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若干通假字辑释
- 格式:pdf
- 大小:193.38 KB
- 文档页数:3
清华简《保训》“中”字集释作者:赵昕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1期摘要:“保训”是清华大学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一篇,其中“中”字出现了四次。
本文以“2010年12月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的《保训》篇为研究对象,集合各家观点,探求《保训》中“中”字的意义。
关键词:清华简;保训;中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04-01《保训》篇是清华简最先被整理公布出来的,共十一支简,“中”字出现在第四、第六和第八支简共四次,分别是:(4)受之。
钦才(哉),勿淫!昔舜旧(久)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楙)(恐)(功)救(逑)中(众)。
自诣(稽),氒(厥)志;(6)侌(阴阳)之勿(物),咸川(顺)不(逆)。
舜既得中(众),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服)惟;(8)才(哉)!昔(微)叚中(众)于河,以有易,有易伓(伏)氒(厥)辠。
亡(害),迺追(归)中(众)于河。
对于“中”字的解释,各家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李学勤先生认为《保训》之“中”“是指思想观念而言”,“…中‟的观念,或称中道,是《保训》全篇的中心”。
赵平安先生认为“中”与“詷”类似,以书的形式流传,是古代帝王即大位前必须掌握的东西,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道理,“得詷得中如得天下”。
姜广辉把“中”理解成“中庸”之“中”。
他说:“中”就是处理事情时要把握分寸,要将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
舜“恐,求中”,就是在恐惧中思考如何将各种人际关系处理得最好。
李均明先生认为《保训》有两种“中”,一为“适用广泛的治国理念”、“保持平衡的理论”,即“中道”;一为“具体指不偏不倚、公正的司法判决文书”。
刘光胜先生赞同此说。
李锐先生认为“得中并不一定能受命”,也就是不同意“得中如得天下”之说。
他将“中”解释为一种特定的方位,可以被“度量、推究”于河或河附近的地区,是一种可以“根据阴阳方位而体会到的…中‟”。
别迷信史记,北大清华竹简告诉你不一样的历史我们怎么是怎么知道历史真相的?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有三大武器:典籍、考古发现和逻辑。
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
西方有自成体系的神话,但中国的神话常常与历史混杂。
我们认为天上的神灵原先都是我们的先祖:轩辕、颛顼、高阳等等,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在建立功勋之后升天,变成了神灵。
历史如此重要,伟大史学家的地位那就无以伦比了。
司马迁的《史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典籍。
关于先秦历史,我们知道的很多东西都是从《史记》而来。
但是我们要知道,《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代,书中所写的商周历史,距离司马迁也有几百上千年了,那么里面是不是都准确呢?壹在发现新的史料前,我们只能有所怀疑,但还是要以已有的记载为准。
这就是看待历史的方法论:除非发现新证据,否则不能推翻老的结论。
比如困扰我很久的一个老故事:烽火戏诸侯。
史记原文是这样讲的: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
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我看完有几个问题。
第一,周幽王时代有烽火台吗?目前我们见到的关于烽火台最早的文献记载,来自《墨子·号令》:出候无过十里,居高便所树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这段记载中,需要加以解释的是“候”。
在古代,“候”是军中的侦察人员,有斥候和烽候两种,前者是游动哨,后者是固定的观察哨。
“昼则举烽,夜则举火”是烽火的两种形式,从视觉原理上来看,人们在白天很容易看见烟,而在夜晚则能够清晰地看见火。
这就对烽火报警有了具体的要求,那就是白天点“烟”,夜晚点“火”。
要使白天的烟浓一些,那就得用特殊的材料做燃料,比如狼粪。
烽火台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我们所看见的这个样子。
而墨子,已经是春秋末期人了,距离周幽王时代还真不算短。
如果要建一个从王京到各诸侯领地的烽火台链条,西周有没有这个人力物力和财力?后来我在《吕氏春秋》里看到这一句,疑心更重了: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命训》里,隐藏着《周易》的身世!2008年,清华大学所收藏了大批战国竹简,又称“清华简”。
