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若干通假字辑释
- 格式:pdf
- 大小:193.38 KB
- 文档页数:3
清华简《保训》“中”字集释作者:赵昕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1期摘要:“保训”是清华大学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一篇,其中“中”字出现了四次。
本文以“2010年12月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的《保训》篇为研究对象,集合各家观点,探求《保训》中“中”字的意义。
关键词:清华简;保训;中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04-01《保训》篇是清华简最先被整理公布出来的,共十一支简,“中”字出现在第四、第六和第八支简共四次,分别是:(4)受之。
钦才(哉),勿淫!昔舜旧(久)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楙)(恐)(功)救(逑)中(众)。
自诣(稽),氒(厥)志;(6)侌(阴阳)之勿(物),咸川(顺)不(逆)。
舜既得中(众),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服)惟;(8)才(哉)!昔(微)叚中(众)于河,以有易,有易伓(伏)氒(厥)辠。
亡(害),迺追(归)中(众)于河。
对于“中”字的解释,各家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李学勤先生认为《保训》之“中”“是指思想观念而言”,“…中‟的观念,或称中道,是《保训》全篇的中心”。
赵平安先生认为“中”与“詷”类似,以书的形式流传,是古代帝王即大位前必须掌握的东西,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道理,“得詷得中如得天下”。
姜广辉把“中”理解成“中庸”之“中”。
他说:“中”就是处理事情时要把握分寸,要将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
舜“恐,求中”,就是在恐惧中思考如何将各种人际关系处理得最好。
李均明先生认为《保训》有两种“中”,一为“适用广泛的治国理念”、“保持平衡的理论”,即“中道”;一为“具体指不偏不倚、公正的司法判决文书”。
刘光胜先生赞同此说。
李锐先生认为“得中并不一定能受命”,也就是不同意“得中如得天下”之说。
他将“中”解释为一种特定的方位,可以被“度量、推究”于河或河附近的地区,是一种可以“根据阴阳方位而体会到的…中‟”。
别迷信史记,北大清华竹简告诉你不一样的历史我们怎么是怎么知道历史真相的?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有三大武器:典籍、考古发现和逻辑。
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
西方有自成体系的神话,但中国的神话常常与历史混杂。
我们认为天上的神灵原先都是我们的先祖:轩辕、颛顼、高阳等等,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在建立功勋之后升天,变成了神灵。
历史如此重要,伟大史学家的地位那就无以伦比了。
司马迁的《史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典籍。
关于先秦历史,我们知道的很多东西都是从《史记》而来。
但是我们要知道,《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代,书中所写的商周历史,距离司马迁也有几百上千年了,那么里面是不是都准确呢?壹在发现新的史料前,我们只能有所怀疑,但还是要以已有的记载为准。
这就是看待历史的方法论:除非发现新证据,否则不能推翻老的结论。
比如困扰我很久的一个老故事:烽火戏诸侯。
史记原文是这样讲的: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
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我看完有几个问题。
第一,周幽王时代有烽火台吗?目前我们见到的关于烽火台最早的文献记载,来自《墨子·号令》:出候无过十里,居高便所树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这段记载中,需要加以解释的是“候”。
在古代,“候”是军中的侦察人员,有斥候和烽候两种,前者是游动哨,后者是固定的观察哨。
“昼则举烽,夜则举火”是烽火的两种形式,从视觉原理上来看,人们在白天很容易看见烟,而在夜晚则能够清晰地看见火。
这就对烽火报警有了具体的要求,那就是白天点“烟”,夜晚点“火”。
要使白天的烟浓一些,那就得用特殊的材料做燃料,比如狼粪。
烽火台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我们所看见的这个样子。
而墨子,已经是春秋末期人了,距离周幽王时代还真不算短。
如果要建一个从王京到各诸侯领地的烽火台链条,西周有没有这个人力物力和财力?后来我在《吕氏春秋》里看到这一句,疑心更重了: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命训》里,隐藏着《周易》的身世!2008年,清华大学所收藏了大批战国竹简,又称“清华简”。
这批竹简中,有不少失传已久的古书,同时,也有一部分古书则是一直流传于世的。
——《命训》就是其中之一,它一直保存在《逸周书》里面。
除了《命训》,清华简中还有几篇古文,同样见于《逸周书》。
