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笔记

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笔记

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笔记
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笔记

目录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辩证法思想

一、物化和物化意识 (1)

二、总体性原则和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2)

三、阶级意识与阶级革命 (3)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哲学转折”与总体性原则 (4)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5)

●葛兰西的西方革命观与实践哲学构想

一、西方革命观 (5)

二、实践哲学构想 (6)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

一、人类文化精神的博采与升华 (7)

二、乌托邦精神与希望哲学 (7)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表述

一、人本主义与异化理论 (9)

二、批判理论 (11)

三、否定的辩证法 (12)

●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范例之一:意识形态批判

一、意识形态(ideology)理论的演化 (14)

二、对意识形态的文化批判 (14)

●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范例之二:技术理性批判

一、启蒙的辩证法 (15)

二、技术统治与单向度的人 (16)

三、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17)

附: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 (19)

●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范例之三:大众文化批判

一、本真的文化(艺术):自由与超越 (21)

二、大众文化:欺骗与操控(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主要观点) (21)

- 1 -

●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范例之四: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

一、压抑性的心理机制——《爱欲与文明》:马尔库塞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 (23)

二、弗洛姆的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批判理论

(一)“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逃避自由》1941 (25)

(二)非生产型(非创造性)的性格结构 (26)

(三)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1976) (27)

●法兰克福学派问题解析 (27)

附: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一种演进思路 (32)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概述

一、一种概念阐释 (35)

二、一种特征分析 (35)

三、一种发生学分析 (35)

四、一种类型学分析 (35)

●萨特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彰显形态

一、从存在主义到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5)

二、历史人学的基本构架

1.历史人学的方法论思路 (36)

2.历史人学的基本阐释 (37)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弱化形态

一、关于自然的哲学阐释——《辩证唯物主义》1938 (38)

二、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分析 (39)

三、异化理论 (39)

四、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40)

【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

●德拉-沃尔佩的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科学的辩证法:现代实验科学的唯物主义逻辑与历史主义的唯物主义 (41)

二、社会主义:平等、民主、自由 (42)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 (44)

二、结构主义的本文解读法:“依据症候的阅读” (44)

三、认识论上的断裂:科学与意识形态——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45)

- 2 -

五、结构主义的实践理论 (49)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南斯拉夫实践派

一、实践哲学的理论框架 (50)

二、彼得洛维奇:实践哲学与革命思想 (51)

三、马尔科维奇:人道主义与辩证法 (51)

四、弗兰尼茨基:社会主义与异化 (52)

附:论南斯拉夫实践派的辩证法观 (52)

●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

一、激进需要与激进哲学——赫勒 (53)

二、当代资本主义:形式民主——波拉尼 (53)

三、现存社会主义:《对需要的专政》(费赫尔、赫勒、马尔库什合著) (53)

四、第三条道路:激进民主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54)

●波兰的新马克思主义

一、科拉科夫斯基:意识形态批判 (54)

二、沙夫: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54)

●捷克斯洛伐克的新马克思主义——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

一、具体(性)与总体(性) (55)

二、伪具体的世界 (56)

三、具体总体的生成与人的实践 (57)

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 (57)

●后马克思主义

1.简介 (57)

2.拉克劳、墨菲《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走向一种激进的民主政治》1985 (57)

- 3 -

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笔记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辩证法思想

一、物化和物化意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卢卡奇的文化批判的依据是物化和物化意识理论,而其物化理论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是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文化批判。

1.商品拜物教与物化现象

物化现象是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密切相关,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并使之加剧。卢卡奇从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中得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使人们形成了对商品的崇拜,产生了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现象就是现代人的物化现象,即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物的关系。

卢卡奇认为,商品拜物教和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时代特有的问题。它针对此指出:一方面,物化现象是在商品成为普遍现象、商品结构渗透到社会的所有方面时才出现的;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物化现象也有一个生成的过程,它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加剧。

2.物化的规定性和具体表现形式

⑴物化的规定性

物化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的结果或人的创造物变成某种自律的、并反过来统治人和支配人的力量。显然,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但是卢卡奇的创造性在于,他把物化的规定性指向两个方面:

从客观方面看,人的活动导致一个充满客体和事物之间关系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成为与自己力量相抗衡的异己的隐蔽力量,这相当于马克思的?物的异化?;

从主观上看,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成了附属于社会规律的人类之外的客观产品,即人的?自我异化?。

⑵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卢卡奇认为,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人的数字化,即人的符号化和抽象化。

这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困境。他与人的社会理性化程度相一致。工业文明主导下的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就是人的个体化进程,这其中形成了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人本精神,但是也表现在社会机制和社会运行方面的理性化进程,即技术理性和科学理性推崇的可计算性和定量化。物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人被整合到自律的机械体系之中所导致的数字化和抽象化,即发达的商品经济在理性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和强化了依据商品本性和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机械化体系,而这专门化、理性化的生产体系和社会机制超越了人的自律性,劳动者被整合到这个体系之中,变成了抽象的数字,人失去了主体性和能动性,其活动变成了专门的机械的重复性动作。

其二是主体的客体化,即人由生产过程和社会历史运动的自由自觉的主体沦为被动的、消极的客体或追随者。这也与理性化、合理化进程相关。

其三是人的原子化,人与人的隔膜、疏离、冷漠,人与人之间丧失了统一性和有机的联系。

3.物化的普遍化和物化意识的生成

卢卡奇认为,物化和物化不断地深化和普遍化,物化结构便逐渐的内化到人的生存结构中,由此导致了物化意识的产生。

⑴物化的普遍化

- 4 -

其一是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命运成为整个社会的命运,即全社会的人面对着同样的商品原则和物化结构。生产过程和社会运行被合理化、机械化,无产阶级的物化命运开始普遍化,并成为整个社会的命运。

其二是因为,物化现象更是体现在官僚政治体制中。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实现了标准化和理性化,成了自律运转的机构。它的主要特点是否定主体及总体性,把现实的各个部分看成是直接给定的?事实?,从而各个部分之间处在一种僵化的、孤立的、非辩证的关系中。工作与人的能力和需要相分离,成为一种无主题性的例行公事,工作人员被抽象化为机构的被动客体。

⑵物化意识的生成

物化的社会普遍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物化意识的生成。这是物化结构内化到人的生存结构中的最集中的体现。

卢卡奇指出,物化意识就是指,人自觉的和非批判的与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相认同的意识状态。它是一种生存状态,物化结构逐步沉淀到人的思想结构之中,人从意识上缺乏超越这个种物化结构的倾向,反而将这种物化结构当作外在规律和人的本来命运而加以遵循、服从,由此,人丧失了批判和超越的主体性维度。

物化意识的生成机制是随着物化的普遍化,隐藏在直接商品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物体之间存在的关系,都隐退到了无法被认出、被察觉的地步,物化意识支配着人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

生活在高度理性化时代的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环境是人丧失了超越物化和异化的批判维度,形成了与物化结构相认同的物化意识。扬弃异化,消除物化,是现代人的艰巨任务。

⑶评价

卢卡奇关于物化的客观和主观方面的规定性,表述了与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基本规定性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关于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分析,卢卡奇涉及了许多马克思没有加以论述和没有充分展开论述的内容。卢卡奇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它把物化同近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进程结合起来,从理性特别是技术理性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负面效应的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物化现象。这一思想影响了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们看来,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真正的批判意识更应侧重对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批判。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是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文化批判。

二、总体性原则和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卢卡奇认为,为了克服物化意识,必须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这就是强调总体性,确立扬弃物化的原则,寻找超越物化结构的现实力量。

1.物化的扬弃与总体性原则的恢复

从人的外在方面讲,在现代社会中,物化在消解着总体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在高度的计算理性和工具理性基础之上。商品和物的结构、关系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的分工、运行结构,每一个主体只是被动地、片面地固定在某一环节之上,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有机统一,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和关系的社会结构所形成的具体的总体性陷于瓦解。

从人的内在方面讲,现代生产过程和社会进程的支离破碎,即总体性的丧失,又进一步导致了人对总体性认识的丧失和人在现实活动中缺乏对总体性的渴望。其表现就是:科学具有了实证主义的本性,丧失了对世界的总体性图景的把握;每个人面对丧失总体性和支离破碎的世界时,缺乏批判和超越的维度,把各个孤立的进程和方面视作不可超越的规律,从而与物化结构认同。

由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推断,扬弃异化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对总体性的认识,恢复总体性原则的地位。

