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

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对比阅读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假设,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那么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以下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B 〕(2分)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

11.以下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为哪一项〔A 〕〔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2.以甲、乙两文为据,以下表述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D )(2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说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1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表达的?〔3分〕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表达。

【一】

[甲]人恒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那么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那么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那么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5、解释①入那么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同〝弼〞,辅佐边境

6、翻译①人恒过,然后能改。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的主要观点:防患于未然共同特点:卒章显志

【二】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那么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

解释〔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那么无法以家拂士〔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

〔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完全

11、翻译〔1〕人恒过,然后能改。〔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卒章显志。

【三】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8.解释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

①犯错误②割断

9.翻译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答: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

乙文以表达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四】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解释〔1〕必先苦其心志〔2〕入那么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

〔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D)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14.翻译〔1〕人恒过然后能改。〔2〕可以免于患乎?

〔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五】

〔甲〕〔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②旁。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⑤旁。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

【注释】①舍:住屋。②市:市场。③贾人:商人。④炫卖:边喊边卖。⑤学宫:学校。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翻译(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此可以处吾子矣。这里可以安顿我儿子了。

10.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2分)

__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11.〝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要居安思危,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增强忧患意识

六、

文言文比较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甲文:(选自?孟子?告子下?)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发于/畎亩之中

解释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③吴既赦越〔)④与百姓同其劳()

①通〝增〞,增加②犯错误③赦免④劳动

3、翻译以下句子。女忘会稽之耻邪?

译: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成语是:卧薪尝胆

4、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七、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 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数战那么民疲;数胜那么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翻译:魏文侯问李克:〝吴国为什么灭亡?〞李克说:〝因为屡次得胜.〞文侯说:〝屡次得胜是国家的幸事,为什么

竟会因此而亡国呢?〞李克说:〝屡次作战,人民就要疲困;屡次胜利,君主就容易骄傲.以骄傲的君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5.解释⑴舜发于畎亩之中〔〕⑵必先苦其心志〔〕⑶数战数胜〔〕⑷人恒过〔〕

〔1〕起〔2〕使……痛苦〔3〕多次〔4〕犯错误

6.以下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D〕

吴之所以亡者何

也魏文侯问于李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征于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桓侯故使人问

之然后叹借

者之用心专

翻译⑴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⑵数战那么民疲;数胜那么主骄。

〔2〕屡次作战,人民就要疲困;屡次胜利,君主就容易骄傲。

8.请比较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异同点。〔各找出一点即可〕〔3分〕相同点:都讲到国家灭亡的原因。

不同点:甲文,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王;乙文,数战那么民疲,数胜那么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八、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那么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治国安民?

【注释】①炀(yá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节奏。〔划一处〕〔1分〕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入/那么无法家拂士

11.解释〔1〕人恒过,然后能改〔2〕入那么无法家拂士〔3〕征求无已〔4〕百姓不堪

〔1〕犯过失,〔2〕同〝弼〞,辅弼,〔3〕停止〔4〕忍受,能支持

12.翻译〔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那么枝叶茂荣。

〔1〕用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

13. ?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4分〕

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14.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九、

【甲】【乙】贞观1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2百姓。假设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假设耽3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4,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5。

【注释】1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2存:抚恤。3耽:沉溺。4九重:深宫之内。5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9、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2分〕

〔1〕必先苦其心志〔〕〔2〕行弗乱其所为〔〕〔3〕犹割股以啖腹〔〕〔4〕假设耽嗜滋味〔〕

10、选出以下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3段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

12、【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A ,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B 的中心论点。【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C。〔3分〕【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

异: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十、

【甲】【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那么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假设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解释〔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入那么无法家拂士〔4〕诚自古所希

〔1〕任用,选拔〔2〕了解〔3〕通〝弼〞,辅佐

〔4〕确实,实在。

6、以下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2分〕

A〔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B〔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病复作,那么不可救矣C〔1〕国恒亡〔2〕河曲智叟亡以应D〔1〕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2 〕君谓计将安出

