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教案

第2课时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余数和除法的关系(教材第61页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重点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余数,这节课我们来继续观察它看能发现什么其他的东西。

【新课讲授】

理解余数与除法的关系。

(1)出示例2:

如例2中用小棒摆正方形,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如果是9根,10根,……,16根呢?

(2)怎样列式。

(分别用8、9、10……15、16除以4)

(3)分组合作,分别计算出结果。

老师投影出示:8÷4=2(个)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12÷4=3(个)

(4)学生独立计算:

13÷4=3(个)……1(根)

14÷4=3(个)……2(根)

15÷4=3(个)……3(根)

16÷4=4(个)

(5)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总比除数小)

板书:余数<除数

(6)想一想,余数为什么小于除数?

(7)活动探寻规律。

分组一:圈一圈,每5个山楂串成一个糖葫芦,并将分的过程列式表达写在旁边。

分组一:

分组二:圈一圈,根据每串山楂的个数串成一个糖葫芦,并将列式写在旁边。

分组二:

分组反馈:

(1)糖葫芦的数量有什么特点?什么地方相同?猜猜下一个余数是几?

(2)在圈一圈和写算式时你发现什么?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分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评讲。

(3)引导学生做小结。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节课复习了除法及余数,理解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意义。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在计算课中应该让学生动笔做,尽量激发学生的兴奋性,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并提供条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学生去揭示问题,让学生去探究知识,让学生去发现规律,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案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 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3、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 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 解上的困难。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积累: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秋天的大门。2、春风,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春天的大门。3、帮助,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友谊的大门。4、书籍,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小时候我和你们一样,常听大人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夏天还没走远,小雨点就蹦着跳着把秋天送来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秋天的雨》(板书) 2、师:你瞧,小雨点一滴一滴的落下来了。谁会读?(生)雨字读的多响亮啊,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课题写的是《秋天的雨》,一起来响亮的读一读吧! 3、师:昨天,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过课文,生字一定都会认了,下面我们就来 响亮的读一读这些生字。 二、检查预习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们开火车读课文(教师或学生随机叫停,正音)。 2、课件投影生字。凉爽、(爽的写法) 扇子、扇哪扇哪、(多音字)衣裳、喇叭、钥匙(由钥匙引入课文) 3、师:“钥匙”啊,很常见又很神奇,拿着它轻轻一转,一扇扇大门就被打开 了。课文里说秋天的雨也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板书:一把钥匙)它为我们打开了什

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2页,请几位同学来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秋天的雨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认识课文结构 1、师:大家刚才都听得非常专心,小脸上还洋溢着快乐的微笑,说说看吧, 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汇报) 师:有不同的感受吗? 2、师:好了,孩子们,刚才你们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对秋雨的印象,在我们的 课文中,每个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一句话,表达了他对秋雨的印象,下面请同学 们自己读读课文,把这几个句子找到,请认认真真地画下来,现在开始吧!(师巡视,点评:动作真快!你也完成啦?小眼睛很会找!) 3、师:找到了吗?(生汇报)(指名1-2名) 4、齐读每段第一句。(课件投影) 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感悟语言 (一)这五句分别概括了五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几句话连起来越看越象一首小 诗,我们先来一起读读第一段吧! (二)体会第二自然段语句的生动形象,读出秋天的色彩美。 1、师:秋天的雨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秋天的雨带给我们的 五彩缤纷的美景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一看这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中 藏着哪些色彩?(板书:五彩缤纷) 2、师:很好。这么多的颜色,你最喜欢哪一种呢?就放出声音来美美地读一 读那句话,一会儿请你读给大家听。(学生练习朗读,老师巡视指导。)师:喜欢黄色的同学起立,请你们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 走了夏天的炎热。 3、师:能说说为什么喜欢黄色吗? 师:是呀!黄黄的银杏叶就像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给人怎样的感觉? 师:谁能读一读,让我们都感觉是那么凉爽,舒服! 师:(用手做出“扇哪扇哪”的动作。放慢语速,稍微拉长声音地朗读“扇哪扇哪”)是一下子就扇走了炎热吗?对,是慢慢地,一点点地,所以在这里说了“扇哪——扇哪——”只说一个可不够。作者打了一个比方,把银杏树的叶子比成了一把 把小扇子,这样写不仅让我们感觉更生动、更形象,更能表达作者对秋雨和银杏树