这批竹简中,有不少失传已久的古书,同时,也有一部分古书则是一直流传于世的。
——《命训》就是其中之一,它一直保存在《逸周书》里面。
除了《命训》,清华简中还有几篇古文,同样见于《逸周书》。
这就意味着,《逸周书》里面确实保存了不少原汁原味的战国古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周易》成书的文化和时代背景。
《度训》这一篇,就与《周易》一书有着直接关联。
不信?不妨细细读来。
一、《度训》和《周易》的作者传说中,嗯,仅仅是传说中,《周易》是周文王写的。
这个传说,还被太史公写到了《史记》里面,搞得后人一提到《周易》,总要忍不住提到文王。
巧的是,《度训》这一篇古文,据说也是周文王写的。
《周书序》云:“昔在文王,商纣并立,困于虐政,将弘道以弼无道,作《度训》。
殷人作教,民不知极,将明道极以移其俗,作《命训》。
纣作淫乱,民散无性习常,文王惠和化服之,作《常训》。
”这段话描述了文王作《度训》的背景,与《系辞》里面文王作《周易》的猜测几乎如出一辙:《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真的这么巧吗?文王他老人家这么圣明而且高产,写了一部一部又一部经典?不是的,他只是躺枪。
自从儒家创始人孔子尊崇周道,文王和周公就成了儒家的两个大箭垛子——儒生们想编什么牛逼一点的语录,都要扯上这两位圣人。
这也恰恰暴露出,《周易》和《度训》这些一大堆挂着文王名号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孔子以后的儒生写出来的。
二、《周易》坤卦与《逸周书》三训《逸周书》开篇的三篇,都以“训”为名。
《度训》、《常训》和《命训》,因为据说都是文王所作,所以合称三训。
巧的是,清华简中另外一篇据说是文王的遗训,名字叫做《保训》。
巧的是,我们说过,《周易》开篇的第二卦,名字也叫《训》!(海昏侯竹简和帛书《周易》均写作“巛”,是“训”的本字。
)这些挂名周文王的“训”,究竟都是干嘛的呢?《说文》曰:训,说教也。
子居:清华简九《成人》解析中国先秦史清华简九《成人》解析子居整理者在《成人》篇说明部分言:“本篇凡三十简,简长约四十五·二厘米,宽约〇·七厘米,三道编。
满简书写二十七至三十三字。
文字保存基本完好,仅简一〇末字残半。
简上未见编号,背面有刻划痕迹,其中简一至简一九的划痕呈倒序排列,比较特别。
今简序是据文意并参考简背划痕、污痕等形制信息综合排定。
本篇原无篇题,篇中主要记述了「成人」关于典狱刑法等内容的论说,故拟题为《成人》。
”[1]而据笔者查看原书所附简背图,简一可以在简下端看到划痕,简二至简十未找到划痕位置。
简十一至简十六在简下端,划痕皆与简序方向互反。
简十七、十八划痕在简下端,与简序吻合。
自简十九划痕另起,在简下端,至简二十七也与简序吻合。
简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的划痕在简下端,与简序也是互反情况。
由简背情况如此复杂来看,整理者排定简序当是主要依据的文意。
这就再次说明,简背划痕虽然可以在编联排序方面提供参考,但其实际状态经常会很复杂,若脱离全篇文意的话,则任何对简背划痕的片面强调都是不适当的。
整理者说明部分言:“简文可分为五个段落:首段介绍邦中司正失刑,妖象横生,王欲纠正过往,故征询群臣。
第二至五段皆以「成人曰」开头,记述了成人向王献策的四段言辞。
文中对法律制度的意义、司法原则以及断狱程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涉及五类「无赦」以及「五常」、「五正」、「五罚」等重要刑罚概念,并以嘉谷的「五时」生长为喻,提出了「德政亦用五时」的主张。
这些内容为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法治观念和司法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本篇文辞呈现出很强的仿古特点,一些语句可与《书·吕刑》篇相参读。
另有一段文字与清华简《厚父》中「古天降下民,设万邦,作之君,作之师」,以及《孟子·梁惠王下》所引《书》等语句近似,并对其有进一步阐发。
”[2]由《成人》篇的用词来看,一些先秦文献的高频虚词如:者、也、於、吾、然、夫等等皆未见使用,故当可推测《成人》篇很可能是成文于春秋初期末段左右,相关虚词的分期初步研究可参看笔者《先秦文献分期分域研究之一虚词篇》[3],更由《成人》篇与《吕刑》的密切关系,以及文中提到“土多见妖”的情况推测,《成人》篇很可能就是成文于春秋初期末段的公元前709年之后不久。
子居:清华简七《晋文公入于晋》解析中国先秦史清华简七《晋文公入于晋》解析子居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中,收有《晋文公入于晋》一篇,据整理者在说明部分介绍:“《晋文公入于晋》凡八简,简长约四十五厘米,宽〇·五厘米。
除第一、五简有残缺外,其他基本完整。
原简无篇题、序号,当前篇题、简序系据简文内容拟定编排。
简文叙述晋文公结束流亡返国之后,整顿内政、董理刑狱、丰洁祭祀、务稼修洫、增设武备,城濮一战而霸,大得河东之诸侯。
简文内容与《左传》、《国语》诸书多可印证,论说兵制一节尤为详尽,可补史籍之阙。
”[1]由原简照片可见,晋文公的“公”字,是补写在“文”、“自”之间的,推测补写“公”字或是为避免误解“晋文”为晋文侯的缘故。
《说苑·政理》有“晋文侯问政于舅犯”节,《说苑·尊贤》有“晋文侯行地登隧”节,或即原文为“晋文”而后误为“晋文侯”之例。
清华简《晋文公入于晋》原称“晋文”而不称“文公”,说明该篇内容很可能并非源出晋人之手。
