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管理)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环境管理)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环境管理)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环境管理)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07.08.18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1.泰安市被评为优秀旅游城市,泰安人着眼于长远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建设服从规划、规划服从环保,现已有境外大型跨国公司落户泰安。

这表明()

A.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对立统一的

B.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后保护环境

C.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地区,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局面

D.经济高速发展必然带来环境问题

2. 废弃的电池已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物,有资料表明一节废弃的镍镉电池可使1m3面积的

耕地失去使用价值,因此废旧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回收处理,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回收其中的电极

B. 利用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C. 不使电池中渗汇的电解液腐蚀其他物品

D. 防止电极中汞、镉、镍和铅等重要金属离子对土壤和水源污染

3. 油井发生火灾,产生大量的废气:

①浓烟中的炭粒②氮的氧化物③碳的氧化物④硫的氧化物⑤碳氢化物的蒸汽

其中对大气造成污染并导致雨水酸化的有害、有毒气体是()

A. ①③⑤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④⑤

4. 日本九州南部熊本县水俣湾——震惊世界的水俣病是因为自污染源化工厂排放的污染

物(),经过海洋生物食物链富集放大后,进入人体而造成的严重危害。

A. 氮和磷等

B. 甲基汞

C. 铅

D. 氰化物

下图为“水源污染的主要途经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水循环过程回答5--6题。

5.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为图中的()

A.f和s B.j和 g C. j和z D. q和z

6.近几年冬季,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水质突发性的变化,主要与()

A.j有关B.z有关C.v有关D.g有关

7.由于暴雨而形成的城市地面径流,汇人河湖,可能引发的生态问题是()

A.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鱼类缺氧而亡 B.泥沙淤积,导致河湖面积减小

C.水质变坏,危及人类健康 D.水量剧增,淹没农田,冲毁交通2004年12月7日,两艘外籍万吨级集装箱船在珠江口担杆岛东北约8海里处发生碰撞,溢出燃油约450吨,造成我国最大的一次船舶碰撞溢油事故。交通部牵头全力组织清污,采用围油栏截污、向海上洒消油剂和吸油毡等来清除油污。据此回答8~9题:

8.若泄油区内的鱼类迅速死亡,则有关鱼类死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油膜覆盖海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

②油膜覆盖水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

③海水严重污染,鱼类中毒

④石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游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②③④

9.下列对油污的处理方案中,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小的是()A.喷洒强效洗涤剂,使油污迅速分散B.利用吸油毡、麦秆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C.直接用燃烧法清除D.播撒粉状石灰,使油污分散读2003~2004年北京a、b、c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的各月污染指数变化情况示意图(图中大气污染的浓度越高,污染指数越大,则空气的质量越差),回答10---13题。

10.如果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主要是下列选项的四种,判断其首要污染物是()A.一氧化碳 B.二氧化氮C.二氧化硫D.可吸入颗粒物11.关于造成这种污染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

B.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C.发达国家把污染转嫁于发展中国家

D.近年来工程建筑较多,工地扬起大量的扬尘

12.该城市为降低城区污染物a的浓度,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A.增加绿地面积 B.推广集中供暖 C.改善交通条件 D.控制汽车数量13.据下图判断,北京四日气温垂直分布状况图中,近地面空气质量问题最严重的是()A.T1 日B.T2 日C.T3 日 D.T4 日

阅读材料,回答14---16题。

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已开始成为合法交易的商品。迄今为止已有25000吨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在我国四省三市(江苏,山东、河南、山西,上海、天津和柳州)进行了交易,交易额超过2000万元。排污权交易机制(指政府在对污染排放总量限定的情况下,允许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污染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已在我国初步形成。14.从长远看,“排污权交易机制”的运行将会() A.造成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B.鼓励企业追求生产工艺的环保化C.使排污量大的企业获得更大收益D.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

15.下列有关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A.使土壤酸化,影响微生物的活性,增加土壤肥力

B.我国的酸雨主要碳酸型酸雨

C.酸雨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并危害人体健康D.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减少二氧化碳和氧化氮的排放