这就意味着,《逸周书》里面确实保存了不少原汁原味的战国古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周易》成书的文化和时代背景。
《度训》这一篇,就与《周易》一书有着直接关联。
不信?不妨细细读来。
一、《度训》和《周易》的作者传说中,嗯,仅仅是传说中,《周易》是周文王写的。
这个传说,还被太史公写到了《史记》里面,搞得后人一提到《周易》,总要忍不住提到文王。
巧的是,《度训》这一篇古文,据说也是周文王写的。
《周书序》云:“昔在文王,商纣并立,困于虐政,将弘道以弼无道,作《度训》。
殷人作教,民不知极,将明道极以移其俗,作《命训》。
纣作淫乱,民散无性习常,文王惠和化服之,作《常训》。
”这段话描述了文王作《度训》的背景,与《系辞》里面文王作《周易》的猜测几乎如出一辙:《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真的这么巧吗?文王他老人家这么圣明而且高产,写了一部一部又一部经典?不是的,他只是躺枪。
自从儒家创始人孔子尊崇周道,文王和周公就成了儒家的两个大箭垛子——儒生们想编什么牛逼一点的语录,都要扯上这两位圣人。
这也恰恰暴露出,《周易》和《度训》这些一大堆挂着文王名号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孔子以后的儒生写出来的。
二、《周易》坤卦与《逸周书》三训《逸周书》开篇的三篇,都以“训”为名。
《度训》、《常训》和《命训》,因为据说都是文王所作,所以合称三训。
巧的是,清华简中另外一篇据说是文王的遗训,名字叫做《保训》。
巧的是,我们说过,《周易》开篇的第二卦,名字也叫《训》!(海昏侯竹简和帛书《周易》均写作“巛”,是“训”的本字。
)这些挂名周文王的“训”,究竟都是干嘛的呢?《说文》曰:训,说教也。
子居:清华简九《成人》解析中国先秦史清华简九《成人》解析子居整理者在《成人》篇说明部分言:“本篇凡三十简,简长约四十五·二厘米,宽约〇·七厘米,三道编。
满简书写二十七至三十三字。
文字保存基本完好,仅简一〇末字残半。
简上未见编号,背面有刻划痕迹,其中简一至简一九的划痕呈倒序排列,比较特别。
今简序是据文意并参考简背划痕、污痕等形制信息综合排定。
本篇原无篇题,篇中主要记述了「成人」关于典狱刑法等内容的论说,故拟题为《成人》。
”[1]而据笔者查看原书所附简背图,简一可以在简下端看到划痕,简二至简十未找到划痕位置。
简十一至简十六在简下端,划痕皆与简序方向互反。
简十七、十八划痕在简下端,与简序吻合。
自简十九划痕另起,在简下端,至简二十七也与简序吻合。
简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的划痕在简下端,与简序也是互反情况。
由简背情况如此复杂来看,整理者排定简序当是主要依据的文意。
这就再次说明,简背划痕虽然可以在编联排序方面提供参考,但其实际状态经常会很复杂,若脱离全篇文意的话,则任何对简背划痕的片面强调都是不适当的。
整理者说明部分言:“简文可分为五个段落:首段介绍邦中司正失刑,妖象横生,王欲纠正过往,故征询群臣。
第二至五段皆以「成人曰」开头,记述了成人向王献策的四段言辞。
文中对法律制度的意义、司法原则以及断狱程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涉及五类「无赦」以及「五常」、「五正」、「五罚」等重要刑罚概念,并以嘉谷的「五时」生长为喻,提出了「德政亦用五时」的主张。
这些内容为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法治观念和司法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本篇文辞呈现出很强的仿古特点,一些语句可与《书·吕刑》篇相参读。
另有一段文字与清华简《厚父》中「古天降下民,设万邦,作之君,作之师」,以及《孟子·梁惠王下》所引《书》等语句近似,并对其有进一步阐发。
”[2]由《成人》篇的用词来看,一些先秦文献的高频虚词如:者、也、於、吾、然、夫等等皆未见使用,故当可推测《成人》篇很可能是成文于春秋初期末段左右,相关虚词的分期初步研究可参看笔者《先秦文献分期分域研究之一虚词篇》[3],更由《成人》篇与《吕刑》的密切关系,以及文中提到“土多见妖”的情况推测,《成人》篇很可能就是成文于春秋初期末段的公元前709年之后不久。
子居:清华简七《晋文公入于晋》解析中国先秦史清华简七《晋文公入于晋》解析子居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中,收有《晋文公入于晋》一篇,据整理者在说明部分介绍:“《晋文公入于晋》凡八简,简长约四十五厘米,宽〇·五厘米。
除第一、五简有残缺外,其他基本完整。
原简无篇题、序号,当前篇题、简序系据简文内容拟定编排。
简文叙述晋文公结束流亡返国之后,整顿内政、董理刑狱、丰洁祭祀、务稼修洫、增设武备,城濮一战而霸,大得河东之诸侯。
简文内容与《左传》、《国语》诸书多可印证,论说兵制一节尤为详尽,可补史籍之阙。
”[1]由原简照片可见,晋文公的“公”字,是补写在“文”、“自”之间的,推测补写“公”字或是为避免误解“晋文”为晋文侯的缘故。
《说苑·政理》有“晋文侯问政于舅犯”节,《说苑·尊贤》有“晋文侯行地登隧”节,或即原文为“晋文”而后误为“晋文侯”之例。
清华简《晋文公入于晋》原称“晋文”而不称“文公”,说明该篇内容很可能并非源出晋人之手。
晋文公所颁布的四条政命及之后的旗制,多与《周礼》、《管子》、《墨子》等书中的内容有类似内容,而这些先秦文献又多有齐地特征,《晋文公入于晋》中还有“讼狱”、“四封之内”等战国末期词汇,因此不排除清华简《晋文公入于晋》实是成文于战国末期齐地的可能。
【宽式释文】晋文公自秦入于晋,端委□□,□□□□,□□王母,遍于奴臧,笾醢皆见。
明日朝,属邦黎老,命曰:“以孤之旧不得由二三大夫以修晋邦之政,命讼狱拘执释,契债毋有畀,四封之内皆然。
