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生态伦理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第33卷第6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6 2012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n.2012从《还乡》看哈代的自然观胡克红(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摘 要:《还乡》是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的代表作。
从近年来新兴的生态批评理论视角看,该小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关照,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深情描绘与赞美,体现了哈代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和意识。
关键词:哈代;还乡;生态批评;自然观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6-0029-03一引言“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
[1]生态批评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初始于美国并逐步向世界各国扩展。
它是在当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语境下,在全球风起云涌的绿色运动的感召下,在文学批评领域 掀起的一股“绿色批评”浪潮。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人类在悠然享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创造的累累硕果的同时,大自然也因人类的探索与开发被破坏的程度日益深化,环境问题纷至沓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物种灭绝、酸雨、土壤沙漠化、臭氧层空洞扩大、温室效应以及大气与水源污染等都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事实证明,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自然观方面的危机。
正如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所说“人类正面临着一场生态危机,这一危机不是生态系统作用的结果,而是人类伦理道德系统作用的结果”。
[2]生态批评理论将生态伦理思想引入文学领域,通过寻找文本中自然的缺席,研究作品中自然如何被再现,并通过重新发现、重新思索、重新阐释自然写作,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英国19世纪后期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是公认的描绘大自然画卷的高手。
自然是他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
哈代《还乡》中的生态意蕴探析陈天然【摘要】Thomas Hardy, is an English novelist with a deep ecological thought mainly reflected in his famous novel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The depiction of Egdon Heath embodies Hardy's integrally-ecological view:natural surroundings are not pure settings for human activities but with active life pattern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meanings. People are no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any more but just one element of the whole ecological system. People and natural surroundings keep an inten'elated and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It is then devoted to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Hardy's depiction of the im- age of plants and animals on Egdon Heath which displays his ecological longing for a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and his concern and sympathy towards other non-human beings, while Hardy's main characters' three different relations with nature further embodies the novel's ecological thought: only when people keep a close and harmonious relation with nature, can they enjoy the happy life.%英国小说家哈代的代表作《还乡》集中反映了他的生态思想。
第33卷第6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6 2012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n.2012从《还乡》看哈代的自然观胡克红(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摘 要:《还乡》是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的代表作。
从近年来新兴的生态批评理论视角看,该小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关照,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深情描绘与赞美,体现了哈代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和意识。
关键词:哈代;还乡;生态批评;自然观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6-0029-03一引言“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
[1]生态批评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初始于美国并逐步向世界各国扩展。