7、翻译〔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8、甲文探讨了和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是。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居安思危

解释(1)管夷吾举于士〔) (2)困于心衡于虑()(3)病虽愈〔〕〔4〉四夷俱服()

(1)狱官。〔2)通〝横〞,梗塞,堵塞,不顺,〔3)即使。〔4)臣服,服从。

12. 翻译(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

1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4分〕

答: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1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4分)

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十【一】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

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4. 解释〔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创业与守成孰难孰:哪一个〔4〕征与吾共安天下安:安定,管理

15. 以下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 D.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16. 翻译〔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强他的才干。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译文: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

17.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甲】文第2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作简要说明。〔2分〕

答: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2分〕

答: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十【一】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假设石之死

假设石①隐于冥山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藩②。假设石帅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③,日入而燎辉④,宵那么振铎⑤以望,植棘树墉⑥,坎⑦山谷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而虎死,假设石大喜,自以为无毒己者矣。于是驰其机,撤其备,垣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无何,有貙⑧逐麋来,

止其室之隈⑨,闻其牛羊豕之声入食焉。假设石不知其为貙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块,貙人立而爪之,毙。〔选自刘基?

郁离子?〕【注】①假设石:人名。②藩:篱笆墙。③殷钲〔yǐn zhēng〕:殷,震动;钲,原为乐器名,这里指能敲击出声的器物。④燎辉:点燃火把。⑤铎:古代响器,形状像大铃。⑥墉:高墙。⑦坎:作动词,挖坑。

⑧貙〔chū〕:一种状如狐狸而凶猛的野兽。⑨隈〔wēi〕:本指山或水弯曲的地方,这里指房子的拐角处。

6.划分节奏。〔只画一处〕闻其牛羊豕之声入食焉闻其

牛羊豕之声/ 入食焉

7.解释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②有虎恒蹲以窥其藩①通〝横〞,梗塞,不顺。②〔从缝隙中〕看

8.以下句中加点的〝于〞与〝假设石隐于冥山之阴〞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C〕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于厅事之东北

角D、贤于材人远矣

9.翻译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长他的才干。

乙文故事恰恰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请结合乙文内容进行分析。

猛虎的威胁存在时,假设石一家时时处处戒备,忧患中全家平安无事,得以生存。而虎患一除,假设石防范之心松懈,因而丧失生命。

十【二】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那么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有一种狡猾的动物叫猱,〔体形〕小善于爬树,

爪子锋利。老虎的头上发痒,就让猱〔帮他〕抓挠,久而久之,〔老虎头上挠〕出了洞,老虎感到很畅快,没有发觉〔脑袋挠破了〕。猱逐渐取老虎的脑髓吃,然后把吃剩余下的来献给老虎。老虎吃了脑浆,〔觉得脑浆〕很美味,认为猱很忠心,就更加爱猱,亲近猱。时间长了,老虎的脑袋被掏空了,疼痛发作,〔老虎去〕寻找猱。猱〔却〕已经逃跑躲避到高树上了。老虎跳跃着大声吼叫,就死了。

解释①必先苦其心志②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③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④猱那么已走避高木

①使……痛苦;②就;③追寻踪迹;

④却。

翻译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我偶尔得到一点食物,像生肉这类美食〔或美食〕不敢私自享用,把它献给您。

甲文中的舜等人成就大业和乙文中的老虎被〝啖〞脑而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甲文中的舜等人历经磨难而变得内心警觉、性格坚强、才能增强;乙文中的老虎沉湎于〝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

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

甲文通过或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

十【三】

【甲】〔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假设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那么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买进谷物。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通〝擒〞,捉住。

7.解释〔1〕行拂乱其所为〔2〕王何患焉〔1〕拂:违背〔2〕患:忧虑,担心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1〕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

9. 【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

一类人。【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表达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甲】文:经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伟大事业【乙】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十【四】

[甲]〔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那么遣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④已灭,天下已定,那么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

10.以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C 〕

A、必先苦其心志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沉溺声色

C、及凯旋而纳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终至一夫夜呼

11.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

12.以下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B 〕

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说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

