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造地质名词解释+简答

构造地质名词解释+简答

构造地质名词解释+简答
构造地质名词解释+简答

构造地质名词解释+简答

1.构造应力场:把在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各点的应力分布状态称为构造应力场。

2.视倾角: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视倾角。tan β = tanα?cos ω真倾角总是大于或等于视倾角。

3.剪裂角:剪裂面与最大主压应力轴之间的夹角。

4.侧伏向与侧伏角: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侧伏向:线状构造所在平面指示线下倾的走向。

5.劈理:是一种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发育在强烈变形的岩石中。

6.劈理域:通常是由层状硅酸盐或不溶残余物质富集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条带或薄膜,故称薄膜域。高应变域,由变余矿物定向排列构成。其中原岩的组构被强烈改造,矿物和矿物集合体的形态或晶格具有明显的优选方位。

7.透入性构造:均匀连续弥漫于地质体中的构造现象,发生均匀变形(相对),反映了地质体整体发生并经历了变形、变质。

8.不连续劈理:劈理域在岩石中具有明显间隔,用肉眼就能直接鉴别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称为不连续劈理。即褶劈理(滑劈理)和破劈理(间隔劈理)。

9.拉伸线理: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矿物集合体等平行定向排列显示的线理构造。主要是岩石组分变形时发生塑性拉长而形成的,其拉长方向与最大应变轴——X轴方向一致,因此,是一种A线理。

10.矿物生长线理:由针状、柱状矿物等顺其长轴的定向排列而成的线理。是岩石在变形-变质作用中矿物在引张方向重结晶生长的结果。因而矿物及纤维生长的方向往往指示岩石重结晶或塑性流动的拉伸方向,一般平行于最大应变轴。也是一种A线理。

11.窗棂构造:是强烈褶皱岩层中发育的一种大型线理构造,由强硬层所组成的形似一系列半圆柱形或波状起伏的浑圆状棂柱。棂柱有时被磨光,并蒙上一层云母等矿物薄膜。多沿强弱岩层相邻的硬岩层一侧的界面上发育,由强硬岩层的卷曲形成一系列宽而圆的背形和尖而窄的向形构成;软弱层总是以尖而窄的向形嵌入强硬层,强硬层呈圆拱状背形突出于软弱层,从而铸成一系列圆柱状的肿缩式窗棂构造。

窗棂构造与石香肠构造不同,前者反映沿平行层面的缩短;而后者反映垂直层理的压缩。窗棂构造的长轴与石香肠的长轴一样,都代表应变椭球体的中间应变轴(Y轴),所以窗棂构造也是一种B线理。

12.枢纽:单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13.褶皱脊线:同一褶皱面上沿着背形最高点的连线。

14.轴迹:轴面与地面或其他任何面的交线称作轴迹。轴面与地形面的交线在地质图上的投影称为地质图上的轴迹。

15.平行褶皱:几何特点:褶皱面做平行弯曲。同一褶皱层的厚度在褶皱各部分一致,又称等厚褶皱。弯曲的各层具有同一曲率中心,又称同心褶皱。由中心向外,褶皱面的曲率半径逐渐增大,曲率变小,岩层越平缓;向着核部方向,曲率逐渐增大。

16.相似褶皱:同一褶皱层的厚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两翼变薄转折端加厚,平行轴面量出的视厚度在褶皱各部位保持一致,而垂直同一褶皱层的真厚度在在褶皱的转折端核部加厚,而两翼减薄,又称顶厚褶皱。等倾斜线平行轴面且等长;内弧曲率与外弧曲率相等;为典型的相似褶皱。特点: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作相似的弯曲。各面的曲率相同,没有共同的曲率中心。褶皱形态不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17.隔档式褶皱:又称梳状褶皱,由一系列平行褶皱组成,背斜形态完整,窄而紧闭,而其间的向斜比较平缓开阔。

18.隔槽式褶皱: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两个向斜之间的背斜则平缓开阔,常呈箱状。

19.纵弯褶皱作用:引起褶皱的作用力平行于岩层挤压,使岩层失稳而弯曲的褶皱作用。

20.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与层面垂直的应力作用而发生弯曲的行为。

21.节理组: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 产状基本一致, 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称为节理组。

22.张节理: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23.剪节理: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47.韧性剪切带: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发生连续变形的狭窄高剪应变带。

48.断层岩:断层两盘岩石在断层作用中被改造形成的具有特征性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的岩石。

1.横弯褶皱作用及其特点?

岩层受到与层面垂直的应力作用而发生弯曲的行为。

基本特点为:(1)横弯褶皱中岩层整体处于拉伸状态,各岩层均无中和面。(2)由于顶部受拉伸,当岩层具一定韧性时,多形成顶薄褶皱,当脆性较高时顺层拉伸则发生断裂,于背斜顶部形成地堑。如果是穹状隆起,则可形成放射状、环状正断层等。总体达到伸展变薄的效果。(3)引起的弯流作用使塑性物质由顶向两翼流动,在翼部的韧性岩层由于重力作用和层间差异流动可能形成轴面向外倾倒的层间小褶皱,其轴面与主褶皱的上下层的锐夹角指示上层顺倾向滑动,下层逆倾向滑动。

2沉积岩有哪些原生构造可以判别岩层的顶底面?

1)交错层理 2)递变层理 3)波痕4)层面暴露标志:泥裂,雨痕5)生物标志生物遗迹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生物生长构造——叠层构造,植物根痕迹6)底面印模

3比较相似褶皱(Ⅱ)与平行褶皱(IB)的主要特点?