”又明日朝,命曰:“以孤之旧不得由二三大夫以修晋邦之祀,命肥刍羊牛、豢犬豕,具黍稷、酒醴以祀,四封之内皆然。
”又明日朝,命曰:“为稼穑故,决旧沟、增旧防,四封之内皆然。
”又明日朝,命曰:“以吾晋邦之间处仇雠之间,命蒐,修先君之乘,饬车甲,四封之内皆然。
”乃作为旗物,为升龙之旗师以进,为降龙之旗师以退,为左【□□□师以左,为右□□□师以右】,为斗龙之旗师以战,为交龙之旗师以舍,为日月之旗师以久,为熊旗大夫出,为豹旗士出,为荛菜之旗侵粮者出。
中国发现的主要竹简帛书汇总:其出土文献足以改写古代历史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记载的国家,春秋战国以来,百家著书立说,写下了无数的经典作品。
然而经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焼咸阳宫、永嘉之乱、靖康之变等事件,导致中国很多古文献失传了。
不过十分幸运的是中国早期的许多文献都是以竹简的形式存在,能够在南方许多墓中保存很多年。
因此,我们能够通过战国、秦汉时代的竹简看到许多失传的文献。
小编就在此列举一些中国发现的非常重要的竹简和帛书,以供各位文化和历史爱好者参考。
郭店楚墓竹简:发现了最早的《老子》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
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
郭店楚简包括十六篇先秦时期的文献。
其中道家典籍三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语丛四》(《说之道》》;儒家典籍为十二篇,分别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五行》、《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
这批典籍除《老子》、《缁衣》见诸传世本,《五行》见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外,其余皆为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佚籍。
郭店竹简《老子》银雀山竹简:《孙膑兵法》重见天日银雀山西汉墓,位于山东临沂市区南银雀山。
1972年发掘一、二号墓。
其中出土了竹简文献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管子》、《晏子》、《墨子》等。
二号墓,出土《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竹简32枚。
每简长69厘米。
是西汉实用日历,也是迄今所知的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竹简同时出土,这是我国、也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件大事。
它使长期以来关于这两部书的一些疑案得以澄清解决。
《孙膑兵法》王家台秦简:发现了失传已久的《归藏》王家台秦简,1993年3月出土于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共计813枚。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在历史范畴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考古学家不仅发现、发掘了许多很早以前的文化遗迹,而且恢复了许多古文献,其中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最为突出。
“保训”竹简是清华大学藏中战国期间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文本的内容,而且在于该文献的生存状况。
保训有130竹简,每一竹简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的每一竹简也是按照一定的形状,以及特定的文字组成的。
“保训”竹简包括多种文献,有部分出自上古时期,有部分来自西周时期,有些是清代及唐,宋诸朝的碑刻、文献。
“保训”这名字,它的字面意思就是“保护训诫”,这是一种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词语。
“保训”的第一竹简的内容涉及到发展政策,其中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全面、内容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传记,第二部分是发展政策。
第一部分传记介绍了当时中国历史上辉煌的各个朝代,以及他们的政治、文化发展历史,例如:楚汉两朝、齐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第二部分发展政策主要表述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政策,其中涵盖了军事、科技、外交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处罚法、抚养费、服务考核等等。
另外,“保训”也有许多科技项目,其中不乏由技术家发明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有用设备,例如:木刻印法、火药弩、木锯连环、天文仪、农业工具等,他们的发明都使得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促进。