卢卡奇认为,要扬弃物化状态,就要期待社会历史进程的总体性的生成,而总体性生成的前提条件是恢复哲学对总体性的认识,确立总体性的辩证法,即总体性原则。

恢复哲学对总体性的认识,社会进程的高度理性化和科学的实证化直接影响了哲学的理性思

- 5 -

首先应当从恢复哲学对总体性的认识开始。

恢复了哲学对总体性的认识,目的在于确立总体性原则和总体性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总体性原则高于或优于经济原则,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总体性原则与人的主体性具有本质关联。

2.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

总体性的基本规定性在于,它首先强调总体是具体的,是社会和历史的各种要素的辩证统一体。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社会历史进程的各种要素组成部分,只有放在社会历史进程的总体性联系之中才是有意义的。卢卡奇强调的总体性范畴是不同因素、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的辩证法关系。多样性的统一也就是卢卡奇所强调的具体的总体性。其次卢卡奇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有着本质的关联,它首先是人的存在的总体性。所谓人的存在的总体性是说人是作为历史的主客体的统一体而存在的,从最本质的意义上理解,总体性首先是指人作为统一的主体与客体而存在的总体性状态,当人失去了这种统一性,仅仅作为客体而存在时,就丧失了总体性,就是物化。

卢卡奇对物化和总体性的论述是从人的存在角度,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的角度来思考的,因此总体性统一的辩证法就是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关于人的存在的辩证法。

3.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是,强调辩证法同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的本质关联,强调人本身是历史辩证法的现实基础。卢卡奇的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从主体对客体的改造的角度,强调辩证法的批判和革命的本质。辩证法的革命本质在于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对客体和对象的改造,辩证法的实质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具体的统一,也就是历史进程的总体性。

总之,卢卡奇的辩证法理论与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之间的比较,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作用。

三、阶级意识与阶级革命

在卢卡奇那里,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辩证法本身就是一种革命理论和实践理论。统一的主体与客体在现代社会中现实的承载者就是无产阶级。因此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作为自觉的统一的主体和客体的现实活动的辩证法。

1.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生成

要扬弃物化结构和物化意识,需要主体与客体的自觉统一,即总体性的生成,有赖于人自身作为?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行动。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就是无产阶级对人作为?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形成自觉的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觉醒和生成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前资本主义时期不可能有自觉的阶级意识,即人不可能真正把握人在历史进程中的?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资产阶级是自觉的、真正的阶级,但是它特有的地位利益使他无法超越物化,无法形成关于社会总体性的阶级意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形成真正的总体观念,即自觉的阶级意识,这是由他的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他既是物化的彻底牺牲者,又是扬弃物化的根本力量。

2.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基本内涵

从广义上来讲,任何一个阶级都应当有自己的阶级意识,即对自身的社会历史地位的某种自觉的或不自觉地认识与把握,这种理解自觉的或是自发地引导着阶级的行动。从狭义上讲,卢卡奇所强调的阶级意识特指无产阶级才能形成的一种自觉的阶级意识,一种关于人作为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自觉意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本质上是关于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的自觉意识,而这一意识的形成与无产阶级在实际上成为历史的?主客体的统一体?的发展密切相关。无论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就是要使无产阶级在理论和实践上超越片面的物化境遇,从被动的客体上成为主动的、自由自觉的主体,使主体与客体的自觉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内容。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核心是总体性在实践上的生成和在理论上的自觉,即人应该?渴望总体性?,在卢卡奇看来,这种总体性的生成对于阶级意识和它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而言是关键

- 6 -

求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核心是改变现实和自身,强调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实践功能。

3.阶级意识与意识革命

卢卡奇所有理论的落脚点是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扬弃物化、根本改变人的生存方式的总体性进程,它包括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心理上的多方面的转变。在这一总体革命进程中,意识革命处于核心地位。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哲学转折”与总体性原则

1.理论的危机与哲学性的丧失

科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以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的革命理论,具有一种深刻的哲学立场。但是科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危机,这种理论危机的根源在于哲学性的丧失。这种危机的出现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资产阶级学者大都不太重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贡献和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资产阶级研究哲学具有严重的局限性,首先是?纯粹哲学?的局限性,只承认独立形态的哲学;其次,?地域?的局限性;再次,他们无法把握纯粹的观念的哲学同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联系。

第二,以第二国际理论家为代表的所谓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一种实证的社会理论,否认马克思主义同哲学的本质联系,其表现是以?经济决定论?为特征的经济学说和社会学说。

第三,一批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缺乏哲学内容,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需要哲学,并用文化哲学观点和康德、狄慈根、马赫等人的观点来补充马克思主义。

由于上述几种思想倾向的影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通常认为马克思主义丧失了哲学性,丧失了内在的哲学维度。因此科尔施认为,现在的任务在于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实现哲学转折。在他看来,哲学的最根本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原则,那么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转折,其根本途径就是恢复确立总体性原则。

2.“哲学转折”与总体性原则的恢复

科尔施强调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马克思主义从黑格尔哲学中吸收了理论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变和总体性原则的重建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以?消灭哲学?为表现形式的深刻的哲学革命。马克思关于?消灭哲学?的论述(青年黑格尔派时期,马克思强调自我意识和自由理论,强调行动和理性,扬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超越自身,进入世界,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消灭哲学?和?实现哲学?,哲学批判的实质在于对?哲学的否定?,否定哲学和消灭哲学在根本上是要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哲学实现的实质在于人的解放。)超越了纯粹哲学的本身就带有哲学特征,科尔施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旨是把哲学从一种外在于社会历史进程的纯粹的观念形态转变为一种内在于社会历史进程的批判的维度,这种以变革现存世界为目的的理论是一种革命的理论。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在于:历史不应只以观念的形式在哲学中展开,也不应该保持独立的理论外观而游离于现实之上,它应该成为历史的?现实运动?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以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的和革命的统一为内涵的总体性原则。马克思新哲学观的根本之点在于,强调哲学是社会革命实践的内在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的革命的辩证的统一。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就在于确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原则。

科尔施关于总体性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强调要把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当作一个?活的整体?把握,尤其需要把握理论和实践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把握,由此形成一种辩证的

- 7 -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科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作为总体性的理论而存在;第二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丧失了总体性,变成了实证性的理论;第三个阶段,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同的立足点出发,恢复马克思主义同哲学的本质联系,试图重建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1.第一阶段:总体性的理论

从1843年到1848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起点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终点是《共产党宣言》。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渗透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活生生的总体性理论,是一种充满批判精神的革命理论。可是对这一阶段的概括表现为三层次的内容:首先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同哲学的内在联系;其次,他认为马克思早期理论学说作为一种完全为哲学思想所渗透的理论形态,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总体性的理论;再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理论,必然表现为一种彻底的革命理论。

2.第二阶段:非批判的实证性理论

从1848年欧洲革命到19世纪末是第二阶段。科尔施对这一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丧失了哲学性。他区分了这一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和马克思本人的理论,认为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割断了马克思主义同哲学的本质关系,把马克思的总体性理论切割成静止地观察局部存在的实证性碎片。

其次,第二国际理论家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从一种总体性的理论转变为实证性的理论,变成不同的社会理论分支,其结果必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丧失了批判性和革命性。

3.第三阶段:总体性理论的重建

从20世纪初至今,重新考察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重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关系,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和革命性。对此恢复存在着两种力量:其一是以列宁为代表的共产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其二是以卢卡奇、科尔施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的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葛兰西的西方革命观与实践哲学构想

一、西方革命观

1.东西方社会的结构差别:市民社会地位的不同

市民社会在东西方地位的不同,决定了东西方国家的性质,也就决定了东西方国家革命策略的不同。

⑴市民社会的内涵及历史地位

市民社会最早指城关市民,随后从城关市民中发展生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构成了除僧侣阶层和封建贵族之外的第三等级,在现代社会,市民社会突出为公民身份,其阶级特征相对淡化了。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市民社会通常用来指财产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尤其指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关系。黑格尔和马克思就在物质生产和经济关系上使用市民社会。

葛兰西所使用的市民社会概念有时也指代经济关系,但是他更多地是指市民社会已经从经济领域拓展到上层建筑领域,在上层建筑领域中理解市民社会。这里的市民社会是指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与指代国家和政府活动领域的政治社会相对应,因此,国家是由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构成,即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

从社会地位和历史方位的角度看,市民社会从经济领域中独立出来,代表了传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因此,经济领域的要求和必然性对国家和政府的决定和制约

- 8 -

治领域对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安排,也要通过市民社会对文化、伦理、意识形态的领导功能来实现。可见,市民社会概念和文化领导权的概念是不可分的。

⑵东西方国家特征的差别

东西方国家特征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市民社会的地位上。

在东方国家,由于没有形成独立的市民社会,国家就是一切,它构成了上层建筑的全部内涵,它集中体现了传统国家的本质特征:暴力+强权。

在西方国家,市民社会是一个独立的阶层,资产阶级不但拥有政治领导权,而且拥有文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西方国家具有两重性:强权+同意(领导权)。