IB类:等倾斜线向内弧收敛并与褶皱面垂直;各等倾斜线长短大致相等,褶皱层真厚度不变;内弧曲率仍大于外弧曲率;为典型的平行褶皱或等厚褶皱。

II类:等倾斜线平行轴面且等长;褶皱层的内弧曲率与外弧曲率相等,即相邻褶皱面倾斜度基本一

特征平行褶皱相似褶皱

褶皱面形态相邻褶皱面呈平行弯曲相邻褶皱面作相似弯曲

岩层厚度同一单层褶皱各部位层厚相等;垂直层面

的真厚度各处相等同一单层褶皱翼部薄,转折端增厚;平行轴面的视厚度各处相等

褶皱层曲率外弧曲率小内弧曲率大,具同一曲率中心各褶皱面曲率相同,但没有同一曲率中心等倾斜线向核部收敛,呈扇形彼此平行,平行轴面

劈理:是一种由潜在分裂面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发育在强烈变形轻度变质的岩石中,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发育状况往往与岩石中所含片状矿物的数量、岩石粒度及其定向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1)传统分类:流劈理:是变质岩中和强烈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次生透入性的面状构造,它是由片状、板状或扁圆状矿物或其集合体的平行排列构成的,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泛指岩石在变质固态流变过程中新生的平行面状构造,它是岩石形变时,岩石内部组分发生压扁、拉长、旋转和重结晶作用的产物。破劈理:原意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排列无关。破裂理的间隔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破裂理与剪节理的区别只是发育密集程度和平行排列程度的不同,当其间隔超过数厘米时就称作剪节理。在显微尺度上,沿破裂理细缝中可观察到粘土等不溶残余物质,形成劈理域。能使两侧层理发生错开(不是滑动面),破劈理并非都是剪切破裂作用形成的,也可能有压溶作用参与。滑劈理:或应变滑劈理在形态上就是褶劈理,发育于具有先存次生面理的岩石中,它是一组切过先存次生面理的差异性平行滑动面。滑动面实为滑动带。滑劈理的微劈石中的先存面理一般均发生弯曲和形成各式各样揉皱,又称褶劈理。

(2)结构形态分类:连续劈理:凡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只能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又分为板劈理、千枚理和片理。不连续劈理:劈理域在岩石中具有明显间隔,用肉眼就能直接鉴别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又分为褶劈理和间隔劈理,可包括破劈理和滑劈理。

5.识别断层的构造标志有哪些?

地貌标志:(1)断层崖(2)断层三角面(3)错断山脊(4)山前断裂带(5)串珠状湖泊-洼地(6)错断的水系、河流(7)泉水的带状分布

构造标志:(1)错断线状和面状地质体(2)构造线不连续(3)构造强化(4)断层中或两侧出现一系列复杂紧闭的等斜小褶皱组成的揉皱带(5)断层岩的发育和较广泛的产出。构造强化 (①岩层产状

的急变和变陡②节理化、劈理化窄带的突然出现③小褶皱剧增,以及挤压破碎和各种擦痕等现象。构造透镜体:一般是挤压作用产出的两组共轭剪节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块体且菱块棱角又被磨去而形成的。)

6.简述角度不整合的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表现: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即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产状又不相同。在不整合面上常有底砾岩、古风化壳、古土壤层等。上覆的较新地层的底面通常与不整合面基本平行,而下伏的较老地层层面与不整合面则相截交。

特征: a.上、下岩层产状不一致; b.上、下岩层构造变形强弱不一致,下强上弱;c.有沉积间断,地层缺失;d.上岩层底部有下岩层的砾石;e.有古剥蚀面,常有古风化壳;f.上覆岩层面与不整合面平行,下伏岩层的构造面(如断层面、层面等)被不整合面切割;

研究意义:(1)不整合是重要的地壳运动标志,又是划分构造层的分界面。(2)不整合面是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的依据之一。(3)对不整合面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类型变化的研究,可了解地壳运动的不均匀性。

(4)不整合面是构造上的薄弱面,岩浆及含矿溶液易进入而形成内生矿床,同时古风化壳中常有铁、锰、磷、铝等富集而成为外生矿床。

7.水平岩层具有哪些特征?

(1)上新下老--当水平岩层未发生倒转时,老的岩层在下新的在上。(2)水平岩层的出露形态受地形的控制--水平岩层的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并随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其形态与等高线相似。(3)水平岩层的厚度就是岩层的顶底标高之差。(4)水平岩层的出露宽度与地形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出露宽度越小,反之相反。

8.简述纵弯褶皱作用中弯滑作用及其特点。

弯滑褶皱作用:纵弯褶皱中层的弯曲方式由平行层面的剪切而调节层的弯曲,也称顺层剪切作用。如果剪切应变集中于层面之间,则称为弯滑褶皱作用。易发生在结合不牢的薄的强岩层之间,或多个薄的强岩层之间夹极薄的软岩层之中,如中薄层砂岩、砂页岩互层等岩层。

特点:(1) 在发生纵弯褶皱的一套岩层中, 各单层有各自的中和面, 而整个褶皱没有中和面。各相邻褶皱面保持平行关系, 各单层的真厚度在褶皱的各部位基本一致。因而纵弯引起的弯滑作用往往形成平行褶皱, 也即IB型褶皱。(2) 纵弯褶皱作用引起的层间滑动是有规律的, 背斜中各相邻的上层向背斜转折端滑动, 而各相邻的下层则向相反方向-即向相邻的向斜的转折端滑动。由于层间的这种差异剪切滑动作用,在强硬岩层的翼部可产生旋转剪节理和同心节理。(3) 由于层间滑动产生的上下岩层之间的摩擦, 可在层面上形成层面擦痕,这些线状擦痕的延伸方向与褶皱的枢纽延伸方向垂直。(4) 由于两翼岩层的层间相对滑动, 往往在褶皱的转折端形成空隙空间,造成虚脱现象,这些虚脱空间若后来被成矿物质充填, 则可以形成鞍状的矿床或矿体。(5) 在两个强硬岩层之间夹有层理发育的韧性岩层的条件下, 岩层发生纵弯褶皱作用时, 则会在层间滑动的剪切力偶的作用下, 在韧性的薄岩层中产生层间小褶皱。位于主褶皱翼部的这些层间小褶皱为不对称褶皱, 层间小褶皱的轴面与它们上、下相邻的强硬岩层面所夹锐角的方向, 指示其相邻岩层的相对滑动方向。

9.试述褶皱位态分类? P94

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为0-10。

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枢纽倾伏角为10-70。

倾竖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枢纽倾伏角为70-90。

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角为80-20,枢纽倾伏角为70-90。

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角为80-20,枢纽倾伏角为10-70。

平卧褶皱:枢纽倾伏角和轴面倾角均为0-20。

斜卧褶皱:枢纽和轴面两者倾向及倾角基本一致,轴面倾角为20-80,枢纽倾伏角为20-70,枢纽在轴面上的侧伏角为70-90.