16. 下面各项措施中,能有效防治酸雨的是

A. 禁止排放氟氯烃,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B. 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C. 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D. 发展煤炭生产

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正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完成17--18题。

17. 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

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所破坏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将发生变化

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减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18. “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说明()

A.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净能力增强

B.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

C.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D.50年后,全球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下表反映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能源强度对比情况(能源强度: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电力强度: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它反映了经济增长率与电力消费之间

A. 日本是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

B. 日本是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低的国家

C. 日本经济增长最快

D. 日本的一次能源的需求量是最大的

20. 美国人均能源消费量是最高的,从生态的角度考虑()

A. 缓解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B. 加重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C. 缓解了对臭氧层的破坏

D. 加重了对臭氧层的破坏

21. 日本的能源强度与电力强度值对我国的启示是()

A. 广开能源进口渠道

B. 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C. 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D. 节约能源,加强能源储备

几内亚比绍政府曾经和美国和西欧几个国家的废物公司秘密签订一项合同,合同规定:几内亚比绍政府在今后5年内要接受该财团15吨有毒废物,获得6亿美元现钞,后因舆论压力而取消。据此回答22---24题。

22.污染物转移的实质是()

A.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B.资源短缺

C.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D.任意排放废弃物

23.有关污染物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会带来危害,因几内亚比绍属热带气候,环境自净能力强

B.几内亚比绍地广人稀,少量的污染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C.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促进几国的经济发展

D.倾倒的污染物会给几国带来环境污染

24.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企业,反映了环境问题中的( )的矛盾?

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B.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C.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D.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API"是英文"Air Pollution lndex”的缩写,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我国的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l)的形式报告。监测的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TSP)或飘尘(PMl0)、二氧化硫(S02)、氮氧化物(NOx)。总悬浮颗粒物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尘粒的统称,二氧化硫主要是含硫煤燃烧造成的,而氮氧化物则主要是汽车尾气产生的,这两类污染都会造成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眼部刺激,还会造成酸雨现象。据此回答25---27题。

25.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也与一定的大气状况相关联。下列状况,能促使API 增大的是()

A.晴朗微风天气B.大风阴雨天气

C.空气强烈对流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26.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是()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B.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

27.我国下列地区中,由于首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而形成重酸雨区的是A.河西走廓 B.松嫩平原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28.有关循环经济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循环经济是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

B.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C. 循环经济中的物质和能量是循环流动、多次利用的

D. 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中完全没有废弃物的排放 29. 2005年11月我国松花江流域发生严重水污染后,我国迅速向俄罗斯政府作出了污染报 告,这说明了( ) A .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B .环境问题的综合性 C .环境问题的积累性 D .环境问题的社会性 30.某校学生为实践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举办一场环保辩论会。环保辩论会的基本步骤是() A. 确定辩题-举行辩论会-搜集论据并准备资料-交流活动体会 B. 搜集论据并准备资料-交流活动体会-确定辩题-举行辩论会 C. 举行辩论会-交流活动体会-搜集论据并准备资料-确定辩题 D. 确定辩题-搜集论据并准备资料-举行辩论会-交流活动体会 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综合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上半年,广东机动车突破1 300万辆,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仅去年广州市机动车新上牌数目便达到10万辆。日益增加的汽车对空气污染“贡献”颇大。2003年广东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虽然全省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但一些空气污染物有上升趋势。以二氧化氮为例,去年的日均值为0.031毫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4.8%,而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汕头、中山、茂名、江门等8个城市,菌存在二氧化氮超标现象。二氧化氮污染主要来自机动车污染。据统计,全省机动车每年排放约170万吨尾气,约占二氧化氮排放总量的70%—80%。珠江三角洲部分城市存在着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潜在危险,一些城市在局部区域已经出现了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征兆,大力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刻不容缓。 ——《中国环境报》2004年11月14日

______ 班级________ 座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氮氧化合物(NO x)和碳氢化合物(HC)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污染极易发生在____。(3分) A.冬春季节B.春夏季节C.夏秋季节D.秋冬季节