高中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教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第1单元 课时2 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初步学会定量的研究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联系,能 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体会定量 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 三、设计思路 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 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 生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 本节课通过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我们熟悉的知识来理解物质 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 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在进行关于摩 尔质量的计算教学时,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因为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 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化学方程式H 2 + Cl 2 ==== 2HCl 的含义有哪些 物质的转化: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氢。 微观粒子的数目: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氯分子结合生成两个氯化氢分子。 质量关系:每2g 氢气和71g 氯气反应生成73g 氯化氢。 点燃

根据微观粒子数目关系和质量关系,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2g氢气和71g 氯气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个数目是多少呢由于这些微观粒子的质量都很小,这个数字很大,经测定约为×1023个,科学家将其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表示为×1023 mol-1。 符号为N A 如此庞大的数字使用和计算都不是非常方便,因此科学家将×1023个微粒作为一个集合体,称为1 mol。这样就将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客观存在、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练习] 1 mol H 约含氢分子。 2 1 mol H约含个氢原子。 2-约含个硫酸根离子。 1 mol SO 4 从上面的练习可知,摩尔是一个单位,可以用来衡量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克是质量的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那么摩尔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呢这个物理量叫做“物质的量”,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多少,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1023个。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单位mol-1。 物质的量只规定了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但并没规定粒子种类,所以,使用摩尔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练习: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 1 mol氢×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 B. 1 molCO 2 C. 1 mol小米×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练习: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 含多少摩尔氢分子 (1)×1024个H 2 (2) 5 mol O 中有多少个氧分子 2

《猫》第二课时教案

《猫》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将猫的特点写具体,同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写法。 3.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将猫的特点写具体,同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写法。 教法学法:创设情境法,比较法;边读边想象,抓关键词体会、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复习 (默写词语) 1打开书,回忆课文主要写了哪两部分内容(板书) 从哪几方面表现大猫性格古怪 出示填空辅助说: 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有时——(温柔可亲),有时(一声不出),有时——(勇敢),有时(胆小),所以说猫的性格很——(古怪)

2.上节课初步感受了猫的性格特点,而且学习了用典型事例表现特点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将猫的特点写生动具体,表达自己喜爱之情的。 二、重点研读,感受“古怪” (一)我们先来读读描写大猫的部分。 1.老师读猫的特点,你们读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内容,好吗 师: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生接) 幻灯出示,停住指导:我们一般会说什么人很乖(课件显红“乖”字) 小结:一个“乖”字,写出了老舍先生把猫当成孩子看待,多喜欢猫啊!我们也把猫当孩子一样读一读——齐读这一部分。) 小结:一个“乖”字,写出了老舍先生把猫当成孩子看待,表现出对猫的喜爱之情。我们读书时,要注意捕捉这样的关键词语。(随机板书:喜爱用词生动) 2.我们继续读贪玩的部分 (1)指名读写贪玩的部分。出示句子。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猫很贪玩 (3)学生反馈,(如:一天一夜,感受到玩的时间长,所以说贪玩等)教师点红的只有“任凭……也……”(这一组词一齐变红)

高一化学第一单元教案:物质的量教案

高一化学第一单元教案:物质的量教案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3. 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它们的使用范围 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引言]既然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那么如何通过物质的量求出物质的质量呢?也就是说1mol物质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先填写下面的表格,看是否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 粒子符号物质的 式量每个粒子的质量 (g/个)1摩尔物质含有的 粒子数(个)1摩尔物质质量 (g) [答案]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mol碳原子含有个碳原子,1mol碳原子的质量为个。同理Fe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1mol铁原子含个铁原子,是56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8,1mol硫酸含个硫酸分子,是98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1mol水含个水分子,质量是18g。电子质量过于微小,因此失去或得到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所以的式量是23。

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 4.掌握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5.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4.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讲解、比较、练习、实验、归纳等。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运算。第二课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与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第三课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容量瓶(500 mL)、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药匙、托盘天平、滤纸、Na2CO3固体、蒸馏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引言] 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我们经常要使用溶液。溶液的浓稀程度我们用浓度来表示。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有多种,在初中,我们学过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便是其中的一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表示溶液浓度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 板书] 第一节物质的量浓度( 第一课时) 一、物质的量浓度 [ 问] 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呢?请大家阅读课本55 页第一部分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后回答。 [ 学生阅读,总结] [ 师] 请大家用准确的语言叙述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说 出它的符号是什么? [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 符号:c(B)

