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14.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依据字源,了解“粱”字字义,并正确、美观地书写“梁”字及理解词语的方法。

2.体会文章中排比、比喻和反复在抒发情感中的作用。认识理解不同形式的排比句,并进行仿写。

3.感受《安塞腰鼓》与《雀之灵》两篇文章在写作对象、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学会运用双气泡图的形式予以呈现。

4.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的元气淋漓、充满力量。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喜爱,学会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感悟意境美,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理解不同形式的排比句,并进行仿写。

难点:掌握《安塞腰鼓》与《雀之灵》两篇文章在写作对象、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老师准备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认识这是什么鼓吗?(手鼓、架子鼓、大鼓、腰鼓)

师:是的,这是腰鼓。它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艺术,而这里(出示地图课件)安塞,就是我国的腰鼓之乡。它位于陕西省北部,面积不大,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安塞,了解安塞腰鼓这种中国独有的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句子,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安塞腰鼓?(屏)

2.生字

(1)师:请大家先来看本课的生字。你认为哪些生字容易读错或写错,又或者想提醒大家哪个字怎样书写才美观。

师:你真会学习!你说的这个字老师也有一个记准它的好方法,想与大家分享。

看看“粱”的金文,金文(米,庄稼籽实)(刅,创,用刀割),表示用刀收割庄稼。跟谷物有关,因此应是米字旁。

师:“粱”还有一个长相十分相似的好兄弟——(展示“梁”的金文)你们能看出是什么字吗?

生:梁

师:对,请大家看看“梁”的金文。(河)(刅,创,砍斫),表示砍伐树木以设置水上过道。跟木有关,因此应是木字旁。

小结:刀割粮食,所以是“米”;砍树架桥,所以是“木”。你看,借助字源,明晰字义,就能很好地识记字形。

(2)师:那么怎样把“粱”写美观呢?

生谈

师:好,看老师写一个“粱”。(师边板书边说:刀字两边的点,方向要记牢;米字的一点一撇不要掉;横长拖上,竖起笔自交点,撇捺书写要舒展。)请大家在预习单上写一个梁字。

3.词语

师:接下来,请看本课的词语。(请三位同学各读一行)

碰撞隆隆

搏击烧灼威逼

奇伟磅礴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预设:这些词语分为三类:写鼓的、写后生的、赞美安塞腰鼓的词语。师:读得准确!请你们再仔细观察这些词语,发现了什么?

师:你看,在文章中接触到的新词一般是散乱的,但是如果分类积累,就会让思路更加清晰,有更大的收获。

三、精读课文,品析感悟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安塞腰鼓舞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吗?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土生土长的黄土高原后生,是怎样舞安塞腰鼓的吧!生观看视频

师:怎么样?谁能用简单的语言评价一下安塞腰鼓?生回答

师:在文中,作者对于安塞腰鼓,也一次次发出了感慨。请翻开课本找一找。

生找到: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师: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放屏幕:三句“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师:好一个安塞腰鼓!请大家一起放声朗读!

生放声朗读

2.师:看来,这安塞腰鼓真的深深吸引了作者!那么,通过朗读课文,谁能说一说,文章从哪几方面写了安塞腰鼓?

生答,师总结板书:火烈的舞蹈、巨大的鼓声、有力的后生、变幻的舞姿

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小组,选择你们脑海中最精彩的画面(指板书),圈画相关的语句,交流自己的体会。

预设一:火烈的舞蹈

(1)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a.比喻。聚焦“流苏”,增进感受:

生:这是一组排比句。(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谈感受)

师:你的眼睛可真亮!关注到了这段文字(排比句变蓝)的句式特点。(板书:排比)再仔细读一读这组排比句,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比喻

师:具体说一说

生:把鼓点比作骤雨;把流苏比作旋风;把脚步比作乱蛙;把瞳仁比作火花;把风姿比作斗虎。

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比喻?

