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力学单位制说课稿

力学单位制说课稿

力学单位制-优质教案

第四节 力学单位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在计算中采用国际单位,从而使运算过程的书写简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建立单位制的重要性,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教学难点:统一单位后,计算过程的正确书写。 教学方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边我们已经学过许多物理量,它们的公式各不相同,并且我们知道,有的是通过有关的公式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的:那么各个物理量的单位之间有什么区别?它们又是如何构成单位制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1)举例: a :对于公式t x v ,如果位移x 的单位用米,时间t 的单位用秒;我们既可用公式得到v 、x 、t 之间的数量关系,又能够确定它们单位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到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 b :用公式F =ma 时,当质量用千克做单位,加速度用米每二次方秒做单位,求出的力的单位就是千克米每二次方秒,也就是牛,并且我们也能得到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2)总结推广: 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3)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a :在物理学中,我们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 b :据物理公式中这个物理量和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导出单位; c :举例说明: (1)我们选定位移的单位米,时间的单位秒,就可以利用t x v = 推导得到速度的单位米每秒。 (2)再结合公式t Vo -V a t =,就可以推导出加速度的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3)如果再选定质量的单位千克,利用公式F =ma 就可以推导出力的单位是牛。 (4)基本单位和到单位一起构成了单位制。 (5)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得到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a :长度的单位——米; b :时间的单位——秒; c :质量的单位——千克。 (6)巩固训练: 现有下列物理量或单位,按下面的要求填空:A :质量;B :N ;C :m/s 2 D :密度;E :m/s ;F :kg ;G :cm ;H :s ;I :长度;J :时间。 (1)属于物理量的是 。 (2)在国际单位制中作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有 ; (3)在国际单位制中属于基本单位的有 ,属于导出单位的有 。 2、例题教学: (1)用投影片出示例题: 一个原来静止的物体,质量是7千克,在14牛的恒力作用下: a :5秒末的速度是多大? b :5秒内通过的位移是多大? (2)分析: 本题中,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已知的,需要明确物体的运动情况,物体的初速度

大学物理授课教案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doc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第二章 牛顿运动定律 § 2-1 牛顿运动定律 力 一、牛顿运动定律 1、第一定律 F 0时,V 恒量 (2-1) 说明:⑴反映物体的惯性,故叫做惯性定律。 ⑵给出了力的概念,指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第二定律 F ma (2-2 ) 说明:⑴ F 为合力 ⑵ F ma 为瞬时关系 ⑶矢量关系⑷只适应于质点⑸解题时常写成 F x ma x F maF y ma y (直角坐标系) (2-3 ) F z ma z F n ma n v 2 F m (法向) (2-4 ) ma r (自然坐标系) F t ma t dv m (切向) dt 3、第三定律 F 1 F '1 (2-5 ) 说明:⑴ F 1 、 F 2 在同一直线上,但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⑵ F 1 、 F 2 同有同无互不抵消。 二、几种常见的力 1、力

力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力学中常见的力 (1)万有引力 F G 0 m 1m 2 (2-6) r 2 即任何二质点都要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和两个质点的质量 m 1 、 m 2 的乘积成正比,和 它们距离 r 的平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在它们连线方向上。 说明:通常所说的重力就是地面附近物体受地球的引力。 (2)弹性力 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其内部就产生反抗力,并企图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力称为弹簧的恢复力。 (3)摩擦力 当一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滑动或有滑动的趋势时, 在接触面上有一种阻碍它们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称为摩擦力。 3、两种质量 由 f Gm M / r 2 确定的质量 m 称为引力质量, m 引 f ma 确定的质量 m 称为惯性质量, m 惯 可证明: m 引 const , m 惯 适选单位可有 m 引 m 惯 。 ∴以后不区别二者,统称为质量。 § 2-2 力学单位制和量纲(自学) m a § 2-3 惯性系 力学相对性原理 一、惯性参照系 图 2-1 在运动学中,参照系可任选,在应用牛顿定律时,参照系不能任选,因为牛顿运动定律不是对所有的参照系都适用。如图 2-1 ,假设火车车厢的桌面是水平光滑的,在桌 面上放一小球,显然小球受合外力 =0,当火车以加速度 a 向前开时,车上人看见小球以加速度 a 向后运动。而对地面上人来说,小球的加速度为零。如果取地参系,小球的合外力等于零,故此时牛顿运动定律(第一、二定律)成立。如果取车厢为参照系,小球的加速度 0,而作用小球的合外力 0 ,故此时牛顿运动定律(第一、第二定律)不