晋文公所颁布的四条政命及之后的旗制,多与《周礼》、《管子》、《墨子》等书中的内容有类似内容,而这些先秦文献又多有齐地特征,《晋文公入于晋》中还有“讼狱”、“四封之内”等战国末期词汇,因此不排除清华简《晋文公入于晋》实是成文于战国末期齐地的可能。
【宽式释文】晋文公自秦入于晋,端委□□,□□□□,□□王母,遍于奴臧,笾醢皆见。
明日朝,属邦黎老,命曰:“以孤之旧不得由二三大夫以修晋邦之政,命讼狱拘执释,契债毋有畀,四封之内皆然。
”又明日朝,命曰:“以孤之旧不得由二三大夫以修晋邦之祀,命肥刍羊牛、豢犬豕,具黍稷、酒醴以祀,四封之内皆然。
”又明日朝,命曰:“为稼穑故,决旧沟、增旧防,四封之内皆然。
”又明日朝,命曰:“以吾晋邦之间处仇雠之间,命蒐,修先君之乘,饬车甲,四封之内皆然。
”乃作为旗物,为升龙之旗师以进,为降龙之旗师以退,为左【□□□师以左,为右□□□师以右】,为斗龙之旗师以战,为交龙之旗师以舍,为日月之旗师以久,为熊旗大夫出,为豹旗士出,为荛菜之旗侵粮者出。
中国发现的主要竹简帛书汇总:其出土文献足以改写古代历史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记载的国家,春秋战国以来,百家著书立说,写下了无数的经典作品。
然而经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焼咸阳宫、永嘉之乱、靖康之变等事件,导致中国很多古文献失传了。
不过十分幸运的是中国早期的许多文献都是以竹简的形式存在,能够在南方许多墓中保存很多年。
因此,我们能够通过战国、秦汉时代的竹简看到许多失传的文献。
小编就在此列举一些中国发现的非常重要的竹简和帛书,以供各位文化和历史爱好者参考。
郭店楚墓竹简:发现了最早的《老子》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
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
郭店楚简包括十六篇先秦时期的文献。
其中道家典籍三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语丛四》(《说之道》》;儒家典籍为十二篇,分别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五行》、《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
这批典籍除《老子》、《缁衣》见诸传世本,《五行》见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外,其余皆为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佚籍。
郭店竹简《老子》银雀山竹简:《孙膑兵法》重见天日银雀山西汉墓,位于山东临沂市区南银雀山。
1972年发掘一、二号墓。
其中出土了竹简文献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管子》、《晏子》、《墨子》等。
二号墓,出土《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竹简32枚。
每简长69厘米。
是西汉实用日历,也是迄今所知的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竹简同时出土,这是我国、也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件大事。
它使长期以来关于这两部书的一些疑案得以澄清解决。
《孙膑兵法》王家台秦简:发现了失传已久的《归藏》王家台秦简,1993年3月出土于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共计813枚。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在历史范畴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考古学家不仅发现、发掘了许多很早以前的文化遗迹,而且恢复了许多古文献,其中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最为突出。
“保训”竹简是清华大学藏中战国期间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文本的内容,而且在于该文献的生存状况。
保训有130竹简,每一竹简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的每一竹简也是按照一定的形状,以及特定的文字组成的。
“保训”竹简包括多种文献,有部分出自上古时期,有部分来自西周时期,有些是清代及唐,宋诸朝的碑刻、文献。
“保训”这名字,它的字面意思就是“保护训诫”,这是一种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词语。
“保训”的第一竹简的内容涉及到发展政策,其中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全面、内容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传记,第二部分是发展政策。