(2)下列不属于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后果的是__________。(2分)

A.能引起眼睛和各种呼吸道炎症 B.可使远离城市的农村庄稼受到损害 C.能改变整个大气的成分D.导致大气中的臭氧增加(3)为减轻珠江三角洲的环境污染,21世纪珠三角能源比重将增加的是___。(3分)

①石油②水电③核电④天然气⑤煤电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⑤D.②④⑤

(4)珠江三角洲也是我国重酸雨分布地区,试分析该地区酸雨严重的原因。(6分)(5)结合材料,谈谈珠江三角洲如何有效防治光化学烟雾污染?(6分)

32.根据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0分)

伦敦曾被誉为“雾都”,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伦敦市区烟囱林立,烯煤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在空气中凝聚为浓浓的雾粒,1952年12月5日一个高气压中心移至城市上空,持续四天之久,造成4000多人死亡,成为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1)燃煤烟囱排放出的污染物的主要成分有哪些?(3分)

(2)材料中的“烟雾事件”的“烟雾”主要是什么?。(2分)这种烟雾随雨水降落到地面,对非生物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些?(3分)

(3)为什么说高压的控制与这次“烟雾事件”有关?(3分)

(4)造成伦敦大气污染的主要直接原因有哪些? (3分)

(5)造成泰晤士河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6)通过泰晤士河和伦敦大气质量的变化,说明西方国家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来说有什么借鉴意义。(3分)

附加题:----课下自主完成

33.IPCC(政府闷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将在21世纪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1℃一6.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7分)

材料一: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图20)

材料二: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与丹麦签署二氧化碳减排贸易协议,丹麦将向中国购买

63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这是中丹两国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甲烷气的收集与利用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可从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削减量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

(2) 简要说明我国C02排放量大的原因,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02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3) 试分析中国向发达国家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给中国带来的积极意义。

(4) 目前,部分发达国家拒不签署《京都议定书》,不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

这种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基本原则?

34.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下列问题:(20分)

材料1 我国未来人口发展规划的具体目标是;2000年全国大陆人口控制在13亿以

内,2010年控制在14亿以内,到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10%以下。基本

上完成人口再生产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转变。据国家统计局的调

查结果表明,1998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至10%以下。据抽样调查数据

推算,全国年末总人口为124810万人。

材料2 中共十五后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切实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材料3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近期目标是,从现在起到2010年,用大约10年的时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特别恶

劣的黄河长江中下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以及严重荒漠化地区的治理要初见成效。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我国政府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上正在积极实施什么战略?

这一战略有哪些基本要求?(5分)

(2)当前,我国面临着哪些严峻的人口形势、资源形势、环境形势?(9分)

(3)面对这些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继续采取哪些主要措施?(6分)

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 A D B B A B A C B D 11—20 C B B B C C D C A B 21—30 B A D C A B C D D D

二、综合题

31.(1)C

(2)C

(3)B

(4) ① 该地区排放的酸性气体多,形成了重酸雨的地区。

② 南方低山丘陵区,酸性土壤,风速慢,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5) ① 要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通过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制订有效地经济

政策以及实施科学的交通管理,减少机动车氮氧化合物排放;

② 加强燃煤电厂烟气治理工作;

③ 建立臭氧超标预警系统。当臭氧浓度达到预警浓度时,采取有关措施如建议公 众尽量少出门,减少私车使用,对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实施限产减排等。

32.(14分)

(1)2CO 、2SO 、 烟尘等固体颗粒

(2) 硫酸雾

形成酸雨,使河湖水、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等

(3)高压中心气流下沉,使低空气污染物集中,难以扩散

(4)造成伦敦大气污染的主要直接原因工业废气、炉灶燃煤废气、汽车尾气等

(5)造成泰晤士河污染的主要是大量工业污水排入

(6)西方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我国应注意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

