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政治哲学部分

考研政治哲学部分

阅卷教师是不是操有生杀予夺之权的“铁笔判官”?

不是。阅卷教师不是“判官”,而是工程验收员,质量检验师。阅卷工作不是一项突出主观性的艺术工作,而是一项突出客观标准,但也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的技术工作。我国古代的科学考试也有阅卷环节,但由于没有“标准答案”,“考官”的主观偏好在评价上就确实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且,形式因素如字体是否美观、墨色是否饱满,甚至一些偶然因素都会起重要作用。这就与考研政治阅卷很不相同。而同为研究生考试,专业课的阅卷与考研政治阅卷也很不同,说实话,专业课阅卷的主观性是比较强的,但从多年的实践效果看还是可以接受的。相对于上述情况,考研政治阅卷是比较循规蹈矩的,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或问:阅卷教师不是手中持有主观性试题的“标准答案”么?阅卷者只要以“标准答案”为尺度按图索骥,照方抓药不就行了。如果在阅卷过程中真的这样操作,那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就不啻一场灾难。如果这样削足适履式地阅卷,全国就基本上没有人可以及格了。以笔者多年考研政治阅卷经验,尚未发现一例与教育部阅卷操作文件“评分执行细则”完全相同,甚至基本相同的试卷。如果真的出现了这样的试卷,可以认为是发生了严重的违法事件,应当绳之以法。事实上,试题的标准答案及其操作“细则”在解密前都是级别很高的机密,在封闭状态下由极小范围的工作人员和个别资深专家完成。而真实试卷上的答案则是由上百万个青年学生以他们青春而活跃的头脑在考场上当下完成的。这二者之间不可能出现“刀对鞘,鞘对刀”式的吻合对应关系,真实的试卷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段落结构上互有区别,即使对同一个基本意思的表述,在文字上也各有不同。为了保证阅卷公平,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保持阅卷标准的一致性,其前提就是严格遵循答案评阅的客观标准。

考研政治阅卷的实际步骤是怎样的?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首先由少数负责专家依据标准答案抽取少量试卷进行试阅,据此形成阅卷操作文件“评分执行细则”。然后,以“评分执行细则”培训全体阅卷人员。使每个阅卷者将自己分工评阅题目的详细标准,包括对采分点多种具体情况处理方式的细节规定内化于头脑中。在此基础上进行试阅。待进入稳定工作状态后摆脱工作文件(收回),正式开始阅卷程序。在整个过程中采取抽查,统计等方式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而这一切都是在特定的封闭空间进行的。

阅卷公平的最有效保证就是内化在每一个阅卷者头脑中的阅卷客观规律。它并不是对“评分执行细则”的死记硬背,那样做于事无补。确曾出现过某些缺乏经验的阅卷者,因对规则生吞活剥,尺度过严,“来一个杀一个”,而被中止阅卷资格的情况。那么,一个爱学生、有水平,既称职又负责的阅卷者是怎样工作的呢?这个问题如果掉转一个角度就成为我们考生最关心的问题:我怎样答卷才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呢?

阅卷教师看卷子的视线轨迹是怎样的?

首先,飞速鸟瞰整道题目答案,获得对段落、框架,文字量的总体印象。接着,他的目光迅速切入答案首段,以锁定考生捕捉“题眼”的关键词,主旨句。确定考生是否准确地把握了题目材料的逻辑线索和考点的对应关系。其后,审阅考生阐述考点原理的文字。要求考生表述尽量准确。但只要理解正确,不苛求文字表达,更不要求一字不差。然后,扫视考生对答案的展开和丰富、对考生答题的层次感和逻辑性做出判断。再细看一眼结论部分。最后,果断赋予分数。卷面注明小分,卷首填分签字一气呵成。一个青

年人的命运往往就此发生了转折。

我们考生答题时应当注意什么?

从阅卷教师的操作过程中,考生能够汲取什么重要信息呢?那

就是,我们答题时应当注意:第一,论点突出。“立片言以居要”,主旨句定要醒

目地写于段落开头。

第二,层次分明。适度区分自然段,牵引阅卷者视线切入点。

第三,轮廓清晰。前有考点原理,中有论证文字,后有基本结论。

这不仅是我作为资深阅卷者的经验之谈,而且是千千万万青年学生走向成功的足迹。89和90后考生作为后继者,继往开来,必将青出于蓝。

考研政治倒计时终极攻略—写给2013考研路上

的同学们2012-8-15 01:22阅读(3.89万)

赞(68)

转载(1508)

分享(274)

评论(343)

复制地址

举报

更多

上一篇| 下一篇:厚“李”相伴,有...