10.试述“V“字形法则?

(1)相反相同:当岩层(地质界面)的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岩层界线(地质界线)在沟谷处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V”字形,在山脊处形成尖端指向下坡的“V”字形,岩层界线(地质界线)的弯曲紧闭度小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紧闭度。(2)相同相反: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坡角,岩层的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岩层界线在沟谷处形成尖端指向下游的“V”字形,在山脊处形成尖端指向上坡的“V”字形。(3)相同相同:当岩层

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小于坡角,岩层的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在沟谷处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V”字形,在山脊处形成尖端指向下坡的“V”字形,且岩层的界线更弯曲。

11.层理的识别方法有哪些 P12

(1)成分的变化:沉积物成分的变化时显示层理的重要标志。在成分较均一的巨厚岩层中,有时可能存在成分特殊的薄夹层,借助于这类夹层可以识别巨厚岩层的层理。(2)结构的变化:碎屑沉积岩层一般由不同粒度、不同形状的颗粒分层堆积而成,根据碎屑粒度和形状的变化可以识别层理。(3)颜色的变化:在层理隐蔽、成分均一、颗粒较细的岩层中,如有颜色不同的夹层或条带,可以指示层理。(4)层面原生构造:波痕、底面印模、暴露标志等层面源生构造。

12.简述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

(1)叠瓦式(状)-最具代表性、最基本的型式:一系列逆冲断片上下叠置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的逆掩断层组成,各条断层的上盘依次向同一方向向上逆冲,平面上构成叠瓦式(状)。(2)背冲式-背向逆冲:由两条倾向相向倾斜、相背(反)逆冲的逆掩断层组成,两条断层有一共同的上(升)盘。对冲式断层常与复背斜伴生,分别发育在背斜两翼,总体构成扇型。(3)对冲式-相向逆冲:由两条倾向相背倾斜、相对逆冲的逆掩断层组成,两条断层有一共同的下(降)盘。小型的对冲式断层常与背斜伴生;而大型对冲式断层常控制断陷(前陆)盆地边界。(4)楔冲式-逆断层和正断层共同构成上宽下窄体:这类断层组合有点类似叠瓦式构造,所不同在于断层倾角较陡,断层之间的断片呈楔形体而故名。它的发育与基底大断层活动有关。

13.用安德森模式简述断层形成的方式?

简答:提出模式前提:1)地面与空气之间无剪应力作用;2)三轴应力状态中一个主应力轴垂直地面;3)断层面是剪切破裂面。

断层应力状态:

正断层:σ1直立,σ2和σ3水平。

逆断层:σ1和σ2(中间主应力轴)水平,σ3垂直。

平移断层(走滑断层):σ1和σ3水平,中间轴(σ2)直立。

14简述正断层与逆断层形成机制

1)正断层:应力状态:σ1直立,σ2和σ3水平。

断层产状特征:σ2与断层走向一致,上盘顺断层倾向下滑。

正断层形成条件:最大主应力(σ1)在垂直方向上逐渐增大,或者最小主应力(σ3)在水平方向上减小。地壳水平拉伸和垂向上隆是最适合于发生正断层的应力状态。

2)逆断层:应力状态:σ1和σ2(中间主应力轴)水平,σ3垂直。

断层产状特征:σ2平行于断层走向,上盘顺断层倾向向上滑动。

逆断层产生条件:σ1在水平方向上逐渐增大,或者σ3逐渐减小。地壳中水平挤压有利于逆冲断层的发育(例如大陆造山带挤压碰撞带)。

3)平移(走滑)断层:应力状态:σ1和σ3水平,中间轴(σ2)直立。

产状特征:断层面走向在垂直于σ2方向上滑动,两盘顺断层走向滑动。

左旋滑动:逆时针方向滑动。右旋滑动:顺时针方向活动。

形成条件:滑动方向与σ1、σ3应力大小有关。

15简述糜棱岩的基本特征?

糜棱岩的特点:①与原岩相比,粒度显著减小;②具增强的面理和(或)线理;③发育于狭窄的强应变带内;④岩石中至少有一种主要的造岩矿物发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

16简述均匀应变、非均匀应变及其特征?

均匀应变:在连续介质中,如果变形前任一取向直线上的质点仍然在一条直线上,则这样的形变称为均匀形变(均匀应变)。特征:变形前的直线变形后仍是直线;变形前的平行线仍然平行;变形前的圆变形后成为椭圆;变形前的圆球变形后成为椭圆。任一小单元体的应变状态就可以代表整个物体的应变状态。

非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变形特征不同。非均匀变形分连续变形与不连续变形两种。直线经变形后不再是直线,而成为了曲线或折线,平行线经变形后不再保持平行,圆变形后也不再是圆或椭圆。17简述褶皱的组合形式。

全型(阿尔卑斯式)褶皱,过渡型(侏罗山式)褶皱,断续(日耳曼式)褶皱。

(1)全型(阿尔卑斯式)褶皱:①一系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上与带的延伸方向一致②整个带内的向斜和背斜呈连续波状,基本同等发育,相间排列,布满全区③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瓦状断层。这类组合的代表是区域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复背斜展布的中心地段,地层的年代最老,越往边缘,地层的年代越新;复向斜的特点则与之相反。组成复背斜或复向斜的次级褶皱大多是比较紧闭的,自复背斜核部趋向两翼常由直立褶皱变为斜歪、倒转褶皱,甚至为平卧褶皱。全形褶皱多形成于地壳运动强烈的地带。(2)过渡型(侏罗山式)褶:互相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而成。可为分两类:(Ⅰ)隔档式褶皱:背斜形态完整,窄而紧闭,而其间的向斜比较平缓开阔.(Ⅱ)隔槽式褶皱: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其间的背斜则平缓开阔。(3)断续(日耳曼式)褶皱:发育于构造变形十分轻微的地台盖层中,以卵圆形穹窿、拉长的短轴背斜或长垣为主。褶皱翼部倾角极缓,甚至近于水平,但规模可以很大,延长可以数十公里计。穹窿或长垣可以孤立分布于水平岩层之中,所以向斜和背斜不同等发育,而且空间展布常无明显的方向性;有些穹窿或长垣也可稍呈有规律地定向排列。以背斜为主,相邻的两个背斜之间的向斜构造常不明显,其形态完全取决于背斜的形状和分布情况。其代表性构造为雁行褶皱,常是由一系列的短轴状背斜呈雁行式斜列而成。一般发育于变形轻微的地台盖层区,以卵形穹隆、短轴背斜和长垣为主。核部近于水平;翼部倾角小,亦可渐变为水平状态。