33. (1) a 毁林b 燃烧矿物燃料 c 极冰融化d 沿海低地受淹

(2) 原因: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高

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开发利用

新能源。

(3) 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1分),以便在能源和环保领域获得资金和先进技术,

(1分),提高环保能力,通过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利于增强自身的节能和环保意

识,减少C02排放量,促进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4) 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

34.(1) 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我国政府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上正在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应损害下代人的利益,而且还要求当代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5分)

(2)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有: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偏低。人口过快增长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使就业的压力日益沉重,使人口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日

益沉重。贫困人口问题、老年人口问题也日益突出。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有:

人均占有资源量少、资源利用率不高。

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有:

土地生态的恶化、水资源的污染、大气污染的加剧、森林草场的减少。(9分)

(3) 面对这些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必须继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方面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推广优生优育,逐步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协调;

另一方面,加强资源开发管理,充分、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好有限资源,依法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良好循环。(6分)

高二地理周周练共4页第1页

高二地理周周练共4页第2页

高二地理周周练共4页第3页

高二地理周周练共4页第4页

高二地理周周练共2页第1页

高二地理周周练共2页第2页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环境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 B.环境是相对某项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事物 C.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 D.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所有事物 2、下列环境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A.城市环境 B.农田 C.高山草甸 D.黄河大堤 3、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4、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A、土地、岩石、矿物 B、社区、村落、动物园 C、丘陵缓坡、梯田、水产养殖场 D、阳光、空气、水 环境与人类既对立又统一。据此完成5题。 5、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 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 D.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6、能正确反映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是() 7、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环境污染②人口增长过快③生态破坏④资源短缺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图7),回答8~10题。 8、图中a、b、c、d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酸雨问题、荒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B.荒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荒漠化问题、 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D.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 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9、与图中b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A.工业排放的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废气 D.建筑工地的扬尘 10、图中c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a的频率④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1、下列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①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②土地荒漠化的加剧③放射性物质泄漏④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示范教案一(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示范教案一(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3.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能力目标 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图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了解并分析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尝试解决措施,写出可行性报告,以供研究。 德育目标 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人口压力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教学难点 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教学方法 1.结合生活,多举实例,从辩证的观点认识、分析人地关系,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是主要的。 2.要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知识内容,正确掌握环境各要素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充分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有正确的理解。 ●教具准备 新闻报刊资料、电视图片资料的运用,自做一些简单的幻灯片,及时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加以印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一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在分布上的一些特点。那么,环境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板书)。 [新课教学] 环境问题,其实自古就有,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球上就存在地震、火山活动、海啸等自然灾害,势必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形成环境问题。进入人类社会以后,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一样,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节课我们就探讨目前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

(环境管理)环境污染与分类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无论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社会发展的参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都必须以自身健康为前提,没有健康的身心一切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 健康的你和我,同样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污染已把我们层层包围。空气、水、食物污染无处不在,污染被人们称为“疾病的元凶、杀人不见血”的恶魔.呼吁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对健康的期望成为现实! 一、环境污染物按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 1、化学污染物包括: (1)、燃料的污染;(2)、烹调油烟的污染;(3)、吸烟烟雾的污染;(4)、建筑材料的污染(放射性污染、石棉的污染、涂料、填充料及溶剂所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5)、装饰材料的污染;(6)、家用化学品的污染;(7)、VOC的污染;(8)、室外污染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9)、其它污染物的影响;(10)、臭氧的污染。 2、物理污染有: (1)、噪声的污染;(2)、电磁波的污染;(3)、噪光的污染。 3、生物污染有: (1)、尘螨的污染;(2)、宠物的污染。 二、各种污染物与人体的健康 1、甲醛的污染: 甲醛无色易溶,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是制备酚醛树酯、脲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建筑人造板、胶粘剂的重要化工原料。居室中的甲醛主要是由建筑人造板或胶粘剂中挥发出的,当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为0.1毫克/立方米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会刺激眼睛引起流泪;浓度再高时,将引起咽喉不适、恶心、呕吐、咳嗽和肺气肿;当空气中甲醛含量达到30毫克/立方米时,便能致人死亡。人们长期低剂量吸入,会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还会使妇女月经紊乱,影响生育并引起新生儿体质下降和染色体异常,甚至可诱发鼻咽癌。1987年美国环保局已将它列入可致癌的有机物之一。