此外,“保训”竹简也有关于社会秩序的法律条文,今天依然活跃于中国社会,这表明中国社会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建立了一种完善的社会秩序。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保训”竹简受到了文化界、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研究。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保训”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他们发现了诸多未知的实质内容,进一步研究了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总之,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件十分宝贵的文献,它为我们揭示了战国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展的历史,是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发展史的宝贵资料。
清华简(七)字词解诂二则
孔德超
【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
【年(卷),期】2022()3
【摘要】本文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七册所收篇目中的两个字词进行了重
新训释,认为《赵简子》简文中的“䉅”当读为“笠”,训为“伞”;《晋文公入于晋》简文中的“■”为“间”字异体,可训为“夹”,“间处”可理解为“夹在”。
【总页数】4页(P117-120)
【作者】孔德超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
2.《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字词解诂二则
3.读清华简(七)札记二则
4.读清华简(七)札记二则
5.清华简七《越公其事》“豕斗、■冒”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华简真伪之争 近⽇,《清华⼤学藏战国⽵简(贰)》(《系年》)由上海⽂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正式出版。
该书是清华⼤学⼊藏的战国⽵简第⼆辑整理报告。
清华简全称为清华⼤学藏战国⽵简,是清华⼤学在2008年7⽉通过校友赵伟国的捐赠,抢救⼊藏的2388枚战国⽵简。
《系年》全书由138⽀简组成,字迹清晰,保存较好,只有个别残损之处。
全篇共分为23章,概要记述了从西周初年⼀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
清华简⼊藏清华⼤学后,校⽅随即展开了对简的保护和整理研究⼯作。
随着整理和研究⼯作的逐步深⼊,专家们表⽰这批简对学界意义重⼤,其内容多可与《左传》《国语》《史记》等参照印证。
⼀问清华简证伪《尚书》是为炒作? 清华简被媒体报道最多的就是再次证伪古⽂《尚书》这个问题,⼀时间,舆论的焦点也聚集于此。
⼀⽅⾯,由于清华简是从⾹港市场被购回,具体出⼟情况不详,这引起⼀些学者对其真伪的争辩;另⼀⽅⾯,古⽂《尚书》系伪已经学界论定,此次清华简研究报告重提此事,被⽹友质疑借《尚书》之伪“炒作”新书。
⾯对这种质疑,清华⼤学出⼟⽂献研究与保护中⼼刘国忠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只是做我们的研究,不存在炒作。
⼀⽅⾯,清华简中发现的多篇《尚书》确有其真实性和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只是将这个重⼤发现提出来供学界继续研究和讨论;另⼀⽅⾯,古⽂《尚书》系伪这个命题引⽤的是《纪年》中收录的篇⽬,当时也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后来《系年》出版,媒体再次关注这个事情,可能需要援引到第⼀辑的内容,并⾮我们的刻意。
” 刘国忠教授介绍:“据称先秦时《尚书》有百篇之数,经过秦始皇焚书,⼤多佚失,汉朝初年只有28篇传留下来,即今⽂《尚书》。
汉景帝末年,在曲⾩的孔⼦故宅屋壁中发现了秦代焚书时隐藏的⽵简书籍,有今⽂28篇以外的《尚书》16篇,即古⽂《尚书》。
这⼀发现导致所谓今古⽂之争,有⾮常⼤的影响。
传⾄现代,‘⼗三经’中的《尚书》,古⽂乃是伪书,已经学者论定。
⽽在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写本。
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全,读一读,你会告别文言文短板古筝-渔舟唱晚.mp34:08来自古韵国学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的成因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
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
清华简补释四则*刘洪涛(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徐州市 211007)提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的释文十分精审,但偶尔也有释写不准确之处,例如本文所讨论的“鬼”、“害”、“惠”、“”四字。
造成这种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整理者在写释文的时候没有充分注意古文字的形体特点。
