柳沟组之上。该断裂活动为第四系早中期,晚期活动不明显。

西津村断裂(F4)

该断层为兰州七里河凹陷盆地的南部边界断层,走向N70°W,长约29km。由于黄土覆盖影响,断层在地貌上显示不明显,推测为晚更新世活动的正断层。

主要影响线路的断裂为金城关断裂,断裂延伸方向与线路在K57+820处近于正交,工程场地邻近地段该断层为一高角度逆断层,走向北西向,由北东向南西逆冲,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为非发震断裂,不属于工程建设范畴的活断层,仅对金城隧道出口段围岩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其他断裂均距离线路较远,对路线影响不大。

3.3.2节理裂隙

项目区内岩体受地质构造作用影响较为严重,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从本次调查实测的节理产状反映出测区内的岩层中一般发育2~3组节理,且多为“X”状共轭节理面,野外观察节理面较平直、微粗造,常有铁锰质及方解石脉充填,地表节理微闭—微张到张开(2~5mm),深部紧闭,节理间距0.1~1.50m,花岗岩间距较大,片岩、花岗片麻岩间距小;节理长一般0.5~10m,局部可达20m以上,岩石多沿节理面风化。由于区内受金城关断裂影响,节理裂隙各方向均有发育,其中花岗岩发育2~3组节理,且多为“X”状共轭节理面,其产状分别为:J1,230o∠35o;J2,120o∠35o;J3,170o∠60o。片岩节理产状:倾向190o~215o,倾角65o~71o,对金城隧道围岩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照片3-9 K57+700附近基岩节理裂隙照片3-10 K57+600附近基岩节理裂隙3.4 地震及地震动参数

第四纪以来,区内构造运动以差异性升降运动为主,主要表现为河谷阶地发育较完整。黄河兰州段形成了Ⅷ级阶地,根据黄河河谷各级阶地形成,可以明显得出测区在第四纪初期,形成的河谷阶地相对高差较大,地壳上升幅度较大。以白塔山、九州台阶地最为完整,Ⅷ级阶地高出现代河床270m,各阶地高差显著,一般相差5~75m,这种多阶地的存在及高差悬殊变化,表现出区域性升降运动而频繁。黄河以南沟谷深切,山坡陡峻,发育大量滑坡、泥石流,说明其南侧升幅更大,表现出明显差异性。总的趋势是以缓慢上升为主,间有宁静期。

根据甘肃省地震区带划分,兰州市区处

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震区的天水—兰州—河

西走廊地震带,据历史地震资料记载,兰州

市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到地震破坏,其中破坏

性较强烈的有8次,震中位于兰州本地的有:

1125年发生的7级地震,震中位于兰州马滩

断裂附近,波及范围350多公里;1629年兰

州西果园一带发生的5级地震。此外,1968

年、1969年、1973年在皋兰山隆起带上分别

发生4.4级、2.8级和2.5级地震。上述地震

使城区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如1125年7

级地震,据史料记载“兰州六城城坏,仓库皆没,陷数百家”,同时发生大规模滑坡和地裂缝。

图3-4-2 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1995年7月22日,永登县和红古区境内发生5.8级地震,震中烈度8度,造成10人死亡,143人重伤,584人轻伤,2万多间房屋损坏。

图3-4 -1 路线区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

根据《中国地震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测区基本地震设防烈度兰州新区(原永登县中川镇K0+000~K17+130段)、皋兰县(K17+130~K48+100段)为Ⅶ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兰州城关区(K48+100~K52+700段、K56+300~K58+260段)、安宁区(K52+700~K56+300段)、七里河区(K58+260~K62+820段)为Ⅷ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图3-4-2)公路工程应该采取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3.5 水文地质条件

3.5.1地下水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主要受地貌、岩性、构造、水文、气象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各类地下水,由于其所处的地形、地貌部位不同和含水层岩性结构的差异,其形成、分布、富集规律不尽相同。依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及补径排特征,测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

I松散岩类孔隙水

I1河(沟)谷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黄河河谷漫滩及Ⅰ、Ⅱ级阶地。为松散岩类,主要由砾石、砾石层、砂、亚砂土及黄土状土组成。含水层厚度3~28m,地下水埋深1~25m,单井涌水量100~1000m3/d。河谷地下水主要接受地表水、降水补给和地下潜水补给为主,地下水质一般,富水性弱-中等。为HCO3-Ca2+、Cl-SO42--Ca2+-Mg2+、HCO3-Ca2+-Mg2+,矿化度为0.5~5g/l不等。

I2黄土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黄土梁峁区及高阶地,岩性主要以黄土为主,质地均匀,结构疏松,多大孔隙,含水层多不连续,水量贫乏。富水性弱,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径流途径短。以泉的形式排泄,大部分在枯水季节干涸。单泉流量0.01~1.0L/s,枯水期地下径流模数小于1L/s·km2。II基岩裂隙水

II1层状岩类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高山村至陈家湾,翟家窑,黄家喀拉以南及三坪村至下井子一带,含水层为新近系咸水河组(N1x)、白垩系河口群(K1hk)及前寒武系皋兰群(Anεgt)。

咸水河组(N1x)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和含砾砂岩。河口群(K1hk)岩性主要为页岩、砾岩、砂岩与粘土岩互层,夹少量杂色页岩及粉砂岩条带等。皋兰群(Anεgt)岩性主要为角闪片岩、云母片岩、绢云片岩夹薄层石英岩。裂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地下水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经短途径流后,多以泉水的形式出露地表。富水性较弱,单井涌水量小于1L/s,一般地下水径流模数0.2~1L/s·km2。矿化度为0.5~5g/l。

II2块状岩类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项目区盐池沟一带,含水层为加里东早期侵入岩(γ

3

1),岩性为红色花岗岩及灰白色花岗闪长石,二者渐变关系没有明显线。地下水多沿表层风化裂隙以泉的形式溢出。3.5.2、水文地质结构特征

项目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高处向低处迳流,由于切割深、地形陡、水力坡度大,迳流通畅,迳流途径一般不长,于地形低凹处溢出地表,具就地补给、就地排泄的特点。

区内地下水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较为单一。受制于降水的控制,季节性变化明显,地下水水位、流量动态变化较大。

3.5.3、地下水化学特征及腐蚀性评价

(1)地下水化学特征

根据本次勘察揭露,项目区地下水不是很发育,仅在咸水河附近、白茨沟沟谷K7+650~

K10+400段、平岘沟沟谷AK7+000~AK9+800段,和黄河两岸揭露到地下水,其余地段均未揭露到地下水。采取地下水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的成果资料,咸水河附近地下水均为CL—-Ca-Mg 型水;PH7.62~8.04,属弱碱性水,按化学成分的组合来看,多为氯化钙镁型水,无色、味苦涩、无嗅。黄河两岸地下水均为CL—-Ca2+型水;PH7.74,属弱碱性水,按化学成分的组合来看,多为氯化钙型水,无色、无嗅。

(2)地下水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

根据本次勘察地下水水质简分析的成果资料,咸水河附近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均具有强腐蚀性;白茨沟沟谷K7+650~K10+400段、平岘沟沟谷AK7+000~

AK9+800段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中等腐蚀性;黄河两岸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弱腐蚀性(详见桥梁工点报告)。

花岗岩中的裂隙水,水化学类型属HCO3-Ca型、HCO3-Ca·Mg型,PH值7.0~7.6,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

另据从咸水河、黄河采取的多组水样分析结果来看,地表水一般水质较差,中硬沉淀物、不起泡,咸水河水PH7.32,属弱碱性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均具有强腐蚀性;黄河水PH7.62,属弱碱性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弱腐蚀性(详见桥梁工点报告)。3.6 不良地质

路线方案经过地段地形地貌较复杂,地质条件变化较大,不良地质较发育,其形成与发展受控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动力条件,其中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是主控因素,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是诱发因素。

路线走廊带内不良地质主要有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泥石流、黄土陷穴、砂土液化。崩塌与滑坡往往共生、形成崩滑体,崩塌、滑坡又参与泥石流成为泥石流的固体物源,构成线路灾害的主体。

3.6.1 泥石流

通过本次工程地质调绘,项目区内跨越线路发育泥石流4处,泥石流是项目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数量较少、规模小、危害性较大,对拟建线路影响较大。