《猫》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封面) 《猫》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一、学习第一段,体会猫的古怪。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读懂什么。 板书(卡片):老实贪玩尽职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 胆小古怪不高兴一声也不吭 3、读板书。 4、出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要求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形式,填进黑板上写猫性格的词。 5、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按一种形式,摆猫性格古怪的词。 6、指名学生具体地讲讲猫的性格为什么古怪? 7、教师领说黑板上的句子。 8、看来,这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第一段的段落大意,这种方法叫做摘录法。 9、教师领读第一小节。 课文是用什么句式把猫的老实、领玩、尽职的矛盾性格连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 10、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出示: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_____________,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三自然段的句式。 二、再读第一段,体会情感。 1、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 比较: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第一句体现出什么感情? 女同学读出第一句中的讨厌感情,男同学读出第二句中 喜欢的语气。 2、还找出了哪些句子?(它还会丰富多腔地……) (1)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像…… 生:(接答)像唱歌、说话…… (2)指名读这句句子。 3、还找出了什么句子? 4、老师觉得猫捉老鼠时,老舍爷爷也特别喜欢。 (1)“尽职”、“闭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2)出示填空: 闭息凝视——————() 一连就是几个钟头——()(专心、耐心、决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秋天的雨》公开课教案(精编版)

《秋天的雨》公开课教 案(精编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 3.训练词语及口语表达,积累好词佳句。 一、复习导入 1.师:孩子们,炎热的夏天慢慢过去,秋雨带着温柔和清凉,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让我们再次伴着绵绵的秋雨去感受秋天吧!(板书课题,雨声轻轻响起)听,秋雨来迎接我们了!来,轻轻呼唤她的名字—— 2.生齐读课题:11《秋天的雨》。【读课题】 3.师:看听到大家的呼唤,秋雨滴答滴答洒下来啦,变出了很多生字雨滴。来复习一下吧。 清凉留意炎热邮票凉爽菠萝气味丰收 扇子仙子柿子香甜粮食加紧杨树 生字:一起来、这排请女生读、男生来。【各种方式读】 师:雨滴还带来了一些很可爱的词语,谁能读一读?【指名读】轻轻地香香的甜甜的厚厚的油亮亮的 师:观察一下,这些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们叫做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让词语更富有表现力。来,一起读。

谁能说一说类似的词语? 师:接下来这组词语也很神奇,它可以带动作读哦。做好准备,开始读:C.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频频点头 二、自读:整体把握 1.师:好了,通过了秋雨的生字测验,赶紧坐端正,向着秋天出发吧!打开书P42,认真听课文朗读。边听边想象画面,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师配乐朗读】 2.师:听完了,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秋天的雨( 生自由说:神奇、好玩、神秘) 3.师:哦,神奇你能用书中的句子告诉老师秋雨神奇在哪里吗(生寻找句子)还有吗? 4.师:诶,大家发现了吗?几位同学找到的句子连起来,其实就是一首小诗哦!一起来读读吧!(齐读)【齐读】 三、品读:入境悟情 板块一:感悟秋色美 1.师:多可爱的句子呀。那如果老师说,其实呀,小诗里每一句话都隐藏着一个有趣的秘密,你们信吗?不信啊,一起去找找!自己小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秋雨姑娘都给谁涂上了颜色?你最喜欢哪种呢?【自读】(学生读、划本段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师板书:颜色)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6课《秋天的雨》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6《秋天的雨》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画面,积累语句 师: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大家快来看哪:(课件出示)(画面一:出现一棵棵银杏树),你会想起我们上节课积累的哪些词语或句子。 (课件出示)(画面二:出现红红的枫叶),你又想起上节课积累的哪些词语或句子。 (课件出示)(画面三:出现菊花)说说自己积累的句子。 (课件出示)(画面四:出现田野,橘子、柿子)说说自己积累的句子。 二、入情入境,理解感悟 1.发挥想象,扩写“勾住”。 (1)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还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呢!学生接读——(课件出示)(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2.小朋友们被香味勾住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展开美好的想象,假如你们也在那里,你们怎么做的呢?拿起笔,接在书的第三段后面写一两句话。(如学生可写:哦,站在果树下不肯离开;我恨不得爬上树去把果子都摘下来;我的鼻尖都伸到了果子上了……)