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

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

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中〝可谓壮矣〞〝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发人深省。

13.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

提示:〝忧患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磨练意志〞三点来谈即可

十【五】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7.D〕〔3分〕

A.必有过人之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匹夫见辱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C.而其志甚远也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D.而轻用其锋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卒然临之而不惊〔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1〕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2〕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9.请用〝/〞断句。〔断两处〕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

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10.【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4分〕

【甲】逆境(磨难、困境亦可) 【乙】忍耐

十六、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恒过,。。。。入那么无法家弼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解释⑴饿其体肤〔〕⑵衡于虑〔〕⑶出游数岁〔〕⑷期年,以出揣摩〔〕

⑴使……饥饿⑵同〝横〞,梗塞,指不顺⑶游历

⑷一年

10.用〝/〞断句限两处。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⑵入那么无法家弼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⑶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⑴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 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⑵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⑶〔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12.【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

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珍珠鸟》同步练习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珍珠鸟》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12分) 1. (6分)我是拼写小能手。 jiān rèn zhìrèsuìxièshēn qūzīrùn qíqi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6分)我来给划线字注音。 ①早上,我迎着朝_______阳,快乐地朝_______学校走去。 ②中午,太阳光晃_______得我睁不开眼,走路直打晃_______。 ③晚上,我完成作业后,觉_______得有点困了,就上床睡觉_______了。 3. (4分)看拼音写词语。 yèwǎn cōng lóng yùfāhuàkuà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4分)写出近义词 葱茏—_______ 信赖—_______ 流泻—_______ 细腻—_______ 5. (4分)写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鸣叫_______掀开_______ 眸子_______立即_______ 6. (6分)指出下列比喻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①阳光射进窗来,把吊兰的一串串小叶照得如同碧玉。把_______比作_______ ②它(珍珠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把_______比作_______ ③我让吊兰的长满绿叶的藤蔓覆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把_______比作_______ 7. (3分)给划线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选项写在句子下面的中横线上。 字典中的“由”字有多种释义,如: A.原因;B.由于;C.经过;D.顺随,听从。 ①他感觉更加难受,伴之而来的是胸腔绞痛,慢慢身不由己地向地面滑落。_______ ②小弟弟,你长大了,又没生病,可没有理由再让奶奶背着你上幼儿园了。_______ ③平安大街是我上学的必由之路。_______ 8. (4分)按课文《珍珠鸟》内容填空 白天,它_______,傍晚,它就在父母的_______,飞到笼子边,_______,_______钻进去。 9. (12分)按查字典的知识填空 ①“圈”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__,再查_______画。它有两个读音,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用他们分别组词:_______、_______。 ②“匠”用音序查字法,先查_______,再查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再查_______画,最后一画是_______;这个字是_______结构。 10. (5分)发挥你的聪明才干,把下列成语填写完整。 _______不断_______罗_______布前车之_______囫囵_______枣 11. (6分)找出每句中的反义词,写在横线上 ①姐姐考上理想的大学后仍然很虚心,一点儿也不骄傲。_______——_______ ②我喜欢寒冷的冬季,讨厌炎热的夏季。_______——_______