力学单位制 说课稿 教案

力学单位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既相对独立,又与所有物理学内容相关联,之前没有对单位制进行专门介绍,此后也不再有专门的内容安排,但单位制意识要一直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所以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建立单位制意识、规范熟练地应用是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本节的有关概念抽象,在表达、运动时容易出错,教学中要加以强化。 学情分析 对物理单位的概念和使用,学生并不陌生,但单位制的相关内容学生没有意识,且单位制的概念不好理解,“物理量、物理量的单位、力学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等内容学生容易出错,对学习单位制的意义和作用,学生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强,这些都应予以关注。 设计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渗透单位制意识,示范规范式表达,突出单位制的重要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 3.培养学生在计算中采用国际单位,从而使运算过程的书写简化; 4.通过学过的物理量了解单位的重要性,知道单位换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建立单位制的重要性,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 2.了解度量衡的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让学生了解单位制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科技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教学难点 统一单位后,计算过程的正确书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仅以长度为例,欧洲曾以手掌的宽度或长度作为长度的计量单位,称为掌尺。在英国,1掌尺相当于7.62cm;而在荷兰,1掌尺却相当于10cm。英尺是8世纪英王的脚长,1英尺等于0.304 8m。10世纪时英王埃德加把自己大拇指关节间的距离定为1英寸,1英寸为2.54cm,这位君王又别出心裁,想出了“码”这样一个长度单位。他把从自己的鼻尖到伸开手臂中指末端的距离──91cm,定为1码.到了1101年,亨利一世在法律上认定了这一度量单位,此后,“码”便成为英国的主要长度单位,一直沿用了1 000多年。 在我国亦有“伸掌为尺”的说法。我国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尺,就是一寻;从秦朝(约公元前221年)至清末(约公元1911年)的2 000多年间,我国的“尺”竟由1尺相当于0.230 9 m 到0.355 8 m的变化,其差别相当悬殊。 【讨论与交流】 单位的不统一会造成什么样的困难? 参考答案:单位的统一有利于各个国家之间、一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可以促进科学文化尽快地发展,使全球人类能够共享光明,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 物理量之间彼此都是相互联系的,在物理公式中,等式两边既要求数量相等,又要求单位统一。因此没有必要给所有的物理量都规定一个单位,只要选出若干个物理量并规定其单位后,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则可用四公式推导出来,那么怎样构成单位制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2015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教学反思谈一谈关于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物理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在分析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定量的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它本身质量的关系,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同时本节教材突出了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为下一节力学单位制的内容做准备,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成为了运动学的核心,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甚至整个高中物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新的教学理念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二、【目标分析】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2)知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3)会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 学生在初中就具有了比例关系的数学基础,同时上一节课学生已经通过探究实验得到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会很自然的实现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这一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反应教师借助创设简单典型的动力学情景,让学生逐步地体会到牛顿第二定律桥梁作用,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过程分析】 本节教学的整体设计分四大环节,基本思路是:先提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得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及表达式F=ma,最后通过例题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44力学单位制

4.4 力学单位制 一、教材分析 《力学单位制》一节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4节内容,本节从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F=ma出发,探究物理量的单位,然后引述各物理量单位必须使用统一的国际单位制,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探究、创新的思维能力。由学生根据已学的物理量和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体验数量后面必有单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探究物理量单位如何确定及利用单位制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1N的定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关系式是如何从F=kma 变成F=kma的。 2、知道基本量及其它们的基本单位。 3、通过物理量的定义和推导过程掌握各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4、理解物理运算过程中单位的规范使用和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论探究、实验感悟、分组讨论、恰当地引导和质疑,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