18根据哪些标志可以判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1)根据断层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走向断层,上升盘一般出露老岩层,若地层倒转或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老岩层出露盘为下降盘,若为横断层切过褶皱,对于背斜,上升盘核部变宽,向斜反之(2)牵引构造:一般褶皱的弧形弯曲的突出方向指示本盘的运动方向,逆牵引构造反之(3)擦痕和阶步:擦痕:两盘岩石被破碎的岩屑和岩粉在断层上刻划的结果。粗而深端向细而浅的一端一般(感觉光滑的方向)指示对盘运动方向。阶步:在断层滑动面上常有与擦痕直交的微细陡坎。陡坎一般面向对盘的运动方向。(4)羽状节理:锐角指示节理所在盘的运动方向。(5)断层两侧小褶皱:轴面与主断层常呈小角度相交,锐角指示对盘运动方向。(6)断层角砾岩:角砾的XY面与断层所夹锐角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19何为节理分期?如何分期?

节理的分期就是将一个地区不同构造时期、不同构造应力场所形成的节理,按先后顺序组合成一定系列,以便从时间、空间和形成力学上研究一个地区节理的发育史和分布产出规律。节理的分期主要依据:(1)节理组以及节理系之间的交切关系;(2)各期节理的配套关系。

节理组的交切关系表现为节理组的错开、限制、互切和追踪。在节理组的错开上,后期的节理常切断前期的节理。如果一组节理延伸到另一组节理前突然中止,这种现象叫做限制,被限制节理组形成较晚。如果两组节理互切,表明两组节理是同时形成的,有时呈共轭关系。节理追踪是后期节理顺早期节理的踪迹发育,并常常加以改造,因此,一些晚期节理比早期节理更明显、更完整。

(完整版)工程地质学名词解释

1工程地质学: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是工程科学和地质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 2工程地质条件:指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是一个综合概念 3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如:地基沉降、水库渗漏等。 4岩体:为各类演示在自然历史形成过程中,受到地壳运动等的影响所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岩层层理、节理裂缝、断层等切割成的碎裂块体所组成。 5建筑场地烈度:也称为小区域烈度,指因建筑场地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而引起的基建筑场地烈度本烈度的提高或降低 6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所承受由建(构)筑物基础传来的荷载的能力。 7岩石: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8矿物: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称为矿物。9土体: 分布于地壳表部尚未固结成岩体的松散堆积物。 10地质构造: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工程中,地壳经受了长期、多次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岩浆侵入等的影响,使地壳岩层受到压缩、拉伸、剪切、扭曲、相对位移和岩浆侵入的冲切、上覆、下顶,以及热熔岩浆围岩的挤压与摩擦等的作用,引起地壳中岩层产生倾斜、褶皱、断裂和侵入岩体的贯穿与覆盖等,形成的各种岩层形态和行迹在空间的分布,称为地质构造。 11岩层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位置。岩层产状要素:岩层的产状用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称产状要素。 12褶皱构造:一系列波浪起伏的弯曲状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 13断裂构造: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14节理:节理也称裂隙,是存在于岩体中的裂缝,为岩体受力作用断裂后,两侧岩体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 15断层:岩层受力作用断裂后,岩层沿着破裂面产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16岩石: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是岩石,它们都是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17岩体:为各类演示在自然历史形成过程中,受到地壳运动等的影响所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岩层层理、节理裂缝、断层等切割成的碎裂块体所组成。 18软弱夹层:在坚硬岩层中夹有的力学强度低、泥质或炭质含量高、遇水易软化、延伸较长和厚度岩层。 19泥化夹层:指受风化或构造破坏,原状结构发生显著变异并在地下水长期作用下,形成含水量在塑限和流限之间的泥状软弱夹层。根据泥化机制的不同,泥化夹层可划分为泥化型和蚀变—泥化型。 20岩体结构:岩体结构是指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的组合方式。形成多种多样的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工程地质特性(承载能力,变形,抗风化能力,渗透性等) 21土:连续坚固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悬殊的颗粒,在原地残留或经过不同的搬运方式,在各种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堆积物。 22土的结构:土的结构是指土颗粒本身的特点和颗粒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特征。 23土的触变性:当粘性土结构受扰动时,土的强度降低。但静置一段时间,土的强度又逐渐增长,这种性质称为土的触变性 24土的构造:是指土体构成上的不均匀性特征的总合。 25土的压缩性:土在压力作用下体积缩小的特性。 26坡积土:是经雨雪水的细水片流缓慢洗涮,剥蚀,及土粒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山坡逐渐移动形成的堆积物。 27洪积土:由暴雨或大量融雪骤然集聚而成的暂时性山洪急流带来的碎屑物质在山沟的出口处或山前倾斜平原堆积形成的土体。 28冲积土:由河流的流水作用将碎屑物质搬运到河谷中坡降平缓的地段而成的土体。29风积土:风积土是指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岩石的风化碎屑物被风吹杨,搬运一段距离后,在有利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一类土。 30填土:是一定的地质,地貌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人类活动而堆积的土。 31地下水:存在于地壳表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 32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叫潜水。33承压水: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或自流水。 34岩融水:埋藏于溶隙中的重力水。