本文想藉此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在释写古文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形体特点。
关键词鬼害惠形体特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的释文十分精审,[1] 但偶尔也有释写不准确之处。
造成这种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整理者在写释文的时候没有充分注意古文字的形体特点。
本文所讨论的“鬼”、“惠”、“害”和“”四字,都属于这种情况。
一、释“鬼”《金縢》12号与《祭公之顾命》15号有下揭二字:整理者分别释为“畏”和“”。
按前一字与后一字的右上旁写法完全相同,应该是同一个字。
整理者的释写不同,必有一误。
我们认为后一种释法是正确的,所谓“畏”应改释为“鬼”。
我们知道,古文字“人”字形有时会变作“”字形,是在“人”字形的右侧竖笔上加一点或一短横,又在字形底部加一长横而成。
[2] 例如下引“年”、“虎”二字:《集成》4229 《集成》4632 《集成》9730上博《三德》18 上博《采風曲目》4 上博《柬大王泊旱》5古文字“鬼”下部作“人”字形,或在所从“人”字形的竖笔上加一短横,与上引“年”、“虎”二字的第二形同例。
例如:上博《恒先》3号清华简《皇门》8号“畏”字所从之“鬼”的竖笔上也加有一短横,作下引之形:*本文受教育部2011年度博士生学术新人奖的资助。
《金縢》12号之字当是在《恒先》3号“鬼”字的基础上,在字形底部再加一横画羡符而成,与上引“年”、“虎”二字的第三形同例。
所以,这个字应该就是“鬼”字的异体。
[3]《金縢》12号“今皇天动鬼,以彰公德”,今本《尚书·金縢》与之对应的文字作“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简文“鬼”字应从今本读为“威”。
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50个)1.案:通“按”,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2.颁:通“斑”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3.板:通“版”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4.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5.辟:通“避”,躲避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6.弊:通“敝”,困乏,疲惫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7.辩:通“辨”,区别例如:此大小之辩.也。
(《逍遥游》)8.裁:通“才”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9.采:通“彩”,色彩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10.飡:通“餐”例如:适莽苍者,三飡.而反。
(《逍遥游》)11.唱:通“倡”,倡导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沈:通“沉”例如:暮霭沈沈..楚天阔。
(《雨霖铃》)13.绌:通“黜”,贬黜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4.垂:通“陲”,边关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白马篇》)15.歠:通“啜”,给水喝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勾践灭吴》)16.趣:通“促”,催促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17.卒:通“猝”,突然例如:卒.然边境有急。
(《论积贮疏》)18.卒:通“猝”,仓促例如: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俗称“蘸火”。
这里指用药浸泡例如:使工以药淬.之。
(《荆轲刺秦王》)20.厝:通“措”,放置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21.错:通“措”,措施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离骚》)22.道:通“导”,引导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第二单元《郑伯克段于鄢》通假字:寤:通“”,倒逆。
注P97例句:“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无:通“毋”,不要。
注P99例句:“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阙:通“掘”,挖掘。
注P103例句:“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古今字:大:今字“太”,表示尊称。
注P98例句: “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辟:今字“避”,避免。
注P99例句:“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厌:今字“餍”,满足。
