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因数的变化规律

因数的变化规律

因数的变化规律
因数的变化规律

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58页例4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不同于概念课需要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数学化的过程,也不同于应用课需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生活化的过程,它属于方法与规律这一课型,是纯数学的一块知识。有人说,它是数学中的最后一块净土,无需太多的情境,而是以数学本身的内在规律性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要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规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自学为主,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1、呈现:

6×10

6×20

6×40

(第一个因数对齐写;再分别写出第二个因数;快速写出积。)(1)观察这组算式,有规律吗?

(2)得出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

2、接题: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2、再呈现:

80×4=320

40×4=

20×4=

(1)你能很快填出以下两个得数吗?

(2)你又有什么发现?

二、组织交流,研究问题

1、观察算式,想一想,说一说。

(1)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探索交流。

2、反馈汇报

(1)学生代表汇报探索结果。

(2)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语言表达。

(3)呈现板书:

(缩小相同的倍数)

80×4=320

除以2 除以2

40×4=160

除以2 除以2

20×4=80

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你能根据上面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

4、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问:请同学们观察、阅读这两条规律,看看你能不能将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用更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几倍,积也随着扩大(缩小)几倍。

三、举例验证,应用规律

1、填空

(1)在4×5=20中,如果4不变,5扩大2倍,那么积也()倍。(2)在6×8=48中,如果8不变,6缩小3倍,那么积也()倍。(3)25×20=500

25×()=1000

()×20=2000

25×()=250

()×()=100

2、练习九1——4题。

3、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24○6)×75=(24○□)×75=900

4、已知26×48=1248,

则(26+26)×48=(26-13)×48=

5、练习九第五题目。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因素比较法

因素比较法 它是按要素对岗位进行分析和排序。先选定岗位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将工资额合理分解,使之与各个影响因素相匹配,最后再根据工资数额的多少决定岗位的高低。具体步骤: 1.先从全部岗位中选出15-20个主要岗位,其所得到的劳动报酬(薪酬总额)应是公平合理的(必须是大多数人公认的); 2.选定各岗位共有的影响因素,作为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一般包括: (1)智力条件:包括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所受的教育程度,专业知识、基础常识等; (2)技能:包括工作技能和本岗位所需要的特殊技能; (3)责任:包括对人的安全,对财物、现金、资料、档案、技术情报保管和保守机密的责任,对别人的监督或别人对自己的监督; (4)身体条件:包括体质、体力、运动能力,如持久性、变动性、运动速度等; (5)劳动环境条件:如工作地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线、噪音等。 3.将每一个主要岗位的每个影响因素分别加以比较,按程度的高低进行排序。 4.岗位评定小组应对每一岗位的工资总额,经过认真协调,按上述一种影响因素进行分解,找出对应的工资份额,其结果如下表:

工作岗位评价排序与工资额对应表 月度工资额智力条件技能责任身体条件工作环境序 号 工资 额 序 号 工资 额 序 号 工资 额 序 号 工资 额 序 号 工资 额 A(1250) 1 320 1 260 2 360 4 160 3 150 B(1100) 2 210 4 200 1 400 5 150 4 140 C(1000) 3 180 3 220 4 260 3 170 2 170 D(1050) 4 90 2 230 3 280 2 190 1 260 E(650) 5 50 5 50 5 90 1 200 1 260 5.找企事业单位中尚未进行评定的其他岗位,与现有的已评定完毕的重要岗位对比,某岗位的某要素与哪一主要岗位的某要素相近,就按相近条件的岗位工资分配计算工资,累计后就是本岗位的工资。 C岗位经过比较后,得到以下结果,如下表: C工作岗位评价结果汇总表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与标准对比工作岗位评价结果 1.智力条件与B相似按B岗位智力条件工资额应为210元 2.技能与D相似按D岗位技能条件工资额应为230元 3.责任与A相似按A岗位责任条件工资额应为360元 4.身体条件与B相似按B岗位身体条件工资额应为150元 5.工作环境与B相似按B岗位工作环境工资额应为140元 最后将各项结果相加,得210+230+360+150+140=1090(元),则岗位C的评价结果为1090元,视为其相对价值,同理可计算出其他岗位的相对价值量,并按其相对价值归级列等,编制出岗位等级表。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执教人:龙映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 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我们进行口算比赛 6×1= 96×2= 6×10= 48×2= 6×100= 24×2= 2、师提出问题:你们能写下去吗?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 结这就规律。再观察,还有什么规律吗?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探索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1、师: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 果把(1)式作标准,(2)式和(3)式分别与(1)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1)6╳1= 6 (2)6╳10=60 (3)6╳100=600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 3、集体汇报 找各小组代表汇报。 生:(2)式与(1)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1扩大10倍是10,积6扩大10倍是60。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