1、泥石流的分布

(1)泥石流的空间分布

测区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厚度可达5O米,在地形高差较大的地区多有滑坡、崩塌发生,大量的松散物质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质条件:在构造抬升作用下,地形沟谷的比降较大,沟谷坡陡,为水流的迅速流动提供了地形地貌条件;加之黄土覆盖区,覆盖层疏松,水土保持能力差,在暴雨季节极易被搬运,又增加了泥石流爆发的可能性。

本次工作共调查对路线有影响的泥石流共4处,分别为K线高山村以北的N01泥石流

(K17+200~K19+300段)、老虎沟泥石流(K57+700~K58+000段)和兰州北连接线桂花沟泥石流(LNK0+130~LNK1+460段)、李下沟泥石流(LNK1+620~LNK1+780段)。

(2)泥石流的时间分布

项目区所在地皋兰县九合镇朱家井位于甘肃中部干旱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其气候特征是: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风沙多,光照较短,蒸发量大。据皋兰县(石洞寺)多年资料统计,年均降水量263.4mm,境内降水分布不均匀,区域降水量从南部向北部递减,南部忠和及什川一带降水量达300mm,北部西岔、黑石川一带降水量降至260.0mm。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年降水量的变率为23%,降水量在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夏秋季多大雨,每年5—8月,常

降大雨,雨量大、时间长,且较为集中,沟床中及斜坡上大量的松散堆积体在强暴雨的激发下爆发泥石流。广大丘陵地区年降水量少,旱灾频繁,因此泥石流等灾害并不多发。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条件

泥石流沟形成的地形要素包括流域形态、流域面积、山坡坡度及沟床比降等。测区泥石流沟形态多呈扇状,树冠状以及斗状、簸箕状。区内地形以黄土丘陵、梁峁地形为主,黄土覆盖层巨厚,沟壑纵横。陡峭的地形,松散的黄土坡面,这些都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

(2)物源条件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力侵蚀强烈,坡面面蚀及沟岸侧蚀较强,发生大量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这是发生泥石流的内因。线路区内沟壑发育,水力侵蚀强烈,坡面面蚀及沟岸侧蚀较强,沟床坍塌发育,崩坍、滑坡等各种不良重力地质广泛发育,为泥石流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3)水力条件

线路区内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水源来自大气降水,夏秋季多大雨,每年5—8月,常降大雨,且降雨集中而强度大,形成山洪沿冲沟顺流而下,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4)人类工程活动

人类过度开垦荒山荒坡,超载放牧,加速了水土流失及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爆发,开采矿石,修路等活动,为泥石流形成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当遇到大雨或暴雨往往极易形成泥石流。

特征及评价

航片上泥石流沟影像特征较为明显,表现为在沟谷上游泥石流形成区具大片红、砖红色不规则斑块,灰色斑块(灌木)及黄色斑块(黄土),细小冲沟极其发育,呈羽状或树枝状,流域形态多呈桃叶状、簸箕状;流通区沟谷一般顺直,有利于流水的汇集与流通;堆积区沟口多呈浅红色、浅灰色条带或喇叭状,为红色砂泥、黄上等被泥石流搬运堆积物囤积沟口所致,少数泥石流沟口具明显的洪积扇特征。

据调查,近年来由于人工植树造林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泥石流现象较少发生,本次调查中只有高山村以北的N01泥石流在1997年夏季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冲积物质以黄土为主夹杂砾石,堆积体厚3~5米。堆积区呈扇形长约1.5公里。但罕见的暴雨仍有可能发生,因此测区仍具发生灾害性泥石流的可能性,务必引起重视。K线高山村以北的N01泥石流和兰州北连接线桂花沟泥石流、李下沟泥石流均以涵洞或桥进行了跨越,对线路影响较小,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涵洞、桥梁的设计净高、跨径,对布设于泥石流沟内的桥墩进行必要的防护设计。只有K 线老虎沟泥石流对金城隧道出口段影响较大,拟建公路以隧道形式从泥石流沟床底部穿过,隧道出口有遭受老虎沟泥石流危害的可能性,建议隧道出口采取明洞,并设置防冲刷保护措施。泥石流特征参数及工程影响评价、工程措施建议见附件《不良地质地段表》。

3.6.2 滑坡

1、滑坡的分布

滑坡是调查区主要的地质灾害,本次调查共发现滑坡154处,滑坡多属土质滑坡,多发育于斜坡地带。滑坡多沿浅层软弱面或岩土界面发生滑动,滑体厚度一般较小。该区域内滑坡直接威胁线路的较少,其中对线路有直接影响的有11处滑坡。

2、滑坡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对滑坡发生的控制作用

滑坡的发育是受地形的起伏高度和地形起伏的变化控制的,一般地形起伏大,变化频率高易发生滑坡灾害。调查区的滑坡一般发生在地形起伏相对较大的斜坡地带,这些地段的斜坡坡度都在30~50°之间,狭陡的地形是产生滑坡的重要因素。

(2)地层岩性的影响

评估区内覆盖层为第四系风积黄土、冲洪积黄土状粉土,厚度为0~22.2m,下伏基岩为泥质砂岩、砂岩,属于典型的易滑地层,滑坡均为土质滑坡,滑体土层主要为黄土和崩坡积、坡残积碎石土,风积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结构较松散,是形成滑坡的物质条件。

(3)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滑坡的影响

水对岩土层软弱结构面的软化浸润是产生滑坡的必要条件之一。降雨是测区内大量滑坡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另外,地表河流、冲沟、水渠不断对岸坡坡脚的冲刷侵蚀,使得坡体前缘临空,从而诱发岸坡滑移失稳破坏。

(4)人类因素对滑坡的影响

人类生产和工程活动对滑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修筑公路、水渠时不适当的开挖边坡,同时未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引起坡脚失稳产生滑坡;二是植被破坏,导致土体裸露,在强降雨激发下容易促成滑坡的形成。

路线通过滑坡(滑塌)易发地段时应避免深挖高填,并作好坡面防护工作,避免诱发新的滑坡。现有小型表层滑坡(滑塌)对线路设计、建设影响有限,易于治理。当路线通过较大型滑坡时,宜选择滑坡后缘布线,若选择前缘,须作好滑坡的加固治理措施,或择线绕行,避免滑坡危及路基、桥墩台安全。

根据本次初勘工程地质调绘及钻探,沿线对工程影响较为明显的滑坡主要有11处。滑坡具体分布位置、形态、性质及工程影响评价、工程措施建议见附件《不良地质地段表》。

3.6.3 崩塌

1、崩塌的分布

该段线路沿线共发育有崩塌33处,其中对线路有直接影响的有5处。

2、崩塌形成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崩塌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很多。就本区的崩塌而言,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风化卸荷作用是崩塌及危岩形成的先决条件;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对崩塌和危岩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地形地貌条件

项目区崩塌主要发生在高陡斜坡地带,崩塌体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黄土裸露。崩塌多发生在40~80°的自然斜坡及人工边坡的中、上部,斜(边)坡高一般20~50m,斜坡陡峻易形成高大的临空面,这种特殊的地形条件易于导致黄土边坡具有较大的势能。若层面倾向与坡向一致,容易造成岩体的滑塌;若为反向坡,则因卸荷的作用产生崩塌掉块,下部软岩风化形成凹腔,造成上部硬岩卸荷崩塌掉块。

(2)岩性条件

据野外地质调查,调查区岩石主要分为较硬岩、极软岩两类,较硬岩(泥质胶结砂岩)岩石自身性脆,在构造及风化等影响下破碎~极破碎;极软质岩常风化形成凹腔,导致上部节理裂隙发育的较硬岩或黄土因卸荷而崩塌。主要体现在天斧沙宫的风蚀柱和风蚀城堡。

(3)降雨和地表水的影响

测区夏秋季多大雨,每年5—8月常降大雨,且降雨集中而强度大、雨水顺岩体裂隙流入软弱结构面裂隙中的充填物,带走细颗粒物质并产生不利于岩体稳定的浮托力和静、动水压力,降低结构面抗剪强度。