篇幅浩大的文本,莫测高深的真题,这就是令多数考生感到巨大压力的2013考研政治复习。大家且莫惶恐,一开始时有这样的感觉很正常。这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以前从未认真学过政治理论。无师自通,岂有此理?二是不了解政治理论学科的特点。“隔行如隔山”,焉能不难?与理工类学科不同,政治理论的对象不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而主要是社会历史领域的普遍规律和知识体系。丰富的生活场景已被定格为灰色的骨架,沉淀为枯燥的语句。90后考生既没有专门的知识准备,又缺乏可润滑艰涩文字的生活阅历,此时此刻,就只有讲求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计划,我向同学们提出四点建议:

一、框架为王纲举目张

为什么“框架为王”?因为考研政治本来就是一个课程体系,它就是按体系展开的,更要紧的是,一定会按这个体系出题。我们是考生,当然也就应该按此去理解,去记忆,去解题。现阶段,效果最好的复习方法,就是先分学科在宏观上建立好课程框架。这是考研政治与其他学科最不一样的地方。因为命题的路数特别,有些题目的角度甚至显得比同学科的专业课还刁,但又只是公共课。一方面,我们无法用专业课的精力和时间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功夫不下到又解决不了问题。那怎么办?就是居高临下,“跑马圈地”。先宏观,后微观,把基本框架建

立起来,然后,在框架的基础上,把握考点,渐渐地对考点心中有“数”。然后,再破解难点,对考点心中有“底”。即所谓“顺藤摸瓜”,“瓮中捉鳖”。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先把整个课程体系分为“绪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论、资本主义论、科学社主义论”这几大板块,再按照讲义中每个板块的“考点群逻辑结构图”掌握二级标题以下的脉络线索,当熟悉到一定程度时,就能够在大脑中形成“马原”的整个学科线索轮廓,这样,在考场上见了题目就能够按部就班、按图索骥,特别是精准锁定主观题原理。

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该把它分割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成果、精髓)、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本质论、阶段论、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祖国统一、外交政策、依靠力量、领导核心)”,这五大板块中的重点是道路、探索和建设这三部分。这个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结合当年重大事件进行命题,比如,今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20周年,这样就使得本身是命题重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更显突出,再如今年是香港回归15周年,这就使“一国两制”这个章节的内容开始升温,还有就是即将召开的“十八大”,这是注定要考的内容,因此在复习毛特时要特别注意将时事内容与大纲要求融会贯通,这样在考场上才更加从容。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只要按照时间线索,是很容易将其掌握的,即“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49——今,其中1956是个分水岭)”,要将这三个阶段的历史特点、历史任务清楚掌握。

《思想道德修养与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比较特殊,分值不低,但内容简易,毫无玄奥。客观题基本上是“送分”,主观题亦有规律可循。由于其贯穿始终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根红线,所以大家从三个角度建立框架,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人生观、道德观、法律观”。

在分学科建立框架的基础上,即要注重“大”原理的运用,也要注意小细节的把握。由于各个学科的性质不同,考查的方式和方向也就不同,因此同学们在政治复习中也要因学科而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的考查注重的就是大原理的掌握与运用,主观题自不必多说,即使是客观题,考查的也往往都是重点原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上下功夫,特别要想答好马原的主观题就一定要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大原理做到烂熟于心。对于毛特、史纲和思修除了主观题会以重大历史或现实事件为背景进行考查,其客观题一般考查的都比较琐细,所以同学们复习这些学科时应仔细对比每一历史事件、方针政策的背景、特点、意义。

二、用好讲义精练习题

关于课堂讲义的使用方法。这里有一个与教育部考试中心出版的考试大纲解析(即“教育部红宝书”)对比的问题,教育部红宝书是与考试大纲配套的官方教材,其特点有三,第一,出版时间偏晚。近几年通常推迟到9月中旬出版发行,仅为考生预留下不致两个月的强化复习时间完成60万字的复习内容,令考生感到极大压力;第二,具有权威地位。因其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是与命题班子具有直接关系的官方教材,因此能与《考试大纲》无缝衔接,具有的法定的权威地位。第三,覆盖全部考点,但逻辑性不强;内容极其全面,但线索不清晰。因此,很多同学向我询问,有了我的课堂讲义还是否需要红宝书?首先,对于马原,它的理论体系和考试的命题体系都是最稳定的,因此我编写的讲义同学们可以放心的用到考试之前,至于《考试大纲》出台后增减内容,我会及时为大家解析新大纲,到时大家在我的讲义上做出标注即可。史纲和思修今年的变动也不会很大,但毛特的内容由于“十八大”的召开肯定会有重要修改,这也是考试的头号重点,因此教育部的红宝书还是有重要价值的,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