2020-2021学年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珍珠鸟课文精读训练卷

2020-2021学年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珍珠鸟课文精读训 练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三个月后,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míng wū)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拨开绿蔓(màn wàn)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篷蓬)松的球儿。 1.用“√”画出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2.选文介绍了雏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部分,是按________的顺序来写它的外形的。 3.文中画“________”的部分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作了________。4.读了选文,小珍珠鸟给我留下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损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映反应)。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淘气地陪伴着我;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 5.用“\”画去文中括号内使用不恰当的词语。 6.读到“再三呼唤”,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到“挤开”,我仿佛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山居秋暝(míng) [唐] 王维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诗是五言律诗,诗人在山中隐居是所做。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景物的感想。读时注意第三联中的“归”和“下”字的停顿。及最后一联中“自”的停顿。 作者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 注释:【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新】刚刚。【竹喧】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尽。【王孙】本诗指诗人自己。 翻译:空旷的山野刚下完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林里人声喧闹,是洗衣的女子归来,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花春草凋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景:清泉、浣女、渔舟。静景:明月,松树林、石、竹林、莲叶。 本诗前两联联写景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三联以动衬静(浣女——竹喧,渔舟——莲动)。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山居图。第四联抒情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高洁的情趣。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朗读的基调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 注释:【泊】停靠。【枫桥】地名指苏州。 【乌】乌鸦。【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对】相对,面对。 【姑苏】苏州城的别称。【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翻译: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鸣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21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21课古诗两首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 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 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空气 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5、(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第二单元:冷热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华氏度)作单位。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温差大,降温快。 4、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6、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7、(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8、真空状态下,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9、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再提起一次重盖。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1.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九色鹿》课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九色鹿》课文 22 九色鹿 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这天,九色鹿在河边散步。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意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 有一天,这个国家的王妃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头双角洁白如雪、身披九种鲜艳毛色的鹿。她突发奇想:如果用这只鹿的毛皮做件衣服穿上,我一定会显得更加漂亮!于是她缠着国王要他去捕捉九色鹿。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国王听了,立即调集军队,由调达带路,浩浩荡荡地向着九色鹿的住地进发了。 山林之中,春光明媚。九色鹿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突然,乌鸦高声叫喊道:“九色鹿,九色鹿,快醒一醒吧,国王的军队捉你来了!”九色鹿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再一看,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九色鹿非常气愤,指

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国王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教材简析: 《九色鹿》是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严惩。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学生比较喜欢。

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预习和知识点总结

第2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预习和复习 目录 知识点 (1) 生字组词: (1) 多音字: (2) 课后习题答案: (2) 山居秋螟知识点 (4) 山居秋暝 (4) 枫桥夜泊 (5) 长相思知识点 (6) 长相思 (6)

知识点 生字组词: 孙:子孙外孙侄孙孙女王孙贵族泊:停泊漂泊泊车淡泊名利 愁:忧愁愁闷发愁愁绪愁眉苦脸,寺:寺庙寺院佛寺山寺寺观 榆:榆关榆树榆钱榆荚榆叶榆木畔:河畔田畔江畔湖畔篱畔池畔 多音字: 泊:bó漂泊pō湖泊 更:gēng三更gèng更加 形近字: 孙(子孙)孔(孔雀) 泊(停泊)伯(伯父) 愁(忧愁)怒(发怒) 寺(寺庙)侍(侍奉) 榆(榆树)愉(愉快) 畔(湖畔)伴(伙伴)

课后习题答案: 2、读一读,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 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意:竹林里传来阵阵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莲花响动,那是捕鱼的小船在顺流而下。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1)引学:首联和颔联,描绘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气缓缓将至。傍晚,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那月光穿过树林,直射林间,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泉于石上流过,泉水清可见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静态的美) (2)引学: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动态的美)

四年级上册第21课《九色鹿》文本赏析

解读视角之一关注文本本身(原创) 让神性回归人性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九色鹿》文本赏析 【文本赏析】 《九色鹿》是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原自敦煌石窟第257窟西壁上的壁画,是莫高窟四万五千米壁画中最完整的连环画故事,北魏的佛经经典作品之一,原名叫《鹿王本生》。后被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成了文字《佛说九色鹿经》。 作品通过九色鹿——据说是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的前身——救了一个落水将要被淹死的调达却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带我们来穿越绵长的历史时空,来追问、思索和探究一些令我们千百年来无从逃避的东西:人性如许复杂,佛家的“舍己救人”、“善恶有报”还能焕发出什么样的活的光彩?难道仅仅就停留在对负义与贪心的道德谴责上吗?在当前社会,我们究竟该怎样来诠释生命的本色以及人性的善恶交融? 在叙述的特点上,课文通过电影式的蒙太奇“剪接”手法,通过三大场景所构成的整体框架——浓郁的童话氛围中展示出的救援?背叛和斥责的全过程,通过鲜明生动的“这一个”和简朴鲜活的语言层层铺叠开来。紧凑利落的干净结构里,合理晓畅的情节发展中,不知不觉地就冲击着读者的视觉和思维,就引发了读者的无限联想,就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就表现着充沛的情感体验。 一、救援