(4)风化作用的影响

岩体在水、日照、风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风化,劈理、裂隙发育,当节理裂隙的倾向与斜坡倾向基本一致,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时,构成不稳定的块体或楔形体,斜坡在重力作用下变形,出现危岩或崩塌;边坡不同岩层的差异风化,可导致坡脚形成凹腔岩穴,造成其上部硬岩卸荷崩塌发生。

(5)地质构造的影响

测区内断裂较发育,断裂的活动使完整的基岩破碎,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当节理裂隙的倾向与斜坡倾向基本一致,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时,构成不稳定的块体或楔形体,斜坡在重力作用下变形,出现危岩或崩塌。

3、崩塌体的形成模式

区内崩塌体发育在山区陡坡地段,发育多组构造节理和垂直卸荷节理,在陡坡或陡崖形成过程中,临空面周围岩体发生卸荷回弹,导致应力重分布、应力分异现象。临空面附近产生拉应力集中带,坡脚附近形成剪应力增高带。形成两种变形破坏模式。

(1)倾倒式破坏

主要发生在片岩、砂岩的岩体中,砂岩差异风化,或是砂岩、片岩节理裂隙加剧形成裂缝,泥岩常形成凹腔,致使上部节理发育的砂岩在自重弯矩作用下,向临空方向做悬臂梁弯曲拉裂,根部岩体被折裂、压碎,当倾倒力矩大于抗倾力矩时岩体便出现转动倾倒破坏。

(2)滑塌式破坏

主要发生在顺层斜坡上,层面倾向与坡向一致,人为切坡或流水侵蚀使层面有效临空,上覆黄土在自重和地表水渗水等因素的作用下,沿层面向临空面发生剪切滑移破坏。岩体重心一经滑出陡坡,崩塌就会产生。除重力外,连续大雨渗入岩体裂缝,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以及雨水软化软弱面,都是岩体滑移破坏的主要诱因。

区内对线路有直接影响的崩塌具体分布位置、形态、性质及工程影响评价、工程措施建议见附件《不良地质地段表》。

3.6.4 不稳定斜坡

斜坡是自然山坡和人工边坡的总称,斜坡在重力及风化、水力、地震、人类活动等作用下,失稳产生滑坡、崩塌,称为不稳定斜坡。按组成物质分为土质斜坡、岩石斜坡、岩土混合类斜坡。项目区内分布有土质斜坡类型的不稳定斜坡118处;岩石斜坡、岩土混合类斜坡27处,主要分布在关山沟和洪明沟一代,主要由于采石场人工开挖形成;斜坡稳定性差,多处于近临

界稳定~临界稳定状态,因地震、暴雨、水流冲刷坡脚等外动力影响或人类工程活动开挖影响下,坡体易失稳形成滑坡、崩塌、溜坍等不良地质,在工程条件下易引起局部边坡滑移、路基沉降等,对工程具有较大的潜在危害,设计应注意采取防范措施。

区内不稳定斜坡具体分布位置、形态、性质及工程影响评价、工程措施建议见附件《不良地质地段表》。

3.6.5 黄土陷穴

项目区内黄土陷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为主的地层中,黄土陷穴的发育与地下水在该地带流通性相对较强,容易带走该地带的可溶盐或部分颗粒等浅蚀作用有关。通过本次工程地质调绘及钻探发现,线路通过黄土丘陵梁峁区,在河流阶地等黄土冲沟上边缘或阶地前沿,冲沟沟底普遍发育黄土陷穴,在冲沟沟底多呈串珠状发育,集中成片分布于盘岘山、K5+800~K6+600段、井沟至泉子沟段(K15+300~K18+700)、牛皮岘至三坪村段(K25+000~

K37+100)、大山根至段家沟段(K39+400~K40+300)、薛家墩至罗锅沟(K41+500~K51+000)段附近的黄土沟边和冲沟沟底。局部可见黄土陷穴形成的洼地。总体来看,工程区黄土陷穴极为发育。路线穿过陷穴或陷穴群时,对路基稳定性有影响。以上区段集中成片发育的黄土陷穴对公路路基稳定性影响较大。设计时应注意其对路基的影响,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根据当地经验,采取强夯处理即可消除其不利影响。另外,隧道附近的黄土陷穴是地表水入渗的通道,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和隧道涌水量有较大影响。

3.6.6 砂土液化

项目区内地下水不是很发育,仅在咸水河附近、白茨沟沟谷K7+650~K10+400段、平岘沟沟谷AK7+000~AK9+800段,和黄河两岸揭露到地下水,其余地段均未揭露到地下水。因此,根据本次勘察得知,龙王庙特大桥和黄河特大桥桥址区存在饱和砂土和粉土,有液化可能,白茨沟沟谷、平岘沟沟谷发育饱和黄土和黄土状粉土,初步判定为不液化。经判定液化土层主要分布于龙王庙特大桥桥址区K1+470~K2+600段,主要为咸水河附近沉积的细砂、粉土,褐黄色、深灰色,饱和,稍密。砂质不纯,局部夹薄层粉质粘土,一般厚度5.6~8.8m。根据标准贯入试验N锤击数进行液化判定,细砂和粉土属液化土层,液化等级为中等。线路以桥通过,工程设计应采取必要的地基抗液化措施宜全部消除液化沉降;也可部分消除液化沉降,并对基础和上部结构采取减轻液化沉降影响的措施。3.7 特殊性岩土

3.7.1黄土

项目区特殊性岩土主要为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是指在自重压力或附加压力和自重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后产生急剧而大量的附加下沉的黄土。黄土湿陷性与黄土的结构、黄土中的可溶盐和水的机械侵蚀作用有关。测区湿陷性黄土主要有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和全新统冲洪积层黄土状粉土,风积黄土在III级及其以上阶地或局部中山、黄土梁峁广泛分布,最厚可达50m;黄土状粉土主要分布于河床Ⅰ、Ⅱ级阶地和全线干沟及平川沟壑内,厚度分布不均匀。据探坑、探井资料,沿线黄土状土及黄土均具湿陷性,根据试验结果黄土湿陷等级统计如下表。

黄土湿陷等级统计表表3

软件开发-项目初步设计规格说明书

1引言 (2) 1.1编写目的 (2) 1.2背景 (2) 1.3定义 (2) 1.4参考资料 (2) 2总体设计 (3) 2.1需求规定 (3) 2.2运行环境 (3) 2.3基本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 (3) 2.4结构 (3) 2.5功能器求与程序的关系 (3) 2.6人工处理过程 (3) 2.7尚未问决的问题 (3) 3接口设计 (4) 3.1用户接口 (4) 3.2外部接口 (4) 3.3内部接口 (4) 4运行设计 (4) 4.1运行模块组合 (4) 4.2运行控制 (4) 4.3运行时间 (4) 5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4) 5.1逻辑结构设计要点 (4) 5.2物理结构设计要点 (5) 5.3数据结构与程序的关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6系统出错处理设计 (5) 6.1出错信息 (5) 6.2补救措施 (5) 6.3系统维护设计 (5)

项目初步设计规格说明书 1引言 1.1编写目的 使用ERP管理架构,对医药公司各部门进行管理。 1.2背景 a.待开发的软件系统的名称: b.提出者: 开发者: 用户: 计算机中心: c.该软件系统同其他系统或其他机构的基本的相互来往关系:根据本系统内部的各职 能部门的要求,方便快捷的实现同其他机构软件有机连接,使资源最大化利用。 1.3定义 提示: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英文缩写的原词组。如: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 GSP:Good Supplying Practice《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HR:Human Resourses人力资源技术 OA:Office Autoation办公自动化 IM:Inventory Management库存管理 EIP:Enterprise Information partal企业信息门户 1.4参考资料 有关的参考文件: 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 1.实训教学PPT及相关ERP项目文档; 2.软件开发标准按照机房配置统一标准。

路基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百度文库(精)

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 土石混填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成果报告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项目经理部2013年7月·云浮 目录 1.试验概况 (3 1.1试验依据 (3 1.2试验概述 (3 2.工料机配置 (3 2.1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一览表 (3 2.2施工机械一览表 (3 2.3仪器配置一览表 (4 2.4填料 (4 3.具体施工方案 (4 3.1测量放线、布格 (5