工程地质学最新完整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工程地质条件: 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或是工程建筑物所在地质环境的各项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2、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3、工程地质学: 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的分支学科,它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从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科学。 4、原生矿物 岩石经物理风化破碎,但成分没有发生变化的矿物碎屑。 5、次生矿物 岩石经过化学作用,使其进一步分解,形成一些颗粒更细小的新矿物。 6、粒径 土颗粒的大小以其直径来表示,称为粒径,其单位一般采用mm。粒径只是一个相对的、近似的概念,应理解为土粒的等效直径。 7、粒度成分 土中各个粒组相对百分含量,通常用各粒组占土粒总质量的百分数表示。 8、等(有)效粒径 非均粒土累积含量占10%(粒组累积百分含量)所对应的粒径。(平均粒径=50%限制粒径=60%) 9、不均匀系数是土的限制粒径和有效粒径的比值,即为Cu=d60 d10。Cu值越大,土粒越不均匀,累积曲线越平缓;反之,Cu值越 小,则土粒越均匀,曲线越陡。 曲率系数 2d30是累积含量30%粒径的平方与有效粒径和限制粒径乘积的比值,即为 Cc=,Cc值能说明累积曲线的弯曲情d10?d60 况。 10、土的结构: 是指组成土的土粒大小、形状、表面特征、土粒间的连结关系和土粒的排列情况。 11、土的构造:

在一定的土体中,结构相对均一的土层单元体的形态和组合特征。包含土层单元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相互关联等方面。 12、细粒土的稠度: 由于细粒土的含水率不同,表现出稀稠软硬程度不同的物理状态,如固态、速态或流态,细粒土这种因含水率变化而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物力状态,即为细粒土的稠度。 13、稠度界限 随着含水率的变化,细粒土可由一种稠度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稠度状态,相对于转变点的含水率,称为稠度界限,也称为界限含水率。 14细粒土的可塑性 细粒土的含水率在液限和塑限两个稠度界限之间时,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揉塑成任意形状而不破坏土粒间的连结,并且在外力解除后仍保持已有的形状,细粒的这种性质称为它的可塑性。 16、土的前期固结压力: 是土层在过去历史上曾经受过的最大固结压力。 17、黏性土和非黏性土: 黏性土具有结合水连结所产生的粘性土。如细粒土; 非黏性土土粒间无连结,不具粘土。如粗粒土、巨粒土。 18、湿陷性: 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而产生显著附加沉陷的性能。19、触变性: (土饱水而结构疏松)在振动等强烈扰动下其强度也会剧烈降低,甚至液化变为悬液的这种现象。 20、湿陷系数: (黄土)试样在某压力作用(p)下稳定的湿陷变形值与式样原始高度的比值称δs=hp-h'p h0,式中hp为保持天然 的湿度和结构的土样,施加一定压力时,压缩稳定后的高度(cm);h'p为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侵水作用下,下层稳定后的高度(cm),h0为土样的原始高度(cm)。 21、自重湿陷系数: (黄土)实验在与其饱和自重压力相等的压力作用下,压缩稳定后的湿陷值与土样原始高度的H值δ2s='hz-hz式h0 '为上述加压稳定后的中hz为保持天然的湿度和结构的土样,施加至土样的饱和自重压力时时,下沉稳定后的高度(cm);hz

地质学基础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2、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3、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4、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5、岩浆岩的构造:指岩石组成部分(矿物)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6、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7、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是有一定结构、构造和稳定外形的矿物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8、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9、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0、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11、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会导致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沉积作用。7、成分成熟度; 二、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形; 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花岗岩属于(C) A、中性深成侵入岩; B、中性浅成侵入岩; C、酸性深成侵入岩; D、基性浅成侵入岩。 3、Fe3+:Fe2+如果大于3,则沉积岩底颜色多为(D) A、棕色;B、黑色;C、浅绿灰色;D、红色或棕红色。 4、下列不是矿物的是(C) A、冰; B、石英; C、煤; D、自然金。 5、竹叶状灰岩是(B) A、生物骨架结构; B、粒屑结构; C、晶粒结构; D、泥状结构。 6、下列单元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B) 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7、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能源是(B) A、放射能; B、太阳能; C、地球引力能; D、科里奥利力。 8、生物碎屑灰岩是(B) A、生物骨架结构; B、粒屑结构; C、晶粒结构; D、泥状结构。 9、下列硅酸盐矿物中最易风化的是(C) A、石英;B、黑云母;C、橄榄石;D、角闪石。 10、长江下荆江段的“九曲回肠”是因为(C)造成的。 A、河流向源侵蚀; B、河流下蚀作用; C、河流截弯取直; D、河流分叉。 11、下列矿物中,硬度比石英大的是(A) A、黄玉; B、萤石; C、正长石; D、方解石。 12、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 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三、判断题 1、岩浆岩中石英和角闪石具有特殊意义,能够反映岩浆岩中SiO2饱和度,因此可以称为酸度指示矿物。×

普通地质学及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汇集

1.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 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2.矿物的集合体即组成岩石或矿石。 3.克拉克值:各种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之百分数。 4.岩石的三大分类:沉积岩、岩浆岩(火成岩)、变质岩。 5.地下水分类:按含水介质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按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6. 什么是崩塌 答: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发生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7. 什么是滑坡 答: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8. 什么是泥石流? 答: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坝等水源激发,使山坡或沟谷中的固体堆积物混杂在水中沿山坡或沟谷向下游快速流动,并在山坡坡脚或出山口的地方堆积下来,就形成了泥石流。 9.建筑分类 2)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 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 3)建筑高度大于1OO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14.地球化学以矿产勘查为主要目的之外,还可用于:环境质量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海洋资源调查与评价、地震监测、城市工程、考古等。 15.矿床和矿体 矿床概念: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有用组分的质和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开采利用的地质体。 矿体概念:是矿床中可供开采利用的部分,是由矿石和夹石组成的地质体。 矿体与矿床的关系:矿体是矿床的主体,一个矿床可有一个或多个矿体。 16.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 矿石矿物(有用矿物):矿石中可供利用的矿物。 脉石矿物(无用矿物):矿石中不能利用的矿物。(例铅锌矿石、金矿石)注意: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是相对于一个具体的矿床而言的,在一个矿床中某种矿物可利用则是矿石矿物,而在另一矿床或矿体中这种矿物不能利用则是脉石矿物,脉石矿物的概念也如此。(例自然金和石英) 17.消色 消色是在正交偏光间,两矿片在45°位异名半径平行,总光程差为0时,视