师: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5倍呢?20倍呢? 4、引导学生概括成一句话 汇报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二)探索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1、师: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这几个算式,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还是乘几吗?积和因数是怎么变化的?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独立思考(至少1分钟),然后分组交流。 3、集体汇报: 生汇报: 生1:(2)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 生2:(1)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 ,积也除以4。 4、同样用一句话怎么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呢? 汇报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0除外)。 (三)验证规律 师: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些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横着用口算验算。 2×48=96 20×4=80 4×48=() 10×4=() 8×48=() 5×4=() (2)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同学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算式,其中一组展现积随一个因数扩大而扩大的变化情况,另一组则展现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变化情况。 (3)同桌互相检查所举的例子和交流因数和积的变化是否与我们发现的规律相符。 (四)整体概括规律 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通过验证,发现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说一说。 同桌先相互间说说什么是“积的变化规律”。 师:数学讲究简洁美,谁能用一句话将上面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师生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0除外)。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共同探索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综合运用规律练习几道题,有信心吗?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58页做一做练习) 16×50= 32×50= 8×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师: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

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6,则积()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8,则积() 3、两个数相乘的积是2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9,则积是() 4、两个数相乘的积是65,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5,则积是() 5、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乘3,则积() 6、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除以3,则积() 7、两个因数的积是36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3,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变为()。 8、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56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外一个因数除以10,那么积是()。 9、两个数相乘是75,如果一个因数乘7,另一个因数除以7,积是()。 10、已知A×B=400,如果A乘3,则积是(),如果B除以5,则积是()。 11、两个数相乘积是100,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也乘10,积()。 12、两个因数的积是42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积是()。 13、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乘10,商()。 14、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10,商()。 15、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乘10,商()。 16、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10,商()。 17、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乘10,商()。 18、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10,商()。 19、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被除数乘10,除数除以10,商()。 20、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被除数除以10,除数乘10,商()。 21、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被除数乘100,除数除以10,商()。 22、两数相除商是100,如果被除数乘10,除数除以100,商()。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详细版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 (1)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2)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对于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已经非常明确、清楚。危险因素在时间上比有害因素来的快、来的突然;造成的危害性比后者严重。 这里的因素应该理解为事故、作业过程、行为和环境,因为在不同的行业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差别较大。火灾、瓦斯爆炸、中毒、触电等属于事故;设备的检修、爆破作业、运输等属于作业过程;违章操作、违章指挥等属于行为;高温、雷电、雨雪等属于自然环境。 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安全评价》第三版中将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划分为两个方面。(1)存在危险有害本身具有的物质、能量;(2)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主要体现:①人的不安全行为(13大类);②物的不安全状态(4大类);③管理缺陷(6类)。 任何物质都具有相应的能量,物质和能量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物质、能量在外力条件或自身变化且失去控制造成一定的危险或伤害时才可以称为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 导致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三个方面多数说法比较笼统,例如: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冒进信号;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杂乱;来自相关方风险管理的缺陷等。 相对与物质和能量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外在条件;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可能是外部条件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自身的变化引起的;管理的主角是我们人类自身,所以也应归结为外部条件。 外在条件很多,除了上面说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之外,恶劣的自然条件是最重要的外在条件之一,地震、台风、洪水、雷击、温度、湿度、雾、冰雹、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企业在建设初期一般都会对本地的自然条件作一定的调查和了解,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污染的加大,最终引发台风、洪水等导致事故的发生,2007年5月份我国因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旱灾和风雹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117人,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人民币。所以,人类不应该对自然灾害掉以轻心。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整理了: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欢愉!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胜利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玩游戏? 生:想 师:好,请听游戏规则:老师说第一句,你们说第二句。看谁的脑子转得快! 师:1只青蛙生:4条腿。 师:2只青蛙生:8条腿。师:( )只青蛙生:( )条腿。 师:你们脑子转得快,太棒了!那么在游戏中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刚才同学们是怎么算出2只青蛙8条腿的?谁能列式?