2018高二地理选修六《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笔记

目录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2)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2)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3) 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5)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本节高考无考点,但是需要理解几个概念: 环境: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也就是说中心事物不同,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比如:以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根据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天然环境: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人工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例题1:下列不是人工环境的是( B ) A、城市与乡村 B、卧龙自然保护区 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D、贵州梯田 例题2: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方式( C )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例2解析:问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方式,只有C选项正确。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本节高考无考点,但需要理解几个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比如,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争夺。 (二)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比如,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三)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有些发达国家将重污染企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等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而是转嫁给临近或别的国家地区。 (四)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例如,不节约用水、随地吐痰,传播疾病,影响人类健康等不注意细节,对个人是小事,但积少成多,构成对大众利益的一种侵害行为。 例题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的矛盾是( C ) 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B、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例题2:日本等国明确表示不会承诺《京都议定书》第二期减排目标。日本的这一做法反映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中的矛盾。( B )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习题含解析湘教版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下图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的功能是( ) ①提供生存空间②提供物质和能量③消纳废弃物④消纳新陈代谢的产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过度养殖 3.下列地理事象属于该地自然环境对当前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的是( ) ①土地沙化②水土流失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臭氧层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1题,当地的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直接体现了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农产品和生产劳动场所的功能,而消纳废弃物及新陈代谢产物的功能未体现出来。第2题,根据当地地形结构图和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可知,当地平原比重较小,但耕地比重过大,林地和草地比重小,说明当地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第3题,题干中的“江南丘陵”是题眼。严重的植被破坏将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但不会出现土地沙化;臭氧层破坏是氟氯烃等破坏臭氧的物质大量排放造成的,与当地过度开垦无关。 答案:1.A 2.A 3.D 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完成第4~6题。

4.下列环境问题中,明显属于①环节后果的是( ) A水土流失 B.大气污染 C.地震 D.旱涝灾害 5.引发酸雨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近年来的夏季在港澳沿海水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4题,水土流失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第5题,酸雨是人类排放的酸性气体随降水降落到地面形成的。第6题,赤潮是人类排放的废水中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 答案:4.A 5.B 6.B 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环境问题也不同。据此完成第7~9题。 7.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 8.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 )

新教材 地理选修六:第1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知识梳理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知识汇编 1.1人类环境 1.环境分类: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和人工(社会)环境(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2.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①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②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人类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并做出适当的调整)③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保护资源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3.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①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生物种群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②环境影响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③生物对环境具有指示和改造作用。 4.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发展: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是一种依赖关系;农业社会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但还是靠大自然赏赐;人类对矿产资源掠夺性开采和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性砍伐,使得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越来越不协调,同时也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现代文明社会,人类已经具备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改造环境的能力。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1.环境问题的分类

按表现形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态破坏)按发生的先后顺序:原生环境问题(如自然灾害和地方病等)和次生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2.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一方面人类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另一方面人类又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使得当代环境问题显示出大范围、高危害等新特点。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运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即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而出现)。 4.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其根源就是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观念和发展模式,寻求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的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3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1.全球性环境问题 【①全球气候变暖】 形成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如CO 2、CH 4等,同时由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使得植被减少,造成大气中的CO 2含量增加,吸收地面辐射。 产生危害:①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②导致海平面的上升;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性事件的增加;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①减少燃烧化石燃料,降低CO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检测卷