3.2整平 (5 3.3含水量的调整 (5 3.4碾压 (5 3.5填筑要求 (5 3.6施工注意事项 (6 4.数据整理分析 (6 4.1机械设备组合 (6 4.2沉降量与碾压遍数关系 (6 4.4松铺系数 (6 5.安全环保措施 (7 6.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案 (7 7.施工总结 (7 8.附件 (8 8.1施工数据 (8 8.2施工资料表 (17 土方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成果报告1.试验概况 1.1试验依据

(一《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土建工程施工招标文件》 (二《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土建工程施工招标文件补遗》 (三《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四《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详勘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五《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六《ZK66+790~ZK66+900段路基试验段施工组织》 1.2试验概述 根据《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及《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在路基开工前,我部于2013年7月01日至2013年7月14日进行了路基试验路的填筑工作,试验路段为长110m的半幅路基。在施工过程中,我部严格按照试验路方案程序及施工工艺要求,精心组织,合理安排,试验路于2013年7月15日通过监理工程师检测。现对试验路施工方案作以总结,按照试验路铺筑所取得的各种施工技术参数指导路基土石方的大面积施工,加快施工进度。2.工料机配置 2.1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一览表 2.2施工机械一览表 根据填料性质和铺填厚度采用以下组合方案:

公园设计说明范本

江西某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一、项目认知 1.1区位关系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共3800万人,地域分为三区: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赣南及东南边境山地。鄱阳湖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庐山为世界名山。 德安县地处江西省北部,处于九江至南昌的中间。地理座标界于东经115°23′—115°50′,北纬29°16′—29°35′之间。县辖9乡4镇,1个国营林场,1个园艺场,国土面积863km2(不含共青),总人口16.07万人,人口密度为186人/ km2。京九铁路、昌九高速公路、105及316国道横贯境内,北距九江市55km,南至省会南昌城69km,交通十分便利。 1.2区域自然条件 1.2.1气候条件 天津德安县属中亚热带(北缘)季风湿润气候区,温暖湿润、雨水丰而不调,上半年多阴雨,下半年光照充足,春阴夏热,秋旱冬冷,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降雨量为1354.1mm,无霜期为214—281天,全年超过10℃的活动积温为5341.5℃,年日照时数为1878.6小时。春秋季短,夏冬季长(春季66天,夏季115天,秋季59天,冬季125天)。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为4.1℃,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为28.8℃,年较差为24.7℃。全年盛行风向为东、北风。 1.2.2土壤条件 德安县土壤由泥质岩类风化物(占总面积55.89%,石灰岩类风化物占22.57%),石英岩类风化物(11.22%),第四级红色粘土(7.48%),河积物(2.04%),湖积物(0.76%),紫色泥岩(少量)等七类成土母质发育而成,可分7个土类,10个亚类,29个土属,79个土种。 1.2.3水文条件 德安县属鄱阳湖水系,县域干流博阳河主源小坳水发源于瑞昌市和平乡粒杂尖,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全长95km,境内79.7km,流域面积863.0 km2,大小支流34条,其中流域面积30 km2以上的有洞霄水、田家河、车桥水、金带河、下头水、庙前港、涂山水等7条支流,水面346.7 hm2。 1.2.4地形地貌 德安县属低山丘陵地区,南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东南角临近鄱阳湖滨;北有幕阜山东延余脉—茶子山、潘狮山、金盆寺绵延构成北部低山地形;西南有小岷山呈北东及东西延伸,构成南部低山地形;中部广大丘陵地带尚有彭山呈北东展布高耸。一般山岭海拔高度在200—600m,最高峰为西北部茶子山,海拔为665.1m。最低处为东南角共青天南湖郑泗一带,海拔15m,为全县径流分口处。全县低山面积约169.1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9.6%,丘陵地区面积558.4km2,占64.7%,滨湖波状平原(包括临近鄱阳湖的岗丘缓坡和博阳河两岸的河谷阶地)135.5 km2,占15.7%。 1.3历史文化 1.3.1历史沿革 德安历史悠久,从望夫山(敷阳山)西南麓发掘的商代遗址和城南米粮铺袁家咀发掘的商代遗址表明上古时期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德安县治蒲亭镇古称敷浅源,属扬州,春秋介于吴楚之间,后随朝代变迁,数易隶属,至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立为蒲亭驿,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驿为蒲亭场,至五代吴乾贞元年(公元927年)始升县,命名为德安。至今已有1077年历史。民国期间,先后隶属九江府、浔阳道、第四行政专区、第

工程初步设计范文

工程初步设计

第四章结构 1.设计说明书 1.1工程概况: 1.1.1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位于吉林省辽源市白泉镇东交大街以北、规划路以东、溢洪道以西。 1.1.2总建筑面积:㎡。 1.1.3建筑物长58.3m,宽为16.64m,局部十三层:长为45.60m,宽为13.90m。 1.1.4本工程地主体十二层、局部十三层。 1.1.5建筑总高度为45.9m。 1.1.6建筑物各层层高:一层 3.6m,二、三层层高 4.5 m,四至十二层层高3.6 m,局部十三层层高3 m。 1.1.7主要柱网尺寸:7.2×5.7 m、7.2× 2.5m、7.2×8.1 m。。 1.1.8 本工程图纸中所标注标高均为相对标高,±0.000设在一层室内地面面层,假定其绝对标高为249.20m。 1.2设计依据 1.2.1使用年限:50年。 1.2.2自然条件: 1.2.2.1风、雪荷载见下表:

1.2.2.2抗震设防的有关参数见下表: 1.2.3工程地质勘查报告:河南省地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于 6月27日提交的《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2.4建设单位提出的结构设计要求: 各类建筑物应按建筑的规模、功能与用途结合工程地质情况确定基础形式与地上结构形式,结构形式的确定以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和当地规划要求为原则,力求结构形式简单、节省投资。 1.2.5法律、法规、标准: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 )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 (TGT137- )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 )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1.3建筑分类等级: 1.4主要荷载取值: 设计使用活荷载: 办公、会议室: 2KN/m2走廊、楼梯间、会客休息区: 2.5KN/m2行政服务大厅: 3KN/m2

短路基施工总结报告

杭长客运专线浙江段HCZJ-7标 (DK274+900.645~K275+194.825) 路基过渡段 施工工艺总结报告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十九局集团杭长客运专线浙江段项目经理部第三分部 二O一一年三月二十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过渡段施工 (2) (一)、施工准备 (2) (二)、各项检测及控制标准 (3) (三)、施工方法 (5) (四)、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 (9) (五)、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测量仪器使用计划表 (11) (六)、过渡段管理及施工人员配备 (11) 四、过渡段施工结论 (11) 1、过渡段级配碎石+5%及两侧A、B组填料填筑 (11) 2、松铺厚度 (12) 3、碾压组合 (12) 4、雨季防排水 (12) 5、过渡段级配碎石+5%水泥松铺系数 (12) 6、各项实验检测结果对照记录: (13) 四、过渡段沉降观测 (14) 1、沉降板 (14) 2、路基面沉降监测桩 (14) 3、沉降仪 (14) 4、观测频率 (15)

过渡段路基施工工艺总结 一、工程概况 杭长客运专线浙江段7标,DK274+900.645~DK275+194.825路基长294.18m,前接松树蓬特大桥后于西坞特大桥相连接,DK275+058处设1-2m框架涵1座。 DK274+900.645~+938、DK275+112.5~DK275+194.825段为路桥过渡段,纵向坡率1:3。 DK275+025~+275+058、DK275+058~+075为路涵过渡段,纵向坡率1:5 。 过渡段基床表层及基床表层以下均以级配碎石+5%水泥分层填筑。 过渡段两侧填料为A、B组料填筑、表层以下级配碎石+3%水泥分层填筑和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5%水泥分层填筑。 二、编制依据 1、《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2、《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2-2005; 3、新建铁路杭州至长沙客运专线浙江段7标《路基工程设计施工图》; 4、《杭长客运专线路基施工实施细则》 5、《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设计指南》

公园初步设计景观说明

宁东基地生态水系景观工程马跑泉公园二期勘察设计 (初步设计阶段) 景观总说明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零一七年三月