因此,东西方国家的革命策略也就存在差别:

在东方,革命的直接目标是以暴力为特征的国家机器,而在西方,暴力不仅涉及国家的暴力功能,还涉及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可以说西方革命的核心在于争夺文化领导权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2.西方革命的核心:争夺文化领导权

由于东西方的差别,东西方革命的命运也不同。文化领导权在西方社会起着更为根本的作用,因此葛兰西提出,在西方国家,掌握市民社会的领导权是掌握政治社会领导权的先决条件。对此,葛兰西提出新的革命战略是以阵地战取代运动战。这一战略的基本要求是,首先无产阶级在夺得国家政权之前就要取得文化领导权;其次为了取得文化领导权,应当采取阵地战的策略;最后,获得文化领导权的途径是加强党的培养和组织功能,促进贫民百姓的文化启蒙和知识分子化,其重点在无产阶级的文化启蒙。这样通过阵地战策略,无产阶级先在市民社会中逐个逐个地夺取新阵地,在掌握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的基础上,最后夺取国家的领导权。当然,无产阶级在取得国家政权之后,更要重视文化领导权的控制。葛兰西的革命战略思想在西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实践哲学构想

葛兰西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实践哲学。葛兰西的这种理解有理论上的考虑,而且他认为实践哲学是现代文化的成就,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启蒙功能,对文化领导权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

1.客观主义和历史宿命论批判

实践哲学是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哲学理论基础,其核心是确立人作为实践的存在所具有的自由自觉的主体性,强调人作为历史主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由此葛兰西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过分强调客观性的客观主义,以及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机械决定论和历史宿命论。

2.实践哲学的基本构想

葛兰西指出实践哲学是现代文化的产物,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方面,实践哲学是迄今为止人类文化精神发展的总结,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精神的辩证综合,实践哲学在现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无产阶级争夺文化领导权的重要理论根据,对现存的各种文化思潮也产生着影响。

⑴实践是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范畴。

⑵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人按其实践的本质来说是能动的活动的过程,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里,虽然葛兰西承认自然和?物的世界?的前提性存在,但是认为它们不能直接决定人的本质和历史进程,在他看来,实践哲学的内涵有多层含义:

首先,葛兰西通过确定人的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即个人、他人和自然,实际上建立起人的存在和人类历史运动的双重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 9 -

实又改变人自身,既创造世界也自我创造。

最后,这种变革世界又改变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不仅规定了人是能动的过程,是自身的活动的过程,也说明人类历史的运动过程也是人类实践的展开过程,是人的实践通过变革现实和自身,不断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⑶实践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概括为?实践一元论?,它融合了人类文化迄今为止的全部成就,超越了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代表着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实践哲学的核心在于扬弃传统的唯物主义固守的?绝对物质?与唯心主义固守的?绝对精神?而导致的非此即彼的对立,从而以实践为基础,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生成和辩证统一。

⑷实践哲学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其宗旨是变革现实,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

一、人类文化精神的博采与升华

1.传统文化精神:人的自我拯救

西方文化的两个主要根源,一个是以古希腊哲学为集中表现形式的?希腊理性主义?,二是发端于犹太教经典,后在基督教中发扬光大的希伯来精神。布洛赫偏重希伯来精神以及与此相关的和相类似的以救世主义为宗旨的文化精神。

首先,布洛赫对历史上各种乌托邦主义文化思潮和理论构想非常感兴趣;其次犹太神秘主义文化对布洛赫产生了影响;再次,布洛赫对其他神秘主义宗教派别也同样关注;此外,布洛赫还涉猎了各种救世主义和末世学。

2.德国古典哲学:人的主体性的生成

布洛赫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在主体-客体的辩证统一中合理的建构起人的主体性,这是他的乌托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的主题与核心。

3.现代西方哲学:人的异化的扬弃

布洛赫所面对的西方世界的文化危机是人的物化与异化,是技术世界对人的统治,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是科学世界对于生活世界的遗忘。因此,现代西方哲学的任务就是扬弃人的异化。

4.马克思主义:乌托邦精神的生成

布洛赫认为,必须坚决拒斥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经济决定论倾向,而建立起乌托邦精神的维度,即超越和批判的维度。

二、乌托邦精神与希望哲学

布洛赫的哲学主题是以人的存在方式为基础,唤醒人内在的乌托邦精神/冲动,从而使人作为希望的主体,不断超越自己的文化-历史困境,实现人的自我拯救和解放。

1.乌托邦的意义

乌托邦(utopia)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在最直接的意义上,乌托邦同?不存在?和?空想?关联,在这方面,人们往往从否定的意义上是有无头吧;其次,在深的层面上,?乌托邦?是一种理想的维度,是一种目前在现实中尚不存在,但人们希望在未来得以实现的理想的社会图景。作为理想的乌托邦,它对现存世界和现存社会制度具有强烈的超越和否定的价值指向,因此布洛赫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乌托邦,把它视为在人的生存结构中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超越现存不合理现实的一种批判维度和精神。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设计和乌托邦精神是历史和社会生活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维度,它与人的生

- 10 -

2.“尚未存在”本体论

?尚未?范畴是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和希望哲学的核心范畴。?尚未?(not yet)是指目前尚未存在和尚未生成,但面向未来正在生成、可能存在和应该存在的东西,一种开放性的过程。在布洛赫看来,这种?尚未?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和人的本质,不论人的存在还是人的世界都是不断超越和正在生成的存在。由?尚未?范畴建构起来的人的存在的特殊的本体论结构,指明人的本质不在于它的既存、现存,而是在于它面向未来所的可能是的存在和生成的存在。?尚未存在?本体论同乌托邦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高扬人的生存的超越维度和否定精神。

3.希望:人之存在的本体论结构

?尚未存在?本体论在具体形态上是由?希望?构成的人之存在的本体论结构。人的本质的尚未存在性和生成性,人的存在的未完成性和生成性、开放性,都是在?希望?的生成结构中展开的,在这种意义上说人是希望的主体。

希望是人的各种激情和精神中最本质的东西,它使人的生存直接指向未来,指向丰富的可能性,指向?尚未生成?的东西,它驱使人展开自己的生存和历史。所以,希望是一个本体论范畴,一种面向未来展开的现实的生存结构,人的生存的本质结构。

⑴内在的倾向性(潜在性)和需要

倾向性-潜在性,是指事物在其运动过程中一种潜在的目的和能量的不断向外扩展,从而使事物处于一种由于内在需要而不断生成的状态,使世界充满了作为内在的倾向、目的和能量而向外扩张的尚未完成的东西。

人的历史中的倾向性-潜在性具体表现为需要。布洛赫的需要分为三种:生理需要、情感需要、求知需要。

⑵期待和可能性

期待,可作为希望的同义语。指向未来的期待是人的存在或人类实在(人类社会)的一个本质的要素或基本维度。人是期待的主体,不断产生超越现实的期待意识。

由于尚未生成的东西表现为一种可能性,所以布洛赫在人的存在的本质关联上界定了可能性。可能性包括①形式的可能性,②事实的认识论的可能性③与对象相一致的可能性④客观实在的可能性,这是正在生成的可能性,是与人的存在相联系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空间也就代表着自由的空间和创造性的空间。

⑶希望于新奇性

布洛赫认为,作为人的基本的生存结构,希望包含有主观方面的规定性和客观方面的规定性。作为主观的希望,是指人内在的期待意识,作为客观的希望是指主观的希望即期待意识同客观实在的可能性相关联,作为期待意识的希望就变成一种客观的希望,一种真正的有希望的希望,引导着人的希望的正是这种客观真实的可能性。

4.具体的乌托邦:世界的人道化

希望哲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具体的乌托邦?的生成,即?世界的人道化?。

首先,布洛赫提出人是乌托邦的主体的命题。由于需要—可能性—新奇性,人是希望的主体,是乌托邦的主体,是尚未实现的可能性的焦点,是尚未生成的实在进程的核心。所谓人是乌托邦的主体是指人内在地、本质地具有超越现存给定性的热情和驱动力。

其次,哲学的任务是唤醒生活,唤醒人内在的乌托邦冲动、激情和精神,使人真正成为乌托邦的主体。人们若要成为自觉的乌托邦主体,必须求助于哲学的启蒙功能。在个体生成的意义上,在人类文化演进的意义上,哲学承载着唤醒人内在的乌托邦精神的使命,?具体的乌托邦?就是哲学

- 11 -

赖于人的首创精神而存在的世界——人道化的世界得以生成。

最后,希望哲学的落脚点是?具体的乌托邦?的生成。即世界的人道化。有两种类型的乌托邦,即没有可能性的抽象的乌托邦(静止的乌托邦)和具有真实可能性的具体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和布洛赫希望哲学是具体的乌托邦,其宗旨是以?人道化的世界?为本质特征的具体乌托邦的生成。作为具体的乌托邦的生成是指人依据客观实在的可能性而实现自己的本质,消除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和二元分裂,使社会化了的人同经过人中介了的自然相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共同把世界创造成人类的家园,即富有新奇性、可能性、创造性的自由王国,这也就是?世界的人道化?。

●早期马克思主义问题解析

1.简述并评价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核心思想。

2.如何理解卢卡奇关于总体性的原则和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3.如和认识阶级意识与意识革命?