2.入情入境,美读段落 (1)秋天的雨多香啊!我带着这样的想象,美美地朗读课文。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背诵积累,自主学习 1.学生自学。 (1)第四自然段是这样写的。(课件出示)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2)我们自己分小组学习,领略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来了,小动物做好了怎样的准备,好吗?(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①说一说,冬天来了,小动物做好了怎样的准备? ②带着自己的体验朗读。 (3)学习小组自主学习。 2.检查反馈。 (1)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了,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喜爱、向往)有滋有味地读。(分小组竞赛朗读)(2)能不能把这部分内容背出来呢?我检查一下(用画面的形式展现)。(课件出示)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

第3节 物质的量 第2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1(新课标)】

物质的量 第2课时 ◆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摩尔体积的微观意义的学习,从微观上理解不同状态的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影响因素,进而延伸至宏观物理量对摩尔体积的影响,理解从微观到宏观的辩证思想。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利用初中物理知识,联系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建立研究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基本模型,使学生了解科学的推理过程,理解微观粒子模型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利用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解化学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概念的哲学思想。 ◆ 教学重难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计算。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一瓶氢气,我们应该如何得到该气体的物质的量呢? 【设疑】我们在上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两个计算物质的量的公式:A N N =n 和M m n =,应用上面的公式能不能计算出氢气的物质的量呢?(不能,因为既不可能得到氢气的分子数,也不可能称量出氢气的质量)那么我们能得到氢气的什么物理量呢?(体积)如果已知氢气的体积,能否求解氢气的物质的量? 二、讲授新课 【板书】气体摩尔体积: 一、摩尔体积 【投影】气体摩尔体积: 一、摩尔体积 【设疑】根据摩尔质量的定义,同学们觉得摩尔体积的概念是什么?(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体积)

【讲解】摩尔体积的符号为V m ,单位为L/mol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也能得到公式m V V n =,V m 代表摩尔体积,即物质的量等于该物质的体积除以其摩尔体积。但是这个公式的应用依然取决于物质的摩尔体积是否容易得到。那么,怎么才能得到物质的摩尔体积呢? 【设疑】摩尔体积就是每1mol 物质的体积,例如,铁的摩尔体积就是指每1molFe 的体积,那么1molFe 的体积为多少呢?(1mol 铁的质量为56g ,其体积可以用质量除以密度得到:56g ÷7.874 g ·cm -3 = 7.112cm 3) 【讲解】根据上述的计算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计算摩尔体积的公式ρM V m =,即物 质的摩尔体积等于其摩尔质量与密度的比值。但是这种计算方法显然不是很方便,因为物质的密度并不容易得到,如何才能比较方便的得到物质的摩尔体积呢? 【过渡】如上的研究实际上已经无法比较方便的得到物质的摩尔体积了,下面我们换一个思考的方向,从微观粒子入手,研究物质的摩尔体积。 【设疑】宏观上讲,一个物质的摩尔体积就是每1mol 该物质在空间上占据的体积,同学们能不能从微观上理解,什么是物质的摩尔体积?(微观上讲,物质的摩尔体积就是指N A 个物质粒子在空间上所能占据的体积) 【板书】气体摩尔体积: 一、摩尔体积: 二、影响物质摩尔体积的因素: 【投影】气体摩尔体积: 一、摩尔体积: 二、影响物质摩尔体积的因素: 【学生活动】摩尔体积就是每1mol 物质的体积,或者说是大约6.02×1023个粒子在空间能占据的体积,这么多的粒子在空间上能占据多大的体积由什么决定呢?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一下。 【讲解】通过讨论我们能得到,从微观上讲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大小,首先受到粒子堆积方式的影响:如果是固体或者液体,其粒子之间的间距很小,所以影响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因素就是粒子大小。例如,铁和铜的摩尔体积为什么不一样呢?这是因为铁原子和铜原子的大小不一样。显然我们不可能再根据粒子的大小来取得到物质的摩尔体积,所以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摩尔体积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猫的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性格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感受“人爱猫,猫亲人”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热爱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描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了小时候的猫淘气可爱,这节课我们看看长大了的猫又如何呢? 二、品味赏读,理解‘古怪’ (一)整体感悟1—3自然段 1、体会猫的性格特点。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哪一句话来写? (2)古怪什么意思? (2)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小组讨论交流 (三个方面:老实、贪玩、尽职;高兴与生气的表现;胆小与勇猛) (3) 谈一下读后感受。