宁东基地生态水系景观工程马跑泉公园二期勘察设计 项目名称:宁东基地生态水系景观工程马跑泉公园二期勘察设计 合同编号:018A0102-04H17 委托单位(甲方):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土地局 设计单位(乙方):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资质证书等级:城乡规划编制甲级(编号:141019) 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甲级(编号:A111000795) 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编号:A111000795) 市政公用行业(环境卫生、给水、排水、热力、道路) 甲级 (编号:A111000795)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GB/T 19001-2000-ISO9001:2000 注册号:02708Q10121R2M 院长(法定代表人):王敬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总工程师:徐海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编制完成时间:2017年3月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分管副院长:王磐岩(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咨询工程师)项目负责人:苏红玉(高级工程师) 专项负责人:景观——李铁军(高级工程师) 赵瑾(高级工程师) 建筑——桑映辉(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水电——郑剑云(高级工程师) 概算——冯晓军(注册造价师) 项目组人员:景观——滕依辰(工程师)李景(工程师) 公超(工程师)柴娜(工程师) 毕婧(工程师)白雪(工程师) 段明淳(助理工程师) 建筑——张瑞栋(建筑师)崔乃夫(助理建筑师) 水电——杨泉(高级工程师)

初步设计说明书

机场变电站至桑海、盘龙山线路工程综合部分施工图设计 第一卷第全册 总说明书(架空部分) 江西信能电力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010年03月南昌

签署页批准: 审核: 校核: 设计:

施工图设计卷册目录 第一卷第全册总说明书及附图(架空部分)第二卷第一册平断面图及杆塔位明细表 第三卷第一册机电施工说明书及附图 第三卷第二册机场变至桑海变地埋电缆部分第四卷第全册机场变至盘龙山地埋电缆部分第五卷第全册机电施工说明书及附图 第六卷第一册铁塔施工图说明书及附图 第六卷第二册

目录 1 总述 (1) 2主要技术经济特性 (1) 3 对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 (2) 4 线路路径及进出线情况 (2) 5 气象条件 (3) 6 导线和地线 (3) 7绝缘子串和金具 (5) 8 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 (6) 9 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 (7) 10 杆塔与基础 (8) 11 对邻近弱电设施的影响与防护 (9)

1 总述 1.1 设计依据 本工程评审会议纪要(暂缺) 1.2 概述 本工程包括机场变~桑海变,机场变—盘龙山变2条110KV送电线路;分为架空、地埋电缆2个部分分别进行设计,本说明为机场变—桑海变110KV线路架空部分说明书,机场变~桑海变电缆部分见卷册363-T003S-A0203,长度为2.7958km,机场变~盘龙山110kV 送电线路(全为地埋电缆)部分见卷册363-T003S-A0202,长度为2.7463km。 1.3设计范围及说明 本工程线路全长13.554 km,其中架空部分长10.758km,地埋电缆部分长2.796 km。桑海变电站构架至5#塔采用双回路共塔设计(与备用至桑海变间隔的线路共塔),5号至41号分支塔部分为单回路设计。41号至机场变为地埋电缆。地埋电缆部份见另册。 架空部分导线采用LGJ-240/30钢芯铝绞线,地线一根采用JL/LB14-50/30良导体,一根为OPGW通讯光缆。 1.4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建成期限 建设单位:昌北国际机场集团公司 运行单位:南昌供电公司 施工单位:待定 2主要技术经济特性 2.1主要技术经济一览表

路基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精)

湖北老谷高速公路LGTJ-2合同段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 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 一、试验目的 在本合同段路基施工工作开展之前,本合同段选择一工区K12+260~K12+360全填方路段做为路基填筑试验段。目的是为了验证混合料的质量和稳定性。检验所用的机械能否满足备料、运输、摊铺、拌和和压实的要求效率,以及施工组织和施工工艺的合理性和适应性。试验路段确认的压实方法,压实机械类型、工序、碾压遍数、松铺系数等均作为今后施工现场控制的依据,从而指导全线弱膨胀土路基的施工。 本次试验段采用4%石灰土下路堤外缘2米包边,芯部采用素土填筑施工。 二、试验时间 2014年3月26日。 三、试验地点 试验段位于湖北老谷高速公路第LGTJ-2合同段一工区,起讫里程桩号: K12+260~K12+360。 四、试验参数 1、素土松铺厚度28cm,石灰撒铺厚度2cm。 2、4%灰土最佳含水量21.3%,最大干密度1.719g/cm3。 3、素土最佳含水量18.4%,最大干密度1.77g/cm3。 五、试验前的准备 1.施工准备: 1).确定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交底工作。 2).做好施工原材料的采购、组织进场及试验工作。 3).做好机械设备的进场和调配工作。 4).做好施工劳动力的进场和上岗培训工作。 5).做好施工用具和施工用料的采购和进场工作。 6).做好施工后勤服务的准备工作。 第 1 页 湖北老谷高速公路LGTJ-2合同段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 2、机械的配置: 主要施工机具设备配置表

压实机械主要技术参数表3 第 2 页

湖北老谷高速公路LGTJ-2合同段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 4、主要检测及验收指标: 路基填料及检测要求 5.施工材料 1)、石灰: 石灰采用I级生石灰进行消解,石灰的质量应符合规范JTJ034-2000的规定。消石灰有效钙加氧化镁含量≥65%。 2)、土:工程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填料,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试验已出结果,在S302项目K0+000~K0+240挖方段取土。 3)水:水应采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或自来水。 第 3 页 湖北老谷高速公路LGTJ-2合同段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 六、施工方案及工艺 1、施工前准备

园林景观设计《初步设计规范》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6SJ805 《建筑场地园林景观设计深度》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初步设计 1.0.6 初步设计文件包括设计说明及图纸,其内容达到以下要求: 1 满足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需求; 2 解决各专业的技术要求,协调与相关专业之间的关系; 3 能据以编制工程概算; 4 提供申报有关部门审批的必要文件。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建筑场地园林景观初步设计 1.1.1初步设计文件包括:封面、目录、设计说明、设计图纸、工程概算书。 1.1.2初步设计文件编制顺序 1.总封面 1)项目名称; 2)编制单位名称; 3)项目设计编号; 4)设计阶段; 5)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姓名及其签字或授权盖章; 6)编制年、月。 2.设计文件目录 1)目录应包括序号,不得空缺; 2)图号应从“1”开始,依次编排,不得从“0”开始; 3)目录一般包括序号、图号图纸名称、图幅、备注; 4)当图纸修改时,可在图号:“景初1”后加a、b、c(a表示第一次修改版,b表示第二次修改版) 3.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 4.设计图纸(可另单独成册)。 5.概算书(可单独成册,此概算书视具体过程情况确定或只给出工程的估算或工作量)。 注:1.对于规模较大、功能复杂、设计文件较多的项目,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可按专业成册; 2.另外单独成册的设计图纸应有图纸总封面和图纸目录;图纸总封面的要求见1.1.2条。 3.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和签署也可在本专业设计说明的首页上标明。 1.2 设计总说明 1.2.1园林景观专业 1.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1)由主管部门批准的规划设计文件及有关建筑初步设计文件; 2) 由主管部门批准的园林景观方案设计文件及审批意见; 3) 建筑设计单位提供的总平面布置图、地下建筑平面图、覆土深度、竖向设计、室外管线综合图;

年产20万吨乙二醇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

年产20万吨乙二醇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2) 1.1项目概况 (12) 1.2设计依据 (12) 1.3设计原则 (12) 1.4产品规模及方案 (13) 1.4.1项目规模 (13) 1.4.2产品方案 (13) 1.5原料来源 (14) 1.6辅助设计软件 (14) 第二章技术经济 (16) 2.1 工程概况 (16) 2.2 设计依据 (16) 2.3主要经济数据 (16) 2.4表格 (16) 第三章总图运输 (18) 3.1设计依据 (18) 3.1.1.设计法规和标准、规 (18) 3.2设计围 (20) 3.3厂区概况 (20) 3. 3.1厂址位置 (20) 3. 3.2厂址交通条件 (21) 3.3.3 环境治理条件 (24) 3.3.4 产业基础条件 (25) 3. 3.5 公用工程条件 (25) 3.3.6 人力资源条件 (26) 3.4总平面布置 (27) 3.4.1总平面布置的一般要求 (28)