4.如何看待卢卡奇早期思想与马克思的思想的关系,以及同20世纪人类思想演进的关系。

第一,青年卢卡奇和马克思的思想联系主要表现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实践哲学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二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卢卡奇更强调实践的创造性及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

第二,卢卡奇对马克思的发展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由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文化批判特征,以及社会政治批判转向文化批判,卢卡奇完成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心理机制等异化力量的文化批判之间的联结与转变。

5.概述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并分析该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6.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及其影响。

7.依据马克思关于实践的基本理解,评价葛兰西的实践构想。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表述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理论形态。他们反对?物质本体论?,批判自然辩证法和反映论,并从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出发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从而形成了一整套鲜明的人本主义哲学特色和哲学立场的文化批判哲学。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们的异化理论、批判理论和否定的辩证法体现出来的。

一、人本主义与异化理论

从否定物质的本体地位、否定纯粹自然的辩证法、否定传统的反映论这样一种基本的视角出发,法兰克福学派成员明确地承认自己的哲学的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本质。他们一方面极力弘扬人的实践活动的创造本性,强调人的实践对于人的存在和人的世界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深刻批判一切束缚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物化力量和异化力量。因此,人本主义和异化理论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出发点。

1.实践:人与自然的统一

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立场是以人的劳动和实践为基础来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而其基本的出发点是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劳动和实践的基本理解。在他们的理解中突出了实践的核心地位的思想。

⑴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对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尔库塞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弗洛姆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等著作中,都有过专门的论述。重点是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出发,把人的本质理

- 12 -

首先,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通过劳动而改变和再生产对象,同时也改变自身,人是一种创造性的和自我创造的实践存在物。

其次,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由于劳动具有创造性和自我创造性,因而,劳动和实践不仅是标志人的本质的人本学范畴,而且是一个本体论范畴,它所揭示的是人的存在的本体论结构。这样一来,实践不仅是关系到人的存在的核心范畴,也是人的实践和历史运动的现实基础。在这种意义上,法兰克福学派用劳动和实践取代了传统辩证唯物主义体系中物质和自然的基础地位。

⑵关于人化自然的思想

由于法兰克福学派以人的劳动和实践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从人的实践的创造本性出发来理解人的世界和人的历史,所以他们非常关注?人化自然?。

尽管法兰克福学派的不同成员在关于自然的理解上有些具体的差异,如马尔库塞主张,自然就是人化的自然,我们不能在人化的自然之外再谈自在自然,而霍克海默等人则在人化自然之外,承认自在自然,不给但是他们在一个基本点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充分肯定了人化自然对于人的存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都倾向于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角度来理解人的现实世界。例如,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中对人化自然作了详细的讨论。他认为不能像传统辩证的唯物主义那样,脱离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纯客观的解释,那样只会导致对自然的漠视。霍克海默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中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他认为人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活动塑造的东西,只是个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常常把自己当作被动的、被决定的存在。从这个视角出发,霍克海默反复强调人化自然的重要地位,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创造本性。

总之,通过对人的实践本质和人化自然的阐释,法兰克福学派就以人的实践为基础建立起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

⑶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的观点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同青年马克思的理解相一致。从劳动的创造本性和自然的人化性质出发,法兰克福学派自然地把人与自然的统一臵于人的实践基础之上。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并不是简单地把自然完全消解于人的实践之中,并不是主张人与自然的绝对的、无差别的同一,他们?不取消自然界存在的独立性?。

首先,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自在的、未分化的统一,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建立起的自觉的统一。

其次,人之所以能够以实践为基础建立起自身与自然的统一,根本原因在于,对人而言,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独立的、超越的实体,相反,自然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组成要素。

再次,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从以实践为基础所建立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出发,不仅不应把现实的自然同人僵硬地对立起来,也不应把自然史和人类史看成两个互不相关的领域,而应当象马克思所揭示的那样,把二者统一起来,把自然史当作人类史的组成部分,把自然纳入历史运动之中。

可以说,人的实践本质、人化自然、人通过实践来建立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这几个基本观点构成了人本主义哲学立场的核心与基础,它是法兰克福学派全部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关于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异化理论等都是对上述基本思想在不同侧面的进一步发挥

2.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法兰克福学派以人的实践为基础建立起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自然也把辩证法定位于人的实践活动和历史运动之中。他们坚持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的、批判的辩证法应当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具体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交

- 13 -

特有的超越性的实践活动。

第一,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无论主体还是客体都不是天然给定的,而是历史的生成的。主体和客体只能是劳动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他们都是在统一的实践中生成的,也就是说,无论主体还是客体都是人类实践的历史的生成。这一点哈贝马斯在《认识与兴趣》以及《交往与社会进化》等著作中做了许多探讨。

第二,法兰克福学派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不可分离性。霍克海默明确的表述了主体与客体彼此渗透、不可分离的见解。阿多诺也批评了海德格尔把主客体对立起来的做法。

第三,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劳动和实践中历史的生成的主体与客体,不仅是彼此不可分离,相互渗透和相互统一的,而且也是相互作用、相互介入的,由此才建立起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主体的创造性。辩证法就产生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

总之,辩证法既是主体的,也是客体的,是主客体的统一。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一切辩证法都产生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通过对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得相互生成、主客体的彼此渗透和互相包含、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等观点的阐述,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阐发了卢卡奇对自然辩证法的批评和关于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的思想,并为自己的批判理论奠定了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

3.异化与扬弃异化

从人和自然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本思想出发,法兰克福学派把他们的批判对象定位于一切束缚人、统治人的异化力量和物化力量。在这方面,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非常重视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并在许多著作中充分阐释了异化理论在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学派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异化理论不仅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马克思全部学说的基础,而且为我们更深刻的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此外,异化理论也贯穿于马克思的全部思想的始终。

第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扬弃异化和人道主义的生成,因为马克思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宗旨并不是单纯经济剥削问题的解决和工人的一般的解放,而是扬弃异化、恢复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运动是人本身的发展和总体的人的生成。

第三,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异化理论在现时代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异化现象在20世纪成为更为普遍、更为突出的人类困境。异化和扬弃异化不仅表现为一个开放的历史进程,而且异化的根源就在于劳动活动本身,就根源于劳动的对象化特征。20世纪人类存在的现实证明了异化的持久性和扬弃异化的艰巨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基础都是关于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深层问题,这也鲜明的表现在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深度和彻底上。

二、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所表述的批判理论清楚的表现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鲜明深刻的批判性。

1.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本质差别

霍克海默在1937年的《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中,经典的论述了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本质差别。

第一,在与现存社会的关系上,传统理论产生于现存社会制度之中,把现存社会制度当作自然的、永恒的东西接受下来。而批判理论产生于现存社会制度之外,把现存社会制度理解为系统的过程。它不是对当代社会的维护,而是对现存秩序的批判,因此社会批判理论是在合理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

第二,在目的上,传统理论是以纯粹的智力劳动来维护现存制度的再生产过程。而批判理论的

- 14 -

第三,在思维主体方面,传统理论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是作为?世界的基础?、?脱离任何事件?的个人,批判理论的思维主体则是确定的、具体的、处于一定关系中的个人。

第四,在认识方式上,传统理论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把一切在概念、范畴凝固化,忽略了变化和发展,传统理论的认识过程纯粹是一个逻辑过程。批判理论则是在主体-客体的总体化运动中研究社会,其自身的概念也要在运动中得到改变。

第五,在理论逻辑结构上,传统理论的基本命题确定了普遍概念的定义,所有令人臵疑的领域中的事实都被包括进这些概念之中;批判理论尽管也是从抽象的规定性开始,但是它的理论实现?有赖于科学和历史经验中所积累起来的对人类和自然的认识?。

第六,在理论实质上,传到理论是一种?科学知识?,是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则首先是一种立场,一种政治实践,其次才是一种特定的理论。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论述,霍克海默阐明了批判理论的实质,从而也树立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的目标——批判现存。