生:这样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力量、速度,舞蹈的火烈……师:是的,这些比喻生动地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带给我们火烈的感受。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段话吧。

师:我们聚焦这个词语(标红“流苏”),说到“流苏”,你们脑海中

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生说

师:嗯,你想的流苏是这样的(图),而文章中的流苏却是这样的(图)后生们腰间、鼓锤上的红绸就是旋风一样的流苏!

师:(图片显示平常的流苏和后生舞动的流苏)对比一下,说一说你的感受。

师:能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吗?请你再读(另外一名学生)

师:可是,在这舞蹈中,火烈的可不仅仅是这流苏啊。谁能带着感受再读这段话!

b.普通长句与排比句对比

师:好一个安塞腰鼓啊!同学们,请看,我把这组排比句变成这样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语句看起来简短、统一。

师:你真会观察,那我如果把这组排比句用这样的句子替换,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不好,这样就读不出安塞腰鼓的气势了……

师:是的,这简短明快的句子比起普通的长句更能体现舞蹈的火烈!让我们再读这组排比句,感受语言的特色!

过渡:我们再回到这几段文字,你还发现了其他的排比句吗?就像刚才那样,谈谈自己的感受。

(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生读句子。

师:具体谈一谈。

师:你关注到了排比句中还用了意思相反的词语,这腰鼓能让冰冷的空气变得——生:燥热;让恬静的阳光变得——生:飞溅;让困倦的

世界变得——生:亢奋!

师:多么火烈的舞蹈啊!请男生带着感受读一读这段话吧!

师:好一个安塞腰鼓!你们还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中也找到了排比句吗?

预设二:变幻的舞姿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生:这段话也是用了排比的句式。

师:能谈一下感受吗?

师:是呀,这样的排比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舞姿的变换与交织,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请女生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师:好一个安塞腰鼓!谁再来交流自己找到的排比句?

预设三:有力的后生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师:三个词顺序能否颠倒?理由?

师:是的,三个词语的意思层层递进,更显示出后生们的有力。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一生读)

师:你读出了后生的力量!请你再来读!(指名一生读)

师:真是茂腾腾的后生啊!我们一起读!

师:好一群元气淋漓的后生!

同学们请看,刚才你们找到了这么多排比句,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说不出,就变蓝红色;再看不出,就隐掉内容,只留句式框架)

生:句内排比、句与句的排比

师:排比的种类可真多呀!

预设四:巨大的鼓声——感受叠词的音韵美

(1)关于巨大的鼓声,哪个小组同学想分享下你们的学习?(板书:象声词)

(2)生找到象声词“隆隆”。

师:你关注到了象声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生:通过象声词感受到鼓声的巨大。

师:是呀,这“隆隆……”的鼓声,震撼着山崖,震撼着黄土地,也震撼着我们。而文章正是通过这样的象声词进行巧妙地展现。谁能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带我们感受这巨大的鼓声。

3.感受反复写法的作用

师:真是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啊!

引读:当看到那火烈的舞蹈,作者感慨……(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名女生读

当听到巨大的鼓声,作者赞叹……女生一起读

当看到有力的后生,作者欣喜地说……男生一起读

当这舞姿变幻交织时,作者不禁忘情地喊出……全班一起读

师:这四句话,都是在表达对安塞腰鼓的赞美,重复吗?

生:不重复,情感越来越深。

师:是的,四句话看似意思并列,其实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意思是层层递进的;在写法上叫做反复。(板书:反复)

4.补充句子,夸赞安塞腰鼓。

师:文章学到这里,你肯定对安塞腰鼓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了吧?这可真是(请一位同学)你来说——(两人说)

师:大家感受深刻,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们也一起来夸夸这安塞腰鼓吧!

屏示:好一个(奇伟磅礴、震撼人心、令人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

5.聚焦黄土高原,感受人文魅力。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只是赞叹了安塞腰鼓吗?

生:黄土高原。

师:在文中哪里进行了体现?

生: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屏显)

师:你们了解黄土高原吗?