关于什么时候开始“背”政治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要注重“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里的“背”

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习题进行。即通过做习题,反过来巩固听课时理解的考点,通过做习题,对答案,看解析,查讲义,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重点、难点、热点在脑海里落在实处。并且逐渐巩固住。另一种就是传统意义的“背书”。直接按照书上的框架、脉络来背考点。这两种“背”都不要盲目进行,而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标准。第一种方法奏效的前提是一定要选择路子正,质量好的习题,有的同学认为题海战术无往不利,其实有可能无形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被与考点无关的偏题怪题误导,钻到牛角尖里去了。以往就有同学反映,做了大厚本题,但考过后才发现很多根本不在考查范围内,这就得不偿失了。相反,如果我们做了100道习题,而这100道习题涵盖了100个考点,而这100个考点的考查方向与试卷具有一致性,这又会是何等效果?我应你们的要求,在各个网络空间中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必要的习题,这些题目是我在严格对照考试大纲和多年来研究命题规律以及丰富的阅卷经验的基础上为大家精心编写的,大家可以利用手机、电脑随时随地学政治。第二种传统意义的“背书”取得最佳效果的前提,就是要在书中选择出正确恰当的内容。大纲解析中60万的文字量,究竟如果取舍?背什么才能真正成为试卷上有效得分的文字,至关重要。我作为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政治理论讲台上躬耕多年的老教师,会在微博、博客和网络空间中,毫无保留地将最有用的内容与同学们分享,让大家随时随地轻松复习、考出高分!

三、从容安排按部就班

从时间上看,目前距离2013考研政治还有大约160天,这宝贵的160天时间如何高效利用?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现在开始到10月20日左右,约70天时间,应作为第一轮内容全面的强化复习,这个阶段的目标就是建立起各学科的理论框架,在框架的引领下,通过习题的方式,对每一章节内部考点的考查方向尽可能做到全面把握和有意识的背诵。

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左右到12月中旬,大概50天左右的时间,作为第二轮突出重点的强化复习,这个阶段应该达到的标准是,能够将每一学科或者章节内容的结构图在大脑中形成清晰而准确的反映,对重点原理、概念能做到耳熟能详,最好能够脱口而出。对习题的处理方式不是简单的做题,而是重新翻看第一轮复习中做过的习题,特别是自己做错的内容,对2005年——2010年的真题所考查过的内容应做到熟练掌握,每天有计划的进行重点内容的背诵。

第三阶段,从12月中旬到考试前大概40天的时间,作为冲刺复习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能够结合2012全年形势政策的热点内容捕捉到考试所要结合的原理和命题角度,并且留出8天左右的时间作为考前预热,模拟考场时间,做8套左右的测试题及真题。

四、精耕细作日有所进

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政治复习完全可以放在最后一两个月进行。我要提醒大家,这样想很可怕,因为这是真正的“误区”,误的是自己的青春和命运。倘若不信,可以现在就试着用一个月的时间全力复习政治,看看能够复习到什么程度,就全明白了。

考研政治的复习时间每天应保证2.5小时左右,如果同学们是从上午8:00开始一天的复习,中午11:30午休,那么在这3个半小时中,建议大家有2个小时用来复习考研政治,一方面是由于政治学科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另一方面也与2013年元月真实的考试时间相对一致,即上午8:30——11:30,易于形成同步性,对兴奋度和节奏感的调整会有助益。午饭过后建议大家利用午睡前的时间浏览一下主流报刊或网站,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人民网等,它们是考研政治题目的材料源。下午从1:30——5:30的四个小时中,同学们在复习专业课的间隙可以留出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集中做一下政治练习题。半小时应该做多少题?从政治试卷上看,180分钟要做38道题,33道选择题需要在1小时之内解决,也就是说平均1.8分钟一道题,那么半个小时大家应该做完16.5道题。晚上7:00到10:30,大家可以将英语和专业课内容穿插进行复习,这需要根据

每个同学各自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家可以计算一下,每天11小时的复习时间中,留给政治的复习时间其实1/4都不到,但是我们一样能取得好成绩,为什么?因为我们采取了滴水穿石的方法,也就是有意识地运用量变推动质变,利用点滴时间来复习,这也正是我为大家开通163博客、新浪微博、qq空间及人人网等网络渠道的原因,就是为了让大家方便地利用起睡前、乘车等边角零碎时间,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静悄悄地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巨大作用。好风凭借力,送汝上青云!