惯;让学生领略物理概念严谨、系统、实用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国际单位制 难点:单位制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验感悟法 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发展的全过程,揭示知识创造与创新的客观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态势。本节课可以设计小实验让学生感悟物理单位,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情境激趣法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师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创设“情境”、促成“协作”、提供“会话”的平台和引导“意义建构”,所以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问题的情境,如利用“因单位失误而导致的事故”引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利用电子白板软件的图形移动、匹配等功能,利用传感器元件,使学生从感官上加深对单位制的理解。 教学用具:弹簧秤、钩码、天平、刻度尺、秒表、电源、滑动变阻器、

《力学单位制》教案

必修一§4.4力学单位制 (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在初中阶段,物理量单位的学习是学生较为困惑的问题之一。前面关于1N的规定给学生的印象总好像是有些随意。尤其是牛顿、帕斯卡、安培、伏特、焦耳、瓦特等单位的规定。使得学生感动物理太复杂。事实上,只有把单位制放在整个物理学框架中加以认识,并且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经历了充分的学习过程后才能体会物理量单位的命名和使用规则。体会到其中对一些单位进行规定的合理性和方便特征。 物理学单位中,有很少几个基本物理量,它们的单位就是基本单位。在进行了这种选定之后,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就是根据它的定义式,有所选择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共同确定的。 国际单位制的建立和使用,不仅方便了国际间的交流,也逐渐成为科学研究中计算和运用的一种规范约束。中学生应该注意学习,逐步习惯,在记录、表达和计算中规范使用。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 3.培养学生在计算中采用国际单位,从而使运算过程的书写简化. 4.通过学过的物理量了解单位的重要性,知道单位换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建立单位制的重要性,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 2.了解度量衡的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让学生了解单位制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科技的关系. 4.通过一些单位的规定方式,了解单位统一的重要性,并能运用单位制对计算过程或结果进行检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3.单位制. 难点:统一单位后,计算过程的正确书写. 四、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物理量单位的学习是学生较为困惑的问题之一。上一节关于1N的规定使学生感到困惑。通过单位制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单位制、单位统一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通过预习知道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什么

物理力学单位制优秀教案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力学单位制 【学习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地含义及力学中三个基本单位. 2. 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地作用. 3. 知道在物理计算中必须采用同一单位制地单位,掌握用国际单位制地单位解题. 【学习重点】 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力学中地三个基本单位. 3.单位制. 【学习难点】 统一单位后,计算过程地正确书写. 【方法指导】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 【学习过程】 任务一、基本概念(认真阅读教材p77-78页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基本量,什么是基本单位?力学中地基本单位都有哪些,分别对应什么物理量? 2.什么是导出单位?你学过地物理量中哪些是导出单位?借助物理公式来推导. 3.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中地基本单位共有几个?它们分别是什么?对应什么物理量? 任务二、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地作用(认真阅读并体会) 1、在物理计算中,如果所有地物理量都用同一单位制地单位表示,未知量地单位肯定也是表示,从而可省去计算过程中地单位带入,使计算简便. 2、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间数量关系地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间地关系.因此在解题中,可根据物理量地来粗略地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如果所地物理量地 不对,结果一定错误. 注意:高中学习阶段,要求计算时一律用力学国际单位制,故一定要掌握好力学国际单位制中物理量地单位(名称和符号). 例题:一个原来静止地物体,质量是7kg,在14N地恒力作用下,5s末地速度是多大?5s内通过地位移是多少? 【说明】题中地已知量都用国际单位制地单位来表示,得到地答案也是用国际单位制地单位来表示地,因此,解题时就没有必要在式子中一一写出各个物理量地,只要在式子末尾写出所求量地就可以了. 做一做:一个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地物体,质量是20kg,在两个大小都是50N且互成120°角地水平外力作用下,3 s末物体地速度是多大?3 s内物体地位移是多少?