老师配乐介绍黄土高原的资料。

资料:黄土高原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上暴雨集中,在长期流水的侵蚀下,地面被冲刷得支离破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朝黄土,住的是窑洞,吃的是粗茶淡饭,生活着实非常贫困。

师:了解了黄土高原,再对照着我们刚才学习的这段文字。谁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师:是的,厚重的黄土印证了数千年辉煌的过往,青铜文明、汉唐气象、魏晋风度都和这一片黄土地密不可分。这片黄土地孕育着的后生,虽然他们的生活条件差,但是性格粗犷豪放,为了生活的更好而坚韧倔强的努力着。是黄土高原造就了这样一群元气淋漓的后生!难怪作者刘成章发出这样的感慨——“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屏)就在这片黄土高原上,人舞着鼓,鼓映着人,人鼓合一,浑然

一体,请大家起立,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

6.教师小结:作者从“火烈的舞蹈、巨大的鼓声、有力的后生、变幻的舞姿”这四个方面写了安塞腰鼓。这四方面虽有不同,但围绕一条清晰的线索来写,就构成了本课“形散而神不散”的写法特点(板贴:形散神聚),这也是我们常见的散文的特点。

四、比较阅读,拓展提升

黄土高原有安塞腰鼓,而在云南省傣族地区,也有一种负有盛名的舞蹈——孔雀舞。下面请同学们阅读《雀之灵》,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阅读交流,看看两篇文章在写作对象、写作手法、思想感情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利用双气泡图予以呈现。

五、总结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面对多元文化的并存,希望同学们能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感受它们的风采。

【作业布置】

A基础作业:

1.背诵课文第十二至第十六自然段。

2.根据本课学到的句内和句间两种排比句式,选择下面的任一场景进行仿写,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自创情景进行仿写。

B拓展作业:品读《转九曲》,将文章中你喜欢的或者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思考为什么这些句子能够打动你,在旁边做批注。

【板书设计】

14.安塞腰鼓

火烈的舞蹈排比

巨大的鼓声比喻

安塞腰鼓有力的后生象声词形散神聚

变幻的舞姿反复

《安塞腰鼓》学情分析

安塞腰鼓以磅礴的气势,铿锵有力的气势赢得了“天下第一鼓”的美誉。舞这鼓的正是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后生们,他们充满着乡土气息,粗犷豪放,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然而,这些离现在生活在城市中青少年太远了,他们对安塞腰鼓,对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极其缺乏了解。因此在本课讲解之前,我先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试着去了解安塞腰鼓。再结合课堂上老师出示的资料,就能很快的理解、感受鼓的

震撼和人的旺盛生命力。另外,本班学生很擅长朗读,反复朗读重点语句,是增进理解的很好的方式,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感受本文人文情怀。

《安塞腰鼓》效果分析

1.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反复引读“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多次,但是每次出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学完课文后请学生反复朗读,是想让他们感受句子的意思是递进的,作者的情感是一次次加深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证明教学目标已经达成,并且学生也通过这样的朗读明白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2.对于“粱”字的学习,我用了“借助字源,明晰字义”的方法。先展示“粱”字的甲骨文,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字,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当他们通过分析甲骨文得到了正确答案,很有成就感,所以我又出示了“粱”字的形近字“梁”的甲骨文,他们兴致勃勃的得出结论。这个环节是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字源来明晰字的意思,也激发了他们去探究文字起源的热情。课下,学生打开了小组探究模式。

3.老师在课堂上提供了黄土高原和生活在那里的后生的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人文情怀,由此大家才明白为什么只有黄土高原上的后生才能舞出这样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安塞腰鼓。课堂上,学生读完资料后发出的感叹和谈出的感受表明他们已然领悟后生们粗犷豪迈的性格,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透过安塞腰鼓所展现出的人们的