生:42=8 师:8只青蛙呢? 生:48=32 师:20只青蛙呢? 生:420=80 师:大家都同意吗?(同意)好,真能干。提问:谁能说说在这几道乘法算式中,等号左边的两个数叫什么?等号右边的数又叫什么?(板书:因数因数积) (评析: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首先从创设对对子游戏这一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行为产生强健的内张力,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接着得出的这组算式,是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给他们胜利的体验。) 二、探究活动,发现规律。 师:启发学生:观察这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那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么变化的呢?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 师:小组讨论好了。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都有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和积都例外。 生:都有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变了,积变了。 生: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变了,越变越大,积越变越大。 师:好样的,观察得真仔细! 为了便当研究,我们先给这三个算式标上序号。如果把①式作为标准,②式与①式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① 4 2 = 8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24)(84)

小学三年级数学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扩大、缩小的含义. 2.理解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的规律. 3.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一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计算.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202 940 2330 0700 6003 8090 3520 80010 20030 7060 1190 1840 2.下面两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840 28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 (1)讲授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这个数乘几.如5扩大3倍就是53=15,板书:,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除以几.如15缩小3倍就是153=5,板书: (2)练习: ① 6扩大4倍是多少?② 3扩大10倍是多少?

③ 200缩小20倍是多少?④ 8缩小8倍是多少? 2.教例6. (2)学生口算填表: (3)想:发现了什么?分组讨论. ①第2、3、4、5组的第二个因数同第一组比较,分别扩大2倍、5倍、10倍、50倍,积也随着扩大2倍、5倍、10倍、50倍. 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4)练习: 123= 485=245= 1203= 4850= 2425= 12003= 48500=2475= 小结:启发学生把发现的规律进行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5)填空练习: ①在45=20中,如果4不变,5扩大2倍,那么积也()倍. ②在68=48中,如果8不变,6缩小3倍,那么积也()倍. 三、课堂总结. 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表:观察每次计算同前一次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2.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积也().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一个因数缩小7倍,另一个因数不变,

《积的变化规律(李雪芳)》课堂实录

《积的变化规律》课堂实录 武汉市长征小学李雪芳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例四,59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响应"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持西藏"号召,武汉市长征小学与西藏希望小学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学生们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西藏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美术颜料6元,买2盒花多少钱?40盒呢?200盒呢? 师:谁来帮忙解答第一个问题? 生:6╳2= 12(元) 师:你能说说在这道乘法算式中,6和2是什么?12又是什么? 生:6和2是乘法中的两个因数,12是积。 师:说得好!第二个问题呢? 生:6╳40=240(元) 师:接着说第三个问题? 生:6╳200=1200(元) 师:和他们想法一样的请举举手。(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6╳2= 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师: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果把(1)

风险的要素有哪些

风险的要素有哪些 第一章保险总论 第一节风险和保险 一、风险的基本概念 (一)风险的概念 我们之所以讨论各种保险,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风险,所以,人们正在试图抵御、防止风险,努力减少风险给我们生活、生产和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而通常所说的风险,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损失的不确定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可能存在损失;二是这种损失是不确定的。其中又派生出两个概念:其一是损失频率又可称为损失机会,它是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数目的危险单位中可能受到损失的次数或程度,通常以分数或百分率来表示,即损失频率=损失次数/危险单位数。这里的危险单位是发生一次风险事故可能造成标的物损失的范围。其二是损失程度,它是标的物发生一次事故损失的额度,即损失程度=实际损失额/发生事故件数。损失频率与损失程度之间通常呈反比关系,即损失频率很高,但损失程度不大;损失频率很低,但损失程度大。 (二)风险的基本要素 风险主要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构成。 1.风险因素。风险因素是指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幅度的原因和条件。风险因素通常分为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三种类型,其中实质风险因素是有形的并直接影响事物物理功能的因素。道德风险因素是与人的品德修养有关的无形因素,即是由于个人的不诚实、不正直或不轨企图促使风险事故发生,以致引起社会财富损毁或人身伤亡的因素。心理风险因素是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的无形因素,它是由于人们主观上的过错,以致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程度的因素。 2.风险事故。风险事故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偶发事件。 3.损失。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预期的和非计划的经济价值的减少。 上述三种风险要素之间的关系为:风险因素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风险事故是造成损失的直接的或外在的原因,是损失的媒介。风险因素将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风险事故的发生将可能造成损失。 (三)风险的种类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2、43页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信息窗4情境图清理海水浴场】青岛是座美丽的城市,在炎炎夏日,青岛的海水浴场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为了让游客在清洁舒适的沙滩上游玩,筛沙车每天都在忙碌着。 “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80平方米”根据图上的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筛