地质学基础试题和答案

《地质学基础》作业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30个)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4、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5、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6、双变质带:大洋板块沿贝尼奥夫带在岛弧与大陆边缘下插引起的成双变质带,一个是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另一个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 7、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8、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内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9、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12、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13、类质同象: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由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占据了原来离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类型发生质变的现象。但可引起化学成分及其它有关性质的改变。 14、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5、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6、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7、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8、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风)作用下,砂质沉积物移动时所形成的沙纹或沙波。 19、火山碎屑岩: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 20、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包括岩石的、生物的、地化的特征)。 21、三角洲:带有泥砂的河流进入蓄水盆地,因流速减小,沉积物在河口地区大量堆积,并导致岸线向盆地方向不规则进积而进行的沉积体。 22、浊流:指沉积物颗粒靠涡流(湍流)支撑,呈悬浮状态在流体中搬运的重力流。 23、碳酸盐岩的清水沉积作用:就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24、地层层序律:对于层状岩层而言,老地层先形成、在下面,新地层依次层层叠覆,越往上,地层越新。 25、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垂直地带性(vertical zonality):达到一定高度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及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岁高度增加而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2、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即是可持续发展,包含了五个原则: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主权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3、沙漠化(desertification):在极端干旱、干旱与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结构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4、喀斯特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5、城镇化(Urbanization):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6、经济区划(division of economic zones):是指生产力整体布局框架,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征的相似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或者依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分工,对国土进行的战略性区划。 7、纬度地带性(latitude zonality):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8、经度地带性(longitudinal zonality):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9、民族(nation):是指人们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10、景观(landscape):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人文要素组成的地理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典型地重复在地表的一定地带内。 1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总称。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 12、台风(typhoon):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的热带气旋为台风或飓风。)。北太平洋西部地区通常称其为台风,而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则普遍称之为飓风。 13、梅雨(plum rains):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此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 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几个概念:岩层、沉积岩层、层面(顶面、底面)、厚度、原生构造。 岩层与地层概念的区别 岩层的产状要素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 1.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外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施加于这个物体的力,有面力和体力。 内力:是同一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 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 规模上:局部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应力场、全球构造应力场 时间上:古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 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 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 应力集中一般出现在以下部位: 断裂的端点、拐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会点及空洞周围等。 光弹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显示出应力集中现象。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改变量 横向线应变/纵向线应变=泊松比泊松比<=0.5 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微观机制:岩石内部质点位移后获得一定的位能,外力解除后,可发生弹性变形回复或弹性回跳。 塑性变形(剩余变形或永久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后,即使再将应力解除,变形的岩石也不能完全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这种变形称塑性变形。

(完整版)《工程地质学》复习试题[附答案解析]

《工程地质学》复习题(含答案) (此答案均为本人自己整理,如有失误敬请指正) 一、填空题: 1. 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刻划、摩擦、压入的能力。 2. 岩浆侵入时,岩浆和围岩的接触带受到岩浆的热力与其分化出的气体和液体的作用,使围岩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接触变质作用。 3. 岩石的水理性质通常包括岩石的吸水性、透水性、软化性和抗冻性。 4. 在陡峭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称为崩塌。 5. 所谓岩崩是指在地下开挖或开采过程中,围岩突发性地以岩块弹射、声响及冲击波等类似爆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脆性破坏现象。 6. 管涌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地基土体中的细小颗粒,通过粗大颗粒的孔隙,发生移动或被水流带出的现象。 7. 对于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类型,地下水中的SO4^2-,离子与水泥中的某些成分相互作用,生成含水硫酸盐晶体,造成体积的急剧膨胀,使水泥结构疏松或破坏。该种腐蚀属于结晶类腐蚀类型。 8. 常用的工程地质测绘方法有:路线穿越法、界线追索法和布点法。 9. 某一勘察工程,需要配合设计与施工单位进行勘察,以解决与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勘察资料,应进行施工勘察。 10. 静力载荷试验是指在拟建建筑场地中挖至设计基础埋置深度的平整坑底,放置一定规格的方形或圆形承压板,然后再其上面逐级施加荷载,测定相应荷载作用下地基土的稳定沉降量,并作为分析岩土的承载力和变形的一种手段。 11. 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所产生的不规则的破裂面。 12. 动力变质作用是指因地壳运动而产生的局部应力是岩石破碎和变形,其中机械过程占主导的一种变质作用。 13. 岩石的水理性质通常包括岩石的持水性、透水性、软化性和抗冻性。 14.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部某些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15.流土是指在在自下而上的渗流作用下,当渗流力大于土体的重度或地下水的水力梯度大于临界水力梯度时,粘性土或无粘性土中某一范围内的颗粒或颗粒群同时发生移动的现象。 16.岩溶,国际上统称喀斯特,是指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现象。 17.标准贯入试验是用重63.5kg 的穿心锤,以760mm 高的落距,将置于试验土层上的特制的对开式标准贯入器打入孔底,先打入孔底15cm,不计锤击数,然后再打入30cm,并记下锤击数N。 18. 解理是指矿物被敲打后,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 19. 岩浆岩可根据的SiO2含量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20. 软化夹层是指在坚硬岩层中夹有力学强度低,泥质或炭质含量高,遇水易软化,延伸较长,但厚度较薄的软弱岩层。 21. 世界通用的地质年代单位包括宙、代、纪和世。 22. 节理是指岩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两侧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23. 某河流阶地,分布于河流上游的山间河谷中,由基岩组成,切割不同的岩层,阶面上残

《地质学基础》期末复习题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重力异常: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至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称为重力异常。 2、地热增温级: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 3、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4、软流圈:在地下深度60-400km范围内,震波速度明显下降,这一层称为古登堡低速层,一般认为在这一层可能有部分熔融,具有较大的塑性或潜柔性,因此又称为软流圈。 5、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6、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7、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 8、晶质体: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 9、类质同像: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10、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11、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12、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叫做断口。 13、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经过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14、变质作用: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不同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 15、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做构造运动。 16、同斜褶皱:由一系列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的倒转褶曲所组成的褶皱,称为同斜褶皱。 17、等斜褶皱:如果一系列相连的倒转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不仅向同一方向倾斜,而且其倾角几乎相等,这样的褶皱称为等斜褶皱。 18、断裂构造:地壳中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构造。 19、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 20、标准化石:演化最快、水平分布最广,鉴定地质年代最有价值的化石。 21、指相化石:凡是代表特殊的地理环境,而且指示特殊岩相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 22、内生矿床: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有用组分富集起来所形成的矿床。 23、外生矿床:在地表外力作用下有用元素或有用组分聚集所形成的矿床。 24、地下水:存在于地表以下岩石和土体(岩土)空隙中各种不同形式水的总称。 二、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形 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 A、赤道 B、南极 C、北回归线 D、北京 3、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4、下列哪种元素不是地壳中占98%以上的8种主要元素之一(C) A、硅 B、铁 C、铜 D、镁 5、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B)组成 A、钾铝层;B硅镁层;C、铁镁层;D、硅铁层