第一章测试卷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大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黄河风情线、湿地保护、企业出城入园、大气污染防治……身居兰州,人们都能切身感受到近几年城市的发展和变化。2014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明确提出,将兰州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据此回答1~3题。 1。“环境友好型”中“友好”重在强调( ) 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 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C。环境的客观性 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2。截至2014年,兰州市森林面积315、5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5、96%。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的是 ( ) A。善待林木,防止水土流失 B。植树造林 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D.加强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两侧道路的绿化工程 3。下列叙述中,与“环境友好型”理念相符的是 ( ) 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建设特色放在首位 B.全民参与 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 D.兰州市要求公交车、环卫车、邮政车都使用清洁燃料 1~3、【解析】第1题,“友好”重在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第2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目中“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这个要求,前三项都不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只有最后一项可以.第3题,“环境友好型”强调了市民的环境参与意识.A、B两项与“绿色"无关,C项因不明确市民与环境的关系故不能选。公交车和出租车等车辆使用清洁燃料能够减轻大气污染,有利于改善兰州市的大气环境。 【答案】1、B 2、D 3、D 4。下图中三幅漫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三幅漫画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只能是对立的 B。图示环境问题都是原生环境问题 C。生物在地球上已无法生存 D.图中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森林被严重破坏、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等环境问题 【解析】第一幅图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第二幅图反映的是森林被破坏后,小鸟失去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课题: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难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 " 2、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讨论法 【教学工具】 人与环境模式图、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

图中①代表: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利用这些资源加工制成品,用于人类消费. 图中②代表: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图中③代表:人类在依赖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以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环境-在开发、利用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环境施加作用力,不断地改变着环境提供资源和容纳、清除废物的能力,箭头③代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理解为对环境的良性影响,而另一个则代表人类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无知和漠视之上的恶性影响. 图中④代表: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一方面对人类的活动具有承载力-既有提供资源的能力,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环境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并不是被动的,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是环境的反馈能力.当环境受到人类的良性影响时,它就可以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可能性,当它受到恶性的影响时,就会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题来阻碍、破坏人类的发展 所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天津农学院 课题论文题目: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姓名:杨承林 学号:0901014102 系别:农学系 专业班级:09农学(1)班 指导老师:富东英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另外由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所以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对我国公众的生存状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环境现状、公共影响、生态环境

正文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生态环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空气、土地、淡水、海洋和生物多样性。 (1)空气 中国空气质量一般来说较低。3/4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标准的环境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1/4的城市每年至少有60%的雨天下酸雨;目前,有1/4的中国地区受到酸雨影响,使中国进入世界上受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 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不断增大。从1988年开始,工业废气排放量减小或保持相对稳定;然而,二氧化硫和一些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于2003年又重新攀升。2000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人口稠密地区,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首位,氮化物排放量居第三。 另一方面,有迹象表明好几个空气指标已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47个重点实施环境保护的城市中,已有11个城市达到和好于有关二氧化硫排放的国家标准、29个城市达到或好于有关空气悬浮颗粒浓度的国家标准(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在内)。 (2)土地 中国19%的陆地面积已遭受土壤侵蚀,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破坏尤其严重,其受侵蚀土地面积高达70%;与此同时,土壤侵蚀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也在增大,长江由于土壤侵蚀产生的泥沙量已超过世界上两条最大河流(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总和。因为江河(包括水库和湖泊)中泥沙淤积,从1949年到1990年间,中国航行河道缩短了56%,同时也限制了可航行船只的大小。由于长期使用化肥以及杀虫剂导致更新土壤的蚯蚓数目减少等原因,使得土壤肥力和质量降低、土壤厚度变薄。由于灌溉系统的不合理设计和管理,中国9%的土地已受到盐碱化影响(尽管中国政府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六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单元测试-word