2.哲学的社会功能在于批判现存

霍克海默在1940年的《论哲学的社会功能》中,进一步论证了?理论本身就是变革社会的力量?的基本观点,并且明确把哲学的社会功能界定为对现存的批判。

首先,霍克海默认为,由于哲学立根于人类活动的超越本性之上,因此,它同现存社会总是处于紧张甚至对立的关系之中。因此哲学的社会功能不在于与现实的认同,而在于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

其次,霍克海默强调,批判不在于简单地否定和谴责,而在于为人类的现存与未来之间建立起一种超越的维度,形成人类发展的内在自我意识。这是批判理论的深刻含义。

最后,霍克海默还特别指出,现代社会陷入深刻的文化危机之中,它呼唤着批判意识,人类的未来依赖于对现存的批判态度。

从上述分析看出,霍克海默对于哲学的功能的理解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精神特征。他关于批判理论和传统理论的比较研究和对哲学的批判功能的弘扬明确的表现出了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意向,与胡塞尔等人对科学危机问题的分析一样,属于20世纪有代表性的文化批判思潮。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理性、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等异化力量的批判都是在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所规定的方向上展开的具体的文化批判理论。

三、否定的辩证法

阿多诺于1966年发表的《否定的辩证法》一书表明,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异化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的最激进、最彻底、甚至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它所表达的批判精神的激进与彻底程度,足以使人们把它同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哲学相联系。不过关于?否定的辩证法?的观点早在1941年马尔库塞的《理性与革命》中就已有论述,在1947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中也可以看到?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雏形,而且《否定的辩证法》在出版之前的修改过程中又借鉴了马尔库塞1964年出版的《单面人》,因此《否定的辩证法》只是?否定的辩证法?思想的理论体系化。

?否定的辩证法?实际上是针对辩证法的本质而言的,但是阿多诺对于?否定?的彻底性方面做了更为突出地强调和发展。他为了实现哲学通过解释现实来否定和废除现实的理想,在《否定的辩证法》中使用了两个核心范畴,即?非同一性?和?绝对否定?。

1.核心概念:非同一性

?非同一性?是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一方面他通过这个范畴的使用阐明了否定的

- 15 -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用?非同一性?取代?同一性?是哲学思维的根本维度。阿多诺认为,非同一性与同一性相比具有优先性,因为?客体自身是非同一性的?。他所说的?客体?,是指哲学思维的对象,即存在于一定时间、空间,受一定时间和空间所规定的那些个别的、特殊的事物。由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不能自为的存在,所以个别事物是非同一的,客体自身也是非同一的。在阿多诺看来,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体,并提出了?矛盾即是非同一性?的著名命题。而所谓矛盾正揭示了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的绝对对立,矛盾的双方并没有统一的关系。因此,?矛盾只是证明同一性之不可能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哲学的立脚点是同一性,黑格尔也未能把非同一性思维贯彻到底。

第二,对同一性的批判就要拒斥同一、反对体系、反对综合、拒斥本体论、基础主义以及第一哲学。拒斥同一性是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基本出发点。从怀疑一切同一性的角度出发,阿多诺认为,建立体系是追求同一性,而体系所具有的最大的消极特征是扼杀思想;综合与统一是认识论上同一性的一种具体表现,但是综合的最大特征是运动结果消失;传统本体论思维的特征是建立现象与本质的同一性,而哲学的形而上问题不可能有答案;因为不可能真正存在第一性的东西,所以第一哲学根本是错误的。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把多万认为,必须把基础主义作为传统同一性哲学的核心观点加以拒斥和批判。

第三,强调非同一性就是坚持差异与异质性,强调个别性和特殊性,强调非概念性。显然,对于同一性的批判必然导致对非统一性的突出与强调。所谓坚持差异与异质性是由矛盾的非同一性决定的,个别性和特殊性则意味着个别意识、个别主体与普遍同一性的对立,同时与概念代表思维上的同一性相对,非概念性构成了非同一性的重要内涵。

综上所述,阿多诺通过非同一性取代同一性的核心地位,完成了由传统哲学向否定的辩证法的转变,而对同一性的激进批判和对非同一性的毫无保留地张扬使他的辩证法奠定于激进的否定性基础之上。正是在非同一性的基础之上,阿多诺使用?绝对否定?取代了?否定之否定?,完成了否定的辩证法的建构。

2.本质精神:绝对否定

从非同一性这一核心概念出发,阿多诺把否定的辩证法的本质精神界定为?否定?,而且是不带有任何肯定色彩和肯定特征的否定,是彻底的否定。

第一,肯定和否定之间不可能有任何联系,事物的发展过程不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不是肯定与否定两种对立的力量之间的相互斗争,而是否定、否定,再否定,即?绝对否定?。阿多诺反对黑格尔的否定观强调对现存的扬弃,因为它是一种包含肯定的否定,阿多诺也不能容忍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核心——否定之否定,因为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就是肯定,而肯定与否定不可能共存。从阿多诺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否定的辩证法的彻底性。

第二,否定的辩证法的深度体现在它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以及破坏性上,即?瓦解的逻辑?或?崩溃的逻辑?。这表明,在阿多诺那里,对给定性的破坏与瓦解就是对现存的革命。

第三,否定的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是人之生存和人类历史的重要维度,它既体现在人的自由本质之中,也体现为世界历史的精神。这是因为,否定是自由的本质,也是时代的要求。阿多诺强调,否定的辩证法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历史观,这种社会历史观要求?割断历史的连续性?,甚至?在进步面前决不停止批判?。这样阿多诺不仅从否定性上来理解个体的自由与存在,而且从否定性上来理解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运动,揭示其自我超越和进步的机制与内在精神。这样做的结果是把否定的辩证法贯穿于人类的一切存在领域。

◆评价

通过上面两个核心范畴的分析,我们基本揭示了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主要内涵。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出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某种激进性和极端性。虽然我们可以在理论上指出其缺陷,但是不能否认,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经济的

- 16 -

普遍状况,政治机构、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一系列机构与文化力量成为统治人与束缚人的异己的力量,而这些异己力量的聚合便构成了强大的统治力量。要消除物化和异化的统治,必须依赖于一种发自人类实践本性的深刻的文化反抗,马尔库塞的大拒绝战略、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都是人类的一种自觉的文化反抗,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只是这些批判理论中最为激进的一种表现形式。事实上,在尔后兴起的以德里达、福柯、利奥塔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我们发现了文化批判理论的更为激进的表达形式。因此,否定的辩证法所反映的激进的文化批判精神在20世纪人类思想演进中并非是偶然和孤立的现象。

●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范例之一:意识形态批判

一、意识形态(ideology)理论的演化

法国观念学家特拉西1796年提出意识形态概念,用来指称观念科学。

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系统阐述了意识形态,认为政治、法律、神学、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意识形态最初并不具备?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独立的意识形态的产生与精神生产的独立化及其职业精神生产者(思想家)的出现直接相关。从阶级属性上看,意识形态是特定利益集团,特别是统治阶级的观念形态。从社会功能上看,意识形态是异化的和分裂的世界的虚假意识和异化意识,其本质特征是其现状辩护。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们是在否定的和消极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的。这就为20世纪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之后也有人在中性和肯定的意义上来界定意识形态,认为意识形态作为某些或全部的社会意识,可以包括所有阶级的观点、思想和理论,其内容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其功能可以是进步的,也可以是保守的。

还有一种叫做?肯定的意识形态?的概念,它确认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体系的有效性,主张意识形态包含着对历史社会的真知灼见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望,从而必然成为人们最适宜的思想旗臶。?肯定的意识形态?在积极的意义上主张意识形态和科学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又是意识形态。

※20世纪50-60年代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争论最为著名、最具有代表性。这是一场关于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的命运的大讨论,他与社会学家曼海姆关于意识形态命运的预言有关。20世纪20年代,曼海姆在《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一书中断言,随着工业社会的理性化进程的深入及其合理化思想对各个领域的影响,?求实态度?开始流行,意识形态将在这种背景下趋于消失。?意识形态终结?争论的直接起因是1955年9月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自由的未来?的学术研讨会,美国社会学家施尔斯认为,西方社会近年来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即意识形态的终结,西方发达国家在解决自己国内的政治问题时,开始不再考虑意识形态的因素,不再考虑作?左?和?右?,不再考虑社会主义与自由放任主义的区别,而是采取一种务实的态度,按照科学合理性和事情自身的性质而加以解决。从此开始,西方学术界展开了关于意识形态终结问题的大争论。赞同意识形态终结论的代表人物是贝尔,他从否定和批判的角度出发,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运行机制,而且促使发达工业社会日趋合理化,而与现代社会的合理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现代社会阶级结构和关系的变化。阶级对立开始消解,无产阶级正逐渐地被融合到现存社会结构中,成为现存社会秩序的稳定力量。在这种背景下,意识形态的政治内涵失去了作用。相反观点则认为,意识形态的是公共意义上的政治反映,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的定向理论,是一种人类理想,是一种描述社会的智力作品等,而且,无论在哪一种意义上,意识形态本身都是社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终结论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以?技术统治论?为本质特征的信奉科学的意识形态。※