单位制教案

第4节:力学单位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计算中采用国际单位,从而使运算过程的书写简化;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理解建立单位制的重要性,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教学难点: 统一单位后,计算过程的正确书写。 教学方法: 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边我们已经学过许多物理量,它们的公式各不相同,并且我们知道,有的是通过有关的公式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的:那么各个物理量的单位之间有什么区别?它们又是如何构成单位制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1)举例: a :对于公式t s v =,如果位移s 的单位用米,时间t 的单位用秒;我们既可用公式得 到v 、s 、t 之间的数量关系,又能够确定它们单位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到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 b :用公式F =ma 时,当质量用千克做单位,加速度用米每二次方秒做单位,求出的力的单位就是千克米每二次方秒,也就是牛,并且我们也能得到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2)总结推广: 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3)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a :在物理学中,我们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 b :据物理公式中这个物理量和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导出单位; c :举例说明: 1)我们选定位移的单位米,时间的单位秒,就可以利用t s v =推导得到速度的单位米每秒。 2)再结合公式t Vo -Vt a =,就可以推导出加速度的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力学单位制 说课稿 教案

力学单位制 教材分析 单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研究单位确立的方法和在计算过程中不同的单位造成的影响,也很少注意到单位与科学、社会的关系.本节以史实为背景,提出单位不统一的弊端,让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学习单位制的组成以及单位制对科技的进步、生产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让学生从另一角度认识单位是为了对“量”进行测量和比较而建立的.当学生真正感觉到统一单位制的必要后,再介绍制定国际单位制的历史,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在统一单位制当中作出的努力.单位制不仅包括同一个物理量的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更重要的是按照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规定所有物理量的单位,使所有物理量的单位标准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在学生感受了统一单位的必要以及了解了相关历史后,提出本节需要学生掌握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是什么,并且明确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应用. 由于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计算和推理,是学生采用自学这种学习方法的很好的一节课,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教学重点 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什么是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3.单位制. 教学难点 统一单位后,计算过程的正确书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 (3)培养学生在计算中采用国际单位,从而使运算过程的书写简化. (4)通过对学过的物理量了解单位的重要性,知道单位换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建立单位制的重要性,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 (2)了解度量衡的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3)让学生了解单位制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科技的关系. (4)通过一些单位的规定方式,了解单位统一的重要性,并能运用单位制对计算过程或结果进行检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1998年2月,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了一枚探测火星气象的卫星,预定于1999年9月23日抵达火星.然而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卫星没有进入预定的轨道,却陷入了火星大气层,很快就烟消云散了.NASA的官员经过紧急调查,发现问题居然出在有些资料的计量单位没有把英制转换成公制,错误起自承包工程的洛克希德马丁航天公司.美国企业包括太空工业使用英制,喷射推进实验室(国家实验室)使用公制,承包商理应把英制都转换成公制,以便喷射推进实验室每天两次启动小推进器,来调整太空船的航向.导航员认定启动小推进器的力是以公制的“牛顿”为单位.不料,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提供的资料却是以英制的“磅”为单位,结果导致太空船的航向出现微小偏差.日积月累,终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个英制未换算成公制的“小错误”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呢?其他损失不计,单单卫星的

力学单位制-教案

力学单位制

讲授新课一、基本单位1.基本单位 在物理学中,只要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够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这些被选定的物理量叫作基本量,它们相应的单位叫作基本单位。 2.导出单位 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叫作导出量,推导出来的相应单位,叫作导出单位。 (1)速度的单位 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t x v ??= 如果位移x 的单位用m ,时间t 的单位用s ;我们既可用公式得到v 、x 、t 之间的数量关系,又能够确定它们单位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到速度的单位是m/s 。 (2)加速度的单位 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速度v 的单位用m/s ,时间t 的单位用s 即可得到加速度的单位是m/s 2。 (3)力的单位 用公式F =ma 时,当质量用kg 做单位,加速度用 m/s 2做单位,求出的力的单 位就是kg·m/s 2,也就是牛。 可见,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3.力学中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1)基本单位:长度的单位——米、分米、厘米等;时间的单位——秒、分、时等;质量的单位——千克、克等。 阅读课文说出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学生通过公式回忆:速度的单位、加速度的单位、力的单位 记忆力学中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学生练 习 记忆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学生分析例题并用两种方法计算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练习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总结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理解力学中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巩固所学的知识 掌握物理学中七个基本单位 让学生清楚:已知量的单位都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表示时,计算的结果也是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表示。 让学生知道利用单位有时可判断出公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二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进行教材分析:《牛顿第二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本节是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同时本节教材突出了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为下一节力学单位制的内容做准备,牛顿第二定律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是联系运动与力的桥梁,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也是学习其他动力学规律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可见《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学、基本的力学知识和牛顿第一定律,这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并且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第二节学生已经定性的了解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对其定量的关系产生好奇心,产生探究其本质的愿望。但是学生很难认识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实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所以教学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多让学生自行探索,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理解掌握牛顿第二定律