注P99例句: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尝:今字“”,副词,品尝,体会滋味。
注P102例句:“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佗:同“他”,其也,另外的。
注P98例句: “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同“昵”,亲近。
注P100 例句: “公曰: “不义不,厚将崩。
”《公孙无知之乱》通假字:绌:通“黜”,贬低。
注P109例句: “衣服礼秩如,襄公绌之”。
游:通“”,出行, 乐。
注P110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通“”,抵。
注P110例句: “我奚御哉! ”税:通“脱”,解脱桎梏。
注P113例句: “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
古今字::今字“嫡”,正妻所生长子。
注P109例句:“衣服礼秩如”。
见:今字“现”,出现。
注P110例句: “彭生敢见”!坠:今字“”,坠落。
注P110例句: “公惧, 坠于车”。
反:今字“返”,返回。
注P110例句: “反,诛屦于徒人费”。
路:今字“辂”,古代的一种大车。
注P112例句: “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辟:今字“避”,躺避。
注P112例句: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异体字:期:同“”,一周年。
注P109例句: “期戍,公问不至”。
《之战》通假字:无:通“毋”,不要。
注P120例句: “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与师淹于君地”。
桀:通“揭”,举起。
注P120例句: “齐高固入晋师, 桀石以投人”。
清华大学战国竹简,证实周朝二王并立存在,史记遗漏一段重大历史周朝分为西周、东周,两周之交历史的重大变故,源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幽王独宠褒姒,以烽火戏诸侯博取褒姒一笑,褒姒生子伯服之后,周幽王想废掉申后之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史记·周本纪》:(周幽王)废申后,去太子也。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
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周幽王此举引发权力之争,宜臼外公申侯联合缯、西夷犬戎杀了幽王之后,诸侯立宜臼为王,即周平王。
此后,周平王迁都雒邑,躲避戎寇。
在周平王时期,王室衰落,对诸侯没了约束力,诸侯开始互相攻伐,吞并弱小,由此拉开了春秋大幕。
然而,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即清华简),记载的内容却要改写这一段历史,尤为重要的是,《史记》还漏记了一位周王。
幽王之后,谁来继位?根据《史记》记载,周幽王父亲是周宣王,有两个后妃,即申后与褒姒,分别育有一子姬宜臼与姬伯服,其中姬宜臼是嫡出,姬伯服是庶出。
当然,周幽王后妃与之女应该不止这些,还有一些可能没有记录,尤其是一些庶出之女,往往不被史书重视。
正常来说,周幽王应该传位姬宜臼,但因为幽王宠爱褒姒,废除姬宜臼太子之位,而立姬伯服为太子。
更为重要的是,周幽王还要杀死姬宜臼,致使申后父亲申侯大为愤怒,于是公元前771年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并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和姬伯服,褒姒被犬戎掳走,西周灭亡。
周幽王死后,诸侯们与申侯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但与《史记》不同的是,《左传》、《尚书》、《竹书记年》等书中却有“二王并立”的记载,就是当时出现了两个周王。
《竹书记年》: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
周二王并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若干通假字辑释
一、文本中出现的通假字辑释
1、大小:“大小”是用来指代人的体型大小。
2、山川:“山川”指自然的山州、山谷和溪流,也可以指地域的界限。
3、虚实:“虚实”直接指“象形”字的本意,也可以表示形容一种虚与实
的状态。
4、运及:“运及”是引申意义,表示一件事将影响或牵涉到另一件事。
5、安危:“安危”表示安全和险境,比喻一种状态。
6、兵马:“兵马”是指在战争中由军队带领的马匹,所指的是一种军事
设施。
7、忠臣:“忠臣”是指为尊主忠心耿耿的官员,用来赞扬和彰显忠诚。
二、战国竹简记录的景象和人物
战国竹简记录了当时战国时期的历史景象和人物,介绍了诸侯国大小、山川地势、虚实关系、安危形势、各国兵马力量等等,以及各国密臣
忠臣以及各路诸侯争抢诸地的运及。
可见,透过战国竹简,可以进一
步了解当时六国混战的历史景象。
三、战国竹简的文字记载
战国竹简中的文字记载,大都是用简洁的文字来概括历史景象,比如“总韩母大小”指的是韩国的大小;“山绝川终”指的是山谷和溪流的界限;“虚实相对”指的是诸侯国的不断变化的虚实关系;“安危处处”指的是安乐与危险的关系;“兵马势锐”指的是各国兵马力量;“忠臣宾客”指的是为尊主忠心耿耿的官员,以及各路诸侯争抢诸地的运及。
可见,竹简
中记载的诸多文字,可以令我们更好地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