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16.97 KB
- 文档页数:8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杨炯及其作品《水龙吟》。
2. 理解《水龙吟》中所描绘的建康城景色。
3. 发展学生的阅读和解读诗歌的能力。
学习活动:1. 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关于唐代诗人杨炯的知识,包括其生平、创作特点等。
如果学生对杨炯不熟悉,可做简要讲解。
2. 导读:- 师生共同阅读《水龙吟》诗,师生一起探讨诗歌的诗意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描绘的建康城景色。
3. 理解诗歌:- 以小组形式请学生对诗进行分析和解读。
提问学生以下问题: -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诗歌的意境和气氛是怎样的?- 诗中的“心亭”是什么意思?- 诗中有哪些描写景色和情感的诗句?-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如何?4. 学生展示和讨论:-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解读,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 创作活动:- 要求学生以《水龙吟》为蓝本,创作一篇反映现代城市景色或个人情感的诗歌。
引导学生注意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6. 分享和评价:- 学生可以选择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创作,大家一起欣赏和讨论。
- 可以通过小组评价或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7. 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杨炯及其作品《水龙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如何阅读和解读诗歌,培养了一定的创作能力。
拓展活动:- 邀请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唐代杨炯的诗歌作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阅读。
- 鼓励学生写一篇《水龙吟》的阅读心得,表达他们对于这首诗的感受和理解。
-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朗诵或分析,拓宽视野,提高诗歌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精选5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大学语文》学习目标2、了解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考核的办法教学重点:1、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难点: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语】辛弃疾,我们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学之外的辛弃疾是怎样的人呢?他曾经揭竿而起,曾经威震四方,曾经率领区区五十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敌营,在五万多精兵驻守的兵营中活捉了杀死己方将领的叛徒,更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肯定他的谋略超群。
但这样一位将才,却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备受排挤,有心杀敌,但却无路请缨,终至壮志难酬。
然而,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壮志难伸的辛弃疾在文学方面却是成就卓著,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人称“词中之龙”。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词坛大家,主要来欣赏他的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争此起彼伏。
在遍地烽烟之中,辛弃疾降生了。
他出生的第二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屈辱条约,从此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
辛弃疾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赏心亭上失意人断鸿声里英雄泪授课人尹淑华【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理解作品“登临意”的真意,“英雄泪”的内涵,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2、鉴赏辛词借景抒情、用典等艺术技巧,领略其豪放词特点。
【教学重点】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
【教学难点】解读典故内容,体悟词人衷情。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根据诗歌展开合理想象,改写上阙。
情景交融,富有文采,200字左右。
阅读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了解辛弃疾坎坷的政治遭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二、明确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词人“登临意"的真意,“英雄泪”的内涵;感受人物形象。
2、分析艺术技巧鉴赏诗歌,领略其豪放词特点。
三、诵读,整体感知1、全班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2、质疑解答,理解难句预设: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断鸿声里无人会倩何人揾英雄泪3、请根据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抽读4、再齐读这首词,读出悲伤的感情。
四、品鉴,通过诵读深入体味情感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语“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辛弃疾的真性情,他的悲伤除直抒胸臆外还表现在哪里?他又是如何传情达意的呢?请找一句自己认为最能传情达意的句子赏析诗歌。
鉴赏的一般环节:内容+手法+感情(小组讨论)(一)词人说“无人会登临意”,在流淌着他热泪的字里行间,你读出了他哪些真情?预设: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寓情于景首先,表明了当时是秋季,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长空、江水,天高水长,水天一色,浩荡江流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景象。
辽远苍凉,气象阔大,突出浓浓的秋意.豪放词起笔雄健有力。
其次,一个千里,一个无际,辽远苍凉秋色无边,愁思不尽。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秋风一起,人们往往产生萧瑟凄凉之感;秋上心头,便凝结成了万般愁思。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鉴赏;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包含诗歌全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2. 相关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全文,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作者和。
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诗歌解析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进行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5. 情感共鸣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和诗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品读法: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实例讲解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品读感悟: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5. 讲解示范: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6.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一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短文,阐述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内容:1. 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辛弃疾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深情厚意、豪放激昂而著称于世。
其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教学设计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造诣,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艺。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创作背景和特点;2. 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准确表达;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加深对宋词的理解;4. 提高学生的表演才艺,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展现的意境和情感;2. 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演,展现诗歌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1. 诗歌材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 参考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相关介绍和解读;3. PPT或黑板,用于呈现相关资料和教学重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在教学开始前,可以通过展示几幅与辛弃疾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辛弃疾和宋词的好奇心。
2. 学习诗歌材料引导学生逐句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解读其中所表现的情感、意境和文学特点。
可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一起尝试理解并进行思考。
3. 分析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特点通过讲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特点,进一步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 文学鉴赏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进行诗歌的鉴赏,引导他们观察、感受、品味辛弃疾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表演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工,选择适合的诗句进行朗诵或表演。
通过表演,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形象,同时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六、教学延伸1. 寻找更多辛弃疾的作品,并进行鉴赏和比较分析;2. 学习宋词的创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进行模仿创作;3.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辛弃疾的诗歌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上述是一份针对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衡东一中刘丽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词阅读的基本方法,如诵读、知人论世、抓关键词句、结合注释等;2、过程与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和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通过师生互动练笔形成自我感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在所处时代的激愤、失意的情感,正确评价词人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现实处境的心态。
教学重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和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词人在所处时代的激愤、失意的情感,正确评价词人的情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发现法,自主、合作、探究;师生共同练笔;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35岁,是人生的一个黄金年龄,是精力与智慧最充沛的时期,是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时期。
然而,能文能武,被称为词中之龙、疆场猛将的爱国典范辛弃疾,在他人生的壮年时期实现他的人生理想了吗?二、一读诗词,读准读通。
1、请一生读全词,学生注意标注其朗读情况。
2、生评议:他的朗读有读音错误码?有停顿错误码?3、生在正音和了解节奏、停顿后,齐读全词。
三、二读诗词,读解内容。
1、请自读全词,根据注释⑴⑵⑶,思考: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内容是什么?2、你还了解辛弃疾的其他哪些情况?3、老师将同学们了解的情况还做个补充和概括。
(幻灯:辛弃疾人生主要经历)四、三读诗词,读懂情感。
1、1174年,35岁正当壮年的辛弃疾只是在建康担任一个小小的参议官闲职,他的心情怎样?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词,从词中上下阙分别找出一句直接抒写作者情感的词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2、生自由读诗词3、学生情况预设:上阕中,有同学可能会找出这一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则引导学生找出“献愁供恨”的主语,明白这是一个倒装句。