它是在当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语境下,在全球风起云涌的绿色运动的感召下,在文学批评领域 掀起的一股“绿色批评”浪潮。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人类在悠然享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创造的累累硕果的同时,大自然也因人类的探索与开发被破坏的程度日益深化,环境问题纷至沓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物种灭绝、酸雨、土壤沙漠化、臭氧层空洞扩大、温室效应以及大气与水源污染等都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事实证明,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自然观方面的危机。
正如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所说“人类正面临着一场生态危机,这一危机不是生态系统作用的结果,而是人类伦理道德系统作用的结果”。
[2]生态批评理论将生态伦理思想引入文学领域,通过寻找文本中自然的缺席,研究作品中自然如何被再现,并通过重新发现、重新思索、重新阐释自然写作,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英国19世纪后期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是公认的描绘大自然画卷的高手。
自然是他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哈代小说刘晓芳【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3)005【摘要】Hardy was often defined as the brilliant Critical Realistic novelist and most prolific poet when he was analyz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criticism, people apply the theory of Ecoctiticism to analyze his works more frequently than before. This article will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natural ecolo- gy, social ecology and spiritual ecology, the three elements which are embodied in his work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Nature is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literary writing and is the habitat of spirit for Hardy. Besides showing his concern over the natural ecology, Hardy vividly represented in his works the complex social reality, sharp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the spiritual outlook of people in England at his age, which shows his thought towards social ecology and spiritual ecology.%人们在分析哈代时,往往把他界定为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多产的诗人。
《林地居民》中的生态哲思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哈代小说《林地居民》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对小说中体现的生态整体观和达尔文进化论思想进行解读。
生态整体观具体体现在对动植物的灵性描写,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则表现为自然的生存竞争和社会进化趋向。
关键词:哈代《林地居民》生态整体观达尔文进化论作为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常被称作“生态的哈代”。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真实生动的自然世界,同时也突出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亲和关系的诉求。
哈代始终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
在他生活的时代,工业革命的影响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同时,达尔文《物种起源》的问世,使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进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此背景下,哈代的许多作品不仅彰显了其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也反应了自然与社会进化的哲学思想。
出版于1887年的小说《林地居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小说讲述了林区中几个青年的情感经历。
农村小伙基尔斯与当地木材商的女儿格雷丝自小交好,但是格雷斯被父亲送到城里接受文化教育,再回乡时已是知书达理富有教养的她却与定居于此的年轻医生菲茨皮尔斯热恋结婚。
基尔斯仍忠实的爱着格雷丝,同时淳朴的农村姑娘玛蒂暗恋着基尔斯。
当格雷斯发现丈夫有外遇想与基尔斯重归于好时,基尔斯却为格雷斯献出了生命,因病去世。
小说的背景设在多塞特郡一带林地中的一个与世隔绝,自成格局的村庄——小辛托克。
通过对小辛托克的自然环境与人物的刻画,小说体现了哈代生态整体观与达尔文进化论的生态哲学思想。
一、生态整体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生态哲学观察现实事物和理解现实世界的基本价值尺度。
”[1]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即“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浅谈《远离尘嚣》中的动物伦理思想作者:胡小瑜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任何一部长篇作品都具有自己独到的伦理内涵,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和价值。
哈代作为一个以长篇小说创作为主的作家,自然有自己独到的伦理内涵,其成名作《远离尘嚣》就体现了这一点。