二、对意识形态的文化批判

简要概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基本要点。

答:意识形态批判是20 世纪哲学和社会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对意识形态本

- 17 -

从异化理论出发,对意识形态本身进行了文化批判。

首先, 新马克思主义者普遍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它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它通过美化现实生活而替现状辩护,它与现状认同而不是超越现存世界。弗洛姆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论述人的意识问题时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意识形态的消极功能在于它能对现实的认同与纹饰,结果对人遮蔽了变革现实的可能性,使人不能认识和实现真正的人的需要。在《在幻想连锁的彼岸》中,弗洛姆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理解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它对社会的决定作用。

阿多诺也从弗洛伊德的性压抑理论出发来理解意识形态问题。他认为,一切意识形态的产生都是为了压制和管制人的本能,以建立一种社会同一性。然而,个人之间实际上是极不同一的,意识形态所希冀的社会同一性实际上是虚假的。因此,他得出意识形态就是?虚假意识?和?谎言?的结论。阿尔诺还特别分析了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意识形态是以消遣、娱乐、舒适的生活等为手段来掩饰现存社会的内在冲突和分裂,例如,它可以通过电影等大众传媒手段为人们提供一种美好生活的幻影,从而为现实辩护。

其次,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现代意识形态不仅是具有欺骗功能的虚假意识,而且是一种强有力的统治力量和操纵力量,一种扼杀人的自由和自主性的异化力量,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各种大众文化手段来操纵人们的生活,从而消解人对现存世界的超越维度。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渗透到生产过程和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大众传播和交通工具、丰富的生活用品、具有非凡魔力的娱乐和信息工业产品,使自己所携带的训诫不再作为宣传,而是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比从前的要美好得多,而且, 作为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它抗拒质变。一种单面思想与单面行为模式就这样诞生了。?

弗洛姆在同样的意义上指出,现代人生活于充斥着各种各样意识形态的世界中,?所有这些意识形态通过父母、学校、教会、电影、电视、报纸从人的童年时就强加给人们,它们控制着人们的头脑,似乎这是人们自己思考或观察的结果。?

第三,基于上述关于意识形态的否定性理解,新马克思主义者反复强调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要消除意识形态这一异化力量对人的统治,要超越意识形态统治所造成的消解人之主体性的平面文化模式,必须弘扬人的主体性,唤醒人内在的自由、创造性和超越维度, 从而使人接受一种自由自觉的文化模式。

●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范例之二:技术理性批判

一、启蒙的辩证法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于1947年发表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系统系统建构了技术理性批判理论,该书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的代表作。

1.启蒙精神的基本内涵

从文化学角度看,启蒙精神实质上是古希腊传统理性主义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而产生的技术理性主义,它构成工业文明和现代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真解析了启蒙精神和启蒙理性的具体内涵:

第一,启蒙运动和启蒙精神强调理性万能、理性至上,用知识取代神话,把人类从迷信和愚昧中解放出来,使世界变得清醒。

第二,理性对世界的统治不仅改变了人的活动方式和社会的组织方式及运行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理性和技术为核心的启蒙精神和启蒙运动的目标就是确立人对自然界的无限统治权。

第三,启蒙精神认为,人征服自然,使理性统治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增强人

- 18 -

从上述三个方面看,启蒙精神是使人实现人的普遍自由和自我确定权的必要因素,但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启蒙精神并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

2.启蒙的“自我摧毁”

启蒙的悲剧性辩证法就在于,它所设想的人对自然的无限的统治权和人的普遍的自由等目标非但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而且得到了相反的结果,走向了启蒙的?自我摧毁?。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启蒙以消除神化为己任,意欲以知识代替想象;但是,在现实中,实证化的启蒙理性却走向了它的反面,走向了新的理性,退化为神话。这是因为人们对理性的顺从和对现存缺少否定性理解导致了主体价值尺度的丧失,启蒙精神对理性思维和科学认识的崇拜也导致了新的迷信和神话。

第二,启蒙理性的宗旨是确立人对自然的无限的统治权,然而,人征服自然的结果并没有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也没有使自然成为属人的存在,相反,人对自然的统治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第三,在完全被技术理性统治的世界中,不但人与自然相异化,而且人与人也相互异化,人们普遍物化,人在普遍异化的世界中相互冲突。由此,人的存在不再是创造性的,而是表现为受动的和机械的活动。

第四,在技术理性统治的世界中,理性和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像启蒙精神允诺的那样,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普遍自由。相反,技术本身成为自律的、总体性的统治力量,成为扼杀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异化力量。

总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的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十分明确:?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

二、技术统治与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在1964年发表的《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集中地揭示和分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二重性、现代社会的技术统治形式及其特征、技术异化背景中人的生存困境、技术异化的原因、技术异化的扬弃的问题。

1.科学技术和技术理性的两重性

技术发展的两重性是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的基本出发点。他认为,在现代社会,无论是科学技术本身,还是以科学技术发展为根基的技术理性,其发展都呈现出两面性质。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财富的不断增长;但是,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导致新的统治形式,即技术理性的统治形式的产生。在当代,科学技术不再是中性的,它本身就成为一种统治和操控的异化力量。在马尔库塞看来,所谓科学技术发展的两重性,主要表现为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原则,即技术理性的两重性。马尔库塞指出,以科学技术发展为背景的现代社会,通过对事物的客观秩序和理性结构的把握取代了传统的人身依赖和对自然的依赖,从而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中形成了更高形态的理性,即技术理性的统治。技术理性对现代社会的发展的确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它能够?愈加高效的开发自然和精神资源?,但同时,这一理性的局限与?险恶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主要?表现在人们被生产手段的渐进奴役?中。马尔库塞在1972年出版的《反革命与造反》中,把技术理性的两重性思想进一步明确地概括为一个著名的公式: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奴役的扩展。这是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思想的最简练、最集中的表达。

2.新的统治形式:技术理性统治

从技术理性的两重性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的物质生存条件,而且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技术体系本身变成一种带有极权主义特征的统治力量和操控力

- 19 -

为人提供越来越多的消遣,由此而消解人的否定性和对社会的反抗。此外,技术理性的统治采取了不同于传统政治统治的新方式,例如较少运用暴力和强权手段,更多地求助于消遣娱乐等现代消费手段,从而使人心甘情愿地而不是被迫地纳入到现存社会的体系之中。

3.单向度的人

在技术理性所形成的新的统治体制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异化和物化的生存方式。在马尔库塞看来,追求物质享受并不是人的本质特征,但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们正是恰恰把物质需求作为自己的最基本的需求。马尔库塞认为,这种不属于人本质需要范围的?虚假的要求?是这个社会强加给人的。

现在社会为了使生产和整个社会制度连续下去,必须使产品得到消费。于是他们不断唤起新的需要使人们去购买最新的商品,结果把人们完全交给了商品世界的拜物教,并在这方面再生产着资本主义制度甚至它的需要。他认为,一旦把追求物质享受这种?虚假的需求?加之于人后,就出现了个人与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体化的现象。首先是?需求的一体化”,然后是?利益的一体化”,甚至连工人阶级也与资本主义制度一体化了。马尔库塞把这种通过制造?一体化?来维持自己统治的形式称为?资本主义统治的新形式?。

在这种新的统治形式下,?虚假的需求?导致人们把商品作为自己生活灵魂的中心,这就导致了?产品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生产,而是人为了使产品得到消费而存在。人们拜倒在物的面前,把物作为自己的灵魂,这就意味着忘却了失去了自己的灵魂。?然而,个人与资本主义的一体化并不意味着矛盾的消失,相反,它是病态加剧的征兆。个人在主观上虽然意识不到压抑性,但是在客观上压抑已经深入到了人的本能结构之中。物化和异化的普遍性,导致整个社会的人都丧失了批判的、否定的纬度,成为单向度的人。

4.技术异化的扬弃与新理性的生成

马尔库塞认为,导致技术理性成为一种极权主义的政治统治力量根本原因在于,现阶段的社会劳动组织方式出了毛病,其关键在于否定理性为肯定理性所取代,或者说是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压倒。马尔库塞断言,要消除技术理性的操控功能,扬弃技术异化,最根本的途径是把价值整合到科学中,使科学向形而上学倒转,并且同艺术相结合,形成科学、技术、艺术和价值相结合的新理性,从而实现人和自然的双重解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反革命与造反》中,马尔库塞还进一步强调了解放自然的重要性,认为自然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重要手段和步骤。在马尔库塞那里,自然的解放有两个层面,一是解放属人的自然,就是解放作为人的合理性和经验之基础的人的原始冲动和感觉;二是解放外部的自然界,就是人的存在环境。马尔库塞继承了青年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本思想,主张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的统一。