沙车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你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这么多的问题我可以用一个关系式解决,你知道运用哪一个关系式吗(学生回答) 对,就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筛沙车的工作时间=筛沙车的工作总量”现在我提一个问题“筛沙车的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呢”你们能帮我解决吗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填表格(学生每人一张)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2、小组活动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组活动时,教师巡视、指导。 如果遇到小组观察统计表有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计算的算式再观察发现。 80×5=400

土地权重确定方法

权重确定方法: 特尔菲测定法 因素成对比较法 层次分析法 特尔菲测定法: 该方法综合多数专家意见,又称专家评判法(专家咨询法) 最大特点:将定性资料定量化 在土地评价中该方法可解决以下问题: 1、将定性表示评价指标优劣的资料变成定量表示评价指标优劣的资料 2、确定一个地区影响土地质量的指标数目,进行指标选择 3、确定土地评价中各指标的重要性顺序(权重) 运用程序: 1、确定预测问题 2、选择专家 要求:⑴权威性高,代表面广 ⑵知识丰富 ⑶人数适当 ⑷严格推荐 3、专家征询和轮询信息反馈 第一轮:评价指标征询。 第二轮:指标评估。 ⑴请专家在制定好的评价指标表中打权重分,然后收回。(背对背打分法) ⑵进行数理统计计算,求出均值和方差。 公式 均值: Eye —均值,反映专家对第i 个评价指标意见的平均水平 m —专家人数 aij —第i 个指标第j 位专家的评分值 方差: 符合此范围,进行下一轮工作。 第三轮:轮询信息反馈与再征询 4、轮询3—4轮后专家意见逐步集中,即可最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因素成对比较法:该方法通过因素间两两成对比较,对比较结果进行排序、赋值, 从而确定出因素的影响程度或权重。 1、方法简介: 运用前提:⑴因素间具有可比性,即可通过主观判断确定彼此的重要性差异。 ⑵因素比较结果具有传递性(A >B ,B >C ,A >C ) 赋值方法: 1 Vi 比 Vj 重要 Vij = 0.5 Vi 与 Vj 同等重要 0 Vi 不如 Vj 重要 权重值计算公式 ∑ ==m j ij i a m E 1 12 1 2)(1∑ =-=m j i ij E a m σ4.002<≤δ∑ ==n i i i i E E a 1'∑∑∑+=+≠=+==111,111/n i n i j j ij n i ij i v v w )1,...,2,1(),1,...,2,1(+=+=n j n i

危险因素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

危险因素分类及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危害辨识是确认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即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工厂的特征。因此,危害辨识有两个关键任务: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为了便于进行危险因素的辨识和分析,必须对危险因素进行分类,危险因素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可以按照导致事故的职业病的原因进行分类,或按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等。如根据(GB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三类。 1.物理性危险因素包括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运动物危害;明火;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粉尘与气溶胶;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等一切物理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物质等一切化学性危险因素。 3.生物性危险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等一切生物性危险因素。 在危害辨识的基础上可确定需要进一步评价的危险因素。危险评价的范围、复杂程度,同辨识的危险的数量和类型及需要了解的问题的深度成正比。 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

常用的危害辨识方法包括经验分析法、分析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 以及应用危害评价方法等。. 1.经验分析法 包括对照分析法和类比方法。对照分析法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评价对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容易受到分析人员的经验和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对此,可采用检查表的方法加以弥补。类比方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作业条件的经验,以及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的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因素。2.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法 了解生产或使用的材料性质是危害辨识的基础。危害辨识中常用的材料性质有:毒性、生物退化性、气味阈值、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稳定性、燃烧及爆炸特性等。初始危害辨识可通过简单比较材料性质来进行,如对火灾,只要辨识出易燃和可燃材料,就可将它们分类为各类火灾危害进行进一步的评价。生产条件也会产生危险,或使生产过程中材料的危险性加剧,例如,水就其性质来说没有爆炸危险,然而,如果生产工艺的温度和压力超过了沸点,则存在蒸汽爆炸的危险。此外,分析生产条件也可使有些危险材料免于进一步分分和评价,例如,某材料的闪点高于400℃,而生产在室温和常压下进行,这就可以排除材料引发重大火灾的可能性。在危险辨识时既要考虑正常生产过程,也要考虑生产不正常的情况,既要考虑现时的情况,还要考虑过去和将来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情况。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1页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请”活动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20千克呢?200千克呢? 列式:6╳2= 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由三道乘法算式引入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自学提示: 认真观察刚才的算式,按下面方法思考研究本节知识: 1、仔细观察三个算式,因数有什么特点?积有什么变化?