(二)赏读第一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老实”、“贪玩”、“尽职”,体验作者对猫的喜爱。体会用具体事例来写猫的性格的写法。 1、抓住‘乖’类比生活体验,品读老实。 过渡:这真是一只老实的猫呀,她很乖,半步也不出门,只是睡大觉什么事也不过问,但是贪玩起来又表现怎样? 2、引导想象会有谁用什么方法来呼唤猫?(任凭····也) 过渡:玩的那么痛快,工作又那么尽职。 3、理解: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1)‘屏息凝视’什么意思? (2)体验屏息凝视10秒钟 (3)结合插图感受猫的身心疲惫。 (4)‘非···不可’体会到什么?(猫对工作认真负责,它等老鼠的决心、耐心,还有专心,联系生活鼓励学生像猫学习) 4、拟人手法运用 5、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抓住‘乖’‘出去玩不来,有人找’(明贬实褒) (三)、自主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进一步理解猫的性格“古怪”。 过渡:老舍如此喜爱猫,猫又如何对待主人呢?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案(方毅做课版)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流芳小学方毅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质写秋天。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 爱和赞美之情。 2、品读课文,展开想象,感受秋天的美好,感悟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美。【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字词 师:同学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金色的秋天到来了。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秋天的雨。(1) 师:你们瞧!在秋天的雨滴里藏着我们上节课学习过的生字朋友。来, 让我们把它们准确地读出来!(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词语)。师:秋天的大门紧锁着。(3) 师:要打开秋天的大门,我们必须要有一把什么啊?(生:钥匙)那

么秋天的钥匙又会是什么呢?(生:是秋天的雨)那么谁能告诉大家, 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呢?(4) 师:现在就让我们穿过秋天的大门,看看能看到什么?(5)师:噢!课文把秋天写得这么美丽啊!那我们来学习两个生字吧! (6,7,8) 师:(9)课文都写了秋雨的什么?(10) 二、深入文本、细读品味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课文利用生动的文字把你们刚才总结的内容都写进课文了,来,轻轻打开书本翻到42页,(11)默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师:谁找到了?和大家分享一下。指名说。(12) 师:哇!原来秋雨是一位色彩大师啊!那我们可不可以用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这么多的颜色呢?(12五彩缤纷) 师:(13)秋天的雨把五彩缤纷的颜色都分别给了谁呢?哪一组试着说一说? 还可以用什么词去形容?(五颜六色、五光十色)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喜欢的词句吧! 生2:我喜欢描写银杏树的句子(14) 师:你真棒,能把这句子正确流利地读出来!你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吗? 生2: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银杏叶比作小扇子,好生 动,所以我喜欢这个句子。 师:是呀,写作文的时候恰当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会使文章更生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运用,以概念学习为主导,通过学习学会接受新概念并熟练运用。“物质的量”所占篇幅不过是课本中的一页,但有关“物质的量”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学习,是学生计算方法和思维上的一大转变。本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为后面介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直观思维在他们的学习中仍占据重要部分,所以对微观世界的计量这个新的知识点比较陌生,并且比较难以理解,但他们已经具备了联系宏观人是微观的能力,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合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能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能解释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熟练运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从已有的相似概念迁移形成物质的量概念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提高归纳 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问题——建构的模式,化静态为动态,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形 成过程,学会概念学习的常用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多种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体会到化学微观表征的重要意义并在获得 成功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养成求真务实、 大胆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概念系统中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 概念及相互转换关系。 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五、教法方法 教法:实例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媒体与课型 教学媒体:完全相同的回形针若干(300枚以上)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教材高中化学课时跟踪检测五1.3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含解析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课时跟踪检测五1.3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 含解析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课时跟踪检测(五) 物质的量浓度 A 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1.将40 g NaOH 溶于水中,配制成1 L 溶液,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0.1 mol·L -1 B .0.5 mol·L -1 C .4 mol·L -1 D .1 mol·L -1 解析:选D n (NaOH)=40 g 40 g·mol -1=1 mol ,又因溶液的体积是1 L ,故其物质的量浓度是1 mol·L -1 。 2.下列关于容量瓶及其使用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专用仪器 ②使用前要先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液 ③容量瓶可以用来加热 ④不能用容量瓶长期贮存配制好的溶液 ⑤可以用500 mL 容量瓶配制250 mL 溶液 A .①③ B .①②④ C .除了③ D .除了⑤ 解析:选B ③容量瓶不能加热,错误;⑤配制250 mL 溶液应用250 mL 容量瓶,错误。 3.常温下,2 L 0.5 mol·L -1 的KNO 3溶液含有( ) A .0.5 mol 的K + B .3.0 mol 的O 2 C .1.0 mol 的NO -3 D .1.0 mol 的OH - 解析:选C A 项,常温下,2 L 0.5 mol·L -1 的KNO 3溶液含有:n (K + )=2 L×0.5 mol·L -1 =1.0 mol ,错误;B 项,KNO 3溶液里没有O 2分子,错误;C 项,n (NO - 3)=2 L×0.5 mol·L -1 =1.0 mol ,正确;D 项,KNO 3溶液显中性,OH - 的量很少,远远小于1.0 mol ,错误。 4.V L Fe 2(SO 4)3溶液中含Fe 3+ m g ,溶液中SO 2-4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56 V mol·L -1 B.3m 56V mol·L -1 C.m 56V mol·L -1 D. 3m 112V mol·L -1 解析:选 D n (Fe 3+)=m g 56 g·mol -1= m 56 mol ,c (Fe 3+)=m 56 mol V L =m 56V mol·L -1,SO 2- 4的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1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情,对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并整体感知了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呢?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并让学生齐读: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3、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语言的美妙和秋天的美好。 [设计理念:第二课时伊始先进行知识回顾,为顺利衔接课文做好