力学单位制教案

力学单位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 3.培养学生在计算中采用国际单位,从而使运算过程的书写简化. 4.通过学过的物理量了解单位的重要性,知道单位换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建立单位制的重要性,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 2.了解度量衡的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让学生了解单位制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科技的关系. 4.通过一些单位的规定方式,了解单位统一的重要性,并能运用单位制对计算过程或结果进行检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3.单位制. 教学难点 统一单位后,计算过程的正确书写.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新授课(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张飞和姚明的图片 师:大家都认识这两个人吧. 生:认识,一个是张飞,一个是姚明. 师:那么大家知道他们的身高是多少呢? 生:《三国演义)上说张飞身高9尺. 师:按照现在的计算方法,张飞的身高应该是多少? 生:三尺是1 m,张飞的身高应该是3m. 师:姚明在当代应该是身高很高的人了,他的身高是多少? 生:2.26m.看起来张飞要比姚明高很多,打篮球一定1。a厉害. 师:并不是张飞比姚明高,而是古代的尺和现代的尺不一样.在我国有“伸掌为尺”的说法,我国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尺,就是一寻;从秦朝(约公元前221年)至清末(约公元1911年)的2 000多年间,我国的“尺”竟由1尺相当于0.230 9m到0.355 8m的变化,其差别相当悬殊. 师:大家如果经常看NBA介绍时会发现姚明的身高并不是说成2.26m,而是怎样介绍的呢? 生:我记得好像是几英尺几英寸,具体数值记不清了. 师:1英尺等于0.304 8m,1英寸为2.54 cm.大家如果不记得的话可以重新计算一下,也可以计算一下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大家知道尺和英尺是怎样来得吗? 生:不知道. 多媒体介绍. 在古代,人们常用身体的某些器官或部位的尺度作为计量单位.在遥远的古埃及时代,人们用中指来衡量人体的身长,认为健美的人身长应该是中指长度的19倍.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仅以长度为例,欧洲曾以手掌的宽度或长度作为长度的计量单位,称为掌尺.在英国,1掌尺相当于7.62 cm而在荷兰,1掌尺却相当于10cm.英尺是8世纪英王的脚长,1英尺等于0.304 8 m.10世纪时英王埃德加把自己大拇指关节间的距离定为1英寸.1英寸为2.54cm.这位君王又别出心裁,想出了“码”这样一个长度单位.他把从启己的鼻尖到伸开手臂中指末端的距离——91 cm,定为1码.到了1101年,亨利一世在法律上认定了这一度量单位,此后,“码”便成为英国的主要长度单位,一直沿用了1 000多年.在我国亦有“伸掌为尺”的说法.我国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尼,就是一寻;从秦朝(约公元前221年)至清末(约公元1911年)的2 000多年间,我国的“尺”竟由1尺相当于0.230 9 m到0.355 8m的变化,其差别相当悬殊. [讨论与交流] 单位的不统一会造成什么样的困难? 参考答案:单位的统一有利于各个国家之间、一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可以促进科学文化尽快地发展,使全球人类能够共享光明,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 [新课教学] (自学总结)

物理教案-高一物理 牛顿第二定律习题课.doc

物理教案-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习 题课 5、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略例1: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合外力的方向之间的关系是: A.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合外力方向三者总是相同的 B.速度方向可与加速度成任何夹角,但加速度方向总是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C.速度方向总是与合外力方向相同,而加速度方向可能与速度方向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D.速度方向总是与加速度方向相同,而速度方向可能与合外力方向相同,也可能不相同。此正确答案应为B例2:一个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若保持其余几个力不变,而将其中一个力F1逐渐减小到零,然后又逐渐增大到F1(方向不变),在这个过程中,物体的 A.加速度始终增大,速度始终增大 B.加速度始终减小,速度始终增大 C.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速度始终增大直到一定值 D.加速度和速度都是先增大后减小此题答案应为“C” 例3:如图所示,在马达驱动下,皮带运输机的皮带以速率v向右水平运行,现将一块砖正对皮带上的A点轻轻地放在皮带上,此后A.一段时间内,砖块将在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下对地做加速运动B.当砖的速率等于v时,砖块与皮带间摩擦力变为静摩擦力C.当砖块与皮带相对静止时它位于皮带上A点的右侧的某一点