结合文本内容,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分析《远离尘嚣》中表现的动物伦理思想,挖掘其动物伦理思想在《远离尘嚣》中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哈代;生态伦理;动物伦理;《远离尘嚣》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
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
根据生态伦理的要求,人类应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动物伦理是生态伦理学研究内容涵盖的一个方面。
在《远离尘嚣》中,哈代从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的角度,表达了尊重自然、关爱动物的生态伦理思想。
达尔文进化论蕴涵着生态伦理思想,“进化论是一种谦卑的思想,它意味着,地球上每一个存在物都拥有与其他存在物相同的生存权利,至少有为生存而斗争的权利。
”哈代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创作中,作为自己社会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文艺思想的基础。
他在论述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意义时说:“看来只有很少的人认识到,确立物种共同起源的学说的最深远影响是在道德领域,与通过对必要权利的适用范围进行扩大的方式来调整利他的道德密切相关……把所谓…金科玉律‟从只适用于人类调整到适用于整个动物王国。
”可见,正是受达尔文思想影响,哈代意识到大自然的所有存在物都具有生命价值,因此主张尊重自然、关爱动物,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大到动物乃至其他存在物。
哈代在《远离尘嚣》中蕴涵这样的思想:“伦理不仅与人,而且与动物也有关。
解读哈代小说《远离尘嚣》的生态意蕴
陈天然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11)002
【摘要】当今社会,自然危机日益严峻,已威胁到人类生存,而自然危机的根源在于世人人类中心主义意识,解决自然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而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审经典文学作品,则能较好的唤醒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英国19世纪的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就是一位具有深刻生态思想的作家,哈代的早期代表作<远离尘嚣>则集中体现了他的生态观:人类和大自然一样,都是生态体系的一部分,相互依存,平等发展,人类只有和大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幸福生活.【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陈天然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别让虚荣心毁了你——哈代小说《远离尘嚣》和《还乡》女主角婚姻悲剧探析[J], 刘爱玲
2.论哈代小说创作思想发展的轨迹--以《远离尘嚣》为例 [J], 贾雨蒙
3.静美乡村,远离尘嚣
——托马斯·哈代小说的生态文学解读 [J], 杜毛毛;姜莉
4.静美乡村,远离尘嚣--托马斯·哈代小说的生态文学解读 [J], 杜毛毛;姜莉
5.哈代小说《远离尘嚣》人物色彩刻画审美解读之“天人合一” [J],龙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远离尘嚣》看哈代的自然情结杰出的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1840-1928)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
作为英国19世纪文坛上成就堪比狄更斯的重要小说家和一名重要的20世纪的诗人,哈代的作品主要描述了英国历史上重要的维多利亚时代(1838-1904)和其后的生活情景,从而有机地联结了这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小说创作方面,哈代的作品通常被分为三类主题,即浪漫与幻想、爱情与阴谋和环境与性格小说。
其中以第三类最有影响力。
包括《绿荫下》(1872)、《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6)、《司号长》(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5)、《林中人》(1887),《苔斯》(1891)和《无名的裘德》(1895)。
尽管《绿荫下》和《远离尘嚣》都以喜剧的形式结尾,但是该系列中的其他小说都是悲剧,而且都涉及到社会变革,即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给宁静和谐的威塞克斯乡间所带来的震撼人心的、毁灭性的变化这一主题。
也因此为作者赢得了悲剧作家的头衔。
在表现社会变革对农村生活的巨大冲击这一主题下,《远离尘嚣》堪称是哈代“环境与性格小说”[1]的奠基之作。
因为早先的《绿荫下》描绘的是一幅古老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画卷,被誉为“荷兰派写生画”。
[2]而在《远离尘嚣》中,作者一方面描写韦特伯里劳有所偿,爱有所得,快乐和谐的、依旧质朴宁静的田园生活景象,另一方面也在通过故事告诉读者一个不争的事实:外界的尘嚣已经伴随着工业革命的隆隆机器声向韦特伯里走来,连这个偏远的小村庄也已不再远离尘嚣。
《远离尘嚣》发表于1874年,正是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鼎盛时代。
当时的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下午茶、社交宴会、银器、工作装、女士帽等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可是,当描写农村青年爱情的《远离尘嚣》一书出版时,却在这些资产阶级的“文明人士”中间激起了极大的阅读热情。
“哈代曾惊喜地发现它实现了一次突破,无论他走到伦敦的什么地方都能看到这本书被人们随身携带,而且这本书还蜚声大洋两岸。
浅析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摘要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他所创作的“威塞克斯小说”系列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他的故乡恬静、秀丽的田园风光,更表达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与自然规律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本文从“威塞克斯小说”中对生态危机意识的表达和对人类生态协调者身份的确认两个方面,对哈代小说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解读。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生态伦理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引言生态问题是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由于人们对自然过度地开采破坏了自然环境,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近年来自然界各种气候异常现象时有发生。