了准备,便于更好地保持学文的完整性。] 二、品读课文 1、感受颜色的缤纷 A、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你找到哪些颜色词? B、师问:秋天的雨把这些好看的颜色都送给谁了? C、想不想看看这些多彩的颜色和美景呢?教师出示相应的课件。 (播放秋景课件,显示图片时教师作适当配说。) D、菊花仙子的颜色真多啊,你从哪发现的?谁的眼睛亮?(省略号) ——你还看到过什么颜色的菊花?(指名交流)老师这里拍了好多菊花的照片,咱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菊花图,教师引导边看边说说菊花的颜色) E、引导理解并运用词语"五彩缤纷"。 F、交流以下重点句子的感悟。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G、过渡:秋天的雨用那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把万物描绘得如此美丽。在你的眼中,它一定还会把这些颜料撒向更多的地方,展现出更动人的画面。那么,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写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送给谁?(课件出示填空题)

新教材高中化学课时跟踪检测(五)1.3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含解析)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课时跟踪检测(五)1.3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含 解析)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课时跟踪检测(五) 物质的量浓度 A 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1.将40 g NaOH 溶于水中,配制成1 L 溶液,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0.1 mol·L -1 B .0.5 mol·L -1 C .4 mol·L -1 D .1 mol·L -1 解析:选D n (NaOH)=40 g 40 g·mol -1=1 mol ,又因溶液的体积是1 L ,故其物质的量浓度是1 mol·L -1 。 2.下列关于容量瓶及其使用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专用仪器 ②使用前要先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液 ③容量瓶可以用来加热 ④不能用容量瓶长期贮存配制好的溶液 ⑤可以用500 mL 容量瓶配制250 mL 溶液 A .①③ B .①②④ C .除了③ D .除了⑤ 解析:选B ③容量瓶不能加热,错误;⑤配制250 mL 溶液应用250 mL 容量瓶,错误。 3.常温下,2 L 0.5 mol·L -1 的KNO 3溶液含有( ) A .0.5 mol 的K + B .3.0 mol 的O 2 C .1.0 mol 的NO -3 D .1.0 mol 的OH - 解析:选C A 项,常温下,2 L 0.5 mol·L -1 的KNO 3溶液含有:n (K + )=2 L×0.5 mol·L -1 =1.0 mol ,错误;B 项,KNO 3溶液里没有O 2分子,错误;C 项,n (NO - 3)=2 L×0.5 mol·L -1 =1.0 mol ,正确;D 项,KNO 3溶液显中性,OH - 的量很少,远远小于1.0 mol ,错误。 4.V L Fe 2(SO 4)3溶液中含Fe 3+ m g ,溶液中SO 2-4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56 V mol·L -1 B.3m 56V mol·L -1 C.m 56V mol·L -1 D. 3m 112V mol·L -1 解析:选 D n (Fe 3+)=m g 56 g·mol -1= m 56 mol ,c (Fe 3+)=m 56 mol V L =m 56V mol·L -1,SO 2- 4的