B D.砖块在皮带上有可能不存在砖块与皮带相对静止的状态 此题答案应为AD例4:自由下落的小球下落一段时间后与弹簧接触,从它接触弹簧开始到弹簧后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加速度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解答:运动过程分三段(1)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2)速度达到最大(3)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变减速运动,直到速度减小为零例5: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球之间系着一条不计质量的轻弹簧,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A球紧靠墙壁,今用力F将B球向左推压弹簧,平衡后,突然将力F撤去的瞬间,则 A.A球的加速度为 B.A 球的加速度为零 C.B球的加速度为 D.B球的加速度为0 此题正确答案应为BC 例6:一质量为m的小球,用两根细绳悬吊处于静止,其中A、B绳水平,OB绳与竖直方向成 角,如图所示(1)当剪断水平绳AB的瞬间,小球加速度多大?方向如何?此时绳OB的拉力多大?(2)若剪断绳OB,则小球的加速度又是多大?方向如何?绳AB的拉力多大?解:(1)剪断水平绳AB时,由于得力的作用效果,重力的一个分力拉BO绳,另一个分力使球沿垂直于绳OB的方向向下运动,mgsin =ma, ∴ a =g sin  ,方向垂直于OB向下,绳OB的拉力TOB =mg cos  (2)当剪断OB绳,此时小球在重力作用下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其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g,而绳AB的拉力为零。例7:一根质量为M的木棒,上端用细绳系在天花板上,棒上有一质量为m的猴子,如图所示,若将绳子剪

2021年《电场强度》高中物理说课稿

《电场强度》高中物理说课稿 《电场强度》高中物理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场强度”,下面我对这节课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本章是选修3系列的第一章,是高中阶段电学内容的开始,也是高中阶段基础的内容之一。电场强度描述了电场的力的性质,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学好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才可拓展延伸至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电势能、电流的形成、带电粒子的运动等一系列的新概念。所以电场强度是掌握电学其他许多概念的基础。因此电场强度概念不仅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电学,乃至整个电磁学的重点之一。要让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首先要建立电场的概念,这是学生在本节感到最困难的地方。 统观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不难发现本课的教学有如下的特点: 1.知识点多: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检验电荷,点电荷的电场,场源电荷,矢量运算等

2.教学内容抽象:电场看不见模不着,学生对于场的感性认识少,电场线是一个理想的模型 3.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备:关于场没有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必须重新构建 1、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理解对试探电荷量和试探电荷的尺寸的要求。 3、理解电场强度,知道它的单位和定义式及方向的规定。 4、了解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和电场的叠加,会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电场叠加进行有关计算。 1、培养学生在通过实验及类比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2、在理论和实验论证、猜想环节中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得出,让学生体会到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重要性。 1、通过对于“超距作用”的观点到场的提出的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协作性和继承性,法拉弟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性。 2、通过电场强度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以及对于自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性。 3、通过学习电荷的电场分布,认识到对称和科学美感 确定依据为本节课的中心是让学生认识到场的客观存在,及场的力的性质。由此引入一个物理量并恰当地定义它成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因此将它定为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有三个:一场强的定义方法;二场强和电场力的区别和 ___;三几种典型电场线的分布。确定的依据有三个方面:一电场强度的引入过程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二电场强度与电场力容易发生混淆,三学生对电场线的分布往往只识其形而不解其质。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谈一谈关于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物理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在分析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定量的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它本身质量的关系,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同时本节教材突出了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为下一节力学单位制的内容做准备,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成为了运动学的核心,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乃至本册,甚至整个高中物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力的单位 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新的教学理念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2)知道表达式中F是质点所受的合力,并且能够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体会牛顿第二定律连接运动学和力学的桥梁作用。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1N 的定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关系式是如何从F=kma 变成F=ma 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 学生在初中就具有了比例关系的数学表述形式,同时前一节课学生已经通过实验描 述出a-F 和m a 1-图像,在此基础上会很自然的实现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这一教学目 标;学生凭借扎实的运动学和力学基本知识,借助教师创设典型的动力学情景及 设置问题链,将会逐步地接受并体会到牛顿第二定律桥梁作用,另外教师可巧妙 设置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判断,进入到对牛顿第二定 律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教法与学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 的: 三、【过程分析】 本节教学的整体设计分四大环节,基本思路是:先提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得出F=kma,然后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及表达式F=ma ,最后通过例题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个环节——情境引入 利用汽车启动,飞机起飞、火箭发射等资料,提出问题:它们的速度变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目的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然后结合上 节课探究实验的结果,尤其是a-F 和m a 1-图象,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表述加速 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并写出数学关系式;有可能学生只是描述出了加速度与力的数量关