3.4.2 总平面布置的要求 (31) 3.4.3 厂区总体布局概述 (32) 3.4.4 总平面布置的各项技术指标 (32) 3.4.5 工艺装置的布置 (33) 3.4.6 辅助生产及公用工程设施 (33) 3.4.7 仓储设施的布置 (33) 3.4.8 运输设施的布置 (34) 3.4.9 生产管理及生活服务的设施 (34) 3.5 场运输设计 (36) 3.5.1 厂运输设计要求 (36) 3.5.2 本厂运输设计 (37) 第四章化工工艺及系统 (38) 4.1项目背景 (38) 4.2生产工艺的选择 (40) 4.2.1工艺方案的比较 (40) 4.2.2工艺方案的确定 (41) 4.3工艺简要流程图: (42) 4.3.1环氧乙烷生产 (42) 4.3.2乙二醇生产 (43) 4.4工艺路线简介 (43) 4.4.1环氧乙烷生产工段 (43) 4.4.2二氧化碳吸收工段 (49) 4.4.3乙二醇生产工段 (53) 4.4.4乙二醇精制工段 (63) 4.4.5乙二醇生产全流程 (65) 4.5催化剂的选择 (65) 4.5.1银催化剂的选择 (65) 4.5.2负载型双核桥联配合物催化剂 (66) 4.5.3碳酸乙烯酯水解催化剂 (66)

公路工程施工总结报告 (4)

公路工程施工总结报告 (4) 1、____县城关镇至清泉公路改建工程,路线起点位于____县城关镇,路线向西南方向延伸下沟,经过西河村后开始爬坡,经史家沟、贺家塬,终点位于____-蒲城交界与蒲城境内的县乡路贯通,路线全长6.34km. 2、该项目是____县路网规划中的一条地方公路,项目的建设不仅方便了沿线的居民通行,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对提高运营效益、加快____县农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在____县交通运输局的直接指挥下,我项目部经过八个多月的辛苦努力,并与业主和监理的密切配合,共同协作,现已保质、保量全面完成任务. 4、地形地貌 ____县所处渭北黄土高原的北岩与北山交界地带,基岩为古生带沉积沿系,沉埋较浅. 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设计行车速度20km/h 二、机构组成 1、项目部经理部组成人员: (1)、项目部经理:张跃进 (2)、技术负责人:张高军 (3)、安全负责人:张杨军 (4)、施工员:史阳 2、投入机械设备 (1)、压路机:2台 (2)、挖掘机:3台 (3)、装载机:4台 (4)、自卸机:10台 (5)、平地机:2台 (6)、洒水车:3台 三、质量管理情况 (一)、质量控制措施: 1、分项工程开工申请的质量控制: 每一项工程开工申请之前,我项目部根据自己的人员组织,机械组合,进场材料,工艺流程等满足开工要求后,才申请分项工程开工报告,施工中做到层层报检,次次报检. 2、中间工序的质量控制: 中间工序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我项目部施工人员坚持对每一道工序如路

基、路面的压实度,松铺厚度,水泥,石灰剂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调整,例如在检查中发现个别地点路基松铺厚度超标,让推薄调整,压实度检测不合格,重新补压,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3、质量保证措施: 质量是企业的信誉,是企业的生命,切实保证工程质量是我单位的根本宗旨,为了保质保量建设本工程,在施工中我们将以IS09001标准为依据,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做到好中求快,科学合理,清除质量隐患. 4、组织措施: (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创优规划,使每道工序都在严格的质量监控之下进行、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 (2)、根据工程项目特点组织精明强干的施工队伍,明确分工,加强协作,注重上道工序与下道工序间的密切配合. (3)、采取多种形式对项目全员进行质量教育,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强化项目全员的质量意识,施工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各工种的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为创优质工程创造条件. (4)、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检测工具,强化工程质量管理,认真执行设计图纸审核制度,并做好施工技术交底,使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熟悉本工程的技术要求,做到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严格按照施工规范作业. (二)、施工中工程质量自检情况及工程质量问题的处理情况: 1、施工计划从2015年3月开工到2015年10月完工,工期紧、任务重,经我公司精心组织,下设项目经理部、1个工地试验室、2个作业组进行施工.具体如下:第一作业组负责路基土方工程,第二作业组织负责路面排水工程. 2、总体施工顺序:施工准备--放样--路基土方. 土方工程:合理配置足够的人力及机械设备资源,严格按照规范施工,确保环保、文明施工. 3、检测: 隐蔽工程和重要工程部位如:路基实度、松铺厚度、水泥、石灰剂量、排水工程、施工人员均做到了检测及报检. 4、测量放样: (1)、工程开工时,我项目部技术人员对导线点、水准点进行了全面的复测和验证,符合设计要求后才开始路基填充. (2)、测量是技术员对结构物尺寸和成品几何尺寸的丈量.路基、路面的宽度、厚度均做到了测量和自检. 5、自检: 除对原材料进行自检外,技术人员还对路基的宽度、厚度、平整度、压实度、横坡、标高、砂浆强度等进行了自检.

高速公路项目设计勘察初测初勘验收成果报告格式

高速公路项目设计勘察初测初勘 (定测详勘)验收成果报告格式 1 项目概况 项目背景 项目概述 项目特点 勘察设计依据 技术标准及工程规模 项目进展情况 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 批复及审查意见落实情况 ※工可批复或审查专家组意见落实情况; Δ初步设计批复或审查专家组意见落实情况,与初步设计比较大或重大变更情况。 2 外业勘测及调查 勘测经过(包括各节点的起讫时间,最短勘测周期须满足省厅相关文件的要求) 外业测量 2.2.1 控制测量及地形图测量(包括外业资料及成果资料清单)2.2.2 路线测量(包括外业资料及成果资料清单)

其他测量2.2.3 外业调查 2.3.1 收集资料清单(包括收集的气象、水文、规划、航道等资料清单) 2.3.2 路线调查 2.3.3 路基路面防护及排水调查 2.3.4 桥涵及分离立交调查 2.3.5 隧道调查 2.3.6 互通式立体交叉调查 2.3.7 其他调查 2.3.8 内业资料整理工作 2.3.9 外业调查资料清单(包括各专业调查记录本及照片等资料清单) 3 地质勘察 勘察目的和要求 勘察依据 勘察重点与难点 勘察经过(包括地质勘察监理工作联系单的执行情况;各节点的起讫时间,最短勘察周期须满足省厅相关文件的要求) 勘察工作量(包括勘察实际工作量与事先指导书工作量的详细对照,以及工作量调整情况的说明) Δ详勘利用初勘勘察成果情况的说明。 沿线自然地理特征

3.6.1 地质构造 3.6.2 区域稳定性 3.6.3 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7.1 工程地质层组特征 路基工程地质条件 桥梁及立体交叉工程地质条件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结论与建议(包括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的特性与特点,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和施工处置措施) 资料清单(包括勘探孔原始记录、地质调绘记录、物探成果(如有)、室内试验资料等) 4 其他需提交的材料(另册) 初测、初勘验收其他需提供的材料 4.1.1 初测需提供的材料 (1) 1:10000路线方案平面图(图上应标明已建的高速公路、地方道路、铁路、村庄、学校、工厂、水库及地面、地下管线等);(2) 1:2000的路线平面图及路线纵断面图; (3)高边坡、高挡墙,地形特别复杂或深水河流的大桥、偏压严重的隧道等路段实测的控制性断面; )不同路线方案的比较,其中包括主要工程数量、工程施工4(.

