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逍遥游》里领悟人生

从《逍遥游》里领悟人生

从《逍遥游》里领悟人生
从《逍遥游》里领悟人生

心之逍遥,形之游

_____论《逍遥游》的人生美学

选题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庄子《逍遥游》中蕴含的人生美学。庄子是中国历史上富有特色的哲人和美学家,他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庄子美学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巨大影响,近年已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有人认为,其哲学即其美学。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庄子的逍遥游中体现的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庄子人生哲学就是要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庄子基于对人生命的关切和超越人生困境的渴望,提出了逍遥游思想,逍遥,不是任性,不是随意,是随顺事物自然的规律,凭借其势而自然运行。讲的是物适其性,没有什么谁更好、谁更差的区分,追求精神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但逍遥并非完全脱离人间世,而是要与人间世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以求得悠游于世。

论文大纲:

一、心灵的逍遥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对于人生哲学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逍遥游》一文通过极富诗意的隐喻来说明人如何看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使人心灵达到纯洁的境地,从而达到“圣人”、“神人”、“至人”的境界。先看“逍遥”二字,“逍遥”有行动自如、无所拘束、自由自在等含义。“逍遥”是本文的要旨,全篇文章就是对这种境界的赞美。可以说,追求逍遥是庄子思想的一个根本方面。他认为: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混同一体,遨游在绝对的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不但自己不能参与到名利的争夺之中,而且还必须对外在世界毫无用处,这才能不受外界的干扰和侵害。所以庄子所极力描绘的逍遥也不仅是行动上如何自由无碍,更重要的是人心如何超越是非、万物、物我之间的界限,实现“心的自由”,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逍遥”既是心灵的逍遥,亦可以说是人心所达到的某种境界。

二、逍遥之“有待”与“无待”

所谓“有待”,就是有所依赖,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即无所依赖,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逍遥游》中所举的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宋荣子已达到了不为物喜,不为己悲的境界,像他这样的人世上并不多,但是在庄子眼中,宋荣子“犹有未树也”。然后是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这样的飘然境界能到达的人是更少了,然则庄子认为他还是“犹有所待者也”。在庄子看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方为无待,至此也就是无己、无功、无名的状态。这样才是至上之人。庄子认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即获得逍遥游。

三、逍遥之修身养性:无欲、去智、养道

纵观《逍遥游》,结合《庄子》,我觉得“无功”、“无名”、“无己”可以有如下解析:所谓“无功”,就是无为,“不以物为事”实际上是要消除人们求取功利的贪欲。庄子认为:“以物为事”与“以天下为事”一样,会使人产生无穷的烦恼,甚至会丧命。所谓“无名”,就是“不以天下为事”,要消除人们求取名望声誉的贪欲。庄于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而一味求名好胜,就会和别人发生矛盾,在相互争夺中就会丧失道德,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要“无为谋府,无为事任”,破除一切功利欲念。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己形式的存在,从而使精神彻底解脱出来。“无己”是庄子在“无名”、“无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身心矛盾而提出的主张。这样,人的精神就可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了。结合庄子写《逍遥游》的心绪,要做到“无名”“无功”“无己”,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实现逍遥,庄子提出的精神修养方法就是无欲、去智、养道。

文献综述: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纵观古今,对《逍遥游》的提出解释者众多,如古代的向秀、郭象、支遁等,今日,《逍遥游》的研究者更是承前启后络绎不绝,其论述的方向、重点纷纭杂陈,大有百花竞艳百家争鸣之势。

以往对《逍遥游》的人生美学的见解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一、无拘无束的自由人生之美:

庄子的“逍遥游”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希望自己的精神天空行空,无所羁绊,而让精神的生命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在《逍遥游》中放肆地吹嘘

道:“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上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糠批,犹将陶铸尧舜者也……”这种理想虽然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但也不乏其间闪耀着超脱人世的大美,是一次人生理想境界的大开拓。总之,庄子一心追求审美的生存,孜孜以求在现实生活中达到精神的飞升,超越世俗的观念而游于方外,超越时间和空间而游于无限之境。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境界可以表述为“游心于物之初”,“游心于物之所终始”,“游乎天地之一气”,等等,人们或称之为“天地境界”,其实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二、积极正确的人生意义及处事原则之美:

庄子运用鲤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鲤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体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古,藉此告诉我们有远大目标的重要性。“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此即《逍遥游》篇的主旨、中心和结论,也是庄子的中心旨趣,庄子所谓的“逍遥游”,应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而游于无穷真正的逍遥必然是无所依凭的,是悠游于自然之中的,像“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四者”,乃是有待于外,宋荣子的“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是有待于内,而列子的“欲风而行”,则是有待于万术,而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则完全是顺乎自然,而得自由之乐的作为。以此告诉世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符合道的人格之美:

庄子认为,“道”性无为,成就人生也应该是无为的。就体道而言,其无为的合目的性与审美是一致的。人格的自我完善,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审美的过程。通过体道、悟道、达道,实现对生命的困境和现实的超越,其实质就是审美的超越通过这一超越,使人的精神得以升华、人性得以解放,这充分体现了庄子美学的人生意义。庄子是从生命的本原、自然的本性来思考人的本质、人格理想和人生的归宿,始终以“道”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和审美的最高境界。通过体道,寻找人生的真谛,体道是追求理想人生的有效途径。如果说“道”是宇宙的本体精神和生命之源,那么作为宇宙之一物的人,就不能离开“道”。同道的分离,就意味着失去了本体,切断了生命之根。庄子把实现个体的人格独立与精神的绝对自山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理想,也就成为人生观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庄子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的绝对统一。因为天人是合一的,所以人应该在与天地的交流中发展和完善自己。只有与天地为一,才能实现理想的人格。这个过程就是“逍遥游”的过程,这个境界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亦即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境界所以,理想人格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真、善、美相统一的过程。

总结: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在《逍遥游》中,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的人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参考文献:1、钱立静:“大美归于绚烂“

2、胡家祥:“庄子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3、邓平波:“从《逍遥游》中挖掘积极的人生意义”

4、宁逸枫盛静:“浅谈庄子的人生美学思想”

5、王林春:“生命的皈依与迷途”

6、吕强:“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

7、罗坚:“生命的困境与审美的超越”

8、史红:“道、美、人生”

9、刘二柱:“试论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10、王凯:“论《逍遥游》的人生美学”

11、傅佩荣:《解读庄子》

12、王邦雄:《修真——庄子的生命本质》

13、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

14、王凯:《逍遥游——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