第一部分传记介绍了当时中国历史上辉煌的各个朝代,以及他们的政治、文化发展历史,例如:楚汉两朝、齐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第二部分发展政策主要表述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政策,其中涵盖了军事、科技、外交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处罚法、抚养费、服务考核等等。
另外,“保训”也有许多科技项目,其中不乏由技术家发明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有用设备,例如:木刻印法、火药弩、木锯连环、天文仪、农业工具等,他们的发明都使得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促进。
此外,“保训”竹简也有关于社会秩序的法律条文,今天依然活跃于中国社会,这表明中国社会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建立了一种完善的社会秩序。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保训”竹简受到了文化界、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研究。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保训”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他们发现了诸多未知的实质内容,进一步研究了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总之,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件十分宝贵的文献,它为我们揭示了战国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展的历史,是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发展史的宝贵资料。
清华简(七)字词解诂二则
孔德超
【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
【年(卷),期】2022()3
【摘要】本文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七册所收篇目中的两个字词进行了重
新训释,认为《赵简子》简文中的“䉅”当读为“笠”,训为“伞”;《晋文公入于晋》简文中的“■”为“间”字异体,可训为“夹”,“间处”可理解为“夹在”。
【总页数】4页(P117-120)
【作者】孔德超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
2.《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字词解诂二则
3.读清华简(七)札记二则
4.读清华简(七)札记二则
5.清华简七《越公其事》“豕斗、■冒”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华简真伪之争 近⽇,《清华⼤学藏战国⽵简(贰)》(《系年》)由上海⽂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正式出版。
该书是清华⼤学⼊藏的战国⽵简第⼆辑整理报告。
清华简全称为清华⼤学藏战国⽵简,是清华⼤学在2008年7⽉通过校友赵伟国的捐赠,抢救⼊藏的2388枚战国⽵简。
《系年》全书由138⽀简组成,字迹清晰,保存较好,只有个别残损之处。
全篇共分为23章,概要记述了从西周初年⼀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
清华简⼊藏清华⼤学后,校⽅随即展开了对简的保护和整理研究⼯作。
随着整理和研究⼯作的逐步深⼊,专家们表⽰这批简对学界意义重⼤,其内容多可与《左传》《国语》《史记》等参照印证。
⼀问清华简证伪《尚书》是为炒作? 清华简被媒体报道最多的就是再次证伪古⽂《尚书》这个问题,⼀时间,舆论的焦点也聚集于此。
⼀⽅⾯,由于清华简是从⾹港市场被购回,具体出⼟情况不详,这引起⼀些学者对其真伪的争辩;另⼀⽅⾯,古⽂《尚书》系伪已经学界论定,此次清华简研究报告重提此事,被⽹友质疑借《尚书》之伪“炒作”新书。
⾯对这种质疑,清华⼤学出⼟⽂献研究与保护中⼼刘国忠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只是做我们的研究,不存在炒作。
⼀⽅⾯,清华简中发现的多篇《尚书》确有其真实性和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只是将这个重⼤发现提出来供学界继续研究和讨论;另⼀⽅⾯,古⽂《尚书》系伪这个命题引⽤的是《纪年》中收录的篇⽬,当时也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后来《系年》出版,媒体再次关注这个事情,可能需要援引到第⼀辑的内容,并⾮我们的刻意。
” 刘国忠教授介绍:“据称先秦时《尚书》有百篇之数,经过秦始皇焚书,⼤多佚失,汉朝初年只有28篇传留下来,即今⽂《尚书》。
汉景帝末年,在曲⾩的孔⼦故宅屋壁中发现了秦代焚书时隐藏的⽵简书籍,有今⽂28篇以外的《尚书》16篇,即古⽂《尚书》。
这⼀发现导致所谓今古⽂之争,有⾮常⼤的影响。
传⾄现代,‘⼗三经’中的《尚书》,古⽂乃是伪书,已经学者论定。
⽽在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