总之,尽管马尔库塞关于单向度的人的论述还存在着很多的争议,但是他的技术理性批判的论述建立在当代文化批判思潮发展的前沿,同韦伯、齐美尔、卢卡奇等思想家关于理性的分析批判有着共同的基础,同时,与20世纪生态文化的兴起也有着呼应关系。他的技术理性批判思想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三、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1968年,为了纪念马尔库塞诞辰70周年,哈贝马斯写了题为《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的长篇论文,系统阐述了一种独特的技术理性批判思想。

1.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哈贝马斯非常明确的表述了科学技术二重性的思想。他认为,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这种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科学的确是?第一位的生产力?,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成为一种新形式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统治形式和统治力量。

- 20 -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

。 导论: 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1)、政治思想的主要和基本内容集中反应人们围绕国家政权所进行的政治实践,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如何管理国家的主张、观点、理论和学说。(2)、正式思想是由政治实践规定的,是其直接反应,并为其服务。 2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 (1)、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各种思想意识的基本方法。(3)、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4)、坚持寓评于介的方法。 3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1)、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时期的基本政治观;(2)、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3)、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的主流。 。4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 (1)、首先,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而政治素质是民族素质的核心。(2)、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西方社会文化,有助于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促进我们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文化交流。改革开放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3)、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启发我们的思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史 1、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公元前8世纪,氏族制度开始解体,阶级关系开始出现,进入城邦时期。因为是海洋文明,所以具有开放、活跃和多样性的特征。 之后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及立法家开始对城邦进行管理和改革,并提出了优秀的理论和主张。其中梭伦改革坚持中庸的原则,建立了有限的温和民主制,为日后民主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中叶,人们开始研究自然及与自然有关的政治观念。 2、城邦制度的政治思想的特点: 从外部特征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从本质上来说是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但是其中只有自由公民可以享受到民主政治权利。奴隶和妇女外邦人都无法享受民主权利,表明了小国寡民下民主权利的狭隘性。通知城邦政治也是多元的,一是城邦主权实体的多元化,即城邦政治格局林立。二是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化。 雅典民主是非常狭隘的的民主,具有局限性,政治权利仅限于公民享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努力,外邦人和妇女被排除在外,民主权利只是公民集团的特权,但是其对西方的民主观念产生了十分积极地影响。 3、古代希腊的政治思想: (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思想:个人只有融合与整体,是国家的工具,只有为其献身才能体现其价值。(2)、理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并不断发展着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及其哲学意义。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制约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和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发展的本质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 1、(1)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无产阶级 (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美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 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离异 C、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意义: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 4、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分类:默认栏目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人类社会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各领域都反映社会的不同方面,含有各自的内容。关于政治领域,我觉得恩格斯的一段话很能说明。他说:“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0页)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只有掌握统治权,才能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整合社会,协调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发展。因此,如何夺取统治权,建立什么样的统治权,如何维持统治权,对现有统治权的态度等就成为政治领域的核心问题。从一定意义讲,政治思想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各阶级或集团实现上述目标“出谋献策”。这种“谋”或“策”,可因民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也可因阶级、集团的不同而相异。由于各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可能表现为不同形式,如理性的,科学的;抽象的,实践的,等。 西方政治思想的诞生地是古代的希腊。由于受希腊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希腊政治思想从开始时起就是以探索社会政治秩序建立的基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政治秩序产生的根源和性质就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特点之一。这种抽象的理论的思维模式,从回答为什么和是什么入手的政治观,在西方一直沿续到十九世纪才有所改变。 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说是多元演变型的。从横向看,他在各个历史时期基本都是派别林立,诸家杂陈;从竖向看,他则是经历了不同的政治观的演变。综观西方政治思想史,我认为大体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几个阶段。各种政治观并不是只存在于某一时期,而只是反映某一时期的典型政治观。 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希腊从一开始,就形成神人分治的二元格局。就是说人们按照人类世界的结构又创造出一个神的世界,而且二者各自独立存在,互不干扰。思想家们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本源和规律,以后又发展到探索社会、国家的本源和规律,政治秩序建立的原因。他们的基本答案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就是说,无论认为社会、城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如柏拉图)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如亚里斯多德)他们都是把政治秩序的建立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而形成的。 罗马是一个务实的民族。他的思想观点包括政治思想基本是接受了希腊的思想用于罗马实际。有人说西赛罗是“希腊化的拉丁人”是将希腊文化传入后世的“中介”是有道理的。罗马人除提出共和国思想外,其他思想远远不如法律思想之发达和对后世影响之大。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I. 题型:选择题&辨析题(辨析考的机率很少)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含义及其特点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理论性质而言) b: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关系定义)c: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功能作用) d: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意识属性) e: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研究对象) 哲学的特点是: 一般性,最高的抽象性,普遍性,指导作用,阶级性(一般不强调)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㈠:区别 I:定义不同 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 b:具体科学的含义是各门内容不同的,独立的学科(一般不考) II:特点不同 a:研究对象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b:原理的适用范围 哲学原理适用于一切领域;具体科学则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 III: 相互关系 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指导。 【2-B】世界观与方法论 I.定义不同 ⑴世界观;(又叫宇宙观)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⑵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II:相互关系 ⑴世界观与方法论缺一都不能存在。 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2-C】哲学与世界观 I:定义不同 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 b:世界观的含义是(同上) II: 特点不同 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理性认识) b: 世界观是非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式是感性认识。 III: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括

马思主义的鲜期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5个)①内容与形式②本质与现象③原因与结果④必然与偶然⑤现实与可能为什么矛 盾的方法是根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矛盾分析方法。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坚持和正确运用对立统-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关于什么是底线思维,如何坚持培养提高底线思维?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①要严守原则,不仅要划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不能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②要以积极的态度研判风险、防患于未然,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坚定信心,以实际行动化解风险,变挑战为机遇,追求最佳结果;③坚持底线思维,要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价值的基本特性:①价值的主体性②价值的客观性③价值的多维性④价值的社会历史性。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劳动力价值的组成:①维护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①货币资本循环。 ②生产资本循环。③商定资本循环。新变化的表现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西方政治思想史

绪论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讲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政治 ?三种政治观的演进 ◇西方政治观 ◇中国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当前学术界的观点 关系说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过程说 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活动说 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所进行的夺取、组织、巩固并运用国家政权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全部活动。 制度说 处理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物中关于权力与服从关系的一般原则、制度和策略。 现象说 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其利益和目标,运用特殊公共权力,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现象。总和说 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的要素 ◆政治的原动力是利益 ◆政治的核心是公共权力 ◆政治作用在于整合社会、协调矛盾 ◆政治目的在于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发展 ?政治的界定 基于一定的利益,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社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什么是政治思想 ?界定 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对于政治问题的主张和观点 ?特征 ?以国家为核心主题 ?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的观点主张和理论体系 ?政治思想不断变化(政治本身、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观念) ?如何理解 ?认识国家 对国家的一般看法,如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前途等,属于对历史和现实中国家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单选题 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属于: 朴素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直接理论来源 3、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是: 主观唯心主义 4、什么标志着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哲学范畴(A ) A 、运动 B 、静止 C 、时间 D 、空间 5、从哲学上看我国制定十二五计划的依据是: 现实的可能性 6、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7、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是(C ) A 、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B 、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活动 C 、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8、生产力(人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范畴是(B ) A 、人与社会的关系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C 、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 D 、人与劳动产品 9、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A ) A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超额利润) 11、年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12、绝对地租的源泉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英法也正确)

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金融资本的概念是: 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构成的资本形式 14、垄断利润的产生说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变化 15、下面属于可变资本的是(D) A、机器 B、厂房 D、劳动力 二、多选题 1、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AB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 二者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 3、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三、名词解释 1、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联系 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4、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力劳动 四、简答题 1、内因和外因的定义及二者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货币的职能包括哪些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复习提纲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上?狭义上?)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列宁等对它的继承和发展,还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3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 4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马克思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其表现?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题.修订版doc

填空题 柏拉图---《理想国》(《国家篇》)、《政治家篇》和《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雅典政制》、《家政学》《尼各马科伦理学》、《修辞学》波利比阿----《历史》 西塞罗-------《论国家》(又译作《论共和国》)、《论法律》、《论官吏》 阿奎那-----《反异教大全》《论君主政治》《神学大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诠释》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论提图·李维的前十卷》 布丹---《国家论六卷》 格老秀斯-----《论海上自由》《基督教的实质》《战争与和平法》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霍布斯---《利维坦》《自然法与政治体原理》、《论公民》 洛克---《论宗教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社会契约论》 潘恩----《常识》、《人权论》 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英属美洲权利概观》、《弗吉尼亚笔记》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名词解释 1、自然政治观: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 第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思想家们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政治秩序是自然的一部分。