在第一个场景中,作品的叙述从一个“景色秀丽的山林”开始?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故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会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余秋雨) ……人们就自然地把自己内心对美、对安宁的渴望通过这只躲在遥远而幽静的山林中的“双角洁白如雪”、身上呈九色祥光的鹿呈现出来:它在阳光下变幻闪烁的不同光彩,不正是人性美与生活美的一种极致么?它美艳的姿容不就像冷凝剂一样,把人的躁动不安消失在山川草木之间,成为人们悠然神往的一个无忧无虑的精神憩园么?那流传了几千年口衔灵草的古老鹿纹剪纸“回头鹿”、那被用来谐音祝福的“鹤鹿同春”、那西方传说中为圣诞老人拉车的驯鹿、那象征着生命之树和太阳光芒的土著图腾崇拜、那印度佛教中昭示着祥瑞和美丽智慧的神圣之物、我们与其说它是菩萨的化身,倒宁勿认为它是吉祥的符号、善的使者,它几千年来一直伴随着人类,维系着人与自然、维系着人们内心善与恶的冲突与和谐。 一声声急促而凄惨的“救命”透过千年古壁传来,就是被这样一只美丽、善良又勇敢的神鹿所救活。重生的调达感激涕零、连连叩首。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心灵信息的发射站,“一举一动无不宣泄感情”(茨威格),眼睛、手、面部乃至说话的音量、音调无不丰富并暗示着我们的内心世界和情绪变化。在生与死的大起大落面前,调达的“连连向九色鹿叩头”就把他流淌在心底最真诚的感激与庆幸表露无遗: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一切,更在他传递心声的千恩万谢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我愿永远做你的农仆,终身受你的驱使……”尤其当九色鹿不求任何回报时,调达美好的天性在善与美的熏染下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孔子教案 语文S版

孔子 教材分析 《孔子》一文有八个自然段,按“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分为“孔子生平”和以有反映孔子的思想主张、风貌的几个“小故事”两部分,为我们概述了孔子的生平和表现了他的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原则。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这个名人,更可以从孔子身上学到一些道理,如做人要推己及人、勇于反省、严以律己、勤奋读书等。 学情分析 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的孔子,其“仁”“爱”思想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千百年来孔子也因此而备受中外人民崇敬。教学这篇课文,对于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有一定的帮助,从而引导他们到中华文化的历史长廊中去认识那些对我们中华民族有卓越贡献的人物。但五年级的学生历史文化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认识比较浅薄,要全面地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并不容易。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和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等10个会认或会写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翻来覆去”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3、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收集并了解一些孔子的其它精辟言论。 4、能复述课文其中的一或两个小故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 (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 2、汇报阅读情况。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导入:我们扫除了基本的阅读障碍,下面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春秋时期,看看孔子都有哪些故事吧。 2、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关于孔子的几个小故事。 (四)逐段学习,感悟理解