2、试试总结出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2)小组合作探究 3)小组汇报,教师总结: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引导学生将两条规律合成一条: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4)即时练习: 根据8 ×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 ×50= 32 ×50= 8 ×25=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判断: 1、一个因数乘以5,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不变。()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10,积也乘以10。()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一定扩大4倍。() 2) 3)一块560平方米的绿地,宽是8米,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

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 3.1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对针刺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工作疲劳和匆忙导致这些护理人员操作的不严谨是很容易引起针刺伤事故的,还有如果在工作中存在其他负面的心理状况也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3.2防护用品 安全设备使用率低;防护设备无法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内接近。关于对锐器进行回收的工具,容积与口径不符合标准。没有配备足够的锐器回收装置数量,规格不适合,位置不合理等等。医疗废物一直存放在锐器回收容器中迟迟没有处理,这些都会导致出现针刺伤的情况。 3.3工作环境因素 操作环境的光线不够明亮,或者出现很拥挤且嘈杂的现象,更不妙的是患者不积极的与护理人员进行配合,这些都极易导致针刺伤。 3.4操作行为因素 医护人员没有严格遵守操作标准,往往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没有很好的遵守操作的要求,这会容易引起针刺伤,如回套针帽、不直接用手传递缝合针甚至直接用手去弯曲缝合针、在处理各种针头和比较锐利的医疗器械时动作幅度太大、用完就随便丢掉各种锐器,而且没有采取任何的保护措施进行保护。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注意力的不集中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小马虎而造成严重的针刺伤。 3.5职业防护培训因素 医院对相关的护理人员在这些方面的培训还存在欠缺,在培训的时间长短以及培训的形式上还不够完善,时间零散并没有达到培训的基本要求,形式也过

于的单一和简单化;医护人员显然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所以护理人员培训后也并没有太当那么一回事儿,对已经发生的针刺伤行为,新闻报道力度也很低,只是对护理人员进行了形式上的培训,然而却忽略最重要的事后的考核工作,这些都为针刺伤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6制度保障因素 缺乏有力的制度来规范和对护士的行为进行标准化的要求,相关制度在建立和修订完善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观看视频《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一、以嶷导学激趣导入 1、高斯为什么能快速算出答案(因为他发现了规律) 是啊!用规律解决问题真的很好。同学们愿意和高斯一样探究规律吗(愿意) 2、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3、板书:6×2=12在这个乘法算式中,谁是积(12) 同学们想一想:积的变化会与谁有关系呢(因数)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1、教师出示6×2=12 ×10×10 6×20=120 ×2×2(1)从这三道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2×20=240(2)是不是只有这3道算式中有这样的规律 ÷3÷3 4×20=80(3)同学们也写一道乘法算式,试一试,看一看有这样的规律吗(4)学生尝试写一写,2名学生板书,订正,并 说一说变化的规律,其余学生 小组交换订正。 (5)看来数学中真的有这样的规律,我们把它

总结出来吧!(学生一边说,教师板书:两 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随着乘几。) 2、如果我把其中的一个因数除以3,积又会怎么变呢(教师接着上面算式板书) (1)(2)(3)(4)(5)同上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1、在4×5=20中,如果4不变,5扩大2倍,那么积也()。 2、在6×8=48中,如果8不变,6缩小3倍,那么积也()。 3、根据8×50=400,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变化的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只是把其中的一个因数变化了,如果我们把两个因数都变化, 积又会怎么变化呢出示3×4=12 (3×2)×(4×3)=12×()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

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也称作一维方差分析。它检验由单一因素影响的一个(或几个相互独立的)因变量由因素各水平分组的均值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意义。还可以对该因素的若干水平分组中哪一组与其他各组均值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即进行均值的多重比较。One-Way ANOVA过程要求因变量属于正态分布总体。如果因变量的分布明显的是非正态,不能使用该过程,而应该使用非参数分析过程。如果几个因变量之间彼此不独立,应该用Repeated Measure过程。 [例子] 调查不同水稻品种百丛中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数量,数据如表5-1所示。 表5-1 不同水稻品种百丛中稻纵卷叶螟幼虫数 数据保存在“DATA5-1.SAV”文件中,变量格式如图5-1。 图5-1 分析水稻品种对稻纵卷叶螟幼虫抗虫性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1)准备分析数据