2019-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湖泊数量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 ①调蓄洪水的功能削弱;②湖水的减少可减轻当地的洪涝灾害;③使水生生物数量、种类减少;④可减小大气湿度,进而影响到局部地区气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较难实现“碧水蓝天”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 B. 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变大 C. 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溅 D. 城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 3.读“我国逐年排放SO2情况”图,我国SO2排放量居高不下,下列因素与此无关的是() A. 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B. 生产技术水平 C. 环境保护观念 D. 人口众多 4.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说明了()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5.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搭配不正确的是() A. 氟里昂等排放物——臭氧层破坏 B. 大量使用农药——土壤和水污染 C. 砍伐森林——酸雨 D.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全球变暖 6.污染排放强度=污染排放量/工业总产值,下列污染排放强度大小排序和相关叙述正确是() A. 工业废气污染排放强度火电工业>电子通讯设备>啤酒酿造 B. 城市污染排放强度上海>太原>旧金山 C. 新疆石化行业污染排放强度下降与产业链延长有关 D. 西气东送与上海污染排放强度下降无关 7.近年,“PM2.5”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话题,它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读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在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集中,造成的污染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在农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2)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表现为过分消耗资源而带来的的环境影响,不但消耗了世界绝大多数的资源,还对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3)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有些已演变成社会公害事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庞大的人口压力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增加,对其开采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更加剧了这些资源的耗竭速度。在广大的贫困落后地区,由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而把无污染技术和环境资源的管理置之度外,如不顾环境的影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

(环境管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网程网中国教育招生网

课题:8.1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认识人类面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难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 2、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讨论法 【教学工具】 人与环境模式图、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中①代表: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利用这些资源加工制成品,用于人类消费。 图中②代表: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图中③代表:人类在依赖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以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环境-在开发、利用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环境施加作用力,不断地改变着环境提供资源和容纳、清除废物的能力,箭头③代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理解为对环境的良性影响,而另一个则代表人类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无知和漠视之上的恶性影响。 图中④代表: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一方面对人类的活动具有承载力-既有提供资源的能力,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环境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并不是被动的,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是环境的反馈能力。当环境受到人类的良性影响时,它就可以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可能性,当它受到恶性的影响时,就会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题来阻碍、破坏人类的发展所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教版地理选修六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 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湖泊数量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 ①调蓄洪水的功能削弱;②湖水的减少可减轻当地的洪涝灾害;③使水生生物数量、种类减少;④可减小大气湿度,进而影响到局部地区气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较难实现“碧水蓝天”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 B. 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变大 C. 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溅 D. 城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 3.读“我国逐年排放SO2情况”图,我国SO2排放量居高不下,下列因素与此无关的是() A. 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B. 生产技术水平 C. 环境保护观念 D. 人口众多 4.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说明了()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5.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搭配不正确的是() A. 氟里昂等排放物——臭氧层破坏 B. 大量使用农药——土壤和水污染 C. 砍伐森林——酸雨 D.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全球变暖 6.污染排放强度=污染排放量/工业总产值,下列污染排放强度大小排序和相关叙述正确是() A. 工业废气污染排放强度火电工业>电子通讯设备>啤酒酿造 B. 城市污染排放强度上海>太原>旧金山 C. 新疆石化行业污染排放强度下降与产业链延长有关 D. 西气东送与上海污染排放强度下降无关

环境管理案例分析

关于一起渔业污染案件的讨论 ●摘要 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世界两大难题,也是渔政部门的两大主要工作职责。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企业污水直排、偷排现象有所抬头,渔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环境侵权纠纷不断增多,也由于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必然需要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建立并适用一些新的制度与规则,并有必要对司法实践及理论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文章从一起典型的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入手,对当前比较有争议的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的违法性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 渔业水域污染环境污染侵权违法性赔偿机制 ●正文 一、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概述 1、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是指由于单位或个人将某种物质和能量引入渔业水域,损坏渔业水体使用功能,影响渔业水域内的生物繁殖、生长或造成生物死亡、数量减少,以及造成生物有害物质积累、质量下降等,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害的事实。 2、相关法律 1996年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赋予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权和行政处罚权。据《防治法》的规定,农业部制定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方法》、《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贯彻实施,为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更好地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3、渔业水域污染现状及污染案件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渔业水域污染呈加重趋势。如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继2000年“死鱼事件”后,2006年3月初又出现大面积的鱼类死亡,给受害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产生水体污染侵权行为的一方往往是技术和财力雄厚的企业,正常情况下其生产过程不被外人所掌握,排污方式非常隐秘。而遭受污染损害的一方势力单薄,整体处于劣势地位。 渔业污染种类繁多、鉴定技术复杂,渔业水域污染案件涉及到水产、环保和司法等部门,在实际的渔业污染事故中,现象千变万化,原因多种多样,情况纷繁复杂,因此必须多方合作,协同调查处理。渔业污染事故的性质及渔业资源损