初步设计说明书范本

初步设计说明书本

工程设计责任人

附件 1 市***[201*]***号《关于***工程项目立项的批复》; 2市人民政府渝府(201*)***号文,关于《关于***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 3 市规划局渝规建审(201*)***字第***号文,《市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审查意见通知书》; 4 市公安局消防局建筑工程消防设计的审核意见书,(201*)渝公消(建方)字第***号文,《关于同意***工程设计方案消防设计的审核意见》; 5 市园林事业管理局重园建方(201*)***号文,《关于***工程设计(方案)配套绿地的意见》; 6 建筑节能计算报告书。

设计说明书 1概况 1.1工程概况 表1.1 工程概况表 建筑主体结构合理使用年限***年 1.2 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1.2.1市***委员会,[200*]***5号《关于***工程项目立项的批复》;1.2.2市人民政府,(200*)***号文,《***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 1.2.3市规划局,重规建审(200*)***字第***号文,《市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审查意见通知书》; 1.2.4 市规划局***年***月下达的本工程现状规划红线地形图;

1.2.5 市公安局消防局建筑工程消防设计的审核意见书,(200*)渝公消(建方)字第***号文,《关于***工程方案消防设计的审核意见》; 1.2.6 市园林事业管理局重园建方(200*)***号文,《关于***工程(方案)配套绿地的意见》; 1.2.7 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年***月***日下发的修建防空地下室设置意见书; 1.2.8 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渝(*)环准[201*]*号; 1.2.9 顾客提供的设计委托书、本阶段的设计要求及各种有关设计的基础资料和双方会商纪要; 1.2.10 顾客提供的由***单位***年***月编制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2.11 有关部门批准并经顾客确认的由***院编制的本工程方案设计文件; 1.2.12 顾客与我院签定的《建筑工程设计合同》; 1.2.13 与本工程设计有关的国家和地方现行法规、规、规程、标准; 1.3 建设场地概况 1.3.1项目区位:位于市奉节中心城区。 1.3.2工程所在地区气象条件: 气象台装置位置:北纬29 0 35‘;东经106 0 28‘。温度:年平均温度18.3℃;极端最高温度44.0℃;极端最低温度-1.8℃。降雨量:历年平均降雨量1081.7mm;最大小时降雨量65mm。湿度: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9%;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76%;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81.3%。风向:全年主导风向北风;最大风速28.4m/s;冬季风向C频率36%,北向频率15%;夏季风向C频率31%,北向频率10%。历年平均风速2.2m/s。基本风压

2020年年终高速公路勘察工作总结_2020年年终高速公路勘察工作总结

xx年年终高速公路勘察工作总结_xx年年终高速公路勘察工作总结 厦蓉高速贵州境水口(桂黔界)至都匀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7918"网中的16横--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以下简称"厦蓉高速")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贵州省规划的"三纵三横八联八支"骨架公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项目路线全长58.772km,桥隧长度约占路线全长的60.5%。桥梁总长17494.65米/40座(全幅,下同),其中:特大桥6351.48米/6座、大中桥11143.17米/34座;隧道总长18089.65米/14座(双洞,下同),其中特长、长隧道14625.8米/6座,中、短隧道3276.35米/7座,连拱隧道187.5米/1座。 本项目具有技术难度大、任务重、地形、地质复杂、工期紧、造价高、受业主干扰较大等特点。 xx年年3月1日,我院设计人员进驻工地,全面开展勘察设计工作;3月5日我院收到业主通知,路线走廊带调整,南线方案变为北线方案,致使我院48公里(82%)的路段受影响,项目组克服地形图不到位,测图范围不够等不利因素影响,在较短的时间内,加班加点,克服困难,5月中旬完成初步设计外业,6月底完成初步设计文件。此期间,根据业主要求,补充三都立交的方案研究、终点路线方案研究和初步设计;7月进行设计方案、概算优化工作;9月4日至5日通过初步设计省内预审,并根据审查意见对初步设计文件进行了修编,xx年1月通过

交通部审查。 8月10日,放线人员进场,9月6日,各专业设计人员全部进驻工地,施工图外业工作全面展开。xx年年9月10日至xx年年11月13日,项目组完成施工图的同时,会同贵州省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咨询单位、总体单位,对初步设计方案、施工图方案进行优化,增设了三都互通式立交;根据业主要求,11月我院全面修编了初步设计文件。 xx年年10月30日,本合同段施工图定测工作结束。xx年年11月2日至5日,我院总工办赴现场进行了外业验收。xx年年12月19日~22日,贵州省交通厅、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对本项目施工图进行了定测外业进行了预验收,xx年3月29日至4月1日,贵州省交通厅、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对本项目施工图进行了施工图外业验收,4月30日完成施工图设计。 厦蓉高速第5合同段为省外项目,项目困难、规模大、技术难度大、路途遥远、成本高、变化大,我院历时15个月完成了本项目设计工作,现就项目的特点、完成过程,总结体会如下: 一、加强总体设计与协调,有利于勘测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本项目由4家土建单位和2家交通工程单位共同承担。贵州省院作为总体单位在项目的进展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根据项目的特点,制定的较为详细的总体设计原则,为了便于全线设计标准统一、大力推行标准化工作,总体单位主持完成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在4家设计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编制了完成了桥梁、隧道、路基路面排水等通用图。编制完善通用图有助于加强技术交流,吸取兄弟单位的优点,提高自

城市公园设计任务书

城市公园设计任务书 一、基地现状: 城市公园位于宜宾市临港经济开发区,规划设计范围约17.2公顷,详见基地地形图及土地利用规划图; 临港经济开发区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酒都—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主要是以居住、工业、港口物流和商贸为主的综合性新区,其规划目标是强化产业集群功能,努力打造西部发展环境最优、增长速度最快、产业集聚度最高、核心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综合经济新区。它延续了老城的发展轨迹、与老城和谐共生、是能带动周边功能组团协调发展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宜宾发展新引擎。临港经济开发区背靠龙头山、观斗山良好的生态植被,面临万里长江“黄金水道”,形成以平坝槽地、台地、坡地相结合的风貌特色。 二、设计要求: 1.认真收集并分析现状基础资料和相关背景资料,研究地域自然特征、 城市片区环境与基地的相互关系,分析公园使用对象的构成,形成 设计理念; 2.掌握分析基地建设条件(地形、小气候等),分析视线条件(基地内 外景观的利用、视线和视廊),分析交通状况,分析基地与周边环境 关系的方法,充分利用地形,塑造地形,合理布置不同性质的用地; 提出城市公园规划的结构分析图,包括平面布局结构,空间组织结 构,道路交通结构和景观视线组织结构; 3.分析基地与道路的关系,协调公园布局与出入口布局; 4.仔细分析基地现状,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不同人群对生 态、景观与使用功能的需求,主题明确、构思新颖、功能分区合理; 进一步熟悉城市公园的外部空间设计的尺度,运用人在外部环境空 间的行为心理和活动规律,规划设计符合各种功能的环境空间,适 当考虑动静分区,空间的开敞与郁闭、交往活动和私密性的要求; 从心理文化的角度,研究如何塑造使人赏心悦目,健康上进的优美 环境; 5.因地制宜,适度改造场地地形,以利于造景;并结合植物配置和景 点设计,综合考虑,统一布局,创造出丰富的公园景观空间; 6.分析并提出城市公园空间及绿地内部的游线组织方式和交通系统组 织,考虑入口与周围城市道路,停车及疏散的关系,确定与残疾人 通行相应的道路联系方式及坡度(无障碍设计),设计并绘制相应的道

市政工程初步设计编制深度

[资料]市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A 市政道路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1 设计说明书 1.1概述 1.1.1 道路地理位置图 示出道路在地区交通网络中的关系及沿线主要建筑物的概略位置。 1.1.2设计依据 设计委托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的批复意见、相关评审报告、规划、地形等相关资料。 1.1.3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如技术标准、规模有重大变化,应予以论证并履行报批手续。 1.1.4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1.5测设经过及设计过程简述 1.1.6需要说明的其它事项 1.2 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情况 1.1.1道路现状评价 1.2.2现状交通量及技术评价 交通量、车辆组成、路口交通流量与流向特征及路口、路段饱和度等。 1.2.3沿线基本情况 沿线(控制性)建筑、河流、铁路及地上、地下管线情况。 1.2.4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 如河流设计水位、流速、地下水位、气温、降雨、日照、蒸发量、主导风向、风速等。 1.2.5工程场地自然条件 1.3 工程概况 1.2.1工程地点、范围及规模 1.3.2建设期限、分期修建计划 1.3.3规划简况