精神层面。

4.对于“流苏”一词,在几次试讲的过程中,学生始终谈不出安塞腰鼓中的“流苏”所表现的力量。于是在最后的公开课上,我出示了生活中大家见到的流苏,柔柔的,随风飘扬,通过视觉上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文中的流苏是怎样的甩起来,从而感受到安塞腰鼓舞起来的力量。课堂上,学生正如预期,通过铿锵有力的朗读就能知道他们明白了“流苏”中透出的豪迈之气。

5.本文的排比句是一个教学重点。我把各类排比句放在一屏,想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句内排比、句间排比和段间排比。但是几次试讲都失败了,学生看不出来。于是我想到了扣除内容,只留排比句式的方法,学生就很直接地关注到了分号的位置,立刻就有学生说出来我要的答案。这个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学生后期的反馈中也表明他们对排比句的分类印象深刻。

6.学完课文后,我提供了课外阅读文章《雀之灵》,请学生与《安塞腰鼓》进行对比阅读,用双气泡的方式研究这两种民族艺术形式的异同。但是因为课堂前面部分时间用的较多,所以在最后课堂上没有时间让他们阅读了,我就作为作业布置下去。次日我收上来发现学生分析的非常深入全面,甚至自己查阅了资料进行补充。可见他们对于这样的民俗文化探究非常感兴趣,也对拓展阅读这种形式很认可。

7.作业方面我布置了分层作业,用课堂上重点学习的排比句式写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单上提供的,有能力的也可以自己选择生活中的场景。作业的结果确实水平参差不齐,这是对平日素材

积累的一个呈现,也是对课堂学习的很好地考察。我在第二课时,挑选优秀文章在班内进行了分享,大家取长补短,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了修改。

《安塞腰鼓》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三篇文章主要是反映民族文化。《安塞腰鼓》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描述了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那荡起的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咏叹出对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全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特别是排比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句式工整,与寻常排比又有些句式上的特色,读起来气势昂扬,更突出展现了这安塞腰鼓的特点。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除此之外,比喻也是作者喜用的修辞,更能展现安塞腰鼓的气势与力量。

全文整体布局为“静――动--静”。文章开头展现了一个安静的场景――“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呆呆”一词,将高粱地里这群茂腾腾

的庄稼汉的淳朴、实在体现了出来。而这开头的“静”与结尾处“……世界出奇的寂静”遥相呼应,更能衬托出安塞腰鼓舞起来的壮美与震撼。

从人文方面分析,安塞腰鼓是产生于西北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充满原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作者看来,黄土高原的后生“朴实”“沉稳”“安静”,他们还保存着生命的“元气”。也只有茂腾腾的黄土高原的后生,才能鼓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节奏。而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是缺乏对黄土高原和后生的直接感受的。因此,关于黄土高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则必不可少,将其穿插于学生的朗读与品味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实现美文美读,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体味其中的生命律动。

《安塞腰鼓》学习训练单

一、我会写

二、我会品

雀之灵

在温婉的音乐当中,孔雀舞舞者渐渐出现。她的长裙洁白胜雪,服顺地贴着。难道不像一只不食人间烟火、高贵优雅的孔雀吗?

看,她动起来了,她舞起来了!她用柔嫩的腰肢,灵活的手指,

轻盈的双脚,舞出神秘的境界。她的眼,在向我们传递怎样的情感;

她的嘴,一张一合,时而上扬,时而下垂;她的发髻上的装饰,孤傲地站立着……炯炯有神的妙眼在眉目传情哪!红润小巧的嘴在讲述悠远的故事哪!华丽高贵的发髻在宣布美的神气哪!

一只孔雀,在高视阔步。她时而侧身微颤,时而急速旋转,时而慢移轻挪,时而跳跃飞奔……

像一潭水,被石子一击,起了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来。左手指尖柔韧的蠕动,一阵一阵传递给右手指尖。长指甲晶莹闪耀,美妙地悸动着。起先是轻微的小浪,然后加强,最后在那刻释放了。波动在柔美的动作中,她细碎的舞步,忽而如流水般疾速,忽而如流云般慢挪,忽而如雨点般轻快,忽而如击石般坚健。

瞧,长裙飞起来了!一只真正的孔雀!一幅画,忽然间描上了色。旋转,踩点,仰视,升华!所有的情感在交织中凝聚,舞蹈的光芒笼罩了整个舞台。她似乎舞得更投入了,在翻飞中她选择了飞腾!