两大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单选、多选、分析)

1.联系范畴的内涵——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

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范畴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①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事物一

产生就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

②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内部联系: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

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外部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

联系之中。

整体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多样性: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

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3.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②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单选、多选、分析)

1.发展的原因——普遍联系即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变化,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指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必然性——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①新事物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

③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着历史的方向,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发展的过程性——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形式上——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内容上——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地位上——把世界看作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作永恒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体现着发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也就是用过程论的观点看问题。)

意义上——①过程论要求我们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②过程论要求我们科学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性。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一、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单选、多选、分析)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①矛盾范畴的含义——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②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④同一性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理论意义——辩证认识的实质: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实践意义——认识工具、理论基础、工作方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的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

提;是事物发展的内容之一;规定着事物转化的方向和发展的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③全面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并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在不同条件下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地位会有所不同。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处于主要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

④深刻把握“和谐”范畴: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其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谐的作用可表述为:协调差异,化解冲突,创造条件,推动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双方同归于尽。③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④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

事物。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有条件的、相对的),一般只是大致包括个别,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个性也不能脱离共性。“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分析事物的矛盾就要深入到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4.矛盾分析方法——“两点论”“重点论”

①矛盾的不平衡性:矛盾群中的多个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由此区分为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

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论主要矛盾或者非主要矛盾,其对立的双方中总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成为矛盾主要方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非主要方面。

②“两点论”“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它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

另一方面,它是有两点的重点论。【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不要把两者等量齐观,更不能主次颠倒。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以重点论为补充。

二、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和形式(单选、多选)【质】是一事物成为他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是一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关节点】是度的极限,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的统一。(认识度的意义:①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②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

1.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联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①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②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③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

三、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趋势(单选、多选)

【肯定因素】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1.辩证的否定观

特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对立观点:与辩证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方法论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来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

2.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①事物的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辩证发展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②事物的发展性质——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现实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启示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直线性和绝对化。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单选、多选、分析)

一、原因和结果——揭示事物或现象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哲学范畴

1.含义:【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起作用而引起的现象。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

果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①原因和结果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处于无限的因果链条之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变成了原因,反之亦然。【确定性】当我们把特定的对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单独考察时,原因和结果的差别就显示出来。这就是原因和结果的确定性。

②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结果反作用于原因。反馈就是结果对于原因的反作用。体现了因果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③原因和结果的渗透性: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④因果关系的多样性: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等多种表现类型。

二、必然性与偶然性

1.含义:【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①区别和对立:产生形成的原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地位和作用不同。

②联系和统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

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必然性和偶然性范畴的方法论意义:一方面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利用各种偶然性,把握机遇。

三、可能性与现实性——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单选、多选)

1.含义:【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具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实际存在。

2.把握可能性的复杂情况

①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不可能】是指一事物的出现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的根据和条件,因而它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

②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有充分的根据,因而在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可能性。

3.可能性和现实性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联系和统一,使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发挥的余地。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区别和对立,又使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发挥的必要。

③要立足现实,全面把握可能性的复杂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

同时,经过主观努力创造条件,推动事物发展中的积极的可能性成为现实。四、现象与本质(单选、多选、分析)

1.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①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②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③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2.现象和本质的联系:本质是现象的依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属于客观范畴,而错觉是由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范畴。)

3.现象和本质范畴的方法论意义: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深化认识。

5.内容与形式(单选、多选)

(1)【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二者的辩证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

(3)方法论意义:坚持二者的统一,反对形式主义与形式虚无主义;正确处理稳定与变革的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单选、多选、分析)

1.【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自身所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活动却受规律的支配。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目的性、创造性、对象性和对人的生理活动的调控性。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性:遵循客观规律、通过实践活动、借助物质条件和手段。

3.二者的辩证统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二者统一的基础。

考研政治2017年毛中特粉笔笔记[整理版]

材料分析题重点在第八章或者第十二章 重点章节:第二章,第八章,第七章 今年重点:第十二章 毛中特有12个章节,大纲变动最大的就是毛中特。15→12.第八章是重点章节,是以前四个章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革命、建设、改革。 毛泽东思想解决革命和建设的任务,中特理论解决建设和改革的任务。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毛”和“中特”;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一脉相承,与时俱。承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进的是中国国情 4.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飞跃,中特理论是第二次飞跃。新的革命 方法:群众路线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解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第二次飞跃;思想基础;根本指针。 9.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 毛泽东思想与中特理论相同点:思想基础是实事求是 10.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1)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2)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3)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验证条件和目的。 1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核心。