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huījìn sǔn shīxiāo huǐɡuībǎo ()()()() hónɡwěi qīn luèyáo tái huánɡɡōnɡ ()()()() 二、辨字组词。 幻()征()凡()艺() 幼()证()几()芝() 值()稍()统()般() 置()梢()流()股()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天南地()众星()月金()辉煌玲珑()透 亭台楼()田()风光诗情画()不可()量 五、将下列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1、元清唐明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圆明园皇家园林长春园园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词填空。 统一统治 1、两岸人民隔海相望,盼望着祖国早日()。 2、秦始皇()六国之后,实行暴力(),焚书坑儒,民不聊生。 测量估量 3、毛泽东主席的逝世,是中国人民不可()的损失。 4、詹天佑带领工人仔细地()了隧道的地形。 不但……而且……因为……所以…… 5、()许多小园是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像众星拱月一样。 6、圆明园()建筑宏伟,()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七、填空。 2、圆明园中,有()的殿堂,也有()的亭台楼阁;有 ()的买卖街,也有()的山乡村野。 3、漫步园内,有如(),饱览着();流连其间, 仿佛()。 八、回答问题。 1、课文为什么要花大量篇幅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九色鹿课时强化训练卷.doc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九色鹿课时强化训练卷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1 . 给标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无辜(gū xìng)心脏(zàng zāng)肮脏(zàng zāng) 挣扎(zhá zā)包扎(zā zhá)愤怒(fèn fèng) 2 . 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相应的词语。 (1)那些cán hài( )生灵、líng hún( )肮脏的小人,只靠chì zé( )是没有什么用的。 (2)面对fā cái( )的机会,调达没有遵守自己说过的shì yán( ),揭下了huáng bǎng( )。像他这种bèi xìn qì yì( )的人我们应该重重惩罚。 3 . 补充词语,并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见利忘( )②知恩( )报③( )害无辜 ④恩将仇( )⑤突发( )想⑥( )信弃义 ⑦郑重起( )⑧千( )万( ) 九色鹿救了调达,它不需要调达感谢,认为只要调达不说出它的住处就是________了。调达 ________,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________地走了。由于王妃________,想用九色鹿的毛皮做衣服,国王就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这时的调达________,出卖了九色鹿。国王知道原委后,不想________,让 天下人笑话,他非常惭愧,不光斥责调达________,________,还重重地惩罚了他。 4 . 按要求写句子。 (1)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用标下划线的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给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①一个人在________的波涛中________挣扎。 ②一天,九色鹿在________的河边散步。 5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九色鹿》这个民间故事叙述了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者________,但在________面前,落水者________, 最后受到了________。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人要________的道理。故事中人物性格鲜明,我喜欢________, 因为________;我讨厌________,因为________。 6 . 快乐阅读。 东郭先生和狼 有一位书生——东郭先生,读死书、死读书,十分迂腐。一天,东郭先生赶着一头毛驴,背着一口 袋书,到一个叫“中山国”的地方去谋求官职。突然,一只带伤的狼窜到他的面前,哀求说:“先生,我 现在正被一位猎人追赶,猎人用箭射中了我,差点要了我的命。求求您把我藏在您的口袋里,将来我会好 好报答您的。”东郭先生看这只狼很可怜,就同意了。他让狼蜷曲了四肢,然后用绳子把狼捆住,尽可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 21 古诗词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认“榆、聒”等4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德育目标: 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会认“榆、聒”等4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学生先修内容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把握本课诗词的意思。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课诗词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诵《山居秋暝》,说一说课文描绘出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从诗中画出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激趣导入,引起意向 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二、自主学习,检查先修 (一)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指名朗诵《山居秋暝》,说一说课文描绘出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从诗中画出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1课

21、圆明园的毁灭 于集乡洪庙小学张立矿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或者是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家长那里了解到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请举手?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 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读第116页第4题“读读写写”,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5.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五、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看照片或图片,引入本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 二、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四、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板书: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阅读训练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四时景物皆成趣”,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和《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三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年四季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不同季节的景或事,或咏景言志,或借景物抒发情感,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三首古诗词都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季之美》主要讲了四季当中每个季节最美的是一天的什么时候以及怎样的美。《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月迹》一文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本单元主旨是引领学生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写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的方法。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四时景物皆成趣。”配合描绘四时景色的的画面,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2.单元重点: (1)阅读时,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本单元教材中,《古诗词三首》中,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四季之美》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景物的动态描写,课后练习二直指本单元要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鸟的天堂》课文先写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接着重点写榕树的大和茂盛,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赞美之情。这一部分属于静态描写。课文然后写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众鸟纷飞的热闹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兴奋之情。这一部分以动态描写为主。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作者把热烈的感情倾注在画面描绘和简洁的人物对话中。将作者对美好事物追逐的感情,和谐地融汇于景物描写之中。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想象等手法,增强了散文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对童心的描写更是既传神又逼真。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初步体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