工程地质地质名词解释

岩层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位置。 逆断层:是沿断层面倾斜方向,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地质年代:地球(壳)形成、发展、变化的历史年代。 矿物:天然形成的单中化合物,为均质固体,具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成份和物理性质。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间的重力水。 流砂:是地下水自下而上渗流时砂土产生流动的现象。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为岩溶 滑坡:指斜坡上的岩土体或其它碎屑堆积物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失去稳定,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由暴雨或冰雪迅速融化形成的急骤水流,挟带堆积在缓坡或山谷中的大量松散堆积物成为泥石洪流山前地带的现象。 软土:一般是指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的一种软塑到流塑状态的粘性土。膨胀土:是一种对环境变化,特别是对于湿热变化非常敏感,易于发生膨胀和收缩,产生膨胀压力的土。 潜水: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逆断层:是沿断层面倾斜方向,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背斜:背斜是两翼岩层以核部为中心向两侧倾斜,形态上是岩层向上弯曲的褶皱。向斜:向斜是两翼岩层向核部倾斜,形态上是岩层向下弯曲的褶皱。 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无间断。 地质构造: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

洪积土:大雨或融雪水将山区或高地的大量碎屑物沿冲沟搬运到山前或山坡的低平地带堆积而成。 冲积土:河流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以角度相交,且地层时代不连续。褶皱:岩层受力而发生的弯曲变形称为褶皱。 砂土液化:疏松且含水量高(或饱和)的砂性土在受到地震的情况下,砂体达到液化状态,丧失地基承载力。 膨胀土:是一种对环境变化,特别是对于湿热变化非常敏感,易于发生膨胀和收缩,产生膨胀压力的土。 结构面:岩体中各种具有一定方向,延展较大,厚度较小的二维地质界面均称为结构面。 正断层:是沿断层面倾斜线方向,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地震烈度:地震对某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和破坏的强烈程度。 平行不整合:在沉积过程中,受到剥蚀,沉积作用间断,后来又下沉接受沉积,故其间缺失部分地层。 残积土:岩石经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称为残积物或残积土,因其覆盖在地表,又常称为残积层。 风化作用:出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并与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接触,发生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平推断层:断层两盘基本无上下相对运动,而沿着断层面在水平方向发生相对位移,以走向断距为主的断层,叫平推断层。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地质学基础》思考与习题集 绪论 重要术语 地质学、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复习思考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主要方面? 3.试述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4.你怎样理解地质学的特色? 5.地质学研究的方法怎样? 第一章:地球的一般特征 重要术语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大地热流、常温流、地热增温流、放射性热、增温率、增温级、地温梯度、地磁要素、纵波、横波、地壳、地幔、地核、软流圈、岩石圈、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科里奥利力、莫霍面、古登堡面复习思考题 1.外力作用的三大因素是什么?如何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2.纵波、横波、表面波的特点怎样? 3.地球内部有哪几个主要层圈?其物质状态怎样? 4.洋壳与陆壳的差别何在? 5.解释: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 6.海底地貌分为哪些单元?各单元的特征怎样?

7.大陆地形有哪些主要单元? 8.主动性大陆边缘和被动性大陆边缘有何不同? 9.由赤道至两极地磁三要素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10.说明地温梯度、地温级、地温率的区别? 11.地表最高点、最低点如何? 第二章:矿物 重要术语 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非晶体、晶面、同质多像、类质同像、矿物集合体、透明度、光泽、颜色、条痕、硬度、摩氏硬度计、解理、断口、硅氧四面体、硅酸盐矿物 复习思考题 1.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2.解释: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3.解释: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举例。 4.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异像、举例。 5.解释:显晶质、隐晶质。 6.解释:解理与断口。 7.什么叫矿物晶体及集合体?有哪些常见的矿物集合体? 8.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 9.最重要的造岩矿物有哪几种?其化学成分的特点怎样? 10.掌握实验中学过的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地理 1.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 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12海里以内的水域。 2.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 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3.青藏高原:位于南侧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之间,以及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中。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的高原。 4.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 伏和缓,是我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5.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秦岭之间,由第四纪黄土沉积而成,受流水 侵蚀,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地。 6.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温暖,,坝子众多,喀斯特地貌广 布。 7.柴达木盆地: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四周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 山环抱,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有“聚宝盆”之称。 8.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分布着我 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9.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 分布着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特沙漠。 10.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 间,盆地形态完整,紫红色砂、页岩广布,又称“红色盆地”或“紫

