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地理七下《极地地区》同课异构教案 (5)

人教版地理七下《极地地区》同课异构教案 (5)

人教版地理七下《极地地区》同课异构教案 (5)
人教版地理七下《极地地区》同课异构教案 (5)

极地地区(第2课时)第十章极地地区(第2课时)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该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用实例说明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包括“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二个部分. 通过这二个部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哪些特殊性以及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材同样介绍了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树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不是初次学习国家地理,在此前的教学中已基本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图表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故教学中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适度的启发性问题,让新知识构建于已有知识之上,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

方法

1.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

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

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

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以及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保护两极地区环境重要性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使学生

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难点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3.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

设计理念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了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并能够运用个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 学 流 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开始

第一站:冰雪覆盖的地区

自主学习、读图探究

第二站:南北两极地区的差异

读图探究

结束 构建知识体系(板书设计)

达标检测

第一站:

科学考察的宝地读课本P96-98页,探究科学考

察的宝地. 1.找出南北极地区

各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 2.

因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南

极地区又被称为什么?3. 科

学考察的宝地仅仅因为丰富的

自然资源吗?还有什么原因?

4.你知道中国的南极科考始于

何时吗?中国第一位徒步横穿

南极的科考队员是谁呢?5.找

出我国的长城站和中山站. 我

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

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6.

讨论极地的科考价值.

自主学习、讨论

合作、探究得出结

论.

展示课本

P96-98页的

内容以及图

片.

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

了学生的兴趣,学生

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

上;通过对问题的讨论

和交流,让学生发表了

不同的见解,培养了语

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

宽松的学习环境.

第二站: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读书本98到99页的内容,探

究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

了解极地地区的面临的生态环

境危机. 2为了保护南极的生

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签订

了什么条约?3. 讨论:“面对

着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应该采

取什么措施?”4.比较南北两

极的纬度位置和范围、海陆状

况、气候状况、资源状况、代

表动物?

学生看图讨论得

出结论

展示书本上

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

作、探究能力和读图分

析能力.

构建体系小结课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绘制知识树

利用展台展

示部分小组

的成果

通过绘制知识树,帮助

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

体系.

板书设计

达标检测

1.南极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主要有()

A.储存在地下的大量淡水

B.埋藏在地下的丰富的矿产资源

C.沿岸栖息着无数食草动物

D.大陆内部有大片地衣、苔藓

2.下列关于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极地区全部是陆地,北极地区全部是海洋

B.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即使暖季也非常寒冷

C.北极地区虽然气温比南极高,但降水却比南极少很多,风速也比南极大

D.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而且出现的日期相同

3.到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最好时间是()

A.3~11月

B. 11月~次年3月

C. 2~10月

D.6~8月

4.在“爱护和保护地球最后一片净土—南极”的主题班会中,小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你

认为他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A.去南极大量捕杀企鹅

B.大规模开采南极矿产

C.把丢弃的垃圾埋在雪地里

D.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

【教学反思】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

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

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

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

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

些地理信息.

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

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

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降水与生活

1、什么是降水

2、降水量的测定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三)降水的分布

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

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