考研政治马原政治经济学部分选择题解析

考研政治马原政治经济学部分选择题解 析 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历来强调整体体系理解和细节知识点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凯程考研下面为大家解析哲学部分的多项选择题。 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历来强调整体体系理解和细节知识点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在2015考研政治试卷中,政治经济学共考查三道选择题,总共5分,题号为3、20、21,但可惜的是,任性的命题人让全拿5分变得异常艰辛,下面为大家解析哲学部分的多项选择题。 单选题第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出了较高的生产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A.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C.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D.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题目关键词是“机器换人”,我们要明白的是机器是生产资料,人是劳动力,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那么如此一来A项就可以直接选出;剩余价值的知2015年多选题第20题考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发展,而在剩余价值来源的知识点上,问题很简单,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剩余劳动,并不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受个别劳动生产率影响,C项错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是超额利润,而不是社会平均利润,D项错误。 多选题第20题,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化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上述论断表明()A.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特征需要有相对过剩的人口规律与之相适应B.资本主义社会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 C.资本主义积累必然导致工人人口的供给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而过剩 D.资本主义积累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失业规模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题干有可能没有读懂,但那不是关键,关键是同学们抓到题目的关键词——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只要资本主义所有制没有变,资本积累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就不可避免,相适应的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也就客观存在;相对过剩人口即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ABCD皆为正确选项。 多选题第21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干预也更加深入。其中,微观规制的类型主要有()A.社会经济规制B.公共亊业规制 C.公众生活规制D.反托拉斯法。

2019考研政治真题解析:分析题均为热点问题

2019考研政治真题解析:分析题均为热点问题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均为热点问题 新东方在线徐涛 今年热点依然非常突出。我以毛中特为例,我在新东方在线主要 讲这门课。今年的特点是课程当中,解题技巧班、押题班都说到供给 侧改革。还有全面小康社会,还有三农问题,像这么几个问题我们都 说到,并且反复强调,不只课程当中说到,微博当中担心大家搞不清 楚这种东西画过各种逻辑图,三农问题的各种逻辑图、存有的矛盾是 什么、解决这些矛盾靠什么,今年改革有哪些亮点。整理过很多这样 的文字。 其中有些考了大题,比如全面小康。没有考到大题的至少也是小题,很多学生走出考场在微博上调侃,我有一些说得自信满满的话, 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是这样,不考大题就考小题。党和国家工作当中的 亮点,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三十多年来农村土地改革的的 亮点。如果回避这个点就脱离了考研政治的原则。 有很多刚刚走出考场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同学。我一直推崇的 是考研政治分析题靠押题,选择题能押中吗?也能。但是想押全不可能。还有一部分靠大家扎扎实实练习。 首先第一道是马原题目,阮老师解析过一遍了。真理和价值辩证 关系,是理解论当中经典的考点。理解论当中惯例真理两个考法,真 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第二问是用好人工智能关键在人自身。 一个是唯物史观达到人本身创造历史,人是历史主体。唯物论当 中答主观能动性。 第35题第一问如何理解农村人口脱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 突出的短板。一个是脱贫、一个是小康。最重要关健词是小康。第二

问当中展开谈脱贫,第一问当中也能够说脱贫,主要论述应该在小康 当中,把小康的要求,全面的三方面要求,城乡要小康,全体人民要 小康,五位一体都要小康。把这个意思说到了,我国当前主要是农村 是小康的短板。 第二层主要谈脱贫了,小康大话题下谈脱贫怎么办。我在最后的 押题书上给大家整理好关于脱贫,今年说的几个措施,包括不能丢下 一个困难群众,不能丢下任何一个贫困家庭。包括产业扶贫,要授人 以渔不如授人以鱼。 36题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今年只有两个考法,第一考史纲部分,主要考长征意义,未来征程当中如何弘扬长征精神。第二是思修法基上,长征精神讲话当中有一个亮点,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今年 主要考在的史纲上,考察长征意义以及未来道路上任重道远,我们的 长征路没有结束,以后还要继续走下去。 再看第37题,要说有点偏,但是我们角度不是太偏,我们的押题书、押题课都提到过工匠精神。传统考研工匠精神家庭美德不怎么考,今年考研趋势有变化,比较突出这样的考点,有些老师没有把握这个 趋势,有些同学说这个点没有学到。对考研最新命题趋势没有把握好。我们关于工匠精神拿得比较牢,而且突出实行讲解。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第38题核心词是G20,但是G20有两问,第一问纯谈G20,世界 应该怎么办,能够为世界做什么。第二问不要纯粹谈G20,如果第二问纯粹也谈G20也有分,但是这么谈分数拿不满。还有一个关健词是中 国外交。第一问已经谈了G20了,第二问稍微提一点G20,重要的是谈中国外交。第二问是在G20背景下,论述应该是中国外交理念。这样 的话分数更全一些。