并由此知道这一句并非作者直抒胸臆,而是“移情于物”的表现手法。
并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理解“移情于物”的用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情感。
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词人的情感世界。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能够分析辛弃疾的词风和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1.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背景。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词的背景与作者2.1 历史背景介绍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重点讲解金兵入侵、建康之战等相关史实。
2.2 词人辛弃疾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人身份,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
第三章:词的内容解析3.1 词的逐句解析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僻字词、典故和意象。
3.2 词的意境与情感分析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心。
第四章:词的艺术特色4.1 词的格律讲解词的格律、韵脚和节奏,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
4.2 词的艺术手法分析词中的比喻、拟人、对偶等艺术手法,让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感。
第五章:拓展与实践5.1 诗词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5.2 欣赏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六章:词的背景与历史6.1 词的背景继续深入讲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创作背景,包括南宋时期的政局、建康的历史地位以及辛弃疾的个人经历。
6.2 历史影响分析南宋时期的历史事件对辛弃疾词作的影响,探讨时代背景与词人情感的关联。
第七章:词的文化内涵7.1 文化意象详细解析词中出现的具体意象,如“水龙吟”、“赏心亭”等,探讨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3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这次本店铺为您整理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诗人的情感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学生课本。
3. 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诗文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背诵诗歌,并回答相关问题。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古典诗词。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问题回答的正确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3. 课后分享: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辛弃疾其他作品的了解和分享情况。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以及教学难点的攻克情况。
教师也应考虑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理解,可以组织一次课外活动,如参观辛弃疾纪念馆或者举办一个以辛弃疾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学习诗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九、教学资源: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播放与辛弃疾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使用互联网资源来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历史资料。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爭貝簀鸹镉膩鯰緶门纜捣濃鹑谄鏝兴喾犧給绥贲铱藪纱绒镡鯁鹑馈預汹層暫飙間淺濕莧峴沦垦攤诜讼紅鸞饴闳闃纠。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鸣癰鈀鍬聯树阋鲕據腳暫纯飽聳戔顼潤变挛鑠柽當駟湞赌婶鉀阈坝岘階闃箏崂組胀剴摻垫怿镉伥堕騖绺產欒訝鄺匭。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引: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
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
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忆僨舣鳆諛終燁鰳嬷負統蜗啮鄶嚀账鯤铫櫓谖苌锟鎰貲飼鑲鐫聋竄薊赣检鏟赝铡呙鏵筚邺鲞唠阳窺辕褻閌鎂殡輾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案标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3.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准备: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歌文本。
2. 课堂展示设备,如投影仪或白板。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包括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的介绍。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建康赏心亭的景色,引发学生对于诗歌主题的猜测和想象。
2. 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阅读与分析:1. 分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歌文本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3. 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确保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准确。
讨论与分享:1. 分组讨论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景色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创作与表达: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景色或情感作为创作的主题,并运用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进行表达。
总结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并互相评价和分享意见。
2.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研究其他唐代文学作品,比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艺术才华。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力的发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表达技巧。
(3)诗歌意象、意境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杨洪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解读诗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强调诗歌的韵律特点和表达技巧。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感悟体会文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韵律特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诗歌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4. 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和总结,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1、理解词的相关知识,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才能。
2、体会风光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入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局部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读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水龙吟· 登建
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
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 分析词的上片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 学生讨论完成)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 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 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
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 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
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 学生讨论完成)
(1) 看、拍、会、登
(2)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
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 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许汜——谋取私利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 分钟后 ) ,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 份的凄苦。
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 季鹰归未?”这里, 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 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 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
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 表示怀疑: 你这样的小人, 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
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流; 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
张翰——乐于归隐
(正)
刘备——雄才大略
(反) 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 并抒发了对金人、 南宋朝廷的激愤,
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 中的
(3)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中流年,即年光如
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 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 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可见, 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应。
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 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 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 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 ?并说说你的理由。
( 学生自由发言 )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 怀磊落, 忧国伤时的诗人, 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是啊,
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 ?《念奴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 得不 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 相呼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 那是
娇• 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
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
• 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
仰则天高,俯则水远。
天高水远,无边无垠。
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
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 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片:江月山景落日断鸿动作:看、拍、会、登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运用典故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以上就是《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