《猫》第二课时的教案

《猫》第二课时的教案 一、学习第一段,体会猫的古怪。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读懂什么。 板书(卡片):老实贪玩尽职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 胆小古怪不高兴一声也不吭 3、读板书。 4、出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要求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形式,填进黑板上写猫性格的词。 5、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按一种形式,摆猫性格古怪的词。 6、指名学生具体地讲讲猫的性格为什么古怪? 7、教师领说黑板上的句子。 8、看来,这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第一段的段落大意,这种方法叫做摘录法。 9、教师领读第一小节。 课文是用什么句式把猫的老实、领玩、尽职的矛盾性格连起

来的?(说它的确可是) 10、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出示: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三自然段的句式。 二、再读第一段,体会情感。 1、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 比较: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第一句体现出什么感情? 女同学读出第一句中的讨厌感情,男同学读出第二句中喜欢的语气。 2、还找出了哪些句子?(它还会丰富多腔地) (1)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像 生:(接答)像唱歌、说话 (2)指名读这句句子。 3、还找出了什么句子? 4、老师觉得猫捉老鼠时,老舍爷爷也特别喜欢。 (1)尽职、闭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2)出示填空: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3、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课前积累: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秋天的大门。2、春风,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春天的大门。3、帮助,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友谊的大门。4、书籍,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师:孩子们,小时候我和你们一样,常听大人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夏天还没走远,小雨点就蹦着跳着把秋天送来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秋天的雨》 师:你瞧,小雨点一滴一滴的落下来了。 师:谁会读? 生:雨 师:雨字读的多响亮啊,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课题写的是《秋

天的雨》,一起来响亮的读一读吧! 师:昨天,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过课文,生字一定都会认了,下面我们就来响亮的读一读这些生字。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们开火车读课文 师:“钥匙”啊,很常见又很神奇,拿着它轻轻一转,一扇扇大门就被打开了。课文里说秋天的雨也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师:它为我们打开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2页,请几位同学来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师:大家刚才都听得非常专心,小脸上还洋溢着快乐的微笑,说说看吧,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汇报) 师: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好了,孩子们,刚才你们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对秋雨的印象,在我们的课文中,每个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一句话,表达了他对秋雨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把这几个句子找到,请认认真真地画下来,现在开始吧!(师巡视,点评:动作真快!你也完成啦?小眼睛很会找!) 师:找到了吗? 师:齐读每段第一句。 师:这五句分别概括了五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几句话连起来越看越象一首小诗,我们先来一起读读第一段吧! 师:秋天的雨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秋天的雨带给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美景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一

化学:3.1《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量,知道它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那么,1 mol 粒子的数目是以什么为标准得出来的?其数目约为多少? [生]是以0.012 kg 12C 中所含碳原子数目为标准得来的;其数目约为6.02×1023。 [问]我们初中所学某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以12C 原子为标准得出来的,它是怎样定义的? [生]以12C 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师]很好!假如一原子的质量为m 1,12C 原子的质量为m C ,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 1,怎样表示?请大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请一学生上黑板表示] [学生板书]A 1=) (1212 )(11C m m C m m [师]大家表示的都很正确。若另一种原子的质量为m 2,则它的相对原子质量A 2又该怎样表示,请大家口答。 [生]A 2=) (122C m m 。 [问]A 1比A 2与m 1、、m 2的关系是什么呢?请大家推导。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回答结果]A 1∶A 2=m 1∶m 2。 [师]很正确!这也就是说: [讲解并草板书]原子的质量比=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比。 [师]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1 mol 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其符号为N A ,那么,它与物质的量n ,粒子的总个数n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草板书]n =A N N [新课引入] [教师举起一杯水] [师]老师这儿有一杯水,老师想知道这杯水里有多少个水分子,现在让你们来数,是否能数得清呢? [生]数不清! [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初中所学水分子的知识: 10亿人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清。 很显然,靠我们在座的大家一个一个来数,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是完不成任务的。那么,能否有其他的方法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只要算一下这杯水的质量,就可以很轻易地知道这杯水中所含水分子的个数。 连接水分子这种粒子与水的质量之间的桥梁,就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物质的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