色盆地”。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11.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是我国最大的 平原,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 12.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 东丘陵与黄、渤海,为我国第二大平原。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华北平原的特色。 13.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洞庭湖 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分布,是我国第三大平原。以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为特色,为全国着名的鱼米之乡。 14.东南丘陵:位于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长江以南,南岭以 北为江南丘陵;南岭以南,两广境内为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为浙闽丘陵。 15.线性构造带: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线性褶皱、岩体的线性排列和 火山链等。 16.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着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17.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风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 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 18.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 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右列:垂直节理走向观察时远处节理向右侧错列,或在右端重叠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以及超微型等级别原生构造: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没有产生构造变动的构造特点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沉积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 岩层产状:指在产出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位其主要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唯一的构造 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断层线的交线 整合接触:上下底层与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他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有了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 平行不整合:一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的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且产状不同的接解关系。 应力:在应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发生改变称力变形。主要有拉申,挤压,弯曲,扭转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的各点变形方大小和性质都变化的变形 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瞬时的应力状态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与剪工破裂面之间的夹角共轭剪切破裂角:当岩石发生 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 轴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 的夹角 褶皱:地壳中岩石岩体在受内 动力地质作用后发生弯曲变形 而成的一种构造 同沉积褶皱:一些在岩层沉积 同时而逐渐形成的褶皱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 挤压的作用而发生的褶皱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爱到与层 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褶 皱. 节理:有明显破裂面而无位移 的断层。 断层:有明显破裂面,岩体发 生明显位移的断层。 节理组:指在一次构造作用的 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基 本一致和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 节理。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 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的 两个或两个以上节理组。 节理分期:就是将一定地区不 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加以区分, 将同期节理组合在一起。 节理的配套:是将一定构造期 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各组节 理组合成一定系列。 正断层:断层以的上盘沿断层 面相对下滑,下盘则相对上滑 而成的断层。 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 滑,而下盘则相对下滑而成的 断层。 平移断层:平移断层两盘顺断 层面走向相对移动 水平岩层:岩层层面保持水平 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 度基本相同的岩层 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使 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发生构造 变动而形成的倾斜岩层。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相交线的 线。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 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 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岩层厚度:岩层两平行界面间 的垂直距离。 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 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 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 塑性变形:随外力增加,变形 增强,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 极限后,即使再将应力解除, 变形的岩石孔雀能完全恢复其 原来的变形。 标志层:指层位稳定,分布广 泛,在岩石成分和结构或所含 化石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且 厚度不太大的而稳定的岩层。 层理: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一 种原生构造,是通过岩石成分, 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 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 构造,按其形态分为平行,波 状,斜层理。 倾伏角:指在直立面上量得该 构造与它的水平投影线间的夹 角。 侧伏角:在线状构造所在的构 造面上量得的该构造与构造面 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底辟构造:地下高韧性岩体如 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 在构造力作用下,或者由于岩 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 浮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并挤入 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 造。 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 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 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 造。 窟窿:岩层自褶皱的脊向四周 作放射状倾斜的背斜。 构造盆地:岩层从四周中向中 心的槽部倾斜的向斜。 复背斜和复向斜:由许多级褶 皱所组成的巨大背斜和巨大向 斜,各次级褶皱与总体88褶皱 有一定几何关系,典型复背斜 和复向斜的次级褶皱轴面常向 该复背斜和复向斜的核部收 敛。 压扁作用:岩层在顺层挤压作 用下,总要引起平行于主压应 力方向的缩短和垂直于主压应 力方向的伸长。 隔档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 向斜或背斜组成,背斜为窄而 紧闭,形态完整清楚,呈线状 延伸;而两背斜间的向斜邮电 业开阔平缓。(反之则为隔槽式 褶皱) 弯滑作用:一系列岩层通过层 间滑动而弯曲成褶皱作用。 弯流作用:纵弯褶皱作用使岩 层弯曲变形时,不仅发生层间 滑动,而且某些岩层内部还出 现物质流动现象。 主节理:规模明显大于该地区 节理平均规模的节理。 断层面:一个将岩块或或岩层 断开成两部分,断开岩块或岩 层,顺着它滑动的破裂面。 滑距:指断层两盘实际位移距 离,是根据错动前一点,错动 后分成两对应点间实际距离。 走向滑距:总滑距在断层面上 走向线上分量。 水平滑距:总滑距在水平面上 的投影长度。 断距:被错断岩层在两盘上的 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 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 间垂直距离。 铅直断距:断层以两盘上对应 层之间的铅直距离。 水平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 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 擦痕:擦痕是两盘岩石以及被 磨碎的岩屑和岩粉在断层面上 刻划的结果,也可以出现在两 盘错动时定向生长的纤维状矿 物中。 阶步:在断层滑动面上常有与 擦痕呈直交的微细陡坎,这种 微细陡坎称为阶步 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 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 将部分外来岩块肃掉而露出下 伏原地岩声时,表现为在一片 外来岩块中片出一小片岩块 时,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 片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 青地层 飞来峰:如果剥蚀强烈,外来 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剥 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 孤零零的外来岩块。 叠瓦式逆冲:是逆冲断层中是 主要最常见的组合形式一系列 产状相近的逆冲断层,其上盘 层次向上逆冲剖面上呈叠瓦式 对冲式断层:由两条相反倾斜, 相对逆冲的逆冲断层组成 背冲式逆冲:由两条或两组相 倾斜的逆冲断层组成表现为一 个中心分别向两个方向逆冲, 一般自背斜顶部向外撒开逆冲 楔冲式逆冲:一般与基底大断 裂有关是在基度断裂活动中基 底老岩系被推挤上冲造成的 韧性断层:它是岩石在塑性状 态下剪切作用形成的强烈变形 带 地斩:有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 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条 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降

工程地质名词解释和简答

一、绪论 1.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将地质学的原理运用于解决工程地 基稳定性问题的一门学问 2.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和研究方法: 答: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区域稳定性研究与评价、地基稳定性研究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研究方法为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工程地质类比法 3.建筑物的地基:在土和岩层中修建建筑物,承受建筑物全部重 量的那部分土和岩层。 4.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 答: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主要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 作用。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 盾或问题。主要包括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围 岩稳定性问题、区域稳定性问题。 二、地壳及其物质组成 1.地质作用: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 2.物理地质作用包括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 作用、地震)和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3.矿物: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均匀固体,是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和 岩石的基本组成部分。 4.矿物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和条痕、光泽、硬度、解理与断口、 密度、弹性,挠曲,延展性。 5.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时,能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 6.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后无规则地沿着解理面以外方向破裂, 其破裂面称作断口。 7.岩石按其形成方式分成火成岩(又称岩浆岩)(岩浆作用)、沉积岩(外力地质作用)和变质岩(变质作用)等三大类。 8.通常用结构和构造来描述岩石的形貌特征。 岩石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彼此间的组合方式。 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矿物集合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其他 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和填充方式。 火成岩具有块状构造、沉积岩具有层状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 识别岩石类型的主要依据是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特征。 9.沉积岩:由沉积物固结变硬而形成的岩石。是三大类岩石中在 地表分布最广的。最基本、最显著地特点是具有层理构造。 10.沉积岩的形成途径: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或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机械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以这种方式形成 的沉积岩称碎屑岩。二是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水溶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