生态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因此文学工作者常以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表达对生态伦理关系的思考。
其中,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托马斯·哈代便是最早对生态问题进行思考的小说家之一,他所创作的“威塞克斯小说”中很多内容都表达了他对生态伦理关系的思考。
下面,本文将从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对生态危机意识的表达和对人类生态协调者身份的确认两个方面,对哈代小说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解读。
一“威塞克斯小说”中对生态危机意识的表达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的伦理思想认为,人、动物、植物等自然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共同体。
在共同体里面,人与动物、植物等自然元素是具有平等价值和地位的,人不过是自然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的种群,并不是自然的主宰,所以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将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毁灭行为,人类必将为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承受自然的惩罚。
所以,在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中,他多次表达了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自然而出现的生态危机思想。
在哈代的小说《远离尘嚣》中,奥克农夫为了过冬,在一个荒坡上用围栏围出一块地在其中放羊。
为了生活得更好,奥克农夫养了越来越多的羊,而没有考虑围栏里面草地植被的承受能力,于是过度的放牧导致了山坡植被的恶化,山坡上的土地状况也越来越恶劣。
同时,在这片山坡的下面有一个白垩深谷,人们在白垩山谷中挖取石灰撒到农田里,由于人们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挖石灰,深谷越来越深,最终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可怕的悬崖。
奥克围栏里的农场由于过度的放牧,山坡上日渐稀少的草场已经无力承担众多羊群的供给,日益恶化的土地也无力支撑围栏的重量。
由于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环境的恶化,没有将彼此的围栏连接到一起,最终饥饿的羊群冲破了围栏,跌入了悬崖,全部摔死。
奥克农夫失去了羊群,失去了农场,幸福的梦想也随之破灭,沦为了一个普通的牧羊人,只能在为别人的牧羊生活中品味自己过度放牧而造成的恶果。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都是打着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口号来进行的。
但人类的贪婪却使得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而过度的开发导致了人类开发的速度远远快于自然的恢复速度,开发最终也演变成对自然环境和自然关系赤裸裸的破坏。
小说中奥克农夫所在的村庄便是人类的缩影,奥克农夫过度放牧破坏了山坡草场的植被,村庄里的人对山谷石灰的不断挖掘,最终“创造”出一个“人造悬崖”,当人们的生存环境已经被破坏得异常艰难时,悲剧的上演便是时间和形式的问题。
奥克农夫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整个村庄的,这不仅表现在奥克农夫幸福毁灭是源于全村庄人对自然过度开采、破坏的结果,还表现在奥克农夫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全村庄的人都将为对自然的破坏而承受自然的惩罚。
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表达了由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而面临的生态危机的思想。
例如,《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亨查德原本是一个地位低微的割草工,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卡斯特桥市的市长。
成为市长的亨查德,刚愎自用,以为自己可以左右自然、左右一切,于是在一次次与自然的争斗中跌倒,最终失去了市长职位,以孤独、悲惨的方式离开了卡斯特桥,离开了人世。
亨查德与自然的较量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较量,而最终的结果也印证了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都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亨查德每一次与自然的较量看起来都是胜券在握,而每一次又都是在最后的关头功败垂成,自然的力量以它特有的方式警告、教训着人类——人类不过是自然中的一份子,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破坏也许花费很长的时间,但自然收回这一切只需要一瞬间。
亨查德在一次传统的游园庆祝茶会上别出心裁地将茶会地点安排在一个山坡上,并打起了天棚,这样极具创意的庆祝方案自然赢得了到场人们的一致好评,活动也进行得十分顺利。
而就在活动快圆满结束之际,万里无云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随之而来的是一场瓢泼大雨,孱弱的天棚在大雨面前显得毫无用途,亨查德眼看到手的成功被一场大雨击得粉碎。
大雨中的亨查德显得极狼狈又渺小。
这也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所要表达的生态危机的思想,即: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面对大自然的报复,人类更是无力抵抗的,所以生态危机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危机,应该引起每个人的重视,任何蔑视自然、刚愎自用的行为在自然的惩罚面前都如同小说中这场滂沱大雨中的天棚一样体无完肤。
小说中的亨查德显然没有从一次的自然惩罚中吸取经验,而只是单纯地认为这是一次偶然事件,所以他继续做着违背自然的事情,也必然继续承受着自然的惩罚。
小说中的最后一次关于亨查德与自然的较量是亨查德做的小麦生意。
为了战胜自己生意场上的竞争对手,亨查德求助一个民间的测算天气的先知,并希望先知能够帮助他改变天气状况从而选择合适的小麦收购时间和出货的时间。