2019考研政治知识点分析:马哲唯物辩证法汇编

【篇一】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定义: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人强加的。 多样性: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主要联系、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等。其中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 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联系、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的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定义:事物运动变化中内在具有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负责,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过程性: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恩格斯: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篇二】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现象和本质 含义、辩证关系、方*意义 (1)含义: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假象)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 (2)辩证关系:相互区别,又是相互统一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D.二元论

2019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史纲分析题解析

2019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史纲分析题解析 来源:文都教育 2019考研初试上午第一场政治已经结束,大家都考的如何呀?我们为大家整理了2019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的部分内容,快来跟文都考研小编一起来看热气腾腾的真题吧。 分析题第36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答: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论是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无论是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戊戌变法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各个阶级的探索证明不具有先进性的阶级领导的各种救国方案都行不通。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推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昭示着人们,资本主义制度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社会制度。十月革命启示中国人民: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革命中广泛发动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赢得胜利的故事,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

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2)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说明了什么? 答: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打破了天朝上国的美梦,开始沦为东亚病夫。各个阶级的探索均已失败告终,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个主义的带领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个伟大的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1949年新中国成立,东亚病夫从此站了起来。但刚刚建国时,中国共产人发现:万里长征只是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任务更加艰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1978年,邓小平召开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领导中华民族找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接下富起来任务的这一棒,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统领。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三次飞跃说明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9年考研政治试题

2019年考研政治试题 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不同,它是 A.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科学之科学 D.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简答题 2、ABC会计师事务所正在制订业务质量控制制度,经过领导层集体研究,确立了下列重大质量控制程度: (1)合秋人的晋升与考核以业务量为主要考核指标,同时考虑遵循质量控制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 (2)对员工介绍的客户,由员工所在部门经理根据收费的高低自行决定是否承接; (3)所有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在业务完成后90日内整理归档; (4)由于尚未取得上市公司审计资格,不予执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制度;(5)无论审计项目组内部的分歧是否得到解决,审计项目组必须保证按时出具审计报告; (6)以每3年为一个周期,选取已完成业务进行检查,检查对象为当年度考核等级位列后3名的项目负责人。 要求: 多选题 3、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 A.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B.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C.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单选题 4、《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的一个基本方针是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C.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彻底消灭剥削制度,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 单选题 5、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A.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单选题 6、党的_____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 A.十五大 B.十三大 C.十二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多选题 7、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是() A.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考研政治分值分布_考研政治 马原哲学四大学习的方法

考研政治分值分布_考研政治马原哲学四大学 习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是马原理的绪论部分,此章跟20__年大纲相比变化是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改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唯物论部分没有变化。辩证法部分将“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改为“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删掉了“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将“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改成“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将“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改成“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第三章所指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部分,有两处更改,将“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改为“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将“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改为“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这样表述更加完备,使知识点更加全面、综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部分相对于20__年变化如下: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改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

论意义”改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将“经济基础的内涵”改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删掉“上层建筑的含义”;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改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改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删除“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将“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改为“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综上,我们针对20__年新的考研(微博)政治大纲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变化和命题规律进行了分析,下面,根据《20__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配套强化指导》,针对新大纲的特点,政治考研辅导老师们谈一下20__年考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方法。 第一,概念清晰,逻辑框架鲜明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切忌在概念上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界限不明。例如,我们把哲学定义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不是定义为世界观。因为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政治考研辅导老师们建议广大的20__年的考生们既要注

2019年考研政治经典复习资料(彩版)

2019年考研政治经典复习资料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①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 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②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将 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 (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 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②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④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考研政治大纲(完整版本)

考研政治大纲(完整版本)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对比分析 一、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试的学科范围 考试的学科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世界经济与政治。 Ⅲ.评价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Ⅳ.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