(新)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高一地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教案 马绍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了解环境问题的两类表现。 3、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人地相关模式图,分析人地关系。 2、说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3、分类描述环境问题表现的主要方面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和发展观。 2、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3、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 4、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了解环境问题的两大表现与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但是,我们人类自身在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沙漠扩大、森林砍伐和物种消失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地球表面的碳平衡、氧平衡、水平衡和热量平衡等过程。作为一种与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相伴随的社会—自然历史现象,生态危机的影响在20世纪正逐渐趋于全球化,一场深重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已经将我们裹胁其中。 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就我们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与学习:如何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课教学] 板书: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一、人类与环境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人类与环境”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 题: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中,内外圆圈分别表示什 么含义?图中四组箭头又表示什么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2.什么叫环境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与点拨: 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要影响环境。 上述第一个问题,图中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外圆应表示人类社会所生存的环境。其中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物质如矿产、水、土地、生物等资源;能量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 箭头③④是指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箭头⑤⑥是指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箭头⑦⑧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了的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 总体而言,人类社会与环境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第二个问题,什么叫环境自净能力? 答: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第三个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从第二个问题中我们可找到答案: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超越了环境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可产生环境问题。具体可分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如滥伐森林、乱垦草原、过度捕猎、过度抽取地下水等等造成的林木减少、草原破坏、地面塌陷等环境问题;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也会出现环境问题,如工业大量排放的“三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人体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课堂练习: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展开讨论 试以“人与森林的关系”为例,分析说明人类社会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学生分组讨论后,可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多举实例,以事实来分析人类与森林(环境)的密切关系,叙述不对或有误者,老师要给予纠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切实认识和理解人类与环境之关系。 答案:①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因此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人类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与自然界的供给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人类需要木材,就砍伐森林,滥砍乱伐又不及时种植,导致森林减少,环境恶化,无森林,人类便无木材可取。这种恶性循环体现了人类与森林的对立,也就是人类与环境对立的表现。 ③二者的统一表现在:人类的需求又必须适应于自然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如人类需要木材,可继续采伐,继续培育更新,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这就体现了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我们知道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么,环境问题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请同学们继续阅读第二部分内容,完成下表内容。 板书: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表现为两类: 1.环境污染;2.生态破坏。

【地理】人教版选修6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选项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①大漠盐湖②农田③工厂④极地苔原⑤岩石⑥畜群牧场 A.①②④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④⑤⑥ 答案:1.B天然环境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要素组成,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有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因此,选B项。 2.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文遗迹不属于环境,风景名胜属于环境 B.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类环境早已出现 C.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环境类型越来越少 D.公园应该属于人工环境 答案:2.D人文遗迹是古人留下的人工环境;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环境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人类环境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自然环境;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人工环境的内容将不断丰富;公园是人工打造的,是人工环境。因此答案选D项。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 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 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 答案:3.A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4.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 C.规模的全球性D.过程的不可逆性 答案:4.A人工合成的DDT在大规模使用的几十年中人类只知道它在杀虫方面的特性,却没有预见到它对环境方面产生的危害,故本案例反映的是环境问题具有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5.关于资源、生态、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其实是相互联系的 B.自然资源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就是自然资源 C.要保护自然资源就无法保护自然环境 D.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无任何关系 答案:5.A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它们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自然资源可以说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自然环境的大部分要素也是自然资源,但二者不能等同;保护自然资源与保护环境是一致的;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是有关系的。因此答案选A项。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完成6~8题。 6.下列关于我国所面临的困难,叙述正确的是 A.粮食需求增加,粮食增产举步维艰B.人口继续膨胀与迅速年轻化 C.农业资源日益紧张D.环境污染停止蔓延,但自然生态还在恶化7.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