物理《电场强度》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3-1)

“电场强度”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场强度”,下面我对这节课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选修3系列的第一章,是高中阶段电学内容的开始,也是高中阶段基础的内容之一。电场强度描述了电场的力的性质,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学好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才可拓展延伸至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电势能、电流的形成、带电粒子的运动等一系列的新概念。所以电场强度是掌握电学其他许多概念的基础。因此电场强度概念不仅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电学,乃至整个电磁学的重点之一。要让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首先要建立电场的概念,这是学生在学习本节感到最困难的地方。 统观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不难发现本课的教学有如下的特点: 1知识点多: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检验电荷,点电荷的电场,场源电荷,矢量运算等 2教学内容抽象:电场看不见模不着,学生对于场的感性认识少,电场线是一个理想的模型. 3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备:关于场没有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必须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理解对试探电荷量和试探电荷的尺寸的要求。 3、理解电场强度,知道它的单位和定义式及方向的规定。 4、了解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和电场的叠加,会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电场叠加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通过实验及类比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2、在理论和实验论证、猜想环节中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得出,让学生体会到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于“超距作用”的观点到场的提出的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协作性和继承性,法拉弟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性。 2、通过电场强度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以及对于自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性。 3、通过学习电荷的电场分布,认识到对称和科学美感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以深刻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为重点内容。 确定依据为本节课的中心是让学生认识到场的客观存在,及场的力的性质。由此引入一个物理量并恰当地定义它成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因此将它定为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有三个:一场强的定义方法;二场强和电场力的区别和联系;三几种典型电场线的分布。确定的依据有三个方面:一电场强度的引入过程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二电场强度与电场力容易发生混淆,三学生对电场线的分布往往只识其形而不解其质。 四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本节课内容较抽象、理性思维较强的特点,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如:启发式教学法、“发现学习”教学法。 学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协商讨论,突出主体性。因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同时变学会为会学,是改革传统教学的重大课题,

4.4 力学单位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第四章第四节力学单位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3.培养学生在计算中采用国际单位制,以简化运算。 【核心素养发展】 核心知识 1.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核心能力 1.让学生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 3.培养学生在计算中采用国际单位,从而使运算过程的书写简化. 4.通过学过的物理量了解单位的重要性,知道单位换算的方法. 科学品质 1.使学生理解建立单位制的重要性,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 2.了解度量衡的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让学生了解单位制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科技的关系. 4.通过一些单位的规定方式,了解单位统一的重要性,并能运用单位制对计算过程或结果进行检验. 【教学重点】 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单位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单位制在计算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 (一)新课导入 前边我们已经学过许多物理量,它们的公式各不相同,并且我们知道,有的是通过有关的公式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的:那么各个物理量的单位之间有什么区别?它们又是如何构成单位制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内容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1)举例: a :对于公式t s v =,如果位移s 的单位用米,时间t 的单位用秒;我们既可用公式得到v 、 s 、t 之间的数量关系,又能够确定它们单位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到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 b :用公式F =ma 时,当质量用千克做单位,加速度用米每二次方秒做单位,求出的力的单位就是千克米每二次方秒,也就是牛,并且我们也能得到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2)总结推广: 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3)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a :在物理学中,我们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 b :据物理公式中这个物理量和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导出单位; c :举例说明: 1)我们选定位移的单位米,时间的单位秒,就可以利用t s v =推导得到速度的单位米每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