历年考研政治34题马原答案分析

(2012、34) (1)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4分) 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了质的飞跃的原理。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 答: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实质上反映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和谬误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离不开谬误,任何真理都离不开谬误,离开了谬误,真理也不存在了。谬误离不开真理,任何谬误都离不开真理,离开了真理,谬误也不存在了。真理和谬误相互渗透,真理渗透着谬误,谬误渗透着真理。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能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真理,又要看到谬误。“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 此题也可以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4分) 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材料2讲述的是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她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并发明了“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引起了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启发,理论创新是人们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展新视野,开辟新思路,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有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才能成功,如果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放弃了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必然失败,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和迪迪?艾伦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考研政治分析题真题_0

考研政治分析题真题 2013年考研政治分析题真题 认识和实践,否定之否定规律,意识能动性原理,矛盾,发展,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1.阅读下列材料: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对作战用兵之道极富理性认识,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但熟读兵书和临阵作战是两回事。当时蔺相如对他的评价是:”赵括只懂得读兵书,不会临阵应变。”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请回答: (1)为什么熟读兵书和临阵作战是两回事?(4分) (2)如何来实现兵法和临阵作战的结合?(6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917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了70年。多少艰难的尝试,多少惨痛的失败,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实践不但没有被扼

杀掉,相反,在长期艰辛探索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人类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勃然兴起。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然而,社会主义并未如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预言的那样,在20世纪末进入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社会主义运动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材料2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马克思主义也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事实与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5分) (2)根据材料2回答,对马克思所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何理解?(5分)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美国南北战争初期,林肯总统先是选拔没有缺点的人任北军统帅。这些修养甚好、几乎没有任何缺点的统帅,却一

2019-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分析Ⅲ

2019-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分析Ⅲ 单选题 1、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自力更生、依靠群众 B.继往开来、发展创新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答案:-1 暂无解析 单选题 2、党的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 A.十五大 B.十三大 C.十二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A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十五大的主题,也是十五大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又一理论成

果。 单选题 3、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的报告指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积极倡导以()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A.务实、创新、诚信、奉献 B.务实、守信、崇学、向善 C.开放、奉献、包容、和谐 D.勤劳、勇敢、自强、诚信 答案:B [解析]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积极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实施《浙江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广泛持久地开展学雷锋活动,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故本题选择B。 单选题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是______。 A.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C.三个“代表”,科学发展 D.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答案:C [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四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党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项基本内容具有内在的结构关系,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基础理论性内容,党的价值观是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质性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民族性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是时代性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行为

考研政治哲学笔记大全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皆 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 的问题。 2.哲学是自然知 识、社会知识、思维知 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和具体科学存 在着区别。具体科学的研 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 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 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 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对立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3.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 ①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界观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 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③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决定着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 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方面实质上都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因此,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就成为人们一切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5.哲学的党性 在哲学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哲学流派,但任何一种哲学流派要么属于唯物主义,要么属于唯心主义,不可能超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外。坚持哲学史上只有两大基本派别,否认“第三种路线”的存在,这就是哲学的党性原则。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的党性表现为阶级性。一般地说,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坚持唯物主义;而反动的没落的阶级坚持唯心主义。

攻克考研政治哲学部分.

攻克考研政治哲学部分 2012-07-19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五大部分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被很多考生认为是最难得分的部分,称其为“难啃的硬骨头”。然而它在考研政治100分的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例约为22分,仅次于毛中特(约30分)居第二位,并且在整个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在考场上组织答案时,哲学原理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一种贯通性的特点。也就是说要想得高分必须得抓住这块“有营养的骨头”!其实万事开头难,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能轻松拿下,即:建立整体框架梳理逻辑线索,加上科学记忆。 首先,要从建立理论框架着手。从表面上看来,这部分共有八章,实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分重点,即: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历史唯物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论――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及其发展以及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其次,还要抓住马哲的一条主线,即:“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这一基本原理。这一原理贯穿于整个部分之中。在第一章中表现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第二章当中它表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第三章中表现为辩证法以及它的五对范畴。在第四章中表现为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在第五章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在第六章、第七章表现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唯物论、辩证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证实世界是物质的,事物都处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做题时要结合现实生活规律,根据题目的要点有意识地按照理论框架逐步进行定位。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整体框架和主线,再结合科学的记忆方法,考研政治哲学部分便可应对自如。 大学网考研频道。