第二,作为自然政治观的另一体现就是自然法思想。即人能够通过理性认识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法则)。 第三,为了使归纳古代、中世纪、近代政治观都统一于政治秩序建立的来源,故用自然政治观。 2、基督教神学政治观: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 第一,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国家是上帝的产物,教会高于国家,教权高于俗权。 3、权利政治观:权利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 (1)十七、十八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应然”阶段。 这时,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先进思想家们认为,人们应该在理性(也 就是自然法)的指引下,通过协议(也就是契约)重新建立一个能够保 护个人“天赋权利”的外部力量政治体(即国家)。人权的基本内容:生 命、财产、自由、幸福和安全 (2)十九世纪直到二十世纪前期,是“实然”阶段。 一方面居于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已是论证现实的合理性,说明现实政权是“怎样的”(实然)以及现政权应如何运作问题。“秩序”和“安全”已成为主要口号。 另一方面无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更为美好的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甚至要求用暴力推翻现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权。 (3)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然”向“将然”转变的阶段。 一方面仍以维护和发展现存政权的思想为主。 另一方面,有的派别和思想家,开始揭露并批判现代社会的各种弊端并提出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习笔记

作者 : 『㊣燀錡℅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 二、对新闻的认识 1,变动产生新闻。只有变动的打破常规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 2,新闻有层次变化。马克思提到新闻有旺季有淡季。 3,新闻时效性。报纸就是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这就是报纸的一般性质。 4,新闻真实。马克思将这个比喻为一个词叫做报纸的有机运动。有机的就是不能分割的,连续的。报纸工作就是这样,一个事件发生之后,第一个报道有差误,而后面的连续报道就自然而然的纠正前面的差误。这不是报纸的错误,这是报纸的职业特征。最终的报道就应该是完全真实的,如果最终的报道都不真实,那就是报纸的错误了。 5,“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这是从人的角度来说的,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精神,而报纸提供精神。 三、党报思想 “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这段话是《恩格斯全集》里面的,前后被很多人引用。 马恩关于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机关报的工作原则,其实就是两条。第一条是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出版社都要遵循“党的精神”。第二点是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党报的原则立场。党的精神主要指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章程决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都会犯错误,因而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党的精神。党报理论成为他们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 2,新闻自由时一定历史下的产物,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3,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4,新闻自由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归根结底是维护某种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5,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 这些理论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新闻理论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指南。 ●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伟大口号,是促进近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在党内和公民群体内应实行普遍的新闻自由,应遵循下列原则: 1、工人阶级必须充分利用新闻自由等民主形式。 2、党内民主离不开党内新闻自由。

徐大同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人类社会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各领域都反映社会的不同方面,含有各自的内容。关于政治领域,我觉得恩格斯的一段话很能说明。他说:“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0页)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只有掌握统治权,才能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整合社会,协调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发展。因此,如何夺取统治权,建立什么样的统治权,如何维持统治权,对现有统治权的态度等就成为政治领域的核心问题。从一定意义讲,政治思想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各阶级或集团实现上述目标“出谋献策”。这种“谋”或“策”,可因民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也可因阶级、集团的不同而相异。由于各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可能表现为不同形式,如理性的,科学的;抽象的,实践的,等。 西方政治思想的诞生地是古代的希腊。由于受希腊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希腊政治思想从开始时起就是以探索社会政治秩序建立的基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政治秩序产生的根源和性质就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特点之一。这种抽象的理论的思维模式,从回答为什么和是什么入手的政治观,在西方一直沿续到十九世纪才有所改变。 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说是多元演变型的。从横向看,他在各个历史时期基本都是派别林立,诸家杂陈;从竖向看,他则是经历了不同的政治观的演变。综观西方政治思想史,我认为大体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几个阶段。各种政治观并不是只存在于某一时期,而只是反映某一时期的典型政治观。 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希腊从一开始,就形成神人分治的二元格局。就是说人们按照人类世界的结构又创造出一个神的世界,而且二者各自独立存在,互不干扰。思想家们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本源和规律,以后又发展到探索社会、国家的本源和规律,政治秩序建立的原因。他们的基本答案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就是说,无论认为社会、城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如柏拉图)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如亚里斯多德)他们都是把政治秩序的建立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而形成的。 罗马是一个务实的民族。他的思想观点包括政治思想基本是接受了希腊的思想用于罗马实际。有人说西赛罗是“希腊化的拉丁人”是将希腊文化传入后世的“中介”是有道理的。罗马人除提出共和国思想外,其他思想远远不如法律思想之发达和对后世影响之大。 作为自然政治观的另一体现就是关于自然法思想。早在希腊古代自然哲学时,就提出“逻各斯”思想,要探索事物的规律。这是西方自然法思想的萌芽。到希腊化和罗马时期,形成了系统的自然法思想。就是人能够通过理性认识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法则)。这种思想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而延续到后世。 人们把西方古代政治观归结为伦理政治观、整体政治观、自然政治观等,我们也曾这样提法。我认为这也反映了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特色,都是可以的。但为了使归纳古代、中世纪、近代政治观都统一于政治秩序建立的来源,故用自然政治观。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一)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一) 第一章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节哲学的起源、对象、特点和功能 一.哲学的起源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类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其形成的标志是人们理性理解和说明世界万物的“本原”的思想的产生,形成的根本条件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证知识的大量积累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生产活动,一方面把人和自然界区别开来,造成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把人和人区别开来,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以生产资料占有为基础的社会交往关系。 二.哲学的对象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哲学的对象规定为“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哲学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第一,哲学具有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第二,哲学是通过一定的概念和范畴系统把握对象的,这是由哲学是一种反思所决定的。 第三,哲学是远离物质基础的意识形态。 功能:第一,哲学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哲学的功能还表现在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

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依赖于存在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思维不依赖于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某种精神实体,认为这种精神实体先于物质世界,先于人而独立存在。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个人的主观感觉或意识。 三.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 哲学的党性是指:任何一种哲学不属于唯物主义,就属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是不存在的。 在哲学及其发展的历,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之外,还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三大科学发现: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识记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准备了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即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是这周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的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 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他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他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他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 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

思考题解答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1)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3)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2)古希腊罗马哲学、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 重要的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答:(1)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着。(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条件下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 义的科学内涵?答:(1)马 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 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 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 共同创立的。3)马克思主 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 理论,还包括列宁、毛泽东、 邓小平等继承人的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 成部分形成一个有内在逻 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5、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 义的根本理论特征答: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 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2)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的表 现。(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 的表现。(4)马克思主义的 革命性和科学性以实践为 基础,统一于实践。 6、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 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 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7、如何正确认识树立科学 的人生理想的意义?答: (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 塔。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 动力。(3)理想是人生的精 神支柱。 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不 是教条?答:(1)马克思主 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 南、研究的方法。(2)马克 思主义并不提供对一切问 题的现成的答案。(3)要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 国的具体之际相结合,解决 本国的实际问题。 9、如何正确理解学习马克 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 法?答:(1)学习马克思主 义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 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 质。(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 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 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 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 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 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 倾向。 10、如何认识当代在实践中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重大意义?答:(1)当今时 代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 人注目的重大变化,马克思 主义既面临折严重挑战,又 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2)明确现今时代和实践 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 的研究课题。(3)丰富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与马克 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 相继、一脉相承。(4)对马 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 十分严肃而艰巨的工作,不 能把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 化。 1、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各自的 基本形态,说明辩证唯物主 义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本 质问题。答:(1)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本原是物质/精神)2)唯 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 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 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 观唯心主义)。(3)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 于世界本质问题的基本观 点,既反对了二元论和唯心 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 错误观点,又克服了旧唯物 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 质形态的局限性。 2、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 其中的世界是与实践相联 系的物质世界。答:(1)人 们所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 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 的人化自然。由于人的实践 活动,使自然界分化为自在 自然和人化自然。(2)社会 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 造的。(3)实践是人的存在 方式,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 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生存 和发展。 3、试述唯物主义辩证法与 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 歧,并说明我们在学习。工 作生活中怎样才能坚持唯 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 答:(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 上学的对立:第一,联系观 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 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 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 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 物内部矛盾的对立。(2)二 者斗争的焦点或根本分歧, 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 发展的动力。(3)结合本人 或他人工作学习生活实际, 说明坚持用联系的、发展变 化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抹 杀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4、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 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