渐渐地,慢了,缓了,顿了,停了。浓缩在光圈中,孔雀停止了华丽的舞蹈,静下来,立成了一尊高贵的雕像,却又真实地轻颤着……

《雀之灵》

《安塞腰鼓》 相同点 不同点

不同点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方法教学的环节,比如利用字源明晰字义、分类积累词语、通过联系生活理解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借助背景资料感悟人物特点等,每个环节学生都能学到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当堂没有时间将学到的方法趁热打铁进行应用训练,这是以后教学需要关注的一点。

2.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需要认真倾听,才能及时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其出错之处及时订正,提高课堂效率。这需要老师自己研透教材,将教案内化成自己的思维,不能总是想着自己的备课,而忽略学生。在多次试讲过程中,我在这方面是做得稍有欠缺的,有时过于依赖文字的教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错失教育的良机。我想,这份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应该是来源于对教材的参透和教学的自信,这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3.作业分层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场景,也可以自己选择生活中的场面,用排比句仿写课文中的段落。这是对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方法的考察与应用。这样的设计,实现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同时也充分尊重每位学生,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

4.紧跟区里“多元化整合——课内外延展阅读”的研究方向,我

在课堂最后,以学习单的形式带领学生拓展阅读文章《雀之灵》,并用双气泡将其与《安塞腰鼓》进行比较,感受异同。这两篇文章同是传统艺术文化类主题,但是写作风格截然相反,一个豪放一个柔美,带给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激发了他们对其他民族艺术形式研究的渴望。课内外延展阅读作为如今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引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围绕主题为学生拓展不同层面的文章进行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安塞腰鼓》课标分析

对于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全面参考了语文课程标准,依据高年级段的教学要求,制定教学环节和策略,分析如下:

1.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第一板块“识字与写字”第一条:有较强的识字能力。据此,我在设计“粱”这个字的学习环节时,为学生展示了新的识字方法——借助字源,明晰字义。这样,激发了学生对文字发展历史的研究兴趣,是一种识字的新途径。

2.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第二板块“阅读”第三条: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据此,我在设计“流苏”一词的学习时,想到了借用图片展示生活中流苏的样子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想象腰鼓流苏甩起的力量。

3.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第二板块“阅读”第四条: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对于文中重点学习的修辞方法——排比,正是依据此项课程标准

要求设计的环节。我们不但拿出一段大篇幅的句间排比进行着重分析,通过反复朗读强化理解,也细细品味了文中的句内排比和段间排比。感受简短整齐的句式对于展现安塞腰鼓特点的重要性。另外,作者虽写的是安塞腰鼓,但是他更多的是想让读者认识那鼓着安塞腰鼓的后生,那些身穿粗布衣,吃着红高粱依然能迸发出强大力量的黄土高原的后生。这篇文章是对他们的赞美与敬佩。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情感,我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了黄土高原的背景资料,效果很好。4.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第二板块“阅读”第八条:拓展阅读面。我在课堂最后五分钟,设置了一篇课外阅读文章——《雀之灵》,它与《安塞腰鼓》都是写民族艺术形式的文章,风格却截然相反,前者婉约,后者豪放。在学习单上,我请学生用双气泡表格对两种艺术形式比较异同。这样的课内外延展阅读,开拓了学生视野,是对课文学习的有利延伸。

5.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第三板块“习作”第二条: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本课我布置了分层作业,学生可以从老师提供的场景中选择,也可以从自己生活中截取片段,用文章学到的修辞——排比进行练写。有能力的学生平日里留心观察,积累素材,此时就可以尽情发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