2019考研政治分析题作答技巧

2019考研政治分析题作答技巧 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各位考生特别重视的题型,占据整个考研政治试卷一半的分数。下面就答题技巧方面给大家一些建议。 一、分析题答题顺序 (1)回答分析题前,首先要看分析题材料后面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一般材料里往往隐含着很多对回答问题有用的信息,只不过比较零碎,需要考生去理解和分析,去归纳和总结。 (2)作答时候最好在草稿纸上列上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多多益善,然后根据这些知识点结合题目中的材料再在试卷上引申发挥。在这里我强调的是,考生在回答分析题时,切忌泛泛而谈,尽量做到思路清晰、语言精练、逻辑性强。 (3)如果分析题选取的材料不是围绕某一主题设置的一组材料而是蕴含深刻涵义的某一句或某一段话时候,要结合材料做适当引申,分析其中要旨作答。 (4)回答分析题时一定要层次分明。分析题中如果有两个问题,你在答题时就要1、2等符号分别回答每个问题,以此类推。在回答每个问题需要展开的时候,一般标上分类性词语或符号。 (5)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字迹工整,卷面清晰,切勿涂改,一般只须把写错的划下就可以了。另外答题的字数要适当多一些,尽量把字写得稍大一些,争取把卷面写满。 二、分析题审题方法 (1)逆向审题法:先搞清楚题目问什么?有几问?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做可以不必要地重复审题,节省宝贵的考试时间。 (2)寻找关键词:抓关键词语,力求搞清每段材料的中心含义,努力回忆与此相关的课文理论,并注意筛选。 (3)分析层次法:对一大段材料的要分层并弄清每层意思,这种层次性既体现在题干的表述或材料中,也会明确出现在题后的设问中。通过分析,抓住试题的主旨,再按其要求分别回答,这样可以避免遗漏。 三、分析题答题经验 (1)一段话要有条理,不能东一句西一句,整体上要层次清楚,绝对不能不管题目是什么,一下子把挨边的东西全写上去,这样你让老师看了半天,不知所云,找不着重点,你能得高分吗? (2)要审题,回答题目所真正问的东西。与题目有关的知识点可能很多,但哪个才是真正要你答的,你要想好,如果一气都答上,以为就能得分了,其实不然,这会让老师很反感,会让他觉得你根本就不知答什么,分自然拿不到。 (3)要在答案中分析材料(很多人从来不这样做)。材料所反映的东西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你一定要写出来,比如“××句话,说明什么什么”,不要不管材料,就开始写哲学原理什么的,这种分丢了,实在可惜。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结合材料分析”。 (4)要有自己的思想。记住,政治考研大题,其实就是考你分析问题的能力,考你是否能把身边的一些问题与原理对应起来,然后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就是政治大题的答案。 四、分析题三步走

孟范昆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笔记珍藏版 第3章

第三章:认识论 9.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价值,绝对真理,相对真理 主体:从事认识实践活动中的人。(主体是人,人不一定是主体如精神病者,植物人) 客体:进入认识范围内的客观事物。(客体是客观事物,客观事物不一定是客体) 要点: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从属关系(×)感性认识: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采取的形式是感觉,直觉,表像,反映事物的现像,外部特征。 理性认识: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采取的形式是概念,推理,判断,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感性认识的特点:具体性,直接性 理性认识的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①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是:材料要丰富,进行思考加工。 ②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是:理论本身要正确;理论要同实践相结合;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关系:理性因素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积极正确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起支撑,调控,正面作用,消极的非理性因素起负面作用。 真理:人们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①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层意思: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②真理的第二性,真理是抽象的(×),具体的(√),永恒的(×),多样的(×),近似的(√),没有阶级性的(√)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价值:是客观事物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属性。 要点:①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统一表现在:凡是真理都有价值,凡是有价值的东西应该与真理相一致 ②真理和价值的区别表现在:价值有正确的,错误的,科学的,非科学的,革命的和反革命的,因此我们应该把科学的价值人民的价值放在第一位。 绝对真理:任何正确的认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都同错误有原则的区别。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对物质世界的接近 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有限度的。 ①广度上看: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对于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一定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发展。 ②深度上看: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对于物质世界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入。 要点:①相对真理不包含错误 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而不是两个独立的真理。 10.认识的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归纳:从个别的事实得到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演绎:从一般的结论得出个别事实的思维方法 要点: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给归纳以指导 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并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 综合:把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并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 要点: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2018考研政治必背9个重要知识点

2018考研政治必背9个重要凯程 考研政治凯程很多,复习时间和精力不可能平均分配,所以需要大家来区分重点和非重点,对重点内容要熟记,会用。下面9个重要凯程,希望考生背下来。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根据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理解,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考点二意识观 1.意识产生的条件:(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考点三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考点四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考点五实践和认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