着重阐述设计道路、立交在规划路网中的性质、功能、位置、走向,相交道路的性质、功能。 1.3.4远期交通流量流向的分析,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荷载等级的确定。 1.3.5主要交叉路口渠化处理方式 如选用立交,需阐明其必要性及选型依据。 1.3.6工程修建的意义 对道路路网的影响,缓减干扰提高车速和服务水平的程度。根据以上内容,阐明工程修建的意义。 1.4 工程设计 1.4.1方案设计思路 1 对规划思路及各项指标进行说明,阐述对规划的理解,分析项目实施的意义。 2 提出主要技术难点与关键技术问题。 3 结合规划提出优化或更改思路,阐述合理性。 1.4.2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 1 列表说明各方案主要技术指标,包括道路等级、设计年限、设计车速、标准路幅宽度、最小平曲线半径、最大纵坡、最大坡长、最小坡长、凹曲线凸曲线半径、停车视距、最小净空、交织段长度、设计荷载、抗震设防标准等。对以上指标与规范要求进行对比分析。 2 对设计年限、设计荷载、最小净空、抗震等级结合规范进行说明。 3 对因条件限制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所有非强制性技术指标需特别说明。 1.4.3道路平面设计 1 提出平面布置控制因素,包括用地、道路、管线、轨道、隧道、桥梁、文物、其它构筑物、以及工程费用控制等,分析主要控制因素。 2 阐述各方案平面布置情况,结合以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论证各方案设计合理性。 1.4.4道路纵断面设计 1 提出纵断面布置控制因素,包括坡度、控制标高、坡长、挖填土方、排水、等,分析主要控制因素。 2 阐述各方案纵断面布置情况,结合以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论证各方案设计合理性。 1.4.5方案比选 列表对方案的交通功能、占地、工程费用、景观效果、近远期结合情况、技术要求、工期、拆迁与施工组织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推荐方案。

路基工程个人年终工作总结.doc

工作总结 2010年算是我正式从事监理工作开头年,先后在栖霞环湖路工程、开发区古现十八路白银河桥、蓬莱泊柳国防公路工程工作。现将一年在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总结如下: 在栖霞环湖路工程中,一边向韩超奎驻地学习如何开展监理工作,查阅有关监理书籍,一边应用于实践。在旁站这个工作岗位上,结合自己的施工经验,对于路基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关键点,严格把控,如填料的最佳含水量的控制,松铺厚度的控制,填挖结合部的处理,填方段坡度大于1:5时开挖台阶等。结合工程的际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例如在K3+500设置砌石边坡,以防止湖水对路基的冲涮。在工作中也找的自己的不足,对于监理程序认识不足,监理有关文件、资料的编写、上呈下达不清。 在开发区古现十合八路工程中主要是整理内业资料,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于自检以外的资料的整理自己要加强学习。 在蓬莱泊柳国防公路工程中,主要是对混凝土路面板的质量控制,在监理工作中我们重点加强了对路面施工中的路面的宽度、厚度原材料、施工配合比、混凝土的振捣、养生等关键工序的控制。认识到工程质量的重性,它对于监理效益、声誉的作用。

回顾一年的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自己仍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由于监理程序理解的不够透彻,导致不能很好地、全面地协调工作;打算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向领导及同事们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做到言行要严谨,说话要有依据,严守公司纪律;在文件处理及行文方面多下功夫,以保证行文的准确性和高度概括性。在以后的工作中严把质量、安全管理关,充分认识质量、安全就是生命、效益的内涵。加强学习,学习工作常用的施工技术规范、评定标准等,为以后工作打好扎实理论基础。学习监理工作程序的有关内容,为以后有条不紊的工作打好基础。 总之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努力工作,团结同事,遵守法律、公司制度,为公司的更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祝公司业绩蒸蒸日上,打出品牌。 2010年12月10日 万华

浅谈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

浅谈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 发表时间:2018-05-25T09:53:11.75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期作者:任得坤 [导读] 预测开挖涌水量,为隧道施工布置、各段洞身掘进方法及程序、支护及衬砌设计提供详实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青海总队青海西宁 810001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工程勘察经验,论述了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方法,总结了目前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地质评价中隧道围岩级别划分和涌水量预测的一般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1 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目的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是指为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等进行的专门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查明隧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公路隧道的设计提供依据是隧道建设的需要也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隧址区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及其稳定性。 (2)查明影响隧道围岩稳定的不良地质及特殊岩体,预测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工程诱发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3)对隧道围岩进行级别划分,预测隧道开挖可能产生的破坏,并提出防护建议。 (4)查明地表水的分布特点、埋藏条件,对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的腐蚀性进行评价,并预测隧道开挖后的涌水量。 2 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的手段及在各勘察阶段的应用 2.1 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的手段 (1)工程地质测绘及调查。工程地质测绘及调查是初始阶段勘察的主要手段,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查明区域主要工程地质条件,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大量的资金、资料,而效果显著。根据测绘工作对地面地质了解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对地下地质情况作出初步判断,为勘察试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从而为合理布置勘察工作量节约勘察投资。地质人员通过分析收集到的区域地质资料和遥感解译资料,现场量测和描述对隧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其目的是查明隧址区及其附近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构造特征,并将有关的地质要素以图例、符号等按一定的比例尺如实地反映在地形底图中,作为工程地质预测的基础。 (2)工程物探。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它是以地下岩土层(或地质体)的物性差异为基础,通过仪器观测自然或人工物理场的变化,确定地下地质体的空间展布范围(大小、形状、埋深等)并可测定岩土体的物性参数,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物理勘探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搬运轻便、勘察面广等特点,不仅能对地质现象进行定性解释,在一定条件下还能给予定量分析。其方法一般包括浅层地震折射、超声波测井、高密度电法、大地电磁法等。 (3)钻探。钻探是工程地质勘察中极为重要的手段,它的特点是可以最为直接获得地层岩性等地质资料,可取样进行室内试验的样品,为孔内波速和水文试验提供载体。但它在整个工程地质勘察投资中的费用往往很大,其进出场条件困难,勘察周期长,具有以点代面的局限,因此如何有效的使用钻探和合理地布置其工作量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把物探与钻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物探的准确性,同时提高钻探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4)试验及测试。试验包括岩土水的室内物理力学试验,以及现场抽水、压水等水文地质试验等,目的是获得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对岩土层地下水渗透及腐蚀性进行评价。测试要包括配合钻孔进行的地应力测试、地温测试、放射性检测等。 2.2 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各勘察阶段的工作重点 高等级公路勘察一般应按公路基本建设程序不同阶段对地质资料的深度要求分阶段进行,一般可分三阶段进行,即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初步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因各个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目的不同,所采用的勘察手段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尽可能详细地收集区域构造地质、岩石地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的资料。利用遥感资料(卫片和航片),以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为主,对隧道不良地质路段布置少量钻探工作,以便初略掌握隧道地层岩性特征及不良地质对隧道的影响。 在初步设计阶段,路线的走向和位置已基本确定,进入线路比选阶段,勘察工作以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为主,结合少量钻探、物探工作。通过调绘和物探已初步探明影响隧道稳定的不良地质路段,然后针对性地布置钻孔,查明不良地质路段围岩情况,对路段围岩进行分级。对于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实在无法绕避的要考虑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可靠性,以便进行线路比选。 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是详细查明公路隧道地质情况,为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需要进行1:2000工程地质测绘,根据地质调绘和物探结果,针对隧址区的不良地质路段布置勘探孔,查明构造岩溶等的发育特征,采用调查、测绘、槽探、坑探、钻探、物探等综合勘察手段查明场地岩土体组成、性质、分布以及风化层、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等。利用钻孔进行抽注水试验、孔内波速试验,以及孔内取样试验。综合所有资料对隧道进行路段围岩分级,预测隧道开挖后的涌水量。 3 公路隧道工程地质评价重点 3.1 公路隧道围岩级别的划分及稳定性评价 公路隧道围岩级别的划分主要根据通过计算隧道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岩土体特征进行定性评价。 根据交通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对公路隧道围岩的分级规定,按照隧道围岩受构造影响程度、发育程度、岩体结构特征、弹性波速(VP)、岩体完整性系数(KV)和隧道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等因素综合确定围岩级别。 首先确定基本质量指标BQ值,BQ值根据下式计算求取: BQ=90+2Rc+250KV 式中:Rc—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根据室内岩石试验确定; KV—岩体完整性系数,根据钻孔声波探测值求取,计算公式为KV=(Vpm/Vpr); Vpm—岩体弹性纵波波速;Vpr—岩石弹性纵波波速。 当Rc>90K+30时,以Rc=90K+30和KV代入公式计算;当KV>0.04Rc+0.4时,以KV >0.04Rc+0.4和Rc代入公式计算。 在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分级基础上考虑地下水、软弱结构面产状和围岩初始应力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对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 进行修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