这是小说中亨查德最后一次以自然主宰的身份出现,由于不相信自然科学,迷信巫师,亨查德盲目地买进卖出,最终在这场竞争中输掉了自己全部的家当,走上了最终的没落。
小说中的亨查德同样有着对生活的美好期望,也同样是一个十分努力的人,但同样对于自然规律没有任何的意识,所有的努力都是以破坏自然为前提,以违背自然为手段,最终的结果也是顺理成章的。
哈代“威塞克斯小说”对于生态危机意识的表达是想告诫人们,当前人们对自然的开采已经到了需要面对自然惩罚的阶段,生态破坏而引发的生态危机是真实存在的。
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应该认识到这种危机,并且按照自然的正常发展规律来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受到打击和毁灭的将是人类自己。
二“威塞克斯小说”中对人类生态协调者身份的确认哈代在他的“威塞克斯小说”中不但向人们描述了生态危机的存在,而且对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即人在自身的发展和自然的演变过程中应该起到对于各种自然元素的协调作用,通过人类的协调作用,自然环境中的各个元素、各种生态关系能够和谐、持久地发展下去。
所以无论是《远离尘嚣》中的奥克农夫,还是《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亨查德市长,哈代对于他们利用自然、实现自然价值的精神都是给予肯定的。
自然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自然中的价值实现有很多种方式,而人类无疑是对自然价值挖掘得最深刻的自然元素,人类使得自然价值以最快捷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得以实现。
所以,当人类对自然价值的挖掘与自然背身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律相矛盾时,人类应该在其中起到协调的作用。
通过协调,人类在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上与自然本身的发展规律相吻合。
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亨查德虽然勤奋工作、挖掘自然价值,但在对生态文化的认知方面无疑是一个十足的反面典型。
而小说中他的竞争对手法弗瑞无疑是一个正面的生态协调者。
小说中的法弗瑞是一个锐意进取、思想先进、博学多才的年轻人,相对于亨查德对于自然认识的无知以及对自我判断的盲目自信,法弗瑞更加相信科学、讲求理性,并且坚持公平竞争。
所以无论是在山坡游园茶会,还是在小麦收割的最后竞争,年轻的法弗瑞都比老练的亨查德表现得更加客观,值得称道。
因此,在亨察德为自己的盲目行为付出代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之时,法弗瑞取代他成为了新任市长,在危难之时为卡斯特桥的发展担当了掌舵人。
亨查德和法弗瑞之间的竞争不仅反映的是新旧社会之间的交替,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说,他们一个是自然的改造者,一个是自然的管理者。
在这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改造者不遵循自然规律所带来的经济上的危机,这个危机最终通过管理者的努力得到了解决。
在《还乡》中,哈代塑造了一个由改造自然到协调自然的自然改造者到自然管理者转变的人物形象——克林。
小说中的爱敦荒原象征着一片从未受到人类开发和打扰的自然环境,也是一片没有进行价值实现的自然,荒原中的人们过着原始而艰难的生活。
克林生于荒原,长于荒原,对这片土地有着真切的热爱,所以当他外出求学归来后,便迫不及待地带领村民开始了对生活也就是自然的改造运动。
这种热情甚至让身患眼病的克林同样找到了带领村民上山砍伐长青棘这样体现自我价值和自然价值的方式。
在哈代的笔下,自然不但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同样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
自然不但为人们提供了生活必须的物质资料,同样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美学情趣。
但当人们对自然的索取变得无度、无序时,自然便会以它特有的方式告诫、警告人类。
小说中的克林终于为自己的急功近利付出了代价——他的双目接近失明,妻子也离他而去,他所拥有的财富也不复存在。
这个曾经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做了最深刻的自我检讨:“我们不能打算怎样在人生里光荣前进,而只能打算怎样不丢脸退出人生。
”从此以后,克林便还原为一个道德演讲者,出乎他自己意料的是,相比于原来改革者的身份,道德演讲者的身份让他获得了更多的尊敬。
哈代的成长经历和个人的认识转变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过程。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源于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提高,即自然对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这是人类早期没有发现的自然价值。
而当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本身规律发生矛盾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便又一次得到了升华,在这次认识升华过程中,人类认识到了生态危机的存在和可怕,并开始思索如何避免和化解生态危机,最终确认了自己作为自然环境中生态关系协调者的身份。
而这样一种身份的确认无论对于人类还是自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说中的克林首先作为文明和文化的传播者,将自然价值展现在荒原中的人们面前,并带领人们去挖掘和寻找自然的价值。
期间,对于自然的破坏使得他的努力付诸东流,于是在失败和思考中,他认识到自己在自然关系中协调者的身份,并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开始自己的宣讲活动,最终重新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和尊敬。
人类是生态危机的承载者,同时也是生态危机的始作俑者。
所以,为了化解生态危机,乃至以后避免发生同样的情况,人类需要在自然发展和自身发展中寻求合适的身份和位置。
人类是自然元素中最活跃、最具主动性的元素,所以理应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各种关系的协调作用。
这样才能保证人类和自然以和谐的关系彼此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
结语从本质上来讲,哈代的生态伦理思想有着无法磨灭的人类中心主义痕迹,当然,这些都无法遮挡哈代生态伦理思想中最闪光的地方,那就是对保护自然的极力提倡,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追求。
哈代对自然的关怀,对生态的感悟,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