在数据编辑窗口中输入数据。建立因变量“幼虫”和因素水平变量“品种”,然后输入对应的数值,如图5-1所示。或者打开已存在的数据文件“DATA5-1.SAV”。 2)启动分析过程 点击主菜单“Analyze”项,在下拉菜单中点击“Compare Means”项,在右拉式菜单中点击 “0ne-Way ANOVA”项,系统 打开单因素方差分析设置窗口如图5-2。 图5-2 单因素方差分析窗口 3)设置分析变量 因变量:选择一个或多个因子变量进入“Dependent List”框中。本例选择“幼虫”。 因素变量:选择一个因素变量进入“Factor”框中。本例选择“品种”。 4)设置多项式比较 单击“Contrasts”按钮,将打开如图5-3所示的对话框。该对话框用于设置均值的多项式比较。

常见机械的危险因素(新编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常见机械的危险因素(新编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常见机械的危险因素(新编版) 金属切削机床的危险因素:①静止部件;②旋转部件;③内旋转咬合;④往复运动或滑动;⑤飞出物。 机床运转异常状态:①温升异常;②转速异常;③振动和噪声过大;④出现撞击声;⑤输入输出参数异常;⑥机床内部缺陷砂轮机使用:①禁止侧面磨削;②不准正面操作;③不准共同操作 锻压机械中易发生的伤害事故有:①机械伤-由机器、工具、或工件直接造成的刮伤、碰伤;②烫伤;③电气伤害 冲压作业的危险因素:①设备结构具有的危险;②动作失控; ③开关失灵;④模具的危害 冲压设备的安全装置:①机械式;②双手按钮式;③光电式; ④冲压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起重机械的安全特点:①运动部件移动范围大,易发生碰撞事

故;②工作强度大,元件易磨损,工作高度和载运物件质量大;③在多尘、高温或露天作业,劳动条件差;④周期间歇式工作,电气设备工作繁重、控制要求多、环境差。 木工机械的危险:①切削速度高,转动惯性大,难于制动;②手工送料,噪声大、振动大,劳动强度大,易疲劳;③没有防护装置或安全防护装置失灵,不熟悉机械性能和安全操作技术、或违章操作是发生伤害的原因。 焊接设备: 气焊与气割的主要危险是爆炸和火灾,加工过程中的产生的高温、金属熔渣飞溅、烟气、弧光。 电焊有电击、弧光伤害、灼伤、爆炸和火灾等 掌握机械伤害的主要类型、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在机械行业中,存在主要危险和危害: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灼烫;7、火灾; 8、高处坠落;9、坍塌;10、火药爆炸;11、物理性爆炸;12、化学性爆炸;13、中毒和窒息;14、其他伤害。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容:积的变化规律 学情与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教材中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两数相乘时积会随着其中一个(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想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技能和意识,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力图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赋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交流和发现的机会,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先学后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学提纲的引导下,自主进行探索规律,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总结完善规律。通过这样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思维活跃了,自信心增强了。 教学目标: 1、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并能准确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探究规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推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3、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关键因素分析法

关键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介绍及应用案例 一.方法介绍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指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例如,如果打算去旅游有3个旅游胜地A、B、C供你选择,你会根据诸如景色、费用和居住、饮食、旅途条件等一些准则去反复比较这3个候选地点.首先,你会确定这些准则在你的心目中各占多大比重,如果你经济宽绰、醉心旅游,自然分别看重景色条件,而平素俭朴或手头拮据的人则会优先考虑费用,中老年旅游者还会对居住、饮食等条件寄以较大关注。其次,你会就每一个准则将3个地点进行对比,譬如A景色最好,B次之;B费用最低,C次之;C居住等条件较好等等。最后,你要将这两个层次的比较判断进行综合,在A、B、C中确定哪个作为最佳地点。 二.使用步骤 1.第一步, 通过分析, 确定所给定问题要达到的总目标, 实现目标的准则, 可供选择的措施或方案。在这一过程中, 要广泛收集信息, 注意把握问题的主要因素, 做到不重不漏。 2.第二步,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 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或指标层。当准则过多时(譬如多于9个)应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 3.第三步,构造成对比较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 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 4.第四步,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 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

《积的变化规律》教材解析

《积的变化规律》教材解析 《积的变化规律》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部分第四课时,例4,教材第58页。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教材进行解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二、教材编写意图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五、教学实施的思考。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二、教材编写意图分析。 1、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中的例4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探究过程,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2、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1)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归纳规律:引导学生广泛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验证规律:引导学生再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探索、分析的能力,在一定情境创设的探究过程中来研究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感到很困难。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益。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②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③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